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

2023-10-07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績效,財政支出,財政科技支出

引言

財政科技支出由于其支出活動的特性, 其績效內涵與企業績效有許多不同之處。要進行有效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 有必要對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內涵進行界定。本文通過分析財政支出活動的特性和科技活動的特點, 試圖對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內涵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

中國學者對財政科技支出績效進行了一些研究。袁志明、虞錫君 (2004) 認為, 反映績效的內容應該包括項目技術成效、管理業績、直接效益、間接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多個方面[1]。陳麗佳、盧進 (2005) 將財政科技三項費用的績效界定為目標績效、組織績效、政府績效、社會績效四個方面[2]。謝虹 (2007) 將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界定為財政支出合理性、直接經濟效益、間接效益和社會效益、潛在效益四個方面[3]。張衡等 (2008) 分析了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特征, 認為其特征包括:差異性和多樣性, 不同的科技計劃績效不同;不確定性, 即科技研發可能會失敗;外溢性, 科技項目會帶來間接的社會、經濟效益[4]。胡興旺、曹武軍 (2008) 將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特點總結為:公共性, 即財政科技支出應以滿足全社會科技進步的共同需要;間接性, 包括財政科技支出的帶動效應、服務效應和持續效應;時滯性, 指科研項目立項到產出穩定時的時間范圍[5]。從以上的綜述可以看出, 中國對財政科技支出績效內涵的界定還十分零散, 且帶有一些隨意性, 并沒有一套完整的內涵體系。

一、績效

績效一詞是來源于西方管理學的概念, 其英文單詞為“performance”, 對績效較為常用的解釋是業績、成效。管理學的績效可以劃分為人力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層面。人力績效衡量的是企業員工的工作表現。目前對于人力績效主要有兩種觀點, 即結果觀和過程觀??冃У膬群瓰?ldquo;三效”, 即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指的是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 以及目標的完成程度, 是否取得了成果, 成果的質量如何;效率指的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 即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則是指所取得的成果所帶來的利益, 包括經濟利益、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等。組織績效的內涵表現為效果、效率和協調。效果指的是企業是否實現盈利, 是否達到財務目標。效率指的是企業的盈利是否最大化, 是否最有效地利用資源獲得最多盈利。協調指的是企業是否兼顧了各方面的利益, 如完成戰略任務、滿足顧客需求、提高員工表現等。

二、財政支出績效

1. 財政支出的特性。

正如美國學者Bates和Halton[6]指出的, “績效是一個多維的構成, 觀察和測量的角度不同, 其結果也會不同。”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出發認識績效就會得出不同的解釋。政府活動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財政支出活動是政府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具有與政府活動相同的特性。財政支出活動的特性包括: (1) 公共服務性。在市場經濟中, 政府的主要活動是提供公共產品, 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其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公眾服務。 (2) 非營利性。政府活動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 其所提供的公共產品通常都是無償的, 政府并沒有從中獲得報酬。 (3) 力行節約性。政府活動資金的來源是社會公眾的稅收, 財政資金的浪費就是對社會公眾資源的浪費, 這種浪費是不允許的。財政支出活動的特性要求財政支出績效具有與管理學績效不同的內涵。首先, 公共服務性表明財政支出活動是為社會公眾帶來利益的, 而不是為了政府獲得利益。這就要求財政支出績效應含有社會性的效益內容, 即財政支出活動使社會公眾獲得的各種利益, 但不應含有政府獲得利益的內容。其次, 非營利性表明財政支出活動沒有盈利的考量, 這要求財政支出績效中不應含有政府盈利的內容。最后, 力行節約性要求財政支出績效中應含有效率的內容, 但并不是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潤的盈利效率, 而是以盡量少的投入取得預定的成效。

2. 財政支出績效的“3E模型”。

西方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的實踐, 總結出了財政支出績效的“3E模型”[7], 即經濟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經濟性是指對于政府活動應使用最少數量的財政資金, 用最少的資金獲得盡可能多的資源。效率性指的是資源投入量和成果產出量的關系, 包括以最少的資源投入量取得一定的成果產出量或者以一定的資源投入量獲得最大的成果產出量。有效性則是指政府活動目標的實現程度, 是否有效地解決了目標問題。

3. 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

借鑒3E模型和管理學的績效內涵, 并結合財政支出活動的特性對績效內涵的要求, 本文認為, 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應包括效果、經濟、效率和效益四個方面的內容。效果指的是財政投入的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 即是否取得了預定的成果, 成果的質量如何等。經濟指的是財政支出的花費是否最少, 財政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效率指的是資源投入量和成果產出量的關系, 財政支出是否以最少的資源投入量取得一定的成果產出量或者以一定的資源投入量獲得最大的成果產出量。效益則是指財政支出取得的成果為社會公眾所帶來的利益, 包括直接的活動效益和間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其中, 效果與效益的區別在于, 效果是對財政支出項目本身而言, 而效益是對項目之外的影響的衡量。

三、財政科技支出績效

由于政府活動范圍廣泛, 活動種類繁多, 不同種類的政府活動具有不同的特點, 某些活動的特點會使得其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的各個方面重要性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種類的政府活動的財政支出績效內涵有所差別。比如效率性重要的活動應側重績效的效率方面, 效益性重要的活動則應側重績效的效益方面。財政科技活動有其自身的特點,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內涵也有相應的側重點。

1. 科技活動的特點。

科技活動包括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 (簡稱為R&D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和科技服務活動三類活動??萍蓟顒訉儆谏鐣a活動中的一種, 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 探索性和創新性。R&D活動是對知識的未知領域進行研究, 對于所能得到的成果事先是無法完全預知的, R&D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其活動成果的創新性。創新性是R&D活動區別于其他社會生產活動的最根本特點, 也是衡量R&D活動成果價值大小的最重要標準。 (2) 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這也是只就R&D活動而言的。R&D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果是難以確定的, R&D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情況。R&D活動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對R&D活動進行投入是充滿風險的。 (3) 正外部性。不論是R&D活動還是非R&D活動都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萍蓟顒拥某晒粌H能使成果所有人獲利, 也能使整個社會都受益。R&D活動提供新的知識, 增加社會的知識總量, 提高社會科技水平。

2.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內涵。

財政科技支出是財政支出的一個組成部分,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內涵即是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 而科技活動的特點影響財政科技支出績效內涵的四個方面的重要性。根據科技活動的特點可以將其劃分為R&D活動和非R&D活動兩類, 兩類科技活動所對應的財政科技支出的績效內涵有所不同。R&D活動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以及正外部性三個特點。衡量R&D活動成果的創新性屬于績效內涵中效果方面的內容, 由于創新性對于R&D活動的重要性, 其突出了對R&D活動效果衡量的重要性。R&D活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則使得對其效率性和經濟性的衡量顯得意義不大。R&D活動具有正外部性, 必要對R&D活動的科技效益進行衡量, 不過正外部性是只對科技知識和科技水平而言的, 對于經濟、環境等則沒有正外部性。綜上所述, R&D活動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應該首先側重于效果方面, 其次側重于效益方面, 經濟和效率兩方面則不是側重點。非R&D活動只有正外部性一個特點, 這表明對于非R&D活動的衡量應突出效益方面的內容。非R&D活動的正外部性不僅在于科技方面, 還涉及到經濟、環境等, 如提高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減少環境污染等, 在衡量效益時不僅要關注直接的科技效益, 也要關注間接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非R&D活動不具有不確定性, 效率和經濟的標準都是可以確定的, 對其經濟性和效率性的衡量是十分必要的。非R&D活動也不具有創新性, 對其效果的衡量就不如R&D活動那么重要。綜上所述, 非R&D活動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應側重于效益方面, 對于效果、經濟和效率則只賦予一般的重要性。

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財政支出活動的特性和科技活動的特點, 界定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 并明確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的內涵。本文得出兩點結論: (1) 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包含效果、經濟、效率和效益四個方面。 (2)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內涵的四個方面的權重有所不同。R&D活動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應側重于效果和效益兩個方面;而非R&D活動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應側重于效益方面。

參考文獻

[1]袁志明, 虞錫君.財政科技投入績效的內涵及評估實證分析[J].浙江統計, 2004, (1) :20-22.

[2]陳麗佳, 盧進.科技三項費用投入績效的內涵及特點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5) :112-114.

[3]謝虹.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科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7, (4) :12-16.

[4]張衡, 盧進, 王亞萍, 趙行旺.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101-102.

[5]胡興旺, 曹武軍.財政科技支出績效管理模式研究[J].中州學刊, 2008, (1) :83-88.

[6]Bates, R.A.Holton, E.F.Computerised performance monitoring:a review of human resource issu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Review, 1995, Vol (5) , 267-288.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2篇

1績效評價的提出和必要性

1994年的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促進財政收入始終保持高速穩步增長。全國財政收入從2005年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至2010年躍到8萬億元 ,年均增長達20%。伴隨著財政收入的強勁增勢,我國財政支出發展經過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績,財政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支出結構做了相應的調整。2010年,全國財政支出89 5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4%。

逐年增長的財政壓力、政府各個階段的發展戰略、政府職能的轉變及財政功能的完善, 使得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凸顯重要?!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明確提出 :“各級預算應當遵循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

2目前績效評價工作現狀

按照國家財政部的統一部署,從2001年開始,我國分別在湖南、湖北、福建、河北等地開展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活動的小規模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江蘇省財政廳牽頭研究建立了江蘇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信息系統,構建了全省的績效評價網絡工作平臺,重點進行了幾項試點工作:1組織揚州、連云港、昆山等地區進行了“城市社區衛生支出績效評價”實踐工作;2組織徐州、無錫、淮安、泰州、常熟等部分省轄市展開了“年度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3組織徐州、淮安、南通、鹽城市等8個城市進行了農村小城鎮建設項目的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逐步構建起與公共財政相符合、以增強政府工作效率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為核心、促進績效預算實現科學合理的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3目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難題

3.1 項目單位評價目標不完善

目前,評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于,項目的建設單位主要側重于資金是否到位,忽視了資金的使用管理;項目完成后質量是否達到國家的規定要求, 忽視了實施單位的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及過程管理。正是由于認識的不到位,不同的職能部門對績效評價工作的理解不同, 期望各異而導致了對績效評價工作的定位、作用的差異,也就使評價結果的作用大大折扣。本身評價工作就缺乏有力的法律和制度約束,不具備權威性,導致評價結果流于形式,往往只是存檔或作為加強資金管理的借鑒,并沒有直接約束具體的負責人。

3.2 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

評價指標作為工作人員具體開展工作時對實際結果進行衡量的準則,其建立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工作的進行。相對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標準來說, 公共財政支出要達到的目標確實有很多難以界定的因素,比如環保、社會、民生等。尤其是政府投資的城建項目,帶有公益性質、非營利性,往往是以生態效益、民生效益為主,評價標準很模糊。建設單位也常常會以此為借口,難以具體落實評價的改進措施。

3.3 評價內容不全面

總體上看,對各部門的評價均帶有明顯的審計性質,基本上是重點審核項目支出是否符合相關的國家法規和財務制度,通過查找財務存在的問題,來強調規范資金管理,但卻往往忽視效益的審查。審查的范圍也僅限于項目本身的財政支出以及相關的單位財務, 而忽視對項目內外因素, 包括財政資金使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環境的綜合分析,使得評價結果不能達到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的目的。

4 建立和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4.1 建立科學化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機制

進行績效評價工作的核心環節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設置要科學合理、簡單可行、易于操作。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分別按部門、項目、環節來設計績效評價指標。建立包括部門自評、財政綜合評價、績效考評、社會評價為一體的完整的績效評價機制。

4.2 建立動態化的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績效評價制度

績效評價制度要覆蓋財政資金運行的各環節:1收繳。集中收繳效率更高;2存庫。加強現金管理更為有效;3分配??茖W化、精細化清晰明了;4購買。政府采購制度可獲得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5支付環節。集中支付是提高績效的必然要求。

4.3 構建網絡化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數據庫

有效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 建立高效的績效評價信息收集網絡,構建一定規模與容量的數據庫是績效評價制度的基礎。按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將相關信息作為初始數據源,并逐步擴大收集范圍,推動數據采集逐步標準化。構建完備的財政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性與安全性。開展數據處理軟件的設計與開發,以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

4.4 提高績效評價人員素質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3篇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依據投入產出原理,運用科學、規范的效益評價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標體系,按照統一的評價標準,對財政支出行為過程及其效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目前,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亞洲、非洲的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都實施了預算績效管理。從國內看,200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和研究績效評價工作,設置專門機構,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開展了績效評價試點,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2005年開始,黑龍江省在省直監獄系統探索開展了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在2005年度的評價中確定了由財政撥款使用情況、民警工作量、基礎設施及環境、民警公正執法及效果情況、罪犯“三課”教育及格率、罪犯保外就醫期間重新犯罪情況等6類26個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黑龍江省正在將項目支出作為財政績效評價的重點,并從單個項目的評價著手,逐步延伸到對一類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由點及面,先易后難,穩步推進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開展。

傳統的財政管理模式是財政資源“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和“一保吃飯、二搞建設”。盡管這種模式基本上滿足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但只起到了機械地財政收支平衡的粗放型管理作用,從本質上,還未能發揮財政應具有“理財”的最積極和最重要的集約化管理功能,沒有使財政資源的使用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既是改進和加強各部門、各單位部門預算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各部門、各單位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優化投資方向、加強資金管理、改進資金撥付方式,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從目前注重資金投入的管理模式轉向注重對支出效果的管理,矯正過去注重財政支出量的增長,而忽略質的評價和考核機制,從而避免財政資金的浪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使財政支出更好地反映政府階段性的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基本模式

(一)財政部門是績效評價工作的組織者

財政部門作為財政預算分配的主體,負責安排各項財政支出并對財政資金使用進行監督,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管部門,統一組織管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二)根據財政支出的范圍,分四個層次進行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范圍包括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責任部門分別為:

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責任部門通常是財政部門、項目實施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項目的效益。由于財政支出項目是部門(單位)財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項目支出內容十分廣泛、項目間差異大、項目效益不確定性大。因此,對財政支出項目進行績效評價,對合理安排財政經費、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責任部門通常是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主管部門所屬二級和基層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作為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基層單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為財政支出的總體效益,是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責任部門通常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和財政部門,評價對象是各個政府部門(使用財政經費的一級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總和,是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的責任部門通常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府監督機構、財政政策研究機構等,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的整體效益,是部門財政支出效益的綜合反映。

(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表

(四)合理確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分類:

三、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對策

雖然各級地方政府財政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資金監管,下大力氣確保了民生支出以及教育、科技、農業等重點事業的發展。但在資金使用管理上由于缺少績效評價機制,財政監督不到位,還存在可行性研究不夠,低效率、超范圍使用,資金使用分散、投向不合理等問題。為了加強財政支出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改革和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財政資金分配、管理體系,提出如下建議:

(一)確定基本原則

1. 積極穩妥,分步實施。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作為改革方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在做好試點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和完善績效考評工作。

2. 明確范圍、先易后難。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范圍,由易到難可以分為項目效益評價、單位效益評價、部門效益評價和綜合效益評價四個層次。

3. 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對支出項目的考評,要按照公共財政要求,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行綜合評價。

(二)健全組織機構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由財政局統一組織管理,負責研究制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評價標準,統一規劃評價工作并組織實施,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市人大、政府各有關部門、各級公共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各主管部門、支出項目單位等是財政支出評價工作的具體組織者,根據不同的考評范圍,分別負責對財政支出、部門支出、單位支出和項目支出進行績效評價工作。

(三)制定管理辦法

績效評價管理辦法是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指導準則,為保證績效評價工作有章可循,根據實行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研究制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辦法,明確績效評價的目的內容、范圍、評價方法、指標設定、工作程序、組織管理、評價結果應用等事宜,使績效評價工作有序開展,穩步推進,并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不斷充實和完善管理辦法。

(四)建立考評體系

績效評價考評體系是由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構成的,它明確了財政支出效益量化的范圍和標準,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技術性保障。評價指標可以在現行財政支出分類的基礎上,借鑒好的經驗,遵循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統一與專門相結合的原則,考慮項目指標的簡便易行和適用性,可將評價指標劃分為通用指標、專用指標及補充指標。評價標準是對考核指標的量化,是準確衡量績效的尺度,經濟效益指標都可以表示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體內容視不同效益指標而異;社會效益指標標準往往由于支出項目涉及不同的經濟和社會領域而各不相同,且評價標準并非是固定和一成不變的,會隨著評價的具體目標、組織實施機構、評價對象不同而調整。

(五)強化評價結果的約束力

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要研究和制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管理辦法,不僅將評價結果作為下一年度預算安排的依據,而且對項目具體執行行為和各有關責任人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反映出的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工程質量等方面的問題,要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

參考文獻

[1]陳工.加快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J].中國財政,2008(8)

[2]錢巨炎.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J].中國財政,2009(17)

[3]臧國忠.打造“績效觀”指導下的新型財政管理機制[J].中國財政,2009(21)

[4]財政部預算司.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J].中國財政,2009(21)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4篇

一、導論

(一)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我國財政收支額在逐年增加, 然而我國財政資金出現使用效率低及考核機制不健全的情況, 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能夠科學衡量資金使用效果的評價體系, 對財政支出進行綜合評判, 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財政支出困難表面上看來是財政支出的不足, 實質上卻是財政支出效率低。水利財政支出是我國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中央水利一號文件, 明確了水利在我國的基礎性地位, 對水利財政支出不僅應當增加, 而且也要保證水利資金的高效運用。目前, 我國的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處于起步階段, 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水利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 在理論研究方面尚有許多欠缺, 操作經驗缺乏。因此, 建立一套科學的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加強對水利財政支出資金績效問題研究, 已成為提高水利財政資金效益的主要目標。

(二) 研究意義

盡管目前我國針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很多, 但是專門針對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卻很少, 在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時, 只是針對制度體系、組織體系、標準體系和方法體系進行研究, 沒有建立統一的指標體系, 因此本文針對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側重于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彌補了我國在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方面的不足。分析水利財政資金的績效水平, 量化財政支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推進政府預算管理改革提供參考標準。

(三)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從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方面對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進行研究, 構建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包括制度體系、組織體系、指標體系, 在指標體系中, 側重于從項目—部門—綜合三個層次構建水利財政支出指標體系, 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對我國水利財政資金進行全方位的考評, 規范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 提高財政支出運行效率。

二、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構建績效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 也是評價目標實現的主要測評標準和確保評價工作順利開展的核心內容。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是反映水利財政支出績效水平的特定數值, 能夠量化水利財政支出效益, 同樣也是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成果的重要體現。根據水利行業的特點, 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能夠提高水利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從而促進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對象

根據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象不同, 可以將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分為三個層次:水利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水利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和水利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水利財政支出項目評價側重于對水利財政資金項目進行決策科學性、項目合理性和支出效果以及目標實現程度進行評價, 通過項目績效評價水平確定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水利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考核部門使用資金效益, 判斷各個水利部門績效評價工作是否達到了預定成果, 主要側重于衡量目標完成程度和財政資金的合理配置,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明確各個水利部門資金流向, 獲得水利財政資金投入與產出、成本及影響的基本信息, 從而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績效信息, 完善各水利部門管理。水利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主要是衡量水利資金的整體效益水平, 從總體上對水利財政支出作出戰略性和綜合性測評, 側重于從宏觀角度反映水利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果, 反映水利財政資金的目標完成程度和總體成本效益。

(二) 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衡量財政支出績效時常用的一種方法, 主要采用將成本與效益進行比較分析, 選擇成本一定的情況下效益最高的方案。

2.最低成本法。該方法是對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補充, 主要選擇財政支出后成本最低的方案。

3.因素分析法。主要是將影響財政支出的內外因素都羅列出來進行對比分析, 綜合分析各因素對目標實現程度的影響。

4.生產函數法。通過生產函數的確定, 明確水利財政支出項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函數關系, 借以說明投入產出水平即經濟效益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ln Y=ln A+αln L+βln K+u, 其中Y為產出量, A、K、L等表示技術、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

5.目標評價法。將當期財政投入產生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分析, 評價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效益。

6.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就是通過比較分析, 確定財政支出前后的效益水平的不同, 發現財政支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并加強財政資金投資的管理。

7.公眾評判法。指通過匯總權威專家意見, 并對公眾進行統計調查等方法, 對資料進行收集、分析, 從而對評價對象進行效益水平判定的方法。

8.層次分析法 (AHP法) 。是運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 是對評價對象的綜合效益進行系統性評價的方法, 將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多層次綜合評價計算, 從而明確綜合效益的優劣。AHP法把具體評價時應用的指標稱為準則層、子準則層和措施層。先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 然后根據隸屬關系和影響因素分為不同層次的組合, 最后確定每個因素在目標中所占比重。

(三) 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的基本程序

根據績效評價的組織體系建設, 制定我國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流程如下圖1所示:

(四) 構建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設置原則

1.相關性原則。在設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 要把評價指標與評價目標相結合, 使得該指標能夠全面體現績效評價的實際效果, 更好地切合預期目標的設定。

2.科學性原則和可操作性相結合原則。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要求能夠準確地反映水利行業特點, 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符合當前工作的實際。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冃гu價應盡可能采用定量指標, 但在目前的條件下, 財政支出項目的績效并不能完全通過定量指標來反映, 需要通過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全面反映水利財政支出所產生的效益, 對于最具代表性和最能反映評價要求的指標, 在分值與權重上對其進行重要性考慮。

4.全面性與精簡性相結合。設置績效評價指標要考慮全面性又要注重指標的精簡性, 對于意義相似指標只選擇一個主要指標反映評價內容, 指標設置應當是具體明確的、能夠實現的可衡量的, 能夠最大限度滿足評價目標的要求。

(五) 構建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標準

確定水利財政支出績效標準是有效判斷資金使用績效的基礎, 由于各類績效評價指標不同, 將績效評價標準可以劃分為以下類型:

1.行業標準。行業標準是以水利行業相關財政支出的指標數據為樣本, 計算和制定該行業的評價標準, 采用行業標準有利于對水利財政支出的績效水平進行歷史的、橫向的比較分析, 通過評價結果總結水利財政支出在一定時期內的績效水平。

2.計劃標準。計劃標準又稱為預算標準, 是根據水利財政支出的特點以事先制定的目標、計劃、預算、定額等預定數據作為績效評價標準, 通過將實際值與計劃值進行對比, 找出差異并得出績效評價結論。

3.歷史標準。歷史標準是以水利財政支出的歷史數據作為標準, 運用數理統計方法, 計算各類指標的歷史平均水平, 同時要考慮價格變動、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導致的不可比因素, 保證歷史標準的客觀性。

4.經驗標準。經驗標準時在水利財政領域有豐富經驗專家建議, 在經過嚴密分析研究后確定績效評價的標準, 使得績效評價標準具有權威性。

三、構建水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

根據評價對象不同, 評價指標分為三個類別, 即項目—部門—綜合績效指標, 下面就三個不同層次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 水利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指標

對我國水利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指標設置了三類指標, 分別是管理指標, 產出指標和效果指標, 在一級指標下根據各個不同項目的具體情況, 又細化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上的項目績效評價指標只是一個框架指標, 根據不同項目具體情況不同, 可以進行評價指標的擴展, 使其符合評價項目的具體情況, 合理衡量績效評價的結果是否與目標相符。

(二) 水利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

水利部門財政支出的評價對象是水利財政資金的使用部門, 該指標主要是衡量各財政資金使用部門是否合理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 投入產出的效果如何。該指標體系分為三個一級指標, 分別是組織指標、財務指標和效果指標, 見表2。

(三) 水利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指標

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的內容是財政支出的整體效益, 是財政支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最終體現。側重于從宏觀角度反映公共財政支出的規模效益和結構效益, 也就是說用指標來說明財政支出是否有利于財政目標的實現, 對水利行業總體效益的提高程度。綜合指標分為兩個一級指標, 分別是管理指標和效益指標, 見表3。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5篇

通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可以清楚地對財政支出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價, 判定各項支出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 是否與國家宏觀社會經濟目標相—致。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強調財政支出必須重視支出結果, 確立了以“結果”及“追蹤問效”為導向的財政支出管理模式, 確定財政支出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 提高財政支出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有助于推動各預算單位建立責任機制, 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體制, 建立起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外部評價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有效約束、監管機制。

目前, 我國社會生產力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極不均衡, 公眾對地方公共產品的需求擴大, 政府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繁重。在這種特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態下, 我們應該從理論和實際結合的角度對我國財政資金支出進行優化選擇, 從而為揭示和進一步縮小現實與優化目標間的差距奠定基礎。

一、合理劃分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層次

根據開展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評價主體和客體不同, 可以將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分為四個層次: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部門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以及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評價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審計部門、項目實施單位及其主管部門 (單位) , 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項目的效益。單位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主管部門, 評價對象是主管部門所屬二級和基層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部門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府、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 評價對象是一級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計部門等, 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的整體效益。

二、建立健全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制度

對財政支出進行績效評價不僅僅是各國政府自身對財政支出管理改革的要求, 更是國家對高效政府的制度約束和手段。西方國家通過強化財政支出績效的法律地位, 來不斷推動財政預算管理上的兩個轉變:即預算撥款由傳統的按收入撥款轉為按績效撥款, 從過去對預算的重過程管理轉變為重結果管理。在我國, 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法制建設近乎空白, 中央和地方均處于分散探索階段, 極大影響了財政資金支出績效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整體成效。為此, 我國首先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績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步伐, 在《預算法》、《審計法》等法律中增加績效管理的要求, 加強對財政支出管理的約束力, 強化進行支出績效評價手段, 為今后開始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礎。其次, 要統一制定有關制度, 明確全國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規則、工作程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等, 并對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界定等。

三、樹立績效預算管理觀念, 實施全過程績效評價

全面引入績效預算管理思想, 并貫穿于預算編制、執行和績效評價過程中??冃ьA算管理從程序上可分為制定戰略規劃、編制年度績效計劃、編制績效預算、執行績效預算、開展績效評價和編制績效評價報告等五個步驟。

戰略規劃是立足于長遠和宏觀而制定的中長期計劃, 一般以五年或十年為戰略規劃期??冃ьA算管理中的戰略規劃包括政府戰略規劃 (即目前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和部門戰略規劃。部門戰略規劃是政府各職能部門根據法定職責、國家產業政策、政府戰略規劃, 所研究制定的包括部門工作和重大項目在內的中長期工作計劃, 是政府戰略規劃的細化和具體化, 一般包括部門發展整體目標、部門發展戰略目標與預期成果、戰略行動計劃、相關影響因素、績效評價報告等內容。

年度績效計劃是戰略規劃的年度實施計劃, 不僅包括政府和部門年度內所有財政預算資源, 也包括目前未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各類資金或資源, 是一個綜合使用各類可支配資源所形成的績效計劃。年度績效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闡明績效目標, 詳細闡明為達到已定績效目標所需要的工作程序、項目、技術、人力資源、信息和其他資源等情況, 建立用于衡量預算項目成本、服務水平及產出和成果目標的績效指標體系, 提供預算項目決策分析及執行結果評價的績效評價方法, 說明實現預期目標的責任和獎懲措施。

年度績效預算是年度績效計劃的財政預算表現形式, 反映財政性資源預算安排的績效情況, 包括部門預算支出整體績效和各個預算項目績效情況。部門年度績效預算一般包括如下具體內容:部門整體預算績效目標、部門預算安排背景分析、部門預算項目績效。

績效預算執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政府、財政部門、主管部門 (單位) 和項目實施單位等各個績效管理主體, 根據人代會批準的預算和政府批準的績效計劃, 層層簽訂績效目標協議書, 明確各方責權。協議書中列明績效管理項目, 以及項目的投入、預算撥款、預期產出指標和成果指標、主體責權等內容, 作為財政撥款和考核評價的依據;按績效完成情況撥付預算資金, 即既要提交預算資金使用計劃和撥款申請表, 同時還要提交項目當前進度情況。對于難以按進度完成的, 部門要說明詳細原因, 經財政部門審查同意后, 方可撥款;建立績效預算管理執行反饋制度。

四、建立全方位的績效預算監督機制

協調人大、審計、財政以及主管部門 (單位) 等績效預算監督部門的關系, 形成全方位的績效預算監督機制。一是要做好人大、審計、財政部門以及主管部門 (單位) 在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中職責和業務分工的劃分等制度建設, 以從多個方面強化和推進對財政資金支出績效的評價, 避免重復評價。二是要形成主管部門 (單位) 對財政、財政對人大的績效預決算報告制度, 落實全面績效預算管理思想。三是人大和審計機關對政府財政收支預決算的審查 (計) 要從合規、合理、合法性審查 (計) 向績效結果審查 (計) 重心轉移。

五、分步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由于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復雜, 并且我國的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才剛剛起步, 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 我國的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應參照國外的先進經驗, 本著先易后難, 分步實施的方針來進行。一是在評價層次上, 先以項目績效評價為主, 再推廣到其他層次的績效評價。項目績效評價是其他層次績效評價的基礎。二是在評價組織實施上, 先以財政部門為主, 部門 (單位) 配合, 再過渡到人大、審計、財政以及部門 (單位) 各自分工負責立體式的績效評價模式。三是在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建立上, 先推行部門 (單位) 自評或考評為主, 財政部門重點考評, 財政協調部門 (單位) 共同制定評價體系, 在評價的指標體系、標準體系、方法以及相關評價制度完善之后, 再過渡到以審計、財政以及社會中介機構為主的評價方式。

六、完善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配套改革

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配套改革主要有:

一是建立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信息庫, 便于監測項目預算周期的完成過程, 收集、查詢項目資料, 反饋績效評價結果, 分析計算歷史標準值。

二是科學合理地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 這是建立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標準體系和有效組織實施的前提和基礎。

三是硬化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約束力。不同的財政資金支出績效監督機關和實施單位, 對評價工作結果的運用目的、范圍、程序、權限等做出具體規定, 增加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 形成政府講績效、有績效的良好氛圍。

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貫穿在財政支出的整個過程, 包括資金的分配、使用、核算、監督等環節, 只有在每個環節加強制度與法制建設, 嚴格管理, 密切配合, 才能保證財政支出的高效益。

摘要:近年來, 隨著財政收入規模的逐步增大和公共財政框架的確立, 我國財政管理已進入以支出管理為重點的新階段。檢驗財政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高效, 就必須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 也就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關鍵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參考文獻

[1]、宋友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預算管理會計月刊》, 2005年第4期

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論文范文第6篇

一、地方財政面臨的困境

1. 財政收入長期高增長的“不可持續性”

首先, 地方財政收入高位增長存在隱憂。“十一五”時期以來, 財政收入一直持著快速增長態勢, 2010年, 十堰市財政總收入達84.90億元, 是“十五”末2005年31.30億元的2.71倍, 年均增長22.1%。一般預算收入從11.37億元增長到43.77億元, 年均增長30.9%, 遠高于同期11.4%的年均GDP增速。財政收入占GDP比由2005年的3.6%, 上升到了2010年的5.9%, 年均以8%的速度增長。一般認為, 財政收人增長率隨著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上下波動,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超過1%的增長就難以持續, 隨著短期因素影響的減弱, 財政收入增長率持續高于經濟增長率的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其次, 國內外經濟環境對財政收入增長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依存度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均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從國外來看, 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 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海嘯,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日本核泄露事故等帶來的經濟波動, 都會直接影響企業出口。而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 原油、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 勞動力成本提高, 我國外貿產品價格優勢逐步減弱, 外貿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增大;從國內來看, 為避免經濟“硬著陸”風險, 中央推行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 緊縮銀根, 壓縮投資, 上半年, 央行連續六次提升存款準備金率和三次加息, 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困難, 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財政收入增速隨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也已逐漸顯現。

再次,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以及汽車行業周期循環的特性, 都會給以汽車產業為依托的十堰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此外, 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對地方土地財政產生較大沖擊, 客觀上將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

2. 政府支出需求遠超財政收入增速

據統計, “十一五”期間, 十堰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從2005年的34.25億元, 增長到2010的143.78億元, 比2005年增長3.2倍, 年均增長33.23%。財政支出的增長壓力來自四個方面:

(1) 財政高收入刺激支出的高增長。多年的財政收入高增長提高了人們對財政資金的預期, 甚至部分公共支出以立法形式與財政收入增長實行捆綁, 明確要求財政支出增長不得低于收入增長, 如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

(2) 慣性思維使財政支出只增不減。盡管從理論上實行了零基預算, 但實際操作中由于基數法的慣性思維, 特別是項目預算上, 財政支出增加的多, 減少的少, 部門預算改革未能真正從機制上控制不合理的支出, 財政支出的高基數沒有下行的空間。

(3) 社會對公共產品的剛性支出不斷擴大。近年來, 政府在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不斷增加, 剛性需求促使財政支出始終處于擴張之中。

(4) 政府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不惜加大投資。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而GDP又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 因此, 地方政府不惜增加支出來加大投資。另外, 為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而進行的城市化建設, 更加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支出沖動, 導致政府不斷擴大購買性支出。

3. 從預算執行結果來看, 財政支出效果不容樂觀

一是部門預算改革不夠深入。預算編制與執行發生偏差, 特別是項目支出, 在編制項目預算時往往過于粗略, 沒有具體績效目標, 內容不夠細化。而執行也比較隨意。改變項目用途、項目計劃超支等現象時有發生, 導致支出無法控制。

二是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部門“重投入, 輕績效”思想普遍存在, 只追求資金¸Ú數¿量øØ, ¿不講究8Ù支Ù¿¿出效˜果XÙÙ, ¿¿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øÚ¿下。xØ此¿外, ˜財Ü¿政支ø出ÛÜ¿¸¿作ÜÝ¿為¿一種經濟行為也逃不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財政支出基數越高.新增支出效用遞減越明顯。這就意味著提供等量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需要更多的財政支出。

三是支出浪費現象嚴重。隨著各地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地方政府為改善投資環境, 不惜成本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盲目投入、重復建設、超負荷投資現象屢禁不止, 很多工程項目都存在鋪張浪費現象。

綜上所述, 地方財政資金緊張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 在不能保證地方財政收入保持高速增ØÚÙ¿長¿的態勢而支出剛性需求有增無減的情況下, 如何減輕政府支出壓力, 破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這X個xÜ¿難題, 需要我們以全新的思維方式, 重新審視財政管理的各個環節, 從創新財政支出管理角度出發, 探索化解財政收支矛盾的新思路。

一般認為, “決策, 執行, 反饋”是現代管理的三個基本環節。其中反饋對執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它對照管理目標提出改進建議, 從而提高“執行效率”, 形成“管理循環”。而反饋必須建立在評價基礎之上, 為執行提供更準確的改進信息, 因此, 缺少評價與反饋機制的管理是不完整的。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財政資金卻日益緊張”的矛盾現象加以分析, 不難發現財政管理活動中, 支出 (預算執行) 的有效性是突出問題, 現行財政制度存在著支出 (預算執行) 與效果脫節的重大缺陷。“重投入、輕管理, 重分配, 輕績效”的思想長期存在, 資金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效率和效益不高, 如果公共支出是無效的, 再多的財政資金都會被揮霍浪費掉, 甚至會產生相反作用。因此, 應該對支出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 即建立一種評價制度, 來判斷公共支出的有效性, 制約和改進公共支出行為, 使財政支出結構和效果達到“最優化”, 這就是績效評價機制。

事實上, 公共支出膨脹和低效并非我國所特有, 20世紀幾乎所有發達國家也都出現過同樣的現象。上世紀80年代以來, 以美國、英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一批OECD國家, 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 在財政預算、執行、監督三個環節中增加評價與反饋環節, 實行了以“產出和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 建立了以提高財政效率為目標的績效評價機制, 有效地克服傳統預算模式下撥款與效果脫節的缺陷, 堵住了財政支出“漏洞”, 提高了財政支出效能, 改進了政府形象。國外政府績效管理的經驗, 為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二、績效評價在財政支出管理中的作用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政府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 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它把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融人政府預算管理中, 使政府預算能像企業財務計劃一樣, 對政府的行為進行評價和控制, 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資金使用效益、政府與市場的協調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并通過這種控制, 保障政府目標的實現。

績效評價的主要理念, 有“花錢買服務、買效果的預算觀”、“公共委托——代理理論”、“目標——結果導向管理理論”和“為顧客服務理論”, 國內有學者把它概括為“一觀三論”, 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政府撥款的目的是購買公共服務, 而不是養機構、養人;公共產品也要體現“優質優價”、“獎勵成功, 而不是失敗”原則, 財政部門作為委托人的代表, 在預算確定后, 其管理重點是評價單位是否達到了管理目標而不是過程;在政府與部門的關系上, 將部門、單位視為公共事務的受托人, 將預算視為代理成本, 對公共服務的效果進行量化管理, 從而抓住財政支出效率的根本。

實際上,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作為一種新方法論, 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確定這樣一種機制, 即將公共資金使用效果作為分配資金的一種預算方式, 來達到對財政支出的有效管理, 這就是績效預算??冃ьA算的任務是根據確定的績效目標和成本, 計算預定撥款額度。各級政府通過編制年度計劃, 將年度內計劃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及所需經費分解成可以考評的、具體的、量化的財政支出績效目標??冃гu價則是評價確定績效目標達成情況, 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并為決算提供依據。財政年度結束后, 比較分析各績效目標的執行情況及最終完成情況, 并將其作為確定下年度政府預算的重要依據。通過這樣的績效評價過程, 可以促進各級政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 不斷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達到財政支出效率“最優”的管理目的。

1. 績效評價是約束財政支出的重要手段

一是通過樹立績效目標, 能促使單位嚴格按績效目標執行預算, 達到績效目標控制支出的效果;二是通過對項目實施績效評價, 反映財政支出取得的效果, 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下年度的項目預算中, 合理安排支出, 調整支出結構, 以達到資金使用最佳效果, 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能。

2. 績效評價是化解財政收支矛盾的有效途徑

績效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省錢, 還要追求有效供給。對那些社會需要, 能較好增進社會公共福利的項目.在經費上予以保障甚至獎勵, 對那些不能發揮效益、增進社會公共福利的項目, 可以減少或者不予安排預算。通過績效評價, 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實現由結果控制支出, 用制度、規則和社會力量管理財政支出, 以化解財政收支矛盾。

3. 績效評價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

與傳統的預算管理不同的是, 績效預算是以產出和結果為預算安排依據, 這也是資金使用效率的客觀體現。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通過績效評價指標, 將財政支出的產出和效果進行評判, 直觀反映財政資金支出質量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水平, 并通過預算約束機制, 來促進政府部門不斷改進支出管理水平,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三、十堰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踐

自2009年起, 十堰市開始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三年來, 我們先后對就業專項資金、科技專項資金、城區扶貧專項等10項專項資金實施了績效評價, 評價總金額達1.9億元。通過實施績效評價的實踐, 嘗試以支出效果和效率, 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管理。創建績效評價模式, 建立績效評價指標, 引入專家評審機制, 并初步形成結果反饋和應用機制, 取得了以下成效。

1. 績效理念初步樹立

我們將績效評價工作納入財政系統綜合目標考核范圍, 作為加強財政支出管理, 優化支出結構, 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 有力地推動各地的績效評價工作開展。在財政部門的推動下, 通過實施績效評價, 各部門或單位也開始關注財政支出績效問題, 把績效理念引入項目管理, 很多部門領導還把財政支出使用績效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的重要手段。隨著績效評價工作的全面實施, 績效理念將在各地、各部門之間逐步形成。

2. 支出效益逐步提高

通過績效評價, 對項目運行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問效, 不但促進財政支出效益的逐步提高, 而且促進了項目單位管理和決策水平的提高。如對2009市直就業專項資金實施績效評價, 我們提出就業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在2010年資金使用過程中都得到了明顯的改觀, 發揮了專項資金的效益。

3. 支出結構得到優化

通過績效評價, 優化了財政支出結構, 促進了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2009年, 經對市直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 發現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支出結構不盡合理, 小額擔保貸款享受比例偏低等諸多問題, 我們提出了調整支出結構的意見, 加大與享受對象利益直接掛鉤的項目, 得到勞動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2010年資金使用過程中, 有效促進了就業資金支出結構的優化, 更好地為就業困難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

4. 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績效評價, 推動了各部門、單位改進資金使用管理方式, 提高決策管理水平。在對城區扶貧專項資金和科技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過程中, 我們發現項目申報以及項目驗收過程中, 存在項目缺乏預決算制度、申報把關不嚴、項目完成沒有實行驗收, 項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對此, 我們提出要加強項目規劃與科學論證、健全項目預決算管理制度等建議, 這些建議都得到了項目主管部門的認可和肯定, 作為今后項目管理中改進的重要內容。

四、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建議

毋庸置疑, 績效評價對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水平、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都有著積極作用, 已成為政府、社會對財政管理的必然選擇。但作為一項全新的財政管理改革, 績效評價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 都還處在學習、摸索階段, 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還存在許多問題, 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

1. 強化績效理念, 高度重視評績效價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 營造良好環境。通過各種形式, 廣泛宣傳績效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部門或單位的績效意識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 爭取政府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 (單位) 的支持與配合。同時, 有選擇地披露社會公眾關注高的項目績效評價報告, 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二是理順關系, 健全協調機制。首先是理順財政部門內部關系, 建立內部協調機制, 統一思想, 明確職能, 落實責任, 相互配合;其次是加強與各級主管部門溝通, 建立績效評價協調小組和聯絡員制度, 以強化各部門的績效評價工作, 增強績效理念。三是提高認識, 加強基礎保障??冃гu價是財政預算管理改革的必然趨勢, 對績效評價工作, 不僅à要+, @從思想上高度重視, 還要從機構和人員上予以落實, 從評價經費上予以保障, 各級財政要把績效評價作為一項迫切而長期的重要工作任務來抓, 把績效評價工作真正做到實處。

2. 規范評價行為, 提高績效評價工作質量

一是不斷完善制度體系。通過實踐, 不斷探索和完善各項制度, 適時制訂出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應用辦法, 在條件成熟時, 適當提高立法層次, 推動績效評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二是引入中介或咨詢機構。提高績效評價工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防止流于形式, 不斷提高評價質量。三是加強培訓與交流。對主管部門、中介機構和評價專家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 對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不斷提高評價人員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四是加快信息庫建設。建立健全中介機構庫及專家庫, 逐步建立評價項目數據庫, 實現全市績效評價數據信息有效共享。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庫, 使績效評價更具可操作性。

3. 結合本地實際, 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績效評價指標是準確地反映被評價對象取得的效果和存在問題的關鍵。按照“目標——結果”導向論, 績效是實現目標的程度, 但目標是一個隨政策、制度變化的動態的過程。同樣的資金在不同時期要實現的目標或側重點可能不一樣。因此, 不可能存在完全統一的、標準的、完美的指標體系, 所以我們既不能閉門造車, 一蹴而就, 也不能簡單套用國外或其他地區的一些現成指標, 需要因地制宜, 實事求是地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目標的變化, 設計各項資金的評價指標, 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完善。

4. 推進評價實施, 拓展評價廣度與深度

一是擴大績效評價范圍, 凡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安排在50萬元以上項目, 必須納入績效評價范圍, 在部門預算編制時明確績效目標。二是推進主管部門評價工作, 主管部門既要對部門自身的專項資金實施評價, 又要指導和督促所屬單位的評價工作。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橋梁作用, 促進其主動開展評價工作。三是做好重點項目評價。財政部門組織對具有代表性和社會影響力大的重點支出, 特別是涉及民生的各項支出, 逐步實施評價。四是試行單位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促進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整體支出績效。五是積極探索事前評價。對重大項目的投資要實行事前評價, 逐步實現由事后評價為主擴展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評價。

5. 注重結果應用, 發揮績效評價工作實效

上一篇:公共圖書館的電子圖書論文范文下一篇:安裝設備的機電一體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