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

2023-09-16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我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人民幣已經悄然走出國門,“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迅速發展的經濟大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符合我國國家發展的戰略利益需要。本文立足國際國內客觀實際,結合個人平時學習的理論,運用財經、金融界專家觀點,對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化 研究

0 引言

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是中國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國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貨幣自然國際化還是以政策推進的國際化發展過程,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機。

縱觀當今國際經濟形勢,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和歐元區歐債危機的相繼爆發,使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及學者開始深度反思目前以美元為主、歐元為輔的具有寡頭壟斷性質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唯我獨大的局面會給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造成越來越多的經濟危害,國際金融秩序也會遭到不斷的破壞,如何在不損害大多數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國際經濟和貨幣金融秩序,使得各國在國際經濟和貿易往來中獲得更多收益而非損失,是每個國際經濟主體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也是各國都需要努力共同促成的國際經濟新局面。

博鰲亞洲論壇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前中國對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今年第二屆于家堡論壇年會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到底應該怎么走?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哪些先決條件,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要防止哪些風險?這些都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需要研究的問題。

1 中國的創新發展使人民幣必然走向國際化之路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創新,是中國的創新發展。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們使用人民幣進行投資或貿易,那么,全球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就會增強。隨著中國的金融能力、金融力量越來越強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必然會加快。

對于人民幣來說,他不能復制IMF模型,對IMF模型來說,他有自己的定義,但是有很多的金融衍生品在某種經濟體制中也造成了金融體系的一些動蕩,而且這些動蕩對于一些交易人員來說是可以獲利的,但是,沒有辦法滿足世界經濟的需求。如果市場經濟不考慮這樣的金融工具,這是錯誤的,我們需要進行改變,西方的態度是需要改變的。

我國一直以來都在逐步地進行規劃,并且已經成為了最大的金融國、交易國之一。歷史表明,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過程可能會取決于交易、貿易,比如說中國的貿易量非常高,和全球各國都進行很多的貿易,這個貿易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會帶來真正的經濟發展和整個國際化的進程。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想看到金融與貨幣的不穩定,我們希望有一個和諧的人民幣國際化過程。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創新發展。我們看到美元、英鎊全面可兌換化的過程,但中國不一定要和西方走同樣的路程,從貿易的角度講,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們使用人民幣進行投資或貿易,那么全球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就會增強。如果說貨幣的可兌換性對貨幣的國際化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這個過程不會太長,因為中國的金融能力、金融力量是越來越大,這也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2 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實踐性

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是人的認識問題,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應該以局部區域作為重點突破口,在中國的周邊地區實現人民幣周邊化,可以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更加穩健。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民幣國際化就如同中國加入世貿談判一樣,有百利而無一害,沒有什么壞處。說到提高了我們金融貨幣政策的風險度,提高了外來因素的影響,我們中國人不就是希望通過影響世界的能力來造就我們的執政能力嗎?當年很多人認為一旦加入世貿,我們的國有企業會破產,民營企業也要毀于一旦,十年下來,讓人大跌眼鏡的正是中國貿易的發展。以前外界認為加入世貿后中國出口會滑坡,外資儲備會下降,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梢?,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勢不可擋。

正如泛亞金融合作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光溪所講,人民幣是否具有可兌換性是結果,能否通過交易環節和匯兌環節達到目的,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1995年的人民幣法規定,誰在境外交易人民幣是非法的,現在看來是荒唐的,這是對自己的人民幣沒有充分信心的表現。如果說誰在境外交易貨幣還非法,全世界人民都違法?,F在終于允許個人境外投資了,這是了不起的舉動,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領導的市場經濟有信心了,我們是靠實力、靠經濟的發展保證人民的安康。

3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廣泛與復雜性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非常廣泛而復雜的問題。那么,什么是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或者說什么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分析影響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下這幾個因素十分重要:

一是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加入WTO后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對外開放已經全部融入到全球經濟化進程,所以,外貿以及關聯國際化貿易需求結算的擴大,使得人民幣對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現在人民幣國際化本身也就是作為結算貨幣的成長。

二是逐步地開放資本賬戶,推動跨境資金的流動。如果跨境資金流動受到阻礙或人民幣流到境外,不能有效回流,就會為人民幣持有者帶來很大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三是外匯市場的深化。中國現在的外匯市場是依托上海外匯交易中心,每天都進行人民幣與美元的交易,實際上,現在中國國內外匯市場和國際外匯市場拉得越來越近,如果我們不提供價格一致的外匯市場交易產品,使得人民幣匯率的價值不能夠真正反映市場價格,那么,人民幣匯率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上出現的差異可能會對未來的投資、投機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外匯市場要有充分的發展。

四是更基礎的匯率利率的市場。隨著改革的推進,現在人民幣的改革市場化已經有較大進展,在境內境外的市場價格上基本趨于一致。

五是國際市場的認可程度。

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因素。從長期來看,要消除一些資本賬戶可兌換的障礙,除了上述說的因素外,確實還包括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金融市場,如何對金融體系實施審慎監管,如何使國家的經濟再保持20年的基本穩定等因素,這些大環境都會給貨幣當局提供國際市場上可使用貨幣的堅實基礎。所以,從人民幣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邁向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步伐。目前人民幣是第二大貨幣,什么時候我們的結算貨幣在國際市場上能成為重要的交易貨幣、儲備貨幣,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金融經濟強國。

4 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曲折與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長期艱苦的過程,中國自身的金融體制改革還沒有到位,所以,一定要積極務實,把各種風險、各種應對方案想清楚,把大方向的問題搞明白,我們的道路是曲折,必須要有這個思想準備。如,日本和歐元區危機的例子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反思。

聯邦德國馬克國際化的問題上非常謹慎,非常務實,采取了跟日元相反的政策。采取了很多拖延政策,防止聯邦西德馬克過早成為國際貨幣,因為擔心西德馬克過快地變成國際貨幣后實際匯率會升值,因此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英國不僅在貨幣問題上,而且在整個經濟政策問題上,比較聰明。英國看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推進人民幣在英國倫敦金融中心的使用,當然這是對英國金融中心發展非常利好的事情。

對中國而言,走得快也有問題。以離岸市場的發展為例子,如果離岸市場的發展非常迅猛,可以想象一下離岸市場的貨幣交易。應該逐步務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對這個問題不能過于浪漫,需要頭腦冷靜,實事求是。我們應該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作為中國大國復興過程的一部分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的復興,要充滿信心,但它不可能一帆風順,也會遇到挫折,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也同樣要做好準備。我們必須牢記,人民幣國際化中有陷阱、有詛咒,不是一片光明的?,F在香港已經出現了問題,香港人民幣的匯率開始變質,產生了兩種匯率。如果貿易平衡了,人民幣升值步伐放緩。我們大量在海外發行的人民幣現在卻是以升值為前提的。

5 結語

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哪種貨幣要想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乃至主導國際貨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特定的歷史機遇,更需要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作為基礎,以及自身經濟結構和各經濟領域的協調與完善。人民幣國際化的步調應該是沉穩而堅定的,將人民幣不斷滲透到國際金融市場,成為國際貨幣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角,從而真正的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作者簡介:劉淑文,(1983-),女,河北邢臺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鄲分行,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學。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2篇

2011年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發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變化,給學者和政府官員帶來了一定的困惑。一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急速增長,從2010年第2季度的500億左右增加到2011年第2季度的6000億美元。二是出現人民幣貿易結算90%為進口結算的“跛足”現象,導致美元儲備及其貶值風險的更多積累。三是央行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干預政策使香港與內地間套利空間持續存在,從而客觀上助長了套利活動。四是伴隨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的負面預測,第4季度市場出現反向套利和熱錢撤出,香港人民幣存款出現下降,12月份人民幣匯率更是出現罕見的持續貶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似乎停頓或逆轉。如何認識上述變化,學界和市場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是資本跨境流動的自由化,應暫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總結前期經驗教訓。而央行、香港和市場的部分研究者則認為,人民幣“跛足”現象等問題是人民幣國際化前期不可避免的,不足為慮。

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國際金融體系的調整與我們的對策”已在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期望能夠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清晰描述出體現國家核心利益的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路線。為此我們將重點討論以下問題: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成熟了嗎?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標志?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下是否適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如何把握合適的推進路線和著力點?

一、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化經濟活動時的一個與生俱來的缺陷或“原罪”是本國在國際市場買賣的商品和服務、本國持有的海外資產或負債都用美元等國際貨幣計價而不是用本國貨幣計價,因而國際匯率的大幅度波動使本國經濟遭受巨大傷害。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發展中國家的這一“原罪”。上世紀90年代美日之間大打汽車貿易戰,前半期美元對日元不斷貶值,后半期美元對日元則從1995年的79日元升值到1998年的147日元。首先爆發金融危機的泰國,當時實行25泰銖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美元持續升值背景下出現嚴重的貿易逆差,并在外匯儲備接近枯竭的1997年7月初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泰銖急劇貶值為52泰銖兌1美元。泰國商業銀行在貨幣危機前大規模借入美元短期外債,并在國內發放本幣的長期貸款。他們以本幣計的美元債務負擔因泰銖貶值增長了1倍多,并先后陷入破產。韓國等其他東南亞國家也都陷入類似的混合型金融危機之中。這場席卷眾多國家的金融危機是發展中國家以非本幣舉借外債從而遭受巨大傷害的典型案例。與90年代不同,本世紀以來美元出現持續貶值趨勢,中國借此贏得了出口和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難以幸免的是大規模積累的美元儲備資產遭遇了重大的購買力損失(美元針對16種大宗商品的購買力本世紀以來已貶值75.6%)。為防范危機而大規模積累美元儲備的亞洲國家則再次受到了不小的傷害。弱小國家本國貨幣不可能成為國際貨幣,因此這些國家的利益需要通過國際社會推進國際匯率管理來維護。相比較,中國是全球第二的大國,并且可能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因此完全可以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主動而徹底地擺脫“原罪”問題。

由此可見,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核心利益就在于擺脫“原罪”,即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交易的商品和資產的人民幣計價,中國參與全球化的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可以一勞永逸地消除絕大部分的匯率波動風險,贏得全面的國際競爭優勢和主動權。與此相比較,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鑄幣稅不能簡單理解為國家利益。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國際貨幣發行的鑄幣稅對應的是發行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義務或責任。比如今天美國如果只想從美元發行中獲得好處而不想承擔國際責任,那么美元本位制離其崩潰之日也就不遠了。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本身是中國金融強國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戰略的成功意味著中國已從純粹的GDP大國轉變為全球的經濟金融強國。它也是中國為穩定國際貨幣體系或創設具有內在穩定機制的多元儲備貨幣體系所做的大國貢獻。因此,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國家戰略來推進無疑是正確的。

二、貨幣國際化進程的決定因素有哪些?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是否已成熟了?

我們近期得到的一項研究成果,“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與潛能:來自全球8種主要儲備貨幣歷史的實證證據”(吳君、潘英麗、朱祁,2011)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假設一種儲備貨幣占全球中央銀行儲備貨幣的比例是衡量該貨幣國際化程度的代理變量,并對1965-2010年全球中央銀行8種主要儲備貨幣(美元、歐元、英鎊、馬克、日元、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荷蘭盾)的比例,以及相應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與貿易規模、金融市場發展與開放、幣值穩定以及儲備貨幣的使用慣性等宏觀經濟金融變量的年度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用以探尋影響一種貨幣國際化程度的一般因素,回答目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具備基本條件,以及未來15年(即到2025年)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有多大潛能。

我們得到以下主要結論:1、一個貨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的首要決定因素是以GDP和進出口總量表示的經濟與貿易規模。1980-2010年全球GDP排名前6位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的貨幣,除人民幣無一例外都是國際化貨幣。2、匯率波動性與貨幣國際化具有明顯的負相關,也即匯率穩定對貨幣國際化致關重要。我們認為,國際貨幣最重要的功能是國際商品和國際金融資產的計價功能;它是結算、支付、財富貯藏功能的基礎;而作為計價貨幣,其自身價值的穩定是首要條件。3、進口對貨幣國際化有顯著正相關的影響。進口應該是除資本輸出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本幣海外供給渠道。4、貨幣升值、實際正利率和資本賬戶開放度對提升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都有積極意義。因為開放和深度發展的金融市場不僅存在大量低成本的投資和借款機會,而且有利于官方和非官方國際投資者從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角度實施高效的資產組合管理和貨幣風險管理。5、貨幣慣性十分重要。貨幣的國際化有網絡外部性效應:使用的人越多,就越便利;越便利,使用的人就越多。因此制定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策略時需要重視如何打破美元的網絡外部性,并迅速擴大人民幣的網絡外部性。

中國GDP和貿易規模在全球已經數一數二,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實際有效匯率穩中有升,以真實利率表示的高成長性等都表明中國已具備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欠缺的條件是進口需求的增長和資本賬戶的開放。進口需求的增長有待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中的內部市場開發;資本賬戶的開放則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利率市場化以及銀行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本土金融市場的深度發展特別是國內債券市場的深度發展;以及人民幣匯率進入適度區間。

我們假設:1、主要國際貨幣經濟環境和貨幣穩定程度不變(這使我們的結論可能相對保守);2、2011-2025年全球GDP每年平均增長3.5%;3、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至目前日本和英國的水平;4、在不考慮慣性或考慮慣性的線性回歸和非線性回歸得出的貨幣國際化與其主要影響因素間相關系數的基礎上,設定中國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兩階段(2011-2015、2016-2025)變化的三個情境,進行模擬分析。以GDP變量的一個情境為例,我們假定2011-2015年間GDP平均增長8%,2016-2025年為7%,然后計算每年變化著的中國GDP全球占比,再以實證分析估算的相關系數計算其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影響。我們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在不考慮貨幣國際化慣性場合,2025年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權重可以接近目前的歐元水平;考慮貨幣國際化慣性場合,2025年仍可達到日元曾經達到的最高水平。

三、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標志?

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標志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計量指標不是一回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通??捎扇N指標計量:一是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二是在貿易、投資和金融交易的結算和支付中的占比;三是在商品貿易與金融交易中計價的占比。由于市場經濟活動中一種貨幣的運用不太好統計和測算,因此學者通常都拿IMF公布數據的官方外匯儲備權重作為一種貨幣國際化程度的代理變量。但是,貨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核心在于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計價功能的發揮。因為商品和服務的計價功能派生出結算和支付功能;而金融資產的計價功能才派生出財富貯存功能和外匯儲備資產的權重。從歷史經驗來看,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給美元帶來三大秘而不宣的好處:通過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即可換回石油這一戰略資源;通過美元匯率操縱世界石油市場(比如通過壓低世界石油價格打擊前蘇聯等石油出口國家);與黃金脫鉤后通過與石油掛鉤維護了美元作為計價尺度和交易媒介的國際貨幣功能,進而延續了美國作為關鍵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全球霸權地位。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美元在全球中央銀行儲備貨幣中的比重不降反升,從1970年的71%提高到1975年的78.9%(詳見圖表1),其背后的重要解釋因素就是石油美元計價帶來的石油美元積累,以及石油美元推動的倫敦歐洲美元市場(以美元計價的海外金融市場)的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最重要指標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計價的份額。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標志則是石油等戰略資源和資產的人民幣計價。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在于通過將中國金融市場轉變為國際金融市場使人民幣計價的國際金融資產池得到極大的擴張。在國際貨幣環境極不穩定、國際短期資本投機盛行的背景下,開放資本賬戶極易引發本土的資產泡沫和泡沫破滅的金融危機,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需要首先從資本輸出、培育海外商業存在和穩健發展人民幣計價的海外商品與資產市場起步,來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在此筆者順便對日本央行將持有100億美元人民幣國債的事件做出評價。日本央行持有人民幣國債與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沒有實質性的關系。如果將此事作為兩國政府政治上的示好,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將此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大進展則是十分荒謬的。其實只要看看國際機構對未來20-40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長期預測結果,我們就會明白世界各國央行的最大愿望是中國政府發行大規模國債讓他們置換美元資產。因此我們會持續不斷地聽到,“你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那么資本項目就得全面開放!”“你們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好發行人民幣國債讓各國央行持有!”問題在于:中國政府缺錢嗎?中國政府缺外匯嗎?我們為什么需要通過持有長期升值的人民幣負債去換取更多不斷貶值的美元資產?人民幣國際化只是中國經濟金融強國戰略中的一項戰略舉措,人民幣國際化本身需要遵從中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客觀要求。需要明確的是:官方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權重不是人民幣國際化需要追求的指標;相反這一指標只應是全球資源和資產人民幣計價權重的一個自然結果。

在此筆者也評價一下國際學者差不多已達成共識的全球互換網方案。他們主張(包括部分國內學者有類似意見),未來國際社會可以在自愿原則上推進全球貨幣互換聯盟,相互擁有對方貨幣作為外匯儲備資產,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或避免給美元施加更大壓力。這個方案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無疑是有利的,但對中國是否有利,需要分析人民幣國際化與全球貨幣互換網是什么關系。如果全球貨幣互換網是人民幣國際化網絡的替代品,那么我們支持或加入這樣的聯盟,就是以中國未來的戰略空間交換眼前的戰術利益!這也許是得不償失的。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更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對這些國家有利的包括對中國短期有利的方案并非一定符合中國的長期戰略利益。因此中國學者在開展國際交流時需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四、當前不穩定的國際環境是否適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首先,筆者在此引用兩個長期預測成果討論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一是渣打銀行全球研究部2010年10月發表的《超級周期》報告。它假定2010-2030年美歐日分別以2.5%、2.5%和1%的趨勢增長率增長,中國以6.9%的平均增長率增長。2030年中國的名義GDP全球占比為24%,美國是12%。美、歐、日經濟總量的全球比重將從2010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29%(詳見圖表2)。二是歐洲國際經濟學智庫和法國國際經濟學智庫的聯合報告(CEPII﹠Bruegel,2011)中提供了1870-2050年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額的變化趨勢圖。該圖最重要的兩段趨勢線是美國從兩戰期間的46%下降到2050年的11%左右,中國從1980年的不到3%上升到2050年的34%。由2005年不變匯率計量的這兩條曲線將在2016-2018年間相交,自此,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并急劇擴大兩者間的差距(詳見圖表3)。雖然此項對中國的預測不排除有樂觀因素,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只要不為大的社會經濟危機所中斷,這一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其次,筆者引用IMF(2011)《金融穩定報告》提供的數據討論全球金融環境的未來演變態勢。2010年世界GDP總量達到62.9萬億美元,全球由銀行資產、股票市值和未清償債券余額加總的傳統金融總資產達到25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4倍,其中歐盟與新興工業國家約為5.5倍(詳見圖表4)。另外全球金融衍生品賬面市值達600萬億美元,接近世界GDP的10倍,其中最大部分應該集中在美國。由此可見,全球金融總市值大致為GDP的14倍,金融泡沫已膨脹到十分嚴重的地步。本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是全球金融經濟的歷史性轉折點,從泡沫生成到去泡沫和去杠桿化;后一過程已經開始但遠未結束,估計未來10年都會以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機表現和延續。因此未來10年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動蕩不定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

在這樣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風險并存。機遇在于美國財政狀況的不可持續對美元產生持續貶值壓力,而各國央行和投資者都在尋求更為安全的投資場所和美元替代品,這種資產轉換需求又對美元的穩定性構成威脅,由此很可能形成長期的惡性循環。中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基礎制度建設和資本市場體系的深度發展方面如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有可能成為長期安全的國際投資場所,人民幣國際化也可順勢而為取得成功。反之,在中國經濟轉型和金融改革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放開資本賬戶,允許國際投機資本大規模進出,則很可能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在國際貨幣金融環境不穩定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心應放在積蓄能量,也即穩健創造人民幣國際需求上面,而不是急于推出人民幣的海外供給。

五、如何把握人民幣國際化的合適推進路線和著力點?

筆者將未來15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定義為“積蓄能量、伺機出擊”。具體而言就是前期穩健創造國際需求,后期激進釋放海外供給。穩健創造人民幣國際需求的著力點在:資本賬戶管制條件下快速推進和強化海外商業存在;加快經濟和金融轉型;同時為后期激進釋放人民幣供給創造合適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即從亞洲著手推進國際社會加強對國際匯率波動和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管理。

首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培育強大的海外商業存在。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核心是人民幣國際計價功能的形成。其前提是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全球貿易、投資、生產和金融活動中能夠逐步取得主導權!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微觀基礎。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海外的快速發展,外國投資者出于升值預期持有中國可交易或具有流動性的人民幣資產,極易導致中國本土資產泡沫的急劇膨脹,一旦外資撤離就可能引發泡沫破滅型金融危機和貨幣國際化進程的逆轉。

培育強大的海外商業存在,已經進入戰略機遇期。3萬多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和人民幣的直接輸出可以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海外投資提供雄厚的資本供給;西方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海外收縮將會為中國騰出了空間;金融危機還為中國海外投資提供多個底部的買入時機。中央政府需要制定鼓勵民間對外投資的國家政策,加快推進以強國戰略為導向的外匯儲備資產的戰略配置。其未來投資的領域需要重點關注能為中國增加市場主導權的(如購買跨國企業和各類交易所的股權)、促進產業輸出的(如在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設立國家產業園區等)、促進產業升級和產業價值鏈延伸的(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各個領域。

其次,需要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經濟轉型在兩個方面可以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首先,從國際經驗和我們的實證分析得到結論來看,進口與貨幣國際化具有十分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將是人民幣長期輸出的主要渠道;進口的持續增長有待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型轉為內需拉動型經濟。其次,只有經濟的成功轉型才可能為經濟增長提供需求和供給的持續動力。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生產規模已屬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靠美歐不具有可持續性的過度消費支撐。隨著美歐相對經濟地位的下降和財政的收縮,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已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只有內部市場的開發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來自需求的持續動力。另一方面,中國高投入低效益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面臨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只有體制變革帶來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效率的提升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來自供給的持續動力。這樣的經濟成功轉型才能支撐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長期信心,從而為人民幣創造持續穩定的國際需求。

再次,需要積極推進行政壟斷型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

行政壟斷型金融體制是中國工業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幫助工業化戰略解決廉價資本的供給問題。這些制度安排便利金融業和特定產業獲得廉價資本,卻長期損害了存款人和中小投資者等中產階級的利益。目前中國制造業、房地產業和地方政府高速公路建設都已出現過剩,而內部消費市場的開發和服務業的發展有待培育一個隊伍龐大的中產階級。另外,行政壟斷型金融體系也已成為居民儲蓄轉化為高成長新型產業投資的瓶頸。金融轉型已經刻不容緩。政府的立場需要從支持企業低成本融資轉向切實保護債權人和中小投資者利益;實施富民政策和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拓寬投融資渠道,使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各類高新產業和服務業得到持續的資金融通,使本國居民更便利地分享這些產業成長的豐碩成果。

金融改革的主要領域在于:(1)放松各類金融服務業對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限制,在健全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的情況下,促進金融服務業市場的有序競爭。筆者建議,通過國有控股銀行向民間資本出售部分支行,形成一批不設不分支機構的民營社區銀行和鄉鎮銀行,以滿足服務業、小型與微型企業、農戶和個人家庭的金融服務需求。大銀行與出售后的社區銀行具有天然的母子關系,可實現差異化發展,并發展分工協作的代理行關系。政府可采取相應政策(比如減免營業稅、允許提取更高比例的海外經營風險撥備等)鼓勵大銀行拓展海外市場。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出售支行的“內退外拓”戰略可以實現“一石數鳥”之功效:通過回籠貨幣,可緩解我國通貨膨脹壓力,補充商業銀行資本金,減少再融資對股票市場的壓力;實現銀行業差異化發展的有序市場結構;轉投海外分支機構網絡建設,既可分散美元資產貶值風險,又可加快推進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經營,進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2)改革股票市場發行審批制度和詢價承銷制度,強化證券監管和金融司法威懾力,提高市場的“三公”性和有效性。(3)分步縮小存貸款基準利差,給出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間節點,促進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并加快政府債券市場和公司債券市場的深度發展,探索通過人民幣QFII間接開放國內債券市場,形成有效的海外人民幣回流機制。(4)實現與美元脫鉤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點是建設參考一攬子貨幣的爬行釘住制度,調低籃子中美元與歐元的權重,增加亞洲的日本、韓國、印度等大國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貨幣權重。在人民幣對美元做出(有利于減緩貿易摩擦和促進資本輸出的)較大幅度升值調整后,政府宜將人民幣匯率穩定在合理區間作為基本政策。當前全球外匯市場年交易額已高達800-1000萬億美元,其中出于投機目的的交易接近97%。為了避免投機資本推動升值預期的“自我實現”,政府應避免激進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把握人民幣定價的主導權。另外,美元與黃金脫鉤后,1976年的牙麥加會議承認了的浮動匯率的合法性,但此后的雙邊匯率波動幅度高達50-100%,遠遠超出布雷頓體系規定的上下1%和凱恩斯設計的國際清算聯盟中規定的上下5%的適度波動幅度,國際浮動匯率制度早已失去了事實上的合法性。國際社會需要探討并將國際浮動匯率管理問題提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議事日程上來,而不是壓部分國家實施市場化的浮動匯率制度。另外,現有國際貨幣基金章程中并無條款規定會員國有實施浮動匯率制度的義務。在國際匯率大幅度波動和國際短期資本投機盛行的國際背景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浮動匯率制度,有利于投機資本單邊匯率預期的“自我實現”,而外匯管制在投機資本的沖擊下通常是不堪一擊的。相比較,參考一攬子貨幣的爬行釘住制度可以憑借大國意志引導國際資本的市場預期,它與外匯行政管制以及短期資本交易稅等經濟杠桿一起將可應對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給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事實上發展中國家匯率制度選擇更多的是中間道路,而自由浮動與硬釘住的端點論也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放棄。(5)從新審視資本賬戶開放的項目和次序,清理利用外資政策,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和戰略產業外商投資的管理。即使在完全放開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兌換的場合仍可自主或與亞洲國家聯合引入短期資本交易稅政策。

未來10年可以看作是積蓄能量、穩健創造人民幣國際需求的第一階段。之后,在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海外業務網絡建成、中國經濟和金融成功轉型、在人民幣國際定價方面達成多個雙邊協定、國際貨幣環境相對穩定(或者美元爆發危機)時期,人民幣國際化可進入激進釋放海外供給的階段。我國政府可在某一時點宣布人民幣資本項下完全可兌換,并通過商品進口、對外投資、和對外發行債券等各種渠道急劇擴大海外人民幣供給,以此打破美元本位制造就的美元網絡外部性,迅速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規模效益和地域覆蓋面。

(潘英麗,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楊春升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自2012年4月16日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人民幣兌換美元的交易價格浮動幅度由0.5%擴大到1%,同時并將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的人民幣兌換美元的現匯買賣差價由1%擴大到2%,這一政策的出臺既順應了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也順應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是中國經濟發展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據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背景和現狀,重點分析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對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國際化 雙向波動

一、研究背景和現狀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應運而生,這將為我國未來經濟前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在一個尚未完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市場經濟不夠發達,金融市場制度不夠完善的新興經濟大國,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內外發展動力推動其進行發展,而這個內外發展動力就是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自2011年第四個季度以來,人民幣兌換美元連續6年的單邊升值階段正處于結束狀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工作人員以及部分學者的說法,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已經接近于均衡的狀態。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是否達到了均衡水平,這將是一個難以衡量和解答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現階段所關注的匯率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匯率是否是達到了均衡狀態,而是接近于此區間時的匯率雙向波動實現的條件以及由于波動而給整體經濟運行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美聯儲可能放緩量化寬松的預期不斷增強的情況之下,新興市場貨幣或將面臨大量的撤資風險,我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必然難以獨善其身,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所以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進一步研究其匯率波動的現狀和影響,這將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間接影響因素

自2005年7月以來,我國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形成機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重點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并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目前人民幣兌換美元雙向波動的趨勢較明顯,出現過連續貶值和連續升值的狀態,根據此趨勢,未來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幅度將會更加明顯。然而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間接的途徑緩慢影響。

(一)匯率雙向波動促進企業提高國際經營風險管理能力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態勢將成為新趨勢,匯率波動彈性增大也對企業“走出去”匯率風險的規避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3月30日,人民幣兌換美元的中間報價6.4841,較之上一個交易日大幅度上漲了219個基點,上調幅度達到0.34%,創造兩周以內的最大上漲幅度。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一些規模龐大而且具有較強的戰略意義的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逐步落實,社會經濟整體將會面臨意想不到的損失。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部分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匯率風險。企業為了規避對外投資的匯率風險,一方面可以選擇匯率相對穩定的國家進行投資,進而根據政治和經濟形勢,適度的選擇多元化的投資管理策略,規避匯率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匯率雙向波動預期的存在,企業可以與商業銀行合作,并開發出因地制宜的規避外匯風險的套期保值組合,同時將國外業務與國內業務進行長期合理的配置,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企業提高了國際經營風險的能力,才能在整個經濟市場中占據經濟地位,促使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二)匯率雙向波動促進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核心之一即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自201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雙向波動,在此基礎之上,銀行的業務也面臨了未知的風險,銀行的業務經營管理也需要出現雙向的管理策略:一是通過摸索并形成一套適合銀行業發展的風險控制流程機制;二是實踐監管原則。在這種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之中,商業銀行應提高外匯經營管理能力,首先應該充分地認識到人民幣預期匯率走勢的變化,匯率雙邊波動是現行開放經濟市場的新常態,其次銀行應管理好客戶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強外匯產品的投資風險管理,提示并引導客戶和企業掌握衍生產品的交易方法,避免因市場波動幅度過大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在新形勢下,信貸利差過大、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緩慢都是在匯率雙向波動之下亟需解決的問題,所以銀行既要面臨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壓力,又要不斷進行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充分做好以上面臨的挑戰,才能使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三)匯率雙向波動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自1993年以來,至今為止將近24年的時間,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仍在進行,但卻十分緩慢。利率市場化是貨幣市場改革和發展以及銀行體系的關鍵指標,同時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核心指標之一。我國中央銀行在2017年5月12日發布的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在匯率雙向波動的機制之下,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并完善金融調控機制。探索利率走廊機制,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并進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場及其實體經濟的傳導。支持人民幣在投資和跨境貿易中的使用,積極發揮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推進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直接交易的發展,更好的為人民幣跨境使用服務,密切關注國際新形勢變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完善對跨境資本流動的審慎性監管,在國際市場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同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四)匯率雙向波動推動外匯市場的發展

在中國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發展進程中,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存在嚴重的滯后性,這會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步伐。由于人民幣匯率在匯率改革之前的三年間,人民幣呈現單邊升值的趨勢,導致人民幣外匯遠期、期貨、期權、互換以及掉期缺乏流動性?,F階段人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為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相關的外匯交易在近幾年中的國內外市場全面展開,將使得外匯市場更加具有活力,使得人民幣在世界經濟復雜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進而更加良好的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作者簡介:羅藝婷(1992-),女,漢族,湖北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國際金融學。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針對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以學生為調查對象考查教學效果,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堂教學、自主學習、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考核等,總結歸納出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程建設的方法。

關鍵詞:問卷調查;國際經濟學;教學效果

文獻標識碼:A

國際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經濟學屬于外向型課程,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了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將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設置為學校的優質課程,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基礎,以多媒體教學作支撐,以網上教學資源建設為標志,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優質課程建設,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分析渭南師范學院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效果對于促進課程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現對此基于問卷調查進行分析。

1 調查對象與問卷發放

以渭南師范學院經管學院大三、大四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調查問卷、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本次問卷共發放100份問卷,大三學生50份,大四學生50份,回收問卷84份,有效問卷94份。

2 問卷設計與調查結果

問卷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堂教學、學生課下學習、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考核6個方面進行設計。調查結果以問卷設計為基礎,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2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很大,49%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31%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不大。近7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或有很大興趣,說明學生有想要學習的愿望,因此,把這么課程建設好,讓學生們真正學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2.1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包括:(1)你支持國際經濟學課程雙語教學嗎:A支持;B不反對;C反對。(2)你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的目的是:A提高學生英語水平;B吸收國外的先進知識;C培養國際化的經濟專業人才;D其他。(3)總體上看,你覺得現有的課程設置達到你的期望程度是:A很滿意;B基本滿意;C不太滿意;D很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1.52%的學生支持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45%的學生不反對,2%的學生反對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2.25%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1%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吸收國外先進知識,49%的學生認為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國際化綜合人才。

3.17%的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很滿意,49%的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滿意,其他學生對課程設置不太滿意。說明將國際經濟學設置為雙語課進行教學是可行的,但是學生對于開設雙語課程的目的并不明確,這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引導闡述,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學過程更順利,教學效果更好。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現有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周學時為2,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國際貿易部分,學生反映對他們感興趣的金融部分沒有學到,因此,從課時上可考慮進行增加。

2.2 教材選擇

教材選擇方面:你認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材應選用的教材是:A純英文教材;B國內教材;C國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輔導書。

教材選擇方面:3%的學生應為應選擇英文原版教材,54%的學生認為應選用純英文教材加注釋,43%的學生認為應選擇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配套。本課程一直選擇克魯格曼教授撰寫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英文版作為雙語教學的教材,該書觀點權威,設計獨特,結構清楚,闡述詳盡,語言生動簡明,易于學生理解,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系統學習和掌握國際經濟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最佳教材。另外本教材也有相應的中文譯本,因此,教材選擇比較符合學生的需求。

2.3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1)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2)你期望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3)課堂提問時,你的回答方式是:A英語;B漢語;C英漢結合。

調查顯示,32%的學生期望國際經濟學課程授課方式是英語為主漢語為輔,33%的學生期望是漢語為主英語為輔,35%的學生期望是英漢結合,不分主次。在課堂提問時,48%的學生使用中文回答,35%的學生中英文結合回答,只有17%的學生使用英文回答。由此可以對于教學過程應側重于哪種語言,學生的期望沒有一致性,因此教師應針對學校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采用英文教材的同時,較多使用漢語教學效果會更好。

2.4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對該門課程,你的努力程度是:A很努力;B一般;C不夠努力。(2)你在課前是否會預習:A會;B不會。(3)你在課后是否會復習:A會;B不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自學方面,能夠在課前預習的學生占27%。能夠在課后復習的學生占39%。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應成為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5 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你對該門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2)你對該門課教師的英語水平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3)你對該門課教師的總體評價是:A勝任;B水平一般;C不能勝任。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能力方面,28%學生認為該門課程教師的專業能力為優秀,44%的學生認為可到良好,其余學生認為可達到及格。30%的學生對該門課程教師的英語水平評價為優秀,49%的學生評價是良好,其余學生評價為及格。對該門課程的總體評價,69%學生認為水平一般,25%學生認為優秀。說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還應繼續提高。

2.6 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方面:(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2)你期望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3)你認為,期末考試雙語課程的考核分值比例最好是:A平時和考試比例是2∶8;B平時和考試比例是3∶7;C平時和考試比例是4∶6;D其他。

課程考核方面,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試。19%的學生期望考核方式是考試,73%的學生期望是考查,另有8%的學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是其他。17%的學生希望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考核比例是2∶8,42%的學生希望是3∶7,37%的學生希望是4∶6。

3 分析總結

通過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現,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因此,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提高。

3.1 明確教學目標和增加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

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就應明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專業化的國際經濟人才,防止學生本末倒置,理解偏差,將英文教材當成閱讀理解,單純的提高英語水平,忽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也要強調學習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學習雙語教學的正確方法。

3.2 根據英語水平,實行分班授課

由于高考不劃分單科分數線,導致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將國際經濟學課程分班授課。對于英語基礎扎實的學生,采用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教學方式,對一些英語基礎弱的學生,可選擇中文講解或較低比例的英文講解。

3.3 聯系國內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經常運用中國案例來闡釋相關理論,如人民幣匯率變動、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等。這些案例使得《國際經濟學》課程具有更強的活力。教師可以選擇某個專題或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的內容,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在課前就相關內容查閱資料并研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報告其核心內容,其他同學提問并參與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如針對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學術爭論,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在辯論中理清理論問題和政策導向,這一教學方式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4 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

國際經濟學課程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國際貿易,另一部分是國際金融。兩部分加起來有五六百頁內容,要在幾時個學時上完難度很大??唆敻衤膰H經濟學分上下兩冊,據學生反映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上冊即國際貿易部分,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突出重點,有所取舍,科學規劃授課計劃和進程,同時可考慮增加學時,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如將原來的周課時2增加為周課時4,保證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3.5 加強對現有師資培養和激勵

雙語教學的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英語知識和專業水平,要將兩者融會貫通,而不是簡單機械的將專業知識翻譯成英文進行講解。學??蓮膶I教師中選拔優秀人才作為雙語教學的師資儲備,采取出國深造,參加雙語教學討論會,定期參加校內討論會等多種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另外,要完善對教師雙語教學的激勵機制,對開展雙語教學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專家的評定,可獲得額外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參考文獻

[1]蔣蘭陵.雙語課程教學效果的雙影響因素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1,(06).

[2]劉瑋.基于問卷調查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J].學園,2014,(30).

[3]王威.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1,(03).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審計環境,審計目標,定位

審計環境是指對審計有影響的一切因素的總和,包括審計外環境和審計內環境。審計外環境由社會需求、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有關的法律法規、社會文化、外部相關利益集團及其活動等審計的外部環境因素構成,審計內環境由審計能力、審計人員價值觀念、審計思想、審計文化、審計程序與方法、審計工作手段、審計工作內容等審計內部固有的因素構成。審計目標是審計既定的方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審計目的,對審計對象進行審查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結果。二者之間的關系,注冊會計師審計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給與了很好的詮釋。

一、審計目標的歷史變遷

(一) 詳細審計階段

詳細審計階段,即民間審計產生之初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階段由于經濟業務比較簡單,財產所有者對財產經營者最關心的是其誠實性,即社會對審計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股東需要通過審計來了解掌握公司管理人員履行其經營職能的情況,因此審計的目標就是揭露管理人員在業務經營過程中有無舞弊行為。1912年、1916和1923年出版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審計學中,都將查錯糾弊作為審計的主要目標。與這一階段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相適應,審計人員的職責就是揭露差錯和舞弊。

(二) 資產負債表審計階段

資產負債表審計階段,即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是驗證會計報表的真實公允性。促使審計目標轉換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社會環境的變化。20世紀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迅速發展,特別是股份公司的大量涌現,使經濟生活出現了兩個新的變化:一是企業管理人員的責任范圍擴大。企業管理的責任不再僅僅是表現在與股東和債權人的關系上,而且表現在與其他許多利益相關者的直接關系上;這種關系最終要通過企業會計信息表現出來,社會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就日益增加,會計信息也就顯得日益重要。二是企業的籌資逐漸由銀行轉向證券市場。企業風險的承擔者由銀行轉為廣大的股東,而股東對會計信息的關注,更注重的是關于企業盈利能力的信息;整個社會對企業會計報表的關心超過了查錯糾弊的關心。上述兩個變化使得社會公眾逐漸意識到審計的作用,已初步形成了強化審計責任的氛圍。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使無數的投資者傾家蕩產,使得美國政府認識到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先后頒布了1933年的《證券法》和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強制上市公司必須委托注冊會計師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審計。這些規定使審計人員的職責予以明確,表明審計人員的職責不再以查錯糾弊為主,而是對被審計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公允性負責。其次,審計能力的有限性。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業務的日益復雜,再要進行像以前那樣的查錯糾弊所需要的全面而又詳細的審計已極為困難。受審計能力的限制,審計行業為了避免審計風險,也極力把查錯糾弊的責任推向企業管理部門,強調審計僅僅是對會計報表發表的一個意見,不是也不可能去揭露貪污盜竊和其他舞弊。20世紀30年代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使審計行業開始認為,欺詐舞弊可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來予以控制。內部控制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使審計人員可以在抽查的基礎上,對會計報表的公允性發表一個意見,不僅可以提高審計效率,而且可保證審計質量。上述兩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使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向審查會計報表的公允性轉換。

(三) 會計報表審計階段

會計報表審計階段,即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 的第53、54號《審計準則說明書》的發布開始至安然事件爆發為止。注冊會計師審計以驗證會計報表的真實公允與查錯糾弊并重為審計目標。在這一階段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認識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控制進行變化。促使查錯糾弊成為與驗證會計報表的真實公允并重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企業管理人員欺詐舞弊案增加,給審計職業帶來了未曾經歷過的訴訟時代。以前,社會公眾傾向認為防止雇員舞弊是企業管理部門的職責,但現在管理人員串通一氣也參與舞弊,這樣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則是巨大的。因此,社會對獨立的審計人員應承擔查錯糾弊的責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實際上,從社會公眾的觀點來看,查錯糾弊一直是他們對審計人員提出的要求,而審計行業由于受到審計能力的限制,尚找不出一種能把所有重大舞弊和差錯揭露出來的方法,因而出于審計風險的考慮,盡量降低其查錯糾弊的責任。社會環境的強烈要求和職業“適者生存”的法則,使得審計行業不得不對此予以重新考慮,與其被動接受,不如積極尋求降低審計風險的方法。二是法院判決幾乎一直傾向于社會公眾的需求。審計行業為了維護其生存和發展,也順應這個需求揭露重大的舞弊和差錯,以把審計風險降到社會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三是審計行業內部認識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的訴訟案件顯示,在審計過程中遵循了《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和《一般公認審計準則》(GAAS)并不能給審計人帶來免責;“財務報表符合GAAP”和“財務報表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并不相等。在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和審計人的責任問題上,審計人認識到財務報表使用人和自己之間存在著認識上的差距,即期望差距。針對期望差距的存在,AICPA根據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要求于1974年設立審計責任委員會(Cohen委員會),從事審計人責任問題的研究,明確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改革藍圖。1978年Cohen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報告(Cohen委員會報告)中指出:“對于審計業務,審計人和財務報表使用者之間存在的期望是合理的。審計人應對可以通過實施正常的職業技術和職業謹慎發現的那些舞弊負責。”在Cohen委員會研究結論的基礎上,AICPA進行了被稱為“期望差距工程”的審計準則制定工作,于1988年公布了包括第53號、54號在內的九個《審計準則說明書》。如此的“期望差距工程”所形成的公允性的“情緒意味的集合”不僅包括了“公允反映=財務報表符合GAAP”的意味,還包括了“公允反映=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的意味內容。隨著訴訟案件的進一步爆發,有關審計人發現舞弊責任討論進一步升級:“如果一個公司趨于經營失敗,該公司的會計報表審計應及早地對該公司會計狀況的惡化做出警報。而為什么審計人不能提供(舞弊/破產)線索呢?”如,1993年3月公眾監督委員會(POB)在其報告中指出,社會公眾普遍認為審計人有責任發現管理者舞弊而他們卻未能盡責。在這種形勢下,AICPA在1997年2月公布了《審計準則說明書》第82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關注)取代《審計準則說明書》第53號?!秾徲嫓蕜t說明書》第82號首次使用了“fraud”一詞取代“irregularity”,要求審計人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既要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反映,又要關注由于虛假財務報告和侵占資產所引起的舞弊。

從上述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產生和發展的演變過程不難看出:審計目標是一定歷史環境條件下的產物,審計環境的改變必然推動審計目標的創新;而新的審計目標又反作用于審計環境,能動性地改善審計環境,推動審計事業的發展。

二、后安然時代,新的審計環境下審計目標的重新定位

安然事件的爆發,標志著新的審計時代的到來。美國自2001年10月爆發安然事件之后,2002年又相繼出現了施樂、世通等一系列重大會計造假事件。系列造假丑聞在給美國經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審計環境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劇,制約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社會公眾對財務信息的需求走向多樣化;社會要求更透明和更誠實的市場,更負責的經管責任,更嚴格的監督和更高的審計“最低標準”;經過長期的實踐,審計人員在技術上已經初步具備了審查企業管理活動信息的能力。對應于新的審計環境,審計人必須重新定位審計目標,降低信息風險已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目標。

(一) 新的審計環境

1. 滿足社會公眾財務信息多樣化的需求。

隨著社會公眾信息需求的不斷擴大,傳統的財務信息已遠遠無法滿足。長期以來受制于公認審計準則的作用,審計行業致力于產出一種標準的以復核性導向的審計產品,而對財務報表以外的信息不發表意見,但在社會公眾眼里這些財務報表以外的信息卻是至關重要的。滿足公眾這種財務信息多樣化的需求的潛在方法就是推行管理審計,也就是針對企業管理活動所揭示的信息包括經營者履行受托責任的誠實性以及內部控制要素提供全面的評價。

2. 法律責任日益擴大。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在日益擴大,而審計的建設性職能卻在日益縮小?,F代審計發展到今天已具有一種社會職能,站在社會的角度,將審計范圍局限于會計數據是極為不妥的,審計應迎合社會公眾對企業管理的期望業績水準,對企業管理的行為或業績進行判定。由于面臨大量訴訟的威脅,加上對總體管理業績進行評判,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判斷,背離了鑒證職能增加信息可靠性的本質,審計職業極不愿意深入到非會計數據能反映的領域??s小這種距離無非是兩種選擇,一種是審計職業自我挑戰,也就是擴大審計的鑒證職能,二是審計職業日益為其他職業替代。顯然,為了維護審計職業的生存與發展,明智的選擇應是第一種,也就是提供更多的鑒證服務,對企業管理揭示的信息提供全面的評價。

3. 法律的明確要求。

安然事件之后,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頒布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投資者、規范會計師行業監管和公司治理的法律, 其中最主要的是薩班斯法(SOX)。不僅如此,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 (PCAOB) 也將審計人對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的“合理保證”明確定義為“高可靠度的保證”。SOX的頒布,在法律上明確要求降低信息風險。根據2002年7月通過和生效的SOX第404條及SEC相關規則的規定,從2004年11月15日結束的會計年度開始,擔任在SEC登記上市的公司年報審計的審計人必須在審計報告中發表以下三種審計意見:一是財務報表是否公允反映;二是經營者所作的會計年度末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報告是否可靠;三是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否有效。AICPA在2002年公布的《審計準則說明書》第99號強調,審計人有責任計劃和實施審計以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是否存在重大錯報,無論錯報的原因是錯誤還是舞弊。我國《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2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法律法規的考慮》第4條規定:“在設計和實施審計程序以及評價和報告審計結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關注被審計單位違反法規行為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

4. 已經具備審查企業管理活動信息的能力。

經過長期的實踐,審計人員在技術上已初步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長期以來,審計行業在做好會計報表審計的同時,積極地從事管理咨詢活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審計行業也制定了管理鑒證準則,只不過還沒有得到法律上的有力保護、審計人員為保護自己并不發表肯定式評價而已。

5. 社會公眾對保護財務報表不受欺詐提出更高期望。

安然事件證明,高層管理者的舞弊行為是導致財務報表錯報的主要原因,并且社會公眾加強了對檢查財務報表舞弊的審計人員責任的水平和本質期望。發現舞弊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審計責任,而是審計人的歷史使命。

6. 已經具備發現舞弊的能力。

事實表明,審計人通過加強職業懷疑心、運用分析性程序等程序、評價控制環境等,能夠發現舞弊。

(二)審計目標的重新定位

為適應上述現代審計環境的變化,降低信息風險被定位成后安然時代的現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降低信息風險,即提高信息的可靠性而降低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風險。這一現代審計目標有其豐富的內涵,其鮮明的特征在于審計目標的多元化。

第一,審計人在對財務報表是否公允反映發表意見的同時,必需對眾多的非會計信息諸如審計客體的風險性、可持續性、公司治理有效性、內部控制有效性、創新性、無形資產效益性、人力資源開發效益性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和鑒證。對應于責任方的認定,擺在審計人面前的認識對象包括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包括由財務報表及其注釋組成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非會計信息是指企業公開的、除會計信息以外的信息,譬如盈利預測、市場風險等各類風險及風險管理情況、無形資產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環境報告等。

第二,審計人既要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反映,又要高水平、積極地保證財務報表是否存在重大錯報、不論錯報的原因是錯誤還是舞弊。受審計的固有局限性的制約,審計能發現的重大錯報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這并不表示審計人可以無視社會上對審計發現起因于舞弊的重大虛假反映和以繼續經營為前提實施審計的要求。在現代,審計人在未能揭露經營者或員工的舞弊時將面臨被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審計人可以通過強化與內部審計人的合作、利用其他專家來提高審計的效率,可以要求經營者提供宣誓書以保證審計人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都已提供,盡可能地克服審計的固有局限性,從而盡可能地滿足社會對審計的要求。

第三,審計人在關注信息的同時,又要關注信息責任方的行為。信息是審計對象的現象、責任方的聲明,其所反映的行為則是審計對象的本質和內容、責任方的行為,兩者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因此,在信息審計中應當融合行為審計,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應當融合舞弊審計。

第四,審計人應以社會公眾利益為本、換位思考,真正做到降低信息風險,而不應以自身利益出發對財務報表發表簡單意見而了事。

第五,審計人應首先確定企業經營狀況如何,之后對財務報表發表意見,因為重大錯報風險往往是轉嫁企業經營風險的結果。

第六,降低信息風險這一審計目標的達到,最終由對財務報表發表意見來實現,盡管在此前審計人要實現若干個先期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春元.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的新發展[J].中國審計, 2003 (7) .

[2]謝少敏.審計學導論——審計理論入門和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6.

[3]劉明輝.以審計環境為邏輯起點構建審計理論體系[J].審計與經濟研究, 2003 (4) .

[4]程新生.論審計環境與審計目標[J].審計研究, 2001 (2) .

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第6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因素的增多,尤其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更加凸顯,而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該業務的穩健發展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尤為重要??缇迟Q易人民幣結算是指經國家允許指定,有條件的企業在自愿基礎上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規定的政策范圍內,直接為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相關服務。為提高應對國際貨幣體系動蕩的主動性,及時加強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對保障我國經濟金融穩健發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貨幣國際化的條件和路徑

(一)貨幣國際化:理論分析

從主要貨幣國際化的實踐歷程和理論研究看,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滿足如下基本條件:一要有足夠高的國際貿易占比。Grassman(1973)認為在進口國和出口國之間的貿易中,一般會選擇出口國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貿易規模直接決定貨幣的國際需求。英鎊和美元國際化初期,英國和美國進出口貿易分別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5%和15%左右,聯邦德國和日本也分別為10%左右。二要有足夠大的經濟規模,Bergsten(1975)認為一國貨幣國際化的條件應包括經濟與政治兩個方面,關鍵貨幣是由最強的經濟實力所支撐的。英鎊和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時,其GDP分別占世界的5%和27%;馬克和日元成為國際貨幣時,其GDP占世界的5%和7%。三要保持較穩定的貨幣幣值,Krugman(1980)認為具有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媒介貨幣的前提,而穩定的價值對于一國貨幣保持低水平的交易成本至關重要。

1970-1989年聯邦德國年均通脹率為3.9%,匯率年均變動僅為1%,為馬克成為國際貨幣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金融市場發達、貨幣可自由兌換、金融基礎設施完善等也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成功發展成為國際貨幣的國家均對本國貨幣的國際化采取一定的制度安排。李建軍(2003)認為英鎊利用了殖民戰略,美元利用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雙掛鉤制度,馬克和歐元國際化依賴的是貨幣主權聯邦制的區域性制度安排,而日元由于單邊推進并實施了不恰當的政策,所以未達到預期目標。

李稻葵、劉霖林(2008)認為在境內實行有步驟、漸進式的資本賬戶下可兌換,逐步改善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為人民幣走出國門的創造成熟條件。任哲、王思程等(2008)認為應在時間、區域、功能上取向階段性,先周邊后區域再全球,先貿易后投資再儲備。即在地域上先使人民幣周邊化,推進人民幣在港澳臺三地及俄羅斯和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流通,逐步再成為區域性主導貨幣。在貨幣職能上先使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逐步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再使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并逐步成為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幣種,最后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

(二)四種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分析

1. 英鎊與美元。

英國在19世紀中期就已經具備了絕對的經濟優勢,但其貿易收支卻始終是赤字。已顯現大英帝國逐漸走下坡的征兆,但從金融循環來看,貿易赤字(逆差)將本幣英鎊作為世界貨幣播種到全世界,由于英國實行金本位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在1870-1914年英鎊發揮了國際本位貨幣的地位。然而在二戰中大大增強了經濟實力的美國,為擠開傳統世界貨幣—英鎊,先是在大戰期間對歐的軍事援助都使用美元結算,戰后再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提供了130億美元的復興援助,仍要求用美元結算,其目的實際上起到了保證有一定規模的美元外流的作用,并有效地將美元滲透入歐洲,然后實行自由貿易主義,開放國內市場,主動擴大進口,推進了美元全面成為世界結算貨幣的進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多年,美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但美國卻一直利用積累的貿易順差進行大規模的對外投資,以彌補美元的回流。美國利用其在二戰中建立的世界霸權地位和世界第一的黃金儲備量,通過布雷頓森林條約,將美元升級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并由此站穩了世界結算貨幣的第一把交椅。雖在1971年美國出現戰后的第一次貿易赤字以后,且貿易赤字在1984年起還不斷地擴大,其巨額的貿易逆差,對美國的國內經濟產生了很多負面作用,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卻從未受到絲毫撼動。至今,全世界已到了雖不想儲備美元但又不得不儲備的地步??梢?長期的貿易逆差在客觀上起到的使美元凈流出并被儲備的效果。

2. 馬克與日元。

德、日兩國在20世紀60-70年代所處環境大致相同,大量的貿易順差給兩國貨幣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經濟都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高速增長期。在此背景下,德、日兩國都選擇逐步放松并最終放棄外匯管制,兩國貨幣的國際化都始于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得益于區域貨幣聯動機制的制度設計。德國在馬克升值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通過資本賬戶逆差大量向外輸出馬克,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馬克供應,減輕了國內的通脹和馬克升值壓力,避免了因美元貶值購買資產的損失。德國馬克穩健的走勢加上德國央行的公信力,導致馬克在區域貿易投資中被廣泛采用,并被廣泛接受為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促進了德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日本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國內資產價格持續上漲,日元面臨升值壓力。但日元的不穩定和自由浮動,其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的效能也無從發揮,這是扼殺日元國際化的主要原因??梢?國際化的路徑選擇對國際化結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日兩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當今中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期,本幣進入升值的通道。但當今世界金融格局已基本成型,人民幣要想楔入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必將招致既得利益集團的極力抵制。

縱觀歷史上英鎊、美元、馬克和日元國際化的條件和路徑:貨幣國際化與一國的經濟實力相聯系的,與該國資本賬戶的自由化進程和金融體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關;在持續大額貿易順差條件下,由政府通過推動各種形式的本幣對外融資輸出金融資本,繼而帶動產業資本輸出,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本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強化本國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儲備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本幣的境外自我循環,最終實現國際化。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與人民幣國際化

(一)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1. 經常項目層面:

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人民幣成為區內貿易貨幣結算奠定了基礎。我國已經是世界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進出口總額已超過GDP的60%。201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3萬億美元,巨大的經濟體量和不斷上升的全球經濟影響力,使得人民幣初步具備了越出國界發揮貨幣職能的條件;同時貨幣多樣化的組合可以減少因為儲備貨幣的幣值波動,而帶來的儲備貨幣資產的縮水情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增加國際貨幣的幣種和數量,形成多元國際貨幣的格局,有利于發揮“反格雷欣法則”,使處于強勢的國際貨幣更好地發揮國際貨幣的作用,同時使處于弱勢的國際貨幣減少其發揮效應[1],該機制的優勢性在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很好驗證。因此,我國境外人民幣業務的范圍逐步擴大,而且在海外建立分支機構或兼并收購,從事跨國投資、生產和銷售。截至2010年底,參與試點的出口企業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67 359家,為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奠定了基礎。

2. 走向資本領域:

布林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動力。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信用貨幣本位和浮動匯率制為主的時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金融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美元“一幣獨大”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性。為此,各國迫切需要一種相對穩定的幣種。從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著穩中有升的態勢,也讓人民幣在邊境貿易中受到歡迎,如人民幣在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已經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人民幣跨境結算有效避免了美元匯率波動過大所造成的損失,實現了人民幣作用范圍從國內向國際的擴展。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化與惡性循環不斷演化的形勢下,不但境內進出口企業對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有強烈需求,而且那些希望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及在內地有相當投資規模和人民幣收入的外資企業,對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也具有較大需求。因此,應在全球多元貿易結算體系中增加人民結算的領域和空間,使全球多元結算體系更具有靈活性和活力。

3. 政府間合作層面: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繼續擴展,需要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政府間合作是樹立人民幣的國際信譽,保障和推動人民幣的全球流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目前,合作內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雙邊貿易本幣結算,“金磚國家”等對此表現出了較強的合作意向,中俄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已經簽署;二是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我國已與韓國、香港、新加坡、新西蘭等12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三是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即在邊境貿易中推動人民幣結算,已在中國和越南等國的邊境貿易中付諸實踐;四是與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洲開發銀行(ADB)、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等,在人民幣參股、經濟合作與發展、貸款、官方援助等方面有廣泛的合作空間。中委大額融資項目是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典型案例,實現了對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局部均衡和重大突破,這為跨境人民幣結算謀求一般均衡提供了有益借鑒[2]。

4. 企業效益層面:

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積極效應。相對外匯結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優勢明顯。據統計,僅僅委托銀行進行衍生品交易的費用就約占企業營業收入的2%-3%,同時還涉及到開信用證、結匯以及匯兌等費用。綜合起來,采用人民幣進行對外貿易結算可降低了企業4%-6%的貿易成本,進而有效提升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5. 銀行間合作層面:

商業銀行進行海外拓展、完成國際化布局,開辟新的盈利空間??缇迟Q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跨境業務逐漸在周邊、區域、全球等不同范圍,投資、融資等多個領域全面展開,提高對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開辟新的盈利空間。隨著人民幣對外投資的放開,促使各商業銀行加大境外擴張的步伐、加速完成國際化布局,商業銀行通過海外網絡擴張,拓展人民幣跨境業務。

(二)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1. 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擴展面臨制度和政策約束,增加了宏觀經濟調控難度。

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擴展面臨制度和政策約束,如跨境人民幣結算與邊境貿易外匯管理的政策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增加了宏觀經濟調控難度。

2.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帶來更大國際風險沖擊,對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涉及央行、銀監會、外匯局、海關、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等多個部門,目前權責關系不明確,信息共享和管理機制容易出現不協調,難以形成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有效監管。由于貨幣壁壘的消失,國外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等都有可能通過國際途徑傳遞到我國。境外人民幣資金將可能以熱錢形式流入境內,增加境內流動性泛濫的風險,進一步加大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壓力和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因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后,對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 中資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縱深發展。

從交易成本看,境外企業一旦將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其交易慣性將持續很長一個歷史時期。由于中資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人民幣結算的境外推動力不足,境外企業人民幣計價結算意愿不強,美元的世界貨幣功能短期內還難以撼動。調查顯示,截止2010年6月,在與中國相關的支付活動中,非人民幣占到98%,美元占比約80%;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占0.24%,中國的貿易額在全球貿易中占11.4%,前者大大低于后者,而且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兩地分別占總結算量的74%和13%。因此,在貨幣地位上難以與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競爭,制約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縱深發展。

4. 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對我國專業人才隊伍與交易系統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我國商業銀行人才隊伍建設與后臺系統建設面臨挑戰。盡管我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成功改制后,已逐漸培養出一批具備競爭力的人才,但與境外人民幣創新業務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由于我國相當一部分商業銀行的后臺系統仍處于本外幣隔離的狀態,不適應境外人民幣創新業務的需求。第二,人民幣利率定價機制和利率風險規避機制仍有待完善。人民銀行與我國周邊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之間尚未建立貨幣定價機制。由于周邊國家的貨幣多為非自由兌換貨幣,與人民幣無法形成基準匯率,結算需通過第三國貨幣(美元或歐元)進行套算;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經營業務相對簡單,缺乏境外經營的經驗,尤其是一些利用匯差、利差的套利產品對商業銀行的匯率利率組合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三,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使境內外資金流通更加便利化,境內外融資產品的套利空間存在也引發了一些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跨境業務的產生。不僅為洗錢等金融非法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同時也加大了商業銀行對貿易真實性審核的難度。

三、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監管體制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

一是應盡快完善相關制度,實行嚴格有效的監管制度。要建立高效運作的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以利于中外金融機構能在符合國際慣例的健全的金融法制環境中進行良性競爭發展,維護本國經濟金融的穩定[3]。二是應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培育和發展人民幣業務海外市場。注意認真選擇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以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支付領域為引導,逐步培育和發展區域經濟金融合作,增強本區域貨幣聯動。應根據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要求,制定相適應的外匯管理協調政策。鼓勵境內外企業在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各類外貿人民幣信貸工具,降低人民幣國際結算成本,不斷完善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三是健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各種貨幣跨境流動的監測機制,制定相應的檢查管理制度,明確檢查主體資格和檢查流程,對違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各種行為實施處罰,有效維護正常的人民幣國際結算秩序。

(二)加快跨境人民幣業務系統建設,進一步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一是加快跨境人民幣交易網絡系統建設,提升清算質量。應加大本外幣系統的融合力度、提升本外幣系統的聯動效率。應盡快將本幣結算幣種納入到會計核算系統中,實現會計核算系統升級,做到即時入賬,及時平倉,提升境內外人民幣業務的清算質量,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二是構建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風險監測體系。應加強央行對本外幣市場聯動的分析、預警、預測以及快速反應能力,根據海外人民幣的規模情況分析研究調控的渠道和效率,適時調整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同時,要避免出現像日元那樣的大幅波動,導致非居民對人民幣穩定缺乏信心,探索建立主權貨幣清算銀行。應該建立區域性或多邊性的主權貨幣結算或清算銀行,解決多邊貨幣結算所帶來的眾多問題。三是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增加其自動識別和分離人民幣跨境匯款的功能,升級統計監測系統的銀行接口程序,增加人民幣會計賬戶系統向統計監測系統導入人民幣跨境收支基礎信息的功能,進一步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三)搭建境內外信息資源平臺,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并舉

一是依托人民銀行RCPMIS系統,按照便利化原則,搭建人民銀行、外匯、反洗錢、商業銀行、海關、稅務、環保信息共享數據服務平臺。通過與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網,建立起進出口人民幣報關、人民幣跨境收付、出口退稅及綠色環保的聯動監管機制;并提高決策部門的調控能力。政府部門應建立起科學高效的決策體制,對新出現的經濟問題及時反應、迅速調控。二是按照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搭建境內外信息資源平臺。通過境外分支機構、外部評級公司、咨詢公司等渠道,搭建境內外信息資源平臺,力爭盡快熟悉掌握境外市場規律和有效識別境外市場風險,有效提升包括境外信用風險、政治風險等風險敞口的管理水平;并依法向有關部門公開披露信息,推動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并舉。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和海外分支機構建設,為投資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一是加強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的人才儲備,提高宏觀調控水平??缇橙嗣駧艠I務對商業銀行人員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應進一步提高國內經濟研究水平,建立一批高水平智囊機構,能對出現的各個領域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專業性研究,并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建議。為了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進程,需要重視培養和引進專業的國際結算及相關業務的人才,有效推動業務的發展。二是加快海外分支機構建設,提升對境外風險的識別能力。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人民幣衍生產品的研發力度,提高定價能力,有效控制創新業務的匯率風險。應積極配合金融監管機構,對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過程中新出現的操作風險、政策性風險進行研究,特別應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和防控,防止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成為非法金融活動的溫床。三是銀行機構可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建立全過程跟蹤管理的動態管理系統,引入適當的資產管理工具,面向收益管理的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產品創新,將貿易融資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相結合,推動向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深層次發展,為各類投資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4]。

(五)加強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及協調,構建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生態環境

應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及協調,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與周邊國家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合作,穩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業務的開放[5]。積極開展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合作,培育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推動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強政府間的溝通,消除一些政策壁壘,共同營造互惠互利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環境;加強與香港、澳門監管當局協商,允許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參加行在當地辦理企業人民幣存款質押融資業務,適當放寬企業在當地銀行人民幣賬戶取現限制。此外,有關部門應積極協調貿易對象國金融主管部門,促進在其境內銀行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幫助中資商業銀行與其建立合作關系,支持中資商業銀行在對方國家開設分支機構,構建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A.K.Rose.Currency Unions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Z].NBER Working Paper,2002.

[2]卜凡玫.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資本推手:中委大額融資項目案例[J].金融發展研究,2011(1):33-37.

[3]曾文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法律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1):78-81.

[4]沈繼倫.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發展觀察,2009(5):47-48.

[5]馬松峰.我國邊貿結算本幣化與人民幣區域化問題[J].經濟視角,2009(2):44-46.

上一篇:保險公司論文范文下一篇:發射機技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