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

2023-09-27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共存。只有重視技術創新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既受到市場壟斷程度和國際直接投資等因素的影響,又與企業規模、所有權結構等企業自身因素密切相關。因而,應增強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

關鍵詞:技術創新;企業規模;國際貿易程度

作者簡介:王亞勇(1966-),男,安徽濉溪人,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蚌埠清越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房地產市場與發展規劃。

一、引言

技術創新是我國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處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加入WTO,隨著我國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貿易投資一體化的逐步形成,以及貿易壁壘的存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日益凸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創新投入不足的制約。國內外學者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很少涉及發展中國家。國外學者多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利用發達國家的企業數據,實證哪些因素對其技術創新產生作用。國內學者對于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大多從技術溢出的角度出發,忽略技術創新;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探究,僅僅把握市場結構和國際直接投資等直接影響因素,而忽略國際貿易、企業規模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因素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改善企業管理提供理論借鑒。

二、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概況

(一)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技術創新是科技進步與生產力提升的重要保證,對企業和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據英國工商部發布的《2009年全球企業研發狀況報告》,2009年全球1250家上榜企業總共投入2538億英鎊的研發資金,同比增長7.1%。從我國來看,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在財政稅收、貿易金融等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國務院于2006年2月施行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我國全社會的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10年將達到2%,到2020年會達到2.5%以上,爭取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對外技術依存度降至30%以下??萍疾抗嫉臄祿@示,2006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總支出達3000億元,比2005年上升了22%,占GDP的1.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達70%以上。然而,這一數字仍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實踐中不同企業對R&D活動的重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

(二)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投入不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程度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從宏觀層面上看,2002年技術創新的研發強度才突破1%,2007年達到1.49%,該水平不但與同階段的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而且低于主要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后期的水平。同樣處于工業化第二階段,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研發強度為1.4%~3.0%,聯邦德國在20世紀70~80年代為2.11%~2.22%,日本在20世紀70~80年代為1.59%~1.91%。

從企業的層面上看,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統計中,披露技術創新投入的有373家企業,平均研發投入2.47億元,僅占373家企業銷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106家超過2%的水平。2004年中國制造業中最大的500家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為1.09億元,占這些企業的1.88%。國際經驗顯示,技術創新費用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業將難以生存,達到2%可以維持生存,達到5%以上,才會有競爭力。這表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三、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因素

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因素來源于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其中,外部來源是輔助要素,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保障因素;內部來源是根本要素,是決定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市場壟斷程度

根據熊彼特理論,市場壟斷程度和企業技術創新有著顯著關系,他從創新的動力與能力兩個視角來分析壟斷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當壟斷程度較低時,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動力將大于技術創新的能力,此時創新能力將制約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市場壟斷程度則有利于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而當市場壟斷程度較高時,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將小于其技術創新的能力,此時,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將取決于其技術創新的動力,提高市場壟斷程度將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進行。因此,壟斷對于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存在一個閥值。 我國大部分企業所具有的壟斷程度都比較低,低于該閥值,其創新投入受到創新能力的制約,實際創新投入低于意愿的創新投入,從而導致創新投入不足。

2.國際直接投資

FDI通過技術外溢影響著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外資流入必然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從中獲益。按照技術外溢理論,FDI進入會直接或間接地給東道國企業帶來技術上的轉移,從而促進了東道國技術能力的提升。但是,若東道國企業僅僅是模仿、復制外國企業的技術,就會失去技術創新的動力,將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根據競爭理論,外國企業同本國企業的競爭,會迫使東道國企業改進技術,加強自主創新的投入。但如果由于FDI的競爭,降低了本國企業承包的利潤,甚至擠跨了本國企業,那這些企業就沒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對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還有待研究。

3.國際貿易程度

國際貿易一直被視為國家間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重要渠道,因而對各國的技術創新產生重要影響。由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由國際貿易導致的技術擴散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國際商品貿易將新產品輸入到發展中國家、地區時,給輸入國帶來生產模仿的機遇,在模仿生產的過程中,技術擴散就發生了。國際技術貿易可以同時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存量水平和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從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

4.其他因素

技術創新還要受企業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所處地區的經濟水平越發達,則該地區進行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就越好,企業進行研發的動力就越強,其自主創新投入也就越多。企業所在地的基礎制度對于研發的效率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往往發達地區的基礎制度要好于落后地區。因此,企業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企業的研發投入就相對越高。

此外,技術機會也是技術創新投入的一個影響因素。不同的行業特性、產品特性也決定了該產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水平。

(二)內部因素

1.企業利潤率

我國學者王紅領(2007)利用我國民營制造業的數據,實證了企業R&D投入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企業利潤率對研發強度有著顯著的影響,當企業的利潤率提高1%時,技術創新研發強度的增加在17.79%~19.74%之間。在生產過程中,伴隨企業利潤率的提高,企業會進行擴大再生產,其中包括了生產規模的提升和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除此之外,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增加也同樣有助于創造出更多的利潤。從長遠來看,技術創新投入的增加,會促使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得以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讓企業在同業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因此,企業利潤率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2.企業規模

資金投入能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重要物質保障。對于企業規模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理論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熊彼特等人認為,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比小企業更大。首先,技術創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業才能承擔。大企業更有能力承擔技術進步過程中的風險。其次,技術創新也存在規模經濟,大企業比小企業更能充分利用這種規模經濟效益。再次,由于大企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多進行多元化經營,能夠從技術創新的成果中獲得更高的收益。謝勒等人的觀點則完全相反,認為小企業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的作用更大。大企業在試圖形成壟斷力量的過程中確實會從事技術創新,但壟斷地位一旦形成,技術進步的動力和行為就會逐漸消失,市場支配能力反而成為技術進步的障礙??傊?,技術創新取決于企業的投入能力、投入意愿以及投入效果。整體而言,大企業比小企業的投入能力要強,在實際投入方面占主導地位。當大企業處于壟斷地位時,其投入意愿會隨之減少。小企業投入意愿較強,而投入能力有限。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促進大企業加速技術創新的進程。

3.企業所有權結構

在中國特色的經濟環境下,所有權結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技術創新。我國學者研究發現,所有權結構對創新能力具有顯著影響,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動力較弱,而集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加活躍,原因在于國有企業通常處于行業壟斷地位,比較容易得到國家、金融機構的扶持,強烈的優越感導致其競爭壓力偏小,技術創新投入意愿不強。

四、提升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策略選擇

根據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因素,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提升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

(一)政府層面

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在加大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進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1.完善戰略性貿易政策

由于我國現階段自主創新受到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制約,而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又取決于其獲得的超額利潤,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來促進寡頭壟斷產業的發展和寡頭壟斷產品的出口,以增加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

2.調整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

適度壟斷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由于我國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軌時期,在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政府對經濟運行干預過多,使一些被政府扶持的重點企業在沒有國外競爭者的情況下,不愿進行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因此,政府要調整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加強產業內部的市場競爭,通過支柱產業內部寡頭壟斷廠商之間的競爭,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不削弱其技術創新動力,以有效增加其技術創新投入。

3.制定企業技術創新的鼓勵政策

針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的現狀,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研發補貼作為促進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的主要政策工具,對支柱產業中寡頭壟斷廠商的研發活動給予直接的補貼,以有效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推動自主創新,從而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 企業層面

企業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必須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推動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企業發揮著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作用。

1.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缺失,根源在于其技術創新動力的不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迫于近期經營業績的壓力,一般很少選取技術創新的戰略,不易選擇技術創新的道路。此外,大量的創新投入并未給企業帶來有效收益。因此,企業須確保R&D投入與企業營業收入、利潤保持適當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嚴防虛假投資,確保企業的有效投入。

2.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我國壟斷企業多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國有企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由于體制的缺陷,國際競爭能力不強。大型國有企業應當積極推進股權、期權激勵政策,完成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企業提供持續創新的制度保障。

3.培養、引進創新人才

培養和引進人才是實行技術創新戰略的重要方面。首先,企業應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加企業員工的學習培訓機會,提高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水平。其次,注重創新人才的外部吸收。外部人才的新思想、新觀念會與企業原有文化理念進行碰撞,從而推進企業中不利于技術創新的部分的改進和淘汰。最后,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獎勵,逐步形成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懲罰獎勵措施。

參考文獻:

[1] 吳延兵.中國工業產業創新水平及影響因素——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評論,2006,(05).

[2] 王紅領.影響企業R&D投入的因素分析——來自民營制造業的經驗數據[J].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管理,2007,(10).

[3] 江靜.中國省際R&D強度差異的決定與比較——基于1998-2004年的實證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6,(03).

[4] 胡永平、何建國.對重慶上市公司R&D支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04).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評估金融市場間的風險溢出效應對金融市場監管和深化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間的風險溢出效應。結果表明,三個金融市場之間存在風險溢出效應,市場之間存在風險傳遞。由于風險溢出效應的存在,相關部門應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和相關政策的協調性,以金融市場的全局視角進行政策設計,恰當選擇政策實施時機,保證政策實施效果。

關鍵詞: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風險溢出效應

一、引 言

金融市場間的風險溢出效應(或稱波動溢出效應)不僅是重要的金融理論研究問題,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債務危機、1999年巴西貨幣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頻發等金融危機表明, 金融風險在金融市場間交叉傳染, 進而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充分顯現了風險溢出對金融體系的巨大破壞,也給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

我國對金融行業的股票、債券和期貨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在制度層面為金融市場間建立了防火墻,將風險隔離在各個市場內部,市場間的信息和風險溢出能力較弱。近年來,金融創新加快了市場之間的融合,金融產品的投資標的同時覆蓋多個金融市場,證券、銀行和期貨等金融機構之間業務出現交叉,信息和風險溢出渠道拓寬。研究我國的金融市場風險信息傳遞是否出現本質變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當信息傳遞導致的市場聯動性較高時,不同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應加強協調性,避免一個市場的不利信息觸發其他市場的風險,預防系統性風險。

二、文獻綜述

金融市場的波動溢出效應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兩類:一是研究不同國家某類市場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美國、英國和日本之間股票市場的溢出效應,多數研究結果表明國家間股票市場之間存在波動溢出效應;二是跨市場的波動溢出效應,如股票、債券、外匯市場和商品市場,多數研究表明市場間存在波動溢出效應。

Hamao等[1]采用GARCH模型對東京、倫敦、紐約三大股票市場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和市場相關性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紐約和倫敦市場的股價波動都對東京股市有顯著的影響和溢出現象,卻沒有發現東京股市對上述兩市場的波動溢出。Koutmos和Booth[2]使用 EGARCH模型研究了紐約、倫敦和東京三大股票市場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結果表明三個市場間存在波動溢出效應,壞消息的溢出效應大于好消息。Miyakoshi[3]研究表明,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股市之間存在雙向波動溢出效應,但美國股市對亞洲股市的影響和波動溢出較小。Diebold和Yilmaz[4]使用VAR模型和方差分解技術研究并發現了美國、英國等全球19個主要國家或地區的股票市場之間收益率溢出和波動率溢出效應。

Abdalla和Murinde[5]研究了印度、韓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新興國家匯率和股票市場之間的溢出效應,結果發現兩個市場之間存在溢出效應,多數市場參與者僅考慮商品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波動率溢出效應。Maghyereh和AL-Kandari[6]使用非參數秩檢驗進行了非線性協整分析,研究表明石油價格以非線性方式影響股票價格。Malik和Hammoudeh[7]使用多變量GARCH模型檢驗了美國股票、世界原油市場間的波動和沖擊傳導機制,結果發現美國股票市場和全球石油市場之間存在明顯溢出效應。Park和Ratti[8]使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國和其他歐洲13個國家的石油價格沖擊對股票回報的影響,結果發現石油價格沖擊對美國的股票回報有很強的影響。Malik和Elwing[9]使用雙變量GARCH模型檢驗了美國5個行業指數和石油市場間的波動傳導機制,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與某些行業存在明顯的波動傳導。Ehrmanna等[10]使用VAR方法研究了美國和歐洲地區之間股票、債券、貨幣和匯率市場的波動傳導,結果表明美國是驅動歐盟金融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

國內學者也對金融市場的波動溢出效應進行了廣泛研究。趙華[11]使用向量自回歸多元GARCH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與利率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研究表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與利率之間不存在波動溢出效應,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非美元匯率與利率之間存在雙向的波動溢出效應。陳云等[12]采用BVGARCH—BEKK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與股票市場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與股票市場之間存在波動溢出效應,且在匯改前后的溢出方向相反,匯改后主要表現為顯著的從股市收益率到匯率變動率的波動溢出。李成等[13]采用四元VAR-GARCH-BEKK 模型分析了我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以及貨幣市場的溢出關系,研究發現,上述市場有很強的波動集聚性和持續性,大多數金融市場間存在顯著的雙向均值溢出,所有市場間均存在顯著的雙向波動溢出,還發現市場間溢出可能主要來自于市場傳染效應。史永東等[14]基于Copula理論研究了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風險溢出效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聯動效應總體不顯著,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尾部相關性獨立。

三、模 型

多變量GARCH 模型由Engle和Kroner[15]提出并給出了估計和檢驗方法,是目前金融市場間波動率溢出效應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使用三變量GARCH模型,該模型比二變量GARCH模型能夠更好地在一個完整的框架內同時捕捉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等主要金融市場的二階矩關系,將更多信息從波動方程中分解出來。

股票收益率Rs,t、債券收益率Rb,t、期貨收益率Rf,t之間的收益率溢出效應方程為: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數據選取和來源

本文使用2005年1月4日至2013年12月31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每日價格數據,股票市場價格選取滬深300指數,債券市場價格選取中證國債指數,期貨市場價格使用商品期貨價格,選取中證商品指數。日收益率采用對數收益率計算,方法為Rt= In(Pt/Pt-1 ),Pt為第t日指數,Rt為第t日指數收益率。指數數據均來自Wind資訊金融終端,收益率來自作者的計算。

2數據描述性統計

表1 描述了樣本統計特征:一是股票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最高,期貨次之,債券最低,這表明股票市場的收益率和風險相對較高, 期貨次之,債券最低,體現了金融市場的高風險高收益特征。二是股票和期貨收益率具有左偏特征,收益率分布會較頻繁地出現小收益和一些極大的損失,債券收益率具有右偏特征,收益率分布會較頻繁地出現小損失和一些極大的收益。三是債券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均具有尖峰特征,債券市場的尖峰特征更強,出現收益率較大偏離均值的極端偏差的可能性更大。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多變量GRACH方法研究了2005—2013年間股票、債券和期貨市場間的風險溢出效應。結果表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之間存在風險溢出效應,金融市場間存在風險傳遞。金融市場聯系緊密,穩定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發展的政策的實施效果,會受到來自另外兩個市場的不利影響的抵銷。需加強市場監管和相關政策的協調性,以整個金融市場的全局視角進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等單個市場的政策設計,恰當選擇政策實施時機,保證政策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 Hamao,Y,Masulis,RW,Ng,VCorrelations in Price Changes and Volatility across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0,3(2):281-307

[2] Koutmos,G,Booth,GGAsymmetric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5,14(6):747-762

[3] Miyakoshi,TSpillovers of Stock Return Volatility to Asian Equity Markets from Japan and the 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3,(13): 383-399

[4] Diebold,FX,Yilmaz,KMeasuring Financial Asset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with Application to Global Equity Market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9,119(534): 158-171

[5] Abdalla,ISA,Murinde,VExchange Rate and Stock Price Interactions i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Evidence on India, Korea, Pakistan and the Philippine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7(1):25-35

[6] Maghyereh,A,Al-Kandari,AOil Prices and Stock Markets in GCC Countries: New Evidence from Nonlinear Cointegration Analysis[J]Managerial Finance, 2007, 33(7):449-460

[7] Malik,KF,Hammoudeh,SShock an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the Oil, US and Gulf Equity Marke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7,16(3): 357-368

[8] Park,J,Ratti,RA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s in the USand 13 European Countries [J]Energy Economics,2008,30(5): 2587-2608

[9] Malik,F,Elwing,BTVolatility Transmission between Oil Prices and Equity Sector Retur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18(3): 95-100

[10] Ehrmanna, M,Fratzscherb,M,Rigobon,RStocks, Bonds, Money Markets and Exchange Rates: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Transmission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1,26(6): 948-974

[11] 趙華人民幣匯率與利率之間的價格和波動溢出效應研究[J]金融研究,2007,(3):41-49

[12] 陳云,陳浪南,林魯東人民幣匯率與股票市場波動溢出效應研究[J]管理科學,2009,(3):104-112

[13] 李成,馬文濤,王彬我國金融市場間溢出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6):3-19

[14] 史永東,丁偉,袁紹鋒市場互聯、風險溢出與金融穩定 [J]金融研究,2013,(3):170-180

[15] Engle, RF,Kroner,KFMultivariate Simultaneous Generalized ARCH [J]Econometric Theory ,1995,11(1):122-150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歐美發達國家的種植方式多以大型農場為主, 種植機械化程度高, 且有專門的土壤檢測機構, 通過檢測土壤的肥力狀況然后根據農作物肥力需求施用肥料, 化肥利用效率高。歐盟歐洲環境信息觀測網重點關注生物、化學、飼料等固體與液體污染物, 實行養分精準化, 定期檢測耕地土壤養分含量[1,2,3]。英國在硝酸鹽脆弱區域有封閉期禁止施肥, 全國實行分區管理有效防控硝基鹽污染地下水?,F今, 歐盟在農業政策上傾向綜合污染預防與靈活控制, 不提出統一硬性排放標準, 允許地方政府結合情況基于BAT技術制定對不同企業的不同標準。美國各州及農業部的科研機構建立完整的土壤肥料服務系統, 通過積累大量資料, 有效傳達最新研究成果, 農場主根據建議對作物進行適量、適當的施肥。美國肥料施用特點是機械化施肥。方法包括撒施、下落式施肥機、旋轉盤施肥機與液體施肥機。農場一般采用撒施, 大面積種植時最經濟盡管會造成氮素損失[4,5,6,7]。氮肥施用方面, 常使用水肥一體化, 液體肥料混入灌溉水施用?;食J┰跅l播作物行間。

2 中國化肥施用技術現狀

我國植方式多以家庭承包為主, 規模小。家庭農作物種植與肥料利用情況各不相同, 土壤狀況差異大, 土壤肥力狀況檢測難度大。肥料只作基肥一次施入, 主要的施肥方式是手工撒肥。

水稻種植方面, 農戶一般水面撒肥。小麥種植方面一般4次撒肥, 近年很多地區變更為一次性施肥。小麥一般采用撒施基肥后翻耕, 灌溉區域小麥追肥一般采用撒施后灌水。玉米種植方面, 夏玉米一般在出苗后溝施或穴施一次肥料, 春玉米在播種前施用一次基肥, 之后追肥[8,9,10,11]。近年耕作制度變化后, 一般播種后施肥, 后機械追肥。目前, 我國農業化肥施用技術有所提高, 農業生產中化肥的施用量的大幅增長, 農作物產量也有所上升?;实膽眯屎屯恋氐木C合效益有明顯提高。2013年, 農業部提出加強測土肥方施肥技術, 提升土壤有機質、發展水肥一體化、機械施肥。

3 歐盟化肥管理政策

歐盟的農業政策和環境政策在早期時獨立的。相對于農業生產引起的環境面源污染問題, 農業政策更重視鼓勵農業生產。環境政策涉及如何控制由工業和城市廢物排放造成的點源環境污染。之后, 農業面源污染受到了重視, 共同農業政策中出現很多于環境相關的政策法規。政策措施主要分2種類型:共同農業環境法規與農業環境補貼。

3.1 共同農業政策法規

20世紀90年代歐盟制定新型共同農業政策是以農業-環境合并計劃為主導思想采取措施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包括降低區域內農產品價格、減少農業總支出、鼓勵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的生產方式等。1999年歐盟為未來農業政策制定目標的《2000議程》對生態脆弱地區提供補貼鼓勵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藥。2003年改革新方案、2007年CAP“健康檢查”、2008年歐盟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與2011年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都有有關農業面源污染的內容。2000年的水框架指令, 旨在保護各種水資源。其中地表水監測包括化學和生態監測指標, 地下水監測應包括化學指標。2000年生效2008年底出臺的新地下水指令以硝酸鹽和農藥的活性物質的含量來評估地下水質量標準。2008年頒布的海洋策略框架指令主要對化肥和其他富含氮、磷物質的輸入, 有機物質的輸入進行管理和控制。1976生效2006年更新為最新版本空氣質量法令中有害物質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等) 建立限定值和適當的警戒閾值。2001年生效的國家空氣污染排放限值指令主要對某些大氣污染物 (酸化、富營養化物質、溫室氣體等) 的國家排放制定上限。

3.2 農業環境補貼

1992年6月發布第2078/92號條例建立以“農業環境行動”為名的綜合性國家補貼項目, 通過降低農產品價格減少農業總支出, 給予補貼鼓勵農民減少使用肥料和農藥。2000年基于《農村發展法》與其他農村發展措施的總體性框架扶持以下內容: (1) 保護和改善環境、自然景觀及其特性和基因多樣性的農業用地; (2) 對環境有利的農業擴張和低強度草場系統的管理; (3) 處于危險中的、具有高自然價值的耕作環境的保護; (4) 農業用地的自然景觀和歷史特征的保護, 以及農耕方式中的環境協議計劃的實施。

4 美國化肥管理政策

美國在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分3種類型:生產規范法規、技術項目支持和農業資金補貼。農牧場主按照生產規范法規達到政府的要求獲得政府項目利益[12]。技術項目支持是政府在技術方面為愿意采取措施對配合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個人和機構提供幫助、補貼。

4.1 農業生產規范法規與技術項目支持

美國的化肥立法始于19世紀后期。除阿拉斯加、夏威夷兩州以外的48州都有化肥法律規定生產、銷售化肥的登記、許可制度。不同州化肥法律都嚴格規定了化肥的抽樣檢測制度保證化肥質量。美國農業政策系統中, 美國環保局與農業部各司其職, 前者實施面源污染管理計劃, 后者實施鄉村清潔水、國家灌溉水質、農業水土保持、最大日負荷、殺蟲劑實施計劃與清潔水法案等, 鼓勵農民自主控制農業污染, 嚴格控制農業中的高毒性農藥。水源污染保護方面, 1972年的《清潔水法》將面源污染納入國家法律并提出“最大日負荷量計劃”, 1977年清潔水法修正案中提供經濟援助或給予減免稅額鼓勵農民自愿防治治理面源污染。1976年制定的《有毒物質控制法》中涉及到有毒化學品的管理。1987年清潔水法修正案的內容有關于面源污染的計劃, 鼓勵各州實施“最佳管理措施”。1994年, 美國環境保護學會發現在所調查的水源中70%以上的水質問題來自于農業的面源污染。環保署 (EPA) 規定了NO-3-N與NO-2-N的最高限值?!掇r業農村發展法案》《聯邦土地政策及管理法案》等法律中都有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具體條款和規定。一些州在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立法方面已經走在了國家前面并已制定了相關法規。

4.2 農業環境補貼

農業環境補貼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陸續設立, 歷時較長、影響較大的是“減耕計劃”和1956-1972年的“土壤銀行”項目。20世紀70年代后資源和環境保護開始受到廣泛關注?!?002年農業保障和農村投資法》中資源保育補貼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計劃、農田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草地保育、農田與牧場環境激勵項目等。

5 我國化肥利用相關政策

5.1 農資直補政策

2006年, 中央統籌全年柴油、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動對農民種糧收益的影響, 從石油特別收益中拿出財政資金125億元通過農資直補一次性地直接補貼種糧農民。2009年國家建立化肥等農資價格與農資綜合直補的聯動機制, 測算市場化肥價格上漲幅度, 制定相應農戶農資綜合直補。2010年中央制定“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原則及時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2013年農資綜合直補標準96.74元/667 m2。2015年農資綜合補貼按原標準的80%, 即每667 m2補貼82.8元發放。20%部分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穩定提高糧食產能。

5.2 化肥進出口調節政策

2008年以來國家多次調整化肥出口關稅政策, 2008年設立淡季基準價格, 調整淡季出口關稅征收方式等。2010年再次調整化肥出口關稅穩定國內化肥市場。2014年按品種分別歷時4~5個月的淡季, 2015年化肥出口政策調整明顯, 所有品種出口不再區分淡旺季。出口關稅政策的調整可以調節化肥的進出口情況、穩定國內化肥市場價格?;食隹陉P稅政策在國內外市場存在足夠差價的情況下緩和國內化肥市場的供求矛盾, 企業通過出口加快庫存消化。在不能滿足國內化肥需求時, 抑制化肥出口過快增長。

5.3 化肥淡儲政策

化肥產品使用旺季時間短但淡季時間長, 化肥淡儲制度的開展可以有效緩解化肥供需淡旺季的矛盾。為了支持了化肥生產企業的健康發展, 培養了一批穩定成熟的經營企業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必要途徑。2004年淡儲政策實施以來, 化肥淡儲規模不斷擴大。

5.4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2005年起, 中央和地方財政通過下撥補貼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服務。了解和掌握土壤肥力的變化狀況, 合理配置肥料資源, 提高肥料利用率, 增產增收。2010年農業部把推進技術進村入戶到田作為年度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重點, 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2012年, 中央財政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 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普及, 擴大配方肥推廣應用。2013年, 免費為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服務,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0.93億hm2。2015年進一步加大了測土配方施肥補助力度。

5.5 節能減排政策

2010年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中, 強調要推動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管理。一些地區推出落實節能減排的具體措施, 很多化肥企業被限量限產?!?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 加大農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嚴格控制污水灌溉。

摘要:主要內容為化肥施用技術與化肥施用管控政策的國際比較。改革開放以來, 化肥的廣泛利用支撐我國糧食產量快速增長, 化肥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化肥也是水體和土壤污染源的主要起因。21世紀以來, 化肥不合理施用造成的農地和食品污染, 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茖W合理的利用化肥, 事關我國生態、糧食和食品安全。2015年, 中央的“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糧食要“量”增, 更要“質”優;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

關鍵詞:化肥,施用技術,政策

參考文獻

[1] 李海鵬.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07.

[2] 何浩然, 張林秀, 李強.農民施肥行為及農業面源污染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06 (9) .

[3] 張維理, 冀宏杰, Kolbe H, 等.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估計及控制對策Ⅱ:歐美國家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及控制[J].中國農業科學, 2004 (12) .

[4] 姜楠, 蘇禎, 龍文軍.近年來國家化肥政策對我國農資市場的影響與展望[J].農業展望, 2011 (3) .

[5] 龍文軍, 姜楠, 蘇禎.2010年農資市場回顧與展望[J].農產品市場周刊, 2011 (5) .

[6] 劉冬梅, 管宏杰.美、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及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J].世界農業, 2008 (8) .

[7] 曾韻婷, 向玥皎, 馬林, 等.歐盟養分管理政策法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 2011 (8) .

[8] 湯炎, 張海林, 常志洲.美國化肥使用概況[J].磷肥與復肥, 2003 (11) .

[9] 趙曉軍, 翟超英, 趙明月.農業污染國內外研究進展及防控對策建議[J].農業環境與發展, 2013 (8) .

[10] 張玉環.美國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項目分析及其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 2010 (21) .

[11] 胡政權, 周稷.肥料發展與科學施用探討[J].中國農資, 2011 (4) .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我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陣地, 是我國進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2015年8月11日, 一方面央行在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加入前一日的收盤價, 擴大匯率彈性。這次改革導致了空頭投機者的“羊群效應”, 進一步加劇了人民幣貶值趨勢, 央行通過一些措施縮減了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 從而提高離岸人民幣資金價格打擊了空頭勢力。通過對離岸與在岸匯差和離岸利率的觀察, 發現在升值和貶值不同區間內, 離岸與在岸匯差和離岸利率之間發生一系列變化。

二、實證分析

(一) 數據的選取和模型說明

本文分析香港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與人民幣離岸匯率、在岸匯率之間的信息傳導關系, 選取了從2011年11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的中銀香港公布的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 (CNY HIBOR) 、離岸人民幣匯率 (CNH) 和在岸人民幣匯率 (CNY) 等數據, 并根據匯率走勢將2011年11月30日至2014年1月31日定為升值階段;將2014年2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定為貶值階段。本文建立三元的VAR模型和MGARCH-BEKK模型分別分析CNH、CNY和CNY HIBOR三個市場升貶值階段的價格溢出和波動溢出關系, 并對比升貶值的變化, 提煉相應的結果, 并進行政策建議。

(二) 價格溢出效應

根據表1, 本文進行格蘭杰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

對于CNH與CNY之間的價格溢出, 在升值階段, CNH與CNY存在相互價格溢出的關系;貶值階段, 主要是CNH對CNY產生價格溢出的效應, 在岸失去了對離岸失去了價格引導的地位。出現這種價格引導關系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 央行進行了在2015年進行“811匯改”, 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改革, 在岸人民幣從以前管制嚴格到市場化改革狀態, 在岸監管對離岸人民幣市場影響減弱。第二個原因, 貶值期間海外投資者迅速逃離人民幣市場或者做空人民幣, 造成離岸人民幣迅速貶值, 且通常會產生“羊群效應”, 但在岸人民幣由于管制原因會對信息反應慢一步, 從而造成了離岸對在岸的價格引導關系。

對于CNH與CNY和CNY HIBOR的價格溢出, 在升值階段, CNY HIBOR與CNH、CNY之間都無價格溢出效應, 不存在價格引導關系;在人民幣貶值階段, CNY HIBOR對CNH、CNY都無價格引導關系, 但是CNH和CNY分別對CNY HIBOR有價格引導的關系。本文認為, 一方面由于升值階段CNY HIBOR市場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參與人民幣拆借市場的銀行并不多, 即使CNH或CNY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時, 同業拆借利率的變動不大;到了貶值階段, CNY HIBOR市場已經相對完善, 因此CNH和CNY的變動會引導CNY HIBOR的變動。另一方面, 人民幣貶值時, 海外投資者大量借入人民幣賣空人民幣, 使得人民幣借入需求增加, 同時央行有意收緊流動性打擊空頭勢力, 最后導致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緊張, 呈現出CNY HIBOR受到CNH的引導關系。至于實證結果中CNY對CNY HIBOR有價格引導作用, 本文認為是CNH對CNY的單向價格溢出作用, CNY與CNH價格趨同, 使得CNY在名義上對CNH有價格溢出的作用。

用VAR模型過濾后的殘差不存在自相關性, 但是殘差的平方仍然存在自相關性, 說明殘差存在ARCH效應, 即存在波動集聚性。

(三) 波動溢出效應

根據表2, 我們對每個階段的波動溢出關系進行說明。

在升值階段, CNH與CNY之間存在雙向的波動溢出效應。CNH與CNY HIBOR存在雙向的波動溢出效應。CNY與CNY HIBOR之間只存在單向從CNY到CNY HIBOR的波動溢出效應。在貶值階段, CNH與CNY之間存在較弱的雙向的波動溢出效應, 且從CNY到CNH方向的波動溢出效應較強。CNH與CNY HIBOR之間只存在單向從CNH到CNY HIBOR的波動溢出效應。CNY與CNY HIBOR之間只存在單向從CNY到CNY HIBOR的波動溢出效應。三個市場不僅自身現在的波動會對未來的波動產生影響, 它們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傳染性, 尤其是CNH與CNY對CNY HIBOR影響比較大。

三、政策建議

從結論中可得, 貶值階段離岸人民幣對在岸人民幣和香港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的價格具有主導的作用且它們三者之間具有風險傳染性?,F階段, 我們既要抓住機遇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同時, 又要防范離岸市場不合理的預期以及受到國際沖擊對境內市場穩定性造成影響。對此, 提出幾點建議: (1) 完善離岸與在岸的風險監控體系, 加強離岸與在岸市場的協調監管, 共同制定風險突發應急措施。 (2) 加強對市場的信息引導, 幫助境內外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形成較合理的預期。 (3) 當市場相對穩定運轉時, 央行減少干預, 提高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 恢復市場的高效配置的功能。 (4) 積極推動國際化的進程, 推動境內機構積極參與離岸人民幣市場, 同時境外機構也能積極參與境內市場, 從而推動境內信息和境外信息相互流動。

摘要:本文運用三元VAR-MGARCH-BEKK模型研究人民幣離岸匯率 (CNH) 、在岸匯率 (CNY) 與香港人民幣隔夜拆借率 (CNY HIBOR) 之間的聯動關系, 并對比人民幣升值和貶值區間三者的關系變化。研究發現, 貶值階段, CNH對CNY產生價格溢出效應, 在岸失去了在升值階段時的價格引導地位。且僅在貶值階段, CNH和CNY才分別對CNY HIBOR有價格溢出效應。就波動溢出效應而言, 升值階段和貶值階段CNH和CNY均存在波動溢出效應, 貶值階段的波動溢出效應較弱些。CNH與CNY HIBOR在升值階段存在相互的波動溢出效應, 在貶值階段存在從CNH到CNY HIBOR的單向的波動溢出效應。而無論是貶值階段還是升值階段, 都是從CNY到CNY HIBOR存在單向的波動溢出效應。

關鍵詞:離岸人民幣市場,在岸人民幣市場,溢出效應,聯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伍戈, 裴誠.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價格關系的定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9) :62-73.

[2] 吳志明, 陳星.基于MGARCH—BEKK模型的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動態關聯性研究——來自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成立后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3 (5) :110-123.

[3] 陳文慧.境內外市場人民幣匯率的動態關聯性分析[J].南方金融, 2015 (9) :35-39.

[4] 沈駿.境內外人民幣匯率的價格發現與波動溢出效應[J].上海金融, 2014 (4) :84-86.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關鍵在于實現信息技術與具體課程性質和教學特點的有效整合。在綜述現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基礎上,結合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性質和教學特點,提出信息技術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整合的3種有效教學模式。

關鍵詞 信息技術;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模式

Research on Mode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urriculum//Huang Xueji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China 400065

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關鍵在于實現信息技術與具體課程性質和教學特點的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實現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就是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綜述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實現,對此國內外很多專家也進行了探討。

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根據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將“整合”模式分為3類,可簡稱為3L。1)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Learn about IT)。目前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其他學科課程知識,如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結合信息檢索課程內容,把檢索語文、數學資料作為學生練習。2)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Learn from IT)。在這種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3)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Learn with IT),即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作為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實踐工具、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工具。根據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應用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資源利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遠程協商”模式和“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模式[1]。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從教學模式的層次高低進行劃分:“探究性教學模式”適用于各個學科每一個知識點的常規教學;“專題研究性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仿真實驗教學模式”適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實驗教學[2]。

北京師范大學的馬寧、余勝泉對“整合”模式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一級分類中將“整合”進程分為3個階段:1)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2)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3)全方位的課程整合。二級分類則根據每個階段學生參與學習程度的不同、信息技術發揮功能的不同,將3個階段進一步細化為10個層次[3]。

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博士在“四階段”分類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五階段”分類,可看成是“整合”模式所從屬的5種類型:1)計算機素養的培養:2)計算機輔助教育;3)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4)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改革;5)基于信息技術的全面教改[4]。

美國教育技術專家Ferdi Serim提出“整合”的3類方法:傳統方式(Traditional Approaches),強調基礎性知識;進步方式(Progressive Approaches),強調意義建構過程;轉型方式(Transformative Approaches),強調學習過程中問題的分析與解決[5]。

2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特點

以上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的探討為我國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開拓了思路,為廣大新課程的執行者提供了實踐的方法。但這些模式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每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不能也不可能用—種模式去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而應針對具體的課程,根據其教學的具體目的、條件及學生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模式組合。

國際貿易實務是經濟學的一門重要課程,特別是經貿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國際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操作性。其內容包括進出口業務各環節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過學習最終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進出口業務操作的全過程,并熟練掌握具體操作的細節,具備比較豐富的國際商務知識、風險防范意識和實際外貿業務操作能力。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學習方式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課堂聽課方式之下,特別是在目前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要扮演好幫助者的角色,教學模式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為學生學習創設知識建構的情景。學生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能主動地進行發散式、實踐性學習,真正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信息技術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整合的模式思考

3.1 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課堂講授型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和發展。教學形式仍是在同一時間對整個班級群體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不過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不但可以用板書、板畫、掛圖、投影等向全班學生傳授教學信息,還可以借助計算機多媒體來傳遞。該種模式需要教師備課時研究教學內容,利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者是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各種教學素材,制作有關教學內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體課件,也可以是從共享的資源網、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資源庫里挑選適當的課件進行處理;課堂上教師利用計算機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利用課件展示個案情景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進行意義構建并自我評價;最后教師總結整個教學內容。該種模式的具體實現過程如下:

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設計電子教案——創設情境——展示教學信息——教學總結

學生:進入情境——思考問題——接受情境

這種模式的教學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適合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知識,如國際貿易術語、商品的品質、數量、價格、包裝、運輸、保險、支付等交易條件基本內容的介紹等。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各項內容全面形象地呈現于課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改變課堂呆板陳舊的狀況,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這種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首先,學生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缺乏自主性;其次,過于關注學生群體,而缺乏對學生個性的關注,忽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多媒體的介入雖然會使課堂生動活潑,但有時候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體把各種原由抽象得出的結論詮釋為直觀的過程,客觀上可能影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因而多媒體在國際貿易實務課堂的使用,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適量,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勢必是教師照著幻燈片宣科,學生也失去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3.2 基于網絡資源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全權控制為新型教學環境下盡量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诰W絡資源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創設問題,以問題的出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以此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整合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首先由教師就特定課程知識提出探究主題或者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對主題進行探索,教師在目標制定、角色分工、計劃完善、資源提供、作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指導,最后要求學生形成最終作品并進行展示。該模式的具體實現過程如下:

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設計電子教案——情境資源展示——提出問題并分配任務——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監控輔導——內容總結

學生:接受任務和資源——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創建作品——作品展示和評價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市場營銷等多門課程的知識,而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很難滿足這個要求,這就需要學生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如在講解合同形式時要求學生查閱“電子合同是否有效”;講解價格條款時提出“人民幣是否自由兌換”等問題。這是一種簡單的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方法,但是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自主獲取資料的能力和對資料的處理能力。對一些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分組調研、設計和討論。如在講解貿易準備階段時,可以先將學生分組、分角色,再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國際市場調研,最后每組形成具體的國際市場調研報告和進出口經營方案;在講解貿易磋商環節時,讓學生分別扮演進口商和出口商角色,并能利用網絡,通過E-mail、QQ等工具進行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并簽訂合同。

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保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其主要任務是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時,要遵循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邏輯程序,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并引導組織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安排上注意學生能力與探究問題的能力相適應,從易到難,逐步加大,在探究過程中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在資源處理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地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可以通過分組,組織小組間競爭、辯論,最后整理、完善研究成果,撰寫報告,并把報告在全班展開討論,獲得更大資源的有效共享。

3.3 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

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是指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以多媒體信息為傳輸媒介,完成具體教學任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是以人機交互為主導、人與人交互(指學生與學生間交互、學生與教師間交互等)為輔實現學習目標,是一種很能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方式。這一模式的實現需要教師事先創建專題學習網站或選擇專業教學軟件,組織學習素材資源,創設探究學習情境;然后指導學生進行人機交互學習,完成特定教學任務;最后借助測評工具進行自我學習評價,并及時發現問題,獲取反饋信息。該模式的具體實現過程如下:

教師:研究教學內容——創建專題學習網站或選擇專業教學軟件——設計教學任務——引導和監控——總結評價

學生:進入專題學習網——接受專題性學習資源——借助網上學習工具自主學習——完成任務——網上自我評價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正確掌握我國對外貿易的原則、方針和政策,而且需要全面掌握進出口業務專業知識和技能,學會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法律知識。最終使學生對整個國際貿易的業務流程有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業務操作。該門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掌握國際貿易交易流程和各項業務環節的操作技能。如在講解貿易術語、國際貨物運輸、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支付等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專題學習網查最新的運費表、船期表、保險費率等。課程結束時,可以借助專業的教學軟件(如國際貿易單證學習、國際貿易交易平臺)安排1~2周的模擬交易和單證制作試驗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外貿真實信息環境下查閱各種相關知識的資料,并提交到教學平臺,以加強學生對交易流程和操作環節有更清楚的認識。

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作用,避免了學生在網上的“信息過量”和“信息迷航”,使學生在既開放又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學習。教師在研究、設計、開發或選用教學媒體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出具有某種“情境”的學習“任務”。在指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教學網站和學習網頁后,教師要講述操作要領及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布置任務然后讓學生自行操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這樣就彌補了課堂上教師不能滿足所有學生不同需求以及只能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不足。學生在學校開放的網絡環境中自主學習,在資源庫里查找資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得到很好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總結

以上3種模式是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也比較常見的信息技術整合模式,下面將它們作一個橫向的比較(表1),將更有利于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選擇構建課程整合的模式。

這3種教學模式各有千秋,在日常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取長補短,有機地結合運用。針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筆者以為:在信息技術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融合過程中,應以第一種教學模式為基礎,在理論教學環節重視第二種教學模式的運用,在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第三種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能自主學習新知識并通過信息技術模擬應用新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4):22-28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信息界,2006(4):47-56

[3]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1):9-13

[4]朱廣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與實踐:訪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博士[J].中國電化教育,2003(3):5-8

[5]Serim F. Technology Across the Curriculum[EB/OL].http://www.infotoday.com/MMSchools/nov01/dcon0111.htm

技術溢出與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國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章從技術創新的內、外部環境入手重點分析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下降的原因,并闡述了提升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自主創新 FDI 勞動密集型行業 知識產權保護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提升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近幾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卻是不斷下降的。2002年我國綜合競爭力排名(技術創新能力占很大的比重)在參評的125個經濟體中居第33位,2003年急劇下降到了第44位,2004年為第45位,2005年又較2004年下降三個位次,而2006年再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由第48位降至54位。

而事實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所需的條件已經具備,我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四,科技人員達3200萬,研發人員總數為105萬。每年還有300多萬大學生和30多萬研究生及上萬科技博士生和工程博士生畢業,再加上留學回國的幾十萬人和引進國外的人才,又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技術創新能力逐年下降的反?,F象呢?

一、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下降的原因

(一)從外部環境看,在開放的環境下,我國的技術創新面臨FDI的阻礙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希望以放寬外資的準入條件來吸引外資,從而能得到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而事實證明,外資對我國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相反還對我國的自主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阻礙作用。原因主要有:

1.跨國公司在華的“超國民待遇”。我國政府為了吸引外資,給了外資企業過多的優惠政策,使得FDI在我國享受“超國民待遇”,阻礙了我國原本就基礎薄弱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得本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生力軍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起來,從而抑制了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

2.跨國公司的“技術鎖定”與直接打壓??鐕緸榱嗽诟偁幹刑幱趦瀯莸匚?,往往對核心技術實行“技術鎖定”。對我國轉讓的絕大多數都是處于標準化的二流技術,而當我國組織大批的人力、物力進行的自主研發一旦有成果時,這些跨國公司馬上降低轉讓門檻,甚至低價傾銷,如此打壓我國的自主創新。

3.跨國公司在華的“反向溢出”效應??绻驹谖覈鴱氖陆洜I與開展研發活動,以優厚的條件和良好的用人機制吸引與聚集了大量的尖端人才,并積極活躍在中國的技術市場和專利市場上,造成了國內人才的外流,它不僅不利于我國的技術創新,甚至還造成了我國現有技術成果的“反向溢出”。

(二)從內部環境看,導致我國部分行業技術創新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我國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缺乏技術創新壓力。由于特殊的國情所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極為低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等有絕對優勢。又由于人民幣被長期低估,有利于出口。近幾年,雖然國外對華反傾銷案逐年升級,但是總體上出口前景不錯。在內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外有不錯的出口前景的情況下,這些行業的企業不用進行技術創新也能賺錢,因而就放松了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提高效率的努力。例如,絕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做的事情就是從世界各地采購最先進技術的芯片、關鍵配件、原料甚至軟件,在國內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拼湊到一起,然后再到世界各地尋找買家。

2.我國企業經營者缺乏長期經營意識。由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模式的時間還不長,大多數企業經營者都不具備長期經營意識,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在引進國外的技術后,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短期來看雖然降低了費用,但是必然沒有長期的競爭力。用于消化吸收方面的費用平均不到引進項目費用的7%,由此陷入了越落后越引進,越引進越落后的怪圈。

3.科技創新過程中沒有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整個過程中,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關系是接力的關系。大學和科研機構在跑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前兩棒后,要將最后一棒——產業化交給企業,由企業完成最后沖刺。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科技結構的調整中,卻因為沒有建立起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各部門受自身利益驅使,忽視分工。本該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現在涉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市場開發的全過程,而大學也越來越熱衷于辦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這種以自我實現短期經濟利益為目標的行為,既加劇了自身的封閉傾向,又截斷了企業技術創新之源,不利于經濟與科技的有效結合,勢必導致我國可持續創新能力的下降。

4.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市場秩序不完善。知識產權是技術創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我國的知識產權在立法方面雖已逐步完善,但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保護水平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企業自身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差。我國企業不注重自身智力勞動成果的保護,有發明不申請專利保護,產品好,服務好,不懂得樹立商標形象,不知道創造與積累無形資產。近年來我國每年取得的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達3萬多項,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發明專利申請只有1萬多件,還有2萬項左右的成果因沒有專利保護,通過發表論文、成果鑒定、學術研討、公開使用等方式向國內外公開出去而被無償的“奉獻”給了世界。只申請中國專利而造成的流失同樣令人痛心。專利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一項發明只在中國申請專利,那么它在別的國家則不受法律的保護,別國可無償使用。以菌草技術為例,福建農業大學10多年來,先后成功研制了近20項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成果,卻只有3項申請了中國專利,1項申請了外國專利。菌草技術通過會議、論文等多種渠道傳遍了16個國家,使這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花菇一項的年產值目前全世界就達100億美元。

(2)保護意識落后,執法力度不夠。在西方國家,制售與使用侵權產品的人都要被追究。而我國政府主要是打擊制售侵權產品的人,對使用侵權產品的人不予追究或很少懲罰。另外,由于涉及到利益關系,地方執法機關有時甚至對侵權行為采取容忍態度。

二、提升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對于影響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外部環境的對策

1.取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我國引進外資的數量已連續數年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經過多年的積累,外資在我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這些外資企業在我國統統享受超“國民待遇”,這種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我國的本土企業不堪重負,無力創新。所以應當取消外資企業的種種優待,給之以國民待遇即可,使我國的民族企業可以與之平等競爭。

2.完善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應把“以市場換技術”作為政策或法律固定下來,針對跨國公司的需要和弱點用好市場這張牌,在法律或在企業的合同中規定一些具體措施,如必須伴隨直接投資轉讓一定的核心技術、必須培訓中方的技術人員等。

3.鼓勵企業加強與國外大型跨國公司進行技術研發合作。首先,要吸引大型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建立策略性聯盟,爭取入盟跨國公司主導的技術開發活動,承擔部分研究工作,即使不能主導先進技術的開發方向,也可以獲取研發溢出和技術創新思路。其次,要鼓勵有實力的我國企業跨國公司在海外建立技術研發的聯盟,共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海外研發機構的建立使我國企業可以跟蹤學習世界先進技術的前沿,建立和鞏固自身技術開發的能力和優勢,提高我國技術創新效率。

(二)對于影響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內部因素的對策

1.通過各種途徑,給勞動密集型行業施加創新壓力。首先,應該允許人民幣適度升值,給勞動密集型行業施加創新的壓力。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國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后勁,允許人民幣升值固然會給出口造成壓力,短期內會使我國利益受損??墒侨绻嗣駧爬^續被低估,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感受不到技術創新的壓力,更不會有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長時期保持這種狀況,勢必嚴重影響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其次,應適當提高勞動力報酬。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短期內固然能夠為我國爭得一席之地,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提高勞動力的報酬,一來可以給勞動密集型產業施加技術創新的的壓力,二來可以讓人民大眾分享改革的成果,提高消費者購買力,也能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快、更多的回報。

2.建立一種企業家長期經營的利益機制,通過利益機制的作用使企業經營者真正意識到,引進技術只是權宜之計,只有自主創新,企業才有長期競爭力,才是企業生存的法則。讓他們主動增加我國企業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投入,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提高我國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新,以此來發揮落后國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后發優勢。

3.構建一種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防止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三者之間角色互搶。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間應明確分工、加強合作,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模式。大學工作的重點應在基礎研究和教書育人;科研機構應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和發明創造;而市場開發一定要由企業來做,因為在對市場信息的了解方面,企業有大學和科研機構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此,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轉讓科技成果的渠道應該暢通無阻,以制度來保證科研機構能及時得到科研成果的利益,企業也能及時得到需要的技術。另外,應當鼓勵科研機構以技術入股企業,從而分享科研成果得到應用后的收益,同時也降低企業應用新成果的風險。再者,企業應該通過在大學設立基金、獎學金和為大學捐款等方式來回報上學。

4.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1)我們應當根據科技、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對需要重新修訂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做出必要的修改,在條件成熟時應制定出統一的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知識產權法典。

(2)應當加強知識產權法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自主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一是充分發動群眾,群防群治。開展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和教育,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守法意識。加快建立保護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利用全國舉報投訴中心的基礎,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倡導遵守知識產權保護的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法規,遵循國際貿易通行規則,信守企業間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合同、承諾。

(3)加強與技術有關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保護力度和服務體系建設。發明專利申請成本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是制約專利申請的因素之一。發明專利授權所需時間長,維持專利申請所需經費較多,一個發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需5-6年,更長的需7-8年,待審期間每年要交300元維持費,而美國審查一個發明專利僅需2年。長時間的申請消耗掉了發明創造者的激情與耐心。對于專利侵權案件,一個專利糾紛的爭議期要占去少則2年,多則3、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不僅削弱了審判機關對專利權的保護力度,也使專利權人對專利法律保護的信心不足,使發明創造者更多愿意以私力的方式保護。因此,必須縮短專利審查期限,配以現代化手段,上機聯網檢索國外文獻,加快專利審查速度;加大專利保護力度和行政處罰力度,消除執法方面的偏差,對制造、販賣和使用假冒侵權產品的人都要予以打擊和懲罰,從源頭上治理侵權行為。創造公平有序競爭的法律環境,給專利權人以切實有效的保護,消除其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許素琨.國家科技競爭力連年下降的背后[J].統計與預測,2001(2)

2.袁兢業.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經濟問題,2006(9)

3.李春頂.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與我國的技術創新.[J].經濟學家,2005(5)

4.鄔賀銓.鄔賀銓談創新:我國技術創新的差距與希望[EB/OL].物資采購網,2006.4.6

5.高梁,邢亞文.只有自主創新才是立國之本[J].經濟管理文摘,2005

6.李禹.中國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J]經濟管理文摘,2006(4)

7.吳敬璉.經濟增長模式與技術進步[J].科技管理,2006(3)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63)

(責編:呂尚)

上一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論文范文下一篇:實訓室建設機械電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