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高考十年考點總結范文

2023-09-23

歷史高考十年考點總結范文第1篇

一、中國的政治文明

【高頻考點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內涵、特點及影響

(1)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維系紐帶、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對后世影響深遠。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 【高頻考點2】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分封制(西周)、郡縣制(秦)、郡國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郡縣制到行省制度的實施,是對地方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演變趨勢是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高頻考點3】三省六部制特點、影響及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①相權三分; ②職權分明; ③節制君權。 (2)影響

①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機構更加完善,歷代沿用。 (3)演變

宋代只保留“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三司并稱“二府三司”;元代廢三省制,只保留中書省;明代分中書省之權于六部。學*科網

【高頻考點4】宋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宋代設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明代廢除丞相,后設置內閣內侍機構;清代設置軍機處,君主專制達頂峰。其演變趨勢是君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 【高頻考點5】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年廢除的科舉制。

(2)其演變趨勢是選官標準由世家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人才選拔逐漸趨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高頻考點6】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背景、影響及特征 (1)背景

歐美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 (2)影響

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3)特征

①甲午戰爭前列強侵華反映了工業革命后掠奪原料產地、商品輸出的特征;侵華主要國家是工業革命中經濟實力強的英法美等國。

②甲午中日戰爭及甲午戰爭后的侵華,反映了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的資本輸出的需要;侵華國家增多;主要從瓜分中國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頻考點7】辛亥革命的結果與影響 (1)結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2)影響

①從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從社會史觀看,辛亥革命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化;

③從整體史觀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高頻考點8】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局部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共同抗戰。

(3)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近百年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9】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貢獻

(1)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

(2)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新中國。中華民族獲得了獨立,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程。

【高頻考點10】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

(3)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高頻考點1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與成就

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的國際背景下,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 一個原則,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兩大會議,即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

三大政策,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高頻考點12】中美、中日關系改善的影響

(1)打破了長期以來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進了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2)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有利于構建相對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有利于中國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中國的經濟文明

【高頻考點13】古代耕作方式與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3 3

式。這種耕作方式決定了中國古代基本生產模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為主要組織方式,推動了古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的進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和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存在的基石。 【高頻考點14】唐宋元明清商業的發展及經濟政策 (1)從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業活動受地域和時間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 ②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 ③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出現。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鎮興起和發展,農村的“草市”發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③明清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商業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減弱。

(3)經濟政策: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推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高頻考點15】列強經濟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1)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自然經開始解體。造成中國農民、手工業者大量破產貧困,因而具有“破壞”作用,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

(2)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

(3)列強侵華將中國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的同時,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高頻考點16】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特點、原因

(1)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它大體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進一步發展、日漸萎縮等幾個階段。

4 4

2)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政府政策、列強侵華、革命運動與戰爭、實業救國思潮等是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高頻考點17】近代社會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1)近代隨著列強的侵略,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習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民國初年的社會風俗與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發生巨變,如摒棄等級觀念,平等意識增強、摒棄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權意識增強等,這是近代文明發展的表現,更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標志。學科%網 【高頻考點18】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探索成就與失誤 (1)成就

①“一五”計劃建設完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

②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③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 (2)失誤 ①1958年總路線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其特點是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要求盡快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狀況的愿望,但它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②大躍進

主要特點是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具體表現為經濟建設中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等,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左”傾錯誤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主要特點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運動犯了生產關系嚴重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錯誤,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誤。 ④“左”傾錯誤的影響

1966年,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嚴重偏離了經濟建設的軌道,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

【高頻考點19】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5 5

(1)新時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增強企業活力,擴大企業自主權,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1992年初,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推動下,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期,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中國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頻考點20】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1)春秋時期

老子主張“無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兩者都是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戰國時期

①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平等,反對戰爭,主張任人唯賢,代表了戰國時期小生產者的利益。 ②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于如何改造社會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如孟子主張實行“仁政”,目的是調和階級矛盾。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封建集權的迫切愿望,在戰國時期最受統治者推崇。 【高頻考點21】宋明理學的主張及影響 (1)主張

南宋的朱熹將儒學發展到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宋明陸王心學,主張通過內心反省以求“理”,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響

①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

②積極: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價值。 【高頻考點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2)主張

批判地繼承儒學思想,反對理學對人性的壓抑;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主張學以致用。 (3)影響

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封建專制統治,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高頻考點23】維新思想與三民主義

(1)從早期維新思想到康梁維新思想的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從物質層次到制度層次。

(2)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為主體內容的三民主義,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論,將向西方學習的制度層次進一步深入。

(3)五四運動后,孫中山接受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幫助,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高頻考點24】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傳播

(1)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將西方啟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學說引入中國,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將反封建推進到思想文化的深層次。

(2)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促使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宣傳的主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高頻考點25】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 (1)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2)鄧小平理論

是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7 7

四、世界的政治文明

【高頻考點2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實質 (1)特點

①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點。

②它是一種原始的小國寡民的產物,直接民主,范圍狹小,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實質

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位和利益的極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奴隸、外邦移民和婦女根本沒有公民權和政治權利。

【高頻考點27】羅馬法的演變、特點及實質

(1)羅馬法經歷了《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變歷程。 ①《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標志著羅馬公民法的誕生。

②公民法主要是調整羅馬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適用于羅馬公民,其內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習慣法等。

③萬民法是指羅馬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于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點

①羅馬法律的歷史悠久以及羅馬的不斷擴張,促使羅馬法律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又有鮮明的階段性。 ②羅馬法倡導平等、正義、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則。

③其核心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滲透自然法的思想。

(3)實質:維護羅馬統治者利益,保護奴隸以外的自由民權利的奴隸制法律體系。 【高頻考點28】英國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首相通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可以組閣,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

29】美國1787年憲法

美國1787年憲法,貫徹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了主權在民原則、中央集權原則以及聯邦與州分權原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

(1)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 (2)民主原則:總統和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

(3)中央集權原則:“聯邦與州分權”的聯邦制原則主要表現為美國國家結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原則,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原則。

【高頻考點30】法、德代議制的確立過程及特點 (1)法國 ①過程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最終推翻了君主制;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 ②特點

共和派與保守派長期反復斗爭,歷程曲折漫長。 (2)德意志 ①過程

1871年德意志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 ②特點

德意志是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權和軍隊,擁有廣泛的權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德意志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但無實權,法律須經皇帝批準;立憲為虛,專制為實,具有濃厚封建專制、軍國主義色彩。 【高頻考點31】巴黎公社的特點及經驗教訓 (1)特點

①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下無產階級發動的一次突發性的城市武裝起義。 ②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經驗教訓

①無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國家機器。 ②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和鞏固革命成果,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③科學理論的指導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高頻考點32】“冷戰”局面下兩極格局的對峙 (1)“冷戰”的含義

指二戰后美蘇雙方為首的東西兩大陣營之間除直接軍事對抗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冷戰”主要表現為美蘇對峙,全方位的對抗。 (2)特點

①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其內部雖然有著矛盾和分歧,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②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③美蘇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具體表現為政治上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的對峙是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兩極格局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高頻考點33】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發展

(1)多極化趨勢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學@科網

(2)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多種力量重新組合,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是“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五、世界的經濟文明

【高頻考點34】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的影響 (1)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①引起“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了歐洲國家開始殖民擴張,掠奪的財富加快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 ②政治方面

首先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開始崛起,傳統的貴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

動搖了教會的權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沖突和融合。 (2)西歐殖民擴張的影響 ①對世界市場而言

②對歐洲殖民國家而言

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③對殖民地而言

促使亞非拉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殖民擴張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 ④對國際關系而言

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爭霸戰爭的發生。 【高頻考點35】兩次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國際貿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 (2)資產階級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材料,使世界貿易范圍規模迅速擴大。 (3)交通運輸條件和通訊手段的改變,聯系更加緊密,交往更加便捷。

(4)19世紀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高頻考點36】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余糧收集制,是用軍事、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實質是試圖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2)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糧食稅,是以經濟手段為主,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實質是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高頻考點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點及影響 (1)形成

斯大林時期,通過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措施,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2)特點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11 11

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影響

這種模式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較短時間內使蘇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國民經濟獲得較大發展;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或弊端,日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為日后蘇聯和東歐各國經濟和政治發展埋下了隱患,成為后來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高頻考點38】羅斯福新政與福利國家 (1)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①新的理論和政策:凱恩斯主義,實行國家干預經濟。

②新的特點:具有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調發展等特點,其最大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但沒有放棄自由競爭運行機制。

③新的模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二戰后被其他國家所繼承和借鑒。

④新的起點: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繼續發展的新起點。

(2)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

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故被稱為“社會減震器”。同時它又有利于擴大消費市場,緩和供求矛盾。

②福利制度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國內矛盾、挽救資本主義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種代價,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國家“按資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徹底消滅貧困和兩極分化,不能同社會主義相提并論。 ③福利國家制度帶來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也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高頻考點39】布雷頓森林體系 (1)背景

二戰后西歐普遍衰落,美國經濟實力增強,成為世界唯一的經濟強國。 (2)特點 ①雙掛鉤

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一固定

【高頻考點40】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和經濟全球化

(1)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主要有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歐盟是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合作程度最高,經濟一體化向經濟政治一體化過渡。

②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體現了南北合作,由大國主導。 ③亞太經合組織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范圍最廣、規模最大;各國差異最大;松散性、開放性,合作程度較低。學#科網 (2)經濟全球化

①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科技發展的推動;交通和通訊手段進步,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局勢相對穩定。

②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資本在全球的流動,實質是發達國家新一輪資本的全球擴張。

六、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頻考點41】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1.歷程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經歷了起源(智者運動)——形成(文藝復興)——發展(宗教改革)——高峰(啟蒙運動)的過程。 2.特點

(1)古希臘人文主義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2)文藝復興肯定人和人性,強調人的價值。

(3)宗教改革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力,提倡個人宗教信仰的自由,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 (4)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的旗幟,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科學、自由、平等,反對特權等。 【高頻考點42】牛頓力學體系、相對論、量子論和達爾文進化論

(1)牛經典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及其以后的機器生產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2)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是對生物學的一次偉大綜合,有力地挑戰了神創論,極大地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對處于危亡的國家思想界也產生巨大震動。

(3)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

43】近現代世界主要美術流派的特點

(1)新古典主義美術: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強調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和諧。

(2)浪漫主義美術:深入發掘人的感情世界,注重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強調色彩的作用。 (3)現實主義美術:注重表現社會現實。

(4)印象畫派:借助當時光學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強調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萬物的“瞬間印象”,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5)現代主義美術: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流露出藝術家憤怒、消極、悲觀、失望等復雜心理。

14 14

歷史高考十年考點總結范文第2篇

一、選擇題(共12小題,60分)

1.面對社會疾病,孔子從不向神靈禱告。他主張“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見,孔子 (

) A.拒絕禱告是因為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張尊敬神靈的同時盡量與之保持距離 C.認為用實際行動更能推動社會進步 D.明確否認神靈禱告對社會的推動作用

2.道家思想中其實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將社會各種制度全部推倒的沖動,只表明它對現實社會深懷絕望而并不意味著真的就希望人類社會橫遭毀滅。這反映了道家(

) A.對國家統一安定的強烈渴望 B.對“無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悲觀態度 D.對“小國寡民”社會的追求

3.近代學者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說:“今無慈惠廉愛,則民為虎狼也;無文學,則士為牛馬也。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他評價的是(

)

A.孔孟的仁義之道 B.老子的辯證思想 C.韓非的重刑理論 D.墨子的“非攻”主張

4.東漢中期的順帝在繼位前歷經磨難,繼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革新政治,把漢文帝作為其從事政治活動的楷模,認為當時國家的殘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這表明他(

) A.主張遵循黃老之術

B.反對治國尊崇儒術 C.強調治國外儒內法

D.推崇孔子的禮學思想

5.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理論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張(

) A.是當時社會民本思想的體現

B.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 C.為加強君主專制提供理論依據

D.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

6.《論語》在漢代不受重視,只被看作輔助讀物,《孟子》 在北宋之前連經書都不算,南宋朱熹對《論語》《孟子》加以解釋后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這表明(

) A.四書為闡發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晉戰亂使儒學傳統斷絕 C.理學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產物

D.傳統儒學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7.儒家學者李翱“援佛入儒”,通過對孟子“性善論”的發展和對韓愈“性三品”說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觀,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這反映出唐代(

) A.儒學的正統地位動搖 B.“三教合一”趨勢加強 C.儒學有所繼承和創新 D.儒學復古色彩濃厚

8.程朱理學認為,“人欲”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對立;并進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如此看來,“存天理,滅人欲”(

) A.特別注重提升人的個人修養 B.完全否定了人類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義維護專制統治

9.南宋時期,蘇州等地流傳這樣一種觀念:“如不能為儒,則巫醫、僧道、農圃、商賈、伎術,凡可以養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 A.佛教、道教的影響不斷擴大 B.重農抑商觀念出現動搖 C.政府實行寬松的思想政策 D.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

10.明清時期,學界出現了一股研究“禮學”的熱潮。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希望通過對古禮的研究,以禮抗俗,重新確立社會的四民秩序。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思想專制的強化 B.陽明心學助長空談之風 C.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沖擊

11.顧炎武重視對文字音韻、群經諸史、典制輿地乃至河漕兵農的研究,開啟了諸多新的研究領域。后世學者稱“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這體現了(

) A.經世致用 B.反對專制 C.唯物史觀 D.復興儒學

12.王夫之說:“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必有奉以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確提出了主權在民學說 B.主張君主應該由民眾理性選擇 C.闡釋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理論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40分)

13.儒家思想產生以后,在歷史上經歷了不斷的改造、發展和演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五年……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孫通……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愿……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上曰:“可試為之……”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以尊卑次起上壽。……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邱濬《大學衍義補》

材料二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朱熹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髓),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

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顧炎武

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

——王夫之

(1)結合材料一中的三則材料,概括漢代儒學地位上升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朱熹關于“理”的內涵。說說宋明理學為什么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8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張。請你選擇其中一則材料談談你對這種主張的認識。(6分)

14.傳統書院是中國文化傳承至今的一把鑰匙,某校組織了“走進傳統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組同學來到岳麓書院,看到書院大門兩旁的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他們感到很好奇:岳麓書院歷史上活躍過哪些名人?因而搜集整理了如下材料: 976年,岳麓書院建立。張栻主教期間,提出了“傳道濟民”的教育宗旨和“學貴力行”的主張。1167年,朱熹和張栻進行學術辯論,聽者眾多,以致“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張二人相互影響,彼此的學術觀點都有所變化。明中葉以后,王陽明及其弟子紛紛來書院講學,有的人也兼收朱學。王夫之在書院讀書期間創辦了“行社”。近代許多著名人物,如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陳天華、蔡鍔等均曾求學于此。

圍繞一個角度,以材料中兩個人物的主要活動為例,概述岳麓書院的歷史作用。(20分)

3

CACAC DCCDC AB

13.參考答案 (1)原因:儒家的主張有利于維護君主權威和等級秩序;董仲舒倡導“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神化了皇權,使之進一步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導儒學、推行教化的主張,重用儒生,設置太學,表彰六經等措施,使儒學地位開始上升。

(2)內涵:“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在社會上的表現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原因:重點從政治方面轉向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髓),將人、社會和宇宙聯系起來,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關系的嚴密思想體系;宋明理學上升到思辨化階段,形成論證嚴密的儒學思想體系,是哲學化的儒學。

(3)主張:批判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堅持唯物論。認識:黃宗羲的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顧炎武的這一主張有利于形成務實的學風;王夫之的主張有利于沖破理學唯心主義的牢籠。

14.參考答案 示例一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發展,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強調理是世界的本原;王陽明則主張“心外無理”,提出“知行合一”。岳麓書院成為二人思想發展和傳播的重要基地。

示例二 秉持務實的教學傳統,培養了大批經世致用的人才。

曾國藩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二人都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岳麓書院培養的許多人才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高考十年考點總結范文第3篇

考點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導向作用。(2)激勵作用。(3)評價作用。 考點2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考點3教師的角色 (1)教師的一般角色 ①傳道者角色。②授業、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與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

①學生學習的促進者。②教育教學的研究者。③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考點4師生關系的概念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考點5辯證統一的師生關系 (1)教學上——授受關系。(2)人格上——平等關系。(3)社會道德上——相互促進的關系。

考點6課程的含義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以及進程的安排。

狹義的課程是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的總和以及它們之間的開設順序和時間比例關系。 考點7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課程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課程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考點8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1.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體現了國家對學校的統一要求,是組織學?;顒拥幕揪V領和主要依據。

課程計劃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構成。 2.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亦稱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標準的結構(五部分組成):(1)前言。(2)課程目標。(3)內容標準。(4)實施建議。(5)附錄。

考點9教學的一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考點10教學過程的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3)掌握知識與形成思想品德相結合。(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作用相結合。

考點11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按照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道爾頓制和特朗普制。班級授課制是我國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或掌握知識與能力發展的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為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達到一定質量;有利于大面積培養人才;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缺點:難以因材施教;難以形成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缺乏靈活性。 考點12德育的概念

廣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 考點13德育過程的概念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響,并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展的過程。 考點14德育原則

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考點15課外活動的形式 (1)群眾性活動。

①報告和講座;②各種集會;③各種比賽;④參觀、訪問、調查、旅行;⑤社會公益活動。 (2)小組活動。

①學科小組;②技術小組;③藝術小組;④體育小組。 (3)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單獨活動的形式。它往往與小組或群眾性活動相結合,由小組或班級分配任務,根據個人的興趣、才能,個別單獨地進行。 考點16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主要特征: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2~7歲)主要特征:言語和概念發展速度驚人,思維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狀態。

3.具體運算狀態(7~11歲)標志:出現“守恒”的概念,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思維開始發展到形式階段。

皮亞杰提出,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四個因素是:成熟、練習和經驗、社會性經驗和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考點17智力差異與因材施教

1.為了對人的聰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學家創造了許多測量工具,這些工具被稱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

智商:即智力常數,它是通過智力測驗所得分數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種相對指標,簡稱IQ。計算公式如下: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2.智力的差異:包括智力的個體差異和智力的群體差異。(一般認為,IQ超過140的人屬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屬于智力低下。) 3.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表現在: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反思型與沖動型、整體性和系列性、心理自我調控等方面。 考點18聯結學習理論

1.桑代克的嘗試—嘗試錯誤說

桑代克根據實驗提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定律: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 2.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1)獲得與消退

(2)刺激的泛化與分化(會判斷 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將不同的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1)強化;(2)強化的程式;(3)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 (4)消退;(5)懲罰。 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起作用)

(2)觀察學習(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和創造性觀察。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和動機過程)

(3)對強化的重新解釋(除了直接強化外,班杜拉還提出了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考點19認知學習理論

1.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習的方式。 (1)學習觀

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提倡發現學習;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2.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 (1)有意義學習的含義:就是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2)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教材要有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

(3)意義的同化:三種模式即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組合學習。

(4)組織學習的原則以及策略:逐漸漸分化原則;整合協調原則;先行組織者策略??键c20學習的信息加工論觀點

加涅把學習按照從不知到知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考點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之后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個體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其基本觀點有:(1)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知識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則。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2)學習觀: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3)學生觀:學習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校情境的。

考點22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透因兩個方面構成的。具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強化功能、調節功能。

考點23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理論

(1)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理論家們提出的。

(2)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將強化分為三種方式: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 (3)替代性強化即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 2.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馬斯洛提出的。

(2)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現的先后及強弱順序分為高低不同的七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3.動機歸因理論

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控制源、穩定性、可控性。 4. 自我效能感理論

(1)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推測和判斷。 (2)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3)行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4)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暗示,情緒喚醒。 5. 成就動機理論

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由兩種相反傾向的部分組成,一種稱為力求成功,另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由于兩種動機所占比重的差異,會產生兩種不同的人,一種稱為避免失敗者,另一種稱之為力求成功者。避免失敗者往往選擇容易完成的任務,而力求成功者則喜歡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傾向于選擇成功率為50%的任務。 考點24學習動機的激發 1.適當地開展學習競賽。 2.正確運用獎勵與懲罰。 3.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4.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 考點25知識的含義及實質 知識屬于人們的認知經驗,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對客觀現實認識的結果,它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

根據知識的概括水平,可以分為具體知識和抽象知識;根據知識的功能,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的表征形式:命題網絡。程序性知識的表征形式:產生式系統。 考點26知識的學習

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掌握,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構建相應的認知結構。 根據頭腦內知識的不同形式或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知識學習可以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根據知識間的相互關系,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歸屬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可分為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三個彼此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階段。 考點27知識的理解 1.理解在學習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識記;(2)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3)有利于學生應用知識。 2.提高知識理解水平的措施 (1)擴充和利用感性經驗;(2)運用變式與比較;(3)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4)通過啟發式教育,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5)照顧學生理解教材的特點。 考點28知識的鞏固

知識的鞏固,指的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對教材的持久記憶。

知識鞏固是知識積累的前提。知識的鞏固與理解相互依存。知識的鞏固是知識應用的前提。 知識鞏固的途徑有:(1)提高識記的目的性、自覺性。(2)學生采取各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記憶效果。(3)合理的組織復習。 考點29技能及其種類

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技能可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點:(1)動作對象的客觀性;(2)動作進行的外顯性;(3)動作結構的展開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心智技能的特點:(1)對象具有觀念性;(2)執行具有內潛性;(3)結構具有簡縮性??键c30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培養 1.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

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練。 2.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高原期”:在練習中期往往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這就是聯系成績上的所謂“高原期”,也可以叫做高原現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考點31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培養 1.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1)原型定向,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使這種活動“外化”為原型。

(2)原型操作,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執行。 (3)原型內化,就是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 2.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和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考點32學習遷移的種類

1.正遷移與負遷移。

劃分依據:遷移性質不同。正遷移:促進作用;負遷移:干擾或阻礙作用。

2.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劃分依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 水平遷移(橫向遷移):順向遷移(先行影響后繼);逆向遷移(后繼影響先行)。 垂直遷移(縱向遷移):自上而下(上位影響下位)同化;自下而上(下位影響上位)順應。

3.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劃分依據:遷移內容的不同。 考點33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1.形式訓練說

該學說認為心的組成成分是各種官能,它們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則;一種官能的改進會加強其他所有官能。 2.相同要素說

該理論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學創始人桑代克。認為遷移的產生是因共同要素的存在。 3.概括說

該理論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賈德。“水下擊靶”經典實驗。 4.奧蘇伯爾的認知觀

基本觀點: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認知結構變量是影響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 奧蘇伯爾提出了三個主要的影響遷移的認知結構變量:可利用性、可辨別性與穩定性和清晰性。

考點34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認知結構;(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陸欽斯的“量杯”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一個典型例證) 考點35促進遷移的教學

精選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考點36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其特征有:(1)具有主動性;(2)具有有效性;(3)具有過程性;(4)具有程序性。

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會資源利用策略)

考點37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論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具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2.權威階段(6~8歲) 3.可逆性階段(8~10歲) 4.公正階段(10~12歲)

考點38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

柯爾伯格發現兒童的道德發展普遍經歷了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發展順序。 1.前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的定向。 第二階段:樸素的利己主義定向。 2.習俗水平

第三階段:使他人愉快和幫助他人的定向。

第四階段:盡義務、重權威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別人和社會的期望。 3.后習俗水平

歷史高考十年考點總結范文第4篇

王善文臨沂太平中學2012.11

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

一. “人本思想”是構建和諧世界的精髓所在:

1.14—16世紀的文藝復新宣揚人文主義精神;(九上第10課)

2.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體現了人類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九上第22課)

3.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法律文件都體現了平等、民主、法治等有利于社會和諧的人本思想。(九上第

11、

12、

13、18課) 二.“法制建設”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保障 :

1、17—19世紀,英、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2、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國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三.構建和諧社會存在的問題 :

1.恐怖主義,戰爭,環境污染問題等等

上一篇:臨床技能大賽理論試題范文下一篇:熱能動力裝置專業職業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