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3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2、中學語文教學應弘揚民俗文化

3、中國貴州布依族民俗文化韓譯研究

4、關于縣級圖書館保護縣域民俗文化的幾點思考

5、中國民俗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6、民俗文化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表現

7、弘揚民俗文化正能量 提振“中國夢”

8、妙峰山風景如畫 四季有景

9、中國民俗文化小學校園推廣策略研究報告

10、將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語文教學

11、談中國民間美術的現代審美

12、中國石獅民俗文化探討

13、蔚縣與安塞民間剪紙藝術比較分析

14、淺議中國民間美術的現代審美

15、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之“欽州跳嶺頭”民俗

16、《中國民俗文化》課有效教學的案例分析研究

17、跨文化視角下中國民俗文化詞語漢亞翻譯研究

18、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民俗文化評述

19、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20、淺談中國民俗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21、新聞發布會文化負載詞口譯策略研究

22、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中的體現探析

23、芻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24、探討包裝裝飾設計中民俗文化的有效運用

25、牧千騎 堅守實業 創新模式 點亮品牌

26、淺談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意義

27、寧德霍童線獅堪稱中華絕藝

28、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護與傳播

29、鄉村旅游發展中民俗文化資源的配置和保護

30、民俗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分析

31、民俗文化在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應用

32、“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英語”在陜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中的價值探究

33、生態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商務廣告翻譯研究

34、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與發展

35、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缺失

36、文化圖式視角下探析中國飲食民俗文化的翻譯方法

37、談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38、第六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開幕

39、“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俗文化翻譯的現狀研究與思考

40、論傳統書籍設計中感官體驗的營造

41、中國民間美術中的民俗文化分析

42、中國民俗文化內涵與傳播探究

43、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研究

44、幼兒音樂教學中地方性音樂民謠的利用與研究

45、用好互聯網 傳承民俗文化

46、關于民族地區高校加強民俗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

47、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策略研究

48、王久良:逼你直視垃圾圍困之城

49、社區教育機構如何在城市社區開展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2、精雕細刻的藝術,質樸含蓄的寓意

3、博物館與民俗文化展示

4、淺析壯錦幾何紋樣構成在視覺形象設計中的應用

5、《竇娥冤》中三樁誓約原型探析

6、綜藝節目版權引進與二次創新分析

7、試述民國時期風俗西化的特點

8、梁平年畫的文創開發策略研究

9、用民俗文化視角解讀文本內涵

10、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融合再生研究

11、談《老鼠嫁女》的演唱技巧和藝術特征

12、試論我國民俗文化元素在電視廣告中的應用

13、融媒體時代的非遺傳播與活化研究

14、世園元素 讓這里充滿別樣的年味兒

15、從中日對比看后疫情時代中國地攤經濟的文化價值

16、城市商圈新象,醞釀生活之味

17、“荷韻撫風”靈鳥至,一花一葉醉流年

18、3D動畫電影場景設計中傳統民俗藝術元素的重塑

19、“紅石榴文化”在漢藏合校校園建筑中的應用

20、淺談課程思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論油畫人體表現與民俗風情的再現

22、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對當代油畫創作產生的作用

23、試論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蘊

24、值得重視的陜西木版年畫

25、王行恭:書裝美學中的隱喻

26、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

27、中國當代電影中的民俗文化價值探尋

28、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民俗文化檔案資源保護與開發

29、試析大眾傳媒與中國民俗文化

30、臺灣少數民族喪葬文化(一)

31、7項建議助力“來華旅游2025”全面發展

32、一針一線一世情〈寶匣記 第五出〉

33、算一算有關上海迪士尼的經濟賬

34、中原婚俗:一幅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畫

35、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探究

36、黃龍溪,借力打造“天府第一名鎮”

37、公共圖書館在兒童服務領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

38、淺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方法與途徑

39、用好教材,設置德育滲透的跳板

40、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民俗服飾課程建設

41、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影響

4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筑黃浦精神家園

43、皇城腳下的“中國味”

44、民國時期貴州喪葬習俗的變化

45、簡析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

46、傳統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47、中國民間剪紙傳承方式轉換研究

48、試論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49、淺析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2、生活方式決定人類未來

3、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同頻共振廣電新聞宣傳主題突出創新出彩

4、五畜為益——談中國古代的肉食

5、“綜合性學習”題型例析

6、鳳凰山“三味美食”名揚天下

7、《青藏鐵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

8、淺談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培養學習生物學興趣

9、展示美麗新杭州 推進城市國際化

10、太歲萬年品 健康源“歲源”

11、石阡:把最美的生態留給未來

12、揭開斯洛伐克的文化面紗

13、從《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紀錄片的品牌構建

14、藏在深山峽谷中的溫泉瀑布

15、新西蘭,上帝在這里休年假

16、“異托邦”的中國形象: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之外

17、蒙古西征與伊利汗國的漢人移民

18、跨文化衍生經濟:記中韓青少年文化交流親子研學

19、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鄉土課程資源的運用

20、生態攝影視域下黑土濕地攝影創作思想 與路徑問題探究

21、歐洲經濟危機背景下的西班牙旅游業發展對策

22、鄉村旅游勝地——黔東南

23、尋找遠古的傳說 (二)

24、2021悅游年度人物

25、到底該不該上課外輔導班

26、攝影與物性: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視覺隱喻

27、展現大國擔當、推動普惠發展

28、“藝術介入”讓鄉村振興“藝花路放”

29、幼兒園開展食育活動的實踐探索

30、融合發力“汽輪”駛向中國夢

31、家常美食代代香 淮南豆腐是城市名片

32、林家陽:從抽象到具象設計思維看設計師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33、書香兩岸選書 · 臺灣地區

34、都市農業與生態公共藝術

35、論芭芭拉·金索爾弗《種花種菜種春風》的生態思想

36、每天吃泡菜的人們(外一篇)

37、堅持綠色發展為成都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貢獻蒲江力量

38、雨林中的自然生命王國

39、探析日本動漫中的文化元素

40、初中英語教學與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

41、將蔬菜水果與奶酪和冷盤結合在一起 度過你的意大利夏天

42、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素質檢測

43、中餐主題宴會臺面設計創意淺析

44、城市旅游的文化內涵以及開發管理策略——國際經驗

45、擦亮龍脊的美名(特邀作品)

46、夏季明信片1:越南Boba

47、“芳草教育”國際化一路走來

48、大學生生活習慣與健康

49、小學畢業復習語文綜合評價題(一)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F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2、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剖析

3、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分析

4、《菽園雜記》民俗語匯的特征分析

5、論山西民間舞蹈符號在作品創作中的運用

6、反思、自省與朝向生活

7、文化“走出去”戰略下山西非物質文化翻譯路徑研究

8、對挖掘整理地方民俗文化的思考

9、試論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蘊

10、影視藝術與民俗文化的互動芻議

11、山西民間服飾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研究?鄢

12、基于感性工學的山西傳統民宿設計要素探究

1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掛牌成立

14、現代服務業企業供給側創新研究

15、中國民俗語言學研究20年述評

16、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與發展

17、甘肅鎮原縣民俗文化資源開發SWOT分析

18、民俗體育功能分類及特點研究

19、經濟民俗學視角下的區域民俗與區域經濟

20、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21、新時代下晉面翻譯及其文化推廣研究

22、關于陜西民俗體育引入高校的幾個問題探討

23、山西民俗節日文化的價值內涵與現代傳承

24、“互聯網+” 背景下寶雞民俗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研究

25、體驗經濟下“互動+”旅游產品創新設計

26、“西口文化”與河曲縣民俗體育活動研究

27、山西平遙古城旅游開發中的數字VR應用

28、社會記憶視角下連州保安村民俗文化景觀特色營造

29、山西剪紙在民間的應用種類及民俗功能研究

30、民俗文化與地方教育的融合

31、山西民間吹奏樂的特色研究

32、民俗文化元素與產品包裝設計的融合

33、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俗體育保護與傳承探析

34、山西民歌演唱風格和語言特色研究

35、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路徑研究

36、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37、貴州省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探析

38、滁州走太平民俗體育活動與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研究

39、三晉大地慶豐收 碩果飄香盡歡顏

40、關于民俗博物館突出地域性的研究

41、天津民俗體育的形成傳播及功能

42、社會學視野下的“樂戶”研究:一個自我一生態的社會組織系統

43、浙江海島漁村民俗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44、科學發展觀指導地方文化復興

45、現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化及其影響

46、三晉文化研究會山西民俗文化研究院成立

47、淺析九蓮山民俗宗教旅游

48、山西省人文旅游開發現狀及其發展對策

49、以民俗文化為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分析

民俗飲食旅游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概念辨析;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吳光玲,中共寧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文獻標識碼]A

時至今日,在許多關于旅游的學術論著或普及性文章當中,常常把“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互相取代。有些論文標題為論述“文化旅游”,文章內出現的詞語卻是“旅游文化”,而許多在標題上冠以論述“旅游文化”的文章,主體內容卻是論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因此,厘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明確其研究的重點及發展趨勢,不但在理論上有必要,而且對于指導旅游實踐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和實業界對“文化旅游”的研究與認識大都集中在對某地或某類文化資源的開發經營思路上,而從整體上對“文化旅游”進行系統研究的較少。關于“文化旅游”的內涵與外延的爭議不少。有人認為,“文化旅游”不是一種具體的旅游產品,而是一種設計產品的思路,是一種突出吸引物文化氣息的創意,消費者消費這種帶有文化色彩的旅游產品的過程即是文化旅游。這種觀點同時也被認為是泛化了的“文化旅游”概念,把文化旅游作為六種旅游形式之一,即指參觀那些“如詩如畫”的或具有地方色彩的目的地,參觀那些即將消失的“古老”的東西,如古建筑、手工紡織品、牛車、馬車、從事農耕活動的工具,到鄉村小飯店吃飯,觀看民俗表演等。從旅游者角度來說,旅游活動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從旅游業經營者來說,旅游業則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其強調旅游業的文化特點,正是為了使以經濟目標為主的綜合性目標得以更順利地實現??傮w來看,國內外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有以下幾種認識:(1)文化旅游是一種旅游類型。具體表現形式可分為遺跡遺址旅游、建筑設施旅游、人文風俗節慶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等四大類型。(2)消費者消費帶有文化色彩的旅游產品的過程即是文化旅游。(3)文化旅游相當于民俗旅游。(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產品的提供者為旅游產品的消費者提供的以學習、研究考察所游覽國(地區)文化的一方面或諸方面為主要目的旅游產品。如歷史文化旅游、文學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5)人們對異地異質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發的,離開自己的生活環境,觀察、感受、體驗異地或異質文化,滿足文化介入或參與需求沖動的過程。(6)廣義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尋求和參與全新或更深文化體驗基礎上的一種特別興趣旅游,與一般的旅游活動區別甚微,因為旅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一次旅游經歷,都是一次對新文化的體驗。

世界旅游組織在1985年給出了“文化旅游”的狹義定義:“人們出于文化動機而進行的移動,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藝術、文化旅行、參觀歷史遺跡、研究自然、民俗和藝術、宗教朝圣的旅行、節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由此可以看出,把文化旅游當成一種設計產品的思路的觀點,是一種廣義的強調旅游產品文化性的思路,而主張類似于“民俗旅游”的觀點,顯然又把“文化旅游”的范圍狹隘化了,而且缺乏概念的理論性定義。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

國內對“旅游文化”的研究相比“文化旅游”顯得較為厚實。長期以來“旅游文化”就是一個被廣泛關注與深入探討的課題。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這樣幾種觀點:(1)旅游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3)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游諸要素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4)旅游文化是通過旅游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5)從廣義上說,旅游文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旅游活動發展規律的學問;狹義地說,它是一門研究商品經濟運行環境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過去時代所創造的旅游文化遺產,如何立足本國本地創造有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學問。(6)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在旅游消費或旅游經營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是旅游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游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動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8)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為為核心、旅游產品為依托、旅游環境為背景的系統性的場景文化。旅游消費與旅游服務行為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和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環境文化共同組成了這一場景文化體系。

分析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如下特征:一是前幾個觀點對于旅游文化的認識偏于強調旅游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現,定義上比較籠統,后幾個觀點逐漸強調旅游活動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二是許多人偏好使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這一新概念;三是普遍沒有借鑒國外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缺乏橫向對比與國際銜接。前幾個觀點導致出現一個普遍現象,即國內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對象物的文化內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許多名為“中國旅游文化”的書籍,完全就是對建筑、園林、宗教、民俗、飲食等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介紹與闡述。這種誤解,或許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與大國的因素有關,因為文化旅游資源畢竟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因而容易導致人們認為旅游文化就是旅游資源(產品)文化。

二、“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一)兩者的區別

首先是側重點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為限定詞,“文化”為核心詞,側重點在“文化”,是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廣義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層次的體現,也指旅游與文化的所有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廣譜的概念,類似于“旅游與文化的關系”。我國目前對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對旅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屬于此類。狹義的旅游文化是指由旅游者活動而引起的文化現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為限定詞,“旅游”為核心詞,側重點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廣譜旅游文化概念系統中的一部分。如“湄洲中華媽祖文化旅游節”、“閩東太姥山母親文化旅游節”、“畬族三月三節”、“屏南鴛鴦溪愛情文化之旅”以及各種形式

的宗教朝圣旅游等就是具體的文化旅游活動。

其次是研究重點不同。“旅游文化”的研究,在廣義層面上關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動的基礎理論,諸如旅游活動的屬性、特征、影響等問題,狹義層面上關注旅游業和旅游活動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則是旅游活動的對象物——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問題,以及文化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文化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問題等。

最后是學科歸屬不同。按照我國目前的學科劃分體系,“旅游文化”主體屬于旅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的研究范疇,部分屬于管理學范疇;而“文化旅游”主體屬于旅游管理學和旅游開發規劃學共同的研究范疇,從西方學術界對于學科的劃分體系看,“旅游文化”主要屬于基礎學科,而“文化旅游”屬于應用學科。

(二)兩者的關聯

首先,從概念范疇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都是對旅游和文化的結合點的研究,二者的交集,一是文化旅游資源,二是趨向于文化景觀的旅游活動。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包括旅游社會學研究、旅游心理學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的許多理論和結論,對“文化旅游”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能起指導和借鑒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現實發展和理論研究也可以極大地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最后,從學科角度來看,旅游文化學是從文化的視角研究旅游的知識系統,是把旅游作為文化的對象和內容加以研究。旅游文化學是商業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是旅游學和文化學的結合,也是旅游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作為一個旅游者,僅僅知道旅游,只是一個看客;不僅知道旅游,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個真正的旅游者,才稱得上一個旅行家。同樣,僅僅研究旅游,可以成為一個旅游業的指導者或一個有知識的商人;只有不僅研究旅游,而且研究旅游文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專家。

三、當代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研究的重點及發展趨勢

(一)關于文化旅游

近年來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在文獻中偶有出現,但尚處于討論階段,沒有形成統一觀點。目前國內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點問題,各有側重。國外文化旅游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遺產地旅游。隨著旅游業的空間增長,人們對世界遺產地的環境和文化完整性的關注日漸增加。國外對遺產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遺產旅游的影響、遺產旅游的開發和遺產旅游的價值等方面。

國內文化旅游的研究重點主要是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大部分文化旅游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由于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內部分地區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開始出現同化現象,使得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原有吸引力減弱甚至消失,對當地旅游業發展影響極大,也將影響到下一代人能否繼續擁有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文化旅游的研究趨勢可能在文化旅游地保護與開發、居民參與和政府定位等方面形成熱點。

保護和開發是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根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保護,如果不加保護地開發,勢必造成資源破壞和環境惡化,開發也將難以為繼。但這對矛盾并非是不可協調的,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矛盾問題的研究已有學者提出兩大思路,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一是從規劃和管理技術層面,利用先進技術方法來解決,如LAC理論、VERP理論和ROS技術等;二是進行功能分區,根據文化旅游地每一區域的重要度和敏感度確定其功能。

社區參與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社區參與是文化旅游資源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實現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四大功能,就必須考慮到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而利益的獲得更體現在參與的過程中。

政府定位問題主要體現管理權和經營權的關系問題。文化旅游資源的特殊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使得文化旅游景區的管理和經營至關重要。政府部門由于受財政和行政等條件的限制,不能獨立完成資源保護和管理的任務,經營權出讓也存在經營者非理性開發和掠奪性經營破壞景區資源的風險。管理權與經營權是否應該分離,政府在文化旅游景區管理和經營中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是當前也是今后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關于旅游文化

當代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旅游文化呈現出沖突與整合相交織的發展趨勢。這種旅游文化的沖突與整合,勢必對旅游文化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旅游文化學應當順應這一趨勢,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作出積極的回應。當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用化趨勢。旅游文化學從形式上看是一門理論色彩很濃的基礎學科。從其研究目的、特點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學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而且這一特點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其次擴大化趨勢。一方面,將迅速擴展自己的研究范圍,把觸角伸向旅游活動中的廣大領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費文化學、旅游審美文化學、旅游企業文化學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學將不斷汲取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理論系統,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論方法重新認識旅游經濟、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動中的現象和行為,發掘出其中深層的東西,促使其向縱深方向發展。

最后科學化趨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旅游文化研究將逐漸大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它們直接應用于旅游文化的調查研究之中,快速簡捷地處理各種復雜的文化現象,使過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問題定量化,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

[責任編輯:青 草]

上一篇:觀湖南省博物館有感范文下一篇:歌曲作法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