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

2023-10-04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1篇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1課孔子

與老子

一、看圖學史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圖片比文字更直觀,且富有歷史感。在學習第一目“孔子及其學說”時讓學生先解讀一組圖片,初步形成對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認識,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個鋪墊;在學習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時讓學生觀察“泉州老君巖”圖片,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無為”思想。

二、歷史學是嚴謹的,但學習歷史的方式可以活潑一點。學習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讀《論語》和《老子》。本課解讀《論語》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譯,而是全班同學集體誦讀《論語》摘錄,了解其內容,再由兩個學生用現代文模擬對話。因為《論語》本是對話體例,模擬對話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又身臨其境,領略到孔子的諄諄教誨。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過渡中采用做一道選擇題的方式,用不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回顧儒家以德治國時發現另一種治國主張,在思想沖突中接觸老子的智慧。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重視三維目標的拓展,建立在學生已學過高中歷史必修

一、二冊,對政治史、經濟史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目的是鍛煉學生把已學相關主題知識融會貫通、對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同史實緊密結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出自史實,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養成于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不作無病呻吟。

二、教學既中重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導入課到新課教學、從三維目標的拓到課堂小結,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點撥和幫助的作用??梢哉f,教師捕捉到了能引起學生爭鳴的歷史問題,營造了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成功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新和個性發展,提高了課堂效益。

三、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適當引入材料,建構情景,提出問題,開展活動,采取多種方法,多樣組合,精心設計問題,講練結合,應用幻燈、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充分激活學生探究的熱情,組織學生討論, 1 / 16 實行開放多元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答問中創新的火花和個性思維,給予肯定和鼓勵,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有機整合已學必修

一、二與新學必修三的相關內容,既重視知識結構的整合,又重視探究能力的養成。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一、采用設置問題情景、設疑引思、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師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提高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真正實現了師生的真正互動。

二、充分運用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通過展示史料、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從黃老之學到儒家思想的演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進一步明白,任何一種思想只有不斷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歷史所拋棄。

三、密切聯系已經學過的必修

一、必修二的內容和其它版本的相關知識,打破了模塊既有的界限,跳出版本來落實課標,這樣既融會貫通,方便了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掌握,又適當拓展了知識。

四、但由于本課理論性強,難度較大,學生不易理解掌握,設計并沒有完全拋開傳統的知識講授法。

五、總體來說,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既注重學生根據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養,又注重提高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關注學生歷史課堂上人文精神的培養。

第4課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一節主要講述了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后進一步思辯化和哲學化的情況。教學時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宋明理學的主要內容;對宋明理學的評價。在理學背景方面,重點強調了三教的調和之風。理學內容方面,主要學習: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理學內容主要從其核心,倫理觀和方法論三方面學習。理學的評價,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理學積極性和消極性。

這節內容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晦澀,抽象性、理論性強,而且宋明理學帶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政治課還沒有學習哲學內容,無法提供跨學科的支持。因此對于普通中學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更多的利用學生熟悉和比較淺顯的文言材料,比如導課時所選用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同時也借助一些小故事,比如佛教禪宗和心學代表人物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理學抽 2 / 16 象的內涵。對宋明理學進行評價時,則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學生熟悉的歷史名人的名言,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歸納,并體會這些名言背后深刻的思想精髓,尤其是用多媒體展示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引用的理學大師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帶給學生靈魂深處的震顫。宋明理學的觀點雖然良莠不齊,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卻對學生的道德修養,人生價值導向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而在教學中我著意突出這一點。在分析理學消極性時,由于理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學生無法形成準確的認知,而用多媒體展示貞節牌坊,三寸金蓮,三從四德,配合我講述的“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故事,在幫助學生直觀地,形象地理解理學對人性的殘酷、專橫和扼殺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后學生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基本掌握,也能理解,但有些內容不能深入思考,感覺“想不透”。我在思索是否可要求學生課前多做預習,上網搜集相關材料,對宋明理學有更多的感知,便于本節課的教學和展開。還有以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如何避免知識理論化,成人化,進一步將復雜的理論知識通俗化,簡單化,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現實,更通俗易懂。

第5課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明清之際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商品經濟興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這樣的時代,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新的思想應運而生。第五課簡要論述了四位進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課內容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所以要做重點學習。經過了四節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以求日后的完善進步。

本課的教學思路基本上是教師用引導語借助圖片、材料、以及以前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討論、自由回答。上課的氣氛雖然顯得有的混亂、但洋溢著自由、熱烈的氣氛。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的。因此總的來說這節課初步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很好的實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同時,這節課,教師也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出了歸納與總結,能較好落實知識的教學。當然內容較多,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然而我覺的課堂能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就夠了。還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學生課后去完成的。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技術

本節課通過設計基礎知識填空,讓學生對科技成就按照時間、領域、人物、成就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要求學生填寫,在填寫中增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記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中國文化的輝煌。

3 / 16 及時把古代中國科技發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輝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從古代中國科技興衰沉浮中汲取教訓并獲得啟示,效果好。

及時對總結規律性知識,如:中國古代科技特點,影響文化繁榮和沒落的原因,提高了學生歸納能力。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我感覺《漢字與書法》這節課比較成功地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一定的發揮?,F就本課的教學過程及效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創設歷史情境,引發動機?!吨袊?bull;舞動的北京》,將現代與傳統勾聯,展示中國篆刻藝術;漢字的起源,通過講述神話傳說故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進對漢字的理解;通過展示《蘭亭序》等傳統書法中的極品之作,在審美情趣中感受古人才智并受到強烈的震撼,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突顯歷史學科特色?!稘h字與書法》是岳麓版歷史中的一節文化課,從知識層面看,與語文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教學設計關鍵不要變成語文、歷史學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講述書藝歷程時,結合時代背景談書法的基本特征,突顯學科特色,史味充足。

3、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本節課的作用。這是一節展示中國的文字與書法的文化課,通過學習,學生要感悟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的意識。這樣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習過程要經歷欣賞—品味—內化—感悟,如果單靠文本素材,難以展示中國漢字與書法的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因而在設計中,搜集了豐富的、多樣化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教學中的困惑與不足

1、賞析作品環節,學生的審美經驗有限,因此,雖然少數同學有精彩的發言,但整體上,課堂發言的氣氛不夠熱烈。怎樣更好地調動學生,引導學生找到更好的知識交叉點和學生興奮點,使內容豐富不乏味,新穎不老套,有待提高。

2、學生活動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意猶未盡。

4 / 16

第8課

筆墨丹青

這一節主要介紹了我國繪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和傳統繪畫的特點。課標的要求是概述繪畫起源、演變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采用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的教學方式,引入適量的名家名畫,引導學生賞析,并設置了一些問題進行探究。備課時希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特點。引導學生探究、賞析、歸納與分析、理解繪畫作品蘊含的不同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個性,真正體會繪畫中所蘊涵和積淀的民族審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學觀念。

從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和心得體會。

1、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務于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2、知識點的拓展和整合問題。知識點的拓展、聯系是必需的。但要在考點內拓展和聯系,切忌游離于課程標準之外。從某個角度去聯系、拓展,不要胡亂聯系。關于知識整合問題。

3、時間分配要把握好,講課時詳略要得當。明確重難點,要抓大放小,不細講的地方不能花太多的時間,以切合課標要求。如這節最主要是我國繪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和傳統繪畫的特點。引入其他的名家名畫要適量,切忌大量堆積,又草草帶過。

第9課

詩歌與小說

本課是必修三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第9課,前面學生已學過《漢字與書法》和《筆墨丹青》,對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課重點是要讓學生認識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探討不同時期文學的時代特征。由于本課內容多而且分散,很難有一個線索全部貫穿,所以在導入時我設想了一個環節,用了當今比較流行的穿越題材,帶著學生到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去進行一趟文學之旅。從調動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中間穿插了一些名人的故事和熟悉的詩歌,重點是想讓學生從每個時期文學特色不同的現象中去體會到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偟膩碚f,有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導入設計比較新穎。因為是比較流行的穿越題材,提到學生熟悉的《宮》和《步步驚心》,學生容易被引進課堂。

5 / 16

2、注意了語言的過渡和銜接。為了讓學生更有興趣,我設計了孔子講學的情景,然后用端午節的粽子引出屈原、用壽比南山的成語比喻出漢賦的特點、用旅途的最后一站比喻明清小說,使整節課過渡比較自然,語言也比較流暢。

3、在各種文學特色的解讀中,注意指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得出特點。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支持與配合使課堂互動性較強。學生能夠主動發言,對老師的即興表演熱烈支持。

5、注意小結和升華。在整個知識講完后,將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同時通過一些文學作品讓學生總結出文學發展的趨勢。還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與時代特征的關系中讓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6、注意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講到重要的朝代時能夠聯系政治史和經濟史進行剖析,還將明清文學與西方的文藝復興作了一個對比。

不足之處:

1、太在意過渡的自然,對有些朝代的作品分析的順序有點亂,沒有始終堅持先通過作品分析特色、再通過作品特色來分析時代特征的順序。

2、時間前松后緊,補充的故事和詩詞作品太多,導致后面的規律總結時沒有留出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的時間。

第10課

梨園春秋

中國古代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臺上,濃縮著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記錄著中華傳統文化演進的軌跡,堪稱窺探傳統社會發展軌跡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優美動人的劇情、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們所喜聞樂見。

引導學生透過中國傳統戲曲發展流變的史實,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演進的軌跡,探尋中國傳統社會發展脈絡,捕捉古人的生活場景,從而培養學生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1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多媒體資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和文字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

2、啟發探究式教學,本身哲學理論較難理解,故補充大量材料,引導學生史論結合, 6 / 16 做到論從史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結論呈現圖形化,知識梳理系統化,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本課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教學中的缺憾

1、在教學過程中,雖然自己對學生的言行進行了及時的評價,但有些評價深度和廣度不夠,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強,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應在評價方面多學習,多思考。

2、本課內容與現實聯系不十分緊密,很難設計有學生參與的、形式靈活、新穎的課堂活動,使本課內容更加充實、生動。

第12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學生對文藝復興前歐洲中世紀的情況是很陌生的,在講解文藝復興的背景前展示一些史料,讓學生對歐洲中世紀經濟、政治、文化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再引導他們分析文藝復興的原因。

古希臘先哲們好學深思,依據人是萬物的尺度揭開了西方人文主義的序幕,文藝復興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理念一路走來傳承至今,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洪流,直到今天,人文主義正閃爍著永不泯滅的人性光輝,作為21世紀的有志青年們,你們該如何繼承傳揚人文精神,該如何做一個人文精神的進行者呢?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一、比較成功的地方:

1、思想史的味道較濃,設計時盡量避免改革史的色彩。

2、對因信稱義學說和先定論的講解比較到位。

3、思路清晰,圍繞權威與挑戰權威展開。

二、有待完善的地方:

1、對人文主義的講解感覺還是比較生硬。

2、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實上不夠合理。

3、對權威的挑戰結果處理還有待完善。

7 / 16

第14課

理性之光

優質教學的本質意義在于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我認為,高中各年級的歷史教學重點不一樣,高一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理論能力不強,因此要重“趣”(采用各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歷史課,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因此要重“法”(既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聽課、做筆記、課后練習、總結歸納等);高三要面對高考,要加強應試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重“式”(幫助學生養成高考復習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復習資料的選擇、學習流程等)。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歷史概念3WC理論”外,我還對學生進行歷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思想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階級關系、思想等諸方面思考)和歷史影響(用辨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方法指導,影響可以從積極、消極兩方面看,積極、消極兩方面影響又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既要看到對當時的影響,也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的學習方法指導,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15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一、研究性學習是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在課前做了大量動員工作,參與的學生有將近一半,但是還有一半沒有參與。他們認為這是歷史學科,普遍不重視。面對這種情況我就讓物理科代表任研究牛頓小組組長,生物科代表任研究達爾文小組組長,每個小組成員至少五人,每人至少收集一張圖片或者一份資料,最后由組長整理材料,宣讀。我讓組長提交發言稿之后,我認真檢查內容,對其大膽的進行了刪減,要求匯報過程中,要有組員參與,體現集體合作的結晶。還要求發言時間在5分鐘之內,盡量脫稿。各個小組匯報時基本體現了我的要求。尤其是研究愛迪生小組讓成員用英文讀愛迪生的名言,這個學生特意查了好幾個生詞的發音,也間接促進了這個小組的英語學習。研究牛頓小組在黑板寫下牛頓三大定律也促進了他們的物理學習興趣。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能力,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但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他們的特征,發揮他們特長,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二、這節課體現了多學科的綜合。新課程要求知識的綜合性。這節課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天文、語文、英語等學科,我花費大量時間制作的課件又體現了教 8 / 16 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組內評課時特意提到這一點,這是今后教學和會考考核的發展方向。

三、我用激情感染學生。雖然我是作課教師中年級最大的,但我的心依舊年輕。所以我在結束語時,飽含激情,號召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學生課后反映他們的熱血都要沸騰了。在講課過程中我很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以此喚醒學生的良知和激情。要讓學生有激情,首先教師要有激情。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7課

詩歌、小說和戲劇

本節我們學習了進入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的三大流派,不管是哪一派別,其興起與發展均于當時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F實主義對社會問題的揭露與鞭撻、浪漫主義對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荒誕派戲劇在與“荒誕的生存狀態”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清醒,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與層面提示我們,全面而且正確的人生態度應當是:認清現實、充滿期待、奔向未來。

本課難在讓學生形成把文學作品放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背景的分析,通過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提高了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本課題的學習,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之下,可以初步養成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學習態度。

第18課

音樂與美術

本課是西方近代藝術發展史的鑒賞課,但又不是單純的藝術類鑒賞課。而是作為人文藝術的鑒賞課,要結合歷史與時代背景去理解、品味與欣賞不同藝術流派的藝術精品同時還要理性適度地去詮釋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觀;要理解藝術家留下的傳世佳作,在于他們熾熱的人文情懷崇高的社會理念和對藝術執著的創新追求,明確這才是更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師生在歡愉輕快的氛圍中隨意對話、各抒己見,彼此探討,從而有助于更深切地體驗和感悟人類文化遺產永恒的魅力。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宗旨,并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藝術,說白了就是師與生的磨合,心與心的交流。蘇東坡有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秦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彈琴必須有指頭與琴弦巧妙統一方能奏出優雅華章。教育學生也一樣,只有師生融洽,心靈相通。上下呼應,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教育樂章。

9 / 16

第19課

電影與電視

一、教學方法及理論依據

1、教學方法:本節是第四單元的第三課,因此要對第四章《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的階段特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初步形成學生的“大歷史觀”,正確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脈絡。

一是階段特征教學法:引導學生對第四章各節之間的關系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得出文化的發展源自社會的進步,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這一認識。

二是采取互動式教學法:由于學生對電影和電視兩類藝術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理論依據:

一是根據新課標的精神與理念,主動探究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并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宏觀的了解到微觀的挖掘這樣一種教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掌握清晰的歷史現象;

二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感知體驗,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并在循序漸進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辦法。

二、學法指導:

1、學習電影和電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指導學生用閱讀分析史料法、歸納法分析問題。

2、分析影視產生的條件時,可聯系當今社會的影視現象,通過遷移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一些隱性知識。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商業利潤的驅使等。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0課

西學東漸

本課主要學習從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中國思想歷程。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不斷加深,先進的中國人思索中國發展的歷程,向西方學習是這個時期思想的主流。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器物層次向制度層次的演變。從鴉片戰爭后提出“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洋務運動期間主張“中體西用”,西學被大量的介紹到中國。這個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停留在技術層面,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舊制度和舊傳統。甲午戰爭的失敗,引起中國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亡。

對于本課教學來講,如何讓學生認識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發展的歷程是關鍵。通過學習, 10 / 16 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中國近代各個時期向西方學習的內容,認識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趨勢和特點,體會歷史發展與思想演變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以,對于本課教學,我的考慮是:

第一、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和思考中國近代各個時期的思想內涵和特點(這也是本課教學目標),有利于化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困難。

第二、實施材料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以必要的問題推動教學,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所以,在本課教學中,設計這樣三個標題:一本“新書”、一條“馬路”、一場“變法”。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以點帶面,以典型的歷史史實和歷史細節,化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屏障,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第三、適度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培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

如在“師夷長技”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思考鴉片戰爭后中國所謂的“覺醒”。在“中體西用”這個教學環節,從三個層面引導學生思考“中體西用”思想對中國的影響(重點處理)。在“維新變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結合后甲午戰爭的失敗教訓,突出維新思想的“新”。

第四,本課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歷程的特點,思考今天的中國該如何面對西方文化?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效結合。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對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思想歷程有了明確的認識,基本實現了教學目的。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感受到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但本課內容較為枯燥,純屬平實性表述,學生對課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產生親近感以及重視意識。所以如果采取常規教學方式,雖然也有可能實現它的教學目標,但平鋪直敘的灌輸,學生一定會興味索然,效果絕對不會理想?;谝陨险J識,我決定嘗試使用學生歷史劇表演和探究教學法,通過學生表演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演示和補充大量歷史圖片、文字資料,再創設一個個探究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解決,并給學生大量的展示、討論的機會,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從而順利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成功之處

1、歷史劇的表演非常生動和精彩!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識點 11 / 16 生動化的得到了鞏固,而且僵枯艱深的教學難點也能夠變得鮮活起來,且輕而易舉的被解決。學生也說:“這樣一來,拉近了我們和這些名人、偉人之間的距離,我們對這些歷史人物不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們熟悉了他們當然就對他們親近了,并且對他們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

2、實現了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變教師枯燥、呆板的滿堂灌為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學習。豐富的歷史材料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落實和理解,通過閱讀材料去思考、解決相關問題,最后教師歸納、概括,更易于學生接受和記憶。又通過一系列探究性問題的設計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把握歷史規律的創新能力。最后小組討論學習。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積極活躍,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為學生自主發展拓展了空間,從而有利于學生自主發揮。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篩選為主題服務的有效資源。不能單純為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去堆砌大量資源,這既是時間的浪費,也分散了學生的精力。

2、相信學生的能力。題目的設問含金量要更大些,讓學生的思維力度更深些。

3、加強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學無止境,聽課專家給予的精辟分析和合理建議,使我深深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業務知識的鉆研,不斷充電、不斷提高。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III•文化發展歷程》教材中的第22課,屬于第五單元《近現代史上的先進思想》。從總體上說我認為這節課比較成功,同學們的配合好,課堂氣氛活躍,基本上按照我的教學設計完成了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本節教學我主要采用情境創設教學法、表格比較分析法、談話引導法、采用老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式,輔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討論,以達到對孫中山和他的民主思想的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把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作為指導思想,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手段。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靠主動的探究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課堂教學上能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上課認真、感情真摯,學生能夠大膽地發言。

歷史課標里明確提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應該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對三民主義的內容和評價進行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補 12 / 16 充和學生的學習運用三個環節突破了本課的重點,經過這次的教學,看到同學們的表現,更加深刻體會到當我們轉變了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時,一些同學的出色表演使學生會用出色的表現證明他們的能力,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其次,是教學設計的導入語運用孫中山的圖片、連戰訪問大陸和蔡元培的挽聯比較新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以《國父紀念歌》作為結束,不僅使本節課得到了升華,也使學生增加了對孫中山的崇敬和緬懷。

雖然這次的教學也有遺憾,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要求,主動查閱大量資料,個別學生的問題探究沒有深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更多的學生會參與到主動學習的隊伍中來,會亮出屬于他們的精彩。

這次教學也讓我體會到理論教學可以通過人物的經歷來分析理論產生的必然性和起到的作用,這樣的理論教學將不再枯燥無味,正是“人物搭臺、事件唱戲,理論教學,融于無形。”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闡明了關于中國革命的領導權、農民問題、革命道路、革命方向和新中國建設等問題,逐漸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內容在近幾年高考中多有涉及,備考時仍應給予關注以下角度:

一、知識角度:把握毛澤東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內容及階段特點、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作用,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的階段特點及不同時期毛澤東的著作。

二、熱點角度:圍繞紀念毛澤東誕辰周年紀念可以多角度命題。從毛澤東詩詞及言論來考查毛澤東思想的內容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作用。利用文獻資料考查毛澤東思想的有關概念:工農武裝割據、新民主主義理論等。從歷史人物角度考查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及建設的貢獻。

第24課

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指南

一、《課程標準》首先要求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掃除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認識態度,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本節課的設計有小組 13 / 16 的競賽、閱讀材料、討論等各種形式,都是以學生為主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參與。學生在課堂上既有參與的廣度,又有參與的深度。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而是積極地、主動地探究。

二、本節課盡可能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而且內容主要以小組探究為主,讓學生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知識。

三、小組的競賽、討論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

四、本節課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討論、作答,所以在時間的調控上一定要把握好。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

這一課的內容,相對我自己來說,真的很陌生,我請教過物理老師,也上網去查了相關的資料,但還是不太了解,可以說是,上課說得越多,學生越模糊,所以,我最后采用的方式是,說少一些,書本上有的讓學生自己掌握。

一、 本課知識脈絡清晰,但一些概念比較難理解,所以要求物理和政治兩位老師加以補充,能使學生更易理解。三個老師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眼見不一定為實,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只有認識學習文化知識,有創新精神并與時俱進,才不是被社會淘汰。

三、針對學生基礎一般,主要利用教材及教輔書的材料知識和問題,在幻燈片里并沒有出材料題,通過練習檢驗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四、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老師下位去指導,既調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又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從而從生活出發,理解科技革命的作用,應該更容易!

有一種說法,新課改后,老師上課只講1/3,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這顯然是走入了一個誤區,誤解了新課改。新課改后,老師應在學生學習中充當一個重要的引導者,而不是填鴨飼養員。但作為引導者,并不表示老師上課就應該講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師轉變意識,知道該怎么講,該講什么。

14 / 16 用對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前后、橫向的對比方法,養成舉一反三的好習慣。通過處理課后“解析與探究”的題目,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當中得到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本節課我們共同了解了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學家。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只有主權獨立、經濟發達的國家才能給科技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反過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用對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前后、橫向的對比方法,養成舉一反三的好習慣。通過處理課后“解析與探究”的題目,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當中得到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28課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本課主題是讓學生認識教育對民族、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樹立責任感、使命感。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本課中除運用了相關文字、數據資料外,還采用了大量具體的事例,豐富課堂教學,是學生得到實際體會。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一些文字史料過長,學生閱讀起來相對困難,影響教學實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變換一下材料的呈現形式,不要純粹的展示,在一些史料上安排下討論或思考效果會更明顯。

第29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雙百”方針是黨在總結我國文化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為繁榮文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努力發展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包括:“雙百”方針提出后在執行過程遇到了哪些問題,“雙百”方針的提出和貫徹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應該如何處理三個關系?貫徹“雙百”方針有什么現實意義?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到來,使“雙百”方針又恢復了它的生命力,我們要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正確處理好科學、 15 / 16 文藝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關系,使文藝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種形勢下,科學和文藝工作者步入了又一個春天。教師可結合“三個代表”的理論,使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讓學生感受到,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2篇

【課標要求】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我國古代詩歌與小說發展的歷程,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各個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各有特點。分別認識各時代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所反映的時代風貌。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體會文學來源于現實,同時反映現實的特點。 【學習重點】詩歌與小說的時代特征。 【學習難點】詩歌與小說的史料價值

【學法指導】

1、學習本課需要對比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不同特色,尋找其內在的繼承性和批判性,概括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注意不同時代文化背景的變化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2、文學的發展和政治、經濟、民族、社會風氣、作者個性和社會地位的關系:文學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屬于思想意識方面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從根本上說文學不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生活的發展變化。同時,政治統治、政治斗爭和政治思想也對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作者個人的個性、素質和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則直接影響著作品的風格、內容、傾向等。 【課前預習】

一、《詩經》、楚辭與漢賦 1.《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

(2)內容: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年的詩歌,分為____________、雅、頌三部分。

(3)影響(特點):①它以____________為主,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句式,語言質樸豐富,是中國詩歌形成的重要標志。②它的____________傾向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都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楚辭

(1)產生:是戰國時期____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詩歌體裁。

(2)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開創了中國古典文學_______________風格的先河。“騷體”(楚辭)與“風”(《詩經》)合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3.漢賦

(1)原因: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奢靡之風盛行。 (2)產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點:專重鋪陳排比、文采華麗,帶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題? 鏈接】. 1.下列文獻中,有較多反映西周時期平民社會生活內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辭 C.《楚辭》 D.《詩經》

2.從《上??h竹枝詞》中,可以知道許多古代的節日習俗,其中與端午節相關的是( ) A. 拜年未了接財神,爆竹通宵鬧比鄰 B. 月餅堆盤月樣圓,南園向最盛香煙 C. 童兒接隊放風箏,風卷紙錢灰滿路 D. 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

二、唐詩、宋詞與元曲

1.唐詩

(1)唐詩興盛原因:①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

②_______________取士制度的確立,使得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_______________體驗、_______________樂觀和_______________進取的精神融入詩歌。 (2)代表人物:

①李白:放蕩不羈,詩風飄逸。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_______________、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②杜甫: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詩人。他長期生活中顛沛流離和饑寒交迫之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

③白居易: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詞

(1)詞的起源與特點:詞起源于民間,又稱長短句,便于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情感,并可配樂演唱。

(2)宋詞的代表:①豪放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的_______________,合稱“蘇辛”。②婉約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之交的李清照。 3.元曲

(1)興起:在宋詞、金元_______________基礎上經文重新制作而形成,是與音樂、_______________結合比較緊密的詩歌形式。

(2)興盛原因:在元朝,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他們常用散曲來抒發愁悶情懷。 【典題? 鏈接】.

1.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我國第一篇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某班興趣小組以此為題材對茶的起源問題進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種意見,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學作品不具有史料價值,不能以此確定茶的起源

B.文學作品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據此確定茶起源于晉代 C.唐代《茶經》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應據此確定茶起源于唐代 D.傳說神農氏發現了茶,可據此確定茶起源于神農氏時期

2.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郎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與“學士詞”詞風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陸游 D.辛棄疾

【深化探究】

1.《歷代詞話》中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在這段材料中,幕士為蘇詞與柳詞配了不同的伴奏樂器,并用“大江東去”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來代表二者的不同,這說明蘇詞與柳詞分別屬于哪個流派?各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2.有學者認為“文化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為基礎的”。你認為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唐宋時期文學的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舉例說明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如何影響文學的內容及風格的?

三、明清小說

1.繁榮背景:明清時期,_______________城鎮和_______________階層興起。 2.代表作:《三國演義》_______________《西游記》《金瓶梅》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_______________《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續刻拍案驚奇》(既“三言”、“二拍”)《聊齋志異》_______________等。

3.評價:在_______________和藝術成就方面達到新的高峰,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深化?拓展】

請思考,明清時期小說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典題? 鏈接】.

1.明末文人袁宏道說,江南地區出版業繁榮,不少書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因素是當時( ) ①商品經濟繁榮 ②市民文學興盛 ③印刷工藝提高 ④專制政治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從詩、詞轉變到散曲、小說,這反映了( ) A.自然經濟緩慢解體 B.城市經濟逐漸繁榮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3.從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主流文學表達形式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是( ) A.逐漸平民化

B. 逐漸貴族化 C. 逐漸神秘化 D. 逐漸宗教化 當堂檢測

1、下列關于唐朝詩歌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王昌齡的詩體現了寧靜平和的自然之趣 B。李白的詩體現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C.安史之亂打破了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詩關心民間疾苦

2、下列關于元散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元散曲又稱“長短句” B.元時漢族文人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 C.元散曲局限于宮廷范圍 D.散曲在宋代廣為流行 3.明清小說興起和繁榮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經濟的繁榮,為話本和小說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B、市民階層興起為話本和小說的興起與繁榮提供了階級基礎

C、通俗文學的興起 D、話本和小說通俗易懂

4、明清時期“三言”、“二拍”等作品反映出了時代新變化是( )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科舉考試走向衰落

C、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D、對外政策趨向閉關

5、“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這首詩( ) A、抒發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氣概 B、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C、體現了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D、體現了超脫世俗的平和心境

6、下列有關《詩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B、保存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 C、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三百余篇詩歌 D、內容豐富,句式自由靈活

7、關于漢賦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是漢代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 B、其突出特點是專事鋪陳辭藻,文采華麗 C、吸收了先秦《詩經》和楚辭的表現手法 D、漢賦主要是描述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

8、宋代城市生活繁榮對詞曲創作造成的影響有( ) ①大批士子留戀于山水田園 ②一些詞人長期混跡于市井下層 ③詩詞內容反映了都市風情 ④士大夫的詞作經常流傳于民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關于宋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起源于民間,適合于配樂演唱

B、其描述的內容自始至終都體現了太平氣象下的歌舞升平 C、宋詞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榮發展

D、南宋時期的詩詞大都反映了嚴峻的社會現實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10、下列關于明清時期小說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明清時期通俗文學蓬勃發展 B、作品中商人被作為歌頌對象 C、短篇小說備受冷落 D、批判現實小說興起

1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該材料出自的文學作品的體裁是( )

A.楚辭 B.詩 C.詞 D.散曲

12、小明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找到這樣一段材料“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書( )

A.《元曲賞析》 B.《詩經》 C.《全漢賦》 D.《全唐詩》 【讀史感悟】 詩歌是人類心靈的窗口,時代精神的火花在此凝結、積淀和升華;小說把宮廷官宦、才子佳人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納入創作范圍,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因此詩歌和小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希望同學在日常的歷史、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中國歷史上出現并納入教材中的詩歌、小說加以重視。了解和學習古代詩歌和小說,不僅能夠陶冶我們的思想道德情操,而且還能使我們了解作品反映的當時社會風貌,理解作者作品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和尖銳批判。

探究題答案:正確 特色:唐朝詩歌,宋詞。 影響:(1)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國的誕生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生命??婆e取士制度的確立使得許多來自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們把豐富的生活體驗、自信樂觀和昂揚進取的精神融入詩歌,彈奏出開朗奔放,剛健清新的時代音調。李白的詩歌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2)安史之亂打破了詩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他們在顛沛流寓和饑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中唐以后,戰亂的平息并沒有帶來往昔的盛世華年,人民的生活依舊悲慘,社會政治黑暗和社會動蕩使得詩人自居易關心民間疾苦,在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4)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趨繁榮吸引了大批的士子。他們于山水田園之外,更加迷戀都市歌舞宴飲的生活。(5)兩宋之際,歌舞升平的大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鐵騎踏破,山河的破碎和民眾的苦難激發了詩人們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明清小說繁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①商品經濟的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崛起,對文學的需求增多。

②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作。 ③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書肆迅速發展。

④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3篇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1課孔子

與老子

一、看圖學史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圖片比文字更直觀,且富有歷史感。在學習第一目“孔子及其學說”時讓學生先解讀一組圖片,初步形成對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認識,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個鋪墊;在學習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時讓學生觀察“泉州老君巖”圖片,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無為”思想。

二、歷史學是嚴謹的,但學習歷史的方式可以活潑一點。學習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讀《論語》和《老子》。本課解讀《論語》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譯,而是全班同學集體誦讀《論語》摘錄,了解其內容,再由兩個學生用現代文模擬對話。因為《論語》本是對話體例,模擬對話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又身臨其境,領略到孔子的諄諄教誨。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過渡中采用做一道選擇題的方式,用不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回顧儒家以德治國時發現另一種治國主張,在思想沖突中接觸老子的智慧。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重視三維目標的拓展,建立在學生已學過高中歷史必修

一、二冊,對政治史、經濟史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目的是鍛煉學生把已學相關主題知識融會貫通、對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同史實緊密結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出自史實,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養成于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不作無病呻吟。

二、教學既中重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導入課到新課教學、從三維目標的拓到課堂小結,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點撥和幫助的作用??梢哉f,教師捕捉到了能引起學生爭鳴的歷史問題,營造了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成功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新和個性發展,提高了課堂效益。

三、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適當引入材料,建構情景,提出問題,開展活動,采取多種方法,多樣組合,精心設計問題,講練結合,應用幻燈、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充分激活學生探究的熱情,組織學生討論, 1 / 16 實行開放多元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答問中創新的火花和個性思維,給予肯定和鼓勵,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有機整合已學必修

一、二與新學必修三的相關內容,既重視知識結構的整合,又重視探究能力的養成。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一、采用設置問題情景、設疑引思、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師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提高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真正實現了師生的真正互動。

二、充分運用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通過展示史料、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從黃老之學到儒家思想的演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進一步明白,任何一種思想只有不斷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歷史所拋棄。

三、密切聯系已經學過的必修

一、必修二的內容和其它版本的相關知識,打破了模塊既有的界限,跳出版本來落實課標,這樣既融會貫通,方便了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掌握,又適當拓展了知識。

四、但由于本課理論性強,難度較大,學生不易理解掌握,設計并沒有完全拋開傳統的知識講授法。

五、總體來說,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既注重學生根據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養,又注重提高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關注學生歷史課堂上人文精神的培養。

第4課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一節主要講述了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后進一步思辯化和哲學化的情況。教學時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宋明理學的主要內容;對宋明理學的評價。在理學背景方面,重點強調了三教的調和之風。理學內容方面,主要學習: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理學內容主要從其核心,倫理觀和方法論三方面學習。理學的評價,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理學積極性和消極性。

這節內容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晦澀,抽象性、理論性強,而且宋明理學帶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政治課還沒有學習哲學內容,無法提供跨學科的支持。因此對于普通中學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更多的利用學生熟悉和比較淺顯的文言材料,比如導課時所選用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同時也借助一些小故事,比如佛教禪宗和心學代表人物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理學抽 2 / 16 象的內涵。對宋明理學進行評價時,則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學生熟悉的歷史名人的名言,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歸納,并體會這些名言背后深刻的思想精髓,尤其是用多媒體展示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引用的理學大師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帶給學生靈魂深處的震顫。宋明理學的觀點雖然良莠不齊,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卻對學生的道德修養,人生價值導向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而在教學中我著意突出這一點。在分析理學消極性時,由于理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學生無法形成準確的認知,而用多媒體展示貞節牌坊,三寸金蓮,三從四德,配合我講述的“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故事,在幫助學生直觀地,形象地理解理學對人性的殘酷、專橫和扼殺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后學生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基本掌握,也能理解,但有些內容不能深入思考,感覺“想不透”。我在思索是否可要求學生課前多做預習,上網搜集相關材料,對宋明理學有更多的感知,便于本節課的教學和展開。還有以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如何避免知識理論化,成人化,進一步將復雜的理論知識通俗化,簡單化,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現實,更通俗易懂。

第5課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明清之際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商品經濟興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這樣的時代,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新的思想應運而生。第五課簡要論述了四位進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課內容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所以要做重點學習。經過了四節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以求日后的完善進步。

本課的教學思路基本上是教師用引導語借助圖片、材料、以及以前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討論、自由回答。上課的氣氛雖然顯得有的混亂、但洋溢著自由、熱烈的氣氛。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的。因此總的來說這節課初步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很好的實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同時,這節課,教師也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出了歸納與總結,能較好落實知識的教學。當然內容較多,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然而我覺的課堂能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就夠了。還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學生課后去完成的。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技術

本節課通過設計基礎知識填空,讓學生對科技成就按照時間、領域、人物、成就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要求學生填寫,在填寫中增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記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中國文化的輝煌。

3 / 16 及時把古代中國科技發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輝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從古代中國科技興衰沉浮中汲取教訓并獲得啟示,效果好。

及時對總結規律性知識,如:中國古代科技特點,影響文化繁榮和沒落的原因,提高了學生歸納能力。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我感覺《漢字與書法》這節課比較成功地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一定的發揮?,F就本課的教學過程及效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創設歷史情境,引發動機?!吨袊?bull;舞動的北京》,將現代與傳統勾聯,展示中國篆刻藝術;漢字的起源,通過講述神話傳說故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進對漢字的理解;通過展示《蘭亭序》等傳統書法中的極品之作,在審美情趣中感受古人才智并受到強烈的震撼,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突顯歷史學科特色?!稘h字與書法》是岳麓版歷史中的一節文化課,從知識層面看,與語文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教學設計關鍵不要變成語文、歷史學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講述書藝歷程時,結合時代背景談書法的基本特征,突顯學科特色,史味充足。

3、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本節課的作用。這是一節展示中國的文字與書法的文化課,通過學習,學生要感悟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的意識。這樣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習過程要經歷欣賞—品味—內化—感悟,如果單靠文本素材,難以展示中國漢字與書法的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因而在設計中,搜集了豐富的、多樣化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教學中的困惑與不足

1、賞析作品環節,學生的審美經驗有限,因此,雖然少數同學有精彩的發言,但整體上,課堂發言的氣氛不夠熱烈。怎樣更好地調動學生,引導學生找到更好的知識交叉點和學生興奮點,使內容豐富不乏味,新穎不老套,有待提高。

2、學生活動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意猶未盡。

4 / 16

第8課

筆墨丹青

這一節主要介紹了我國繪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和傳統繪畫的特點。課標的要求是概述繪畫起源、演變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采用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的教學方式,引入適量的名家名畫,引導學生賞析,并設置了一些問題進行探究。備課時希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特點。引導學生探究、賞析、歸納與分析、理解繪畫作品蘊含的不同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個性,真正體會繪畫中所蘊涵和積淀的民族審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學觀念。

從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和心得體會。

1、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務于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2、知識點的拓展和整合問題。知識點的拓展、聯系是必需的。但要在考點內拓展和聯系,切忌游離于課程標準之外。從某個角度去聯系、拓展,不要胡亂聯系。關于知識整合問題。

3、時間分配要把握好,講課時詳略要得當。明確重難點,要抓大放小,不細講的地方不能花太多的時間,以切合課標要求。如這節最主要是我國繪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和傳統繪畫的特點。引入其他的名家名畫要適量,切忌大量堆積,又草草帶過。

第9課

詩歌與小說

本課是必修三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第9課,前面學生已學過《漢字與書法》和《筆墨丹青》,對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課重點是要讓學生認識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探討不同時期文學的時代特征。由于本課內容多而且分散,很難有一個線索全部貫穿,所以在導入時我設想了一個環節,用了當今比較流行的穿越題材,帶著學生到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去進行一趟文學之旅。從調動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中間穿插了一些名人的故事和熟悉的詩歌,重點是想讓學生從每個時期文學特色不同的現象中去體會到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偟膩碚f,有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導入設計比較新穎。因為是比較流行的穿越題材,提到學生熟悉的《宮》和《步步驚心》,學生容易被引進課堂。

5 / 16

2、注意了語言的過渡和銜接。為了讓學生更有興趣,我設計了孔子講學的情景,然后用端午節的粽子引出屈原、用壽比南山的成語比喻出漢賦的特點、用旅途的最后一站比喻明清小說,使整節課過渡比較自然,語言也比較流暢。

3、在各種文學特色的解讀中,注意指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得出特點。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支持與配合使課堂互動性較強。學生能夠主動發言,對老師的即興表演熱烈支持。

5、注意小結和升華。在整個知識講完后,將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同時通過一些文學作品讓學生總結出文學發展的趨勢。還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與時代特征的關系中讓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6、注意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講到重要的朝代時能夠聯系政治史和經濟史進行剖析,還將明清文學與西方的文藝復興作了一個對比。

不足之處:

1、太在意過渡的自然,對有些朝代的作品分析的順序有點亂,沒有始終堅持先通過作品分析特色、再通過作品特色來分析時代特征的順序。

2、時間前松后緊,補充的故事和詩詞作品太多,導致后面的規律總結時沒有留出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的時間。

第10課

梨園春秋

中國古代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臺上,濃縮著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記錄著中華傳統文化演進的軌跡,堪稱窺探傳統社會發展軌跡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優美動人的劇情、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們所喜聞樂見。

引導學生透過中國傳統戲曲發展流變的史實,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演進的軌跡,探尋中國傳統社會發展脈絡,捕捉古人的生活場景,從而培養學生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1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多媒體資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和文字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

2、啟發探究式教學,本身哲學理論較難理解,故補充大量材料,引導學生史論結合, 6 / 16 做到論從史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結論呈現圖形化,知識梳理系統化,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本課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教學中的缺憾

1、在教學過程中,雖然自己對學生的言行進行了及時的評價,但有些評價深度和廣度不夠,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強,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應在評價方面多學習,多思考。

2、本課內容與現實聯系不十分緊密,很難設計有學生參與的、形式靈活、新穎的課堂活動,使本課內容更加充實、生動。

第12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學生對文藝復興前歐洲中世紀的情況是很陌生的,在講解文藝復興的背景前展示一些史料,讓學生對歐洲中世紀經濟、政治、文化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再引導他們分析文藝復興的原因。

古希臘先哲們好學深思,依據人是萬物的尺度揭開了西方人文主義的序幕,文藝復興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理念一路走來傳承至今,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洪流,直到今天,人文主義正閃爍著永不泯滅的人性光輝,作為21世紀的有志青年們,你們該如何繼承傳揚人文精神,該如何做一個人文精神的進行者呢?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一、比較成功的地方:

1、思想史的味道較濃,設計時盡量避免改革史的色彩。

2、對因信稱義學說和先定論的講解比較到位。

3、思路清晰,圍繞權威與挑戰權威展開。

二、有待完善的地方:

1、對人文主義的講解感覺還是比較生硬。

2、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實上不夠合理。

3、對權威的挑戰結果處理還有待完善。

7 / 16

第14課

理性之光

優質教學的本質意義在于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我認為,高中各年級的歷史教學重點不一樣,高一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理論能力不強,因此要重“趣”(采用各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歷史課,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因此要重“法”(既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聽課、做筆記、課后練習、總結歸納等);高三要面對高考,要加強應試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重“式”(幫助學生養成高考復習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復習資料的選擇、學習流程等)。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歷史概念3WC理論”外,我還對學生進行歷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思想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階級關系、思想等諸方面思考)和歷史影響(用辨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方法指導,影響可以從積極、消極兩方面看,積極、消極兩方面影響又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既要看到對當時的影響,也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的學習方法指導,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15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一、研究性學習是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在課前做了大量動員工作,參與的學生有將近一半,但是還有一半沒有參與。他們認為這是歷史學科,普遍不重視。面對這種情況我就讓物理科代表任研究牛頓小組組長,生物科代表任研究達爾文小組組長,每個小組成員至少五人,每人至少收集一張圖片或者一份資料,最后由組長整理材料,宣讀。我讓組長提交發言稿之后,我認真檢查內容,對其大膽的進行了刪減,要求匯報過程中,要有組員參與,體現集體合作的結晶。還要求發言時間在5分鐘之內,盡量脫稿。各個小組匯報時基本體現了我的要求。尤其是研究愛迪生小組讓成員用英文讀愛迪生的名言,這個學生特意查了好幾個生詞的發音,也間接促進了這個小組的英語學習。研究牛頓小組在黑板寫下牛頓三大定律也促進了他們的物理學習興趣。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能力,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但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他們的特征,發揮他們特長,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二、這節課體現了多學科的綜合。新課程要求知識的綜合性。這節課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天文、語文、英語等學科,我花費大量時間制作的課件又體現了教 8 / 16 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組內評課時特意提到這一點,這是今后教學和會考考核的發展方向。

三、我用激情感染學生。雖然我是作課教師中年級最大的,但我的心依舊年輕。所以我在結束語時,飽含激情,號召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學生課后反映他們的熱血都要沸騰了。在講課過程中我很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以此喚醒學生的良知和激情。要讓學生有激情,首先教師要有激情。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7課

詩歌、小說和戲劇

本節我們學習了進入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的三大流派,不管是哪一派別,其興起與發展均于當時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F實主義對社會問題的揭露與鞭撻、浪漫主義對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荒誕派戲劇在與“荒誕的生存狀態”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清醒,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與層面提示我們,全面而且正確的人生態度應當是:認清現實、充滿期待、奔向未來。

本課難在讓學生形成把文學作品放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背景的分析,通過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提高了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本課題的學習,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之下,可以初步養成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學習態度。

第18課

音樂與美術

本課是西方近代藝術發展史的鑒賞課,但又不是單純的藝術類鑒賞課。而是作為人文藝術的鑒賞課,要結合歷史與時代背景去理解、品味與欣賞不同藝術流派的藝術精品同時還要理性適度地去詮釋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觀;要理解藝術家留下的傳世佳作,在于他們熾熱的人文情懷崇高的社會理念和對藝術執著的創新追求,明確這才是更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師生在歡愉輕快的氛圍中隨意對話、各抒己見,彼此探討,從而有助于更深切地體驗和感悟人類文化遺產永恒的魅力。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宗旨,并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藝術,說白了就是師與生的磨合,心與心的交流。蘇東坡有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秦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彈琴必須有指頭與琴弦巧妙統一方能奏出優雅華章。教育學生也一樣,只有師生融洽,心靈相通。上下呼應,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教育樂章。

9 / 16

第19課

電影與電視

一、教學方法及理論依據

1、教學方法:本節是第四單元的第三課,因此要對第四章《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的階段特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初步形成學生的“大歷史觀”,正確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脈絡。

一是階段特征教學法:引導學生對第四章各節之間的關系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得出文化的發展源自社會的進步,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這一認識。

二是采取互動式教學法:由于學生對電影和電視兩類藝術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理論依據:

一是根據新課標的精神與理念,主動探究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并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宏觀的了解到微觀的挖掘這樣一種教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掌握清晰的歷史現象;

二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感知體驗,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并在循序漸進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辦法。

二、學法指導:

1、學習電影和電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指導學生用閱讀分析史料法、歸納法分析問題。

2、分析影視產生的條件時,可聯系當今社會的影視現象,通過遷移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一些隱性知識。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商業利潤的驅使等。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0課

西學東漸

本課主要學習從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中國思想歷程。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不斷加深,先進的中國人思索中國發展的歷程,向西方學習是這個時期思想的主流。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器物層次向制度層次的演變。從鴉片戰爭后提出“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洋務運動期間主張“中體西用”,西學被大量的介紹到中國。這個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停留在技術層面,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舊制度和舊傳統。甲午戰爭的失敗,引起中國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亡。

對于本課教學來講,如何讓學生認識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發展的歷程是關鍵。通過學習, 10 / 16 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中國近代各個時期向西方學習的內容,認識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趨勢和特點,體會歷史發展與思想演變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以,對于本課教學,我的考慮是:

第一、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和思考中國近代各個時期的思想內涵和特點(這也是本課教學目標),有利于化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困難。

第二、實施材料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以必要的問題推動教學,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所以,在本課教學中,設計這樣三個標題:一本“新書”、一條“馬路”、一場“變法”。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以點帶面,以典型的歷史史實和歷史細節,化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屏障,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第三、適度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培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

如在“師夷長技”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思考鴉片戰爭后中國所謂的“覺醒”。在“中體西用”這個教學環節,從三個層面引導學生思考“中體西用”思想對中國的影響(重點處理)。在“維新變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結合后甲午戰爭的失敗教訓,突出維新思想的“新”。

第四,本課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歷程的特點,思考今天的中國該如何面對西方文化?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效結合。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對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思想歷程有了明確的認識,基本實現了教學目的。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感受到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但本課內容較為枯燥,純屬平實性表述,學生對課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產生親近感以及重視意識。所以如果采取常規教學方式,雖然也有可能實現它的教學目標,但平鋪直敘的灌輸,學生一定會興味索然,效果絕對不會理想?;谝陨险J識,我決定嘗試使用學生歷史劇表演和探究教學法,通過學生表演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演示和補充大量歷史圖片、文字資料,再創設一個個探究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解決,并給學生大量的展示、討論的機會,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從而順利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成功之處

1、歷史劇的表演非常生動和精彩!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識點 11 / 16 生動化的得到了鞏固,而且僵枯艱深的教學難點也能夠變得鮮活起來,且輕而易舉的被解決。學生也說:“這樣一來,拉近了我們和這些名人、偉人之間的距離,我們對這些歷史人物不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們熟悉了他們當然就對他們親近了,并且對他們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

2、實現了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變教師枯燥、呆板的滿堂灌為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學習。豐富的歷史材料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落實和理解,通過閱讀材料去思考、解決相關問題,最后教師歸納、概括,更易于學生接受和記憶。又通過一系列探究性問題的設計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把握歷史規律的創新能力。最后小組討論學習。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積極活躍,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為學生自主發展拓展了空間,從而有利于學生自主發揮。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篩選為主題服務的有效資源。不能單純為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去堆砌大量資源,這既是時間的浪費,也分散了學生的精力。

2、相信學生的能力。題目的設問含金量要更大些,讓學生的思維力度更深些。

3、加強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學無止境,聽課專家給予的精辟分析和合理建議,使我深深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業務知識的鉆研,不斷充電、不斷提高。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III•文化發展歷程》教材中的第22課,屬于第五單元《近現代史上的先進思想》。從總體上說我認為這節課比較成功,同學們的配合好,課堂氣氛活躍,基本上按照我的教學設計完成了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本節教學我主要采用情境創設教學法、表格比較分析法、談話引導法、采用老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式,輔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討論,以達到對孫中山和他的民主思想的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把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作為指導思想,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手段。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靠主動的探究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課堂教學上能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上課認真、感情真摯,學生能夠大膽地發言。

歷史課標里明確提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應該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對三民主義的內容和評價進行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補 12 / 16 充和學生的學習運用三個環節突破了本課的重點,經過這次的教學,看到同學們的表現,更加深刻體會到當我們轉變了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時,一些同學的出色表演使學生會用出色的表現證明他們的能力,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其次,是教學設計的導入語運用孫中山的圖片、連戰訪問大陸和蔡元培的挽聯比較新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以《國父紀念歌》作為結束,不僅使本節課得到了升華,也使學生增加了對孫中山的崇敬和緬懷。

雖然這次的教學也有遺憾,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要求,主動查閱大量資料,個別學生的問題探究沒有深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更多的學生會參與到主動學習的隊伍中來,會亮出屬于他們的精彩。

這次教學也讓我體會到理論教學可以通過人物的經歷來分析理論產生的必然性和起到的作用,這樣的理論教學將不再枯燥無味,正是“人物搭臺、事件唱戲,理論教學,融于無形。”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闡明了關于中國革命的領導權、農民問題、革命道路、革命方向和新中國建設等問題,逐漸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內容在近幾年高考中多有涉及,備考時仍應給予關注以下角度:

一、知識角度:把握毛澤東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內容及階段特點、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作用,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的階段特點及不同時期毛澤東的著作。

二、熱點角度:圍繞紀念毛澤東誕辰周年紀念可以多角度命題。從毛澤東詩詞及言論來考查毛澤東思想的內容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作用。利用文獻資料考查毛澤東思想的有關概念:工農武裝割據、新民主主義理論等。從歷史人物角度考查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及建設的貢獻。

第24課

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指南

一、《課程標準》首先要求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掃除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認識態度,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本節課的設計有小組 13 / 16 的競賽、閱讀材料、討論等各種形式,都是以學生為主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參與。學生在課堂上既有參與的廣度,又有參與的深度。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而是積極地、主動地探究。

二、本節課盡可能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而且內容主要以小組探究為主,讓學生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知識。

三、小組的競賽、討論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

四、本節課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討論、作答,所以在時間的調控上一定要把握好。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

這一課的內容,相對我自己來說,真的很陌生,我請教過物理老師,也上網去查了相關的資料,但還是不太了解,可以說是,上課說得越多,學生越模糊,所以,我最后采用的方式是,說少一些,書本上有的讓學生自己掌握。

一、 本課知識脈絡清晰,但一些概念比較難理解,所以要求物理和政治兩位老師加以補充,能使學生更易理解。三個老師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眼見不一定為實,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只有認識學習文化知識,有創新精神并與時俱進,才不是被社會淘汰。

三、針對學生基礎一般,主要利用教材及教輔書的材料知識和問題,在幻燈片里并沒有出材料題,通過練習檢驗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四、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老師下位去指導,既調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又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從而從生活出發,理解科技革命的作用,應該更容易!

有一種說法,新課改后,老師上課只講1/3,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這顯然是走入了一個誤區,誤解了新課改。新課改后,老師應在學生學習中充當一個重要的引導者,而不是填鴨飼養員。但作為引導者,并不表示老師上課就應該講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師轉變意識,知道該怎么講,該講什么。

14 / 16 用對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前后、橫向的對比方法,養成舉一反三的好習慣。通過處理課后“解析與探究”的題目,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當中得到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本節課我們共同了解了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學家。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只有主權獨立、經濟發達的國家才能給科技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反過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用對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前后、橫向的對比方法,養成舉一反三的好習慣。通過處理課后“解析與探究”的題目,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當中得到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28課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本課主題是讓學生認識教育對民族、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樹立責任感、使命感。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本課中除運用了相關文字、數據資料外,還采用了大量具體的事例,豐富課堂教學,是學生得到實際體會。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一些文字史料過長,學生閱讀起來相對困難,影響教學實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變換一下材料的呈現形式,不要純粹的展示,在一些史料上安排下討論或思考效果會更明顯。

第29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雙百”方針是黨在總結我國文化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為繁榮文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努力發展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包括:“雙百”方針提出后在執行過程遇到了哪些問題,“雙百”方針的提出和貫徹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應該如何處理三個關系?貫徹“雙百”方針有什么現實意義?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到來,使“雙百”方針又恢復了它的生命力,我們要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正確處理好科學、 15 / 16 文藝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關系,使文藝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種形勢下,科學和文藝工作者步入了又一個春天。教師可結合“三個代表”的理論,使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讓學生感受到,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4篇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5篇

第一單元第一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知識目標: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襲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況。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內容、關系及其實質、影響。

能力目標: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探究宗法制與分封制對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和公正評價歷史的能力。 教學重點: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教學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高考考點: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內容、作用、影響及之間的關系。 易錯點:區分宗法制與分封制。

第一單元第二課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目標:了解秦的統一過程?;实壑贫群椭醒胝拇_立??たh制、中央集權制的內容及影響。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分析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標:利用閱讀歷史材料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較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目標:認識秦統一在中國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教學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高考考點:秦朝中央制度的內容與影響。 易錯點: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第一單元第三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學目標:了解漢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了解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發展變化及帶來的影響。

能力目標: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價值:通過理解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體會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

教學重點:漢至元時期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演變的史實。 教學難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高考考點:漢至元時期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演變的史實。 易錯點:區分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特點。

第一單元第四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目標: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及其發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及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能力目標: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目標: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及其影響。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1

教學難點:明清兩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高考考點:明朝內閣的設立;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易錯點: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第二單元第五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目標: 愛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現。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內涵、表現。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體制分類及主要特點。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能力目標:問題探究,通過問題層層展開,學生合作參與課堂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影響。 情感目標:體會到古代希臘羅馬的輝煌文化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遺產,認識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為人類文明的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各有利弊。

教學重點:愛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現。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內涵、特征及表現。 教學難點:理解希臘城邦不同政體的差異及對公民政治的分析。 高考考點:古希臘文明的組成,地理環境與城邦形成的關系。 易錯點: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第二單元第六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目標:掌握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根源,發展歷程,影響。理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實質。 能力目標:通過對希臘地緣因素的分析,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黃金時代”的重要內容,感受古代希臘的輝煌,分析古代希臘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及其歷史局限,感受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重點:古希臘民主制的內涵。

難點:古希臘民主制產生的根源、實質和歷史作用。 高考考點:古希臘民主制產生的根源、實質和歷史作用。 易錯點:雅典主要民主機構的產生方式、性質及職能。

第二單元第七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目標:掌握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和萬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產生、主要內容、特點、作用及影響。理解羅馬法的演變實質。

能力目標:以案說法、問題探究、情境再現,來全面理解羅馬法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標:羅馬法不僅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的法典,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教學重點: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羅馬法的影響。

高考考點:古代羅馬法的內容、發展、影響。 易錯點:公民法與萬民法的區別。

第三單元第八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

知識目標:掌握1688年光榮革命及1689年《權利法案》的內容、實質、影響。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含義、特點及其對英國歷史及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

能力目標:探究近代社會民主制度取代專制制度是人類社會的進步,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是國情所致,是歷史的必然,樹立民主與法制的意識。理解君主立憲制的與封建君主制的明顯區別、意義。

情感目標:通過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的學習,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使學生能夠歷史的、客觀的看待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和 2

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注意吸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

教學重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特點及影響?!稒嗬ò浮返闹饕獌热?。 教學難點:君主、議會、內閣的關系及各自的權限、作用。

高考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特點及影響?!稒嗬ò浮返闹饕獌热?。 易錯點:英國代議制度的發展歷程。

第三單元第九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知識目標:了解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掌握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了解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能力目標:通過史料研讀、問題探究去廣泛的聯系、對比分析出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情感目標:三權分立體制是防止出現專制獨裁的制度安排,它為美國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礎。 教學重點:1787年憲法的內容及作用、聯邦制的權力結構、總統和聯邦制。 教學難點: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高考考點:1787年憲法的內容及作用。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易錯點:美國1787年憲法遵循的三大原則。

第三單元第十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知識目標:掌握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理解《法國1875年憲法》和德國1871年憲法的基本內容和影響。了解德國的統一歷程。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能力目標:分析材料,通過學習,搭建知識框架;反思歷史,探究學習,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情感目標:民主制度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長期斗爭的信念。

教學重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作用、影響。

教學難點:對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的理解和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中的體現。“德意志特色”的歷史原因。 高考考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作用、影響。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易錯點: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第四單元第十二課

鴉片戰爭

知識目標:林則徐禁煙。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和結束?!赌暇l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鴉片戰爭的影響。

能力目標:通過對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史實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學生運用史實論證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講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國戰敗的原因 ?!赌暇l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林則徐是中華民族英雄的原因。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原因。 高考考點: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易錯點: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

第四單元第十三課

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目標:太平天國運動的建立、滅亡、特點、意義?!短斐锂€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作用及影響。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異同。

3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異同,培養閱讀歷史文獻并運用已學知識觀察歷史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到太平天國企圖用基督教改造中國,而洪仁玕企圖用英國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中國,都因為條件不允許而失敗。

教學重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失敗及意義?!短斐锂€制度》。

教學難點:《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的必然性。 高考考點: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的必然性。 易錯點:區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第四單元第十四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史實?!恶R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內容、作用、影響。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結束。

能力目標:利用史料研讀、問題探究的方法,廣泛聯系歷史史實,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危害。

情感目標:通過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民族的災難和屈辱,加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教育,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簽訂的不平等的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1894年到1901年間,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要史實。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 高考考點:中日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 易錯點:列強對華侵略的階段特征。

第四單元第十五課

辛亥革命

知識目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掌握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歷史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地投身與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

教學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響。 教學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高考考點: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響。 易錯點: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四單元第十六課

五四愛國運動

知識目標:掌握五四運動發生的背景、過程和影響,記憶五四運動的口號,理解“五四精神”。認識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能力目標:聯系中外史實,分析五四運動發生的國際、國內背景。通過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的分析,理解五四運動的作用。

情感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五四運動作為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所體現的愛國精神、民主與科學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體會民族精神的覺醒對國家命運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五四運動爆發原因、結果及五四精神。

4

教學難點:五四運動的意義、影響。

高考考點:五四運動爆發原因、結果及影響。 易錯點:認識五四精神。

第四單元第十七課

綜合探究: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艱難歷程

知識目標: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張。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張??涤袨?、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的思想核心?!稓J定憲法大綱》頒行的歷史背景及其基本內容。“皇族內閣”的形成?!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約法》的規定。“宋教仁遇刺案”。

能力目標:閱讀史料,歸納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國政治的代表性意見,并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歸納維新派思想主張的核心,分析其進步性,并比較維新派前后兩種不同的主張,探討在當時改革采取激進方式或漸進方式可能帶來的不同影響。比較《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約法》的主要規定,認識民國時期的憲政與清政府憲政的不同。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近平代中國的民主憲政之路,讓學生認識到:有憲法比無憲法是進步,但有憲法,卻未必有憲政。從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國政體變化發展的必經的幾個階段,以此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讓學生從宋教仁為憲政流血的感人事跡中感受到仁人志士們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認識到中國民主憲政道路之艱難與曲折,培養學生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積極進取,不惜犧牲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民國時期的憲政??涤袨閷龣鄳B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約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與君主立憲制的差異。

高考考點:早期探索改革中國政治的時代背景、代表意見及帶來影響。 易錯點: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歷程。

第五單元第十八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目標:掌握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客觀條件,理解其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掌握《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掌握巴黎公社的措施和歷史教訓對后來革命的影響。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回顧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時代的產物,是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貢獻。剖析巴黎公社政權的性質和經驗教訓。

情感目標:通過對國際共運史的學習,激發學生樹立起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的信心。

教學重點:馬克思主義誕生?!豆伯a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教學難點: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

高考考點:《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失敗原因。 易錯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歷史條件。

第五單元第十九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知識目標:掌握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影響以及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培養學生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到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與否,是革命成敗的關鍵。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5

教學重點: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及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措施。

高考考點: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及歷史意義。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措施。 易錯點: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較。

第五單元第二十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知識目標: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開始、經過及失敗,中共八七會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道路的確立的基本史實和歷史意義。掌握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日本侵華的開始和國共從對峙轉向合作的轉變,抗日戰爭的經過,日軍侵華暴行,抗戰相持階段,中共七大和國民黨六大,雙十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全面內戰爆發,粉碎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的內容。了解三大戰役和國民政府統治覆滅的歷程。

能力目標:通過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形成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在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準確整理歷史發展線索。

情感目標: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難歷程,體會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歷史的選擇,體會新中國得以建立的偉大意義。學習抗戰歷史,正確認識、評價日本侵華,正確認識國共雙方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學習希望學生能夠體會歷史責任感和歷史意識。

教學重點: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第一次國共合作、井岡山道路、抗日戰爭及抗戰勝利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教學難點:西安事變為何以和平解決。能準確把握本課中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過程。 高考考點: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第一次國共合作、井岡山道路、抗日戰爭及抗戰勝利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影響。 易錯點: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第六單元第二十一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知識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政協的作用和職能。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基本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特點和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形成多角度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歷史比較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課外資源,與課內學習相結合,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感目標: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學習,感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自豪。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

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越性的深刻體會。

教學重點:新中國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及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政治建設的基石。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國特色。

高考考點: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政治建設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及意義。 易錯點:區分共同綱領與1954年憲法。

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知識目標:“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踐踏的表現及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與完善的主要內容。 能力目標: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和思考題,培養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自覺維護民主法制,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促進學生公民意 6

識的養成和提高。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與完善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遭到嚴重踐踏的原因。

高考考點:“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遭到嚴重踐踏的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與完善的主要內容。

易錯點:“文化大革命”的實質。

第六單元第二十三課

祖國統一大業

知識目標:了解香港和澳門順利回歸的史實及歷史意義。了解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現狀。掌握“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過程、內容、作用及意義。

能力目標: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或獨立或小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歸納材料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現實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通過感受港澳回歸的莊嚴氣氛,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的國家統一意識,并讓學生認識鄧小平的創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發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教學重點:“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

教學難點:認識“一國兩制”理論和祖國完全統一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高考考點:“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易錯點:理解“一國兩制”。

第七單元第二十四課

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目標:理解“冷戰”的概念,分析“冷戰”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理解“冷戰”和“熱戰”的關系。認識“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學會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辨證地看待“冷戰”對世界和平的影響,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基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沖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對抗不符合世界發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實現國家間的共贏。

教學重點:“冷戰”興起的原因;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教學難點:“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高考考點: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現、影響。 易錯點:區分“冷戰”和“熱戰”。

第七單元第二十五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知識目標:了解西歐走向聯合的背景,并能簡述歐共體建立的過程。了解戰爭對日本經濟的破壞,概括日本戰后經濟發展的原因。了解不結盟運動興起的背景及過程,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壯大對國際局勢的影響。認識到經濟發展對各國政治外交的作用,理解國際地位變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通過創設情境的思考,體會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理解歷史學習對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 情感目標: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國家外交方針的制定,世界政治格局變化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世界由兩極走向多極,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走向和平與穩定的需要。 教學重點:各種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難點:西歐能走向聯合的原因。

高考考點: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易錯點:各種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響。

7

第七單元第二十六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的外交

知識目標: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闹饕穼?,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歸納概括出新中國的重大外交活動和成就。通過閱讀教材,能歸納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中日邦交正?;脑?、目的和意義。能認識到外交活動的目的的出發點,就是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情感目標:通過新中國初期外交建樹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及意義。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倪M程及原因。

教學難點: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確立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美關系正?;?、中日建交對中國的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高考考點:新中國的重大外交活動和成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及意義。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倪M程及原因。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 易錯點: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

第七單元第二十七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知識目標: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波蘭劇變、兩德統

一、蘇聯解體的過程。探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實質和原因。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內容,探討在此趨勢下國際關系和平與動蕩并存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教師講解、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學重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歐洲聯盟形成與擴展。世界多極化趨勢。 教學難點:東歐為何劇變、蘇聯為何解體、和平與動蕩出現的原因。

高中歷史必修三岳麓版范文第6篇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 “仁”(仁者愛人 ); B. “禮”(“克己復禮”);C. “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影響最深遠,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于師”

3、歷史地位:

①當時為受到重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體系被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圣人,歷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張按照周禮的制度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承認等級制度也階級壓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禮崩樂壞。

5、孔子的政治主張對現在有何現實意義:對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設、對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有著重要意義。(“禮”的觀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 “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B. 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并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無事取天下”。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時局動蕩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各學派之間和同一學派的個流派之間的相互斗爭。

3、(政治)動蕩的兼并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競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4、(經濟)井田制瓦解。

5、(階級關系)士階級與新興地主階級活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們的學說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君主統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義

A. 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 《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 他被稱為“亞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 被視作儒家異端;B. 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春秋無義戰;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后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順應自然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后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注】區別現代法制:法家的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是統治者的法律,完全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注意利用和創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勢,重視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于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學在政治上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采納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動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④利用王權對思想進行干預,禁錮了文化思想發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發展。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危機出現)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重新光大)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4、宋代重文,學術氛圍活躍。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1)內容: “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欲。

(2)歷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流傳到外國,影響深遠。

2、陸王心學

(1)內容:

南宋,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進行內心反省)

明中期,王陽明:

①“致良知”,內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消極: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同異之處:

同:

①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的”仁”“禮”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強調社會秩序。

②影響: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積極影響。

異:

①宇宙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心學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②道德主張: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心學則主張人應通過內心的自省達到良知。

五、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

①(政治)專制統治腐敗,農民起義打擊;

②(經濟)商品經濟繁榮,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文化)綱常禮教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焚書》《藏書》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于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總結:否定孔孟學說;批判程朱理學;倡導個性自由;追求物質享受;主張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繼承了儒學。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遺書》:系統批判宋明理學,建立教完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黃宗羲《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限制君權,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學務實。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①(思想):經世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

②(經濟)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關注民生的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深遠,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六、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政治)國家統一,政局穩定;

(思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社會)對外交往與民族融合

(一)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印刷術:

①唐:現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出現金屬活字,后傳入朝鮮、歐洲。

3、火藥:

①唐:發明火藥,孫思邈《丹經》記載,唐末用于軍事。

②五代、宋:廣泛應用?;鹋?、火箭、突火槍等。

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指南針:

①戰國: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針用于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二)天文學

①戰國:《甘石星經》中《石氏星表》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東漢:張衡——水運渾象儀;地圓說早1000多年;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黃道游儀;世界首次測量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元:郭守敬——簡儀早300年;《授時歷》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三)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

④南朝:祖沖之圓周率點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農書:

①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業,畜牧業;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時代特點:民族交融)

②元:王禎《農書》介紹工具改進

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開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 :總結農業和手工業;反映工業因素萌動時期

(五)醫學:

①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

②東漢:“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介紹四診法;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立“五禽戲”

③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創立世界最先進分類法

(六)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于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第二,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第三, 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七)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

C. 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先進成果充實和發展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富有創造力。

E. 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來勢力的沖擊。

F.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易于在社會上傳播。

(八)中國古代有著如此輝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來,多出現一些總結性的著作,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

想一想為什么明清時期在科技發展方面會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國古代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科技一旦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條件和動力。

2. 為鞏固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古代統治者重視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國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啟示

啟示:先進文化要不斷地創新才有新的生機,更要學會如何在日常學習中揚長避短,避免故步自封??萍寄芊癞a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境?,F在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教興國,充分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的職能等。

上一篇: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心得范文下一篇:貴州省無線電管理辦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