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

2024-05-01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 調研目的及方法

為了了解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性, 我們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 以在校經管類大學生及用人單位為調查對象, 結合網絡資料的查找, 線上和線下問卷的發放, 盡可能詳細地了解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500份紙質問卷和500份電子問卷, 其中長春理工大學經管類在校生就業求職調查問卷紙質問卷500份, 回收有效問卷423份, 調查對象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各年級的在校生, 專業涵蓋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濟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會計專業、工商管理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八個專業的學生。針對用人單位發放電子調查問卷100份, 有效回收92份, 有效回收率92%。還包括對學校就業中心數據的收集以及網絡公開資料的查找。

調查的內容包括經管類大學生數量的變化趨勢, 關于就業的各方面態度和實際的就業情況, 以及各用人單位為經管類大學生提供的崗位數量和實際簽約情況。

(二) 調查結果

在對回收的問卷及網絡上的資料查找得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之后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

(1) 通過網絡資料的查找得知, 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從2010年的不足五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超過八萬人, 這不僅由于高校數量及經管類專業的設置增多導致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狀況相比于其他的眾多專業更有優勢, 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2) 對經管類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 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較高, 從長春理工大學的近十年的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可以看出, 每年都可以超過百分之八十五, 并且在15年突破了百分之九十, 但近兩年就業率有所下降, 在88%左右。再次, 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研究顯示, 近五年來用人單位為大學生提供的崗位數量有所增加, 但每年的實際招收數量卻不容客觀, 大部分經管類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扎實, 管理能力相對缺乏, 實踐操作能力較低, 而認為人際溝通能力與團隊意識較強

(3) 調查問卷反映出經管類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薪資要求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 所占比例分別為40.18%和27.21%。薪資要求為6000元以上的僅為3.72%;從地域期望上看, 打算留在東北地區就業的占比為35.65%, 去到北部沿海地區的占比為23.54%, 到東部沿海地區的占比為20.53%。吉林省大學生與其他地方的大學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較為不同, 吉林省大學生偏向于留在東北地區, 其他地方學生偏向于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

經管類大學生的數量有增無減, 同時從用人單位反映出的社會需求也并未減少, 但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有所下降, 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二、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一) 專業知識技能掌握不足

根據用人單位的反映和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 目前經管類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仍然是其擇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大學生普遍存在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 知識面不夠, 缺乏個人的獨創性思想等問題。這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不足和院校專業設置跟不上變化, 考察不到位等都有關系。而這一現象直接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時暴露出專業水平的不足, 難以得到理想的崗位。

(二) 對就業形勢缺乏足夠的認識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 勞動力素質越來越高, 大學生的數量也是逐年增長。面對這樣的就業形勢, 雖然我國政府努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在這樣的環境下, 大學生缺乏對就業形勢的足夠認識, 在校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 也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未來的規劃上, 有些人甚至到畢業時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這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也不難發現, 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就業能力不足難以實現就業的情況出現。

(三) 高校的培養模式和就業指導模式不足

對于經管類大學生的培養方式, 很多高校采用固定的培養方案, 以理論教學為主, 缺乏必要的實踐項目來鍛煉大學生, 同時對于最新的前沿領域知識更新速度慢, 大數據, 物聯網等新形式對很多經管類大學生來說還屬于新興事物, 缺少足夠的了解。同時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足, 導致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缺少規劃, 擇業時往往不知所措。

三、提升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匹配度的措施

(一) 經管類大學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和諧發展

經管類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對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就業歸根結底是對大學生自身的考察, 當有感興趣的或者適合的崗位擺在面前時, 如果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導致把握不住機會那將是件遺憾的事。大學生的自身能力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 也包括實踐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等, 各方面全面均衡發展的大學生是很受用人單位青睞的, 職業選擇面也會更廣, 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二) 完善用人單位和大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機制

本次調查反映出了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事實,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雙方信息的不對稱, 企業不了解大學生的能力和意向, 大學生也不夠了解企業的需求, 也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高校的培養方式不能及時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 許多信息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 就業情況也是如此, 用人單位通過網絡發布招聘公告, 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尋找適合的崗位投遞簡歷。但這種信息如果沒有中間的平臺進行整合、傳遞, 將很難產生效果, 因此完善網絡平臺的信息傳遞機制將有助于供需雙方達到自己的目的, 即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需求。

(三) 高校根據社會現狀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

從高校的角度來講, 一些專業的設置和招生數量與社會需求的變化不匹配, 傳統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和互聯網結合, 高新技術的企業對于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很強烈, 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據社會的崗位需求變化調整專業的設置, 開設新專業, 例如大數據, 物流等等, 對一些需求不多的崗位應減少甚至取消相應的專業。

培養方案中也應該加入更多的實踐環節, 讓經管類大學生提早了解社會實際并做好就業準備。

(四) 政府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同時增加社會需求

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有著特殊的地位, 政府的引導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就業形勢。例如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口號, 很多大學生因此而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并因此使得諸多的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應運而生。

近兩年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崗位, 滿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需求, 同時國家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 對于經管類大學生也是一大利好, 因為這些企業都需要經管類的崗位, 例如管理, 會計, 銷售等等, 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決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摘要:當前經管類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本文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 進行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狀況的調查研究, 運用數據分析做出客觀的評價, 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以期改變現在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困境。

關鍵詞: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匹配狀況

參考文獻

[1] 肖海霞.從畢業生就業能力反視地方性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轉型發展路徑——基于隴東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分析[J].文教資料, 2017, (03) :130-134.

[2] 吳宗婧.淺談經管類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J].科教導刊 (中旬刊) , 2016, (10) :175-176.

[3] 陳明, 云紹輝.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途徑——以九江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6, (01) :56-61.

[4] 田園.理工科院校經管類學生就業競爭力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5, (08) :141+140.

[5] 胡永青.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差異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6] 黃士安, 上官飛.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狀況分析——基于江西高校的調查[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 (04) .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品德, 必須靠家庭與學校雙方面的努力。它是在學校教育影響的基礎上, 依賴于學生個人的心理活動, 通過學生自己的心理內部矛盾, 通過學生個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 它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培養學生的知、情、意、行并將其統一的過程。

在教育實踐中, 我這樣培養和引導我的學生們。

1 端正教師態度, 學會在學生教育工作中“放手”

1.1 放平師生關系

(1) 尊重觀: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讓學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 讓他們知道“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 那么一切平等的事情都有可能在師生之間存在。

(2) 主體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他們的學習狀況正是教師要格外關注的內容, 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 進行活動的組織或者個別的指導, 這樣, 教育才可行, 才有效。

1.2 駕馭教育管理

傳統教育中, 教師對教育的主控權是絕對的。因此, 把持的內容也比較寬泛, 學生在這種絕對的把持中變得“弱勢”了起來, 其實, 適當的放手, 對于學生來說反而是一種成長。當然, 這種“放”要有限度, 小學生年紀輕, 知識經驗少,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有目的訓練和培養。因此, 教師就要學會“收放自如”。

2 給予學生開啟“自我教育”大門的鑰匙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需要教師予以多方面的幫助和引導, 要注意方法的引導, 不能單純地進行說教, 對于他們來講是徒勞的, 有的時候, 甚至會產生反面影響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反之, 如果能夠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接受能力, 創設恰當的教育情境, 循循善誘, 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導之以行, 持之以恒, 引發為學生的自我教育。給予學生自我教育的鑰匙, 是核心所在!如何給予學生正確而有效的鑰匙, 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1) 內化道德規范。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 學生的頭腦中必須先有對整個世界正確的認識, 并能夠辨別身邊發生的事情的對或與錯, 這樣, 學生的自我教育才會有成效。因此, 教師在平日的教學或工作中, 要多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的滲透,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而更有利于他們指導自己的“自我教育”。

(2) 正視優缺點。如果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信心所在, 這就為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自身的優點, 從而為他們的進步尋找切入點。

在發現了自己的優點以后, 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信心, 這個時候, 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再進行“自省”。自我反省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依據一定的道德原則、規范, 學習榜樣人物, 對自己平時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思想認識等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檢查、自我鼓勵、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訓練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生品德發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省, 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學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控制、調節、支配自己的行為。自我反省法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增強自覺性, 提高道德自律水平。

(3) 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如何, 需要在各種活動中進行檢驗及鞏固。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 教師要充分地給予學生“自律”的機會, 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管理, 學會“自我教育”。

(4) 發揮榜樣帶動作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 教師可以運在用學生對“小干部”的向往這種心理, 給每個學生都分配合適的任務,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優勢, 這樣, 即使教師不在, 有小干部的帶動, 班級工作或活動也能有條不紊的開展。在這過程中, 老師并非不管, 而是靜心觀察, 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時處理, 并定期進行總結和表揚, 以增強小干部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通過榜樣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能力的培養!

3 評價是形成效果的催化劑

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學生得到自我評價的反饋信息, 又能加深學生對自己行為的自我認識, 是深化了的認識過程。小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規律是, 從“他律”到“自律”, 從效果到動機, 從評人到評己, 從片面到全面。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能力的不斷上升, 這都要求我們對學生的要求要做分階段處理。

在低年級階段, 樹立榜樣作用, 當遇到事情, 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分析, 從而通過分析樹立他們的是非觀。對于班內的好人好事, 老師要讓學生評議,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意見。

在中年級, 學生遇到事情的時候, 不能光靠他人評, 要讓當事人現身說法, 從而分析事情的形成過程。做好事的同學要講講事先想些什么, 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做錯事的同學也要說說做錯的原因, 認清后果。

到了高年級, 一般學生能初步排除他律的影響, 形成自我的價值觀。在這個階段, 學生要會用聯系的、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去分析別人或自己, 并能做出正確的評價。

4 自我鼓勵再助提升

能夠在獲取成功后獲得鼓勵, 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認同感需要, 為了激發學生能夠進一步做到“自我教育”, 提升自我教育的效果, 我鼓勵學生進行“自我鼓勵”。 (1) 以競爭促參與。有了競爭, 班級就能充滿活力, 充滿朝氣, 學生才會不斷提升。在班集體建設中, 鼓勵學生參與活動, 開展各種各樣的競爭, 例如:小組比賽等??纱偈箤W生通過集體的競爭不斷地激勵自我, 肯定自我。 (2) 以訴說促激勵。每一個人都有得到別人承認的愿望。讓學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訴同學或父母, 可使學生從他人的肯定中獲得滿足, 在他人的贊揚和獎勵中獲得自信, 體驗快慰。

總之, 一個好的班集體, 需要有學生良好的自控能力, 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以個體的自我管理促進整體的全面進步, 以自我教育的良好格局激發班級前進的動力, 從而以優良的班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摘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 培養具有積極態度的新型人才是新階段教育的目的所在。而指導學生形成自主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體表現在:一是具有自立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在對學生的諸多能力的培養中, 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基礎課程是各個階段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基礎性課程,優化公共基礎課程是提高高職院??沙掷m發展能力和提高高職學生競爭力的關鍵。文章分析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其教學改革提出建議,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出貢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個崗位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都對現代社會人才質量和數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則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教育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有其自身的特點,以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能夠有效彌補我國對這部分崗位工作人員的需求,也由此,很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以專業課為主,減少公共基礎課所占的課時比例,很多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中甚至取消公共基礎課程,這樣的做法雖然保證了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專業課,卻忽視了公共基礎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功能,這種教育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定不是素質教育所希望的,加快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提高對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一、公共基礎課程對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作用

1.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識基礎較弱的情況,而高職院校自身的課程特點是以專業課程技能教學為主,對學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育比較松懈,從而培養的學生只會進行技術工作,而不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另外,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構成,而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主要依靠公共基礎課程形成。例如,語文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詞語運用能力;數學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英語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輔助專業技能的提高;政治能夠幫助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歷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認識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并能以史為鑒,不斷反省自己;等等。這些能力和素質將會在持續不斷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深入學生的思想當中去,成為學生從事工作崗位、實現專業發展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素質。

2.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取得更高層次教育的必要環節

高職院校在學歷水平上比普通高校的學生弱,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同他們一樣,可以選擇繼續升學,也可以選擇直接就業,這也給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對于選擇對口升學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公共基礎課程是他們參加升學考試的關鍵,而對于直接就業的學生來說,公共基礎課程是其將來可能選擇繼續升學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是必要環節,因此,高職院校不能放棄公共基礎課程,不應該弱化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作用,反而應該更大力度地進行教學改革,使其成為更能適應社會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性課程。

3.公共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需要

職業能力是指職業角色從事一定崗位工作所需的個體能力,由知識、理解力和技能諸要素構成,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綜合地發揮作用,其中任何一種獨立的能力要素都難以完成職業互動,它包括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競爭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等,而高職院校學生由于自身基礎知識水平有限,單純地進行專業課程只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而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公共基礎課程則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對基礎課程的學習,鍛煉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對職業技能的認識,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才能培養出具有高職業能力、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教學觀念需要進一步改進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高職業能力,為職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而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絕大部分教師都是經過師范院校的學習,其在講授過程中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或者把高職院校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混淆,沒有突出高職院校教育的職業性特點,這種教學觀念的存在不利于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是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2.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改進

近年來,雖然高職院校對公共基礎課程進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其教學內容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內容,而這些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思想的發展步伐。同時,由于公共基礎課程所占課時數少,而教學任務較重,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對教材當中的內容只是蜻蜓點水式地一帶而過,也沒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本門學科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不能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通過基礎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這是教學內容改革不徹底造成的重要問題,急需解決。

3.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創新

高職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只對本專業的課程有興趣,而對公共基礎課程沒有興趣,主要表現是不重視基礎課程,在課堂上意識松懈,不認真完成基礎課程作業等。造成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讓學生喪失了對基礎課程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教師單一的教學手段、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改進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是現代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4.對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需要進一步創新

現代素質教育強調不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條件,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也正在努力實踐這一點,對于公共基礎課程的評價開始轉變考核方式,重視除試卷之外的其他考核內容,如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創新型表現等。然而,現階段很多政策實施起來依然比較困難,很多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在評價過程中依然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沒有更公平的考核手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其他能力如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批判能力等還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這也是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現狀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途徑

1.更新教學理念

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并直接為其服務的教育系統組成部分,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應該突出高職院校職業技能教育,以服務社會為主要目標的特殊教育定位,而不能簡單地將其與高等教育公共基礎課程聯系在一起,因此,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應該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從傳授某一種教學知識轉變為傳授某種核心能力為主,將公共基礎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專業職業技能的輔助力量,從而真正發揮公共基礎課程的作用。另外,公共基礎課程在教學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高質量人才,打造高質量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育,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2.更新教學內容,把握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作用不能僅僅停留在豐富課程設置和學生的課業生活方面,而應該成為真正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的基礎性教學課程,因此,更新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準確把握課程定位顯得極其重要。首先,更新教學內容,在傳統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傳授更具有實踐作用的知識內容,例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寫各種應用文的能力等,使這些各行各業發展中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質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經常能夠接觸到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從公共基礎課程中收益;其次,準確把握課程定位,公共基礎課程以基礎能力培養為主,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能力為主要目標,是與專業課程一樣重要的基礎課程;最后,高職院校應該改進公共基礎課程結構,提高課時數量,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

3.創新教學方法,拓展實踐教學方式

高水平的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也是促使公共基礎課程發揮其作用的關鍵。傳統的公共基礎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拓展實踐教學方式是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首先,轉變教師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引導者,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鼓勵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這種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其次,教師應該多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輔助設備,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圖片等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學校也應該及時更新多媒體教學資料,對損壞的多媒體設備進行及時維修,讓學生能夠及時享受到多媒體帶來的學習樂趣;最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公共基礎課程雖然沒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但必要的實踐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識,因此,學校應該組織各種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的活動,指導學生參加社團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從而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思考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4.實行多維度公共基礎課程考核方式

多維度的考核方式是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考查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為了發現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有必要實行多維度的公共基礎課程考核方式。多維度的考核方式首先要從“知識考核”到“能力考核”,注重學生在公共基礎課學習和考試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從而發現學生的長處,有利于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其次,改變傳統的“一張試卷定輸贏”的考核方式,將日常的學習過程和狀態加入考核所考慮的范圍中去,在試卷上提倡案例式、項目完成式的教學考核,在考核中挖掘學生更多的能力;最后,可采用師生互評和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從多個方面了解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程的掌握程度,真實的信息反饋才能為將來教學計劃的確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公共基礎課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學生職業能力提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當下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創新。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才能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向平.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的瓶頸與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梁 杰.終身學習視域下的五年制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0).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職業需求;職業院校;會計教育改革

在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會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為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加強會計教育創新提供充足動力。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在開展會計教育活動中,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其教育仍需改革,不僅滿足社會對會計職業的實際需求,而且為提高會計教育教學水平和推動會計教育的發展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對此,職業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肩負使命,必須堅持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動搖,使教育培養目標滿足職業需求。

一、職業院校會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全面推行會計教育改革尤為重要。首先,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人才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競爭力,會計工作是企業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因而社會對會計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其次,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會計電算化等先進技術逐漸應用于會計工作中,對會計人員素質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只有會計人員具有過硬的技能,才能對新設備運用自如。由此可見,職業院校進行會計教育改革,能夠滿足職業需求,具有必要性[1]。

二、促進會計教育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要推動會計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建立新型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是關鍵。近年來,通過對會計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可知,知識技能水平較高且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學生備受企業的歡迎。對此,職業院校為滿足職業需求,可以建立三群二組互動式的課程體系,即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能群;基本能力組和專業能力組;促進三群二組的交互,確保會計專業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符合課程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

(二)大力推廣項目導向教學法

職業院校在開展會計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法尤為重要,有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職業需求。首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活動劃分為若干項目任務;其次,項目任務貫穿于會計教育活動的始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若干項目任務分別安排給各組學生,進而引導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自主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探究能力;最后,教師對項目任務完成情況及小組成員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多給予學生以激勵。如此,在項目導向教學方式的引導下,不僅能夠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內容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問題,增強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而且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實現會計理論教育與實踐的結合[2]。

(三)加強“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為滿足職業需求,職業院校在會計教育改革中,必須加強“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使學生有效將會計教育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提升自我工作素養?,F階段,社會會計職業對就業人員技能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而職業院校教師以會計教育為主要工作,缺乏會計工作實踐和經驗,因而可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卻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對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必要性。一方面,職業院校會計教師為學生積極講授理論知識內容,奠定會計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聘請社會企業中優秀會計人員擔任校外教師,能夠給予會計專業學生以技術指導和經驗傳授。如此,在雙師的共同教育下,學生知識與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明顯提升,滿足社會職業的實際需求。

(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實訓環境

為推動職業院校會計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培養一批滿足職業需求的會計人才等條件,職業院校有必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實訓環境。首先,在校內設置會計模擬實驗室,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實踐場所,有助于深入開展會計教育活動。尤其在會計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及時對所學理論知識加以有效運用,對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發揮積極作用,能夠滿足職業需求。其次,在校外建立實習培訓基地,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實踐場地,既是學生對會計工作技能的深入學習,又是會計工作經驗的累積。再次,完善會計專業教材,注重突出會計教育改革的特色,以充分發揮會計專業教材的積極導向作用,更好為教育活動提供保障。最后,積極利用電教化的教學手段,以增強實訓效果,培養符合職業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3]。

(五)創新考核方式

基于職業需求的會計教育改革,必須創新考核方式,以取締傳統考核,從綜合角度對學生能力素質進行評價。首先,從筆試、口試、操作技能、多樣化評價方式相結合等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其次,在實際考核中,從課堂表現、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試等多個方面進行最終成績的評定。最后,考核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實踐考核尤為重要,能夠實現會計教育改革的價值,滿足會計職業需求。

結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會計職業人員能力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為滿足職業需求,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必須積極開展會計教育改革,以培養和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使學生適應社會會計崗位的需要。對此,職業院校應從建立新型專業課程體系、大力推廣項目導向教學法、加強“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實訓環境、創新考核方式等方面而推進會計教育的改革,以適應職業需求。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趙超越.高等職業院校會計教育管理改革研究[D].沈陽大學,2014.

[2]王坤.新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原和平.高職會計實踐教學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一、序論

1.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的關系

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物流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決定著物流發展的興與衰,不但如此,城市居民消費結構改善還是物流產業興盛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物流產業在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前提條件。正如我們所說的一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物流需求同樣反映著消費結構的層次與變化,在如今這個惜時如命的快節奏社會里,物流產業的發達與否不但表現并決定了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發達程度,也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三源泉,可以說,物流產業的發達既能促進消費結構的轉型,也是一個城市或國家消費結構良好的表現。

2.含義(含義需要把消費結構和物流需求分開來說)

(1)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含義

所謂消費結構,就是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方式。不同的消費方式占總的可支配收入消費的百分比,這就是所謂的消費結構,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能清晰準確地表現出城市居民生活的水平狀況,也是衡量一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程度的重要指標。大家眾所周知的“恩格爾系數”,是國際通用的衡量消費結構的方法,即食品消費占總消費的百分比。

(2)物流需求的含義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時間內物體空間的移動?,F代物流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決定性的作用,已經成長為經濟增長的第三源泉,物流費用成為商品經濟交易的不可忽視的一大部分。馬云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便利便宜,而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物流產業的巨大優勢??梢钥闯?,物流產業未來會成長為決定和表現城市居民生活水品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其前景是相當廣闊的。

3.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研究的意義

保證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的合理適應,新中國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前面也講了物流產業對于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那么物流需求對消費結構的適應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自1979年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前人民的生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溫飽,有相當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已經從溫飽過渡到小康時期,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更多地把可支配收入投入到享受型的消費中,比如更多的人把余下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旅游度假中,我國的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飛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以前的溫飽50%下降到如今的30%多,可以說,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巨大的,對物流需求適應設施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此項研究能夠使我們確切的認識到當前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適應關系,對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調整物流產業的結構有著不能忽視的作用。

二、當前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居民的各項收入也較改革開放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樣的,居民的消費結構自然也就有變化了,我們輕而易舉的就能發現居民不再僅僅只是滿足于溫飽狀態下的食品食物的生活方面支出,而把更多的生活中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享受型的消費中,如旅游度假,衣著出行,私人車的大量增加,洗浴足療的大眾化,各種高雅文化如西餐廳高爾夫的大量流行和大眾普遍化,各種娛樂性消費的快速大量崛起,人們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充分的說明了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更多的娛樂行業正在蓬勃的向上發展,而就在這些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物流需求也在禁受嚴峻的考驗,巨大的消費結構變化,意味著物流需求的快速應對,如今的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已經基本更傾向于娛樂享受型的消費結構,以廣東省的消費結構為例,就充分說明了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其與物流需求的密切的關系。

1.關于城市居民消費結構

(1)首先是2002年的食品消費支出。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食品消費支出呈上升狀態,最開始的2002年食品支出只有4380.36元,可以說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費還是挺大的,而本年的可支配收入有13380.47元,相對于這個總數,4380.36元的支出真的已經是一個大頭,而且本年的恩格爾系數達到了41%,雖然達到了小康狀態,但這個結果并不是十分讓人滿意的,也不是十分理想的,但令人可喜的是2002年-2007年廣州市的人民的收入一直在增加,食品消費所占的恩格爾系數除2004年外也逐年遞減,這說明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從2002年的41%下降到2007年的富裕狀態的百32.8%,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意味著廣州市物流需求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變化,以適應消費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加強城市物流設施建設調整,才能夠應對城市消費結構轉型帶來的壓力,也是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的關系密切的一個具體的表現。

(2)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衣著消費的支出情況,衣著消費可以說是生活情況轉好,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轉型的一個側面的表現,也是繼食品消費之后的第二個明顯的消費,衣著的消費情況是生活的溫飽和小康,小康和富裕的表現的過渡的關鍵點,過渡中往往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衣著消費結構的變化,因為滿足食品消費之后,城市居民的消費往往會轉移到衣著上,衣著消費結構的變化往往暗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2年的衣著消費僅有564.71元,但是從2002年到2007年一直都處于上升的狀態,到2007年時,城市居民衣著消費已經達到1183.48元,可以說已經相當高了,對城市物流需求所提出的挑戰也是相當高的,城市物流需求的要求和壓力較2002年提升了不少,也是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城市物流需求關系密切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3)第三點是與我們生活最為密切的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這一點是與我們生活較為密切的一點。一般生活方面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其也能從側面表現出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改善,也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樣的,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的費用也是逐年增長的,從2002年的僅有的746.85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092.72元,進一步加強了城市物流需求的壓力,也加大了城市物流設施建設的壓力。另外,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所占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這也從側面表現出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說明了城市物流需求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

(4)第四點是居民普遍關心的醫療問題的消費結構,這個方面的消費在總的支出的比例并沒有十分明顯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醫療費用的逐年上升說明了城市居民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問題,也從側面表現出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問題是早在很久前國家就一直注意的問題,也是城市居民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近些年的醫療消費不斷上升也給城市物流的壓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醫療用品中物流運輸的高要求,對于新時期城市物流需求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城市物流設施和物流建設可以說勢在必行醫療消費的結構變化是很明顯的,2002年醫療消費所占的百分比是5.7%,到2007年的幾年間一直處于波動狀態,但總體的比例并沒有太大變化,總體的消費金額卻是逐年上漲的,從2002年的只有592.71元上漲到2007年的1127.15元,不得不說,醫療消費的上漲也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個巨大的推動。

(5)接下來的幾點,交通和通訊,娛樂文教都代表了城市居民的娛樂享受型消費,交通及通訊的2002年的消費只有1185.74,而2007年交通通訊的消費上升到3509元,可以說增長是十分的迅速,所占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幾乎翻了一番,娛樂文教的消費和比例一直都是處于比較高的狀態,從2002年至2007年的消費支出的大幅度增長和所占比例的急劇增加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結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居民食品消費及其比例下降的同時其他娛樂享受型消費行業的快速發展上升,充分表明了新時期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巨大變化,也表現出了新時期居民消費的多樣化和城市居民享受型消費的崛起,私家車的增多,手機等高精尖技術產品的快速的更新換代以及手機的大眾化普及型,通訊越來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通訊更加便利,娛樂型消費的快速興起,人們對自身身體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視,使得娛樂放松型的行業消費逐漸的興起起來,同時,國家對知識教育的重視,隨著社會知識層次的普遍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知識教育,文教類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所占的花費和比例也達到了很高的高度,這些都對城市的物流需求,物流設施設備建設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6)那么需要特別說的一點是居住消費,不得不說,居住消費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一個最大的消費,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消費,尤其近些年房價的上漲,更使得居住的消費對城市家庭的消費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表可知,2002年的居住消費是981.43元,但是從2002年~2007年一直都是處于上漲狀態,到2007年,城市居民居住消費已經達到1878.54元,徹底的翻了一番,所占的消費百分比也有小幅度的回升,不得不說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的影響是不小的,也間接地改變了城市居民的消費的結構,從而對城市的物流需求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改變,同時,城市居民居住消費大幅度上漲,而居住消費所占的總支出比例卻變化不大,能從側面說明人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城市居民消費也就會隨之水漲船高,那么這樣就對城市的物流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就迫使城市的物流需求和物流設施必須進行改進,以適應城市居民消費的增長帶來的巨大影響。

(7)雜項商品及服務,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就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費中的雜項和一些服務,一般也能表現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一些小變化,是一個比較小的表現點,從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的雜項消費只有468.90元,從2002年到2007年的幾年間一直處于上升狀態,2007年的雜項消費上升到了666.62元,令人震驚的是雜項消費所占的總消費的比例卻一直在下降,從2002年的4.4%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3.5%,這充分說明了城市居民的消費不再僅僅局限于食品家居,而把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生活的享受型消費中,進一步促進城市居民多樣化消費的同時,也豐富了城市居民消費的多樣化,促進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同時進一步促進城市物流需求,加強城市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8)最后兩項是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總支出和可支配收入,這個就比較簡單了,也比較直觀,從最初的2002年的分別只有10671.78元和13380.47元一路上漲到2007年的18951.32和22469.00,其增長速度不可謂不快,幾乎翻了一番,城市居民收入的大幅度上漲使得城市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會使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進一步改善,也會使消費變得多樣化,享受型消費的行業及消費額會大幅度增長,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會偏向于享受型消費和娛樂型消費,結構的改變會促使城市物流需求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對城市物流需求的促進作用也是巨大的,同時,物流設施設備建設也會因為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而變得更加被重視和被完善。

2.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城市物流需求的事例。

(1)從表中可以看出,受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城市物流需求從2003年到2007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物流需求從2003年的只有1494.27億元一直上漲,最后發展到2007年的2624.24億元。

(2)可以說,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必然帶來享受型消費的增長,受此影響,城市物流需求從2003年的只有29296萬噸一直上漲,到2007年已經達到45852萬噸,正如前面我們所說的,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會給城市物流需求帶來巨大的影響。兩者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相輔相成的。

三、消費結構對物流需求影響分析

1.促進城市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會進一步加強城市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2.使得物流需求更加繁榮,物流公司的數量也會水漲船高,促使物流行業發展為城市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促進物流行業服務質量的提高。

3.促進物流公司的自我完善以應對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帶來的城市物流需求變大問題,間接地擴大城市物流的需求,擴大城市物流公司的規模,加強物流行業建社。

4.完善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體系機制。

四、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研究的結論

1.城市居民消費結構與物流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隨之而興起的各大行業也會對城市物流需求產生新的要求。

2.而城市物流需求要對這些新變化做出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當城市物流需求足夠發達,能夠達到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時,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三源泉的物流行業是完全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這就又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3.進一步改變了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繼而形成循環,使得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城市物流需求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進步,達到合理平衡。

4.使得城市居民消費結構日益完善,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行業蓬勃發展,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物流需求共同發展,達到城市居民消費體系和物流需求的互惠雙贏。

參考文獻:

[1]尹世杰.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柳思維.消費經濟研究的新突破——評中國消費結構研究一書[J].消費經濟,1988.

[3]丁俊發.中國物流[M].中國屋子出版社,2007.

[4]王之泰.現代物流管理[M].工人出版社,2001.

[5]劉寶紅.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M].2012.

[6]張涵.消費品行業物流探索與實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7]田學斌.家庭消費結構演變的制度分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8]梅洪常.消費增長與結構優化[M].經濟關機出版社,2007.

[9]刁永祚.消費結構與生活質量[M].2011.

[10]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間分布特征研究[R].北京交通大學(博士)2010.

作者簡介:劉東(1992- ),男,天津市靜??h人,本科,物流管理專業

能力需求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板 書 設 計

一、概念: 1.職業:相對穩定、有收入、專門別類的、社會勞動 2.職業人:

3.職業化:做人品質、做事到位

4.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禮儀、職業技能 顯性素養:知識---會做 技能---能做

隱性素養:社會角色(價值觀)---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該做的 特質(人格特質)---生來就是做這種事的 動機(需求)---我要做的

二、課堂討論題目

1.你有什么樣的職業理想? 2.你會如何實現?

3.列出經管(物流管理)行業人才需具備的職業能力。(至少種)

三、

1 / 7

教學過程

一、 下發《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量表》,請學生進行自我測量。 1.下發表格后,簡單介紹霍蘭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

2.請部分同學說出測試結果,看是否與自己的職業理想相吻合合? 如果大部分吻合,說明它還是相對比較科學的。

二、剛才通過測試,大家對職業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3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第一章職業人與職業化的相關內容。

三、職業

(一)概念

1.中國《詞源》解釋:職指官事;業指士、農、工、商所從事的工作;職業也指份內應作之事。

德國:天職,即指個人畢生為之奮斗,指向精神需要,自我實現。 2.洪向陽,中國職業指導師 職業=行業+職能

職業是個人參與社會勞動,換取物質保障和財富分配,獲得社會地位及認可的一種勞動方式和渠道。

他的《10天謀出好前途—職業規劃實操手冊》可以看下。

3.總體來說,職業是指人們從事相對穩定、有收入的、專門類別的社會勞動。

(二)特點

1.經濟性,即有一定的收入。書中職業的定義是相對陜隘的,其中提到合理報酬只能相對而言。

2.技術性,即發揮才能與專長。比如:廚師、會計、報關員、珠寶鑒定師

3.規范性,即職業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

2 / 7

問題:傳銷算不算一種職業?

傳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

4.連續性,即是從事的勞動相對穩定,是非中斷性的。 同學們,在這里要注意區分兼職與全職:

兼職是指職工在本職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職務。兼職者除了可以領取本職工作的工資外,還可以按標準領取所兼任工作職務的其他工資,指非主要工作外的工作,如果只做一種工作則叫專職。

在西方國家指有較高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的專家、學者、實業家同時兼任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業。兼職制度無論對個人、社會都有益。

比如,同學們用課余時間在學校商業街打工,或在網上從事淘寶客服、網頁設計等,均是兼職的一種形式。

插入:對班上同學進行兼職調查(舉手),兼職的內容和方式是什么? 舉個大學生成功案例 兼職的社會背景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是不允許兼職的。那時從事兼職被看作 “不務正業”是“種資本主義的自留地”。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國家,從事兼職才是合法的。但是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中國一般不實行兼職的政策 ,但在經濟體制改革中 ,允許職工在完成8小時工作任務外,利用業余時間從事第二職業,允許教師、科技人員、律師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兼職,并取得相應的報酬。

5.群體性。職業必須具有一定的從業人數。(5000人以上) 如:報關員是從09年被國家劃定為新職業。

(三)分類

1.總分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社會職業歸為8

3 / 7

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職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8個大類分別是:第一大類: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第三大類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第四大類商業、服務業人員;第五大類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第六大類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第七大類軍人;第八大類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2.新職業:指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存在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職業技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職業。從2004年-2009年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又公布了12批122個新職業。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職業名單:

第一批新職業: 2004年8月發布第一批9個新職業:形象設計師、鎖具修理工、呼叫服務員、水生哺乳動物馴養師、汽車模型工、水產養殖質量管理員、汽車加氣站操作工、牛肉分級員、首飾設計制作員。

第二批新職業: 2004年12月發布第二批10個新職業:商務策劃師、會展策劃師、數字視頻(DV)策劃制作師、景觀設計師、模具設計師、建筑模型設計制作員、家具設計師、客戶服務管理師、寵物健康護理員、動畫繪制員。

第三批新職業: 2005年3月發布第三批10個新職業:信用管理師、網絡編輯員、房地產策劃師、職業信息分析師、玩具設計師、黃金投資分析師、企業文化師、家用紡織品設計師、微水電利用工、智能樓宇管理師。

第四批新職業: 2005年10月發布第四批11個新職業:健康管理師、公共營養師、芳香保健師(SPA)、寵物醫師、醫療救護員、計算機軟件產品檢驗員、水產品質量檢驗員、農業技術指導員、激光頭制造工、小風電利用工、緊急救助員。

第五批新職業: 2005年12月發布10個新職業:禮儀主持人、水域環境養護保潔員、室內環境治理員、霓虹燈制作員、印前制作員、集成電路測試員、花藝環境設計師、計算機樂譜制作師、網絡課件設計師、數字視頻合成

4 / 7

師。

第六批新職業:2006年4月發布14個新職業: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體育經紀人、木材防腐師、照明設計師、安全防范設計評估師、咖啡師、調香師、陶瓷工藝師、陶瓷產品設計師、皮具設計師、糖果工藝師、地毯設計師、調查分析師、肥料配方師。

第七批新職業:2006年9月發布12個新職業:房地產經紀人、品牌管理師、報關員、可編程序控制系統設計師、輪胎翻修工、醫學設備管理師、農作物種子加工員、機場運行指揮員、社會文化指導員、寵物馴導師、釀酒師、鞋類設計師。

第八批新職業:2007年1月發布10個新職業:會展設計師、珠寶首飾評估師、創業咨詢師、手語翻譯員、災害信息員、孤殘兒童護理員、城軌接觸網檢修工、數控程序員、合成材料測試員、室內裝飾裝修質量檢驗員。

第九批新職業:2007年4月發布10個新職業:衡器裝配調試工、汽車玻璃維修工、工程機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統安裝維護員、助聽器驗配師、豆制品工藝師、化妝品配方師、紡織面料設計師、生殖健康咨詢師和婚姻家庭咨詢師。

第十批新職業:2007年11月發布10個新職業是:勞動關系協調員、安全評價師、玻璃分析檢驗員、乳品評鑒師、品酒師、堅果炒貨工藝師、廚政管理師、色彩搭配師、電子音樂制作師、游泳救生員。

第十一批新職業:2008年5月發布了動車組司機、動車組機械師、燃氣輪機運行值班員、加氫精制工、干法熄焦工、帶溫帶壓堵漏工、設備點檢員、燃氣具安裝維修工8個新職業信息。

第十二批新職業:2009年11月發布8個新職業:皮革護理員、調味品品評師、混凝土泵工、機動車駕駛教練員、液化天然氣操作工、煤氣變壓吸附制氫工、廢熱余壓利用系統操作工、工程機械裝配與調試工。

(四)選擇職業的條件與原則:擇己所長所愛所利擇世所需

(五)職業的發展規律:

5 / 7

四、職業人 1.概念

由于職業的出現,職業人也自然應運而生。職業人是參與社會分工,自身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等,并能夠通過為社會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而獲得其合理報酬,并料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一個群體。

2.類型

書中職業化培訓師陳馨嫻,提到的四類人,在職業大軍中不乏人存在,大家可以把這四類演化到學習中,看看你是哪一類人呢? 找兩名學生回答。

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愿意做活著的死人的,只是大家還在通往第三或第四類人的路上。這里特別強調學習能力,它應當是伴隨你終生的能力,希望你們可以真正領會到這一內涵,現在做一個優秀的學生,將來做一個優秀的職業人,經營好自我。

職業人用最通俗的話就是:干什么像什么,下面給大家分享下優秀的職業達人的事例。

3.歸納總結上述案例主人公的優秀職業品質。 4.作為一名學生,如何一步步成為優秀職業人: (1)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2)迷茫、盲目、忙碌

五、職業化(一個人職業化的過程本身就是要提高職業素養的過程。) 1.做人追求品質 舉例:信 2.做事追求到位

舉例:書本中的《差不多先生》

惠普CEO馬克赫德在接受新浪網采訪時,被問到他選擇人才的標準時說:“…非常重要的是他有非常的執行能力,就是要將事情做成,而不是做得差不多…”

6 / 7

現實中你有不到位的表現嗎?請三名同學舉例(可以同學間互相)

六、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個人行為的總和。是職業的內在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我們把一個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這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員工的顯性素養,僅為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潛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部分,我們稱之為隱性素養。

顯性素養:知識---會做 技能---能做

隱性素養:社會角色(價值觀)---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該做的 特質(人格特質)---生來就是做這種事的 動機(需求)---我要做的

舉例:德邦物流董事長崔維星用人標準

七、課堂討論題目

請同學們根據以下三個問題寫出心中所想。 1.你有什么樣的職業理想? 2.你會如何實現?

3.列出經管(物流管理)行業人才需具備的職業能力。(至少4種)

上一篇: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學習和研究教育哲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