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技術與教育范文

2023-03-26

技術與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人才

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我國的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其中教育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勢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謂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高度普及和應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項學科教學中,從而實現教育效果與效率的雙重提高,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通常來說,人們將教育信息化看作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而從其表現形式來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現今的教育資源以及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技術教育密不可分,實現教育信息化,首先應該從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如今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擁有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強制灌輸,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使傳統死板的課堂環境變得活潑,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活潑的課堂環境。

2.2信息化教學有利于教師進行因材施教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質上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統籌全局,兼顧個體;但由于授課時間和教師精力的制約,課堂上教師往往容易顧此失彼,難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則能很好的彌補上述客觀存在的問題,使授課的內容更加豐富,授課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進而可以多方面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能貼近因材施教的實際需求;另外還能令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科學化、直觀化,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3 信息化教學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死板,課堂上許多教師習慣于使用粉筆與黑板,習慣于將知識和要點進行機械式的灌輸。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顯然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進而形成了教師一邊口若懸河,另一邊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怪相。如果此時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例如利用精美的畫面和動態立體的影像取代一成不變的板書,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2.4信息化教學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不僅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地降低教師的教學強度,通過合理地設置問題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導方式,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其自行思考問題,這樣可以每名學生進入到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

二、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實現

信息技術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兩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樣必然要求我國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大力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實施信息技術教育,還要積極引進各種信息化技術,使二者共同發展,不可偏廢。其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而信息技術人才又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學合理的進行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則成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從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出發,提出以下五個建議:

1.信息技術的教育目標應側重于高級認知能力培養

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推進和互聯網技術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使人們的思維空間越來越廣闊。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以往單純的行為訓練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種種需求,因此教育目標應該側重于更高一級的認知能力培養方面。簡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動要將學生的思維活動規范以及四維空間秩序維護作為重點,信息技術教育應該從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等六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培養他們對于信息社會的認同?,F代化的教育不是單純的教會學生操作計算機,記住幾個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資格證書,而是要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信息技術的內涵和作用,培養他們自我學習以及適應多變社會環境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掌握更加豐富的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信息技術自身就具有很多優勢,如直觀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時候,就應該充分發揮其原本的優勢,將隱性知識作為教育主要內容。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多種方式融合,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比如:任務驅動、案例教學以及協作教學等等。而在教學手段上,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就是多媒體技術,借助這項技術可以實現知識的互聯和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夠提高課堂實效性。在評價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師可以采用計算機輔助測試的形式,建立統一化、系統性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加全面的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能夠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個性化。最終能促進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應是動態開放的

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不僅注重如何獲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還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信息技術的更新,實現科學合理地更新,這樣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科學性。動態化的教學模式是推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識的傳播手段和過程與實際的教學情況相結合,充分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充分的挖掘網絡資源,同時也可將優秀的教程上傳到網絡,與各地學校、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4.大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銜接

從學生受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來看,大學信息技術教育應充分考慮學生在中小學時期所打下的基礎。因此,大學信息技術教育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首先掌握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情況,并結合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盡量避免教育的重復、資源的浪費,方便那些在中小學接受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在步入大學殿堂后,能夠受到更高層次的、與專業緊密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

5.強化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

從現階段我國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缺乏專業化的訓練。學校應該吧這個問題重視起來,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的培訓活動,不斷進修和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定期地組織和開展持續性的教師培訓活動,鼓勵教師進行進修和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和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夠勝任多變的信息化教育任務,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結束語:

文章從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開始分析,從中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教育信息化的實現,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術教育就成為了目前我國教育領域的頭等大事?,F階段我國信息技術課程在高等院?;酒占?,但是這與實際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文章針對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信息技術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從而推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實現?!?/p>

參考文獻

[1] 張敬濤. 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策略[J]. 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2] 萬朝陽. 淺談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技術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簡介:孫奕敏(1976-),女,山東菏澤人,工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

技術與教育范文第2篇

(1) 中職學校的教育模式與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有著本質區別, 文化課是中職學校教學模式的基礎課程, 而專業實踐課則是教學的主導課程, 這就對教學者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種植計算機教學模式是“講解——演示——上機練習”, 以教師的演示、講解為中心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 模擬性的去操作。這種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 體現不出該學科的教學形式特點——“操作性強, 實踐性強”。

(2) 近幾年來, 中職招生規模逐漸擴大中職生源發生了變化, 首先, 中職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 面對普通教育的方式, 他們很大一部分人沒有豐富的學習興趣和明確的學習動機, 其次, 他們大多數都會排斥原理、概念方面的陳述性知識, 因具有比較強的思維能力, 而對于設計策略、經驗方面的程序性知識具有比較強的掌握能力, 對專業實踐興趣濃厚。因此, 生動形象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資源成為改革中職教學的迫切需求。

(3)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實際問題, 生搬硬套課堂上的模式, 不會創造能動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不能真正體現出職業學生精湛、過硬的職業技能。信息化教學就可以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 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 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化學習, 從而突出“培養學生‘一技之長’, ‘求專而不求廣’”的主導思想。

2 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1) 建立視頻室、實驗室為主要的教學地點, 加強專業實踐課的操作性,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 而應采用以實驗室、視頻室等一些適應學生實踐操作的地點為主戰場。

(2) 建立以網絡為教學系統的教學模式, 應改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充分發揮虛擬遠程教學、教室、分布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作用。如, 進行網上考試, 開設網上選修課等等。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教育觀念和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學生、教室、媒體和教科書四個因素, 這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形成穩定的結構形式。當前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既是認知結構的建構者, 同時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是學習主體的引導者、促進者以及幫助者。

(3)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其目的在于充分體現“教育應滿足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需求, 強調“學”重于“教”, 體現“服務社會、服務學生、順應市場“的價值取向。因此, 在這種模式下, 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答疑、組織、引導的作用, 從教學的組織領導者、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咨詢者,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要由學習環境、教學信息、教室、學生構成一個新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4) 建立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環境的前提下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了互動式的教學環境。首先, 教師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實現虛擬環境, 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計算機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的問題。其次, 教學內容里用語言和文字難以表述清楚的部分, 用教學課件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 既形象生動, 又明了。其三, 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動、能看、能聽、能動手操作以及進行討論交流的環境, 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 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和獲取。其四, 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基礎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 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 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形成學習動機。

3 中職學校信息化的教學設計要求

(1) 信息化的設計是沒有固定模式的, 是教師自己發揮創造力的廣闊天地。主要是通過案例學習來分析、模仿、創新、移植, 反復思考、總結、實踐, 一步一步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根本技能, 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設計出水平高的信息化教案, 滿足教學改革的發展需要, 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滲透和體現。

(2) 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計劃的執行、教學轟動的反饋與評價以及教學計劃的設計。幫助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是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設計目標。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等, 從而增強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 提高學生們的學業成就。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方案有很多, 其中包括資源型學習、英特爾未來教育、研究性學習、Web Quest、蘋果明日教室、“拾荒式”教學設計等, 不論教學的方法方式怎樣, 信息化教學設計關注的基本點仍是, 基于教育信息化環境、國家課程標準, 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信息素養, 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效率、學習興趣。

3 結語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的方法, 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使當地、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 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各個環節和要素, 來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教學觀念要與時俱進, 中職信息化改革是培養大批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 建立鮮明的教學特色, 同時要強調實踐性教學與實踐技能訓練相統一的教學模式, 體現“學做一體”的新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

摘要:以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的重要戰略抉擇。在新一輪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中, 對教學的相關要素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 其中也包括教學載體。教輔、教參、教材等傳統教學載體的改進是進行改革教學的重要方面, 但是在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 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 它既為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同時也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教育部相繼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等一系列關于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這就為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水平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分析,教學模式,信息化

參考文獻

[1] 龔玉霞.淺論網絡技術條件下的中職政治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學科報) , 2009, 2.

[2] 易林華.提升中職學生信息素養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10.

[3] 胡國斌.酒香也怕巷子深:中職信息技術教材不該忽略網站SEO[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 11.

[4] 國軍保.淺析中職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 10.

技術與教育范文第3篇

一、勞動基地的建設與鞏固方面

我們充分利用學?,F有的勞動基地,加強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并通過勞動活動,繼續加強對學生勞動觀點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加強了學生保護校園環境的勞動工作

春季學期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全校師生共同維護校園環境衛生,讓學生通過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增強學生的勞動環保意識。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

勞動課是一門思想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勞動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勞動習慣的養成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實現的。小學勞動課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與其他各科相比,有著獨特的途徑— 實踐操作。勞動課的實踐操作既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進行,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1) 在實踐操作中豐富想象力。

在勞動課實踐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對勞動課動手操作過程的興趣,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

(2)在實踐操作中強化合作意識。

在勞動實踐操作中,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激勵全體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小組之間開展競爭,使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特長得以鍛煉,素質得以提高,最終走向成功。追求學生人人進步為最終目標,以合作學習小組為運行載體,以全員激動為操作手段,以小組團體成績評價為導向,激發競爭活力,強化合作意識。

(3) 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勞動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總結一學期的工作,我們始終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對師生進行了勞動教育,因此,效果很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校將繼續強化師生勞動意識,用勞動創造幸福。

2008年春季學期新村小學

勞 動 技 術 工 作 總 結

新村小學 2008年7月14

技術與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通過調查部分在校高師生和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體系,對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教學改革,解決了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構建了面向實踐、可操作性強的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對高師生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應對信息化社會挑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師生 現代教育技術能力 培養模式

一、引言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出臺,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等教育師范生(簡稱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師生學完計算機文化基礎和師范教育類課程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就成為培養他們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主渠道。本課題在調查部分在校高師生和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體系,對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進行教學改革,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解決了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建構了面向實踐、可操作性強的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

為了使課題的研究工作更加客觀、科學,加強教改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分別設計了調查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并對曲阜師范大學、棗莊學院、濟寧學院等高校的部分大三本(專)科生、研究生發放了學生問卷,對濟寧一中、曲阜一中、曲阜師范大學附中等中學教師發放了教師問卷。通過對返回的有效問卷(教師319人,學生957人)進行分析發現,大約有64%的教師、86%的在校高師生學習過現代教育技術及相關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課時在50學時左右,在50~72課時的課程約占30%。被調查者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按照課程知識點分析如下:

1.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F代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如學與教的基本理論、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和網絡教學模式等,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掌握,學生掌握程度(少于1/3)明顯低于教師。原因主要是開設課程課時相對不足,學生沒有充足時間去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使用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來設計教學教案,鍛煉了教學技能,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的理解。

2.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常用的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如多媒體投影儀、照相機、多媒體網絡教室,有半數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掌握使用,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3),其他應用環境,如微格教室和數字語音室等,教學設備維護、資源管理等,雖然大多數師生很感興趣,但只有很少的師生能熟練使用。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絕大多數師生很感興趣,但掌握的人很少,對于整合的方案,則有多于1/3的教師能夠掌握其設計方法,掌握的人數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5),因為教師在教學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方案的理解和提高了方案設計能力。

4.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的基本理論,絕大多數師生有所了解,對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教師能夠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教學用課件,且明顯高于學生;而應用其他軟件制作課件,師生情況差不多,多于3/5的人感興趣,如Flash和Dreamweaver;只有近1/5的人能夠用其制作課件,而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的人則很少。所以應加強課件制作工具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技巧的教學。

5.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處理。半數以上師生有所了解,近1/3的教師掌握了網絡教育資源獲取與處理的方法,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5)。絕大多數師生對于素材的采集與處理極感興趣,并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其采集與處理的方法和技能的人則很少。

三、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根據相應的調查結果,建構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主要從整合課程內容體系、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創新教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在試點教學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確定課堂教學為72學時(理論54學時,實驗18學時),授課時間??粕ㄔ诖蠖聦W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學期。

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設計并開發了以教材、配套光盤、自學網站為載體的立體化教材,使豐富的課程資源覆蓋課堂內外,為學生學習提供全天候、多層次的資源支助,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

1.課程內容的選取,遵循理論夠用、重在發展學生教育技術的實踐能力與應用創新能力的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材內容體系大多是把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濃縮、簡化而成,課程內容繁雜,教學內容過于陳舊,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同時,動態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內容變化日新月異。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除了以往教育技術所關注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外,應與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相銜接,密切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重視未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保證課程內容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要便于隨時更新。根據課程選取原則,從三個方面重構課程內容:基礎理論、課件制作技術和教學媒體實踐技能,編寫了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現代教育技術》,由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基礎理論內容選?。汉喕A性的內容,如將教育技術研究與實驗以及教育技術管理與評估等內容適當刪減和合并,只作原則性的概述等,去掉一些陳舊的知識內容和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內容,刪除對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或發展學生能力關聯不大的內容,如電化教育、視聽教育與教育技術的概念辨析、教育技術發展史、投影幻燈片制作等。適當增加一些新理論、新技術及其應用等內容,如DV、DC、MP3、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特別是教育信息化、網絡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內容;大量的拓展性資源,如相關理論內容、專家報告、教學設計案例等則放在自學網站上,讓學生自愿學習。

(2)課件制作技術內容選?。赫n件制作技術內容主要選取常用課件制作平臺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技巧,并通過經典實用的教學實例闡述課件制作平臺內容,刪去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如PowerPoint的基本內容;增加一些較為實用的內容,如PowerPoint的外觀格式設計、宏和控件及VBA的平臺應用、多媒體采集與處理、網絡資源的獲取與處理等;把大量的綜合實例、自學教程、歷屆優秀學生作品等內容放到自學網站上,通過學習綜合實例的設計思想,培養高師生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3)教學媒體實踐內容:主要介紹常規電教媒體和教育技術應用環境的訓練目標和要求,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的功能、設備構成、工作原理、設備使用、示范操作等內容均放在自學網站上,供學生課外自學。

2.根據不同專業選擇適應本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依據不同的課程內容,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面對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和新的學習方式,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來選擇、組織、加工課程內容,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并借助錄像、光盤等現代教學媒體資源,選擇優秀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實例,有目的地進行示范、講解與分析,增強、加深學生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所學學科真正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對所教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高師生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該教學內容和策略不僅讓學生學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而且讓未來教師切身感受到新的教學模式。

(1)基本理論的教學:教師精選課堂教學內容,講解最基本、最核心、最精華的知識內容,其他內容指導學生自學,對于教育類課程中學過的相關內容略去不講,對于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內容,通過案例化的學習,培養學生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

同時補充一些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及應用等拓展性的內容,供有興趣或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學術前沿,引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從而提升學生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應用水平。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利用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如參考文獻、理論應用實例、專家學術報告等,使課內教師主導與課外學生自學相結合,在自學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推薦指導,自學相關的其他理論知識,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

(2)課件制作技術的教學:課堂教學不可能窮盡工具軟件的所有功能。設計課堂教學任務應主要體現該工具軟件最本質的特點和基本功能,并將教學設計、藝術設計及制作技術相融合的思想引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分析典型教學實例的設計思想,讓學生學會運用指定的軟件完成某項任務的方法、步驟,并引導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主或小組協作設計制作、選用、修改和拼裝教學軟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加深學生對課件設計思想的理解,感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與方法,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同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如自學教程、優秀教學案例、歷屆學生優秀作品等,通過學習選自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員制作、用于不同教學目的的教學案例,使學生見多識廣,結合多媒體素材處理、課件制作技術等學術講座,攝影、DV、多媒體課件等作品比賽,把課堂內外的學習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通過這些環節的訓練,學生可以看到課件的開發過程、學會開發工具的使用、理解設計方法和設計思想,從而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3)教學媒體實踐技能的教學:教學媒體實踐技能活動主要安排在課外,通過確定訓練目標和要求,開放實驗室等措施,既保證理論課教學所需學時,又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訓練。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使用教學媒體展示理論教學內容,如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視頻展示臺、多媒體投影儀、多媒體教室等,把教學媒體的操作使用內容融入到日常理論教學中,淡化理論課與實驗課的界線。

常規教學媒體采用課外自學與分組操作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如投影機、幻燈機、影碟機、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對教學媒體描述性的操作內容,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在教師課堂教學演示的基礎上,觀看網絡課程資源中的示范操作錄像,結合教師的個別指導,熟悉教學媒體的操作方法,在規定時間進入實驗室分組操作練習;多媒體語音室采用課堂講解與外語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講解演示,學生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及構造,在外語課聽力教學時熟練其使用方法;多媒體綜合教室采用課堂講解與學生課外小組協作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師講解示范的基礎上,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組長帶領下分組自學其構成和使用方法;微格教學采用示范教學與教育實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先觀看教學示范帶,再選擇部分學生現場錄制微格教學錄像,了解微格教學的一般操作方法,通過引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學訓練中加深對課程整合的理解,在隨后的教育實習中,在實習教師指導下熟練操作訓練。

3.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一套完整的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單一化,實現多元化,在考核內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實現能力化,采用“表現+實踐+試卷”的形式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

課程成績由平時討論與作業、實踐考核(電子作品)、期末考試三部分構成。平時討論與作業主要是通過博客完成,老師把作業以日志的形式寫在博客上,內容主要是對教育技術的一些理論、觀念的理解與看法,學生利用博客進行討論和回答,教師借助網絡來批改作業,并及時評價;實踐考核主要是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的多媒體課件,或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某一媒體或幾種媒體完成的任務,通過評價其制作過程及執行結果得出實踐考核成績;期末考試采用小論文、開(閉)卷等考試形式,評定期末考試成績。最后三部分成績按比例綜合得出課程成績。

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堅持重過程、重技能、重效果,實現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檢測和確定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使課程教學評價更加客觀、科學、全面。

四、結束語

幾年來,通過整合課程內容體系,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創新評價體系的教學改革,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72學時)內,有效地解決了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問題,并逐漸形成了一條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需要的可操作性強的培養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即利用教材、配套光盤和網絡課程自學網站為主體的立體化教材,通過實例化教學和實施多種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結合豐富的課外比賽和學術講座等課外活動把課堂內外的學習聯系起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并利用論壇、博客、留言簿和E-mail等形式實現師生、學生之間的多方位交流。

這種培養模式通過試點教學及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題成果通過了山東省教學成果鑒定委員會的驗收審查,由我校主持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被評審為2007年山東省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張有錄,俞樹煜.關于師范院?!艾F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2]王立霞,劉偉.面向數字化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實施[J].大連大學學報,2004(6):92-97.

[3]陳琳.構建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新體系[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112-116.

[4]梁更.關于師范院?!冬F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內容的思考[J].現代情報,2004(8):73-174.

[5]童保紅,王鋒.基于課程整合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材開發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3(2):32-34.

技術與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美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不僅需要引入大量的資源供學生審視、賞析和描摹,還需要開放的師生互動環境,更需要激發學生的主觀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文章結合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整合優勢,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美術 教育整合

美術是通過色彩、線條等元素構造直觀的物像表現美的藝術,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用雙眼發現美,用雙手創造美,用人文的審美觀鑒賞美的能力。傳統課堂顯然對美術教學形成了較大的局限:一方面,材料的展示不能夠放大集中,資源不夠豐富,限制了學生所能夠接受的信息量,影響了學生的視野開闊度,進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擴展;另一方面,傳統的美術創作技能的傳授,方法展示渠道單一,學生掌握的技能較為片面,不能夠從較高的層次理解美學原理,影響到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信息教育技術的迅速普及,讓傳統課堂的弊端展現得更加鮮明,簡潔的信息展示方式將圖像、視頻、音樂等引入課堂,多元化的信息采集渠道和呈現方式全面調動了學生的視聽觀感,使得學生對于美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時也大大擴充了課堂中的信息容量,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培育了豐富而肥沃的土壤。信息技術也革新了師生課堂對話的方式,使得互動更加快捷有效。全新的計算機繪畫技術,使得美術創作的程序和過程更加簡易,也大大刺激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1 信息技術對于生活,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方便了資源的共享和調用采集

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我們可以收集到大量有價值的資源,并且還可以借助相機、錄影機、手機等現代信息采集設備,采集身邊的優質資源然后經過計算機加工將其應用于課堂。這種便利條件的生成,有效提高了教師教育思想與教學實施之間的保真度,使得教師能夠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教學設想變為現實,呈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從學生角度來說,來源于經典的優質資源可以引領他們漸次步入美學的殿堂,來源于生活的優質資源可以引領他們打開發現美的眼睛,學會從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進而創造生活的美,裝點美的生活。

比如,蘇少版小學美術第八冊《看花燈》的教學,教師課前采集了有關燈市活動和花燈的大量視頻、圖片、文字介紹、范作等幾種資料整合在教學課件當中。在上課之初就利用其中的視頻、圖片和學生一起回憶生活中看到的花燈,并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花燈特色,將學生已然發散開去的思維凝聚在美術課堂當中。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師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發現花燈制作中所用到的美學元素。學生根據自己眼前展示的豐富材料,開始了發現和總結概括的學習探究。最終總結道“花燈形態豐富多樣,但基本上都是生活物像的衍生和變體;花燈的色彩艷麗,以暖色調為主;其裝飾可以是剪紙、掛墜等具有民俗特色的元素”。沒有豐富的資源,就不能真正打開學生的眼睛,讓他們擁有審美情趣,更不能引導學生感悟美學創造的基本原理。信息技術,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方便的資源展示平臺,也不失為學生不斷躍升的跳板。

2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也能幫助教師更加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能夠將形、色、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我們需要的氣氛,結合教師的語言引導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蘇少版小學美術第九冊《有趣的“服飾”》的教學,教師設置了時裝設計大賽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先采用多媒體展示了時裝表演的片段,讓學生感受時裝設計藝術的特點,并將學生帶入了“設計師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時裝設計需要關注的要素。隨著學生津津有味地探討,他們基本形成了時裝設計的理念——“采用色彩、質料、突出的形態等元素設計出有鮮明特征的服飾,夸張一點也無所謂”。隨后,教師又出示了一些時裝展覽的情境圖,引領學生“穿越”于世界各地的大型時裝盛會,“取經”、“深造”、“尋找靈感”。之后,開始了自己的設計創造。

整個情境創設以一貫之,大量依靠了信息技術設備的展示功能和信息采集功能,將學生需要的信息整合到課堂當中,使學生情緒高漲的同時也樹立了自主設計的信心。

3 運用計算機繪畫,培養創新精神

計算機繪畫,是近年來誕生的一項全新的美術創作形式,這也是將來美術創作行業發展的新的生力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計算機繪畫活動,方便學生實現自己的創意,當然也方便了學生創新精神的生成和成長。一方面,計算機繪畫軟件操作簡易,所見即所得;另一方面,計算機繪圖擁有更加靈活的處理過程,便于學生修改畫作。一些電腦制圖軟件還具備圖片合成的巨大功能,如果將學生不同時段的畫作或者照片等資源靈活組合,可以創造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蘇少版小學美術第九冊《漸變的形》的教學,教師采用Flash軟件教育學生進行計算機繪圖,先通過教師機演示了一個圓形漸變為金魚的繪畫過程,以便學生掌握關鍵的技巧。隨后,便讓學生開始自己的創作活動。學生經過自己的摸索,繪制了非常豐富的漸變動畫,比如“日升日落”、“花開花謝”、“哪吒出生”等,而且繪畫所用的時間也不多。接著,教師又將學生能力拓向場景制作方面,還是借助教師機演示了使用圖層功能的技巧,學生馬上明白了自己可以在漸變繪畫的背面繪制一幅場景,于是他們的繪畫又活了起來。一堂課結束,學生不僅感悟了漸變的形一步步漸變的過程,而且過了一把動畫制作的癮。計算機繪圖,可以創生無限的創造機緣,大大開闊了學生創造美的視野和能力,為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較為成熟的生產力,在不同的領域里,信息技術都展現著傳統生產力所不具備的輔助優勢,將美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是教師幫助學生打開藝術殿堂大門的有力手段。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源優勢,成為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途徑。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中心小學,江蘇 揚州 225231)

上一篇:教育技術學下一篇:職教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