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

2023-09-22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1篇

貫穿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知行合一”的指導思想,學在心頭、干在實處、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是檢察人的智識與良知,“行”是公道正派的法治服務和檢察產品,“心”是“守初心、保匠心、秉公心、體民心”的篤定追求,“益”是堅決要保護的法益和公共利益。同時一目了然體現第七支部三大業務職能,“知”指知識產權保護,“行”指行政檢察,“益”指公益訴訟。

推進舉措 以提升“黨員使命感、企業安全感、政府責任感、人民幸福感”為品牌目標,注重品牌內涵的淬煉和升華,政治屬性的凸顯和強化,工作機制的務實和高效,堅持不懈用黨建理論武裝支部、教育黨員、推動工作。

一、恪守初心:以政治自覺促檢察擔當,提升黨員使命感

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扎實開展和謀劃支部工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圍繞品牌開展陣地建設,打造黨員政治信仰空間,發揮空間黨員教育、黨建文化、宣傳展示的功能,通過黨員“亮身份、亮承諾”的形式,在辦公區域進行公示,認真做好“三會一課”、主題黨日、談心談話、書記黨課等制度落實,讓“守初心、擔使命”成為一種工作習慣、一種精神追求,用黨的理論知識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在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全國首創公益訴訟快速檢測蘇州模式,公益訴訟新機制獲全省首批優秀法治項目,在彰顯檢察擔當、貢獻檢察力量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支部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二、呵護匠心:以法律手段護知識產權,提升企業安全感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發展和助力蘇州自貿區建設,深入企業走訪調研,通過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機制,保護民營企業商業秘密、商業標識、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等舉措,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檢察三合一,全方位立體化保護蘇州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營造蘇州“最舒心”營商環境提供高質量司法支持,提升企業安全感。聯合蘇州市知識產權局舉辦“自貿區視野下知識產權保護若干問題研討會”,并作為“法治開講”活動面向市級機關開展。

三、秉持公心:以共贏理念助法治政府,提升政府責任感

以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方向,學習貫徹作風建設大會精神,助推政府作風效能改善,實現“親”的目標、守好“清”的底線。牢固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法律智慧、監督智慧,確保行政檢察以良性互動助力法治政府建設,提升政府責任感。通過法律風險提示函、檢察建議、訴前圓桌會議等多種形式,助力政府機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全面推進檢察宣告制度,積極化解社會矛盾,作好息訴罷訪文章。

四、體貼民心:以公益訴訟衛公共利益,提升人民幸福感

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檢察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指示要求,以“當好公益守護國家隊”為自覺使命,全面積極審慎探索推進公益訴訟新職能,勇闖無人

區。圍繞服務打好“三大攻堅戰”、落實蘇州“263”專項行動,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重點發力;緊密貼合疫情防控需要,嚴厲打擊問題口罩和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深化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提升人民幸福感。

建設成效

一、黨建賦能,點燃內驅力

以黨建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的內驅力,提振黨員謀發展、勇創新、圖進取、爭進位的精氣神:近兩年,榮獲“蘇州市十佳先進基層黨組織”、“市優秀行動支部”、市人民檢察院院機關先進支部、先進集體等榮譽;涌現出“蘇州市勞動模范、蘇州建設先進個人、全國檢察宣傳先進個人、全市民行檢察業務標兵、蘇州檢察青年精英人才”等先進個人,李愛軍同志援藏掛職記個人三等功。

二、多線推進,增強行動力

以行動支部“快、細、專、新”的工作要求,支部黨員在多線程任務中充分體現尖兵作用,貫穿激情、勇擔重任,有效推動檢察業務工作轉型發展:全國首創公益訴訟快檢模式;行政檢察宣告制度獲全國推廣;辦理全省首例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保護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為蘇州再創火紅年代貢獻高質量的檢察產品。

三、雙向融合,提升續航力

強化黨建與業務的雙向融合,注重黨的理論知識和檢察業務知識雙促進雙提升: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再掀學習熱潮,常態化開展黨規黨紀教育,有效規范檢察權運行;開展全市民行檢察與公益訴訟業務知識競賽,建立導師制度培養年輕檢察官,淬煉出一支“公益探索有魄力、解決問題有能力、檢察監督有銳度、服務擔當有態度”的檢察隊

伍,其中黨員曹燕飛因業務能力突出入選高檢院講師團、全市檢察機關青年精英人才。

四、精細管理,激發創新力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2篇

一.服裝品牌定位包括的內容?

服裝品牌定位主要包括: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及形象定位

1.產品定位是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決定經營產品的類別和產品大類,即首先確定經營男裝、:女裝或童裝等,再決定經營職業裝、休閑裝或運動裝等等。產品定位還要考慮面、輔料的材質,服裝加工的質量要求、產品標識、包裝等。

2.價格定位是在產品定位的基礎上,結合品牌知名度、時尚流行等因素綜合考慮,附加價值越高則品牌的價格定位也越高。同時,服裝品牌價格定位還要考慮為品牌的發展留有空問,隨著品牌的成長與成熟,調整價格策略,拓展市場份額與加強市場競爭能力,提升品牌的整體經營質量。形象定位是服裝品牌的包裝與語言,完整的服裝品牌形象定位包括服裝形象、LOGO形象、賣場形象與宣傳形象的設定。

3. 品牌形象定位以產品、價格定位為前提,依據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特征,以視覺形象為主的形象定位表述品牌的內涵,并根據品牌發展不同階段對外部形象的不同要求,有所側重地調整品牌形象定位。

二.服裝品牌定位策略以ZARA為例

1.進一步了解“快速時尚”

ZARA近幾年來經營成功必然與其龐大的設計師群有密切的關系。ZARA旗下擁有400余位的專業設計師,一年推出的商品超過120000款,可說是同業的5倍之多,而且設計師其平均歲數只有25歲,他們隨時穿梭于米蘭、東京、紐約、巴黎等時尚重地觀看服裝秀,以擷取設計理念與最新的潮流趨勢,進而仿真仿效推出高時髦感的時尚單品,而且速度之快十分令人震驚,每周兩次的補貨上架,每隔三周就要全面性的汰舊換新,全球各店在兩周內就可同步進行更新完畢,而且各店陳列的每件商品通常只有五件庫存量,屬于多樣少量經營模式,也加快了顧客上門的回店率。因為消費者已于無形中建立起ZARA隨時都有新東西的重要形象。因此,“快速時尚”成為ZARA的品牌定位。

2.Price(價格)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產品的定價依據是產品的品牌策略。在服裝設計之余,參與ZARA設計的采購專家與市場專家就已經共同完成了該服裝的定價工作。定好的價格就被換算成多國的貨幣額,并與服裝的條形碼一起印子標價牌上。因此,新款服裝生產出來之后無需再定價和標簽,通過運輸到達世界各地的專賣店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在貨價上出售。

3.Place(渠道) ZARA有著龐大的銷售網絡,在全球50多個國家擁有2000多個銷售商店,其中有760多家ZARA專賣店,然而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投入和建設,ZARA建立起高技術的分銷系統,它是全球唯一的能夠在15天內將生產好的服裝配送到全球850多個店的時裝公司。有自己的工廠,能快速的根據需要實行生產。而在工廠與門店之間,一流的信息處理和整合系統以及一流的物流體系都作了良好的連接。公司組織不同的配送中心,這些配送中心分別屬于不同的國家。ZARA就這樣“五個手指緊緊掌控了生產與銷售”,龐大的銷售網絡和高效率的分銷系統,是它“快速、敏捷、多品類、小規模、大終端的競爭戰略”得到了最佳的執行,得以坐上服裝業極速時尚業的頭把交椅,而這一分銷系統也被作為經典案例多方研究。

三.打造服裝品牌常見的錯誤

1.做品牌就是做銷量

在很多企業營銷主管的營銷計劃中,常常一味強調銷售量的提升,把產品銷量作為企業追求的最大目標。這些營銷主管們大都有一個“共識”:做銷量就是做品牌,只要銷量上來了,品牌自然會得到提升。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

片面追求銷量的結果往往導致對品牌其他要素如: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品牌聯想等建設視而不見,最終導致品牌的崩潰。

2.做品牌就是做名牌

“名牌”,是在我國特定市場環境下發生的特定名詞,是一種俗稱,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準確、不科學的,更不應成為企業開展和謀求的指標。企業只要及時轉變認知上的錯誤,建立正確規范的“品牌運營”觀點,全力以赴把自己打造為強勢品牌,才能長盛不衰、永立市場不敗之林。

3.注冊商標等于有了品牌

品牌與商標是極易混淆的一對概念,一部分企業錯誤地認為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后就成了品牌。事實上,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時,兩個概念可等同替代,而有時卻不能混淆使用兩個概念;品牌不完全等同于商標,商標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品牌。

4.品牌只靠廣告就能砸出來

很多人誤以為廣告就等于品牌,做廣告會給你增加很多成本。廣告在品牌建設中是手段和方法,是其中一環,什么時候打廣告,廣告的內容是什么至關重要,盲目的一味的追求知名度、打廣告,帶來的不一定是好結果。這里講的產品,就是指產品質量,品牌就是質量,就是質量的保證。這是進入商品經濟時代,人們對于品牌的一個樸素認識。

5.單純做創意就是做品牌

一般陷入這個誤區的企業都對品牌的概念知之甚少,對怎樣創建品牌也是一知半解,他們認為:好的廣告創意就能樹立起品牌。這就陷入了一個為創意而創意的誤區,這樣的觀念是十分危險的。

6.單純做創意就是做品牌

一般陷入這個誤區的企業都對品牌的概念知之甚少,對怎樣創建品牌也是一知半解,他們認為:好的廣告創意就能樹立起品牌。這就陷入了一個為創意而創意的誤區,這樣的觀念是十分危險的。

7.品牌可以任意延深

“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使多元化發展戰略被一些企業認為是防范風險和增進效益的良方。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企業最容易誤入品牌延伸的陷阱。

8.小企業不需要做品牌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3篇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以3種不同字體展示的“和”主題,以磅礴的氣勢震撼了世界。也正是這個“和”,引出一段品牌營銷佳話。奧運會開幕前500天整,非贊助商中國招商銀行于2007年3月24日推出一張奧運VISA卡—“和”,突出“世界一家”主題及“和諧、和睦、和平”概念。“與奧運會開幕式完全是不謀而合,”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市場企劃部副總經理徐美娟娓娓道來。

說巧合,是因為徐美娟及其同事們2006年底決定推出“和”主題的奧運信用卡時,的確沒想到一年半后的故事。據招商銀行的統計,該行2002年底發行第一張信用卡后,花了4年功夫,在2006年底實現累計發卡量1034萬張然而2007年里,這一數字翻了一番,達到2068萬張。2008年上半年又新增發卡量314萬張。徐美娟興奮地透露,由于“和”卡市場效果超出預料,招行已決定延長它的營銷計劃至2009年。

“和”卡的成功絕非巧合,是招行醞釀了4個月的又一次品牌營銷活動,從策劃到配套設計,再到落實,每一步都計劃填密。“這個奧運三波段操作給我們的啟示是:要企劃得早,想法要完整,從品牌、營銷的角度和營銷關聯度的角度都要補齊,”徐美娟感慨地說。

招商銀行考慮到非贊助商的局限,避開了運動題材,深度挖掘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文化相通的“和”的理念。產品設計上,用每發行一張信用卡就捐款人民幣1元給希望工程小學購買體育器材的方式,將慈善和奧運精神結合在一起。營銷過程中,還組織本行工作人員前往受捐助的希望小學,宣揚奧運精神,并配合各種廣告,強化傳播“和”的理念。

這些措施與國內形勢和民意高度吻合,因此獲得了許多廣告所不及的結果。譬如200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小品使用了“和”卡,以及由于主題高度契合,使得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同意破例在奧運期間重播“和”卡的電視廣告等。招行也因此被當作奧運會營銷的成功案例,成為眾多媒體和市場營銷專家們討論的話題。

事實上,奧運“和”卡只是招行信用卡部長期品牌建設過程中最新的一項營銷活動。招商銀行信用卡只用了不到6年,不僅在發卡量和盈利能力方面居前,更成為中閏信用卡第一品牌,這一切靠的是以創新與服務為核心的品牌戰略。也正因如此,招行得以在2006年初,信用卡發行量首先突破500萬張,占當時全國信用卡發行總量的1/3。招行也因其個人銀行業務發展出色,同年人選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材。“促成招商銀行快速發展的關鍵之一,”哈佛商學院在案例介紹中評價道,“就是其信用卡業務已在中國市場領先。”

創新加服務

全球范圍內,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主要分企業銀行和零售銀行兩大領域。與消費者關系密切的零售銀行業務主要包括存取款、貸款、結算、匯兌、信用卡及個人投資理財等,其中信用卡業務在成熟市場中已成為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收人來源。在中國,無需存款擔保的信用卜則到1995年才出現,快速發展則在2000年后。

招商銀行2001年籌備信用卡業務時,廣東發展銀行及中國銀行都已發行了標準的信用卡,正籌劃推出信用卡的銀行也有三四家。作為1987年才成立的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行在營業網點數量上比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國有銀行少,盈利壓力大,因此選擇恰當的戰略就顯得越發重要。

招商銀行以計劃取勝。招行將迄今的信用卡品牌建設歸納為3個階段:2002年底至2004年主攻產品功能差異化,首創刷卡積分永久有效及迷你信用卡等;2005至2006年,落實“創新、服務”品牌架構,首創免息分期付款及非常迪士尼等系列服務;2007年起強調品牌領先,打造國際化、安全性高、服務好、回饋多、助理財的信用卡,推出大額消費交易短信提醒、失卡完全保障、家裝易、車購易等服務。

一開始,招行信用卡就明確繼承總行“創新加服務”的經營宗旨,學習國際慣例,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首個獨立運行的信用卡中心,用事業部來統籌全國業務,突破網點局限、實現規模效益的同時,提高品牌建設的協調性及效率。產品設計上,該行推出了中國首張雙幣信用卡,允許持卡人在境外以美元消費,回國用人

民幣還錢,省卻了消費者去銀行網點購匯的麻煩。招行經典信用卡繼承了代表總行品牌精髓的向日葵圖案,寓意以客戶為中心。

徐美娟表示,招行信用卡的品牌價值在于口碑,這只能靠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來實現。除了執行嚴格的客戶服務標準外,招行還每年做用戶調查,根據結果改進和增添服務。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喜好推出風格各異的信用卡,是招行提供增值服務的方式之一。譬如為商務人士設計的國航知音卡和攜程旅行卡,為時尚潮人設計的HelloKitty粉絲卡,為愛美女士設計的薰香瑞麗聯名卡,為愛車族發行的UAA汽車聯名卡,以及面向在校生發行的Young卡等等。營銷方式除了發卡送贈品外,還向持卡人提供優惠價海內外旅游、理財服務或商家折扣等。

品牌實力在贏利

有計劃的品牌營銷給招行帶來了回報。徐美娟不愿透露細節,但表示,招行信用卡業務已從2005年底開始盈利,幅度逐年增加,2006和2007年都超過人民幣千萬元。她表示,這主要得益于招行“抓兩頭”的管理,即“一頭抓收人來源,一頭抓風險管控”。

信用卡有3個收人來源:年費、刷卡手續費回傭和透支利息,但這在國內市場都不容易實現。市場競爭激烈,發卡行為吸引客戶,不得不設法減免年費。中國人怕欠債,因此刷卡消費額和循環透支額都普遍低于國際水平。這種情況下,培養顧客忠誠度和風險控制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比較大的一個獲利點來自于有效控制了呆賬,”徐美娟說。

她透露,招行信用卡開張前3年,呆賬率控制在1%以下,隨后略有提高,但低于行業平均值。招行開發了自己的信用評級系統和模型,根據申請人提供的個人資料綜合評定。近兩年還利用央行建立的個人征信體系以及通過與其他商業銀行交換數據等方式,加強發卡信用審核。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4篇

——xxxx學院黨建品牌材料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綠色,代表著環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Xxxx學院黨委在高?;鶎狱h組織建設的過程中,始終秉承著“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則,為探索高?;鶎狱h組織發展的不竭動力源而努力。高?;鶎狱h組織的自我完善和科學發展,使其更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以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各方力量吸引過來,進而為學院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把xxxx學院黨委鑄造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為學院提供可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源,學院黨委以“凝心聚力抓黨建,創新驅動促發展”為口號,開展了以“鑄磁石,創綠源”為主題的系列黨建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品牌基礎

1. 學習型的班子集體。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學習則是創新的保障。要以創新驅動學院事業的發展,首先要打造一支勤于學習、勇于創新、素質過硬、求真務實的領導班子。作為全校的中心組學習示范點,xxxx學院黨委領導班子重視理論學習,創新學習方式方法,力求學習取得實效。班子成員帶頭學習黨的理論文件精神,并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學院發展的動力,謀劃學院發展藍圖;結合學校實際,圍繞學院創新發展的主題,更新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思路,探索發展途徑,確立了“以學科學位點建設為龍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創品牌,以科學管理促成效,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學科學位點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2. 服務型的領導團隊。學院領導班子集體重視思想政治建設,強化班子成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通過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提高領導藝術和服務水平。在新的發展時期,學院黨委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加強班子建設,徹查和整改“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提高班子集體及成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重視班子成員間的交流溝通,經常以談心談話、民主生活會等方式,班子成員之間開誠布公的交換意見,以期在重大問題和決策方面達成一致意見。正是這種及時有效地交換意見,才保持了黨委領導班子的團結有力,整體氣氛和諧融洽,在這種和諧氣氛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師生,服務于學院各項事業的發展。 3. 創新型的理論研究。在認真組織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整體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院黨委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近年來先后主持了多個黨建創新項目,其中學院黨委2010年的研究項目《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榮獲xxxx大學“黨建創新獎”;并于2012年、2013年先后承擔了《高?;鶎狱h組織加強“凝聚力工程”建設研究》和《關于加強“創新驅動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研究》兩個校級重點黨建工作創新項目。

學習型的班子集體、服務型的領導團隊、創新型的理論研究為學院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在以上基礎的保障作用下,學院的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驕人成績。

二、已有成績

1. 人才培養成果豐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鼓勵本科生進入教師課題組,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實現了“導師引導、綜合性實驗、科研訓練和畢業論文指導”一體化的培養格局;通過召開學院教學工作會議的形式,確定了“厚基礎、重實踐、促創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堅持實施,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本科生獲得大學生創新項目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人數逐年增多,發表論文刊物的級別逐年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升學率一直居全校之首;在國家級、省級專業技能大賽中均獲得了優異成績,10級學生xxx在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二等獎,實現了我校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的突破。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師資隊伍同時也是學院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學院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自2011年以來先后引進江蘇省特聘教授1名,教授1名,優秀博士24名,柔性引進院士1名,杰出青年1名,有效緩解了學院師資緊張的局面;而對于新引進的優秀博士,學院本著“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關心博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實施了青年教師導師制。在前期師資還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學院并未急于讓新進教師登臺上課,而是安排了一個學期時間讓他們聽課、作輔導,批改作業,并指定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一對一的指導這些新進教師授課的技巧,為青年教師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科研實績貢獻大。院黨委著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加強科學研究,科研成果顯著。自2011年以來,xxxx學院教師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實現了我校和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零的突破。獲得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項、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共發表論文307篇,其中SCI、EI收錄達242篇,學院教師在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呈上升趨勢,體現了學院老師的創新能力在逐步提高;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化學學科進入EIS排名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

3. 集體、團隊榮譽多。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學院多次獲得各級各類表彰:連續六年被評為“和諧學院”,連續五年被評為“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xx系于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學院黨委被評為2012—2014年度 “先進基層黨組織”,教工二支部同時也被評為“明星黨支部”。“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持續發展

1. 長遠規劃科學管理。盡管取得一點成績,但學院黨委并未因這些成績而沾沾自喜,相反保持一份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時刻警醒著全院師生立足學院長遠發展,謀劃學院進一步發展新藍圖。學院申報了xxxxxxx新專業,并將于2015年開始招生,爭取把學科專業建設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起來,尋找新的發展增長點;積極申報xxxx博士點和xx碩士點,以適應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做好學院“十三五”規劃的科學編制。

2. 落實措施實、方法多。為了使得我們的教育與國際接軌,學院制定了《關于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的若干意見》,力爭五年內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達70%,同時吸引優秀人才加入黨組織,打造多個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培育各類高水平后備人才、繼續改革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模式,適應社會高端需求。

總之,創新驅動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學院黨委在以后的工作中,本著“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激發每一位師生員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以促進個人的發展來提升學院事業的發展,進而集中力量搞好學院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學院將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形成一支勤于學習、勇于創新的領導班子,形成“堅持以明確的目標凝聚人,以嚴格規范的管理約束人,以競爭的機制激勵人,以事業的發展鼓舞人”的發展格局,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學院事業的發展中來,實現學院教學、科研等各項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5篇

品牌聯播是國際品牌網旗下,專注于品牌創意傳播的營銷機構,創始于2003年,由天展網絡及多家資深企業聯合投資管理。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品牌的競爭,現代跨國公司絕大多數都是世界知名品牌公司,尤其注重品牌戰略的運用,通過品牌這種全方位的輸出形態,跨國公司逐步占領了國際市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而今,品牌已是跨國公司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銳利武器,是實現資本擴張的重要手段。

品牌戰略一經興起,即為世界各國公司與企業所重視,而它在全球工業界的實施,普遍意義在于:

1.促進產品銷售品牌是產品的核心內容,品牌效應是其他營銷手段所不及的,在發達國家市場,品牌識別業已取代產品識別,成為了市場選擇的唯一要素。

1.2監督和保證產品價值品牌是一個集合概念,它包括產品質量、形象、技術、功能、效用等諸多內容。創造一個廣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產品,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和長期的品質、價值保證。

1.3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品牌成長帶動了企業產品價格上揚,需求增加,有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增加規模經濟收益。

品牌活動策劃案例范文第6篇

高中新課程地理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

前言

為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引導中學學科教學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我們組織編寫了《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研修手冊》。這套叢書按新課程結構編排共分15冊,本冊為《高中新課程地理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分冊。

由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根據教育部正式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組織編寫的適合于各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學的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大多數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行為、課程意識、課程文化和課程實施等方面遇到了許多困惑和疑難,使他們在駕馭新教材時感到力不從心,在使用新教材時往往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課程的實施。鑒于此,本書的編寫,旨在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力圖體現理論性、實踐性、探索性和指導性,在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設計與案例中展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方法,從而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為廣大地理教師實施新課程標準和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為各版本的地理課堂教學提供思考,從而將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實驗教學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高中“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主要闡述了新課程理念下地理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學設計與案例”。這些教學設計與案例是各實驗區教師對各版本教材進行教學實踐的結晶,是通過專家嚴格評審出來的獲獎作品。這些作品,凝聚著實驗區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思考和困惑,對新課程的探索,對地理教育和對學生的熱愛,同時凝聚著實驗區教師的教育智慧。我們組織了研究教學法的專家對所有入選作品進行評點。

這些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不僅會引起我們的共鳴,更會引起我們的思考,當然也會引起我們的爭議。在此,我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每個地理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教學設計與案例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過程等進行思考和探索,以便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更加深入。

在此,謹向提供稿件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編寫時間緊,疏漏之處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1 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2005年3月目錄高中新課程地理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目錄

第一部分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1)

一、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2)

二、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特點(5)

三、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法(10)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與案例(16) Ⅰ.緒論(17)

走進地理之門(17) Ⅱ.宇宙中的地球(24)

一、地球的宇宙環境(24)

二、探究季節的成因(30)

三、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36)

四、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42)

五、太陽對地球的影響(48)

六、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57) Ⅲ.自然環境的物質和能量轉換(63)

一、“氣壓和大氣的運動”之影響氣壓的因素(63)

二、城市熱島效應(68)

三、地球氣候的昨天、今天、明天(73)

四、全球氣候變化(81)

五、大規模的海水運動(87)

六、河流地貌的發育(92)

七、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發育(99)

八、地質構造的研究意義(104)

九、大氣受熱過程(109)

十、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115) 十

一、校園中的地理知識(126)

Ⅳ.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131)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131)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138)

三、能否用南極冰川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144)

四、認識自然災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以臺風災害 為例(148)

五、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154)

六、森林之旅——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160) Ⅴ.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67)

一、寒潮(167)

二、自然條件對聚落及交通線路的影響(173)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177)

四、合理利用水資源(186)

五、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94) Ⅵ.人口與城市(203)

一、尋根問底話城市——自然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 影響(203)

二、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208)

三、城市化(213)

四、城市內部空間結構(220) Ⅶ.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225)

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225)

二、城市交通(231)

三、我看端城交通(236)

四、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244)

五、取魯爾區精華造東北區輝煌(251)

Ⅷ.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255) 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255) Ⅸ.區域可持續發展(261)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261)

第一部分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

各地根據教育部正式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幾套高中地理新教材,在2004年秋季已開始在首批實驗區使用,這給高中地理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在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時,除了正確處理地理教材與地理課程標準、地理配套教材、學生實際知識能力的關系外,還要處理好“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關系。而這一切關系的處理,主要通過地理課堂教學體現。所以,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地理教學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取決于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檢驗教學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應修改的過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來提高教學系統的效率,因此教學設計又稱為教學系統設計。從課程實施、單元教學、課堂教學到每個教學問題的處理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層次的教學系統。

教學設計與傳統備課的區別在于: ① 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優化教學系統,而傳統備課的目的在于完成教學過程; ② 教學設計強調運用系統方法 ,備課側重老師的講授方法; ③ 教學設計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備課是教學的準備過程; ④ 教學設計以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備課以如何解決課本問題為基礎; ⑤ 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行為發展為導向;而備課以教師的教學過程為導向。

地理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按照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合理地選擇和設計地理教學手段,并在系統中有機組合,形成優化的系統結構。其流程如下頁圖所示。

由此可見,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每個環節都需要經過反復研究,及時反饋修改,才能使教學系統達到最優。高中地理新課程是“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以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核心,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因此地理教學設計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體現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學習方法為支撐,以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宗旨,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地理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應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一、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

課堂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基石的科學設計,它既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又具有指導實踐的可操作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課堂教學設計所遵循的理念,對提高設計的科學性,尋求設計的最優化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1.以知識建構為出發點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它兼收并蓄多家學習理論的合理觀點,給學習賦予新的含義。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的本質起源于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主體通過活動對體驗的內化、知識意義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構過程。建構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自主交互性活動中主動進行認知改組、統合、充實、完善,從而獲得知識、經驗、情感、智慧、能力、個性等素質,以及友愛、合作、人生價值和創造性等潛能的發掘和發展。按照建構主義的解釋,教學不是將知識以成品的方式教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自己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活動主動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對外在信息的獨特理解、感悟、體驗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構建知識意義與價值理念的過程,是師生乃至同學之間在現實的交往互動中探索生命意義、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過程。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活動包括5個環節:

①創設情境;②確定問題;③自主學習;④合作學習;⑤效果評價。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要求我們樹立新的教材觀。教材根據一定的課程目標而編寫,它只是學生學習的材料,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而不是至高無上的知識權威和教學的唯一依據。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不應該向傳統教學那樣,“教知識點、記知識點、考知識點”,而應該是依據課程標準,利用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的目標和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策略,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教材特點進行有效學習。

2.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

新高中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因此地理教學應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當然學生的個性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教化和合理引導。教師是學生學習機會的創造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和學習成果的評估者,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而應該是圍繞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與他們共同探討,重視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原理、成因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的不足,引導他們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掌握方法,發展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3.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為中心

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教的過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目前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的交流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邊活動的溝通與交流。因此新課程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體現師生雙邊活動,體現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特點。高中地理新課程倡導個性化、興趣化的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調動學生主體性為中心,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采取多邊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興趣與能力。

4.以多種方法、手段的優化組合為過程

傳統的地理教學方法常常把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機械地割裂開來,孤立地運用其中某種方法和手段,導致教學形式單調,效能不高?,F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方法的實施提供了更富表現力的多媒體手段,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不僅帶來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變革,而且引起教學模式的革命,還帶來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和交流方式的變化,使得教師不得不考慮選擇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考慮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整體協調,從而發揮整體的教學功能。

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圖、形、聲、像等多種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注意力,還可以分解復雜的教學信息,使學生的認知過程由難變易。多媒體交互性強,可以實現教學信息的雙向交流,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和個別化,還可以壓縮教學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效率。

二、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特點

1.創設學習情境

課堂的學習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身心特點,創設促使學生準確地感知、理解、運用教學內容的課堂學習氛圍。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的創設不僅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而且有助于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對學習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課堂學習情境可以分為問題情境(分全課問題情境、階段問題情境、階梯式問題情境、激勵問題情境),遷移情境,直觀學習情境等。如問題情境可有如下創設方式:選取典型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利用角色扮演,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教學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參觀調查,創設問題情境等。

如:中圖版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一節,陽春市的老師是這樣創設學習情境的: [教師]播放MTV,陽春組歌之《甜甜的馬水桔》(部分); [教師]歌曲贊美了我們家鄉的哪種特色水果? [學生]馬水桔。

[教師]我們家鄉陽春在2003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評為“中國馬水桔之鄉”。請大家回憶初中地理內容,我國有名的蘋果產地在哪里?

[學生]多媒體顯示陽春馬水桔和山東煙臺蘋果的圖片。

[教師]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地的農業生產類型不同,說明它們有不同的區位選擇。所謂區位,有兩層含義:絕對區位(事物的位置),相對區位(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農業區位選擇就是農民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那么農業的區位因素有哪些呢?我們家鄉為什么會成為“馬水桔之鄉”,而煙臺是蘋果之鄉呢?

2.體現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教師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歸納、總結,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典型化,使學生從“個”推知“類”,由特殊歸納一般,通過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規律性原理。案例教學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它使課堂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便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探索知識形成過程的規律,主動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地理問題,達到鞏固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綜合素養的目的。教學案例應具備最一般的地理知識,包括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較好地體現地理事物的規律性特征。案例的選取范圍應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國的、區域的、綜合的、鄉土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境等。案例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圖像、圖形、數據、景觀及多媒體案例,虛擬情境案例,真實情境案例,講解式(印證式)案例,討論式案例等。案例的分析可以是將案例的情境與相應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揭示案例與所學原理之間的聯系。其遵循的程序大致是個人體驗—小組討論—指導分析。在個人體驗階段,要力求使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情境,理解案例中所揭示的基本事實,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小組討論階段,要組織學生充分交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發表意見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分享他人的成果;在指導分析階段,要求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并通過對比分析、延伸分析、反證分析等方法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必要的指導。案例的總結可以是對學生的分析、討論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重點的、靈活的點撥。其主要方式有綱要型總結、提高型總結、矯正型總結、懸念型總結等。

4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內外作用力”案例教學時,這樣進行案例教學:

[教師]呈現“海邊石柱話滄桑”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灣波佐奧利城附近淺海邊,至今還殘存著三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中間都有“千瘡百孔”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卻保存得比較完整。這是什么道理呢?原來,這三根柱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建筑物留下的遺跡。柱高123米。那時候,這一帶的地殼在緩慢上升中。到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建筑物被震毀,只殘留著三根大理石柱,基部被火山灰埋沒了36米,剩下的87米一段露在外面。

4世紀以來的一千多年中,地殼慢慢下沉,海水淹沒了附近土地,石柱的大部分也被浸淹,露出海面只有6米了。那浸泡在海水中的一截,長約27米,在海水中被牡蠣等剝蝕得百孔千瘡;它下面的一截由于火山灰的掩護,沒有受到剝蝕。后來,這里的地殼又開始徐徐上升,到18世紀中期全柱升出海面。20世紀初,地殼又開始下沉,平均每年下沉7毫米。20世紀末,下沉速度加快了,平均每年下沉2厘米以上。兩千多年來,這三根石柱經歷了幾度滄桑。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它成了地質史中海岸滄桑多變的活記錄。

[閱讀案例回答以下問題]79年—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處在哪幾種運動狀態中,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那不勒斯海岸地殼運動的歷史說明地殼運動具有哪些特征?

[教師小結]地殼是在不斷地運動著,地殼運動具有長期性和周期性的特點。

3.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對所要求掌握的每一項知識和技能都有相應的活動建議,這表示地理學習不應該是在“傳輸”和“接受”的狀態下進行,而更多的情況下應該是在“活動”狀態下展開的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借助提供結構化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操作與思考而獲得知識的方式。其主要特點是以增進學習者的創造才能為主要任務;以解決問題為主題;體現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和教學的非主導性;關注探究式認識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探究式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廣泛的、多樣的,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國的、區域的、綜合的、鄉土的等。探究式學習的方式有小組活動式、“頭腦風暴”式、角色扮演式、辯論式、問卷式、游戲式、采訪式、調查式、小品式等。探究式學習的步驟分為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收集證據—找出方法—解決問題—交流成果。探究式活動的開展,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歷和社會體驗,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國內、國際的重大問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地理學科的特點出發,聯系鄉土地理和現實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探究式學習,對教師專業水平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能合理設計“問題”;靈活組織學生,科學安排時間。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教學時,可采用“讓我們對巖石進行鑒別”的探究性活動。

[活動目的]通過觀察、描述這些巖石,認識到外觀相似的巖石可能有不同的特性,進而了解到如何依據巖石的特性對它們進行分類。

[活動說明]巖石的種類很多。當科學家找到一塊巖石而無法確定它的種類時,他們通常對巖石進行各種測試以了解它的特性,進而對它進行分類辨別。在下面的活動中,你將在家或學校附近搜集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然后像科學家那樣對這些巖石樣品進行檢測。如果你很難找到足夠的巖石,你可以利用水族箱中的鵝卵石、細砂、粗鹽、大理石、碎片或者在破裂的混凝土中的小石子進行檢測。在活動結束時,你將根據測試結果對一塊“神秘”石進行鑒別。

[活動用品]7種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膠帶、護目鏡、鐵釘、小錘子、白紙、蛋架、硬幣、放大鏡、舊毛巾或抹布、拋光的瓷器片、白醋。

[活動過程]第一,收集7種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將其中的6塊巖石樣品放在裝雞蛋用的紙箱中的一條邊上,剩下的一塊樣品留待稍后使用。分別將一小塊膠帶貼在每個樣品附近,并在膠帶上標上“1”、“2”、“3”、“4”、“5”、“6”(現在你將要對巖石樣品進行測試,從而將它們分類)。

第二,對巖石分別進行破碎程度測試、外觀測試、條痕測試、堅硬度測試、酸度測試,并將測試結合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中。

第三,將表格填充完整以后,比較一下不同巖石的相關信息,有些巖石是否相似?它們的相似之處在哪里?你認為它們是同一種巖石嗎? 第四,用第7塊巖石重復上面的步驟。這塊新巖石更像上面已測試過的6種巖石的哪一種?解釋一下它們的相似之處。

第五,寫出你的收獲。

4.拓寬課程資源

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地理課程資源,對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豐富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和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如: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科書及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教輔資料、電教器材等地理課程資源,而且也要充分利用校內的天文、氣象等豐富多彩的地理觀測、觀察活動和板報、手抄報及廣播等校內地理資源。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和學校的實際及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外各種課程資源。如:開展野外觀測、社會調查、設計作

5 品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進行學習;參觀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科技館、氣象站、天文臺、博物館、展覽館等??傊?,通過校內外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將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拓寬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如:在學習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時,可帶學生到當地的氣象臺去參觀,讓學生體驗天氣預報產生的過程,拓寬地理課程資源。

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堂教學采用網絡學習教學形式。首先,教師自己收集相關資料,設計主頁(附圖)和制作網絡教學課件;然后,利用相關網站拓寬課程資源: 農民工問題現狀與出路——中國網:wwwchinaorgcn/ chinese/ zhuanti/nmg 聚焦農民工問題——北方:newsnorthcomcn/system/7004/11/15/ 000902747html 關注農民工——人民:wwwpeoplecomcn/gb/shizheng/ 8198/ 30572

5.應用信息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地理信息系統(GIS)作為一門高科技應用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在自然資源、土地利用、災害檢測和城市規劃方面,以及電力、電信、交通運輸等方面應用越來越廣。地理信息系統還與無線通訊、寬帶網絡結合,為城市生活和商務提供立體的、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因此地理信息素養是現代公民必備的重要技能。地理信息素養指利用地圖、計算機等工具獲取、分析、處理和傳遞地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十分重視高中生地理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必修三中規定了學習“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內容,在選修教材中還專門安排了一個模塊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不僅要充分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進行教學,通過觀察、閱讀和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學生從地理圖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地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繪制一些簡單的圖表,借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借助教材圖像系統使學生學會終生的讀圖用圖技能;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學習“商業布局”內容時,可讓學生上網查找某城市的GIS地圖網站,查詢商業網點的分布,說明商業網點的分布規律,并分析其合理性的內容。

再如:人教版必修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節教學,可采用網絡教學的形式,主要學習內容有“知識序言”、“知識內容”、“知識結構”、“課堂練習”和“知識拓展”五大教學學習模塊。“知識內容”是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知識結構”是對本課知識的高度概括,“課堂練習”是對本課的學習進行檢測,“知識拓展”則可根據學生學習進度、自己的實際水平和學習興趣自由選擇進入,且不要求在課內完成。學生在局域網中打開“海水運動”的教學網頁,即可進入本課的學習。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拓寬地理教學資源,豐富地理教學內容,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法

1.研究新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最基本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地理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地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闡述了地理課程的結構體系和地理教學的指導思想,規定了地理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要求和必須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設計了相應的學習活動,提出了教學、評價和課程資源開發的具體建議,它對我們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明確章節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研究新課程標準,首先,要把握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新課程以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目標,其內涵包括:樹立人地協調、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地理學思想觀念;培養關愛家鄉、關愛祖國、關愛地球的道德情感;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信息素養;發展創造能力等等。我們在組織和運用教材時要充分理解這些高層次的培養目標,把課程目標細化,落實到每一章節的教學之中。其次,要把握地理課程的整體結構,只有縱覽全局,才能對每堂課的具體要求做到“心中有數”。新課程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程的內容,不再特別地強調地理知識的系統性,強調掌握地理思維方法和地理技能。自然地理側重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理解各個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側重讓學生從人地相關的角度分析地理問題,學會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區域地理側重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分異規律,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要把握每一條標準所隱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修課程三大模塊共包括10項基本標準,每項標準隱含著一些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新課程標準只是對學習目標作了大致規定,需要我們認真體會,把課程目標細化,分類整理,確定學習順序。

2.分析教材

新課程改革促使我們改變傳統的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轉化,由被動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地理教材是一個復雜的知識系統,由課文、圖像、閱讀、活動和作業等多個部分組成,它們體現著深層次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種版本的教材為我們的學習提

6 供了充足的材料。在新課程理念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準繩,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課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則。因此,分析和處理教材對地理課堂教學設計顯得極其重要。分析和研究教材要遵循從“整體—部分—整體”的思路,既在概要領略教材全貌后,再將教材層層分解,最后全面掌握教材的內容。首先,要了解和分析教材的時代背景。了解和分析教材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教師對全新的教學觀念的理解和對教材具體內容的把握。其次,準確把握教材的結構。準確把握教材結構,有助于教師從教材的構成關系、邏輯順序和組成方式等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深入地理解、組織、加工教材。再次,具體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某一節的知識點和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確定本章或本節的知識結構。

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的“山岳的形成”一節,其知識結構如下圖所示:

最后,全面分析某一章或某一節的內容。某一章或某一節的內容分析主要包含知識點、能力點、思想點、重點和難點,仔細分析每一點所隱含的課程標準和敘述標準時所采用具體的行為動詞,從而落實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3.了解學生

學生不僅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因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主要依賴于教師對學生學習需要和學習水平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同時,也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水平,從而更好地為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提供背景和依據。要了解和分析學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把握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理心理特點,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調整、補充和刪減教材。

例如關于“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這條標準,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對地質年代的劃分、地殼運動的過程、板塊構造等理論性知識感興趣,我們可以補充相關內容讓學生討論、分析;山區的學生可能對山岳的形成和流水地貌更感興趣,因為他們對這類知識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沿海地區的學生可以重點學習外力作用及海岸地貌;西北內陸的學生可以重點學習氣候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風成地貌。由此可見,教材僅僅為我們提供了教學的思路和線索,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還是需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需要補充大量與課本有關的具體材料,而這些材料的增補主要依賴教師對學生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如中圖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任課教師是這樣分析學生的:關于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學生在前面學過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等人文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現代中學生人文地理知識比較薄弱,思想也較為幼稚,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對于培養他們健康的情感,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收集資料是可行的,例如學生可以從互聯網、報紙、雜志、電視、錄像等途徑獲取資料,并結合生活地理知識(如鄉土地理、外出旅游和探親的見聞等)進行初步的探究性學習。學生事先開展這些活動之后,教師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由現象找本質,分析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4.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是對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描述。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對于教師有效地引導教學過程、客觀地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及調控教學活動等都有積極作用。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課堂教學目標,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在“知識與技能”領域,其目標學習水平為“了解„„”、“理解„„”、“應用„„”、“模仿„„”、“獨立操作„„”、“遷移„„”,其常見行為動詞為“說出„„”、“描述„„”、“說明„„”、“歸納„„”、“解決„„”、“收集„„”、“評價„„”、“表現„„”、“繪制„„”、“聯系„„”等;在“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其目標學習水平為“經歷(感受)„„”、“反應(認同)„„”、“領悟(內化)„„”,其常見行為動詞為“參與„„”、“討論„„”、“考察„„”、“關注„„”、“欣賞„„”、“珍惜„„”、“形成„„”、“養成„„”等。

如在中圖版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一節教學時,其課堂教學目標可確定為: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和區位選擇的影響,對不同的農業部門進行區位選擇。識記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本地區案例探討農業區位因素,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層層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農業生產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觀念,培養理智客觀的地理思維。通過對家鄉農業區位的分析,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7 5.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地理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地理觀念,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發展自身的活動過程。

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環節是導入新課—學習新課—總結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

課堂教學過程要全面體現地理課堂教學目標和地理教育的育人價值與實用價值;課堂教學內容要突出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教育思想;課堂教學內容要突出區域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課堂教學內容要突出地理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地理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適應21世紀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其教學過程如下:

[引入問題]播放央視CCTV2·共同關注“中國農民工問題調查之:農民工的家、農民工的孩子”視頻剪輯片段。

[發現問題]視頻中農民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難?為什么農民工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卻又換不到美好生活和權益的保障?

[研究問題]打開網絡課件學習主頁,提示、引導學生瀏覽主頁,提出學習任務。通過在線論壇、在線提問,解答學生疑問,進行師生交流。

[提出驗證假設]假如你是相關政府的決策者,結合我市(或珠江三角洲)的實際情況,闡述解決農民工問題對策、途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交流成果]搭建學習小組的學習成果交流平臺。

[學習總結]學習總結。綜合評價各學習小組和組內各學習成員,并記錄于學生成長記錄袋中。

6.制定課堂教學策略

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學觀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地理教學,根據特定的地理教學內容,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動方式、步驟、手段和技術的總和。構建地理課堂教學策略追求的目標:改變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構建地理教學策略應遵循的理論思路:在活動的基礎上通過交往建立優化高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研究如何“教”的過程,而且也要研究引導學生如何“學”的過程;要根據收集的教材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如:對于地理事實、地理數據的學習可以采用閱讀法、記憶法;對于地理現象的學習可以采用實驗法、調查法,對于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學習可以采用讀圖分析法、綜合歸納法、對比分析法等等。實施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的核心問題:學習方式的轉變,要關注“選擇性學習”、“參與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教學時,其教學策略為: 第一,直觀教學策略,如提供礦物、巖石標本等實物; 第二,多媒體教學策略,演示三大類巖石的轉化;

第三,自主學習策略,如利用閱讀材料“礦物的分類和常見的礦物”及“化石”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

第四,分組開展課后實踐活動策略。

7.選擇課堂教學媒體

地理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地理教學信息的工具。正確地運用地理教學媒體,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表象,而且有利于精確地形成和掌握地理概念與地理原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可運用的教學媒體很多,傳統教學媒體有:地理模型、幻燈、投影、錄像、錄音等;現代教學媒體有:網絡、電子課件等等?,F代教學媒體中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可以綜合處理、動態合成,可以把客觀事物具體化、形象化,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因而其功能比傳統教學媒體更加強大。在教育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采用。但是,現代教學媒體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學校條件,從而使教學信息的傳遞流暢、高效。如中圖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節“自然條件對聚落及交通線路的影響”時,教師采用:多媒體網絡平臺、課件(含豐富圖片、資料、表格)。

8.開展課堂學習評價

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體現,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地理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內容。學生學習評價是指地理教師或學生自己依據一定評價標準,借助有效的評價技術的手段,對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學習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師、本人、同學、家長等;學習評價的方式有紙筆評價、非紙筆評價、發展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學習評價的呈現方式主要有分數、等級、描述性語言,或者這幾種呈現方式的結合;學習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等。

8

如人教版必修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節,其學習評價: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質分類,明確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理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掌握世界表層主要洋流的名稱和具體分布;

理解洋流對全球熱量平衡、沿岸氣候、海洋生物資源及漁場分布、航行和污染物的影響; 認識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

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協作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思維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希望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特點和方法等問題的探討,揭示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教學規律,推動普通高中新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為廣大地理教師實施新課程標準和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為各版本的地理課堂教學提供思考,從而大面積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為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實踐經驗。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與案例Ⅰ.緒論

走進地理之門

(一)教學構思

長期以來,地理在中學基礎教育中不受重視,被冠以“副科”之名,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許多地區初

一、初二統考都排除地理,初三沒有開設地理課,導致知識斷層,因此在高一必修課程學習之前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學前教育。

(二)教學目標

①改變學生對地理科目不正確或不全面的看法。 ②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③調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地理教學提供參考。

(三)教學方法 1.問卷調查

為了了解學生對地理的看法和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設計調查問卷,讓學生課前填寫,不記名,內容精練,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詳見教學過程及附表。 2.情境設置法

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主線,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設問式教學法 4.點撥法

在教學的關鍵處,恰到好處地充分引導,鼓勵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處,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四)學法指導1.學情分析我校雖然是一所省一級學校,但學生來自全市各鎮區的中學,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缺乏空間想像力。通過調查大多數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希望投入到探索性的學習中。老師則可以充當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完成知識的探究過程。 2.學法指導

學習心理學說:學習動機是人生來就有的,是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狀態和有良好支持的學習環境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行為能力。因此,教師應該以指導者、輔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與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五)教學過程(1課時)

所用教材為中圖版必修一。教學環節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問卷 調查說明問卷調查的意義,讓學生認真填寫(見附表)。

說明這次地理問卷調查的重要性,讓學生認真填寫,預先不作任何關于地理的介紹,以免影響其真實情況。引入

課題[導入]同學們在初三已經一年沒接觸過地理了,所以今天老師不打算馬上開課,讓我們先了解什么是“地理”,然后再來個“地理知識大比拼”,看同學們對地理知識和地理課程的看法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列舉自己所知道的,地理包括哪些內容? 答:包括地形、水系、氣候、政區、地質、風土人情„„ [學法指導]“給一個名詞下定義,首先就要知道它的內涵,其次要理解它包括的東西,即名詞的外延。這里同學們列舉了很多內容,要判斷是否完整,就要用反舉例法,只要你列出的一項還沒包括進去東西,那

9 前面所下的定義就不完整了。試試看,請大家給前面的同學補充一下,還有哪些應該屬于地理的范疇。” 學生繼續列舉(水文、天文„„)。從學生以前了解的地理知識入手,既切合學生接觸的生活實際,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續上表 教學

環節教學設計設計 意圖啟發

思維“著名的地理學家提出了三句話總結‘地理’”: 首先,先察其“地”。(是什么?)

[例子引證]我國的河流是怎樣的流向?——自西向東流。 其次,以“地”探“理”。(為什么?)

[例子引證]我國主要的河流為何自西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第三,以“理”析“地”。(怎么運用到實際中?)

[例子引證]落基山脈位于北美洲的西部,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北美洲的河流的流向——自西向東流。由淺入深,詮釋地理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最后由理性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引入 地理 必選 修課

程列舉今年高一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基本情況: 地理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的學科; 新課程改革實行學分制; 必修模塊(

一、

二、三); 選修模塊:

一、宇宙與地球 [列舉事例:神秘的宇宙]

二、海洋地理[列舉事例:目前海洋資源的國際爭奪]

三、旅游地理[列舉事例:現在的旅游熱問題]

四、城鄉規劃[列舉事例:東莞城鄉規劃問題了解]

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列舉事例:日本地震、美國龍卷風、北京沙塵暴等]

六、環境保護[東莞環境污染情況介紹]

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3S即遙感(N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介紹]讓學生清楚今年地理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整體情況,了解地理學習的銜接情況,提高學生對整個高中三年地理學習的整體認識。

通過列舉事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與高考[設問式引導] 1.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考上理想的大學。 2.門檻?——高考。

3.目前高考形式?——3+X+綜合(讓學生自己分析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可以是X科,同時還是必考的綜合科的一部分)。 附:我校今年高考所取得的成績(略)。課前教育讓學生明確地理與高考的關系,使學生充分重視地理學習; 附加今年高考我校所取得的成績。

續上表教學環節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地理的實用性1.我校剛搬校區,家長經常來電詢問新校區的位置。 由此發現問題:很多人對于方向和位置等地理基礎知識薄弱。

2.假如你去旅游,最佳路線怎么確定?

發現問題:旅游與地理的密切關系。——實用地理(提升地理的實用價值)。

情境式引導,讓學生理解地理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地理前沿研究領域[學生活動] 討論:老師分別列出四個方面關于地理前沿研究領域的材料,讓四個大組的學生進行討論分別是哪些領域。 第一組: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 第二組:日本爭奪中國釣魚島的問題 第三組:現在流行的旅游熱 第四組:《后天》、《美麗風暴》、《龍卷風》等電影與地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逐步養成學生討論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地理與個人全面發展[游戲] 通過傳球回答:地理在個人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同學A:“旅游時能懂得選擇路線,了解旅游地的主要資源,那我們旅游的收獲就更大了。” 同學B:“老師說地理是一門基礎學科,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學好了地理,能為其他學科做準備。” 同學C:“我對天文很感興趣,要把地理學好,為以后向天文方向發展而努力。” 同學D:“地理的知識那么浩瀚,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非常有用,很多地理問題也是我們人類目前非常關心的話題,很有趣也很實用„„”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鍛煉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問題的能力。小結地理的特點:高中目標性(地理與高考)、實用性(地理與生活)、前沿性

10 (研究領域)和綜合性(地理與個人發展)。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作業記錄“我的一日與地理”,了解自己一天生活中與地理的密切關系。鞏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理解地理與生活的聯系。

(六)板書提綱

(七)教學反思

①這是一節學前教育課,雖然課程標準和學校管理部門沒有規定要上,但我認為學前教育課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地理。正如前言所說的,地理不太被社會重視,加上學生初三一年沒接觸地理,對于地理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和不全面性,甚至有錯誤的看法,在高中必修課程之前上緒論課以便糾正這些看法。

②學前教育課自由度大,內容也非常廣泛,所以可采取問卷調查、討論、問答、游戲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當然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亂,所以難度也是存在的,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從學生身邊接觸的地理事物入手,明確地理與高考、與生活的關系,再通過事例說明地理與前沿科學的關系,最后讓學生自主發現地理與個人全面發展的關系,把地理的實用性、前沿性和綜合性三大特點相結合逐步闡述。

③這節課把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情況向學生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前明確新課程標準對于地理的學習要求,以便提高以后的學習效率。

附錄

東莞市莞城一中高一地理問卷調查

本問卷為初中地理實施及初中地理知識掌握程度的調查,采取不記名形式,為日后的教學做準備,希望同學們如實填寫,謝謝!

1.你所在的初中有沒有專職的地理教師? A.有B.沒有

2.每周幾節地理課?

A.沒有B.一節C.兩節D.三節

3.地理課時間是否全部用于地理教學? A.是B.不是

4.你所在的初中開展了相關的地理實踐活動嗎(回答有的同學,請完成第5題)?

11 A.有B.沒有

5.地理實踐活動的方式有(可多選)

A.野外考察B.參觀訪問C.社會調查D.其他 6.初中嘗試過地理研究性學習嗎? A.試過B.沒試過

7.你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是

A.喜歡B.一般C.討厭D.無所謂 8.原因是什么?

9.你認為影響地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是 A.老師的授課水平B.自己的努力 C.學校的重視程度D.其他

10.在目前的地理學習中,你主要的學習目的是 A.應付高考B.提高自己的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 C.為高考選科做準備D.其他

11.你做好了地理學習的準備工作沒有? A.預習準備B.沒有想過

C.復習初中的知識D.不打算準備

調查統計結果

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303份,收回300份。 各題答案統計如下(單位:人) 1.A.282 (94%)B.18 (6%)

2.A.5 (166%)B.17 (567%) C.270 (90%)D.8 (267%) 3.A.200 (67%)B.100 (33%) 4.A.39 (13%)B.261 (87%) 5.A.10B.10C.12D.15 6.A.12 (4%)B.288 (96%)

7.A.70 (234%)B.156 (52%) C.29 (96%)D.45 (15%)

9.A.92 (307%)B.127 (423%) C.59 (197%)D.22 (73%) 10.A.114 (38%)B.115 (383%) C.39 (13%)D.32 (107%)

11.A.119 (397%)B.132 (44%) C.20 (67%)D.29 (96%) 分析

從以上統計看出,第一,各鎮區的中學基本有專職的地理教師,每周基本上有兩節課,但有33%的人回答地理課的時間不是全部用于地理教學的,反映了地方鎮區的中學地理教學沒有完全落實。

第二,這份調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以后的教學做準備,而今年新課程標準實施,也需要了解學生對于地理研究性學習和地理實踐活動的熟悉程度,但結果發現,初中從未開展過相關的地理實踐活動的就占了87%,從未試過研究性學習的占了96%。

第三,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屬于一般的占52%,主要原因是有:學校不重視;老師上課枯燥,實踐少;科目多,顧不上;自身認為不太重要。目前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要學習目的是應付會考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 對策

針對以前各鎮區中學不太重視地理、地理基礎知識匱乏的情況,目前的地理學習主要是: ①學習高中知識的同時適當穿插初中知識復習。 ②逐步認真展開地理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

③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能力。

(東莞市莞城一中阮桂玲) 專家點評

本節課在課前進行地理學習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這樣就使緒論課的講授很有針對性,糾正學生對地理概念和地理特性的錯誤理解,糾正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偏差。介紹地理學習方法,通過引導逐步讓學生理解地理與高考、地理與生活、地理與科技發展、地理與個人全面發展的關系,明確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傮w來說,本節課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實用性強。

Ⅱ.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教材分析

山東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和“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與舊教材相比及其他版本的新教材相比,從教材內容安排上來看,山東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以下變化:①課本更加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以前要求掌握的內容以“知識窗”的形式出現,通過學生閱讀、討論,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如“多種多樣的天體”、“太陽活動”、“當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等;課本只保留新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最基礎、最本質的一些概念。②弱化了關于天文知識的系統介紹,甚至包括九大行星的“結構特征”和“運動特征”這樣在舊教材中極其重要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調整到本節課后,且只是隱藏在“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物理性質”的數據表格中,其他如太陽系中的成員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以及星際物質的介紹都以“知識窗”的形式出現,降低了要求。③重新組織教學內容,集中了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知識點;集中的設置,使學生更有利于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為后面學習地球環境作鋪墊。④新教材很好地貫徹了“人地關系的主線”,在本節中體現在對宇宙環境與地球關系的分析上。

(二)教學目的

①在對知識的學習中,體現人類對宇宙環境的認識過程。

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活動、解疑中掌握知識,特別是“知識窗”方面的內容。 ③注重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破除封建迷信,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④注重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突破教學難點。 ⑤注意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天體和天體系統、地球的特殊性。

(四)教學方法

①分組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②運用多媒體播放、演示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物質組成,天體、天體系統及其運動,增強學生對宇宙的感性認識。

③結合課本內容和課本插圖,教師分析講解,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教學過程(3課時) 1.宇宙(1課時)

1)播放“宇宙的誕生”的光碟,讓學生對宇宙的起源有一個認識。讓全班學生朗讀第一單元開篇緒言。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第2頁“閱讀窗”內容。

2)再以8~10人為一組將全班學生分組,要求:

①每組自定組名、選出本組的組長、發言人、記錄人各1名(可以兼任)。 ②討論以下問題,并將討論做好記錄:

a.宇宙是怎樣起源的?b.宇宙中有什么?c.宇宙有無壽命?d.宇宙有多大?e.什么是天體及天體系統?f.宇宙中的天體是怎樣存在的? ③歸納本組的討論,寫出本組對宇宙及對天體、天體系統的認識。

3)各組發言人將本組對宇宙的認識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述;在聽取各組發言人闡述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一些錯誤進行糾正。

4)最后,教師歸納并得出解釋課本“宇宙”的含義,讓學生正確認識宇宙:宇宙包括宇(空間,空間上無邊無際)和宙(時間,時間上無始無終)。

結論: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是運動、發展和變化著的物質世界,具有無限性。

①宇宙中天體是在不停地運動的;②由于引力的原因,運動著的天體之間是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③運動著的天體形成了不同的天體系統;④天體系統是宇宙中的天體存在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宇宙空間變得有序,有序是宇宙中天體存在和運動的最主要的特征,同時對地球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課外活動:播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光碟,根據所看內容,聯系課本和自己平時的知識積累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太陽

(1)太陽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讓學生閱讀課本內容結合前面內容,說出太陽系中的主要成員,突出太陽的特殊地位。 (2)太陽的能量來源 設問:什么是太陽輻射? 讀書: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稱為太陽輻射。 設問:什么是電磁波?(這一部分內容非重點班略講)

13 討論:自然界中的物體,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輸能量。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都是電磁波。它們的波長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差異。電磁波與機械波在傳播方式上不同,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為30萬千米每秒。 討論:太陽輻射主要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講述:核聚變反應的有關知識。太陽內部的組成成分主要是氫和氮,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4個氫原子聚變為1個氦原子,原子核虧損很小的一部分質量,這部分質量轉化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映與目前人類制造的一些核武器和一些核電站的核反應從理論上來看是基本相同的。(4H→He+能量) 設問:太陽內部的這種核聚變反應有沒有終結的一天? 討論:有。但是目前人類還不用擔心,因為盡管太陽每秒鐘由于核聚變反應損耗約400萬噸的質量,但在太陽已經存在的50億年里,只消耗了大約003%的質量,太陽目前正處在青壯年時期,也正因為如此,太陽才能給地球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地球才能在穩定的能量環境中孕育出生命。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設問:太陽輻射對地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討論:太陽為地球送來了光和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 讀書: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是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因素。

講述:地理環境與宇宙環境的區別,向學生簡單介紹有關地理環境的知識。 設問:太陽輻射是怎樣促使地理環境變化的? 討論:沒有太陽輻射,地球上就不會有刮風、下雨等天氣現象(根據具體情況可讓學生說說刮風、下雨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陸地上將不會有河流;沒有太陽輻射,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沒有了風、水及生命的活動,地理環境將不會被改造,年復一年,永遠是一片死寂„„ 2)太陽輻射是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基礎。

設問:如果有一天太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命還能存在嗎?人類還能生活下去嗎? 討論:除非人類已經進化到可以擺脫太陽輻射的境地。按照目前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和幾乎所有的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太陽輻射。“萬物生長靠太陽”,陽光普照,萬物顯現出勃勃生機,那是人類和生物在直接享受太陽輻射;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固定下來的太陽能;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還學會了利用太陽能發電,以解決能源緊張的問題。 (4)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概念。 設問:什么是太陽活動?

讀書:太陽表面常有的變化,甚至是激烈的變化形式通稱為太陽活動。 設問:太陽活動主要有哪些類型? 黑子。

設問:什么是黑子? 讀書:太陽表面常出現一些暗黑的魔點,叫做“黑子”。 讀圖:“太陽黑子”圖。 設問:黑子是怎樣產生的? 讀書:因為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的溫度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 設問:太陽黑子的活動有無規律? 讀書:有。太陽黑子的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 讀圖:“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圖。

講述: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

設問:什么是耀斑? 讀書: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叫做“耀斑”。 讀圖:“一次大耀斑的爆發過程”。

講述:耀斑爆發從開始到高潮,大約只需若干分鐘至幾十分鐘,然而,一次耀斑的爆發會釋放出大約相當于100億顆百萬噸級氫彈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強的無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離子流。

設問:耀斑的活動有無規律。

讀書:耀斑的活動周期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基本一致,也是11年。 講述:耀斑爆發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講述:太陽活動改變了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對地理環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設問:太陽活動對地球產生了哪些影響? 活動:通過讀書進行總結概括,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

結論:a.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b.對地球磁場的影響;c.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讀圖:“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圖”,并回答問題。

14 ①不同緯度帶的降水量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的相關性如下:a50°~60°N,在1910年前,降水量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是負相關,1910年以后是正相關;b60°~70°N降水量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是負相關;c50°~60°N降水量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是正相關。 ②太陽黑子和降水量年際變化的周期大約為11年。

總結: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充分說明了地理環境并不是孤立的,它深受宇宙環境的影響。我們應加大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研究,把太陽活動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 3.地球

(1)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有了前面的知識,這部分內容較簡單,讓學生發言說明地球普通的一面。 (2)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設問:為什么說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討論:因為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 設問:地球上為什么會出現生命? 活動:讀書并進行概括。 1)穩定的宇宙環境。

設問:為什么說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一個穩定的宇宙環境? 討論:太陽提供了穩定的光照條件,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生命的痕跡,再到各級生命形態的出現和進化,太陽都提供了穩定的光和熱。 2)安全的宇宙環境。

設問:為什么說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一個安全的宇宙環境? 討論:九大行星繞日公轉,其運動是有序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圓性),使得九大行星不會在運動中發生碰撞。(簡單解釋) 3)適中的日地距離。

設問:為什么說日地距離是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之一? 討論:溫度過高,熱擾動太強,原子無法結合,分子無法形成,生命就無法出現;溫度過低分子聚集,物質只能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無法生存。地球的平均溫度是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 4)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層的形成。

設問:地球上為什么會出現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層? 討論:因為地球具有適中的質量和體積。

設問:適中的質量和體積對地球上生物的出現有何影響? 討論:適中的質量和體積使得地球的引力適中,從而在地球的外部形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如果地球質量和體積太小,引力太弱,氣體就會逃逸;如果地球質量和體積過大,大氣層就會過厚,而且會保持太多的有害氣體。 課外活動:收集一些探討地球以外生命的國內外報道,進行交流。

(東源縣東源中學范玉星) 專家點評

本教學設計,教師運用多種媒體,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通過短文擬寫、資料搜集的方式拓展學生的地理視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探究季節的成因

(一)教學目標

①情感和價值觀: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②知識與技能:季節產生的原因;各個季節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分布規律。 ③能力與方法:逆向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繪制圖表能力。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 方式引出探究

季節成因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1.在圖上發現什么現象?(北半球和南半球圣誕節圖片)

2.現實生活中夏季的熱量多和冬季的熱量少的原因是什么?個別 回答實驗問題:光源的照射角度如何影響溫度的變化率? 實驗探究:

1.剪下一張5cm×10cm的黑色繪圖紙。把這張紙對折并粘住兩邊,做成一個紙袋。 2.重復步驟1,再做兩個紙袋。 3.每個紙袋中放入一支溫度計。

4.把裝有溫度計的紙袋分別放好,一支溫度計和桌面垂直(90°角),另一支與桌面成45°角,第三支水平放置(成0°角)。用量角器來確定角度,并用書支撐溫度計。

5.把白熾燈放在距離每支溫度計球都是30cm處。白熾燈在實驗過程中不能移動。 6.在數據表中記錄三支溫度計的溫度。(這是溫度計的讀數應相同)

15 7.打開白熾燈。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每支溫度計上的讀數,共記錄5次。5分鐘后,關閉白熾燈。 觀察實驗過程及結果續上表 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

方式記錄數據垂直組(℃)水平組(℃)斜放組(℃)開始溫度1分鐘2分鐘3分鐘4分鐘5分鐘根據地理數據繪圖繪制圖表:

個別學習繪制圖表引導學生發現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和太陽入射角與時間的關系分析和總結: 1.在這個實驗中,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應變量?為什么?

2.將數據繪制成折線圖。用不同的圖例來表示3支溫度計的讀數。 3.根據你所得的數據,位于哪個角度的溫度計溫度升得最快? 4.位于哪個角度的溫度計溫度升得最慢? 5.各個溫度計分別代表了地球上哪部分區域?

6.為什么即使北半球向太陽傾斜時,北極的夏天仍非常寒冷? 想一想:在這個實驗中,哪些量保持不變?小組討論發言續上表 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

方式提出問題1.討論不同地方接受太陽熱量多少可以比較什么? 2.討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接受太陽熱量多少也可以比較什么? 3.尋找熱量最多的地方或季節就應該用什么做依據?尋找什么 是天文含義的季節?

1.北半球夏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2.北半球冬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3.南半球夏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4.南半球冬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5.北半球春季和秋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6.南半球春季和秋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分小組討論小組在卡紙上做準備展示卡紙季節的天文含義?代表發言

附錄

實驗問題:光源的照射角度如何影響溫度的變化率? 記錄下各組數據:記錄人員姓名:學號:

表1垂直組(℃)水平組(℃)斜放組(℃)開始溫度1分鐘2分鐘3分鐘4分鐘5分鐘 根據上表的數據繪制折線圖。 繪制人員姓名:學號:

表2[小組討論]總結人員姓名:學號: 分析和總結問題:

①在這個實驗中,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應變量?為什么?

②將數據繪制成折線圖。用不同的圖例來表示3支溫度計的讀數。 ③根據你所得的數據,位于哪個角度的溫度計溫度升得最快? ④位于哪個角度的溫度計溫度升得最慢?

⑤各個溫度計分別代表了地球上哪部分區域?

⑥為什么即使北半球向太陽傾斜時,北極的夏天仍非常寒冷? 想一想:在這個實驗中,哪些量保持不變?

討論題目:在以下題目中任選一個,說明季節的天文含義是什么?

①北半球夏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②北半球冬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③南半球夏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④南半球冬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⑤北半球春季和秋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⑥南半球春季和秋季應該和哪個節氣關系密切?用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情況來說明。

(三)教學反思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地理一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本“標準”中的行為動詞是“分析”,表明對本條“標準”的要求要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就需要認識地球運動的規律(自轉和公轉)、地球運動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地表運動物體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就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所起的作用,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本節內容和舊版教材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知識點的完整性也很好,但要注意地轉偏向力的問題各個版本已基本刪除,除了地圖社在課前“探究”欄目里要求動手做實驗。

16 《地球的公轉》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如下。 總課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公轉的基本特征(方向、速度、周期等)、正午太陽高度角、晝夜長短的判斷。 第二課時(公開課):通過探究季節的成因,掌握地球上正午太陽高度角、晝夜長短的成因和規律。 第三課時:進一步復習鞏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馮丹) 專家點評

本教學設計最大的新意在于把季節的天文含義解釋為“熱量的多少”,再用簡單易行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熱量的多少”與“太陽高度”、“時間長短”的關系,同時又利用實驗的數據進行圖表的繪畫練習,一舉兩得。和平時我們在該教學課時的講述次序不同,往常我們在歸納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后再分析得出天文意義上的季節含義,現在是從生活中找出季節劃分的理由再分析其原因,這不失為一種可嘗試的教學思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萌發出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三、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一)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①地球公轉的運動規律。 ②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③1課時。

(二)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高中地理必修一)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于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本節內容重在讓學生認識地球公轉的運動規律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內容比較抽象,重點多、難點突出,如黃赤交角、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保持不變、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晝夜的長短等等。而高一學生現階段空間概念、抽象思維能力還很差。因此,教學過程必須通過多種靈活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概念、知識點變得直觀、清晰,化難為易,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直觀生動,一目了然;充分利用教材示意圖,既能讓學生直觀了解,又能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一石二鳥”,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設計的依據

新課程理念是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最主要是:①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②設置地理情境、疑問,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開發學生思維,積極探究地理問題。③開展活動、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等。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變化、周期和黃赤交角。

②了解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含義,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③通過觀察實物地球儀和多媒體動畫演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④通過讀圖、繪圖、分析等活動,提高學生運用地理因素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地球公轉的動畫演示(或地球儀),提高學生利用科學準確的語言表達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地球不同緯度地帶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球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

③通過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認識宇宙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唯物主義觀點。

②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繪圖訓練,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情趣,激發對科學和個人內在美的追求志向。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公轉的一般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 教學難點:黃赤交角及太陽直射點的同歸運動。

(六)教學方法

觀察法、演示法、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式討論法、自主學習、繪圖法。

(七)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動畫

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繞太陽不停地運動的畫面。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 提問]

觀察以上動畫,結合教材第21頁“

(一)地球公轉”的內容,回答:地球公轉的一般規律(中心,軌道,方向,周期,速度,黃赤交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觀察歸納能力。續上表教學程序設計意圖[教師

17 點評]①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東。

②由于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的,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因此地球在公轉時,有時離太陽近,有時離太陽遠,我們把離最近時的位置,稱近日點(每年的1月初);相反的稱遠日點(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公轉的速度不同,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③黃赤交角是指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動畫演示);則地軸與黃道面成665°。動畫演示黃赤交角,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化難為易。同時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教師 提問]講臺上的地球儀,地軸的擺放有何特征? (學生回答:是傾斜的)培養學生對實物的觀察能力。[教師

點評]不錯,若把黃道面作為水平面,地軸就始終是傾斜的,地軸還有一個特征:它的一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動畫演示]

[教師提問]地球公轉運動。

地球公轉運動中,由于地軸的指向基本保持不變,黃赤交角的存在,對太陽直射點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必然導致太陽直射點有時直射在北半球,有時直射在南半球;即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培養學生觀察、獨立思考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空間思維能力。[教師點評]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規律: ①范圍:最北至235°N,最南至235°S(由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 ②春分日(3月2 1日前后):直射在赤道上;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在赤道上;冬至日(1 2月22日前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適當點評,使難點得以化解,知識條理清楚。[學生討論]觀察圖1-15,圖1-16,圖1-l7,隨著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有何變化規律?(學生討論后回答)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以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續上表教學程序設計意圖[教師小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這一天,正午太陽高度值最大值;冬至日這一天,正午太陽高度值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恰好相反。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及時小結,突出重點。[學生活動]繪制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如下圖)

培養學生動手繪圖作圖能力,在繪圖中鞏固地理基礎知識。[學生討論]觀察動畫(注意太陽直射光線,晨昏線,晝半球、夜半球),并討論:①每年3月2 1日(春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此時全球各地晝夜長短有何變化?②從3月2 1日~6月22日(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晨昏線如何移動?此時北半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有何特點?③從6月22日~9月23日(秋分日),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晨昏線如何移動?此時北半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有何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設置疑問,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小結]隨著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一年中,全球各地晝夜長短不斷地變化,具體是:

①每年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②從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且春分日至夏至日,晝漸長夜漸短,夏至日至秋分日,晝漸短夜漸長。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③從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且秋分日至冬至日,晝漸短夜漸長,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晝漸長夜漸短。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本節的又一重點內容,及時小結,突出重點。續上表教學程序設計意圖[教師點評]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綜合反映,決定著某時某地獲得太陽輻射量的多少。同一緯度地區,一年中不同時間(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不一樣,晝夜長短也不一樣,這就有了四季的劃分:一年中,在同一時間(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不一樣,晝夜長短也不一樣,這就有了五帶的劃分。四季和五帶的相關知識,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略講)[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小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引導。 (1)地球公轉的運行規律。 (2)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綜合歸納能力。[課堂練習]1.下列日期,地球公轉速度較快的是() A.1月1日B.6月1日 C.7月1日D.12月1日

2.當黃赤交角變成20°,則() A.熱帶范圍擴大B.溫帶范圍縮小 C.寒帶范圍擴大

D.熱帶和寒帶范圍都縮小

3.夏至日這一天,下列城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是();白晝最長的是() A.基多(0°)B.???20°N)

C.北京(約40°N) D.堪培拉(35°S)鞏固基礎知識及知識技能的運用。 [課后活動]討論: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的現實意義。(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嘗試從生活中發現太陽和地球的運行規律,并以地理思維思考這些問題。

(八)教學反思

(1)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把抽象的概念、知識點轉化為直觀圖像,化難為易,清晰易懂

18 通過設置情境、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通過學生自學,共同討論,教師點評、小結,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觀察實物、動畫、讀圖、動手繪圖等活動,進行了“創造性”的學習,達到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本節課能充分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在探究中不斷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各項技能。

(2)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體問題

問題一:個別概念超前于學生已學知識,如“橢圓的二個焦點”、“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等,學生都相對模糊,如果沒有動畫演示,學生能夠讀圖理解,將難以讀懂。

問題二: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差,也導致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較差。如“繪制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許多學生未能準確地繪制,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缺乏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識(運動軌跡必須有運動方向)。

問題三: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地理知識存量少,一些活動,尤其是“討論”,相當一部分學生未能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澄??h蘇北中學許志丹) 專家點評

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歷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許老師能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特點,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通過直觀觀察、分析、歸納和繪制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體現了“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的基本理念。若許老師在反思中提到的幾個問題能得到較好的解決,教學效果會更好。但這個設計也說明:通過實驗區教師的努力,轉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在經濟落后的地區也能做到。

四、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教學理念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從學生生活出發觀察、體驗、探究或理解地理事象;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識具體化;緊扣新課標要求并重視實施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與區時、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乃至四季、五帶的形成,了解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和對地球形狀的影響;學會實踐觀察地理事象,培養讀圖、分析地圖及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能力和分析、比較、綜合、語言表達能力,并通過肢體語言、合作活動、多媒體手段(模擬實驗、三維動畫等視頻)去表達、領悟、獲取自然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球運動產生的后果(地理影響);培養科學求實的態度與合作精神;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發展觀、聯系觀。

(三)內容分析

①地球運動的這些地理意義有的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如沒有晝夜更替就沒有地方時差,四季和五帶的形成離不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因此,晝夜更替現象、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是學生首先應該理解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重點所在。地轉偏向和地球形狀的成因對高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原則上不作要求,只了解現象即可。

②時區與區時、地轉偏向、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時空分布等都是難點,學生可分別通過游戲式活動、實驗觀察、視頻、圖示比較及聯系生活體驗等方式化解。

③這里所提及的晝夜更替、地方時差均指地球自轉的現實意義,即以24小時為周期的晝夜更替和經度每隔15°出現1小時的地方時差。若地球不自轉(但公轉),同樣會產生晝夜交替現象,但周期為1年,地方時差也就相應地變為約1天(每1°經度差);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是指地球在目前的黃赤交角為23°26′的現狀下討論,若黃赤交角為0°,即使地球繞日公轉也不會產生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也無所謂四季與五帶。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時差以及公轉產生的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重點內容;而地方時與區時、地轉偏向、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布為難點。

(五)教學方法

啟發、小組討論、模擬實驗與游戲、三維動畫投影等。

[教具準備]學生每小組發一個小地球儀和小手電筒(固定在小鐵架上,高度與地球儀相符)、一瓶膠水和少量墨水;24根同樣長度的繩子(15米許);標有倫敦、開羅、雅典、莫斯科、北京、紐約的六張卡片;投影儀。

[場地布置]8人為一小組,每小組4張桌子,沿著教室周圍擺放,其余課桌堆在教室后面或外面教室。教室中央留出空地。教室窗簾拉上。

(六)教學過程(2課時)

前面我們了解了地球運動的規律,現在我們來探討這兩種運動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流 19 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地球自轉小組

討論若地球停止自轉或恒星日為零(但有公轉),將會產生什么后果?哪些現象是自轉產生的?小組用小地球儀和小手電模擬演示、討論;每小組由一位同學發言。(首先可得出周期為24小時而非1年的晝夜更替)演示

觀察伴隨著晝夜交替,地球上位于同一緯度且處于夜半球(非極夜)的東西兩個地點A、B哪個先看到日出?每組在地球儀上相應位置貼上A、B兩字母,用手電照射,轉動地球儀觀測并回答。(相對偏東的地點總是比偏西的地點先看到太陽)續上表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地球自轉推算由于偏東的地點總是先看到太陽,才有時間上的早晚之分(東早西晚)。即不同經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時(規定同一經度的地方時相同)。

若上述A、B兩點的經度相差15°,則它們先后看到日出的時間相差多少?若世界各地均以所在的地方時為標準,是否可行?為什么?現行的各國(地區)的計時方法怎么定的?據地球自轉的周期或角速度推算(1個小時);思考、復習。游戲活動1.圖示介紹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中央經線,東西各跨75°為中時區,往東、西擴展,每15°為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并為一個時區);各時區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區時。

2.請在地圖上查找倫敦、開羅、雅典、莫斯科、北京、紐約六城市所在的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相差多少經度,區時相差多少?往西是加還是減?北京與雅典的時差是多少?第28屆奧運會期間我們每天上午能否收看到現場直播賽事?

3.請各小組座位上的同學回答本小組持卡代表相應城市的那位同學的手表時間應該變為多少?比較這位環球的同學和原先站在東8區的同學的手表時間有何異同?如何解決存在的矛盾?(引入“國際日界線”)1.用準備的24根繩子(代表時區的分界線),一端綁在一塊打一個大結(代表北極),另一端分別由各組抽出的24位同學用手牽直并蹲在教室空地上(同學之間的距離相同)。教師先用彩色粉筆在地上畫出本初子午線,請這24位同學用粉筆分別在繩子末端寫出所牽繩子代表的經度,另請一位同學在繩子之間用粉筆寫出各時區的名稱。

2.可查出倫敦、開羅、雅典、莫斯科、北京、紐約6城市所在的時區分別是中時區、東二區、東二區、東三區、東八區、西五區。相鄰的兩個時區差一小時,西晚(減)東早(加)。北京與雅典時差6小時(夏令時差5時),不能收看到現場直播賽事。

3.由6位同學(每小組再抽出一人)戴著統一好(北京)時間的手表(機械表為佳)并分別手持標有這6個城市的卡片,從北京所在的時區出發向西分別各奔其他幾個城市旅行,并且每到達一個時區撥一次手表。檢驗臺下同學報出的時間是否正確。又另請一位同學同樣邊旅行邊撥手表自北京出發向西環球一周回到北京。(環球的同學可發現時刻相同、日期少一天)續上表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地球自轉實驗大家平時是否注意觀察了衛星云圖上影響我國的臺風(如今年第14號臺風“云娜”)的旋轉方向以及家里水池或便池中的水流方向嗎?為何這樣流?(介紹地轉偏向)在膠水中摻入少量墨水攪勻,將少量倒在地球儀表面的北半球,讓其自然流動一段距離后,按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幾十秒),觀察膠水的流向變化。然后,將地球儀的南極朝上,按順時針轉動地球儀,在南半球做上述同樣的實驗并觀察。閱

圖地球是不是一個正圓球體?如何描述其形狀?觀察課本地圖后回答。

二、地球公轉小組討論投影:地球繞日公轉三維動畫,然后在某一位置(如冬至日)讓地球停止。 1.假設地球停止公轉(保留自轉),將會產生什么異?,F象嗎?

2.為何我們都感到暑假很熱、寒假較冷?(是否地球位于近日點?)

3.在一天中為何中午太陽更加暴曬?(引入太陽高度)1.小組用小地球儀和手電筒演示并討論。 2.聯系生活實際(如日照時間)。

3.各小組用手電筒在桌子上方某適當高度照射桌面,然后保持手電筒的高度而改變入射角,觀察光線的覆蓋面積變化,從而思考單位面積上獲得的能量變化。分析地圖1.用三維動畫演示并引導同學們找出每個節氣(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規律?

2.在同一幅圖上于南北半球中緯度、赤道分別取一點,用不同顏色的直線表示不同節氣時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讓同學們比較各點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何時最小,是否適合于整個北(南)半球?

3.在同一幅圖上用不同顏色畫出二分二至日時的晨昏線和上述南北半球中緯度、赤道處三點的緯線,根據晝弧、夜弧的長短比較各點白晝何時最長、何時最短,是否適合于整個北(南)半球?全球何時晝夜平分?我們夏季還是冬季赴南極考察適宜?觀察思考,各組分別回答不同節氣的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時空分布。

(特別注意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直射現象)續上表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二、地球公轉綜合分析1.請同學們回過頭來綜合考慮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兩個因素,分別比較上述三個地點在全年的變化情況?(引出“四季”)

2.四季是如何劃分的(看書回答)?現在正值什么季節?四季的產生又有何意義(播放四季的景觀圖)?是否全球各地都有明顯的四季?

全年平均來說哪些地方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較多、哪些地方得到的較少?為什么? (引出“五帶”及其劃分)

20 綜合分析、聯系實際

讀圖分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兩個因素在全年的緯度分布和分配。反思上述地球公轉意義的產生與地球自轉有無聯系?若黃赤交角為0°,將會產生什么后果?上述公轉的意義與黃赤交角密切相關,黃赤交角是自轉和公轉共同產生的,但黃赤交角為0°,也無上述意義??偨Y由學生分別說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課堂檢測] 讀上圖,回答:

①標出地球自轉的方向。②AB為(晨、昏)線。③B點的日期為,北半球的節氣為,此時地球位于(遠、近)日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慢)。④C、D、E點的晝長分別為、、 ,日出的先后順序為、 、 ,日出時間分別為、 、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最小的是,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是。⑤D點的地方時為,區時為,北京時間為 。⑥深圳處于(溫度帶),此時的晝夜長短情況為。⑦由C向E流的河流岸侵蝕顯著。

(七)課外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測定校園當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展示工具、設計方案、測定結果、成敗得失等)。 [板書設計]

(八)教學后記

教學感想、效果、同學反映、補充等。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張愛平)

五、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課型、課時 新授課、1課時。

(二)目的要求

①能舉例說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②了解太陽的大氣結構及其主要的太陽活動,舉例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③通過對各種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 ④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唯物辯證的觀點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簡述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重點)。

②簡述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重點、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解難—引導 學法:活動—發現—遷移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手段:電腦動畫、文字資料、圖片。

(六)教學設計 [復習舊課]“太陽在太陽系中居于什么地位?” [資料分析]比較太陽和地球

[新課導入]為什么古人的生活規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板書]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主題一——太陽為地球提供能量——1”。 [板書]

一、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能量 1.人類生產生活的能量源泉 2.自然環境形成和發展的動力

[點撥引導]太陽巨大的能量來自哪里?目前太陽輻射的特點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主題一——太陽為地球提供能量——2”。

[歸納提升]現在的太陽正值中年期,不必擔心太陽的壽命,所謂“世界末日”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點撥引導]太陽輻射在地球上分布均勻嗎?指導閱讀分析教材圖1-8。

[點撥引導]太陽巨大的能量來自哪里?目前太陽輻射的特點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主題一——太陽為地球提供能量——

3、4”。 [引導發現]太陽輻射的分布是什么規律?(原因暫不探討) [活動]小組合作完成課本第9頁活動。 [過渡]目前人類對太陽的了解有多少呢? [講解]太陽大氣的組成。

[活動發現]讀第12頁圖113,太陽活動的周期。 [板書]

二、太陽大氣及其太陽活動

21 里

↓光球——黑子

色球——耀斑活動周期11年 外日冕

[活動發現]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主題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板書]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磁暴 3.極光

4.與自然災害相關——深入研究中 5.對策:觀測、預報和保障、防護

[歸納提升]太陽是地球最重要的恒星,它為地球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是萬物生長和環境的動力;太陽輻射清潔、無污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目前人類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數量急劇減少,如何利用太陽能是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還將在下一節中深入研究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規律。

[布置作業]略。 附錄

課堂學生活動資料(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學習主題一——太陽為地球提供能量

1) 圖1說明了太陽的功率及太陽能傳遞到地球后各種形式能量之間的轉換過程,結合課本第8頁圖17,舉例說明太陽輻射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圖1 2)從下面兩段閱讀材料可以看出目前的太陽輻射有什么特征?為什么?人類要在太空中建設新的家園,應該尋找怎樣的恒星系?恒星的一生

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云物質凝聚而成的。星云物質在演化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引力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內部溫度升高,質量小的云團形成單個恒星,質量大的云團形成了恒星集團。

原恒星——當云團中心溫度達到2000K時,中心形成內核,來自恒星內部的輻射壓將周圍物質驅散,恒星逐漸露出,恒星“嬰兒”就誕生了。各階段的恒星

主序星——當恒星中心溫度達到700萬度以上時,開始核聚變反應,恒星停止收縮,形成了正常的恒星,進入了主序星階段。主序星階段占恒星一生壽命的90%,是恒星最穩定的階段,類似于人類的中年時期。 紅巨星——隨著核聚變的進行,恒星中心的氦核越來越大,氦核周圍的氫越來越少,當氦核質量占到恒星質量的12%時,恒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氦核收縮,而恒星外層膨脹,體積急劇增大,表面溫度降低。恒星進入了老年期——紅巨星。

恒星的最后歸宿——恒星演化到后期,星體的變化越來越劇烈、越來越復雜,最后產生大爆發,拋出大量物質。外部形成行星狀星云,內部塌縮成一顆縝密的天體——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最后形成什么天體,決定于恒星本身的質量。

3)圖2說明了同一時間、不同緯度的太陽輻射分布,也可以說明在同一緯度一年中太陽輻射的時間分配。讀圖分析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時空分布規律。請在以下網格圖中,分別描出30°N、70°S的太陽輻射年變化曲線以及1月和7月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曲線,與同學討論以上太陽輻射分布規律的形成與什么有關。 圖2一年內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示意圖

4)圖3說明了一年中我國各地獲得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狀況,據圖說出我國太陽輻射的分布特征,與上一題的結果一致嗎?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圖3我國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學習主題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每當太陽活動進入活動極大年,各種新聞媒體總有連篇累牘的報道:專家稱太陽風暴未遠去隨時造成災難性后果

美國東部時間10月27日(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科學家近日警告稱,最近發生的太陽風暴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恐怕只有144年前的那次太陽風暴可以相提并論了。

根據最近科學家掌握的內部數據表明,歷史上最大的太陽風暴發生在1859年9月1日與2日。巨大的太陽風暴發生在太陽表面,其能量如同巨大的炸彈。隨后,它給地球帶來了許多的問題。而這一次太陽風暴發生的地方位于太陽表面中部。

太陽風暴主要由太陽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釋放出的氣體和帶電粒子流引起。太陽風暴以每小時約320萬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吹”來。

太陽風暴會對許多技術部門產生巨大的影響。即使是不發達的19世紀,同樣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太陽風暴發生的幾個小時內,在美國與歐洲的電報線路同時發生短路的現象,并因此引發了大量的火災。

人們總是驚嘆于北極美麗的極光。極光是帶電粒子受到了磁場吸引后產生的現象。當北極發生極光時,羅馬、哈瓦那和夏威夷的天空都被它照亮。

加利福尼亞州的Bruce Tsurutani博士稱,1859年發生的巨大太陽風暴,其實是許多因素作用的結果。當時,不只發生了太陽風暴,同時還有其他的現象發生,導致災難巨大。

如果,這些現象單獨地發生,結果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綜合起來,1859年的太陽風暴,才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新浪科技)太陽磁暴開始干擾通信日本衛星首個被“擊中”

22 日本航天機構29日聲明,受強烈的太陽磁暴影響,28日晚,日本“兒玉(Kodama)”通訊衛星信號中斷。 據美聯社報道,在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后,“兒玉”通訊衛星恢復正常運轉。

美歐研究人員28日發布新聞公告稱,太陽當天發生了一次強烈的耀斑爆發,預示著新一輪太陽風暴將在今后一兩天內抵達地球,地球上的通信等設施可能會因此受到部分干擾。與這次耀斑爆發相伴,太陽表面還產生了一股強大的日冕物質噴射,方向幾乎直沖地球。研究人員說,噴射產生的帶電粒子流正以約每小時750萬公里的速度奔地球而來,其與地球磁場作用后可能會形成比較強烈的地磁暴,使地球兩極出現極光,并可能對衛星運行和通信等造成干擾。 (新華網曹建利)太陽風暴導致“神舟五號”軌道艙運行高度明顯降低

記者昨天晚間從中科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獲悉,在太陽風暴的影響下,“神舟五號”軌道艙運行高度明顯降低。

中科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主任龔建村介紹,飛船軌道艙在太空正常運行過程中,一般也會緩慢降低。但這次受太陽風暴的影響,大氣密度增加,運行阻力增大,從而大大加劇了軌道艙的降低幅度。但他同時指出,軌道艙運行狀況正常,艙內實驗儀器未受太陽風暴影響。

龔建村表示,有關方面正考慮啟動軌道艙上的動力裝置,適當時候提高軌道艙的運行高度。龔建村說,航天專家們已考慮到了飛船上天之后可能遭遇到太空“沙塵暴”,并對軌道艙的能量供給設計了冗余,來補充軌道艙“意外”損失的能量,“因此,如果太陽風暴持續發生的時間在同期正常范圍內,飛船軌道艙在軌運行時間基本不會縮短”。

據悉,中科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將對太陽風暴進行24小時監測,并適時對“神舟五號”軌道艙的軌道高度提供修正建議。另據了解,本次太陽風暴幾乎對全球所有的在軌衛星都造成了一定影響,并造成局部通訊中斷現象,我國有關部門已就此做出預警。(新華網2003-10-30)記者專訪天文氣象專家太陽風暴威力有多大

廣東省氣象局高工何夏江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研究表明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太陽黑子的出現頻率幾乎是過去1000年中任意相等的時間段內黑子活動頻率的兩倍,而太陽黑子活動和地球上長期氣候變化如氣溫波動、災害性天氣等都有11年左右的周期,因此國外有專家研究認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可能與20世紀以來出現的地球氣候變暖、天氣變化存在著直接聯系,也有專家對太陽黑子活動影響地球天氣持否定態度。氣象學家認為,統計學上太陽黑子活動與地球天氣變化都有11年的周期純屬巧合,兩者之間并未出現相似的有規律性的聯系;被厚厚的大氣層所包圍,太陽黑子活動所產生的能量變化對地球影響不大,太陽黑子出現時對地球日照量的影響微乎其微,主要是對紫外線輻射量產生影響。 何夏江說,“太陽風暴”影響到地球主要是物理現象,對人體健康、情緒的影響不大,但對紫外線流量的影響可能對人體皮膚有一定影響。由于地球的大氣層(尤其是其中的臭氧層)有能力吸收絕大部分太陽紫外線,“太陽風暴”期間地面上的太陽紫外線輻射不會明顯增強,至今沒有太陽活動峰年皮膚癌患者明顯增多的科學報告。

有醫學專家建議,鑒于太陽劇烈活動對人類生理的影響尚不明了,心腦血管病、中風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太陽活動峰年還是要注意保持安靜和多休息。(南方日報2003-10-31)太陽風暴將于今晚恢復平靜 三天前,30年來最強勁的太陽風暴開始沖擊地球,這場來自一億多公里外的太陽風給地球衛星、航空導航、無線通信造成嚴重干擾,記者剛剛從有關部門獲悉,持續了3天的太陽風暴將于今晚暫時告一段落。 據了解,這次太陽爆發的電磁風暴是最近30年來最強烈的一次。受到電磁風暴的影響,今天上午8點到下午1點左右,我國滿洲里部分地區的通訊信號全部被干擾。

此外,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和俄羅斯衛星也受到了太陽風暴的襲擊,但目前還沒有出現異常。與國際空間站和俄羅斯衛星相比較,日本衛星則顯得有些弱不禁風——日本通訊衛星“回聲”號已成為太陽風暴歷史上的第一個軌道“犧牲品”。該衛星起初傳輸失真信號,后來索性失去了信號,目前它已經徹底失去了工作能力。

但專家同時指出,盡管太陽風暴爆發的高峰期即將過去,但各個相關部門依然也保持警惕。民航飛越北極航班被迫改變航線

太陽風暴還會干擾民用航空通訊信號,不過,除少數飛越北極的航線外,國內大部分航線由于有大氣層的保護,受到的影響不大。

今天上午,當記者來到國航運行控制中心時,這里的工作人員正向北京飛往紐約的CA981航班發出改變航線的指令。

據了解,目前國航從北京往返北美的航班,每周有六個航班,由于這些航班需要飛越地球上受太陽磁暴影響最嚴重的北極點附近,所以,自29日強太陽風暴發生以來,國航已經兩次調整了這條航線的飛行線路。 據國航運行控制中心的負責人介紹,太陽磁暴主要會對外層空間飛行器的通信和大氣層內的短波信號產生影響,而國內民用航空使用的主要是特高頻通訊,除少數飛越北極的航線外,國內大部分航線由于大氣層的保護,受到的影響不大。信鴿丟失:太陽風暴惹的禍

家住北京的劉長生老漢這幾天有點納悶,他的幾只一向聽話的信鴿放飛之后再也沒有回家,經人指點,劉老漢才知道丟失信鴿和太陽風暴有關。

劉長生是北京市西城區信鴿協會的主席,再過幾天一次大規模的信鴿比賽就要舉行了,這幾天他正在組織信鴿訓練,沒想到的是他最喜歡的幾只信鴿再也沒飛回來。

劉長生一打聽,原來是太陽風暴惹的禍,因為信鴿主要是靠地磁場確定飛行的方向,沒想到這次的太陽風暴來得這么快,來得這么強烈,一下子把地磁場給干擾了,劉長生的鴿子回不了家也就在所難免了。

23 吃了苦頭的劉老漢現在已經把這次太陽風暴對信鴿的影響告訴了他的鴿友,鴿友們也一直在問這次太陽風暴何時才能結束。他們還要等著信鴿比賽呢!(央視國際2003年10月31日22:08) ①太陽風暴對地球上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請將這些影響歸類。 ②面對“太陽打噴嚏”,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

③談談你對太陽活動與地球上的自然災害發生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請說明理由。

(廣州四中胡偉英) 專家點評

本節內容對應的課程標準要求是:“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執教者認為應包括太陽輻射及太陽活動兩方面的作用。因為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有“地球運動”、“大氣的受熱過程”等內容,所以有關太陽輻射的時空分布情況只要求學生掌握現象特征即可,同時為了分散難點,安排了課文上出現的“一年內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示意圖”的圖表轉換,為后續學習打下一定的感性認識基礎。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本節重點解決的內容,執教者通過圖片、文字等感性材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難點,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較好。

六、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一)設計意圖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卻又特殊的星球,因為它有生命存在。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呢?外星人真的存在嗎?這是人類一直不斷探索的問題。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節介紹了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增強其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設計此學生研究活動,以學生探究活動推進課程內容。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難點:根據地球出現生命所具備的條件,判斷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圖表、資料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②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③通過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培養學生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學習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平臺。

(六)教學過程1.導入課題(播放美國“勇氣號”登陸火星表面過程的視頻) 師問:“勇氣號”的使命是什么呢?

學生:是盡力尋找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條件。

師問:那么大家認為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2.探究活動 (1)活動步驟

①學生分成甲、乙2個組: 甲組觀點:火星上有生命存在 乙組觀點:火星上沒有生命存在

②根據搜集及提供的材料,尋找證據,討論完成自己的命題。

③兩組同學展開辯論(當甲組或乙組同學闡述觀點時,另外一組同學可以向其提問,教師應適當引導和控制)。

④教師小結。 (2)探究思路

①火星上是否有晝夜交替現象?如果有,其周期是多少? ②火星上是否有適宜生命繁衍的溫度? ③火星上是否有水?

④火星上是否有合成生命的元素? (3)活動過程 甲方: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沙丘及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極都有白色的冰冠。請看材料1。 材料1行星質量 (地球為1)體積

24 (地球為1)自轉 周期公轉

周期赤道面與軌道

面的夾角地球10010023h56m1年23°26′火星01101524h37m19年23°59′

根據上表可知,火星的自轉周期、赤道面與軌道面的夾角與地球相差無幾,所以,火星上與地球相似,五帶分明、四季變化明顯,同時也具有晝夜交替„„ „„(學生發揮)

據此,我們認為:火星上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 乙方: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以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像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與其相似性比,火星與地球的差異性更大。請看材料1(同上表)。 論據1,火星比地球?。?/p>

根據上表可知,火星直徑只及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l/10,引力是地球的1/3„„ 材料2大氣的特點地球火星大氣壓力約為1bars0007bars大氣組成氮:7808% 氧:2094% 氬:093% 二氧化碳:003% 一氧化碳:0000006% 水:0~4% 二氧化碳:9532% 氮:27% 氬:15% 氧:013% 一氧化碳:007% 水:003% 其他:0000291% 論據2,火星上缺少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大氣和水:

火星上雖燃有大氣,卻稀薄到只有地球30至40千米高空的程度,成分也不對,95%是二氧化碳,生物生存必需的氧氣不具備。另外大氣中水分含量也極少,總含量僅4億噸,還不能裝滿太湖的1/10„„ 材料3(見右圖)材料4最低地表溫度最高地表溫度平均溫度地球-88℃63℃15℃火星-140℃20℃-63℃ 論據3,火星上的溫度不適宜生物生存繁衍。

火星距太陽比地球遠,接受太陽的光和熱不及地球的一半,又沒有大氣保存熱量(火星上大氣十分稀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此赤道溫度為-80℃~20℃間,極區溫度為-120℃~-70℃,晝夜的溫差竟有100℃左右,遠勝于四季„„ 論據4„„

論據5„„(學生發揮)

所以,火星可稱得上是煙塵滾滾、“滴水不漏”、滿目荒涼的不毛之地。 甲方:

請看看“勇氣號”和“機遇號”給我們送來了什么? 材料5 “勇氣號”和“機遇號”分別于2004年1月3日和1月24日在火星不同區域著陸。以下是“勇氣號”和“機遇號”發回的信息。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 (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鹦堑膬炔拷Y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于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 (NASA)

火星表面縱橫交錯的河床。這些河床已經干涸,但它們可能是在遠古時期由大量的洪水沖刷形成的。 火星表面揚起的大范圍沙塵暴。這次沙塵暴生成于火星南極附近,影響范圍約有數百公里。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南極地區的片狀地貌。這些條紋是由冰和沉積物構成的。 論據1,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機遇號”火星車找到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液分析,科學家發現火星車所在區域的一些巖層表面有被水浸泡的跡象。最近幾年,科學家在火星南北極發現由固體二氧化碳組成的干冰,并發現火星上曾有過洪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

論據2,1996年,美國科學家宣布在南極發現的火星隕石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材料6大氣的特點地球火星大氣壓力約為1bars0007bars大氣組成氮:7808% 氧:2094% 25 氬:093% 二氧化碳:003% 一氧化碳:0000006% 水:0~4%二氧化碳:9532% 氮:27% 氬:15% 氧:013% 一氧化碳:007% 水:003% 其他:0000291% 論據3,從材料6火星大氣成分我們也可以看出,火星上有合成生命的元素氮„„ 論據4„„

論據5„„(學生發揮)

據此,我們判斷,火星上可能存在過生命。 教師小結:

兩組同學的辯論太精彩了(鼓掌)?;鹦巧纤暮圹E的發現,以及其巖石中含有的有機物成分、大氣中的氮元素都向人類展示,火星上可能存在過生命。但截至目前,我們地球仍然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師問: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因為它自身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地球仍然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我們應該好好的保護它。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上得非常輕松和愉快,整個教學過程全部由學生去掌握、控制和完成,我只是課前搜集了支持辯論的材料呈現給學生。我覺得我的輕松、愉快在于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了學生課前找資料的辛勞;注重了平等交流;落實了課程標準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中山中學王小紅) 專家點評

王老師的設計是屬于“有準備型”的活動課,但這一準備并不是由學生完成,而是由老師完成相關材料的準備,學生根據活動步驟和老師呈現的相關材料及自己本人對該問題的已有知識經驗,開展“形”似無準備,但“神”似有組織的辯論活動。在辯論中,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觀點,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說話有理有據的理性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滿足了學生主動探索自然奧秘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種設計比較適合于日常地理教學。Ⅲ.自然環境的物質和能量轉換

一、“氣壓和大氣的運動”之影響氣壓的因素

(一)課程標準的解讀

在這一部分知識里,課程標準要求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但是在課程教授的過程里我們發現學生的認知過程應先復習初中的氣壓知識,把影響氣壓的各個因素了解后再進一步來分析大氣的運動規律,因為影響大氣運動最關鍵的知識就是了解氣壓的變化情況。 1.知識和技能

可以自己分析影響氣壓變化的因素。 2.過程和方法

用身邊的現象和地理小實驗來了解氣壓變化的因素。 3.情感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現象的愿望。

(二)教學過程

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方式[復習]運用初中的地理知識來回答日常生活中氣壓存在的例子。 比如:喝飲料的盒子會在吸完飲料之后癟掉、吹氣球等。

[資料]斯里蘭卡亞拉國家野生動物公園是2004年年底遭受印度洋海嘯打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海嘯發生時,很多島上游客都不幸遇難,但令動物保護專家驚奇的是,他們沒有發現一具動物尸體。印尼蘇門答臘島野生老虎保護區工作人員梅爾特認為,野生動物對自然災害天生敏感。梅爾特說:“動物的聽覺極其靈敏,它們極有可能提前察覺海嘯將至。另外,海嘯引起的振動會導致氣壓變化,而氣壓變化又能起到預警作用,并提醒動物向安全地帶遷移。”

26 [提問]什么是引起大氣壓強變化的因素?續上表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方式分析不同 海拔高度 對氣壓的 影響

海拔高度對氣壓的影響(見上圖)

單位面積上空氣柱的重量受海拔地點的影響,所以PA>PB>PC [觀察]等壓線地圖上的表示方法是:P1>P2>P3P4>P5>P6

[觀察]在圖中1處進行如下實驗: ①把家用錫紙剪成直徑20cm的圓,然后把它剪成螺旋狀。 ②在中間用針穿一根線吊起來。 ③在下方點燃一根蠟燭。

④觀察錫紙是否有運動的跡象,是怎樣運動的。

小組討論續上表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方式分析受熱 和受冷怎 樣影響氣

壓[結論]錫紙在轉動。為什么? [個別回答]空氣受熱會上升。

[觀察]表現在等壓線地圖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思考]

①1處的氣壓會比原來小還是大,是小于1000Pa還是大于1000Pa。 ②3處的氣壓會比原來小還是大,是小于800Pa還是大于800Pa。 ③1000Pa等壓線該怎么畫? 800Pa等壓線該怎么畫?

④受冷時4處的氣壓會比原來小還是大,是小于1000Pa還是大于1000Pa。 ⑤受冷時6的氣壓會比原來小還是大,是小于800Pa還是大于800Pa。 ⑥1000Pa等壓線該怎么畫? 800Pa等壓線該怎么畫? ⑦比較

1、

3、

4、6的氣壓大小次序。

集體觀察續上表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方式

分析簡單 熱力環流 的各個環

節和過程[結論]1.受熱會讓氣壓發生變化,受冷同樣。 2.受熱會導致空氣上升,反之受冷空氣下沉。 3.空氣運動也可以導致氣壓發生變化。

4.影響氣壓變化的因素有海拔、受熱、空氣運動。

5.受熱和空氣運動使氣壓在同一水平面上發生了大小差異的變化。 [思考]

夏季走過冷氣房時,你會發現什么現象? 冬季推開窗戶時,你又會發現什么現象?

把一個氣球吹脹,再用針戳個小洞,排除它爆炸的可能性后把它放在臉旁邊,你會體會到什么現象?

[結論]空氣從高密度的地方流向低密度的地方。

[結論]通過分析影響氣壓的因素,推導出高低空氣壓變化的原因和大氣的運動有關,大氣的運動和大氣的冷熱關系密切,所以大氣的運動原動力和大氣熱力狀況有關。續上表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學習方式①空氣受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

27 ②垂直運動導致大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值發生變化。 ③同一水平面的大氣從高氣壓向低氣壓流動。 ④由于熱力原因導致的大氣運動稱之為熱力環流。 ⑤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一種形式。 ⑥有各種各樣尺度的熱力環流形式。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許元純) 專家點評

該教學設計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實例作為上課的素材,真正體現了生活中的地理特性。特別是在實驗部分用簡單易行的方法把受熱空氣上升這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形象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整節課思路清晰,邏輯推理性強,為學生在續后的學習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城市熱島效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概念。

②理解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讀圖,提高讀圖分析能力,對比能力和歸納能力。 ②通過分組討論,學會團隊協作和加強競爭意識。 3.情感目標

加強環保意識、學會合理利用資源,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對策。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談話法、小組討論法、探究式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你們大部分同學都去過好宜多那邊吧,那個地方應該是我們惠陽淡水最繁華的地方,假如在一個烈日炙烤的夏天,你在那邊逛完街再回到我們學校,你有什么感覺呢?

(等學生發言完,用多媒體展示一幅西南師范大學的校園圖片,老師講述:重慶流傳著一句話:重大的牌子、西師的園子、西農的盤子、川外的妹子、西政的漢子。西南師大是重慶市校園最漂亮的大學,就是因為西師校園綠化非常好,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高處看只能看到一片綠色的海洋。大家知道重慶是四大火爐之一,夏天非常炎熱,但每次我從市中心回到學校時,就感覺到非常涼爽,因為西南師大的溫度要比市中心低3℃度左右,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導出城市熱島效應)。 2.探究過程

[承轉]那到底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呢?請同學們看看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 (1)城市熱島效應的定義 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

(用多媒體展示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請同學認真觀察這幅圖,思考一下圖中氣溫曲線有什么分布特點。并歸納城市熱島效應的定義。)

[教師小結]從圖上可以知道氣溫曲線總體是從市中心向郊區遞減,但在郊區居民區出現兩個次高點,還有在離市中心兩邊距離差不多的商業區和公園中,商業區的溫度明顯高于公園。 [承轉]從這些特點,你能用你自己的話來歸納一下城市熱島效應的定義嗎?

[教師講述]城市熱島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于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在等溫線圖上,城區則是一個明顯的高溫區,如同突出海面的島嶼,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可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小島的圖片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

[承轉]為什么城市中的溫度會高于郊區呢?也就是說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2)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

[學生活動]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一幅是城市景觀圖,一幅是郊區景觀圖。根據圖片,請同學分小組討論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

(展示圖片時要引導學生從地面覆蓋物、大氣環境、人為熱量等幾方面去對比城市景觀圖和郊區景觀圖,同時可展示更多的關于城市和郊區的圖片,讓同學結合實際進行討論。)

[教師小結]剛才各個小組的發言都很好,大家提出了很多原因,但歸納起來,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城市下墊面特性的影響。

[分析]城市內有大量人工構筑物,地面基本上被硬化,而綠地、水體等自然因素相應減少。

28 [舉例]比如夏天里,草坪溫度32℃,水泥地面的溫度可以達到57℃,柏油馬路的溫度更高達63℃。 2)城市大氣污染。

[分析]城市中的機動車輛、工業生產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塵等,這些物質可以大量地吸收環境中熱輻射的能量,產生眾所周知的溫室效應,引起大氣的進一步升溫。 3)人工熱源的影響。

[分析]工廠、機動車、居民生活等,都要燃燒各種燃料、消耗大量能源,從而轉化為熱量。

[承轉]我們為什么要研究城市熱島效應呢?那是因為城市熱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很多影響。 3.城市熱島效應的可能影響

[教師提問]城市熱島效應會引起城市的溫度上升,那溫度的上升會對城市居民產生什么影響呢?(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小結]城市熱島效應的可能影響有兩點: 1)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

[分析]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環境溫度高于28℃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氣溫高于34℃,并伴有頻繁的熱浪沖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此外,高溫還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從而提高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傷害人體健康。 2)引起城市熱環流。

[學生活動]請兩位同學根據以前所學的熱力環流的原理到黑板前畫出城市熱島環流,其他同學在座位上畫。(畫完后教師點評,并用多媒體展示上幅城市熱島環流示意圖進行參照。)

[教師講述]市中心溫度較高,氣流上升,郊區溫度較低,氣流下沉,在同一水平面產生氣壓差,使得上空氣流由市中心流向郊區,在近地面氣流由郊區流向市中心,這樣就產生了如圖所示的環流圈。

[承轉]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城市的規模迅速膨脹、人口急劇增長、建筑物越來越密集、機動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加上工業生產等,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特別是夏季,高熱酷暑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定措施來減小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 4.城市熱島效應的對策

[學生活動]用多媒體展示城市熱島效應的三個原因,讓學生對照其原因并主要從吸熱和放熱兩方面來分小組討論其解決對策。

[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從原因入手,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許多解決對策,我們把他歸納一下。許多同學提到增加城市綠化地,保護好水面、濕地等等,這主要是從下墊面方面來講。 1)增加自然下墊面。

[舉例]每公頃綠地平均每天可從周圍環境中吸收818 兆焦耳的熱量,相當于189臺空調的制冷作用。園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一公頃綠地,每天平均可以吸收18噸的二氧化碳,削弱溫室效應。(多媒體展示兩幅城市綠化的圖片)

[承轉]增加自然下墊面可以吸收更多的熱量,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面,就是城市的放熱量多,那怎樣減少呢?

2)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人工廢熱。

[分析]主要是加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率。

[承轉]在上面城市熱島效應可能產生的影響中,我們知道它會產生城市熱島環流。熱島環流對此城市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提問兩個同學)

[教師小結]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一方面,城市熱島環流把市中心的氣流帶到郊外,在郊外凈化后再回到市中心,這樣使得城市的空氣得到凈化;而另一方面,城市熱島環流會把市中心與郊區間的污染物帶到市中心,從而,加重市中心的污染。對于有害的方面我們是要盡量避免的,所以在城市規劃、工業布局時要考慮這個因素。

3)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業及衛星城布置在環流圈外。

[承轉]這樣我們共同探討了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影響和對策,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總結 原因:

①城市下墊面特性的影響。 ②城市大氣污染。 ③人工熱源的影響。 對策:

①增加自然下墊面。

②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人工廢熱。

③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業及衛星城布置在環流圈外。

(五)教學反思

熱島效應是人類突出的環境問題,我希望通過案例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城市熱島效應的概念、原因和對策,引發學生對熱島效應的關注。通過學習,學生們紛紛認識到城市在發展中也帶來了環境問題,而這些環境問題將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因此,人們在城市規劃、工業布局時應注意環境問題,要以可持續發展觀來指導城市規劃、工業布局,使人與社會、自然能夠獲得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29

(惠陽中山中學邱榮華) 專家點評

本教學設計從學生生活中的感受入手,運用案例、采用對比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城市熱島效應”的興趣,然后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歸納“城市熱島效應”的概念,產生熱島效應的原因,并找出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對策。邱老師的設計體現了“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培養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基本理念,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促進了學生主動和富個性地學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地球氣候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新課標要求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習的重點主要是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客觀規律,學會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特別是近一兩百年以來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原因;同時能利用資料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為人教版。

①了解全球氣候不斷變化的規律、特點。

②分析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 ③能從多個角度探究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全球變暖及其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全球變暖的成因以及危害,了解大氣環境保護的措施,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念、全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終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課本上圖以及老師提供的大量圖片,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發現問題能力,比較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大氣污染——地球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危害,使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意義,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和防范措施。

(五)教學設計思路

全球變暖問題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大氣環境問題,但課本由于課時所限,教學素材少,為了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究性精神,應借助internet網絡工具,充分利用圖片的直觀效應,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加輕松,事半功倍。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室。

(七)教學方法

導學法、歸納法、分組提問法。

(八)教學過程(1課時) 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創設情景案例1:展示好萊塢最新電影大片《后天》劇照的圖片。

案例2:圖片漫畫“地球出汗了”。

《后天》的內容反映的是哪方面的問題啊?

地球為什么會出汗?大氣出現了什么問題了?

學生站起來回答:氣候變冷,世界末日——學生踴躍發言

30 學生分析圖后踴躍發言:溫室效應;二氧化碳太多„„ 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本節內容的興趣續上表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導入新課

課件導入

創設情境投影課本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

課文:24全球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的概念:(略)

(2)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近代氣候變化。

屏幕展示近百年來氣溫的變化圖,引導學生分析圖中橫坐標、縱坐標和紅色曲線所表示的意義?反映什么問題?

近一萬年來地球氣候如何變化?什么是氣候變化?總的來看有什么特點?

圖中放映了近百年來全球氣溫的什么樣變化特點?試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分析圖:

226~228認真分析圖中所反映的氣溫變化點作出回答:寒冷和溫暖交替變化橫坐標:年份;縱坐標:溫度;紅色線:氣溫的年變化;該圖反映出近百多年來全球氣溫上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課件導入

歸納: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特點(略)

案例3:工礦企業向大氣排放大量的污染氣體。

講述:140年來,全球氣溫上升了06℃~09℃,科學研究表明,最近100年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和的,所以現在全球氣溫達到了一千年來的最高值。其中有自然原因和人認真做好筆記,發言: 氣溫升高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為原因:大量礦物燃料的燃燒。

大批森林被砍伐,如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的熱帶雨林被砍。培養 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分組把自己收集的結論在同學面前展示一續上表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引導 轉入新內容 課件導入 歸納總結

引導轉入新內容

創設情境案例4:工人正在砍伐森林:

(1)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② 人為原因:毀林和燃燒大量的礦物燃料 案例5:極冰正在不斷融化

案例6:冰川面積的縮小將使北極熊失去生存的空間

為原因,如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30%,大片森林遭砍伐,森林面積銳減,特別是熱帶雨林正面臨消失的威脅。

提問:全球變暖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講述:20世紀,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許多島國(如太平洋上美麗的島國圖瓦盧)面臨著被淹沒的危險,世界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50~100年內全球的均溫可能還將上升05℃~認真做筆記思考。

小組代表發言:

①南極冰川不斷融化對生態環境,特別是企鵝的影響。

31 ②海平面上升對斯里蘭卡等地勢較低國家的影響。起分享。

通過圖片直觀放映氣候變化的原因

通過圖片直觀放映氣候變暖的后果:續上表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

課件導入 歸納

總結案例7:太平洋島國圖瓦盧“滅頂之災”進入倒計時

案例8:孟加拉遭受洪水襲擊——“洪水無情人有情”

案例9:中緯度干旱加重„„

(2)全球變暖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地國家和地區直接威脅,同時影響農業生產并改變整個水循環。 案例10:世界各國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06℃,海平面持續上升9~88厘米,像圖瓦盧這樣的島國將會永遠消失在世界地圖上。據報道圖瓦盧政府已經向新西蘭請求,希望他們能接納即將被太平洋吞沒的全體居民。全球變暖除造成海平面上升外還致使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濕狀況發生變化。③今年夏天,暴雨、冰雹、龍卷風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今年出現的極端天氣比較多,而且災種比較多,這與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背景是有關系的,全球氣候變暖以后,這個突發事件,氣象災害容易變多。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內心震撼力。

如何收集資料來說明所要論述的問題, 如何對資料進行篩選。 續上表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引導 轉入新內容

創設情境案例11:美國總統布什2004年7月17日在華盛頓依然表示,他不會停止部署導彈防御體系,也不會改變反對《京都議定書》的立場。

案例12:2004年11月6日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

提問: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呢?如何采取措施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講述:在減輕氣候變暖方面,國際社會做出了巨大努力。

1997年,聯合國大會制定了《京都議定書》,確定了具體的削減目標。2004年7月13日 8:40一場狂風暴雨突然襲擊申城,造成重大的停電事故、交通事故。

學生小組代表發言:

1992年,18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第一次環境與發展大會,并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培養 學生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習能力,自學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能對當前熱點問題進行思考,續上表教學 環節課件導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設計 目的

課件導入 歸納總結 課堂小結

(3)解決的措施。植樹造林;減少能源的消耗、提高技術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開發新能源;加強國際合 32 作。

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產生后果、解決途徑。2002年9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朱镕基總理代表我國政府核準了《京都議定書》,表明中國向世界作出了承諾。同時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九)師生共同總結,并板書

①氣候變化的主要成因: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自然原因。 ②氣候變化的嚴重后果:海平面上升,影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世界各地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氣候變化的解決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十)學習反饋與評價

①下頁圖中代表1958—1974年二氧化碳增加的曲線是()。 ②圖中代表近年來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導致的后果是()。

③根據估計,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一倍,全球的氣溫將升高2~3攝氏度,但實際近年來全球氣溫升高并沒有這么快,原因是()。

(十一)課后活動 觀看電影《后天》。

(廣東實驗中學施美彬黃建偉廖潔) 專家點評

本節課充分地分析了課標以及教材的教學要求,課堂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設計意圖,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通過引用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圖片和案例教具,讓學生較快地掌握了課標所要求的知識,同時極大地引起學生對學習地理的興趣、對身邊生活的關注,讓學生學會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最后本節設計能充分把握最新的熱點、時事做情境資料,解決問題,把所學知識加以拓寬,學生反響較好。

四、全球氣候變化

(一)新課引入

幻燈片1:荒漠中的樓蘭古城。

學生對樓蘭今昔巨大反差的原因的思考。 幻燈片2:樓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環境。

學生對樓蘭今昔變化的原因進行探究,感悟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從大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和影響結果兩個方面啟動本課學習興趣。

(二)新課學習

1.出示本課的課標要求,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的 幻燈片3:(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課標要求:根據有關資料,說明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第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幻燈片4: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特點。

教師解釋“地質時期”并引到學生學習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圖,要求學生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歸納變化特點。

學生回答:氣溫和降水都呈現周期性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看到侏羅紀后期的氣溫和降水變化思考恐龍滅絕事件,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熱烈。 教師解釋冰期和間冰期并出示結論:以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為特點,并舉例,冰期的加拿大全為大陸冰蓋,并解釋五大湖的成因。

幻燈片5: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特點 教師解釋“歷史時期”,并引導學生學習一萬年來挪威雪線高度和近五千年來中國氣溫水平變化圖并用幻燈片6解釋雪線的概念:常年積雪的下界,即年降水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是一種氣候標志線,再返回幻燈片5,引導學生看圖歸納雪線變化特點,從而得知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特點:以公元前16世紀為界:分溫暖期和寒冷期。

教師:從歷史時期看,現在處在氣候變化的哪一個階段? 學生:寒冷期的后期。

教師:歷史上的溫暖時期,氣溫比現在還要高,所以氣溫的變化有其自然原因。 幻燈片7:近現代氣候變化特點。

教師:近現代氣候就是近一兩百年來的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氣候,請同學們學習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氣溫水平變化圖,歸納近現代氣溫變化特點。

學生:從圖中看到,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33 教師:非常正確!氣候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降水的變化特點如何?請看下一幅圖。 幻燈片8: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

教師指導學生看圖,提醒學生先讀懂圖例,再看地圖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有的地方降水量增多,有的地方降水量減少。

教師:就是說,各地的降水變率增大了。請同學們結合近現代的氣溫和降水變化,思考氣候變化帶來的可能影響。

3.第二部分的學習內容: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及對策

教師:我們把這個學習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用分組學習的形式學習,請同學們在學習小組中學習本小組的內容,整理觀點后選代表發言,發言后我們將進行小組評價,請詳細看評價標準和要求。 幻燈片9:自主學習,歡迎發表意見或看法。 ·全球氣候變暖對現有生態環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災害是指危及人類生命財產與生存條件的自然變異現象和過程) ·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人為原因與對策

幻燈片10:探討課表現等級的認定標準。 ·是否具有嚴謹的治學精神

·小組成員是否人人參與、團結合作 ·發言是否觀點明確、有條理性

·是否可以用所掌握的知識現場解答問題 評價主體:自評、他評、師評。

評價客體:研討組,以集體形式得分。 評價等級:A、B、C、D 幻燈片11:生態環境組自然災害組我國農業生產組人為原因及對策組自評他評師評 學生分組討論上表中相應的學習內容并分別發言。 生態環境組:

我們認為全球變暖對現有生態環境的影響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①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與物種組成可能發生明顯變化。自然植被分布的變化最能體現氣候變化的影響。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我國植被帶明顯偏北?,F今西北地區的草原與荒漠區,在全新世曾是廣闊的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種草原動物也非常豐富。但隨著全球氣溫的波動式下降,同時受第四紀冰期氣候波動和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隆升的影響,我國自然環境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差異,生物多樣性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

②冰川、凍土和積雪可能減少。高山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冰川將隨著氣候變化而改變其規模。由于全球變暖,一些冰川出現了減少和退縮現象。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高山季節性積雪持續時間將縮短,春季大范圍積雪提前消失,積雪量將較大幅度減少,積雪年際變率顯著增大。到2050年,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古穩定積雪區積雪深度將分別以23%和02%的速度緩慢增加。

③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積萎縮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歷史和現代記錄,更能反映氣候變化的空間變化和區域特征。

④海平面升高將影響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1900年以來,全球變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這將會嚴重影響珊瑚礁、珊瑚島、礁島、鹽沼以及紅樹林等海岸帶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資源,進而影響海岸帶環境和經濟。 自然災害組:

我們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增加?,F有的研究指出,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的一些極端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水、熱浪、雪崩和風暴、沙塵暴、森林火災等,其發生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由這些極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會加劇。

在我國,氣溫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發量,從而加重了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的干旱、土地沙化、鹽堿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來,春季北方沙塵天氣異常。

氣候變暖對中國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中的夏季氣候造成影響,使農業病蟲害頻繁產生。2000年中國遭受了罕見的全國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溫致使北方部分省市發生大面積嚴重的蝗蟲災。 我國農業生產組:

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氣候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質資源之一。氣候變化也對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生產環境、布局和結構產生影響。氣溫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發量,從而加重了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的干旱、土地沙化、鹽堿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來,春季北方沙塵天氣異常頻繁。

氣候變暖對中國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中的夏季氣候造成影響,使農業病蟲害頻繁產生。2000年中國遭受了罕見的全國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溫致使北方部分省市發生大面積嚴重的蝗蟲災。

——氣候變化將改變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組成、結構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據研究,我國除云南松分布面積有所增加(約12%)外,其他樹種的面積減少2%至57%。

34 綜上所述,氣候變暖對我國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許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發言完了,謝謝。 人為原因組:

人為原因表現為城市化、森林砍伐,過量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工業化原因引起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等。由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工業上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森林樹木的無節制砍伐,都使得全球溫室氣體不斷增加,令全球氣溫迅速升高。

對于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我們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必須控制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口增加是引起全球氣溫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人口增長減緩令環境污染的速度減慢,從而減緩氣溫的升高。

其次,我們還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F在可行的方法就是控制工廠及汽車的廢氣排放,可以在排放的時候進行多重處理,使排放出來的氣體危害少一些。當然,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開發新的環保能源,例如氫氣燃料和可燃冰之類,燃燒后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燃料。

最后,對于現存的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我們還可以通過多植樹造林來進行吸收。通過這種途徑,不僅能直接利于溫室氣體的吸收,還可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一舉兩得。 教師歸納學生發言并強調重要知識點: 幻燈片12:氣候變暖的人為原因和對策。

·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①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②開發新能源

·破壞森林——對策:保護植被,植樹造林 4.本課小結和知識網絡構建

幻燈片13:氣候變化、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5.本課內容的后續學習 幻燈片14:

·有關這節課內容需要繼續探討,請在網上鍵入“氣候變暖”搜索

·需要和老師再探討有關問題的同學請發郵件至:zqfengxy@126com

(三)練習反饋

幻燈片15:讀天津市海濱平原受海平面升高影響的范圍圖思考: ①當海平面上升03米時,天津市有哪些城鎮會被淹沒? ②除了淹沒土地外,預計天津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還會有哪些改變?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提示及補充。

(四)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主要運用豐富的圖片和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通過學生分組探究、陳述觀點的形式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及對策,歸納并展示氣候變化與自然生態系統、人類活動等幾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通過網絡構建師生交流的平臺,擴大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肇慶中學馮小燕) 專家點評

本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基本達到了。通過小組合作和交流討論,學生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展現,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關注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和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同時通過評價體系,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與競爭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人口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五、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課的類型 講授新課。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能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認識洋流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影響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綜合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提高環保意識,確立探索海洋、開發海洋的信念。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教學難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35 講解法、地圖法、講練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世界地圖、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六)設計思路與重、難點的突破

本節課為2004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第三章的內容主要講解地球上的水。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水體和水循環,教材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針對我校學生基礎稍差的現狀,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渴望并可及的事情。我在本節課的授課過程中采取了“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成功教育理念來設計本節課。

設計本節課的思路是: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注重講練結合;重要的結論由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自己歸納出來,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引入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等等這些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新課標的主導思想——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

通過教給學生巧記規律的方法,結合自己家鄉的水熱狀況分析與西北歐氣候差異的原因;綜合各科知識分析漁場形成的原因等等來突破重、難點。將重、難點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通過各個問題的擊破,獲得對整節課內容的掌握。

(七)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引用兩個小故事:

①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很多帶有顏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東的海域。經過了五十多天后,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國的西海岸被發現了。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添加一些風趣的語言。如:是你一腳踢過去的?還是它坐著直升機飛過去的?還是科學家在地下挖一個洞,漂流瓶自己“走”過去的?)

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帶有顏色的漂流瓶到達了美國的西海岸呢? (這時學生能回答出漂流瓶是隨著海水的運動到達美國的西海岸的。)

教師進一步總結這個有趣的實驗,說明了世界大洋是一個連續運動的整體。

②大家都知道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但很多人不知道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走了一次彎路。他第一次是從歐洲出發從北部航行到美國的,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時間;第二次從歐洲出發從南部航行到達美國的,這次航行僅用了20天的時間。 提出問題: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兩次航行相差17天的時間? 在學生處于“憤”、“悱”之間時,引導學生說出海水的運動是有方向的,進而引入新課。 (可以使用這樣的語言:那么這種海水的運動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規律性呢?) [板書]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設計這兩個小故事的目的是在一開始上課時,就能充分吸引學生學習本節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自己總結世界大洋的海水不僅是連續運動的整體,而且這種運動是有方向的。) 2.講授新課(1)基本概念①讓學生看教材61頁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并要從教材對洋流定義的描述中總結概念中的關鍵詞語。學生總結完關鍵詞語后,教師展示出自己總結的關鍵詞語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引用“墨西哥灣暖流的徑流量可達世界陸地總徑流量的20多倍”這個例子,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看書的同時,書寫板書)(多媒體展示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是“常年”、“沿著一定的方向”、“大規模”。) ②講解洋流的分類,指出按溫度性質將洋流分為兩種——寒流和暖流,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通過多媒體展示練習,加強鞏固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練習:寒流:由()緯度流向()緯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溫比流經海區水溫()。暖流:由()緯度流向()緯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溫比流經海區水溫()。 右上圖中所示的是寒流還是暖流?

承轉:點擊超鏈接,復習關于風帶的知識。復習的內容包括低緯、中緯各形成什么風帶,并讓學生思考在這種風的吹拂下,海水將如何運動,進而引入下一個問題。 (2)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用多媒體展示太平洋系統洋流模式Flash動畫,讓學生結合教材第62頁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和多媒體展示的動畫,自己分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學生看書的同時教師板書) 結合教材師生共同分析太平洋系統的洋流分布。讓學生拿出筆,書寫數字“8”,將學生作業體現的兩種“8”字的寫法都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對比哪種寫法與太平洋系統洋流分布規律相同,從中教會學生巧記規律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問題:觀察太平洋洋流系統,在大陸東岸低緯和高緯洋流性質有什么不同,西岸呢? 讓學生結合教材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多媒體所展示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講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交代給學生關于教材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我們以重點學會太平洋系統洋流分布即可,其他的洋流只作了解。

讓學生通過剛才老師的講解,自己分析影響洋流分布的因素。在學生分析的同時教師給予一定的定向引導。 練習:

①主要以盛行西風為驅動力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B.日本暖流 C.北赤道暖流D.加利福尼亞寒流

②有可能將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區受嚴重污染的海水帶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36 A.北太平洋暖流B.北赤道暖流

C.千島寒流(板書: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氣候。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3頁的圖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氣候效應圖。

首先讓學生在左圖上找到“卑爾根”這個地方,說出它的地理緯度,然后讓學生看右圖,自己分析橫、縱坐標的含義。找到一月份卑爾根的平均氣溫值,然后告訴學生在老師的家鄉——哈爾濱大致的地理緯度是45°N,但它的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0℃。

思考:為什么卑爾根的緯度高于哈爾濱,而它的一月份平均氣溫遠遠高于哈爾濱呢?

(引導學生找到在卑爾根這個地區有大西洋暖流的經過,并讓學生總結出大西洋暖流對卑爾根這個地區有增溫的作用。)接著讓學生找到卑爾根一月份的降水量,是150mm左右,而哈爾濱的一月份降水量是30mm左右。

思考:為什么卑爾根的降水量遠遠高于哈爾濱呢?

(引導學生總結出北大西洋暖流對卑爾根起到增濕的作用)多媒體展示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的作用。然后讓學生總結寒流對氣候的影響。并留給學生課下思考的問題:秘魯寒流是怎樣影響著南美大陸西岸氣候的。 2)漁業生產。

用物理學上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原理,解釋寒、暖流交匯處海水將上、下做垂直運動。進一步解釋,海水在擾動后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因此,兩種洋流的匯合處易形成大的漁場。

多媒體展示紐芬蘭漁場大概分布在哪些地區,讓學生對照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找到經過紐芬蘭漁場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多媒體展示北海道漁場大概分布的地區,讓學生對照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找到經過北海道漁場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3)航海。

用課前的第二個故事具體講解順流加速、逆流減速的原理,緊扣小故事,使課前的疑問在本堂課的授課過程中得以解決。 4)污染。

引用課前的第一個小故事,設置疑問:假設日本以東海域發生了原油泄漏,那么在美國以西海域是否被污染,從而解釋,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質攜帶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物范圍擴大。 3.總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其中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是重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難點,希望同學回去好好復習加以掌握。 4.練習

多媒體展示練習:

①寒流流動的方向大致是()。

A.由南向北的洋流[DW〗B.由高緯向低緯

C.寒流水溫一定低于暖流水溫D.由低緯向高緯

②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墨西哥灣暖流D.拉布拉多寒流

(八)作業

地理學習冊第45~47頁的練習。

(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張玉秀) 專家點評

本設計能夠體現任教老師對此教學內容“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設計理念,故事引發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效果,即時知識反饋及時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望。

六、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對課標的解讀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課標的行為動詞是“分析”,屬于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是能夠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該標準的行為條件是“結合實例”,對學生達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進行了限定,即要通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來得以實現。

37

(二)教學達成目標

通過以上對課標及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把本節教學的具體目標確定如下: ①知道河流侵蝕的主要類型。

②理解在不同發育時期,河谷受到的侵蝕作用及河谷形態特征的差異。 ③知道河流堆積地貌的主要類型及其發育的位置。 ④理解各種河流堆積地貌形成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①設計、制造教師上課使用的多媒體課件。 ②提供給學生游覽長江全程的相關材料。 ③確定課堂討論的學生分組。

(四)教學過程

所用教材為人教版(必修一)。

[引入新課]以景觀圖作為引入,指出地貌的形成除受內力作用外,還受到外力作用。課件投影:冰川地貌、風成地貌、流水地貌等風景圖。

[引導讀圖]看投影上的幾幅圖,看看這些地貌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看圖回答)

[教師總結]這些圖片所反映的地貌還受到流水、風、冰川、生物等的影響。引出外力作用的含義。 [引導過渡]我們生活在南方地區,降水很豐富,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較常見,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貌是最常見的地貌之一——引出本節課重點了解河流地貌及其發育的情況。 [課件展示]第二節河流地貌的發育

[引導看材料]我們選擇我國最大的一條河流——長江來了解河流地貌的情況。讓學生看材料中的背景資料,回顧一下長江的基本知識。

[引導過渡]我們本節課就跟隨材料中的王教授他們一起去暢游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了解在河流流水的作用下,會形成哪些河流地貌。

[引導學生看情境]通過本情境的設置,主要讓學生分析長江上游虎跳峽河谷的特點,進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

王教授是一個地理學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帶他的兒子小明利用假期對長江進行全程游覽活動。他們從長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覽,在長江的上游,他們來到了虎跳峽,小明為虎跳峽的洶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勢所吸引。

[引出問題]虎跳峽這種地貌形成與什么外力作用有關?在這種外力作用下,虎跳峽的河床應該會呈現什么形態?請你從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圖中選出最切合虎跳峽的一幅,并根據你的選擇,說出這種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課件展示]虎跳峽圖和三幅河床形態圖 [教師總結]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蝕作用(板書),根據虎跳峽的流水情況,說明了流水的侵蝕方向是向下的,我們把這種侵蝕叫下蝕(板書)。下蝕的結果是使河床不斷加深,逐漸形成了剖面為“V”字形的河谷。 [引導學生情境]本情境主要在于分析得出此河段受到溯源侵蝕明顯。 正當小明被虎跳峽的雄偉風光所迷住時,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說:“經歷數萬年的時間后,虎跳峽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小明聽后不得其解。 [引出問題]王教授認為虎跳峽在數萬年后不在當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會沿河道哪個方向移動?上游還是下游?并說明理由。(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課件展示]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質巖層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這種推測完全有可能。在流水長年累月的不斷侵蝕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蝕作用力大,較軟的巖層易受到侵蝕淘空,而上端巖層也會逐漸剝落,使得河谷不斷向河流源頭的方向移動,我們就把這種侵蝕作用力叫溯源侵蝕。

[引導對比]上面提到的下蝕結果使河谷不斷加深,這里的溯源侵蝕的結果會使河谷不斷地向河流源頭延伸,使河谷不斷延長。

[過渡]小明他們游覽完了金沙江河段,乘興順江而下繼續游覽,向三峽進發,看看他們所看到的情況。本情境設置在于說明長江三峽受到的主要是流水作用。

游覽了長江的金沙江河段,小明他們乘興來到重慶市,并在重慶登上了游長江的客輪。旅游船順流而下,很快就來到長江三峽的著名景點白帝城。小明一家站在船頭,看到兩岸峽谷高聳,十分壯觀。為配合人們觀賞景色,船上的廣播這時也正播放著李白的《朝辭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引出問題]根據三峽河段的風景圖,請同學們說出長江三峽的水流特點以及該特點對長江河谷會產生什么影響?(學生看圖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此處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對河谷的下蝕作用明顯,使河谷不斷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偉壯觀的三峽景觀。

[過渡]游覽了驚險壯觀的長江三峽景觀,小明他們順江而下,進入了長江的中游河段。來到中游小明他們又見到了什么景觀。

[引導學生看材料]引導學生分析中游河段的特點以及所受到的河流作用力。 經過了兩天的航行,游船進入了長江的中游河段。爸爸對小明說:“我們已經進入了荊江河段,你看看長江 38 與前幾天相比有了什么變化?”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見長江此時猶如一條彎曲的巨龍,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兩岸,部分河道則出現了淺灘,有居民站在淺灘上悠然地釣魚。

當小明他們的游船到達下圖中AB連線的附近時,小明的爸爸王教授要小明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小明想了一會兒就給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聽后很滿意地點點頭。

[引出問題]①請參照下圖的相關圖例和橫斷面圖,根據上述材料,你知道小明的答案是什么嗎?讓小組討論回答,并說明理由。

②根據以上的推測判斷,你認為經過長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態上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課件展示]

[教師總結]建設貨運碼頭要考慮到多種因素,但重點考慮的是碼頭建設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險,根據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況,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斷堆積,逐漸形成河漫灘和河漫灘平原,不宜建碼頭;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蝕,這種侵蝕有別于長江上游的下蝕和溯源侵蝕,這里流水侵蝕使河床不斷加寬,我們稱之為側蝕;受其作用,總的一個變化趨勢是使河道變得更彎曲。(在講解過程中,配以以下板圖)

[過渡]在游覽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風光后,小明他們的游覽船繼續向下行駛,進入下游,在下游,長江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呢?

[引導看材料]以在下游河段的所見所想來反映該河段的特點,并引導分析該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不知不覺間,小明他們在船上已經過了五天,船已經接近終點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見兩岸一片開闊平坦的景象,還可以看到遠處幾乎消失在地面的輪船,不禁讓人想起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

[引出問題]請你根據上述小明的所見和所想,試選擇出該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態特征圖,并說明你選擇的理由。(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課件展示]

[教師總結]應該選擇甲圖。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緩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積,從而河谷顯得平坦,下游的河床顯得寬廣,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側蝕的緣故。

[教學反饋]以素描引導學生對各河段地貌的一個反饋,并引導學生分析沖積扇的形成。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

結束這次快樂和辛苦的長江游之后,回到家,小明不顧旅途的疲勞,就開始整理其在長江途中畫的素描圖,但有個問題難住了小明,由于作畫匆匆,有幾幅圖他忘記了寫上素描的地點,只記得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畫的,一幅是在長江三峽畫的,一幅是在長江中游的荊江河段畫的,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诋嫷?。

[引出問題]你能為小明解決這個煩惱嗎?(學生回答)

[課件展示]

ABCD[教師總結]A圖應該屬于中游的荊江河段,B圖應該屬于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C圖應該屬于接近入??诋嫷?,D圖應該是屬于長江三峽。

[引出問題]對于A、C、D圖,我們很容易判斷,但B圖的地貌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在一些山谷的出口,由于流水速度減緩,從山谷帶來的大量泥沙就沉積在山口,形成類似于B圖的地貌,我們把這種形態上類似于扇形的地貌,叫沖積扇。

[總結]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總結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地貌特點和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引導學生完成板書:

[探究活動]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收集在冰川、風、生物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圖片,并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各種地貌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外力作用影響。在下一節課中派代表向全體同學進行匯報。小組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影響因素冰川風力生物

(五)教材分析

從整章內容來看,本節的內容與第二節“山岳的形成”相對應,是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的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本節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這是這段內容的重點。

在河流侵蝕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簡單介紹了河流侵蝕作用及其類型,然后較為詳細地闡述了河谷地貌的發育。隨后設計的“活動”,目的是運用學過的河流侵蝕地貌的知識,對現實中的張家界的河谷形成過程進行簡單的推測。能夠用學過的地理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也是地理課學以致用的體現。 在河流堆積地貌部分,介紹了河流沖積平原的組成和它的形成過程。“沖積平原”這個名詞學生并不陌生,但是對于它的組成是新知識。教材圖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這三種平原雖然都是河流的堆積作用形成的,但是具體的形成機制還是有差別的,對此,教材一一做了簡要介紹。這部分教材設計了一個案例——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案例的學習,進一步認識河流三角洲的發育條件(即河流輸沙量大、入??诔辈钚?,潮流搬運能力弱)及形成過程。隨后還安排了一個“活動”,分析黃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39 (廣州市第六中學袁中華) 專家點評

設計者在分析課標之后運用案例教學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思路,選擇的案例貫穿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教學組織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成“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的課標要求,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活動。

七、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發育

“河流地貌的發育”(人教版)一節是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一個案例,是前面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本節內容宜安排2個課時完成。

(一)教材分析 1.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河流的發育及演變過程。 ②區分溝谷與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蝕地貌的基本形態。

⑤歸納出河流在侵蝕的同時往往也會發生堆積作用,從而形成河流的堆積地貌。 ⑥綜合分析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掌握各種堆積地貌的形態、分布地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錄像、地圖、風景圖片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入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②在學習中了解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同時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 ③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河流的演變過程;對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學難點: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處理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有條理,對教材的順序進行調整:先學河流的形成過程,之后順著學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蝕方式及形成的侵蝕地貌糅合在河流演變過程的學習之中;通過分析河流兩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進入河流堆積地貌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況且是高一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看問題的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學法和教法分析

①學法:收集資料法(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家鄉的土壤、報紙、雜志等搜集有關峽谷圖片、不同河段堆積物標本等材料)、討論探究法(課堂上通過與同桌的討論,相互交流,探究學習,達到學習成果共同分享、在快樂中共同成長的目的)、觀察對比法(課堂上觀察圖片并進行對比,達到提高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教與學過程設計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設置情 景導入

新課課件播放:輕音樂《多瑙河之歌》。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回憶家鄉或見過的河流信息

交流請來自不同鄉鎮的學生發言。學生回憶后,起來發言,簡介河流名稱、流經地區的地形和植被情況、河谷的大致情況(寬度、形狀、水量大小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下,以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為依據,充分發揮想象能力,訓練學生把感性知識轉為理性知識的能力。續上表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教 學:河 流侵蝕

40 地貌1.提出問題:河流是怎樣形成的? 2.課件展示:

①大氣降水在山地地區的匯集情況。 ②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 3.講解河谷的形成過程。

4.引導學生推測并描述河谷形成后的發展過程:

①幫助學生理解河流的下蝕作用及形成的河谷形狀。

②播放本縣旅游區觀音山瀑布的錄像,幫助學生理解溯源侵蝕。 ③板圖分析側蝕發生的河岸及河床、流域的演變過程。 5.課件展示:

①橫斷山脈山河相間分布圖片。 ②峽谷圖片。

③河谷演變過程圖片。

6.以圖片為依據讓學生理解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態。 7.小結:

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種侵蝕方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在不同的發育階段主要的侵蝕方式不相同。1.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討論河谷形成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區別河谷與溝谷。

3.結合見過的河流、課文、圖片、錄像等資料,探究學習以下內容: ①河流發育的各個階段。

②不同發育階段的主要侵蝕方式及對河谷的影響。 ③側蝕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規律。 ④河流不同發育階段的地表形態。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地理條件,讓學生在鞏固學習外力作用的同時,更進一步地了解流水侵蝕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續上表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教 學:河 流堆積

地貌1.課件展示: ①沖積扇圖片。 ②洪積扇圖片。

③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河漫灘平原圖片。 ④三角洲平原圖片。 ⑤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

2.引導學生把握地貌形成過程的主線進行分析,加深認識。1.展示從我縣北部和南部琶江河沿岸采集的泥沙標本,同時結合圖片,從氣候條件和對堆積物分選能力兩方面比較沖積扇和洪積扇; 2.觀看圖片,結合板圖,討論河漫灘平原的形成過程; 3.觀看圖片,討論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4.歸納出各堆積地貌分布的河段;

5.判斷我縣縣城是位于河流的哪種堆積地貌上。1.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學會從現實生活和圖片中獲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幫助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地理環境,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課堂小結1.課件展示:珠江水系圖。 2.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做板書,形成重點鮮明的提綱。1.以珠江水系圖為例,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

2.請幾位同學說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鍛煉學生對問題重點、非重點的處理能力,學生自主處理整節課的知識,效果更好。課堂練習請同學完成課本第130頁的活動。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各盡所能,各施其才,構建一幅幅農業生產的藍圖。探究學習使知識再現,既深化本節課的重點,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佛岡中學謝飛燕) 專家點評

本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縣鄉土的實際,通過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優勢和學生搜集到的生活中真實問題作為教學資源,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也培養他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1

八、地質構造的研究意義

(一)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在了解地質構造規律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地質構造規律的實際應用。 ②培養學生觀察、實踐、分析和綜合歸納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內容分析

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是本節教材(新課標地理一湘教版)的重點和難點,而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更是重中之重。在湘教版教材中交代了地質構造的概念和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但忽略了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對于地質構造規律知識,不僅要了解,更要掌握如何應用知識。這樣既可鞏固所學的識記知識,又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采礦石也要在背斜部位;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準備

①教學材料準備:水、柴油、透明塑料管,相關地質構造模型、資料和圖片。

②教學組織準備:將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選一組長,負責該組實踐、討論等的記錄和最后的總結等工作。第一組:負責儲水、儲油地質構造研究;第二組:負責隧道開鑿的研究;第三組:負責水庫壩址、庫區的選擇。 2.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教學問題:

1)第一組:假如你們是地質學家,從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尋找等方面的工作,現提供一褶皺模型以及水、柴油和透明塑料管,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①說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儲存構造。

②用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演示,說明其儲存原理。

③根據其儲存構造原理,指出其開采的位置選擇,開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方法。

2)第二組:因修建一高速公路需通過某褶皺山地,必須開鑿一垂直穿越山地的隧道,假如你們是地質工程師,請從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及地下水運動等方面加以全面考慮,對隧道的開鑿進行研究,請通過相關實驗,然后確定隧道位置選擇(是選擇在背斜還是向斜),并說明其理由。

3)第三組:假如由你們來負責三峽水庫壩址、庫區的選擇,請你們根據提供的相關材料和長江三峽地質構造圖,從安全性、防滲漏等方面加以考慮,對三峽水庫壩址、庫區進行合理選址,并說明其理由。 3.探究解決問題

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教師調控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研究、歸納總結等學習方式,解決各組負責的問題。學生探究實踐意義第一組:儲油地質構造的探究通過動手實踐,觀察塑料管中柴油和水的位置分布,并說明其原理。第一步:將等體積的水和油裝入透明塑料管,并將管的兩端密封。 第二步:將其平放在演示臺上。

第三步:觀測水和油的位置(水在下,油在上)。 第四步:將其彎曲呈蛇形懸掛在演示架上。

第五步:觀測水和油的位置(水在向下彎的部分,油在向上拱的部分)。[教師總結]地層中分散的石油,因為石油密度比水小,經過地殼的褶皺運動,聚集在背斜(演示圖中∩形彎)中頂部,而向斜底部(演示圖中U形彎)被水填塞滿。故良好的儲油構造是背斜構造(如演示圖中∩形彎)[學生活動]“借問石油何處有?”

分析上面的地質構造圖,在提供的五個地點中,選擇你認為的最佳石油開采地點,并說明你的選擇理由。 [教師總結]

背斜——良好的儲油構造(石油、天然氣)

地層中分散的石油,因為石油密度比水小,經過地殼的褶皺運動,聚集在背斜(演示圖中∩形彎)中頂部,而向斜底部(演示圖中U形彎)被水填塞滿,而背斜頂部的隔水層又可以防止油氣揮發。故良好的儲油構造是背斜構造(如演示圖中∩形彎)

故開采石油一般選擇在背斜含油層的頂部附近。續上表學生探究實踐意義第一組:儲水地質構造的探究[學生探究]用塑料管自制“自流井”。

第一步:將透明塑料管的一端接進水口,另一端讓其開口并垂吊在演示架上,高度比進水口低些,使透明塑料管呈U形管。

第二步:讓進水口進水,透明塑料管開口端出水。

第三步:在透明塑料管的U形彎管的上側用針扎一個小孔。 第四步:觀測小孔水流情況(水會從小孔水流自動噴出,噴出高度不超過進水口和出水口連線的高度)。[教師總結]U形彎管猶如承壓水的承壓區,進水口相當于承壓水的補給區,出水口相當于承壓水的排泄區,從小孔噴出的水猶如承壓區的自流井,其原因是承壓水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受到來自補給區與排泄區之間的水壓差所產生的靜水壓力。 自流井示意圖[教師總結]

向斜——良好的儲水構造。第二組:隧道開鑿的研究

42 [學生探究]你見過這樣的橋嗎?

觀察左圖中橋梁,你見過這種形狀的橋梁嗎?請從力學方面解釋呈拱形的原理。然后思考,從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考慮,說說修建隧道選擇在背斜還是向斜。[學生探究]“水道”和“隧道”。

觀察左側的地質構造圖,用筆畫出地下水的流動方向。然后從排水角度考慮,修建隧道應該選擇在背斜還是向斜。[教師總結]①背斜巖層如橋一樣,呈拱形,巖層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具有好的支撐作用,不易坍塌,有利于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并且便于開鑿。②背斜巖層呈拱形,便于地下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有利于保持隧道干燥。續上表學生探究實踐意義第三組:水庫壩址、庫區的選擇

[學生探究]A處建水庫可行嗎?如果不行,你覺得修建水庫時應考慮哪些地質條件,修建水庫的理想地質條件是什么?

[教師總結]水庫盡量避開斷層,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 [學生探究]三峽壩址的選擇。

有人認為三峽壩址是天設地造,是理想的建壩地點,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壩址應選在何處? [教師總結]水庫壩址應選擇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向斜槽部或已被侵蝕成平地的背斜頂部。

如左圖,三峽水利樞紐的水庫庫區就選擇在地勢低洼的③地,大壩壩址就選擇在低平的背斜頂部④地。 4.討論與交流

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過程、結果以及體驗,談談各自在研究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然后各組進行互評,指出其在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優缺點,最后師生共同進行教學總結。

(四)自我評價

1)本案例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等方面的理念轉變實踐得比較成功:

①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該教學設計有更多的學生實驗,有更多的學生探究,有更多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師生雙邊活動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在:全體學生都自始至終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通過仔細觀察、積極思考、親身實踐、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②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調控引導地位,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2)在學生自主研究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組織上的混亂,教師要注意觀察,及時引導,使教學能順利的進行。

(佛山市順德華僑中學楊才旺肖功政) 專家點評

地理學習必須注重學生親身體驗,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研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在本教學設計中,教師把一些自然環境中的現象轉變為課堂上的模擬實驗,以探究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還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九、大氣受熱過程

(一)教學設想

大氣受熱過程學習內容多與學生身邊生活有關,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高中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將有助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用雙語學習地理時,不僅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更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專業術語,有助于深化學科課程的學習。結合教學內容和課標理念,本節課主要采用“雙語”進行探究式學習。

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本課的“雙語教學”仍以母語為主,適當滲透英語。教師事先設計好一系列綜合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并充分利用課本內容,啟發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和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

教學中的具體做法:①用英、漢語共同板書,包括書本中的大小標題、關鍵詞及專業術語。②重點、難點知識用漢語來分析、講解,通俗易懂,非難點的專業性不強的知識用英語講,如課堂組織用語、導言、結束語以及學生熟悉的內容。③課堂上鼓勵學生用英語提問,教師或其他同學用英語回答。

(二)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2.教學內容的取舍與整合

根據課標要求,參考人教版、中圖版等教材,對所用的湘教版的內容進行了部分調整與取舍。將“大氣受熱過程”內容調整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鋪墊知識——大氣的垂直分層; 第二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主干知識——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 第三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43 3.重點分析

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內容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輻射波長不同而有選擇性。而反射作用對輻射波長沒有選擇性。通過這三種作用,太陽輻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紅外線、紫外線以及可見光(藍、紫色光),而可見光的絕大部分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

②大氣的保溫作用是另一個重點。關鍵是闡明地面輻射與大氣輻射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可將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能量貯存于大氣中;二是大氣逆輻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4.難點分析

學生對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三者之間的關系較難理解。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約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量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釋放出地面輻射。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同時也向外釋放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極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氣逆輻射)。

(三)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討,達到以下目標。 (1)要掌握的基礎知識

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的保溫作用。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②通過讀圖、畫圖來分析掌握大氣熱力過程。 ③熟悉有關地理術語的英語表達。 (3)學生參與過程與教學方法

①小組合作分析、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②探究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的主要特征與人類的關系。 ③探究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④參與探討其他問題,用英語提問和回答問題。 ⑤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認識大氣對整個地理環境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境觀,培養學生探索大氣環境的興趣。 2.學生課前準備

查出并熟悉以下地理術語的英語單詞: 對流層troposphere平流層stratosphere 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高層大氣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 大氣輻射atmospheric radiation地面輻射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吸收absorbability反射reverberation散射dispersion 3.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教與學的探究、最后總結幾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注重引導和點撥。

4.教學過程(1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活動新課引入語: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部分:

Introduce the new lesson: Lets see content that we will probe into today,including several following parts. 1.大氣垂直分層。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2.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Courses of the troposphere heating. 3.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The primary factors of affecting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課前準備:查出并熟悉以下地理術語的英語單詞:對流層troposphere平流層stratosphere 高層大氣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反射reverberation散射dispersion大氣輻射atmospheric radiation地面輻射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吸收absorbability 學生展示所查的英語單詞。

一、大氣垂直分層提示語:讓我們看“大氣垂直分層”圖,思考這些問題: Brief on the language: Lets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when we look at the map of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1.隨高度的上升,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溫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As the rise of the height, how does the temperature of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flow change respectively?學生歸納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層主要特征和人類的主要關系: 1.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oposphere is reduced by ascending of the height. 2.平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44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tratosphere rises with ascending of the height.續上表教師引導學生活動

一、大氣垂直分層2.為什么說對流層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Why do we say troposphere and human are in most close relations ? 3.為什么平流層適合飛機飛行?

Why is stratosphere suitable for the plane to fly?3.對流層是人類的家園。我們直接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一切天氣現象均發生在此層。

The troposphere is the human home . We live directly in the bottom of the troposphere, and all weather phenomenon takes place on story here. 4.平流層大氣運動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利于飛機飛行。

Stratospheric atmosphere sport as main fact, fine, is good to plane to fly with laminar flow sport.二、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提示語:請你們帶著以下問題去探究,找出什么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absorbability)、反射(reverberation)和散射(dispersion)。 1. 對流層和平流層會吸收太陽輻射嗎?

Does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bsorb solar radiation? 2.夏天多云,白天氣溫不會太高,為什么? It is cloudy in summer, and the temperature will not be too high in the daytime, why? 3.晴朗的天空為什么呈現蔚藍色?

Why does the sunny sky look so blue ?學生歸納和總結得出表格。形式參與物質波長范圍吸收反射散射

三、大氣的保溫作用提供材料: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之間的關系問題(投影問題)。 全班兩個人一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續上表教師引導學生活動

四、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提示語:請你們來分析一下,這是為什么? Brief on the language: Please analyse, why is this? 1.夏天多云的白天和冬天少云的白天,哪個氣溫高?

In the summer cloudy daytime and winter partly cloudy daytime, which does temperature is higher? 2.夏天時為什么我們喜歡穿淺顏色的衣服?

Why do we like wearing the clothes of the light color in summer?學生得出結論: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Draw the conclusion: latitude and ground factors ar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課堂小結: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多與我們身邊生活有關,主要是圍繞著“大氣的受熱過程”所展開,不知大家記住了哪些知識?

Brief summary: Contents of our class study relate to the life around us, mainly launched around “course of the atmosphere heating”, I wonder what knowledge you have mastered?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知識綱要:

一、大氣的垂直分層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

tropospherestratosphere 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courses of the troposphere heating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The action of atmosphere can weaken the solar radiation.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Heat preservation action of atmosphere.

三、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the primary factors of affecting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緯度因素、下墊面因素

latitude factor、 ground factor拓展研究:請同學們課后探究: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種植農作物的原理是什么? Expand and study: Ask the students to probe after class: In many parts of our country,peasants utilize plastics canopy (or glass greenhouse ). What is principle to plant crops?學生可根據書本所提供的材料和本節所講內容進行探究分析。 反饋設計:

①想一想,為什么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遠不如月球表面大?

Think about: why is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on the earths surface not so big as that on the moons surface? ②請根據本課知識點,聯想我們身邊有哪些現象可解釋?

Please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associating which phenomena around us can be explained? 教學設計后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現代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提高,地理教育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與現實的聯系。同時雙語教學的提出與實施可有助于改變傳統教育模式,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45 (三水中學曾靚) 專家點評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語已成為全球通用的語言之一。曾老師運用雙語,并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既掌握了大氣受熱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又掌握了相關的英語詞匯。曾老師的雙語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雙語地理思維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培養了學生的全球化意識。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雙語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可行性。

十、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教學內容

①地殼的物質組成。 ②地殼的物質循環。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礦物與巖石的關系。

②了解三大類巖石的成因,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③通過運用三大類巖石的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圖,提高學生圖解分析能力。 ④學會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方法并對常見巖石進行分類。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常見礦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②通過去野外收集各種不同的巖石,了解巖石的成因及類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比能力。

③通過繪制簡單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想象能力。 ④在介紹巖石的形成和轉化時,聯系人類對巖石的開發和利用狀況。通過了解地殼的物質循環的漫長周期(有的要經過幾億年),從而知曉相對于人類歷史來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類要大力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礦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激發學生探究關于地殼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②通過“巖石相互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的學習,培養學生關于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③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地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精神。

④通過野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從熱愛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學的美。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①根據巖石的成因分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②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①巖石成因及其相互轉化。

②地殼物質循環,包括“三大類巖石轉化示意”圖的理解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四)教學方法

①實物教學,如提供礦物、巖石標本等。 ②多媒體教學法,演示三大類巖石的轉化。

③自主學習法,如利用閱讀材料“礦物的分類和常見的礦物”及“化石”知識進行教學內容補充。 ④分組開展課后實踐活動。

(五)教學過程(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播放課件]關于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對地殼的介紹。溫故而知新。

[新課導入]地殼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那么地殼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習了解的內容。

[板書]1.地殼的物質組成

[教師講解]地殼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而組成礦物的基本單元是化學元素。 [板書](1)礦物的概念

[教師講解]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者化合物,是化學元素在巖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續上表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46 [學生活動]同學們按照座位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放一套直觀教具“常見礦物的標本”,讓同學們觀察這些常見的礦物,并利用顏色、硬度對礦物進行簡易識別(參考《常見礦物的簡易識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學生討論]所有礦物是否都有用?如何看待“有用”? [學生歸納]截至20世紀末,確認的天然礦物超過3000種,在現有科學技術水平下,“有用”礦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稱為互生。目前,礦產約150種。 [學生討論]礦物的存在形式及代表礦物? [學生歸納]氣態、液態、固態,如: 氣態:天然氣

液態:石油和天然汞

固態:絕大多數礦物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學生自學]閱讀《礦物的分類和常見的礦物》。

[教師講解]地殼中的礦物很少單獨存在,它們常常按照一定的規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巖石。巖石是巖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按照成因巖石可分成巖漿巖(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板書](2)巖石的成因、常見巖石及特點

[學生歸納]類型成因常見巖石主要特征巖漿巖侵入巖地下冷凝花崗巖堅固、美觀噴出巖噴出地表玄武巖有氣孔沉積巖外力作用礫巖、頁巖、石灰巖具有層次:化石變質巖變質作用大理巖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續上表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學生自學]閱讀《化石》。[學生活動]歸納化學元素、礦物、礦產、巖石的關系。 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師補充]

[課后作業]按照教師提供的活動內容(看附件),全班同學根據興趣自由組合,(任選其一)完成實踐活動,并寫出實踐報告(字數不限)。

(第二課時)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檢查各小組實踐活動的模型或實踐報告。并針對活動情況作出評價。鼓勵學生,提高活動興趣。

[知識回顧]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根據三大類巖石的成因,思考繪出三大類巖石之間的內在聯系。請1~2名同學到黑板上繪圖,其他同學在座位上自己繪圖。

[學生討論]同學們繪出的三大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圖是否合理?在轉化過程中有哪些條件?續上表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放投影圖或教師手繪]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學生歸納]A:巖石熔融成巖漿

B: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沉積巖 C:巖石在高溫、高壓下,變質成變質巖

D:巖漿進行侵入或噴出活動冷凝成巖漿巖[新課導入]

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板書]2.地殼的物質循環

[教師講解]研究表明,從35億~36億年前原始地殼形成至今,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歲月中,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的。

[板書](1)地質循環的概念

[教師講解]巖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存在著大規模的物質循環,即地質循環。 [學生活動]歸納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

放射能 熱能機械能

[教師講解]在地質循環的過程中,在一些地方巖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巖石圈則逐漸地消亡。與之相伴的則是大地的滄桑巨變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板書]

(2)巖石的轉化

[播放課件]演示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通過了解地殼的物質循環的漫長周期(有的要經過幾億年),從而知曉相對于人類歷史來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類要大力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礦藏。續上表 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看“三類巖石轉化示意圖”,請1~2名同學分析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 [學生討論]

47 [學生歸納] [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三大類巖石與巖漿的關系? 巖漿各類巖石新巖漿的產生

請同學們將“三類巖石轉化示意”圖轉繪成簡圖。請1~2名同學到黑板上繪圖,其他同學在座位上自己繪圖。

同學們繪出的簡圖是否正確、完整?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 [放投影圖或教師手繪] [活動練習]略。 檢驗學習效果。

(六)教學反思

過去,我一直害怕放手讓學生活動,害怕紀律難以控制,害怕活動難以完成,害怕教學目標難以達到。但,這次課堂活動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學生有無限的潛力,教師只要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善于挖掘學生的潛力,他們都能有無限的創造力。

(汕頭市潮陽第一中學唐萌) 專家點評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中,絕大部分自然地理的知識都是教師在上課時通過“講授”交給學生的。在本節教學中,唐老師則打破了向學生直接呈現知識的做法,而是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的知識,這一設計為我們展示了在自然環境這一模塊教學時,可通過實驗、制作觀察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和親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收集、識別各種巖石的方法及繪制物質循環示意圖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唐老師在本節教學中從“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4個活動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這些活動,為學生充分展現個性和特長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任務驅動式學習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可行性、多樣性、選擇性。

附錄

四個實踐活動(供選擇參考)。

實踐活動一:讓我們對巖石進行鑒別 活動目的:

通過觀察,描述這些巖石,認識到外觀相似的巖石可能有不同的特性,進而了解到如何依據巖石的特性對它們進行分類。 活動說明:

巖石的種類很多。當科學家找到一塊巖石而無法確定它的種類時,他們通常對巖石進行各種測試以了解它的特性,進而對它進行分類辨別。在下面的活動中,你將在家或學校附近搜集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然后像科學家那樣對這些巖石樣品進行檢測。如果你很難找到足夠的巖石,可以利用水族箱中的鵝卵石、細砂、粗鹽、大理石、碎片或者在破裂的混凝土中的小石子進行檢測。在活動結束時,你將根據測試結果對一塊“神秘”石進行鑒別。 活動用品:

7種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末、膠帶、護目鏡、鐵釘、小錘子、白紙、蛋架、硬幣、放大鏡、舊毛巾或抹布、拋光的瓷器片、白醋 活動過程:

①收集7種不同類型的巖石樣品,將其中的6塊巖石樣品放在裝雞蛋用的紙箱中的一條邊上,剩下的一塊樣品留待稍后使用。分別將一小塊膠帶貼在每個樣品附近,并在膠帶上標上“1”、“2”、„、“6”(現在你將要對巖石樣品進行測試,從而將它們分類)。

②將下面的表格畫在一張紙上,盡量將表格畫得大些,以記錄測試結果。123456破碎程度測試外觀測試條痕測試堅硬度測試酸度測試注意:在敲擊石頭的時候,一定要戴上護目鏡。破碎程度測試——用一條毛巾或抹布將其中一塊巖石樣品包裹嚴實,用小錘子敲擊石塊,直到它被劈開。將樣品外的毛巾打開,觀察它現在看起來怎么樣?它的斷裂面很光滑還是有棱角?將它劈開要很大力氣嗎?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其他巖石樣品重復上面的步驟。注意:在敲擊前一定要用毛巾將樣品包裹嚴實。

外觀測試——用放大鏡對每塊巖石進行仔細觀察,尤其注意觀察新的斷裂面,它的表面是粗糙還是光滑?發亮還是發烏?它看起來是由一種材料組成的還是由一種以上材料組成的?它是什么顏色?它是結晶體嗎?將你對每塊巖石的觀察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條痕測試——試著用每種巖石在一塊拋光的瓷器片上面劃一條線,哪種巖石可以劃出一條痕跡?劃出的痕跡深淺如何? 堅硬度測試——根據下面提供的硬度等級,判斷每一種巖石樣品的硬度,數字越大,表明硬度越強,將代

48 表每一種巖石的硬度的數字記錄在表格中??茖W家通常用類似的辦法測試巖石的硬度。硬度等級用指甲可以劃出痕跡1點用硬幣可以劃出痕跡2點可以用它在硬幣上劃出痕跡3點可以用它在玻璃桌子上劃出痕跡4點用鐵釘可以劃出痕跡5點可以在鐵釘上劃出痕跡6點

酸性測試——將一兩塊每種巖石樣品放入到相應樣品的空格內,在每種巖石上面澆上一些弱酸——醋。仔細觀察巖石,如果你看到有氣泡產生,巖石中就可能會有方解石這種物質。方解石與酸發生化學反應,就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③將表格填充完整以后,比較一下不同巖石的相關信息,有些巖石是否相似?它們的相似之處在哪里?你認為它們是同一種巖石嗎? ④用第七塊巖石重復上面的步驟。這塊新巖石更像上面已測試過的6種巖石的哪一種?解釋一下它們的相似之處。

⑥ 寫出你的收獲。

實踐活動二:關于巖石的故事

活動目的:

閱讀《關于巖石的故事》,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故事》中提到的巖石、礦物、金屬的圖片及相關資料、開闊視野。

活動內容:

從古時候起,人們已經利用巖石和取自巖石的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用具、飾品以及其他重要的物品。人類不但將花崗巖等巖石制成粗糙的錘子,用黑曜巖剝成鋒利的刀刃,而且他們還會利用色燧石取火。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用黏土制成陶器、石罐以及其他容器?,F在,人們利用砂巖、花崗巖、大理巖等修建銀行、博物館、郵局以及高聳的寫字樓。石灰石被壓碎后可以制成水泥以修建公路、堤壩、人行道、游泳池和橋梁。人們從砂巖中提取硅,并用它制成無論是衛星還是電子游戲機都需要的芯片。 巖石可真是多種多樣。巖石可制成或硬或軟、或亮或烏,或粗糙或光滑的各種物品。鐵、鋁、金、銅、鉛等金屬來自于被稱為礦石的巖石。鉆石、綠寶石、藍寶石以及紫寶石等寶石也來自于巖石。

事實上,整個地殼也是由巖石組成的。在很多地方,地殼被土壤覆蓋,但是土壤實際上也是由巖石微粒以及腐殖質即由腐朽的動植物所形成的物質組成的。

一些科學家傾盡畢生的精力對巖石進行研究以了解整個地球變遷的歷史,他們通過考察在巖石中發現的動植物化石,可以推斷出在上億年以前地球上都有哪些生物。 用心觀察你周圍的巖石吧,它們可是非常有用的呀! 寫出你的收獲。

實踐活動三:淘金 活動目的:

在“淘金”活動中,將了解如何利用密度原理將“金子”從沙子和水中分離出來。“淘金法”可以將金子分離出來,是因為“金子”要比同樣體積的其他物質重得多,也就是說金子的比重很大。 活動說明:

在19世紀中期的美國,沿著河流隨處可見礦工在淘金。金子從哪里來呢?金和其他金屬存在于巖石中。人們通常挖掘礦井,并從地殼中開采出這些礦石,然后再將金屬從礦石中分離出來。但是有時候,溪流中的水沖刷地球表面的礦石,從而使河床中遺留下少量的金屬微粒。用淘盆淘金是從河床下獲取這些金屬微粒的最簡單的辦法之一。這種辦法很有效,因為金屬的比重要比水、沙子、灰塵以及河流中的其他物質的比重大得多。

在下面的活動中,你可以試試淘金。由于是貴重物品,因此你可以用其他小金屬物品代替“金子”。為了使這一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代替金子的小金屬物的密度也要大一些。我們建議使用鐵屑。這些物品中含有鐵,而且鐵的密度只比金子的密度小一點。 活動用品:

大的長方形塑料容器(水族箱或儲備箱)、沙子(455升)、小金屬鐵屑、鋁箔盤、磚或木塊、水。 活動過程:

①將沙子倒入到一個大容器中。將15~20塊“金子”鐵屑混入到沙子中,在容器中加入水,使容器中有2/3的水。

②將一塊磚頭或一些舊書墊到容器的一端的下面以使容器傾斜,這樣沙子就會堆積到容器中的另一端的底部。

③準備一個鋁箔盤,用鋁箔盤從容器底部舀一些沙子,使盤子一直位于水下,將盤子抬起一點兒并使它在水中轉圈。當你旋轉盤子的時候,慢慢傾斜盤子,不要著急,慢慢來。 ④盤子中的沙子這時應該在水中旋轉,并從傾斜的盤子的較低處涌出去。“金”粒會留在盤子中,因為它們比沙子比重大。

⑤在幾乎所有的沙子涌出來以后,將盤子從水中提出來。你能看到留在盤子底部的“金子”嗎?如果沒有成功,你還要舀更多的沙子并重新開始淘金。

⑥多多練習,你的淘金技術會越來越高。在操作中看看使盤子旋轉得快一些或慢一些會對淘金效果有何影

上一篇:說茶語文教案范文下一篇:公安辦公室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