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

2023-09-24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1922年, 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 完整地闡明了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理論體系。他認為, 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 一國匯率變動的原因在于購買力的變動, 而購買力變動的原因在于物價變動。這樣, 匯率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兩國物價水平的比率變動所確定的。因此, 貨幣的匯率, 實際上代表的是兩國購買力之間進行交換的比率。而購買力比率就是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理論對政府的匯率政策產生了特別的影響, 被廣泛地應用于匯率水平的分析, 成為許多經濟學家和政府計算均衡匯率的常用方法。

(一) 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購買力平價最簡約的形式,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與另一國家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是由兩國貨幣分別在各自國內的購買力之比來決定的, 而貨幣的購買力就是商品價格的倒數, 故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即可表示為兩國物價水平之比。

(二) 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古斯塔夫·卡塞爾認為, 在計算絕對購買力平價時, 首先必須獲得兩國物價水平的數據,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想獲得真實物價水平數據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動, 即通貨膨脹率, 卻是比較容易獲得的。因此, 他提出了另外一種根據貨幣購買力確定匯率的方法, 即相對購買力平價。

(三)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

購買力平價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一是外匯市場上的投機, 長期資本流動會對某一國的貨幣產生影響, 從而會使該國貨幣的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發生偏離;二是政府有能力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例如, 通過增加對某種外匯的需求, 會使該種貨幣的需求高于購買力平價。也可以相反, 使某種貨幣的匯價低于購買力平價。

在實踐操作中購買力平價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一是物價指數的選擇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購買力平價, 究竟采用何種指數, 則是見仁見智, 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學家, 對此存在爭議, 不同國家消費結構存在差異, 因此, 兩國的物價指數所包含的商品權數相差較大, 這種不可比性就造成測算中的偏離;二是在計算相對購買力平價時, 基期的選擇至關重要, 因為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實際上隱含地假定了基期的匯率是均衡匯率。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對確定人民幣與盧布匯率的啟示

雖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存在理論的天然缺陷和實踐中的明顯差異, 但這不應該構成我們否定這一理論的理由;相反, 在中俄貿易結算中, 人民幣與盧布匯率問題的特殊性使得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為最現實的理論工具, 購買力平價的局限也相對弱化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可以作為人民幣與盧布匯率的決定理論。

(一) 關于物價指數

物價指數選擇的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購買力平價。不同國家消費結構存在差異, 因此, 兩國的物價指數所包含的商品權數相差較大, 這種不可比性就造成測算中的偏離。但是, 我們發現中國與俄羅斯消費結構非常接近。2006年2月俄羅斯聯邦統計署首次公布了俄羅斯居民的消費結構, 居民消費結構是計算消費價格指數的依據。俄羅斯聯邦統計署按食品、非食品和有償服務這三個基本類別對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劃分。其中, 最大、最突出的部分是食品, 占42.7%。俄羅斯人非食品消費占整個消費的33.7%, 其中每月用于購買服裝、鞋和其他日用品的開支達700盧布, 占整個消費的10%。俄羅斯人的香煙消費額占整個消費指數的0.8%。再看有償服務, 俄羅斯人在公共住宅服務上的消費占整個消費的8.9%, 公共交通占3.31%, 日常服務2.71%。大部分俄羅斯人出門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在休閑娛樂方面, 俄羅斯人的消費占總支出的0.26%。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中國與俄羅斯消費結構非常接近, 消費結構接近, 兩國的物價指數所包含的商品權數相差較小, 這種可比性就造成測算中的偏離很小。而且, 在分析物價、貨幣價值過程中, 物價指數選擇的爭議發展到運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相對匯率變動, 這種指標體系的替代克服了理論先天不足, 從而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雖然這種調節具有局限性, 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我們確定人民幣匯率變動方向的借鑒。

(二) 關于基期

理論界普遍認為, 在計算相對購買力平價時, 基期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實際上隱含地假定了基期的匯率是均衡匯率。因此, 準確選擇一個匯率達到均衡或基本均衡的基期, 是保證以后一系列計算結果正確的必要前提。20世紀末以來, 伴隨著系統論的發展及新經濟的興起, 演化經濟學否定了還原論, 認為系統有其獨立的功能, 并非局部的簡單加總。匯率決定本身就是一個大系統, 不平衡是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既然西方經濟學所謂的市場均衡不存在, 購買力平價所要求的基期匯率也不存在均衡問題。

(三) 關于政府對市場干預

政府有能力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例如, 通過增加對某種外匯的需求, 會使該種貨幣的需求高于購買力平價。也可以相反, 使某種貨幣的匯價低于購買力平價。需要說明的是:市場不存在所謂的均衡匯率;各國外匯本身就是在政府的某種干預下完成的。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確定即是政府干預的結果。

(四) 關于資本對匯率影響

外匯市場上的投機、長期資本流動會對某一國的貨幣產生影響, 從而會使該國貨幣的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發生偏離。首先, 我國資本市場沒有完全開放, 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 2006年7月1日, 俄羅斯政府宣布盧布實現可自由兌換, 但從官方公布的匯率看, 只是單純的現鈔匯率。其次, 目前中俄兩國相互投資數額并不大, 2006年中國在俄投資約為9.35億美元, 而俄羅斯在華直接投資額約為5.4億美元, 只有中國對俄投資的一半左右。2009年中國對俄的投資只占俄外資總額的1%。因此, 人民幣與盧布之間的匯率受外匯市場上的投機、長期資本流動的生影響較小。

三、結論

雖然理論分析與現實狀態有差距, 但是從總體上看, 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 盡管購買力平價理論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 但匯率向購買力平價回歸的力量仍在起作用, 因此, 購買力平價水平可以作為人民幣與盧布匯率決定理論。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關系如同其他商品的價格與價值, 在長期趨勢上與購買力平價保持相似的變動方向。

摘要:中俄之間的本幣結算并不是真正的本幣結算, 而是要通過美元進行套算才能得出中俄之間的匯率關系, 因此拋開美元, 在人民幣與盧布之間建立直接的匯率關系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推動中俄貿易發展的需要, 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 形成世界貨幣的需要。購買力平價理論為解決人民幣與盧布的匯率問題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盧布,匯率

參考文獻

[1]張敏.匯率決定理論研究與人民幣匯率實證分析[D].上海海事大學, 2007.

[2]張道政.從購買力平價理論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5 (2) .

[3]王旭鋒, 趙原.匯率決定理論的發展:一個理論綜述[J].中國商界, 2008 (2) .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利率平價理論,適用性

1979到1985年, 我國實施雙軌固定匯率制度, 官方匯率為1美元等于1.5元人民幣, 對外貿易內部結算匯率為1美元等于2.8元人民幣;1985到1993年, 我國實行爬行盯住加自由浮動雙軌匯率制度, 官方匯率爬行盯住美元, 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自由浮動;1994年我國實施了人民幣匯率并軌改革,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到1997年,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4.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 我國再次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 即1美元等于8.28元人民幣;2005年7月21日起, 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月平均值為1美元等于8.24元人民幣, 2010年6月人民幣匯率月平均值為1美元等于6.82元人民幣, 升值幅度為17.23%;2010年6月19日, 央行表示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 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參考一籃子貨幣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自1994年匯率并軌改革以來, 人民幣對美元經歷了長時間的升值過程, 人民幣匯率變動一直是市場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金融危機后美國更是對人民幣升值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利率平價理論,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同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應存函數關系, 即美元利率大于人民幣利率, 人民幣應該升值, 反之則貶值。實際情況下,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是否與利率平價理論相吻合, 如果不相吻合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一、理論闡述

利率平價理論指出, 任意兩種貨幣存款的預期收益率應相同, 匯率變動與兩國的利率差幅存在函數關系, 兩種不同貨幣存款的利差應等同于市場預期的匯率變動的百分比。當本國利率相對外國利率上升時, 兩國利差增大, 匯率下跌, 遠期貼水;相反, 當本國利率相對外國利差減小時, 匯率上升, 遠期升水。利率平價理論可表示為:

其中Eet+1表示對下一期匯率的預期, Et表示t期匯率 (直接標價法) , 表示t期美元存款利率, RRMB表示t期人民幣存款利率。

利率平價理論包含如下假設條件:一是國與國之間資本能夠完全自由流動, 沒有任何資本控制;二是存在有效的外匯市場;三是本國和外國的金融資產可以根據到期的時間和風險完全替代;四是不考慮交易成本。在一個滿足如上假設的有效外匯市場上, 套利活動最終使得所有可自由兌換貨幣的預期回報率相等, 此時外匯市場不存在任何一種貨幣的超額供給和超額需求, 外匯市場達到均衡狀態, 均衡匯率也由此確定。

盡管利率平價理論的適用條件極為嚴格, 沒有那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滿足上面所說的四點假定, 但對許多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 利率平價理論是解釋、預測利率與匯率之間關系的優秀模型, 它能夠較好地解釋發達國家間匯率變化的規律, 與許多國家的實際數字吻合得相當好。

二、實證分析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根據利率平價理論, 人民幣與美元實際利差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存在函數關系, 即利差為正, 人民幣貶值, 反之人民幣則升值。本文選取1981年到2008年人民幣實際利率和美元實際利率數據, 畫出人民幣與美元實際利差 (如圖1) , 從中可發現在絕大部分時間里人民幣實際利率低于美元實際利率, 以利率平價理論的觀點, 人民幣對美元應長期升值, 然而人民幣匯率實際走勢卻與此相差甚遠。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圖2 是1981年到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指數, 實際匯率指數上升代表人民幣相對價值的上升, 下降表示人民幣貶值, 總體上來看這段時間里, 人民幣經歷了起初大幅度貶值而后緩慢升值的過程。比較圖1和圖2可發現:一是1981年到2008年, 絕大部分時間里人民幣實際利率都低于美元實際利率, 然而同時期人民幣匯率并沒有如利率平價理論所預計的出現長時間的升值過程, 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大幅貶值隨后緩慢升值的過程;二是1981———1983年、1985———1987年, 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連續下降, 同時期人民幣與美元實際利差持續縮小, 與利率平價理論的預期相吻合;三是1983到1985年, 人民幣實際利率指數繼續下降, 同期人民幣對美元利差卻持續擴大, 與利率平價理論的預期相背離;四是1987年到1989年, 人民幣實際利率指數連續上升, 這一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利差卻先擴大再縮小, 利差與人民幣升值之間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函數關系;五是1990年到1994年, 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利差連續擴大, 同期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大體上呈持續下降的態勢, 結果完全與利率平價相悖;六是1994年到1997年, 人民幣實際利率相對美元連續上升, 而同期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而是持續升值;七是1998年至2008年, 人民幣官方匯率持續下降, 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前期緩慢下降、后期緩慢上升, 這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利差波動較大, 與人民幣匯率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本文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方法, 計算人民幣對美元利差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性, 得出相關系數為0.009, 相伴概率為0.965, 此結果也表明兩者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三、結論

(一) 我國還沒有實現資本完全流動的利率平價假設條件

國與國之間資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動, 是利率平價理論成立的基本前提條件, 如果兩國利率存在差異, 套利活動使得資本由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 在有效的外匯市場上, 套利引起的對資本的需求和供給, 最終使得外匯市場不存在任何一種貨幣的超額供給和超額需求, 外匯市場達到均衡狀態, 均衡匯率也由此確定。我國雖然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 但尚未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 盡管實際經濟活動中, 短期資本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本外幣兌換, 達到套利的目的, 但是這種流動規模很有限, 不能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產生顯著的影響, 造成利率平價對人民幣匯率的解釋能力不強。

(二)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較低

利率平價理論建立在浮動匯率制度的基礎上, 匯率變動由外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 但是我國長期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變動不受外匯市場供求的影響, 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利差的變化引起的資本流動, 不能對人民幣匯率產生明顯影響。1994年匯率并軌改革后, 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同時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加強了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力度, 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狹窄、波動性較小, 沒能真正實現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這種制度安排同樣減弱了外匯市場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程度, 使得利率平價對人民幣匯率的解釋能力不強。

(三) 我國利率的市場內生化程度較低

利率平價成立的必備條件是利率的市場化, 但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 基本是由國家制定利率政策, 如改革初期我國利率超穩定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使得利率具有很強的市場外生性, 難以反映資金供求的變動關系, 弱化了利率調節資本流動的效力, 不利于國際資本套利行為的進行, 因此, 利率平價理論不適用于解釋人民幣匯率變動規律也就不言而喻。

(四) 人民幣匯率形成缺乏靈活性

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 大多數企業不能持有現匯賬戶, 這導致企業外匯收入須結售給外匯指定銀行, 外匯供給具有強制性, 另外, 企業經常項目的貿易用匯須持有效憑證到外匯指定銀行購匯, 非貿易用匯則受到較為嚴格的管制, 外匯需求具有條件性。這種強制性結匯和有條件售匯的限制, 使企業不能意愿地持匯, 致使外匯供求信號扭曲, 匯率變動不能真正反映外匯供求狀況, 降低了利率平價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易綱.人民幣匯率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制度性因素[J].中國經濟報告, 2010 (7) .

[2]陸前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與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J].中國經濟報告, 2010 (7) .

[3]易綱, 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近些年,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加之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大好形勢, 人民幣匯率成了世界越來越關注的要素。人民幣匯率問題似乎已經成為全球比較關注的問題。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迫切希望人民幣升值, 并利用人民幣升值來打破我國經濟的良好勢頭。然而日前, 人民幣匯率正趨近于合理, 人民幣匯率并不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 中美乃至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本文從各媒體選取了報道的文章, 用認知語言學的圖形—背景理論結合媒體報道來分析各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看法, 從而揭示出具體語言形式背后所隱含的意識形態。

二、圖形—背景理論的解釋

圖形—背景理論的觀點是一個世紀前的一個丹麥心理學家Rubin (1915) 首先提出來的, 后來, 完形心理學家或曰格式塔心理學家借鑒它用來對知覺進行研究。他們認為, 知覺場始終被分成圖形與背景兩部分。人們觀看某一客體時, 總是與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 (F.Ungerer, H.J.Schmid, 2001) 。“圖形—背景”區分的原則引起了認知語言學家的極大關注。認知語言學家把這一理論概括為凸顯觀。認為句子主語的選擇不僅受語法規則的限制, 還取決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顯性。人們依據各部分的凸顯程度的不同來組織大腦所接受的視覺和聽覺信息。

在圖形—背景理論中, 圖形有特定的形狀和結構, 而且具有緊湊性和一致性, 而背景則缺乏這些特征, 因此前者更易被識別和記憶。圖形通常是結構簡單緊湊、更為可及的事體。而背景是結構相對復雜、獨立性較大、更易預料的物體 (王寅, 2009) 。換句話說, 圖形就是想要強調的事件, 是主要的、重要的;而背景則是次要的、非重要的。對同一事件, 凸顯的不同, 表達就不盡相同, 理解也就不盡相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眼睛看到的并非是真實的, 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這個事件所要凸顯的一點, 而不是事件的全面。要想透徹地了解某一事件, 必須深入其本質, 才能使我們對事件產生正確的認知。

三、圖形—背景理論在語篇分析中的應用

早有前人對圖形—背景的選擇與關系在語言結構中的表征進行了研究。Talmy (1978) 首次把圖形背景理論用于語言研究。他對圖形和背景的研究是在概念結構系統的“注意觀”框架內進行的。在認知語言學中, 句法結構被視為說話者對周圍環境進行概念化過程的反映, 而這個過程是受注意力制約的。凸顯的參與者或施事者最有可能成為句子的主語;而不凸顯的參與者則可能成為句子的其他成分。盡管語言可提供不同的語言技巧來表達潛在的“注意點”, 但認知結構和原則的基礎是共通的 (Ungerer&Schmid, 2001) 。

Langacker (1987) 提出基體與側面 (Base-Profile) 的觀點, 他認為每一種意向都將一個側面加于一個基體之上, 這與認知主體的視角、主觀因素密切相關。認知主體從不同的意向來觀察同一情景或事件便可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 也就凸顯了同一情景的不同側面。用不一樣的表達, 呈現出了不同的認知視角;要凸顯的問題不同, 所用的言語表達也不同, 那么語篇的意義也就完全不同。因此, 根據背景, 能從新聞報道的語言中簡單地推理出話語所要表達的信息, 起到指稱實體和指出報道話語所未知的部分的作用, 進而突出焦點信息 (圖形) , 讓讀者理解話語所暗含的意義。

四、媒體報道及從認知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1. 美國

(1) 媒體報道

選自《紐約時報》的一段話: (July 21, 2010, Renminbi, yuan.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c/currency/yuan/index.html?scp=1-spot&sq=china%20currency&st=cse)

On Feb.3, President Obama spoke harshly about China’s economic policies, stopping short of saying that China manipulates its currency.The United States, Mr.Obama said, had“to make sure our goods are not artificially inflated in price and their goods are not artificially deflated in price;that puts us at a hu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2) 分析

我們從這篇報道中奧巴馬的講話中可以看出, 以奧巴馬為代表的美國政府認為中國的商品是被人為地降低了價格, 劃線的兩個“artificially”重復使用, 起到強調的作用, 突出商品價格是人為造成的, 一語道破玄機:在美國眼里, 中國政府人為操縱價格甚至匯率問題, 把矛頭直接指向中國政府。同時指出美國是受害的一方 (因為商品價被artificially inflated) , 中國是受益的一方 (因為商品價被artificially deflated) 。此話語又用被動語態隱藏主語“中國政府”, 凸顯主語“商品”, 以句子其他成分“被人為降價”為背景, 既暗指了中國政府的不道德, 又強調了美國商品受到了不合理、不平衡的競爭。報道通過被動語態, 把美國人對中國的意識形態表達得淋漓盡致。從整篇報道來看, 美國的言辭都是以本國的利益受損而討論的, 稱人民幣被低估, 希望人民幣升值也是從本國經濟受到不平衡的待遇論述的??梢哉f, 美國強調的是本國的經濟利益, 凸顯的是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這讓我們對美國的意識形態 (圖形) 有了一個更好的了解。我們在讀這篇報道時, 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透過語言現象看本質, 真正讀懂美國人的心理。

2. 中國

(1) 媒體報道

選自外匯網: (2010年7月1日16∶29外匯網http://forex.cnfol.com/100701/134, 1382, 7949835, 00.shtml)

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漸趨平衡, 國際收支也正朝向均衡狀態發展, 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中國政府必將繼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杠桿調節作用, 促進國際收支進一步趨于平衡, 保證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從而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平穩發展。

(2) 分析

在第一段劃線的句子中, “發揮”、“促進”、“保證”這三個動詞道出了中國作為人口眾多的經濟大國, 本著和諧發展的世界觀, 正確把握人民幣匯率的浮動, 維護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平穩發展的做法。三個動詞很好地銜接了主語“中國政府”和三個賓語“作用”、“平衡”“穩定”, 能夠激起所欲表達的情景———中國的做法是正確的、符合經濟現狀的。中國確實近年來經濟上有了較快的發展, 但是我們在符合本國經濟狀況的條件下, 已經對人民幣作了相應的調整, 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匯率是符合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的。匯改不能成為根據一時冷熱而相機出沒的調劑品。這句話以中國的積極做法為背景, 三個動詞凸顯了中國政府以經濟狀況為基礎主動改革人民幣匯率, 更加給人以信服的感覺。

3. 西方其他國家

(1) 媒體報道 (2010年4月23日8∶31《環球時報》“西方稱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有利”http://news.163.com/10/0423/0864ULJSF900014AEE.html以下出自同一篇報道)

西方關于說服人民幣升值的聲音出現了“溫和化”的轉向。據法國廣播電臺中文網報道, 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19日表示, 人民幣被低估及中國的對外傾銷政策十分影響中國與歐盟的關系, 但是歐盟在同中國打交道時, 應以建設性的方式展開對話, 而不應用報復的手段。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近日也撰文稱, 他并不簡單提倡“升值”, 但認為現在到了人民幣匯率應該變得更加靈活的時候。

(2) 分析

報道中的“歐盟在同中國打交道時, 應以建設性的方式展開對話, 而不應用報復的手段”這句話, 劃線部分用“應……不應……”這兩個相互對應的詞強調突出了歐盟希望與中國外交的方式是建設性的、是溫和的, 凸顯了歐盟的態度。“在同中國打交道時”作時間狀語, 起到背景的作用。整句話使人一目了然, 明確歐盟的立場。再看句子:“他并不簡單提倡‘升值’, 但認為現在到了人民幣匯率應該變得更加靈活的時候。”這句話中“升值”是帶引號的, 也就是說不是一味地升值, 與后面的“更加靈活”形成呼應, 突出了人民幣匯率應該靈活變動, 而不是沒有依據的升值。用“但”作轉折, 也突出了后面的句子。

雖然, 西方國家沒有像美國那樣, 大肆渲染要求人民幣升值, 但他們所表達的觀點, 也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體現了西方國際的對匯改的意識形態。在這個問題上, 美國給予的反應比較大。而美國所強調的, 也就是他們通過在權力關系上的平衡, 表達出自己的意識形態, 正是凸顯了美國對這個事件的認知趨向。因此, 不同的主體, 通過不同的側面來看同一基體 (人民幣匯率問題) , 由于意識形態不同, 所表達的觀點就會不同, 新聞報道也就會有所不同。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 各國所持有的意識形態 (即圖形) 決定了其所看問題的角度。同樣是一個問題, 他們所看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所凸顯的觀點是不同的, 那么他們所表現的態度也就不同。圖形背景理論對我們客觀地理解新聞報道很有幫助, 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看到事情的本質, 不至于因表面現象而迷惑, 失去理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Ungerer, F., Schmid, H.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

[2]Ungerer, F.,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c/currency/yuan/index.html?scp=1-spot&sq=china%20cur-rency&st=cse.

[4]人民幣匯率改革意味深長.http://forex.cnfol.com/100701/134, 1382, 7949835, 00.shtml.

[5]環球時報.http://news.163.com/10/0423/08/64ULJSF900014AEE.html.

[6]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Talmy, L.Figure and ground in conplex sentences[A].Greenberg, J.H.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Vol.4:627-649.

[8]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9]王寅.認知語言學與語篇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 (外國語文雙月刊) , 2003.3.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內外均衡的角度對人民幣匯率政策自1994年起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內外均衡 匯率政策

一、釘住美元人民幣匯率政策與經濟協調機制分析(1994-2005)

1994 年是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重要一年。19941 月 1 日起外匯實現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新的匯率為8.72 元/美元,比前一交易日的官方匯率 5.7 元/美元貶值 33%;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取消境內外幣計價結算,停止發行外幣兌換券;同年 4 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正式運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開始實現有條件可兌換。人民幣匯率的這次改革真正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統一的匯率決定體系。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指導內外均衡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開始發揮作用。雖然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單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從后來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實際走勢(圖 3-1)來看,人民幣匯率在 1994 年初作了大幅貶值以實現與調劑匯率的并軌,之后略有升值,從 1998 年到 2004 年就保持在了 8.28 元/美元的固定水平上。因此這一時期稱為典型的人民幣釘住匯率制度,直到 2005 年 7 月人民幣匯率的再次大改革。

根據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內部經濟均衡調節的關系,可以將這一段時間再分為三個階段:

1.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與內部經濟過熱并存(1994-1997)

1994 年初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大幅貶值(一次性貶值幅度高達 33%),直接刺激了當年凈出口的增加(1994 年凈出口增長了 36.7%),同時由于 1994年實際固定增產投資增長高達 15.6%,財政政策處于高度擴張態勢。在貨幣政策方面,由于外匯增加所導致的外匯占款增長過快,國內市場上 M2 在 1994 年增長了 31.2%,同樣出于擴張態勢。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過熱現象,1994 年與 1995 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高達 24.3%和 16.8%。在經濟出現過熱時,中國政府為實現內部均衡而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是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二是力圖通過名義匯率升值后減少凈出口。在人民幣匯率管理方面,外匯管理當局將人民幣的名義匯率由最高時的8.72 元/美元逐漸調整到 1995 年 8.35 元/美元(年度均值),名義匯率出現升值。同時,緊縮性貨幣對通貨膨脹的平衡效應開始顯現,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進入升值通道。但由于之前名義匯率貶值幅度過大,即便是在 1994 年、1995 年略有回調,仍比 1994 年之前的匯率貶值不少。

2.實際有效匯率貶值與通貨緊縮時期(1998-2001)

中國人民銀行自 1996 年開始連續七次下調人民幣的存款利率,然而,人民幣利率的下調,并沒有形成國內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原因是,美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美聯儲自 1999 年6 月經過連續七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由 1998 年的 4.75%上升到2000 年的 6.5%。中美利差的擴大導致包括外國直接投資、隱性國際流動資本在內的國外資本進入中國的數量大幅下降,國內的基礎貨幣實際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國際資本的外逃削弱了通過降低國內利率來創造寬松貨幣環境的努力,加上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內部經濟并沒有較快實現原定解決通貨緊縮的目標。2000 年后隨著東亞經濟體止跌回升、中國入世后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中國的數量不斷擴大,國內貨幣供應才得到有效緩解,總需求也開始緩慢回升。

3.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壓力與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2002-2005)

從內部經濟環境來看,國內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效應開始顯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開始提速,由 2001 年的 9.2%增長到 2002 年的 13.2%,M2也連續出現了大幅度增長,2002 年增長率達到了 18.3%。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效緩解了國內通貨緊縮的情況。

2002 年至 2004 年我國連續三年年均出口增長超過了 23%。在對美貿易方面,中國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增長迅速。人民幣升值的外界壓力給國際社會對人民升值帶來了強烈的預期。大量國際資本競相流入我國,以期獲得利差和和匯差雙重收益。

二、 爬行釘住的匯率機制與內部經濟的脆弱均衡(2005 年至今)

2005 年 7 月 21 日,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釘住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在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的壓力下進入了對美元的爬行釘住的升值通道??偟膩砜?,這段時期國內經濟均衡受到流動性過剩的沖擊和考驗,經濟波動與國內信用環境呈現出大約滯后一年的正相關關系。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中國經濟采取了 4 萬億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其后果就是中國經濟自 2011 年至今面臨著控制通貨膨脹的考驗。

始于 2007 年初的次貸危機成為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水嶺。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沖擊全球的金融危機,我國經濟也開始受到波及。2008 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受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中國通脹壓力消除,繼之以出現向通貨緊縮發展的態勢。

參考文獻:

[1]李維剛. 基于內外均衡的人民幣匯率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2]章和杰,陳威吏. 人民幣籃子貨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實證研究[J]. 浙江金融,2007,04:22+21.

[3]林偉光. 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內外失衡與政策搭配探討[J]. 嶺南學刊,2010,02:89-92.

[4]高瞻. 我國外匯儲備、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基于國際收支視角的分析[J]. 國際金融研究,2010,11:4-10.

作者簡介:

張惠軍(1993—),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圍繞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希望拉動其他國家共同向中國施壓。但是,從目前來看,人民幣匯率問題主要還是中美之間的爭吵,而且問題已經接近解決。那么,其他經濟體對此是何態度呢?他們在人民幣是否升值的問題上,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利害關系呢?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對中美之間的這場交鋒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中國與美國之間圍繞人民幣匯率問題的一系列交鋒,成為近期世界經濟中的焦點話題。3月15日,美國國會共有130位議員聯名致信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政府在4月15日發布關于匯率操縱問題的定期報告時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呼吁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反補貼稅。這給本來就已受挫的兩國關系再添一分緊張,為尚未走出金融危機的世界經濟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由于中國方面堅持強硬立場拒絕應其要求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做出改變,美國的議員和專家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應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20國集團等論壇中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爭取其他對中國匯率政策感到擔憂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的幫助。

現在,這一問題雖然不能說塵埃已經最終落定,但是也似乎可以暫時告一段落。盡管存在來自于國會議員和商業團體的巨大壓力,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4月3日表示,美國政府將推遲向國會提交一份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國匯率政策的報告。4月17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廣交會上表示,經過與美國協商,中美初步達成協議,中國外經貿政策保持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

在這一事件過程中,除美國以外的其他經濟體并沒有積極跟進美國向中國施壓的動作——雖然在美國人看來,許多國家(比如歐洲、日本以及新興經濟體等)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與美國有著同樣的利益。那么,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它反映出中美在匯率問題上的爭議存在著怎樣的問題呢?

一、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中美交鋒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推動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只是在金融危機以前,眾多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傾向于認為,美國金融業比較優勢,可以支撐持續的美國貿易逆差,美國和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種新的增長模式。因此,在是否應該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有很大分歧。隨著金融危機的陰霾逐漸消散,為創造就業、振興制造業和擴大出口,要求人民幣升值,至少在短期內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國會議員們堅稱,中國施行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部分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搶走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制造業。換句話說,被低估的人民幣是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原因所在,而貿易逆差又是造成美國就業崗位減少的原因。以攻擊人民幣匯率問題而著稱的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等議員,把2001年至2008年美國就業崗位減少240萬個歸咎于中美雙邊貿易逆差。根據美國民主黨議員起草的議案,如果財政部確定中國操縱匯率,美國必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框架內采取行動,并在60天后,禁止聯邦機構從匯率操縱國進行采購。如果匯率操縱國在360天內不采取行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必須向世貿組織就中國的匯率問題提出申訴。

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弗雷德•伯格斯登(Fred Bergsten)一直呼吁對中國政府采取強硬立場:“中國人說,他們絕不會迫于外部壓力而調整匯率。而我認為,如果沒有外部壓力,他們就絕不會調整匯率?!彼硎?無論怎樣都值得(向WTO)提出申訴,尤其因為這可能會動員起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他國家一起反對中國。他稱:“從法律意義上說,我對申訴成功并不樂觀,但利用申訴將該問題提到多邊層面,廣而告之,點評批評中國人……我認為這應該成為我們戰略的一部分?!?/p>

中國方面堅持認為美方理由并不成立,不應該將匯率問題政治化,而是應該協調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共克時艱。商務部發言人認為“貿易順差問題不是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理由”,因為貿易順差問題是全球化的結果,會持續存在。只考慮自身利益擴大出口,而要求別國貨幣升值,“是利己主義的一種表現”。另外,中國方面也強調,盡管人民幣看起來被低估了,證據卻表明讓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減少雙邊貿易逆差。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1%,從1997年以來一直沒變的0.1208美元變成0.1464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匯編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那一時期的雙邊貿易逆差卻從2,020億美元擴大到了2,680億美元。3月,中國貿易出現了逆差,則更是強化了這一理由。

事實上,許多美國人也認識到,人民幣升值對美國并不那么有利。利用制裁手段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將使美國消費者負擔更高的價格,進而減少美國人的實際收入。收入較低的美國人尤其會感受到沃爾瑪(Wal-Mart)和Target更高價格帶來的沖擊。而且,更加堅挺的人民幣提高了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資本設備和元件進行生產的中國生產商的購買力。由于材料更加便宜,中國生產商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來保持海外市場份額。

而且,不僅人民幣匯率和美中貿易逆差之間的關系比決策人士認為的要弱,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之間的關系比這還要弱。據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美國生產商占了美國年度進口額的一半以上。這些進口主要是購買原材料、元件和資本設備,支持了美國一系列行業的就業。此外,據越來越多領域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額中只有一小部分代表了中國的勞動力、材料和管理費用成本,大部分進口額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和原材料。

根據加利福利亞大學林登(Greg Linden)、克拉莫(Kenneth L. Kraemer)和德瑞克(Jason Dedrick)2007年的一項著名研究,一部蘋果iPod生產成本為150美元,其中只有約4美元是中國創造的附加值,而大部分價值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不過,當這些在中國組裝起來的iPod被出口到美國的時候,150美元的總成本就都被算作是來自中國的進口,令美中貿易逆差擴大。實際上,這些進口的iPod支持了價值鏈上游數千個美國就業崗位──在工程、設計、財務、制造、營銷、分銷、零售等領域。顯然,如果因為匯率問題而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25%的關稅,將對創造了iPod大部分價值的非中國企業和工人造成傷害。

二、歐洲只是“低聲埋怨”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歐洲一直是在附和美國。確實,歐洲具有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動機。在美元貶值的背景下,事實上,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也貶值了。在美元與人民幣的雙重壓力下,歐元被動升值,這導致其貨幣競爭力下降,出口受影響。由于很難要求美元升值,于是,歐洲可以將這種壓力轉移到事實上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上。一旦人民幣升值,對歐洲國家的直接好處就是歐元競爭力上升,產品出口就會增加。

但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盡管美國抗議中國所謂的貨幣操縱行為的聲音越來越響,歐洲的表達方式則更多的是低聲抱怨?!皻W洲官員支持美國的看法,認為中國為了刺激出口正采取行動壓低人民幣幣值。但是,他們不愿以任何方式使貨幣問題升級,從而破壞更為廣泛的雙邊關系?!痹搱笠仓赋?歐洲做出克制的反應有兩個常被援引的理由:盡管對華貿易赤字不斷擴大,但歐洲并沒有面臨像美國那樣巨大的整體赤字;而且,歐洲與中國的關系也沒有像美國和中國一樣充滿地緣政治競爭關系。

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對美國要求中國允許“被嚴重低估”的人民幣升值表示支持。他在布魯塞爾對歐洲議會說:“在某些情況下,提高匯率不可避免,這正是眾所周知圍繞中國和人民幣幣值的爭論所討論的問題?!薄叭嗣駧艓胖当粐乐氐凸馈?隨著世界經濟恢復平衡,“讓人民幣升值”是合理的。但是,歐盟駐華大使塞日•安博表示,最好是秘密進行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談判。他說:“大聲嚷嚷和施壓無濟于事,我認為,施壓不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最佳辦法?!?/p>

此外,歐洲其實也是自顧不暇。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這所謂的“笨豬四國”(Portugal,Italy,Greece,Spain首字母組成英文單詞PIGS)陷入債務危機,使得本來就沒有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歐洲又彌漫恐慌情緒。是否應該以及如何救助這些國家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一度讓歐盟手足無措。而且,作為歐盟重要軸心的德國,雖然將“世界出口冠軍”的頭銜首次輸給了中國,但是依然是世界貿易順差大國。2009年,德國外貿順差為1360億歐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和中國一樣,承擔著糾正國際經濟失衡的責任,而沒有指責中國匯率問題的強烈動力。

三、日益依賴中國發展的其他國家

另外,還有許多國家,比如日本、新興經濟體以及東南亞國家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同為向歐美出口的重要經濟體,與中國有利益的競爭。為什么他們不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跟隨美國向中國施壓?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東南亞訪問時曾表示,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也是為了這些中國鄰國的利益。但是德國《時代》周報發現,東南亞各國對這一說法不以為然?!稌r代》周報的文章說,對美國人這種“我們也是為了你們好”的居高臨下的說法,相關的中國鄰國是左耳進、右耳出。在這些國家,或多或少能聽到一些批評的聲音,尤其是農民的批評,但是,亞洲地區的政界人士、媒體以及大多數居民都沒有以同等音量加入美國反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激情大合唱。日本政府的一位高級金融專家說:“向國人指出這個他們早已認識到的問題毫無意義?!睎|京三菱銀行經濟師芬克認為,日本不僅需要中國作為銷售市場,也需要中國這個生產基地。目前日本的國外生產有三分之一在中國。

在東亞的生產鏈條中,許多國家都向中國出口中間品,經由中國向發達國家出口。人民幣的升值固然可以為這些國家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韓國財政部認為,在世界市場上與中國產品展開價格競爭的韓國產品并不多,因此,在這一領域產生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從歷史上來看,2005-2008年人民幣升值21%左右,當時中國在世界出口市場所占比重上升1.61個百分點,但韓國的比重僅下降了0.03個百分點。但是相比之下,韓國較為依賴通過中國的迂回出口,會面臨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在韓國的全部出口額中,銷往中國內需市場的占12-14%,在中國加工后銷往海外的占10-12%,幾乎各占一半。所以,韓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即使針對中國內需市場的出口增加,經由中國銷往世界市場的出口也會減少,因此,從整體來看,對韓國出口產生的影響不會很大?!彼?韓國政府選擇采取了謹慎的立場,即“不動聲色”,而且強調在其即將主辦的G20峰會上“人民幣升值沒有被納入G20議程,這不該是我們出面要談的議題”,“如果各國關心并提出該問題,就可以在大框架內進行討論”。

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日益依賴于中國的繁榮。德國《時代》周報注意到,雖然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對外貿易逆差巨大,但它們并沒有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相反,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繁榮利大于弊。這是因為中國不僅向東南亞國家出口,而且也向這些國家投資。又比如巴西。2009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達到了361億美元。為此,《華爾街日報》特別強調:“中國的需求幫助巴西在與其他市場的貿易萎縮時經受住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逼渌麌绎@然也明白這一點。比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高級經濟顧問Arkady Dvorkovich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會在金磚四國(BRIC)峰會上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向中國施壓,因為匯率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情。

此外,對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來說,人民幣也是他們抵抗美國指責他們本國貨幣的前沿陣地。此前,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指責中國操控人民幣匯率的同時,還指責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的匯率也都被低估了,所以也都應該被列為貨幣操縱地區。英國《金融時報》引述荷蘭國際集團駐新加坡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康頓的話稱,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擔心,一旦中國重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其他亞洲貨幣也會跟著重估。

人民幣匯率理論論文范文第6篇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673118)

作者簡介:

梅琳(1976~),女,陜西寶雞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

鮮于波(1970-),湖北武漢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實驗金融學。

摘要:結合中國現行貿易模式的特點,文章從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入手,采用了新政治經濟學中關于匯率制度戰略選擇的研究方法,對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和匯率升值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對匯率變動的反應彈性差異很大,不同國際貿易模式下的匯率傳遞系數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我國現行對外貿易依然以加工貿易為主,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在理論上并不會對我國社會福利產生嚴重影響。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加大匯率彈性更有利于豐富貨幣政策當局的工具選擇范圍,有助于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的保持,也有助于推進出口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方向的合理選擇。

關鍵詞:貿易模式;匯率傳遞系數:匯率制度

文獻標識碼: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上一篇:關于人體實驗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化驗室化學藥品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