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

2023-09-17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1篇

作者簡介:徐婷(1992-),女,漢,江西南昌,研究生在讀,江西師范大學,產業經濟學。

張燕(1990-),女,研究生在讀,江西師范大學。

摘要: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是這個國家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在當今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每個國家都融入全球金融體系,國家與國家緊密相連,牽一國而動一區域,動一區域而影響世界,作為橋梁的貨幣匯率至關重要。匯率的變化意味著貨幣升值或變質,也就是該的購買能力。人民幣是中國的貨幣,人民幣的政策不僅為中國經濟服務,而且還維護了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人民幣匯率改革已經帶來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這將加速整合中國和世界經濟。而改革似乎是相對成功的,但中國證明整個匯率改革成功的路還很長。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一、穩步推進匯率制度改革

此一時,彼一時,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形勢,我們需要的匯率制度也不盡相同。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必要措施。①一方面,人民幣匯率改革必須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主動性,就是主要根據我國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決定匯率改革的方式、內容和時機??煽匦?,就是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要在宏觀管理上能夠控制得住,既要推進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現金融市場動蕩和經濟大的波動。漸進性,就是根據市場變化,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驟地推進改革。②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不等于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適時適當的調整重要貨幣在一攬子貨幣中所占的比重,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改革開放,與時俱進,中國政府在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

二、拉動內部需求

中國目前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宏觀經濟增長三個因素也叫三架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消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雖然實現了軟著陸,但是同時也陷入了通貨緊縮,消費嚴重不足而投資也偏向銀行的保守方式。這種情況下,政府只好通過增加出口來刺激經濟發展,所以這十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出口的貢獻一直非常大,但是外匯儲備的累積導致目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個人投資過于保守,所以投資中,政府投資占據了主導,直接的表象就是政府主導的房地產投資,并出現了泡沫化。在投資和出口同時被限制的時候,消費就露出水面,國家必須通過刺激內部的也就是老百姓的消費需求(這里的消費需求不包括房產這樣的永久性需求,僅指一般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生活水平。

我國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但還未完善的加以利用。中國居民喜歡儲蓄,目前我國國內居民消費率40%左右,而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8%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當然,國家政府也注意到了,并相應的采取了相關政策與措施以鼓勵我國居民消費,但效果并不顯著。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我國的教育、醫療保障、衛生事業,我們應該加快和改善民生、大力投資教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災后重建等項目,這樣才能讓居民痛痛快快花錢,毫無后顧之憂。

三、調整我國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數量比例關系。然而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呈現出以下情況:(1)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平衡。(2)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3)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56957億元,比例為10%;第二產業249684.4億元,比例為43.9%;第三產業262203.8億元,比例為46.1%。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低10~17個百分點。人民幣升值,這是一個調整國內產業的契機。首先,保持農業基礎地位不變,把優化第一產業優化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任務,積極學習高端技術,擴大產量,建立農產品品牌并推廣。其次,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轉型,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過渡,將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起來。再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一方面通過創造性的知識科技化的發展來促進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使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最后,強化政府在法規及制度建設和維護公平競爭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規范競爭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③

四、積極協調好宏觀經濟政策,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宏觀經濟政策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中央銀行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就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法定準備率。依據市場供給與需求關系,央行調控人民幣貨幣的供給數量,采取相適應的貨幣政策,預防與避免國內貨幣市場上出現供求不均衡的情況。例如,國內經濟出現通脹現象時,采取緊縮型貨幣政策或緊縮型財政政策,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上買入證券國債、改變稅率或稅率結構等一項甚至幾項共同作用調節市場上多于的貨幣,以達到控制國內物價上漲的目的。在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同時我國人民銀行也努力做到提高其調控水平,改進外匯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五、穩步走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不急不緩,不驕不躁

國際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有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首先,我國應該積極地推進經常項目下用人民幣計價和清算,積極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我國已開始實行以人民幣為計價清算單位與周邊臨近國家進行貿易,但這僅僅只是開始,我們要從周邊化走向區域化,最終達到國際化。其次,逐步開放金融市場。所謂開放金融市場有兩層含義:第一,是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參與的市場;第二,是居民和非居民參與的市場。想要達到自由匯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國海關網站消息,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3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貿易順差3824.6億美元,同比擴大47.3%。在剔除2013年套利貿易墊高基數因素后,全國進出口同比實際增長6.1%。目前我國對外依存度仍有50%左右,只有當我國對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時,才可全面開放本國金融市場,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

中國的經濟正在處于高速發展和快速轉型的特殊時期,任何戰略決策的失誤都會帶來不可估計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幣的未來之路是一個充滿艱辛和曲折的過程。人民幣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注解:

①Lv,DeLiang.The Impacts on Chinas Econom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MB Revaluation[D].Staffordshire University,March 2010.

②王慧.盯住一籃子貨幣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③王璐.淺談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狀況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2篇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673118)

作者簡介:

梅琳(1976~),女,陜西寶雞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

鮮于波(1970-),湖北武漢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實驗金融學。

摘要:結合中國現行貿易模式的特點,文章從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入手,采用了新政治經濟學中關于匯率制度戰略選擇的研究方法,對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和匯率升值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對匯率變動的反應彈性差異很大,不同國際貿易模式下的匯率傳遞系數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我國現行對外貿易依然以加工貿易為主,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在理論上并不會對我國社會福利產生嚴重影響。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加大匯率彈性更有利于豐富貨幣政策當局的工具選擇范圍,有助于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的保持,也有助于推進出口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方向的合理選擇。

關鍵詞:貿易模式;匯率傳遞系數:匯率制度

文獻標識碼: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匯率預期;遠期匯率

一、引言

匯率是一國貨幣的相對價格,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匯率對一國的出口、貨幣政策等影響日益擴大,對匯率未來走勢的預期能顯著地影響經濟決策。但是匯率預期作為一種心理變量,無法對其進行直接的觀測和研究,而必須借助替代變量。因此要研究市場對匯率的未來預期,首先必須確定關于匯率預期的替代變量。

遠期(期貨)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形成一種比較優良的遠期價格形成機制。首先,在一個市場化程度高的遠期(期貨)交易市場上,眾多買賣雙方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自由競價的方式達成,從而使各種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都能在遠期(期貨)市場上體現,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比較能反映基礎資產的真實價格。其次,理論上的遠期價格是利用無套利原理從現貨市場上客觀得出的,也就是說,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當市場接受了可能的信息,就會基于該信息制定出即期和遠期價格。因此,客觀的遠期價格必須與市場對未來價格的主觀預測相一致,否則市場的力量將驅動當前的價格與之相一致(Lawrence Galitz,1998)。因此,用遠期匯率作為匯率預期替代變量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目前人民幣即期匯率對應著四個遠期市場,分別是:境內的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遠期結售匯市場,境外的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市場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人民幣期貨市場,這四個遠期市場各自形成不同的遠期匯率。那么,究竟何種遠期匯率最能夠合理反映人民幣匯率預期,這就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遠期匯率市場考察的指標

何種遠期匯率市場所生成的遠期匯率最能合理反映人民幣匯率預期,可以通過考察遠期匯率市場的一些指標。

一是流動性指標,如交易量、持倉量等。交易量大意味著市場容量大,交易活躍,越能發揮多空雙方博弈的力量;交易量越大,市場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同程度高,同時從技術分析上說有助于產生連續的報價,準確地反映市場預期。交投清淡的市場不利于產生合理的遠期價格。

二是市場參與者數量和成熟度。市場參與者數量多,表明市場具備有一定的廣度,同時要特別考慮機構參與者的比例,機構投資者具有深厚的金融投資理論功底和專業的分析技術,能對市場作出相對合理的判斷,有助于驅動市場預期的理性化。

三是市場化程度。主要指遠期價格的形成機制是否市場化,也包括市場參與者是否可以自主選擇遠期交易的品種、期限、數量、價格等。如果遠期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高,本國或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系統一旦發生變化,市場相應的改變或調整其匯率預期,就會迅速反映到遠期匯率上。因此,遠期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高低決定了匯率預期的變動是否能及時有效地反映到遠期價格上,決定了該遠期匯率能否準確反映匯率預期。

三、四大人民幣遠期比較

(一)人民幣遠期結售匯

1.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市場概述

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是客戶與銀行簽訂協議,約定未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期限及匯率,到期時按照該協議議定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的本金全額交割。它通常是以企業未來商品貿易的實際支付(即真實貿易背景)為基準,將要支付的貨幣金額按照預先約定的價格(匯率)鎖定,以此來抵消匯率波動風險。從市場參與者看,遠期結售匯交易屬于銀行與客戶(企業)間的零售業務。

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市場起步較早,始于1997年。1997年4月,中國銀行作為我國第一家試點銀行開始經營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且僅允許在經常項下進行。經過11年的發展,目前遠期結售匯業務已經擴大至所有具有即期結售匯資格的銀行,遠期結售匯的范圍擴展至經常項目和部分資本項目,其中包括用于償還自身的境內外匯貸款和經國家外匯管理局登記的境外借款。

(1)合約幣種、期限

遠期結售匯的貨幣可以是人民幣對各種可自由兌換貨幣,幣種包括美元、港幣、歐元、日元等9個幣種。期限檔次主要包括從7天,20天至12個月共14檔。交易可以是固定期限交易,也可以是擇期交易,此外還可以申請辦理最長期限為1年的展期。

(2)交易量

人民幣遠期結售匯交易剛推出的第一年,總成交金額僅有7.67億美元;2005年后雖然發展迅速,交易量有了大幅上升,但和成熟市場相比,交易量仍然很小。

主要原因可能歸咎于匯率彈性低、結售匯的成本偏高以及結售匯業務的實需原則三個方面導致的需求不足。2005年“7·21”匯改以前,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很低,匯率甚至比歷史上的固定匯率制度更穩定,匯改雖擴大了匯率的單日浮動區間,但是波動率仍然很低,因而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的意愿不強。銀行遠期外匯的買入價(遠期結匯價)過低,而遠期外匯的賣出價(遠期售匯價)過高,這樣結售匯點差往往大于匯率預期變動,結售匯的成本過高,企業風險管理的動力不足,也導致了需求低下。此外,人民幣結售匯業務的開展要求“真實貿易背景”和“本金全額交割”,強調對貿易真實性的控制,且不允許投機性交易的存在,導致了交易規模萎縮。

數據來源:《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2.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的定價方法是基于套補的利率平價理論(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 CIP),該理論的經濟含義是:遠期差價是由各國利率差異決定的,并且高利率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貼水,低利率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升水。CIP的一般形式是:

升(貼)水率=本幣拆借利率-外幣拆借利率

在進行遠期結售匯報價時,利用上述公式套算出遠期匯率①。但是目前遠期結售匯價格形成機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運用CIP理論進行遠期結售匯定價,要求本外幣利率能合理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目前人民幣即期匯率和外幣拆借利率(一般使用LIBOR)都能基本確定,決定遠期結售匯價格的關鍵因素是本幣拆借利率,由于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現有的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主要是CHIBOR和SHIBOR)的代表性不足,形成的遠期結售匯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市場對匯率的預期。具體來說,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CHIBOR)僅對有成交記錄的同業信用拆借進行計算,但我國的同業拆借市場上信用拆借的成交很不活躍,不能形成連續的報價;而且CHIBOR最長期限僅4個月,流動性缺乏,容易偏離實際利率。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雖然形成機制上與LIBOR接近,但是Shibor的報價行并不承擔以其報價而成交的義務,因此SHIBOR不能像LIBOR那樣反映市場的真實供求關系。另一方面,SHIBOR報價銀行僅16家,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使得SHIBOR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資金供求價格。另外3個月以上中長端的SHIBOR成交也不活躍,市場參與程度不高,這些因素都使SHIBOR的定價參考功能也受到削弱。

其次,銀行的遠期結售匯報價采用一日一價,大額交易的匯價須面議并逐級報批,價格形成未實現市場化,且報價缺乏連續性,一旦匯價波動劇烈,對市場預期的反映便顯滯后。

再次,在短期內,境外NDF匯率依然對國內遠期結售匯定價有較強的參照作用。遠期結售匯的價格受到境外NDF市場的牽引,定價的自主權受到影響。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低,基準利率缺失及結售匯交易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定價的合理性有待提高,即遠期結售匯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遠期外匯的真實供求狀況,其真實反映市場對匯率預期的能力有限,不適合作為未來即期匯率的有效預測。

(二)銀行間外匯遠期

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于2005年8月15日啟動。

銀行與客戶間的結售匯交易量有限,由此導致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也相當小。例如2006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外匯市場僅有336筆人民幣與外匯的遠期交易成交,全季度交易額34.2億元人民幣,不及境外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市場單日平均交易額的1/3。2007年,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成交2945筆,總成交金額223.82億美元,日均成交量為0.92億美元,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長58.6%,但是交易量仍然很小。

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市場不夠成熟,在市場成立初期交易清淡,部分交易日甚至單日無成交,不能構成連續的報價。因此銀行間遠期匯率尚不能準確反映匯率預期。

(三)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人民幣期貨

在境外遠期市場中,2006年8月2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首次以無本金交割的標準化合約的形式推出人民幣對美元、人民幣對歐元及人民幣對日元的期貨和期權三對人民幣衍生品。

目前,人民幣期貨的合約價值為100萬元人民幣,最小變動價位為0.00001美元(對應每張合約10美元),合約的初始保證金為1080美元,維持保證金為800美元,作為不可交收的遠期合約一律采取現金交割方式。

人民幣期貨的合約的流動性差,表現為交易量和持倉量小。根據CME的統計,2007年全年僅人民幣/美元的期貨合約有成交,且主要為3個月以內短期合約。單日成交最大量僅為300多張,最小低至數張,截至2008年2月29日,持倉量僅有1024張。每月交易量很小,多則2億美元,少則不足千萬美元。由于流動性差和缺少客戶需求,CME人民幣期貨市場容量遠低于境外NDF市場和境內遠期市場。

相比境內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CME人民幣期貨市場發展歷史更短,自開市以來CME人民幣衍生品交易總體低迷,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都嚴重不足,影響力尚小,故CME人民幣期貨價格暫不能準確反映匯率預期。但另一方面,作為世界最大衍生品交易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外匯場內交易提供者,CME在外匯期貨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CME能夠較早占領這個位置,旨在將來。從長遠看,CME人民幣期貨對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視。

(四)無本金交割遠期(NDF)

1.無本金交割遠期概述

無本金交割遠期(Non-deliverable Forwards,NDF)是一種場外交易外匯衍生產品,主要用于實行外匯管制國家的貨幣。當一國存在某種程度的外匯和匯率管制,其遠期外匯市場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缺乏外匯市場的避險或投機工具。NDF的產生為外匯管制國家的國外投資者提供了一種對沖匯率波動風險及投資的離岸機制,形成了境內遠期外匯市場的補充。

NDF的交易雙方基于對匯率的不同看法,簽訂無本金交割遠期交易合約,確定遠期匯率、期限和名義本金額,合約到期時無需交割本金,只需將到期日的即期匯率(在到期日前兩天確定)與合約協定匯率的差額進行交割清算。結算貨幣是自由兌換貨幣,一般為美元。顧名思義,NDF到期后是進行差額交割,不用備有本金的收付,合約規定的名義本金數額實際上只用于匯差的計算,無需實際收支,對未來現金流量不會造成影響。

2.人民幣NDF市場概述

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交易從1996年開始出現于新加坡,是亞洲地區六種主要幣種的NDF之一。人民幣NDF市場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本輸入國之一,數量眾多的跨國公司對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有了保值的需求。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投資者開始擔心人民幣的貶值,也有一些機構希望從人民幣的貶值中獲利,而中國境內又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外匯遠期市場,因此人民幣NDF的交易便在香港、新加坡等離岸金融中心日趨活躍。目前新加坡和香港是人民幣NDF交易的主要市場。

(1)市場參與者

NDF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充當交易做市商的大銀行和投資機構,大多國際性的銀行為其客戶提供無本金交割遠期業務。根據亞洲風險雜志(Asia Risk)的2005 年6月的調查,開展人民幣NDF業務的機構包括匯豐銀行(HSBC)、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花旗銀行(Citibank)等,以及著名經紀商萬邦有利(Prebon Yamane)。他們的客戶主要是在中國有大量人民幣收入的跨國公司,也包括總部設在香港的中國內地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對沖基金等,這些客戶希望通過參與人民幣NDF交易進行避險或投機。

(2)合約期限與流動性

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的期限一般在數月至數年之間,主要交易品種是一年期和一年以下的品種,超過一年的合約一般交易不夠活躍。這與一般的遠期外匯交易的期限特點一致①。

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2006年第二季度與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大通討論后估計。

目前人民幣NDF合約到期時間最長為5年。到期日在1年以內的合約的流動性高,其中又以1年期合約為最強。到期日超過1年的合約成交都不活躍,表現為波動劇烈但波動頻率分散,有時連續數個交易日都是零波動①;由于交易量較小,價格被人為操縱的可能性大,表現為經常有異常值出現。表中詳細描述了亞洲各市場的成交量和不同期限合約的流動性,也驗證了以上結論。

(3)交易量

目前NDF市場交易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由于場外交易、合約非標準化等原因,NDF的交易量很難精確統計,只能做粗略估算。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2001 年4月的NDF日均交易量為0.55億美元。人民幣NDF占海外人民幣遠期交易總量的90%。2002年第四季度人民幣開始產生升值壓力以來,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的人民幣NDF交易日趨活躍,成交量逐年攀升,到2007年NDF日均交易量大約增至30億美元左右。根據數種渠道數據的估計和比較,2003和 2004年兩年境外人民幣NDF年成交金額分別在1800億和1700億美元上下。從可得數據看,境外NDF交易量遠大于國內市場人民幣遠期和掉期交易量之和。

(1)數據來源:張光平(2005)根據國際清算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新興市場交易商協會(EMTA)數據估算而得。見張光平《人民幣衍生產品》,p485。

(2)數據來源:國際清算銀行(BIS)《亞洲貨幣的無交割遠期交易市場》,2004

(3)數據來源: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市場調查。

(4)數據來源:國際清算銀行2004年第二季度報告,Guonan Ma, Corrinne Ho, Robert N McCauley

3.NDF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NDF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傳統的遠期交易不同。一是由于境外投資者很難直接投資于匯率管制的貨幣,以及人民幣的不可自由兌換性,在離岸市場上不能自由進行人民幣的兌換和拆借,NDF的價格不能由無套利原則來決定,其定價過程并不直接受本幣國內外市場的利率及貨幣政策的限制,而主要由海外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決定。由于市場中同時存在套保和投機兩種力量,NDF價格反映市場中各方力量價格博弈后形成的市場均衡。二是由于人民幣NDF交易是離岸交易,國家外匯管理局對NDF市場實施監管的難度很大,因此在人民幣匯率上能夠較為自由地反映人們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人民幣未來匯率走勢的參考。

四、小結

綜合比較人民幣四大遠期市場后我們發現,NDF的發展歷史最長,NDF交易因其離岸性質,市場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匯率預期變動。同時,NDF的交投相當活躍,流動性強,參與者多為成熟的國際交易者,從有效性角度看,要高于境內市場的遠期結售匯交易和銀行間外匯遠期交易。因此理論上NDF匯率更適合作為匯率預期的替代變量。在實務操作中,新加坡和香港市場的NDF報價也經常用作對未來匯率走勢進行預測的參考變量。另就期限而言,一年期NDF由于其成交最活躍、流動性最強,因此最有利于準確反映市場的匯率預期。

參考文獻:

[1]Hung-Gay FUNG, Wai K.LEUNG, Jiang ZHU. Nondeliverable forward market for Chinese RMB:A first look. In: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348-352.

[2]葉永剛,李源海.遠期結售匯—人民幣兌外匯遠期市場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洛倫茲·格利茨.金融工程(唐旭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張光平.人民幣衍生產品(上下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黃志剛.宏觀調控效應的匯率制度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6]徐子福,洪昊.不完備市場下的遠期結售匯定價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2006,(8):41-44.

[7]羅賢安.人民幣非交割遠期探索[J].上海金融.2004,(9):16-19.

(責任編輯:賈偉)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015年8月,央行宣布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當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3.08%。對此,本文綜合運用BEER、ELBADAWI、NATREX模型對人民幣均衡匯率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2015年8月人民幣匯率貶值是對二季度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合理回歸,調整后的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于均衡匯率。此外,根據本文實證結果,我們預計,在長期內人民幣匯率將總體上維持升值趨勢,但在短期內,人民幣匯率存在較大的貶值壓力。

關鍵詞:均衡匯率;要素均衡匯率模型;行為均衡匯率模型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備受各界關注。自2005 年7 月21日中國正式宣布放棄盯住單一美元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而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除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基本不變外,人民幣匯率總體趨升①。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5.6%,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55.46%。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隨后的3天內貶值4.65%,盡管其后又有小幅升值,但8月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仍較7月貶值3.08%。人民銀行對此的解釋是,這次人民幣匯率貶值是過去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點差的一次性校正,也是市場預期的變化。外界認為,人民幣的貶值主要是為了改善中國的出口,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外界對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的預期強烈。8月份人民幣的貶值究竟是前期流動性寬松帶來的被高估壓力的一次性釋放,還是為了改善出口而持續貶值的開始,當前人民幣匯率距離均衡水平有多遠?客觀評估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水平,測算當前人民幣實際匯率失衡的程度,對于解答這些問題,預測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均衡匯率估算模型簡要述評

估算均衡實際匯率一直是開放宏觀經濟學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其根本困難在于均衡實際匯率不可觀察。早期研究主要運用購買力平價原理測算均衡實際匯率,該原理假定均衡實際匯率是恒定不變的常數,為了保持實際匯率恒定,兩國之間的名義匯率會隨著兩國通貨膨脹水平的變化而變動[1]。然而,購買力平價假定均衡匯率固定不變與現實不符,各國匯率演變的歷史表明,均衡實際匯率經常發生變化,不斷從一個均衡點轉移到另一個均衡點。

針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不足,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學家開發了一系列均衡匯率模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基本要素均衡匯率模型(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簡稱FEER)和行為均衡匯率模型(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EER)?;疽鼐鈪R率模型(FEER)由Williamson(1994)等學者首先提出,該理論認為,要素均衡實際匯率是同時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實際匯率,內部均衡意味著不可貿易品市場能夠實現供求均衡,而外部均衡是指滿足一國經常項目的貼現和必須等于零的預算約束[2]。然后,根據這兩個市場與實際匯率間的結構方程,計算出相應的均衡匯率?;疽鼐鈪R率理論主要從先驗的宏觀經濟均衡模型中導出實際均衡匯率,具有堅實的理論支撐。該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估計結果對模型參數設定比較敏感,有時參數的微小變動會引起估計結果的較大變化。

Clark和MacDonald(1998)提出的行為均衡匯率模型(BEER)并不計算內、外均衡同時實現時的實際匯率,而是運用一系列對實際匯率有影響的基本經濟變量來解釋實際匯率的變動[3]。有關BEER決定因素的選擇, Edwards(1994)指出主要包括國內供給、財政政策、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開放政策四個方面的內容。根據行為均衡理論,一旦識別出基本經濟因素,便可用這些變量對實際匯率作協整分析,進而得到相應的均衡實際匯率[4]。BEER具有操作簡易的優點,但由于沒有實際匯率決定先驗理論的指導,在選擇基礎經濟變量時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二)人民幣均衡匯率的實證研究

針對人民幣均衡匯率的估算,大多數研究圍繞行為均衡匯率模型和自然均衡匯率模型展開。不同的學者會根據個人偏好和數據可得性選擇不同模型,估算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如一些學者(MacDonald&Dias,2007;Carlotti&Philippe,2010;施建淮、于海峰,2005;張立光,2008)通過行為均衡類模型發現,200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10%-27%[5-8]。另有學者采用自然均衡類模型的研究則顯示,200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低估程度大都在30%以上(孫茂輝,2006;王維國、黃萬陽,2005;蔡宇洲,2005;王春平、劉傳哲,2006)[9-12]。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運用BEER模型發現2003—2007年人民幣存在明顯高估(呂江林、王磊,2009;潘順珍,2011;陳云、陳浪南,2009)[13-15]。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目的

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們對均衡匯率的認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即對不同測算結果進行比較的研究不多,這為我們進行多方法測算結果的比較提供了空間。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采用BEER、ELBADAWI、NATREX三種模型對我國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進行了估算,并對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進行了展望。

二、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和失衡程度估算

(一)基于BEER模型的估計

根據匯率的影響因素,結合國內學者的建議(施建淮、余海豐,2005;唐亞暉、陳守東,2010),模型選取的變量有:反映B-S效應的勞動生產率(PROD)、開放度(OPEN)、國外凈資產(NFA)、相對貿易條件(TOT)、政府支出(GOV)、貨幣供應量(M2)[16]。用函數可表示為①:

BEER=F(PROD+,OPEN-,NFA+,TOT?,GOV?,M2-)

1.人民幣均衡匯率的協整方程

為避免“偽回歸”,我們對所有變量進行了ADF單位跟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1階單整。

根據AIC信息準則,我們選擇了無約束VAR的最優滯后期為2階。據此,Johansen檢驗的滯后期選擇為1,檢驗結果表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間存在三個協整關系。

由于部分解釋變量t值不顯著,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進行估計,最終得到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基本經濟變量之間的長期協整關系如下:

REER=4.19+0.13PROD-0.69OPEN+0.44GOV

(11.14) (-51.13) (13.73)

+0.70CA+0.72TOT

(8.11) (17.2)

從協整系數可以看出,各經濟變量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與理論相符。具體表現為:(1)勞動生產率(PROD)每提高1%,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0.13%,因為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將提高本國的出口競爭力,導致出口增加和本幣升值;(2)對外開放度(OPEN)每提高1%,人民幣實際匯率將貶值0.69%。一般而言,開放度較低的國家積累的外匯儲備自然有限,為了進口關鍵設備和引進先進技術,不得不高估本幣匯率,并且實行嚴格的貿易管制,以限制國內對國外普通商品的進口需求。但隨著開放度的不斷提高,貿易自由化以后,為了促進出口,積累外匯,便要求本幣貶值到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開放度與實際匯率成反向關系。(3)政府支出(GOV)每提高1%,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0.44%。一般來說,與私人支出相比,政府支出更傾向于非貿易品,貿易品的價格會相對于非貿易品價格下降,實際匯率上升;反之,如果政府支出更傾向于貿易品,則實際匯率下降。政府支出與匯率存在正相關,可能與我國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基礎設施投資等非貿易品有關。(4)經常項目差額(CA)每提高1%,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0.70%。經常項目順差擴大,導致人民幣需求增加,推動匯率升值。(5)相對貿易條件(TOT)每提高1%,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5%。王維國(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貿易條件改善,對貿易收支產生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使貿易收支改善,替代效應使貿易收支惡化,一般來說,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貿易條件改善導致匯率升值。

2.人民幣均衡匯率及匯率失衡程度

MacDonald &Clark (1998)將均衡匯率分為當前均衡匯率和長期均衡匯率。其中,將基本經濟變量的當前值代入協整方程得到的估計值為當前均衡匯率①,將基本經濟變量的長期趨勢值代入協整方程得到的估計值為長期均衡匯率。我們使用HP濾波方法提取PROD、OPEN、NFA和GOV的長期趨勢,然后將它們的長期趨勢值代入協整方程,即可得到人民幣實際匯率BEER的長期均衡值②,而實際有效匯率與長期均衡匯率之差除以長期均衡匯率即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程度(見圖1)。

(二)基于ELBADAWI模型的估計

根據ELBADAWI的均衡匯率理論,均衡匯率由貿易條件(TOT)、經濟開放度(OPEN)、凈資本流入占GDP的比重(CA)、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GOV)、國內外利率差決定(DIS)。用函數可表示為:

ELBADAWI=F(TOT?,OPEN-,CA+, GOV+,DIS-)

1.人民幣均衡匯率的協整方程

ADF單位根檢驗顯示,所有變量都在1%的顯著水平下1階單整。進一步的Johansen協整檢驗顯示,它們之間存在兩個協整關系。

據此,可以得到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其基本經濟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式。由于部分解釋變量t值不顯著,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重新估計,最終結果如下:

REER=5.96-0.035M2-0.479OPEN+0.580GOV+0.699CA

(-2.08) (-14.65) (9.46) (4.62)

從協整方程中可以看出,貨幣供給和開放度與匯率負相關,政府支出和經常項目差額與匯率正相關,與理論預期基本一致。

2.人民幣均衡匯率及匯率失衡程度

與BEER類似,我們使用HP濾波方法提取M2、OPEN、GOV和CA的長期趨勢,然后將它們的長期趨勢值代入協整方程即可得到人民幣實際匯率的ELBADAWI長期均衡值③,而實際有效匯率與長期均衡匯率之差除以長期均衡匯率即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程度(見圖2)。

(三)基于NATREX模型的估計

結合NATREX模型的理論基礎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我們采用Giancarlo Gandolfo(1998)、孫茂輝(200

6)的NATREX模型的結構方程來測算人民幣自然均衡匯率水平。結構方程如下:

It=?琢I,1It-1+?琢I,2(MPKt-Rt)+?著I,tCt=?琢C,1Ct-1+?琢C,2Yt+?琢C,3Ft+?著C,tBt=Bt-1+?琢B,1Yt+?琢B,2Y*t+?琢B,3REERt+?著B,tRt=?琢R,1+?琢R,2R*t+?琢R,3REERt+?著R,tYt≡Ct+It+Bt+NFPt

其中,Y、C、I、B、NFP分別表示國民收入①、消費、投資、凈出口和凈要素收入;MPK、R、F、REER分別表示資本邊際產量、實際利率、外債余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帶星號的變量表示全球相應的變量值。

1.模型檢驗與估計

計量分析發現,聯立方程各變量都能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符號與理論相符,說明我們的估計是行之有效的。NATREX匯率是內外同時實現均衡時的匯率水平。其中,內部均衡是指充分就業,產出達到潛在產出水平;外部平衡是指經常賬戶與外債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要求貿易收支與外債之比維持在穩定狀態,即:

■=■

其中,D為中國外債余額。將上式代入凈出口方程,各系數分別取聯立方程模型3SLS估計結果,校準參數b取90,得到人民幣長期自然均衡實際匯率決定方程為:

NATREXt=■-■-■

其中,Y為潛在產出水平,表示內部均衡,?琢B,1、?琢B,2、?琢B,3為相應系數的估計值。

2.人民幣均衡匯率及匯率失衡程度

根據NATREX模型計算出的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失衡程度見圖3。

(四)實證結果小結

本文運用BEER、ELBADAWI和NATREX三種模型測算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程度,結果表明,三種模型估算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程度雖然存在一定差別,但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的走勢判斷基本上是一致的(見圖4)??傮w來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先后經歷了2005年三季度前的大幅波動、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的基本均衡、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高估、2009年四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的小幅波動等四個階段。2005年三季度之前,我國匯率制度經歷了多輪改革,在此期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失衡程度較大,三種模型估算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平均失衡程度達到3%②;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我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此期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平均失衡程度縮小至1.6%,基本可以認為是均衡的;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歐美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在此期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平均高估程度達到4.9%;2009年四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波動幅度從0.5%擴大至2012年的1%,2014年,波動幅度進一步擴大至2%。在此期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平均失衡程度為2.2%,較2005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期間有所擴大。

從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失衡程度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系統性低估或高估現象。根據測算結果,自2011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平均失衡程度在-4.3%至5%之間,失衡程度相對較小,并且小幅高估和小幅低估交錯,并沒有呈現持續的單向高估或者低估。2015年二季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高估3.7%。2015年8月,央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后,8月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國家貨幣分別貶值了3.08%、4.05%、2.85%,這一貶值過程是對二季度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合理調整,調整后的人民幣匯率基本可以認為是均衡的。

三、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展望

本文實證結果顯示,2010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上圍繞長期均衡匯率上下波動,偏離均衡匯率的程度在-4.3%至5%之間,不存在系統性高估或者低估。2015年二季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高估了3.7%,8月,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3.08%,這一貶值過程是向長期均衡匯率的回歸,貶值后的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于長期均衡匯率,未來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從長期來看,在勞動生產率增速持續高于國外主要經濟體、經常項目差額持續為正、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等因素推動下,預計未來人民幣匯率將總體上維持升值趨勢:(1)勞動生產率增長快于其他主要經濟體是支持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基本面。決定一國貨幣匯率的是生產率相對增速差異,如果一國生產率提高幅度高于另一國,則該國實際匯率將趨于升值。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相對于主要貿易國,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速依然較快。以GDP除以就業人口來衡量勞動生產率,2008—2014年我國勞動生產率保持12.8%的年均增速,遠高于同期美國的年均2.6%、歐元區的1.5%、日本的-0.5%。在中長期內,預計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都會高于其他主要貨幣國家,這將推動人民幣匯率長期升值。(2)經常項目持續保持順差是決定外匯市場供求最主要的基本面因素。經常項目順差,表明資本凈流入,外匯供給增加,對人民幣需求增加,將會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長期以來,我國經常項目一直保持順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雖然順差有所縮小,但依然接近于年均2000億美元。2015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速雖然維持低位增長,但在內需不足、進口價格下降的影響下,進口增速顯著低于出口增速,經常項目順差有所擴大。我們預計,內需不足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期,經常項目順差保持為正的可能性較大,人民幣匯率將保持長期升值趨勢。(3)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將推動人民幣升值。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增長良好,金融體系穩健,長期來看,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方面對人民幣的潛在需求有所增加。根據李克強總理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發言,中國下一步將會允許境外央行類機構直接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國際投資機構對人民幣潛在需求將會得到釋放,推動人民幣升值。

但是,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貶值壓力。短期內,主導匯率波動的主要是資本流動,而資本流動主要受市場預期的影響。2015年以來,我國資本流動主要呈現凈流出態勢,且流出速度有所加快,7、8、9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分別減少936.9、2491.3、7238.4億美元,不斷刷新單月資本流出歷史新高。資本外流可能與鼓勵企業海外投資有關,但扣除境內投資者對境外企業直接投資后,7、8、9月資本流出仍然分別高達831、2416.3、7112.2億美元,因此,近期資本流出更大的可能性是在資本管制明顯放松、利率持續下降背景下,基于境內外利差的套利機會在逐漸消退,資本獲利外流。近期美國主要經濟數據表現良好,美聯儲年內加息預期較強,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國內利率仍存在進一步下調的預期。境內外利差預計進一步縮小,資本外流可能進一步加快,進而推動人民幣進一步貶值。此外,匯率貶值具有一定程度的慣性。

在當前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于均衡匯率時,短期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可能會推動資本流出加快,進而形成實質性貶值,造成人民幣匯率超調。因此,對于央行來說,可以通過提高售匯成本、直接市場干預、壓縮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匯率差等方式,穩定市場預期,防止匯率超調,明顯偏離長期均衡匯率。

(特約編輯:陳國權)

參考文獻:

[1]Lawrence E. Hinkle and Peter J. Montiel.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John Williamson,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

[3]Clark , P. and R. 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 IMF Working Paper,1998.

[4]Ibrahim A. Elbadawi, Estimating Long Ru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Washington D. C.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5]Ronald MacDonald and Preethike Dias, Behaviou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estimates and implie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 for ten countries.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007.

[6]Jean-Etienne Carlotti and Philippe Dupuy, Renewed estimation of a single equation for the Chinese Renminbi,http://institutionnel2.devinci.nexint.net/formations/root/bank_mm/EM

LV/A_telecharger/emlv_cahiers-de-recherche_4_jean-etienne-carlotti.pdf,2010.

[7]施建淮,余海豐.人民幣均衡匯率與匯率失調:1991-2004[J].經濟研究,2005(4).

[8]張立光.人民幣均衡匯率及匯率失調程度的測算與分析:1994-2006[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8(1).

[9]孫茂輝.人民幣自然均衡實際匯率:1978-2004[J].經濟研究,2006(11).

[10]王維國,黃萬陽.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7).

[11]蔡宇洲.人民幣均衡匯率與匯率失調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8).

[12]王春平,劉傳哲.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測度與準確性檢驗[J].科技導報,2007(3).

[13]呂江林,王磊.基于修正的ERER模型的人民幣均衡匯率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09(4).

[14]潘順珍.人民幣均衡匯率實證研究——基于修正的均衡實際匯率的分析[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1(5).

[15]陳云,陳浪南,林偉斌.人民幣內向均衡實際匯率與錯位測算:1997-2007[J].統計研究,2009(3).

[16]唐亞暉,陳守東.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幣均衡匯率與匯率失調的測算:1994Q1-2009Q4[J].國際金融研究,2010(12).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5篇

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必須采取漸進的方式予以推進,有序地放開對各種利率指標及其浮動幅度的管制,并引進和開發新型的貨幣市場工具,增強經濟主體對于利率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資源配置的市場指針

中國人民銀行自2005年7月21日起實施了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方案。此次匯率調整政策之要點可歸納為: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在合理的區間內進行浮動。此次匯率改革重在“機制”上的轉變,被視為中國匯率制度改革關鍵的一個步驟,因而受到國內外輿論的普遍關注。

一、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必然性

自1994年匯率并軌以來,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然而,通過中央銀行強有力的“管理”,人民幣事實上牢牢盯住了美元。實踐證明,這一匯率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基本符合中國國情,穩健的人民幣匯率為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維護地區和世界金融經濟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隨著國內外經濟和政治形勢的發展,嚴格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已不能客觀反映不斷變化中的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改革壓力凸顯。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成就卓著,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內外部條件下,人民幣匯率改革成為必然的趨勢,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匯率機制的市場化要求

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定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而“市場化”無疑是我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各項政策和措施都要圍繞這條主線索來展開?;仡櫲嗣駧艆R率制度建設所走過的歷程,不難發現我國在匯率市場化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匯率體制的現實與市場化目標之間的距離,其主要表現有:第一,人民幣匯率剛性過度,缺乏與市場供求變化相適應的靈活性;第二,中央銀行干預市場的頻率高、力度大;第三,外匯市場存在明顯的缺陷,外匯交易受到嚴格限制??梢?,以盯住美元為主要特征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甚至可以說已跟不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步伐。因此,作為中國金融和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勢在必行。

(二)人民幣匯率的均衡要求

衡量匯率制度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是使其貨幣匯率維持在一個基本均衡的水平上,均衡同樣是人民幣匯率機制所追求的目標。長期以來,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均衡性,頗有爭議,這里姑且不論人民幣匯率在數值上是否處于均衡,至少從動態上講,硬性盯住美元的體制安排一般是不符合均衡要求的,因為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人民幣與美元的相對地位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作為貨幣對外價值度量的匯率應當客觀地反映這種變化,而匯率的剛性完全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匯率偏離均衡。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1月,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突破1萬1千億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一方面反映我國外向型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國際收支出現嚴重失衡,給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顯然,推進匯率機制改革是促使人民幣匯率回歸或趨近均衡的重大舉措,一個更貼近市場現實的、有彈性的匯率機制是保證人民幣匯率均衡的技術條件,也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以及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的必然要求。

(三)人民幣的國際化要求

在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人民幣的國際化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目前,我國實現了經常賬戶的自由兌換,資本交易的開放亦被提上議事日程?;蛟S人民幣完全地可自由兌換還不適合中國當前的國情,但以積極的態度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條件卻是一項不容回避的任務,而匯率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又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有當匯率機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需要時,才能保證人民幣的價值具備穩定的基礎,并增強中國經濟對國際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從而使人民幣的國際化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因此,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以增加匯率機制靈活性為主要內容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有其客觀必然性。

此外,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匯率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一些重要的貿易伙伴要求我國采取更靈活的匯率機制。毋容置疑,外界壓力并不是驅動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力量,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可以采取更加靈活的姿態來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只要條件具備,就應主動地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微觀經濟主體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得到改善,金融領域的市場化建設不斷取得進展,外匯管制逐漸削弱。所有這些因素匯成匯率改革的有利時機,匯率改革可謂“水到渠成”。

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影響

對于匯率改革,中國政府進行了長期周密的論證,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而且改革措施是在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下推出的,所以改革帶來的利弊是不言而喻的。就短期效應而言,作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起點,決策者在匯率改革中采取了謹慎、穩妥的立場,相應的改革力度在短期內不會對社會經濟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用動態的眼光、從長遠的角度來考察匯率改革的意義。匯率改革的影響是多層次的,這里僅就比較令人關注的兩個問題加以探討。

(一)金融調控

隨著人民幣匯率由盯住匯率制向彈性匯率制的過渡,我國金融調控的觀念、方式和手段都要相應轉變。中央銀行干預市場的強度降低,并傾向于以一種更間接的方式參與市場活動。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削弱了金融調控的功能,反而可能有助于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首先,金融調控效率的改善表現為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增強。根據國際經濟理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固定匯率、自由資本流動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三項政策目標是難以兼顧的。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我國對資本流動的限制趨于減弱,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加快,因此,維持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為代價的,而貨幣政策又是金融調控的支柱。事實上,出于維持人民幣與美元平價的義務,中央銀行必須被動地進入市場進行外匯交易,這樣就限制了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余地??梢?,實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有利于將貨幣政策從國際收支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其穩定宏觀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其次,金融調控效率的改善還來源于匯率改革所帶來的外匯市場的發展和健全。匯率機制是外匯市場運轉的核心,外匯市場的結構和功能依賴于匯率制度的選擇。一旦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就將大大拓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譬如,對市場的控制會放松,市場主體擴大,交易方式革新,交易工具多樣化,而且外匯市場與貨幣、資本市場的聯系也會得到加強,這些都有利于挖掘我國外匯市場配置資源的潛力,提高中央銀行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二)對外貿易

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對外貿易,人們對于人民幣升值持謹慎態度的重要理由之一是顧慮貨幣升值會影響我國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削弱出口的競爭力。由于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已達到80%,因而保持良好的出口勢頭對經濟增長率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匯率改革并不意味著人民幣一定大幅升值。實際上,中國政府也一再強調了改革匯率重在調機制而不是調水平的立場。中國這次改革選擇了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彈性匯率制,人民幣與美元的剛性聯系被弱化。在這種情形下,匯率的可變性增大,但匯率變動并非單向的,人民幣幣值的升降由外匯供求決定,完全有可能在特定時期出現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何況我國實行的浮動匯率是“有管理”的,決策者不會放任人民幣匯率自由波動,再加上我國有穩健的宏觀經濟基礎作保障,所以,對于匯率改革可能引起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擔心是多余的,自然也談不上對我國的出口貿易構成重大沖擊。至于相對溫和的人民幣升值,只要它是由市場決定的,就沒有理由懷疑其合理性。相當長時期以來,我國保持著較高的出口增長率,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的局面導致我國的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這種情況已經給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極大壓力,人民銀行為了抵消日益膨脹的國際儲備所產生的外匯占款,已發行了數量可觀的央行票據。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則有可能通過貨幣環節出現通貨膨脹隱患,而這反過來又會危害到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梢?,基于市場供求的人民幣適當升值不僅不會對我國貿易造成損害,反而有利于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改善外貿結構和貿易條件,實現國民經濟的內外均衡。

其次,即使人民幣發生較大幅度升值,只要其處于可控范圍之內,也沒有必要擔心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力。我國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豐裕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出口競爭力的可靠保證。在我國主要的出口領域,盡管勞動生產率仍居于較低水準,但競爭性的勞動力供給所帶來的低廉成本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種優勢也不是人民幣升值所能抵消的。因此,從總體上講,人民幣在可控范圍內升值并不會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產生實質性的損害。隨著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逐步完善,匯率的合理波動也許會使一部分出口企業由于失去了人民幣長期“隱性貶值”的保護而遇到困難,然而更應該認識到,匯率改革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比較優勢的層次提供了機會,市場化的匯兌機制有助于建設一個健康的競爭環境,推動企業去創新技術、改善管理,以更理性的態度參與競爭,而不是依靠惡性的價格競爭去奪取市場。畢竟,企業素質的提高才是競爭力可持續的源泉。

當然,匯率改革的積極影響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比如,在有彈性的匯率機制下,匯兌的相對不確定性雖然增加了投資的風險,但匯率對資本流動的引導作用會得到加強,從而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改善外資結構,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傊?,在推進匯率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其影響加以全面地評估和權衡,對于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也要有所準備。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深化

匯率改革的意義并不在于匯率數值調了多少,重要的是它向公眾發出的信號,表明中國將以堅定的決心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革新,人們有理由、有信心期待匯率改革會深入下去。深化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把握好時機和力度,有秩序、分階段地進行。在具體的改革設計中,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改革思路的連續性,市場化是我國匯率改革的主題;其二,規則的簡便性,有利于保持規則的穩定和有效;其三,規則的透明性。

現在,我國已經推出匯率改革的初步方案,相信進一步的改革安排也在研究和準備當中。從經濟發展的現實出發,我國沒有選擇完全的浮動匯率制度,而采用了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那么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對貨幣籃子、浮動區間及配套措施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

(一)貨幣籃子

我國在選取籃子貨幣以及確定貨幣權重時主要遵循的原則是:考慮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主要交易國家、地區及其貨幣,至于籃子的貨幣權重,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投資等活動中占較大比重的貨幣,分別賦予相應權重。這個原則大體上符合國際上確定貨幣籃子的慣例,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從相關的細節中卻不難發現我國目前所設計的籃子的特點:籃子很大,而且籃子結構較復雜。這樣的籃子構造在實踐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一方面勢必要隨著對外經濟的發展與變化適時調整籃子,由此會影響到籃子的穩定;另一方面如果對其過于頻繁的調整,可能會給整個匯率體系帶來不良影響;另外,復雜的籃子結構也不利于保證匯率規則的透明度,其結果可能導致匯率政策中的隨意性增加,這無疑是與市場化準則相悖的。

由此可知,在構造貨幣籃子時,既要考慮籃子貨幣的代表性,又要兼顧規則的簡便性,因此,一個由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元構成的籃子是值得考慮的。關于貨幣權重的計算,可考慮將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綜合成一個指標作為計算的依據,且計算方法要盡可能簡明。一旦確定了籃子貨幣及其權重,便不能隨意變更,并且及時向大眾公開。誠然,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可能要求貨幣籃子做出相應的調整,但調整應置于規則的約束之下,可以事先設定一個固定期限的調整周期,比如每三年或五年重新調整一次??偠灾?,在設計貨幣籃子時,不能過分追求大和全,而且要注意維護規則的權威,減少隨意性。

(二)浮動區間

這次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方案沒有使用“盯住”之類的措詞,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區間內進行浮動”,有彈性的匯率機制已成為大勢所趨。

匯率的彈性衡量了市場匯率被允許波動的空間,目前,匯率改革尚處于初始階段,可以考慮在現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基礎上逐步擴大浮動區間,待條件成熟后,爭取在一個可預見的時間內將區間長度擴展為±10%。10%是國際上較多被人提及的浮動幅度限制,可以借鑒。

匯率改革啟動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的市場主體已經具備一定的承受價格波動的能力,很好的一個例子是匯改啟動以來的人民幣升值基本上未給我國的經濟生活造成什么沖擊,所以,±10%的浮動區間是可行的。與此同時,中央銀行干預市場的行為亦應有所規范,使之真正以“干預者”、“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直接以“交易者”的身份進入外匯市場。最后,特別要指出,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過程是不可逆的,對于浮動幅度的限制應當逐漸放松直至最終取消之,除非出現極特殊情況,否則盡量減少反復。中國是個大國,完全的浮動匯率制才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

(三)配套措施

除了對匯率機制的精心設計之外,匯率改革的成功還依賴于整個經濟系統的協調一致,如果配套的改革措施不能跟上來,則匯率改革將會面臨各種技術上的“瓶頸”。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對匯率改革構成約束的因素還比較多,所以在改革的配套措施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當前,配套改革的熱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外匯市場建設。具體包括:改革現行的結售匯制度,從供需兩條渠道放松對外匯交易的限制;擴充交易主體的范圍,簡化交易和清算程序;擴大外匯銀行的定價自主權,引入“做市商”制度,激發市場活力等等。另外,由于彈性匯率增大了經濟活動面臨的外匯風險,故有必要大力創新和發展可用于避險的金融工具,如各種類型的衍生工具,豐富可供交易的產品序列。

第二,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改革與利率改革應并肩進行,否則,非市場的利率機制會阻礙匯率改革的步伐,況且,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的割裂容易給熱錢提供投機機會,從而可能使改革時期的人民幣成為國際游資攻擊的目標,對此不能不有所警惕。

利率的市場化必須采取漸進的方式予以推進,有秩序地放開對各種利率指標及其浮動幅度的管制,并引進和開發新型的貨幣市場工具,增強經濟主體對于利率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資源配置的市場指針。如此即可發揮匯率改革和利率改革的協同效應,從總體上提高中國金融的市場化水平。

人民幣匯率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增長速度驚人,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來逐步調整我國外匯儲備。選取1996—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相關統計數據,通過建立合理的模型,尋求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之間的關系,較為準確地對由人民幣匯率引起的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動進行分析,從而使中央銀行可以運用研究的結果來分析現狀并制定正確的外匯儲備的管理方針,使之與國內外環境相適應。

關鍵詞:中央銀行;外匯儲備;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美元=100)

1 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是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根據中國外匯管理部門透露,中國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比重為美元65%,歐元26%,日元3%左右,與全球情況基本一致。所以,本文收集了我國1996~2015年外匯儲備規模以及人民幣匯率的相關數據。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國外匯儲備從1996年的1050.49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33303.6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53.51%,同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與其之比也由1996年的79.15%下降至2015年的1.87%,人民幣對歐元匯率與其之比由2002年的27.95%下降到2015年的2.08%,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與其之比由1996年的0.73%下降到2015年的0.02%。這一數據說明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與人民幣與外國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化密不可分。所以對我國外匯儲備與國際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相關數據分析,中央銀行可以運用研究的結果來分析現狀并制定正確的管理方針。

3 中央銀行如何就匯率問題優化外匯儲備資產

如上所述,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是國際儲備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美元資產占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較大比例,所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對外匯儲備有顯著影響。自2005年我國匯率改革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逐步降低,人民幣穩步升值。其實,高額的外匯儲備及雙順差的結構下,人民幣升值壓力一直都在,只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央行的干預,匯率保持在固定水平,壓抑了升值的發生而已。而且,隨著我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上越來越活躍,與我國發生貿易關系的國家越來越多,貿易結構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然而,在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結算貨幣的背景下,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進來,美元的形式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較高,每一次美元貶值,都給我國外匯儲備儲備資產帶來巨大損失。由此可知,我們可以通過逐步降低外匯儲備中美元的占直比至其到達合理水平,同時提高歐元、日元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那么這個過程的實現就不能僅僅是通過貨幣置換,因為貨幣置換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相關國家的抵觸,較為理想的方式是在未來的外匯收入中,有意識地調整各幣種資產的占比,逐步達到目標水平。中央銀行還要鼓勵和支持有競爭力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投資發展,參與國際競爭,拓展海外市場。

同時,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在考慮如何調整外匯儲備的思路時,必須要結合現階段高杠桿、高負債、高成本的“三高”時代背景,雖然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投資的大幅上升,但是大部分的投資實際上是由中國國有銀行墊資,從而顯著提高這些外匯儲備項目的風險回報,許多國有企業可以說是“大而不倒”的,因為中國政府即使在不健全的和不利的情況下,依然會提供堅實的后盾,在極端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將最有可能在政治、社會事件或自然災害的影響下承包這些項目。這就體現出不管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人民幣對歐元匯率還是人民幣對日元匯率,我們對其的研究都不能放松并且要對癥下藥,往日以美元為中心的外匯儲備所帶來的收益不能代表著今日同等的成功,甚至過度重視和強調美元匯率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和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所以說,我們必須要采取更加有效并且符合當前背景的政策。

然而,在短期內流入大量的外匯儲備勢必會引發了社會的討論。在相信增大外匯儲備對振興經濟有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它也可能被認為是中國通過不斷增長的投資實現對區域的不正當影響,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對中國增加外匯儲備持積極的態度,認為這將是一個開創性的壯舉。人民幣國際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所以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是必要的,但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就更需要中央銀行合理地規劃外匯儲備規模,充分利用國內資源,保證經濟增長。

4 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外匯儲備資產

我們應該利用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來宣傳外匯儲備的效應。

4.1 彰顯社會輿論效應,占領社會熱點

我們應該更好地推動線上和線下外匯儲備知識傳播的穩健快速發展,同時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輿論氛圍,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改變,適應多元化、網絡化、全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

4.2 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工具

在這個信息高速流通與淘汰的大環境下,充分利用網絡和社交工具顯得尤為重要,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QQ等等,這些社交工具包含了各個年齡階層、社會層次的人群,在這些平臺多多提及人民幣外匯儲備,能起到很好的傳播與宣傳效果,讓大眾更加了解當前經濟形勢。

4.3 不能放棄傳統的傳播途徑

在關注新興網絡傳播渠道的同時,我們不能放棄傳統的傳播途徑,例如報紙、郵件、電視,這些傳播途徑的受眾群體數量也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石凱,劉力臻,聶麗.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動態優化[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2,27(6):91-103.

[2]楊楠,邱麗穎.我國國際儲備資產的最優結構研究—基于時變copula及VaR的投資組合模型分析[J].財經研究,2012,38(5):15-27.

[3]王永中.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收益與風險[J].國際金融研究,2011,(1):44-52.

上一篇:學習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計劃生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