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

2023-09-23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1篇

1 高新農業展會的新發展方式

在我國, 農業的市場化和商品化程度較低、農產品貿易量較小, 計劃經濟時期又主要依靠國家計劃調撥, 缺乏產生農業會展的條件, 因此農業會展發展較晚。目前, 我國農業展會模式特點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政府作為主導, 組織籌備并開辦展會;二是企業與地方政府聯合辦展對地區經濟進行推動;三是利用展會推廣農產品與農業文化傳播這3大方面。而在互聯網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 現代農業展會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方向, 分別在科技助力農業科學化種植養殖、電子商務拓展產銷結合和物聯網推進標準化農業3方面體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

1.1 科技支持與“創新”展會

楊凌高新技術產業博覽會 (以下簡稱楊凌農高會) 是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商務部及農業部等17個部委與陜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國際性農業科技展會, 是我國農業高新科技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展會之一, 已躋身全國四大科技會展業行業, 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貢獻。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持后盾, 楊凌農高會經過多屆的展會服務已經建立了一套“西農模式”, 在陜西省建立了19個試驗推廣站, 實現高校高層次農技專家直接服務農戶的一站式農技服務模式。其中特色模式集中于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強化科技特派員工作;派駐首席農藝師聯合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加強農業科技專家隊伍建設[2]。除了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展覽外, 還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百名專家教授咨詢、農業科技示范站及現代農民創業論壇等活動, 多層次、多角度地向農民傳遞技術。

隨著規模和影響的不斷擴大, 楊凌農高會已躋身全國四大科技展會。通過舉辦農業科技會展業, 使大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得到轉化, 楊凌也已成為我國惟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為陜西省乃至我國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 農業科技所帶動的“智慧”展會是現代農業科技展會的一大亮點, 也是農業展會發展的趨勢和必然。

1.2 電子商務促進展會對接市場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論述, 進一步推進了涉農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農業部的統計顯示, 2013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500億元。

以陜西省武功縣為例, 作為楊凌農高會上大規模布展的縣級參展商, 目前該縣正全力打造西北電商第一村的品牌, 基于農業信息云服務、農產品產銷物聯網、農業品牌化三大戰略方向, 目的是打造農產品銷售西北第一品牌以及農業文化推廣龍頭。武功縣打破縣域狹小的概念, 提出了“立足武功, 聯動陜西, 輻射西北, 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標。由于毗鄰西安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線的區位優勢結合較好的基礎設施優勢, 建成了關中地區最大的冷庫集群和, 引入了眾多物流企業;同時, 依靠緊鄰的楊凌農科城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逐步建設省級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3]。由此可見, 展會經濟對接了市場經濟, 不但能夠擴大市場份額, 提高地方知名度, 打造品牌效應, 對于當地農戶來講, 相比在媒體上投入廣告, 更愿意在家門口做生意。

同時, 互聯網在中國農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速度始小幅超越城鎮, 結束了城鄉互聯網普及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 反映出農村互聯網普及工作的成效。因此,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基礎不斷牢固, 通過建設電商強市、展會對接, 成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條新路。

1.3 物聯網推進標準化農業發展

農業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 農業的信息化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促進了農業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的轉變。農業標準化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同時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

在2015年第22屆楊凌農高會中, 陜西展位以“標準化為現代農業插上金翅膀”為主題, 組織了1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23種農產品參展, 從不同方面展示了陜西農業標準化工作成果。目前, 我國在農業物聯網推進農業標準化的過程中, 分別有以下5個環節應用成效明顯:一是農業資源的精細監測, 農業資源科學調度系統;二是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傳感技術、信息融合傳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 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自動監測;三是農業生產精細管理, 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學化管理;四是在農產品產銷過程中全程信息感知、傳輸、融合和處理;五是在農產品物流利用條形碼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實現產品信息的采集跟蹤, 提高農產品倉儲和貨運的效率, 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4]。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展會現代化的發展重心, 其中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是推進標準化農業的主力。但目前, 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總體處于試驗階段, 規模分散, 關鍵技術產品難于實現批量生產, 導致產品價格過高。因此, 農業部門、政府部門還需要迫切需要轉變觀念, 在加大政府扶持、建立補貼制度的同時, 應盡快建立適應農業發展需求的商業模式, 由市場引導向市場要錢, 是推動物聯網發展的有效方法。

2 不同職能主體對展會的推動

2.1 政府:優化統籌推動展會現代化發展

我國農業展會由于具有更強的公共服務屬性, 其對政府支持的依賴程度也更高。因此, 政府應主動作為, 積極調整和轉換角色, 將農業展會納入農產品流通體系;不斷強化管理, 優化展會市場秩序;加大政策支持, 促進辦展和參展主體發展, 進一步推進展會改革、強化展會管理、突出展會實效, 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 服務現代農業生產和流通。同時, 應當借鑒國際經驗辦好國內展會, 積極參加境外知名展會, 赴境外組織舉辦農業展會,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5]。未來, 農業展會應該沿著市場化、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信息化的路徑發展, 成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來華參加農業展的重要選擇。

2.2 企業:建立農業展會示范化效應

企業通過農業展會, 可以讓自己的產品得到最為直觀的表達與展示, 借此快速有效地開展營銷、打造品牌, 特別是創新型企業, 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效果尤為顯著。其中, 會展行業在政府的指導下, 協助政府從事行業管理, 既當“協調員”又當“運動員”。因此, 企業更應當把握農業展會示范化作用, 與各類農業協會合作,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專業特長, 結合政府組織參展商、邀請專業采購商, 協調展覽計劃的制定, 盡可能地避免出現企業展出內容重復的現象, 提高展出質量, 也有利于展覽會長期發展、取得高效益和維持展覽會品牌的效果。

2.3 院校:利用展會提升農民科學意識

羅杰斯 (E.M.Rogers, 1983) 認為, 擴散是創新在一定時間內, 通過某種渠道, 在社會系統成員中進行傳播的過程因此, 技術擴散過程實際上是關于新技術信息的傳播過程??巳R曼 (J.E.Colemen, 1956) 也表明, 技術創新擴散的過程是信息流通的過程, 要經過中間的橋梁, 是信息通過橋梁的兩步或多步流動過程。

由此可見, 農業的信息化最終要靠農民自己轉變觀念, 僅靠專家學者是不夠的。農民應當主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調整農業結構, 打開農產品的銷路, 同時夠拓寬自己的眼界和思路。楊凌農高會正是滿足了農民的這種強烈需求, 貼近“三農”、服務“三農”。同時, 一年一度的農高會, 從展示、交流、培訓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影響著陜西農民農業科技知識的積累和應用, 讓他們親身感受農業現代化對發家致富的重要作用。

近幾屆楊凌農高會, 主辦方組織過多次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農業實用技術講座, 并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的專家圍繞信息化與現代農業、電子商務促農增收、物聯網發展與農產品銷售推廣、科技下鄉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對國家農業政策的權威解讀, 對農業信息化發展前景的進行多維度展望, 對國內外農業信息化新技術的專業剖析。在此過程中, 農民群體能夠獲得最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并在農業科技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下, 增收創收、科學種地, 將科學技術真正的應用到農業實踐中。

3 總結與政策建議

3.1 增強展會傳播普及性

農業博覽會這種科技知識傳播形式具有較強的地域性, 是更適合地域性的科技知識傳播渠道。因此, 現代農業展會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同時, 也應該更多涵蓋符合本地農業發展需要的技術、信息博覽會, 使更多農民能夠通過博覽會這種直觀、生動的形式了解農業科技、應用農業技術發展生產。同時, 由于參展觀眾和企業的專業性、目的性不同, 現代農業展會必須考慮可能出現的“知識溝”現象, 避免不同文化程度受眾在學習、應用農業技術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同時, 選擇除網絡之外有效的傳播媒介, 使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都能夠有一定的傳播渠道展會內容和農業技術。

3.2 提高展會成果轉化效率

以往農業展會中, 農業科技成果往往在投產環節出現“流產”。因此, 農業展會應當提高對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的平臺建設, 實現設備、人才、技術、項目等資源的整合。具體分為三個重點進行整合:一是突出招商引資、項目洽談以及成果轉化;二是設置專業展區, 按地區、種植業、農產品及精細加工、畜牧養殖等類別劃分。另增設農村專業協會交流展, 邀請各地直接為農民服務的基層協會, 交流產品、信息、技術與經驗, 集中設置產品展銷區;三是交流方面, 高新科技主題論壇“少而精”, 邀請權威專家圍繞主題演講, 擴大演講效果和論壇知名度, 視情況增加專題論壇。

3.3 重視科研院所參與度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在“農業科技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提高, 農業展會組辦方應當著重提高展會科技內涵, 積極邀請國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展會。為了促進科研院所在農業展會中的角色參與, 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積極與市場接軌, 撐握市場需求的第一手信息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參加農業展會, 選擇性地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農業科學研究, 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真正讓科技惠農做到實處。二是依托科研院校重點實驗室等資源,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的建設, 在農業種植、養殖等技術方面開展技術創新, 因地制宜地展開示范和推廣應用工作。三是優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 建立完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在農業科研成果專家驗收評審外, 增加市場和效益評審, 力求形成的成果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

摘要:農業展會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 我國農業展會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 面臨展會規模不足導致質量層次不齊;信息化滯后導致農產品產銷脫節;科技應用度不高影響農業成果真正投產等諸多問題。依照楊凌高新技術產業博覽會的發展模式, 從信息化和科技化角度, 嘗試給出農業展會現代化發展方式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展會,互聯網,信息化,高新農業

參考文獻

[1] 李樺, 鄭少鋒.楊凌農業科技會展業發展的SWOT分析[J].商業研究, 2007 (3) .

[2] 劉娟, 葉敬忠.農村互聯網的擁有和使用:有關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4) .

[3] 劉笑明.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擴散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 2008.

[4] 劉啟正.我國農業會展績效評價與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2.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2篇

摘要研究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以及內部動態分布特征對于制定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 1997-2013 年中國 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進而采用熵權綜合指數法測算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同時借助Dagum基尼系數和Markov 鏈估計方法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及其分布動態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如下結論:①Dagum基尼系數及分解結果表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差距在樣本考察期內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變趨勢。從三大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內差距呈現出上升趨勢,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內差距則呈現出下降趨勢。地區間差距是造成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呈波動上升趨勢;地區內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變化較小,而超變密度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呈現出先上升、再下降的演變趨勢。②Markov 鏈分析表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流動性較低。從整體來看,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存在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低水平省份將逐步減少,總體向中等以上水平發展。針對本文實證結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議:首先,加大國家對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回歸;其次,加強區域間農業現代化發展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發揮省區之間的協同效應;最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稟賦,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空間非均衡;Dagum基尼系數;Markov 鏈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要求中國農業現代化能夠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發展起到大力支持作用,走出一條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道路。然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于其他“三化”的發展,因此,在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當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資源分配不均、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發展水平空間非均衡等,其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表現最為突出[1-2]。準確掌握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和長期演進趨勢及規律,不僅是科學制定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任務,而且也可以為中國今后制定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提供翔實的理論依據。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相關話題已經成為了自然科學、經濟學的研究熱點。國外學者主要研究了農業現代化與貧困減緩的作用機制及其影響因素[3-4]。中國學者在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也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結論,經過對已有文獻的整理,從研究視角和方法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測度分析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有,辛嶺等[2]從農業投入水平、產出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農村可持續發展水平四個維度構建了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而定量測算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并且指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周迪等[5]則在辛嶺等[2]的研究基礎上,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并且分析了中國2001-2012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時空格局和演變特征。也有學者基于灰色優勢分析方法,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和趨勢分析[6]。第二類:從理論上闡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如夏春萍等[7]、周戰強等[8]、陳錫文[9]通過對“三化”發展的現狀和理論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需要協調統一發展;徐大偉等[10]則利用協同效應與機制設計理論,針對“三化”同步的內在機理進行了詳細探討,并且指出“三化”需要同步發展。尹成杰[11]則認為要堅持把農業現代化建設放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特色;也有學者認為“三化”發展須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協調”有機結合起來[12]。第三類,通過實證方法,闡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吳振明[13]在分析“三化”協調發展作用機理的基礎上,構建了“三化”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實證研究了“三化”耦合協調度的時空變化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王貝[14]對中國“三化”之間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協整檢驗,分析了中國“三化”之間的短期和長期內相互影響關系。

鐘水映等: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及動態演進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通過分析上述文獻,可以發現,現有的文獻主要集中于探討“三化”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發展政策,而對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特征及其演進過程,國內鮮有學者對其進行分析。為了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已有研究進行補充:第一,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農村生態發展水平等四個維度構建了較為全面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運用客觀分析方法——熵權綜合指數法測算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用該指數衡量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第二,利用 Dagum 基尼系數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計算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程度,同時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從而揭示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非均衡的構成及其來源;第三,運用了Markov鏈方法考察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內部動態演進過程。

1指標體系的構建

從多維度去識別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測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但是目前中國尚未形成相對統一和相對完整的用來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學者們對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辛嶺等[2],周迪等[5]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農業社會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構建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李麗純[6]則從收益和成本兩個角度構建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遵循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綜合性、重點性、可行性、代表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同時重點參考了辛嶺等[2],周迪等[5]的研究成果。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社會發展水平、農業生態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其中,農業投入水平方面,主要從動力、水利灌溉、化肥、資金、技術人員等角度出發,選取單位耕地面積總動力數、有效灌溉面積比、單位耕地面積有效化肥施用量、勞均財政支農投入、農業技術人員比重等指標進行衡量。農業產出水平方面,主要從農業生產技術和人均收入角度出發,選取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人均GDP、農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進行衡量。農業社會發展水平方面,主要從改進農業生產、生活設施的角度出發,選取人均糧食產量、谷物單位面積產量、居民恩格爾系數、人均用電量、人均住房面積、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進行考察。農業生態發展水平方面,主要從農業生態改善角度出發,選取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治理率、農作物病蟲鼠害防治面積占比、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占比等指標進行衡量。最終構建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水平X17森林覆蓋率%X18水土流失治理率%X19農作物病蟲鼠害防治面積占比%X20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占比%2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2.1熵權綜合指數法的原理與思路

熵(entropy)是由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在1850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根據各指標數據集合所提供的某種信息熵值的大小,客觀地確定各指標權重的賦權方法,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主觀因素在確定權重時產生的影響。熵權綜合指數法的理論建模步驟主要涉及到五個方面,依次為建立決策矩陣、決策矩陣標準化、計算特征比重和信息熵值、定義差異系數與確定熵權以及計算綜合指數。由于熵權綜合指數法應用極其廣泛,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方法, 詳細的建模步驟讀者可以參考蘇靜[15]一文。

2.2Dagum基尼系數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

Dagum基尼系數是Dagum C在1997年提出。在考察空間非均衡問題上具有其非常獨特的優勢,已經有不少學者將該方法運用到了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中[16-17]。Dagum基尼系數的定義如公式(1)所示:

G=∑kj=1∑kh=1∑nji=1∑nhr=1|yji-yhr|2μn2(1)

其中,yji(yhr)表示j(h)地區內任意省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μ表示全國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n表示考察對象的總個數,k表示劃分的地區數,nj(nh)表示j(h)地區內省份的個數。在計算Dagum基尼系數之前,還需要對各地區農業現代化平均發展水平進行排序,如公式(2)所示:

Y—l≤Y—h≤…Y—j≤…Y—k(2)

按照Dagum基尼系數的分解方法,可以將基尼系數分解成三個部分,分別為:地區間差距的貢獻Gnb,地區內差距的貢獻Gw以及超變密度的貢獻Gt,且滿足:G=Gw+Gnb+Gt。

2.3Markov鏈方法

Markov鏈方法是通過構造Markov轉移矩陣,描述各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動態演進特征。其基本原理:Markov鏈是一個隨機過程{X(t),t∈T}的狀態空間,假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轉移概率只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i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j有關,與n無關,就可以得到時齊的Markov鏈[18-19],如公式(3)所示:

P{Xn+1=j|X0=i0,X1=i1,X2=i2…,Xn-1=in-1,Xn

=i}=P{Xn+1=j|Xn=i}(3)

如果將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劃分為N種類型,通過Markov鏈就可以得到一個N×N維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轉移概率矩陣P,P中任意一個元素都滿足pij≥0,i j∈N,∑j∈Npij=1,i j∈N。Markov鏈分析過程中,重點就是求出狀態轉移概率矩陣P中的每一種狀態轉移概率pij,根據最大似然估計可以得到pij=nijni。nij表示考察期內由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i轉移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j的出現次數,ni表示第i種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出現的總次數。Markov鏈分析當中,下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判斷Markov鏈的平穩分布,假設Markov鏈中Yt為1×L的行向量,表示t時期考察變量的分布狀態概率矩陣,如果滿足Yt+s×Ps=Yt,則說明Markov鏈服從平穩分布,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到Yt的穩態分布Y。

2.4數據來源與區域劃分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國泰安、中經網等數據庫資源??紤]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考察的時間跨度為1997-2013年。截面單元為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不包括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同時,考慮到分地區討論更加具有實際意義,本文采用了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將中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

3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及其來源為了進一步刻畫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筆者根據Dagum在1997年提出的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方法,分別計算出1997-2013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基尼系數,并且進一步按照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進行分解,同時測算出中國三大地區的基尼系數,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3.1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差距及其演變趨勢

描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總體差距的演變趨勢,可以發現,從1997-2013年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差距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演變趨勢。具體來看,總體差距由1997年0.244 2大幅度上升到2001年達到最大值0.282 4,而2002年開始又轉為下降趨勢,并且在2004年達到極小值0.253 9。隨后開始上下波動,并且在2011年達到最小值為0.242 0,2013年則上升到0.254 1。若以1997年為基期,2013年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差距年均上升0.25%。

3.2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及其演變趨勢圖2描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及其演變趨勢,從圖2可以發現,在樣本考察期內,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呈上升趨勢,而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則呈下降表2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基尼系數及其分解結果趨勢。具體來看,在樣本考察期內,東部地區內差距一直呈現出上下波動趨勢,由1997年0.087 1上升到2002年達到最大值0.133 1,而2002年之后,則不停的上下波動,2013年達到0.132 0。中部地區內差距波動較為明顯,其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7-2005年,由1997年的0.210 9波動上升至2001年達到最大值0.220 5,然后逐漸下降至2005年的0.141 9達到最小值,下降幅度達到33.25%。這主要是因為河南、山西、湖南等省份在1997-2005年之間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出現較大提高,與其他中部省份的差距逐漸減小。第二階段從2006-2013年,由2006年的0.145 2小幅度上升到2013年的0.163 7(除了2008年之外)。這主要因為吉林、江西、山西等省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此期間發展較慢,與其他中部省份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增大,從而導致中部地區內差距有所提升。西部地區內差距變化趨勢跟中部地區較為類似,其地區內差距的演變過程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7-2006年,地區內差距由1997年的0.212 6先上升至2001年達到最大值0.217 9(除了1998年之外)。隨后不斷下降,在2006年達到0.155 4,相比1997年而言,2006年下降幅度達到26.90%。這主要是因為寧夏、西藏、四川等省份在1997-2006年之間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快,與其他西部省份的差距在不斷減小,從而使得西部地區內差距有所下降。第二階段從2007-2013年,西部地區內差距呈微弱的上下波動趨勢,2010年達到最小值0.146 4,圖2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內基尼系數的演變趨勢

而2013年又上升至0.172 0。這主要是因為青海、西藏發展水平較快,而貴州、廣西等省份發展較慢,從而到導致西部地區內差距有所上升。若以1997年為基期,2013年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年均上升2.63%,而中部、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年均分別下降1.57%、1.32%。

3.3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間差距及其演變趨勢圖3描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間差距及其演變趨勢,從圖3可以發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間差距較為明顯,從總體上來看,東西部地區間差距最大,其次是中西部地區間差距,而東中部地區間差距最小。

從演變過程來看,東中部地區間差距由1997年的0.177 3,波動上升至2005年的0.219 5,達到最大值,隨后出現微弱的下降趨勢,2013年達到0.191 0。東西部地區間差距由1997年的最小值0.377 0,波動上升至2007年的0.467 0達到最大值,而2007年之后,呈下降趨勢,2013年達到0.424 3。中西部地區間差距的演變趨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7-2001年,在此期間地區間差距呈現小幅度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0.336 8上升到2001年達到最大值0.358 8,上升幅度達到6.53%。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的部分省份,如四川、西藏、廣西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快,與中部地區的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慢,兩者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從而導致其地區間差距有所上升。第二階段從2002-2013年,其地區間差距出現上下波動趨勢,由2002的0.343 4波動下降到2011年達到最小值0.288 6,而2013年又上升為0.306 7。這主要是因為中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份提升較快,與其他中西部省份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減小,使得中西部地區間的基尼系數有所縮小。若以1997年為基期,2013年東中部地區、東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地區間差距年均分別上升0.47%、上升0.74%、下降0.58%。

3.4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地區差距的來源及其貢獻率圖4描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地區差距的來源及其貢獻率。從1997-2013年,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地區間差距的貢獻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地區內差距的貢獻率變化不大,而超變密度的貢獻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具體來看,地區間差距的貢獻率最大,其次是地區內差距的貢獻率,而超變密度的貢獻率最小。

從演變過程來看,地區內差距的貢獻率從1997-2013年變化非常平穩,基本維持在20%左右。地區間差距的貢獻率波動較為明顯,其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7-2005年,在此期間基本上呈現出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67.08%上升到2005年達到最大值81.83%。第二階段從2006-2013年,一直呈現出微弱的下降趨勢,2013年達到75.93%。超變密度的貢獻率在考察期內,其演變趨勢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7-2005年,由1997年的12.39%下降到2005年達到最小值1.84%。第二階段從2006-2013年,一直呈現出

率年均上升0.78%。

4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Markov鏈分析結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況,同時借鑒了周迪等[5]29做法,將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劃分為5種類型,其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值的 50%稱為低水平省份,用類型Ⅰ表示,區間為(0,0.1];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平均值的50%-75%之間稱為中低水平省份,用類型Ⅱ表示,區間為(0.1,0.2];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平均值的75%-125%之間稱為中等水平省份,用類型Ⅲ表示,區間為(0.2,0.4];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平均值的125%-150%之間稱為中高水平省份,用類型Ⅳ表示,區間為(0.4,0.5];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值的150%稱為高水平省份,用類型Ⅴ表示,區間為(0.5,1]。

表3給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轉移概率計算結果,表3充分展示了在樣本考察期內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內部動態性信息。根據表3可以看出,對角線上的轉移概率明顯要高于非對角線上的轉移概率,說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之間流動性較低。具體來看,表3的第2行說明有85.71%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當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低水平狀態,而有14.29%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則上升到中低水平狀態。表3的第3行說明有88.19%的省區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當年年末保持仍然保持在中低水平狀態,而有9.72%的省區上升到中等水平狀態,并且有2.08%省份下降到低水平狀態。表3的第4行說明有89.79%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當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等水平狀態,而有5.53%的省份和1.7%的省份分別上升到中高和高水平狀態,并且有2.98%的省份下降到中低水平狀態。表3的第5行說明有69.49%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當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高水平狀態,而有10.17%的省份上升到高水平狀態,并且有20.34%的省份下降到中等水平狀態。表3的第6行說明有60.87%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當年年末仍然保持在高水平狀態,而有26.09%、13.04%的省份分別下降到中高水平狀態和中等水平狀態。

表4則顯示了1997-2013年的初始分布和Markov鏈的穩態分布,根據表4可以看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長期均衡狀態將處在中等、中高、高水平狀態,其中,中等水平最高,達到57.19%,其次是中低水平,達到17.52%,再次是中高水平達16.07%,而高水平、和低水平分布較少,分別為6.66%和2.56%。相對于初始分布狀態而言,穩態分布中處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省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6.66%,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6.07%,中等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8.48%達到57.19%,中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27.64%達到17.52%,而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13.57%達到2.56%。這也表明了中等以上的水平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從長期來看,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會逐步向中等以上水平發展。

5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使用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1997-2013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相關數據,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利用熵權綜合指數法測算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并且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及其內部動態演進過程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如下:

(1)Dagum基尼系數及分解結果表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總體差距在樣本考察期內呈先上升、后下降演變趨勢。從三大地區來看,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呈現出上升趨勢,而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內差距則呈現出下降趨勢。地區間差距是造成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呈波動上升趨勢;而超變密度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演變趨勢,地區內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變化較小。

(2)Markov 鏈分析表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態流動性較低。從整體來看,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存在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低水平省份將逐步減少,總體向中等、中高和高水平狀態的趨勢發展。針對本文實證結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回歸。根據本文實證分析結果可知,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排名最后的五個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分別是貴州、青海、西藏、寧夏、甘肅)。農業現代化發展本身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東中部而言,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自我發展能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依靠國家和其他地區的支持。因此,國家應該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應積極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回歸。通過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條件,進而為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堅實的基礎。

第二,加強區域間農業現代化發展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發揮省區之間的協同效應。根據實證分析發現,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加強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區之間的相互合作關系。中西部地區可借鑒東部地區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先進技術經驗、管理經驗來提高本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以縮小區域間農業現代化發展差距,進而降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程度,最終實現全國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均衡發展。

第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稟賦,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由于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自然條件、技術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有效發揮特色農業現代化。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加大研發投入,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金集約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中部地區可以依托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優勢,加強土地制度創新,適當調整土地經營政策,進而推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多樣化規模經營方式。對于西部地區而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很多農業生產難以實施,因此,西部地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化農業。

(編輯:尹建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曾福生,高鳴. 中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現代農業視角[J]. 中國農村經濟,2013(1):24-39. [ZENG Fusheng, GAO Ming. A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 with a perspective of modern agriculture[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1): 24-39.]

[2]辛嶺,蔣和平.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6):646-650. [XIN Ling,JIANG Heping.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6):646-650.]

[3]GIBBONS D S, KONINCK R, HASAN I.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regions of malaysia and indonesia[R]. Westmead, Farnborough: Teakfield LTD,1980.

[4]BAHIIGWA G, RIGBY D, WOODHOUSE P. Right target, wrong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3): 481-496.

[5]周迪,程慧平.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時空格局及趨同演變[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1):25-35. [ZHOU Di, CHENG Huiping. Evolvement of convergenc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 25-35.]

[6]李麗純. 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 7-14. [LI Lichun. Th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agricultur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3(12): 7-14.]

[7]夏春萍,劉文清. 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計量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2(5):79-85. [XIA Chunping, LIU Wenqing. A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VAR model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5): 79-85.]

[8]周戰強,喬志敏.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J]. 城市發展研究,2012(10):12-15. [ZHOU Zhanqiang, QIAO Zhim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2(10): 12-15.]

[9]陳錫文.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步伐[J]. 經濟研究,2013(2):4-6. [CHEN Xiwen. Build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2):4-6.]

[10]徐大偉,段姍姍,劉春燕. “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與互動關系研究——基于協同學和機制設計理論[J]. 農業經濟問題,2012(2):8-13. [XU Dawei, DUAN Shanshan, LIU Chunyan.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n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llabora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theo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2):8-13.]

[11]尹成杰. 關于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幾個問題[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6):5-9. [YIN Chengjie. A few questions about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rural economy an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5-9.]

[12]王永蘇. 試論中原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 中州學刊,2011(3):73-76. [WANG Yongsu. Try to talk abou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1(3):73-76.]

[13]吳振明. 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協調狀態測度研究——以中國西部地區為例[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7):101-105. [WU Zhenming.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s an example[J].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2(7): 101-105.]

[14]王貝. 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關系實證研究[J]. 城市問題,2011(9):21-25.[WANG Be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J]. Urban problems, 2011(9): 21-25.]

[15]蘇靜.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減貧效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107-108.[SU Jing. China’s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D]. Changsha:Hunan University, 2015:107-108.]

[16]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 531.

[17]劉華軍,趙浩. 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非均衡與極化研究[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5):44-53. [LIU Huajun,ZHAO Hao.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J]. R&D management, 2013(5):44-53.]

[18]QUAH, D. Twin peaks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1045-1055.

[19]沈麗,鮑建慧. 中國金融發展的分布動態演進:1978-2008年——基于非參數估計方法的實證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5):33-47. [SHEN Li, BAO Jianhui. Distribution dynamic evolu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3(5):33-47.]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國發展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必然需求,同時也是中國當前環境下的社會必然需求,更是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需求。而當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了許多挑戰,在農業現代化實踐過程當中,需要更多的、更為科學、更加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理論思想來做技術指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總結其歷史經驗,更好地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發展成就;歷史經驗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成就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其他物質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基礎。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農業及農業現代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立足國情農情,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就。[1]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傮w上看我國2015年至2019年糧食總產量均保持在65000萬噸以上,201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6384萬噸,人均糧食產量為474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各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達到98%以上,這也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同時也基本實現了谷物自給的目標。

(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發展理念,不單描繪出我國農村發展的理想藍圖,同時表明了農村發展的潛在前景。在新時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矛盾從原來的總量不足向結構性矛盾發生轉變。順應農業發展新形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創新力度,成為當下中國農業發展首要目標。[2]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各級農業部門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品質結構和布局結構。

1.經濟作物產量提升

從近年來我國經濟作物的產量可以看出,主要經濟作物產量保持較高的走勢,其中,油料、蔬菜等經濟作物產量增加。2019年我國油料總產量達到3495萬噸,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05萬噸。2015年到2019年,全國蔬菜產量由66425萬噸增長至72102萬噸。我國經濟作物產量穩步提升。

2.畜牧業產量總體呈現穩定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畜牧業產量呈現總體穩定增長的態勢。2015年至2019年,牛肉產量和羊肉產量持續增長。2019年我國牛肉產量為667萬噸,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50萬噸,2019年我國羊肉產量為488萬噸,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47萬噸。而豬肉產量在2015年至2018年均保持在5400萬噸以上,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國豬肉產量同比下降,豬肉產量為4255萬噸,但產量依舊保持相對較高水平。

3.水產品產量穩中有升

受水產品生產方式和人工養殖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水產品產量增長十分迅速。2015年全國水產品產量為6211萬噸,2016年全國水產品產量為6379萬噸,2016年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68萬噸,年增長2.7%。2016年到2019年全國水產品產量穩中有升。

(三)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1.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推進,目前全國已完成確權面積10.5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6%。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帶動型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同時,農民承包耕地有償退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正穩步推進,農民在發展過程中將獲得更多改革紅利。

2.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初步構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加快培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日益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領力量。截至目前,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9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400萬人。

3.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積極邁進

農業補貼、金融保險、價格調控等政策加快轉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加快建立。建立了以綠色生態位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重點支持結構調整、生態保護等綠色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三補合一”,重點支持適度規?;洜I和耕地地力提升。改革完善漁業油價補貼政策,加快構建有利于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二、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經驗總結

七十多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支柱產業。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從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站在自力更生解決好人民吃飯問題、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高度,始終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農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盵3]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穩固。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時指出:“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盵4]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才能不斷增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才能不斷改進,農業產業格局才能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質資料,糧食生產穩定增長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糧食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內容,它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且是工業和其他部門的基本生產資料來源。在我國這樣地少人多的農業大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必須解決糧食生產和安全問題,使農民全身心地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聯動配合、互為補充的糧食儲備體系,并且在多次糧食價格波動中有效發揮其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與安全依舊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看待糧食問題,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農業現代化打好基礎。正是由于我們始終重視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事業發展才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才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三)堅持黨對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領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推進,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堅持黨對農業現代化事業的領導。

要堅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業現代化的引領作用。一方面,開辟多種渠道吸引各類人才到基層從事涉農工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關鍵在于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作支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大量農村人口轉向城市就業和生活,為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勞動力。絕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通過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基本上實現了市民化,推進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培育一支具有現代農業發展意識的基層干部隊伍。隨著中央對農民增收問題的高度重視,培育基層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和法治、政策觀念及其為農民增收出主意、想辦法和辦實事的能力是各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主要任務,在具體培訓方式上,主要是應用開展先進教育活動和現代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旨在通過教育培訓增強其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并提高其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自覺性和本領。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基層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边@就要求新時代的黨員干部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涉農本領,而且要有深厚的愛農情懷。

注釋:

[1].文豐安.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05):33.

[2].蔡志鵬,陳星伊.對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及其對策的思考[J].現代農機,2020(05):11-12.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作者簡介:

楊光(1992-),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4篇

一、科學發展觀和“三農”工作

1、科學發展觀的含義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的重要體現

一是明確提出新時期指導“三農”工作的戰略思想。中央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這些戰略思想,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是對科學發展觀本質要求認識的深化,是對新階段“三農”工作重要地位認識的深化,既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又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二是初步形成新時期支農惠農的政策體系。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適應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國家出臺了以“四取消”(取消農業稅、屠宰稅、牧業

1 稅、農業特產稅)和“四補貼”(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為主要內容的直接惠農政策,制定了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縣鄉實行獎勵補助的激勵政策,實施了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的調控政策,強化了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政策,建立了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促進政策等。這些政策,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和強化,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涵蓋“三農”各個方面的政策體系。

三是開始建立新時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著眼現代化建設全局、立足加快農業農村發展要求,積極探索“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農產品流通機制,形成農民就地拓展與外出轉移相結合的就業創業機制,完善村民自治和鄉鎮政務公開的鄉村治理機制,強化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監督管理機制等。這些機制的逐步建立,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著手構筑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根據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以加大農村財政投入為標志開始向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推進,以取消“農業四稅”為標志開始向基本實現城鄉統一的稅賦體制過渡,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為標志開始向基本實現城鄉同等的義務教育制度轉變,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標志開始向基本實現城鄉平等的醫療服務制度方向邁進,以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標志開始向基本實現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護農民工權益為標志開始向基本實現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方向發展。這些制度的著手建設,標志著我們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從現在來看它確實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梢?,科學發展觀對“三農”的指導作用,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更好的開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曾提出過;80年代初,我國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90年代,林毅夫就新農村建設提出“通過國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以拉動內需,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提

2 高農民消費水平的思路”。然而,新世紀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是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新探索,是一個系統工程。據此,所謂新農村,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部署的再理解

《十一五規劃綱要》對新農村建設做出了戰略部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

怎樣理解這項戰略部署:可以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貫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它不是一場改造農村的運動,而是一項戰略選擇,它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而是一項長期的國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任務。促進農村社會和諧,首先要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所以現代農業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廣大農民群眾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那么要想把新農村建設好,找準切入點是關鍵,農村公共事業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任務

新農村建設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全面地提出了建設社

3 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生產的發展,就要按照市場需求,科學配置生產要素。在“十一五”時期,不僅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農業也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創建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是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是要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廣大農民生活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要求。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要做到鄉風文明不僅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更要創造安定有序的發展環境,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從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村容整潔”,是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要科學規劃村莊建設,改善農村人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建設環境優美、生活優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村新環境,這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建設村容整潔的新農村,改善農民生存狀態,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是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是要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引導農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力,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建設新農村的體制保障。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意處理好的六大關系

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

農業發展和農村

二、三產業發展關系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與改革創新的關系

4 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事業進步的關系

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要政府包攬一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業,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應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新型農民,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家園。政府應該尊重農民、依靠農民,如果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新農村很難建設好。

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地穩步推進。既應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又應有具體的現實目標。我國農村基礎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60余萬個行政村,300多余萬個自然村,有的地方經濟發展很快,有的地方連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是一個標準、一種模式,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建設的目標、速度和標準,堅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作好科學的規劃,不能急于求成。

三、現代農業發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因此,建設現代農業的意義重大。

1、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

5 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更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現代農業的概念及涵義

(概念)什么是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關于現代農業,人們對它的理解各有側重,它是一個時代的概念,是當今時代的帶有方向性和主導的主流農業,新的時代特征不斷賦予現代農業以新的內涵。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

(涵義)現代農業的基本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倡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要求組織生產,以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手段、現代經營理念為支撐,由現代知識型農民和現代企業家共同經營,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一體化、多功能的農業產業體系。所以,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擺脫了前30年超穩定的局面。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在整個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的產值比重發生了變化。

農業科技水平穩步提高

到2006年主要農作物覆蓋率達95%,農業科技貢獻率由“六五”時期的36.8%上升到“十五”48%。

農業物質裝備設施條件不斷改善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加強

6 現代農業的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使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田水利、交通、通訊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2005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6.8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了5.82倍。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25億畝,比1978年增長22.4%。 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并重的新階段轉變。2005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已有產業化經營組織13.57萬個,帶動農戶8726萬戶。 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推進

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使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推進。2005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558.3億美元,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

4、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1)外部因素

農業與工業增長比例關系不協調。 2000-2005年我國年均工農業增長速度之比為2.8:1。 農業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差距仍在擴大。(我國農業與工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來看) 工農產品比價關系不合理。

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嚴重偏離。(2002年13.5、44.

8、41.7、50.0、21.

4、28.6、73.0)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高,依賴于土地的人較多,農業難以形成專業化、規?;洜I。 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距不斷拉大。

1978-2005年我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總體趨勢上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出現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城鄉的差距就變得敏感起來。(恩格爾系數是指人們的食物支出金額在消費總支出金額中占的比例,而我國農村的恩格爾系數仍然處于較高水平,如何切實降低農村恩格爾系數,更好的發展農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壓問題。)

2、內部因素

農業資源短缺,生態脆弱。

我國農業耕地和水等自然資源嚴重不足,尤其是耕地資源十分緊缺,而且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耕地和水資源還將不斷減少,與此同時所帶來的污染問題致使生態環境惡化在加劇。

7 生產規模小,比較效益低。

人多地少,農戶家庭經營土地規模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戶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目前農戶家庭的土地經營規模戶均不足0.5公頃,而且農田結構零散。我國的土地生產率盡管已經不低,主要農產品單產水平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勞動生產率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導致農民收入水平低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是我國農業效益低的重要原因,是制約未來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科研與技術推廣薄弱,農業勞動者素質不高。

在我們國家里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的不足20%,而發達國家已經占到了50%以上。農民文化素質較低,造成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種田技術。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為9.1%。農民文化素質不高,高素質的農民已經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和整個國家小康建設的進程。 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比較大的改善,但是總體上說,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農機裝備和水利設施與現代農業發展還有較大差距,農業生產條件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全國一年的災害損失就達千億斤。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轉變,嚴重地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條短

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夠高,農業產業鏈不長,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還比較低,大宗農副產品大多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少。

農業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和利益關系還不夠緊密,關系松散,帶動覆蓋面不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正在起步階段,組織化水平低,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進程。另外,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一直困擾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而且隨著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這個問題變得日益突出,我國居民的食品

8 消費需求增速已經明顯降了下來,特別是城鎮居民的食品需求已經穩定了下來。從供求兩方面的變化看,我國農產品生產總體過剩的情況在加劇。相應地,農業的市場風險也隨之增加,但是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卻較弱。 糧食大縣財政收入少,發展糧食生產后勁不足

農業稅取消后,縣級財政可支配資金減少,國家轉移支付不足。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提出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

5、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模式

面臨這些問題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應該怎么辦,先來看一下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模式。就目前來看,在世界范圍內,按照現代農業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三種模式,即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歐模式。

1.美國模式。美國現代農業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裝備、高效率及土地的規模經營。由于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農業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不足,為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節約了勞動,因此也有學者把這種模式稱為“勞動節約型”的現代農業。

2.日本模式。日本資源稟賦特征與美國剛好相反,人多地少,勞動力相對不足,因此日本農業最終選擇的是一條通過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優良品種以及使用精耕細作方法來增加農業產出的生物技術進步路線,重點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率,也稱“土地節約型”的現代農業。

3.西歐模式。(中間型)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農業資源條件界于美國和日本之間,既缺乏足夠的勞動力,人均耕地又不多,農戶經營規模中等,因此現代農業的起步方式選擇機械技術與生物技術并進的模式,把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產業化,既提高了土地生產率,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6、我國現代農業的區域發展方向和重點

到底應該采取哪種模式?我國由于地形復雜,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等,造成我

9 國農業發展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詳見課件)

7、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議 完善支持現代農業的補貼政策體系

政府繼續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圖、視頻) 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機制

比如:增加財政投入、科研人力資源投入等等。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黨對三農問題的不斷重視,國家顯著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了新時期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財政支農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已達到了13%以上。增加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財政投入實現的。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從總體來看,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仍然較低,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

推進機制體制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龍頭企業的科技素質,創建充滿活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投入改善農業基礎科研條件,加強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食品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發工作,繼續實施農業科技進戶工程。引入競爭機制,加強考核和監督,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國家和地方農業研發隊伍;建立一套充滿省活力的農業科學研發機制,實行農業科研資源的高度市場化配置,鼓勵農業研發與推廣并舉,使農業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渭北高原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盛產優質紅富士蘋果。陜西華圣果業公司是一家以蘋果產業為主業的高科技農業產業化企業。這家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先后在20多個蘋果生產縣建立了基地,帶動果農10萬多戶。他們推廣使用蘋果套袋技術,解決蘋果表皮粗糙、果色老化和易于污染的問題。企業擁有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氣調保鮮庫,有一半產品出口國外。如今,華圣蘋果已遠銷到歐洲、北美、中東、東南亞等56個國家和地區。據說在英國、加拿大等市

10 場,華圣蘋果賣到了當地同類蘋果的最高價。

剛起步時,華圣的出口占了全部銷售的90%。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進步,華圣的眼光也轉了過來。曹繼華分析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果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食品。特別是蘋果消費的高端市場,有非常巨大的開拓空間。

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華圣果業果斷調整思路,在確保英國、加拿大和印度等市場的同時,去年底組建了龐大的國內市場營銷公司,把市場終端由過去的批發,一下延伸到超市,構建起全國營銷網絡。到目前,華圣已在全國建立起了7大區域營銷網絡,華圣蘋果已闖入全國10大城市的45個主流超市,銷售門店超過400家。

今年7月16日溫家寶總理考察華圣果業,在分選車間,看到一箱箱去年采摘的蘋果剛剛出庫,準備在今年蘋果收獲季節前的空檔期上市銷售。雖然在保鮮庫里儲藏了一年,但蘋果色澤鮮艷如新。經過清洗、烘干、自動分選的紅富士蘋果,按照規格和質量分門別類地裝箱,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溫家寶對大家說,我一邊在車間看蘋果,一邊思索國內外的經濟走勢。小蘋果可以看出大問題。蘋果的銷售離不開消費市場,而消費市場穩定又離不開經濟穩定。從蘋果外銷市場的變化可以看出世界經濟的變化?,F在世界經濟開始復蘇,但進程非常緩慢,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既要擴大內需,又必須穩定外需,兩者不可偏廢。面對世界經濟風云變幻,企業要有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多元化的品種結構,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這樣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溫家寶接著說,一個小蘋果,可以讀出中國的經濟學。政府的責任就是要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證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蘋果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產物,并且不斷追隨科技和市場需求。一只小小的蘋果告訴我們: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并且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的、以依靠科技進步為基本抓手。

最新的統計表明,華圣果業全年銷量預計能夠達到5萬多噸,其中國內銷量占到四成以上,兩條腿走路的格局已經形成。用曹繼華的話講,就是“抗擊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華圣果業公司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行業發展模式和運行體系,最終走向成功。它的成功是現代農業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最終提高抗擊風險能力的有力證明。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堅決執行中央l號文件提出的三個“繼續高于”和一個“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落實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圍繞主

11 要農作物、規模養殖和特色農業發展,有重點地增加投入,加快農機推廣步伐,不斷提高優勢主導產業的裝備水平。 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

發展現代農業,我們要著力“引進來”努力“走出去”,引進優良品種、努力利用農業知識,技術信息資源,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打造特色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升級轉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它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面臨著市場,是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生產的組織者。龍頭企業需要借助現代農業發展壯大,同樣,現代農業需要依靠龍頭企業的推動來發展。 培育新型農民,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要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著力全面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素質。要繼續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著力強化創新型農民的培養,不斷充實農村人才隊伍。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用土地逐步通過市場機制流轉到真正的農民手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使逐步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在加快農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不斷減少農村人口的前提下,改革農用土地使用與流轉制度,使目前凝滯農用土地流動起來。同時進一步改革城市管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 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綜合協調和管理機制

12 協調處理各種農業資源管理利用方面的重大問題,確保農業資源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加大對農業資源綜合管理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合力開發和保護農業資源的意識,為現代農業發展創建良好的氛圍和有力機制。

8、農業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部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也提出,各級農業部門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科學分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特點和發展趨勢,深刻認識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總體目標、主要任務與戰略重點,不斷提高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繼續實施“三大戰略”,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四大支撐”,努力構筑優質糧食、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健康養殖、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生物質和生態、農業服務“六大產業”體系。

圍繞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從2006年起,啟動并開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健康養殖業推進行動、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促進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行動、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與新型農民培訓推進行動、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提升行動、循環農業促進行動、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加強行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十大行動”。要把“十大行動”作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戰略抓手,作為農業部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和歷史任務,實現新農村的建設目標,需要我們從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各個方面去努力,但至關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生產的發展?,F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集中顯示了其特有的優勢和多功能性。毫無疑問,現代農業就是新農村“生產發展”的根基所在,核心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現代農業,就沒有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那么響應中央文件的號召,我縣依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要求,也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四、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13 新中國成立以來,霍山縣農村經濟同樣從包產到戶到家庭聯產承包30年不變,從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模式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從傳統農業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繁重的農業賦稅到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一項項改革成果,推動霍山縣農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我縣農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多項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從汪精全承包荒山到林權改革萌芽;從桂紹松8戶農民辦廠到農產品走出國門;從張發源小型養殖到國家級龍圖企業源牌集團的崛起;從杜應流的農民車隊進城到現在的世界鑄造大王,無不顯示出霍山農業發展的突飛猛進和巨大成就。進入新世紀以來,霍山農業發展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再次發生新的轉變。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霍山實際,我縣農業委員會于今年六月份制定了《霍山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列入建設用地置換并將原宅基復墾成水田的,按2萬元/畝補償給農戶。屬于新增耕地的,其新增耕地指標掛鉤后,給予0.25萬元/畝的補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優先實施土地規模整治。

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經營,發展特色、支柱產業

我縣建立了“霍山縣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凡符合我縣農業發展政策和投資導向目錄,享受有關扶持政策。

在縣委縣政府正確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下: 2008年3月,大沙埂建立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沙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位于與兒街鎮大沙埂村,面積8.7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2.46平方公里。示范園內設計了生態養殖小區、高效種植業小區、花卉苗木及林果業小區、農產品加工小區四大功能區,同時縣委縣政府為促進現代農業示范小區有好又快的發展,還專項為入園投資興業的項目制定優惠政策。

單龍寺鄉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按照“工業的理念,市場的手段,開放的思路。”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專業市場建設三大亮點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14 進程。該鄉白沙嶺500畝水保改梯是由10戶農民承包的集體土地,土壤深厚、肥沃,自從2007年改梯后,土地一直閑置,無任何效益,通過“轉包”的形式流轉給霍山綠力公司種植良種茶樹,建標準化茶園使土地達到了有效利用,同時又壯強該鄉茶葉基地規模,推動了該鄉茶葉產業的發展。此外還有大化坪的小金山現代茶業示范園、黑石渡的萬畝生態農業示范片等等。

目前全縣已形成主導產業基地近百萬畝,包括毛竹、茶葉、蠶桑、板栗、油茶、中藥材、百合、葛芋、鰻魚。已培育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28家,帶動農戶4.5萬戶,連接基地22萬畝,實現產業化經營收入10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產業化經營收入占60%以上。土地的成功流轉、現代農業示范小區的設立,表明我縣已經開始了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新的征程。 總結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5篇

中央明確指出, “發展現代農業, 是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工作的客觀要求;發展現代農業, 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現代農業, 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發展現代農業, 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出路;發展現代農業, 是持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條件。”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中明確指出, 到二〇二〇年, 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 消費水平大幅提升, 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決定要求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作為現代農業主要標志的設施農業和都市農業, 既是現代農業產業重點發展的對象, 又承擔著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任, 必需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進行發展。

2006年3月22日, 在由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 原則上通過了“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天津市發展定位。2006年7月27日, 國務院在關于《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5年~2020年) 》的批復中明確指出:“天津市是我國直轄市之一, 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天津市的發展建設, 要按照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 不斷增強城市功能, 充分發揮中心城市作用, 將天津市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 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天津城市總體規劃應“堅持區域統籌與城鄉統籌發展。天津市的規劃建設要注意與京津冀地區發展規劃的協調, 加強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特別要注意加強與濱海新區的協調, 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提高為首都、環渤海以及北方地區服務的功能。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區、濱海新區以及武清、津南、寧河、靜海、薊縣等新城的輻射帶動作用, 優化小城鎮和中心村的發展布局,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007年8月6日, 天津市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天津應充分發揮地理區位、經濟發展、產業傳統、人文資源等優勢, 著力發展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充分利用天津的沿海開放城市和依托天津港等地理優勢, 加快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 特別是都市農業和出口加工農業,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不斷挖掘大城市人才、科技、資金、市場的潛力, 不斷擴大農業發展空間, 深入拓展農業功能, 努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走集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天津位于環渤海經濟圈內, 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沿海開放地區之一。根據天津市總體規劃, 到2010年或更長一些時間, 建成天津市的國家級安全食品基地, 現代都市型工業生產和商貿物流基地, 天津現代化生態城區。在《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 天津市農業應按照“市場導向、龍頭帶動、基地生產、科技支撐”的發展思路, 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 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為核心, 以實現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 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把天津市農業基本建設成為以生態型、外向型、效益型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

2 國外設施農業發展趨勢

目前, 設施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主要有荷蘭、以色列、美國和日本, 這些國家設施農業已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支持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為特征。主要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無土栽培將成為設施園藝的主要栽培方式。

(2) 覆蓋材料多樣化, 設施大型化。

(3) 生產機械化、自動化。

(4) 高新技術化, 工廠化生產設施和技術。

(5) 降低設施生產能耗。

(6) 封閉式內循環生產方式。

3 天津市現代設施農業的現狀

與國外設施農業發達國家或兄弟城市相比, 天津在設施農業技術應用和生產上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 總體發展水平仍較低, 從設施設備到生產技術管理不配套、不規范, 設施農業的布局分散, 不盡合理, 難以形成規?;纳唐飞a。

4 天津市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趨勢

設施農業將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化轉變, 由單純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效益型轉變。高效節能、無公害清潔生產將是設施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這就要求建立高效低能耗的設施設備成套技術體系、高效設施栽培管理體系和設施生產產業化體系, 采用先進的設施生產工藝和環境控制技術, 從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著手, 提高設施結構與設備技術水平, 進一步發展成為由多學科技術密集型產業。隨著設施農業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 新型設施企業必須要集成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 以市場為導向, 科技為先導,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走出一條適合天津地區特色的設施農業新模式。天津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小結如下。

(1) 新型設施結構。

研究開發出適宜于不同地區、不同生態類型的新型系列種植和養殖建筑設施、相關設備及配套材料。開發新型墻體材料、保溫材料和骨架材料, 要設計出大跨度、高空間、透光保溫好和便于機械化操作的新型設施結構。從動物福利角度考慮畜舍的建筑空間和飼養設備。

(2) 設施農業環境控制技術。

以節能為核心, 以經濟最優為目標, 根據被控對象不同生長階段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進行光、溫、水、氣、肥環境因子協調控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環境控制技術, 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3) 設施配套裝備與設施生產作業機械。

主要是開發包括溫室用小型農機具、建筑設施傳動機構等關鍵配套產品, 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研究開發產后加工處理技術, 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4) 配套栽培技術高效化。

要加快培育、引進和應用具有耐低溫、弱光和抗病、高產、優質特征的優良品種, 尤其是要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品種選育研究, 改變設施園藝主栽品種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建立從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裝一整套完整的規范化的技術體系。

(5) 清潔生產和安全質量控制技術。

綜上所述, 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的重要基礎, 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 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天津設施農業的加快發展, 可以有效提高農業效益, 顯著增加農民收入, 而且能夠保障蔬菜和肉蛋奶等農產品的均衡供應、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滿足城鄉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天津發展設施農業是大勢所趨, 勢在必行。

摘要:從2004年至2008年, 中央連續出臺5個“一號文件”, 主題分別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 發展現代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必須, 下面就從天津市發展設施農業的背景和必要進行幾點論述。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第6篇

1.1 基本概況

呂梁市地處山西中部西側, 北與忻州市為鄰, 東與省會太原市、晉中市接壤, 南與臨汾市相連, 西與陜西榆林市隔黃河相望, 因呂梁山脈貫穿全市而得名。呂梁組建于2004年, 國土面積2.1萬km2, 現有1區2市10縣, 北有興縣、嵐縣、方山、臨縣四縣、中有孝義、汾陽、交口、文水平川四縣、南有中陽、石樓、交城、柳林四縣, 共161個鄉鎮, 3 108個建制村, 現有人口總數383萬人, 農業人口占到全市總人口的76.51%[2]。

全市以山地為主, 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到全市總面積 (21 440km2) 的91.8%, 耕地面積有5.6萬hm2, 全年平均無霜期有150d, 年平均降水量約為502mm, 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全年四季分明, 差異顯著。同時, 呂梁市作為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貧困人口數量依然龐大, 約有70多萬人, 占到全市總人口的18.82%, 扶貧攻堅的任務依然很艱巨。

單位:億m3

注: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 下同。

(單位:萬畝)

1.2 水資源概況

呂梁水資源總量較少, 僅占有13.25億m3, 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2.47%, 地表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和其他省內其它地區相比也相對較少, 分別占山西省地表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的13.88%, 11.77% (見表1) 。同時呂梁水資源稀缺, 呂梁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20%;耕地水資源的667m2均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呂梁市年降水量116.70億m3, 占全省降水量的14.64%, 且降水分布不均勻, 就平均而言, 呂梁北部和南部山區的降水多于山川, 南部山區的降水又多于北部山區, 降水量差異較大。此外, 從整體來看, 呂梁平川地區的水資源總量大于山區, 在平川地帶, 每km2的水資源可達到約9萬m3, 而山丘地區的水資源總量僅有6萬m3左右, 約占平川地區降水總量的66.67%[3]。

1.3 土地資源概況

呂梁除平川四縣 (孝義、汾陽、交口、文水) 之外, 都以山地、半山地為主, 地勢起伏較大, 溝壑縱橫, 山地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2%, 不利于種植業發展。全市農業用地153萬hm2, 其中農業用地面積53萬hm2, 林地面積79萬hm2, 牧草用地6.4萬hm2, 園地面積1.4萬hm2, 其他農業用地191.33, 分別占農業用地的比例為34.81%、51.69%、4.24%、0.98%、8.29% (見表2) 。農業用地基本以耕地和林地為主, 約占農業用地86.5%, 呈現出林地山地面積廣闊, 耕地面積大, 牧草地集中的特點, 適合發展山地林木經濟, 特色小雜糧等。同時, 呂梁坡耕地面積所占的比重較大, 坡度在15度以上耕地面積依然比較廣闊, 土地質量較差, 糧食產量較低, 不利于土地規?;洜I, 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單位;萬hm2)

注:數據來源2015年山西省、呂梁市經濟統計公報

2 呂梁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2.1 農業物質裝備條件

2.1.1 農業機械化水平

隨著國家政策紅利的加大, 呂梁市委對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視, 都大大提升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化總動力持續穩定提升, 大中小型拖拉機總數量持續增加 (見表3) 。2010年, 呂梁農業機械化總動力為2 515 781kw, 2014年達到了2 962 489kw, 增長幅度約為17.76%, 機械總動力得到了加強;2010年, 呂梁市共有大中小型農用拖拉機13 071臺, 2014年, 呂梁市大中小型拖拉機數量達到18 554臺, 累計加了5 484臺, 農用設備不斷增加。另外, 呂梁農用運輸車, 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數量也不斷增長, 機械化能力不斷加強。

盡管呂梁農業機械化得到了發展, 但與全省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呂梁農業現代化程度仍然較低 (見表4) 。2015年呂梁機械耕地面積23.1萬hm2, 機械播種面積23萬hm2, 收獲面積12.8萬hm2, 均低于山西省內平均值, 農業現代化發展仍然較為落后[4]。

2.2.2 農田水利建設

由表5可知, 呂梁市農業機井數量呈下降趨勢, 下降幅度較大。2014年, 呂梁灌溉機電井5 892眼, 遠低于省內8 304眼的平均水平, 水利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在呂梁市大力發展農業的背景下, 農業水利生產條件沒有得到較好的改善, 僅能維持現有的生產水平, 受呂梁立地條件的制約, 溝壑縱橫不利于大面積的灌溉, 再加上近年來引黃, 引汾工程的建設, 使水利生產條件發展緩慢[4]。

2.3 農業產業情況

2.3.1 農業合作組織

呂梁地區相對于省內其他地區而言, 農民合作社數量相對較多 (見表6) , 截止2014年, 各類專業合作社數量已經達到了4 245個。受呂梁市傳統經濟和自然資源條件的影響, 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數量較多, 共有3 487個, 占農業專業合作社總數的82.1%, 其他類型的農業合作社數量相對較少[5]。

2.3.2 農產品加工業

呂梁地勢溝壑縱橫, 動植物種類豐富, 尤其盛產沙棘, 玉米, 核桃, 紅棗, 牛, 羊, 中藥材等產品, 種類多樣。依靠當地豐富的資源和有利的自然條件, 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長期發展, 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斷增多, 規模日益擴大。據統計到2014年底, 全市擁有大型龍頭企業490戶, 市級以上的龍頭企業75戶, 全年農產品加工總量約為130萬t, 累計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69.8億元, 發展較為迅速, 帶動了該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見表7、表8) 。

2.3.3 農業科技條件

注: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

單位:個

從2012年以來, 呂梁市政府就把推廣農業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逐步加大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 為呂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截止2014年, 據相關部門統計, 呂梁共引進先進農業生產科學技術90余項, 農業新品種472個, 各類標準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約6百多萬hm2, 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已經達到98個, 科技貢獻率大幅提高, 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同時, 呂梁市貫徹落實了“科技到戶, 良法到田, 技術到人”的方針, 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推廣, 并分批次, 分階段對農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據統計, 現有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已經達到98%, 從源頭上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了質量保證??h鄉政府分批組織的農業技術推廣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入戶率達到了65%, 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5%, 和省內其他城市相比, 發展較快。但由于農業推廣機制不健全, 推廣體系落后, 農業科技人員學歷程度低, 年齡結構老齡化等問題也制約著呂梁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

2.4 小結

綜上所述, 呂梁農業生產條件整體較差, 山地多平地少, 坡耕地面積廣闊, 且“氣候十年九旱”, 水資源短缺, 耕地水資源的畝均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農業生產結構保守落后, 仍以種植業為主, 畜牧養殖業所占的比重較小;和省內其它地區相比, 呂梁機耕、機播、機收面積數量較少, 機械水平較低;同時水利設施陳舊, 灌溉機電井水量也遠低于省內水平等等。這些因素都極大的制約了呂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3 農業現代化制約因素分析

通過對呂梁農業現代化發展條件的分析, 得出呂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制約, 分析如下:

3.1 農業基礎條件薄弱

呂梁氣候災害頻繁, 尤其是以干旱最為嚴重, 幾乎每年呂梁都會因為氣候干旱造成糧食虧損, 春天由于干旱影響冬小麥返青, 造成農作物播種時節延遲, 生長周期縮短;夏季雷雨天氣較多, 容易引發泥石流, 洪澇災害, 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據統計表明, 自1949年來以來, 呂梁嚴重干旱的年份有17年, 嚴重影響了呂梁當地農業的發展。由于呂梁雨水分配不平衡, 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 同一年降雨量相差較大, 不利于農作物生長還會加重呂梁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質量變差, 耕地肥力下降。同時呂梁地勢起伏大, 山地面積較多, 尤其是坡耕面積廣泛, 既不適合種植大宗農作物, 也不利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配套相應的水利設施, 造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由于呂梁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 使呂梁地區交通閉塞, 出入困難。截止當前, 呂梁農產品向外地輸送依然是以大車運輸為主, 由于路程較長而且山路較多, 造成呂梁地區的生鮮農產品在運送到目的地時無法保鮮, 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6]。

3.2 經濟實力薄弱, 貧困依然嚴峻

過去幾年里, 呂梁以煤炭資源發展為主, 依靠當地自然資源優勢, 一度躍居山西省財政收入第二名, 經濟發展迅猛。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由于煤炭的大量開采, 資源日益緊缺, 環境破壞加劇, 城鎮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經濟開始陷入困境。隨著國內煤炭價格大幅度下跌, 呂梁在“十二五”規劃期間經濟出現了負增長, 因煤而興必將因煤而困。盡管這幾年來呂梁農業發展后來居上, 后發優勢明顯。如2011年, 呂梁農業產值為48.24億元, 同比增長了10.38%, 占地區總產值的4.26%;2012年, 呂梁農業產值為54.97億元, 同比增長了13.95%, 占地區總產值的4.46%;2013年, 呂梁農業產值為64.73億元, 同比增長了17.76%, 占地區總產值的5.26%;2014年, 呂梁農業產值為68.71億元同比增長了6.15%, 占地區總產值的6.24%。

但即使這樣, 仍然改變不了呂梁地區貧困落后的困境。呂梁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全市13個縣 (市、區) 中, 共有10個貧困縣, 其中國家貧困縣有6個, 分別為中陽, 石樓, 嵐縣, 方山, 興縣, 臨縣;山西省重點貧困縣有三個, 分別為交口, 柳林, 離石;還有一個插花貧困縣, 是山西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地方, 呈現出貧困面積大, 貧困程度深, 貧困人口較多的特點。據統計, 2015年呂梁市人均GDP為25 066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 193元, 農民可支配收入遠落后與其他地區, 使農民沒有充裕的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優良品種, 農業產業發展水平遠落后于全省, 經濟發展較為滯后[7]。

3.3 城鎮化進程加快, 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

農民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 充足的勞動力是農業有序, 高效發展的保障。而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嚴重不足, 這也成為阻礙呂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生活條件艱苦落后, 生活基礎設施不齊全, 而城市無論在基礎設施, 醫療保障, 子女教學等方面都有著農村無法可比的優勢, 因此, 和在家務農相比, 人們更愿意去縣城里打工, 獲取更高的收入[8]。據統計, 農民務農獲取的經營性收入只占到農戶家庭收入的25%左右, 農村開始留不住年輕人, 使得包括婦女在內的年輕勞動力發生大量轉移, “離鄉不離土”的現象不復存在, “空心村”“空殼村”現象不斷出現。另一方面, 當前農村老齡化趨勢明顯, 農民年齡大多集中在45歲以后, 50-60歲的老年人是農村發展的主力軍, 年齡普遍偏大。同時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 大多都是小學學歷, 初中文化程度的都很少, 對于當前發展的新技術, 新思想, 新品種帶有排斥抵制思想, 接受程度較低。

3.4 農業結構不合理, 市場競爭壓力大

呂梁農林牧漁業雖然整體呈上升趨勢, 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合理的農業結構中, 應該充分利用發揮好各種自然資源, 使農林牧漁都可以協調發展。在一些農業發達的國家,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 經濟產值基本是持平的, 有些國家的畜牧業比重甚至可以達到60%左右。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結構并不能充分發揮呂梁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 不利于呂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自2013年來以來, 呂梁市開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改變以單一種植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大力推動“8+2”產業的發展,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龍頭企業的實力不斷加強,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水平低的現狀, 仍存在很多問題, 如土地流轉緩慢, 經營化規模較小, 遠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僅有11%, 農戶大多仍是以分散經營模式為主, 收益較小;呂梁市山地面積廣闊, 坡耕地面積較多, 但土地質量較差, 產量較低, 年均產量勉強能維持農民的生活;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仍然較大, 制約了呂梁農業規?;洜I和產業化發展。

此外就呂梁地區而言, 農業產業化發展除了受國內市場環境的制約, 還受到本地實際銷售市場的限制。例如;呂梁山區曾是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紅棗生產區域, 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種植面積近13hm2, 年產量約30萬t, 和紅棗相關的人員至少有80萬人, 成為當地脫貧的支柱產業。近些年來, 以山西駿棗、壺瓶棗等為主的優良品種被大量引種到新疆西北地區, 隨之出現的“新疆駿棗”迅速占據國內紅棗市場, 而原先市場上的紅棗因個頭較小, 品種較差, 逐漸失去市場, 陷入困境, 對呂梁地區農業規?;洜I造成巨大的挑戰。

4 呂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議

4.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 要加快農業機械化設施的建設, 逐步淘汰過去落后陳舊的設備, 引進最新的農業機械設備和生產技術, 改變之前的耕作模式, 擴大機械作業的范圍, 努力實現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其次, 呂梁氣候條件惡劣, 十年九旱, 降水量較少, 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 尤其是貧困山區水利基礎設施水平顯的尤為重要。例如呂梁省定貧困縣石樓縣, 就一直將水利設施建設放在經濟建設的優先位置, 為傳統農業的轉型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后, 還要加快交通運輸建設。由于山地多平川少, 區位閉塞, 交通不便使呂梁資源難以實現大規模的開發利用, 特色農產品無法向周邊城市及時運輸, 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今后呂梁應該利用好自己的區位優勢, 因地制宜的加快交通設施建設, 提升交通運輸能力。如沿黃公路, 孝石線等, 健全交通運輸網絡, 為呂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鋪平道路[9]。

4.2 加快土地流轉, 推進規模經營

2013年,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大范圍的推進農業規?;洜I。當前呂梁農村土地流轉中主要出現的問題是, 流轉手續不規范, 承包土地后期隱患較多。盡管當前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流轉政策, 但并有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流轉機制。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大多都是口頭協商, 口頭協議, 即使有小部分農戶簽訂了書面合同, 內容也比較簡單, 缺少相關管理部門的簽證。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 土地流轉也取得一些成績, 出現了小范圍的連片集中流轉, 但與最初制定的計劃相比, 土地流轉范圍依然較小, 規劃化經營程度不高[10]。

因此, 我們首先應該從政策, 法律法規等方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在保證農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 積極推動土地規?;洜I。還要不斷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 加大股份合作制的土地流轉機制宣傳力度, 將農村中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 由公司或企業統一管理, 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 同時還能為當地農民構建多重收入機制, 一方面農民可以在擁有土地出租收益的情況下, 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行業, 另一方面農民也可以在將土地流轉之后, 進入公司或在企業, 從事工資性收入的農業工作, 從而獲得土地承包收益和農民務工收入雙重收入機制, 更好的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4.3 提高農民素質,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目前, 農民文化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農民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接受意愿不高, 對農業生產成果的應用能力不強等特點。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而大多數農民只關注國家在農業補貼方面的一些政策, 優惠福利, 對農業種植新技術, 糧油儲存加工技術知之甚少, 甚至帶有一些排斥思想, 不愿意接受新技術, 對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能力不強。逐步提高農民素質, 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轉強, 是當前呂梁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首先, 要從提高鄉鎮村干部的素質做起, 鄉鎮干部是與農民接觸最多的人, 也是農民最信任的人, 只有讓他們真正從心里認識到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 才能保證對農民的技術推廣不會流于形式, 加大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另外要不斷進行農民轉強, 把農民培育成高素質的人才。通過對呂梁種植業發展條件的實地分析, 有重點的為農民開展培訓, 努力建設成為專業技術能力強, 管理能力高的新型職業農民??梢越梃b美國“贈地學院”的經驗, 由政府出錢資助, 在相關農業院校和農科院開設相關服務中心, 向農民宣傳新的技術和信息;可以定期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種植技術指導, 病蟲預防等;還可以根據農民的特長, 鼓勵行業協會和會所的建設, 通過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 實現素質的提升。

4.4 發展“農旅”融合等特色產業

要想快速實現呂梁農業現代化, 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建設, 逐步擺脫貧困落后的困境, 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增加農民的收入, 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經濟基礎。

4.4.1 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

通過對呂梁市農業資源的分布, 農業發展規模, 交通區位特征, 客源市場以及當地農村鄉土文化, 田園風光等資源的分析, 制定相應模式的觀光農業, 努力達到農民增收, 脫貧的效果。如以農村田園景觀, 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吸引點, 發展務農體驗, 果園采摘, 農家樂, 垂釣等多種類型的農業游;以孝義市曹溪河流域、杏花村汾酒作坊、文水縣蒼兒會、孝義皮影、嵐縣面塑、臨縣道情戲、中陽剪紙園等為依托, 以本地特色風土人情, 民俗文化為休閑物, 大力發展農耕體驗, 民間技藝展示, 鄉村手工藝等休閑活動, 增加農業休閑的文化內涵;以“九曲黃河第一鎮”臨縣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村、汾陽賈家莊文化生態旅游區等為依托, 以古老樸素的宅院建筑為重點, 大力發展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古建筑游以及特色小吃游等, 增加農民收入和帶動貧困戶脫貧;以交城縣龐泉溝、方山縣北武當山、方山南陽溝、交口云夢山、交城卦山、嵐縣白龍山等為重點, 發展觀山、登山、賞景都旅游活動, 讓旅游親身感受大自然, 回歸大自然;以各地特色農業為依托, 如興縣雜糧旅游示范園、方山中藥材旅游示范園、嵐縣馬鈴薯示范園、交城駿棗示范園、汾陽光伏示范園等, 通過門票、采摘活動、銷售農產品等形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帶動農民增收等等[8]。

4.4.2 發展紅色旅游。

作為革命老區的呂梁, 紅色景點隨處可見。近年來, 呂梁市大力發展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 打造紅色旅游景區, 主要有呂梁英雄廣場、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興縣蔡家崖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興縣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臨縣中央后委舊址等等一批優秀的紅色旅游資源, 推動著呂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5 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農業”的新模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它并不是單純簡單的將農業與互聯網合并起來, 而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 對農業環節、銷售環節、服務等環節優化改造, 升級傳統農業產業鏈, 提高生產效率, 努力把傳統農業落后的生產銷售方式發展成為新型高效的生產方式, 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12]。

首先,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 改變先前種地單靠經驗感覺的耕種方式, 轉而依靠新型的農業信息化技術, 數字化技術, 智能化技術, 并逐步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當中,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其次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 利用互聯網技術, 可以搭建一個標準, 快捷, 透明的農業產品供應平臺, 盡量避免傳統營銷模式中由于信息不暢, 市場不穩定等出現的“買貴賣難”現象, 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轉變農戶經營理念, 逐步建立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銷售體系, 降低流通成本, 實現生產銷售無縫對接, 提高流通效率;最后, 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使農戶的生產經營得到后續保障, 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 生產與銷售脫節, 產品銷售得不到保障, 農企合作協議不完善, 利益糾紛, 合同違約常有發生, 導致農戶經營效率低下, 生產積極性不高。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 重塑農業產業鏈模式, 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產銷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農戶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最新的生產種植技術和市場信息, 還可以通過電商系統提供法律, 融資的保障, 解決生產后顧之憂, 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帶來新思路, 提供新動力[13]。

摘要: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地區傳統農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只有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土地產出率才能促進農業平穩快速發展, 為當地農業增產、農村繁榮注入源源動力, 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有效保障[1]。本文以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呂梁為研究對象, 在了解呂梁水資源, 土地等自然資源概況的基礎上, 嘗試對當前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概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并得出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壓力大是制約呂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土地流轉、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旅融合特色產業, 以及推動“互聯網+農業”等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呂梁市,互聯網+農業

參考文獻

[1] 楊萬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益探索——以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4, 11:1-9.

[2] 劉志勇.呂梁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 2015.

[3] 問星星.李利平.呂梁市城市雨水利用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 2015年12期

[4] 潘仲尼, 王廣斌, 張航瑞, 曹江菲, 靳麗偉.呂梁市特色農業發展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 2016, 09:97-100.

[5] 鄒漢清.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 2013

[6] 武美香, 況明生, 馬義娟.呂梁市耕地資源的動態變化及可持續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 2010, 22:11915-11917+11925.

[7] 張曉婧.呂梁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 2014.

[8] 邢子英.山西省呂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D].山西大學, 2008.

[9] 張紅麗.呂梁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農機, 2013, 05:163+166.

[10] 劉媛林.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J].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3, 06:24-25+28.

[11] 崔廣哲.呂梁方志考述[J].呂梁學院學報, 2015, 02:54-61.

[12] 伊恩橋.“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選擇[J].農技服務, 2016, 15:183.

[13] 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 2015, 16:143-147.

[14] 柳百萍, 胡文海.安徽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 2011, 10:16-20+110

[15] 郭曉鳴, 廖祖君, 張鳴鳴.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 2011, 12:10-14.

[16] 鐘勉.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 2012, 08:4-6.

[17] 任高龍.關于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 2015

[18] 惠文靜.電商模式下“互聯網+現代農業”前景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6

[19] 柏振忠.現代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需求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 2011

[20] 徐貽軍.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 2009.

上一篇:數據分析統計學方法范文下一篇:英語四級作文模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