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財政支農支出數據

2023-06-03

第一篇:中國財政支農支出數據

對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評價的思考

農業處課題組

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是公共財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內容。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考評是一種面向結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強調支農支出管理中的目標與結果的關系及結果的有效性,目的是提高農業財政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這極大促進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市財政支農普遍存在資金配置不合理,支農資金管理分散、重復交叉現象突出等問題,同一性質的資金分散在若干個部門,難以協調使用,影響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財政支持農業的項目,盡管也做到多主體、多渠道投入,但從使用上看,還缺乏統籌協調,難以統一運作,形成不了整體合力。造成這一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績效考評工作的不足,項目績效不高,財政支農的職能嚴重被弱化。

隨著財政管理由重收入管理向重支出管理的轉變,開展對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對于欠發達地區,有效利用有限的支農資金和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至關重要。在新形勢下財政支農支出的績效評價可以說是衡量現行農業財政政策是否科學、合理、完善的試金石。

一、財政支農支出的績效評價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強化財政支農的支出管理職能。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市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評價未進行大的改革。在支出方面,重預算分配輕支出管理、重資金撥付輕績效考評的問題仍然突出。多年來也仍是采取以支農支出增長情況考核的財政收支結果的方法(如“兩高于”的方法)。隨著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逐步建立,我國財政將逐步由政府包辦型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支農資金管理的內容由原來的資金分配,拓展到資金支出效果的監督約束,即對資金運用進行跟蹤考察。由于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最終都落實在具體的農業項目上,因此,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是監督財政支農支出的基礎。通過采用科學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追蹤考評,有利于促進支出管理的科學化,進一步轉變和強化財政支農的支出管理職能。

2、有利于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的支出結構。隨著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財政支出規模也相應擴大,省以上財政對我市農業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這對加快我市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沒有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科學評價,在支農資金的分配上一直采用“項目申報加批準”的方法,這種方法客觀上造成了財政資金使用部門和單位的剛性支出需求;由于沒有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科學評價,客觀上支農資金也難以做到科學分配;由于沒有績效評價結果作參考,優化財政支農結構也缺乏客觀論據。從理論上說,公共支出管理尋求分配效率,政府要具備能將財政資源從生產效率低的用途轉向生產效率高用途的能力。而這需要以財政資金使用的績效為依據。因此,以公共財政支出的目的為依據,提出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科學考核,有助于判定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據此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益。

3、有利于充分發揮財政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財政支農項目不僅體現了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支持作用,而且是引導社會資源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杠桿。因此,財政支農項目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不僅直接關系到財政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的作用,而且影響到全社會對農業的投入規模和投入方向,從而關系到全社會的

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建立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經濟性、有效性和效率性進行科學評價,不僅可以提高財政支農項目本身的績效,提高整個財政支農資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財政支出更好地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4、有利于強化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監督。對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評價是提高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作用的重要途徑。按照委托-代理理論,委托者必須能夠對代理者的行為和結果進行監督,代理者才能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相應的任務。財政支農項目的實施過程也是一種委托-代理過程。因此,建立科學的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情況及其結果進行科學評判,是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部門對財政支農資金使用部門和單位進行監督的有效手段。同時,通過對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科學評價,不但能找出項目建設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明確相關責任方的責任,而且還有利于使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和使用部門形成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外部評價、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高管好用好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5、有利于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近年來,我市有關部門為了提高財政支出效益,嘗試性地開展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相關工作,農業財政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但由于這一工作剛剛起步,更由于支農支出的復雜性,建立一套普遍適用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非常困難。建立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特別是建立起一套適宜我市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既是提高財政支農支出管理水平和財政支出效益的需要,同時對于推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也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財政支農項目的特點

1、農業項目建設時間長,效益發揮滯后性。我市特定的山區氣候,使支農項目建設受季節和氣候等方面的影響而有所間斷,項目建設的時間比較長。項目建設時間長,各種風險都會增加。同時,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也不能像工業項目那樣能很快地獲得,有些項目甚至在項目建成之后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收到效果。例如,生態公益林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效益的發揮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因此,選擇適宜的評價時間,對真實地反映農業項目的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資金投入集中,產出效益分散。財政支農項目與其他行業的建設項目一樣,其資金投入都集中于一個單位,但其產出效益不像工業項目那樣集中反映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的產出上,而是分散在廣大地區眾多的基層單位(有的小到農戶)。因此,在評價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影響范圍,盡可能把項目的效益充分地反映出來。

3、自然因素對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產生直接影響。我市是欠發達地區,種養業等傳統農業還處于靠天吃飯的階段,自然因素對農業項目效益的影響更大。水、旱、風、雹、高溫等都影響著農業的產出,造成農業項目產出和效益的年際間波動。因此,在對財政支農項目進行評價時,要充分辨別哪些變化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哪些變化是由項目引起的。通過建立對照體系,監測對照體系的變化,以便扣除自然因素異常對項目效益帶來的影響,從而得出科學的評價結論。

4、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往往具有多元性。大多數行業的項目效益往往表現為經濟效益。有些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也主要體現為經濟效益,但許多財政支農項目的效益并非表現為直接的經濟效益,而是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如防護林建設,其效益主要表現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保護生態方面的作用。而象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之類的項目,其效益雖然也可以用增產的糧食來表現,但用這種方法表現出來的經濟效益與投入相同資金建設的其它項目比

較,其經濟效益可能不高。財政支農項目效益表現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財政支農項目評價不能僅僅以財務評價為限,而應該適當引入國民經濟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內容。

5、支農項目存在多目標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扶貧等項目建設漸顯重要起來。雖然這些項目中農業生產開發占重要地位,但由于其以特定的區域作為開發對象,以提高地區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開發內容的綜合性強,除了農業生產項目外,還有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服務,以及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農村道路、飲水、衛生、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對這類項目的評價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建設目標。同時,由于這類項目涉及地域范圍大,在建設時往往按行政區實行分級管理,形成由總項目、分項目和子項目組成的多層次項目管理體系。在各層次項目中,一般又包含屬于不同經營主體的項目活動,項目的信息源極為分散,因此,項目評價時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很大,評價指標不能過多。

6. 財政支農項目與千萬農民利益緊密相連。在很多情況下,財政支農項目的直接目的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但農業和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關鍵。因此,在對財政支農項目進行分析評價時,既要重視項目建設單位的效益,重視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同時也要十分關注項目對廣大農民能否帶來實惠,能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或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把握我市財政支農項目的特點是做好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評價的基礎。

我省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種類繁多,每個專項資金的設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目標,并相應用于不同的財政支農項目。如果要對每類財政支農項目建立評價指標,不僅指標設計工作量龐大,而且也難以在實踐中操作。因此,需要對財政支農項目進行適當的分類。按照一定的標準,我們認為我市的財政支農投入按照性質相同或相近可分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生態環境建設資金、農業科技進步資金、農業社會化服務資金、農業產業化資金、農民直接補貼資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資金、財政扶貧資金8類。然后對每一類項目分別設計評價指標,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設計指標的工作量,還可以對同一類項目的績效進行比較,為以后的財政資金投入提供參考。

支農項目績效的評價指標可分為通用指標和專用指標兩大類。

通用指標適用于所有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評價。在評價某一項目的績效時,所有通用指標都要參與評價。在對財政支農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時采用以下5個通用指標:(1)項目資金到位率;(2)財政資金帶動率;(3)項目目標實現率;(4)項目社會滿意率;(5)項目組織管理水平。

專用指標用于不同類別的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評價,以反映不同類別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特點和績效高低。根據前述“規范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評價某一項目績效時,可以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有針對地按照項目性質特點設置。結合上級部門確定的評價專項指標,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專用指標的考核標準:

1、基礎設施建設類

(1)固定資產形成率=(項目形成的固定資產/財政投入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100%

(2)單位投入耕地保護量=項目實施后受保護的耕地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3)單位投入人口保護量=項目實施后受保護的人口數量/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減損量=項目實施后減少的災害損失/項目財政投入

(5)單位投入新增旱澇保收面積=(項目后的旱澇保收面積-項目前的旱澇保收面積)/項目財政

三、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評價的方法途徑

(6)單位投入新增排灌面積=(項目后的排灌面積-項目前的排灌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7)單位投入排灌改善面積=項目實施后的排灌改善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8)單位投入新增耕地面積=(項目后的耕地數-項目前的耕地數)/項目財政投入

(9)單位投入建成標準農田面積=(項目后的標準農田數-項目前的標準農田數)/項目財政投入

2、生態環境建設類

(1)森林覆蓋率提高量=項目實施后的森林覆蓋率-項目實施前的森林覆蓋率

(2)林木蓄積量增加量=項目實施后林木蓄積量-項目實施前林木蓄積量

(3)單位投入人均綠地增加量=(項目后的人均綠地面積-項目前的人均綠地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水土流失減少量=(項目前的水土流失量-項目后的水土流失量)/項目財政投入

(5)單位投入森林資源保護量=項目森林資源保護量/項目財政投入

(6)單位投入野生動物保護量=項目野生動物保護量/項目財政投入

(7)單位投入節能量=(項目前的綜合能耗-項目后的綜合能耗)/項目財政投入

(8)單位投入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項目實施后使用清潔能源的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100%

3、農業科技進步類

(1)單位投入新增種子(種苗)基地面積=(項目后種子種苗基地面積-項目前種子種苗基地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2)單位投入新增種子(種苗)推廣面積=(項目后種子種苗推廣面積-項目前種子種苗推廣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3)單位投入新品種引入量=項目引進的新品種數量/ 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良種普及率提高量=(項目后的良種普及率-項目前的良種普及率)/項目財政投入

(5)單位投入優質農產品增加量=(項目后的優質農產品產量(面積))-項目前的優質農產品產量(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6)新技術新品種應用率=(應用新品種(新技術)面積/作物總面積)×100%

(7)單位投入新品種繁育量=項目實施后的新品種繁育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8)新增新技術推廣面積=項目實施后新技術推廣面積-項目實施前新技術推廣面積

4、農業社會化服務類

(1)單位投入農產品質量標準實施量=實施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產量(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2)單位投入農產品質量檢測實施量=實施農產品質量檢測的產量(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3)單位投入農村信息網普及量=農村信息網惠及農民(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農民培訓量=參加培訓的農民(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

(5)農民培訓率=(參加培訓的農民數/應該參加培訓的農民數)×100%

(6)培訓農民轉業率=(參加培訓后轉業的農民數/參加培訓的農民數)×100%

(7)單位投入帶動的農戶數=項目受益的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

5、農業產業化類

(1)單位財政投入利潤率=(項目實施后的企業利潤率-項目實施前的企業利潤率)/項目財政投入

(2)單位財政投入利稅率=(項目實施后的企業利稅率-項目實施前的企業利稅率)/項目財政投

(3)單位投入農產品加工率提高量=(項目實施后的農產品加工率-項目實施前的農產品加工率)/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農產品附加值提高量=(項目實施后的農產品價值-項目實施前的農產品價值)/項目財政投入

(5)單位投入新建示范基地面積=項目實施后的示范基地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6)單位投入基地面積增加量=(項目實施后的基地面積-項目實施前的基地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7)單位投入基地農戶增加量=(項目實施后的基地農戶數-項目實施前的基地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

(8)單位投入就業增加量=(項目實施后的就業量-項目實施前的就業量)/項目財政投入

(9)單位投入(基地)農戶增收量=(項目實施后的農戶戶均收入-項目實施前的農戶戶均收入)/項目財政投入

(10)單位投入產值增加量=項目實施后農業產值增加量(加工產值增加量)/項目財政投入

(11)單位投入農產品單產提高量=(項目實施后的農產品單產-項目實施前的農產品單產)/項目財政投入

6、農民直接補貼類

(1)糧食補貼享受面=(享受到補貼的農戶數/按政策可以享受補貼的農戶數)×100%

(2)糧食補貼到位率=(實際到達農戶的補貼總量/財政補貼總量)×100%

(3)單位補貼糧農增收率=(農戶收入增加量/財政補貼量)×100%

(4)種子補貼享受面=(享受到補貼的農戶數/按政策可以享受補貼的農戶數)×100%

(5)種子補貼到位率=(實際到達農戶的補貼總量/財政補貼總量)×100%

(6)單位投入新增農機數量=(項目實施后的農機總動力-項目實施前的農機總動力)/項目財政投入

(7)單位投入新增機收面積=(項目實施后的機收面積-項目實施前的機收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8)單位投入新增機割面積=(項目實施后的機割面積-項目實施前的機割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9)單位投入新增機灌面積=(項目實施后的機灌面積-項目實施前的機灌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7、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1)單位投入通村公里里程=項目實施后通村公里里程/項目財政投入額

(2)單位投入新增村鎮硬化道路里程=(項目實施后硬化道路里程-項目實施前硬化道路里程)/項目財政投入

(3)單位投入新增自來水使用人口=項目實施后新增自來水使用人口/項目財政投入

(4)單位投入河道建設長度=項目實施后河道建設長度/項目財政投入

(5)單位投入新增綠化面積=項目實施后新增綠化面積/項目財政投入

(6)單位投入新增公共廁所=項目實施后新增公共廁所/項目財政投入

(7)單位投入新增垃圾箱=項目實施后新增垃圾箱/項目財政投入

(8)單位投入新增生活垃圾處理總量=項目實施后新增生活垃圾處理總量/項目財政投入

8、財政扶貧

(1)單位投入下山農戶數=下山農戶數/項目財政投入

(2)單位投入農民增收率=(農戶收入增加量/項目財政投入)

(3)單位投入農民就業增加率=農民就業增加人數/財政投入金額

(4)單位投入脫貧率=脫貧農民人數/財政投入金額

(5)農民人或戶均增收率=收入增加額/農民人或戶數

(6)農民人或戶均消費增加率=(農民人或戶均消費增加金額/項目實施 前農民人或戶均消費金額)×100%

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界定了用以反映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各個側面,但是,由于各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同、量綱各異,各個指標對于實現財政支農目的的重要性也不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各個指標數據相加來說明某一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的整體情況。為此,需要建立綜合評價模型,使我們能對某一特定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進行整體的評價。

運用綜合評價模型對項目績效進行綜合評價是實現財政支農支出績效評價的途徑,具體的步驟是:

第一步,根據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的原則、不同類別財政支農資金的設立目的,以及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建立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適當的方法,確定每個指標對于項目綜合績效和財政支農專項資金設立目的的相對重要性,并用數量化的方法表示出來,即賦予每個指標一定的權重。

第二步,通過收集相關行業的業務技術標準,或通過調查相同或類似實際項目的情況,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參照標準,即確定指標的標準值。根據指標的數學特性,確定對實際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即確定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方法。

第三步,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即構建計算綜合評價值的數學模型。

第四步,運用統計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方法收集項目績效評價所需要的實際資料,并根據評價的要求計算好評價指標的實際數據。

第五步,把評價對象的相關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得分值,并用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出被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數。

財政支農項目數量多,績效評價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績效評價工作宜實行“統一組織、分級實施”的管理辦法,由財政部門統一組織管理,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分級實施。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直接組織實施,也可委托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實施。不管由誰組織實施,評價工作必須做到客觀、公正、科學、規范。

組長:李小濤成員:金寶林桑雪文曾貞單嵐

執筆:范成成

第二篇:論文:中國財政支出現狀及分析

中國財政支出研究

摘要

財政支出按照經濟性質分類,可以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財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競爭性領域,支出的重點轉移到了三農、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 一方面轉移性支出項目不斷增加,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財政開始更多地注重運用影響總需求的。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來間接調控宏觀經濟。財政支出的結構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相對于我的經濟發展程度來說,我國政府自身的消耗過大,而各項社會公益性支出,特別是對社會保障 醫療衛生 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本文針對我國目前財政支出不平衡的現狀進行分析及探討,對我國財政支出的發展趨勢進行討論。

關鍵詞:財政支出、公共、經濟發展、趨勢

目錄

一、引言… … … … … … … … … … … …

2二、財政支出的含義… … … … … … … … …

2三、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 … … … … … …

2四、我國財政支出存在問題 … … … … … … …

2(一)財政規模方面的問題 … … … … … … …2

(二)財政范圍方面的問題 … … … … … … …2

(三)財政結構方面的問題 … … … … … … …

3(四)財政效率方面的問題 … … … … … … …3

(五)財政管理方面的問題 … … … … … … …3

五、財政支出結構演進展望… … … … … …

3六、參考文獻… … … … … … … … … …

4一、引言

中國的財政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改革開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經濟建設,是生產

建設型的財政。改革開放以來,財政順著四個方向調整:一是生產建設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黨政機構得不到控制,行政運轉費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額越來越大,三是預算外的自收自支 規模越來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門收費被收支兩條線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財政特別是縣鄉財政的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越來越多,數額巨大,五是財政支出結構中,近兩年開始更多地向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進行調整。

二、財政支出的含義

定義:財政支出通常是指國家為實現其各種職能,由財政部門按照預算計劃,將國家集中的財政資金向有關部門和方面進行支付的活動,因此也稱預算支出。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一起構成財政分配的完整體系,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歸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選擇,體現了政府活動的方向和范圍。所以,它是財政分配活動的重要的環節。

三、我國的財政支出的結構

根據交易的經濟性質,可將財政支出區別為購買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兩者的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的側重點。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為了履行其職能,從市場上取得物品與勞務并支付相應資金而發生的費用。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地,單方面轉移給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財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競爭性領域,支出的重點轉移到了三農、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

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 一方面轉移性支出項目不斷增加,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財政開始更多地注重運用影響總需求的。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來間接調控宏觀經濟。財政支出的結構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相對于我的經濟發展程度來說,我國政府自身的消耗過大,而各項社會公益性支出,特別是對社會保障 醫療衛生 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國財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它的公共性,而這恰恰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

四、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

1.規模方面

當前我國的財政支出仍面臨支出增長過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由于財政包攬過多的問題沒有解決,特別是財政支出需求剛性的增強,財政支出規模急劇增長;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財政支出項目卻無法得到保證,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且低于發 展中國家水平。

2.范圍方面

(1) 政府職能越位

表現在:過多參與私人產品的生產和提供,影響了市場機制的發揮,造成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難以提高,財政支出嚴重越位,即支出范圍過寬,包括了許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務,這既擠占了稀缺的財政資源,分散了財力,又不利于推進經濟體制的轉軌,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財政支出項目效益低下。

(2) 政府職能缺位

表現在:宏觀調控能力不足,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手段還不夠完善;財政支出方面過于分散,支出重點不明確,如對社會保障的支持不足,對某些社會文教、公益事業的保障乏力,對某些基礎設施和某些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等。這不僅弱化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國民經濟

的正常分配秩序。

3.結構方面

(1) 經濟建設支出比重仍然偏高

我國經濟建設支出有下降趨勢,但下降緩慢,比重還是很高。大量的經濟建設支出,有效地增加了社會總需求,提高了中國的基礎設施水平,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經過多年的增長,經濟建設支出表現出了投資過度的傾向隨著 經濟建設支出投資過多和內部結構的不合理,制造業的邊際資本生產率逐漸下降,甚至降到零。

(2) 行政管理支出增長過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逐步擴大,機構人員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費的增長是必然的。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費的增長已超過了同期財政收入、財政支出以及GDP的增長速度。不可否認,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長有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增長的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由于機構不合理膨脹、人員編制過多、經費增長過快、服務效率低下等不合理的一面。

4.效率方面

目前我國財政支出運行效率低下,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我國并沒有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財政支出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過程及其效果缺乏必要的監督,對財政支出的失敗也缺乏責任追究制度,財政支出決策缺乏科學的論證和規范的程序,導致財政資金的嚴重浪費,資金緊張和資金浪費并存的怪現象經常發生。

5.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支出預算編制粗化。二是支出預算約束軟化。作為財政工作基本法規的《預算法》頒布后,國家同時又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了農業、教育、科技等財政支出項目必須達到一定的增長比例。這對促進和保證一些重點事業的發展的確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同時也肢解了財政職能,人為地造成了法律之間的不協調,影響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實施主體的統一性、權威性。

五、財政支出結構演進展望

從政府合法性來看,財政支出是政府存在的唯一合法基礎,政府只有通過適當的財政支出結構安排來實現執政的正當性。在個體化社會,財政支出結構調整體現了政府為公眾解決公共風險,政府介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是由于市場無法有效的化解公共風險。

然而公共風險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一定的時期內不斷變化,而且它還與公眾的傳統價值觀念、文化素質和政府執政理念有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公眾風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范圍上都較改革開放之初有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最突出的公共風險就是解決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生活遭遇的物質產品匱乏,因此財政支出的結構安排就必須服務于解決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財政支出結構應服務于物質財富的創造,所以建設性財政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產品匱乏時代的基本結束,我國現階段公共風險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進而導致內需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意味著財政支出的結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日益個體化的情況下公眾面臨新的公共風險。這一階段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無疑有利于應對公眾公共風險,政府需要繼續加大對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支出,不斷提高人的“可行能力”,降低公共風險。

1998年我國提出公共財政框架目標,2003年提出“健全公共財政”,2007年提出“完善公共財政體系”,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從“提

出→健全→完善→加快改革”可以看出,我國公共財政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與此同時,2004年中央提出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我國財政支出大部分已經投入民生領域,從財政支出的結構來分析,中國財政已經具備了公共財政的基本形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提出與實踐,標志著我國政府致力于化解個體化民眾的公共風險,來實現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發式轉變。

當下,在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背景下,我們把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與傳媒、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農業支出等視為本研究的公共服務項目,因為這些項目不僅都屬于流動性要素非常弱的項目,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公共性,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符合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公共性與服務性特征。下面我們通過1998-2011年14年的公共服務數據來分析我國政府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狀況。

(1)公共服務支出由3376.03億元增長到49695.2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2.9%。公共服務支出中,前7年累計支出44914.54億元,占18.75%,后七年占到81.25%,因此,集中度非常高。與此同時,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也不斷提高,由1995年的31.2%增長到2011年的45.4%,13年上升了14.2個百分點,如圖4。

(2)分區域看,我們以教育支出為例,如表3所示,財政教育支出地區差距非常明顯,支出總額與比例最大的是東部地區,在45%以上,但是優勢在減弱;其次為西部地區,比例在不斷提高,說明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教育的投入;中部地區第三,基本保持在19%左右,14年來基本沒有變化;東北地區比例持續減少,2010年僅僅占8.25%,增長倍數和增長率均低于其他三大區域。

(3)分城鄉來看,我們以醫療衛生為例,我國城鄉差距非常大,如表4所示,通過衛生總費用、衛生機構、衛生人員3項指標農村比例不斷減少,每千人床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由1998年占城市比例的43.4%下降到2011年的39.6%。因此,我國大部分衛生資源都集中在了城市,農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政府降低民眾公共風險的主要方式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支出力度,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不斷提高,但是,公共服務在城鄉以及區域間的差距過大,不利于農村地區及其中西部民眾應對各種公共風險,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李文軍、朱穩根. 中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演進研究.《中州學刊》2013年第3期.2013年07月16日

【2】曾娟紅、趙福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優財政支出結構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

第三篇:講稿_財政支農政策和財政支農資金監管(2011.4.12,提綱))

財政支農政策和財政支農資金監管

省財政廳農業處

一、財政支農政策簡要回顧

第一階段(1978—1987年),是財政支農全面改革階段。 主要特點:

1、調整財政支農資金分配對象,注重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2、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結構,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3、對國營農口企業實行財務包干辦法,同時推動有條件的農口事業單位增收節支。

第二階段(1988—1997年),是多層次、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大力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特別是支持糧食生產攀登新臺階的階段。

主要特點:

1、多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

2、建立重點突出的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政策。 第三階段(1997—2002年),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農機制和方式深化改革的階段。

主要特點:

一是大幅度增加基本建設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二是完善財政支農機制和方式。 三是支持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第四階段(2003年以來),是財政支農政策開始實現戰略性轉變的階段。

主要特點:

1、全面取消農業稅。

2、財政支農力度顯著加大。

3、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斷改善。

4、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

5、逐步將農村事業發展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

二、財政支農政策的主要內容

財政支農政策可以概括梳理為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和項目補助政策兩大類。

1、直接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購臵補貼、畜牧良種補貼、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

2、項目補助政策主要包括:農業產業化、旱作農業目、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民培訓、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財政扶

2 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

(一)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1、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

補貼品種:玉米、小麥、棉花、水稻、馬鈴薯、青稞; 補貼標準:玉米、小麥、青稞每畝補助10元,水稻、棉花每畝補助15元。馬鈴薯脫毒種薯

一、二級種薯擴繁150元/畝、30元/畝。

補貼方式:通過“一冊明、一折統”方式直接補助給農戶。

2、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覆蓋范圍:農機具購臵補貼范圍覆蓋14個市(州)的85個縣區、14個農墾農場。

補貼種類:共有12大類45小類180個品目1000多個型號。

補貼標準:機具價格的30%。另外省級財政安排資金對馬鈴薯、玉米等機具進行累加補貼。

3、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

補貼范圍及標準:2010年我省享受種糧補貼縣區84個,種糧農戶447.62萬戶,補貼面積3924.3萬畝,糧食直補資金25518萬元,畝均標準6.5元/畝,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48341萬元, 畝均標準37.8元/畝。我省的糧食補貼品種包括小麥、玉米、馬鈴薯、稻谷、小雜糧等。

3 補貼資金分配方式:補貼資金采用“因素法”進行分配,綜合考慮各市州、縣市區的平均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糧食商品量和傾斜性調劑因素(適當平衡地區間差距),直補資金按因素核定的具體權重為,糧食播種面積40%,三年平均糧食產量45%,糧食商品量10%,傾斜性調劑因素5%。補貼面積統一以《甘肅省統計年鑒》數據為準。

落實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的制度、措施: 一是遵循“穩定補貼面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的原則,糧食補貼資金全部用于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資金分配上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

二是堅持公開透明,分配科學合理。核定補貼面積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和透明,采用因素法進行補貼核定。

三是補貼資金通過在農業發展銀行開設的糧食風險基金專戶進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

四是通過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方式將補貼資金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避免截留、挪用和扣款的問題。

五是建立綜合補貼公示制度,對每個農戶的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進行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4、畜牧良種補貼

補貼品種:生豬、奶牛、肉牛和綿羊四個品種。 補貼對象:項目區內開展人工授精的母豬、奶牛、肉牛養殖場(小區、戶);及縣內存欄綿羊能繁母羊30只以上的養殖戶。

4 補貼標準:生豬良種補貼按照每頭能繁母豬40元補助;奶牛良種補貼按照每頭能繁奶牛每年30元補助;肉牛良種補貼按照每頭能繁肉牛每年10元補助;綿羊良種補貼每只綿羊種公羊補貼800元。

補貼范圍:生豬良種補貼6個縣區(涼州區、臨洮縣、民樂縣、永靖縣、甘谷縣、莊浪縣);奶牛良種補貼對全省12萬頭荷斯坦奶牛實施;肉牛良種補貼選擇存欄能繁母牛5000頭以上的15個縣區實施;綿羊良種補貼選擇能繁母羊飼養量10萬只以上的22個肉羊產業大縣區實施。

5、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

補貼品種:能繁母豬、奶牛、藏區牦牛、藏羊、青稞。 保額、費率和補貼比例:

能繁母豬:每頭保險金額為1000元,費率6%,保費60元;中央財政補貼50%、30元,省財政補貼15%、9元,市縣財政補貼15%、9元,農戶承擔20%、12元。

奶牛:每頭奶牛保險金額為3000元,費率6%,保費180元;中央財政補貼30%、54元,省財政補貼30%、54元,市縣財政補貼20%、36元,農戶承擔20%、36元。

玉米:每畝保險金額為250元,費率6%,保費15元;中央財政補貼40%、6元,省財政補貼20%、3元,市縣財政補貼20%、3元,農戶承擔20%、3元。

青稞:每畝保險金額為250元,費率6%,保費15元;中央財政補貼40%、6元,省財政補貼30%、4.5元,市縣財政補貼20%、3元,農戶承擔10%、1.5元。

5 牦牛:每頭保險金額為2000元,費率6%,保費120元;中央財政補貼40%、48元,省財政補貼30%、36元,市縣財政補貼20%、24元,農戶承擔10%、12元。

藏羊:每頭保險金額為300元,費率6%,保費18元;中央財政補貼40%、7.2元,省財政補貼30%、5.4元,市縣財政補貼20%、3.6元,農戶承擔10%、1.8元。

保險承辦機構:2011年我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所開展的險種由人保財險甘肅省分公司承保。

6、退耕還林補助。

退耕還林補助分為三部分:一是糧食補助,二是現金補助,三是種苗補助。

補助標準:生活補助費20元/畝,不分流域;長江流域210元/畝,黃河流域140元/畝。種苗補助每畝50元。

補助期限: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還草補助2年。

補貼方式:通過“一冊明、一折統”方式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

7、退牧還草補助

退牧還草補助分為草原圍欄建設資金補助和飼料糧補助兩部分。

補助標準:草原圍欄建設資金,西部荒漠草原按每畝1.65元補助,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按每畝20元補助。飼料糧補助,西部荒漠草原全年禁牧每畝每年補助飼料糧11

6 斤,季節性休牧每畝每年補助飼料糧2.75斤;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全年禁牧每畝每年補助飼料糧5.5斤,季節性休牧每畝每年補助飼料糧1.38斤。

每斤飼料糧按0.45元折算補助現金,飼料糧補助資金以縣為單位,統籌安排用于退牧戶牲畜飼草料、暖棚建設、規模養殖等方面支出。

8、草原生態保護補助 主要內容:

一是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對生存環境惡劣、草場退化嚴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平均6元/畝的標準給予禁牧補助。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實施草畜平衡,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1.5元/畝的標準給予草畜平衡獎勵。

二是落實對牧民的生產性補貼政策。中央財政增加畜牧良種補貼,將牧區牦牛和山羊等納入畜牧良種補貼范圍;按照10元/畝的標準,對人工草場實施牧草良種補貼;按照500元/戶的補助標準,對牧民生產用柴油等生產資料給予補貼,降低牧民生產生活成本。

三是建立績效考核和獎勵制度。中央財政將補助資金切塊下達到省區,實行目標、任務、責任、資金“四到省”機制,由各省區組織實施。

我省是草原牧業大省,現有天然草原面積2.68億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9.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2.41億畝,人

7 工草地面積2212萬畝。全省現有牧民106.2萬人,22.1萬戶。按照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補助標準測算,我省2011年預計可爭取到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0億元以上,其中,禁牧和草畜平衡獎勵8億元左右;牧民生產性補貼2.6億元左右;績效考核和獎勵0.2億元左右。

(二)對農業項目的專項補助政策

1、農業產業化項目。

扶持重點:省上確定的優勢產業范圍內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主營產品加工擴建、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主要包括馬鈴薯加工,中藥材加工,畜產品加工,蔬菜保鮮儲藏,蘋果儲藏及加工等重點內容。

扶持方式:主要采取以獎代補和貸款貼息方式。其中馬鈴薯、蘋果加工根據企業收購原料數量給予以獎代補扶持;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取得GMP認證,蔬菜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綠色食品、原產地認證等,也按一定標準給予以獎代補獎勵。同時,對其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如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項目等,則按照對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改造的固定資產貸款給予貼息補助的方式進行扶持。

扶持標準:馬鈴薯加工企業以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為基數,在基數之上按收購每噸馬鈴薯原料獎勵20元,果汁加

8 工企業在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基數之上收購蘋果每噸獎勵15元;對新建5000噸以上蘋果和蔬菜貯藏保鮮庫,每千噸獎勵20萬元;對獲得GMP認證、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中藥材加工企業,在獲得證書獎勵30萬元的基礎上,每新增1000噸加工量再獎勵10萬元。

對貸款貼息項目,原則上只對基本建設貸款予以貼息,貼息期限為一年,貼息比率為人民銀行當年公布的同檔次正常貸款基準利率,貼息資金直接支付到貸款銀行。

2、旱作農業項目

扶持方式:主要為地膜和起壟覆膜機具補貼。在地膜補貼方面: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每畝約需6公斤地膜,省級每畝補貼1.5公斤;在配套農機具補貼方面:省財政重點對機械牽引起壟覆膜一體機和人畜力起壟機兩種機型給予補貼,其中機械牽引起壟覆膜一體機每臺補貼1400元、人畜力起壟機實行全額補貼。

扶持重點:全省50個旱作農業項目縣。

全省50個旱作農業項目縣:慶陽市8個:環縣、鎮原縣、華池縣、慶城縣、寧縣、西峰區、合水縣、正寧縣;平涼市7個:靜寧縣、莊浪縣、崆峒區、靈臺縣、涇川縣、崇信縣、華亭縣;隴南市7個:文縣、禮縣、武都區、西河縣、徽縣、成縣、宕昌縣;天水市7個:秦安縣、甘谷縣、秦州區、清水縣、張家川縣、麥積區、武山縣;定西市6個:通渭縣、隴西縣、安定區、臨洮縣、渭源縣、漳縣;臨夏州7個:廣河縣、永靖縣、東鄉縣、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康樂縣;蘭州市2個:榆中縣、永登縣;白銀市3個:會寧縣、靖遠縣、平川區;武威市3個:古浪縣、涼州區、天??h。

3、草食畜牧業發展項目

支持環節: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瘶藴驶B殖小區

9 建設、飼草料加工利用、基礎母牛補貼、質量檢測設備補貼等關鍵環節。

扶持方式:省級草食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以項目為載體,采取政府引導、業主參與、信貸支持相結合,通過直接補助、以物代資、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貸款補貼等多種投入引導方式,由省級按照確定的項目和建設內容分解下達到縣,按規定標準予以補助。

扶持范圍:18個肉牛產業大縣,31個肉羊產業大縣。

18個肉牛產業大縣:瑪曲縣、涼州區、甘州區、夏河縣、寧縣、崆峒區、靈臺縣、肅州區、涇川縣、張家川縣、臨澤縣、岷縣、清水縣、禮縣、徽縣、康樂縣、高臺縣、崇信縣

31個肉羊產業大縣:民勤縣、涼州區、金塔縣、永昌縣、環縣、會寧縣、肅州區、景臺縣、山丹縣、古浪縣(以上為肉羊產業強縣);靖遠縣、玉門市、瓜州縣、民樂縣、敦煌市、華池縣、安定區、慶城縣、隴西縣(以上為肉羊產業大縣);夏河縣、肅南縣、天??h、瑪曲縣、碌曲縣、東鄉縣、廣河縣、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縣、阿克塞縣、蘇北縣(以上為民族地區養羊大縣)。

4、馬鈴薯增產增收項目

產業現狀:馬鈴薯是全省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涉及13個市(州)的60個縣,其中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區)有30個、30萬畝以上的有10個、50萬畝以上的有5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部高淀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黃灌區薯片(條)及全粉加工型、隴南和天水早熟菜用型三大優勢生產區域,優勢產區種植面積占全省的70%以上。

扶持重點:(1)原種生產網棚及儲藏庫建設。(2)馬鈴薯

一、二級脫毒種薯擴繁補貼。(3)馬鈴薯一級脫毒種薯貯藏庫建設。(4)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改造。(5)馬鈴薯質量

10 檢測體系建設。(6)新品種選育和基礎瓶苗生產。

馬鈴薯種植大縣:馬鈴薯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2009年底):榆中縣、永登縣、會寧縣、靖遠縣、甘谷縣、秦州區、清水縣、秦安縣、武山縣、山丹縣、民樂縣、涼州區、通渭縣、隴西縣、安定區、臨洮縣、渭源縣、岷縣、武都區、文縣、禮縣、西河縣、宕昌縣、靜寧縣、莊浪縣、環縣、慶城縣、東鄉縣、積石山縣。

5、中藥材產業發展項目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省道地藥材的質量有明顯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明顯提升,倉貯和流通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支撐能力適應產業發展要求;全省中藥材產值提高50%,帶動主產區農民收入增加30%,力爭使甘肅躋身為全國一流的藥材生產基地、加工、物流中心。

扶持的關鍵環節及標準:

(1)道地藥材原種繁育基地建設。連續4年每年補助95萬元建設240畝道地藥材原種繁育基地。

(2)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每年補助1525萬元,在5萬畝以上的藥材生產大縣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建設道地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4.75萬畝。

(3)加工企業以獎代補。對獲得GMP認證的道地藥材加工企業,規模在1000噸以上的,獎勵30萬元,每新增1000噸加工量,獎勵10萬元。

(4)標準化生產示范點建設。在年生產面積5萬畝以上的大縣,每5萬畝設1個百畝標準化栽培示范點,每畝補助100元。

(5)區域中心市場建設。每年安排800萬元,重點扶持隴西縣的藥材市場。

11 (6)技術支撐。每年安排700萬元在省級和藥材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5個縣各建成1個質量檢測站,每個投資80萬元(省級300萬元)。

扶持范圍:16個中藥材產業大縣。

16個中藥材產業大縣:隴西縣、岷縣、渭源縣、漳縣、臨洮縣、安定區、武都區、宕昌縣、文縣、西河縣、禮縣、甘谷縣、臨潭縣、康樂縣、華亭縣、民樂縣。

6、蘋果產業發展項目

產業現狀:蘋果產業也是我省在全國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是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省蘋果種植面積369萬畝、產量164萬噸、產值29億元。從產區分布看,平涼、慶陽、天水、隴南是我省蘋果主產區。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3%和6 %,種植面積由2002年全國第6位,躍升到2009年第3位,僅次于陜西、山東兩省。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省蘋果種植面積和標準化結果果園面積分別由2008年的370萬畝、210萬畝增加到450萬畝、350萬畝,單產、質量有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18個優勢區域重點縣農民蘋果收入實現翻番,全省蘋果面積、產量、產值均躋身全國前三位。

扶持的關鍵環節及標準:

(1)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由天水、平涼、慶陽、隴南4市蘋果產業主管部門,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擇優確定育苗單位(企業或大戶)建立良繁基地,每畝補助500元。

(2)生產技術培訓。委托甘肅農業大學對18個重點縣每縣選派4—6名專業技術人員脫產系統培訓4—6個月,1

12 年培訓100名,每人補貼培訓費6000元;主產區果農技術培訓任務下達到縣區,每人補助300元。

(3)扶持發展果農經濟合作組織。在蘋果生產專業村和規?;l扶持果農經濟合作組織,每個補貼8萬元;18個重點縣每縣扶持一個縣級蘋果產銷協會,每個補貼12萬元。

(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利用3年時間,扶持建立5000噸級以上果品氣調貯藏庫20座、1000噸級氣調庫30座、500噸級機械恒溫貯藏庫60座,新增果品貯藏能力16萬噸,每千噸獎勵20萬元。

(5)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結合實施國家標準果園創建項目,利用3年時間,在18個重點縣創建100個規模在200畝以上的省級豐產高效標準化示范果園,每個標準果園補貼8萬元。

扶持范圍:18個蘋果優勢區域重點縣。

18個蘋果優勢區域重點縣:靜寧縣、涇川縣、崆峒區、莊浪縣、靈臺縣、慶城縣、寧縣、西峰區、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秦安縣、甘谷縣、清水縣、秦州區、麥積區、禮縣、西河縣。

7、蔬菜產業發展項目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積由2009年的580萬畝增加到650萬畝,產量由1160萬噸增加到1300萬噸,單產、品質和標準化生產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明顯提升,保鮮貯藏和流通能力明顯增強,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西菜東調基地和西北地區冬春淡季供應中心。

扶持的關鍵環節及標準:

(1)高原夏菜標準化和設施蔬菜規?;a補助。在高

13 原夏菜發展重點區域,每年建設30個規模1000畝以上的蔬菜生產標準園,每個補助20-30萬元;在40個蔬菜生產重點縣市區,集中連片新建50畝以上日光溫室或100畝以上鋼架塑料大棚的設施小區,每個小區補助10萬元。

(2)貯藏保鮮及市場體系建設。對重點蔬菜加工龍頭企業新建貯藏能力2000噸以上的蔬菜保鮮庫,配套采后清選、分級、包裝等凈菜處理設備的,每建成一座獎勵 40萬元,每增加1000噸,再增加獎勵20萬元;扶持交易數量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每年扶持4—5個,每個補助50—80萬元,用于配備質量檢測設備,完善市場交易功能等。

(3)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重點在40個5萬畝以上的蔬菜生產大縣每年培訓蔬菜種植農民技術骨干1萬人,每人補助400元;依托省內農業科研院校和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每年脫產培訓專業技術人員200人,時間2個月,每人補助3500元。圍繞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每個課題補助20—30萬元,公開招標確定。

扶持范圍:重點扶持河西走廊、沿黃灌區、涇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優勢產區的40個5萬畝以上的蔬菜產業大縣,發展優勢突出、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高原夏菜和設施蔬菜。

40個5萬畝以上的蔬菜產業大縣:20萬畝以上3個:涼州區、榆中縣、武山縣;10—20萬畝11個:崆峒區、肅州區、靖遠縣、民勤縣、西峰區、臨洮縣、甘州區、甘谷縣、七里河區、靈臺縣、武都區;5—10萬畝26個:永昌縣、徽縣、皋蘭縣、永登縣、高臺縣、寧縣、涇川縣、合水縣、靜寧縣、鎮原縣、慶城縣、正寧縣、秦州區、莊浪縣、麥積區、秦安縣、紅古區、古浪縣、西和縣、成 14 縣、西固區、天??h、會寧縣、清水縣、永靖縣、隴西縣。

8、農民培訓項目。

農民培訓項目包括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

下一步工作思路:積極整合各類農民培訓資金,繼續加大對農民培訓的扶持力度。具體思路是以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農村貧困地區“兩后生”職業技術和農民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扶貧、農牧等部門現有用于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各項農民培訓資金進行整合,統一規劃,統籌安排使用,提高農民生產、就業和創業能力。

9、新農村建設項目。

第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在全省2個市、12個縣(市、區)、100個村進行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省上每年安排專項資金6200萬元,對每個試點村每年補助50萬元,連續補助3年。截止2008年底,第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已完成階段性建設任務。

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從2009年起,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2009—2012年)工作。新一輪試點的工作重點是抓試點市和試點縣,選擇了省內基礎條件較好、基本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條件的蘭州、嘉峪關、金昌3個省級試點市和山丹、瓜州等11個省級試點縣。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涵蓋了特色優勢產

15 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組織制度建設、農村勞動力培訓等多方面的支農惠農政策,省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4億元(其中省財政資金8000萬元,扶貧資金6000萬元),對試點工作連續補助四年。

11個省級試點縣:山丹縣、瓜州縣、民勤縣、涇川縣、正寧縣、西和縣、夏河縣、永靖縣、武山縣、隴西縣、會寧縣

10、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

背景:國家從2001年開始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安排設立森林生態補償基金,對公益林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等支出給予一定專項補助。

補償對象: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補償對象是承擔重點公益林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的單位、集體和個人,包括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集體林場(村集體)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單位和個人。

補償標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補償標準為每年每畝5元,其中0.25元由省財政廳列支安排用于省級、市州林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的重點公益林檢查驗收、宣傳培訓、跨重點公益林區域開設防火隔離帶等森林火災預防、資源監測和維護林區道路的開支,4.75元由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集體林場(包括村集體)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單位和個人,安排用于補償基金使用范圍以內的各項開支,專職護林人員勞務費,補植撫育費等。從2010年起,對屬于集體個人所有的公益林補償標準從原來的每畝每年5元提高到10元,補助標準翻了一番。

11、天然林保護工程

16 一期天保工程:根據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實施方案,我省天保工程建設1998年9月全面啟動,工程實施區總面積2098.43萬公頃、管護面積395.73萬公頃,范圍涉及隴南、甘南、慶陽、平涼、天水、臨夏、定西、蘭州、白銀、武威等10個市(州)的68個縣(市、區)以及白龍江所屬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和小隴山等5個重點國有森工局,興隆山、祁連山、尕海—則岔、白水江、蓮花山、太子山等6個自然保護區和8個地直國有林業總場。工程區土地總面積為31476.49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14%,總投資近40億元。

二期天保工程:2010年天保工程一期方案執行期滿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11年起,國家在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下簡稱二期天保工程)。二期天保工程期限為2011—2020年,實施范圍在一期基礎上增加丹江口庫區和11個縣市區。

二期天保工程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繼續實施森林管護補助政策。對國有林中央財政安排森林管護費每畝每年5元;對集體林屬于國家級公益林的,由中央財政安排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每畝每年10元;屬于地方公益的主要有地方財政安排補償基金,中央財政每畝每年補助森林管護費3元。

17 二是完善社會保險補助政策。中央財政繼續對森工企業和國有林場(以下簡稱國有林業單位)負擔的在職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5項社會保險給予補助,并相應提高標準。

三是完善政策性社會性支出補助標準。中央財政繼續對國有林業單位負擔的教育、醫療衛生、公檢法司經費及政府經費給予補助,并相應提高標準;為了推進改革,對將國有林業單位承擔的消防、環衛、街道等社會公益事業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省區市,中央財政給予補助。

四是繼續實行公益林建設投資補助政策。中央基本建設投資繼續對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地區安排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每畝補助300元,封山育林每畝補助70元,飛播造林每畝補助120元。

五是增加森林培育經營補助政策。中央財政對國有中幼林撫育每畝補助120元。

12、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

項目背景:為了切實農村水利基礎薄弱狀況,進一步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財政部、水利部決定,從200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縣市區,實行重點扶持政策,通過集中資金投入,全面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重點縣建設主要目標:基本完成縣域范圍內主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任務,初步實現基本農田“旱能灌、澇能排”, 18 使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

堅持原則及支持重點:重點縣建設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及“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的原則,以縣級農田水利規劃為依據,積極籌措和整合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引導受益農民投工投勞,以現有大中型灌區的田間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續建、配套和改造為主,因地制宜地適當建設新項目,適度建設小型水源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重點縣建設分批分期開展,每一批重點縣建設期限為三年。

21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200

9、2010年):敦煌市、高臺縣、涼州區、永登縣、靖遠縣、永靖縣、靜寧縣、隴西縣、秦安縣、寧縣、禮縣、肅州區、山丹縣、天??h、皋蘭縣、會寧縣、積石山縣、莊浪縣、臨洮縣、甘谷縣、西峰區。

13、梯田建設項目

實施范圍:慶陽、平涼、定西、天水、隴南、臨夏、蘭州、白銀8個市(州)的38個縣(區),其中:2009年100萬畝、2010年134萬畝、2011年134萬畝、2012年132萬畝,合計4年完成500萬畝。

補助標準:黃河流域平均每畝400元、長江流域平均每畝600元(長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區、隴南市西和縣、禮縣、徽縣、成縣)。

資金籌集及下達:梯田建設資金的籌集采取國家補助、受益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方式,主要由省發改委、扶貧辦、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發辦等部門共同籌措。省級

19 梯田建設資金按照“資金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由各部門隨任務下達到市、縣相關部門,由縣(區)政府依據批復的年度實施方案組織實施。

38個梯田建設縣區:蘭州市:榆中縣、永登縣;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清水縣、武山縣、甘谷縣、張家川縣;慶陽市:慶城縣、鎮原縣、環縣、合水縣、西峰區、寧縣、華池縣、正寧縣;平涼市:崆峒區、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靜寧縣、莊浪縣;白銀市:會寧縣、靖遠縣;定西市:隴西縣、通渭縣、臨洮縣、渭源縣、安定區;隴南市:西和縣、禮縣、徽縣、成縣;臨夏州:臨夏縣、東鄉縣、永靖縣、廣河縣。

14、灌區高效農田節水項目

發展目標:從2010年起連續扶持3年,累計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000萬畝(其中2010年200萬畝,2011年300萬畝,2012年500萬畝),節水10億立方米,主要灌區2010至2012年三年高效農田節水技術覆蓋面分別占灌溉面積20%、30%、50%,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扶持重點:通過整合財政、農業綜合開發和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建設資金,集中扶持推廣三大節水技術:

一是膜下滴灌技術。主要在制種、瓜菜、水果等特色優勢產業上應用,3年示范推廣膜下滴灌30萬畝。

二是壟膜溝灌技術。主要在玉米、馬鈴薯、蔬菜、瓜類等作物上應用,到2012年示范推廣365萬畝,其中玉米壟膜溝灌150萬畝,馬鈴薯壟膜溝灌50萬畝,瓜菜壟膜溝灌165萬畝。

三是壟作溝灌技術。主要在啤酒大麥、小麥上應用,到

20 2012年示范推廣120萬畝,其中小麥壟作溝灌40萬畝,啤酒大麥壟作溝灌80萬畝。

省級資金支持的重點區域:河西灌區的嘉峪關市及敦煌市、金塔縣、肅州區、玉門市、瓜州縣、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山丹縣、民樂縣、永昌縣、金川區,中部高揚程灌區的景泰縣、靖遠縣、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等20個縣市區和省農墾集團公司有關農場。

15、扶貧項目

現狀:我省是全國最貧困的省區之一,全省86個縣區市中,有43個國扶縣、2個省扶縣、6個“三西”縣、919個貧困鄉、8790個重點村,一直是中央財政支持和關心的重點。

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包括:發展資金、以工代賑資金、“三西”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兩州一地”扶貧專項資金、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民族自治縣扶貧開發資金、國有貧困林場扶貧資金、國有貧困農場扶貧資金以及扶貧貸款貼息資金。

扶持重點及范圍:

(1)以工代賑資金全部用于國定貧困縣,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重點修建縣、鄉、村道路(含橋、涵),建設基本農田,興建小型、微型農田水利,解決人畜飲水及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含造林、種果、畜牧草場建設)等;適當用于異地扶貧開發中的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

(2)發展資金重點用于國定貧困縣,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非國定貧困縣和少數民族聚居區,重點支持種植業、養殖業、科技扶貧(優良品種的引進、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及培訓等);適當用于修建鄉村道路、橋梁,建

21 設基本農田(含畜牧草場、果林地),修建農田水利,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發展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廣播、電視事業。

(3)“三西”建設資金主要用于河西地區、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重點支持以水利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發展馬鈴薯、中藥材、林果、草畜、瓜菜等特色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改善移民安臵區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項目,包括移民搬遷、建房安臵費、移民安臵區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技能培訓。

(4)“兩州一地”資金重點用于臨夏州、甘南州、隴南地區與貧困人口脫貧密切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農田水利、人畜飲水等項目。

(5)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用于少數民族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科技推廣與培訓;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6)民族縣扶貧開發資金中,肅南、肅北、阿克塞三縣主要用于民族地區經濟開發項目;天祝、張家川縣主要用于解決貧困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扶貧項目。

三、財政支農資金監管

(一)近年來財政支農資金監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逐步建立健全了支農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從總體上來說,基本上每項資金都對應有一個管理辦法,全省初步建立了一套覆蓋所有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制度體系,保證了各項支農資金管理都有章可循。

2、逐步推進了支農資金分配使用機制創新。一是擴大了運用因素法、公式法分配資金的范圍。二是推行惠農財政

22 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方式。三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制度逐步建立。

3、著力強化了支農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近年來,支農資金檢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在省廳農業處、財政監督局組織力量對有關支農專項資金等進行抽查、檢查的基礎上,積極接受審計等部門審計、檢查,查處了一些突出問題和違規違紀的責任人。

(二)財政支農資金監管方面面臨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制度性缺失造成支農資金低效。一是在制度層面上,管理權限和職責不清,財權與事權不匹配。二是在投放結構上,未能完全體現社會公共需要。

2、體制性缺限造成支農資金浪費。由于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從而導致支農項目缺乏總體規劃和通盤考慮,存在重復和盲目投資的情況,造成資金浪費。

3、 管理上缺位造成支農資金流失。由于管理不到位,導致法制觀念淡薄的單位和個人違規違紀擠占、挪用財政支農資金,造成支農資金流失。

4、違規違紀現象不容忽視。從各級紀檢、監察、審計、監督檢查情況看,由于少數地方和部門對支農惠農資金監管不力,致使截留、擠占、挪用支農惠農資金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利用職權貪污支農資金,不僅造成資金流失,影響

23 資金使用效益,而且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三)切實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監督管理思路和建議

1、完善制度建設,創新管理機制。

一是要按照建設法治財政的要求,全面清理、完善現有的各項支農資金和農業財政管理制度,及時填補制度建設上的“空白”。

二是要按照創新財政管理的要求,積極推行公式法、因素法、績效考評等財政支農資金分配方式,大力推行專家評審制度和項目公示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開、規范的支農資金分配新機制。

三是要逐步建立支農資金安排與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績效考評結果相銜接的分配制度。

2、改革預算編制,嚴格預算執行。

一是支農資金預算編制要突出重點,有理有據,合理規定支出范圍,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二是要規范支出行為。任何地區和部門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和管理支農資金,嚴禁以任何形式用財政支農資金設臵賬外賬和私存私放;對直接補貼農民的資金,要利用“一冊明、一折統”手段,及時足額地兌現給農民。

三是要加快支農支出進度。根據農業季節性明顯、時效性強的特點,采取得力措施,切實加快支出進度。

24

3、創新立項機制,強化項目管理。支農項目要尊重民意,給農民參與管理的話語權。實施支農項目要充分尊重農民的選擇權和參與管理的話語權。研究建立支農工程項目管護機制。要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在支農項目監管過程中要積極推行項目責任制、項目招投標制、質量監督制、竣工驗收制四個制度。

4、切實抓好支農資金整合工作,提高資金使用合力和整體效益。

一是要建立政府領導下的部門分工協作機制。 二是要建立規范運作的長效機制。 三是要實行支農資金整合的獎懲機制。 四是要擴大支農資金整合范圍和規模。 五是積極開展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

5、發揮鄉鎮財政職能作用,加強支農資金監管 一是積極調整基層財政特別是鄉鎮財政的工作職責,強化其支農資金監管的職能。由于鄉鎮財政組織收入和安排本級支出的職能的弱化,客觀上使基層財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支農資金監管上。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將是今后鄉鎮財政所工作的核心和重點。

二是發揮基層財政的監管職能,讓其承擔更多的監管責任。

第一,加強立項環節監管。在支農項目立項中發揮鄉鎮

25 財政所面向第一線、了解實際情況的優勢,從項目立項的調研、評估、項目實施到監督檢查等,都要更多、更深入地參與管理。

第二,加強支農政策落實的監管。要從制度上明確鄉鎮財政管理職責,鄉鎮財政不僅要在資金撥付與使用上發揮管理作用,而且要參與項目的申報,項目的施工、完工驗收等全過程管理。指導項目實施單位建立項目專帳核算。

第三,強化對直接補貼農民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提高時效性,確保每一項補貼資金都能及時、不折不扣地發放到農民手中。

三是加強基層財政隊伍建設,提高基層財政干部監管水平。支農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對基層財政干部管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應結合目前鄉鎮財政職能轉變的實際,加強對基層財政干部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以適應新形勢下支農資金監管的需要。

6、堅持“三個結合”,實現標本兼治。一是堅持社會監督和內部監督相結合,形成依法理財的良好態勢。二是堅持強化整改和規范管理相結合,寓整改與管理之中。三是考核獎勵和問題懲處相結合,建立激勵機制。

7、推行政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一是要按照中央關于建設“陽光財政”、“透明財政”的要求,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為目標,不斷完善支農

26 資金縣級報帳制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減少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大力推行政府采購和項目招投標制,減少項目執行成本。

二是大力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凡涉及到村到戶支農惠農資金,都要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自覺接受農民群眾監督。

三是對農民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堅持做到有問必答、有案必查,不姑息遷就,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27

第四篇:財政學-我國財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問題及建議

財政學

——我國教育支出的規模與問題分析

丁亞婷

(注:原來做的是ppt,為了大家看著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圖表均在ppt上)

我國教育支出的規模與問題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經費規模、來源、結構及與世界對比

(一)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來源的比較

(三)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的現狀分析與國際比較

三、我國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國財政支出中存在的問題

五、完善我國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議

教育對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已成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教育支出是一國政府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育支出規模和結構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衡量一國的財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財政教育支出規模與財政教育支出結構這兩個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財政教育支出規模偏低,結構也不盡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 :是政府用于教育事業的各項支出。

(一)從經濟性質看,教育服務一般被看做是一種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幾個層次的。

多數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程度,對初等教育通過憲法規定若干年的義務教育。每個公民都可以無差別地享受這種教育,那么就應該由政府來提供保證。從這個角度來看,義務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純公共物品。

至于義務教育之外的高層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則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高層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質的教育,可以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也屬于公共物品的范疇。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為將來找到一份較好的職業,獲得較高的收入,贏得較多的晉升機會奠定基礎。由此來說義務教育以外的高層教育,不屬于純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實踐中,各國政府卻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務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經濟理論和實踐表明,技術進步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則是技術進步的基礎。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獲

得一技之長,這有助于減少犯罪。再則,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這有助于減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務主要由私人部門提供,學費必然被抬高,則收入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資聰穎也會被舉止門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務,就可以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從而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并避免流失優秀的人才資源。

3、教育資本市場的不發達與不完善。這在高等教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高等教育投資究竟能否獲得回報與回報率有多高,事先是難以確定的,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門因擔心無法得到償還而不愿為教育融資,這樣,那些資金不足的人就會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對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主要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即:對學生本人提供補助,對低收入家庭提供補助和對私立學校提供補助。

二、我國教育經費規模及其來源結構

人們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來比較各個國家教育支出的相對規模,衡量各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結構關系著國家對各層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國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GDP的比重

圖表見ppt第十四張

(1)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支出的總額延續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趨勢,近年來的增長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較快的增長速度。這說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教育方面大力進行投資。

(2)中國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數國家已成財政支出首項。

從表l中,自1991年以來,我國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達到21.06%。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政府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自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4%的目標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支出來源的比較

圖表見ppt第十

六、十七張

根據對40個國家90年代初期的情況分析,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時,財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為2%左右;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20%左右時,財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體為3%;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30%~40%時,財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為4%~5%;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時,財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應增長到5%~6%.表1中有關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這一規律。

(三)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的現狀分析與國際比較

教育支出結構主要表現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級教育上的分配結構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區域的分配結構兩個方面。

圖表見ppt第

23、24張

從表4中可以看出,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國、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經費的比例較大,高等教育相對比例較小。而法國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較大,日本、美國三級教育經費支出比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較高,這是因為發達國家教育投資起步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高,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經費支出所占比例也較高。而發展中國家教育比較落后,教育重點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較大。

按國際比較通行的標準,人均GNP為600-2000美元時(目前,我國正處于這一階段),初、中、高三級教育比例為40.5∶29∶17.9,而我國1997年三級教育比例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經費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經費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這種投資流向會造成基礎、義務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實施。

資料:我國的近年來的教育改革

從我國的教育事業現狀來看,主要包括兩大層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對于初等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有“兩免一補”,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對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從過去的全額撥款(學生不需負擔學雜費)轉變為政府和學生分擔的體制,而且以后由學生負擔的比重還會上升。

補充資料:

(三)教育支出體制改革分析

從我國的教育事業現狀來看,主要包括兩大層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從過去的全額撥款(學生不需負擔學雜費)轉變為政府和學生分擔的體制,而且以后由學生負擔的比重還會上升。

這一改革舉措的推出,引發了一場這種模式是否合理的爭論。要理解這一問題的實質,就必須對教育支出的性質進行分析。

教育是一種具有私人性質的產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從中得到相應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應的成本,從這點來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觀主體來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們可以花錢購買這種服務。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的性質,這就要求政府介入參與教育服務的提供。綜合地講,政府介入教育領域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慮。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關聯到教育投資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則會延續不均等收入的現象,相比之下,較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過教育投資改變社會的收入不公平現象,而且這種改變是長久的。

第二,教育所產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應是指某一個體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個體造成了消極或積極的影響,卻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或者沒有取得應有的報酬的情形。如果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將造成市場主體過度地從事具有負外部經濟效應的經濟活動或盡可能地減少從事具有正外部經濟效應的經濟活動,從而降低了市場效率。)的一面。不僅受教育的人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會使整個社會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場提供,教育的這種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興辦教育的私人主體獲得,因而他們提供的教育數量低于社會期望水平。這時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這種兼具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性質,教育經費一部分應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國大學教育經費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這一原則進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區結構 圖表見ppt第28張

(1)教育支出在東、中、西部差異明顯。

受歷史和現實各種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急劇擴大,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導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間的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對教育的重要程度認識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異進一步擴大。

另外,在我國目前以行政分權和分稅制為特征的財政管理體制下,中央設立一部分??钸M行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則負擔著幾乎全部的基礎教育撥款和占高等教育總投資近一半的地方屬高等院校撥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財力的多少直接影響了該地區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2)城市與農村之間差異明顯。

在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情況下,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星現不同的狀態,而在教育投入上,城鄉之間也是相差巨大。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一直處在投資不足的狀態,農村普通中小學的生均預算內經費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教育經費的不足,造成了農村教育設施、教育條件、教育人才的嚴重落后。

三、我國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經費規模偏低及教育經費架次結構失調,必然影響教育經費的效率與效益。

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提供的對中國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評估,當年中國人均GNP為860美元,屬于中低收入國家,中國的教育投資社會收益率和個人投資收益率均低于同類國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11.4,世界平均水平為10.7,而中國只有5.05.

報告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總量還落后于發達國家,再加上政府財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對較低,同時,教育經費在各級教育之間的分布不夠合理,所以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規模偏小,且教育資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學校教育的綜合入學率和人文發展指數都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資管理體制,工齡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資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資源利用率低下,特別是大量高級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這些都是教育投資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國財政支出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一)教育占GDP比重過低。

盡管我國的教育支出總額連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卻并不見有多大的增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曾呼吁世界各國在2000年實現教育支出占比達到6%的目標,1993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18條也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也指出,國家將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政府對義務教育負全責,逐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并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但直至今日,我國既沒達到4%的目標,離6%的目標更是有著巨大差距。據了解,2006年—200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分別為3.01%、3.32%、3.48%和3.67%。較低的占比說明,在我國近年來GDP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教育支出未能與經濟同步增長或優于經濟增長,使得政府教育經費對學校運轉的支撐力度并沒有得到增強。

(二)教育支出國際比較差距明顯。

教育經費相對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以人均GDP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國為6.10%,是中國的7.44倍;俄羅斯為1.87%,是中國的2.28倍;巴西為2.29%,是中國的2.79倍;日本為4.28%,韓國為3.01%。所以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實在與我們的國家地位和經濟實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財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勢。

1997年以來,財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長16.9%和19.0%,但對教育的投入卻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減小之勢。2002年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占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別為17.7%

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個百分點。即使到2009年,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僅為16.37%,尚未達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

1. 教育支出在東、中、西部差異明顯。

受歷史和現實各種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急劇擴大,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導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間的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對教育的重要程度認識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異進一步擴大。另外,在我國目前以行政分權和分稅制為特征的財政管理體制下,中央設立一部分??钸M行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則負擔著幾乎全部的基礎教育撥款和占高等教育總投資近一半的地方屬高等院校撥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財力的多少直接影響了該地區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如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省市,不僅教育經費的總額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經費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撥備只占到一小部分。對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支出雖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總額相較于東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區,不僅教育支出總額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經費完全依靠中央撥備。

這種教育支出的區域性差異,恰好反映了我國東中西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正是因為其經濟的不發達,導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匱乏,無法滿足發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資金,很難吸引到優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 城市與農村之間差異明顯。

在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情況下,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呈現不同的狀態,而在教育投入上,城鄉之間也是相差巨大。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一直處在投資不足的狀態,農村普通中小學的生均預算內經費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教育經費的不足,造成了農村教育設施、教育條件、教育人才的嚴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結構存在不合理性

我國的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占比過高,所占比例不僅高于與我國同檔次的低收入國家,還高于發達國家。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匱乏,盡管近年來民辦教育有所發展,但是高等教育幾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夠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經費上,顯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國民基本素質的關鍵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教育支出對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經費的相對不足。

而在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從收益率的角度講,我國在教育支出的結構上,對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應繼續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國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議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來推動財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問題與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關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按照2007年我們國家的財政收入的統計,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51300億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學者、專家也在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公共財政教育投入占GDP達到4%或者5%。發達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許多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說我們國家的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財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當然也就制約了我們國家拿出更多的錢,用于投入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2.財政應繼續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財政支出 / GDP= (教育財政支出 /財政總支出)*(財政總支出 /GDP) 盡管近年來教育支出總額比較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長速度也比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額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依舊很少。因此,我國的教育支出還是不很夠的,這需要我國在資金總額的籌措上多想辦法,多下工夫,比如發行教育債券等方式,來籌集一些教育資金,以增加對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較于我國近年來GDP的高速增長,我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沒有多大提高,從一定角度上說明,我國教育的投入相對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言,增長速度較慢。教育雖對經濟的增長沒有明顯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對經濟增長的間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會在較長的一個時間顯現出來。因此,我國有必要在經濟持續增長,近年來財政收入也不斷增加的條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總額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達不到教科文組織6%的GDP占比,也應以先期4%的占比為目標,盡量向發達國家的水平靠攏。但增長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教育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嚴格的監管。

3.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增加對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要用體制、機制的創新,用制度的設計來引導教育投入的增加。為了貫徹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要求,各級政府都需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中國有五級政府、五級財政,設計出一個好的經費保障機制和制度,才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堅持體制機制的創新、制度的

先行,這個經費投入肯定會增長。

從提高教育質量和減輕老百姓教育負擔出發,我國應切實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經費。與此同時,加強學校內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權參與決策、評價、監督的教師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和學生自治委員會,是讓學校財務管理透明,避免學校領導亂收費、亂用錢的必然選擇。

4. 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區域不平衡。

(1)加大對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縮小差距。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設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較大的提高,但是,我國東西部地區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狀況仍然很嚴重。這對我國教育乃至經濟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因此,在教育投資的地區分布上,國家應當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投資政策的傾斜力度,增加對西部的教育資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教育狀況。

(2)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縮小城鄉差距。

我國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教育設施比較差,教育條件相當落后,優秀的教師資源嚴重匱乏,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對農村的教育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鄉差距在近年來教育投入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并沒有多大的縮小,而教育的落后將很大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財政支出的安排上,應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育差距。首先,應該主要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財政的專項教育轉移支付,重點扶持教育條件落后的農村地區;第三,發揮財政的分配職能,將資金有重點地投入到落后地區,并加強對農村教育投入資金的監督管理。

(3)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強化基礎教育。

我國目前的教育支出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對較高,高等教育占用資源相對較多。因此公共資源應更多配置在基礎教育。有必要明顯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總支出比重,確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強的外部正效應,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前文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基礎教育投資收益率大約是高等教育的四倍。況且目前我國文盲率偏高,更應明確義務教育在教育經費中的優先地位,將教育經費的增量主要用于義務教育。

5.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政府要切實轉變觀念。

解決好教育支出能夠達到占GDP4%的問題,根本途徑只能是政府部門通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改變和更新觀念。鄧小平同志說過,寧可把其他建設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還說,“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

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創新歸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F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諧社會,觀念轉變了,重視教育了,就一定有辦法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比如,根據我們每年的經費缺口發行長期教育國債、發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稅收中的比重等等

第五篇: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支農政策介紹 農財科 黃小平

一、財政涉農補貼政策…………………………………2

1、糧食直補…………………………………………….2

2、農資綜合補貼……………………………………….2

3、農作物良種補貼…………………………………….3

4、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流轉補貼……………………….4

5、秸稈還田補貼……………………………………….6

6、農機具購臵補貼…………………………………….6

二、農業保險政策………………………………………9 (水稻、小麥、油菜、能繁母豬、養雞、生豬、農機、大棚)

1、農業保險概述……………………………………….9

2、農業保險基本原則………………………………….9

3、2012年我市農業保險的運作模式…………………10

4、農業保險的險種、保險金額、費率及補貼比例….10

三、農村公益事業政策……………………………….13

1、農橋建設……………………………………………13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15

3、農村河道疏浚和長效管理…………………………17

第 1 頁 共 20 頁

第一部分、財政涉農補貼政策。

目前在我市實行的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財政涉農補貼主要有六項: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流轉補貼、秸稈還田補貼和農機具購臵補貼。下面我先為大家介紹:第一項--糧食直補:

1、糧食直補是為了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我們江蘇省只補貼水稻,所以又叫水稻直補。

2、糧食直補堅持“誰種地補給誰”的原則,承包地轉包給他人的,按承包協議處理;拋荒地和非農業征用的耕地不予補貼。補貼標準為按核定到戶的水稻面積,每畝補貼20元。

3、糧食直補資金統一公示后發放。

2012年水稻直補面積按2011年水稻直補面積為依據,扣除2011年已經征收征用的建設用地,核實到戶的補貼面積,核實到戶的補貼面積,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在醒目地點組織公示,村組干部的補貼面積要單獨注明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公示內容要詳盡、具體。核定到戶的補貼面積經公示、無異議后,上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同意再實施。

涉農補貼第二項、農資綜合補貼

1、農資綜合補貼是為了彌補種糧農民因柴油、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生產成本增加,而實行的一種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是在糧食直補政策基礎上國家對種糧農民增加的一項補貼政策。

2、農資綜合補貼實行誰種植、誰享受補貼的辦法,承包地轉包給他人的,按承包協議處理;拋荒地和非農業征用的耕地不予補貼;補貼不得用于高效農業,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常年不種糧的,不給予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按核定面積每畝補貼103.4元(81.50+21.9,2012年在去年補貼標準的基礎上增加21.9元)。

3、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統一公示后發放。

第 2 頁 共 20 頁

2012年農資綜合補貼面積的核定是以2011年各鎮(區)農資綜合補貼面積為依據,扣除2011年已經征收征用的建設用地,核實到戶的補貼面積,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在醒目地點組織公示,村組干部的補貼面積要單獨注明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公示內容要詳盡、具體。核定到戶的補貼面積經公示、無異議后,上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同意再實施。

2012年農資綜合補貼與水稻糧食直補資金已于2012年4月15日前全部發放結束。

第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

為了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我省從2002年開始實施農作物良種推廣補貼政策。目前我市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四種農作物良種補貼。良種補貼標準為:水稻15元/畝、小麥、玉米、油菜均為10元/畝。

農作物良種補貼發放的審核程序:補貼面積由村民委員會組織農戶據實申報、登記造冊和核實,并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按戶張榜公示,村組干部單獨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公示有異議的要及時更正并再次張榜公示。公示結束后,報鎮人民政府審核、匯總,并報市農業、財政部門。市農業、財政部門審核并報市人民政府審定后發放給農戶。

另外,我市增加了通過補貼供種企業間接補貼農戶的辦法,在本市種植水稻并購買指定補貼品種種子的農戶,常規粳稻種子每畝補貼10元,雜交粳稻種子每畝補貼15元;小麥良種每畝補貼15元。補貼方式是通過中標企業優惠價(中標價扣除財政補貼額后的價格)供種給農戶。

第四項補貼、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流轉補貼

市委、市政府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2006年9月,制訂出臺了《張家港市現代農業建設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凡規模經營糧食面積在100畝以上、蔬菜在30畝以上,

第 3 頁 共 20 頁

對流轉出土地的農戶給予連續5年每年每畝300元的財政獎勵補貼。2007年9月,針對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在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又完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明確由本市農民種植果品面積15畝以上及新老流出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享受同等獎勵補貼;延長了獎勵補貼時間,將補貼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

2008年初,我市又出臺了《張家港市土地規模經營財政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財政補貼資金發放機制,努力做到減少環節、提高效率、公正透明。

為進一步鼓勵和培育本市規模經營戶,2008年3月,我市制訂出臺了《張家港市扶持土地規模經營示范戶實施辦法》,明確市、鎮財政按1:1比例每年分別安排150萬元,對評選出的示范戶按糧食每畝40元、蔬菜、果品每畝120元、設施農業每畝1000元的標準給予獎勵,隨著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全市基本實現了農戶和經營者“雙贏”的目標。

近幾年我們對土地規模經營財政補貼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通過檢查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在對流轉面積的審核過程中發現,有絕少數村對土地規模經營財政補貼政策把握不到位,擅自擴大補貼對象:糧食經營面積未達到規模經營補貼標準;魚池、苗木、水產等不屬財政補貼范圍;外地農民種植果品。

2、個別鎮(區)在上報的規模經營面積中普遍存在將集體土地、未流轉土地分解落實到農戶的現象。

3、部分村財務手續不齊全。一是有的村大戶上交的承包費未及時入賬;二是有的村流轉費收取未及時開具收據;三是部分村大戶承包費以大額現金坐收坐支且租金發放表只有生產隊長簽字,無農戶簽字明細。

4、承包金的發放手續不規范,承包大戶將承包金直接交給生產隊長,由生產隊長直接發放至農戶,有些村有發放明細與農戶的簽字,

第 4 頁 共 20 頁

但也存在代簽現象,有些村無法提供完整的發放明細與農戶簽字的資料。

5、承包大戶實際種植面積與上報面積不符。一是大戶與村簽訂流轉合同后,將部分承包的耕地分包給其他大戶種植。二是由于部分土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后仍由大戶種植,因此有些承包大戶上交租金面積大于上報面積。

6、土地流轉費分配不夠規范。一是部分村土地租金發放表只有生產隊長簽字,無農戶簽字明細表;二是部分村按照“二次分配”形式進行分配,即人、田各半;三是部分村對土地承包費的分配按人口數進行分配,與流轉面積無關。

針對檢查中發現的絕少數村對土地規模經營財政補貼政策把握不到位、擅自擴大補貼對象的情況,我們按政策核減了不符合補貼規定的面積和金額。同時要求各鎮(區)以后要加大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對土地流轉合同的審核,加強對土地流轉程序和承包金發放手續的規范化管理。一是禁止將集體土地、未流轉土地分解至農戶后上報。二是規范土地承包大戶租金的上交,禁止由承包大戶將租金交生產隊長并由生產隊長直接進行發放,大戶上交的承包金必須上交至村集體并記入村賬內,再由村集體統一發放至農戶,發放明細經農戶確認簽字后整理歸檔。三是規范財務手續,禁止大額現金坐收坐支。四是規范合同的簽訂,禁止承包大戶再分包。五是規范流轉費的發放。嚴格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流轉收益歸承包者所有”即誰流轉,誰受益。六是今后土地流轉必須經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公開招拍租,否則不予享受土地規模經營流轉補貼。七是嚴禁套取土地流轉補貼資金,經查實騙取資金的,追究當事人和相關領導責任。

第五項補貼、秸稈還田補貼

市政府十分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以張政發[2009]23號文件批轉了市農業局、市財政局《關于推進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對秸稈機械化還田每畝每季補貼15元。要求到2012年全市農作物秸稈全部實現綜合利用,杜絕露天焚燒。

第 5 頁 共 20 頁

2011年夏秋兩季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58.85萬畝,財政補貼897萬元。

我市2011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雖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一是在鎮領導中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水平存在著不平衡現象。部分鎮領導對秸稈還田利用認識水平不高,導致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對秸稈綜合利用缺乏行政力度。二是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上還存在著不平衡現象。部分地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不能滿足全面實行秸稈還田利用的需要。

第六項補貼、農機購臵補貼

我們張家港市從2006年起大規模啟動農機購臵補貼專項補助,2011年、2012年對有關政策進行了較大調整,今年制定出臺了《2012年張家港市農機購臵補貼實施辦法》,主要內容:

1、補貼原則

(1)突出重點的原則。中央和省級財政對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急需的乘坐式插秧機、旋耕機、全喂入收割機、半喂入收割機、拖拉機、擠奶機、動力噴霧機、背負式機動噴霧機(四沖程)、靜電噴霧器、秸稈還田機等10種機具,按照農民實際需求實行普惠制。

(2)定額補貼的原則。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具體補貼額度(即各級財政累加補貼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上年水平。

(3)全價購機的原則。購機者按實際銷售價全額購機,市財政通過購機者賬號支付補貼款。

(4)先進適用的原則。圍繞優化結構、促進高效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業機械。

2、補貼品目和補貼標準

(1)補貼品目。中央和省級財政2012年確定補貼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等12大類55個品目機具。蘇州市級財政2012年確定補貼拖拉機、收割機、烘干機、秸稈還田機、果蔬保鮮庫等5個品目

第 6 頁 共 20 頁

機具。張家港市級財政2012年對種植機械、動力及耕地機械等6大類23個品目機具給予配套補貼,對全市現代農業急需的非中央和省級補貼機具給予定向補貼。

(2)補貼標準。張家港市級及以上財政累加補貼比例一般控制在近三年市場平均銷售價格的50%,少數重點機具張家港市級及以上財政累加補貼比例不超過60%。同一購機者內購臵機具享受中央及省級補貼最高限額80萬元。

3、補貼對象

我市行政區域內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為目的而購臵農業機械的農牧漁民和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張家港單獨補貼的地方特色農機和引進示范的新型特色機具,補貼對象擴大至直接從事種養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的農業企業。在我市承包土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外來人員可享受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機購臵補貼。

對辦理農機具報廢更新手續并取得《農業機械報廢證明》的農民,可優先補貼。

4、供貨單位

供貨單位指農機生產企業及其指定的經銷商。

農機生產企業由農業部和省農機局審核確定。經銷商由農機生產企業按經銷商資格條件自主選擇,并負責對其監督管理。

市農委以鎮(區)為單位公布符合條件的經銷商名單,省農機化信息網公布全省經銷商名單,供農民自主選擇。

生產企業直銷時,必須保證配件供應和“三包”服務。 補貼對象可以在省域內自主選機購機。

5、補貼程序

(1)購機申請與資格確認

補貼對象憑身份證明材料(個人為身份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經有關部門登記或批準的證明。水產養殖機械的購機者還須出具水域灘涂養殖證明或養殖水面承包證明,在當地承包土地的外來人員須提供土地承包證明)自愿到鎮農服中心申領填寫農機購臵補貼政策告知

第 7 頁 共 20 頁

確認表;符合張家港市級財政補貼(含蘇州)的對象,還須申領填寫張家港市農機購臵補貼申請表,由鎮農服中心初審合格后登記備案,并分類填報農機購臵補貼初審匯總表;鎮(區)農機管理員將鎮農服中心蓋章確認的申請表,以及匯總表、身份證明材料復印件,報市農委審核確認。

(2)全價購機

補貼對象持告知確認表、農機購臵補貼申請表和身份證明材料復印件到供貨單位辦理購機手續,全額購機。

在補貼資金計劃內,供貨單位按時間順序,與補貼對象簽訂農機購臵補貼銷售確認表,并向購機補貼對象開具符合要求的稅務通用機打發票。超過補貼資金計劃時,供貨單位將不得對購買非普惠制機具的補貼對象辦理購機手續。購買普惠制機具的中央和省級補貼不受資金計劃限制。

在非供貨單位購機的,不能進行財政補貼資金報賬。 (3)補貼資金結算

①受理申請。購機者在每月1~5日向鎮農服中心提交銷售確認表、身份證明材料原件和復印件、發票原件和復印件、購機者賬號(須辦理上牌入戶的按規定辦理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需要安裝的設備,須安裝完成并提交安裝確認表)等材料,申請結算補貼資金。鎮農服中心現場核對后,直接在發票原件上注明“已受理”并蓋章或簽字確認,及時將發票原件和身份證明材料原件退還購機者。

②資格確認。購臵機具中央和省級補貼額超過80萬元和取消補貼資格尚未期滿的購機者,不得申請補貼資金結算。

③核實情況。鎮農服中心按照農機購臵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中的主要配臵和參數及補貼標準,對照具體補貼機具的規格型號進行逐臺核實,并在銷售確認表上簽署意見。每月10日前完成對申請結算補貼機具逐臺核實。

④公示確認。鎮農服中心于每月11日前,將已核實的購機者清冊在鎮(區)和村委會公告欄中公示不少于7天,接受群眾和社會監

第 8 頁 共 20 頁

督。

⑤初審意見。鎮農服中心)在公示結束后每月19日前,出具補貼資金初審意見并附財政補貼資金結算匯總表)和購機者清冊,報鎮財政所。

⑥審核確認。鎮財政所在按照上級規定審核和抽查基礎上,出具審核意見,于每月22日前將簽字蓋章的材料退還鎮農服中心。

⑦結算意見。鎮農服中心于每月23日前,將補貼資金結算意見并附財政補貼資金結算匯總表和購機者清冊報市農委。

⑧農委審核。市農委在按照上級規定監督檢查和抽查核實基礎上核對數據,確保系統數據與結算數據一致。市農委于每月28日前,將補貼資金結算審核意見并附財政補貼資金結算匯總表和購機者清冊報市財政局。

⑨財政付款。市財政局根據市農委提供的補貼資金結算審核意見,于次月5日前,通過購機者賬號將補貼資金發放給購機者,并注明“農機購臵”。

購機者申請結算補貼資金材料存鎮農服中心。

上述六項補貼資金全部通過農戶“一折通”專用存折發放,發放后還需采取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張榜公布或由各鎮財政部門發放通知書等方式,將補貼項目和金額告知農戶。

第二部分、農業保險

一、農業保險總的情況

農業保險是農業生產者以支付小額保險費為代價,把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災害事故造成的農業財產的損失轉嫁給保險人的一種制度安排。簡單地講,農業保險就是以農作物、飼養動物和農業機械設施為保險對象的一類保險。

我市的農業保險起步于2006年的水稻保險,根據蘇州市的統一部署組織實施,當年采取“委托代辦”的保險模式;2007年,江蘇

第 9 頁 共 20 頁

省作為全國試點省區,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農業保險;2008年,根據省統一要求,我市農業保險模式由“委托代辦”轉變為政府和保險公司“聯辦共保”,中央及省級財政提供了較高的保險費補貼,各級財政保費總補貼比例由原60%提高到80%以上,我市農業保險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市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已由2006年最初的一個水稻險種發展成為目前四大類13個險種的農業保險,包括種植業類險種(含水稻、小麥、油菜三個險種)、養殖業類險種(含能繁母豬、育肥豬、肉雞三個險種)、農業機械類險種(含農田作業拖拉機交強險、聯合收割機第三者責任險、司乘人員團體意外傷害保險)、蔬菜大棚類險種(棚架、薄膜和防蟲網、附加設施及棚內作物四種)。通過農業保險,減輕了農民的受災損失,增強了廣大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二、農業保險基本原則

1、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農業保險引向農業生產、農村經營以及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切實為農民辦實事,做好防災減災及災后理賠工作,保護好投保農戶的合法權益,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2、統籌兼顧。立足長遠,兼顧各方利益,統籌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穩步推進農業保險健康發展。

3、政府扶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促進作用。

4、市場運作。以商業保險經辦機構市場化經營為依托,運用市場化手段和保險技術,轉移農業風險。

5、投保自愿。深入宣傳推廣農業保險工作,培養農戶保險意識,使投保農戶了解掌握農業保險險種、保費金額、保障程度和保險責任等內容,自愿投保。

三、我市農業保險的運作模式

我市農業機械保險由經辦保險公司商業化自營,其他險種實行政府和保險公司“聯辦共保”運作模式,同時穩步推進農業保險商業化

第 10 頁 共 20 頁

運作,從2010年6月1日起,政府和保險公司的風險責任承擔比例由原6:4調整為5:5,今后,我市將按照省農業保險領導小組的要求并結合我市農業保險工作開展情況,逐步提高保險公司承擔風險責任的比例。

四、農業保險的險種、保險金額、費率及補貼比例

農業保險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運作,中央、省、市各級財政給予保險補貼。在保障程度上推行低保費、低保額、有限責任的初始成本保險,保險金額原則上不低于農業項目的直接物化成本,各項保險條款由省統一制定下發。

1、種植業類險種:

按照省統一規定,種植業險種的財政補貼比例不低于70%,我市加大了補貼力度,財政補貼比例均超過了80%。2012年對保險及比例進行了調整(蘇州已明確,文件尚未正式下達)。

(1)、水稻保險:保險金額每畝600元,保險費率為5%,每畝應交保險費30元,各級財政補貼26元(86.7%),農戶自負4元(13.3%)。

(2)、小麥保險:保險金額每畝500元,保險費率為5%,每畝應交保險費25元,各級財政補貼22.25元(89%),農戶自負2.75元(11%)。

(3)、油菜保險:保險金額每畝500元,保險費率為5%,每畝應交保險費25元,各級財政補貼22.25元(89%),農戶自負2.75元(11%)。

2、養殖業類險種:

(1)、能繁母豬保險:保險金額每頭1000元,保險費率為6%,每頭應交保險費60元,各級財政補貼48元(80%),農戶自負12元(20%)。

(2)、育肥豬保險:保險金額每頭400元,保險費率為5%,每頭應交保險費20元,各級財政補貼12元(60%),農戶自負8元(40%)。

(3)、肉雞保險:保險金額每只10元,保險費率為3%,每只應交保險費0.3元,各級財政補貼0.18元(60%),農戶自負0.12元

第 11 頁 共 20 頁

(40%)。

3、農業機械類險種

(1)、農田作業拖拉機交強險:保險金額共計12.2萬元。其中,死亡傷殘11萬元,醫療費用1萬元,財產損失0.2萬元。發動機功率小于或等于14.7KW的,每臺應交保險費105元,各級財政補貼84元(80%),農戶自負21元(20%);發動機功率大于14.7KW的,每臺應交保險費155元,各級財政補貼124元(80%),農戶自負31元(20%)。目前我市承保的農田作業拖拉機的發動機功率均大于14.7KW。

(2)、聯合收割機第三者責任險:共計12.2萬元。其中,死亡傷殘11萬元,醫療費用1萬元,財產損失0.2萬元,每臺應交保險費155元,各級財政補貼124元(80%),農戶自負31元(20%)。

(3)、司乘人員團體意外傷害保險:死亡、傷殘賠償限額55000元(/座),住院醫療費用賠償限額5000元(/座),每座應交保險費60元,各級財政補貼36元(60%),農戶自負24元(40%)。

4、大棚類險種

包括棚架、薄膜和防蟲網、附加設施及棚內作物四種。各級財政補貼保費90%、農戶自負10%。同時實行無理賠優惠:對連續兩年投保并無理賠的投保人,在第三年續保時給予投保人自負保費20%優惠;對連續三年投保并無理賠的投保人,在第四年續保時給予投保人自負保費30%優惠;對連續四年投保并無理賠的投保人,在第五年續保時給予投保人自負保費40%優惠;對連續五年以上投保并無理賠的投保人,在續保時給予投保人自負保費50%優惠。優惠部分的保費由本市財政承擔補貼。

根據棚、膜質量情況、參照下述指導性保額共同協商確定保險金額,并在保險合同中載明:

(1)、棚架:保險費率為3%,年折舊率為10%,保險金額分以下幾類:

①鋼架塑料薄膜大棚棚架:六米棚、八米棚、聯棟棚均分別設定標準檔、非標一檔、非標二檔和基本保險檔四個保額檔次,具體各類、

第 12 頁 共 20 頁

各檔的保額如下:

六米鋼架塑料薄膜大棚棚架:標準檔,每畝(指大棚鋼架占地面積,下同)年保額為7000元;非標一檔、非標二檔和基本保險檔,每畝年保額分別為5600元、4200元和2800元。

八米鋼架塑料薄膜大棚棚架:標準檔,每畝年保額為12600元;非標一檔、非標二檔和基本保險檔,每畝年保額分別為10100元、7600元和5100元。

聯棟鋼架塑料薄膜大棚棚架:標準檔,每畝年保額為35000元;非標一檔、非標二檔和基本保險檔,每畝年保額分別為28000元、21000元和14000元。

②、水泥立柱、鋼架頂棚的塑料薄膜避雨大棚棚架:每畝年保額為8000元—12000元,具體保額由市大棚保險驗收評標小組根據棚架質量情況、同投保人協商確定;在所確定的保額中,水泥立柱的保額占20%,頂棚鋼架占80%。

③、鋼架防蟲網大棚架:每畝年保額為12000元。 (2)、薄膜、防蟲網:費率、保險金額及年折舊率分為: ①、普通膜:保險費率為18%,年折舊率為60%,保險金額:單體鋼架大棚每畝每年800元、聯棟避雨大棚每畝每年1200元、聯棟鋼架大棚每畝每年2000元。

②、長壽(進口)膜:保險費率為12%,年折舊率為30%,保險金額:聯棟避雨大棚每畝每年2000元、聯棟鋼架大棚每畝每年3000元。

③、防蟲網:保險費率為12%,年折舊率為30%,保險金額:不分單體或聯棟,每畝年保額統一為1800元。僅在大棚通風口增加防蟲網的,按薄膜計算保額,不另行增加保額。

(3) 附加設施:費率、保險金額及年折舊率分為:

①、大棚外臵遮陽網(含架,下同):保險費率為12%,年折舊率為30%,保險金額:不分棚的類型,每畝年保額統一為1500元。

②、大棚內臵保溫膜(含架,下同):保險費率為12%,年折舊

第 13 頁 共 20 頁

率為30%,保險金額:不分棚的類型,每畝年保額統一為2000元。

③、噴、滴管:保險費率為3%,年折舊率為10%,保險金額:噴管每畝年保額為1000元;滴管每畝年保額為400元。

④、棚內果樹作物棚架:保險費率為3%,年折舊率為10%,保險金額:根據實際情況,每畝年保額在800元—1200元間同投保人協商確定。棚內蔬菜作物棚架,不接受保險。

(4) 棚內作物:保險費率為6%。

①、蔬菜類:全年按種植三茬、每畝按3000元投保,其中:每茬、每畝保額1000元。

②、瓜菜輪作:全年按二茬、每畝按3000元投保,其中:瓜茬,每畝保額2000元,菜茬每畝保額1000元。

③、多年生果樹:全年每畝按3000元投保。一年生果品作物(如草莓)參照“瓜菜輪作”確定保額。

④、花卉苗木、食用菌:不分品種、栽培方式和產品價值均參照蔬菜瓜果全年畝保額3000元投保。草本花卉全年按種植二茬計算,每畝每茬年保額為1500元。

第三部分、農村公益事業

主要講以下三項:省級農橋項目、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農村河道疏浚及長效管理。

一、省級農橋建設項目 (一) 農橋總的情況

為解決農民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建設符合廣大農民利益的農村小型公益設施農村橋梁,給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省財政廳根據全省農橋狀況,從2003年起集中各級財政資金,對非等級公路的農用機耕橋、人行橋中的危橋、險橋進行大規模改擴建,并新建部分必需的橋梁。2007年起,農橋建設被省政府列入“農村實事工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亮點,2008年起,財政支持農村小型公益設施農村橋梁建設由財政部門牽頭,會同水利部門共同實施,

第 14 頁 共 20 頁

近三年,省財政每年下達我市建設農橋任務近50座、總投資約1100萬元,省財政補助30%,省、市、縣、鎮四級財政資金配套比例為3:1:3:3。

(二) 、省支持農橋建設的原則。

1、 統一規劃的原則。必須有統一的規劃,規范的項目庫及分實施計劃。

2、 投入配比的原則。農橋建設的財政補助資金,實行各級財政配比,同時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以及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農橋。

3、 輕重緩急的原則。優先建設農民反映強烈、直接影響生產生活、急需新建的農用橋梁。

(三) 、農橋建設項目的選定。省財政廳每四到五年組織編制農橋建設項目庫,目前第二輪項目庫到2010年底已經結束,第三輪項目庫2011-2015年已經于2010年12月編制完成,以后上報農橋建設項目計劃均要從上述農橋項目庫中篩選出來,對急需改造的優先考慮,對項目庫外的橋梁嚴格控制,確實急需改造的說明原因,經上級同意后才能列入計劃,否則上級不予補助。

(四) 農橋投資和補助額度。報批的橋梁,單座橋梁總投資原則上不得低于4萬元,高于25萬元,對于超過25萬元而且確實屬于農橋的,可列入農橋建設范圍,省給予立項支持,仍按照既定的配比給予補助,但省財政的最高補助額度不超過20萬元。

(五) 橋梁建設標準及標志要求。新建橋梁除人行橋外,農用機耕橋,橋面凈寬不得小于4米,并必須安裝橋欄桿,欄桿不得低于80厘米;欄桿一律粉刷白水泥或白色涂料。在橋欄桿中部的一側仿宋體刻字,刻上“江蘇省農橋建設項目”字樣,在橋欄桿對應的另一側中部仿宋體刻字,刻上橋名和建設年月;所有刻字為白底紅字,保持長久不毀損。

(六) 橋梁的調整。建設過程中橋梁不得擅自調整,如因客觀原因確需調整的,必須根據上級財政部門規定的程序,在當年7月底前

第 15 頁 共 20 頁

按規定權限調整,8月1日以后一律不得調整,由市財政以正式文件報省財政廳,對調減建設任務的省財政將扣回相應補助資金。

(七) 農橋建設的工作要求。

按照省財政廳蘇財規[2011]4號和蘇財農(2005)185號文件規定,農橋項目建設全市做到7個統一即“統一設計、統一編制、審核預算、統一招投標、統一施工、統一監理、統一審核工程造價、統一管理”。我市的農橋建設項目,市財政牽頭、會同水利局共同組織實施。農橋建設中鎮村主要工作包括:

1、具體負責建立本鎮村范圍內的農橋項目庫,提出農橋項目建設建議;

2、根據農橋周圍環境等情況,出具農橋設計委托書,明確橋梁凈跨和凈寬等參數,確定農橋建設具體位臵、高程并提供GPS定位數據;

3、全面負責拆遷、修筑施工便道、管道、管線遷移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為施工單位提供良好的施工環境,做好施工期間有關協調、質量監督、管理等工作;

4、參加農橋建設的各種會議,及時審核監理對農橋工程量的簽證,參加監理組織的對隱蔽工程的驗收,參與農橋驗收并對農橋質量提出意見,負責督促檢查農橋存在問題整改完成情況;

5、確認工程審計結果,做好農橋建成后的日常管護工作。

(八) 農橋建設需要說明的事項。

1、農橋項目建設不實行“先建后補”辦法,實施的項目必須是當年設計、當年開工的項目,凡以前已完工的項目或跨項目,一律不得作為當年計劃實施的項目上報審批,嚴禁“以舊頂新”、“以新頂新”,如有違規一經發現,不僅通報批評,而且省要取消我市下立項資格。

2、農橋建設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農村實事工程,成為省政府農村實事工程單獨考核的一項工作,省財政廳已將其列入對各地考核工作范圍,每月在全省范圍內對各地農橋建設進度進行通報,對未完成農橋建設計劃的地區,省將扣減下建設資金,追究有關領

第 16 頁 共 20 頁

導責任,并在全省通報批評。因此,列入省級農橋建設計劃的橋梁必須確保當年建成完工。(所在村有省級農橋項目的要向村書記、主任匯報一下)

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

我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于2008年開始試點, 2010在全省全面推開實施

(一)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對象:

按規定通過民主決策,由農民籌資籌勞投入建設的村內公益事業項目,主要包括:村內水渠、堰塘、橋涵、機電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點)和戶外村內環衛設施、植樹造林、村容村貌改造等。對政府投入的農村大型公益事業建設項目,以及民主評議程序不規范、違規舉債興辦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不予獎補。2010年開始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縣市對農民籌資籌勞不作要求,可以由村集體投入(我市屬2010年開始開展的縣市)。

(二)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基本原則。

1、 尊重民意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必須尊重民意,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決策為前提,選擇群眾需求迫切、受益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充分發揮村民積極性,加快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2、 講求實效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必須充分考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市、鎮財政的承受能力,鎮政府要加大規劃指導力度,合理確定獎補項目,重點向經濟薄弱村、公益事業建設薄弱村傾斜,支持農民需求迫切,受益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3、 公開透明原則。健全各項制度,加強監督管理,確?;I資籌勞方案的議定、財政獎補項目的申請、獎補資金的使用公開、公平、公正。

4、 突出重點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分輕重緩急,重點

第 17 頁 共 20 頁

突出,采取以鎮(區)為單位,實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統籌使用財政獎補資金,加大對重點項目的獎補力度。

(三)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管理要求:

1、 實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全面公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實施辦法、辦事程序和服務承諾,由村民代表對一事一議建設項目進行全程監督和管理,建成后資金使用情況要公示,提高財政獎補工作透明度和有效性。

2、 建立檔案管理制度。鎮村建立一事一議項目檔案或數據庫,會議記錄、村民簽字方案、項目申請表、招投標文案、項目建設前后圖片、建設預算、考核驗收情況等原始材料匯總歸檔,規范管理。

3、 落實督促檢查制度。市財政局、農工辦加大對項目及資金使用規范性和有效性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力度,通過明查暗訪和調查問卷等辦法掌握真實情況,完善獎補工作。

4、 明確管護責任。項目建設形成的資產歸項目議事主體(村)所有,由其承擔項目的日常管理養護責任,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和養護資金來源,發揮資產的長期效用。

5、 資金管理方面。省財政獎補資金與市鎮財政安排的資金、村集體籌集資金和社會贊助資金配套用于經濟薄弱村村民議定的村內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結合本地實際實行鎮財政報賬制。

(四)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工作程序: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的原則,所議之事要符合大多數農民需要,議事過程堅持民主程序。項目實行逐級申報、項目化管理、先建后補,在一事一議項目方案批準后實施:

1、 由擬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村申請;

2、 鎮人民政府對村級申報獎補項目的合規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初審;

3、 市人民政府組織財政、農工部門復審確定;

4、 鎮人民政府會同項目所在村按照省要求制定實施方案;

第 18 頁 共 20 頁

5、 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報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財政廳、省農委備案。

三、農村河道疏浚及長效管理

1、河道疏浚。從2002年起,我市按照市級河道10-12年輪浚一次、鎮級河道5-8年輪浚一次、村組河道3-5年輪浚一次的標準,開始大規模組織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市級河道整治費用全部由市財政負擔;鎮級河道整治市財政給予定額補助,補助標準是每方土補助4-5元(南橫套以南補貼標準為5元/方,南橫套以北補貼標準為4元/方);村組河道疏浚市財政每方土補助2元,同時上級爭取到的補助資金也全部補貼到有關鄉鎮??h級河道疏浚由市水利部門負責實施,采用公開招標擇優選取施工單位。鎮村河道疏浚由各鎮負責實施,最終由審計單位負責技術驗測。

2、河道長效管理。為保證疏浚整治后的農村河道能長久發揮效益,我市于200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村組河道長效管理工作,并探索出了“公開招聘、分組管理、逐級考核、報酬到人”的管理模式。一是結合實際建章立制。2002年,我市制定了《張家港市村組河道管理辦法》,對河道管理的責任主體、管理范圍、管理標準、考核辦法、資金保障等具體內容進行明確,為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實河道長效管理奠定了基礎。二是加強網絡隊伍建設,落實各項水利管理工作。這幾年,我們通過市場招聘,建立起了1000多人河道長效管理專職隊伍,強化水利工程巡查管理,及時發現和制止侵占河面、損毀水利設施等行為,實現了管理面的全覆蓋。三是加強檢查考核。為確保村組河道長效管理落到實處,市政府每半年對各鎮河道管理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考核得分作為農業先進鎮評選依據之一。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講了以上內容,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準指正! 同時也歡迎大家隨時與我進行交流,我的聯系方式。 Tel:58180672 QQ:1758217032

第 19 頁 共 20 頁

E-mail:cz.hxp@zjg.gov.cn 謝謝大家!

第 20 頁 共 20 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通報下一篇:組工干部現實表現材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