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

2023-09-04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1篇

征文時間:2013年6月1日—8月20日

頒獎時間:2013年11月。獲獎名單將刊登在《科學大眾》雜志、江蘇科技報上。

獎項設置:本次活動設一等獎3名 (獎金各2000元) 、二等獎8名 (獎金各1000元) 、三等獎15名 (獎金各500元) 、紀念獎30名 (贈送精美紀念品) 。獲獎作品擇優在江蘇科技報和《科學大眾》雜志上刊登。

征文要求:

1.字數在1000字以內, 另附景點照片1—2張。

2.所描寫的內容必須是推薦的20條科普旅游線路, 可以是一個景點, 也可以是多個景點。

3.征文內容健康向上, 注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

4.征文在2013年8月20日前以書面文字稿和電子稿形式寄送至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 (以郵戳為準) 。

征文活動辦公室設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湖北路85號8樓,

郵編:210009。

了解20條江蘇省科普旅游線路請登錄《科學大眾》雜志網站:www.kxdz.com

聯系人:沈茸茸、許炳才

電話:025-83301346-8001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2篇

隨著旅游者需求理念日趨成熟,傳統的大眾旅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旅游者的個性化旅游需求?,F代旅游者越來越注重旅游給他們帶來的心理滿足感,希望通過旅游擴大視野、開闊眼界、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因此,將休閑娛樂與掌握科學知識融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方式——科普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青睞。地質科普旅游作為科普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旅游景觀獨特的美學觀賞價值、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稀缺的自然屬性,對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1 地質科普旅游的內涵及特征

隨著旅游需求的日益成熟,科普旅游以其“寓教于樂”的新穎形式對旅游者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地質科普旅游是指開發旅游地質資源(即那些具有旅游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1]),利用地質遺跡進行旅游活動,大力宣傳與之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尤其是地質遺跡的形成、演化和發展規律,以期提高人們的地學知識和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2]。

地質科普旅游作為旅游活動的一種,除了具有旅游活動的一般共性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有別于傳統大眾旅游的個性特征。首先,從吸引物上看,地質科普旅游是以具有科學性、教育性的地質景觀為主要吸引物,面向休閑旅游者開發的一種新型旅游產品。其次,從目的上看,地質科普旅游是以地學知識的普及為主要目的。旅游者通過導游人員的動態講解和地質旅游解說牌的靜態介紹以及與地質景觀的零距離接觸,在旅游活動中了解地質科普知識。最后,從形式上看,地質科普旅游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將地質科普知識傳達給旅游者。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時收獲了相關的地學知識,將學習過程從被動轉為主動。

2 地質科普旅游路線設計原則

科普旅游是旅游業的發展逐漸進入高層次的表現。從需求上看,旅游者希望能從科普旅游中受到顯性或隱性的教育,從而實現自我提升的主觀愿望。從供給上看,開展地質科普旅游是希望旅游者能夠通過旅游活動提高對旅游目的地地質資源價值的認知,進而使旅游者形成保護地質資源的意識。為了使需求與供給之間完成對接,地質科普旅游的路線規劃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2.1 教育性原則

開展地質科普旅游的真正目的是要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能夠了解與地質有關的科學知識,激發旅游者對地質科學的熱情,引起旅游者的思考,進而使旅游者對所見的地質景觀產生興趣、提出問題并尋求解答,最終達到寓教于樂,實現地質科普旅游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地質科普旅游線路規劃過程中對地質景觀的介紹要著重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說,避免俗套的民間傳說。

2.2 參與性原則

在旅游活動中要讓旅游者參與其中,使游客自身成為景觀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旅游景觀的看客[3]。旅游者只有參與到科普旅游活動中,融入科普旅游產品中,與科普旅游吸引物零距離接觸并產生互動,才能了解科普旅游產品的特色和文化。游客在參與科普旅游活動項目時,會受到各種感官的刺激,從而對地質景觀和地質現象產生好奇心理并對其作出反應,產生想要了解和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地學知識[4]。

2.3 啟發性原則

由于地質旅游景觀的形成同時受內、外營力作用和影響,因此在旅游活動中可以向旅游者宣傳與自然或社會熱點問題有關的地學知識,使旅游者了解地質景觀的成因、特征、規律及其價值,從而使旅游者形成保護地質資源的意識。只有在游覽過程中,通過一步步的啟發、引導,激活旅游者的思維,促使旅游者進行深入的思考[4],潛移默化地影響旅游者,才能夠實現地質科普旅游的啟發性功能。

3 龍虎山旅游棧道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屬江西省鷹潭市和弋陽縣管轄,是中國中生代紅層集中分布區之一和丹霞地貌景觀發育最為典型的地區。1988年,龍虎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龍虎山、龜峰分別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龍虎山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1年,龍虎山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龍虎山、龜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8月1日,龍虎山、龜峰等丹霞地貌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棧道指我國古代先民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古人為了在深山峽谷中通行道路,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內插上石樁或木樁,上面橫鋪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車[5]。2010年2月,龍虎山沿著丹崖修建了一條全線長3180米的旅游棧道,在十一黃金周正式對外開放。棧道將龍虎山大部分的景點串聯起來,不僅大大節省了游客的旅游時間,也給旅游者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

3.1 規劃依據

龍虎山旅游棧道蜿蜒盤旋在赤壁丹崖之上,全長3180米,寬約1.4米,欄桿高約1.2米,沿途設有觀景平臺和地質解說牌,將龍虎山地質旅游的路線拓展到原來無法到達的區域。棧道對外開放后,進一步豐富了景區旅游線路,增強了景區吸引力,在旅游高峰期可大大減輕公路運輸壓力,延長游客的游玩時間。

龍虎山景區管委會宣傳部部長童麗芳稱,修建棧道綜合權衡了地質歷史、美學景觀、生態生物、人文價值等多方面因素,施工時嚴格要求施工人員盡可能不破壞植被和山體結構。已經修建棧道的崖壁,屬于遺產地三區(禁限區、有限利用區、展示區)之一的展示區,可進行開發利用。棧道項目的規劃也是由省建設廳專家主持編寫,經專家評審考核后,管委會就棧道項目向鷹潭市政府報批[6]。

3.2 規劃方案

龍虎山旅游棧道兩側以經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丹霞地質遺跡為主體,在獨特的地質景觀旁設置醒目的地質解說牌,對其演變過程、特點、成因等進行科學的解釋;對地質景觀的結構、形成機理等均有較詳細的說明,便利準確地向游客傳遞地質景觀信息,增加游客對地質旅游的興趣,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專業性較強的地質遺跡資源;引導旅游者欣賞地質景觀的美學價值,啟發旅游者發現地質景觀的科學價值,從而使旅游者形成保護意識。

3.2.1 規劃思路

棧道全長3公里,北起浴仙池,南至象鼻山,沿途設置了15塊地質解說牌均勻地分布在棧道上。棧道的前兩塊解說牌分別介紹的是丹霞地貌和世界地質公園,使游客對地質科普旅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慢慢地將旅游者帶入地質科普旅游的氛圍當中;然后慢慢加強對旅游者的感官刺激,介紹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地質景觀,如正斷層、垂直節理、傾斜巖層等,體現科普長廊的科學性。同時,考慮到地質旅游專業性較強,棧道對地質景觀的介紹采用了環環相扣的方式,前后呼應。如在棧道的中部先后設置了巷谷、垂直節理、一線天三塊地質解說牌,在介紹巷谷的解說牌上提及一線天的成因,為后面一線天景觀的介紹作了鋪墊;在介紹一線天的解說牌上提及垂直節理和一線天的關系(一線天是發育的垂直節理),強化旅游者對垂直節理成因的理解,這種解說方式有助于旅游者對專業性較強的地學知識的吸收理解,更好地實現地學知識的普及。同時,為了避免使旅游者產生枯燥乏味感,棧道上還設置了一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供旅游者欣賞,如丹霞地貌老年期的孤峰殘丘、象形石景觀象鼻山、太平天國時期的古墻遺跡等,但這些景觀的介紹也是從地質學角度對其進行解說的,體現出普及科學知識與休閑游覽并重的理念。

3.2.2 規劃原則

(1)突出科學性

龍虎山旅游棧道是以科普長廊的形象面向旅游者的,因此棧道在規劃時著重突出其科學性。棧道沿途共設置了15塊地質解說牌,每塊解說牌都有針對性地介紹一個地學知識點,有的是從整體的角度對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價值進行介紹,如棧道上第一、二塊解說牌分別介紹了丹霞地貌和世界地質公園,將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美學價值和資源價值傳達給旅游者;有的是對棧道兩旁地質景觀的基本物性、構造演變歷史、形成過程作深入淺出的解說,如棧道上對正斷層、巷谷、垂直節理等地質景觀的介紹,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地學知識作出科學的解釋;有的是對地質景觀的成因進行解說,如對地層、傾斜巖層、陸源碎屑巖等景觀的介紹,在解說牌上還有具體的數據對其進行補充。

(2)突出美學性

丹霞地貌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所以龍虎山旅游棧道在規劃時也著重突出其景觀的美學觀賞性。游走在經數百萬年的滄桑變化而形成的地質景觀中,不禁會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棧道兩旁的地質景觀均具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有的氣勢磅礴,如丹霞崖壁、垂直節理等地質景觀;有的驚險震撼,如玻璃橋上穿越一線天;有的美不勝收,如有“天下第一神象”美譽的象鼻山。游走在赤壁丹崖之間,旅游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棧道上步步是景、處處是景,使游客流連忘返。

4 地質科普旅游前景

4.1 宏觀分析

地質科普旅游已成為科普旅游的一種重要形式,尤其是自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計劃,并在2002年公布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工作指南后,我國對此作出了積極的響應。截止到2011年,我國已先后申報了26處世界地質公園和183處國家地質公園,地質科普旅游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建設地質公園不僅為保護地質遺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地質科普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2 微觀分析

筆者以江西省為例,對江西省的3個以地質資源為主要吸引物的地質公園的接待人數和門票收入情況進行統計(如表一),直觀地反映出:在2008—2010年這3年間,3個地質公園的接待人數和門票收入都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由此可見,地質科普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式正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數據來源:江西旅游政務網

5 結束語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需求理念的日益成熟,科普旅游會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地質科普旅游作為科普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入挖掘地質景觀的科學內涵使地質旅游資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得到增強,進而滿足旅游者新的消費理念。地質科普旅游在普及地學知識、提高旅游業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必將會對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產生吸引力。

摘要:本文從地質科普旅游的概念出發,分析了地質科普旅游的內涵及特征;對地質科普旅游線路設計原則進行探討,提出教育性、參與性、啟發性三大原則;以龍虎山旅游棧道為例,分析了其規劃依據、規劃方案,包括其規劃思路、規劃原則;最后,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對地質科普旅游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地質科普旅游,旅游棧道,龍虎山

參考文獻

[1]李京森,康宏達.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J].第四紀研究,1999,(03):246-253.

[2]金利霞,方立剛,范建紅.我國地質公園地質科技旅游開發研究——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科技旅游開發之借鑒[J].熱帶地理,2007,27(01):66-70.

[3]任遠.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資源評價及產品設計[J].經濟研究導刊,2010(,25):169-170.

[4]王雨昕.科普旅游體驗設計研究[D].泉州:華橋大學,2007.

[5]蔡云輝.試論棧道旅游及其開發[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9(03):30-33.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3篇

物種保護, 科學研究, 科普教育, 旅游和新植物材料的產業化, 是現代植物園所具有的任務與功能[4] 。即植物園除具有科研、科普、植物引種馴化保護物種等功能外, 還具有綠化, 美化, 改善環境以及供人休息, 游覽和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功能。而植物園獨特的功能越來越高, 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心愿。植物園以其良好的生態環境, 美麗的園林外貌以及豐富的植物科學內涵, 已經成為公眾旅游休閑、普及植物知識的理想場所。因此, 如何充分認識和利用植物園的旅游資源開展科普旅游, 是植物園建設所面臨的新任務。分析麥積植物園開展科普旅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麥積植物園的概括

麥積植物園始建于1982年, 位于天水市麥積區, 占地372.07hm2, 距天水市區44km, 屬秦嶺北坡。地理坐標為34°20′東徑106°10′。屬北亞熱帶北緣溫帶山地半濕潤氣候區, 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充足;降水集中, 分布不均;冬季無嚴寒, 夏季無酷暑, 年平均氣溫7.9℃, 最高氣溫39℃, 最低氣溫-23.5℃。年降水量840mm, 相對濕度74%, 無霜期220d, 海拔最高2197.3m, 最低1420m。屬中低山地貌, 成山岳地形, 海拔多在1300~2200m。

近幾年, 麥積植物園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 發展旅游, 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麥積山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

2 麥積植物園開展科普旅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2.1 優勢

2.1.1 區位優勢

麥積植物園緊鄰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 處于佛教、道教等宗教旅游勝地的中心地帶。北鄰麥積山石窟, 南接曲溪景區, 東與仙人崖景區為鄰, 西連麥積山景區。園內四周群峰環抱, 松竹叢生, 山巒迭翠, 山巖景觀奇特, 屬典型的丹霞地貌, 并有西漢隗囂避暑宮的遺址, 呈現出了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多種魅力。周邊區域環境為麥積植物園的科普旅游帶來了較大的客源市場, 因而在植物園內開展科技教育和科普旅游具備獨有的地域優勢。

2.1.2 資源優勢

麥積植物園目前保存植物2000余種, 其中木本植物800余種, 引進國內外不同地區樹種160余種, 保存了水杉、紅豆杉、水青樹、連香樹、廟臺槭、山白樹、秦嶺冷杉、金錢松等珍稀瀕危植物12種, 引進國外優良樹種班克松、花旗松等100多種。初步建成了裸子植物區、闊葉樹種區、科普游覽區, 野生花卉區、國外樹種引種區、優良鄉土樹種區、藤本植物區, 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草本花卉觀賞區, 牡丹園、櫻花園、玉蘭園、和蕨類園等植物花卉區14個。專類園植物種類豐富, 且充分融合自然。是植物園科普旅游的一大特色。

麥積植物園是國家麥積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 地處秦嶺西段, 為華中、華北、蒙新、西藏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 受第四季冰川的影響較小, 植物種類豐富, 珍稀瀕危植物較多。森林覆蓋率92%, 天然林占60%, 具備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良好條件。

麥積植物園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在大氣環流和秦嶺的阻隔作用影響下, 氣候特點表現為垂直變化明顯, 小氣候差異大, 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是夏季旅游避暑、休閑、娛樂、商務洽談的理想之處。

2.1.3 完善的游客服務設施和人文景觀

游客服務設施完善, 建有游客服務中心, 停車場, 網球場, 保齡球館, 籃球場, 健身房, 景區道路指示牌和監控系統等;植物園山莊建有主樓1座, 度假別墅7座, 小木屋10座, 面積12000m2;共有客房142套, 床位267張, 有可容納220人的大會議室1個, 具有先進的視聽設備, 能同時容納300人就餐。人文景觀建設有文化亭7座, 雕塑5個, 瀑布、水簾、水榭、文化墻、假山假石、綠色長廊等, 其中瀑布目前成為來景區游客游覽的主要景點之一, 在本地區頗具知名度, 增加了植物園的旅游人數, 也為開展科普帶來了較多的客源市場。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旅游產品結構單一, 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

麥積植物園是在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麥積林場后崖溝營林區基礎上建設的, 20世紀90年代, 開展森林生態旅游。提出以森林公園為模式建立植物園, 旅游產品僅為以森林景觀為依托的觀光型產品, 沒有新意和特色, 缺乏進一步挖掘和深層次上開發的文化內涵, 可游性、可玩性較弱, 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目前植物園的主要旅游產品仍然是利用山水營建的瀑布和人工景點, 而特色植物景觀, 森林生態旅游路線等景點吸引力不高, 還需進一步研究開發。

2.2.2 園林景觀建設比較落后

植物園前期的建設重點強調的是物種保存及其科學內涵, 植物種類的栽培和展示是按照植物分類系統布置, 這樣就造成園林景觀效果不佳, 觀賞性不高, 影響了科普旅游的發展。

2.2.3 科普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麥積植物園的科普設施僅有面積17.33多hm2的14個專類園, 長650m的科普路和標本室。室內科普場館少, 專類園面積小, 特色不明顯, 科普教育的組織結構尚不健全, 缺乏專業化的科普建設隊伍, 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科普導游系統, 再加上解說標牌系統不完善, 從而減少了科普旅游中園區與游客的互動性, 直接影響到科普旅游功能的發揮。

2.2.4 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

植物園應有多學科科技隊伍和現代化的實驗室和試驗場。才能完成社會賦予植物園的功能和任務[5] 。目前麥積植物園人員配置多為旅游服務業人員, 植物引種馴化和保護, 森林生態旅游建設, 科普教育, 園林建設和管護專業科技人員缺乏, 造成景點建設單一陳舊, 科普教育水平低下, 給科普和旅游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2.2.5 推廣宣傳力度不夠

麥積植物園是甘肅省唯一的國家級“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但是由于對科普旅游發展的重視不足, 麥積植物園還未系統的進行過科普旅游的對外宣傳工作, 很多人對麥積植物園園區的科普旅游功能及其項目并不了解。導致麥積植物園難以更好的發揮社會效益。

3 麥積植物園科普旅游開發對策與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揮麥積植物園科普教育功能, 增強景區的吸引力, 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寓教于游, 寓游于教”的旅游景點, 針對其優勢和不足, 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3.1 以森林生態旅游為載體, 建設精品科普旅游線路和景點

植物園應該借鑒國內外植物園開展科普旅游的成功經驗, 根據園區自身的情況決定發展科普旅游的思路和策略。 麥積植物園應利用植物園的森林景觀優勢和優良的環境條件, 以森林生態旅游為載體, 建設精品科普旅游線路和景點, 打造精品旅游項目。項目要結合森林生態旅游線和景點的建設, 開展森林生態知識,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普展覽, 讓游客在休憩中學習、欣賞、體驗、和感受。打造精品的科普旅游項目, 推動科普教育與旅游業的發展。

3.2 發展特色科普活動, 使其成為植物園旅游的優勢品牌

規范, 產業化的特色科普活動[7] , 是植物園旅游的優勢品牌。特色科普活動是植物園開展的各項科普活動的精品。是植物園獨特的旅游資源。讓其成為植物園旅游的優勢品牌, 不僅是對植物園科普教育能力的提升, 也是植物園進一步發展旅游業的需要。麥積植物園應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 面對不同的受眾, 推出自己獨特的科普活動來吸引不同階層的人員來參加, 如以本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和鄉土經濟植物引種保護為主題開展中小學生夏令營、實踐園活動;建設以森林改善人類環境為主題設計的體驗觀賞科普旅途線路和景點。特色科普活動的建設與開展要精而少, 要能體現本園的特色, 堅持持續開展, 并大力宣傳。

3.3 加強園林景觀建設

優美的園林景觀是植物園的基礎, 與公園具有共性[6] 。因此麥積植物園應立足現有專類園與園林建設基礎, 對園容園貌進行改造, 加強專類園區園林設施建設, 根據植物分類、植物地理、植物生態學科的基本原理, 用園藝學、植物栽培學和造園藝術的基本知識, 從美學觀點出發, 塑造出有豐富科學內涵的美麗園景, 給人們以大自然美的享受。以吸引游人前來參觀游覽, 達到寓教于游憩之中的目的。

3.4 引進和培養科普旅游人才, 加大建設科普旅游設施

植物園科普旅游業的發展, 要依靠一支穩定、素質良好的科普旅游專業隊伍, 麥積植物園要重視科普旅游人才的引進和培訓, 可采取請進來或走出去等多種形式對科普旅游人員進行培訓, 不斷地提高科普旅游人員的技術水平。完善的科普設施是植物園科普教育的保證[8] , 因此要全面建設植物園的室內科普教育設施設備, 補充完善植物園內一些園區指示牌、植物銘牌等解說標牌, 在牌式設計與用材上要與植物園的生態環境相協調, 各類解說牌的文字、圖形和語法組織要更人性化。

3.5 應用現代傳媒, 加大宣傳, 提升科普教育水平和知名度

麥積植物園的科普宣傳的傳播方式較為傳統, 造成傳播的地域狹窄, 范圍不廣, 知名度低。植物園應在宣傳上, 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 利用多種形式, 及時將科普旅游產品信息向社會傳遞。將制作的各類宣傳品送到天水較大的企事業單位、學校及周邊社區, 宣傳植物園的植物科普知識、旅游特色和優惠條件等。同時利用新聞媒體、網絡 媒體和多媒體技術傳播信息, 提高植物園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在植物園內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的科普設施, 采用先進科教手段, 豐富展出內容, 提高科普宣傳與教育的質量, 開展豐富多樣化的科普教育活動, 以吸引游人。

摘要:分析了麥積植物園發展科普旅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提出以森林生態旅游為載體, 建設精品科普旅游項目;發展特色科普活動;加強園林景觀建設, 提高科普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完善科普設施、加強宣傳力度等措施, 進一步深入發展麥積植物園的科普旅游。

關鍵詞:植物園,旅游,開發,對策

參考文獻

[1]馬洪, 王夢奎.中國發展研究[M].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7.

[2]王劍, 彭建.龍宮風景區科普旅游功能初探[J].中國巖溶, 2003, 22 (5) :236-240.

[3]李裕紅, 陳懷字.牛姆林自然保護區科普旅游開發探討[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02, 20 (2) :79-83.

[4]賀善安, 張佐雙, 顧姻, 等.植物園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5]孟憲民.國外植物園發展現狀及對我國植物園建設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 2004, 17 (5) :4-8.

[6]許再富.與時俱進得植物園建園理念[J].中國植物園, 2010, 18 (13) :6-12.

[7]李梅.植物園的環境教育[M].植物園保護國際, 2005.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4篇

各位領導:大家好!

根據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精神,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xxx社區認真落實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創建內容,制定《xxx社區科普工作長遠規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一系列普及科普知識、提升全民素質的各項活動,先將今年來社區主要工作向各位領導做一匯報:

一、xxx社區基本概況

xxx社區地處鳳泉區,是由xxx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在建社區,總面積約326畝,規劃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投入使用的配套設施有2000多平米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警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超市、xx酒店、居民會所、幼兒園、xx農貿市場、洗浴中心等。社區已提供住房1752戶,可入住居民5000余戶,人口達20000余人現實際入住居民達800余戶,人口約2500余人。社區自06年成立以來,在黨支部的帶領下,以創建和諧社區“166工程”為行動指導,積極開展各項創建活動,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扶持、居民參與的“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服務模式,社區行政服務職能突出、公共服務內容全面,各項工作開展的井然有序。

二、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營造提升全民科學的良好氛圍。 市、區政府及科協對我社區科普工作非常重視,首先我們把做好科普工作作為首要重點工作來抓,把社區科普工作納入到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區的總體目標中去,以社區為依托,通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科普學校、閱覽室、室內健身中心積極營造學科學、懂科學、樹文明、講道德的良好科普氛圍,以“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為陣地,開展社區居民學校、家長學校,定期組織社區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等有利資源對社區居民進行家庭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會功德教育,以講座、座談會、社會實踐、義務勞動多種形式實施居民教育,為能讓社區居民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提高社區居民的整體文化素質,開放社區圖書室、閱覽室、建設科普和法制宣傳文化長廊,從思想上、行動上和意義上多角度的進行社區居民的普法、普德、普和、普善。充分把社區科普工作提升到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度。

二、創新科普工作方式,加強社區科普能力的建設

我社區從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入手,在xxx房產董事長超前的開發理念和傾力支持下,拿出2000多平方米門面房,用來做社區服務、社區辦公和居民活動的場所。以社區居委會、社區警務室、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四家組成聯管會在服務大廳合署辦公。實行 “一站式”服務機制,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社區聯管會會議,聽取居民代表和黨員代表對社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挖掘居民實際需求和困難,為居民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農貿市場、社區洗浴中心的完善配套讓社區每個居民真正生活在一個文明祥和的居住氛圍之內。社區黨總支、居委會注意安全健康及綜治工作,購置20多萬元監控設備,全區安裝15處360°旋轉攝像頭和紅外線對射系統,組建30多人的24小時治安防范巡邏隊,成立xxx治安服務分隊與轄區派出所聯防共建,形成了社區平安技防、人防全覆蓋,無縫隙。吸收一批政治素質好,專業素質和文化水平高,熱心于人民調解工作且群眾威信高的人員進入調解員隊伍,打破人們認為只有退休老大媽才從事調委會工作的觀念,提高了人民調解員的工作水平。推進社區調解的規范化建設。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打造具有特色的科普社區

社區經常性組織各種文明建設活動,開展“文明和諧家庭”、“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新鄉人”、“文明市民”評選活動,充分帶動了社區居民鄰里之間、家庭之間、社會之間的文明創建行動;社區還舉辦中秋文藝晚會、圣誕狂歡晚會、書法攝影大賽、慶“三八”婦女節、趣味運動會等二十余次活動;為進一步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區還組織成立了老年人秧歌隊、文藝宣傳隊,合唱團、書法協會等團體;成立老年人活動中心,內設棋牌、臺球、乒乓球、象棋等老年人喜愛的文化活動,努力是居住在xxx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創刊《xxx》社區刊物,同時利用宣傳欄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文明社區創建知識、社區新聞、科普健康法律知識等版面,加強陣地宣傳教育。完善的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構筑了連接廣大社區居民的文化平臺,為文化創先活動打下牢固的陣地基礎。

新時期社區科普工作要有一種開放的眼界,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要融入社會發展的主流。xxx社區在上級領導的關心重視下,在社區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社區先后榮獲省級文明社區、省級科普社區、“五好”基層黨支部等十余項省市殊榮。并取得了“全國綠色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兩項國家級至高榮譽,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奮發求實、開拓創新,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旅游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5篇

一、理論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創新形式,加強和改進了鎮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按照縣委宣傳部的統一安排部署了,圍繞鎮上中心工作重點和20nn年鎮黨委中心組學習內容,與貫徹落實黨的xx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工作、精品社區、示范村建設目標相結合,將理論調研與科學規劃相結合,依托鎮黨委中心組學習會、黨員爭優創先活動、村(社區)黨員遠程教育培訓等工作載體,進一步增強了全鎮領導干部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活躍了鎮領導以及村(社區)干部的思想。

(二)創新理論陣地,積極參加前沿辯論會。我鎮組成了一支專業辯論隊伍,定期圍繞全縣中心工作和當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學習與討論,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的學習針對性,營造了暢所欲言、團結向上的理論探索氛圍,并積極參加縣上組織的每期辯論會。

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以全域建設中國幸福家園為主線,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發揮主流媒體作用,為實現“出如畫、入有余、大和諧、同快樂”的奮斗目標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一)全力以赴地抓好精品社區、示范村的宣傳。圍繞中國幸福家園建設工作,全力建設精品社區(朝圣社區)和示范村(芒江村)建設。同時,芒江村還作為全省“五十百千”示范村之一。為迎接7月21日的萬安鎮芒江村新農村建設現場會,我鎮積極開展示范村建設的宣傳教育,發放各類宣傳冊子500余本,并進行芒江村村容村貌改造工程,還舉行了芒江村村民素質培訓。

(二)加強輿論監管,提高服務質量。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勵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著力把握受眾群體的接受習慣和心理特點,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本文來自那一世范文網,轉載請保留此標記。公眾情緒,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強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努力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網格,開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活動,積極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三、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繼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著力在鞏固成果、提高水平、開拓創新、增強實效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了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全域建設中國幸福家園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繼續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二是繼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進“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繼續開展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工作,加強綠色公益性網吧建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三是繼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展示幸福家園文明新形象;四是組織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五是繼續開展好精神文明共建活動,展示萬安文明新風尚。

四、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成功舉辦“歌頌黨·頌歌獻給黨”主題活動。借助縣廣播局主流媒體的優勢,形成強勢對外宣傳格局,強化對外宣傳工作。

五、加強調查研究,強化信息工作

圍繞鎮中心組學習內容,開展主題調研活動。進一步完善輿情信息工作。按照統一要求,鎮黨政辦把輿情信息工作納入重要日程,做到重要輿情信息隨時報送,通過對輿情信息的監管,并做到重要輿情信息隨時報送,充分發揮了輿情信息功能,提高了輿情信息的影響力。那一世范文網

[page]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進一步加強理論武裝工作。按照縣上統一要求,我鎮積極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積極參與前沿辯論會;積極開展中心組理論學習活動、黨員干部形勢報告教育。

(二)加強文化建設,做好各類主題宣傳,全域建設中國幸福家園。加強“精品社區”、“新農村示范片”建設與宣傳;做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宣傳教育工作;舉辦系列慶?;顒?。為幸福萬安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全民思想道德教育。

(四)深入村(社區)開展調研工作。

(五)加強輿情信息工作。

上一篇:養豬科普工作計劃下一篇:醫院科普工作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