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

2023-09-23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1篇

26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先后就信息共享、失信懲戒、公眾個人信息保護、信用服務市場發展狀況等群眾高度關注的內容進行了詢問,指出當前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市政府在市委的領導下,在人大的監督下,在社會各方的廣泛參與下,將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大力推進誠信上海的建設。

本報訊 (記者 王海燕 簡工博 通訊員 馮麗華)如何在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確保公眾個人隱私不外泄?信息體系建設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對失信懲戒有什么具體措施?信用信息數據采集怎樣才能減少誤差率?昨天上午,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繼續舉行,就市政府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詢問。這是本屆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二次專題詢問,4名市人大代表首次發問。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出席。

26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先后就信息共享、失信懲戒、公眾個人信息保護、信用服務市場發展狀況等群眾高度關注的內容進行了詢問,指出當前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到會應詢的市經信委、市建設管理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市質量技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以及市發改委、市商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環保局、市交通委、市安全監管局、市政府法制辦、市金融辦、市公務員局等17個政府部門負責人,對每個問題作了實事求是、真誠坦率的回應。

列席會議的副市長周波表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上海誠信體系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關注度高,市人大常委會的專題詢問是對這項工作很好的鞭策和推動。下一步市政府將組織各部門認真研究此次專題詢問會上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根據各自的分工,認真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和辦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要正視問題,分析原因,進一步提高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聚焦重點,積極探索,全力完成三年行動計劃的各項任務;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推進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市政府在市委的領導下,在人大的監督下,在社會各方的廣泛參與下,將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大力推進誠信上海的建設。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2篇

摘要: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經歷了集權化、分權化、多元化保障三個階段。近年來,在大力推進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完善的同時,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據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探索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和必然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而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切實改善廣大農民生活狀況的重要保障,更是整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保持和諧穩定的根基。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1.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

根據歷史與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將廣東整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1集權化保障階段(1949~1977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中“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資幫助的權利”的規定,廣東根據國家政策逐步建立了包括勞動保險、困難補助、生活補貼、社會救濟和農村“五?!惫B等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等簡易的社會保障組織?!拔幕蟾锩睍r期,已經基本社會化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遭到破壞,企業與農村集體一樣承擔起了低水平的保障功能。計劃經濟體制下,廣東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分配制度,家庭、市場等經濟保障功能基本喪失,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集權特征。這個時期農村絕大多數農民基本處于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城鎮居民享有的就業、醫療、住房、退休金等福利農民均無權享受。

1.2分權化保障階段(1978~1988年)。

在分權化保障階段,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變革,實行了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模式,建立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安排。家庭經營制度實際上成為農民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也相對擴大了農村居民就業和消費的選擇自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農村扶貧制度的建設,而且強調開發式扶貧、生產性救濟,充分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這一階段,廣東各地集體經濟基礎的差異使農村地域間集體福利千差萬別,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的集體福利和保障水平越高,經濟發達地區有條件通過發展鄉鎮企業來以工補農,減輕農民負擔,提高福利水平;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各項事業主要依賴于收取稅費來運轉,因而集體福利與家庭經營自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

1.3多元化保障階段(1989年以來)。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出臺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與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規定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1998年九屆人大通過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中,組建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統一主管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保障工作。廣東在大力推進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完善的同時,有關部門進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試點工作,并逐步在全國農村推廣試行。

2.廣東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提出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

2.1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在全省分區域、快速有序推進。

2.1.1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民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廣東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始于1992年,經過不斷探索,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珠海、廣州等珠三角地區的六個地級市全面實施了農民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廣州、深圳、佛山的實施對象是全征地農民,中山、珠海、東莞是全體農民)。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共146萬農民與被征地農民被納入養老保險范圍,其中46萬人按月領取養老金,人均月養老金228元,農?;鹄塾嫿Y余38億元。

2.1.2在欠發達地區開展試點,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從2006年9月起,廣東先后以珠海市、陽工市陽西縣、惠州市博羅縣、肇慶市端州區、湛江市開發區、韶關市武江區為試點,進行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各試點先后出臺了保障辦法,覆蓋了當地14萬被征地農民。據統計,截至2007年5月底,各試點累計參保人數16334人,領取養老金或老年津貼人數4991人。其中肇慶市端州區進展迅速,截至2008年5月底,端州區35~59周歲的中年被征地農民的參保率已達97%,60周歲以上老人中有98%領取了老年津貼。試點工作開創了在省內欠發達地區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先河,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2.1.3為村干部等農村重點人群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全省按照先易后難的思路,在農村選擇村干部、計生對象等重點人群,為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1997年以來,云浮市云城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河源市源東縣、惠州市等地先后開展了村干部養老保險。四地共有8363人參保,2034人領取待遇。東莞市、惠州市先后開展了計劃生育對象養老保險,對農村獨生子女父母和純生二女結扎夫婦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

2.2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全省農村,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000年前,廣東沒有統一的農村合作醫療模式。2001年后在省人大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決定由省政府組織、省農業廳承辦,于2002年在全省范圍內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強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加大政府的資金補助力度,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轉交省衛生廳承辦,2004年后省財政給每個參保人補助10元,市、縣財政補助10元,個人承擔不少于10元;2006年省財政對每個參保人員的補助增加到25元,2007年增加到35元,市縣增加到15元,大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2007年,全省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達4137萬人,覆蓋率為83.8%,比2005年增長了23.1%。同時提高了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77個縣(市、區)的農村合作醫療轉變為縣級統籌,加大了費用報銷比例,2006年,農村合作醫療補償金額15.8億元,平均補償費用占醫療費用的32.9%。另有2.3萬人次得到醫療救助,救助金4116萬元。各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補償封頂線提高至1萬元以上,最高達6萬元。部分地方實行了門診補償制度,擴大了受益范圍。

經濟較發達的東莞市、佛山市在2004年試行了城鄉居民參加醫療保險的辦法。自運行以來,基本實現了參保人員全覆蓋,全部基金也順利征繳到位,達到了改革設想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兩市通過建立農醫保制度,解決了城鄉居民大病住院醫療費用負擔問題,基本上緩解了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2.3農村低保制度起步較早并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低保資金不斷增加。

廣東在全國率先將最低生活保障面從城鎮拓展到農村,低保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省1995年開始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這一制度開始覆蓋農村,省財政每年對全省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1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實行低保補貼,全省享受低保救濟人數從1997年10.5萬人增加到2007年7月底的68.9萬戶、171.85萬人,增加了16倍,占全省戶籍總人口的2.25%,其中農村54.43萬戶、134.03萬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適當提高全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將農村人年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圍,目前,許多市縣已開始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難家庭納入低保救濟范圍。

低保資金不斷增加,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上半年,廣州、深圳、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揭陽、湛江、茂名、清遠、潮州等14個市75個縣(市、區)分別提高了城鄉低保標準。城鎮提高了10~100元,農村提高了9~70元。據2007年6月統計,全省城鎮低保標準為人月125~361元,農村人月91~320元。城鎮人月平均低保標準為226元,比2006年提高12元;農村人月平均低保標準為168元,比2006年提高13元。截至2007年7月,全省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為46元,同比提高了12元。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7市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助85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14個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39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

全省各級財政部門根據低保人數增加,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的提高情況,逐步增加了低保資金。全省低保資金從1996年的2113.7萬元增加到2006年9.37億元,增加了44倍。2007年省財政增加了對經濟欠發達市的低保補助金額,從2006年的2.5億元增加到3.85億元,增加了1.35億元。2007年1~7月,全省發放低保金7.0069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發放1.748億元。其中農村發放低保金4.1954億元,同比增加1.115億元。

2.4農村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也不斷加強,對農業及農村發展的作用日益凸現。

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突出的還包括社會救助中的生產救助(防災、救災)、農業保險,特種救助、農村優撫。農業產業自身的弱質性以及廣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廣東農業生產面臨著相當大的風險,尤其是遭受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風險,近年來全省財政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構建農業生產和農村地區的防災抗災體系,大大降低了農業災害的破壞程度,提高了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另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省一直在探索實施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制度,在各級政府財政支持下,農業保險覆蓋面也不斷擴大。

農村中的特種救助主要針對特殊人群——五保戶實施供養制度,其保障水平高于低保水平,其生活水準也不低于農村的平均水平,多數地區設有農村敬老院,其設施也比較完備,服務水平也比較高。農村優撫、社會福利方面,優撫安置工作成效明顯,以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為中心,職業培訓、推薦就業和優惠政策扶持相配套的安置改革順利推進?!笆濉逼陂g共完成對14.7萬名退役士兵和4107名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無軍籍職工的接收安置工作,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率達90%。建立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與當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長機制。

3.廣東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東在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人們稱它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3.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設計還不夠完善合理。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此基礎上逐步打破城鄉社保建設的“二元社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廣東雖然在農村設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和養老保障、大病統籌的新型合作醫療、自然災害社會救助制度,但缺乏在貧困人口中設立一個生活安全保障制度。因為農村居民目前還不富裕,人均純收入剛過5000元大關,僅跨入小康水平,還有100多萬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和近300萬人年純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的相對貧困人口。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應是先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而不是急于建立過于龐大和周密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最需要受社會保障扶持的是貧困人口,這一群體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不全面的。

以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為例。目前,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在計算年限、繳費辦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據城鎮正規就業情況設定的,對于勞動關系松散、就業地點頻繁變換、工作單位不固定、工作時限不定、收入水平較低的廣大農民來說,不大合適?,F行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區域統籌,條塊管理,對跨省區流動就業的農民來說更不合適,加上目前設計15年繳費年限和繳費標準成為農民難以逾越的門檻。農民要在同一個社會保險統籌地區累計繳費15年不容易,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不寬裕,除外出打工外,他們的收入是以年為時間單位結算的,要在15年內保證每次資金的交納,難度大?,F行養老保險制度是參保易,退保難,轉移養老保險關系更難,缺乏靈活性。

3.2農村社會保障項目具有狹窄性,覆蓋面小。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各個項目,其保障都只是覆蓋少部分農村社會成員,或者說大部分農村社會成員仍被排除在農村社會保障范圍之外。如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僅在珠三角地區建立起來,全省大部分農村并未推廣。在珠三角中也僅覆蓋5市,120多萬農村人口,其他兩市的廣州、江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一些有條件的縣鎮還沒建立,仍在探索之中,或僅對少部分村干部和失地農民實施養老保險。即使是社會救濟,也只是救濟那些“重點戶”,難以將所有農村的老弱孤寡、殘疾者以及因天災人禍而不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囊括在內。同時,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還處于探索階段。

3.3保障力度區域差異較大,保障水平總體呈現低層次性。廣東現行農村社會保障在地域范圍上存在非均衡性,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保障水平高一些,經濟欠發達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保障水平則低得多。就拿農村中的五保戶來說,一些富裕地區的農村敬老院的設施完備,服務水平也相當高,有的五保戶甚至還有儲蓄,可以資助其他困難的親屬,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只能將一部分五保戶納入保障范圍。另外,現行廣東農村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較低,根源在于農村社會保障經費在地方政府的財力分配上很有限,如在社會救助的支出上過分依賴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的救助經費撥款既未制度化,又不能及時到位。目前廣東全省基本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除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外,大部分農村社會保障只停留在對貧困者進行救濟的低層次上,一般只能幫助被保障者暫時脫離困境,難以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無助于農民的長遠發展。

3.4許多農民對參與社會保障還持觀望態度。在養老保險方面,許多農民把自己未來養老的希望寄予后代,他們對養老保險缺乏認同感,存在疑慮心理;在農村合作醫療方面,農民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積極性不夠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宣傳不到位,有不少農民甚至不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何物,即使知道這項政策,也由于以往基層政府的承諾不兌現,而對新型合作醫療缺乏信任,甚至存在抵觸情緒。課題組在興寧市調研農村合作醫療時,當地相關機構建議把農民應該交的錢由政府出,因為興寧市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只須交10元/人,另外政府補貼門診掛號費7元/人,事實上每個農民只須交3元就可以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然而政府在引導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所付出的成本比3元/人要高,因而他們認為還不如讓政府直接代交這3元/人的費用。

4.進一步加強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4.1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保制度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民轉變思想觀念。

要從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生活狀況的切實改善為根本,把農民觀念的更新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當前,全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廣大農民對農村各項社會保障的認識不足、了解的不充分,致使許多農民還持觀望態度。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要以占主體地位的廣大農民的認可和參與為基礎,因此,一方面各級政府決策和研究部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政策和實施措施,另一方面要向農民做好宣傳,增強農民的社會保障意識,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4.2完善農村社保工作機構,加強農村社保管理工作。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涉及面廣、覆蓋人口多,加之全省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使得任務異常繁重。以農村低保為例,廣東1997年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人數已經達到133.51萬人,但各市縣民政部門由于編制所限,普遍沒有設立專門的低保工作機構,鄉鎮一般只有一名民政工作人員,難以進行規范管理。

為使全省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映到上級管理決策部門,以及省、市的各項政策部署和規定迅速落實到位,必須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各層次的農村社保工作機構,完善農村社保管理體系。既要加強面上的領導,建立社會保障工作領導機構,統一組織、協調本地區的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增強其整體合力;又要注重基層社會保障網絡建設,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要求,明確各級職能,確保保障到一線、服務到基層、覆蓋到村落。

另外,由于人們的收入是不斷變化的,必須做好農村社會保障特別是低保工作的動態管理,因此,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過渡是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必然選擇。由計算機對農村社保對象進行信息處理、人員錄入、檔案管理、信息調閱,既可減少人力,又可節約資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加強法制建設,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是一項群眾性、政策性、法規性很強的工作。鑒于國家目前社會保障法還未出臺,廣東可以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臺新的地方性法規。在保險對象、交費年齡、交費標準、基金管理、基金增值、經費來源等問題上設置新的操作規范,尤其對新形勢下比較敏感的問題(如農村土地問題、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問題等)制定明確的法規,切實保障失地農民與進城務工農民享受到與他們的付出相對等的權益,從法律的高度指導和規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相應的司法機制的完善上,廣東可嘗試在人民法院設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庭,專門從事審理勞動和社會保障案件,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傷害時獲得有力的司法保護。在條件成熟后,可借鑒國外普遍實行的專門法院審判方式,建立我國專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院,在審判中充分體現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閆玉科.廣東“三農”問題:路徑與政策選擇.農業出版社,2006

[2]宋崢嶸.論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金融經濟.2006(14)

[3]廣東省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粵府辦〔2006〕90號

[4]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查,2002-07

[5]楊翠迎等.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1)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國醫療保障體系最根本的問題表現為保障不充分、不徹底。真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應使居民群眾一切需要治療、有治療價值的疾病都不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及時、合理的治療;公民不因醫療費用使家庭生計受到影響。實行“病有所醫”,在現代社會其實和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必然聯系,我國完全具有實現“病有所醫”的財政潛力,實現“病有所醫”并非需要很高的財力需求。

關鍵詞:醫療保障;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病有所醫;財政支出

近年來,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推進與完善進展比較快,而常州市走在全國前列。從2008年開始,全市城鎮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7%(按統計的城鎮人口全國60%多),新農合參保率接近100%(全國94%),以市為單位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應保盡保,2009年財政補助已超過120元(全國80元),2010年人均籌資標準要達250元以上(2009年全國113元),亦屬較高水平。醫療保障制度的落實作用巨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保障程度不夠。本文以常州市為例并通過國際比較論證醫療保障制度徹底實現“病有所醫”的必要性、目標、可行性和途徑。

一、我國現行醫療保障體系保障的不完全性

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還存在諸多不足,如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足,保障制度城鄉分割、地區分割、職工與居民分割,醫療保險負擔和利用存在著不公平性,醫藥費用控制機制尚未形成,醫療保障作用不充分等。我們認為,中國醫療保障體系最根本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保障不充分、不徹底。具體表現在:

1.設置報銷封頂線。我們知道,重大疾病往往需要1萬、5萬、10萬乃至數十萬元的治療費,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或大風險,與中小疾病相比,是一般非困難群眾也往往難以應付的風險,是最需要保的“險”。而現行的“醫療保險”并不完全“保險”,醫療救助作用也有限,這使一些人有病不能醫。

2.報銷范圍偏窄?;踞t療保險列舉不報銷的項目百余種,如自殺、自殘、斗毆、吸毒、醫療事故的醫療費用;工傷、車禍造成參保人員的傷害所支付的醫療費用(不一定能獲得賠償);因第三者造成參保人員的傷害所支付的醫療費用,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的部分(不一定能獲得賠償);懷孕、流產、墮胎、分娩及采取其他計劃生育措施所需的一切費用;尤其是重大器官移植只有腎移植報銷部分手術費,且不包括器官源費用,其他移植完全不報銷。此外,可報銷疾病項目不等于費用都可報銷,很多費用在報銷目錄外。這使很多居民遇到困難。

3.保障對象覆蓋不充分。一是醫療救助對象范圍比較窄;二是還有少數人主要是一些低保邊緣的困難家庭和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未能參加醫療保險,當然就無法享受到醫療保險報銷待遇。

4.醫療救助、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報銷比例偏低。如居民醫療保險高于居民醫保起付標準至最高支付限額的住院和大病門診費用,普通人員基金支付65%-70%?!稗r合”大病住院醫療費用報銷補償比率更低,沒有可靠的保障性。

總之,還不能說已經實現了病有所醫。個人醫療保障程度往往與自身的經濟能力有很大聯系,在一定程度上,窮人、農民的醫療負擔比富人、職工大得多。據資料,我國先天性心臟病、腦癱、惡性腫瘤、腎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在少兒中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位列小兒惡性腫瘤之首的白血病,每年有2萬個新發病例,每例治療費用為10萬至20萬元左右。由于治療費用和醫療條件等原因,每年能夠接受正常治療的白血病患兒只有8%,另外92%的白血病患兒在沒有接受正常治療的情況下大都死亡。在一些地區,因病家庭解體、犯罪求醫、因病求死和為醫搶劫的事件時有所聞。筆者通過電話對一些農村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多數村民指出農村各地存在有病無錢治療的問題,合作醫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徹底實現“病有所醫”的具體目標和必要性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醫療保障體系都以病有所醫為目標。免費醫療的國家談不到報銷上限,實行醫療社會保險的國家也難以見到醫療費報銷上限之說,而且報銷范圍比較寬,如有個人承擔部分可報銷費用的,比例也低。如加拿大凡屬政府保險的公費醫療項目的醫療費用,政府既不規定最高限額,也不要求病人或其雇用單位支付部分費用。國外很多國家都沒有醫保藥品目錄。德國法定醫療保險服務的范圍、覆蓋的項目和內容非常廣泛:各種預防保健服務、醫療服務、藥品及輔助用品費用、各種康復性服務等等。保險公司還承擔療養的全部或部分費用,支付最長78周的病休補貼以及就醫部分交通費用等。兒童原則上跟隨父母名下,不需要繳納保險金。德國還有專為老人設立的護理保險,參加該險的人可以請專業護理人員上門為老人、病人進行護理,在家里由親屬護理,親屬可得到400、800、1200馬克的護理費,如果被護理者住在養老院里,則養老院可獲得2000、2500、2800馬克。

世界各國普遍以醫療救助的形式為病有所醫承擔兜底責任。英國的醫療救助主要是免除國家衛生服務中一些需要個人出資的費用,如處方費、牙醫費、視力檢查費、配鏡及修理費、接受國家衛生服務的路費、假發及相應麻醉和手術材料費。德國的醫療救助主要由政府資助加入醫療保險有困難的人群享受醫療保險待遇, 如失業者的醫療保險費由勞動局支付, 養老金領取者的醫療保險費由養老保險機構承擔。對高齡、殘疾、生育等特殊需求者,救助標準比一般標準高30%。新加坡政府為幫助貧困人群支付醫療保健費用而特別建立了一種捐贈性醫療基金, 意在為那些盡管有醫療儲蓄和醫療保護仍不能支付醫療費用的人提供最后的幫助。強調個人負責的美國也有政府醫療救助,旨在幫助無力支付醫療保健費用的部分低收入者享受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各州必須將絕對貧困人口納入救助范圍,境況稍好的人群則選擇性開展救助,以及老人、殘疾人的醫療照顧。其條件雖復雜嚴格,但亦未見上限之說。

真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應使居民群眾一切需要治療、有治療價值的疾病都不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及時、合理的治療;公民不因醫療費用使家庭生計受到影響。實現“病有所醫”的具體改革目標應當是:

(1)醫療保險和困難群體醫療救助都上不封頂。(2)適當擴大報銷范圍,尤其應大幅放開醫療救助報銷范圍。突出的如器官移植及其組織源、某些情況下的護理費用等。工傷、車禍、墮胎、分娩、健康體檢、康復性醫療、救護車費、出診費等等也都應盡量報銷。醫保藥品目錄不能范圍太窄,或對目錄外報銷一部分。(3)擴大醫療救助對象,政府幫助困難群體參保。切實做到人人享有切實的醫療保障。(4)醫療救助、城鎮居民醫保和合作醫療大幅提高大病報銷比例,取消困難群體的醫療費自費部分。至少發達地區大病報銷比例還可大幅提高。

此外,沒錢就不能看病,那也不是病有所醫。無論看病不花錢的免費醫療國家,還是實行醫療保險的國家,無論歐洲還是美國,“先治療、再付費”早就是一個慣例。病人們不用揣著現金去醫院,而是在治愈后在家等著賬單或由政府、醫保機構去核算。因此,很少會出現有人因為沒錢看病而被拒之門外的情況。對急危病人的救治應不附帶任何條件。

徹底實現“病有所醫”,醫療保障制度才能履行“保障”使命。只有順應世界文明潮流,把徹底實現病有所醫作為醫療保障的直接目標,才能建立起真正體現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要求的醫療保障制度。

1.徹底實現“病有所醫”是當前關注民生的首要任務。目前,農村居民和城市戶籍人口住房自有率都比較高,加上住房保障制度的配合,除部分農民工居住條件不佳外,居者有其屋已經不是什么大問題,見不到誰正常情況下流落街頭;義務教育已基本不不存在讀不起書的情況,由于多種助學措施的配合,大學上學貴和上學難的問題也已不太突出,在大學規模嚴重超過正常需要的情況下,部分成績一般的學生有能力考上大學而不去念也很正常。然而,即使醫療保障制度正在落實,看不起病,有病不能得到合理治療的現象仍然經常發生?!坝猩秳e有病”,這是一個讓當事人極其痛苦的事情。

2. 徹底實現“病有所醫”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目標。良好的健康不僅是人類福利的內在組成部分, 而且有利于其他許多社會目標的實現。健康的身體不但能帶來人民的幸福,還會使人們能夠面對社會機會做出有利的選擇、實現個人目標和人的發展。國際比較發現, 擁有健康的國民有助于減少貧窮, 縮小日益擴大的社會不平等以及促進經濟增長。[1]包括因病致貧在內的貧困問題歷來是世界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 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權利、促進健康公平是政府的責任。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徹底實現“病有所醫”是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迫切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

3.徹底實現“病有所醫”是釋放消費能力的重要途徑。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過剩,直接原因是消費不足。然而,應對經濟危機的主要對策仍然是刺激經濟增長,這有加劇產能過剩、浪費資源、形成通脹壓力的可能;即使在刺激消費方面,目前絕大部分措施都沒有持久提高消費率的確切作用。居民為住房和教育所做的儲蓄都會花掉,為養老所做的儲蓄花掉的時間雖然比較長,但城市養老保險日益普及,農村也在展開,事實上,大多數居民為安全所作的儲蓄主要不是為了老年日常生活所需,而是為應付意外事件,而為醫療所做儲蓄不僅動機最大,而且由于大部分人不會得大病,得大病也不一定把儲蓄花光,因而大部分不會被花掉。顯然,使居民對看病完全沒有后顧之憂,是促使其大膽消費的根本措施。

三、我國實現“病有所醫”的財力可行性

1.實行“病有所醫”在現代社會其實和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必然聯系,只要有個基本正常的經濟發展狀態就有能力實現。1949年經濟落后的印度通過的第一部憲法中就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享受免費醫療。無業人員、農村人口都可以在政府醫院享受免費醫療。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負擔一部分費用。很多人因為沒有錢,看過病之后便一走了之,醫院也不追究。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衛生總費用的17.9%,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將有限的政府投入補給最需要醫療服務的人眾。印度獨立以來,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已增長了一倍,嬰兒死亡率也下降了70個百分點。在巴西,連外國人都可以在公立醫院享受免費醫療,包括住院食宿和癌癥、洗腎、艾滋病這樣耗費昂貴的大病。朝鮮從1953年起實行免費醫療制度,1969年全面實施。全部免費性是朝鮮醫療保障的核心內容,甚至療養和去療養所的往返旅費也是國家支付。朝鮮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還具有全面性,即使邊遠的鄉村也能覆蓋到。免費醫療的直接結果是延長了朝鮮人的壽命,朝鮮目前的平均壽命是男73歲,女77歲。在古巴,醫療對全民也都是完全免費的,醫生對病人進行一系列免費檢查后,病人可到社區的藥店購買藥品,所謂購買,只是象征性地付點錢。如需住院治療,不僅治療費、手術費和藥費不用出,而且病床和飲食也是免費的,家屬陪住也有休息的地方,且免費管吃住。古巴人的期望壽命達到了77歲,是世界上期望壽命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是發達國家免費醫療的典型,有居住權的人都可獲得全面、免費的醫療服務,患者只需負擔掛號費。與此相反,美國雖然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但醫療保障程度卻比大多數國家都落后。美國藥物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每年有18000名美國人因為沒有醫療保險而過早死亡。據2009年的調查,25%的人無法支付醫療或藥品的費用。

我國陜西神木縣順利實行了“全民免費醫療”(并非完全公費和免費)。其突破是:住院治療,起付線以上的一般費用包括護理費等予以報銷,無比例規定;把安裝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特殊檢查費、治療費和材料費也列入報銷范圍,每人每年報銷上限高達30萬元;城鄉一致,農村報銷比例因之大幅提高。據不同測算,實施“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縣財政2009年補貼1.2億元的資金,占上年地方財政收入約5.5%。這是一般縣市都能承受的范圍;而且要知道,醫療保障并非僅僅是縣級財政的職責。

2.我國完全具有實現“病有所醫”的財政潛力。實現“病有所醫”要有一定的醫療衛生支出特別是相當的國家支出做保證,除公費醫療國家主要由國家出資外,大多數國家政府出資也都達到相當比重。我國也有能力做到這一點。(1)我國提高衛生支出比重潛力大。西方發達國家全國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約占10%。全球平均9.3%,聯合國規定的最低目標到2000年要達到5%。我國衛生總費用2008年只占GDP的4.52%,2009年為5%,低于一些非洲和拉美國家,且城市人均衛生費用是農村的4.23倍(2007年)。(2)提高政府衛生支出比重潛力大。據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03年全球衛生總費用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組分別為:27%、30%、22%和33%。[2]我國2008年醫療衛生支出政府只占20%左右(2006年18%),遠低于各組在2003年時的平均值。不僅如此,全國人大代表周天勇估算,2007年財政收入除國家預算公布的5.13萬億元外,另有巨額預算外收入,兩者相加,實際高達9萬億元。[3]以此推算,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10萬億以上。這說明本來占比排名非??亢蟮恼l生支出比重比統計數字表現得還要低得多。政府衛生支出的低比重,說明中央財政增加幾千億元使所有公民獲得基本醫療保障,有非常巨大的潛力。(3)提高財政收入比重潛力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計算,全部51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為40.6%,21個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為45.3%,北歐50%以上,3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35.9%。目前,人均購買力GDP已為中等以上的我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為20%,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財政專戶管理資金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讓收入等才占30%。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為25.4%,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9.5%,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1.3%,我國2009年是17.74%。提高財政衛生支出比重和財政收入比重,可使醫療支出大幅增加,實現病有所醫并不困難。

3.以常州市為例看,實現“病有所醫”并非需要很高的財力需求。(1)城鎮醫保方面:2008年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支出2084億元,而年末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結存3432億元。[4]武進區2007年征收基本醫療保險基金25421萬元,支出只有10679萬元,累計結余29551萬元。由此可見,現有籌資額就可以使城鎮職工醫保報銷范圍擴大、報銷比例提高,居民醫療保險不僅可以使報銷范圍擴大,而且報銷比例可以大幅提高,報銷上限提高,如果全市財政補貼1個億,放開報銷上限絕對沒問題(2009年市級財政補貼城鎮居民保險1537萬元)。(2)農村合作醫療方面:全國新農合2008年結余為當年收入的19.0%,2009年當年基金使用率為97.73%。2008年,常州市滾存結余6436.76萬元。2009年常州新農合基金支出總額3.82億元,使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例達40.71%,如使補償比例達到職工補償目標即70%,則共需6.56億元,如果適當擴大報銷范圍和上限需增加1-2億元,即總需求 = 8個億,差額 = 8 - 3.8 = 4.2個億。目前農民繳費人均50-70元/年,平均約60元,再增加50元一般可承受,就可增加1個億。還差3.2個億,需財政增加支出。2009年各級財政籌資2.67億元,再加3.2億元,共需5.87億元。如果不增加農民負擔,也只需7億元就可以使農民達到職工醫保標準。(3)財政支付的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可由目前的3-4千萬元增加到1-2個億。以上三項相加,總共8-9個億。此外屬于財政開支的還有些財政撥款單位醫保繳費。以上三方面財政補貼總共用不了10個億。而2009年財政支出總額達514.40億元。(4)與神木比較:可報范圍內100%報銷的、農村人口(需大量補助)為主的神木一年每人免費的公費醫療花銷是330元(一說財政補貼315元),全國都按照神木的標準實行免費公費醫療的話,4300億就可以實現了,而全國每年至少有7萬億的預算收入,每年公款招待、公車消費、公款旅游三項就是9000億元以上,還有大量非必須基本建設。城鎮人口(需財政補助很少)占61.2%的常州市,戶籍人口360萬人,暫住一年以上人口46.3萬人,按戶籍人口和神木費用算,財政補貼需近12億元。常州2008年財政支出384億元,2009年514億元,人均1.43萬元,是神木的3倍多。(5)與世界平均水平比較:常州2009年全市財政僅一般預算支出達228.49億元,而全市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只有10.7億元,各類財政醫保支出約3.5億元,衛生實際總支出約14億多元。2009常州年地區生產總值2518.7億元,按世界衛生費用平均占GDP的9.3%、政府支出平均占衛生費的25.4%計,則與國際比較財政醫療衛生類總支出應達59.4億元。按古巴國家財政支出的20%用于醫療衛生事業,常州市2009年財政醫療衛生類總支出應為45.7億元(中國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低,故結果是45.7億元而非59.4億元)。

實際上,醫療費用還有很大的壓縮空間。如果實行醫療人員收入的相對固定性,就可防止醫生亂開藥、開貴藥、亂檢查、亂做手術,將使醫療費用大幅度減少?;蛘?,通過保護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損失賠償請求權,對藥品價格全面管制,全面檢查醫生治療方案的合理性,推行以預防為主的方針,也可以使醫療費用大大下降。如果說有些地區財力尚較緊張,但全國整體并不緊張,發達地區更絕對是“小菜一碟”,完全可以在這些方面走在前列,創造全國可以借鑒的改革經驗。

總之,我國實現“病有所醫”不存在理論障礙,也不是財力問題,僅僅需要觀念轉變和預算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王紹光.巨人的瘸腿:從城鎮醫療不平等談起[J].中國社會科學,2005,(6).

[2]雷海潮,劉新亮.政府衛生支出的中外比較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8,(1).

[3]于澤遠.人大代表和學者:實際收入遠高于公布數字,財政實入9萬億干什么了?[N].聯合早報,2008-03-06.

[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200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09-05-19.

[責任編輯:黎 峰]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4篇

企業年金的主要特點如下: (1) 企業年金既不是社會保險, 也不是商業保險, 而是一項企業福利制度, 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企業年金是社會保障體系得重要組成部分, 是實施養老保障“多支柱”戰略的重要制度安排, 企業年金與公共養老金或國家養老金、個人儲蓄性養老金一起構成多支柱養老金保障體系。 (3) 企業年金的責任主體是企業及其職工,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依據自身經濟狀況建立的企業保障制度, 企業及其職工承擔因實施企業年金計劃所產生的所有風險。

企業年金作為社會養老保障的第二支柱, 在于其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延伸和完善作用?;攫B老保險制度雖然覆蓋面廣, 但保障水平較低, 并且一般采用的是“現收現付”制。當出現老齡化等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等狀況時, “現收現付”制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即當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 繳費人口變化不大, 退休人員急劇增加的情況下, 必然導致支付危機。而企業年金作為一種與職業掛鉤的退休保障制度,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參加人員在退休收入的縱向調節機制, 即人們在工作階段將雇主繳費和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存放在企業年金帳戶里, 通過相關機構投資運營獲得收益, 當他們退休時再把錢從帳戶中取出。企業年金在投資工具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可以最大幅度地調動社會資本, 并實現資本配置的最大化。

目前, 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改革, 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發展完善, 中國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又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 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 企業年金的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對于企業來說, 員工隊伍的穩定可以說是效益穩定的一塊基石。頻繁的進進出出, 實際上付出最大機會成本的, 還是企業, 作為激勵手段的企業年金正是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的一種方式??v觀全球各國的養老保險體系, 大多數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在推行企業年金制度。在美國, 基本養老金相當于退休前平均工資的40%, 企業年金養老金約為30%, 大約有70%的企業加入了企業年金計劃;在德國, 企業年金養老金相當于員工工資收入的15%, 有1/3的企業參加了企業年金;在日本, 有60%的民營企業實行了企業年金制度。企業年金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成為人們老年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面對那些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經濟效益突出、民主管理基礎較佳的企業來說, 建立、健全企業年金基金, 對吸引并保有優秀人才, 強化企業的人力資源優勢, 確保本企業健康高效發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F代企業之間的競爭, 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演變成為企業人力資本的競爭和高素質人才的競爭。企業年金制度根據企業經營理念和自身實力的不同實行個性化的設計, 將企業利益和職工個人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使職工實際利益和預期利益相統一, 已成為企業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吸引和挽留高素質人才的有效的激勵機制, 既可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 增強企業競爭力, 又可以增強職工歸屬感, 提高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二、改善職工退休后的生活

在我國,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 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由養老保險制度運行過程中沉淀下來的閑置資本金, 用于支付職工老年退休后的生活費用。由于職工退休后, 基本養老保險金比在職的工資收入明顯減少, 因此, 如果職工想保持退休之前的生活水平僅僅依靠基本養老保險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于那些經濟效益好的, 職工平均工資高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企業來說, 由于基本養老保險是采用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的, 與高收入人群的實際收入差距大, 造成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群, 退休后收入的大幅降低。為了使職工退休后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太多, 市場經濟國家對由企業自發建立的退休福利計劃進行完善的基礎上, 通過國家立法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讓退休人員生活過得更好。

三、企業年金能夠減輕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保障的財政壓力

從目前來看,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情況并不樂觀。據權威報告, 到2050年時, 將會有4.38億中國人年齡達到和超過六十歲, 其中1.08億人超過八十歲。中國的公共養老金制度僅覆蓋了其整個勞動力的一小部分, 總的來看, 僅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享有某種正規養老金福利;中國儲蓄率很高, 勞動者中卻僅有少數人為其老年積蓄了足夠的金融資產。在可預見的未來, 大部分的老年人仍依靠子女度過晚年, 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發展速度快、老齡人口絕對量多的特點, 家庭的規模在縮小, 非正規的老年贍養網絡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壓力。這將產生兩個負面的結果:其一, 退休人員的迅速增加, 以及退休費用的急劇上升, 給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造成巨大的壓力;其二, 由于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養老金的增長速度, 而企業也無力承擔過高的繳費率, 由政府財政支撐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存在著嚴重資金缺口和壓力, 因而最終會導致老年人口養老保障水平下降。財政的不堪重負, 要求社會除了基本養老保險資金外, 還必須健全養老保障機制, 以應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支付壓力, 彌補職工退休收入的不足。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 到201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0.2%, 2015年將為15%, 到2026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8%, 屆時世界上1/4的老人將在中國。面對即將來臨的巨大壓力, 僅靠政府提供較高水平的基本養老金極不現實。發展企業年金將是緩解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

企業年金是一項全新的制度, 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建立企業年金能夠增加養老金的積累, 緩解由政府支付養老金的財政壓力,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人口老齡化給國家帶來的財政壓力。作為勞動保障部門有權利也有義務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政策, 宣傳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重要意義, 使社會和企業對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5篇

創建采油廠的安全保障體系就是要建立:安全生產責任保障體系、安全生產制度保障體系、安全生產管理保障體系、安全生產文化保障體系。

1 構建安全生產責任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安全生產的組織機構及人員, 明確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推行“一崗雙責”, 落實領導責任。一是明確各單位的主要領導是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第一責任人要對本單位安全工作全面負責。樹立起“管工作就要管安全”、“誰組織誰負責”的“一崗雙責”理念。安全第一責人要參與制定HSE工作計劃, 部署月度、節日期間安全工作, 組織安全生產運行工作, 部署落實各項安全工作要求, 利用每月安全例會, 進行安全工作經驗分享。堅持每月開展至少一次的領導安全聯系點活動, 深入基層安全生產實際工作中, 宣傳安全生產, 落實廠、大隊各項工作, 實現有感領導, 領導干部直線責任。

二是強化直線管理, 落實職能部門責任。各業務科室把督查、糾正生產施工現場“三違”行為, 特別是習慣性違章作為重點進行整治。突出“三違”行為的整治, 要對檢查出的“三違”行為, 要嚴格按規定進行處理和糾正, 監督檢查部門要建立檢查臺帳, 并負責進行追蹤和驗證, 確保各種“三違”行為得以有效遏制。重點督查糾正的范圍包括:一是生產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情況;二是施工設計、施工許可、HSE工作計劃書制定及落實情況;三是工業動火、臨時用電、工藝點火、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等各種危險作業相關票證管理、簽發、執行情況;四是分包工程、臨時外雇人員安全協議 (合同) 書簽訂情況;五是外來施工隊伍安全資質準入情況;六是施工現場員工安全操作規程, 施工工藝紀律執行和勞動防護用品穿戴使用情況;七是現場設備設施完好情況;八是事故隱患整改情況;九是重點施工、重點工序干部上崗情況。

2 構建安全生產管理保障體系

一是扎實地抓好各項施工項目和重點部位風險管理工作。風險管理是安全生產體系運行的核心工作。各類施工都要按照公司安全生產相關程序文件、作業文件、作業指導書規定, 認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崗位操作人員對項目施工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危害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識別和評價, 在此基礎上, 編制出以HSE工作計劃書、HSE現場檢查表為主要內容的風險削減控制措施, 對參與施工的全體人員進行風險交底和培訓, 增強規避風險的能力。

二是要認真組織修訂HSE作業指導書和各崗位作業指導卡。各單位、各項目部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各崗位HSE作業指導卡, 達到一崗一卡, 并發到全體崗位作業人員人手一卡。

三是抓好HSE管理體系內審和管理評審工作。要認真編制HSE管理體系內審、管理評審計劃, 按照風險等級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從油、氣、水、火、電、機械、壓力、操作環境等方面在全員中開展風險大排查工作。

四是強化隱患治理, 提升現場本質安全程度。認真落實上級隱患治理資金, 對井站、聯合站照明電路及配電裝置安全隱患改造、設備設施接地改造、作業現場值班房維修等項目進行治理。

3 構建安全文化保障體系

一是提高認識, 形成安全文化認同。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是弘揚企業精神, 塑造企業安全形象, 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目標的動力, 按照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物態文化四個方面, 結合采油廠實際, 找準安全文化的切入點。引領員工樹立“每項操作前要進行危害識別”的理念。

二是加大宣傳, 確保安全文化有效運作。安全經驗分享常態化, 廠、大隊、小隊在開會或搞活動前開展安全經驗分享, 由各單位、部門組織, 每年進行一次的全體干部員工各種安全知識的再教育答題活動, 宣講學習安全知識。開辦健康知識講座。組織全員健康體檢人, 建立員工健康檔案, 為員工超前預防疾病創造條件。

三是活動形式多樣, 突出安全文化的典型示范作用。開展未遂事件征集、“畫與話”征集和安全經驗分享評比等活動, 組織“安全生產月”、“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反“三違”交流平臺建設、“親情助安全”等活動, 營造了全員參與的良好安全生產氛圍。同時, 現場加強現場目示化作用, 通過在生產現場將操作部位、操作區域配備各類安全標志牌、安全提示標語等標識, 為員工提高良好的安全操作環境;

4 結語

通過創建采油廠安全保障體系, 使安全管理思路更加清晰, 各級領導干部的領導責任和直線責任得到了有效落實, 各級直線部門和屬地主管的監管作用得到較好發揮?,F場隱患及問題得到及時整改并逐步減少。

摘要:本文作者從采油廠創建于應用安全生產責任保障體系、安全生產管理保障體系、安全生產文化保障體系等幾個體系出發, 有效控制采油、作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提高全員自主安全意識和安全文化意識。

關鍵詞:安全保障體系創建

參考文獻

[1] 孟小東.構建安全生產保障體系[J].化工管理, 2014.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6篇

1 企業信息網絡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隱患

1.1 w in d o ws操作系統的安全隱患

企業信息網絡當中, 絕大部分主機中運行的操作系統都是基于windows系列, 由于Windows系統的復雜性, 以及系統的生存周期比較短, 系統中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一些國際上的安全組織已經公示了大量的安全漏洞, 其中一些漏洞可以導致入侵者獲得管理員的權限, 而另一些漏洞則可以被用來實施拒絕服務攻擊。例如Windows所采用的存儲數據庫和加密機制可導致一系列安全隱患:windows NT把用戶信息和加密口令保存于NTRegistry的SAM文件即安全賬戶管理 (security Accounts Management) 數據庫中, 由于采用的算法的原因, NT口令比較脆弱, 容易被破解。另外網絡上存在各種破解口令以及漏洞掃描的黑客工具, 黑客可以利用這些工具發現漏洞而破解一個或多個超級賬戶的口令, 并且對NT域中所有主機進行破壞活動, 這樣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的信息安全, 甚者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經濟損失。

1.2 路由器及交換機等設備的安全隱患

路由器是企業網絡的核心部件, 企業信息網絡與外界的數據交換都必須經過路由器, 它的安全將直接影響整個網絡的安全。路由器在缺省情況下只使用簡單的口令驗證用戶身份, 并且在遠程TELNET登錄時以明文傳輸口令, 一旦口令泄密, 路由器將失去所有的保護能力。同時, 路由器口令的弱點是沒有計數器功能,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不限次數地嘗試登錄口令, 在口令字典等工具的幫助下很容易破解登錄口令。每個管理員個可能使用相同的口令, 路由器對于誰曾經作過什么修改沒有跟蹤審計的能力。

1.3 網絡病毒和惡意代碼的襲擊

與前幾年病毒和惡意代碼傳播情況相比, 如今的病毒和惡意代碼的傳播能力與感染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其破壞能力也在快速增強, 所造成的損失也在以幾何級數上升。當年的“熊貓燒香”病毒就使很多企業聞風喪膽。在日常辦公和處理業務中E-mail、Web、壓縮文件、上傳下載信息等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這些途徑也正是各種病毒的最好載體, 使得它們的寄宿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目前, 全世界發現的病毒已經遠遠超過數十萬種, 這些病毒會對重要的主機或服務器進行攻擊諸于類似的SYN FLOOD攻擊, 或放置邏輯炸彈, 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力。如何防范各種類型的病毒和惡意程序, 是任何一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挑戰。

2 企業信息化網絡安全保障的體系

2.1 利用先進網絡安全技術

2.1.1 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技術一般分為兩類:網絡級防火墻和應用級防火墻。網絡級防火墻防止整個網絡出現外來非法入侵;應用級防火墻是從應用程序來進行接人控制, 通常使用應用網關或代理服務器來區分各種應用。目前防火墻所采用的技術主要有:屏蔽路由技術、基于代理技術、包過濾技術、動態防火墻技術、DMZ模型。

2.1.2 虛擬專用網

虛擬專用網 (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 是企業網在因特網等公共網絡上的延伸, 通過一個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網絡上創建一個私有的連接。因此, 從本質上說VPN是一個虛擬通道, 它可用來連接兩個專用網。通過可靠的加密技術方法保證其他安全性。并且是作為一個公共網絡的一部分存在的。

2.1.3 加密技術

在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時, 由于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有可能遭到竊聽而失去機密性, 因此交易雙方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把重要的數據變為亂碼 (加密) 傳送到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還原, 保證了網絡數據的機密性, 這種技術手段稱為加密技術。在安全保密中, 可通過適當的密鑰加密技術和管理機制來保證網絡的信息通訊安全。加密技術的應用是多方面的, 但最為廣泛的還是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電子商務要求顧客可以在網上進行各種商務活動, 不必擔心自己的信用卡會被人盜用。

2.2 采用嚴格訪問控制措施

訪問控制是網絡安全防范和保護的主要策略, 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絡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訪問, 使非權限的網絡訪問受到限制, 只允許有訪問權限的用戶獲得網絡資源。首先是要進行身份驗證。身份識別是用戶向系統出示自己身份證明的過程, 身份認證是系統查核用戶身份證明的過程。這兩項工作統稱為身份驗證, 這是判明和確認通信雙方真實身份的兩個重要環節, 用戶名和口令的識別與驗證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此外還有數字證書、動態口令、智能卡、生物識別等多種認證方式。目前, 基于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技術體系的身份認證系統能夠為企業的敏感通信和交易提供一套信息安全保障, 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不可否認。確保企業信息資源的訪問得到正式的授權, 驗證資源訪問者的合法身份, 將風險進一步細化, 盡可能地減輕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2.3 部署入侵檢測系統

入侵檢測系統是一種對網絡傳輸進行即時監視, 在發現可疑傳輸時發出警報或者采取主動反應措施的網絡安全設備。它與其他網絡安全設備的不同之處在于, 入侵檢測技術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 是一種用于檢測計算機網絡中違反安全策略行為的技術, 是為了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而設計與配置的一種能夠及時發現并報告系統中未授權或異?,F象的技術。在中小型企業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中記錄相關記錄, 入侵檢測系統能夠檢測并且按照規則識別出任何不符合規則的活動, 能夠限制這些活動, 保護網絡系統的安全。

總之, 中小型企業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需要綜合多個方面的因素和利用防火墻技術、網絡加密技術、身份認證技術、防病毒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網絡安全技術, 而且需要仔細考慮中小型企業自身的安全需求, 認真部署和嚴格管理, 才能建立中小型企業網絡安全的防御系統。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統和企業內部的局域網絡, 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網絡來提高辦公效率和擴展自身業務, 開展電子商務。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網絡內外的威脅也逐漸增加, 網絡安全建設對于保持企業網絡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本文將闡述企業在內外部網絡環境如何來構建一個強有力的安全保障體系。

關鍵詞:網絡安全,信息,企業,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郭啟全.網絡信息安全學科建設與發展[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 2003 (3) .

[2] 閆宏生.計算機網絡安全與防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7.

[3] 王靜燕, 高偉.企業網絡安全系統的設計[J].科技信息, 2009, 17.

上一篇:老人護理服務內容范文下一篇: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目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