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自然災害應急避險機制

2023-06-10

第一篇:自然災害應急避險機制

自然災害應急避險機制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防范應對暴雨天氣及強大臺風天氣,結合本校實際情況, 特制定本制度。

1、健全完善了防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預防處置機制。密切掌握本地區的天氣變化、汛情通報及礦井所在區域的降雨量情況,確保在降大到暴雨時,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2、在降大雨前、暴雨時和降雨后,積極組織我校人員到本校范圍內及可能波及的周邊廢棄老窯、地面積水坑、河流、堤防和井下涌水點、擋水設施等重點部位進行24 小時不間斷巡視檢查,全面巡查洼地積水情況。

3、認真落實災害性天氣停產撤人制度。凡在 24 小時連續觀測降雨量超過 50 毫米時,全部立即停課撤人,實施緊急避險。

4、應急組織及指揮機構 “雨季三防”指揮部為暴雨天氣應急處置的指揮機構,當日值班領導為當日應急處置總指揮,全權負責暴雨天氣停課撤人工作。

5、應急處置收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后,“雨季三防”指揮部負責組織各責任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防災準備工作、認真查險排險、及時組織教師做好避險準備工作、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災害天氣應急準備工作。

6、具體要求

(1)“雨季三防”指揮部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及時分析和發現氣象災害應急處置中存在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2)“雨季三防”指揮部與氣象部門建立信息互通機制,及時掌握地方氣象局發出的氣象災害警報和災害天氣預報。在接到預警信號后,按照規定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災準備工作。

(3)加強災害安全知識和應急預案學習,定期開展預案演練。

(4)值班人員要做好停產、撤人的相關記錄、總結,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災害天氣應急預案和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興義市易華學校

2013年3月1日

第二篇:雪災地震臺風與災害應急機制

材料一:公共應急2008年關大考

2008年1月10日左右,當南方各省下起第一場大雪時,幾乎沒有人意識到今冬的雪強度會這么大、持續時間會這么長、危害會這么嚴重,起初人們甚至很欣喜,因為多年都沒見到這么大的雪。然而當人們意識到災害的嚴重性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救援以及應對時機,一場雨雪冰凍災害最終讓全社會措手不及。過于依靠常規經驗判斷異常天氣,對超規模冰雪的麻痹大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次自然災害影響的蔓延。

雪災破壞了南方大量電網,因為這次罕見的雨雪冰凍氣候超過設計標準,很多高壓電塔因負載過重而紛紛倒塌,湖南、貴州等地的電網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且沒有可替代的應急供電方案

此外,南方地區的地下水管質地脆弱且埋得過淺,很多水管凍裂,居民生活用水無法得到保障;南方很多省市連專業的除雪除冰設施都沒有,人們依靠簡陋的鐵鏟、撬子等工具一點點地打碎厚厚的冰層,除雪效率低下致使路面受阻情況遲遲得不到緩解;南方大多數司機缺乏雪地行車的經驗,導致交通事故頻發;雪災還使得物資供應空前緊張,肉類、蔬菜等價格出現較大規模的漲幅,煤電供應頻頻告急,取暖設備一時間被搶購脫銷……

這些都暴露了我們防災意識薄弱、對災害形勢估計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等弱點,很多職能部門也沒有及時啟動應對措施,初期甚至抱有僥幸心理,沒有做最壞的打算,也就沒有做最充足的準備。

分析:2008年初雪災影響擴大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災害發生在南方各省,我國南部地區因氣候較為溫暖,缺乏應對強降雪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與春運特殊時期重合。惡劣天氣更給今年春運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再者,在此次災害中受影響的京廣鐵路以及京珠高速都是我國主要的南北交通干

1 線,承擔著運送大批旅客的艱巨任務;另外,受災嚴重的廣東省是我國輸入農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節期間有大量外地務工人員需要返鄉。 材料二:災難關頭,渴望信息光明

整整12天被圍困在“冰雪孤城”中的特殊經歷,將長久地印刻在湖南郴州市民心里。家住北湖區的張曉剛回憶,雪災中他最感動的是當地政府部門送給他一臺小收音機。他說,“當信息渠道中斷時,那種孤獨和茫然,比停水停電帶來的生活困難更可怕。”

及時了解災情信息和救災進度,成為應對重大災害的“減壓閥”。在最艱難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災區群眾從報道中了解到中央領導同志趕赴一線指揮抗災的行蹤,了解到人民子弟兵與冰雪搏斗的壯舉,他們因此更堅定了必勝的信心。

信息公開、暢通、及時,是這次抗擊雪災成功的經驗之一。為吸取美國、加拿大特大雪災教訓,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精神,國務院應急辦在2007年12月11日就發出了開展暴風雪應對準備工作檢查的緊急通知,組織有關地方和部門,針對薄弱環節加強整改。此后,隨著天氣形勢變化和災情進展,自2007年12月19日至2008年1月21日,連續發出5個預警和加強防范應對工作的通知,一些重要工作部署在中央門戶網站上陸續公布。

信息公開的背后是大災考驗催生的執政新理念。在抗擊非典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正是從信息公開入手,采取果斷措施,扭轉了被動局面。此后,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及時地將有關信息傳達給公眾、在積極引導輿論中組織和動員群眾,成為我國應對突發公共危機的通行做法。

分析: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

2 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然而,要使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尚需努力。特別是在這場歷史罕見的災害應對中,信息及時公開尤顯重要。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我國行政公開法制建設的新起點。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將是考量政府是否忠實履行職責的重要標準。 材料三:應急聯動體系建設

從最近發生的幾次災害看,無論是雪災、地震,還是洪水,我們看到:中國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災應急指揮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并調集全國力量全力救災;而且國家領導人還親赴救災第一線。中國政府的應急反應工作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級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在穩步提高。然而,這幾次災難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各部門都有自己的系統,都有自己的預案,都各自為政。”一位參與過汶川救援工作的應急工作人員稱,災難發生后,他們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但是發現救災需要地理、醫療、水、電等專業機構的數據支持,然而,各機構間卻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快速響應機制。

“幾經周折我們聯系到地質部門的應急系統工作人員,但他們說已把我們的請求上報有關上級部門,我們沒有權限,所以暫時不能調運他們的數據。”這位參與過汶川地震救援的一線工作人員感慨道,直到上級政府部門應急指揮中心趕赴一線協調后,各部門的屏障才得以打開。“這耽誤了多少寶貴的救助生命的時間啊!” 那位一線救災工作人員痛心的說。

“我們也想把數據拿出來共享,和其他部門合作開展工作,但是部門間條塊分割太嚴格,各種條款限制的又太多。”一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無奈的說。

盡管各地政府部門有應急預案,也做了災備,但在受到自然災害物理打擊和

3 斷路、斷電、斷纜影響下,各受災地區通訊幾乎大面積停滯,數據備份更是幾乎蔑視殆盡,而且即使是要害部門的業務連續性更是無法保障。這突出說明目前我國應急預案和災備的不足和脆弱。

分析:反思今年抗雪抗震救災的教訓,不難發現條塊分割、利益多元的弊端。突發事件來臨,由誰來提出處臵動議?誰來整合跨部門、跨區域的應急預案?遇到人事變動,崗位責任制如何落實?這一連串疑問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雪災之初,應急工作不到位的事實:個別公路收費站全然不顧已經排起長龍的車隊,人為增加道路擁堵;有的區域和行業間應急預案,銜接不暢;基層應急部門沒有應急狀態下組織指揮的職責,眼看著錯失抗災良機……如何加強組織協調以增強綜合減災能力已成為今后應急工作的一個重點。 材料四: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經統計,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90年代初發生過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圍愈來愈廣,造成的損失愈來愈重。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紀90年代以來范圍最大、強度最強、影響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沙塵天氣過程襲擊了我國北方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影響人口達1.3億。從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國境內共發生53次沙塵天氣,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國中南部戈壁地區。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和華北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災害性天氣,沙塵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電受阻或中斷、火災、人畜傷亡等,污染自然環境,破壞作物生長,影響交通安全,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極大的危害。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甘肅省金昌、威武、

4 民勤、白銀等地市的強沙塵暴天氣,受災農田253.55萬畝,損失樹木4.28萬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36億元,死亡50人,重傷153人。 分析:治理和預防沙塵暴的措施:

1、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把環境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上來。

2、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建立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完善區域綜合防御體系。

4、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

5、加強科普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6、與蒙古國建立長期合作防治沙塵暴的計劃框架,減少境外沙源對我國的危害。

材料五:地震

1、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0級地震。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陜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泰國、越南、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趕赴四川地震災區,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

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確認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7939人,搶險救災人員已累計解救和轉移1486197人,共救治傷病員3663816人次,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6538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157.97萬頂、被子486.69萬床、衣物1410.13萬件。地震災區過渡安臵房(活動板房)已安裝638500套,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644.04億元。

2、我國歷史上幾次較大的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侖山地區(8.1級);1999年9月21日臺灣花蓮西南地震(7.6級);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

5 —平武地震(7.2級);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級)死亡24萬人;1976年5月29日云南龍陵地震(7.4級);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地震(7.3級);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7.6級);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級);1969年7月18日渤海灣地震(7.4級);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臺地震(7.2級);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地震(8.6級);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地震(8.5級)死亡23萬人;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地震(8.0級)死傷達83萬人。

分析:防震減災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完善預防措施。加強地震監測網絡建設,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2)加強對重大建設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監督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農村住房的防震抗震能力。(3)健全緊急救援系統建設,提高地震應急反應能力。(4)廣泛宣傳動員,普及防震抗震知識,提高人們的避險意識。(5)危急時刻保持生命求援線通暢。(6)個人也應當有一定的應急儲備。(7)盡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制度。

材料六:臺風

雖然沒有像美國新奧爾良颶風所造成的損失那么慘重,然而從2005年7月中下旬開始,“海棠”、“麥莎”、“泰利”、“卡努”強臺風接踵而至,連續襲來的臺風造成大量水利設施以及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損壞,農林牧漁業、工礦企業停產,公路、橋梁中斷,房屋倒塌。據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公布的數據:四次臺風共造成浙江直接經濟損失251.5億元。對于受煤、電、土地等要素制約,正處在經濟增長調整期的浙江經濟而言,可謂是雪上加霜。 2005年5月初,臺州溫嶺的果農張初亮與當地兩位村民合伙承包了數十畝大

6 棚,打算種上市場行情看好的“麒麟瓜”,放手一搏。在接二連三的臺風侵襲后,他的瓜果園化為一片廢墟,損失至少10萬元。而養殖業所受到的打擊則更大。瑞安一家青蟹養殖場的負責人潘志友告訴記者,“麥莎”帶來的暴雨一夜之間淹沒了他開的兩個池塘,等水下去后,池子里面的青蟹逃得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

在奧康集團行政部負責人周威的腦海里,1999年的那場臺風才是他最難忘的,他甚至清楚地記得那天是9月4日。“當時因為經驗不足,而臺風來得又特別猛烈,伴隨著暴雨,公司的廠區全被大水淹了,機器設備和大部分成品都浸泡在水中,損失估計有近千萬元。”

據溫州商會和下屬各行業分會、協會以及鞋革協會等組織不完全統計,4次臺風期間,給溫州的各種企業帶來的損失估計為40億-60億元。 分析:應急反應考驗政府行政能力,它促使政府提高效率,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臵,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對防止和減輕臺風災害起著關鍵作用。當臺風到達近海時,氣象部門根據所得到的各種資料,分析臺風的動向,登陸的地點和時間,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臺風緊報或緊急警報,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為公眾服務,同時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發布臺風預報或緊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關鍵舉措。

材料七:洪澇

洪水災害是我國發生頻率高、危害范圍廣、對國民經濟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大約2/3的國土面積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全國60%以上的工農業產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鐵路、公

7 路、油田以及許多工礦企業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防洪重點是東部平原地區。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2000億元人民幣,僅1998年就高達2600億元人民幣。水災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1%~4%之間,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0~20倍。

1950年7月,淮河大水,淮北地區受災慘重,為百年所罕見;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1963年8月,海河大水;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災情極為嚴重,2.5萬人死亡;1985年8月,遼河大水;1991年,江淮連降大到暴雨,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1998年的長江、嫩江、松花江洪澇災害;2003年6至7月,淮河流域連降大雨,發生了超過1991年的大洪水,皖、蘇等省沿淮地區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

2008年6月,江南南部、華南、西南地區東部降下大到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部分地區引發嚴重的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災。截至2008年6月14日,共造成1787.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71人,失蹤13人,緊急轉移安臵人口127.4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50.2千公頃;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06.1億元。

分析:1998年夏,一場罕見的特大洪災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災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那場洪水激發了人們對于天災人禍的思考。痛定思痛,反思歷史,對于導致洪水肆虐的各種主客觀原因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把破壞大自然當作生財之道帶來的嚴重后果,國家也從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樹木。

8 材料八:北京“逢雨即堵”考驗市政應急機制

對于北京這樣一座擁有1500多萬人口、200多萬輛機動車的特大型城市,幾乎每一場大雨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檢驗著這個城市的市政設施、交通運輸、應急處臵能力。

7月31日一早,一場傾盆大雨襲擊京城。上午7時30分,北京豐臺區的馬家樓橋至花鄉橋中間的京九線鐵道橋下已是一片澤國。主、輔路雙方向均因積水已經無法通行,鐵道橋下方向西300米處全部積水,最深處接近1米。交通部門被迫對雙方向的交通進行管制。如注的暴雨中,更嚴重的交通擁堵出現在機場高速路。因機場高速路雙向交通中斷了3個半小時,機場路上的車輛排成15公里的長龍。大雨時,以積水地區為中心,受阻車輛排起了長龍,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更大面積的擁堵。

針對氣象部門發布的普降大雨的預報,北京交管部門提前制定了雨天交通秩序維護方案,充分做好應對大雨的準備,并根據雨情迅速啟動雨天交通保障措施。但要真正解決擁堵,光靠交管部門疏堵是不夠的,必須抓源頭,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積水問題的長效機制。

分析: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北京全年60%以上的降水都集中在這一時段。每年大雨降臨時,盡管北京市政府各部門采取了多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但散布全市、嚴重影響交通的積水路段,仍令人質疑目前北京城市雨水排水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來臨后能及時應對,其根本的保證,一是高標準的城市排水系統和雨災應急處理設施,二是常態化、制度化、標準化的建設、管理和監督機制,尤以后者更為重要。和其他自然災害相比,暴雨是常見天氣,自然應當以常態化的相關制度加以應對。

9

材料十:有大災無大害重慶經驗值得重視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08年2月12日,冰雪災害已造成1111億元直接經濟損失,并致107人死亡。大量損壞的輸電線路需要維修,大量倒塌的房屋需要重建,大量凍壞的莊稼需要整理……隨著各地天氣的逐漸轉好,廣大南方地區進入了災后重建的重要時期。

損壞的輸電線路、倒塌的房屋、凍壞的莊稼當然需要關注,但是災后重建中更要高度注意的是要大力提升抗災害能力,以便將來出現類似險情時,能夠科學應對,把損失降到最低。

這場冰雪災害釀成一場重大的日常生活危機,充滿不確定的自然力的難以估計性,當然是重要因素。與此同時,人對不確定的自然災害,在硬件設施和軟件機制上的準備不足,也不可忽視。由于南方地區不像北方地區那樣與冰雪常年相伴,在輸電線路、交通設施、水電管道等方面,普遍是以溫好氣候條件為前提來建設。這讓異常冰雪天氣,找到了可乘之機。

在凍雨和暴雪造成的損失面前,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因此而尤其重要。事實上,在同樣的自然災害面前,南方不同地區的表現有著明顯差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造成了慘重損失。

新華社2008年2月15日報道,同樣暴雪成災的重慶市,就沒有發生電網瓦解、大面積停電和搶險救災人員傷亡事故,實現了有大災而無大害。重慶市所屬區縣山地林立,卻在雪災中表現良好,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硬件設施建設過硬。重慶市部分電網,在2005年渝東南黔秀線發生覆冰災害后,提高了設計和修建標準,即從30年一遇的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這使重慶電網承受冰雪積雪的能力大大增強。二是在搶修損壞電網過程中,應對

10 措施得法,講科學不蠻干,從而避免了因決策失誤而導致的人員傷亡。 重慶的經驗表明,只要平時未雨綢繆,危機時決策正確,自然災害的不良影響,還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而臨時抱佛腳,事發時才采取即時措施,難免會被自然災害所縛。

分析:在災情尚未出現時就早做預計,并因此提高輸電線路等的設計和建設標準,雖然表面上看增加了開支,花了“冤枉錢”,但從長遠來看,卻能在災害發生時有效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恐慌,實際上是以較少的投入避免了較大的損失。對充滿不確定因素的自然災害,要學會的,正是算大賬而不是算小賬。重慶未雨綢繆預防災害的經驗,正是南方多數地區在雪災中應該學習的地方。

材料十一:其他國家應急經驗

日本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臺風、地震是家常便飯,雪災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關于任何一種災難的信息都能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找到,在此基礎上修建避難場所、儲備食品和水、健全應對各種災難的政策措施,東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災中心能承受與關東大地震相同震級的地震,自備的發電裝臵也可以保證3天的正常電力,東京還與周邊的13個城市建立了災難互援機制;日本經常進行應對各類突發危機的演習,基本上每個家庭都備有救急包和防災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強調 “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抵御自然災害”;最重要的還有他們“防患于未然”的意識,頻發的災難增強了日本人民的防災抗災意識,除了完善的應急制度和設施,他們還有心理上的應急準備。時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以美國為例,美國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國家應急反應框架,2003年3月2日成立了國土安全部(DHS)。該機構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對聯邦機構最全

11 面的一次改組。國土安全部整合吸納了22個聯邦機構,收編1.8萬職員,將過去分散的聯邦應急職能部門,包括FEMA、移民局、中情局及許多相關部門在內,統一于一個職能機構中。

分析:除了中國之外,美國、日本也是自然災害比較頻繁的國家,相對于我國較多的洪澇、臺風,以及破壞性極大的地震等自然災害,美國以颶風、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為主,日本則以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為主。在不斷抗擊自然災害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對于災害的預報監測、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對于國民“防患于未然”的意識教育以及相關法制法規的制定和嚴格執行等等這些先進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他們的教訓同樣也是需要我們吸取,比如美國在2003年大規模斷電事件、2005新奧爾良颶風中出現的問題。

專題綜合分析(已修改)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自然災害種類多且發生頻繁,除現代火山活動導致的災害外,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如水災、洪澇、旱災、地震、雷電、臺風、赤潮、冰雹、雪災、寒潮霜凍、凍雨、山體滑坡、泥石流、礦山地質災害、農林病蟲害、森林火災、高溫、濃霧、酸雨等,每年都有發生。中國也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國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億人,其中因災死亡數千人,需轉移安臵300多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000多萬公頃,成災2000多萬公頃,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災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進入2008年以來,中國廣大地區災難性事件頻頻發生。1月,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發生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個省市不同程度受災。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萬億元。而就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的同時,中國南方也在忍受著巨大的洪澇災害。目前已造成農作物受災3041千公頃,受災人口5023萬人,倒塌房屋19.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70億元。 面對災害,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現代化建設,發揮防災減災的科技優勢,加快建立科學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機制。首先,著力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重點提高對臺風、暴雨、干旱、沙塵暴、冰雹、大雪、大風、高溫、霜凍、雷電、霧等氣象災害,以及洪澇、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場火災等衍生和次生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其次,著力做好災害影響和損失預評估,提出有效防災抗災方案,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前組織和部署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第三,加大對大中城市、農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鐵路公路沿線、輸變電線路、主要戰略經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災害監測和信息共享機制。第四,加強科學規劃和工程設計,充分考慮各種潛在風險。第五,各級政府應切實提高防范極端氣象災害的意識,增強應用預報預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

面對災害,要依靠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加快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御極端氣象災害體系和機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極端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快制定重大氣象災害的政府專項應急預案,特別是制定防范低溫雨雪冰凍、臺風、暴雨、大霧、大風等極端氣象災害的國家應急預案。其次,完善應急預案的啟動機制。在災害尚未

13 發生或未發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損失之前,根據災害預測評估,提前啟動應急預案或緊急響應。第三,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建設快速有效的氣象服務系統和氣象應急管理體系,及時制作和發布早期災害性天氣預警,科學制訂和實施防災措施及應急預案,確保各類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各級防災減災決策部門,實現氣象服務覆蓋千家萬戶。第四,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合、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的防災機制。第五,盡快出臺《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防御重大氣象災害中的職責和義務。

面對災害,應當制定應急預案,建立災備中心,建立國家應急機制。5年來,從應對非典、禽流感、臺風、礦難,到雪災、地震、洪澇的挑戰,我國公共危機應急體系由創建到發展,在一次次考驗中得到磨煉,在一次次教訓總結中不斷完善。2005年1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年末成立了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2006年以來,中國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圍繞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了各地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2007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各部門責任不夠明確、分工不夠明晰,這給統籌協調、迅速反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各省市各部門孤軍奮戰,缺乏有效聯動、互援機制。此外,各級應急辦普遍缺乏現場指揮、調度的權力和能力,資金投入較少,也缺乏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應急辦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缺少統一指揮、跨行業調度、綜合協調的功能;最后,社會廣泛參與應對工作的機制還不夠健全,公眾的自救與互救能力還不夠強。

14 據了解,在中央層面與應急救災直接相關的就有8個部門:國務院應急辦、中國氣象局、國家地震局、水利部、林業部、農業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這些部門在各地都有自成體系的應急救災體系,但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缺少單一的應急指揮組織管理系統。

“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因此,必須打破部門分割,加快國家應急平臺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實時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換機制。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避免部門職能交叉,使應急指揮機構真正具有統一組織、指揮和協調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可喜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汶川地震救災告一段落后,立即啟動了總結經驗的工作,并著手修改《突發事件應對法》。隨著一次次災害后的反思,中國在逐步向建立完善的國家突發災害應急反應機制邁進。

第三篇:山洪災害防御避險知識

如何應對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發生前:

1、在城區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帶、山體滑坡威脅區域建房,避免將房屋建在受河道出槽洪水頂沖的地方。不要人為侵占河道自然行洪斷面。每年夏初要對房前屋后進行檢查,留心附近山體變化,看山上是否有裂縫滑坡跡象。

2、城鎮居民、商場、學校、廠礦企業等要熟悉周圍環境,自備必要的防水、排水設施,如帆布、編織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聽當地氣象防汛部門的預報。商場、學校、廣場等人群密集區要及時做好人員疏導轉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發生后:

1、發現重大征兆或已經發生災害時,盡快將消息傳遞出去,引起政府重視,爭取控制災害發展和救援。

2、在緊急情況下,頭腦冷靜,行動快速,果斷放棄。暴雨洪水突發性強,陡漲陡落,持續時間短。當發現河道漲水,要迅速撤離,不可麻痹遲疑。汛期河道漲洪時,千萬不要強行過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過河,或長距離繞行過河。

3、在發生暴雨洪水時,行人避雨要遠離高壓線路、電器設備等危險區域,雷雨時要關閉手機。學校要視情況臨時放假或統一留校避洪,安排好臨時食宿,并通知家人,避免家長在接應尋找孩子的路上發生意外。

4、及時對溺水者進行人工呼吸等緊急救護等。

洪水發生了,如何自救

1、洪水來了,按照預定路線轉移、避難,注意扶老攜幼,相互幫助。如果洪水來得太快,已經無法步行轉移了,要使用事先備好的船只或門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轉移的工具。

2、當洪水來得很快,大水已經進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頂、墻頭或就近的大樹上,暫時避難,等待救護人員轉移。不能單身游水轉移。

3、土墻、干打壘住房或泥縫磚墻住房,只能做暫時避難場所,因為經水一泡,它們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

4、假如沒有大樹、院墻,屋頂又一時爬不上去,此刻應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脫險。

山區發生泥石流怎樣確保安全

1、居住的山溝有可能暴發泥石流,應搬遷到安全地點暫時避難。

2、暴發泥石流是由溝頂開始的,發出的響聲好像“轟„„轟„„”的打炮聲。白天或者黑夜,在屋里避雨時,只要聽到這種聲音,要迅速跑到室外向山頂轉移。

3、暴發泥石流時間很短,只能扶老攜幼輕裝轉移。

4、轉移路線應事前選定,清除沿途的障礙物,避免急速上山時,浮石、滑坡傷人。同時要防雷擊、電線傷人。

山洪易發區居民汛期如何加強防范

經常收聽收看氣象信息和上級部門發布的災情預報,密切關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變化,做到心中有數?,F金應存放銀行,不要藏在家中。特別是居住地屬于危險區的居民,必須事先認真熟悉居住地所處的位置和山洪隱患情況,確定好應急措施與安全轉移的路線和地點;還需勤于觀察房前屋后是否有山體開裂、沉陷、傾斜和局部位移的變化;是否有井水渾濁、地面突然冒渾水的現象;是否有動植物出現異常反應,等等。發現明顯的前兆,就應迅速果斷地撤離現場。

遭遇山洪災害時怎樣報警

先發現災害的村民能否在山洪災害初發時快速、準確地報警,至關重要。監測責任人或第一個發現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驟鳴鑼、打電話、拉報警器等預先設定的群眾知道的信號,責無旁貸地迅速向下游村組、農戶報警,同時向當地政府及防汛部門報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門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圍施放警報、廣播通知或通訊報警,組織搶險求援。

行車行人遇險自救

1、行車遇險自救

車輛誤入較深積水區,如水深超過排氣管,應低檔行駛,提高引擎轉速,穩定油門,保持行車速度。

車輛進水熄火后,切勿試圖啟動發動機,設法將車推到安全地帶,避免影響其他車輛通行,第一時間報警求助。

車輛掉入深水區域,切勿打開窗子或試圖打開車門,請努力呼吸,找好準備逃生的門把手,等待水慢慢涌進車里,在水將要漫到車頂的時候,深吸一口氣,然后屏氣打開車門迅速游出。

2、行人安全防御

雨中行人應盡量不再趕路,并盡快到地勢較高的建筑物中暫時避雨,不要在涵洞、立交橋低洼區、較高的墻體、樹木下避雨。

時刻注意路邊防汛安全警示標志,不要靠近路沿石行走,避免掉入缺失井箅的窨井。

避開燈桿、電線桿、變壓器、電力線及其附近的樹木等有可能連電的物體;經過積水地區時,發現有電線落入水中,必須繞行并及時報告相關部門。

被洪水圍困時怎樣求救

在山丘區環境下,無論是孤身一人還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圍困于基礎較牢固的高崗臺地或磚混結構的住宅樓房時,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求援或等待陡漲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圍。如遭洪水圍困于低洼處的溪岸、土坎或木結構的住房里,情況危急時(泥石流另述),有通訊條件的,可利用通訊工具向當地政府和防汛部門報告洪水態勢和受困情況,尋求救援;無通訊條件的,可制造煙火或來回揮動顏色鮮艷的衣物或集體同聲呼救,不斷向外界發出緊急求助信號,求得盡早解救;同時要尋找體積較大的漂浮物,主動采取自救措施。

怎樣救助被洪水圍困的人群

由于山洪匯集快、沖擊力強、危險性高,所以必須爭分搶秒救助被洪水圍困的人群。任何一個社會公民,當接到被圍困的人發出的求助信號時,首先應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傳遞求救信息,報告當地政府和附近群眾,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動;當地政府和基層組織接到報警后,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帶領搶險隊伍趕赴現場,充分利用各種求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行動中還要不斷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緒穩定工作,防止發生新的意外;要特別注意防備在解救和轉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確保全部人員安全脫險;還要仔細做好脫險人員的臨時生活安置和醫療救護等保障工作。

住宅被淹時如何避險

這種情況一般是針對洪泛區低洼處來不及轉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沒或圍困。假如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有效的辦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并盡量安慰穩定好他們的情緒;二是想方設法發出呼救信號,盡快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時如何迅速脫險

根據深夜凌晨突發山洪、泥石流造成死傷慘重的歷史教訓,凡是居住在山洪易發區或沖溝、峽谷、溪岸的居民,每遇連降大暴雨時,必須隨時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晚上更應十分警覺,加強監測,如有異常,應立即組織人員迅速脫離現場,就近選擇安全地帶落腳,設法與外部聯系,做好下一步求援工作。切不可心存僥幸或救撈財物而貽誤避災時機,造成不應有的人員傷亡。

滑坡體下的居民發現異常時如何處置

因各方面條件有限,還有相當一部分家戶仍然居住在受山體滑坡隱患的山腳低洼處,一時不可能全部異地搬遷。這些農戶在平時一旦發現屋后山體有滑坡(通常發生最多的主要還是山坡前沿部位有崩塌)等異常跡象時,應立即向家人和周圍鄰居發出口頭警報;同時通過電話

或派專人迅速向當地政府和防汛部門報告;并確定好專人留守現場仔細觀察險情的變化,根據險情的變化發展情況、政府部門及專家提出處理辦法,隨時做好各項避險準備。

基層組織如何幫助村民提高自救和救助能力

山洪多發區的基層組織應該將宣傳發動和教育幫助村民提高抗御山洪災害的水平作為日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在平時反復深入地開展防御山洪災害和自救常識的普及教育,尤其要講清本地山洪災害隱患的存在和分布變化情況,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二是努力創造條件,不斷改造和完善本轄區的交通、通訊設施和防御山洪災害的組織領導體系,提高預警預報和搶險救災的快速反應能力;

三是積極組織村民開展多種途徑和方式的互助互救活動,制定并完善互助互救方案,特別是發動黨員干部、安全區的居民與危險區、警戒區居民結成對子,實行幫扶。只有這樣,才能在臨險遇災時,即可形成社會合力,有效地做好臨災轉移、安置及災后的恢復工作。

山洪災害安全轉移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安全轉移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工作內容:

1、預警程序及信號傳遞方式。為讓群眾及時躲災、避災,減少山洪災害損失,在一般情況下,應按縣→鄉(鎮)→村→組的次序進行預警,緊急情況下按組→村→鄉→縣的次序進行預警。

2、預警、報警信號設置。預警信號為電視、電話??h防汛辦接到雨情、水情信息后,通過縣電視臺播放及電話、預警系統通知各鄉(鎮),鄉(鎮)及時通知各村、組。報警信號一般為口哨、警報器等。如有險情出現,由各報警點和信息員發出警報信號,警報信號的設置因地而異。

3、信號發送。在4-9月份汛期,縣、鄉(鎮)、村三級必須實行24小時值班,相互之間均用電話聯系。村組必須明確1-2名責任心強的信號發送負責人,在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或獲得嚴重的監測信息后,信號發送人必須立即按預定信號發出報警信號。

4、人員轉移。各區居民接到轉移信號后,必須在轉移責任人的組織指揮下迅速按預定路線安全、有序地轉移。統一指揮,有序轉移,安全第一。

5、轉移安置的原則和責任人。其原則是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幼病殘,后一般人員,先危險區后警戒區。信號發送和轉移責任人必須最后離開山洪災害發生區,并有權對不服從轉移命令的人員采取強制轉移措施。

6、安置方法、地點及人數。山洪災害發生后,人員安置的方法應本著就近、安全的原則,采取對戶接待、搭棚等多種安置方法。搭棚地點應選擇在居住地附近,坡度較緩,沒有山體

崩塌、滑坡跡象的山頭。

7、轉移安置紀律。山洪災害一旦發生,轉移安置必須服從指揮機構的統一安排,統一指揮,并按預先制定好的嚴明紀律,井然有序地進行安全轉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不受損失。

第四篇:礦井火災隱患識別災害防治緊急避險

——礦井安全知識宣傳

文章主要介紹了瓦斯、礦井火災、透水、煤層爆炸和爆破事故及其防治等相關知識,讓公司的員工對災礦井火災隱患有所識別,增強災害防治緊急避險的意識,從而有利于公司實現安全生產。

一、 瓦斯

(一)瓦斯是什么

瓦斯是煤礦五大災害因素之一。瓦斯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瓦斯比空氣輕、與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554。瓦斯有很強的擴散性。瓦斯的滲透性很強。礦井瓦斯具有燃燒性和爆炸性。當井下空氣中瓦斯濃度較高時會相對降低空氣中的氧氣而使人窒息死亡。

(二)瓦斯礦井的條件

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礦井為瓦斯礦井:(1)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立方米/t;(2)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立方米/min;(3)礦井各掘進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3立方米/min;(4)礦井各采煤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5立方米/min一的礦井為出形式。

(三)瓦斯爆炸及其預防

瓦斯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瓦斯濃度在爆炸界限內,一般為5%至16%;二是混合氣體中氧的濃度不低于12%;三是有足夠的點火源。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預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1)預防瓦斯積聚;(2)防止明火;(3)防止電火花;(4)防止爆破火焰;(5)防止摩擦火花;(6)防止高溫熱源。

發生爆炸事故時的應急避險:(1)保持鎮靜、清醒,不要驚慌失措亂喊亂跑。當聽到或者感覺到爆炸聲響和空氣沖擊波時應立即背朝聲響和氣浪傳來方向、臉朝下、雙手置于身體下面、閉上眼睛迅速臥倒;(2)立即屏住呼吸,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的高溫氣體,避免中毒和灼傷氣管和內臟;(3)用衣服將自己身上裸露部分盡量掩蓋,以防火焰和高溫氣體灼傷身體;(4)迅速取下自救器,按正確方法戴好,防止吸入有毒氣體;(5)高溫氣體和沖擊波過后應立即辨別方向,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新鮮風流中,并按照避災路線盡快逃離災區;(6)已經無法逃離災區時應立即選擇避險硐室。

(四)煤與瓦斯突出及預防

預兆 :在井下采掘過程中,煤與巖石常常一瞬間被從煤體中拋出,并噴出大量瓦斯,這種現象叫煤與瓦斯突出,簡稱為“突出”。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不僅會造成采掘工作面和通風系統的破壞,同時大量煤與瓦斯以極快的速度噴出,還可能會充塞巷道,造成人員窒息和瓦斯爆炸、燃燒及煤(巖)埋人事故。煤與瓦斯突出前,一般都有預兆,沒有預兆的突出極少。

突出預兆可分為有聲預兆和無聲預兆。

有聲預兆,是指煤層發出劈裂聲、悶雷聲、機槍聲、響煤炮以及氣體穿過含水裂縫時的吱吱聲等。聲音由遠到近,由小到大,有短暫的,有連續的,時間間隔長短也不一致;煤壁還會發生震動和沖擊,頂板來壓,支架發出折裂聲。 無聲預兆,是指工作面頂板壓力增大,煤壁被擠壓,片幫掉渣,頂板下沿或底板鼓

起;煤層層理紊亂、煤暗淡無光澤、煤質變軟;瓦斯忽大忽小,煤壁發涼,打鉆時有頂鉆、卡鉆、噴瓦斯等現象。

注意事項:(1)井下工作人員發現上述預兆后,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及時采取措施;(2)情況嚴重時,應立即停止作業,迅速迎著風流撤出。

頂板冒頂的預兆:(1)響聲;(2)掉渣;(3)片幫;(4)漏頂;(5)裂縫;

(6)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7)頂板淋水增大。

(五)應急操作規程:(1)必須按作業規程的規定及時支護,嚴禁空頂作業,并及時回柱房頂和充填;(2)所有支架必須架設牢固,并有防倒措施,嚴禁浮煤或浮矸上架設支架;(3)嚴禁在控頂區內提前摘柱;(4)碰倒或者損壞、失效的支柱,必須立即恢復或者更換。

(六)發生冒頂事故時的應急避險:(1)迅速撤退到安全地點;(2)遇險時要靠煤幫貼身站立或者到木垛處避災;(3)遇險后立即發出呼救信號(4)積極開展自救互救(5)被隔堵人員要積極配合外部營救工作。

二、 礦井火災

(一)什么是礦井火災

凡發生在井下的火災及發生在井口附近但危害到井下安全的火災,都叫礦井火災。

(二)發生火災的基本要素有:(1)熱源。(2)可燃物。(3)氧氣。

(三)礦井火災的危害:(1)礦井火災的危害;(2)井下發生火災后,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3)引起瓦斯、煤塵爆炸;(4)產生火風壓;(5)產生再生火源;(6)造成經濟損失。

(四)煤炭自燃的初期預兆:(1)巷道內濕度增加,出現霧氣、水珠。(2)煤炭自燃放出焦油味。(3)巷道內發熱,氣溫升高。(4)人有疲憊感。

煤炭自燃的易發地點 :(1)斷層附近;(2)采煤工作面的進風巷、回風巷和切眼;(3)停采線附近;(4)遺留的煤柱;(5)破裂的煤壁;(6)巷道的高冒處;(7)假頂工作面;(8)封閉墻內、溜煤眼;(9)聯絡巷;(10)浮煤堆積的地方。

(五)預防煤炭自燃的主要方法:(1)均壓通風控制漏風供氧;(2)噴漿堵漏鉆孔灌漿;(3)注凝膠防滅火。

(六)礦井發生火災事故的應急處理

1、井下發現了煙火或者明火等火災災情,應立即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員。

2、如果火災不大應立即組織力量直接把火撲滅。

3、如果火災范圍大火災或者火勢猛則應撤出災區人民、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穩定風流、控制火勢發展、防止人員中毒和預防瓦斯或者煤塵爆炸的措施,并隨時保持和地面指揮部的聯系,根據指揮部的命令行事。

4、見到火或突然接到火警通知,需要立即撤退的人員要在判明災情和自己實際處境以及應急措施的前提下再采取行動。

(七)發生火災事故后安全撤離時應注意事項

1、要盡最大的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事故區域的巷道情況、通風系統、風流、火災煙氣蔓延的速度和方向以及自己所處巷道位置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礦井災害預防、事故處理計劃和現場實際情況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2、撤退時,任何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不要驚慌,不能狂奔亂跑。

3、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不能及時安全撤出時,應在設有存儲備用自救器的硐室內換用自救器后再自行撤退,火災尋找壓風管路系統的地點以壓縮

空氣供呼吸之用。

4、撤退行動要迅速果斷又要快而不亂。

5、如果無論是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者火災煙氣造成的危害,則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沒有避難硐室時應在煙氣襲來之前選擇合適的地點就地利用現場條件快速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避災自救。

三、透水

(一)透水事故的易發地點

(1)接近含水層、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等地點;(2)近水淹或者可能積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鄰煤礦的地點;(3)接近可能與河床、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相近的斷層破碎帶的地點;(4)打開隔離煤柱防水的地點;

(5)接近可能出水的鉆孔地點;(6)接近有水的灌漿區的地點。

(二)礦井發生透水之前的預兆

(1)掛紅;(2)掛汗;(3)煤壁變冷;(4)出現霧氣;(5)水叫;(6)頂板淋水加大;(7)頂板來壓,底板鼓起;(8)水色發渾,有臭味;(9)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10)裂縫出現滲水。

(三)礦井發生突水事故時的應急避險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況下,現場人員應立即避開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內,拐彎巷道或其他安全地點;(2)當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點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時,現場職工應立即佩戴好隔離式自救器;(3)井下發生突水事故后,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護器具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4)水害事故發生后,現場及附近地點工作的人員在脫離危險后,應在可能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突水的地點、涌水的程度、現場被困人員的情況等并立即報告礦井調度。

四、煤塵爆炸

(一)煤塵爆炸的條件

(1)絕大多數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2)懸浮煤塵的濃度達到一定值(45—200g/m3)。(3)有點燃引爆煤塵的高溫熱源。(4)空氣中氧氣濃度不低于18%。

(二)預防煤塵爆炸和爆炸傳播的主要措施

(1)降塵措施:煤塵注水;水泡泥;濕式打眼;噴霧灑水;清掃積塵;

(2)防止煤塵被引爆的措施:防止點燃煤塵的高溫熱源的出現,因此要嚴格管理和限制生產中可能出現的火源、熱源;

(3)隔爆措施:在可能發生煤塵爆炸地點的通道上,預先設置巖粉棚、水棚、自動式隔爆棚、隔爆水幕及撒布巖粉袋,一旦發生煤塵爆炸,利用煤塵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使其自然動作,將消焰劑彌撒于巷道空間,阻隔或者熄滅爆炸火焰的傳播,實現隔絕煤塵連續爆炸的目的。

五、爆破事故及其防治

引起礦井爆破事故的因素很多。在爆破器材的質量、儲存、管理、運送、使用或與爆破技術有關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引發爆破事故。

(一)爆破前的防治措施

(1)按適用條件使用質量合格的炸藥、雷管;(2)加強對爆破器材的管理;

(3)對爆破地點認真檢查;(4)在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地點進行爆破時,20M內應進行灑水降塵;(5)加固爆破點附近支架,機器、工具和電纜必須加以保護或

移出工作面。

(二)爆破過程中的防治措施:

(1)爆破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制和“三人連鎖放炮”制。(2)加強警戒。

(3)按規定裝藥、聯線。(4)爆破工不得隨意將發爆器或鑰匙轉交他人。(5)爆破時,爆破工必須發出警告,至少再等5秒方可起爆。

(三)爆破后的防治措施:

(1)加強通風,及時吹散炮煙。(2)認真檢查。(3)正確處理拒爆、殘爆。

(四)特殊爆破事故的防治措施:

1、巷道貫通時的爆破事故防治:(1)巷道貫通前,要檢查和排放貫通地點的瓦斯。(2)獨頭掘進貫通爆破時,距貫通地點20M,必須在穿透位置里外兩側設好警戒,禁止在警戒區作業或逗留,透位不清,禁止爆破。(3)兩頭對掘貫通爆破時,距貫通地點20M,必須停止一頭作業,任然保持通風,由一頭貫通,并派專人負責警戒。(4)巷道貫通前,要加固支架,以防崩倒棚子和崩壞棚腿,造成倒棚冒頂。5)超過貫通距離而不通時,要立即停止爆破,查明原因,重新采取貫通措施。

2、穿透“老空”時的爆破事故防治:(1)打眼時,如發生炮眼內出水、溫度驟高驟低、有大量瓦斯涌出、煤巖松散等情況,要停止爆破,查明原因。2)距穿透“老空”15M時,要探明“老空”來源,以及“老空”中的水、火、瓦斯等情況,如有水、火、瓦斯,必須采取防水措施,瓦斯排放措施和火區封閉措施,否則禁止爆破。(3)距穿透“老空”時,要把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并在安全地點實施爆破。

3、接近積水區的爆破事故防治:1)要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切實可行的探放水設計和安全措施,否則禁止爆破。(2)發現透水預兆,要立即停止爆破,及時匯報,查明原因,情況危急時,人員立即撤離。(3)打眼時發現炮眼滲水,不要拔出鉆桿。(4)處理溜煤眼堵塞時的事故。(5)必須采用取得煤礦礦用安全標志的煤礦許用炸藥。(6)每次爆破只準使用一個煤礦許用電雷管,最大裝藥量不得超過450G。(7)爆破前必須檢查瓦斯。(8)爆破前必須灑水。9)在有威脅安全的地點,必須撤人、停電。

4、處理溜煤眼堵塞時的事故:(1)必須采用取得煤礦礦用安全標志的煤礦許用炸藥。(2)每次爆破只準使用一個煤礦許用電雷管,最大裝藥量不得超過450G(3)爆破前必須檢查瓦斯。(4)爆破前必須灑水。(5)在有威脅安全的地點,必須撤人、停電。

5、石門揭穿突出煤層進行震動爆破時的爆破事故防治:(1)必須編制專門設計。(2)震動爆破工作面,必須具有獨立、可靠、暢通的回風系統,爆破地點,反向風門位置,避災路線及停電、撤人和警戒范圍等,必須在設計中明確規定。

(3)爆破30min后,人員方可進入工作面檢查。

希望公司的員工不斷地學習礦井安全方面的相關知識,逐漸地提高礦井安全的知識與理論水平,最終,為公司實現安全生產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此,祝愿公司的員工生產安全、安全和諧、和諧平安、平安幸福、幸福美滿!

第五篇:掌握應急避險知識

掌握應急避險知識,提高自救能力

2013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總結

禮義北街明德小學

為認真貫徹落實縣教育局、教辦“防災減災日”活動的通知精神,增強廣大師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覺性,提高師生防御地質災害和自救、互救能力,保證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在全校師生中形成積極掌握避險知識,學會自我保護的良好氛圍?,F將我校工作總結如下:

一、健全機構、明確職責

1、成立由宋育紅校長任組長的“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防災減災專題會議,制定“防災減災工作應急預案”,并及時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領會其精神,并要求滲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成立學校防災減災宣傳領導小組,由校長宋育紅擔任組長,趙詠玲副校長擔任副組長,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師生應急避險演練與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二、活動教育,形式多樣

學校堅持安全知識教育和實踐體會活動相結合的原則,科學的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采取組織了一次以“防災減災”為主題的專家講座,一次避險安全教育主題活動課,開展一次自護自救技能訓練活動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人人講安全,人人懂自救”的輿論范圍,強化了學生的安全自救意識,提高自救能力。

1、一次“防災減災”主題班會

為了進一步深化防災減災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自救意識和能力,我校各班學生開展了以“掌握應急避險知識,提高自救能力”為主題的主題班會,各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班級座談會、演講等,使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了提高自救能力,珍愛生命,建設“平安校園”的重要性。

2、一次預防地質災害專題片

學校在課外活動時間,分別組織學生在教室內聽有關安全教育專題片交通安全等。通過聽有關安全教育,使全校師生更了解預防地質災害的基礎知識,并提高對防災減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3、一次防溺水專題教育

隨著炎日夏日的到來,防溺水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措施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學生自我預防能力。

4.一次緊急疏散演習

學校將組織進行緊急疏散演習活動,以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次防震避險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安全自護自救能力。

五、 立足防范,變“堵”為“疏”。

我校一直堅持“安全教育,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方針,做足做好“防”文章,在此基礎上變“堵”為“疏”。每一個季度都組織學校各部門對學校各處進行安全大檢查,摸清學??赡艽嬖诘陌踩[患和潛在的矛盾,并做出相應的對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同時,學校積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每學期的開學領導要講安全,放寒暑假前,學校在給家長《告家長書》也強調安全。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了組織落實、教育及時、管理到位,保證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總之,全校師生的安全是學校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實處,學校的各項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今后我們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師生掌握應急避險等安全教育知識,提高師生自護自救能力;我們也要牢牢抓住安全教育這個龍頭,預防為主,防范結合,把學校安全工作落到實處,為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而不懈努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掌聲第一課時優秀教案下一篇:主水泵司機崗位責任制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