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

2024-05-06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農業技術培訓與農業生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因此,農業部門應重視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诖?,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 農業技術培訓;技術培訓體系;農業部門

農民屬于生產者,其農業技術水平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而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是提升農業技術水平的有效途徑。因此,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進行分析意義重大。

1 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現狀

提升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是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主要目的。通過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設置了以下3點目標。1)培養職業農民?;谵r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和技術能力,促使其成為具備高素質和高技能水平的職業農民。2)培訓帶頭人?;谵r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大學生村官和黨員干部,促使其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引領廣大農民走向致富之路。3)組建專家團隊。與相關院校和企業合作,構建以農業技術骨干為主體的專家團隊,并定期深入基層,促進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

2 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新時期,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尚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5方面。

2.1 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各地區擁有大量的農業技術培訓機構,且種類繁多,再加上管理部門較多,致使資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各個培訓機構很難進行分工合作,具體表現為工作重疊現象嚴重、職責無法統一等,影響了工作開展效果,而且當前的培訓內容很難與農民實際需求相吻合,降低了培訓的有效性。此外,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還缺少連續性,在培訓工作結束后,培訓機構不會進行后續的跟蹤指導,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深入調研。還有一些培訓機構在設置培訓目標之前,沒有考慮當地具體情況,設置的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均不滿足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不僅浪費了公共資源,還可能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2.2 宣傳力度不強,農民缺少積極性

農業技術培訓是一項惠民工程,需要得到農民的認可和支持,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多數農民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認知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訓機構不重視宣傳,致使農業技術培訓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微乎其微,導致農民無法正確認識農業技術培訓,缺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效果,再加上受訓范圍較小,當地農業生產并未出現較大改觀。

2.3 培訓對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

大多數農民的學歷為小學和初中,文化素質較低,且文化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對于現代農業技術的理解和認知不統一,學習能力以及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最終會影響培訓效果[1]。

2.4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知識更新速度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

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知識更新速度滯后于產業布局發展速度,具體表現為一些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對新技術的了解和認知程度不深,新技術成果難以大范圍推廣和應用;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難以起到帶頭作用,還有部分示范戶在接受培訓后,并未在第一時間內向農民普及農業技術。

2.5 培訓人員專業水平低

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農業技術培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稍顯不足,在培訓過程中,很難采取有效的培訓手段,影響了培訓效果和質量。與此同時,培訓人員市場調研次數偏少,沒有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影響了培訓效果。

3 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改進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培訓的成效?;诖?,提出以下5點改進措施。

3.1 立足于實際,以問題為導向

農業技術培訓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農民技術水平,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因此,農業培訓機構應該在培訓工作開始之前,深入基層,做好市場調研,立足于實際,了解農民的需求,并合理設置培訓目標。比如培訓機構可以組織培訓人員到基層進行現場操作演示,并輔以理論培訓,通過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讓農民真正掌握現代農業技術。

此外,還應整合農業技術培訓資源?,F階段,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有多種開展方式,但取得的效果卻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十分關鍵。在農業技術應用前,培訓工作不可或缺,這是保證農業技術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培訓人員需要分析農業技術培訓資源,并從中挖掘特色資源,立足于實際,探索與當地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培訓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2]。

3.2 加大宣傳力度

農業技術培訓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做好宣傳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宣傳范圍,增強其影響力,使社會全體公眾都鼓勵并支持農業技術培訓工作。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培訓工作結束后,要總結工作經驗,借鑒優秀的培訓工作模式,以強化培訓工作的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時代下,應注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和社交平臺宣傳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為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落實創造有利條件。

3.3 創新農業技術培訓方法,發揮鄉土專家的作用

培訓機構應該加強與當地鄉土專家的聯系,以了解民意,掌握農民的訴求。同時,針對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的特點,應對農業技術進行簡化,并采取便于農民接受的培訓方式,加深農民對農業技術的了解,如可以聘請當地的鄉土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此外,還要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明確農民的需求,并讓鄉土專家起到帶頭作用。這樣一來,農民就會在鄉土專家的帶領下,學習現代農業技術,農業技術培訓效果也會得到強化。

3.4 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進行有效管理

在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開展過程中,農業部門是主導者,但農業部門卻很少對培訓工作進行有效管理,致使培訓工作沒有取得較好效果。因此,農業部門應該制定規范的培訓流程,加強監督和管理力度,確保培訓機構能夠按照規章制度開展培訓工作[3]。

3.5 構建專業的農業技術培訓師資隊伍

在農業技術培訓工作中,培訓教師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其專業能力關系到培訓效果。為此,有關部門應該重視優質農業技術培訓師資隊伍的構建,以促進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升。具體可從以下2方面著手進行。

1)創新培訓方法。應不斷延伸培訓地點,讓農民可以在多個地點接受培訓,比如田間、培訓基地等等,在培訓過程中,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統一。2)為確保培訓內容的全面性和新穎性,培訓教師應該對培訓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以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4 結語

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有助于促進農業的發展,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應采取立足于實際并以問題為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創新農業技術培訓方法、對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進行有效管理、構建專業的農業技術培訓師資隊伍,促使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楊曉暉,彭楊,吳述云,等.淺析加強農業技術培訓的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36(14):176.

[2] 薛利民,吉雙龍.韓城市農林技術培訓工作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技服務,2017,34(6):167.

[3] 沃東輝.淺談農業技術培訓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6(3):40-41.

(責任編輯:劉昀)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基于新疆14個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數據,利用定量和GIS空間分析法,分析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勞動力轉移和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結果表明:①1997—2017年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模式。1997—2007年勞動力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區經濟以及勞動力的發展情況總體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農業經濟呈持續增長的態勢,總量增長了54.48%,但是區域增長差異明顯,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產勞彈性系數以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經濟同增的增長型為主,2007—2017年有12個地州均為增長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個地州以集約型為主,分別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關鍵詞 農業勞動力變化;農業經濟變化;產勞彈性系數;空間耦合關系

Key words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and labor;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女,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與土地規劃。*通信作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5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演化,工業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14年的8 723.8元,新疆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只有21.89億元,到2018年,這一數值達到了318.70億元,增長了15倍。但是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來看,新疆仍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并且與全國水平相比,新疆的產業結構仍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南北疆、城鄉、農牧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三農”發展不充分。南疆4地州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貧困人口,同時農村地區也伴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緊缺、土地利用管理不當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目

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農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降低貧困率,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疆是一個典型的地域遼闊,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并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因此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而農業勞動力流動,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促進農業機械化使用和生產方式變革,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引起很多學者的注意,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以及對輸出地的影響研究[1],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3],然而對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經濟耦合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在理論與實證方面的分析均較為缺乏,并且大部分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是針對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很少有西北地區,并且研究地區多以省市為單元,新疆的地級市較為特別,以地區和州為主,基于以上分析,筆者選取全疆1997—2017年勞動力以及農業總產值數據,深入分析全疆范圍內不同地域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及時空耦合格局,剖析新疆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以及時空演變規律,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農業轉型和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1 農業勞動力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1.1 農業勞動力變化的影響因素

1.1.1 收入差距逐漸增大。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疆發展差距較大。南疆以林果業、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如倍受大家喜愛的紅棗、紙皮核桃、香梨、冰糖心蘋果等[4]。此外相比于北疆,南疆的工業基礎差,交通運輸條件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北疆收入差距的擴大。而追求更大的利益是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的根本原因,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較高收入的吸引。但是目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發展不均衡,在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制度因素、產業結構因素、投資因素和區位因素等造成的城鄉收入、消費、福利等水平的差別也是造成勞動力轉移的因素[5]。

1.1.2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在無形中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之近年對口援疆等項目的實施,餐飲業、服務業等迅速發展,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所以第三產業吸引勞動力的作用大大加強。

1.1.3 城鎮化進程加快。2007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密度為26人/km2,到2017年提高到2 436人/km2,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村的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在城市不斷工業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工作崗位,農業不斷向現代化轉型也會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在城市從事非農業性質的工作比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收入要高,這些原因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6]。

1.2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

1.2.1 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和抑制作用。隨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農民可以學到更多的技術,提高農民素質,增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農村的土地也可以得到統一化的管理,達到規?;a,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此帶來的乘數效應又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7]。但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多為年輕素質高的優質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和接受科學技術能力有限的婦女、老人、兒童留守農村,使得鄉村勞動力資源短缺,農業科技推廣難、勞動生產率降低、耕地利用水平下降甚至撂荒等,因而抑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8]。

1.2.2 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勞動吸引和排斥作用。2010年3月,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指出中央將確定19個省市的責任進一步推進對口援疆工作,以此來加快新疆跨越式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鄉村產業“入住”新疆,新的農業技術逐漸被推廣,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附近的農村勞動力隨之被吸引過來,隨著就業機會的增加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會主動返鄉就業或者創業,這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的勞動力將被機械化模式所取代,因而不得不向其他產業轉移。

1.2.3 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勞動力除相互影響之外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區位優勢、人口老齡化、水資源限制等自然、社會和政策因素。一般區位條件好的區域,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是新疆現代工業、農業、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為發達的核心區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業和62%的輕工業,自然條件優越,交通方便,是吸引海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理想之地。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該研究所涉及的基礎地理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和《新疆統計年鑒》,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農業生產總值、農業勞動力數量。同時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利用《中國統計年鑒》對部分地區缺失的數據進行了插補,最終獲得了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塔城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共計588個有效統計單元。

2.2 研究方法

2.2.1 產勞彈性系數。在經濟學領域,彈性的概念可以應用在具有因果關系的變量之間。另外,彈性系數可以從量的角度明確界定彈性的變化程度,因此彈性的大小可以用彈性系數來表示,該研究基于勞耕彈性系數模型[9],建立產勞彈性系數反映農業經濟變化與農業勞動力的時空耦合特征。產勞彈性系數定義為一定時間范圍內農業經濟產值變化率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率的比值。公式如下:

ELEC ab =ECR ab LCR ab = (Eab-Ea0)/Eb0(Lab-La0)/Lb0 (1)

式中,ELEC ab 為某一地域產勞彈性系數;ECR ab表示a區域b年農業經濟 發展水平(用農業生產總值描述)變化率,LCR ab 表示區域 a 年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 Eab和Lab分別表示a區域b年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數量;Ea 0和 La 0分別為 a 區基期年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數量。

2.2.2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特征。

該研究選取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農業勞動力變化率、人均農業產值、產勞彈性系數及新疆地州空間位置5項指標,在ArcGIS的支持下,分析1997—2017年ELEC ab 的變化并對其進行區域類型劃分??偨Y了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勞動力變化存在以下幾種特征(表1):①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時屬于增長型,表明農業勞動力數量增加會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且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力增加;而當0<ELEC ab <1時屬于粗放型,表明農業經濟增長速度慢于勞動力增加。②若ECR ab >0,LCR ab <0時屬于集約型,表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提高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卻在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反向促進作用。③若ECR ab <0,LCR ab >0時屬于滯后型,表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下降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卻在增加,這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增加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反向抑制作用。④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時屬于衰落型,表明在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在下降,并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下降的速度快于勞動力數量減少;而當0<ELEC ab <1時屬于衰退型,表明農業經濟下降速度慢于勞動力數量減少。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業勞動力數量的時空變化 由圖1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農業勞動力總體呈上升的趨勢, 但是空間差異明顯。1997—2007年勞動力數量迅速增加,到2008—2017年,增加的速度略微下降,雖然同在增加,但是南北疆的增速呈現出兩種格局,1997—2007年,南疆勞動力數量增加速度明顯慢于北疆,而2008—2017年出現相反的趨勢。

3.2 農業經濟發展的時空變化 由圖2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經濟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部分地區增速緩慢,空間差異明顯。

1997—2007年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的經濟速度增長最快,分別增長了2 050%、2 610%,克州、和田地區和阿勒泰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最慢,只有1%、9%、9%,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均勻,農業經濟增長率達到60%以上的地州占45.5%;2008—2017年,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于1997—2007年下降了很多,而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外其他11個地區的經濟都達到了大幅的提升。不難看出,在1997—2007年南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2008年以后經濟得到了飛速提升,北疆的經濟發展一直快于南疆,但是2008年后增長的幅度明顯下降。

3.3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耦合特征 利用公式(1)計算得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產勞彈性系數(表2),按照農業經濟的增加和減少進行劃分,進一步揭示農村勞動力數量變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耦合特征。

(1)1997—2017年產勞彈性系數空間特征,根據鄉村產勞彈性系數的分類及特征可知,1997—2007年,其中農業勞動力數量和農業經濟同時增加的地州占92.86%,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而農業經濟增加的地州占7.14%,整體呈現出良性發展趨勢[11]。由表2可知,在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增長的地州中,8個地州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力數量的增加(LCR>0,ELEC>1),耦合特征屬于增長型,分別是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州、阿克蘇地區;1個地州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速度慢于農業經濟的增長(LCR<0,ELEC<0),屬于集約型地州,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5個地州中經濟發展速度慢于勞動力數量的增加(LCR>0,0

分析發現,不同的耦合類型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天山以北的區域,表現為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和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同時上升;但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增速更快,耦合類型為“增長型”,與新疆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吻合,主要因為此類型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農業科技發展程度高等因素促進了其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勞動力轉移[13]。

而在天山以南則表現為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慢于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LCR>0,0

(2)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可以看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在不斷增加,雖然農業經濟也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地州增加的幅度不一樣,如表3。但總體來看14個地區經濟的增長速度均大于勞動力的增加,且ELEC>1,屬于增長型;1997—2007年,屬于增長型的地區有8個,到2017年增加到14個,10年間增加了6個,這6個地區分別是烏魯木齊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博州、克州。這6個地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與近年國家加強口岸建設有密切關系。其中,2個航空口岸是烏魯木齊航空口岸和喀什航空口岸;此外,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口岸有7個,分別位于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境口岸有2個,位于克州和喀什地區;與塔吉克斯坦的邊境口岸有1個,位于喀什地區??诎兜慕ㄔO推動了新疆的經濟貿易,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對提升該地區勞動力的素質具有重要作用[14]。1997—2007年,農業勞動力增加的速度快于農業經濟的增加(LCR>0,0

3.4 2020—2030年產勞彈性系數(ELEC)預測

近年科學技術不斷被運用到農業中,加上援疆干部提供的技術支持,非農就業崗位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2007—2017年增長型(ECR>0,且ELEC>1)的地州產勞彈性系數明顯增大,在未來經濟會不斷的發展,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態勢勢必會繼續增加,如果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減小的情況下,產勞彈性系數增加的速度可能會減緩[12]。分析預測未來產勞彈性系數(ELEC)的變化情況,可為協調產勞關系和地州的均衡發展提供依據。按照2種假設來預測2020—2030年的產勞彈性系數:①假定2020—2030年這些縣域仍按各自1997—2017年的經濟和勞動力年變化率,選取2007—2017年的ELEC序列中位數;②假定2020—2030年耕地和勞動力年變化率與2007—2017年全國總體的年變化率相同,預測ELEC值。經預測,2種情景下的ELEC值分別為3.45和4.57,其平均值為4.01。該值可以作為勞動力和經濟發展變化關系的基本參數。在農村向城市過渡的階段,ELEC值主要來判斷勞動力數量和經濟發展變化的相對合理性,這對避免區域勞動力過?;蛘卟蛔?,協調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等援疆戰略的實施對促進新疆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卻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產勞彈性系數調控制定因地制宜的經濟發展政策,協調勞動力在空間上的流動,以此來達到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1)1997—2017年農業勞動力總體呈現上升的態勢,增加的速度逐漸變緩。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個階段農業勞動力變化率的均值分別是2.47%、0.22%、0.91%,農業勞動力數量呈“南增北減”的空間演變格局。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用地壓力,農業結構的適度轉型也可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2)1997—2017年各地區農業經濟總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農業總產值增長了54.48%,1997—2007、2007—2017年2個時段農業生產總值分別增長了1.23%、23.90%,前一時段北疆經濟增長率快于南疆,后一時段雖然南北疆經濟增長率都在提高,但是南疆快于北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南疆農業結構開始轉型,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經濟發展迅速。全疆1997年人均生產總值5 848元,2017年增加到44 941元。

(3)新疆各地州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有多種耦合模式,差異明顯,以農業經濟、農業勞動力同增和農業經濟增加、勞動力減少兩種模式為主。1997—2007年耦合模式為增長型的地州有8個,2007—2017年增加到14個,呈現出良性發展。在此過程中粗放型的地州也有所減少,但是耦合模式為集約型的地州有所增加,這與新疆貧困地域的發生地較為吻合,是新疆需要重點發展的地區。

(4)經過國家及自治區不懈的努力,新疆1997—2017年產勞彈性系數總體呈現出良性發展,新疆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大好的趨勢。各地州可根據勞動力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特點以及耦合特征,提出新型的城市發展政策和計劃,吸引更多的投資,為本地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

4.2 討論 該研究通過構建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理論框架,進一步分析了產勞彈性系數在新疆各地州的應用,選取了1997、2007、2017年3期14個地州農業勞動力數量以及地區總產值共計588個有效統計單元,分析了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個時間段各地州產勞彈性系數的變化特征,并預測了2020—2030年的產勞彈性系數,以期為協調人地關系與經濟發展提供參考,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村產業轉型[15],為鄉村振興謀出路。

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氣候、醫療條件、教育水平、區位條件等,未來對ELEC的預測也不能僅限于勞動力以及生產總值,勞動力務工的周期、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機械化程度、政策的變化等也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新疆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耕地儲備資源和勞動力都很豐富,正確引導勞動力的規模流動,注重農業經濟變化與勞動力變化的耦合模式對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秋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0.

[2] 張廣勝,田洲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變遷、貢獻與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18,39(7):23-35.

[3] 程名望,賈曉佳,俞寧.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1978-2015年):模型與實證[J].管理世界,2018,34(10):161-172.

[4] 杜西西.有限供給視角下農業人力資本投資對南疆四地州農業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19.

[5] 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基于Panel數據的實證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2):71-76.

[6] 程聰,付北方.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及保障[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4):170-171.

[7] 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8] 翁貞林,高雪萍, 檀竹平.農戶稟賦、區域環境與糧農兼業化:基于9省份1647個糧食種植戶的問卷調研[J].農業技術經濟,2017(2):61-71.

[9] 臧磊,楊山,姜石良.產業轉型背景下農業經濟與農業勞動力耦合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2):61-65.

[10] 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3):269-278.

[11] GE D Z,LONG H L,ZHANG Y N,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93-108.

[12] 湯進華,陳志,郝漢舟,等.湖北省耕地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的耦合關系探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1):5481-5488.

[13] 戈大專,龍花樓,張英男,等.中國縣域糧食產量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的格局及其耦合關系[J].地理學報,2017,72(6):1063-1077.

[14] 鄭祥江,楊錦秀.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2):50-56.

[15] 劉彥隨,嚴鑌,王艷飛.新時期中國城鄉發展的主要問題與轉型對策[J].經濟地理,2016,36(7):1-8.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功能,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省級政府和高職院校肩負重要責任。高職院校以積極主動態勢,圍繞地市中心工作,借助自身獨特優勢,傾心為地市服務,是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實際出發,為地市發展培養高職人才,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高職文化建設,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是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省級政府完善管理體制,地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推動,強化高職院校責任意識,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才能促進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職責,發展管理好當地各類教育。從各省級政府制定的教育規劃綱要和政策導向來看,支持地市政府發展主要為當地服務的高等職業教育?!督逃筷P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要增強服務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需要。我國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是地市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承辦者。如何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戰略部署,發揮高職院校的服務功能,明確服務的原則,找準服務的著力點,尋求政策措施推進,使高職院校為地市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是擺在省級政府和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

1.積極主動原則。雖然我國各高職院校在辦學實力上還存在差異,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職院校以地市政府舉辦為多,與當地經濟社會有著密切聯系,具備服務當地諸多有利條件,高職院校積極發揮服務功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努力滿足地市發展需求,是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高職院校采取積極主動態勢,傾心為地方發展服務,不斷提高辦學質量,能夠贏得當地企業和社會各界認可,獲得省級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這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

2.圍繞中心原則。我國各地市已經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奮斗目標。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指引,從自身實際出發,符合地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尋求服務的結合點和切入點,滿足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發展的需求,是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當前,各地市高度重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科技進步、職業教育科學發展、促進就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項工作。高職院校只有順應形勢發展要求,圍繞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準服務的著力點,增強服務的針對性,提高服務的實效性。

3.發揮優勢原則。我國中職學校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高等學校(包括高職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直接為社會服務功能。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上與中職學校和其他高等學校不同,服務社會的側重點也就不同,其優勢在于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術推廣和服務,實施高職文化建設,以及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職業”、“技能”、“技術”等特點。高職院校只有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

4.服務大局原則。高職院校立足區域發展,注重為地市發展服務,能夠有效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這不僅是對地市區域發展的重要貢獻,也是對國家和省域發展的重要貢獻。高職院校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積極為其他區域發展服務,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增強服務本地和其他區域發展的能力,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只有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服務國家和省域大局,高職院校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

1.高職人才培養。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轉方式、調結構”情況不盡相同,對高等職業教育也呈現出不同的需求與變化。高職院校依托地緣優勢,方便與當地企業聯系溝通,容易與當地產業緊密對接,及時開設急需專業、開辟新專業、開發新課程,能夠增加高職人才有效供給,為產業和企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另外,高職院校積極接納當地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或為當地培養更多的高職人才,能夠提高地市人口素質,促進就業和創業。

2.技術推廣和服務。高職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專業、技術、設備等優勢資源,面向當地企業和社會,開展高端技術和新技術的宣傳、推介、咨詢、指導,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解決技術應用難題,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證企業生產經營順利實施。另外,高職院校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針對當地企業需求開展技術應用研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取得技術創新,能夠增強地市科技創新實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職業技能培訓。高職院校重點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尤其適合開展就近、適時、靈活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在地市區域內,圍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培訓,針對新的職業、新的工種、新的技術進行培訓,面向企業職工、從業人員、轉業人員、待業人員等開展培訓,積極開展高級層次的培訓,能夠及時滿足企業發展需要,提高有關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

4.高職文化建設。高職院校從專業建設實際出發,通過提煉和凝聚優秀的行業和企業文化,融合當地的優秀文化,培育富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從而成為地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高職院校與當地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高職文化必然產生輻射效應。高職院校的優秀文化,經過教育者的研究、創新、傳授,通過受教育者的學習、接納、傳承,能夠傳播和滲透到當地企業,并在實踐中得到發揚光大,從而促進企業文化發展。

5.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高職院校的優勢專業和優質課程對中職學校具有借鑒意義,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可以為中職學校所用。高職院校與當地的中職學校開展合作辦學、互助辦學、3+2分段辦學、綜合化辦學,能夠帶動中職學校共進發展,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同時,高職院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能夠引發當地中職、普通高中、初中畢業生遞進學習的需求,從而改善職業院校生源質量,拉動中高職教育貫通發展,形成職業教育良性循環。

6.促進城鄉均衡發展。與地市中心城區相比,縣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在農村中蘊涵眾多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推廣、技術服務需求。高職院校面向當地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農村發展實際,開設有關涉農專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

三、促進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

1.省級政府完善管理體制?!毒V要》指出,完善以省級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高等職業教育經過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地市政府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與省級政府相比,地市政府對當地經濟社會具有更加直接和現實的影響力,省級政府積極穩妥地將??茖哟胃呗氃盒5膶I設置權、招生計劃權、人事管理權等逐步委托或下放到有條件的地市,依托地市政府來管理高職院校,這有利于調動地市政府的積極性,加強地市政府對當地高職院校的管理,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扶持力度,激發高等職業教育活力,促使高職院校更好地為當地服務。

依托地市政府管理高職院校,并不意味著削弱省級政府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省級政府更多地通過統籌規劃、制定標準、科學評價、檢查監督等方法和手段,引導和規范高職院校辦學行為,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職責。一是要完善對高職院校的評價。將服務區域發展作為評價高職院校的重要標準,注重考查高職院校是否充分發揮作用,積極承擔服務地方任務,其服務的內容、范圍、數量、效益如何。二是要評價地市政府工作。在評價高職院校的基礎上,綜合判斷地市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措施運用、整體辦學水平等情況,客觀評價地市政府推動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工作。三是要落實責任。在賦予地市政府管理當地高職院校權力、支持地市政府行使職權的同時,嚴格配定相應的行政責任。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加強檢查督促,建立問責機制,強化地市政府的責任意識。

2.地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高職院校在服務地市區域發展的過程中,面向當地企業和社會諸多領域,關乎雙方或多方利益,也有可能出現院校之間無序競爭、校企合作“一頭熱”、政出多門等問題,有些問題高職院校還難以處理,這有賴于地市政府統一籌劃,多方協調。一是統籌規劃各類學校社會服務工作。從總體上做到資源優化和共享、發揮優勢、分工協作、有所側重,避免出現學校之間相互隔離、各自行事、難以溝通、無序競爭現象。對于高職院校來講,應將服務的重心放在自己的著力點上,力爭發揮最大功效。二是協調高職院校與外界各方力量。在必要的情況下,地市政府要主持協調好高職院校與當地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有關矛盾和利益糾紛,促使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也要組織協調好高職院校與其他學校之間的關系,增進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職業學校共進發展;還要綜合協調好政府部門之間的工作,組織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等有關部門協同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3.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推動。地市政府推動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發展,單靠“規劃”和“協調”是不夠的,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區域性政策,采取多項措施。一是推出校企合作實施辦法。在地市政府主持下,搭建區域內校企合作平臺,加強制度建設和督促落實,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如實施“定向培養”、“校企聯辦”、“半工半讀”、“待遇從優”等就業辦法,吸引高職畢業生服務當地,推動高職院校為地方發展培養高職人才,提高人口素質和促進就業。如建立校企之間定期聯系和互訪制度,推進高職院校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二是推出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辦法。如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調動企業組織職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如施行“崗前培訓”、“在崗培訓”、“離崗培訓”、“轉崗培訓”等培訓方式,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自主學習、自學考試等培訓形式,鼓勵企業職工、從業人員、轉業人員、待業人員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逐步提高培訓層次。推動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三是出臺服務“三農”的實施辦法。應制定優惠政策,采取補償性制度安排,強化支農經費制度保障,大力扶持面向縣域和“三農”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推廣、技術服務,推動高職院校服務城鄉均衡發展。四是改革職業院校招生辦法。如推行“推優保送”、“學費減免”、“技能考核”、“注冊入學”等招生辦法,吸引中職、普通高中畢業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改善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力促高職院校發揮引領作用,推動職業教育貫通發展。

4.強化高職院校責任意識。高職院校在培養高職人才的同時,積極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職業技能培訓、高職文化建設、服務“三農”等項工作,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重要責任。隨著實踐的深入,辦學實力的積累,高職院校在服務地市發展中所應承擔的具體責任,以及服務的原則、內容、途徑會越來越加清晰和明確。作為高職院校來講,地市政府投人人、財、物舉辦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理應為地市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自當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牢固樹立服務區域的社會責任理念,積極主動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其在服務地方發展中的話語權。從地市政府來看,充分利用好當地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促使地市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強化高職院校的責任意識。在省級政府引導和督促的同時,地市政府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責任目標,將服務地方作為考察高職院校領導的重要依據,為高職院校配備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對于當地民辦高職院校,地市政府也應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依法管理。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5,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高職院校要為地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必須深入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一是建立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地市經濟發展取向,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以地方產業為切入點,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及時開發新專業和優質課程,為當地產業和企業輸送急需適用的高職人才。二是合理增設涉農專業和相關課程。注重取得社會效益,面向當地農村,開設有關水利、林業、糧食等涉農專業和實用技術課程,積極為“三農”服務,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三是探索文化專業和相關課程建設。符合地市文化發展要求,開發有關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多出文化實用人才和好的文化作品,體現高職院校培養文化人才的特色。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還十分年輕,難以適應學生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正在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改革發展的制約因素。須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提升教師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一是要引導教師到企業中學習和實踐。安排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去,增加企業實踐經歷和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在當地企業中尋求開展技術推廣、技術服務、技術創新、技能培訓,以此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二是要鼓勵教師到農村中接受鍛煉。安排教師深入到縣域職業學校、農技、文化等單位中去,增加農村實踐經歷和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加深與當地鄉鎮、村、農民的聯系,在農村中尋求開展教學、科研、服務工作,以此提高教師服務“三農”能力。三是要提高教師的文化傳授能力。組織教師開展高職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全面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在專業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注重言傳身教,將文化育人落在實處,共同培育富有本校特色的高職文化精神。

總之,發揮高職院校的功能,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符合國家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從實際出發,明確服務的原則,找準服務的著力點,省級政府完善管理體制,地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推動,強化高職院校責任意識,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才能促進高職院校服務地市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我國的經濟水平提升是緊緊相連的。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所采用的技術和儀器都在與時俱進,也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水平。雖然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機械化,但是由于使用者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難免會出現對農機的錯誤使用,本文正是對當前農業服務的推廣工作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問題;對策

我國的經濟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對于農村生產方面的改革非常重要,它關乎現階段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質量,幫助農業經營模式逐漸轉型發展。政府對于農業技術服務的推廣非常重視,并且出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和惠農方針。伴隨著農業投入方面不斷加大力度,農業技術的更新發展也非常地迅速,但是在近些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發生安全事故,急需相關的應對措施來改變這種局面。由于基層管理組織缺乏執行能力,導致相關的管理工作沒有被落實,改善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服務工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  在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出現了哪些情況

1.1  在推廣環節出現了資金匱乏的情況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對于農村發展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由于我國的農村人口基數太大,導致了人均耕地面積非常少,這種現象不利于我國的新農村發展建設。如果采用大型機械進行生產的話,會導致農業生產的成本過高,對農民們的生產收益造成很大的影響。目前在我國最常見的還是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由于農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不敢去嘗試新型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影響了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態勢。即使研發出了生產效率很高的新型技術,但是想要在農村基層推廣也是非常困難的。在現階段農業技術服務的推廣過程當中,資金的不足帶來了非常多的限制,甚至推廣人員的工資都得不到落實。盡管政府每年都會撥發一定的資金進行推廣,但是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導致了部分資金并未落實,在推廣環節出現了嚴重的資金短缺狀況。

1.2  推廣人員的素質沒有達到標準

農業技術的推廣服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以推廣人員為中心展開的。而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其知識水平和推廣能力會直接決定農業推廣的效果。在現階段的農村基層當中,大多數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并沒有工作經驗,而且沒有得到專業的系統化培訓,會在的推廣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偏離政府開展相關工作的初衷,

1.3  推廣工作并未考慮到農民的接受程度

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都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對于先進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這也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設置了障礙。然而在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工作人員一直都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雖然推廣內容的專業性還是說得過去的,但是大都沒有考慮到農民的理解吸收能力,導致了后續推廣工作取得的效應大打折扣。

2  如何更好地在基層完成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

2.1  不斷強化對科技的普及力度

農業技術的推廣是長期積累的工作,它主要針對的是我國的偏遠農村。因為這些地區的發展非常落后,而且周圍的交通也不便利,更不用說科學技術的普及了。所以農業技術的推廣要與科技普及相結合,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開展工作,借助對群眾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另外基礎的工作人員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地去反思和總結,通過參與相關的職業培訓來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推廣時要幫助農民制定季節性的培訓計劃,讓農民能夠切實感受到科技所帶來的增收效益,幫助農民群眾普及相關的科技知識。

2.2  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

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是十分復雜的,因為它所涵蓋的包含的知識面是十分豐富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但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內容與實際操作存在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工作人員要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例如增加新型農機技術指導部門與農業機械設備廠商之間的聯系,然后派遣工作人員帶領部分農民進入工廠進行學習。這種形式帶來的效益是非??捎^的,在提升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的同時增加了農民的實操能力。

2.3  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形式對其進行強化

我國很多的高等院校都開設有農業方面的專業,而且在近些年開發出來非常多的農產品。因此國家要重視這種研究的形式,增加相關的財政撥款數目,讓科研人員有更充足的資金開發新型的技術??萍嫉陌l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要將其應用到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當中,需要結合當地的高校進行技術研發,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支持。

3  結語

對于我國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推廣,一定要從問題的根源處進行改善,這樣才能夠取得實質性的相關。對于相關的推廣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就是一種有效方式,這樣能夠保證推廣人員具有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進一步推行農業生產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萬波.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3):28.

[2] 王聃,張海鐘.白銀市靖遠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7(23):3-6.

[3] 張景東.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9(3):35-36.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是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是各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谏a供給側入手,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探究制約新疆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投資能力、農業技術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四個方面的要素與農林牧漁生產總值關聯度最強是主要因素;政策保障和自然資源方面的要素關聯度最小是次要影響因素。據此,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建立標準化經營管理體系、增強產業鏈條縱深能力、完善農業保障體系建設與構建新型經營模式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完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灰色關聯度分析;影響因素;新疆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Xinjiang

PENG Xinzhe,GUAN Quan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influence factor;Xinjia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1]。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實施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雖提高了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開展的重視程度,但由于農業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釋放供給要素的活力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問題未得到有效改善,致使農業總體經濟收益增長趨向不夠強勁。因此,本研究選定新疆2014—2018年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實施前后的數據,從生產供給端入手,基于灰色關聯度模型對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開展研討,推斷出生產資源供給與產業結構間的關聯程度,最終聯系實際情況對進一步完善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對策建議,為新疆擬定相關農業發展策略提供參照。

1 文獻綜述

關于什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學者給出了較為全面的定義:王一鳴等[2]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處理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不對稱的問題,如何使有效供給與市場需求變化同步,讓供需實現新的平衡關系;張社梅和李冬梅[3]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是指圍繞市場主體對農產品和服務的各類需求,從農業供給側切入,通過改革來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推進生產經營制度革新,不斷提升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許瑞泉[4]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從農產品供給側入手,通過自身調整來重組、優化生產要素,使農產品在質量、數量這兩方面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促進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實現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無縫對接。

關于如何完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張蓓[5]認為,改革的目的是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農業的供給質量和效率,并提出要從農產品、勞動者、科技和資金等方面進行改革;龍通平[6]認為要從資本、勞動力、土地和制度等方面入手,優化各類要素資源,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現我國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林惠蝦[7]從改革主體的視角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路徑,認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勞動者素質,能夠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2 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實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處理與協調好各方因素間的關系。而找出制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推進的影響因素,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從而提升產品供給品質效益。因此,參照符華平[8]、任海靜等[9]、王波[10]、楊淑杰等[11]研究成果,根據新疆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考慮到研究數據可獲取的難易程度,從投入和產出2個方面選取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因素的指標因子。以生產資源中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農業技術水平、自然資源、政策保障和投資能力等6個方面的要素作為比較序列,來探索制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的影響因素。

2.1 指標選取

農林牧漁總產值是一個地區在一定的時間里農業產出整體情況和成效的體現,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后所產生的結果。而資源配置收益的增長是指生產資源要素投入到達一定程度時,通過整合資源配置來促進經濟增長,但資源配置收益難以用固定值來估量,只能憑借經濟增長理論從整體經濟增進來估量,而農業經濟增長可以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來權衡。因而,采用農林牧漁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的參考序列Y。

勞動是國民經濟發展與社會存在的本源,農業的發展與勞動力的應用不可分割,而最符合權衡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要素,是從事農業勞作的勞動力數目的總和,因此選取農業從業者人口總數,作為比較序列X1。

受教育人口比重是人才儲備的最直觀體現,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程度比例,決定著人才儲備是否充足,對產業布局的調整具有一定的效用,因此采用農村人口未上過學、受過小學教育、受過初中教育、受過高中教育、受過大學??平逃褪苓^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作為比較序列X2、X3、X4、X5、X6、X7。

農業技術水平是農業生產歷程中使用器具及其他資料的統稱,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因此選用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使用量以及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作為比較序列X8、X9、X10、X11。

自然資源在本研究中是指灌溉面積和農用地,土地和水是農業生產中最基礎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源的配置結構是否合理決定著產業調整的難度,因此選取農業用地和灌溉面積作為比較序列X12、X13。

政策保障在本研究中是指地方財政支出,地方財政用于農業生產建設投入資金,對農業產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作用,因此選取農林水事務支出作為比較序列X14。

投資能力是指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已有研究表明農業資金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為正相關關系,而農業資金廣義分類較多,因此本研究從狹義的方向選取了農戶人均消費支出作為比較序列X15。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來自于《新疆統計年鑒》,以2014—2018年為時間段,如表1所示。

2.2 引入灰色關聯度分析影響因素

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2014—2018年數據進行均值化處理,均值化結果,如表2所示。

2.3 影響因素的測算

根據表2數據,確定參考數據為:

Y{0.901 6, 0.928 8, 0.990 6, 1.040 9, 1.138 2 }。

各影響因素ΔX值公式為:

ΔX=|Y-Xi|,i=1,2,…,15(1)

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求ΔX最值,得到:

ΔXmin=0,ΔXmax=1.138 22

2.4 影響因素測算結果

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與其他因子關聯系數進行計算。通過計算可以得出,關聯系數大于0.9的因子有6種,分別是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受過小學教育和鄉村從業人員數。而關聯系數在0.7~0.9之間的因子有灌溉面積、受過高中教育、未上過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受過初中教育、地方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農藥使用量、農用地以及受過大學專以上教育;關聯系數在0.5~0.7之間只有受過大學本科以教育這一因子。

關聯度系數計算公式:

根據公式(3)計算得到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因素的關聯度,如表5所示。

關聯序為ξ15>ξ8>ξ9>ξ3>ξ1>ξ13>ξ5>ξ2>ξ11>ξ4>ξ14>ξ10>ξ12>ξ6>ξ7。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農林牧漁產業總產值與各項指標的灰色關聯度由大到小排序: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受過小學教育>鄉村從業人員數>灌溉面積>受過高中教育>未上過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受過初中教育>地方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農藥使用量>農用地>受過大學專以上教育>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2.5 實證結論

從計算結果來看,此次研究所選取的15個指標中,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間關聯序最強的前6名為: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受過小學教育和鄉村從業人員數,其關聯值全部在0.9。由此得出,關聯度最強的5項指標,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投資能力方面,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的增長對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最為明顯,這體現出農民的投資能力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重要。在農業生產生活中,農民的投資方向決定了產業的發展結構。而農民收入水平下降,直接導致農民消費支出水平下降,造成產業發展投資的選擇性較小,從而加劇產業發展向主導產業傾斜,影響農業整體經濟增長。而農民收入水平不斷增長,則會提升農戶的消費支出能力,使得農民在產業發展的投資上選擇性更廣,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總產值的增長。由此可知,農戶投資能力的提升,對提升新疆農業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業技術水平方面,機械化程度與化肥的使用量對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非常明顯。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用機械得到了廣泛使用,這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有效補充農作物在生產中缺少的養分,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對土地集約化利用,提升產值效益。而機械化投入范圍有限,則造成產業發展不平衡,產業間效益差距較大,影響經濟收益的增長;化肥施用量未得到控制,則會造成土壤肥力過高或過低,破壞生產環境,造成作物減產,從而影響產業產值。

受教育人口比重方面,總體呈增長趨勢,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向小學文化水平傾斜。由于小學文化水平人口比重的升高,且受學習能力因素影響,使得整體人口素質下降,從而加大了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與技術推廣運用的難度,農業現代化發展受阻,最終影響農業產值的增長。由此可知,提升人口素質水平刻不容緩,對于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勞動力方面,農業從業人員與農業總產值的關聯度非常高,說明勞動力對于農業發展也有著較強的影響。勞動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沒有農業勞動,就沒有農業的存在與發展,而勞動力是促進產業發展的主體。從業人口總量過高,會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競爭壓力較大,勞動力過剩,從而影響社會發展;而從業人口過少,則會造成資源閑置,勞動力匱乏,產業發展緩慢。因此,農業從業人口數量的增加,雖有助于農業經濟增長,但要保證在一定的范圍內增加,才能促進產業有序發展,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3 對策與建議

3.1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業穩定發展

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設備建造的梳理排查,提升以水、電為主的基礎設施建造與維護能力,提高設施的利用效率,確保財政資金準確投入到具體項目,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夯實基礎。加強對農戶相關操作要求的宣傳力度,農戶作為設施設備的直接操作者,應掌握正確的操作規范和簡單的維護技巧,將設施中出現的故障進行合理反饋,保障設施設備穩定運行。同時,提高對農田水利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視程度,穩步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提供保障。

3.2 提高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推動農業科技發展

改變農戶的思想觀念,對農戶加強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的宣傳力度,并建造農產品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分享高質量農產品的供需信息,形成良好的產需對接,以此增強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戶的培育力度和范圍,提高農戶的相關知識與專業技能,對正在從事或有意從事各類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的中青年勞動者,加大培養力度,使其向專家型從業者發展,鼓勵組建農戶自己的技術服務隊伍,提高技術推廣應用范圍。

3.3 建立標準化經營管理體系,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

根據農業發展現狀,并結合國內外農業最新生產工序,制定嚴格的生產標準體系,以標準化經營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發展。在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后,加強對農戶培訓的力度,讓其盡快掌握新型種植管理技術,并引導農戶建立產業生產記錄檔案,詳細記載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及其他植保類農事活動,提高農戶的產品質量意識和成本控制能力。同時,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力度,重點檢查農藥、化肥和其他藥物成分是否符合標準,形成常態化管理。

3.4 增強產業鏈條縱深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投入

鞏固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等相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改造并提升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技術。成立以縣、鄉、村為聯動的農業服務系統,形成由各縣區的農業局為領頭單位,鄉鎮農業服務站為支柱,村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與農資店鋪為具體實施的農業服務組織機構,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力度,擴大農業技術對農戶的覆蓋范圍,保障每個農戶都能受到技術指導。同時,加強運輸線路建設和技術設備向農村流動,增強產地與外界聯系,并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大運輸存儲技術的研發,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提高貨運能力。

3.5 完善農業保障體系建設

自治區政府需保持財政支農的資金穩步增長,提高財政支持力度,與各地農業發展水平相結合,根據各地區的不同特點,建立與其相匹配的財政支持機制。明確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主要方向,增強財政支出的指向性,確保資金準確落實到農業產業發展,并加強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擴大經濟效益。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記錄好資金的使用明細,及時做好評價與反饋。增強財政資金的使用率,細化分配比例,促進財政資金良好循環。同時,進一步推進融資渠道與保險服務的建設,運用政策引導正規金融機構拓展在農村的經營規模,加強對農業發展的貸款扶持強度。

3.6 構建新型經營模式,提升協調發展能力

提高普通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引導農戶參與到企業組織的生產中來,和企業組織共同經營管理。打造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普通農戶為主要結構的產業協調發展模式,增強農產品質量和產品的附加值,將農業與農戶的經濟收益提升到最大化。擴大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推廣范圍,加強對普通農戶的技術支撐,有助于增強農業整體生產能力,減少企業組織與農戶之間矛盾沖突,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同時,大力開展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增強政策對農產品品牌建立的引導作用,建造農產品的品牌培植、發育和維護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指導和農戶等多方參與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機制,并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發展潛力較好、帶動能力強和公信力較高的特色品牌,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價值向高端延伸,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萬鵬. 習近平: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J]. 唯實:現代管理, 2016(2): 4-6.

[2] 王一鳴,陳昌盛,李承健.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 人民日報. 2016-03-29(007).

[3] 張社梅, 李冬梅.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邏輯及推進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 2017, 38(8): 59-65.

[4] 許瑞泉.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J]. 甘肅社會科學, 2016(6): 178-183.

[5] 張蓓. 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鏡鑒[J]. 改革, 2016(5): 123-130.

[6] 龍通平. 農業供給側如何改?[J]. 農村工作通訊, 2016(1): 1.

[7] 林惠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以漳州為例[J]. 經濟師, 2016(10): 187-188, 194.

[8] 符華平. 基于生產要素視角的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D]. 成都: 四川師范大學, 2018.

[9] 任海靜, 丁生喜, 李燚.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張家口農業經濟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J]. 價值工程, 2017, 36(34): 27-30.

[10] 王波. 基于農業生產效率DEA評價的洛陽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D]. 洛陽: 河南科技大學, 2019.

[11] 楊淑杰, 李玉波, 許請濤. 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分析[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9, 40(8): 208-213.

收稿日期:2021-02-26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19BYJ049)

作者簡介:彭鑫哲(1994—),男,河北唐山人,在讀碩士生,主要從事農業管理方面研究。

通訊作者簡介:關全力(1972—),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教學方面研究。

農業技術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一直都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步伐而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憑借與農業機械化來提高糧食生產率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隨著近些年來中國不斷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推廣

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農業機械化技術普及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組成,加快了基層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機化技術推廣有利于加快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技術體系;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以及勞動生產率;有利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就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無論在農業的機械化程度或農技推廣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基層大部分農業區還使用老式的工具進行手工作業,生產能力水平非常低,在土地上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采用農機進行耕種、收割等作業,不僅減少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投入,還節省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只有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基層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力大量耗費、土地利用率低等現象,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提高。

二、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的對策

1、加強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要把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部門真正辦成新技術、新機具、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必須切實解決好一些實際問題,如許多鄉鎮農機化推廣部門沒有試驗基地、培訓場所以及信息發布窗口等必要的設施和場地。要盡快改變這種落后面貌。一是要創新用人機制,推行競爭上崗,逐步實行從業資格考試考核,執證上崗,完善分配辦法,實行全方位的社會監督。二是要建立穩定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推廣服務體系,對縣、鄉兩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要著力加強,保障和用好推廣經費,將農機推廣人員的各種待遇落實到位,使農機推廣隊伍得以穩定。三是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機推廣應用模式,延伸推廣服務網絡。要做好農機推廣市場的培育工作,建立和發展好農機協會、合作社、農機推廣網點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完善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生產規?;?、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

2、規范行為,遵守程序

要按照國家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開展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要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根本目的,在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的同時改善和增強農業的綜合實力。為了使農民真正了解農業機械新技術,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細致講技術解理論知識,認真示范。同時要調查農民的需求,將農民的需求與新技術相結合,有效的調動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最終使農業機械新技術普遍為農民所接受,使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要加強農機具的售后服務,鞏固推廣成果。

3、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教育培訓

一是要加強農機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工作,根據不同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等進行分期和有針對性地培訓,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以改變,加強現代化市場經濟管理等方面知識學習,積累經驗,提高業務素質。二是充分依靠上級農機推廣部門和農機化技術學校,進行理論教學和實地操作培訓,對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直接使用者加強指導,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理論要點和使用維修技能。

三、不斷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

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推廣人員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故必須重視對推廣人員的業務知識教育與培訓。常用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積極組織對推廣人員的系統農技推廣知識培訓,不斷提高每一位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知識水平,使其更好地掌握各種農業技術推廣策略,提高推廣效率;加強和農業院校的合作,并定期舉辦一些農技推廣的培訓或者講座,提高一線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與業務水平;根據項目安排相關的農技推廣人員參加進修班,系統學習新知識,以便更好地開展推廣工作。

四、選擇與農民需求相符的推廣方法

在對農業機械化技術進行推廣時,選擇何種推廣方法將直接關系到新技術的應用情況,故選擇合適的推廣方法至關重要。為此,在對農業機械化技術進行推廣時,應注意到以下幾點:推廣人員應深入基層,切實了解農民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種優惠政策提高農民購買新機的積極性,并提供群眾需要的服務;與實際相結合,充分采用多種推廣策略。

五、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政策法規,保證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健康發展

落實和完善政策法規,是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作為農機化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自身知法懂法,才能將法律法規傳遞給更多的人。相關部門也要不斷完善和制定相關的新的符合地方性發展的法律法規,為農機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保證。同時要依法保障推廣人員的合法權益,調動推廣人員的積極性。

另外需要提到一點,作為農業機械化推廣部門要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調控作用,對于農機購置補貼的發放,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確保人們農機財產安全。農機購置補貼的出臺,極大的激發了農民朋友們購買農機的熱情,農業機械數量不斷增加,作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部門把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緊密結合,優先保證重點和薄弱環節作業機械購置補貼。人們已經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上得到了實惠,農機購置補貼的出臺也確實促進了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但是還應該進一步擴大農機作業補貼范圍,加大技術推廣應用補助力度,進一步調動和激發農民應用先進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積極性,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健康、快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可以快速的推進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中,要加強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建設,使基層的農業機械化推廣具有有效的服務機構,適合實際的推廣方法,從而,對農業機械化更好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孟平. 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政府行為研究[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12(01).

[2] 秦海生. 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J]. 財政與財務, 2010(05).

上一篇:家庭農場生態農業論文范文下一篇:會計系統安全審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