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

2023-10-10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2011年8月2日美國政府終于搭上了提高債務上線的末班車,從而避免了美國的債務違約。但3天后,標準普爾歷史上首次下調了美國國債信用等級從AAA降至AA+,引發了美國債務危機。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國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淺談了中國在面臨現實問題時可以采取的措施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債務危機;外匯;美元貶值

一、美國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一,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一直萎靡不振,經濟水平發展緩慢,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遠遠落后于國家債務的負債速度。

第二,美國政府沒有實施審慎的財政預算制度,公共支出沒有堅守量入為出,過度透支了政府未來收入的信用。

第三,政府實行了凱恩斯主義的擴張的貨幣政策,即美聯儲實行了兩次量化寬松政策,想通過增加貨幣流動性來帶動總需求的增長刺激經濟,但是第二次的效果明顯弱于第一次。

第四,美國債務危機一定意義上是一場政治博弈,由于政客們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為討好特定選民,作出過多的減稅、增支承諾,導致美國債務不斷上升。

二、美國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美國債務危機可能會加劇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此次美國爆發的債務危機,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主要原因就是一旦美國債務危機的形式進一步惡化,無論是采取提高債務上限或者是加印美元的方式,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美元的貶值。美元貶值的同時意味著人民幣的升值,從表面形式上看,人民幣的升值會減緩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情況,但是,一旦美元貶值就會導致大量的資本退出美國市場,這部分資本可能會回收到國內,大量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意味著我國的通貨膨脹會進一步加劇。所以美國債務危機已經對我國的通貨膨脹情況帶來了潛在的威脅,這就意味這國內已經不斷攀升的房價、菜價將會出現新一輪的上漲,這是國內消費者所擔心的重要問題。

其次,美國債務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被迫加快。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各方觀點不一。但是,無論中國政府是否主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受美國、歐洲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無形中被迫加快。在美國次貸危機、美國債務危機的影響下,投資者對美元失去了信心,歐洲債務的爆發,使得歐元也失去了投資者的青睞。因此,在美元、歐元的疲軟下,人民幣成為最優選擇。但是,如果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被不合理地加快推進,人民幣很有可能重蹈美元、歐元的覆轍。

再次,美國債務危機將會使我國出口企業的收匯風險增加。美國債務危機的爆發,對我國的出口企業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與美國貿易密切的企業,受到這種影響更為嚴重。美國債務危機會給其國內緊急帶來眾多的影響,為了緩解這種危機,必須會通過增加國內稅收、減縮財政開支、減少進口國需求的方式來予以應對。這些應多措施會直接導致美國國內企業在資金鏈、銀行信用出現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進而會轉嫁到我國的出口身上,企業的運作成本會進一步上升,但是利潤率卻會下降,這是美國債務危機對國內企業帶來的重要挑戰。

最后,美國債務危機將會加劇新一輪的國際貿易摩擦。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減少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但是此次美國爆發的債務危機,將會是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美國爆發的債務危機,除了對中國產生直接的影響以外,其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其實是將國內經濟發展的壓力轉嫁到世界范圍之內,世界各國經濟都會受到這場債務危機的影響。危機爆發以后,世界各國處于自身經濟安全的考慮,必然會對本國經濟和貿易進行保護,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是導致國際貿易摩擦出現最直接的原因,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貿易保護行為的出現,會直接導致國際貿易摩擦的加劇,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外貿經濟在未來可能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三、中國應對美國債務危機的策略

第一,我國應降低美國債券的購買量,促成美國全球軍事基地的收縮。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美元貶值會直接導致我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和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的實際價值縮水。中國首先應該停止新購美國國債,有步驟地降低其國債余額,同時會促成美國無力支付其海外軍事基地的租金、逐步撤出海外軍事基地。面臨美國制造產業的空洞化和技術儲備與人力資源儲備雄厚的現實,我國的外匯儲備應該從購買美國國債加速轉向購買高科技人才和技術裝備。

第二,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拉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國際大宗商品大都是我國短缺的資源,它們的價格上漲迅速吞噬著我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稀釋了我國勞動者用真金白銀換回來的“美鈔”,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延長世界經濟衰退的時間對中國有利。

第三,抓住時機適當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防范美元貶值風險。在美國、歐盟出現債務危機的情況下,我國目前的外匯管理體制無法應對匯率波動的風險。對此,我國應該適當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回避外匯被動風險,抑制貨幣發行的沖動和人民幣外升、內貶的狀況。在雙邊貿易結算中盡可能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讓人民幣朝著國際儲備貨幣的方向發展。

四、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期來看,中國在面臨現實壓力時應在政策上采取謹慎應對戰略。

第一,要適當的調整外匯資產結構和資源配置的方向,雖然調整過程會面臨各種制約,但仍然要做適時的調整,向非美國國債的資產配置方向發展。

第二,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的轉變,改變內外結構的比例模式,大力增加內需,減少對外部出口的依賴。第三,要特別注意國內的債務規劃。當前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大,也表明各國債務是彼此聯系的。中國的債務危機表面上不如歐美國家的嚴峻,從靜態指標來看,總共是17.51萬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為43%。但是有相當部分的政府債務屬于隱性狀態,不在統計中,這部分的政府債務將會成為最大的風險。

遠期來看,中國應該去進一步調整投資分布、匯率結構制度以及大力開展人民幣對外結算業務來獲得經濟政治上更有利的局面。

第一 ,要繼續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在經濟平穩過渡中盡早實現匯率的市場化。只有推進市場的開放,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以及人民幣被迫開發。

第二,加快人民幣對外結算業務,是中國在進出口方面才會更少的依賴美元,并且可以緩解當前中國的高通脹壓力。例如,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試點。

美國這次債務危機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應借此挑戰與機遇,深化改革,進行調整,使中國的經濟、社會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作者單位:山東大學)

參考文獻:

[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啟示》[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3]《美國債務危機給中國經濟局勢帶來的沖擊與挑戰》[J]中國期刊網。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2篇

一、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經濟因素分析

(一) 外貿規模的逐漸加大

我們國家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國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來刺激出口, 到現在為止也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出口規?!,F在國際上的很多發達國家都開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來遏制我國的出口, 特別是美國最為明顯, 這種做法使得中美之間的貿易越來越不平衡, 貿易摩擦越來越大。

(二) 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

當一個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依靠另一個國家的市場時, 那個國家就會憑借著這種優勢主動挑起事端。我國家目前的海外市場主要就是美國市場, 而且出口的產品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因此價格非常低廉, 很容易讓美國政府認為我國在進行傾銷, 誤認為這是爭奪市場的一種手段, 進而引起中美之間的經濟摩擦, 使得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越來越緊張, 貿易摩擦越來越大。

(三) 美國對自有產業的保護政策

我國是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而美國多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 因此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有著很大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因為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都是物美價廉的, 因此很受美國消費者的喜愛;但是美國出口的中國的產品大多是技術密集型的產品, 價格較高, 很難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心。所以在外人看來, 美國的產品在我國基本上無利可圖, 這種錯誤的直觀看法使得美國開始實行了自有產品保護政策, 不僅是保護那些朝陽產業, 更重要的是保護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夕陽產業, 特別是紡織業。紡織業在美國的生產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它國家的生產成本, 因此這類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大幅度減少, 而中國的紡織產品大量的出口到美國的市場, 使得中美紡織品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這也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之一。[1]

(四) 市場擴大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影響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主要是靠這個國家占據市場分額的多少來決定的, 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 市場更是成了每一個國家都爭奪的焦點, 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發。我國由于人口較多, 市場開發潛力較大, 因此很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市場的開發上, 我國與美國原本就有著貿易往來的關系, 因此就市場問題與美國發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這些矛盾就是造成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

二、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加大的政治因素分析

(一) 公平貿易代替了自由貿易

美國最開始實行的是自由貿易政策, 但是在二戰之后, 美國在自由貿易下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大, 于是美國開始進行貿易轉換, 實行公平交易政策, 這種政策的實施大大增加了美國市場的開放程度, 提高了美國的競爭力, 直到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與美國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 美國經常憑借著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對中國實行一些經濟制裁, 使得中美貿易摩擦越來越明顯。

(二) 利益集團和非利益集團對美國貿易政策的干預

利益集團在美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他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經常會參與一些貿易政策, 通過干預貿易政策來實現擴大或者是限制中美貿易關系的目的。另外還有很多非利益集團, 例如美國工會、宗教等, 也會干預到其中。美國政府一般不會出面制止, 除非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利益集團和非利益集團的干預都加大了中美貿易摩擦。[2]

(三) 政府對中美貿易的干預

政府應該是推動中美貿易關系發展的積極力量, 但是美國的各界政府都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來考慮的, 因此政府的干預特別是美國國會的干預, 這已經成了影響中美貿易關系發展的一大障礙。美國憲法規定, 國會享有管理外國貿易商務合同、制定和征收關稅的權利,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美國政府為了更好的進行貿易保護會提高關稅, 來減少其它國家向美國出口產品。這種任意提高關稅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中美貿易摩擦。

三、減少中美貿易摩擦的對策

(一) 重視國內需求, 發展內需

我國人口眾多, 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 但是因為過多的重視海外市場的開發而忽略的本國國內的需求, 因此應該提高國內需求的重視, 擴大內需, 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優勢, 更好的滿足國內需求以減少產品出口的壓力, 擴大國內需求還能減少出口過程中貿易風險帶來的損失。另外, 還應該擴大進口, 通過擴大美國產品的進口量和減少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 改善貿易環境, 減少兩國的貿易爭端, 緩解人民幣不斷升值帶來的壓力。

(二) 注重貿易升級, 優化出口結構

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的產品, 這些產品是以加工為主, 自主創新能力較差。我國在這種加工貿易中取得的利潤僅占出口貿易額的一小部分, 我國僅用著一小部分來背負美國巨大的貿易順差。因此必須要進行貿易升級, 優化貿易出口的結構, 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例如可以從當前零部件組裝逐漸轉向零部件出售, 這樣可以把零部件組裝的工序轉移到其它的國家進行, 不但能轉變我國產品出口的結構, 還減少了零部件組裝的成本, 進而減少了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3]

(三) 注意海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避免出口市場過度集中

我國目前的海外市場主要就是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 其中美國又居于首位。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很容易引起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所以要注重海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調整出口地區的結構, 保證出口市場的比列分配均勻??梢試L試著向歐洲市場、美洲市場和非洲市場進軍, 提高這些地區的市場占有份額, 以達到分散貿易摩擦的目的。另外, 也可以到周圍的一些國家建廠, 這樣不僅能減少出口的成本, 還能避開貿易壁壘。例如紡織品產業我們可以到越南等國家建廠, 將生產出來的多余的產品再出口到一些其它的國家, 減少中美之間紡織品上的貿易摩擦。

(四) 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 加快自主品牌的研發

知識產權也是容易引起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通過這個體系來鼓勵產業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國家要鼓勵企業去外國申請專利, 這樣不僅能獲得國外市創新帶來的利潤, 還能降低產品在出口過程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帶來的風險, 以應對其它國家同類產品帶來的競爭。

(五) 對外貿秩序進行規范, 避免惡性競爭

國家應該完善有關產品之間進行競爭的有關條例, 并加強執法的力度, 對出口海外的產品進行嚴格的監管, 并且要按照出口產品的質量來劃分檔次, 每一個檔次都要有一個最低的價格標準和質量標準, 通過這種“最低價”的設定來避免同行業、同產品之間的惡性競爭, 減小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4]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貿易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單靠一方的努力就能解決的, 所以中美雙方都應該用一個積極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 通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來減小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促進兩國貿易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帥建林.中美貿易摩擦成因研究綜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1 (12) :11-13.

[2]朱瑋瑋.論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與對策[J].北方經貿, 2010 (10) :22-23.

[3]李思淼.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人口與經濟, 2012 (6) :12-13.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保護,出口,對策

一、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整體現狀

近年來,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一直發展較快, 來自中國海關網站的數據顯示, 除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外, 其他年份均保持較高的增長。出口總額更是由2001年的464.5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5487.9億美元。尤其是入世以來, 我們看到國家的出口總量翻了7倍多,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產品出口的比例一路上升, 由2001年的17.45%上升到最高2009年的31.37%。 (見表1)

二、中國高新技術出口貿易摩擦壁壘概況

近年來,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一直發展較快, 來自中國海關網站的數據顯示, 除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 其他年份均保持較高的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可喜, 未來卻是需要審慎看待的。美歐等國將進一步挑戰新興經濟體的體制性障礙, 并通過貿易救濟措施, 強化對綠色、新能源產業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保護, 因此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加。

反傾銷、反補貼一直是國際貿易保護中常用的手段,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領域。但從近年來看, 這種反傾銷的貿易保護有向高新技術產品領域轉移的趨勢。從歐委會對于帶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國滌綸工業長絲的反傾銷, 到歐盟對涉案41億美元的中國輸歐無線上網卡進行反傾銷與保障措施雙案調查, 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面臨新的考驗。2012年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31.14%至249.96%反傾銷稅, 雙反稅率累積達34%以上, 讓中國光伏產業在美國遭遇前所未有的政策性寒冬。另外, 由于我國快速吸收外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美國利用我國對其核心技術的依賴, 充分發揮其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強大的優勢。通過“特殊301條款”和“337條款”對中美的貿易爭端展開調查, 使得中國的出口企業甚至產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337條款”的影響深遠, 一旦侵權認定成立并生效則對我國企業造成的后果非常嚴重。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的信息, 2011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我國輸美產品發起的“337條款”調查立案多達19起, 而2012年上半年外國企業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的調查申請也高達10起。

三、貿易保護產生原因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研究, 不采取任何壁壘的自由貿易對貿易國雙方才是最合理的, 而發達國家頻頻針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發起貿易保護也是有其原因的, 中國是技術依賴型國家, 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多是仿效發達國家技術制造的, 因此, 當發達國家針對中國出口的技術型產品實施或者不實施貿易保護策略的時候, 中國也有對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和不采取貿易保護兩種策略。如圖1所示:

我們用倒推法對這個博弈進行分析, 圖2中在博弈的第二階段, 站在中國的角度, 當發達國家不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時, 如果中國也不進行貿易保護, 由于發達國家技術較強, 其收益比中國要大 (10>8) , 如果中國此時進行貿易保護, 由于其對發達國家技術依賴程度大, 出口產品靠模仿發達國家技術制造, 雖然保護政策使得國內產業收益增加, 卻因為將新型技術產品拒之門外失去了模仿的隱性收益, 總的收益較不采取貿易保護時是損失的 (8>7) , 因此中國不會針對發達國家技術產品采取貿易保護政策。當發達國家采取保護政策時, 如果中國不對技術產品進行貿易保護, 將會失去部分出口到發達國家的市場收益 (8>6) , 發達國家則挽回了他的市場收益。如果中國采取保護貿易的策略, 那么來自發達國家的市場損失以及來自不能進行新技術模仿從而影響企業發展的雙重損失, 會使得中國的收益減少 (6>3) , 因此排除中國針對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的策略。返回博弈的第一階段, 在中國不采取保護政策的情況下, 發達國家采取保護政策的收益會比較高 (12>10) 。所以, 由于技術依賴型的中國進行貿易保護的威脅很小,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 它更愿意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保護, 為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設置壁壘。

四、中國企業的出口及應對貿易壁壘策略

第一, 加強技術創新生產差異化產品。中國對發達國家技術的模仿, 加大了觸及他國知識產權條款的概率, 同時模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中國產品再進入發達國家時可能已經跟不上其苛刻的技術條款, 競爭性減弱。如果中國能夠在技術模仿的基礎上, 加大技術創新的能力, 生產出有差異的模仿產品, 進而生產出有本國核心技術的產品, 那么當產品銷至發達國家時, 再對同類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就不會那么輕而易舉, 而具有差異性的產品能夠滿足特定的消費群體, 貿易組織勢必要考慮這一群體的需要, 這時不采取貿易保護政策, 有助于形成雙方共贏的正和博弈。雙方各得其所, 出口貿易摩擦減少。

第二, 改變地區性出口集中狀況。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市場一直較為穩定, 增長勢頭也一直沒有減弱, 明顯集中于中國香港、歐盟和美國, 2011年1-5月中國對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依然保持在63%以上, 而美國和歐盟恰恰就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摩擦的高發地。同時雖然其他國家和地區, 例如墨西哥、澳大利亞、俄羅斯和阿根廷, 中國對其出口增長達到30%以上但依然處于出口較弱的地區, 這將是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同時可以回避歐盟地區高的貿易摩擦形勢。

第三, 豐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主要分類為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等9大類如圖2我國2012年1-4月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類占比所示, 計算機與通訊技術占比達71%, 占據著我國高新產品出口的大壁江山, 電子技術和光電技術以略高于其他產品的優勢尾隨其后。持續走高的出口比重, 大大刺激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神經, 經濟復蘇與結構調整交織在一起, 很多國家對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產業寄予厚望。通信業所遭遇的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實際上和產品出口比重的提高相伴而行。重視和全面提高其他技術領域的產品出口優勢, 豐富出口產品種類, 一方面可以均衡主要貿易摩擦產品帶來的損失, 另一方面可以分散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注意力, 避免某幾種行業遭受持續的貿易壁壘。

第四, 注重知識產權的國外申請。一直以來, 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國外知識產權方面屢屢碰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發達國家利用搶注的方式, 一方面逼迫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支付高昂的使用費用, 另一方面其根本目的是將中國產品驅逐出該國市場。傳統出口產品的知識產權遭遇給出口帶來的警醒已經足夠深刻, 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這種集專業性、知識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產業, 會更容易被他國鉆貿易之空, 設置出對我國不利的出口貿易壁壘。因此, 高新技術企業要有前瞻性, 在產品形成規模出口之前提前做好知識產權信息的收集, 及時完成相關產品知識產權的國外申請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平, 孫赫.高新技術產品的反傾銷規避——基于技術戰略完善的反傾銷規避機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8 (9) :61~64.

[2]李海平.高新技術產業出口貿易非零和博弈實現的路徑分析[J].特區經濟, 2008 (10) :15~16.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步入了緩慢的復蘇階段。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點,對于推動全球經濟向前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經濟仍處于低迷期,但是國際貿易摩擦的情況愈加嚴重,各國國際貿易保守主義頻發,導致我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國際貿易環境,我國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貿易沖突。本文基于我國國際貿易的新特點和趨勢,結合貿易摩擦的成因,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措施,期望可以對以后在處理國際貿易問題有幫助。

關鍵詞:國際貿易;摩擦;成因;貿易結算

一、前言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復蘇和提高本國就業率,逐漸采取以保護國內企業和產業的貿易保守政策,來提振本國經濟。2016年后,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肆意,全球貿易保守主義抬頭,以西方國家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國家采取單邊“高強度”貿易保護措施,不斷沖擊全球自由市場和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市場對于貿易戰的憂慮。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就2008年到2016年間,貿易補救措施就高達2400項。2016年,全球市場震蕩不安,全球貿易保守主義持續發酵,導致2017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就爆發了309項貿易保護措施。就中國而言,中國2017年共遭遇了21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國。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共遭遇了75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分別為55起、13起和7起,涉及到的金額高達110億美元。目前,我國面臨較為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經濟體在貿易投資政策方面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貿易保守主義、單邊主義等嚴重擾亂了國際貿易投資環境。

二、四種常見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式

貿易摩擦是指國家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出現了貿易的失衡,導致一國出現貿易順差,另一國出現貿易逆差,而貿易參與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貿易、投資、匯率和經濟制度等領域設置一定的條件,從而產生糾紛和摩擦。國際貿易摩擦有4種較為常見的形式,包括傾銷與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保護措施和補貼與反補貼等。

1.傾銷與反傾銷的貿易摩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傾銷是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格的方式進入另一國,從而導致了該國已建工業或者生產項目受到威脅或者損失。傾銷與反傾銷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最常見,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反傾銷案例248起。其中,歐美國家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創歷史新高,占到全球反傾銷案例的21.8%,反映出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非常盛行,已經成為全球頭號貿易保護國。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貿易摩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成員國有權利和義務來制定技術標準來保護本國的安全利益、保障人權和環境等。這些技術標準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等。根據商務部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中,近90%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90億美元,并且在對貿易壁壘國分析中發現,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比例最高,占比分別為41%、30%和24%。

3.相關保護措施的貿易摩擦。根據《保護措施協議》規定,保護措施是對特定進口產品所采取的緊急措施,其主要是為了避免產品對進口國造成嚴重的損失或者威脅。保護措施包括暫停關稅減讓、限制進口數量或者提高關稅等。這種措施的實施需要具備較為嚴格的條件,例如進口產品數量巨增、有不可預見的因素、會對國內企業造成損失或者威脅等。

4.補貼與反補貼的貿易摩擦。根據《補貼與反補貼貿易》規定,補貼是指一國政府向生產企業提供財政扶持,包括對價格或者收入等,以增加該企業的產品出口或者抑制進口,從而造成其他企業利益受損,這種措施跟保障措施類似,其實施需要具備嚴格的條件,例如政府提供資助、資助有特定公共機構提供并且具備授予某種利益等。

三、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和趨勢

近幾年,全球國際貿易摩擦開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在貿易保護的實施主體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的實施主體有兩個深刻的變化,其一為發達經濟體貿易保守較為嚴重。從歷史經驗來說看,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其貿易保守主義會比較嚴重,這些國家為了保護剛起步的國內企業,為了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實施較為嚴格的關稅等保護措施。但是近幾年,以美國、德國和法國等為主的歐美發達經濟體采取貿易救濟的措施不斷增加,升級了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其二為新興市場也開始蔓延貿易保守主義,例如歐美國家作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國,以往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國,但是隨著我國對新興市場,例如俄羅斯、印度和墨西哥等出口的增加,每年出口增加率為25%以上,出口貿易摩擦開始呈現出“小問題不斷、大問題較少”的情況。

2.在貿易摩擦領域方面。從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發達經濟體對于貿易摩擦的產品較為集中,主要針對的是金屬及其制品;新興經濟體對于貿易摩擦的產品較為分散,針對的產品從化工、機械到紡織原料等都有。不僅如此,從外貿發展的歷史來看,貿易摩擦從早期只針對單個產品,隨著貿易規模的逐漸擴大和貿易交往的深入,國際貿易進出口的產品結構得到了不斷完善,貿易摩擦已經發展到針對產業和產品群。這將導致今后的貿易摩擦,不僅僅是平息貿易爭端的問題,而是考驗政策和制度的合理性,國際貿易摩擦即將進入全面的、全領域的碰撞階段。

3.在貿易保護措施和摩擦方式方面。隨著貿易摩擦在數量和規模上的不斷提升,貿易摩擦在強度上也在不斷加強,根據WTO的統計數據顯示,每七起反傾銷調查中,就有一起是涉及到中國。而貿易保護措施的不斷延伸,增加了我國貿易摩擦的負擔,除了傳統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手段,貿易保護措施已經向更加隱蔽性、不易預測性和監控性等方向發展,貿易摩擦的方式已經從最開始的質量和數量控制,深入到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和衛生檢疫規定等領域,這些都為貿易保護開通了道路,為貿易摩擦提供了路徑。

4.在產業領域方面。貿易摩擦已經從傳統的商貿領域,逐漸向中高端產品領域蔓延。由于發達經濟體在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上具有絕對優勢,所以其對于相應的跨國并購實行了較為嚴格的管制,例如美國以安全為由否決了中國企業背景私募股權基金收購美國的芯片企業萊蒂斯的決定。導致了國際資本很難吸收優秀的技術或者管理,妨礙了國際資本合理、有效的流動。

四、國際貿易摩擦的成因

1.發達經濟體增長速度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逐漸取消貨幣刺激政策,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將放緩。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5%,歐洲中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至3.2%,美國增長率將達到2.5%,日本的增長率將達到1%。雖然全球經濟已經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走出來,但是經濟下行的風險仍然很大,尤其是金融市場的震蕩將進一步加強。發達經濟體為了在經濟下行期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往往會選擇增加貿易爭端的方式,來贏得發展的機會。

2.貿易保護主義的存在。貿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各個國家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希望本國企業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國家利益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的決策、行動和措施,維護本國利益是國家行為的最根本要求。例如美國在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中,一方面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另一方面給予其盟友更多的市場份額。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采取了針對中國和美國不同的貿易策略,過度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加了中美之間摩擦和沖突。

3.貿易摩擦無法完全避免。隨著國家貿易交流的擴大,由于貿易參與主體無論在語言習慣、商務規則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貿易摩擦的存在就無可避免。各國為了在國際貿易中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必然會面臨更多的物力、財力和智力的較量和博弈。甚至貿易國為了獲得更加可觀的利益,人為設置貿易障礙。所以隨著貿易交往的頻發,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貿易摩擦的存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貿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隨機性,所以其不受規律的控制。

五、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

1.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國際貿易摩擦中,中國總是被冠以“大規模傾銷”。這是因為中國的產業較為低端,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人力成本不高,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有競爭力,往往會設定一個很低的價格,所以經常被認為傾銷產品。所以中國政府應該大力提倡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引導企業依靠科學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挺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并逐漸規范市場競爭,讓市場起到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這需要政府一方面投入資金來扶持本國高新技術企業,強化人才的培養,盡最大的可能鼓勵和支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應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扶持新興產業,對于新事物和新發現等,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開發。

2.擴大內需,提高出口市場的多樣性。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國過分的依賴于別國產品,所以在經濟獨立、有序發展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提高本國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出口市場的多元性,可以增強經濟的抗打擊能力,減弱外國經濟對于本國的不利影響。就中美貿易而言,中國對于歐美國家產品的依賴性較高,歐美國家在中美貿易中具有絕對優勢,所以如果中國有很多的出口對象,則會加大改善國際貿易的劣勢。我國的出口企業較多,企業的實際情況、特點和優勢等千差萬別,如果每個企業都可以針對自身資源,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等,積極尋找全球市場資源,擯棄過分依賴歐美國家的策略,可以在保持經濟獨立性的前提下,更好的發揮自由貿易的優勢。

3.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提高企業能動性。如果出現了貿易摩擦,作為企業應該積極的應對來保護自身合法利益。首先,做好應訴準備,尤其是面對調查機構取證時,既要積極配合,提供有效證據,也要充分運用國際法律法規的知識為自己爭取權益。如果消極對待,可能會面臨高額的罰款或者關稅;接著,要與貿易對手等相關受益方協作,一起辯護。一般情況下,進口商和消費者等都不希望進口產品被強征關稅,不然其成本會上升。如果能聯合相關的產品受益方,爭取司法支持,則可能會在貿易摩擦中獲得勝利。

4.加強對WTO和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WTO有較為詳細、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運用起來,保護自身權益。并且,貿易保護措施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他國家對其審核也有一定的程序,所以在面對貿易摩擦時,需要冷靜對待,利用現有規則來反擊。不僅如此,我國政府應該制定詳細的應對爭端的法律法規,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在面對貿易摩擦時,可以使用法律來保障權益。而且,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國際貿易法律法規的研究,建立起專業的法律隊伍,積極帶動相關企業學習和熟知WTO的規定,盡可能的在貿易糾紛中,減少經濟損失,在促進企業經營發展的同時,也為國際貿易的和平、友好進行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婷婷.國際貿易摩擦的類型、原因及化解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2):17.

[2]成夏愉.中美貿易的新壁壘及我國應對策略[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溫海霞.基于國際產業轉移視角的中美貿易失衡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5篇

(一)傾銷的定義

縱觀歷史,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曾闡述過傾銷的定義即當時各國允許對出口貿易實行官方獎勵的習慣稱為“傾銷”。經濟學意義上的傾銷最初是在20世紀初由經濟學家雅各布.瓦伊娜提出的:傾銷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其也可以理解為是海外的貨物(商品)以低于同樣貨物(商品)的銷售價格在同一時候在國內市場類似條件下的出售。傾銷可分為偶發性傾銷,短期或間接性傾銷以及長期或連續性傾銷。

(二)反傾銷的認定

當進口產品被證明存在傾銷價格,損害及傾銷價格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時,進口國將對傾銷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這種行為可被認定為反傾銷。

二、傾銷和反傾銷的經濟效應分析

(一)傾銷的經濟效應分析

1、傾銷對出口國的影響:

⑴擠占出口國其他企業的海外市場份額。從事傾銷的企業會搶奪未進行傾銷的本國出口企業的海外市場份額,是一種不公平競爭的行為。⑵損害出口國消費者的利益。出口國的消費者由于被迫支付比正常價格還要高的費用使其享受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梢哉f傾銷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以損害出口國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的。⑶擾亂出口國市場秩序。傾銷因其低價的銷售行為會造成一種虛假的競爭優勢從而引發國內其他廠商的過渡競爭,降低資源按照比較優勢進行配置時的使用效率,造成出口國人力資源和生產物質的浪費,同時還會助長假冒偽劣產品,擾亂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價格機制的形成。

2、傾銷對進口國的影響:

⑴阻礙進口國相應產業的發展。出口國傾銷產品的入侵使得進口國被迫與其進行價格競爭,導致利潤下降甚至經營虧損。由于消費者轉而購買傾銷的進口產品從而減少了對進口國產品的購買,嚴重損害了進口國生產者的利益。⑵扭曲進口國市場秩序。傾銷是以進口國產業生產規??s小,失去國內市場,利潤下降,企業倒閉甚至工人失業為代價的。傾銷行為會引起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過分注意從而導致進口國市場的過渡價格競爭,擾亂其正常的市場秩序。

3、傾銷對第三國的影響:

傾銷行為由于導致進口國企業生產規模和產量的縮小使得進口國對第三國產品的市場需求下降,減少了第三國在進口國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二)反傾銷的經濟效應分析

由于傾銷行為會導致進口國的生產者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失,故進口國政府會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制止。不同的傾銷行為進口國政府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對于偶然性傾銷,消費者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而生產者又未受到實質性的損害,此時政府會允許這種傾銷行為的存在。但對于長期性傾銷,政府則會對其征收反傾銷稅。

三、美國與中國的反傾銷摩擦問題

(一)美國對華反傾銷現狀

1、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長狀況不佳,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導致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降低,傳統的制造業不再具有競爭力而新興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又有所下降,因此企圖通過貿易保護的手段緩和國內矛盾。

2、美國對華反傾銷的根本動因是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常年的貿易順差是美國所無法忍受的,在2003年,中美雙邊貿易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263億美元。由于美國對其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有嚴格的限制,故只能通過加大對華的反傾銷力度來減少貿易順差。

3、中國仍被美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美國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并對中國實施非??量痰钠缫曅哉?。

4、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不夠合理。

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品,此類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必然會對進口國的相關產業產生一定的沖擊,給進口國造成低價傾銷的印象。

(二)中美輪胎特保案淺析

此次輪胎特保案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利用貿易保護緩解本國經濟下滑的手段,征收懲罰性關稅會使生產者受益增加,政府收益增加,但卻減少了消費者剩余,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對中國而言會嚴重影響到輪胎出口企業的利益,導致眾多企業倒閉,加劇失業問題。輪胎特保案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會促使世界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打擊了各國攜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積極性,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從長遠來看阻礙各國尤其是中美之間正常的貿易往來,不利于各國乃至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三)中國出口企業應對反傾銷的策略建議

1、應訴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應訴中沉著面對。

前期準備工作是極為重要的,甚至關系到應訴的成敗。他助于我們加強對反傾銷案件了解的深度和廣度,充分掌握應訴材料可以使我們在應訴過程中保持沉著冷靜的頭腦。

2、發揮行業協會功能,注重國內企業的聯合。

根據我國《反傾銷條例》規定,國內產業是指國內生產同類產品的全部生產者,或者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主要部分的生產者。國內企業聯合共同應對反傾銷有助于集結更多的應對辦法,增強勝訴的可能性。

3、企業應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設。

中國企業應不斷完善企業法人的治理結構,實現產權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建立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保證生產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摘要: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屢屢出現,從09年的中美輪胎特保案中亦可看出其有上升的趨勢,本文主要從傾銷與反傾銷的視角出發,探究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并進而探討中國的出口企業應如何應對這些貿易爭端。

關鍵詞:傾銷,反傾銷,中國,美國,出口企業

參考文獻

[1]、王世春,各家論壇—反傾銷應對之道,人民出版社,2004-09-01

[2]、張漢林,WTO反傾銷爭端案例評析,人民出版社,2004-09-01

[3]、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1-01

[4]、黃衛平,彭剛,國際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2-21

[5]、張桂梅,中國應對美國反傾銷策略研究,青島大學,2008

[6]、魏巍,我國遭遇反傾銷問題和應對策略,河北工業大學,2007

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探討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深入探討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力求探索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解決途徑,使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貿易摩擦;出口貿易;WTO

1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1.1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貿易救濟案件快速增長

截至2008年年底,國外對華共發起1150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在所有對華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對我國啟動126起,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占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總數的23.3%;其次是土耳其,為65起,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為60起,占比11.1%。

可以看出,在我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對來自于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的壓力。

1.2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金額呈上升趨勢

隨著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量的增長,針對中國而引發的貿易摩擦的金額也在節節攀升。2005年5月18日,印度對原產于我國的綢緞反傾銷案,涉及金額1.8億美元,為印度歷年來對中國反傾銷調查金額之最,也是紡織品一體化后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紡織品發起的涉案金額最高的反傾銷案。根據我海關數據初步計算,2007年我國對印度出口涉案產品價值達6.86億美元。2008 年,印度對我國反傾銷涉案金額高達16.7 億美元。2009年,巴西啟動對我國鞋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將征收435.7%的反傾銷稅。2010年,巴西外貿委員會決定對中國產揚聲器環形磁鐵繼續按43%的稅率征收反傾銷稅。由上可見,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外貿出口產品增收的反傾銷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

1.3 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遠超其他國家水平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要比發達國家高。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10%~50%之間,最高的反傾銷關稅也不超過100%;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50%~250%之間,最高反傾銷關稅甚至達到1105%。2005年歐盟宣布的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率是30.6%~48.5%,2004年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的木制臥室家具征收反傾銷稅是1%~5%。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關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在1996—2008年,埃及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征收反傾銷關稅,其中對6種產品的反傾銷關稅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間,墨西哥對來自中國的26種商品征收了反傾銷稅,其中有19種產品的反傾銷稅是105%~333%,對中國產的鞋類產品曾經有過高達1105%反傾銷稅率。

2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因素

(1)經濟全球化導致貿易摩擦頻發。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表現在世界經濟領域就體現為貿易自由化,世界各國在WTO框架下,必須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各國貿易自由流動。其結果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由此而引發的國家之間發生貿易摩擦的機會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經濟制度、貿易規則、文化與風俗差異,因此由全球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造成貿易摩擦。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行業,在取得驕人成就的同時,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保護民族產業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由于發展中國家各國體制不同,經濟發展很不均衡,這就必然會造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因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表現在外貿領域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另一方面,從歷史經驗來看,世界經濟發展狀況的好壞與貿易保護主義呈負相關。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各國利用WTO的模糊性規則,設置貿易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

(3)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不協調,易引發貿易摩擦。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國都能通過貿易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不足。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發生國際貿易摩擦的可能性較小。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經濟利益驅使,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傳統領域受到威脅時,仍會想盡一切辦法加以保護,進而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上雷同,并與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關系使發展中國家對產業未來比較擔憂,并利用貿易摩擦來阻礙中國產品的進口。

(4)“中國威脅論”引發發展中國家抵制中國制造。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而我國經濟仍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中一枝獨秀。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仍為9.1%,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遠低于中國。對此,一些國家表現出極大的警惕和恐慌,對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疑慮加重。于是,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應運而生,從最早的“軍事威脅論”到當前的“貿易威脅論”、“能源威脅論”,層出不窮,屢見不鮮。這些論調的出現為發展中國家對我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提供了輿論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貿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內經濟環境因素

(1)中國商品的產業結構與發展中國家相似。毫無疑問,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其核心出口產品都不約而同地具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這兩樣屬性,如機電產品或者紡織品等,這表明在產業的結構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很大的雷同。商品雖相似,但是競爭力卻是截然不同。以紡織品為例,中國的紡織商品在同等條件下比同類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價低10%左右,這表明中國的紡織品在紡織品市場中深受外國客戶的青睞。而因為其價格優勢中國的商品不但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進入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內,這樣從進口國的角度來說是擠占了其本國的相類似行業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這是發生貿易摩擦的必然性。

(2)我國的對外投資和貨物商品出口的不對稱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推行的出口導向戰略和對外經濟與政績掛鉤的考核標準,使得各地區有關部門都將出口作為當地發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這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外貿依存度的擴大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國投資下降40%的情況下,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僅下降2.6%,達到900億美元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中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萬家,實際使用外資5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9%和21%,中國目前已經連續18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資本的第一位。然而,對外貿易導向型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出口存在著較大的替代性,因此,在中國相對薄弱的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和相反顯得過大的貨物出口比重之間所產生的不對稱性在現實中推動了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的形成和發展。

(3)中國企業應訴的消極性導致發展中國家頻繁采用貿易救濟措施。在國際上,各國審理反傾銷案有一項基本原則,在立案審理過程中,如果被調查方或被訴訟方發現有不應訴、不提供可靠真實的資料或者是不配合調查人員并提供有效證據的行為的時候,審理機關便會將審查的方向傾向于申請方的資料 ,并依照此資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應訴的不積極必然會惹來嚴重的懲治后果和不斷重復的反傾銷訴訟,最終加劇了貿易摩擦。這也是促成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頻繁地進行反傾銷投訴和立案調查,從而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主要因素之一。

(4)我國出口產品市場集中和出口激增給對方制造貿易摩擦授以把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2009年我國占世界貿易比重達到9%,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全球的貿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五國共占全球前40大國家出口值的43%,中國排名第九,2009年,中國已越居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年均增長率為20%。

3 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問題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頻繁的貿易摩擦問題是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必然產物,是在世界貿易摩擦高發的背景下發生的。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源自我國自身政策、體制和貿易結構等方面的缺陷構成我國對外貿易摩擦頻發的內在原因。深入研究并把握這些內部因素,有助于我們最大限度地避免貿易摩擦,或者減輕在貿易摩擦中可能受到的損失。

首先,要高度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問題。在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加強對外經貿合作過程中,將妥善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問題作為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次,要以平常心對待貿易摩擦。我們既要看到當今世界貿易摩擦的長期性、普遍性,也要看到在今后較長時間里,貿易摩擦將是一種常態,世界各國都概莫能外。我們應順其自然,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再次,我們要看到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綜合應對貿易摩擦。中國作為一個成長性的市場,對世界經濟貿易的貢獻日益擴大,通過雙向投資和貿易,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利益共享機制,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不斷增大。最后,樹立積極主動的應對觀,注重從源頭上防范和緩解貿易摩擦。對內重在治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和外貿增長方式,擴大內需,規范經營秩序,力爭從源頭上減少貿易摩擦;對外要千方百計尋找與貿易伙伴的利益共同點和交匯點,注重溝通,加強交涉,積極解決貿易摩擦。

上一篇:任務型教學中中學英語論文范文下一篇:次債危機與資產證券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