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

2023-09-17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1篇

關鍵詞:企業文化;建設;價值

一、前言

企業文化建設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管理理論中分化出的一種新理論。一些西方學者認定“21世紀革新企業經營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文化革新的方向——企業文化的創造與滲透”[1]。錢向陽提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隱形資產,是影響企業穩定、和諧及發展的重要因素。”[17]企業家生命成長導師,企業文化建設與運營管理專家魏憲生曾說過:“一切管理問題,都是文化問題。”

二、企業文化概述

(一)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影響巨大。但是,企業文化是什么呢?華為“基本法”的第六條提到:“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海爾的張瑞敏也說過:“企業的技術、設備、人才都可以被帶走,唯獨無法帶走的是企業的文化。”[2]

企業文化是一種從實際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之中形成的組織文化。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被該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可。多數學者從觀念形態著眼,以企業價值觀體系為基礎,結合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實踐來說明企業文化。普遍認為“企業文化是包含許多內容的復合體。它包括企業整體信念、價值觀、理想、最高目標、行為準則、傳統、風氣等內容,是一種精神力量,用于調動、激發目標對象作出貢獻。”[3]

關于企業文化的概念,由許多不同的認識和表達:

[1][2][3]季如先,贏的競爭優勢一企業經營基本戰略[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蹮?、肖震東等編,中國企業進化之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約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等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美國學者約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企業文化是指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那種共同的文化現象。

2、特雷斯.E.迪爾和阿倫.A.肯尼迪認為,企業文化是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儀式、文化網絡、企業環境。[4]

3、威廉.大內認為,企業文化是"進取、守勢、靈活性--即確定活動、意見和行為模式的價值觀。[5]

(二)文化的基本特性

1、企業文化的既定性

既定性指一定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便成為了一個傳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傳承的連續性。一個企業有了成熟的企業文化,就好像“有一個‘已編好的程序’去適應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一個企業在產品、人事、經營方式上,隨著形勢變化,是很容易變化的,但是,企業的文化卻難以改變,因為一個企業文化傳統是歷經多少人物榜樣、多少傳奇故事等才能提煉出來的。對于一個新進公司的人來說,這個成熟的企業文化是既定的、早就存在的了,就像一個出生在東方的人(就像中國),儒家文化傳統對他而言便是既定的、早已存在的了。

2、企業文化的可塑性

盡管企業文化存在著很大的既定性,但它并不是不能改的東西,而是可以塑造、改變和創新的東西。也就是說企業文化的既定性,最終都不會排斥企業文化的可塑性。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就既要考慮到公司的傳統——企業文化的既定性,又要考慮到時代的變遷——企業文化的可塑性。

3、企業文化的再造性

麻省劍橋Hammer and Company顧問公司經理邁克爾·海默和CSC Index顧問公司執行官杰姆斯·錢皮倡導了企業文化的再造性。企業文化的再造性主要是指是企業價值觀上的革命,而企業文化的可塑性則是與企業文化的可塑性是既有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當企業文化的既定性越來越無法適應新行勢的變化,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阻力時,就必須進行企業文化進行重新構造,而不是對企業進行改良、增強或調整。[6]

(三)企業文化的層次性

[4] 特雷斯.E.迪爾、阿倫.A.肯尼迪等編,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5][6] 威廉.大內,Z理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劉彩虹,企業文化的三大基本特性[E],華夏論文網,2006-06-03

由低到高可分為:觀念文化、理念文化、素質文化、認同文化、參與文化五個層次。

1、觀念文化

觀念文化是指企業的性質特征文化,通俗地講就是能使得社會公眾了解企業是做什么的,包括比較顯著的企業標志、企業名稱、企業產品名稱等;就像超市一樣,因為它的名稱和標志,大家立刻就能明白其是顧客“自我服務”方式的零售自選商店,這就是企業觀念文化的直接效應。

2、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指單個企業和其他同類企業區別開來的行為特征文化。理念文化要比觀念文化更深入一層,但兩者都是較低層次的企業文化范疇,因為一個成熟企業,無論它是否認識到,觀念文化和理念文化都是它正常運行不可少的部分,有許多特征甚至在企業成立之初就已經具備了。

3、素質文化

素質文化是規范和體現企業內部員工的職業水平、知識水平、工作技能、日常行為等等的素質特征。

4、認同文化

認同文化是反映企業內部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特征,具體來說,是指企業內部個體員工對自己所屬的群體乃至對整個企業的依賴、信任和熱愛的程度。

5、參與文化

參與文化是最高層次的企業文化,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的程度和特征;二是指企業參與社會事務的程度和特征。[19]

三、企業文化的功能

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在《組織行為學》中總結說:“文化在組織中具有多種功能: 它起著分界線的作用;它表達了組織成員對組織的一種認同感;更考慮到組織利益;它有助于增強社會系統的穩定性。文化是一種社會黏合劑;文化作一種意義形成和控制機制,能夠引導和塑造員工的態度和行為。”[7]

(一)導向功能

企業文化能對企業整體和成員的價值及行為取向起到引導作用。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說過:“管理的任務就是在于使個人的價值觀和志向轉變為企業的力量和成就。”[8]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企業成員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起導向作 [7][8] 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郝趁義,現代中國企業文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用;二是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價值取向。這是因為一旦形成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范標準,如果企業成員在價值和行為的取向與企業文化產生悖逆現象,企業文化會進行糾正并將其引導到企業的價值觀和規范標準上來。[20]

(二)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李賢民提出:“企業文化的約束不是硬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約束產生于企業的企業文化氛圍、群體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群體意識、社會功德、規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把企業要求轉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繼而達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的高度一致。”[22]

(三)凝聚功能

李巖提出:“文化是一種極強的凝聚力量,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的粘合劑。”[21]員工與組織除了正式的雇傭契約之外,還存在比正式雇傭契約更重要的心理契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員工的工作效能和組織的工作效能,心理契約關系是建立在企業文化之上,是對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組織承諾的認同和維護。[9]

(四)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使得企業成員從內心產生出生一種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精神。積極向上的理念及行為準則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員工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一旦員工真正接受了企業的核心理念,他們就會被這種理念所驅使,自覺自愿地發揮潛能,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崇高的企業價值觀帶來的滿足感和榮譽感使企業員工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持久的激勵效果。[21]

(五)輻射功能

左守秋和周其和提出:“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一旦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企業內部發揮作用,對本企業員工產生影響,而且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對社會產生影響。企業文化的傳播將幫助企業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提升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優秀的企業文化也將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23]

四、企業文化建設的原則和思路

[9] 阿吉里斯,個性與組織[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一)企業文化建設的原則

1、重在領導的原則

要樹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領導干部要做好帶頭作用。德魯克一再闡明,管理層不僅使資源成為活的生產力,賦予了企業使命,還體現著現代社會的基本精神。“管理層的能力、操守和績效將對美國和自由世界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0]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企業家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理念的升華,企業家是企業文化的倡導者、締造者、推行者,不僅個人的理念要領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領先的理念轉化為企業的理念、 企業的體制、企業的規則。領導者應力圖向人們“灌輸企業生活中的一條新定律:文化中存在力量。”[11]

2、系統運作的原則

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作為一項戰略性、長期性的工作,它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決不能憑空想像一蹴而就,要樹立“打持久戰”的理念。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鑄基”和“鑄魂”工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它的建設是一個漸進過程,必須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搞好整體設計,分步推進,分層次落實。必須明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管理層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實踐層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戮力同心,協調運作,才能把企業文化建設的任務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25]

3、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就是把人視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和企業最重要資源。企業文化模式必須以人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識,通過企業全體人員的積極參與,發揮首創精神,企業才能有生命力,企業文化才能健康發展。[12]

一方面,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文化,它需要強調對人的管理,并把強調“人”的重要性有機地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標中去。

另一方面,趙靜和梁潔慧說過:“企業員工才是企業的主人,企業要通過尊重人、理解人來凝聚人心,企業文化要通過激發人的熱情,開發人的潛能,來極大地調動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的管理更加科學,更有凝聚力,最大限度的給企業帶來高收益與高質量 。”[24]

4、講求績效的原則

劉文博和張淑東提出:“績效是企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源泉,傳統的單純以績效為原則的企業已經慢慢喪失了活力,現在應轉向發展企業的軟實力,即將文 [10][11][12]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阿倫.肯尼迪、特倫斯.肯尼迪等編,公司文化[M],三聯書店,1989

楊曉芳,和諧企業文化淺談[J],商情,2014(1) 化注入產品之中,以文化驅動績效,以文化讓企業產品煥發新的生命力。”[26]

要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進行企業文化的塑造,在實施中起點要高,要力求同國際接軌、同市場接軌,要求精求好,搞精品工程,做到重點突出,穩步推進。要使物質、行為、制度 、精神四大要素協調發展、務求實效,真正使企業文化建設能夠為企業的科學管理和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服務。

5、個性化的原則

企業文化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搞好企業文化建設關鍵在于突出企業的鮮明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的特色、優勢和差別性,培育出當今時代要求的,能夠促進企業整體素質提高、健康發展,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

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看清企業歷史、現狀、未來的實際情況,重視挖掘提煉和整理出具有企業鮮明特色的文化內涵來,走出一條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之路。[27]

(二)培育共同價值的觀念

企業價值觀念的培養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企業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等等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一樣。陳維財提出:“企業價值觀念的培育是通過教育、倡導和模范人物的宣傳感召等方式,使企業職工揚棄傳統落后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有利于企業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念,并形成共識,成為全體職工思想和行為的準則。”[29]

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選擇事業領域、確定長期奮斗目標和經營戰略的基礎,是企業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不斷保持旺盛精力的源泉,是管理者和員工的思維方式、判斷事物的準則,是企業建立自己的業績評價體系和利潤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和成功關鍵。[13]

(三)確立正確的經營哲學

吳鳳英提出:“作為企業經營管理方法論原則的企業經營哲學,是企業一切行為的邏輯起點。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確立正確的經營哲學。確立企業哲學,需要經營者對本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特點進行全面的調查,運用某 [13] 雷斯.E.迪爾、阿倫.A.肯尼迪等編,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些哲學觀念分析研究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實現途徑,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經營理念,并將其滲透到員工的思想深處,變成員工處理經營問題的共同思維方式。企業經營哲學通常應在代表企業精神的文字中體現,這不僅有利于內部滲透,而且也便于顧客識別。”[30]

經營哲學確立的關鍵是要有創新意識,創建有個異性的經營思想和方法。企業經營哲學“是企業集體信念在哲學意義上的高度理論概括,是指導企業行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是企業精神的基石。”[14]

(四)構塑企業精神

吳鳳英提出:“企業精神構塑是在企業領導者的倡導下,根據企業的特點、任務和發展走向,使建立在企業價值觀念基礎上的內在的信念和追求,通過企業群體行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業的精神狀態。”[30]

企業精神構塑,一是確定企業的個性和經營優勢,從而加強員工的認同感,而后增強員工的信心,形成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引導和培育員工服務至上、顧客第一的服務理念,增強企業競爭力;三是在企業建立和諧的內部關系,提倡合作團結精神;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計策;五是將企業精神提煉為文字表達,加強員工的理解和記憶,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五)企業形象設計

蔡衛東提出:“企業形象指的是人們通過企業的各種標志(如產品特點、行銷策略、人員風格等)而建立起來的對企業的總體印象,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企業形象能否真實反映企業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會各界和公眾輿論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自身的主觀努力。”[28]

企業形象設計一般有形象調查、形象定位和形象傳播三個階段。形象調查是了解公眾對本企業的認識、態度與印象等方面的情況,為企業形象設計提供信息。形象定位是在形象調查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實際狀況,用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高低程度對企業形象進行定位。形象傳播是以廣告或公關方式,將企業形象的有關信息向社會傳播,讓更多的顧客認識和接受,從而提高企業形象。

[14] 陳佳貴,企業管理學大辭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五、總體評述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企業文化以人為本,把員工的素質的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看作企業發展的動力。沒有企業文化,就意味著沒有企業價值、企業精神和企業準則,企業就無從維系,無產業可談,無發展可言。[15]“在進行國際合作和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不斷優化企業文化基因,努力形成獨具本企業特色和由于競爭對手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軟實力,轉變為企業競爭力。”[16]

彎桂清說過:“企業文化不是口號,更不是擺設,我們決不能只把企業文化喊在嘴上、印在書上、掛在墻上,而要讓企業文化真正融入到企業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讓企業文化源于企業、發展于企業、服務于企業。”[18] 一個人不學習文化,不會成為有用之才,一個企業不注重企業文化,其建設將很難有大作為。正如大衛.奧格威所說:“沒有文化的人是一個愚蠢的人,而沒有文化的企業,則是一臺失控的狂亂旋轉的機器”。只有具有優秀文化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躋身世界強林。[29] 基于各個專家的研究成果,我認為現下的企業應當在了解本企業的情況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得企業能夠持續、健康、穩步發展。

[15][16] 李明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40~

41?;蹮?、肖震東等編,中國企業進化之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參考文獻

[1]季如先,贏的競爭優勢一企業經營基本戰略[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2]?;蹮?、肖震東等編,中國企業進化之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約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等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特雷斯.E.迪爾、阿倫.A.肯尼迪等編,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5]威廉.大內,Z理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6]劉彩虹,企業文化的三大基本特性[E],華夏論文網,2006-06-03 [7]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8]郝趁義,現代中國企業文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9]阿吉里斯,個性與組織[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1]阿倫.肯尼迪、特倫斯.肯尼迪等編,公司文化[M],三聯書店,1989 [12]楊曉芳,和諧企業文化淺談[J],商情,2014(1)

[13]雷斯.E.迪爾、阿倫.A.肯尼迪等編,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4]陳佳貴,企業管理學大辭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5]李明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40~41 [16]?;蹮?、肖震東等編,中國企業進化之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17]錢向陽,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初探[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4):160~ 163 [18]彎桂清,企業文化建設重在“落地”[J],商情,2014(2):269~269 [19]趙壽紅,淺談企業文化的層次性[J],上海管理科學,1999(2):135~137 [20]王冬巖、王春巖,試論企業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S1):29~30 [21]李巖,企業文化的功能[J],工會博覽,2012(20):27~27 [22]李賢民,企業文化的功能與建設[J],科技信息,2010(34):12~12 [23]左守秋、周其和,淺析企業文化的功能及建設內容[J],硅谷,2008(5):180~180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過對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梳理發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與黨和國家總體戰略部署緊密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路徑,主要從解決突出問題和全面系統推動兩方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具有整體和側重領域及階段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五年生態環保重大任務進行分析研判。

關鍵詞: 生態環境保護 目標 路徑 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通過深入研究生態環保領域重大政策文件,發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著極為清晰的目標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科學高效設定相關任務,為生態環保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邁上新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樹立和踐行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文明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緊密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黨和國家總體戰略部署?!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預計“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今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后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國家總體目標同步推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意味著生態環境領域目標同步完成。即,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于生態環境領域意味著,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細化未來五年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生態環保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從生態環境保護的實現路徑來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全面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又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點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例如,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分別針對大氣、水、土等民眾最為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出臺整治方案,2018年《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指出在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其中,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里面包括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內容。另外,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實行領導干部責任制,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本行政區域主要負責人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等;推動環保督查,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在河北展開,大約兩年時間,督查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2017年,省級生態環保督察相繼啟動;強化監管體系建設,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2018年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等,上述舉措為解決當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面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開展深入持久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從人與自然兩方面,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例如,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構建、全局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氣候變化應對等戰略性、長遠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另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為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無論是當前的突出問題解決,還是長遠的全面系統建設,都需要體制機制構建作為堅實基礎。上文提到的黨政領導干部責任制建立、環保督查、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等,對于當前突出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傮w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下簡稱《體制改革》)提出的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獲實效、見長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生態環保重大任務

首先,生態環境問題主體可以分為生態、環境、資源三大方面。由于客觀事物及系統具有復雜性,上述三大方面具有緊密聯系,嚴格意義上并不能完全區分開。但從認知邏輯和陳述要求出發,在任務部署和規劃研究中,上述細分能夠一定程度利于工作的推進。第二,由于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交互作用,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尤其是人為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不在于生態環境本身,而是由產業發展、城鎮建設所帶來,因此生產生活的綠色化是從源頭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在此,在生態、環境、資源三大方面之外,一般會再加上綠色發展,或是將其嵌入三大方面中。最后,體制機制建設是政府除了直接治理外的又一重要工作,這既包括各自領域的體制機制,也包括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在此,在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之外,一般會加上體制機制內容,或是嵌入相關方面中。因此,生態環境領域一般會細分為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五大方面。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任務,遵照總體思路、圍繞目標要求、按照具體路徑,從上述五大方面全面系統而又各有側重地展開。

(一)任務梳理

從整體來看,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各大方面均有條不紊、全面系統推進。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重大任務。其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推進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建設。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重大任務?!扼w制改革》構建了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上述均體現了任務推進的整體性、全面性、系統性。

從側重來看,解決當前階段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了全面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五大方面中,民眾關注的環境問題治理任務是當前階段的重中之重,這其中,大氣、水、土壤、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是核心。與上述重點相對應,與突出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管理(如,領導干部責任制)、監督(如,中央環保督查)等體制機制建設,強力治污的綠色發展轉型(如,重污染行業轉型升級)等作為重要任務扎實推進。除直接涉及環境外,其他方面圍繞當前階段突出問題以及全面推進生態環保的先行和基礎重點突破,例如,生態方面的自然保護地清理整治專項行動,資源方面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體制機制方面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等。除此之外,從地方來看,結合各地實際特征,以環保督查為契機著力推進中央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等問題整治。

(二)未來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環保領域重大任務也會據此同步推進。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正是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把握未來生態環保重大任務的走向和脈絡。

從整體來看,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等各方面系統綜合地提出未來政策方向,相關體制機制內容融入上述各領域中。具體包括,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內容。

從側重來看,在對當前形勢及政策現狀、十九屆五中全會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對未來五年生態環境政策重點預判如下:

一是綠色發展政策。當前階段,我們已經在生態環境末端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相關政策的深入落地,污染排放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有限。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既是自然地理影響所致,同樣也與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緊密相關。而當前,生態環保政策在從經濟社會領域前端治理、源頭治理方面,還有較大的努力空間。另一方面,前期生態環保政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同程度影響,迫切需要全面統籌考慮。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表述來看,生態環保領域的重點任務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放在最前面,而第二項改善環境質量任務中“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放在最前面,上述均體現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從經濟社會源頭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二是生態環境優化治理政策。當前階段,生態環境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較粗放、欠合理、成本高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迫切需要從精準化、科學化、節約化、法治化等方面對生態環境政策進行優化,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另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發展目標,這其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要組成。在此,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優化治理政策是應有之義。

三是生態系統高質量保護政策。生態全面整治和深度修復投入較大、發揮效益時間較長,須在資金有充分積累、社會有充足意愿的前提下開展。除此之外,生態高質量保護涉及面廣、作用機理錯綜復雜、數據獲取難度大,需要在一定的技術條件支撐下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高質量生態保護的資金儲備、社會意愿、技術水平等基本成熟,為生態系統深度修復奠定堅實基礎。未來一段時期,將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著力點從主要追求自然生態空間的擴張、自然資源總量的增長,逐步轉移到量質并重、以質為先,通過高質量建設重大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從量變到質變,構筑和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除此之外,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系統恢復政策將更加健全完善。

四是與上述重點相關的體制機制。綠色發展方面,包括綠色設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工業污染治理、能源清潔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服務業綠色發展、綠色產品消費、綠色生活方式等為重點的體制機制。環境治理優化方面,包括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為重點的體制機制。生態系統深度修復方面,在國土空間、自然保護地、森林草原、海洋環境、河道、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將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敬,王立彬,史衛燕.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綜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17/c _ 1122849833.htm,2018-05-17.

[2]國家發展改革委,司法部.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9/content _ 5493065.htm,2020-03-11.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 _ 5556997.htm,2020-11-03.

[4]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03).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5/content _ 2857363.htm,2015-04-25.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6/24/content _ 5300953.htm,2018-06-16.

[7]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 _ 2936327.htm,2015-09-21.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03/content _ 5486380.htm,2020-03-03.

〔王麗(通訊作者)、黨麗娟、劉洋、文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3篇

1 水利工程

我國是一個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 但是由于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 北方水資源短缺, 因此, 需要對水資源進行控制和調配, 人們將這種控制和調配水資源的方式, 叫做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設, 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等特點, 需要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多樣化, 為了使水利工程建設具有防洪澇災害;控制水流的作用, 從水利工程建設計開始就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堤、壩、水閘、渠道、渡槽、溢洪道、筏道等水工建筑物的建設也是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內容。由于水利工程建設技術的復雜性, 工程周期較長, 資金投入較大, 并對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增加了工程建設的難度。如今, 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黨的19大報告中, 提出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 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 需要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 通過有效的防范措施, 減小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1 水文環境方面。

在水利工程初期, 由于經驗的缺乏, 建設完工投入使用的時候, 會對河道上游的水流產生阻力, 從而降低的了河道水體的凈化能力, 在水體自身凈化能力減弱的情況下, 極易發生水污染情況, 破壞水文環境。另外, 由于對水文環境保護的不重視, 水庫的建設往往選擇在天然河道附近, 水利工程建設會破壞天然河道的結構, 影響生態環境平衡, 對河道中的生物造成威脅, 不利于它們的生長繁殖。

2.1.2 氣候環境方面。

根據研究表明, 一般情況下, 水庫上方的空氣質量會比其他地區的高, 在這種情況下, 水利工程的建設, 變會給施工地區的大氣和氣候帶來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 便是將徒弟改變成河流, 改變了該區域的氣候情況, 對氣候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 施工區域的蓄水量變大, 而增加了地表水分的蒸發量, 從而增加了該地區的降雨量。

2.1.3 土地方面。

水利工程建設具有復雜性等特點, 一般來說, 水利工程項目建設較為龐大, 工序繁雜, 需要占用較大的土地面積。近年來, 隨著建設的需要, 水利工程建設技術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建設過程中, 建設垃圾的產生, 占用了較大的土地空間, 部分建設垃圾對土地具有一定的破壞力, 會破壞土壤結構, 影響該區域上生物的生長和繁衍。另外, 由于建設垃圾的影響, 還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等情況的發生, 嚴重的還會導致河道堵塞, 破壞生態環境。

2.1.4 地質方面。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 需要考慮的因素具有多樣性、隨機性等特點, 因此增加了建設管理的難度, 并且提高了建設中的不可預測性。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建設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 不僅需要進行實地考察, 還需要對建設環境的地質結構、土壤結構等內容進行研究分析, 避免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地質結構的變化, 而導致地震多滑坡等情況的發生。

2.2 對人文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 水利工程建設, 由于需要的土地面積較大, 因此需要當地的居民進行遷移, 居民的遷移成全了水利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但是也改變了居民多年來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不僅破壞了居民原有的人際關系, 還改變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 從而對人文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 遷移居民新的住址的建設還需要耗費大量的經費和時間, 也是一種影響。

3 減小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

3.1 在水利工程建設期間, 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應該加強對施工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生態環境保護觀念的培訓, 提高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度。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階段, 施工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 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標準進行施工, 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施工階段, 還應該加強對施工環境的監督視察工作, 及時的發現不規范施工行為, 并進行糾正, 將綠色施工理念執行到底, 提高建設的質量。

3.2 為水利工程的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 應該設立生態補償機制, 不僅可以提高施工單位和施工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還可以提升對已經被破壞的環境進行修補, 減輕環境破壞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 對生態補償的內容等進行劃分, 明確補償的內容和規范, 提高生態補償機制的實際作用。

3.3 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和保護

水利工程建設在開發初期就應該重視對河道的管理工作, 利用在開發中保護, 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 制定合理的、科學的河道管理機制, 通過有效的河道管理保護, 減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水利工程建設中, 規范施工行為, 加強對污水處理等內容的管理, 保護好河道, 從而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

4 結語

綜上所述, 隨著國家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的推進, 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加強對不良影響的研究, 制定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習近平同志曾在重要講話中提到過, 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時代的背景下, 國家的發展應該重視對環境的保護, 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建設內容, 但是水利工程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因此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 應該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敘述了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體現, 闡述了減輕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對策

參考文獻

[1] 謝鵬.有關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述[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 (2) :25-23.

[2] 高曉紅.淺談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科學技術創新.2016 (5) :185-185.

[3] 聶群.陳瑩.關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 (9) :00100-00100.

[4] 李冬梅.淺析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山西農經.2016 (4) :56-56.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4篇

───電信科技1001 程建林

3100504014 中藥文化底蘊豐富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

各種替代醫學與傳統醫學在發展重要作用的同時,人類“回歸自然、回歸綠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中醫則強調人與自然合一,正好符合了人們面向未來,追求綠色消費的潮流。尤其是世界中醫藥文化的全面回歸,表明有利于中醫藥及世界其他傳統醫藥發揚光大的社會環境正在日漸形成。

先秦醫家首先通過臨床觀察, 以望問聞切四診為手段, 收集了大量病人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病象, 然后“仰以觀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藉直覺領悟思維方式將感性認識之“象”上升為理性認識之“道”, 將此理性認識系統地記錄下來便成為《內經》。其中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理論都由此而來, 概莫能外?!痘茨献印氛f神農“ 嘗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 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本》草經是靠嘗出來的。直覺領悟是中國古人聰明智慧的集中體現,《周易》是集大成者, 而后是《老子》與《莊子》。另一個重要哲學概念,元氣滲入中醫藥學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四氣療疾中藥有“氣”,在《神農本草經》中說:“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藥性”。我們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藥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中藥的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別具文化情趣。有補氣、補心、補血、補腎、補脾、補肝、補肺、補陰、補陽等等,與之相應的方藥有“補心丹、補肝散、補肺散、四物湯、歸脾湯、補陰丸、補血榮筋丸、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百合固金湯、補陽還五湯、補腎磁石丸、補肺阿膠湯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單味藥,不下數十種,舉不勝舉。此類補法多是補臟氣。這個“補”,是調理、增強的意思;這個“氣”,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藥物來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充分體現中藥對人體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渡褶r本草經》中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即“類”),并說:“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又說:“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所謂養命、養性,都是突出了中藥調養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藥的原因之一。是中藥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中藥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在每一味藥中,因為它對于療疾治病十分重要。對于寒病就要用熱性藥,對于熱病就要

用寒性藥,這里藥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藥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若非如此,如果“以熱益熱(用熱藥治熱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會導致“精氣內傷,不見(現)于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失誤(《漢書·藝文志·文技略》)。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癥更寒,下句仿此),熱而溫之”的醫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導致死亡。中醫藥學上稱這種用藥方法為“正治”,即常規治法。還用一種“反治”,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見,運用藥的“四氣”來治病,是多么重要,許多服用過中藥的人,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其二,藥補趣話。此外,還有味補?!渡褶r本草經》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即進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梢娝幬恫煌?,功效各異,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軟堅潤下。根據五味的藥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也可以發揮其“補”(或補養、或調理)的作用。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內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補,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三,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減輕)君、臣藥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藥,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以《傷寒論》中第一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君藥——麻黃(3兩),辛溫,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肺氣以平喘逆。臣藥——桂枝(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發汗解表。佐藥——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藥——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藥又制約麻、桂發汗太過。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藥。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藥性有有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一堡壘,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成為千古名方、經方。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中藥文化底蘊豐富

其四,藥中哲理。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我們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并從中找出規律,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里僅就藥中哲理略談一二。(一)藥性有“陰陽”:“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這里僅擇一些與自然、醫藥、人身有關的概念,以見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剛柔、動靜、升降、生死、長消、寒熱、正邪、益損、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配合,

子母兄弟。”后世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律性。(二)治則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藥文化的獨特之處。(三)補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講到兩方面的藥補,金代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在世界藥學理論和文化中,都是獨具特色、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融匯了我們祖先在藥學上的唯物辯證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藥方劑必須遵循的圭臬,還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五,中藥理念。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天然藥物”的提出和興起,是西方醫藥界針對西方人懼怕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轉向自然界尋找新的藥物途徑,通過研究,從某些含有特殊藥用成分的動植物身上,運用科技提取一種或(幾種)藥用成分,制成藥物,用于臨床,這無疑是當代制藥學的一個新的領域、一種新的發展。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為幌子,一下子就聯系上中藥了,認為中藥湯劑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草根樹皮黑湯,既不衛生,又難喝,還說不清它的成分,實在可怕”;中藥丸劑西方人說它是“一團黑乎乎的藥丸,難以接受”。于是就下了這樣的結論:中藥落后,成分講不清,應該趕緊改成“天然藥物”,否則就會在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前途。難道“中藥”真的面臨絕境,慘到要改名換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嗎?我們的觀點是明確的:“天然藥物”不等同于“中藥”,務請諸君保持清醒頭腦。對于“天然藥物”的概念與內涵,上文已做簡述;而“中藥”的概念與內涵,與之決不相同。盡管中藥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藥用,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藥”,我們稱之為“中藥”的,也不是可以籠統而言的,對宇宙,我們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們不是有綜合宇宙學嗎?對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依然存在許多模糊與未知,不是有綜合地球學嗎?就說對人體自身,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模糊與未知,人類基因圖譜的問世,無疑是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而綜合性的人體科學還面臨著多少有待探索的課題。

中藥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并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系問題。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余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F分述如下:(一)單行: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5篇

一、書院管理與制度研究

書院管理與制度是書院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學規在書院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趙國權的《河南歷代書院學規的嬗變及價值追求》分析了河南書院學規自宋代初具規模、明代基本完善、清代內容更加豐富等特點, 涉及到辦院宗旨、修身養性及治學門徑, 乃至祭祀、圖書、經費、告假等, 體現出崇儒重學及制度化管理的基本價值追求[1]。制定學規, 是書院制度確立的重要標志, 也是書院管理的重要措施。吳瑩的《河南書院學規之教育理念探析》, 探尋位居中原的河南書院學規的歷史脈絡, 呈現日益成熟完備的歷代河南書院學規之概貌, 分析了河南書院學規蘊涵的“明倫修道”的辦學宗旨、進德修身的程序方法、讀書治學的途徑要求等教育理念, 挖掘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價值特色[2]。

北宋時期河南書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周保平1對北宋時期河南書院的教學管理、人事管理、藏書管理、經費來源等進行了分析, 總結了書院教學規范嚴密, 目的明晰, 方法靈活, 內容豐富;人事、藏書管理制度完善;經費來源渠道多樣等特點[3]。趙國權的《宋代河南書院制度的確立與經營管理模式》對宋代河南書院興起的歷史背景、經營管理模式和書院的建置及人才培養等作了深入研究, 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書院整體的發展情況及規律[4]。張顯運的《簡論北宋時期河南書院的辦學特色》, 概括了書院民辦及官民合辦的辦院性質;環境優美、底蘊深厚的院址布局;點多面廣的地域分布;“校”大生眾的發展規模;“門戶開放”, 自由講學的教學特征;求知求實的人才培養等特色[5]。

二、書院藏書、刻書研究

河南書院教育一向發達, 藏書事業更是輝煌燦爛。無論是藏書來源、內容還是管理制度, 都處于同時期書院發展的較高水平, 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藏書與管理制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趙國權, 吳瑩的《河南歷代書院藏書制度探微》對河南書院藏書的制度化管理作了分析探究[6];吳瑩2的《古代河南書院藏書管理探略》對書院藏書的來源、藏書的種類、藏書的管理制度及措施等作了論述。張萍, 吳效華3的《河南古代藏書史略 (上) 》和李亞梅, 李雪玲4的《河南古代藏書史略 (下) 》從官府藏書、書院藏書、寺觀藏書、私家藏書四個方面對河南古代的藏書事業作了全面論述。李景文的《清代河南書院藏書略論》, 論述了清代河南書院藏書的來源、管理、特點以及書院藏書的作用[7]。重峻的《晚清大梁書院藏書管理簡介》, 簡要介紹了設立在河南開封的大梁書院的藏書管理情況[8]。孫新梅的《清代河南的書院刻書述略》和李景文的《清代河南書院刻書淺論》都對清代的河南書院刻書作了研究, 羅列了清代河南刻書的書院, 刻書的種類、刻書的經費來源, 書院刻書的特色等, 并分析了清代河南書院刻書精良的原因。

三、書院教育與地方社會關系研究

有關河南書院教育的著作僅有劉衛東, 高尚剛5著的《河南書院教育史》, 本書記述了中國古代教育機構, 從唐代到清末河南各級各類書院對傳播中華民族文明和造就人才發揮的重要作用。該書分四個章節記述了河南書院教育事業的歷史以及各市、地歷代書院發展的歷史。

四、書院地域及分布研究

(一) 南陽地區書院研究

張文山6的《南陽地區書院簡介》對南陽地區的書院作了簡單的概括和介紹。王曉龍從宋代歷史人物孟珙與書院的關系方面進行研究。葉后坡7的4篇期刊論文分別從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院的命名、選址8、書院內部結構9和學田10的角度進行探析。葉后坡的碩士學位論文《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院研究》, 對明清以前南陽地區書院發展情況作了簡介, 從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院數目及其時空分布、書院的性質、書院的命名、書院的學田、書院的建筑規制、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4]。葉后坡認為, 南陽書院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讀書次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邏輯要求;南陽書院“為學次序”與現在的學習心理有相通之處, 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南陽書院的講學活動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特點。體現南陽書院“為學次序”人才培養模式的還有劉衛東[15]的《論南陽書院教育及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 書院地域分布研究

書院地域分布研究主要有王洪瑞11的3篇期刊論文及碩士畢業論文《河南書院地理初探》和博士畢業論文《清代河南學校教育發展的時空差異與成因分析》。王洪瑞認為, 明代是河南書院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 先后存在的126所書院已分布于省內的大部分地區, 初步呈現出片狀的地域分布特征, 開封府成為書院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 全省書院形成斜十字狀的分布格局, 大名府、開封府、汝州及南陽府成為明代河南書院較為發達的地區。伴隨著書院的官學化, 清代河南書院實現了自己的普及化, 先后設置的292所書院已遍布省內各個州縣, 呈現出帶狀的分布特征。通過對書院數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比較研究, 各府州書院發展水平的差異可基本劃定, 黃河兩岸諸府——開封府、河南府、懷慶府、衛輝府等成為清代河南書院較為發達的地區。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與發達地區特有的政治、經濟和學術因素有關。其碩士畢業論文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 以河南地區為特定研究區域, 對歷代書院數量的考證、地域分布特征、分布區的變遷、影響書院地域分布的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將書院作為一個存在于一定時空中的立體的教育系統, 對其作一初步研究, 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和認識書院這種歷史現象[16]。其博士畢業論文在其第三章第二節中論述了混合教育機構一書院的興起與發展;在第四章第一節中從清代河南書院數量的統計、清代河南書院的時空分布特征、清代河南書院發展程度的地域差異三個方面研究清代河南書院與清代河南學校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17]。

五、結語

有關中國古代書院研究的論著主要圍繞書院改制研究、書院傳統與當代教育研究、教會書院研究、書院歷史個案研究、書院與地方社會關系研究、書院與文學、學術研究、書院藏書研究、書院研究綜述、海外學者對書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現其研究成果。

而通過對河南古代書院的研究進行綜述發現, 書院改制研究、教會書院研究、書院研究綜述、海外學者對書院的研究四個方面, 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成果出現。書院與地方社會關系研究和書院與文學、學術研究方面的著述還很少, 對河南古代書院的歷史個案研究還不夠全面, 大多只是對在北宋時期“四大書院”中位于河南的嵩山書院和應天府書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 對于河南歷史上出現的各個府州縣的書院很少有專門的研究。

明清時期河南書院從空間布局和數量方面反映了河南書院的蓬勃發展, 然而有關明、清時期河南書院的研究成果卻鮮有所見。造成這種反?,F象的原因, 筆者認為一是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書院研究的熱忱以及中國書院研究領域和研究空間的進一步探索與發展, 導致書院區域性研究相對滯后;二是南宋以后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 河南書院的地位逐漸下降, 而作為南方書院代表的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在明清時期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學術影響力;三是缺乏整理完善的河南書院史志資料, 有關的部分河南書院資料還很零星分散。另外, 在上述已經有所涉及的河南書院研究方面的期刊論文等, 其研究還相對缺乏深度和研究的全面性。受材料和議題的限制, 河南書院研究仍集中于教育學、歷史學領域, 書院建筑學、生態景觀學等領域研究很少, 研究領域尚待進一步擴展。

作為地域性書院研究的河南書院研究, 其研究的領域將不斷拓展、研究路徑日趨多元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亦將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關注, 以求展現中原文化的璀璨面容和教育的深厚底蘊。

摘要:本文從書院管理與制度研究、書院藏書研究、書院教育與地方社會關系研究、書院地域及分布研究、書院歷史個案研究、書院傳統研究等六個方面呈現河南書院的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學術發展線索, 分析河南書院研究的不足之處, 對于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動河南書院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較大價值。

關鍵詞:河南書院,書院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1] 趙國權.河南歷代書院學規的嬗變及價值追求[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1 (2) .

[2] 吳瑩.河南書院學規之教育理念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2 (2) .

[3] 周保平.簡論北宋時期河南書院的教學與管理[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 (3) .

[4] 趙國權.宋代河南書院制度的確立與經營管理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 2005 (3) .

[5] 張顯運.簡論北宋時期河南書院的辦學特色[J].開封大學學報, 2005 (4) .

[6] 趙國權, 吳瑩.河南歷代書院藏書制度探微[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0 (1) .

作風建設綜述范文第6篇

一、商譽的本質

國內外學者對于商譽本質的研究從未間斷,被理論界廣泛推崇的是Hendriksen的“三元論”:即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價值論和總計價賬戶論。張乃軍(2018)支持商譽的超額收益觀。蘇新龍等(2018)認為商譽的本質是企業通過并購實現未來的收益超過正常收益的經濟增長需求獲取的超額利潤。而本文將商譽的本質歸為:企業為獲取未來超額利潤具有的超額收益能力并以此形成的不可辨認的特殊資產項,區別于無形資產。

二、商譽減值的原因

(一)并購前的高估值與高溢價

商譽產生于并購活動,被并購方出于售出更高的價格的考慮而給出高業績承諾的對賭協議,高業績承諾使被并購標的在評估時取得了“高估值”,而高估值是造成上市公司發生商譽減值損失的重要原因(王競達等,2017)。高估值會使并購時支付過高的交易價格,會產生較高溢價進而造成商譽的初始確認過高。商譽的初始確認越高,以后年度減值的風險越大(歐青青,2019)。

(二)并購后被并購標的業績下滑,協同效應降低

并購行為完成后,一旦被并購的子公司出現業績惡化并導致母公司價值持續性下降,那么母公司終將發生巨額商譽減值(徐焱軍等,2017)。張新民等(2018)從內部控制視角出發發現,并購后,被并購標的業績下滑未達預期不能產生協同效應,進而導致了商譽減值的發生。

(三)管理層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

盧煜和曲曉輝(2016)從信息不對稱角度進行研究得出,具有盈余平滑動機和洗大澡動機的公司,傾向于計提更多商譽減值損失。董曉潔(2014)實證分析得到結論:公司的可操縱應計利潤與計提的商譽減值之間存在正向關系,計提商譽減值確實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

三、商譽減值的經濟后果

(一)公司價值

Schatt etal(2016)發現信息不對稱使外部投資者無法從公開信息中提前預知商譽減值風險性和減值規模,使得消費者得知公司確認減值后做出消極反應,紛紛用腳投票,導致公司市值迅速縮水。

(二)債務融資

徐經長等(2017)分析發現,商譽的初始確認金額越高,公司的債務融資金額就越低,二者呈負相關性,相反地,確認的商譽減值損失越多,債務融資成本越高,二者呈明顯正相關態勢。

(三)審計費用

葉建芳等(2016)研究表明,對比賬面不存在商譽價值的公司,存在商譽賬面金額的公司的審計費用增長更快,尤其是期末還發生商譽減值損失的公司花費該公司對應的審計費用上升更高。

孟彬等(2019)研究發現,上市公司成長性越強,商譽與審計費用之間的關聯性越強,審計費用會隨著商譽的增加而增長。

四、商譽后續計量方式

自2007年新準則實施后規定每年終了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不再攤銷,減值一經計提不得轉回。自此后國內理論界關于商譽后續計量方式選擇的探討未曾停止。

(一)支持減值測試法

韓瀟(2019)贊同減值測試法,他認為測試法比攤銷法更能體現商譽的本質,同時也是我國新準則趨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重要體現。

(二)贊同減值法與攤銷法相結合

系統攤銷法簡單方便卻不符新準則規定,而減值測試法雖符合準則要求卻無法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易成為管理層操縱利潤的工具,綜合兩種方法的利弊認為攤銷法加減值法相結合的方式更值得借鑒(張乃軍,2018)。謝德仁(2019)在兩種方法結合的基礎上補充:只有在使用攤銷法前進行減值測試是可行的,若先進行了攤銷,則減值測試就無存在的意義也無法使用。

(三)基于商譽本質的不同方式計量

宋建波等(2019)認為將商譽視為非消耗性資產忽略了商譽應隨整體資產的損耗而消逝的本質,減值不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減值測試法無法真實客觀體現商譽及減值價值。李玉菊(2018)呼吁公司商譽發生減值時,將其作為“所有者權益”減項處理并列示于“其他綜合收益”。本文認為商譽后續計量應結合減值法和攤銷法,年度終了先進行減值測試,若存在減值跡象,則對相應的資產組項目進行攤銷。

五、簡評與展望

本文圍繞商譽的本質、減值原因、經濟后果和后續計量方式總結國內外現相關文獻成果?,F有研究成果以實證方法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的形式較多;也有從初始和后續計量方式展開研究的。

(一)自創商譽和負商譽的深入研究

由于商譽問題集中于近幾年爆發,對于自創商譽和負商譽的確認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確認時點,確認方式等都是需要作進一步深層研究。

(二)后續計量方式進一步的調整

毋庸置疑,后續計量方法的不同選擇直接影響減值的確認問題,現行減值測試法在很大程度上給管理層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希望關于改進后續計量方法的研究可以更為切實可行,從源頭上遏制大額商譽減值的爆發。

摘要:隨著市場化進程地不斷加快,上市公司越發傾向于外延式并購重組的方式拓寬公司業務范圍和擴大企業規模,并購業務如火如荼,與此同時帶來商譽賬面價值噴發式的增長,而商譽總額飆高后隱藏潛在的巨大減值風險不容忽視。本文旨在梳理已有的商譽相關文獻成果,試從商譽本質、減值原因、經濟后果和后續計量方法等方面總結,希望對商譽減值相關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關鍵詞:商譽本質,減值原因,經濟后果,后續計量方法

參考文獻

[1] 韓瀟.企業商譽減值會計處理動機及后果探析[J].財會通訊,2019,(10):68-70.

[2] 張乃軍.莫讓商譽成為“皇帝的新衣”—關于商譽處理的理性分析[J].會計之友,2018,(18):2-4.

[3] 謝德仁.商譽這顆“雷”:減值還是攤銷?[J].會計之友,2019,(04):3-5.

上一篇:電商平臺范文下一篇:工廠車間管理制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