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

2024-04-28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當今時代對于新聞傳播者的責任要求有兩個維度: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包括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真實、客觀、無私地再現事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傳播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仁愛、誠實、勇敢和公正是新聞傳播者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也是新聞傳播者實現人文關懷、追求真實客觀、探求新聞真相和高揚新聞正義的核心德目。只有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聞傳播者和培養道德的新聞傳播行為。

關鍵詞:道德責任;規范維度;美德維度;新聞傳播

柏格森認為道德責任有兩個方面:一是屬于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即社會對于個人的規范性要求或義務;二是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即個人基于內在美德精神的品性或仁愛,二者不可相互替代。這也是當今時代對于新聞傳播者的責任要求:既要有正義精神,擔負起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又要有仁愛精神,擔負起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

一、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

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是構成傳媒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基本規定性,是傳媒文化和新聞傳播者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新聞傳媒試圖對社會產生影響,其責任就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明確框定新聞傳播者的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就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內容如下:

第一,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的責任。

日本學者藤竹曉認為信息時代“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趨勢日益明顯,因而新聞傳播活動對人們的認識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加強。大眾傳播的環境監測和輿論引導功能日益擴大。如果新聞信息不及時、準確和全面,那么公眾很可能被誤導,從而使其判斷失誤,引起思想和行動的混亂,嚴重者還可能會導致社會環境的不穩定。因而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是新聞傳播者首要的職業責任,也是其最低層次的道德義務,它要求新聞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要及時而準確,對事實的報道和評價要全面。為了確保報道的每一個事實都是準確的,新聞傳播者要努力核實事實,用兩個以上的消息源、盡量不要使用匿名消息源,不能發表傳言、謠言,更不允許發表謊言:全面地報道新聞則要求新聞傳播者均衡、謹慎地選擇新聞材料,新聞報道要提供各方面的事實和意見,不隱瞞、不遺漏重要的事實,不誤導受眾的認識。新聞報道如果流于淺薄、煽情,忽略重大社會問題和國際新聞,或者奉行只報喜不報憂、只報明星不報民工等片面的做法,會扭曲受眾對現實環境的認識,不能“正確投射出社會組成群體的典型畫面”。

第二,真實、客觀、無私地再現事實的責任。

真實、客觀是善的基礎。是新聞傳播者的“生命線”,也是其行為底線。在哲學領域,真實有三重規定:一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指客體世界本身的運動、變化、發展及其規律性;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實,指人的認識的真實性、真理性;三是實踐活動中的真實,指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的思想和行為與規律性達到高度一致。新聞事實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新聞真實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實。真實客觀的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不僅要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陳述,而且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公正評價。具體來說,真實客觀性責任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認真核實新聞的六要素(即5W1H,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經過how),抵制虛假新聞;另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在報道中要分清事實與意見,將事實與觀點剝離,對新聞事件的敘述和評價要客觀公正。新聞媒體擁有的是信息傳播的公共權力和集體權利,不是某個媒體或從業人員的私有權力或權利,因此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其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傳播者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過程中摒棄個人私利,從公眾的利益和視角架構新聞,而不是從新聞傳播者個人的利益、價值觀和偏好出發。只有這樣方能杜絕新聞廣告、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權力尋租的現象,真正維護新聞的公信力。

第三,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等權利的責任。

在信息時代,新聞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進行社會決策和參政議政的重要工具,因而新聞媒體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區,而應是大眾共同討論的平臺,是社會各個階層都能使用的公器。相應地,新聞傳播者應當做大眾的耳目喉舌。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等權利,這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將自己視為公共討論的使者與公共信息的傳遞者,設法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傳播一切公眾應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信息,而不能畏懼權力機關阻撓或者顧慮商業利益而犧牲公眾的知情權:新聞傳播者還應當尊重公眾的表達權,表達一切重要的觀點,讓公眾參與到交流與評論中來,給盡量多的人提供說話的機會,善待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和態度,而不能僅表達新聞傳播者所同意或于其有利的觀點。這一責任要求在當前各國媒體日趨壟斷集中的進程中尤為重要,因為,在此進程中,資本和廣告等商業力量日益侵入新聞媒體的運營和編輯之中,追求盈利的壟斷媒體所有者大幅削減新聞預算。急劇縮減新聞報道的范圍,降低報道質量,結果導致嚴肅的國際新聞、政治新聞和經濟新聞被忽略,而把“注意力放在膚淺和聳人聽聞的事情而非實質性內容上”,最終結果是“新聞界的聲音向壟斷走了那么遠,以至于它喜歡自己的智慧與觀察具有獨家性,以剝奪其他聲音被聽聞的機會以及公眾投稿的權利”。而這違背了傳媒作為社會公器的初衷,也不符合民主社會新聞媒體作為公眾“看門狗”的要求。

第四,傳播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的責任。

信息時代的大眾傳媒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主要的文化生產者和傳播者,日復一日“通過大眾傳播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并不斷教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使社會成員共享統一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遺產”。但是我們的文化良莠不齊,優秀文化有利于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糟粕文化則會損害社會和諧以及人的發展。因此,“在人類文明的傳承過程中,尤其在現代文化日益成為一種產業的商業化背景下,為創造先進的文化,更好地傳承人類文明,大眾傳媒承擔著越來越重的社會責任”。所以,新聞傳播者應當自覺地抵制消極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文化垃圾,拒絕低俗不雅的信息,積極傳播健康、有益的社會文化信息,促使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現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的增長,人成為萬物的尺度,日益失卻對自然的“敬畏”。尼采在19世紀提出“上帝死了”,中國人在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了傳統儒家文化,但是對傳統宗教人倫文化失卻認同后人類反而陷入更深的道德信仰危機,于是??略?0世紀提出“人之死”,認為在商品經濟主導的消費主義和大眾傳媒合謀時代,“人”日益喪失了主體性和精神維度,因而。海德格爾認為現代人“無家可歸”,如水上浮萍不知道根在何處,更不知道漂向哪里,因而人們對己、對他的責任逐漸模糊,日益異化為金錢、權力和情欲的工具,喪失了個體存在的自由和獨立性,社會也會隨之陷入價值失調和信仰淪喪的道德荒漠之中。作為道德守望者的新聞傳播者此時應該以營造人類健康的精神家園為己任,一方面通過抵制不良信息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以建立良好的倫理秩序.另一方面要通過傳播優秀文化樹立先進的價值觀念,進而在公眾內心樹立起良好的道德價值系統,如此方能擔負起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的責任,方能成為主流價值的塑造者與引導者,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動力。

第五,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

傳媒具有預警和監督的功能,能夠對社會起到某種監測、預警和調適、護衛的作用,因而經常被稱為“社會監視器”、“環境監測者”。新聞傳播者主要通過議程設置和信息把關等傳播手段形成新聞焦點和輿論合力。進而實現對公共權力、公共事務、公眾人物、社會思潮、社會不良現象以及對違法、違紀和違反社會公共道德者的監督。實行這些監督,是大眾傳媒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與公眾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

在歷史上.新聞事業被視為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務業。被視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公共利益是責任傳媒的倫理價值訴求?!堵摵蠂鴩H新聞道德信條草案》第二條就指出“(新聞)職業行為的崇高標準,是要求獻身于公共利益”,《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原則聲明》的第一條責任就指出“搜集和傳播新聞與意見的最初目的是服務大眾利益”。新聞媒體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使得其獲得了區別于私人部門的內在規定性。隨著傳媒的商業化,傳媒的事業性和商業性“雙重屬性”使得新聞傳播者經常處于公益和私利的矛盾之中,往往顧此失彼。但是傳媒作為社會公器,不能一味追求商業利益而罔顧社會公共利益,否則會喪失公信力,最終被人們所唾棄。

二、新聞傳播者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

“規范的落腳點在于成德。道德規范本身沒有獨立自為的特性,其作用就是為了對行為進行規范,進而涵化心靈和情感?!笨梢?,新聞傳播者道德責任的研究不能止步于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更關鍵的是“如何使道德規范能夠內化為新聞人的品質”,因為“職業新聞人擁有足夠的新聞道德品質或美德,乃是實現道德性新聞活動的主體基礎”,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美德是規范實現的內在保證。

美德也是規范能夠高效發揮作用的最后保障。我國倫理學者萬俊人就認為:“個體的美德乃是制度、秩序、規范等社會約束體系能夠真正產生約束作用的主體前提,對于那些根本不具備基本正義美德的個體來說,正義的制度安排或正義的基本原則都不可能產生任何約束力?!笨梢?,沒有內在的道德品質,行為主體很難成為道德規范的一貫遵守者,反而很可能成為道德活動中追逐好處的“機會主義者”,如此一來道德規范也就成了權宜某種行為的參照物,而非行為主體內心認可的行為標準。并且,在新聞活動中人們不可能為每一種可能的情況制定手冊式的行為規范和責任要求,往往需要新聞傳播者根據所處具體情境選擇行為方式。而能否負責地采取行動,依賴的往往是主體的新聞美德。如果沒有某種實際的美德,即使規范存在,也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因而,“只有當新聞記者心中有道德感時,職業道德規范才會發揮作用”。

作為新聞傳播者職業品質的新聞德目很多,其中仁愛、誠實、勇敢和公正是基本的、核心的美德,也是各國新聞倫理規范中界定的新聞傳播者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應該擔負的道德責任.“這些優秀品質融合在一起。便是一個職業新聞人總體的道德責任感”。

第一,仁愛是新聞傳播者實現人文關懷的美德責任。

仁愛是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首.具有深刻的倫理意蘊。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仁愛’在倫理維度上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普遍性關系,這就要求人們普遍性地愛每個人或一切人?!笨鬃釉f“仁者,人也”,認為“仁”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孔子又說:“仁者愛人”,認為“愛人”是一種人之為人的道德責任,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孟子在此基礎上,將“仁愛”推己及人,認為仁者具有惻隱之心,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仁愛”的外延進一步擴大。王守仁則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有一物所失,便是吾仁有未盡處”,進一步強調了人所負擔的維護萬物的責任,真正將仁愛的對象擴展到了整個世界?!叭蕫邸彼枷氩粩嘭S富發展,最終形成了“親親”、“仁民”、“愛物”的基本內涵。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仁愛”不僅是新聞傳播者應有的美德,而且是一種責任。作為責任,是因為新聞傳播者是公共權力的執掌者,新聞傳播者的公共權力體現在通過議程設置“生產真理,表達需求”,通過輿論合力監督政府、組織和其他利益集團,而這種權力來自于公眾的信托??梢哉f,新聞傳播者所擁有的言論自由權、輿論監督權等公共權力都是公眾所賦予的,因而他對賦予者負有責任。

仁愛成為美德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自立、自達,心中有道德律才能不阿諛權貴不奉承富人明星.在新聞報道中保持無私無欲的平常心;其次要立人、達人,即要有助人共進的胸懷,善待每一個人,盡量減少新聞報道可能對受眾、對報道對象、對新聞消息源的傷害,盡量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為其鼓與呼。仁愛成為美德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迷夢,在新聞傳播中努力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將人文關懷的對象由人及物、及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第二,誠實是新聞傳播者追求真實客觀的美德責任。

美國神學家沃爾特·考夫曼曾經說過,徹底的誠實是最珍貴的美德,也是最難擁有的美德。真實、客觀報道所訴求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質就是誠實,因此,誠實是新聞傳播者重要的美德責任,“正是誠實使一切道德行為和德性真正成其為道德”。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只有秉持誠實的美德責任才能取信于民,否則會淪為拉爾夫·普利策所批判的那種假新聞傳播者:變得完全不負責任,膽大妄為和玩世不恭的記者的最后一步是詆毀誠實的人格。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三條要求新聞傳播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準確全面和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和再現事實的規范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首要的美德責任就是誠實,否則就不可能完成其職業使命。事實上,世界各國新聞機構制定的職業活動準則都要求新聞傳播者真實地報道新聞: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制定的新聞規范就要求“對讀者誠實是所有配稱為新聞事業的柱石。從所有真誠的角度出發,報紙必須誠實”;美國職業記者協會倫理規范則指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誠實是其可信度的基石??梢?,任何新聞傳播者都必須具備“誠實”的道德品質,履行誠實的美德責任。

對于新聞傳播者來說,履行誠實的美德責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報道要出于真誠的動機,二是努力追求新聞報道結果的真實可信。真誠動機與真實報道的統一才是誠實的最高境界,也是新聞傳播者誠實美德責任的體現。

第三。勇敢是新聞傳播者探求新聞真相的美德責任。

孔子認為“勇者不懼”,亞理士多德則指出“勇敢就是無畏地面對高尚的死亡,或生命的危險”。新聞傳播者要想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就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和危險,具備勇敢的道德品質是其履行新聞職責的基本道德保證,“揭露真相并將具有新意的、富有挑戰性的信息公之于眾需要勇氣和堅韌”。但勇敢并不總是體現在危險的情境中,更多地卻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勇敢就是一種責任,新聞傳播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就要“站出來做自己相信正當的事情,誠實地認定真實,拒絕新聞源不做引用的要求.抵制發表還沒有得到確證的熱點獨家新聞,所有這些都需要勇氣”。

勇敢是新聞傳播者重要的責任品質,因為“新聞工作是勇敢者從事的職業,而不是怯懦者從事的職業。記者需要具有采訪消息的不可動搖的信心!隨時準備遭遇拒絕、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無禮、遭遇恫嚇、遭遇威脅。記者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財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梢哉f,勇敢是新聞實踐的動力源,既支持新聞傳播者勇往直前的理念實踐層次,又支持其克服困難阻撓的具體行為層次。為了真實及時地報道新聞、維護社會正義、實現公正報道,新聞傳播者不僅需要流汗,甚至可能會流血。記者職業被列為高危職業,在世界新聞舞臺上,每年都有不少記者倒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實現公眾利益而戰斗。

倫理實踐的精髓主要體現在抉擇困境中.勇敢的美德往往顯示于某種倫理困境中,在應該向前沖的情境中卻向后退縮就不是勇敢,而是怯懦。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新聞傳播者往往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他們必須在前進與后退、金錢與公義、追蹤與放棄、揭露與無視等等困境之間做出抉擇。而正確的選擇需要他們具有勇敢的道德品質,擔負起相應的職責,公眾利益才能得到維護。

第四,公正是新聞傳播者高揚新聞正義的美德責任。

“公正是社會道德范疇和道德品質之一,指從一定原則和準則出發對人們行為和作用所作的相應評價;也指一種平等的社會狀況,即按同一原則和標準對待相同情況的人和事”,這是《辭?!穼亩x。新聞傳播者的基本報道理念是客觀、公正報道,而支撐客觀公正報道的主體道德品質就是公正,因而公正是新聞傳播者高揚新聞正義旗幟的美德?!皥猿终胬?,維護正義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責任。在真理和正義面臨威脅的時候,記者只能挺身而出,因為他們責無旁貸”,可見,公正也是新聞傳播者必須堅守的道德責任。作為新聞傳播者美德責任的公正不僅追求公平的“公”,而且追求正義的“正”,在此意義上,公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結合,它從公平出發,追求正義的結果,它要求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傳播中堅守自己的良心,努力做到公平無私、正義無惡。

約翰·羅爾斯認為:“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的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笨梢?,羅爾斯的公平即要求資源的平等分配,也預設了對弱者的傾斜和補償。公平責任運用于新聞傳播實踐中,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既要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受眾,努力消除信息鴻溝,也要關注弱勢群體的信息需求和言說權利:公平的責任還要求新聞傳播者照顧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平等對待消息源;公平的責任更要求新聞傳播者能依據事實的本來面目呈現事實,不被自己的感情、愛好、傾向所左右,充分利用新聞自由權利實現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在新聞傳播者充分履行公平責任的基礎上,社會正義才可能得以實現,并且“作為新聞媒體,其基本的社會道義,同樣是維護社會正義,揭露和鞭撻社會丑惡,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是公眾的社會道德期望,也是媒體存在和發展的社會道德基礎”。

新聞傳播活動本質上是屬于社會公共領域的活動.因而。制定普遍的職業活動規范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也是規定其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的原因。但是在公共性的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傳播者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新聞美德,才能真正使規范維度的責任和約束體系產生作用,因而,要使新聞傳播行為成為真正道德的行為,要使新聞傳播者成為真正道德的人,還需要規定其美德維度的責任。美國倫理學家弗來克納的話值得我們銘記:沒有品質的原則是軟弱的,沒有原則的品質是盲目的??梢?,只有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聞傳播者和培養道德的新聞傳播行為。

(責任編輯 胡靜)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機制的選擇談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公共政策權力精英內輸入民主制度

建國以來,我國的公共政策制定已經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的模式,而這一公共制定機制盡管有其固有優點,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機制的弊端加以分析,是改進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機制的特點

當代中國決策過程中利益表達與綜合主導的形式是權力精英的內輸入,當代中國“人民的利益”是由各種權力精英“為民做主”的。因此,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制定呈現出明顯的內輸入的特點。

所謂“內輸入”,是指“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體系外部的社會結構輸入政策制定系統(決策中樞),而是由權力精英自身來進行利益要求的輸入”①。主要的內部輸入途徑包括結構內的組織體制和工作程序、內部溝通渠道以及調查研究。

首先,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訴求并不是主要通過社會組織或成員來表達的,而是通過制定政策的權力精英自發進行體察和認定的。②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出現了諸如消協、婦聯、工會等社會性利益團體,但它們作為非官方政策主體,盡管擁有合法權利可以在實際中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過程,卻無論如何并不擁有合法的正式的權利去做具有強制力的政策決定,因此它們僅僅作為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作用,而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和所代表團體的利益形成壓力釋放給政策制定者。而公民個人的力量則更為弱小,人們對政策的需求和看法很難通過自身力量反映給政策制定者,因此在政策制定之前,來自于社會的利益表達幾乎不存在,這也就促使了政策制定者自發進行調查、研究以鑒別各種利益訴求。

其次,公眾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也主要是被動地參與和遵從,大多數公民在政策出臺之前是很少參與或者幾乎不參與政策制定的,只有在政策出臺之后,通過各種媒介了解所出臺的政策,才會順應政府的要求,對所出臺的政策給予支持并積極配合政府執行政策。

而實際上在我國,在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下,中國共產黨是惟一的執政黨,其他民主黨派、各級政府機構、社會團體都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因此,在實際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執政黨。

二、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機制的弊端

由于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機制顯示出明顯的權力精英內輸入的特點,從很大程度上說權力精英就控制著公共政策的制定,而權力精英對社會政策的控制是從多方面實施的,既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又影響公共政策的執行。

首先,權力精英主導著公共政策問題的提出并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起決定性的作用,從而使得公共政策可能偏離社會公共需要。③如前所述,公共政策問題的提出并不是來自于公眾或利益團體的利益訴求,而是由權力精英通過調查研究認定社會需要之后向公共政策制定機構提出。在民主的政治體制下,政策的提出、制定和通過都是在社會公眾的監督下完成的。但是實際生活中的監督,并不具有理想的效率及效力。實際上,公眾受到信息不對稱、政策制定過程的技術性以及參與渠道的有限性等各種限制而失去對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監督。這樣一來,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可能會偏離社會預期的情況。而在民主程度不夠或者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下,這種情況則更為嚴重,權力精英為了自身利益,甚至提出完全與公共需要不相符的公共政策。

其次,在公共政策的具體實施和執行過程中,由于權力精英又各自代表不同的社會利益從而導致他們在政策主張上有所分歧,這就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之間可能會產生利益沖突,繼而導致政策失真,表現為政策表面化、政策擴大化、政策缺損和政策替換等等。實際上,公共政策制定出來以后一般只是抽象規定,內容寬泛、模糊不清,這就要求執行者在執行過程中靈活操作、適度把握,而正是這種靈活性為政策執行的偏差提供了可能性。由于政策沒有明確規定執行者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做為執行者的權力精英就會選擇一種更能維護他們所代表的集團利益的方式來執行公共政策,

三、完善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機制的建議

(一)公共政策制定機制的民主原則。

如前所述,權力精英內輸入的模式不僅有可能導致公共政策偏離公共需要,還有可能導致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其后果就是使得公共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表達和切實的維護。筆者認為,要保證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都能始終與公共利益的要求一致,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現決策的民主化,以民主作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正如林德布洛姆強調的那樣,政策制定必須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內按照民主政治的運行原則進行。他指出,不論在專制政權下,還是在民主政權下,普通公民的利益和愿望都對公共政策有相當的影響。在專制政體下,統治者為維護其專制統治不得不考慮公民利益;在民主政體下,公民提高選舉選擇最高的決策者,選舉是事實間接地將一個原則強加給未來的決策者,即“決策中要考慮公民的愿望”。④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把決策內容和決策程序都納入民主的范疇下,并拓寬公眾參與決策的渠道,使公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決策,并形成公眾監督機制,以確保政策規劃和抉擇過程透明化、科學化、民主化、公正化合規范化。通過提升社會民主程度,降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產生尋租行為和政策交易的非公共政策風險,從而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以實現公共利益。

(二)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健全和完善民主機制。

在確立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原則之后,我們就需要健全和完善民主機制,以確保民主原則能在整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得到貫徹和堅持,使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民主程度不斷提高。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⑤

第一,轉變決策觀念,在政策體系內部和外部都形成民主氛圍。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克服傳統的自身認定利益要求和輸入利益要求的觀念和習慣,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要充分吸納公眾意見,畢竟政策制定者本身的理性也是有限的,還會受到個人能力、知識水平等各方面的影響,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者的信息不完備,唯有集思廣益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共要求的公共政策。而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政策制定者也要自覺接受公眾監督,對于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應給予充分重視。另一方面,要通過廣泛的宣傳和學習喚起公眾對公共決策的關心,提高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意識,促使公眾積極主動的參與公共決策,監督公共政策過程。

第二,實行適當分權,改變決策管理模式。在現行權力結構下,政策制定權力相對集中,而權力過分集中則容易導致尋租行為的發生和監督的不力。因此需要在統一規劃指導下,建立多權力決策中心,建立和培育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并賦予其更多的權力,這才能讓包括廣大人民利益的團體參與到政策制定中的力量博弈中,從而為公眾表達自身利益訴求提供支持,進一步保證公共政策能夠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而適當的分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監督上的困難,使得權利的運用能夠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也就能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民主程度。

第三,拓寬公眾參與渠道,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既可以直接參與,也可以間接參與,即通過自己選舉的代表參與,具體來說,主要可以采取以下途徑:投票、選舉;公民請愿與社會討論(包括網絡討論);民意調查;下訪;信訪;信息與政務公開;聽證等等。除此之外,在參與渠道充分的情況下造成公眾參與度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眾缺乏參與政策過程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政策體系應該為公眾提供獲取政策信息的最方便的渠道與方式,為公眾參與政策過程提供信息支持。

第四,建立健全政策監督機制。監督機制包括自律機制和他律機制。自律機制是指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機制;而他律機制則指的是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社會輿論機構和人民群眾對政府行為實施監督的外部監控機制。因此既要完善自律機制,加強政策體系的自我監管,又要完善他律機制,多方監管以確保政策行為更有效、更規范。相對而言,在我國,他律機制作用更重要、更有效。

第五,政策制定法制化,保障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運作。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的程序法定化,不以領導者的喜好或者注意力為轉移,政策的制定要依照法定的程序來進行。二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主體地位、性質、作用、職權、基本原則等,為公眾參與政策制定提供法律保證,賦予他們在政策運作過程中監督、參與的權利,保障公眾參與行政權力的運作,同時也是保證監督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我國健全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民主機制,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是保證我國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必經途徑,也是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題中之義?!?/p>

(作者: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08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

注釋:

①胡偉.政府過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83頁.

②朱亞民.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的弊端及改善建議.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③程杞國.政策制定的機制分析.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④錢再見.論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⑤朱亞民.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的弊端及改善建議.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陳振明.政策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李學余.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眾參與的必要性.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4.12.

[4]竇正斌,魯琴.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我國所存在的問題.決策借鑒,2001.4.

[5]錢再見.論公共政策制定系統的活動特質及其運作原則.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5.8.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在對現有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法律依據、意義、現存問題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調查為例,從公眾參與介入的時段、調查形式和受調查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進一步探索和驗證了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作用及意義,并提出了提高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

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

DOI: 10.14068/j.ceia.2016.04.009

近年來,隨著產業園區日益成熟,規劃實施后的問題開始暴露,產業園區規劃跟蹤環評(以下簡稱跟蹤評價)逐漸受到重視?!蛾P于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實施五年以上的產業園區規劃,規劃編制部門應組織開展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盡管如此,相比規劃初期開展的環評,跟蹤評價仍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階段[1]。

公眾參與目前已是環評中的重要環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明確提出,“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但是鑒于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初期性,其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時機、對象等尚處于探索階段[2]。本文在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開展規劃跟蹤評價期間,針對產業園區自身特點進行公眾參與調查研究,旨在實踐并探索公眾參與在產業園區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同時為公眾參與在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中的進一步應用提供參考。

1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特點

11對象選擇性

目前我國并未對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具體對象作出明文規定,環保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公眾參與對象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的有關團體和個人”。參照此界定,考慮到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是對園區實施后的效果及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對象應選擇評價范圍內的有關團體和個人,可以包括相關企業、周邊群眾等,同時適當擴大調查范圍,可將相關政府部門、專家、人大代表等納入調查對象。

12全程參與性

建設項目環評和規劃環評公眾參與程序通常為2次,分別在建設單位委托環評時和報告基本完成時進行。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的程序調整為“2+N”次,即初稿形成時和報告編制完成時必須公示,N是可選項,為開展不同項目所需的深度公眾參與。

考慮到跟蹤評價的對象是已經實施多年的產業園區,公眾有實際評判依據和感官感受,本次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定為3次,分別為前期資料收集階段、初稿形成時和報告編制完成時。在資料收集階段,公眾可根據自身感受給出大量有效建議,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報告形成雛形時,邀請有關專家及代表等專業人士,通過召開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對報告內容提出建議,匡救彌縫;在報告編制完成時,再次征求公眾意見,查漏補缺。

13內容針對性

常規的公眾參與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網上公示形式,存在問題設計千篇一律、調查范圍人為選擇等弊病,均可能會對調查結果有所影響[3]。而產業園區運行多年,跟蹤評價在做好大量基礎資料收集后,必然會發現園區本身特有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公眾參與調查,不論是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還是座談會等形式的交流,均將更具針對性,反饋的內容也將更有意義。

2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實踐

以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為例,通過分析總結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特殊性,探討提高其有效性的方法。

21公眾參與時機

本次跟蹤評價將傳統的2次公示調整為3次,從前期的踏勘現場、收集基礎環境信息、制定跟蹤評價方案,到中期通過信息反饋形成評價結論,再到后期的環保監督,公眾參與工作貫穿全程。

22公眾參與形式及對象

通過采取專家咨詢、網上公示、社會團體咨詢、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分階段開展公眾參與調查,具體參與形式及涉及的參與對象如圖1所示。

(1)網上公示。為征求更廣泛公眾意見,先后在四川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網站、雙流縣政府門戶網站、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網站對經開區的規劃發展及跟蹤評價情況進行網上公示。

(2)問卷調查。于跟蹤評價開展的前后期分別針對經開區周邊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以及個體群眾進行分類問卷調查。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針對各調查對象所處領域的共同點、矛盾點及關注點進行分類問題設計,引導參與者表達各自觀點。

(3)召開座談會??紤]到不同公眾對開發區的關注角度不同,以及前期問卷調查的結果,中期階段邀請專家、政府部門、街道辦、企業、周邊居民等召開座談會,將各方利益訴求于同一平臺進行表達,實現信息溝通、平等對話,為環保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各階段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如表1所示。

23公眾參與成果

本次公眾參與覆蓋了跟蹤評價的全過程,在傳統典型方式的基礎上,結合經開區的自身特點進行了創新,豐富了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各領域公眾對園區發展的關注點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1)對開發區現存環境問題看法:企業對于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問題,如固廢去向等問題更為關注,但是產業布局混亂、環保設施、大氣及地表水質等問題,關注度明顯不及單位和公眾。

(2)對開發區環境制約因素看法:政府部門認為開發區最大的制約因素為受納水體容量有限,企業認為最大的制約因素為污水廠及管網建設滯后,公眾認為制約因素為受納水體容量有限以及場鎮距離開發區較近??梢?,政府部門站在較宏觀的角度關注整個環境容量,而企業則較關注與自身發展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公眾的關注點則更多放在身處的環境質量。

(3)對經開區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態度:贊成率表現為事業單位>企業>個人,原因可能為事業單位及園區內企業較周邊的民眾能更直接地體驗到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對園區發展帶來的益處。

綜合調查顯示,不同背景的調查對象對經開區發展態度存在差異: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角度更為宏觀,更關注開發區整體規劃的實施、規劃區開發建設過程中的政府總投入與產出情況、稅收情況,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以及園區產業鏈的形成及產業布局等;企業單位關注重點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包括與企業發展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開發區的治安穩定以及環保投入與產出情況;個體群眾則更關注拆遷安置補償、對個人生活水平的影響、居住環境狀況的改變以及個人收入的變化。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本次公眾參與可讓公眾更好地了解經開區規劃實施情況,通過對不同領域調查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同時召集各方公眾進行座談,實現信息溝通、平等對話,有利于降低經開區后續建設的社會壓力及社會成本。

3提高跟蹤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建議

31增加形式多樣性

目前規劃環評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方式多采取網上公示+問卷調查,形式較單一,涉及的公眾范圍相對較小[2]。本次采取了專家咨詢會、網上公示、問卷調查、社會團體咨詢、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通過收集各領域對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使公眾參與結論更加公正客觀。另外,隨著網絡普及范圍日趨廣泛,還可考慮采用短信、微信、QQ投票等更為經濟便捷的網絡參與方式,增強公眾參與的多樣性。

32強化內容針對性

跟蹤評價公眾參與調查內容應包括向公眾征求對已實施規劃的意見,對未實施規劃的建議,同時咨詢各領域公眾的關注點,分別站在各領域的角度設計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有針對性地收集各方觀點。

從實踐來看,普通群眾了解自己所生活環境周圍的實際情況,更關注自己生活受影響的程度,設計的調查內容應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可以基本了解目前產業園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對于政府部門,應站在管理、決策、服務和實施規劃的層次,他們對于規劃的內容是否合理可行將會有比較實際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更了解當地情況,對了解當地林業、交通、環保、水務等方面的情況具有較大幫助;對于企業單位,要避免規劃的實施對其帶來不利影響,讓其有機會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調查內容要從全局、宏觀的層次來考慮,多關注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投入產出,將會收到有意義的反饋[4]。

33正確定位行政單位

從一些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開展情況來看,以往的公眾參與對象大多僅包含受規劃實施影響的個體群眾,將行政單位納入公眾參與對象的較少。國外均將與規劃實施有關的行政機關明確納入到公眾參與主體的范圍內,而我國對此并沒有詳細規定[5]。作為行政機關,在某些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并不完全擔任決策者的角色,也或多或少受規劃實施的影響。本次研究表明,行政單位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的意見有別于個體群眾及經開區企業單位,對規劃的制定及后續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因此,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進行過程中,應該正確定位行政單位的角色。

34提升編制機構水平

在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過程中,編制機構充當了公眾與環保主管部門的溝通橋梁,如何協調好二者關系,實現雙向有效溝通,需要編制單位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責任心。建議增加對實施跟蹤評價公眾參與人員的培訓,正確定位其角色,真正發揮公眾參與作用,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水平和有效性。

4結語

規劃環評跟蹤評價不同于項目或規劃前期的環評,其公眾參與兼具傳統特點及自身的獨立性。目前,涉及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相關研究甚少,并且國家針對規劃環評公眾參與頒布的相關文件較少。通過正確定位各類參與者的角色,增加公眾參與形式的多樣性,同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調查內容,可極大程度地提高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周影烈, 郭苑. 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初探[J].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9, 31(6): 8488

[2]朱謙. 城市規劃環評中公眾意見的表達途徑——以廈門市海滄南部地區規劃環評公眾參與座談會為例[J]. 城市規劃, 2012, 36(6): 1721

[3]侯可斌, 駱宵, 李楠, 等. 環評公眾參與信息公開方式調查研究[J]. 2015, 37(5): 3336

[4]凌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有效性的探討[J]. 江蘇環境科技, 2004, 17(4): 3234

[5]林鈺哲. 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D]. 沈陽: 遼寧大學, 2013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改革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城市的規劃科學實施,保障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度提高,這對規劃工作的效果良好呈現就有著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城市規劃的現狀和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的問題詳細分析,然后結合實際對城市規劃的社會化與公眾參與策略詳細探究。

[關鍵詞]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對我國來說是—個舶來品,城市規劃的社會公眾參與,也是借鑒西方國家的實施方法。在當前我國的城市化迅速發展過程中,注重加強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公眾參與的目標實現。

1、城市規劃的現狀和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的問題

1.1城市規劃的現狀分析

城市規劃工作,是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城市規劃工作方面得到了優化,才能真正有利于城市化的良好發展。在當前城市規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思想觀念因素的影響,在理論層面沒有完善化,以及規劃的技術方面沒有規范性,這就造成了城市規劃工作的不科學問題的出現。城市規劃中,規劃者自身的水平程度,對城市規劃的整體方案的科學性有著直陵影響。

1.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問題分析

當前的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對公眾參與要能充分注重,但我國的公眾參與發展的時間不長,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對公眾參與有深刻的認識。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公眾參與需要有法律制度進行規范化,但是在城鄉規劃法中,對公眾參與制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當前的城市規劃法中,對城市規劃的總體設計方面還沒有完善化考慮,茌—些制度層面沒有結合公眾參與完善化,這就必然會影響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積極性。在實際過程中,城市規劃只注重規劃部門行政行為授權,茌行政控制立法層面還需要進—步自噶和完善。

城市規劃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的問題還較為突出。在傳統的管理觀念影響下,公眾通常認為城市規劃是國家以及政府的工作,和自己沒有關系。這—錯誤的認識也造成了公眾參與的意識比較薄弱,而城市規劃部門對社會發布的公眾參與信息也比較少,這也使得公眾參與度不高。相關部門對公眾的參與意識培養沒有注重,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亙傳工作上沒有加強,使得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效率比較低。

另外,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工作的實施,在參與的內容上以及途徑方式層面,沒有進行明確化的規定?!┕妳⑴c的形式化問題還比較突出,公眾對城市規劃只能被動的聽取相關信息。公眾是城市規劃服務的對象,劉和自己相關的事情有著發言權,但是在當前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制度上,沒有對公眾參與的內容以及途徑方法等進行明確化。從而就造成了公眾參與的熱惰不高。

城市規劃工作中的社會化以及公眾參與,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才能保障公眾參與的有效性。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并沒有完善化,在當前城市規劃發展中,法律層面對公眾參與的主體以及權利和具體的法律程序等方面,還沒有洋細化。在法津上注重對建設部門行政行為授權,但是在規劃控制的立法方面還沒有完善。這些都會影響城市規劃的社會化發展以及公眾參與的科學性目標實現。對于這些層面的問題,就要能從實際出發,多方面的考慮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目標實現。

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策略探究

2.1城市規劃公眾參與遵循的原則分析

城市規劃工作中公眾參與要注重遵循相應的原則,在對公眾參與制度的制定方面,就要充分注重聆聽弱勢群體的聲音,保障公眾參與的公正性。城市規劃過程中的公眾參與,還要能重視決策的科學合理化的呈現,以及能夠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提高規劃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茌這些原則的遵循下,對城市規劃的工作進一步實施就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2.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策略探究

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要注重從法律層面進行完善化。當前處在法治社會的環境中,對城市規劃的工作開展,在公眾參與度的提高方面就要注重立法的完善化,從法律上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方式以及途徑等進行明確,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程序也要嚴格化,將執法以及司法的程序完善化,對民主監督制度科學實施,保障公眾參與權,這樣才能有利于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效率提高。尤其是茌當前我國提倡以及推行政治文明建設的環境下,對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就要能從多方面考慮重視,在立法層面完善實施,解決各方的利益團體矛盾,這樣才能進一步的促進公眾參與的合法性。

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要充分注重民主化進程的有效推進,對公眾規劃參與權要能保障。要賦予公民更多的民主權利,社會發展中能讓公眾對重大的決策發表自己的意見,能有更多的表達機會。這就需要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制度性得以保障,以及注重構建調控有力的規劃管理體制。從具體的工作實施上來看,就要能對領導層的監督工作進行加強,將公眾評議以及規劃實施組織工作,和政績考核進行緊密結合。構建完善的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方法體系,保障公眾的參與度提高。

加強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社會化功效的提高。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實施要保障每個環節都能科學化以及有效的引進公眾參與機制,對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進行突破。由于我國的城市歷史文化差異城市發展等,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方面就要能結合實際工作進行執行。重點要在公眾參與的方式以及途徑等方面進行完善化,在一些調研工作方面要加強,保障公眾參與的科學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除此之外,對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加強,也要能充分注重構建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基本框架,方便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科學有序性的保障。通過這些層面的加強完善,對公眾參與度的提高就有著積極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對城市規劃工作中的公眾參與的加強,就要能從城市規劃的具體情況實施著手,在公眾參與的方法實施上注重科學性以及法制化。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進行研究分析,就能從理論層面為城市規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習慣開展。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一、公眾參與原則的現狀分析: 法制向前, 實踐滯后

( 一) 公眾參與原則的法制演進: 剝繭抽絲、“部部”高升

眾所周知, 公眾參與原則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1973 年, 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召開, 將“依靠群眾, 大家動手”作為其方針之一, 這是公眾參與原則的雛形; 1992 年, 我國在聯合國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中國21 世紀議程》, 其強調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的支持和參與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是公眾參與原則發展的奠基石; 2006 年, 環保局發布《環評公眾參與暫行辦法》, 這是我國正式規定公眾參與原則的第一部規范性文件, 也是公眾參與原則在法治進程中的一座豐碑。而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新環保法更是完善了公眾參與制度, 為該原則的有效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梢? 我國公眾參與原則的法律規范不斷完善, 其在環保法治進程中的地位“部部高升”。

( 二) 公眾參與原則的實踐發展: 意識提升, 行動未達

公眾參與原則的法律制度漸趨完善, 同時帶動著公民參與環保實踐的熱情持續升溫: 普通農民陳某某拍案而起, 因環境問題屢次與當地政府對簿公堂; 北大法學院師生因水污染事件以松花江、鱘鰉魚等自然物為共同原告提起訴訟; 廈門PX事件中, 兩萬多廈門市民為了表示抗議相約走上街頭“散步”等??刹槐M如意的是, 公民環保意識的提升, 并未有效地指導實踐的同步發展: 陳某某雖熱心環保事業, 但畢竟“孤軍奮戰”; 北大法學院師生的訴訟, 因原告主體不適格而不予立案; 廈門兩萬市民以低端參與的方式并未徹底改變政府GDP至上的政績觀。由此可見, 公眾參與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仍處在“紙上談兵”的層面。

二、公眾實踐滯后的原因闡述: 究其內因, 主觀疲態

公眾參與環保實踐雖略有成效, 但卻未與法制理論同步發展。究其緣由, 實踐的滯后, 某些客觀限制難逃其責。但是筆者認為公眾自身的內因同等重要, 公民的主觀疲態是公眾參與原則在實踐中落實不到實處的一只重要推手, 下面筆者就從公民自身出發, 重點闡述公眾參與中公民“三低”的主觀疲態。

( 一) 公眾參與層次低: 淺嘗輒止, 末端參與

如今, 公眾對環保的關注度日益提高, 但公眾參與層次卻仍然停滯不前。公民幾乎極少接觸政府的環境決策領域, 在環境立法、環保執法與司法上常常存在著無人問津的現象, 而更多地將環保精力投入在教育與小范圍的宣傳活動上。在公眾參與階段, 公眾參與模式往往是“末端參與”, 幾乎無法實現“源頭參與”和“過程性參與”, 絕大多數公民只能采取“事發后舉報”或“受害后求償”等末端參與的方式。且公眾經常處于“被告知”的狀態, 2005 年, 因爆炸而引起了松花江的水污染, 但事發后十幾日, 公民才被告知正在飲用的水是嚴重污染的。

事實上, 我國的《環境評價法》早已將公眾參與的階段延伸到了最初的決策領域, 但不少公眾因不了解參與程序與方法, 等到規劃草案審批時才恍然發現自己錯過了最關鍵的決策環節。而且有些公民具有參與愿望, 但卻不知道作為一個公民擁有哪些環保權利。如在廈門的PX事件中, 絕大多數公民只知以“散步”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卻不知道如何以更好的途徑介入到政府的決策過程中??梢? 我國公眾的參與層次之低。

( 二) 公民參與能力低: 黔驢技窮, 訴訟無力

曾記得, 卡夫卡在《法的門前》一書中記載了一則故事:“法的門前有一位守門員, 一個鄉下人想要晉見法, 守門人卻阻止其進入, 鄉下人只好在門外等。最后, 他竟苦苦地在敞開的大門前等了一年又一年, 至死都沒有進入法的大門里。”

這則小故事不幸成為了我國公眾參與在環保訴訟中的真實寫照———訴訟能力低, 告狀無力。我國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雖說擴大了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 但還是僅將訴訟權利賦予了環保組織, 卻沒有給予公民同等的權利, 再次毫不留情地打了公眾參與原則一個響亮的耳光, 但公眾仍然接受自己沒有完整環保權利的事實。再者而言, 對于那些被新環保法寄予厚望的環保組織, 事實上鮮少有環保組織能夠始終如一地高舉環保主義的大旗, 也鮮少有環保組織能夠擁有大量專業的環保人士兼具完備的環保管理能力。所以, 不只是公民, 即使是基于一定的環保理念建立起來的環保組織同樣缺乏公眾參與技能??梢? “有心無力”這四個字完美地詮釋了公眾參與環保的能力。

( 三) 公眾參與意識低: 非不能為, 實不欲為

公眾參與環保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 其環保參與度的高低與其切身利益的大小成正比, 即公民對于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環?;顒訁⑴c度相對較高, 但是在那些與自己并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的環境問題上, 參與的意愿便一下子“偃旗息鼓”了。例如2007 年, 合肥港規劃的環評報告書進行了長達十天的公示, 但在兩次公示期間竟無人問津。再如2010 年, 昆明市環保法庭成立伊始, 同樣面臨著“門可羅雀”的尷尬處境。而根據大量數據反映, 我國每年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糾紛案件不在少數, 甚至可以說數量極其龐大, 但相反的是真正訴至法院的卻僅占少數。大多數公民對于事不關己的環境問題總是選擇“高高掛起”。因為“參與”二字意味著時間、精力還有大量金錢財力的投入, 很少有人能不懼環保路上的任重與道遠默默做著收效甚微的犧牲, 何況付出與回報的不成正比性, 更讓不少公民“望而卻步”, 以上種種原因便都成了公民“不欲為”的重要因素。

再者, 有不少公民對于被污染甘之如飴, 比如最“毒”村鎮———電子垃圾遍布的貴嶼鎮, 村民甘愿在毒氣熏天的環境中用生命來換取金錢。所以, 公眾參與環保, 公民非不能為, 實不欲為。

三、公眾參與原則的落實建議: 群策群力, 思行結合

“溫水煮青蛙”這個寓言故事的結局讓很多人咋舌, 生態環境污染雖不能一招致命, 但是公民缺乏對環境問題切膚之痛的認識, 就有可能成為“溫水中的青蛙”于無所作為中悄然滅亡。因此, 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全體公民有效進行環保參與更是刻不容緩。

( 一) 在環保立法方面, 公民應當提高參與層次。擺脫“末端參與”的窘境, 將公眾自身參與延伸至政府環保決策的最初期。

( 二) 在環保執法方面, 公民應當提高參與能力。建立環保教育和培訓機制, 自覺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環保技能培訓。

( 三) 在環保司法方面, 公民應當提高訴訟意識?;粍涌腕w為完整的訴權主體, 化環保意識為有效的環保行動, 積極投身于我國的環保事業, 從而推動我國環保法治的不斷進步。

四、結語

拿破侖曾說: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 一旦醒來必將震驚整個世界。”而筆者認為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的力量也同樣如一頭雄獅, 一旦醒來其威力必定勢不可擋。而公眾參與, 重在積極參與, 更重在有效參與。公民這頭雄獅在這個漸趨民主的社會里是時候該雄起了! 站起來提高自身參與層次、參與能力與參與意識, 開拓公眾參與的路徑, 完善公眾參與的制度, 推動中國的環保法治進程更上一層樓, 中國公民自己的時代也將指日可待!

摘要:眾所周知, 中國的環保法制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以對環保法中公眾參與原則的歷史演進與現狀的分析, 重點闡述公眾自身參與環保的三大主觀疲態, 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呼吁廣大公民群策群力, 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環保權益。

關鍵詞:公眾參與原則,環保法制,環保實踐,公眾的主觀疲態

參考文獻

[1] 張一心等.中國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研究[J].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 2005 (4) .

[2] 王艷等.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博弈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6 (6) .

[3] 李麗霞.公共政策制定工程中公眾參與的限制性因素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 2007 (S2) .

公眾參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由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廈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組織編制的《福

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現已完成征求意見稿.根據國家

環??偩汁h發[2006]28號文《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規定,現將

《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內容摘要)征求社會公眾意

見.公示有效時間為2007年12月20日~2007年12月30日.有何意見,可直接

書面,電話或傳真反饋給廈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評價機構:廈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地 址:廈門市演武路

郵政編碼:361005

聯系方式:電話0592-2185216;傳真0592-2184656,聯系人:石曉楓

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規劃

環境影響報告書

(內容摘要) (再搞要全文發不完,只把有污染有影響和解決的發上來)

委托單位: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編制單位:廈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二○○七年十二月 •1• 一,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規劃概況

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以下簡稱基地)位于福建省湄洲灣南北兩岸,行政區劃

跨泉州市和莆田市.該基地包括環湄洲灣的泉港石化工業區,泉惠石化工業區和

東吳石化工業區.基地規劃范圍總面積79.72km2,其中本期規劃面積57.52km2;

遠景發展預留規劃面積22.2km2.

基地規劃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工程和重油催化熱裂解項目,圍繞龍頭企

業,名優產品和大型項目,逐步形成煉油~聚烯烴產業鏈,苯乙烯及后加工產業

鏈,聚酯及后加工產業鏈,碳四深加工產業鏈,尼龍單體及后加工產業,氯堿及

深加工產業鏈,丙烯腈及苯酚/丙酮產業鏈,合成氣及后加工產業鏈,輪胎及配套

化學品產業鏈,造紙及配套化學品產業鏈.按照基地三個不同的石化工業區,泉

港石化工業區形成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的產業布局;泉惠石化工業區形

成以重油深加工,"中化1200萬t/a煉化工程"為龍頭的產業布局;東吳石化工業

區形成以"重油催化熱裂解"項目為龍頭的產業布局.

二,環境影響 (1)大氣環境影響

,基地的各石化工業區對惠安的東橋鎮,泉港的前黃鎮,南埔鎮

和泉港生活區造成的影響較明顯.

(2)水環境影響

湄洲灣海域水質現狀監測結果表明,COD,石油類,硫化物,重金屬等可以

滿足《海水質量標準》(GB3097-1997)中的Ⅱ~Ⅲ類標準,活性磷酸鹽及無機氮有超標情況出現,總體水質良好.

(3)生態環境影響

規劃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良好.本規劃的實施表現出對規劃區局部生態環境屬

性的改變以及潛在的環境污染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規劃區用地大范圍的造

地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供應,土石方的開挖對山體地貌造成破壞以及景觀環境帶來

不可逆的影響等.

濱海濕地占用會影響局部海洋生態.石化工業區用地也會改變當地農業生態

系統結構;需要各石化工業區開展合理的生態建設,以補償或修復對生態的影響.

(4)事故風險的影響

①重大危險源識別與分布

湄洲灣石化基地各石化工業區重大危險源分布于生產裝置系統,貯運系統,

管廊輸送系統,輔助工程等.

•生產裝置系統危險源分布:重大危險源包括分布在石化工業區的生產裝置,

貯罐等,主要危害物有H2S,NH3等,事故狀態時表現為火災,爆炸,造成財產損

害,人員傷亡及環境污染等.

•貯運工程系統危險源分布:儲存系統包括乙烯成品貯罐,原油罐區和成品

罐區;運輸均涉及火車,汽車,裝卸物(如汽油,苯,對二甲苯等)為易燃易爆

有毒物質,危險性較大.

•管廊輸送系統危險源分布:生產裝置之間物料互供,危險物質在兩個裝置

之間有一定在線量.

②湄洲灣石化基地環境風險預測結果

泉港和泉惠石化工業區主要危險物質泄露后,H2S和苯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濃度

(LC50)范圍將集中在600m范圍內;東吳石化工業區主要危險物質泄露后,H2S,

苯和氯氣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濃度(LC50)范圍將集中在950m范圍內.最大可信事故

•3• 概率為1×10-5,采取對各石化工業區周邊村莊的搬遷后,可使環境風險值小于化工

行業可接受水平的5.7×10-5.

湄洲灣石化基地各石化工業區必須建立防止危險物質在發生事故時向環境空

氣,水體和其他可傳播途徑的應急預案和防護措施,將危險控制在石化工業區內

部.應急預案和防護措施(包括應急措施)在得到可靠保證的情況下,石化工業區的

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三,污染防治措施

(1)大氣污染控制

(2)水污染控制

(3)固體廢物控制

(4)噪聲控制

工業噪聲源采用隔聲,消聲和減震措施;入區項目總平面布置應充分考慮高

噪聲設備的影響,保證廠界噪聲達標;設置廠區高噪聲設備處和廠界之間綠化帶,

降低廠界噪聲.

交通噪聲污染控制.交通干道兩側設置綠化屏障,種植喬灌木和常青綠籬,

沿海大通道兩側200m范圍內不建集中宿舍區,辦公區.加強交通管理,保持區域

道路通暢,降低車輛行駛噪聲.

(5)生態環境保護

①保護好規劃區的山林等自然生態區域;外走馬埭海堤,沿海大通道沿線綠

化用地,防風林以及臨近核心生產外圍新增防護林.

②通過建設生態廊道將有助于維護區域的生態環境,對城區的環境空氣質量

起到有益的保護作用.

a.完善泉港石化工業區周邊綠化隔離帶的規劃,要求對南墾片區西部區域土地

利用作為規劃區外圍綠化隔離帶,并預留足夠的綠化空間.在泉港的南墾片區西

南部為高壓走廊和已有的木麻黃林帶,必須完整保留作為石化工業區綠化隔離帶,

該片區也可作為滯洪區,同時也成為隔離帶的一重要部分.

b.泉惠石化工業區要求將石化源頭區西南側土地利用作為規劃區外圍綠化隔

離帶,并預留足夠的綠化空間.綠化隔離帶范圍300~1500m;在石化源頭區西部

靠近201線西側有一片低洼地,此地塊不得回填和作居住用地,應繼續作為滯洪

區,成為隔離帶的一重要部分.

c.東吳石化工業區(東埔片)在石化源頭區東,北部設置300m寬的綠化隔離帶.

在綠化隔離帶內不得設置帶有居住性建筑的設施.

(6)風險事故防范預案及主要風險防范措施

鑒于石化工業區潛在的風險,對于突發事故及時,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工

作,為此,規劃區內要建立應急響應中心,應急裝備和應急隊伍,編制應急預案.

對于海上溢油事故,要制定石油污染防治法規,建立石油污染應急計劃體系.建

•5•

四,環境適宜性分析

湄洲灣石化基地利用了灘涂,鹽場等土地,避免與城市發展爭搶土地資源;

環湄洲灣地區雖然淡水資源相對匱乏,但是通過利用海水可以減輕供水壓力;湄

洲灣地區擁有良好的岸線資源,常年通航的海域,水運能力大,運費低,在石油

資源有限,需要外運的情況下,大噸位海運是最佳選擇,湄洲灣能夠提供便捷的

海運能力.湄洲灣地區自然條件好,大氣和海水擴散能力強,具有相對的大氣和

水環境容量優勢.通過對區域環境現狀調查,工程建設外圍支持條件,資源承載

力,環境(大氣,海域水質,生態,土地)承載力,環境風險安全等方面因素以及綜

合其它各方面因素,從福建省全局考慮,選擇湄洲灣地區作為石化基地是適宜的.

總體上來說,石化基地的選址具有合理性.但從局部分析,仍有一些缺陷. (1)泉港石化工業區位于泉港區的上風向,南墾片區圍墾面積偏大,工業區內

還存在著與居住區混雜的現象;泉港區呈現工業區向北發展,生活區向南發展的

趨勢,規劃位于山腰和峰尾的生活組團會受到來自區內的泉港石化工業區以及區

外的泉惠和東吳兩大石化工業區的影響.

(2)泉惠石化工業區將源頭區調整至廢轉的鹽場,與東橋鎮的后建,散湖等村

莊距離較近,增加了石化工業區周邊搬遷量和拆遷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對東橋

鎮一帶的大氣污染影響.

(3)泉港區作為福建省的石化基地,近年來仍然沒有解決村莊包圍工廠的局面.

為了吸取這種教訓,湄洲灣石化基地規劃必須注意與當地城市(鎮)空間布局相協

調,解決好工業區與居住區混雜的問題.

五,執行總結

•6•

石油化工是我國"十一五"規劃中國民經濟重點發展的行業.充分利用海域

和灘涂條件,利用湄洲灣良好的環境質量和區域承載力,發展石化工業.湄洲灣

建設符合海峽西岸經濟區開發需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省,市級的"十一

五"國民經濟規劃.產業結構上順應國家發展方向,適應市場需要,規劃調整后

可形成上中下游的產業鏈;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規劃完善;本規劃與當地的生態(環

境)功能區劃相符.

環境影響預測的結果表明,從大氣污染角度來說,對惠安縣東橋鎮,泉港區

前黃鎮,南埔鎮增量明顯,必須劃定衛生防護距離,設置綠化隔離帶,對部分居

民進行搬遷.必須強化污染治理,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在采取有效環境保護措

施的前提下,湄洲灣石化基地的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環境可行性.

六,建議

(1)解決泉港石化工業區與周邊距離較近的矛盾是石化工業區建設成敗的關

鍵.泉港石化工業區靠近南墾片區的侖頭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離石

化工業區較近,建議進行整體搬遷.

(2)泉惠石化工業區源頭區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離中化泉州重油項目直

線距離不足200m,建議根據項目引進情況實施逐步搬遷.

(3)距東吳石化工業區(東埔片)東南側較近的村莊為西烏宅村,必須考慮設置適

當的衛生防護距離及安全防護距離.西烏宅村距離東埔片邊界200m范圍內的居民

實施搬遷.

(4)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完成土地置換手續,并且調整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

(5)入駐湄洲灣石化基地的企業在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應側重分析

周邊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遷計劃;做好項目的大氣,廢(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產中的固體廢物,達到清潔生產,實現循環經濟.

(6)按照本規劃環評的要求,解決泉港地區工業區與生活區交錯的現象,重點

對泉港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和對泉港石化工業區布局進行優化,避免對生活區的

環境影響.

(7)區域SO2,COD排放總量應納入福建省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中,通過區域削

鍵.泉港石化工業區靠近南墾片區的侖頭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離石

化工業區較近,建議進行整體搬遷.

(2)泉惠石化工業區源頭區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離中化泉州重油項目直

線距離不足200m,建議根據項目引進情況實施逐步搬遷.

(3)距東吳石化工業區(東埔片)東南側較近的村莊為西烏宅村,必須考慮設置適

當的衛生防護距離及安全防護距離.西烏宅村距離東埔片邊界200m范圍內的居民

實施搬遷.

(4)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完成土地置換手續,并且調整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 (5)入駐湄洲灣石化基地的企業在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應側重分析

周邊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遷計劃;做好項目的大氣,廢(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產中的固體廢物,達到清潔生產,實現循環經濟.

(6)按照本規劃環評的要求,解決泉港地區工業區與生活區交錯的現象,重點

對泉港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和對泉港石化工業區布局進行優化,避免對生活區的

環境影響.

上一篇:政府組織公共危機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綜合醫院建設設計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