<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

2023-09-16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選擇中國20個主要貿易和旅游客源國,依據2013年相關統計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驗證入境中國游客量與中國同主要客源國的雙邊貿易間存在明確的定量關系;運用多元回歸分析證明20個主要客源國入境中國游客量與出口貿易額、進口貿易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互動關系的方向。

關鍵詞:入境旅游,進出口貿易,回歸分析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間合作不斷加深,國際貿易和國際旅游獲得了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是商品和貨物的國際“旅游”,而國際旅游是人員和資金的進出口“貿易”。自1978年到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41590億美元,增長了202倍;中國國際入境旅游亦獲得了同步快速發展,國際入境旅游從420.4萬人次增加到1.29億人次,增長近30倍。從縱向來看,國際貿易與國際旅游呈現出同步發展的態勢。這也與世界上諸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保持一致。那么,國際貿易與入境旅游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聯系,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具體相互推動的關系。研究這一問題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貿易與國際旅游的關系研究一直學術界的熱點。2001年Jordan首次以中國為例,發現與眾多伙伴在出入境旅游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系。Satheesh和Russell以美國薩斯州為例,分析了國際旅游對農產品貿易的促進作用,并得出結論:國際旅游可促進跨國界貿易的發展。國內學者對此研究較少,且多將國際旅游視為國際服務貿易的一部分,從貿易平衡的角度探討我國國際旅游服務及其競爭力??傊?,這些研究并未將旅游服務貿易與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結合起來分析兩者的內在規律。本文以2013年20個主要客源國和貿易國的相關數據為例,采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驗證入境客流量與進出口貿易間的關系;探討在傳統客源國和新興客源國間,貿易流和旅游流的互動是否存在差異。

二、數據來源和模型假設

本文將2013年中國同20個主要旅游客源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和入境中國客流量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國家分別是: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蒙古、泰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印度尼西亞、法國和印度這15個傳統客源國,意大利、德國、瑞典、新西蘭和瑞士5個新興客源國??紤]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將香港、澳門、臺灣的有關數據剔除在樣本數據的選擇范圍外。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局、國家旅游局的統計年鑒,其中,進出口貿易選取我國同各國海關貨物的進出口總額,可以分為中國與主要客源國的進口貿易額、出口貿易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

學界有關國際旅游與國際貿易互動的模型假設主要有:馬可波羅假設、興趣與關注假設、發現和擴大商機假設。本文以“商務旅游引發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提高了居民對貿易國的關注和興趣→關注和興趣推動到伙伴國的非商務旅游→非商務旅游推動了雙邊貿易”的反饋循環模式來探討國際旅游與貿易的關系。

三、數據分析

1、相關性分析

本文運用SPSS20對20個主要客源國入境中國游客量、進出口貿易額、中國對20國的進口貿易額與中國向20國出口貿易額這四組變量進行雙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貿易總額、出口貿易額和進口貿易額與入境中國游客量呈顯著相關關系。貿易總額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與入境中國游客量呈正相關,相關系數是0.685;出口貿易額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與入境中國游客量呈正相關,且相關性較弱,相關系數是0.514;進口貿易額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與入境中國游客量呈正相關,相關系數是0.794。其中,進口貿易額與入境中國游客量間的正向相關關系更強,這與“馬可波羅假設”相一致。一般意義上,以商務為目的的旅游者到某國旅游,其目的多是為了買進商品或者賣出商品,由此引發了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如果取得成功,這種模式將以滾雪球的方式引發更大的商務旅游和雙邊貿易。

2、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貿易總額、出口貿易額和進口貿易額與入境中國游客量間的互動關系,對相關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1)入境中國游客量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以入境游客量為自變量,進出口貿易總額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該模型的決定系數R2=0.569,該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優度較好,具有較強的解釋力。F=15.869,在要求的?=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了隨著入境游客量的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兩國間的雙邊貿易。

對入境游客量和進口貿易額兩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模型的決定系數R2=0.794,該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優度強,具有極強的解釋力。由表3可知:F=30.661,在要求的?=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強顯著,該回歸方程顯著性強。說明了相較于其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入境中國旅游人次對進口貿易額的影響更大、帶動作用更強。對入境游客量與出口貿易額兩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模型的決定系數R2=0.265,模型擬合程度較低。

(2)進出口貿易對入境中國游客量的影響

對中國同20個主要客源國的進、出口貿易額與入境中國游客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該模型的決定系數R2=0.631,模型擬合優度較強。F=14.526,在要求的?=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強顯著,該回歸方程顯著性較強,說明進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客源國入境旅游的發展。其中,出口貿易額與客源國入境中國游客量間的關系不顯著,并不能證明中國向各主要旅游客源國的出口貿易對客源國入境游客量具有影響,這一結論與中國2013年對外貿易發展和旅游發展的狀況相一致;進口貿易額與客源國入境游客量在要求的?=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呈強顯著關系,與出口貿易相比,中國向主要客源國的進口貿易,對入境中國游客量的影響更為突出。

四、結論

國際旅游和雙邊貿易是兩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旅游實力和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的旅游規模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旅游產業的開放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大致經歷了入境旅游一枝獨秀——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同步發展——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競相發展的階段。。本文以2013年中國與20個主要貿易和旅游客源國的相關數據為對象,運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證明20個主要客源國入境中國游客量與出口貿易額、進口貿易額、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互動關系的方向,得出以下結論:入境中國客流量與雙邊貿易有著顯著的聯系,各客源國入境中國游客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尤其對于進口貿易的帶動性更強,而對于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進出口貿易,尤其是進口貿易,對入境中國客流量的影響較顯著,呈同步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孫根年.大國優勢與中國旅游業的高速持續增長[J].旅游學刊,2008(04):29-34.

[2]何元貴.中國與加拿大旅游服務貿易的比較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5):83-88.

[3]李小牧.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發展:1985—2004年的國際收支分析[J].國際貿易,2006,10:46- 49.

作者簡介:

焦榮慧(1994—),女,漢族,安徽蕪湖人,旅游管理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旅游規劃.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將引入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等指標,對五個主要旅游服務貿易國家的競爭力進行國際比較,說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尚處于世界中游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成熟的旅游產業差距較大,是旅游大國而不是強國。

[關鍵詞] 旅游 服務貿易 競爭力

旅游服務貿易作為我國服務貿易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始終保持著我國第一大服務出口部門的地位,貿易額均占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從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份額只占到了3%-4%,僅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也遠遠落后于法國、西班牙等西歐旅游強國。為了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本文將進一步基于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通過與世界旅游服務業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對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

一、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即TC指數,也稱為貿易專業化系數,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它的取值范圍是[-1,l],指數越接近1,說明競爭優勢大,反之則說明行業競爭力小。

從表1可知,英國和德的指數均為負值,是旅游服務貿易中的凈進口國。西班牙、美國和法國的指數均為正值,說明這三個國家都是旅游服務貿易的凈出口國。其中,西班牙指數最高,出口競爭力強,法國次之,美國相對較低,其指數尚未突破0.2。我國旅游貿易競爭指數一直為正,但值不高,一直徘徊在0.1左右,這說明雖然我國旅游出口一直大于進口,具有一定的出口國際競爭力,但優勢微弱,與歐洲發達旅游國家差距顯著。近幾年,我國對出境旅游的限制逐漸放寬,出境游發展迅速,該指數有縮小的趨勢,且有變為負數的可能。這對我國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出口競爭力提出了挑戰。

二、旅游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

旅游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一國旅游出口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旅游出口占總貿易額的份額之比。對于服務貿易,若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極強;指數介于2.5-1.25區間內,表明該國服務貿易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指數介于1.25-0.8區間內,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具有中度的國際競爭力;當指數小于0.8時,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西班牙旅游服務貿易平均RCA指數大于2.5,這種優勢甚至超過旅游服務貿易總額排名第一的美國,表明該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美國和法國的RCA指數大部分介于2.5-1.25之間,其國際競爭力不可小覷。英國和我國RCA指數大部分介于1.25-0.8之間,旅游服務貿易具有中度國際競爭力。而德國的RCA指數一直在0.8以下,是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的國家。我國的RCA指數從2003年開始大幅下降,顯示性比較優勢從中度變到了微弱。說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與世界旅游強國相比還是略遜一籌。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國旅游業具有競爭優勢,但是競爭力不強,是貿易大國而不是貿易強國。

三、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綜合評價。

旅游服務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貢獻得到了政府和全社會的認可,我國已把旅游列入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的第一序列。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是逐年上升的,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兩項指標都已經進入世界前5名,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了4%,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但通過與旅游強國競爭力相比較可以看出,我國旅游服務業競爭指數處于波動有所上升狀態,總體水平處于中游地位,說明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在逐漸提高,但優勢不穩定,與美國、法國、意大利這樣成熟的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這與13億人口以及旅游資源及其豐富的國情是不匹配的。我國是旅游服務貿易大國,卻不是旅游服務貿易強國,必須繼續培養競爭優勢以提高我國未來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這樣我國才能在未來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參考文獻:

[1]陳 潔:淺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北方經貿,2008

[2]董小麟 龐小霞: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7

[3]金博軼:基于進出口數據的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現狀,自2007年簽訂《服務貿易協議》以來,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合作進程加快,在旅游、運輸和交通服務貿易一體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雙邊服務貿易合作大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在技術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領域的合作不足,雙方應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大在金融、保險、通訊等領域的合作,從而進一步推動自貿區一體化的建設。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國的服務貿易活動日益頻繁,服務貿易對各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全球服務貿易出口規模也持續擴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制造全球化逐漸向服務全球化轉變,歷經過渡期以后,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進入服務全球化時期。

一、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現狀分析

(一)服務貿易規模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談判始于2002年,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從2002年以來,雙方先后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并相互實施全面降稅。早期收獲計劃的順利實施,貨物貿易實施零關稅,使中國與東盟度過了經貿關系發展的“黃金十年”。隨著中國和東盟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和自貿區內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雙方對服務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

圖1服務貿易總額

由圖1可知,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總額從2005年以來一直處于快速上升的趨勢,在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后又保持上升的趨勢,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171億美元,東盟為611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6.2%和6.1%。

(二)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利用2014年的中國和東盟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數據來分析,由圖2和圖3可見,中國和東盟的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較大,其中東盟的旅游服務貿易比重達到35%,中國為24%;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金融、通信、建筑在中國和東盟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均較低,可見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結構比較相似。

圖12014年東盟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中的比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整理計算得出 圖32014年中國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整理計算得出

二、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呈現出的特點

(一)中國東盟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緩慢。獨特的“東盟方式”實現了東南亞地區的穩定、和平、合作與發展。在其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下,東盟這個區域性組織內部缺少一個像歐盟一樣強有力的國家或者組織領導東盟10國,其組織比較松散,內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中國大都是和東盟內單個國家分別簽訂條約,勢必加大談判的成本和降低效率。由于沒有超國家組織,中國和東盟國家已簽訂條約的實施也打折扣。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部爭端解決機制建設不健全,使得雙方在貿易過程中發生的摩擦和問題無法及時有效的得到解決。這一系列不利因素降低了中國東盟雙方服務貿易合作的進程。

(二)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競爭性大于互補性。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東盟內部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了各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各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中以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不足,相似的貿易結構使得雙方貿易具有競爭性。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日益上升,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顯現了出來,中國應積極開展和促進本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部門轉變,使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貿易結構形成差異化,從而更好的促進雙方的服務貿易合作。

(三)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壁壘很高。從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總的服務貿易壁壘,中國與東盟各國承諾無限制開放的比例為20%以下,部分開放或未承諾開放的部門比例達到80%以上,大部分國家的市場準入壁壘高于國民待遇。分部門的服務貿易壁壘程度不一樣:旅游、通信、建筑等服務貿易部門的壁壘較低,教育、娛樂文體、運輸等服務貿易部門的壁壘較高。

三、中國與東盟合作前景分析

中國與東盟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海域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相通,與泰國、柬埔寨水路相接,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所以中國和東盟應抓住區位優勢,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降低貿易成本,促進服務貿易的合作。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是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目前東盟正在大力實施《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各有關方應了解該《規劃》,提高合作效益。在未來的合作當中,雙方應進一步降低服務貿易壁壘,降低外方出資比例的限制,擴大雙方在服務業的投資與合作。

中國-東盟自貿區屬于南南型區域合作,市場潛力巨大。自貿區建成五年來,在貨物貿易領域取得快速發展,除敏感產品以外,中國與東盟93%的產品已經實現了零關稅,但在服務貿易領域和投資領域合作不足,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中國東盟應順應時代潮流,提高雙方服務貿易水平,加大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促進產業升級,強化分工,在保持中國和東盟原有的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前提下,提高雙方服務貿易的互補性,擴大在金融、通訊、保險等領域的合作。(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貿學院)

參考文獻:

[1]葉劉剛、白福臣、尹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變遷:1992-2012[J].東南亞研究,2015年第1期

[2]魏民.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問題與方向[J].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2期

[3]蔣冠、霍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創造效應及貿易潛力——基于引力模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5年第2期

[4]湯磊.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年中期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并結合實際給出相應建議。迅速有效地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推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以及我國整體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 服務貿易 影響 對策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社會分工專業化逐漸加深,服務業及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體系及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顯現。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家,對外貿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然而服務貿易作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部門,其發展并非一番風順,對我國而言,雖然服務貿易在整體上得到迅速發展,但長期處于逆差。除了自身服務產業發展不完善及貿易競爭力弱的原因外,技術性貿易壁壘(TBT)也是阻礙服務出口的原因之一。我國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我國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的企業達31.4%,出口商品為40%,損失達359.2億美元。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將隨著服務貿易的發展而進一步顯現。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及根源

1.中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TBT)限制的客觀原因。TBT措施制定和使用的便利性為其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為了順應整體關稅稅率的降低,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把TBT作為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的重要手段是必然的。由于各國政府自身能夠掌握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定主動權,世界貿易組織對它的限制也不夠成熟,TBT的設定和實施并不需要通過國際組織批準。所以,相較與實施程序復雜的反傾銷等措施,TBT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見效快的,從而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通過這種手段,短期內就可以實現限制進口,最終達到保護國內市場和劣勢產業的目的。借助于保護消費者之名,把技術法規和標準等措施當作一種技術貿易壁壘,是各國政府或明或暗最常見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因此,也就成為了我國頻繁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客觀原因。

我國加入WTO時間較晚,出于各種政治經濟原因我國直到2001年12月11日才最終成為WTO成員。此前的我國長期難以享受WTO有關協議對發展中成員方甚至一般成員方的待遇,被隔離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這對我國出口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由于不是WTO成員,我國不僅無法獲得充分、穩定、確切的有關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標準,同時也無法享受作為展中國家,《TBT協議》與《SPS協議》在技術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實施以及技術協助等方面給予的優惠和差別待遇。最后,就貿易爭端而言,我國面對出口中遭遇的歧視性技術性貿易壁壘,只能通過雙邊談判的方式磋商,無法有效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即使已經加入WTO,這些限制我國出口的重要問題也無法立即得以解決。

2.中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主觀原因。(1)我國服務出口產業的弱質性。近年來,雖然我國服務貿易得以發展,但由于高新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相對于國外同類產品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標準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依舊具有的弱質性,表現為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則占次要地位,而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同時,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且質量相對落后,特別是出口質量水平,不僅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與一些展中國家也有差距。各國對質量水平的要求會隨著技術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而提高。由于國際標準的提升與明確,我國產品出口將要面對的技術門檻也會提高。(2)我國國內較低的技術標準水平無法滿足國際要求,導致我國產品在質量和技術得不到認可。我國技術法規、標準及合格評定等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都較為落后并且不夠健全。技術標準方面,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底,我國已發布國家標準20206項,其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有8931項,采標率為44.2%,而且其中相當部分還不是等同采納。中央政府各部門、地方政府各部門、以及各行業協會大都出于局部利益考慮,制定的規章、條例數量繁多,規定各卻不相同,導致各種技術規則存在不協調的現象;在合格評定環節,我國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認證體系,分割管理和多頭認證存在于商品的生產、流通、使用、進出口各環節,使得國內產品和進出口商品實行雙重質量許可和認證規則,缺乏統一性和權威性制度;一些認證機構自身并沒有取得國外的認可和授權檢驗,存在“小、弱、差”問題。(3)對TBT問題的認識和管理不夠。鑒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出現時間相對較短,又具有復雜性與隱蔽性等特性,使得我國很長時間內沒有對它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在宏觀管理層次上,政府有關職責部門缺乏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沒有為企業建立起完善可靠的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信息的咨詢機構,缺乏對國際通用標準和相應管理規定以及主要貿易伙伴國的TBT體系的相應了解,難以對相關產業的出口企業進行有效的宏觀指導。從企業角度來看,TBT問題沒有引起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的足夠的重視,許多出口企業對發達國家技術性管理規定和手段的了解有限,缺乏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性管理措施的了解,因此難以及時根據進口國的措施的調整,主動改善自身的產品技術標準。

3.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積極影響。(1)利于迫使企業加速技術創新。傳統旅游業和服務業作為我國服務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依然屬于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而在國際新興的金融、保險、咨詢、專利服務等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領域,我國尚處于初步發展中,競爭力弱,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多不足,但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項目是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所在,我國在這些領域的欠缺增加了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可能性。所以企業要跨越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將服務行業轉化為競爭優勢部門,就須要加速技術創新。(2)有利于推動服務領域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因為在服務貿易出口中不斷的遭遇發達國家TBT措施,為了積極應對這一情況,我國不得不相應提高服務業的技術規定、標準化意識,落實服務業標準化程序,而服務標準化有利于規范服務業行為和市場、增強服務企業自律、發展壯大。(3)綠色壁壘促進我國綠色服務貿易的發展。綠色壁壘會有利于我國環保法規的完善和實施,促進產業的環境效益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發展,提高企業對環保投入的自覺性及環保意識。實現從生產到消費領域的綠色服務提供,擴大綠色市場,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消極影響。(1)增加市場準入障礙。我國服務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會因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提高,最終阻礙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是針對服務人員資格要求而設置的壁壘。具體來說,在商務服務、建筑工程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和社會服務等領域都能對人員資格進行限制。而有些人員資格(如學歷和執業資格)的獲取,會增加準入的時間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國服務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2)削弱服務貿易競爭力。在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后,服務企業如果希望跨越壁壘,則需要提高設備、引進專利、培訓員工、花費高昂的費用獲取國外機構的服務質量認證,而目前來看,我國服務業發展時間較短,技術水平較低,這些必然會增加我國企業資本投入壓力,降低企業的利潤,從而進一步削弱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3)增加國際貿易摩擦。服務的可標準化引起的服務標準差異是導致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出現時,由于對標準設立的不一致,可能會引發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

而隨著服務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而引起的貿易摩擦,將成為我國發展服務貿易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我國服務業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措施

1.政府。(1)建設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應對平臺。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的研究中已經指出,發展中國家在關于國際技術標準上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我國出口受限的重要原因。由于各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不僅條目繁多,又經常改動或修訂,使得我國很多企業很難了解進口國技術壁壘的具體措施及規則變動,最終導致了出口受限。商務部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認為“信息不靈,不知道對方規定已改變”是跨越技術壁壘的主要困難的企業,占到調查總樣本的36%。因而,政府部門應當盡快在重點產業部門和地區建立健全技術壁壘信息預警服務體系,建立信息渠道,以方便企業有效獲取相關信息、及時采取積極防御措施,從而實現有效跨越技術壁壘。目前,原外經貿部也于2003年初步建成了“全國凈進出口宏觀監測預警系統”的一期工程。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技術壁壘信息預警服務平臺起步較晚,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相關的服務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2)積極開展服務貿易談判。積極參加WTO服務貿易談判及雙邊談判,談判都是削減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最直接的手段,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削減也主要是通過服務貿易談判達成的。GATS對促進服務貿易談判,削減國的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服務領域TBT進一步削減主要是依靠不斷的談判實現的。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對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做出了相關承諾,相應地,也得到了他國開放市場的回報。談判達成所需要的讓步是相互的,在其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更多地開放服務領域市場時,我國也完全有理由要求對方讓出一部分市場。只有順應趨勢,積極參加WTO服務貿易的談判,才能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有利環境。(3)重視雙邊與區域合作和協調機制。由于貿易雙方溝通和諒解的缺乏,造成了國際上許多技術壁壘問題。雙邊、區域合作和協調機制逐漸引起了主要發達國家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重視。相互認可協議是通過雙邊協調解決技術壁壘摩擦最典型的范例,,本國廠商能夠通過互認可協議,在生產所在地獲得認證而免于支付高昂的離岸認證費,并能實現產品從產地直接運往最終銷售地,這種一種產品一次認證的模式,有效削減了貿易障礙。因此,我國應加強政府間的溝通與合作,充分運用多種合作和協調機制,盡快在戰略性領域與我國技術性貿易摩擦較多的國家建立雙邊技術磋商與調解機制,可以通過加強雙方在技術標準規定與合格評定程序等方面合作的方式,有效跨越技術壁壘,從而便利貿易。(4)通過提升環保產業的產業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綠化發展”。TBT中的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我國政府必適應的一種形勢,實施國民經濟的“綠化戰略”。首先,樹立可科學發展觀念,提高環保競爭力意識,使貿易出口能力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其次,應制定支持和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優惠政策,以敦促環保產業作為發展出口產業結構的支撐點和加速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2.企業。(1)自身的技術水平需要提高。技術壁壘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國家之間技術差異,目前,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壁壘的關鍵原因在于本國科技發展水平普遍低于主要貿易對象。對于企業而言,加強企業的技術投入、增強新產品研發能力、提高產品的質量是跨越技術壁壘的先決條件,企業應注重從國外引進技術后的消化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進行對傳統產業的新興技術改造。重視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養,真正實現技術創新的主體、開發投入的主體的角色轉變,提升國內產品附加值,徹底打破技術壁壘的限制。(2)主動尋求政府的幫助,提升爭端應對能力。單個企業在應對復雜的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服務貿易具有關系到國家的利益的特殊性,所以政府也應是應對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力量。企業要積極密切與政府的關系,主動和政府交流,面對一些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借由政府的力量來處理。我國服務業起步晚,在旅游、運輸等傳統產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外,在新興服務產業還比較薄弱,我國缺乏大型的服務企業集團及跨國公司。企業在應對服務貿易壁壘時,一方面應加強行業自身聯合,另外積極尋求政府的幫助也是有效途徑。(3)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合資并購等方式跨國經營,繞過技術壁壘。企業可采取跨國經營如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等方式進行,從而繞過復雜、繁瑣的技術壁壘限制。在投資領域,通過在出口目的國采取合資、獨資、收購、兼并等手段實現跨國經營,銷售渠道上則可利用外商的技術、生產標準、品牌和營銷渠道,順利避開該國設置的TBT限制;同時,轉移投資可以擴展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程度,由此帶來技術溢出效應和競爭模仿效應終將有利于國內企業跨越TBT的技術經驗積累,并能增加相關產業跨越技術壁壘的機會。

三、結束語

我國服務貿易雖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整體水平較低,長期處于逆差狀態。除了服務貿國際易競爭力弱,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是造成這一現狀的重要因素。隨著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將進一步受到技術性壁壘的影響。

面對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性壁壘,政府和企業應該協力應對。由于服務貿易涉及行業領域廣,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的設置對經濟的影響更是深遠,單個企業的力量很難有效解決TBT問題,所以應對服務貿易壁壘由政府主導,以政府間談判、協商來直接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性壁壘應對平臺。我國遭受服務領域技術性壁壘從內因來講是由于自身競爭力的不足,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的問題,還需大力提高服務貿易出口爭力,政府、企業都應為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 夏友富.TBT屏障——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國際貿易,2002(10)

[2] 楊慧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度化趨勢與我國預警體系的建設.中國科技論壇,2009(8)

[3] 唐炎釗.我國應對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7)

[4] 禹佳.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和對策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責編:賈偉)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國;印度;服務貿易;比較優勢

一、中印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一)中印兩國服務貿易總量情況分析

從服務貿易總額來看,2001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719.3億美元,2010年服務貿易總額增長到3 620億美元,增長率為403.2%;而2001年印度服務貿易總額為365.9億美元,2010年服務貿易總額2 270億美元,增長率為520.3%??梢娫诜召Q易總量上,中國要遠遠領先于印度,但印度的服務貿易增長率卻高于中國服務貿易增長率。

就出口額而言,2000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301億美元,2010年出口額為1 700億美元,年均增速42.3%;2000年印度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60億美元,2010年出口額為1 100億美元,年均增速53.4%。就進口額而言,2000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額為359億美元,2010年進口額為1 920億美元,年均增速39.5%;2000年印度服務貿易進口額189億美元,2010年進口額為1 170億美元,年均增速47.1%。由此可見,印度服務貿易出口、進口年均增長率都快于,同時,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率均快于自身服務貿易進口年均增長率。

就服務貿易占比情況而言,印度服務貿易占本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也高于中國。以2009年為例,中國服務貿易額為2 860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1.5%;印度服務貿易額為1610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總額的28.7%[1]。

(二)中印服務貿易地位變化情況

中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排名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斷攀升,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從1982年的第28位躍至2007年的第7位,2009年上升到第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4;而進口排名也從1982年的第40位上升到2007年第5位,2009年上升到第4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3。同樣,印度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排名也在不斷進步,2009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在世界排名第12,2010年上升為第10;2009年服務貿易進口額在世界排名第12,2010年上升為7。由此可見,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將在國際市場上占居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順差、逆差情況

中國服務貿易從2000-2010年一直處于貿易逆差情況,2000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額為58億美元,2010年服務逆差額增長到220億美元,2009年高達-290億美元,服務貿易情況持續惡化。印度服務貿易從2000-2004年一直處于貿易逆差情況,2004年印度服務貿易逆差額僅為6億美元,2005-2009年印度服務貿易都呈現出順差情況,2005年印度服務貿易順差額僅為39億美元,2009年已達到了120億美元,但2010年又出現了貿易逆差的局面,為-70億美元。從上述數據可見,印度出現服務貿易順差年份多于中國,因此,印度的服務貿易狀態優于中國。

(四)中印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中國服務貿易在傳統的運輸業、旅游業以及其它商業服務上占優勢。2009年,運輸出口、進口所占比重分別為18.36%和29.5%;旅游出口、進口所占比重分別為30.9%和27.6%。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運輸服務進出口額為70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0.9%;旅游服務進出口額為834億美元,同比增長8.3%,貿易差額由去年的順差46.9億美元轉為逆差40億美元。2006年以來,運輸和旅游這兩個傳統服務貿易行業在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09年這一比重下降至53.6%,低于2006年7.4個百分點。2009年,我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服務出口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9.9%,逆差107億美元,為我國僅次于運輸服務的第二大服務貿易逆差行業;我國保險服務進出口額為12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7%,逆差97億美元,下降14.6%;金融服務進出口額為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逆差3億美元,同比增長20%。2009年,我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6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進口32億美元,同比增長1.1%;順差3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2.1億美元。2009年我國咨詢進出口總額為3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順差5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億美元(見表1)[2]。

印度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行業,以軟件業尤為突出,占世界出口額的比重為18.1%,順差額為2 415.9億美元,說明印度軟件行業在世界軟件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服務外包的迅速發展,其他商務服務業異軍突起,成為印度第二大出口部門。2008年,其他商業服務取得貿易順差471億美元。印度服務貿易差額在運輸業、保險業為逆差。從服務貿易的進口比重看,運輸、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務服務、保險業是印度的四大進口部門,2008年,進口額分別為414億美元、350.9億美元、326億美元和320.3億美元(見表2)[3]。

二、中印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比較分析

(一)中印服務貿易比較優勢分析

根據2000-2010年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進口、出口和進出口數據,利用SPSS軟件計算結果為表6、表7和表8。從以上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的出口額、進口額和進出口總額與GDP之間具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進出口規模的擴大對兩國經濟增長均具有促進作用;從回歸系數看,中國比印度大,如中國進出口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長0.41個百分點,而印度進出口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長0.29個百分點。

四、影響中印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一)人力資源要素條件分析

我國服務貿易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缺少高級要素,如缺乏外語熟練、熟悉國際法律法規的高素質人才。由于印度高等教育作為政府的投資重點,在教育和研發方面投入的經費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國,因此,印度擁有大量人力資源存量和后備力量。以軟件行業為例,印度有約600多萬人員從事軟件開發設計,有近8 000所高校和許多相關企業為印度軟件業提供了大量理論和實踐能力兼備的實用人才。而中國基礎教育中IT培訓遠沒有印度普及,職業培訓也較缺乏[4]。這也是印度的服務外包發展遠遠好于中國的主要原因。

(二)需求因素分析

一個國家需求的特性將會直接影響該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對服務貿易的國家競爭優勢來說,需求條件則是影響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國的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大于印度,因為我國人口和收入水平高于印度。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2 460美元,印度僅為965美元,我國人均GDP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受傳統“輕消費、重儲蓄”及“輕服務、重物質”觀念的影響,居民消費率較低;居民對商品的消費需求相對強勁,但對服務消費的比重偏低[5]。在國外市場需求方面,印度明顯好于中國。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機軟件出口國,被公認為“世界軟件的動力室”。內部需求不足和對外需求不強是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作用的分析

政府對一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印度政府制定了軟件發展的長期戰略,在全國建立17個軟件技術園區,對進入這些高科技園區的內外公司實行優惠政策,如免除進出口軟件的雙重賦稅,放寬中小企業引進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允許外商控股75%-100%等[6]。印度政府在產業政策上采取的是“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思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務業的發展上也就是先發展了第三產業,再發展第一、第二產業。中國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采取的是沿著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道路,這也是印度在服務貿易增速大于中國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四)相關產業的分析

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支持與協調,這不僅包括服務業內部如零售、金融、保險、餐飲、批發、運輸、教育、衛生等各行業間的相互支持,而且包括制造業、貨物貿易的協調與扶持。但是我國服務業內部沒有一個可以帶動整個服務業發展的強勢行業,而且我國工業的發展與服務業相脫節,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相互作用也不明顯;印度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對其服務貿易的推動力大于中國,目前計算機及信息服務已成為印度在世界服務業中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由此帶動了一大批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增強了其國際競爭力。

(五)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因素分析

目前,中國大量服務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建立起來,產權界定不明,而且由于政府壟斷因素的存在,中國部分服務業,比如在銀行、電信、保險等領域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壟斷現象,導致企業沒有創新的動力,服務質量較差。印度則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讓大量的私營企業充分競爭,而且印度的服務業企業早就開始推行跨國經營的戰略,印度金融業和軟件業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一直被視為其超過中國的優勢。由此可見,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因素直接影響一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

五、中國發展服務貿易的路徑選擇

(一)增加教育投入,解決人才瓶頸

服務貿易屬于人才密集型的領域,服務貿易提供者素質是決定服務貿易質量和服務貿易效益的關鍵,中國在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同時,應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識型服務貿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升人力資本的素質。中國政府應盡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吸引、使用和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二)努力增加國內服務需求和外部需求

國內市場是企業發展和獲取競爭優勢的推動力,如果服務消費比重過低或服務消費的層次過低,那么該國的服務貿易就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削弱了服務出口能力。就中國而言,政府應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費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從而擴大中國國內服務需求的發展空間;同時,應重視現代服務貿易的發展,面對新的服務貿易轉移的機會,加強對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產業。

(三)政府應給與服務貿易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對一國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抓緊完善鼓勵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擴大服務出口”[7]。目前,我國的產業政策應進一步向服務業傾斜,在服務業內部向主要創匯部門傾斜的同時,更要加大對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扶持力度。應建立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加快服務貿易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務貿易法規體系等。

(四)加強服務貿易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相互推進。因此,必須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抓好服務貿易相關及輔助行業的發展。例如,對我國工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應盡量加強與其相關的輔助性服務的輸出,協助其服務業開拓海外廣闊的市場。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緊密聯系,因此,我國可以通過促進貨物貿易升級,帶動服務貿易的發展。

(五)加強企業戰略管理和內部組織管理

我國各服務企業應盡快糾正落后的管理意識,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大力實施服務品牌戰略,實現企業規模經營效益,規劃切合實際的跨國經營戰略。另外,印度的服務業占據外國投資較大的比例,而我國長期吸引外商投資的領域在生產制造領域,因此,我國的服務企業應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外資帶來的正面效應,以促進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 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占比情況[Z].商務部服務貿易司,2010.

[2] 2009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 868億美元[EB/OL].[2010-04].商務部網站.

[3] 王秀娟.中印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D].山東理工大學,2010.

[4] 張家瑾.變競爭為互補、合作——中印兩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競爭優勢比較分析[J].經濟視角,2010(10):10-12.

[5] 杜紅平,司亞靜.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及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10(5):40-50.

[6] 繆娟,楊增雄.中印服務貿易比較分析[J].企業導報,2010(3):14-15.

[7]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03.

(責任編輯:嚴元)

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了中日韓三國在旅游服務貿易領域有更廣闊的合作,從國際競爭力角度分析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以發現相互間競爭優劣勢與合作基礎。

關鍵詞: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一、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現狀

1.中國。近年來,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旅游貿易呈現更快的發展趨勢。據WTO統計,2002年中國旅游出口僅為203.85億美元,到2008年出口到達408.43億美元,較2002年增長了1倍。旅游進口市場同樣發展迅速,進口額從1998年的92.05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361.57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近3倍。據統計,2007 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為10 957 億元。其中,中國入境旅游人數達13 187.33 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419.19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旅游服務貿易為中國的創匯增收作出了很大貢獻。此外,中國的旅游貿易一直呈現順差,且順差額逐漸增大。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中國的旅游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的旅游服務已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增長點。

2.日本。近十年來日本旅游服務貿易總額除2008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增長較穩定但增長速度緩慢。1997—2007年十年間,日本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97.87億美元增加到358.56億美元,僅提高約20%。作為服務貿易比較發達的國家,與其貨物貿易大量順差的狀況剛好相反,日本旅游服務貿易始終處于大幅逆差狀態。從2005—2008年,旅游逆差額分別達到207.07億美元、184.06億美元、171.66億美元和128.16億美元,較大的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處于比較劣勢水平。

3.韓國。韓國的旅游發展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旅游產業獨具特色。與其他國家相比,韓國天然旅游資源略顯不足。但韓政府對旅游產業賦予文化內涵,利用本土和外來文化資源,并結合“韓流”等時尚元素,與旅游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助推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韓國旅游服務貿易總額穩步增長,2003—2008年間,旅游貿易總額從154.6億美元上升到288.4億美元,五年間增長了86.5%。但隨著海外旅游供應鏈的進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越發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學、境外旅游為代表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旅游業仍是韓國服務貿易第一大逆差來源。2005—2007年,旅游業逆差占韓國服務貿易逆差比重分別為70.3%、68.9%和73.4%。逆差呈現階梯式上漲,增速波浪式下降的特征。2004—2007年旅游業逆差額分別為62.81億美元、96億美元、130.6億美元和158.4億美元。逆差增速由2004年32.4%,2005年達到52.84%的峰值后,2006年回落到36.04%,2007年進一步降至21.3%。面對旅游貿易持續逆差韓國政府先后出臺修訂法律,減免稅收、打造國際品牌、提升競爭軟實力的一攬子促進措施,使旅游業在政府主導下長足發展。

二、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1.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是一國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反映一國出口的整體競爭力或競爭地位變化。一國特定產業的出口總額與世界同類產業的出口總額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國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或國際地位。用公式表示為:Aik=Eik/Ewk

Aik表示i國k商品出口市場占有率,Eik為i國k商品的出口額,Ewk是全世界k商品的出口額。

表1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市場占有率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WTO網站statistics database 計算得出。

從表1中可以看出,日本和韓國的旅游出口市場占有率都從1998年開始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下降,而中國的旅游出口市場率則在同時期保持穩步增長,這表明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日本和韓國的旅游貿易的發展受到了危機的影響,而中國由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樹立了市場信心,一定程度避免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使旅游出口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2003年,三國的出口市場占有率都有較大幅度下降。與2002年相比,中國的出口市場占有率下降約1%,日本下降0.08%,韓國下降近0.2%.這與2003年亞洲爆發的非典疫情有很大關系,出于對健康安全的考慮,以及疫情期間出入境的嚴格管理,許多海外游客都減少了到亞洲國家的旅行。從總體趨勢看,中國的出口市場占有率除2003年外總體趨勢是逐年上升,在十三年間平均市場占有率達到近3.8%,尤其是在2009年市場占有率達到4.56%,這也是中國后奧運經濟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體現。而日本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旅游出口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直至2004年才開始回升。韓國的市場占有率變化則出現不規則狀態,有升有降,直至2009年市場占有率也沒有恢復到1998年的水平,這與周邊國家旅游資源得到有效開發,爭奪游客資源有關。

總的來說,1997—2009年間中國的出口市場占有率明顯高于日本和韓國,中國在旅游資源吸引力方面優于日本和韓國,這與中國經濟發展、國際知名度提高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密切相關。而日本和韓國的變化不規則,出口市場占有率波動較頻繁,兩者之間的差距在波動中逐漸縮小。

2.TC指數。TC 指數(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 ),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是行業結構國際競爭力分析的一種有力工具,總體上能夠反映出計算對象的比較優勢狀況。因為它剔除了各國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也排除了因國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國際間數據的不可比性,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TC指數具有相當的可比性。其計算公式為:TCik=(Eik-Iik)/(Eik+Iik)

其中,TC 為凈出口比率指數,Eik為i國家第k種商品的出口,Iik為i國家第k種商品的進口。通常凈出口比率指數取值范圍為[-1,1],當凈出口比率指數接近0時,說明比較優勢接近平均水平,進出口基本平衡;當凈出口比率取值大于0時,說明具有比較優勢,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業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說明比較優勢弱,行業競爭力也小。如果TC=-1,意味著該國第k種商品只有進口沒有出口;如果TC=1,意味著該國第k種商品只有出口,沒有進口。國際上一般認為,TC大于0.6為高競爭優勢,處于0.3~0.6之間為中等競爭優勢,處于0~0.3之間為低競爭優勢,處于-0.3~0之間為低競爭劣勢,處于-0.6~-0.3之間為中等競爭劣勢,小于-0.6為高競爭劣勢。

表2 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凈出口比率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WTO網站statistics database 計算得出。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的TC指數在2000—2009年間基本呈下降趨勢,處于0~0.3之間,表明中國旅游服務具有低競爭優勢且競爭優勢越來越小。分析原因,隨著經濟發展和旅游資源的優化,中國吸引了大量國外游客來中國游覽觀光,同時伴隨中國居民收入增加,加上出境旅行社推出的各類吸引游客的境外旅游路線,使得中國居民的境外游需求大大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旅游出口量,使得競爭優勢逐漸減小。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TC指數一度跌至-0.048,中國的旅游競爭優勢由低競爭優勢轉變為低競爭劣勢,這一定程度上是由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旅游出口市場萎縮造成的。相比之下,日本的TC指數在1997—2005年期間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65左右,日本的旅游服務顯示出低競爭劣勢,但從2006年開始,TC指數開始回升,進入中等競爭劣勢范圍。韓國的TC指數變化波動較大,除了1998年、1999年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外,其余年份都表現出競爭劣勢,尤其在2003—2008年期間,競爭劣勢進一步惡化。出現此類情況,一方面是日本、韓國的旅游貿易常年呈現逆差,主要由兩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結構所致,另一方面日韓國國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出國旅行和旅游費用支出較高。

總的來看,就旅游服務TC指數而言,中國具有競爭優勢,日本和韓國均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但韓國的旅游競爭力略優于日本。

3.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是一個可用來衡量一國某類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該類產品出口量的比重的競爭力測度指標,其計算公式是:RCAik=(Eik/Ei)/(Ewk/Ew)

其中,Eik表示i國k類產品出口額;Ei表示i國全部產品出口額,即包括商品出口額和服務貿易出口額;Eik 表示世界k類產品出口額;Ewk 表示世界全部產品出口額。

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較的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指數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通常情況下RCA值都是大于0的。若該國該產業具有顯性比較優勢,RCA范圍為[1,+∞];若該國該產業具有比較弱勢,RCA范圍則為[0,1]。

表3 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WTO網站statistics database 計算得出。

從1997—2009年各國的RCA指數來看,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顯示性比較優勢均小于1且呈遞減規律,表明中國雖然是旅游大國,但遠不是旅游強國。日本的RCA指數平均保持在0.18左右,旅游競爭力呈現出比較弱勢,在經歷了下降之后又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其比較弱勢得到相對改善。韓國的RCA指數變化不規律,在上升之后又經歷了下降,從2007年起開始回升,RCA指數平均保持在0.45左右,較之日本的比較劣勢有所改善。盡管中日韓三國旅游貿易的比較優勢都處于劣勢地位,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三國中相對較強,日本相對較弱,但中日韓三國間的比較優勢差距逐步縮小,中國要想保持絕對的優勢,在提高旅游國際競爭力方面還必須作出積極的努力。

三、結論

通過以上三個國際競爭力指數的分析比較,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優勢略強于日本和韓國。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和日本、韓國在旅游貿易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中國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種手段積極培育服務市場,利用地緣優勢,加強與周遍國家交流,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建立共同的旅游服務市場,擴大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另一方面,三國要積極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吸取對方發展優勢和先進的發展模式,謀求更廣泛的合作。

參考文獻:

[1]胡蘄.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特區經濟,2009,(12):161-163.

[2]王繼慶.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合作發展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08,(14):36-37.

[3]賈燕霞,胡丹婷.中日韓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2):74-77.

[4]沈束.中國新加坡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1995—2004)[J].網絡經濟,2009,(3):181-182.

[5]徐軍.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其對策[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42-44.

[責任編輯 安世友]

上一篇:現代電力電子論文范文下一篇:審計案例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