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

2023-10-21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1篇

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問題啟動了思考、探索和學習過程。在組織學習中提出問題的人是最會學習的人。系統思考告訴我們:“顯而易見的解往往無效。”讓我們一起深度匯談:開放式討論,真理會向我們展開。

我們認為未來企業的唯一競爭優勢就是它的管理者比其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競爭力。

“管理者必須準備拋棄他所知道的一切”。我們要有空杯心態,我們需要改善的地方還很多。

分享和交流,創造性學習,愿景拉動,團隊學習產生良性有效互動、提升集體思考的智慧,使團隊形成學習的氣氛。把工作任務、業務問題、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都作為一個學習過程。在工作中學習,是通過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反思、交流、分享經驗來實現的,反思使學習在工作中,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體現。

雖然人們的行為未必于他們所擁護的理論(他們知道的真理)一致,但他們的行為必定與他們所相信的真理(在他們心中的信念系統里)一致。所以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信念很重要。正確的價值觀能引導你獲取到人生的規律,稱之為原則。尊重規律才有人生的自由,不迷失。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2篇

探討實驗教學要從實驗學習思考問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從實驗教學設計構建的四個維度(目標、時間、手段、空間),看實驗學習的四個構成要件: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手段、學習空間,實驗學習過程中學習組織勢必要進行知識價值選擇、時間統籌分配、認知手段構建、學習環境創設。隨著學習的運行,實驗學習環境內在外在影響因素將對學生學習績效形成負向調節作用。本文通過研究實驗學習環境影響因素對學生學習績效的作用,探討動態學習環境下促進本科學生實驗學習的組織學習策略。

1 組織學習對實驗學習環境的影響

大學是學習型組織,成功的組織學習有賴于良好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賴以維系和發展的全部總合,包括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3]將教育界定為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和持續的交流。并將學習界定為任何行為、信息、知識、理解力、態度、價值觀或技能方面的長進?,F代大學的戰略性學習觀念轉變,就是創新組織學習模式,將學生個體學習行為提升到創造性的組織學習層面,營造學習創新文化的環境,使大學管理者、教師、學生共同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

大學是一個復雜的學習型組織構建,影響知識學習的諸多因素也來自于這個組織的不同層面。大學教育的任務是傳遞知識,知識在傳遞過程中被進行了價值選擇。首先大學在法定知識的基礎上,選出最有價值、最符合大學辦學定位和最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知識(課程設計);隨后承擔課程教學的教師在構建本課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對知識再進行考量和選擇;而學生基于興趣偏好在構建自身知識體系時,繼續選擇他們認為最富有學習價值的知識[4]。這就使得在整個可能獲得的知識領域中,只是有限的部分能夠傳遞給學生,由知識“過濾”作用于學習知識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種源自組織學習對學習環境的影響因素,還可以從彼得·賈維斯探討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學習的理解中獲得啟示。彼得·賈維斯認為[5]:秉承儒家思想的東方教育強調學習是對權威所教授內容的記憶和理解,這種學習觀對學習的理解是在相當正統的中國社會中產生的。相比而言,西方學者對學習的理解更多受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影響,倡導一種教育浪漫主義思想,雖然也要接受教師的指導,但從整體而言是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中成長。故此東方人對學習的認識是在正式環境中發生的學習,而大部分西方人所理解的學習是發生在非正式環境中的學習。

如果僅就大學教育環境,將東西方學習環境區分為正式環境和非正式環境的意義,表現在雙方判斷有效性學習價值上的差異,應當看到在中外大學教育中都非常重視大學學習環境教育的事實。就中美大學在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上看,我國大學課程體系傳授知識涉及面廣而全,卻沒有深度,讓學生淺嘗輒止;美國大學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注重能力導向,少而精,引導學生探求較深層次的知識并培養其真正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課程體系的差異性是雙方在選擇知識傳遞形式上的差別,簡而言之也就是“說教”與“引導”教學方式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當組織對學習的傳統理解表現為習慣的教育方法時,面對來自外部學習環境的影響,往往呈現出組織的習慣性防衛。阿吉里斯認為[7],組織防衛是降低組織有效學習和不斷創新的重要因素。大學的習慣性防衛更強烈,過分關注象牙塔內的世界,過分遵從傳統習慣教育。組織學習的習慣性防衛,勢必成為影響創新學習環境構建的不利因素。

學習知識選擇和習慣性防衛對學習環境的影響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都是存在的。因此在實驗組織學習中,學習知識選擇和習慣性防衛對實驗學習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明確的。知識的動態性決定了組織學習對知識選擇的動態性,習慣性防衛隨著組織學習形式的調整變化也是可以減弱的。組織學習的動態調節作用,就是要對知識選擇、教學習慣進行主動干預,使之向著有利于知識學習的環境調整。

2 實驗學習環境的動態性對學習績效的作用

實驗學習環境動態性的特征表現為實驗學習形式選擇的變化、學習條件影響的變化、學生學習偏好的變化。學習績效是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可以被評價的學習業績、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隨著實驗教學環境的復雜化,實驗學習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國內學者通過環境動態性對組織學習兩種學習形式(探究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影響的研究,發現環境動態性會影響兩種學習形式與組織環境的匹配關系。如果探究式學習或利用式學習與組織環境是匹配的,但組織環境變化后,由于存在組織學習調整時滯,就會變得不匹配,從而減弱組織學習對組織績效的促進作用[8]。

在實驗學習中,利用式學習或探究式學習被廣泛選用,兩種學習形式(利用式學習以精煉、選擇、效率、執行的學習行為轉換利用吸收知識,探究式學習以探索、實驗、發現、創新的學習行為獲取潛在價值的新知識)從實驗組織學習看,利用式學習主要表現在對實驗學習環境的要求偏低,充分利用學習組織已有知識循序漸進的學習,實驗方法學習要求按照預設流程進行,對提供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學習動手機會沒有過多的需求,環境影響因素偏弱;而探究式學習主要表現在對實驗學習環境的要求較高,學習傾向于脫離學習組織已有知識的約束,探求更寬的實驗研究途徑和領域(甚至是跨學科的),實驗方法學習要求放手,希望提供更多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學習動手機會,環境影響因素偏強。學習形式對學習環境的不同需求,決定了實驗學習環境對學習形式的影響差異;學習形式的求知需求是由于“知識慣性現象”造成的(這是客觀因素,主觀因素還包含學生學習態度對學習價值取舍的因素),如果新知識的刺激不足打破原有知識體系,則人類的知識體系會保持原有的狀態[9]。人類這種知識慣性現象表現在兩種學習形式中,就會因新知識刺激的強弱而造成學習形式與學習環境匹配關系的波動,學習形式與學習環境的匹配程度,決定了影響學習績效的作用。當實驗學習環境動態條件變量越小,作用于利用式學習越有效,學習績效正向調節;而探究式學習受抑制,學習績效成負向調節。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實驗學習形式的價值取決于判斷有效性,而組織學習對知識價值的權威偏好,往往導致學習形式與學習認知環境的不匹配,組織學習調整的時滯,進一步造成對學習績效的負向調節作用(如高分低能)。實驗組織學習的動態調整作用的意義就在于對實驗學習形式的價值判斷,這樣的調節對學習績效的促進作用是有益的。

3 實驗學習類型的學習認知與學習績效的關系

我國學者通常將實驗學習類型分為基礎型實驗、設計型實驗和探究型實驗[10],實驗學習目標決定了實驗學習類型的選擇,不同學習類型對學習認知存在差別,在實驗學習中需要特別關注學習認知的實驗性經驗,學習認知性經驗的獲取程度是學習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認知是通過思維活動(記憶、質疑、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的過程。這種以記憶解釋思維為起點向質疑批判思維發展,從而到達判斷假設的構建知識思維活動過程,呈現的是一種認知性的經驗,表現在實驗學習的構建知識思維過程就是實驗性經驗(實驗性經驗是通過觀察、思考和行動證實等實驗活動獲得的認知性經驗,是人類系統探究行動和行為結果之間的關系而所得的經驗[11])。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解釋思維要求我們盡量將他人的經驗納為自己的經驗,并從中學習。外來經驗通過質疑和判斷思維提出問題,當內在有意識思維進行歸納、演繹,解決問題的定向思維往往又受到發散思維的干擾(一種“冥想”的潛意識思維類型)。思維活動中的創新思維與冥想活動有關,冥想活動產生的“靈感”往往啟發創新思維產生假設(一種指向未來的邏輯思路),由假設而形成的學習認知性經驗往往是具備(或潛在)了創新性經驗的。

現在大學本科實驗教學課程大多停留在基礎型實驗和設計型實驗,很少涉及探究型實驗課程?;A型和設計型實驗課程都是由教師提出實驗目標、要求和實驗條件,所不同的是,基礎型實驗學生通過操作模仿實驗程序的行為來完成教師預設的實驗方案,實驗設計表現為單一的記憶模仿式學習,缺乏組織交流和個性,遠不能滿足學生知識學習所需的創造性學習認知,必然導致實驗學習績效的低效;設計型實驗學生在教師學習引導下,根據任務(實驗目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和實施方案,這種實驗類型強調學習設計,體現個性,但交流不足,有部分的實驗認知性經驗,對實驗學習績效有一定的提升。探究型實驗課程,強調學習環境的開放性,教師不預設目標,學生自行提出探究問題,能對實驗假設所依據的事實進行初步的論證,構建了完整的實驗性經驗,形成了一定的實驗創新能力,學生實驗學習績效得到有效提高。

就實驗學習認知和學習績效的關系而言,學習認知性經驗是學習績效中學習業績的重要評價內容,學習認知性經驗的獲取程度決定了知識學習獲取知識的程度。學生提出問題假說是一系列創造性思維過程,探究型實驗學習啟發學生對實驗學習提出科學假說,是實驗能力訓練的有效途徑。組織學習的動態調節對學習績效的作用,由于基礎與設計、設計與探究實驗學習類型在知識認知性經驗的整合和轉化上相互存在交叉現象,組織學習的動態調節作用就體現在對實驗認知性經驗的整合和轉化的有效性干預,促進實驗性經驗的構建。

4 構建創造性學習環境是組織學習動態調節學習績效的策略

知識學習中探究和質疑是對知識渴求的核心,也是知識學習無境追求的動力。知識經濟時代瞬息飛躍發展的知識,決定了大學教育若不創新,根本就無法面向未來。美國密歇根大學前校長杜德施塔特[12]說:“我的目標是,形成一些機動靈活的戰略方針,繞開刻板僵硬的路線或根深蒂固的陳規,給學校找到可以充分利用機遇的窗口,在精心設計的目標出現時能及時把握。”今天大學教育就是要適應知識爆炸的時代,構建創造性學習環境是提高組織學習績效的重要支點,組織學習的動態調節作用是撬動支點的重要力量。

撬動創造性學習環境這個支點,就是要依托大學教育的創新辦學理念和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學習型環境。對于本科學生實驗學習的動態性調節:

一要,創新實驗學習培養機制,實現組織學習模式的轉型。建立學習共同體,改革個人和學習組織的“心智模式”,以學生為本,啟迪個性探索精神和智慧,傳授實驗科學方法論,營造全開放全交流的實驗學習環境,構建以實驗性經驗、動手能力和科學價值觀為內容的學習績效規范,增值學生學習的知識價值。

二要,創建依托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科研實驗平臺,適合學生學習偏好選擇、團隊協同學習的開放性實驗學習環境——學生實驗學習流動站。以PI研究方向為知識的引導,以學生探究式學習為實驗的類型,以實驗教師實驗技術策略為學習的支架,注重學生自主設計學習和實驗性經驗的評價,發揮PI團隊的交流優勢,達成“以知識前沿搶占知識高地,以學習興趣啟迪智力潛能,以學習體驗認知實驗精巧而嚴格的設計精髓,以練手練眼錘煉科學實驗技能”的實驗學習目標。

三要,強化實驗學習創新能力的發掘。戰略和組織理論都認為動態能力依附在探索和開發上,長期競爭能力依賴整合并強化當前的能力,并同時創新、探索根本性的新能力[13]。建立實驗學習創新模式的優先權,傾斜學生實驗學習績效權重,關注焦點是重新定義實驗組織學習的知識與經驗價值的學習績效新規范,其內涵就是發掘學生潛在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生精湛實驗能力的總合。

本文討論的學習觀點僅限于研究實驗學習組織對學習環境的影響問題和組織學習動態調整對學生實驗學習績效作用的策略問題,在大學實驗教學領域中深層次的問題還很多,需要不斷的研究探索。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可以充分利用學習機遇的窗口,引導學生面向廣闊的學習資源,培養有效把握和獲取更多知識的能力,并且能夠站在實驗科學的前沿,我們的大學實驗教學就是成功的。

摘要:在大學本科實驗課程組織學習環境中,組織學習存在知識選擇和習慣性防衛、學習調整時滯等影響學習的因素,實驗學習環境影響因素對學生學習績效形成負向調節作用。構建適合認知學習的開放式實驗學習環境,以組織學習的動態調節作用促進學生學習績效的提升。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3篇

一、研究目的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是一門典型的應用科學學科, 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它不僅與國家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有密切關系, 而且也是礦業工程、水利水電工程、交通工程等事業的支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與社會具有價值關聯, 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 是哪些“與價值和興趣密切相關的問題”被巖石力學與工程科技工作者所關注?關注的程度又如何?隨時間的推移, 這些對某類問題的關注程度又產生了哪些變化?對這些疑問的回答將為研究學科的發展提供重要線索。

二、研究方法

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在發表文章的時候都需提供中圖法分類號對文章進行分類。本文將以此為指標開展研究。所選文獻樣本《學報》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 是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公認最有影響力的中文核心期刊, 也是唯一一部以巖石力學為主題的學術期刊, 被美國《工程索引》 (EI) 和國內許多權威數據庫確認為收錄期刊, 是記載我國巖石力學發展的重要的信息源。

三、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的研究側重

我們將所有論文的中圖分類號按三級層次做數據統計及分析, 如:TU313 (巖石力學性質) , 第一上位類取TD31 (礦山壓力理論) , 第二上位類取TD3 (礦山壓力與支護) , 第三上位類取TD (礦業工程) 。對每個層次類目內論文數量進行歸類統計。

由于中圖法版本的修訂和其自身的一些原因, 有些目類并不存在, 如:O2目類就不存在, 但其下位類的分類是屬O1 (數學) 類的, 為了忠實反應這種層進關系, 我們采取一個虛擬的目類號對其進行數量統計, 按層進式真實反映文章分類和數量狀況, 得到最終大目類下的論文數量。

通過統計我們得出如下數據:O (數理科學) 類論文318篇、P (地球科學-主要為工程地質) 類論文304篇、TD (礦業工程) 類論文598篇、TE (石油、天然氣工業) 類論文39篇、TL (原子能技術) 類論文18篇、TP (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 類論文45篇、TV (水利工程) 類論文230篇、U (交通運輸) 類論文267篇、X (環境科學) 類論文16篇、TU45 (巖石/體力學) 1074篇。

通過以上數據, 我們可以發現, 在工業技術類研究中, 有關礦業工程類研究的論文比率達21%;水利工程次之, 論文比率達8%。交通運輸類論文比率占9%, 同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說明在這25年間, 巖石力學與工程科技人員對礦業、水利水電、交通運輸類研究給予了相當大程度的關注。我們知道, 巖石力學與工程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學科, 其目的是要解決工程問題[6], 與國民經濟建設關系密切。通過以上的分析, 反映了礦業、水利水電、交通運輸這三個領域的研究在學科發展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們知道,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有三個:一是農業, 二是能源和交通, 三是教育和科學。結合以上數據分析, 驗證了在經濟的作用下, 能源與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是該學科與社會的價值關聯與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也有力地說明了該學科的發展與社會具有強烈的價值關聯和互動。

四、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的研究側重的演進

我們做如下分析, 將每年每類論文數量除以當年論文總數, 即每年某類論文占當年的百分比。為了使數據更為直觀, 再將這些百分數乘以100, 得到“學科研究側重演變指標”, 即:

學科研究側重演變指標=當年某類論文數量/當年論文總數×100

需要說明的是, 這些指標的變化只能反映一個相對的趨勢。比如有的類目的指標是0, 即當年無該類目的文章, 但這并不代表該方面的研究不存在, 只能說明該類目研究處在一種相對的停滯的狀態。其實, 這些指標的本質意義在于它們為考察學科發展的趨勢提供了基礎。短期內指標反映的起伏有可能是偶然的、意外的, 受科學研究以外各類因素的影響, 我們所考察的25年內的學科發展趨勢 (此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進入蓬勃的發展時期) , 可被看作近似地反映學科實際的發展情況。

通過統計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果:

一、1982-1991年, 屬于純科學研究的巖石 (巖體) 力學 (TU45類) 、礦業工程 (TD類) 和水利工程 (TV類) 研究占主導地位;

二、整體上看, 交通運輸 (U類) 與水利工程 (TV類) 研究強度基本持平;水利工程 (TV類) 研究在2000年之前都要強于交通運輸 (U類) , 這與90年代我國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重視 (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系列水電站的規劃與動工) , 隨著90年代末我國對交通事業的重視以及大規模交通建設時期的到來 (尤以高速公路的大規模建設為代表) , 交通運輸 (U類) 研究故漸呈上升趨勢, 甚至有超過水利工程 (TV類) 之勢;

三、以回歸統計的觀點來看, 指標較高的類目都有平緩下降的趨勢, 如巖石 (巖體) 力學 (TU45類) 、礦業工程 (TD類) 和水利工程 (TV類) ;自1998年起, 科技工作者研究側重指標趨于均勻展布, 這也體現了學科呈成熟、平穩發展的態勢;

四、2003年后, 巖石 (巖體) 力學 (TU45類) 、地球科學 (P類) 、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 (TP類) 、原子能技術 (TL類) 、交通運輸 (U類) 和環境科學 (X類) 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揚趨勢, 其中以交通運輸 (U類) 、地球科學 (P類) 和巖石 (巖體) 力學 (TU45類) 尤為明顯;

結語

通過這些信息, 我們大致能為1982年至今的我國巖石力學發展勾勒出這樣的脈絡:

20世紀80年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大發展,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 一系列大規模工程建設被付諸實施。資源開發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命脈, 正是由于能源開發和礦產資源的需要, 對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為國家資源開發基礎的采礦業對學科的發展影響深遠;此外國家對水電事業的重視也導致了一批大型水電站的上馬, 這也是對學科發展的有力刺激;交通工程建設對學科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前期不如采礦和水電業對學科發展的影響。

進入90年代, 得益于“六五”至“八五”的科技攻關, 有力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呈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蓬勃發展態勢。90年代末, 我國大規模交通建設的需求為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又一契機, 而有關此領域的研究也呈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進入21世紀, 以核廢物地址處置和環境科學為代表的新研究方向開始興起;研究對象尺度和范圍的擴大[4]也使地球科學類研究得到了復興;國家對交通事業的大投入和重視使得交通類研究較其他工業技術類研究呈上升趨勢。

在近30年的變遷中, 在與社會價值關聯的領域的導向下, 從相對自由探索到與國民經濟建設緊密聯系, 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從一門地學、工程學、力學的交叉學科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參考文獻

[1]王貴友:《科學技術哲學導論》,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王思敬:《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的世紀成就與歷史使命》,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3年第22期。

[3][美]默頓, 范岱年等譯:《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商務印書館, 2000年。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4篇

一、學習型組織概述

學習型組織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 哈佛大學的阿吉瑞斯和舍恩在《組織中的雙環學習》及《組織學習:一種行動透視理論》文中首次提出“組織學習”的概念, 對組織學習理論進行了更深入地探討, 并提出組織學習的學習模型:“適應性學習、單環路學習以及創造性學習”。適應性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前提, 而創造性學習是組織學習的持續發展階段。他們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對組織規范的探索與重建。

隨著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提出和興起, 為順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 眾多學者開始對其展開研究??v觀這一發展階段,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學習型組織的定義、特點和構建模式等方面。其中圣吉 (senge) 影響最大, 他從組織學習的系統層面, 就個人、小組、組織以及組織間等不同層次分別研究組織學習的過程, 指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是衡量一個團隊是否能稱為學習型組織的5項具體標準。

1. 學習型組織的含義。

人類學習方式基本上有三種進程:個人學習、組織學習、學習型組織。這三種方式個人學習是前提和基礎, 組織學習是發展, 而學習型組織是我們的實現目標。學習型組織是通過培養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促進整個組織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組織成員的個人能力及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 從而使組織具有持續學習、自我發展、不斷創新的能力。這是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 該組織的綜合能力高于個人能力的總和, 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核心。

2. 學習型組織的特點。

學習型組織具有適應能力、持續學習能力、自我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能力。它有助于促進員工個人能力的全面開發和發展, 提高員工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從而促進企業人力資源的發展, 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學習型組織的綜合力來自于其本身的特點。首先, 學習型組織是有多個具有創造性的團隊組成, 它超越了原有的根據職能部門劃分的“法定”邊界, 進而, 該組織的領導者具有新的角色和任務。其次, 學習型組織成員的愿景具有一致性, 即該組織中成員具有共同的愿望和目標。學習型組織具有自主管理、不斷學習的能力。

二、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途徑:企業培訓

學習能力是一個組織的一項基本職能。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是以該組織是否具有學習能力為前提和基礎的。按照5項修煉理論, 對于一個學習型組織, 最重要的一條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與時俱進, 不斷地自我發展, 實現自我超越。這主要體現在該組織成員能夠通過學習不斷地成長, 個人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以滿足企業未來發展變革需求。而培訓是組織成員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改善行為方式的重要手段。通過企業的培訓可以開拓企業成員的視野, 拓寬知識面, 提高組織成員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 從而有效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與此同時, 企業成員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又促進了企業自身經營理念、知識技能等素質的有效提高, 進而增強企業的職業競爭力。企業成員的個人素質與企業綜合能力二者是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的??梢娖髽I培訓是員工與企業建立共同愿景, 增強學習創新能力, 提高生產效率, 企業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途徑。

三、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幾點建議

1.引入組織學習理論, 遵循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原則。

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領導者要重視學習, 運用理論指導組織學習, 在組織學習過程中要堅持學以致用原則, 領導者要通過以培訓為主的學習形式培養組織成員逐步形成自覺自發的學習興趣, 達成提高組織成員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最終目的。同時作為學習型組織的員工要積極參與到組織學習活動中, 要有渴望成為學習型組織成員的內在動力, 這就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員工具有自我超越的品質和高素質的追求, 一方面要求學習型組織的管理者對學習型組織理論、架構和激勵具有充分認知, 具有在工作中實現組織學習的能力, 實現學習與工作的有機結合。

2.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條件是激活員工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員工是構成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要素, 人才是企業所有資源中最有價值的活資源。成功激活員工主動學習和創造能力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關鍵。從管理學角度, 人的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利益, 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 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需求處于變化之中, 人的行為動機也不盡相同。企業因市場環境調整發展戰略, 員工要適應競爭就必須先于企業做出轉變和提升, 學習型組織將人視為可以進行重塑, 并不斷成長的人力資源, 員工對理想的追求和滿足感需要在組織中得到認可。因此在學習型組織中, 組織的發展與個人發展并不存在沖突矛盾, 而是相互依存, 互為基礎, 是對立統一體。歸根結底, 組織成員的自我超越意識和行動是為學習型組織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條件, 而學習型組織的存在正是為了激活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了, 促進員工實現自我超越。

3. 建立有活力的企業文化與組織愿景。

學習型組織不僅僅是創建個人知識的汲取與更新的平臺, 而是要構建以團隊為單位的具有競爭活力和不竭發展動力源泉的組織系統。要堅持以人為本, 根據企業不同時期的戰略重心以及現在或未來可能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開展相應的培訓, 將企業的價值觀和戰略思維根植到每一名組織成員的思想意識中, 引導組織成員實力適應全球化下市場經濟的新觀念, 實現組織愿景與企業文化并軌, 促進個人奮斗與組織愿景的有機融合。

愿景不同于目標。愿景包含目標, 更突出強調使命感與價值觀的實現。使命引領目標, 價值觀支撐目標。愿景不是口號, 是在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的歷史時期的必然抉擇。愿景不是管理者的主觀意志, 而是組織成員的共同選擇, 是可預見的, 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是滿足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可行的藍圖。因此學習型組織的創建應與企業文化、業務與組織流程再造、績效管理建設結合統一。

4. 樹立“企業培訓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理念。

成功學大師克里曼·斯通說:“全世界所有員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訓”。根據美國教育機構的統計數據, 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的投入產出邊際效率為3, 即每投入1美元, 便可有3美元的產出。全世界優秀的企業家認為, 培訓可以凝聚員工的企業歸屬感, 提高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和自覺執行力, 激發員工創造性工作熱情, 提升企業產出效益和組織活力。除此以外, 企業培訓的優勢尤為體現在為企業培養能夠滿足戰略發展的后備人才庫, 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 高素質的員工能夠最大化地為企業創造效益, 而低素質的員工總是在效率低下的工作狀態中無意識地流失掉企業的利潤。培訓最大的贏家是企業, 而非員工。

5. 學習型組織的核心在于構建高效率團隊。

團隊起源于工作群體, 又區別于傳統的職能部門。他突破了行政職能部門的邊界, 是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工作單位和學習單位。團隊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學習方式, 是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過程, 它的顯著特點是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這增強了團隊的工作效率, 優化了組織架構, 比工作群體具有更高的績效和學習創造能力。

6. 建立學習型組織的評估體系。

評估工作可根據學習型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工作流程的差異有側重的選擇條件指標、過程指標和效果指標。評估工作更加注重學習型組織創建的過程和效果, 它不是評估是否建立了學習型組織, 而是評估是否扎實有效地推進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工作, 它不是考核組織的業績, 而是要通過評估診斷自己, 看清差距, 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進一步推進企業培訓工作實際成效, 實現企業、組織與個人的共同愿景。

7. 要將學習型組織建設作為長期工作堅持不懈。

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要用長遠目光對待, 建立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的工作常態化, 杜絕一切短視利益和短期行為, 更要堅決防范以影響工作業績為借口推托學習的思想意識的滋生。只有做好將學習工作常抓不懈的準備, 才能最終實現學習型組織的共同愿景和目標。

四、結論

創建學習型組織是現代企業為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行的一項戰略決策, 涉及到企業的各個層級, 涉及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一項長期的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 必須在知識觀念、流程規范、制度管理、組織架構以及環境支持等諸多基礎性工作中, 創新具有內生動力的機制, 既能夠促使組織成員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實現人力資本可增值, 又為企業在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學習型組織才能得以全面建設。

摘要:企業成長的動力源自于企業自身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建學習型組織是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文章對學習型組織進行了簡要闡述, 指出企業培訓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途徑, 并對創建學習型組織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企業培訓,學習型組織創建

參考文獻

[1].阿吉瑞斯.C, 舍恩.D, 組織學習:一種行動透視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

[2].[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上海三聯出版社, 1998

[3].許高崇.打造學習型組織秘訣.中國教育網, 2005

[4].周德孚, 殷建平, 蔡桂其.學習型組織.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5篇

學習型組織(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所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首倡,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五項“修煉”和“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組織文化”三種形式的創新。歸納起來,學習型組織的基礎是團結、協調及和諧,核心是在組織內部建立完善的“自學習機制”,精神是學習、思考和創新。我國學者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構成“學習型組織”的六大要素:擁有終身學習的理論和機制;建有多元回饋和開放的學習系統;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具有實現共同遠景的不斷增長的學習力;工作學習使成員活出生命意義;學習組織化使組織不斷創新發展?,F在學習型組織已經作為一種全新觀念與重大趨勢在西方管理界引起強烈反響并被付諸實踐。

學習型組織應運而生,其出現有社會、經濟、科學文化進步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對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主要通過知識而不是金融資本或自然資源來獲取競爭優勢。20世紀70年代以區區幾千美元創業,沒有人會想到今天的比爾.蓋茨已經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產而成為世界首富。這個神話和奇跡的創造,是因為一種新型的企業運作模式--學習型組織(或稱為知識型企業)的誕生,它已經將傳統的工業企業遠遠地拋在身后。目前美國排名前25家企業中有20家已經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業中,也有40%按“學習型組織”模式進行了徹底改造。

其次,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當代社會主流觀念為“學習型企業”提供了理論支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學習化社會。學習化社會是一個空前要求教育的時代。法國的保羅·朗格朗在1965年世界成人教育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他認為,數百年來把人生分成兩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接受教育應當是一個人從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應當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他的這一主張,得到許多成員國的贊同并廣為傳播。千年之交,實施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已成為全世界發展戰略的共同選擇??沙掷m發展的戰略,一方面將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導致整個社會的深刻變革;另一方面反過來也要求公民具有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適應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據此,我們每個人唯有不斷地學習,我們的各種團體只有建成學習型組織,才能在這迅變的時代中生存、發展、成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5月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上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200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中也明確要求:“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活動”,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2 學習型組織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全面推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發展新型的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顯然,創建學習型組織將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增強時代感、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學習型組織是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組織,這種組織實行目標管理,成員能夠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控制。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知識共享、提高員工的素質將是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和目標。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已內化為組織的日常行為,溶入組織的血液之中。主動學習將替代被動學習,系統化學習將替代零星式學習。這樣的組織在實現組織規模擴大的同時,也實現了內在素質的提高。

借鑒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強化和創新以下工作:

2.1 觀念創新--樹立知識價值觀和人力資本觀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它強調人的素質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借鑒學習型組織為管理導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應切實內化這種價值觀,一方面致力于全體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和人力資源的持續優化,另一方面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進行戰略性審視,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來豐富思想政治工作。

2.2 環境創新--創建有助于人們自我發展的民主、和諧、上進的學習組織氛圍

良好的組織氛圍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同時也是一種極好的教育因素。在學習型組織即前述知識性企業中,企業文化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它包括企業的廠房、設備、教育、生活福利、環境和產品等構成的物質文化;企業的經營制度、人際關系、領導制度和各種管理規范在內的制度文化;企業的價值觀、哲學理念、經營宗旨、行為準則等精神文化。只有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大文化相結合才能形成企業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因此,通過環境創新,使全體員工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能讓員工體驗到工作中生命的意義,通過學習能創造自我,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

2.3 機制創新——以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構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內涵與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相通的。二者在方向上的一致性體現在都是探討促進企業或組織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二者在目標上的一致性體現在都是挖掘員工的潛能,調動和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二者在內容上的一致性體現在都是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著眼于員工思維方式的轉換和行為觀念的轉變;二者在方法上的一致性體現在都是采取教育、引導、啟發等手段,達到員工的自我提高與團結協作的緊密結合。因此,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是一種機制的創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打造:

第一,領導與管理。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強調企業的領導者應用主要精力扮好三個角色:一是優良系統的設計師;二是共同愿景的仆人;三是好教練。因為一個聰明的企業領導人不光要考慮自己怎么輝煌,更要考慮怎樣為員工提供實現輝煌的機會。因此,在學習型組織中,人才開發被放到戰略性的位置,學習被當作不可缺少的競爭戰略。各級領導和管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為從事學習的個人、團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規范學習行為;建立一種促進學習的體系;鼓勵員工提出創新建議;保證知識傳播和學習渠道的暢通;企業資源向從事學習的人員和團隊傾斜,真正體現“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第二,組織文化。文化是組織的粘合劑。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文化必須做到:支持并獎勵學習和創新;提倡探索、切磋和試驗;允許犯錯,并將錯誤視為學習的良機,關注全體員工的困難和福利。一個信任和開放的組織文化有一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成為員工愿望的遠景,包括企業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只有當人們致力于實現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關注的愿景時,才會產生自覺的創造性的學習。它幫助組織培養所屬成員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從而取代員工對改革的抱怨以及對領導個人愿景的被動服從。這樣的企業文化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交流和知識系統。學習型組織的生命線就是一個自由、開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的系統:能夠產生新穎而又實用的知識;能夠保證企業內部經營和戰略信息渠道的暢通;企業能從外部方便、快捷地獲取有關知識;信息的傳播是高效的,即能到達需要它的員工和部門手中;各個信息點相互扶持、相互促進。因此,學習型組織十分強調團隊學習和“知識聯盟”。團隊學習的目的是使團隊智商大于個人智商,知識聯盟有助于組織之間的學習和知識共享,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賀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若干問題[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范文第6篇

一、當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缺乏生活積累時, 教師可用信息技術手段給予幫助

我們知道, 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以生活經驗的積累為基礎的, 離開了生活體驗, 即便學生對語言有所了解, 那也是膚淺的、不真切的, 甚至是虛偽的。

比如在學習《瀑布》一文時, 葉圣陶先生用十分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 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學生對這些語言要獲得比較準確的理解, 必須對“瀑布聲”、“浪濤聲”、“松濤聲”都有過觀察和感受才能實現, 然而具有這些生活積淀的孩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時, 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錄制的音像片段, 讓學生看一看浪濤, 聽一聽波濤聲;看一看松林, 聽一聽松濤聲;再看一看瀑布, 聽一聽瀑流聲。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 對語言的理解就有了表象基礎。再組織學生朗讀, 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使學生獲得更加美妙的意象, 觸發情感升華, 從而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和祖國山河的壯美。

當葉圣陶先生看到那幅壯美的瀑布時, 胸中油然而生贊美之情, 于是情不自禁地說“好偉大呀, 一座珍珠的屏”。閱讀到此的學生對于“一座珍珠的屏”未必就有真切的認識。這時, 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想象, 問學生“你讀了這句話仿佛看到了什么?” (瀑布從高高的山崖上流下來, 水流撞擊在石頭上, 濺起很多很多的小水珠, 這些小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 閃閃發光。) 在學生對自己的想象運用語言描述以后, 教師出示課件“珍珠的屏”, 讓學生獲得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這時, 教師再抓住“好偉大啊”和“一座”這兩個重點詞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 體味語句中流露出的贊美與驚嘆之情, 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

二、當學習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時, 教師可以利用影像資料或者網絡資源, 給學生的生活基礎以鋪墊

課本中有一些文章內容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設法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架設彼此能夠通達的橋梁, 從而讓學生能夠走進文本, 讓文本能夠走進學生。

比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 無論是圓明園的風貌布局, 還是其中珍藏的文物珍寶, 亦或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毀滅時的情況, 在學生頭腦中都是空泛而毫無印跡的, 也是他們無法想象的。學生對本文的學習, 在知識、情感、態度以及思想認識能力上都不可能具備教學目標所要求的高度, 這樣, 我們的教學就不可能有效開展。因此, 我們可以在課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 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下載圖片、觀看電影, 以豐富學生對圓明園及其毀滅的了解。為了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圓明園的景物設置, 我們抓住“舉世聞名”這個詞語, 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 從文字內容上加以了解, 再通過展示F l a s h課件, 使學生了解圓明園的大概方位及小園的分布情況, 進而理解“眾星拱月”的意思, 分辨哪是“星”, 哪是“月”。在學生閱讀了第三、四自然段內容以后, 就問學生:“圓明園的建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學生通過回憶F l a s h課件來想象圓明園的景象之后, 來回答教師這一提問, 最后教師再通過播放P P T課件, 讓學生通過課件來領略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園內文物的豐富, 強化學生對“園林藝術的瑰寶”和“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的了解與認識, 進而激發學生對圓明園的熱愛, 為后面了解它的“毀滅”打下情感基礎。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自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喚醒學生對侵略者及其丑惡行徑的憎恨。為此, 教師引述道:“多么宏偉的園林建筑, 多么精美的藝術珍寶, 多么珍貴的歷史文物!可它在1860年10月6日卻遭受了令世人震驚的厄運”。接著, 教師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由于教師在引述時帶著強烈的悲情和憤慨, 所以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角色。這時教師播放已準備好的電影片段, 讓學生親眼見證侵略者瘋狂搶掠的罪惡行徑, 又用P P T出示兩個重點句讓學生激情朗讀。至此, 學生們的情感被激發出來, 那種對侵略者的恨從他們的心中, 從他們的朗讀中油然而生。

三、當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基本到位以后,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升華, 促進學生語言和情感的同步發展

語言和情感的同步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且不可分離, 若顧此而失彼, 往往會使語文教學顯得枯燥無味或矯情造作。那么,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課堂上怎樣才能使學生既能情動又能辭發呢?

比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文, 為了讓學生獲得一種鮮明的認識, 可以讓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 形成對塞特凱達斯瀑布過去狀況的初步認識, 并從內容中了解“雄偉壯觀”的具體描述 (流量最大、洶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從天而降) , 再讓學生讀第五自然段, 了解如今的塞特凱達斯瀑布 (逐漸枯竭、無奈地低下了頭、奄奄一息、等待著消亡) 。在學生對這兩部分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之后, 教師播放兩段錄像——雄偉壯觀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和奄奄一息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這兩段錄像讓塞特凱達斯瀑布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美”與“丑”的對比意識, 喚醒了他們的正義感, 激發出他們心中的惋惜之情。于是, 教師提出:“如果瀑布會說話, 它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表達。”學生經過這樣的情境設置和疏導, 他們的情感投入、價值定位、語言態勢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為學生自由而真情地表達做好了鋪墊。

情感調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措施, 善于“煽情”的教師, 十分講究語文學習中的情感調動。有位教師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 讓學生課前充分查閱有關史鐵生的資料, 給學生布設了一種史鐵生的生活底色。課堂上, 她又通過閱讀、感悟、討論等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讓學生進入文本情境。這時, 她開始播放一首凄婉的二胡曲, 配以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 仿佛史鐵生那蒼涼的文字, 是來自她自己的心靈深處。在這種音樂、圖片、朗讀共同營造的特殊環境里, 學生的情感被調動, 心靈被震撼了, 多數孩子都哭了。教師這種綜合手段的運用, 是想“從這些字眼里尋求一種滋味”, 讓學生“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之后, 教師讓學生在1 0分鐘內寫出一個題為《面對苦難》的作文 (或寫本文的閱讀感想) 。

上一篇:scratch教學反思范文下一篇:110kv變電站施工圖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