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

2023-09-23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1篇

2007年12月, 國務院公布了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第一次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假日列入我國法定假日范圍。至此, 我國休假制度形成“1+2+5”模式, 即1個帶薪假期, “十一”、春節兩個七天黃金周, 以及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個為期三天的長周末假期。

首次將傳統假日列入法定假日, 取消已實行了十個年頭的“五一”黃金周, 從法律高度規范勞動者的帶薪休假權利等都使這次假日調整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注。到2009年, 新假日實施已有一個多年頭, 正確看待假日制度調整及其影響, 是旅游業因勢而變、取得更大發展的重要基礎, 同時也是我國假日制度不斷完善的題中之義。

2 解讀新假日制度

2.1 我國傳統假日的不足

(1) “黃金周”集中休假, 黃金十年, 喜憂參半。

“黃金周”給我國旅游業帶來了黃金十年, 以“五一黃金周”為例, 從2000年開始正式實施起, 除2003年“非典”影響外, 旅游人數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 旅游人數連續多年超過一億, 為旅游收入的增加、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內需、促進旅游業繁榮做出巨大貢獻。但過于集中的休假的弊端也隨之逐漸顯現:旅游服務品質下降, 旅游景區承載負荷, 旅游接待能力不足, 環境破環等, 對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2) 文化關注欠缺。

我國節日歷史悠久, 擁有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 對其缺乏足夠的重視是我國較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欠缺和不足。對我們民族傳統節日和洋節關注的冷熱差別讓我們不得不遺憾。

(3) 二元結構長期存在。

一方面, 城鄉二元結構, 城市居民對于“五一”、“十一”十分看重, 將其作為節日重點;而在農村地區, 大多數農民過著與安排農耕、農種有著密切關系的“二十四節氣”以及民族傳統節日, 如中秋節, 清明節等。另一方面, 我國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存在著分割, 民間對于“清明”、“端午”、“中秋”這些節日有著約定俗成慶祝方式, 老百姓成為民間傳統節日保護的主力, 而長久以來, 國家法律未給與其相適應的法律地位, 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發展以及我國假日的完善產生不利影響。

2.2 新假日文化意義

(1) 新假日實施有利于增進民族傳統節日認同感, 促進傳統節日傳承和保護。

我國傳統節日一度面臨內外雙重壓力。一方面, 中秋、春節這些曾在中華民族歷史扮演重要角色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淡出我們的生活, 所以很多人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 取而代之的是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的大行其道, 而這一現象在年輕人中表現更為明顯。與我們的做法不同, 韓國對于這些傳統節日給與了充分的重視, 當其將端午節這一我們中華民族一直都想當然的節日成功申報為世界遺產時著實給了我們一個不小的沖擊。另一方面, 在傳統節日漫長的發展過程中, 其節日內涵也悄悄發生著曲解和異化。傳統節日孕育著人們對于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熱愛之情, 但如今傳統節日多數面臨著商業狂潮的侵襲, 商家大打節日牌, 推出各種早已背離傳統節日的節日內涵和精神實質的各種商品, 天價月餅, 天價年夜飯層出不窮。傳統節日的過度市場化讓節日內涵日益被淡化, 對其文化傳承造成了非常有害的影響。

一項關于新假日實施情況的200份調查問卷中, 有40.5%的游客認同現行假日制度的優勢之一是有利于傳統民族節日的保護。新假日首次將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 給與了這些長久以來是通過民族情感來維系的節日以法律地位, 同時, 伴隨假日法定化應運而生的一系列節日、民俗體驗性活動, 加上旅行社專項旅游產品的開發將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從而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2) 新假日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節日背后倫理文化發揚光大, 促進社會穩定。

五千多年的中華悠久歷史和輝煌的農耕文明孕育的我國民族傳統節日與我國倫理文化相得益彰。清明節, 祭拜祖先, 緬懷先人, 通過祭祀來感恩自然和祖先, 傳達孝道;端午節, 通過賽龍舟、吃粽子這些傳統活動來紀念愛國勇者屈原, 弘揚愛國主義情懷;中秋節, 國人對于家庭溫情、和諧圓滿的追求的集中體現, “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提供了一個親情維系的紐帶;春節, 尤其是除夕, 不僅是團圓之日, 同時以守歲辭舊迎新, 體現我國勞動人民對生活美好的盼望和祝福。對于一個自古以來便將倫理看作道德準則的民族來說, 如何將其積極意義發揚光大是我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新假日正是思考的開始。

2.3 新假日經濟效應

(1) 促進短線游、國內游市場的繁榮, 促進內需擴大。

根據調查顯示, 大假變小假后, 旅游者約半數以上會選擇去居住地遠郊或其他本市相鄰地區旅游, 而選擇遠距離出游、國外游的游客比例明顯低于短線游。由于短線游有時間短、花費相對低的特點, 因此在大假變小假, 假期更加分散的狀況下, 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 它更加有可能成為旅游者的第一選擇。

(2) 促進旅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化。

隨著旅游者的逐漸成熟和我國旅游業發展不斷深入, 單純的觀光游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 在假日制度調整的背景下, 各種體驗游、節慶游、民俗游等極有可能成長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相對于傳統“黃金周”人擠人的走馬觀花式旅游, 更多新的旅游需求將會被創造。

(3) 緩解出游壓力, 平衡淡旺季旅游需求, 促進旅游服務質量提高。

新假日分散假期的增多, 加上國家對于帶薪休假的法律上的規定, 使得我國休假正從集中休假向分散休假過渡, 居民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出游時間, 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淡旺季過于集中的旅游消費造成的供需矛盾和接待壓力, 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4) 促進環境保護, 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和假日旅游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黃金周”的集中消費模式帶來多數景區接待游客數量超過景區最佳承載量, 給景區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環。清明、端午、中秋等多個分散小假期以及帶薪休假制度的進一步推行, 有利于通過分散景區客流量來促進景區環境的保護, 促進假日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

3 對策研究

(1) 作為旅行社企業, 應認真進行市場調研, 積極開拓短線游的系列產品, 以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新假日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個三天的假日, 加上帶薪休假的執行, 居民的休假呈現出分散、短期的特點, 因此, 旅行社企業應針對旅游市場這一變化, 對于短途游路線進行精心設計和策劃。第一, 將原有長距離觀光游進行濃縮, 選擇精華景區進行旅游線路設計, 讓旅游者在短途旅行中獲得較高品質的旅游享受。第二, 針對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設計有節日特色的全新旅游產品, 這一點將在下文進行論述。第三, 打好親情、休閑牌, 與“黃金周”不同, 新增假日由于其形成、沿革歷史, 其更具有親情、團聚的內涵, 因此旅行社應打好親情牌, 設計家庭游、親子游路線來滿足旅游者需求。

(2) 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對健康自然生活模式的追求, 鄉村旅游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緩解工作壓力, 親近自然, 與家人獲得更多的交流相處機會, 都使鄉村旅游成為旅游者放松身心的很好選擇。隨著假日調整, 小假增多, 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是旅行社抓住假日調整契機, 創造旅游需求的良好機會。

(3) 深度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新假日調整的一個重要特色便是對于節日文化內涵的重視。隨著旅游者的不斷成熟, 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傾向于追求深度體驗游、文化游, 因此面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旅游市場, 如何開發獨特、有生命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從而贏得旅游消費者的青睞成為旅游企業競爭的制高點。比如利用清明節推出“踏青游”、“掃墓游”, 既符合健康、親近自然的理念, 同時也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追思懷遠;端午節推出“龍舟體驗游”, “重走屈原路”等旅游項目, 在娛樂體驗過程中感受一代愛國文人的赤子情懷。只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創造高品質文化游、民俗體驗游, 旅游企業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競爭力, 打好這場文化旅游戰。

(4) 加大帶薪休假的執行力度, 政府應加強監督工作。帶薪休假作為一種科學的休假制度已在許多國家達成共識, 完善的帶薪休假制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休假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因此, 不論是“黃金周”還是如今的分散小假, 帶薪休假都是我們調整休假制度的最終歸宿。在一項調查中, 僅有30%的旅游者享受過帶薪休假且達到法定標準, 而多數勞動者未享受或者有過但未達到法定標準。因此, 帶薪休假的實施狀況不容樂觀。筆者認為, 一方面, 政府應盡快制定帶薪休假具體執行辦法, 由政府定期對企業的執行狀況進行監督檢查, 對未按照法律標準執行的企業給與一定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 對于如旅游接待企業等特殊行業的員工, 由于公共休假日無法正常休假, 應通過帶薪休假的方式給與其一定的補償。

摘要:假日制度與旅游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新假日實施已有一年, 正確看待新假日對旅游業產生的影響, 對旅游業因勢而變、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解讀我國新假日制度, 分析其對旅游業產生的影響, 進而提出相關旅游業發展建議, 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假日,文化旅游,旅游業影響

參考文獻

[1]譚凌宇.休假制度改革引發假日旅游的出路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 33 (1) :64-65.

[2]楊利美.美國假日制度對中國假日制度改革的啟示[J].思想戰線, 2006, 32 (2) :49-54.

[3]丁艷平.關于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思考[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 , 2006, 15 (4) :44-46.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2篇

我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大,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污染,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戰略選擇,低碳旅游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低碳經濟給低碳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低碳旅游的開展也得到了人們的積極響應。但是盡管這樣,在低碳旅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舊會出現許多問題和不足,所以,要想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在低碳旅游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低碳旅游發展的優勢

(一)低碳旅游的內涵

低碳旅游,顧名思義,就是降低在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碳排放量或者是其它對環境有污染的污染物排放,以此來保證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在低碳旅游的過程當中,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在旅游活動中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低碳旅游不僅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游客在旅游的過程當中也對低碳排放作了要求,這些要求要求旅游者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衣食住行都要是實現節約能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除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旅游景區的的文物也要進行充分保護,并且要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從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對環境保護的措施。這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旅游方式。

(二)低碳旅游是生態環境的升級

生態旅游的定義只是處于一定的范圍之中,并不廣泛,但是低碳旅游卻是一種具體的,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對低碳進行計算,從而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進行碳排放的補救。而且生態旅游一般是指旅游目的地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很好,被外界的干擾少,比如一些自然保護區或是生態公園;而低碳旅游則是表明是在所有的旅游活動中都要實現低碳旅游,因此,范圍較廣。

二、低碳旅游發展的困境

低碳旅游畢竟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還沒有較為深入的影響到旅游者們,所以在低碳旅游前期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一些困難,使低碳旅游陷入困境。

(一)旅游者對碳排放認知的困境

旅游者們在旅游的時候存在著“碳排放跟旅游業有什么關系”這一疑問。由于碳排放對氣候的變化具有潛伏性和長期性,旅游者們認為碳排放對旅游環境的破壞在未來,同時,旅游具有流動性,所以當地人是首先是遭遇者。而且,旅游者對氣候變化意味著什么也不是很明確,所以就造成了旅游者的減碳意識和實際的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對碳排放所造成的問題責任也得不到明確。人們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這樣看來,低碳旅游實施陷入旅游者碳意識不高的困境。

(二)旅游業碳足跡測度的困境

在實行低碳旅游的過程中,雖說對碳的排放可以進行測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對此提出相應的檢測措施,而且對碳足跡的檢測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要知道不同的額測試方法對碳足跡的影響各不相同,對于是否為間接排放、是否是建筑的過程中排放的還是工廠的生產設備所排放的這些界定都存在很大的困難。

(三)旅游業碳補償措施有效性的困境

首先是植樹造林,這是一種普遍的碳補償措施,但是植樹造林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對碳排放的補償不能立竿見影,因此,這種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對當前的當前的碳補救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其次是能源工程補償措施,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利用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但是這個還是關乎經濟成本問題,很多企業或者是個人都存在著“節能不節錢”這一心理,所以用新能源的利用補償現有的碳排放依然是問題。

三、低碳旅游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低碳旅游的宣傳

人們已經習慣了以前的旅游方式,因此,針對低碳旅游這一新興的旅游方式,還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低碳旅游深入人心,并鼓勵人們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同時,清楚人們對低碳旅游的誤區,從大局出發,從可持續發展出發。

(二)統一碳足跡測量口徑

在碳足跡的測量上也要進行規范和統一,對測量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要反復研究,運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間接或是直接的檢測。

(三)加大環保能源的適用范圍

政府應該對低碳旅游的能源使用進行立法,對可再生能源進行一定的扶持,使再生性能清潔源能夠適應人們的使用需求,以此來滿足人們低碳底旅游的需要。

四、結語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3篇

文化以創造性精神勞動形式產生,通過積極創新與繼承發揚才能穩固文化地位,這也是文化發展內在本性和文化發展關鍵點所在。需知,只有不斷的進行文化創新,才能保證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為無論任何國家和地區,其本體旅游文化始終都不是靜態與不變的,都會在不斷發展中加以完善,所以應適時進行旅游文化整合與旅游文化創新,之后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整體文化結構與發展軌跡,對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以及相關旅游中介體等進行有效重組,以達到預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創新過程中,核心任務便是要在具體實踐流程中去進行當前文化缺陷反思與不利局面調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當揚棄,隨之要與基本時代要求達成吻合,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和旅游文化發展需求等,從而更好更優的設計出優質旅游動機,激發與吸引旅游者進行參觀與欣賞。旅游文化創新務必具備一定民族特色內涵和地方文化內容以及先進旅游文化產品等,全方位、都角度進行旅游文化品牌創建,形成較為新穎的地區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應該了解到,文化軟實力是文化水平內容中的重點,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創造力量,所以此時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文化創造力,文化創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動力,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創造力內容和精神文化創造力內容兩種。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軟實力組成部分形式產生,對其進行創新顯得十分有意義,并能順應歷史潮流,適應世界范圍內旅游行業領域的發展。旅游文化創新能夠在世界平臺上與其他國家達成立體式交流和開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旅游文化內涵完美創新,有效提升我國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質。

二、旅游文化創新策略要點分析

(一)文化素質強化

具備文化修養才能使得旅游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假設脫離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旅游者文化素質提升是旅游文化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旅游者發展環節內,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務要素至關重要,要對上述二者進行創新補充,營造充實旅游氛圍與滿意旅游氛圍以及有價值旅游氛圍。不同類型旅游區域,旅游者素質應該是一種超越性精神思考與精神追求,只有達成文化素質強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業發展。所以應突出軟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識作為主要導向,在此背景下將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擺放在正確位置之上,有力彰顯不同類型文化底蘊,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讓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種方式帶動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二)旅游資源利用

旅游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深度開發旅游資源中詳盡文化內容,隨之對相關旅游資源文化內涵進行準確定位與重新定位,逐漸培養文化底蘊有所缺失的旅游資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區與峽谷景區以及湖水景區等進行文化宣傳,因為此類景觀均是依靠地區地貌而形成,可進行景觀發展過程科學性內涵宣傳,要讓旅游者體會到景觀淵源和基本發展歷程,不僅如此,旅游者也會從中找尋諸多事物演變規律,增加了對地區景觀的深度認知。

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主要包含地貌內容、地層內容、礦物內容、氣候內容、江湖內容、土壤內容、植被內容、花卉內容和社會內容以及民俗民居內容等,通過不同類型事物的分析與探索,來提升旅游者本體景觀觀賞鑒別能力,再有就是景區亭臺樓閣以及燈光系統等,對這些事物加以創新設置與配合,通過合理布局與積極利用來提升旅游資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資源探索

此條首要一點就是應對歷史遺存類型的人文旅游資源加以利用,從歷史方位去尋求旅游資源本體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態勢及內在史學價值,需要注意的是,要從歷史遺存現狀內容中和對應藝術特征中去認真考究,主要分為繪畫內容、雕塑意識內容、建筑藝術內容和書法藝術內容以及設計藝術內容等,務必做到尊重歷史,在此基礎上也要尊重發展實情,最大限度上還原旅游資源本真特質,維護傳統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資源中,社會旅游資源尤為重要,需適時挖掘其潛在內涵,通過異質文化傳統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區居民風俗習慣挖掘等來展現社會旅游資源中的文化精神,運用此種方式正確引導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維,從而為其帶來充裕滿足感。

三、結束語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4篇

一、水上旅游安全內涵

旅游安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旅游安全指旅游活動中的一切安全活動的總稱, 既包括旅游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安全狀況, 也包括相關的安全事態和社會現象中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安全狀況。而狹義的旅游安全指旅游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一切安全狀況的總稱。它包括旅游活動各環節中的安全狀況, 也包括旅游活動中涉及人、設備、環境等相關主體的安全狀況。

作為一種旅游產品, 水上旅游安全具有一般意義上旅游安全的共性, 除此之外, 其安全內涵還有其特殊性。根據“水上”這一特定環境, 本文僅探討“狹義”的旅游安全, “狹義”的水上旅游安全是指水上旅游活動涉及旅游者安全、水上旅游資源安全的一切事務的總稱。

二、水上旅游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與特點

(一) 水上旅游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

1.交通事故

以水上交通事故為主。水上旅游有著各種不同的載體, 如以“三游” (游船、游艇、游輪) 產品為主要代表的水上旅游交通載體, 會由于航班時間安排的不合理、船與船間的避讓和安全距離不合理等原因, 導致相撞、翻沉、起火、游客落水等水上旅游交通事故。此外, 由于濱水區交通條件差、公路轉彎多和坡度陡等因素, 還易發生濱水區公路交通事故。

2.娛樂項目事故

娛樂項目事故指游客在參與一些水上娛樂項目時發生的安全事故, 主要是各種競技類項目, 如水上摩托車、水上飛機、快艇、漂流、沖浪和潛水等, 這些旅游項目新穎刺激, 但本身潛在著很大的危險性, 所以特別容易引發摔傷、溺水等事故。

3.衛生安全問題

衛生安全問題主要是指游客在濱水區就餐后出現的飲食安全事件, 如很多旅游者會品嘗海鮮等水產品, 一些抵抗力較差的游客吃了帶有細菌的海鮮會出現類似過敏、腹瀉和皮膚瘙癢等癥狀, 嚴重的會出現過敏反應、中毒, 甚至死亡等。

此外, 水上旅游安全事故還表現在治安犯罪、水體中兇猛或有毒動物的侵襲、自然災害 (如臺風、海嘯等) 而引起的人身傷亡等方面。本文僅以常見的水上交通事故和娛樂項目事故為例進行探討。

(二) 水上旅游安全事故的特點

1.根據旅游目的地環境不同, 水上旅游可劃分為水面上旅游和濱水區旅游兩種形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 水上旅游的安全事故與氣候條件、自然地理條件等關聯性很強。

2.水上旅游安全事故具有較強的季節性。通過歷年水上旅游事故情況統計分析, 事故多發于4—8月, 這5個月發生的事故往往占全年總數的2/3左右。因為這個時期正是水上旅游的旺季且是臺風、雷暴雨、大風、濃霧等惡劣天氣的多發季節, 易導致水上旅游事故的發生。

3.水上旅游安全事故救援難。水上旅游是以水文景觀為主體資源開展的一種旅游產品, 涉水旅游的安全事故發生情況復雜、搶救難度大。水上旅游是在水域環境 (包括濱水區) 這一交通與通信相對不便的目的地開展的旅游活動, 且水上旅游中游客活動范圍廣、相對分散, 旅游安全不易管理和控制, 一旦出現安全事故, 難以及時呼救, 開展施救行動也較困難。因此水上旅游事故死亡率高, 在旅游事故死亡總數中占據大部分。

4.水上旅游安全事故具有隱蔽性。許多水上安全事故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 而一些游客對水上旅游的安全知識、安全事故后果的認知還不足, 甚至不以為然, 因此常常會發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識或麻痹大意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5.水上旅游生態環境脆弱。由于濱海水區地理環境空間和環境承載力有限, 存在很多安全事故隱患。

三、我國水上旅游安全管理現狀

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是指為了保障水上旅游者的安全 (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精神安全、名譽安全等) , 對水上旅游安全工作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活動。目前, 水上旅游安全管理的內容涉及宏觀的行業安全管理、微觀的水上旅游企業管理及水上旅游者安全管理三個層面。宏觀的行業安全管理主要體現在政策法規、信息指導、監督和控制等方面;微觀的水上旅游企業管理主要體現在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機構設置、規章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水上旅游者安全管理主要為旅游者自身安全認知方面。

(一) 政策法規層面

目前, 我國已出臺了一些水上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規。從1997年7月1日交通部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安全監督管理規則》開始, 陸續頒布了《水上安全監督行政處罰規定》 (交通部1998年7號令) 、《水上安全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國務院, 1999年6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國務院, 2002年8月1日起實施) 、《內河旅游船星級的劃分與評定》新國標 (國家旅游局、國家技術質量監管局, 2009年3月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培訓管理規則》 (交通部,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舶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 (交通運輸部,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 (交通部, 2010年12月30日頒布, 2011年3月1日起實施) 等。

從上述法規可以看出, 近年來我國水上安全管理的相關立法越來越趨向從一般管理到具體管理的轉變, 努力填補水上安全管理的空白, 但是, 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當水上旅游安全事故發生時, 只能援引旅游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等低層級法規來予以解決, 缺乏權威性和統一性。

(二) 行政管理層面

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涉及安全、交通、海事、旅游、水利、建設、技術監督等多個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國務院, 2002年8月1日起實施) 等相關法律法規, 在水上旅游安全監管中遵循“職責法定, 依法行政”及“誰審批、誰發證, 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 即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地區水上旅游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但由于這些職能多有交叉, 甚至還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導致管理部門一般都從各自部門利益出發, 各行其是, 互相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 對有利的事輪著管, 而對要負責任的事, 互相推委扯皮, 這種多頭管理和無序管理的局面極大降低了水上旅游安全管理的效率。

(三) 企業層面

1.投資主體復雜

目前, 水上旅游項目設施的投資者大體有五種:一是國有;二是集體;三是合資合作;四是合伙;五是私有投資者。有的甚至是由幾個村民拼湊幾條竹排、木筏或皮艇就搞起了水上漂流。經營者魚龍混雜, 使水上旅游從源頭就埋下了隱患。

2.硬件設施等安全隱患多, 管理不到位

水上旅游經營企業 (者) 中大量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 對水上旅游項目設施的安全性投入不足, 麻痹大意,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 對以“三游”產品為主要代表的水上游覽設施安全管理不到位。目前水上旅游業仍存在著為數眾多的“三無”船舶, 一些沒有經過安全資質認證的低質船只以極低的成本投入了運營,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多頭管理下所導致的監管缺位造成的, 使得硬件設施存在安全隱患。

其次, 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投入不足。由于水上旅游發展水平不一, 一些水上旅游景區的路燈、欄桿都存在一定的老化和損壞現象, 尤其水上安全救護、消防器材、救生設備、安全警報裝置等均未得到及時維護, 甚至部分景區連起碼的堤岸臺階都沒有。

第三, 水上旅游娛樂項目缺乏科學、規范的指導。目前水上旅游區的許多娛樂項目缺乏科學、嚴格的規范和管理, 如對游客的娛樂活動缺乏規范性的技術指導, 對硬件設施配備和維護缺乏科學的規劃;對項目缺乏科學和系統管理與監督等, 因而安全隱患較多。

第四, 水域、航道管理不科學。有些旅游經營單位在內河航道上設置旅游項目, 由于未劃定旅游專用水域, 使得旅游船舶與其他船舶在同一通航水域混合航行, 侵占、妨礙后者的正常航行;有的在水庫設立旅游經營場所;有的在山區溪水沒有得到必要的疏通, 設置必要的航標或安全標識就開展漂流活動。這些現象都埋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2012年4月4日蘇州河上釀成悲劇的主因之一就是旅游船只與貨船在同一通航水域內混合航行。

3.水上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法治觀念和安全意識淡薄

旅游船經營大多屬于個體經營, 即使是實行公司化管理的企業, 由于非專業化經營, 安全意識也不強。對船員的業務技能、職業道德等從業資格的要求不高, 對水上旅游從業人員也缺乏培訓教育, 持證上崗率很低。再加上一些從業人員麻痹大意, 遇到緊急情況往往不知所措。

(四) 水上旅游者層面

許多旅游者安全意識薄弱并缺乏水上旅游安全知識, 僅憑著興趣愛好, 遇到安全事故不懂得自救常識, 導致事故的擴大。據統計, 每年發生的水上旅游安全事故中, 多數都可歸結為安全和危機意識淡薄而造成的。如越過安全線或者在未開發水域游泳;在船頭、甲板等地打鬧、追逐;食用不新鮮或生海鮮;參與水上飛機、高速游艇等活動時不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安排等。

四、加強水上旅游安全管理對策

(一) 建立健全水上旅游安全管理的法規體系

雖然目前陸續出臺了一些涉及旅游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 但沒有專門規范水上旅游安全的, 使得面對水上旅游安全事故常常無法可依。因此, 國家應盡快制定一部權威的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法, 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系統的配套法規, 從旅游船舶的檢驗與登記、船員培訓、考試和發證管理、通信和導航、救生等航行安全設備的配備要求、特殊通航水域的特別要求等各方面予以規范。

(二) 加強管理部門間的溝通協調

目前我國還設立專門的水上旅游安全管理部門, 而是歸屬于多部門共同管理。一旦事故發生, 各部門之間關系難以協調, 導致出現多頭管理、無序管理現象。因此, 應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 按照“政府同意領導, 交通綜合管理, 海事依法監管, 各相關部門配合”的總體方向, 形成長效責任落實機制、信息通報機制和協調配合機制, 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管理合力, 從根本上解決水上旅游安全的規范化管理問題。

(三) 規范經營者行為,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按照公司化管理的有關要求, 企業應建立安全管理責任制, 健全內部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并切實保障這些制度得以有效執行。管理部門應監督水上旅游經營者切實履行安全責任, 在限定的營運水域, 在具備安全措施和配備合格船員的基礎上, 經檢驗合格再發運營許可證。同時, 應對從業人員開展業務技能、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和事故應對等培訓教育, 經考試合格并獲得從業資格證書后才允許其上崗。另一方面要對從業人員實施跟蹤管理, 使其履行安全規范, 杜絕違規操作。對“三游”船員應配備充足, 按標準核定載客額。

(四) 強化游客旅游安全和危機意識

確保水上旅游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加強公眾的安全意識教育。政府管理部門、水上旅游企業和游客都要樹立“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的意識及應對危機的敏銳性。嚴格管理, 在源頭上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梢酝ㄟ^經常性、系統性的危機意識教育來樹立并提高各主體的能力素質。在危機意識教育中, 不但應注重技術層面上的強化, 更要加強危機發生前的心理準備, 從而提高水上旅游各主體承受和處理各種危機的能力, 建立起面對危機的必勝信念。

五、結語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梢哉f旅游安全是旅游業最敏感的神經, 是旅游產業的生命線。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是一項綜合龐大的系統工程, 牽涉到上至政府國策, 下至每一名普通游客。為了切實保障水上旅游安全, 保障每一個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安全管理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松, 要齊抓共管, 標本兼治, 實現水上旅游的長治久安。

摘要:近幾年, 水上旅游作為時尚休閑旅游產品的一個新亮點, 正成為旅游者的“新寵”。然而水上旅游交通事故、娛樂項目事故、衛生安全問題等也不斷增多, 加強水上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分析目前我國水上旅游安全管理的現狀, 提出建立健全水上安全管理法規體系, 加強管理部門間溝通協調, 經營管理者應規范自律, 游客應樹立安全和危機意識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上旅游,旅游安全,管理對策

參考文獻

[1]郝鑫萍.旅游景區的危機管理淺析[J].山西科技, 2004 (4) :22.

[2]胡愛娟.旅游企業危機管理應對策略[J].情商, 2010 (18) :93.

[3]許純玲.旅游安全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4]鄭向敏.旅游安全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3.

[5]鄭向敏.我國沿海島嶼旅游發展與安全管理[J].人文地理, 2007, 22 (4) .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5篇

由于鄉村旅游概念的復雜性和復合性, 人們曾提出一些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概念, 比如:生態旅游、農業旅游、農業觀光旅游、農家樂等。在此, 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與鄉村旅游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進行辨析。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

生態旅游, 英文為Ecotourism, 有的學者將生態旅游概括為“回歸自然之旅”、“綠色之旅”、“健康之旅”等。至于其表征形式更為繁多, 以下列舉較具代表性的幾種:

1.生態旅游一詞最早是由墨西哥人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來的。他將其定義為: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 游客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 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 盡情考究和享樂旖旎的風光和野生動植物。

2.生態旅游學會 (ECOTOURISM SOCIETY) 1992年所做的定義頗具代表性, 它將生態旅游限定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 有目的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 創造經濟發展機會, 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

3.Erlet Cater (1994) 所下的定義為:生態旅游是旨在保護旅游區生態環境的旅游形式, 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動和旅游區政府、民眾的旅游組織工作有機結合而成的一個統一體。

4.日本自然保護協會 (NACS) 定義為:提供愛護環境設施和環境教育, 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地域, 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保護及地域經濟做出貢獻。

5.中南林學院的吳楚材教授定義為:城市人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 為了健康長壽, 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 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 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這種旅游叫做生態旅游。

二、農業旅游的涵義

“農業旅游”, 在我國正式提出來是在2001年。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01]9號文件和有關領導在2001年全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 國家旅游局把推進工業旅游、農業旅游列為2001年旅游的工作要點。按照國家旅游局的解釋, 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動。

嚴艷 (2000) 所下的定義為:農業旅游是指充分利用農業資源, 以旅游內涵為主題而開發出的主要包括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等內容, 將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形式。

三、農業觀光旅游的涵義

關于農業觀光旅游的涵義, 可以參考王德剛的《農業旅游與旅游農業》以及舒伯陽的《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 在這兩篇文章中, 他們都給出了農業觀光旅游的定義。這兩位專家所指農業旅游的內涵并不包括到散布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跡的游覽活動, 而僅指以大農業資源為依托而萌發出來的一種特殊旅游活動 (項目) , 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觀, 如金色麥浪、累累碩果、漁歌唱晚、牧場風情等;

二是農事勞作, 包括與農、林、牧、副、漁各產業相結合的一些參與性較強的農事活動;

三是農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風土人情。

另外, 也有人把農業觀光旅游定義為:以農業產業為依托, 以農業效益為主, 旅游效益為輔, 并相對穩定, 生產與觀光功能兼容, 提供見識農業生產的機會和欣賞田園風光的開放性農業。

四、農家樂的涵義

各地旅游主管部門對農家樂的定義不盡統一, 但基本意思相近, 成都市旅游局對農家樂的定義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園、花圃、農場等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優勢, 吸引旅游者, 為旅游者提供觀光、娛樂、運動、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的經營實體。

王秀紅 (2005) 所下的定義為:農家樂是指以鄉村為背景, 以休閑娛樂、農事文化、民俗風情、生態田園風光或特色民居、聚群為主要賣點的旅游形式。

五、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的關系

由于鄉村歷來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 所以鄉村旅游的活動也就與農事難以分割, 正是因為如此, 農業旅游也就成了鄉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給。實際上就旅游的形式、內容、分布地域來看, 鄉村旅游所包含和涉及的內容要比農業旅游要廣闊得多、寬泛得多, 鄉村旅游的活動也比農業旅游的活動更成熟, 內容更接近自然, 分布地域更廣泛, 因此, 農業旅游只是鄉村旅游的一個類型。

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關系, 筆者認為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更良好、更高級的層次。相對于時下在全國遍地開花的“農家樂” (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購農家物為主要特色, 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 , 生態旅游更強調對鄉村資源的保護, 它既包涵生態體驗類的鄉村旅游, 也包涵不含生態旅游產品但對生態環境具有積極影響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與農業旅游的關系可用下圖所示:

A、生態旅游B、鄉村旅游C.農業旅游

摘要:本文對生態旅游、農業旅游、農業觀光旅游、農家樂等幾個與鄉村旅游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進行了辨析, 并在此基礎上, 分析了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的關系。

關鍵詞: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農業旅游,農業觀光旅游,農家樂

參考文獻

[1]舒伯陽: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J].旅游學刊, 1997年, 第5期

[2]http://rw.njau.edu.cn, 中國鄉村旅游網

[3]嚴艷:陜西安康地區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青年地理學家, 1998, No.4

黃山旅游相關范文第6篇

現代旅游業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發展, 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城郊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興起。而隨著鄉村旅游蓬勃的發展, 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沖突也逐漸凸顯出來, 主要表現在由于各利益相關者擁有的資源與權力不同,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容易遭遇利益分配不公或某些利益相關者利益被忽略等問題。若能對可能存在的利益矛盾和沖突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一些減緩沖突、共同治理的思路, 對旅游目的地的良性發展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弗里曼的經典定義, 利益相關者是指“任何能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被該目標影響的個人或群體”, 即能夠通過行動、決策、政策、做法或目標而影響組織的任何個人或群體。利益相關者理論最初由企業管理學界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提出, 將政府、社區以及相關的政治, 經濟和社會環境納入其中, 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管理緊密聯系起來, 為企業提供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20世紀70~80年代, 隨著旅游業迅猛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諸如環境問題、平等發展問題、社會影響問題的出現, 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也被旅游實踐者和研究者所關注。由于旅游業具有極強的綜合性, 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類型紛繁復雜, 本文所選取的是其中最具核心功能的四類相關者, 即政府、經營者、居民、游客。較其他利益相關者而言, 這四類相關者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物質或者人力資本形式的資產, 承擔了旅游業經營的主要風險, 主動或者被迫與旅游業發展或緊密或松散地聯系在一起, 并且雙向互動、相互影響。

二、調查區域和方法介紹

蘇州市旺山村是蘇州市政府落實貫徹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的結合典范。從2004年起, 在政府的主導支持下, 旺山已經從一個偏僻落后的山村一躍成為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佼佼者, 為當地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 為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 為游客提供了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為經營者帶來了商機??梢哉f, 蘇州旺山是進行利益相關者視角下蘇州城郊鄉村旅游發展研究的一個理想調研地。

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團隊5名三年級學生在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旅游系老師帶領下, 一行6人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多次對旺山進行了實地調研活動, 采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旺山各相關利益者的第一手資料。主要走訪了旺山村委會工作人員、農家樂餐館、農家樂家庭旅館以及游客紀念品采購中心的經營者和員工。對當地居民進行入戶調查訪談, 并發放問卷110份, 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有效率達90.9%。調查內容主要是居民對旺山旅游發展給當地帶來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的感知情況。在景區內隨機發放游客問卷200份, 收回有效問卷188份, 有效率為94%, 主要了解游客的基本構成和行為, 對旺山旅游的體驗和評價。

三、旺山旅游發展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在旺山旅游發展過程中, 政府、經營者、居民與游客之間關系見圖1。

1. 政府。

政府是公共旅游資源的最大整合者和調配者。在旅游發展初級階段, 旅游地的開發以政府為主, 政府通過制定規則、政策干預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沖突。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決策質量的優劣, 對旅游目的地發展方向的選擇、基礎設施的管理與調配、旅游市場和環境的調控能力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據該村委會主任介紹, 旺山旅游發展得到了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 由專家科學論證、專業公司負責設計規劃, 專門成立了生態園建設辦公室及旺山生態農莊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他們接受旺山村委會、吳中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指導監督, 建設資金主要來自開發區財政撥款。同時, 村集體每年都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該村老人及困難戶補助、學生班車接送等公共福利事業。

2. 經營者。

經營者通過向游客提供一定的服務項目, 以商品交換形式來獲取經濟利益并實現戰略目標。但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目的地施加影響并衍生出一定的社會責任問題。而經營者對環境社會問題的承擔和重視又可以提升目的地形象, 增加市場需求, 進而達到增加自身收益的目的。

從訪談中得出, 旺山的“農家樂”經營企業中有五成是當地居民開辦, 以自家住宅樓改造而成, 其余是蘇州市區及周邊省市個人通過向當地居民租賃房屋投資建設經營。在雇員方面, 大部分“農家樂”雇傭人數都在3至7人, 員工為當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大多數農家樂經營者與政府接觸不多, 表明政府不干涉其正常經營活動, 主要為他們提供整體管理, 如對垃圾的集中回收處理、私家車的停放安排等。農家樂經營旺季集中在每年三、四月, 大量蘇州周邊城市居民前往旺山掃墓, 增加了當地人氣, 周末是接待高峰期, 平日客源并不多, 因而多數經營者反映, 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客源不穩定, 呈現扎堆現象, 雙休日與節假日人滿為患, 工作日可能一單生意都沒有。在資金方面, 日常維持農家樂的經營壓力不大, 但要擴大經營規模則有一定資金缺口。此外, 經營以住宿為主的農家樂家庭旅館生意清淡, 經營當地時令農副產品和茶葉的旅游紀念品采購中心, 由于貨源新鮮、沒有競爭者, 經營狀況良好。

旺山旅游發展大體滿足了外來經營者獲取利潤的需要, 但政府與小型農家樂經營戶之間互動較少, 缺乏對其經營的具體內容加以指導和經濟支持。而少數經營者沒有顧及旺山整體旅游形象, 仍然采用拉攏過路客人的方式招攬生意。

3. 居民。

居民是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一方面, 居民一般都會被動地投入各種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如土地資源的占用、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污染等;而另一方面, 旅游業的發展又可幫助其獲取經濟利益, 提高收入, 增加就業機會, 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被尊重及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從樣本的基本情況看, 25~40歲的居民居多, 占樣本的46%, 其次是24歲以下 (27%) 和41~60歲 (21%) 。被調查者中, 本地居民占59%, 外來常住居民占41%。在學歷層次上, 48%的被調查者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職業類型比較分散, 或自己經營農家樂, 或在景區打工, 或參與當地休閑項目投資等。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2001~3000元各占33%。

從對旅游開發的態度上看, 有83%的居民表示贊成, 57%的居民表示非常喜歡旺山, 不愿離開, 43%的居民對旺山旅游開發比較滿意, 45%的居民對旺山的開發前景表示比較樂觀。83%的居民感受到旅游開發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機會, 78%的居民感受到旅游開發加快了城鄉建設, 69%的居民感受到交通環衛等設施的改善, 67%的居民感受到旅游增強了政府和居民的環保意識, 45%的居民感覺生活成本上升, 43%的居民感覺原本安靜的生活被破壞了, 56%的居民覺得思想開放了, 40%的居民自豪感隨著旅游景區的開發而增加。

從居民的參與情況來看, 16%的居民表示經常關注旺山的重大活動, 7%的居民表示經常參加這里的活動。

從利益訴求內容來看, 居民最關心的是收入的提高與就業機會的增加, 其次是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 再次是與外界文化的交流與文化生活的豐富。

調查結果表明, 旺山的旅游開發總體上滿足了當地居民對收入增長和就業機會增多的經濟利益訴求, 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居民對豐富文化生活的訴求, 但居民的旅游關注度與參與度不高。旅游開發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 為居民帶來一系列便利, 同時也增加了生活成本, 打破了原先安靜的生活。居民利益分化明顯, 景區內部居民受旅游發展影響較深, 而景區外部居民獲益較少。

4. 游客。

游客作為旅游產品的消費者, 與旅游目的地之間是供求關系。在旅游消費中, 大多數旅游者偏好明確, 往往通過自由選擇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因此享有主動地位。

被調查游客年齡以25~40歲居多, 行業分布中企業員工所占比例較大;客源主要來自蘇州市區和所轄縣級市, 其次為上海、浙江、安徽等省的周邊城市。出游方式以自駕游為主 (63.8%) ;游客吸引集中在目的地環境 (52.7%) 及當地特色文化餐飲 (27.1%) ;在目的地的選擇主要以親朋好友介紹為主 (61.7%) , 其次是網絡 (28.2%) ;游客的出游時間主要集中在周末 (51.1%) , 并且大多為一日游;在對游客重游率的調查中, 超過一半的游客愿意重游旺山 (61.2%) , 并愿意向親友推薦旺山 (61.7%) 。

由此可見, 旅游者最關注的利益訴求是旅游景觀、當地特色文化和餐飲, 注重欣賞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游客對不同經營者提供的餐飲質量評價不一, 部分游客認為新鮮超值, 部分游客認為口感一般, 缺乏特色, 服務不到位, 沒有作出自己的品牌。大多數游客對餐飲與自然風光的體驗較為滿意, 對文化體驗的意識不夠, 從側面反映了旺山的旅游特色。游客最為不滿的是當地的衛生環境, 對部分農家樂經營者的強拉客現象也比較反感。

四、旺山旅游發展的利益均衡模式選擇

根據對旺山的調查, 結合蘇州周邊“農家樂”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看出, 政府、經營者、居民、游客在利益訴求中存在共同點, 也存在著分歧, 關鍵是要建立一種利益分配相對均衡的機制, 現階段較為理想的鄉村旅游利益均衡模式應該是多元化, 分權與參與相結合。具體而言, 就是“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市場協調”的運作模式。

1. 政府主導。

政府在旅游開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政府合理的產業政策引導, 有利于協調游客、居民和經營者三方的利益。根據蘇州旺山的實際情況,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政府要加大對資源使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力度。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是蘇州旺山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 因此, 政府應通過加強監督與管理來保持旺山良好的旅游形象。其次, 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網絡, 提高市場透明度。政府要在竭力克服各方信息不對稱的同時, 加強景區的整體宣傳與促銷, 吸引游客, 穩定客源。再次, 要健全各利益相關者的表達機制??山⒁幏兜姆答伹? 積極主動地與各利益相關者溝通反饋, 并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最后, 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監控機制。通過定點掛牌管理、星級評定等措施減少經營者拉客宰客現象。規范旅游經營, 并及時調和居民、經營者、游客各方的矛盾。

2. 居民參與。

在過去, 政府公務人員與專家學者一直是旅游決策的主要群體, 而忽視了居民的利益訴求, 使得居民沒有獲得預期的利益, 甚至成為旅游負面影響的受害者, 因此旺山持續發展必須滿足當地居民的利益要求。首先, 政府應采取激勵措施為居民謀福利。從調查來看, 當地居民從事旅游業比例并不高, 收入也較低, 政府應保證當地居民優先受雇于旅游企業, 在財政和投資政策上向居民傾斜, 鼓勵居民參與旅游項目的投資與經營。其次, 改善經營模式。旺山可通過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及股份合作制的旅游企業, 延伸產業鏈, 聯合抵御市場風險, 減少各利益相關者趨利避害帶來的利益沖突, 使集體旅游資產得以有效運營, 并增加居民收入。再次, 提高居民參與決策能力。為更好地實現居民的利益, 政府應提供居民參與旅游發展規劃的機會, 傾聽居民的看法及建議, 建立居民發言投訴的正式渠道。最后, 加強居民的文化及環境保護意識。針對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的問題, 村委會應當開展側重在鄉土文化知識的教育培訓, 并平衡與外來游客接觸帶來的不平衡心理。

3. 市場協調。

市場參與的主體包括游客與經營者, 他們通過追求并實現自身利益來實現與旅游目的地的聯系, 對目的地旅游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因此, 必須協調好二者與旅游目的地的關系。首先, 政府應通過經濟調控手段對邊際收益較小的經營者進行合理支持。主要表現為給予一定財政補貼及采購價格優惠, 發放低息小額貸款, 提供技術培訓等。其次, 建立旅游資源合理利用、旅游產品合理供給的市場協調機制。在開發旅游景區的過程中, 不能一味求大, 避免商業化氛圍過濃, 盡量維護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同時鑒于游客的總體學歷層次較高, 應引導其對鄉村文化內涵的旅游體驗。

五、結語

在旅游目的地在發展過程中, 不同利益群體掌握著不同的資源, 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 不可避免發生矛盾沖突, 在旅游目的地發展過程中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 充分重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 實現利益相關者的有效參與, 是獲得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面對蘇州旺山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要在協調利益、保障權力的基礎上進行利益的均衡, 因而需要倡導“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市場協調”的均衡模式??紤]到市場作為公共資源配置手段還存在缺陷, 目前仍需以政府為主導來開發旅游, 作為弱勢群體的居民利益訴求在旅游開發和決策中, 應給予更多的重視及傾聽, 經營者與游客利益訴求則需要通過雙方的配合及政府加以引導有效實現共贏。唯有協調處理好這四類主要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 旺山旅游目的地才能得到良性、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華.鄉村旅游社區利益相關者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0

[2].賀小榮, 王娓娓.利益相關者管理——旅游企業戰略管理的新領域[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09 (1) :88-93

[3].劉緯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應有的理論視野[J].海南大學學報, 2002 (2) :98-103

[4].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1

[5].何小怡.從利益相關者理論探討貴州鄉村旅游的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 2010 (14) :405-408

上一篇:創新創業思維范文下一篇:青島黃島爆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