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

2023-09-23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利用山丹歷史災害數據、氣象資料和GIS系統,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原理,綜合考慮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和防災減災能力,確立了山丹縣干旱、暴雨、大風、低溫凍害等12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提出了氣象災害防御區分區,對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氣象災害;GIS;風險區劃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13

Study on Risk Zon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Based on GIS in Shandan County

YANG Yi-cheng(Linze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Linze, Gansu 743200)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GIS; Risk zoning

氣象災害風險是指氣象災害發生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氣象災害風險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無論自然變異還是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發生。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創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先河,并對洪水災害風險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1]。我國氣象災害評估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最開始用于洪澇、干旱等主要災種;20世紀90年代后臺風、風暴潮、冰雹等在內的氣象災害評估工作及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展開;近幾年氣象災害頻發,國家有關部門意識到氣象災害評估工作必須提升到災害防御的核心位置上來,大力開展了沿海、丘陵、西北黃土等區域的氣象災害評估工作。

山丹縣土地資源豐富,為發展農牧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荒地資源豐富,面積達6.3萬hm2,若有水灌溉,發展潛力很大。據統計,氣象災害占山丹縣自然災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3%,對山丹縣經濟社會發展、工農業生產、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等造成較大影響,并且全球氣候變暖使各類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為頻繁,氣象災害的強度和影響程度不斷加重。

1 山丹地理氣候概況和經濟概況

山丹縣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地處100°41′~101°42′E, 37°50′~39°03′N,東靠永昌縣,西鄰民樂縣,西北與甘州區接壤,東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區相連,南以祁連山冷龍嶺與青海省為界,北過龍首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望。山丹縣北部區為荒漠戈壁,熱量充足但水資源缺乏,自然生態環境比較惡劣,植被多為荒漠沙生植物,土壤沙化嚴重;中部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種植區域,耕地集中連片,農田水利條件比較優越,光熱資源豐富,土地利用率高,人口密集,是小麥的主要產區;南部區地形高低不平,坡大溝深,耕地主要以山旱地為主,間有草地,植被覆蓋率高,熱量不足,無霜期短,自然災害頻繁(圖1)。

根據2010年《山丹統計年鑒》統計,2010年年末,山丹縣戶籍人口20.952 7萬人,人口密度為30人/km2;全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7.5億元,人均13 89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405元;實現農業增加值4.98億元,糧食種植面積2.606萬hm2,油料種植面積0.574萬hm2,其他作物種植面積0.7萬hm2。

2 數據來源以及數據處理

用于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的資料主要包括:①基礎地理數據:山丹縣1∶50 000分辨率的DEM數據、行政區劃圖、水系湖泊圖、土地利用分布圖。②氣象數據:山丹縣1971—2011年常規氣象站和2005—2011年區域自動站觀測資料。③歷史災情數據:山丹縣1971—2011年直接經濟損失、農業經濟損失、受災人口、受災面積等歷史災情數據。④社會數據:山丹縣2010年統計年鑒資料,包括土地面積、人口密度、人均GDP等。

對所用數據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檢測和篩選,研究過程中數據工具包括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數據庫軟件Access和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9.2。

3 氣象災害風險區評估原理和方法

氣象災害風險是指氣象災害發生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根據區域災害系統理論,災害系統主要由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體共同組成。在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中,危險性是前提,易損性是基礎,風險性是結果。其中,氣象災害危險性是自然屬性,承災體潛在易損性是社會屬性。氣象災害風險性可以表達為:

氣象災害風險[2]=F(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1)

通過對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等多因子綜合分析,構建氣象災害風險評價的框架、指標體系、方法與模型,對氣象災害風險程度進行評價和等級劃分,采用風險指數法、層次分析法、加權綜合評分法等數量化方法,借助GIS繪制相應的風險區劃圖系,分為氣象災害高風險區、次高風險區、中等風險區、次低風險區和低風險區5級,區劃的技術流程見圖2。

3.1 氣象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方法

3.1.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3]采用先分解后綜合的系統思想,整理和綜合人們的主觀判斷,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實現定量化決策。它可以將無法量化的指標按照大小排出順序,把它們彼此區別開來。通過將每個因子的組成指標成對地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判斷和計算,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以確定不同指標對同一因子的相對重要性。

3.1.2 加權綜合評價法 加權綜合評價法[4] (WCA)是假設由于指標i量化值的不同,而使每個指標i對于特定因子j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用公式表達為:

Cvj=QVijWci

其中CVj是評價因子的總值, QVij是對于因子j的指標i(QVij≥0) ,WCi是指標i的權重值(0≤WCi≤1) , 通過AHP方法計算得出, m是評價指標個數。加權綜合評價法綜合考慮了各個因子對總體對象的影響程度,是把各個具體指標的優劣綜合起來,用一個數量化指標加以集中,表示整個評價對象的優劣,因此,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于對技術、決策或方案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和優選,是目前最為常用的計算方法之一。

3.2 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指標的量化

根據不同災種風險概念框架選取不同的指標,由于所選指標的單位不同,為便于計算,選用以下公式將各指標量化成可計算的1~10的無量綱指標[5]:

Xij′=Xij×10/Ximaxj(3)

其中Xij′與Xij分別表示象元j上指標i的量化值和原始值,Ximaxj表示指標i在所有象元中的最大值。

3.3 分災種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

考慮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載體脆弱性和災害防御能力,建立災害風險指數評估模型[2]:

DRI=(HWh)(EWe)(VWv)(RWr)[0.1(1-a)R+a](4)

H=∑WhkXhk(5)

E=∑WekXek(6)

V=∑WvkXvk(7)

R=∑WrkXrk(8)

其中,DRI是災害風險指數;H、E、V、R分別表示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因子指數;WH、WE、WV、WR表示相應的權重,根據山丹縣氣象災害實際情況,分別賦值0.4、0.2、0.2、0.2;Xk是指標k量化后的值;Wk為指標K的權重,表示各指標對形成氣象災害風險的主要因子的相對重要性;a為常數,用來描述防災減災能力對于減少總的DRI所起的作用,考慮山丹縣的實際情況,取值0.8。

3.4 綜合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

IDRI=∑DRIkWk(9)

其中,IDRI是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指數[2],DRIk是災種k的風險指數,Wk為災種k的權重,是根據山丹縣每個災種的損失情況,計算各鄉鎮氣象災害的風險系數時,給5級風險區分別賦以相應的權重,乘以各風險等級所占面積百分率后進行累加,最后根據各鄉鎮風險系數值進行排序。

4 山丹縣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以及防御分區

4.1 致災因子危險性分析

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氣象災害異常程度,主要是由氣象致災因子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一般致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6]。針對討論的12類氣象災害,除了雷電以外,其他11類氣象災害的危險性指數都是通過山丹范圍內或者周邊的區域氣象站的多年觀測數據計算分析得到,主要方式即統計每個氣象站點的災害發生頻數,并歸一化,最后利用GIS的數據內插功能,獲取12類氣象災害的危險性指數分布圖,圖3為干旱和低溫凍害的危險性等級計算結果(柵格大小統一為50 m×50 m)。

4.2 承災體易損性分析

承災體易損性是指在給定危險地區存在的所有人和財產,由于潛在的氣象危險因素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一般來說,承災體的易損性越低,氣象災害損失愈小,氣象災害風險也愈小,反之亦然。承災體易損性評價是對各類受影響因子對不同氣象災害的承受能力進行分析,本區劃中主要是評估山丹縣人口、社會經濟財產、農作物布局由于潛在的氣象災害威脅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根據山丹縣實際情況,承災體易損性分析選擇各縣(區)耕地面積比、各縣(區)人口密度和GDP密度作為評價指標。

利用GIS技術將人口、GDP、耕地比數據空間化,采用1 000 m×1 000 m網格(圖4),由于承災體對不同災種的相對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計算承災體易損性時要賦予它們不同的易損性因子系統(表1),根據風險指數法、層次分析法、加權綜合評分法得出各災種承災體的易損性。

4.3 各類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主要從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4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得到。致災因子危險性見氣象災害危險性等級分布圖(圖5);孕災環境敏感性分析主要考慮地形因子如坡度及高度、河網密度2個方面;承災體易損性分析主要以人口密度、經濟密度、耕地比為基本要素;防災減災能力分析是指分析為減少氣象災害所致損失而進行的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慮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后將上述4個方面內容加權疊加,得到12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和各鄉鎮氣象災害風險排名表(表2)。

4.4 氣象災害風險綜合區劃

根據各類氣象災害對山丹縣造成的損失確定權值,將各鄉鎮的風險指數進行疊加,再將綜合風險指數進行排序(表3),得到山丹縣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圖(圖6)。

由圖6可見,山丹縣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東南高西北低,其中山丹馬場南部、霍城大部、東樂東北部分地方發生氣象災害的風險最高;東樂中部、清泉、位奇、陳戶、老軍大部為氣象災害綜合低風險區。

4.5 氣象災害防御區分區

山丹氣象災害重點防御區主要包括山丹馬場大部地區、霍城大部地區及東樂局部地區,該區域為山丹主要的糧食作物主產區,受災后損失大。主要防御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凍害、雷電、大風、沙塵暴、地質災害、雪災、干熱風等災害(圖7)。

山丹氣象災害次重點防御區主要包括大馬營大部、李橋局部、東樂局部地區,這些地區主要為農作物種植區及設施農業種植區,受災后損失較大。主要防御地質災害、低溫凍害、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沙塵暴、雷電、冰雪、干熱風等災害。

山丹氣象災害一般防御區主要包括東樂局部、清泉大部、老軍大部、陳戶局部地區,該地區人口集中,山丹主要的工業產業重點發展區,旅游資源較豐富,主要防御暴雨洪澇、地質災害、沙塵暴、低溫凍害、干旱、大風、沙塵暴等災害。

5 總結

利用氣象數據、歷史災害數據和GIS系統,將山丹縣各鄉鎮12種氣象災害進行了一般、次級、中級、次高、高風險區5個等級的區劃,并劃分了氣象災害分區防御,為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進行有效管理和防災減災提供了科學參考依據,對防御氣象災害工作及降低災害損失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

結合山丹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當前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環節:①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體現在當前氣象業務體系對于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弱、預警能力低,像高速公路道路情況及山洪、地質災害等的監測能力不足等,不能滿足氣象災害防御需求。②氣象災害防御布局重點不夠明確。一些影響經濟的重點敏感行業和中心城鎮的氣象災害易損性越來越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③全社會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不夠健全。社會減災意識不強,部門間信息實時共享不充分,聯動防御氣象災害的機制不健全;基層和公眾氣象災害主動防御能力不足、應急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防災減災法規不健全,缺乏科學的氣象災害防御指南;面對氣象災害頻發易發趨勢,氣象災害防御的形勢更加嚴峻。

參考文獻

[1] 楊郁華.國外國土整治經驗介紹——美國田納西河是怎樣變害為利的[J].地理譯報,1983(3):1-5.

[2] 楊豐政.基于GIS的徐水縣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10-11,16-17.

[3] 王艷華,曹文洪,戴清.層次分析法的改進及其在引黃灌區水沙配置中的應用[J]. 泥沙研究,2007(4):43-44.

[4] 張會,張繼權,韓俊山.基于GIS技術的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研究——以遼河中下游地區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5(6):142-143.

[5] 劉昌杰.基于GIS的氣象災害風險精細化評估系統研究與實現[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5-6.

[6] 朱浩,樊彥國,武騰騰.開源GIS支持下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分析[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2(3):36-37.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2018年11月,在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由青年導演王麗娜執導、詩人導演秦曉宇監制、主持人汪涵擔任總策劃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斬獲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2019年2月,該片又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

影片講述的是兩位維吾爾族兒童的故事,記錄了他們純真的友情,展現出濃郁的地域風貌特征。影片風格樸實,廣闊中有細膩,平凡中見深情,在題材、表現手法、美學風格上,填補了國產兒童影片的部分空白。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Peter Teo認為:“我們的這位獲獎者盡管有復雜的主題,卻以其誠實、簡潔之美脫穎而出。這部電影完美地展示了電影之迷人,在現實中喚起了詩性?!?/p>

“在現實中喚起了詩性”是對《第一次的離別》的極高肯定,Peter Teo敏銳地揭示了詩性與電影藝術及現實生活的關系?!兜谝淮蔚碾x別》正是用舉重若輕的方式詮釋了這種神秘的聯系,影片中的詩性表達首先依托于異域元素的應用;無處不在的對比敘事又進一步拉伸了詩意的闡釋空間;而平淡含蓄的抒情風格則是整部影片的指揮棒,它收歸、整合了所有的詩性元素,最終塑造了影片的面貌。

一、異域元素:散落在詩性里的珍珠

與《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三毛流浪記》《城南舊事》《泉水叮咚》等經典國產兒童影片相比,新時期的《第一次的離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顯得十分特別。這種“不一樣的感覺”,首先在于它長著一副新疆面孔。電影的拍攝地就是導演王麗娜的家鄉新疆沙雅,主人公是兩名維吾爾族兒童艾薩和凱麗,整部影片都使用維吾爾族語言。幾年前,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王麗娜認識了這兩個孩子。期間,她萌生了拍攝這部影片的想法,劇本的構思和影片的成立都是基于此次紀錄片的拍攝與調研。使用素人演員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事實證明,王麗娜的選擇是對的。在長期的接觸中,孩子們已把鏡頭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表演沒有絲毫的刻意痕跡,而是渾然天成,與影片融為一體。當然,影片的異域情調不只是在演員的選擇上,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俗,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機詩性成分,它們合力制造了影片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所謂陌生化,就是對事物的再發現和新認知,它在俄語中含有“反?;薄捌嫣鼗敝x。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認為:“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盵1]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也指出:“對一個事物或人物進行陌生化,很簡單,首先把事物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為人熟知的、一目了然的東西剝去,使人對其產生驚訝感和好奇心?!盵2]

(一)西域景色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觀賞到難得一見的西域美景:連綿的沙漠、冬日里銀裝素裹的村莊、成片的胡楊林——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原始胡楊林就在沙雅……其中,廣角鏡頭尤其適合表現新疆大寫的壯麗風景。試舉兩例:鏡頭一,背景是金黃色的樹林,在樹林深處,走來乳白色的羊群,它們像是金色幕布下的一道白線,此起彼伏的咩咩聲為靜態的畫面增添了生趣。鏡頭二,在沙漠的地平線上,三個孩子從左往右向前走,他們方向一致,卻并不單調。走在最前面的艾薩不時轉過身來等等凱麗,與她說話;走在最后面的孩子還做了兩個空手翻,他身體的曲線是對這幀以直線為主的畫面的靈活補充。而人像特寫也注重與背景相協調,如艾薩在夜色中尋找母親時,鏡頭跟隨他奔跑的身影移動,藍黑色的矮樹林在這場奔跑中逐漸拉開;后來,艾薩呼喚了一聲“媽媽”,畫面中出現的是他側臉的剪影,此時的冷色調呼應的正是他的心境——絕望、悲傷、無助。

自然風景與詩性為天然姻親。早在《詩經》里就已出現不少景物描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國風·蒹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斯干》)、“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小雅·出車》)①?!冻o》和漢賦也接續了對山水的觀照。山水自然的傳統,在魏晉時經陶淵明、謝靈運等成為大流,經唐宋而發揚光大,是古典漢詩中光輝奪目的一支。在新詩里,自然的傳統亦未中斷,詩人李少君指出:“自然山水是詩歌永恒的源泉,是詩人靈感的來源?!盵3]在表現自然的詩性時,電影又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鏡頭的裁剪和對光的捕捉,將詩意充分地視覺化,使觀眾在觀看的維度上與詩性心心相印。

(二)風土人文

《第一次的離別》還充分調動起了新疆的人文元素,從音樂、風俗等各個側面來增強影片的陌生化效果。

先來看音樂。古爾邦節上,人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凱麗與父親跳了一支舞。這一幕看似閑筆,實則把影片的氣氛推向了一個小高潮;在敘事結構上,它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平緩敘事中的小急流,把觀眾的胃口繼續提了起來。而影片中最難忘的音樂,莫過于凱麗的父親為她母親唱的那首原創情歌。據王麗娜介紹,該片啟用的都是素人演員,影片中凱麗的雙親,也是現實生活中凱麗的雙親,這首歌曲確實是凱麗父親為凱麗母親所作。當一家三口在棉花田里勞作時,父親在悠遠的秋色中又唱起這首歌,母親面有羞色,又難掩內心喜悅,凱麗呢,若有所思地看著父母,臉上也浮起微笑。這幕溫馨的家庭生活場景給我們另一種啟迪: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詩性;所謂的詩性,正游動在平凡的幸福中。

影片還記錄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傳統風俗與現代生活,如過古爾邦節、吃烤羊肉、摘棉花、牧羊、家庭會議、新一代的孩子被送去上漢語班等。這些細節豐富了影片的肌理,帶來一種陌生與真實相雜糅的詩性:它們是陌生的,同時又是真實的;它們有血有肉,給人閃電一般的驚嘆與孜然般悠長的回味……而這正是詩性飛揚之處。

二、對比敘事:震動詩意的蝶翅

在平緩的敘事中,《第一次的離別》包含著無處不在的二元對比。對比的兩極像是蝴蝶的兩翼,一只往左,一只往右,缺了任何一方,蝴蝶都飛不起來。當它們一起扇動時,蝴蝶終于舞動出整體的詩意。這種對比敘事,不妨稱之為“蝶形敘事”。

(一)艾薩與凱麗

艾薩和凱麗是一對兩小無猜的好伙伴,影片中最主要的對比也出現在他們身上。圍繞著他們,影片在對比敘事中推進。

先來看家庭環境。艾薩出生在一戶窮苦人家,他的母親不具備正常人的心智,還常年臥病在床。父親忙于生計,哥哥在外求學,照顧母親的任務,落到了年幼的艾薩身上。每天放學后,艾薩也想和孩子們一起踢踢足球,但他必須第一時間趕回家,給母親倒水、做飯、梳洗、折紙飛機陪她玩……而母親因智力條件有限,連自己的兒子也不認識,無法給他任何的關心和愛。對艾薩來說,童年是沉重的、遺憾的——物質的貧困、親情的缺失,以及他這個年齡難以承受的孤獨。而凱麗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康、關系和睦,家里還有慈祥的祖父、可愛的弟弟,一家三代其樂融融。難得的是,凱麗的母親很有見識,她說服丈夫把凱麗送到城里的學校去上漢語班,剛好凱麗的父親也賺到了足夠的錢,一家人便搬到城里去生活了。家庭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同樣是天真善良的孩子,人生道路卻有很大的不同。當凱麗一家搬走時,艾薩和她不得不面對人生的第一次離別。

再來看人物性格。在艾薩憂郁的眼神中,有對母親健康狀況的擔憂、對遠方兄長的思念,還有對自身命運的焦慮。因為過早地肩負起家庭責任,艾薩又有著同齡孩子所不具有的沉穩、堅忍和寬容,有一種強烈的愛的能力。雖然母親什么都不能給他,但他非常愛戴、孝順她。當家里人一致同意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去時,他流露出了本能的痛苦,那是兒子無法為母親盡孝的痛苦。這個懂事的男孩令人心疼,他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提問:面對給不了他回報的母親(或他人),為何要選擇無私的付出?愛是什么?愛不就是不計回報的奉獻嗎?凱麗呢,則是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因為從小就得到了許多愛,她也有滿滿的愛的能力。她活潑、開朗,有自由的心性和誠摯的靈魂。美麗的故鄉賜予她天然的野性,然而,這份無拘無束的天性也面臨著被文明規訓的考驗。來到城里上學后,因為遲到,凱麗被老師狠狠訓了一頓,她流下了委屈的淚水。學校讓這個小淘氣受到了壓抑,但她沒有更好的選擇。如何接受現代文明的良好教育,成長為能獨立謀生、富有教養的現代女性,同時又保存好內心的良善與激情,是凱麗們將要面對的人生挑戰。

艾薩和凱麗一起玩耍、一起喂養小羊羔、一起經歷人生的第一次離別。凱麗在離去前問母親:“能不能把艾薩也帶走,把我的朋友也帶走?”母親的回答是:“不行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離別,沒有人是不分別的?!边@部紀錄片式的影片記錄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所以,艾薩和凱麗的友情彌足珍貴。在中國古代,“知音”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愿望,伯牙愿為子期摔琴,看重的正是心有靈犀的友誼。賈島有詩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保ā额}后詩》)也表達了對知音的珍重。兩個維吾爾族小孩并不懂得知音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對朋友的珍惜,本能地折射出人類的天性——人類需要朋友,需要愛。

(二)此地與遠方

沙雅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部邊緣,是這一地區顯赫的綠洲平原,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匯集地之一,中原漢文化、南亞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臘羅馬文化都在此交融。從文化大環境上來說,艾薩和凱麗的村子不可能是全然封閉的。此地與遠方的對比,也作為一條暗線,若隱若現地鋪陳在影片里。電影開始不久,一些村民在聊天,聊到外面的世界,話音落到了艾薩耳里。在全球化的21世紀,艾薩的故鄉還保持著相對的自足性,這里有湛藍的天空、金色的麥田、綠意盎然的葡萄架和肥美的牛羊;鄉土社會結構也還沒有徹底瓦解,它仍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種種地方經驗傳遞著古典詩歌中特有的和諧美、平衡美。

然而,此地的生活是有裂口的,在細小的裂口中,遠方如地下水一般,在無聲無息地滲透。第一個裂口是哥哥的信。哥哥給艾薩來信,談到他在外地的生活,向艾薩描述火車的樣子。艾薩坐在夜色里回味哥哥的信,這個孤獨而堅韌的男孩渴望著長大,渴望著遠方。第二個裂口就是凱麗的轉學。隨著小羊羔的丟失,她的童年鄉村經驗也斷裂了。當她到城里上小學后,鄉村經驗根本派不上用場,她必須努力學習漢語,學習各門文化課程,才能融入新的環境。

此地與遠方的對比,就是鄉村與城市的對比、地方傳統經驗與現代文明的對比、被啟蒙與啟蒙的對比。在對比中,此地(鄉村/地方傳統經驗/被啟蒙)如同一曲優美的挽歌,勢必遭受到來自遠方(城市/現代文明/啟蒙)的擠壓與改造,這正是不可逆的現代化的過程——包含于前者中的諸多經驗消失了,凱麗的童年鄉村經驗也難逃一劫。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早就看到,“我們現在已經變得赤貧。我們已經將人類遺產一件接一件地丟掉了,我們以只有其真正價值百分之一的價格將它典押給了當鋪,只是為了得到‘當代’這枚小銅板”[4]。站在這枚小銅板的方口邊緣上,稍不留神,或許就會從方口滑入深淵。文明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面對現代性的諸多挑戰,此地與遠方之間的兩難,正是人類困境的反應。

多重維度、層次參差的對比,構成了影片的蝶形敘事。蝶形敘事的成立,在于對比的雙方是服膺于一個詩性整體的;兩片蝶翅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在同時述說一個問題。佐藤忠男(Sato Tadao)在談論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時曾頗富見地地看到,“小津的戲與其說是對立,不如說是和諧”[5],這也正是《第一次的離別》中蝶形敘事的立場所在。

三、含蓄克制的抒情風格:面向詩性的家園回歸

《第一次的離別》在詮釋“愛與離別”的主題,卻并不傷感。在情感的表達上,它借鑒了古典漢詩,既有對抒情性的追求,又做到了含蓄與節制。與這種克制的抒情相配套的,是一個現代的故事。在古典抒情的催化下,現代故事中蘊含的詩性元素一一發酵,故事本身獲得了更復雜的詩意空間;而在故事之外,電影所攜帶的藝術基因也因此被喚醒。

(一)不介入抒情

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派認為,電影應像抒情詩一樣,盡可能地實現“聯想的最大自由”?!兜谝淮蔚膭e離》正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詩,它時刻在抒情,但是抒得極其克制,甚至可以用冷靜來形容。在故事的展開中,導演并未介入敘事,“作者隱匿”,所以整部影片才會行云流水,毫無匠氣。由于影片始終秉持著虛實相生的記錄風格,自始至終都在讓鏡頭說話,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生活的原貌,人們甚至會以為它只是隨機拍攝的自然結果;只有在觀影結束后,才會咀嚼出隱藏在攝像機背后的人文關懷。

在不介入抒情的原則下,影片盡可能地靠近“聯想的最大自由”。以艾薩的尋找為例。艾薩有兩次重要的尋找,一次是尋找母親(劇情在上文有交待),一次是尋找羊羔。發現羊羔消失后,艾薩策馬扎進漫天的風雪里,他一邊呼喊、一邊前行,目光堅定、無所畏懼,這與他之前尋找母親時表現出來的恐懼無助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生活的磨煉中,艾薩已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勇氣的少年了。這個風雪暮晚,正是他在正式成為一名男人之前的蛻變之夜;力的精神和頑強的信念如紛紛雪片充滿畫面。但是,對艾薩在兩次尋找之間的蛻變過程,影片并沒有展開偵探式的探析和空洞乏力的抒情,這個過渡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山崩地裂,不需要瞬間升華,而這,正是生活的常態。這種不介入的抒情方式不只是“零度抒情”,還是“空白中的抒情”。在語言抵達不了的空白之處,詩意誕生了。艾薩在兩次尋找中的蛻變,正是一段空白,激發著觀眾去想象、揣摩,去填補他的心路歷程,洞察他成長的秘密。在這種洞察中,我們真正的收獲是返回自己的童年,回到最初的起點,查閱自身的成長,撿起初心,從而發明新的詩意。

(二)對善與愛的追求

《第一次的別離》中所包含的價值判斷,就是對善與愛的追求。影片中沒有對“惡”的展現,雖有一些悲傷的事,如艾薩母親的病、人與動物的離別、人與人的離別,但這些情感也被控制在哀而不傷的范圍內:艾薩并沒有因為家庭的艱難而喪失對未來的希望,他頑強地活著,生活中依然有許多快樂的事;凱麗也沒有因環境的改變而黯然神傷,她正在積極地適應新的環境,并不忘牽掛故鄉的朋友。整部影片的情感健康、正面、溫馨,符合尼采(F.W.Nietzsche)所說的日神式審美。

影片最重要的母題,莫過于“童年”和“鄉愁”。沙雅是王麗娜的故鄉,她回到此地拍攝,最大的便利是能對這里的諸多細節進行熟練地把捉??蓡斡惺煜さ陌炎揭彩遣粔虻?,她必須以返鄉游子的視角對故鄉進行再挖掘,才能在更高層面上超越故鄉的地方性限制,貫通更為廣闊的人類生活和情感。對于這一點,王麗娜有清晰的認識,也在努力實踐。比如說,她是在沙雅長大的漢族,只能聽懂部分維語。為了拍攝影片,她請了翻譯,盡力去了解當地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花了大量的時間與演員相處。最終,影片超越了地方和民族的局限,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都能理解并接受其中的善與愛,并為之感動?!八栽娦噪娪爸暂^之一般娛樂電影更有藝術性,在于它能夠深入到人的深層心靈世界,而這其中的關鍵則是需要沉浸到人的生存體驗之中?!盵6]

不管是“童年”的沖動,還是“鄉愁”的沖動,其實都是“返回”的沖動,年輕時就旅居法國的馬爾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早就承認:“我們的童年之鄉還存在,即使僅僅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即使家鄉將我們流放,我們仍然對它忠誠不變?!盵7]只有返回,才有重新開始的可能、改寫一切的可能、走回最初自我的可能。

《第一次的別離》也是王麗娜面向童年和故鄉的一次返回,那里正是善與愛的永恒家園。通過電影,她在尋找一條返鄉之路。在這條路上,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帶著《鄉愁》走過,侯孝賢帶著《童年往事》走過,賈樟柯帶著《故鄉三部曲》走過,愛德嘉·萊茲(Edgar Reitz)帶著《另一個故鄉》走過,現在,王麗娜也加入到了這個文化尋根與精神回鄉的譜系中。

對善與愛的追求,對童年和鄉愁的返回,使《第一次的離別》有了更多的復合解讀性;影片的類型也超越了單純的兒童片,故事在兒童片、藝術電影、紀錄片等不同的類型中跳躍,最終通過詩性的覆蓋獲得了平衡?!氨M管類型片已有其自成體系的理論,但類型的分類與定位仍具有一定的彈性?!盵8]實際上,在“新力量”導演群體里,對電影的跨類型嘗試已初見成效。例如,韓寒的《后會無期》融合了喜劇、文藝、商業、公路等類型;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融合了犯罪、懸疑、愛情、文藝、現實主義題材等類型;而畢贛的《路邊野餐》、秦曉宇的《我的詩篇》更是“與文學藝術等高雅藝術‘互文’”。[9]這兩部影片的精神傳達和美學空間,都依靠大量的詩歌元素作支撐?!兜谝淮蔚碾x別》也在藝術、故事、記錄、兒童、西部的類型疊加上,大膽地啟用了“詩性”材料。導演王麗娜用細膩溫暖的手法傳遞了詩意感受;制片人秦曉宇本身就是優秀的詩人、詩人批評家,對于這部影片整體的詩性風格和詩性水準,他也進行了嚴格的把關;此外,影片的攝像李勇、配樂文子,都用精湛的手法呼應了影片的詩性追求。

王麗娜認為,電影不應被固化的結構和明確的結論填滿,在一部好的電影中,應該存在能夠使人們去攀爬的“洞穴”和“裂縫”。筆者認為,類型的疊合正是存在于這樣的“洞穴”和“裂縫”里?!靶聲r代中國藝術電影的堅守或變革,既昭示、凸顯了自身的獨特存在,也表達了自己與時俱進的鮮活生命力,同時為商業電影和主流電影提供了藝術借鑒和養分?!盵10]如今,“新力量”導演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浪潮,《第一次的離別》的拍攝,也證明了國產電影在類型上的進一步豐富和成熟,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明顯轉型和積極探索。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中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證明農業科技投入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在此基礎上,文中針對性提出了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相應措施,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關鍵詞: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經濟增長 農業產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還關系到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穩定以及和諧發展。雖然,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農業種植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一直在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并且近幾年來還面臨著土地資源破壞以及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所以即使農產品年產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可依舊滿足不了我國的國民生活所需。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方面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年產量,拉動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想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接下來,本文就以更快的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為主要目的,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進行深入研究。

一、方法和數據

動態經濟學中指出,經濟變量之間所存在的因果關系會隨著時間間隔的出現而逐漸減弱,因此,為了能夠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進行分析,便靈活的運用PDA模型對其進行分析,并通過該模型將靜態的經濟活動分析轉變為動態分析。通常情況下,一個PDL模型中共包含滯后期,多項式次數以及約束條件三個因素。在應用該模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般先由大的滯后期數開始,并不對其進行任何的處理,只加入約束后,觀察模型的擬合優度與滯后期數之間是否存在正比關系。在對PDL模型進行構建之后,可以以此為基礎,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應用Granger因果進行檢驗,其原理如下:對給定的兩個經過驗證的時間序列X、Y現在和過去的數據進行研究,并以此來對Y的發展進行研究,如果單純依靠Y自身的數據對Y進行研究的結果沒有通過對X、Y的數據對Y進行研究的結果理想,則證明X到Y之間有著因果關系。在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聯性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用農林牧漁的總產值來代表農業經濟。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2000年到2015年之間的關系,同時,為了消除物價和自然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所有指標均采用自然對數,并分別用LNAG和LNTI表示,用Eviews6. 0軟件進行計算。

二、實證檢驗

1.滯后分析。在通過多次模擬之后,滯后期數值取3、多項式次數數值取1,同時,通過遠端約束,使LNTI在大于滯后期時對LNAG的作用為0。如此,通過模型分析則可以看出PDL模型的擬合程度比較好。同時,PDL模型中也顯示,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比關系,并且總影響計數為0.4744, 也就是說,每當農業科技投入方面增長之后,農業經濟也會隨之增長,只不過其影響會逐年遞減。

2.平穩性檢驗。為了確保檢驗的準確性,需要先應用ADF單位根平穩檢驗方式對變量進行檢驗,其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和一階中,LNAG和LNTI的序列之間存在單位根,不能拒絕原假設,但是在二階之后,而這序列之間不存在單位根,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3.協整檢驗。通過協整檢驗,可以了解兩個變量之間所存在的長期穩定關系。在本文中,采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通過Eviews6. 0軟件,用OLS法建立LNFI關于LNTP的長期均衡方程,其估計結果如下:

然后,為對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分析,用ADF對殘差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其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殘差序列通過了檢驗,證明其屬于平穩序列,也就證明了LNAG、LNTI之間存在長期動態關系,也就證明,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業科技投入之間存在影響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繼續構建ECM模型,其中,最佳滯后期數值取2, 其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統計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變量之間存在影響關系。

4.格蘭杰因果檢驗。在以上檢驗之后,為進一步證明檢驗結果,繼續對LNAG和LNTI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滯后期選取1-3期,其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表4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3年中,農業科技投入不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在滯后期為1-2年中,農業經濟增長是農業科技投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證明,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關聯性,且農業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

三、加強農業科技投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

1.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當前,我國雖然已經開始逐漸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并積極獨立地方政府拓寬融資渠道,但是在真正落實上卻存在一定欠缺,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方面問題,積極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就需要對此進行有效落實[2]。首先,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的總體力度和總體數量,并由國家財政進行支持,提高農業科技投入支出在國家總財政中所占據的比例;其次,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做好融資工作,除了自身不斷努力拓寬融資渠道之外,也鼓勵農業企業和農戶們自主進行融資,從各個方面對融資方式進行擴充和完善,提高融資效率;最后,在加大農業科技財政投入,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我國政府也應該為農業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成立專門的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院所;在高校中成立農科研小組,激活農業科技研究機制等,通過該方式,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研究效果,從根本上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研究進程,為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打好基礎。

2.設立重點投入對象。在國家層面上,為了能夠全面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需要我國全面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地方層面上,為了能夠達到快速拉動地方農業經濟增長,以此來推動國家農業經濟增長的目的,就應該設立重點投入項目。首先,地方政府和農科研團隊應該對地方優勢資源和地理環境特點進行詳細研究和了解,重點對地方優勢農業產業進行投入,解決其生產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快速拉動地方農業經濟增長;同時,也應該加大對新農業產業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新優勢產業,以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其次,加強在農產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屬于我國農業科技短缺方面之一,不僅影響著我國農產品的加工、儲存,也影響著地方農業經濟增長和產品優勢的發揮,因此,地方政府應該針對地方優勢農產品,對其加工技術進行研究和創新。最后,農業產業發展屬于長期、持續性發展,因此科技投入也應該確保長期性和連貫性,要實現產業科技的不斷突破和創新,使其能夠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3.完善農業科研體系。擁有完善的農業科研體系,是確保農業科技投入能夠落實到實處的重要基礎,為此,首先,我國應該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雖然農業科技投入是國家層面的問題,但是對于實際應用和創新而言,針對的卻是農業企業,因此,作為農業企業必須重視起農業科技的創新,并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以此來帶動企業自身的快速發展,進而實現地方農業經濟的增長。其次,重視起高效和科研機構的重要性;就當前情況而言,農業科技的研究和創新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我國應該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以及農戶之間的合作,加強對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通過兩者的相互合作,不斷優化我國農業科技,進而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最后,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好自身的帶頭作用,一方面,相關領導干部應該告訴重視起農業科技的創新,定期或者不定期進入農業產業基地以及科研院所對農業科技創新情況和應用情況進行視察;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技術信息平臺,不僅為農業科技的科研者提供一個交流的技術平臺,同時也能夠加強農業企業以及農戶對農業科技的了解,并提出自身的需求,共同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

四、結語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同時也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經過研究證明,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性,其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國應該對農業科技投入引起足夠重視,并通過加強財政投入、政府監督以及科學研究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效率,并不斷加強對新農業科技的應用,進而實現不斷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05) .

[2]劉純陽,陳準.關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三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湖湘論壇,2011(03).

[3]張曉慧,梁海兵.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不同部門勞動力從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09) .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農業生產一直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植保技術作為加強農業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不僅能很好解決了糧食減產問題,而且也能處理環境污染,本文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主要分析綠色植物保護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推廣應用。

關鍵詞:綠色植保;農業生產;發展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許多人對農作物的基本標準也在提高。為了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更大的生產利潤,提高糧食生產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往往超標,這種附著大量藥品、農藥、化肥的農作物產品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所以迫切需要加大玉米等農作物中附著物的污染處理,保護當前生態環境建設的形勢已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一、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

盡管綠色植物保護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歡迎,但是它仍然停留在表面概念和形式上。許多植物保護人員只是被臨時雇用,對相關工作進行了簡單的培訓,而對關鍵技能卻缺乏扎實的掌握,從而在農業生產的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農業部門應在就業過程中重視對植保人員相關技術的調查,并在生產后期對植保人員進行概念和技術方面的定期培訓,時刻監管好當地農作物生長情況,杜絕濫用農藥的情況發生。

二、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推廣應用

(一)從綜合角度出發來防治農業病蟲害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首先應盡可能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或不使用化學農藥,如果必須使用化學農藥,就應嚴格按照國家用藥標準,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施用頻率和劑量,優化和整合農藥輪換,做到交替使用,準確使用和安全使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必須積極使用新型綠色農藥,嚴格遵守農藥的安全使用間隔,積極采取好農業控制措施。

例如積極培育抗病蟲害品種的農作物,采取合理種植,輪作和壟作的種植措施,全面加強水肥管理,做好田地周轉工作,同時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并再次積極進行誘導技術,以用于控制田間病蟲害。具體做法就是將黃色粘性昆蟲或殺蟲燈放置在農田中,在田間進行集中捕殺害蟲。此外,引誘蟲劑也可用于控制病蟲害。最后,積極應用生物防治技術,讓常見害蟲的天敵被引入,進一步消滅田地大面積的病蟲害問題。

(二)構建完善的病蟲害防治系統

在當前農業生產的核心領域里,對于植物保護服務技術的重視度逐漸提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首先要充分把握當地病蟲害的突出特點,運用先進技術和多種手段對蟲害進行實時跟蹤和監測,以提供更多的管理服務,為制定防治病蟲害的具體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然后對其他相關的實時監測數據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逐步分析和總結病蟲害的具體發生地點和規律,讓植被保護服務技術充分發揮好管理作用。

例如有關監測技術人員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及時向當地農戶提供有關病蟲害的監測數據,并合理引導農戶科學應用綠色植物保護技術,以便他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方法進行蟲害處理。技術人員除了幫助農民要積累好綠色植物保護技術應用的知識外,還要指導農民對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結果進行詳細記錄,才能更好發揮出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作用。

(三)不斷加大對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力度

對于當前的農業生產領域,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綠色植保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就必須不斷提高植保人員的綜合素質,在實際工作中繼續加大對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在此過程中,為了確保綠色植物保護技術應用的有效性,有必要不斷提高植物保護人員的綜合技術水平,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體系。

例如繼續加大對當地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研發力度,適時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以促進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大力推廣綠色植物保護技術,一方面,要從各個角度組織開展有關宣傳活動,使當地農民能充分了解綠色植物保護技術。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植被示范推廣體系,積極建立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并建立專門的植被保護服務機構。為了讓當地農民體驗到正確的植被技術方法,借助最先進的3D 技術全方位展示常用的保護方法,不斷拓寬農民對植被保護的信息知識,及時并準確地向人們傳達綠色植保技術的重要性,拓寬大家的環保視野,認識到使用超標農藥所帶來的巨大危害,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正確地使用標準除草劑。只有合理的使用好綠色植保技術,才能大大提高農副產品質量,保證了農產品開發的高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村農民的年收入,也保證了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三、結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作物的綠色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業專家和學者正在探索更有效的相關環保技術,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健康綠色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促進中國農業生產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利翠.綠色植保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17,37(22):67.

[2]    張作鵬. 構建綠色環保體系加強植保技術推廣 [J]. 農業與技術,2017,37(08):21.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正在改變人類生活,推動人類進步。人工智能學者從認知科學、心靈哲學以及控制論等不同視角對人工智能進行研究,但對于人工智能哲學根源的追溯與厘清較少。古希臘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數論思想、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系統與分析哲學中的邏輯分析與語言分析方法以及簡單性哲學原則為人工智能研究綱領、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奠定了基礎,哲學核心問題決定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進路。只有對人工智能的哲學思想源流進行追溯與探究,才能理解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以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律并合理預測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人工智能,數論,簡單性原則

人工智能發展如火如荼,學者除了對人工智能技術本質、人工智能社會影響、發展路徑及倫理問題等進行研究之外,還關注人工智能中的哲學問題。對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及科學基礎層面的反思,也要涉及對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博登指出:“在科學家族中,沒有一門學科比AI與哲學的關系更密切?!?nbsp; 〔1 〕3人工智能與哲學緊密聯系,特別是心靈哲學與語言哲學,認知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等學科也為人工智能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迄今為止,對于人工智能哲學的研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學者多從哲學視角對人工智能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從哲學思想源流挖掘人工智能基礎的著述不多。筆者嘗試從人工智能的數論基礎、邏輯學、分析哲學基礎以及簡單性原則等視角分析人工智能的哲學思想根源。

一、數論哲學為人工智能提供質料基礎

人工智能先驅西蒙與紐維爾作為人工智能符號主義(symbolicism)學派的代表,他們的研究著眼于計算機程序的邏輯結構、符號操作系統以及編程語言,這與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論”思想一脈相承。在畢達哥拉斯看來,數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數?!鞍凑掌樟_克洛在《歐幾里德〈幾何原理〉注釋》中,‘數學’這個詞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首先使用的” 〔2 〕268。畢達哥拉斯將科學研究的基礎建構在數學的基礎之上。畢達哥拉斯哲學思想的核心即“數”是萬物的本原。按照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思想,與其說水、火、土等都是萬物的本原,不如用一個簡單詞“數”來解釋萬物的存在。

“數是萬物的本原”包含著萬物之中存在著某種數量關系的含義,不管是天體結構、音階音律以及建筑結構等萬物都存在數量關系。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宇宙的元素,科學研究就是尋找紛繁復雜現象之后的數量關系。例如,物理學是研究事物運動方面的數量關系,幾何學是研究事物點、線、面、體之間的數量關系等。他們將事物的本質歸結為數的規律,認為事物的本質就是數。按照亞里士多德“四因說”來看,畢達哥拉斯的“數”既是構成事物的形式因,又是構成事物的質料因。質料因指的是構成事物的原始質料,就好比建造房屋用的磚木石瓦,形式因即構成事物的樣式和原型,就好比造房屋的圖紙或建筑師頭腦里的房屋原型。這樣的思想家(畢達哥拉斯主義學派)認為數既是事物的質料、同時又是形成事物的變化和它們的不變狀態的形式” 〔3 〕21-22。因此,數對于事物來說,既是質料因又是形式因。

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還表現在數的和諧論。他認為萬物包括宇宙在內都由數構成,并且萬物可以還原為數;他還認為宇宙是和諧的,并把和諧的宇宙稱為“科斯摩斯”??扑鼓λ乖饩褪恰爸刃颉钡囊馑?,認為世界存在內在秩序與內在規律,人類可以通過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世界的既定秩序。

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數之和諧”思想既具有本體論含義,也具有方法論意味。他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古希臘科學的發展,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體系、歐幾里德的幾何學體系、托勒密的天文學體系、蓋倫的醫學體系這四大古希臘的科學成就皆受畢達哥拉斯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不但如此,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還影響了西方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達芬奇、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人都自稱是“畢達哥拉斯主義者”。達芬奇認為天體是一架服從確定自然法則的機器,自然界有確定的規律;15-16世紀帶有畢達哥拉斯主義成分的新柏拉圖主義者把自然事物的行為解釋成數學結構;哥白尼日心說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依據畢達哥拉斯主義哲學理論來構造行星運動簡單、和諧的天體幾何學模型;開普勒認為自己是畢達哥拉斯主義者,他的目標就是追求造物主心中數的和諧;伽利略也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追隨者,他認為“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書寫的”,自然的真理存在于數學事實中。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思想還影響了萊布尼茲。萊布尼茨有一個夢想,就是給出一套理想符號系統或語言和確定的語言變換或演算規則,把日常問題轉變成理想語言,利用演算規則清楚地求解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萊布尼茲提出“通用機”的天才設想。萊布尼茨嘗試發明人工智能通用機,他設計出一種二進制計算法,用二進制數代替原來的十進制數,二進制數即“1”和“0”。萊布尼茲雖然制作出了簡單機器,但其只能進行簡單的算術計算,還不是萊布尼茲設想的能夠進行復雜數據處理的通用機。盡管如此,萊布尼茲思想還是影響了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發展。

圖靈與馮·諾依曼的人工智能機器也受畢達哥拉斯主義數論的影響,他們運用數的和諧以及數量關系的計算嘗試讓“萊布尼茲之夢”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圖靈通過基本的數學運算將數學運算符號化為運算符,并用一個無限長紙帶來表述計算過程,制造出了圖靈機,這就是萊布尼茨所說的“通用機”。圖靈認為人腦類似通用機,圖靈提出一臺計算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模仿人的活動,進而提出“機器能否思維”這個哲學問題。圖靈堅持通過特定算法程序,把可計算的數量關系都轉化為由一臺圖靈機來計算。馮·諾依曼指導發明第一臺基于運算器與存儲器的計算機,他為圖靈通用機設計出一個物理模型——EDVAC,EDVAC可以執行加、減、乘、除等數學操作。與圖靈一樣,馮·諾依曼把人腦與機器類比,機器通過存儲器儲存數據,通過數學規則設計出把思維當成數據的程序,通過簡單、和諧的數字制造出能進行復雜數字處理的機器。

不管是圖靈的通用機還是馮·諾依曼的EDVAC都是為了解決“萊布尼茲之夢”,其哲學思想均根源于畢達哥拉斯的“數論”哲學思想。除了圖靈與萊布尼茨,紐維爾與西蒙等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先驅也認為,不管是人類智能還是機器智能都是根據確定的或者規范的規則來進行符號操作的。不但如此,基于認知模擬的強人工智能也把心理狀態作為計算狀態,所謂認知就是計算,這是對基于數論的計算主義教條的信仰,人類智能類似于信息處理系統。聯結主義人工智能不同于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它否認智能行為來自于在形式規則下對符號進行操作的觀點,“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中的信息處理包括明確的應用和形式規則,但是聯結主義人工智能沒有這樣的規則” 〔4 〕1366-1367。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不同,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是尋找神經網絡及其間的聯結機制及學習算法。雖然聯結主義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有區別,但聯結主義人工智能與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共同假設都是把認知看作信息處理,且信息處理都具有可計算性??梢?,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數之和諧”思想為符號主義人工智能與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演繹邏輯與分析哲學成為搭建人與機器聯系的橋梁

除了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思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系統也是人工智能的哲學思想源泉。人工智能符號主義學派也稱為邏輯主義學派,可見邏輯思想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即使是深受胡塞爾后期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存在現象學和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影響的人工智能專家德雷福斯,也肯定演繹邏輯以及形式系統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作用。在德雷福斯看來,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基礎是邏輯學,是哲學中的理性主義。人工智能的主要設想是可以運用計算機的邏輯運算來模擬人類思考的過程。圖靈嘗試依靠邏輯發明通用機,“我希望數字計算機能夠最終激起人們對符號邏輯的極大興趣……人與這些機器進行交流的語言……構成一種符號邏輯” 〔5 〕288。馬丁·戴維斯直接把符號主義學派的源頭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把邏輯推理簡化為形式的努力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 〔6 〕200。亞里士多德是邏輯學的創始人,他認為邏輯學是獲得真正知識的重要工具,邏輯學是哲學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注重演繹推理,特別重視三段論推理,他認為三段論推理是一切思維運動的基本形式。三段論是一種典型的演繹推理模式,它由普遍性公理和推理規則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必然性結論。圖靈的通用機以及符號主義人工智能的根本基礎,都可以歸結為邏輯或者演繹推理。

集邏輯分析方法與語言分析方法于一體的分析哲學也是人工智能的思想源泉,分析哲學把邏輯學看作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的基礎也是邏輯學,數學也要用邏輯符號來表示。分析哲學產生于20世紀初,代表人物是石里克與卡爾納普等人,其理論來源于英國的經驗論者休謨、法國的實證主義者孔德、英國的邏輯主義者密爾和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馬赫等人的觀點。弗雷格的《算術基礎》、羅素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石里克的《普通認識論》以及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是分析哲學的代表著作。分析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哲學的任務是對知識進行分析,強調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來消除形而上學問題,認為一切綜合命題都以經驗為基礎等。分析哲學家認為一切科學研究必須從經驗出發,哲學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現代數理邏輯和語言分析把復雜的概念分析為簡單的概念,分析哲學家想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語句、語詞的意義,通過語義上升,拋棄含混、模糊、有歧義的自然語言,把自然語言的語句轉換成邏輯命題,通過分析邏輯命題的意義清除偽哲學問題,達到拒斥形而上學的目的。分析哲學注重邏輯分析與語言分析,強調語言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哲學把科學的任務界定為發現真理,而邏輯的任務在于識別真理的規律。羅素立足于把哲學建成嚴密的科學,哲學像科學一樣可以獲得真理性的知識。在羅素看來,哲學和科學只有程度之分,沒有本質區別。哲學問題都是邏輯問題,邏輯問題就是科學問題。對科學問題進行分析還原之后,如果這個問題是邏輯問題,則它是哲學問題,否則就不是哲學問題。因此,邏輯是哲學的基礎。通過邏輯分析進行還原涉及語言,那么,所有哲學問題命題都是語言表達式,語言結構是邏輯結構,是科學命題的真正的邏輯形式。

羅素的邏輯原子論從本體論角度堅持奧卡姆剃刀的最小化原則,從語言角度上堅持思維經濟原則,語言表述堅持最小詞匯量原則?!叭鐭o必要,勿增實體”。羅素從邏輯學角度堅持邏輯前提或者公理最小化原則,“寧可構造,勿要推論”。根據公理與推理規則建構的邏輯學公理系統影響了圖靈、馮·諾依曼及其以后的人工智能專家。馮·諾依曼致力于為新機器設計邏輯方案,戈德斯坦把馮·諾依曼看成將邏輯應用于計算機的第一人,“據我所知,馮·諾依曼是一個清楚地懂得計算機本質上執行的是邏輯功能的人” 〔7 〕69。馮·諾依曼在EDVAC的報告中也提到,不但從數學的觀點,而且從工程史和邏輯學家的觀點來探討大規模計算的機器。在人工智能哲學先驅德雷福斯看來,自從古希臘人發明了邏輯與幾何,就把一切推理歸結為計算。人工智能中符號主義的基礎是邏輯學,是哲學中的理性主義、還原論傳統。他們把計算機看成操作思想符號的系統,試圖用計算機來表達對世界的形式表述。心靈與計算機都是物理符號系統。在德雷福斯看來,“伽利略發現人們可以忽略的品質和技術上的考慮,從而能找到一種用來描寫物質運動的純形式化系統,同樣我們可以設想,一位研究人類行為的伽利略可能會把所有語義上的考慮(對意義的依賴),變成為句法(形式化)操作技巧” 〔8 〕76。人工智能的代表人物數理邏輯學家皮茨與生理學家麥卡洛克撰寫了《神經活動中內在觀念的邏輯運算》,他們的思想受到羅素與懷特?!稊祵W原理》的啟發,堅持把一切數學還原為邏輯,甚至神經網絡也可以用邏輯來表達。德雷福斯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建立在四種假設之上,即生物學假設、心理學假設、本體論假設以及認識論假設。其中認識論假設指的是一切知識都可被形式化,可以被編碼成數字形式;本體論假設指的是存在一組在邏輯上相互獨立的事實,知識可以被編入計算機程序。紐維爾認為:“人工智能科學家把計算機看成操作符號的機器,他們認為,重要的是每一樣東西都可以經編碼成為符號,數字也不例外?!?〔9 〕196

在符號主義者看來,符號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基本單元。人工智能的邏輯學派將人的認識對象通過數學邏輯的方式抽象為符號,利用計算機的程序符號來模擬人認知世界的過程。符號主義學派主要依靠計算機的邏輯符號來模擬人的認知過程。人工智能的重量級人物紐維爾與西蒙構造了第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程序,稱之為“邏輯專家”,可見人工智能專家受邏輯學思想影響之深,“任何表現出一般智能的系統,都可以證明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  〔10  〕41。西蒙與紐維爾認為,作為一般的智能行為,物理符號系統具有的計算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紐維爾與西蒙把其理論來源追溯到分析哲學家弗雷格、羅素與懷特海,“該假設的起源要追溯到弗雷格、懷特海與羅素就形式化邏輯提出的方案:以邏輯方式獲取基本的概念式數學觀念,把證明和演繹觀念置于可靠的根基上” 〔11 〕。德雷福斯認為,真正的專家解決問題是訴諸直覺與整體性,在此基礎上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論假設與本體論假設進行批判,但他同意專家系統必須使用某種類型的概論度量的邏輯標準,“認知模擬的先驅者們——已經繼承了霍布斯推理就是計算的主張,笛卡爾的心理表述、萊布尼茲的‘普遍文字’的思想——所有知識都可以在一組初始概念中得到表示” 〔11 〕。正如德雷福斯所言,“人工智能就是試圖找到主體(人或計算機)中的哲學本原元素和邏輯關系” 〔12 〕??梢?,人工智能與邏輯學特別是分析哲學緊密相關,邏輯學與分析哲學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三、簡單性哲學原則為人工智能提供方法論基礎

簡單性原則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指的是科學理論前提的簡單性、科學定律的簡單性、思維經濟性以及邏輯簡單性原則。簡單性原則在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歐幾里得幾何學只有五個公設和幾個推理規則就建構其整個立體幾何學體系。這就是簡單性應用的典范。簡單性哲學原則認為,某一給定實體是由更為簡單或更為基礎的實體所構成的集合或組合。愛因斯坦指出:“從古希臘哲學到現代物理學的整個科學史中,不斷有人力圖把表面極為復雜的自然現象歸結為幾個簡單的基本觀念和關系?!?〔13 〕39

古希臘先哲用簡單的物質元素探索世界的本原。例如,泰勒斯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水,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火,德謨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原子,認為世界由不可分的原子構成。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可以還原為不可分最小微?!?,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復雜的事物由簡單的事物構成,萬事萬物都由不可分的基本粒子構成。世界由最基本的粒子構成,復雜對象由基本粒子構成,基本粒子決定了宇宙的性質。

簡單性哲學原則不但用簡單元素追溯世界的本原,還致力于用力學解釋自然現象。不管是物理規律、化學規律、生物規律,甚至是社會規律都可以用力學解釋。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之所以取得科學界的支持也不是因為其解釋力強,而是因為其遵循了簡單性原則,從而取代了托勒密繁瑣的本輪-均輪模型。牛頓的力學三定律就立足于簡單性原則,用力來解釋所有運動。按照簡單性哲學原則,人與動物都是由簡單的粒子構成,人與動物沒有根本區別,人與機器也沒有本質區別,甚至可以說“人就是機器”。1747年,拉·梅特里發表了《人是機器》這一哲學巨著,提出“人是動物,因而也是機器,不過是更復雜的機器罷了” 〔14 〕69。笛卡爾把人體看作是與機械相類似,用機械的旋渦來解釋天體運動問題,他認為宇宙是一架機器,機械運動是唯一的運動規律。牛頓、開普勒、伽利略等都力圖建立嚴密的力學體系來正確描述宏觀物理運動,甚至是天體運動。愛因斯坦試圖用公理化方法把自然界描繪成物質在時空中運動的統一體,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也認為簡單性原則可以作為科學假說可接受性的標準。

不僅自然界的規律可以用力學表示,而且社會關系也可以用力學表示??椎绿岢錾鐣恿W和社會靜力學概念,社會動力學又稱為社會物理學,立足于運用力學規律分析社會關系。1950年,斯賓塞出版《社會靜力學》,把事物的基本規律看作“力的恒久性規律”(the law of persistence of force)?!叭耸菣C器”的觀點啟發人工智能先驅開始了構造具有人類智能機器的探索。

簡單性哲學原則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了人工智能的出現與發展。人工智能是使用數字計算機模擬智能行為的活動。在紐維爾與西蒙看來,人工智能系統中把數據看作“1”與“0”的數字串,其他復雜的數量關系可以由“1”和“0”兩個數字來構建,這是計算向物理過程的還原。人工智能需要把任何種類的智能活動變成一套指令。在人工智能的計算主義看來,一切推理都可以歸結為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可以復制人類智能行為。人類的認知與計算機器是一樣的。一切人類實踐與技能在頭腦中都表現為一個信念系統,由與上下文環境無關的初始行為與事實所構成。人與計算機都是物理系統或者可以簡單歸結為物理系統,這種思想深受簡單性原則影響。不但如此,人工智能中的問題求解也是由難問題還原為簡單問題來討論。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認為:“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隨著把難題分成或者轉換成難度較低問題的能力而改變,為了做到這點,需要對局勢的理解,但不是全靠運氣。人們必須能夠對問題的表達作充分的推理或猜測,才能為問題的局勢建立更簡單的模型。這些模型具有的結構,應足以使人覺得可以把從模型得到的解,擴展到原有的問題上?!?〔15 〕421在人工智能先驅紐維爾與西蒙看來,人工智能與人腦都是同樣的信息處理工具,具有功能相似性,“可以看出這種方法并未假設計算機和大腦在‘硬件’上的相似會超出這樣一個范圍,即認為兩者都是通用的符號處理裝置,而且能為計算機編程程序來進行一些基本的信息處理,使它們的功能與大腦十分相似” 〔16 〕。既然人腦可以還原為物理屬性,那么,人工智能同樣可以還原成簡單的形式化規律。智能行為原則上可以理解為確定的獨立元素的本體論假設。不但如此,人工智能的四個假設都建立在簡單性原則之上,“心理學假設、認識論假設與本體論假設的共同之處是:它們都認為,人一定是一種按照規則對原子事實形式的數據作計算的裝置” 〔17 〕9。智能行為可以還原為計算。哲學傳統一直認為,凡是有序的東西都可以形式化為規則。明斯基認為所有的規律都受規則支配?!懊慨敚ㄔ谖覀兊男袆又校┯^察到一種定律時,便轉交給確定性規則來表達” 〔18 〕431。按照明斯基、紐維爾與西蒙等人工智能專家的觀點,人與機器都是對原子事實形式化數據的裝置,都可以還原為數量關系與物理學關系。

四、哲學核心問題決定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進路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在哲學史上占居重要地位,是哲學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哲學史上諸多學派的思想源頭。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探索萬物本源的時候就開始關注主體如何認識客體,關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普羅泰戈拉提出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包括了主客二分思維的萌芽,笛卡爾的精神和物質相互獨立的二元論思想暗含著主體和客體截然二分的思想。人們一般認為,只有人類才能成為主體,人之外的世界是客體。那主客二分的標準是什么呢?人之所以為主體的標準又是什么呢?有的學者認為只有主體才具有意向性,客體不具有意向性,客體只是主體認識的對象。主體一般具有獨立意識或者個體經驗。哲學意義的認識論指的是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知識結構、知識本質、知識來源和知識判斷的信念等內容,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認識論中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是研究主體之外的客體是否可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分以及各種不同的哲學流派的分野都基于主體與客體截然二分的哲學基礎,哲學史上,各大流派都曾經把主客關系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人工智能是賦予機器智能,讓機器可以模擬或者代替人類的某種智能。人工智能基于不同的哲學理念有不同的研究進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不同思想的對立也是基于對于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哲學思考。一般來講,人工智能可分為三種進路,即符號主義進路、聯結主義進路以及行為主義進路。人工智能符號主義進路把人類的認知過程看成符號計算過程,人類認知是物理符號系統,人工智能先驅德雷福斯(H.Dreyfus)認為,人工智能研究者其實與煉金術師一樣,也是對一些符號進行不同的處理。因此,在人工智能的符號主義看來,人與機器沒有本質區別,人類的心智同樣可以還原成符號計算。德雷福斯在《計算機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極限》中提出,人工智能機器是基于生物學假設、心理學假設、認識論假設以及本體論假設基礎之上的?!吧飳W假設:在某一運算水平上,大腦與計算機一樣,以離散的運算方式加工信息;心理學假設:大腦被看作一種按照形式規則加工信息單位的裝置;認識論假設:一切知識都可被形式化,可以被編碼成數字形式;本體論假設:存在是一組在邏輯上相互獨立的事實,知識可以被編入計算機程序” 〔17 〕156。從德雷福斯關于人工智能的四個假設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與人類一樣都是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與客體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主體與客體不能截然二分,之所以對主體和客體進行區分,表明人類對于自身的認知規律和智能結構沒有真正揭示。

人工智能的聯結主義進路,又稱為仿生學派或生理學派,認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學,特別是對人腦模型的研究,其主要原理為神經網絡及神經網絡間的連接機制與學習算法。聯結主義起初是用軟件模擬神經網絡,后來發展到用硬件模擬神經網絡。其理論假設是人與機器如果具有同樣的結構應該具有同樣的功能,可以通過研究人腦的物理結構從而制造出類似人腦的機器。在聯結主義看來,人與機器結構相同,人腦與計算機程序運行模式相同,則功能相同。紐維爾(Allen Newell)認為,智能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被用來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聯結主義失敗的原因是人腦的結構并不像人工智能研究者們在電腦上模擬一樣,人類的大腦是將物理事實與知覺過程所連接的客觀事實,而不只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一臺機器。人與機器不同,機器不具有人類的精神狀態和意識。人類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是否由人腦結構決定呢?人類精神狀態和意識是先驗存在還是后天習得仍然是認知科學研究的難題。因此,通過神經網絡讓機器模擬人類智能行不通。通過對人工智能的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的分析我們發現,主體與客體區別的必要性得以彰顯,人的主體性地位不能動搖。

人工智能的行為主義進路,又稱為人工智能的進化主義或控制論學派,其原理為維納和麥克洛克等學者的控制論思想及感知-動作型控制系統。研究重點是模擬人在控制過程中的智能行為和作用,如對自適應、自組織和自學習等的研究。人工智能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研制的“六足機器人”實質上是一個基于感知-動作模式模擬昆蟲行為的控制系統,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但這樣的機器人也不具有人類的感知與認知能力,主體與客體之間還是可以嚴格區分。人工智能的目標從技術層面來講是制造出對人類有益的智能機器,從哲學層面來講,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概念和模型,通過機器模擬人類智能來推動哲學核心思想主客二分問題的研究,借此解決哲學上的身心問題、意識難題等問題。哲學的核心問題與人工智能的研究是相互促進的。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有其哲學根源,根源于數是萬物本源思想、萬物皆數思想以及數的簡單、和諧思想,還根源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以及分析哲學的邏輯分析研究方法。在眾多哲學思想中,簡單性原則是人工智能的哲學思想源泉。人工智能就是計算機用邏輯方法把思維還原為簡單數字來模擬人腦的過程。人工智能發展是思維的革命,人工智能涉及信息與計算的本體地位和方法論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迫使哲學家們對思維的存在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把形而上的論證變成可操作的過程。人工智能的目標是通過計算機實現機器模仿人類智能,人工智能的發展直接指向哲學的中心問題。例如,意向性問題、形式化問題、身心問題等。對于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溯源有利于推動哲學的進步與發展,也可以拓展對于傳統哲學問題的研究。只有對人工智能的哲學思想基礎進行追溯與探源,才能為人工智能工作者提供思想源泉,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把握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發現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律以及預測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把握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學〔M〕.劉西瑞,王漢琦,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李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安東尼·梅耶斯.愛思唯爾科學哲學手冊〔M〕.張培富,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Krause P J.Collected works of A. M. Turing〔M〕.North Holland,Amsterdam:Macmillan magazines Ltd,1992.

〔6〕Davis,Martin.Engines of logic:mathematician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mputer〔M〕.New York:W. W. Norton & Co. Inc,2001.

〔7〕Goldstine H H.The Computer from Pascal to von Neuman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8〕休伯特·德雷福斯.計算機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極限〔M〕.寧春巖,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9〕Newell A.Intellectu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3.

〔10〕Newell A,Simon H A.Computer science as empirical inquiry:symbols and search. In:Haugeland J〔M〕.Mind design,ed. Cambridge:MIT Press,1981.

〔11〕Dreyfus H L,Dreyfus S E.Making a Mind versus Modeling the Bra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ck at a Branch-Point〔J〕.Daedalus,1988(01):15-43.

〔12〕Dreyfus H L.WhyHeideggerian AI failed and how fixing it would require making it more Heideggerian〔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7(02):247-268.

〔13〕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M〕.周肇威,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

〔14〕拉·梅特里.人是機器〔M〕.顧壽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5〕Marvin Minsky.Descriptive Languages and Problem Solving,Proceedings of the 1961 We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reprinted in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M〕.Minsky,ed. Cambridge:MIT Press,1969.

〔16〕Newell A,Simon H A.Computer simulation of human thinking〔J〕.Science,1961(3495):2011-2017.

〔17〕Dreyfus H L.What Computers Still Can’t Do:A Critique of Artificial Reason〔M〕.Cambridge:MIT Press,1992.

〔18〕Marvin Minsky.Matter,Mind and Models.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M〕.Cambridge:MIT Press,1968.

責任編輯 蘇玉娟

自然災害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1 自然通風的原理與模式

建筑的自然通風從動力來源上可分為完全自然通風和機械輔助自然通風兩種模式。完全自然通風是由來自室外風速形成的“壓差”和建筑表面的洞口間位置及溫度造成的“溫差”形成的室內外空氣流動。按照熱力學原理, 建筑室內溫度有沿高度逐漸向上遞增的特點。該特點是建筑隨層高增加而使上下之間溫差加劇的主要原因, 設計師也經常利用這一點, 挖掘建筑自然通風的潛力。機械輔助自然通風是利用溫差造成的熱壓和機械動力相結合而形成的室內外空氣對流。與完全自然通風相比, 雖然建筑內局部作為輔助動力的機械裝置要消耗一定的能源, 但通過這種裝置重新組織氣流, 甚至在局部“強迫”氣流改向, 可以使自然通風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這兩種通風模式中, 屋頂都是形成溫差, 組織氣流的重要環節, 在整個自然通風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

2 屋頂在完全自然通風中的作用

當室內存在貫穿整幢建筑的“豎井”空間時, 就可利用其上下兩端的溫差來加速氣流, 以帶動室內通風, 其實質就是“溫差—熱壓—通風”的原理。作為建筑共享空間的中庭就可以勝任這個“豎井”的職能, 一般來說, 其所占空間比例以超過整幢建筑的1/3為宜。這種中庭的屋頂一般都具備兩項性能: (1) 它們能讓陽光射入中庭, 將中庭內空氣加熱并產生上下溫差; (2) 它們是全部或局部可開啟的, 在需要通風時能讓氣流找到出口。赫爾佐格設計的德國林茨城的HOLZ大街住宅區, 每幢住宅樓的顯著特征是帶玻璃頂的共享中庭。這個中庭貫穿建筑五層并稍稍高出兩側房間的屋面。冬天, 陽光透過玻璃屋頂直射進來, 中庭屋頂的側窗關閉, 使中庭成為一個巨大的“暖房”, 到了夜晚, 白天中庭儲存的熱量又可以向兩側的房間輻射;夏天, 中庭屋頂的側窗開啟, 將從門廳引進的自然風帶著熱量一并排出, 使建筑在夜間能冷卻下來。當建筑體量小, 內部的“豎井”空間高度不夠形成有效溫差時, 也可以做成沖出屋面的豎向突??臻g。位于英國中部Solihull的一座辦公大樓, 以突出屋面的“太陽能煙囪”的自然方式滿足辦公空間的照明與通風。這些“太陽能煙囪”的北面為玻璃天窗, 天光由此灑向建筑的中心區域。天窗對面為自動控制的活動板, 將其打開時, 陽光從“煙囪”南側射入室內加熱頂部的空氣, 在熱壓的驅動下氣流由外墻的窗戶引入, 上升后由“煙囪”排出??勺鳛?ldquo;豎井”空間的, 除了中庭外, 還可以利用建筑的樓梯間。沖出屋面的突??臻g除了做成煙囪外, 還可以做成風塔、風帽的形式。如何使那些突出屋面的部分在外觀上和屋頂協調, 甚至使其成為整個建筑造型的亮點, 對每個建筑師來說既是挑戰, 更是機遇。

3 屋頂在機械輔助自然通風中的作用

對于很多地區的建筑來說, 完全自然通風并不是每個季節都適宜的;有些建筑受特定條件的制約, 也不具備低進高出的氣流走廊。這時的建筑自然通風就必須借助機械裝置的輔助, 或者是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季節進行完全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的輪換。英國諾丁漢大學朱比麗分校的主體建筑具備兩套通風措施:在室外氣候溫和的時候, 氣流在凹進的中庭入口的引導下, 經過大門口上部開啟的百葉進入中庭內, 再由中庭另一端屋頂上的玻璃百葉排出, 這時是完全自然通風模式。在酷熱或嚴寒季節, 建筑的門窗關閉, 新鮮的空氣通過屋頂上風塔的機械抽風和熱回收裝置被引到風道中, 然后進入各層樓板的夾層空間, 進而在樓板低壓發散裝置的輔助下進入室內;而廢氣的排出是通過走道和樓梯間的抽風作用, 最終又回到風塔上部, 經過熱回收和蒸發冷卻裝置, 最終由風斗排出, 這時采用的就是機械輔助的自然通風模式。太陽能集熱片被集成在中廳屋頂的吸熱強化玻璃中, 其吸收的熱能用于驅動機械抽風裝置。

4 屋頂內部的自然通風

屋頂除了作為整個建筑自然通風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利用天窗、煙囪、風斗等構造為氣流提供進出口外, 本身也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通風系統。這種通風屋頂內部一般有一個空氣間層, 利用熱壓通風的原理使氣流在空氣間層中流動, 以提高或降低屋頂內表面的溫度, 進而影響到室內空氣的溫度。在日本的O M陽光體系住宅中, 室外空氣由屋頂下端被吸入空氣間層, 并被安裝在屋頂上的玻璃集熱板加熱, 受熱后上升到屋頂的最高處。屋頂最高處設置了空氣處理裝置, 包括空氣閥門、熱交換盤管和一個小型風機。這個裝置既能將加熱過的空氣通過管道送到建筑的各個角落, 又能將不需要加熱的空氣由排氣管排出。在德國慕尼黑的一項將倉庫改造成設計工作室的工程中, 原有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無法滿足新的用途。建筑師赫爾佐格在室內加建了一層包裹住整個屋頂及大部分外墻內表面的薄膜, 使薄膜和原有外圍護結構間的空氣成為一道阻熱層, 起到了保溫和熱緩沖的作用。在屋頂上分別設置了連通空氣阻熱層和室內空氣的風帽, 使這個簡單的小建筑可自由地選擇機械通風, 通過室內自然通風或空氣阻熱層內通風中的某一種或多種通風模式, 來調節室內氣候。

5 結語

利用熱壓進行自然通風的原理雖然簡單, 但選擇具體構造或技術措施時還需要根據建筑的功能和地理位置考慮;僅有定性的設計還不夠, 為了使通風起到實質性的制冷或采暖效果, 需要對進出風口的氣流量、進出風口開關的時間、中庭屋頂的采光量、機械抽風裝置的運轉時間等參數進行定量的計算。這時往往需要借助風洞模型或計算機模擬實驗等方法才能得到精確的數值。本世紀是環保的世紀, 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降低建筑能耗, 使建筑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動態的平衡, 將是建筑在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學要求后應追求的更高目標。屋頂的相關構造和設備配合建筑的其他圍護結構體系創造的自然通風的條件, 使建筑在實現以上幾個目標方面具有更大的潛力。

摘要:結合自然通風的基本原理和國外的一些建筑實例, 分析了現代建筑屋頂在建筑各種自然通風系統中的作用, 提出了屋頂應采取的相關構造措施, 以節約建筑能耗, 保護人類身心健康。

關鍵詞:現代建筑,屋頂,自然通風

參考文獻

[1] 宋德萱.節能建筑設計與技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上一篇:寒地大學水景設計策略論文范文下一篇:建筑企業企業品牌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