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

2023-09-21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1篇

主題:

學習實踐報國奉獻

任務:

我院社會實踐活動將繼續按照“認識三農、服務三農、研究三農”三個層次展開。倡導同學們以建國六十周年為契機,以各種方式了解我國農村建國以來的發展變化;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之際,在實踐中宣揚“五四”精神,弘揚“愛國”主旋律;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

觀之際,結合我院專業特色,在實踐過程中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宣講“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實踐中的作用。

二.組織領導

資源與環境學院分黨委

資源與環境學院分團委

三.組織形式

(一)個人層面

我院全體級學生(包括由級轉入級學習的學生)必須參加,其他年級根據自愿完成;憑借校團委開具的社會實踐介紹信自行尋找實踐項目,結束后填寫個人回鄉調查表,并撰寫不少于字的實踐報告,并由所實踐地填寫社會實踐地反饋表(需相關單位蓋章)。

具體要求:

1.介紹信、個人回鄉調查表和實踐地反饋表領取方法另行通知;

2.個人回鄉調查表和實踐地反饋表需手填,不接受打印版本,表格遺失者可在校團委主頁自行下載打印后使用;

3.實踐報告由班長將電子版和紙質版收齊后提交,需使用a4尺寸紙張;

4.實踐內容:主題圍繞建國60周年,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觀及生態文明傳播。

5.假期不返鄉同學可在北京自行安排實踐內容,參加社會實踐小分隊同學不可以此作為個人實踐活動;

6.各班班長或團支書應于9月11日前收齊本班實踐材料(調查表、反饋表、實踐報告需裝訂,并按學號整理),并制作匯總表(包括班級、學號、姓名、實踐主題),統一交至分團委宣傳部;

獎懲措施:全院將對暑期返鄉實踐先進個人,給予相應獎勵,并且擇優參選校級暑期實踐表彰;返鄉社會實踐是一年級暑期必修內容,未能按時完成并提交相應材料的同學將取消其參與各類評優評獎資格。

(二)團隊層面

1.申報校級團隊登陸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實踐正式在線報名系統進行報名,報名起始時間:6月15日-6月18日,參見校團委關于《××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方案》的通知。

2.院級團隊由我院分團委直接招募并報校團委審批,團隊經費由院級團隊自籌,團隊日常管理由學院分團委負責;校團委按照團隊數量和質量配套管理費用,為院級團隊統一購置保險,院級團隊參加學??偨Y表彰。實踐地點重點向革命老區傾斜,甲型h1n1流感高發地區不予以考慮。

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內容分為已設定項目和自選項目,所有參加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團隊需選定題目確定課題主持人和參加人,所有申報項目必須有指導老師,根據項目的預計影響和成果以及組織方式,由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進行評定。

各社會實踐團隊在活動結束時,要撰寫好以所選課題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于開學初9月11日前提交將調研報告交至分團委參加驗收及評定。

四、實踐內容

(一)必做內容

1.建國六十周年專題調研

為了更好地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國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將設計與建國六十周年相關的調查問卷,發放給各團隊,要求每支隊伍按要求保質保量完成,實踐結束后選擇60個村莊檔案編輯成冊。

2.新農村建設典型案例搜集及分析

實踐團隊就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件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并撰寫案例故事。故事要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挖掘典型工作及典型人物,對這些事件或人物進行深入剖析,根據團委具體安排撰寫事跡材料,籌備新農村建設典型案例庫,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參考。

3.科學發展觀知識、中央文件一號文件等宣講

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來源:好范文 http:///)以及“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體要求,“堅持解放思想、突出實踐特色、貫徹群眾路線、正面教育為主”的主要原則等內容為重點,宣講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及近五年來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國家其他的惠農政策,主要對象是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使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4.生態文明傳播

結合我院專業特色,實踐個人及團隊應將科學的環保生態理念帶回家鄉,帶到實踐地,展開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如結合我院特色“五個日”團日活動,發放自制環保宣傳冊

,張貼宣傳畫等形式宣傳生態農業,普及環保知識,進一步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二)選做內容

1.科技下鄉

(1)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農業科技服務隊,送技術下鄉。

(2)信息服務

(3)農村發展講座

(4)傳播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技術信息

2.文化下鄉

(1)送教下鄉

(2)送書下鄉

.經費來源

1.團隊自行爭取贊助;

2.隊員自負部分費用;

3.學院提供部分經費;視項目申報、專家測評、媒體報道、地方反饋及作品上交以及作品質量情況分級審定支持金額。

六.相關要求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2篇

為讓學生度過一個愉快、有益的假期,幫助、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本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

以“改革開放伴成長,科學發展促和諧”為主題,引導青年學生同社會緊密結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參與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努力實現全面發展。

二、活動內容

1.社會實踐與團員意識相結合

深入推進社會實踐與團員意識教育活動相結合,通過就近就便開展村戶或城鎮建設社會調查與服務活動,利用暑假深入了解和諧社會建設情況,力所能及地為地方各項建設事業服務。

2.踐行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環保

針對居民生活用水,居民的節水意識,水質的受污染狀況以及城鎮居民居住的環境狀況等問題進行調研,杜絕白色污染,倡導綠色理念,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深入進行感恩教育,開展與父母談心活動。

向父母匯報自己半年來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了解父母過去半年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費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記住父母的生日。談心后,應明確記住父母的生日,并在他們每年生日來臨之際,通過書信或者電話等方式,向他們送上作為兒女的一份祝福。開學時要以團支部為單位向校團委選送優秀文章,稿件體裁不限,原則上以記敘為主,字數1000字左右為宜。歡迎在文字的基礎上提供照片。

三、活動組織形式

假期學生社會實踐以個人單獨開展為主,相鄰較近的同學可適度組織團支部小分隊,統一開展活動。

四、活動要求

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遵守“誠實守信”原則。

共青團焦作市實驗中學委員會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3篇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性質與實驗要求

(一) 課程目標與性質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所確定的八個學習領域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共占23個必修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的是要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養成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的個性傾向和初步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學校環境中的學習與社會、家庭環境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積極的個性品質;改變普通高中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偏向,實現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的均衡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著共同的課程目標,但在開發和實施的具體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點。研究性學習要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養成探究和積極運用知識的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區服務要求學生以個人或集體的形式參加本社區的各種公益活動,促進自身的社會化發展;社會實踐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開展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讓他們關注自身的成長,關注現實的生活環境,關注全人類科技與社會文明的發展,通過動手和實際操作,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國家規定和地方指導下,由學校開發、實施、管理的必修課程。學校是課程開發與實施最重要的主體,必須自覺地擔負起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的責任,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實施與管理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組織化水平。

(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求

1.開齊開足課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鄉,不論基礎與條件優劣,均應在實驗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保證課時數量達到學分認定的要求,保證實驗年級高中學生順利完成課程學習。我校依據省課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每周三課時,社會實踐在假期完成,社區服務由年級組在期中考試后組織完成。

2.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第一輪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開設的新型課程,在課程開設初期,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障礙。為此,學校要將對課程實驗的進展情況給予充分的關注,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第一輪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經驗,改進實施方式,提高課程質量。

3.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核心的目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學校要在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堅定不移地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作為實驗的主要目標,大力宣傳、明確倡導課程的核心價值,努力防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科化傾向。

4.多層次建設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終要求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開發和實施,但是,多層次的資源建設對學校的課程實施將會發揮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為此,學校課改辦、教務處要對學校的課程開設進行必要的指導與示范,努力爭取形成并積累具有本校特點的課程資源,減輕教師和學生壓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一) 成立領導組織、設置專門機構、落實專門人員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校為單位組織開發、實施和管理,為此,在課程發展的最初階段,學校首先應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分管校長擔任組長,成員由有關處室、團委和年級負責人組成,有條件的也可聘請社區領導和專家參與。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案制定,并統籌管理、全面協調學校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的實施。

其次,為保證綜合實踐活動這門新型必修課程的發展,學校應設立專門機構、安排專門人員,具體負責課程的管理與實施,完成教師培訓、指導與學生的學業管理(如學分認定、審核等) 工作。

(二) 制定課程方案

課程開發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要求學校制定具體詳盡、切實可行的課程方案。“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是本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體規劃與安排,是學校實施課程的綱領,是對學生在校三年期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統一安排,對提高全校課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教師、學生學習和理解本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本主張與課程框架的重要文獻。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及其他社會成員的意見,體現地方特點,體現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滿足學生研究與實踐的需求。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要對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課程目標做出清晰具體的界定,同時要對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資源建設、課程的評價、課程管理等做出具體的說明和安排。

在課程開發初期,要特別注意研究和解決“課時安排、教師培訓與調配、教師工作量的認定、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的確定、學生成績評定和活動保障”等諸方面的具體問題,防止在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方面出現混亂現象,保證課程的順利開設。

(三) 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1.研究性學習

(1) 學分的分配

研究性學習三年共15學分,高中三年中,每個學生通常研究2—5個課題或項目。學校根據自身特點,按以下方案具體分配各學年的學分:

三年完成3個課題。其中高

一、高二年級每學年一個課題,每個課題6學分;高三一個課題,3個學分。

具體地,高一由學生自選一個課題,由學校組織系列講座,加強通識和通法(文獻的收集與整理、數據分析方法指導、調查問卷的設計、研究方法與規范)的指導,然后在些基礎上由學生完成一個課題;高二則統一組織學生以《中國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為主題,選擇完成一個課題。高三則完成一個學科內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科不限)

(2) 課時的安排

為獲得15個學分,學生三年當中需要完成約270課時的學習。研究性學習學分的認定,首先要以學時的條件為標準,任何學校和個人都不得在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時降低這一標準。學時的具體安排應根據學校課程方案、研究性學習的組織方式等實際情況靈活進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統一安排,也可以年級、班級或研究小組為單位安排,實行“彈性學時管理”。

研究性學習平均每周約3學時,時間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節課單獨排,用于集體指導、選擇課題、設計方案、信息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以及總結反思等活動;另兩節課連排,用于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實踐、交流與展示。此外,還可以采用半天連排,或者一學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幾天時間集中安排等方式。

學校教務部門要與相關處室或年級密切配合,根據各年級、班級、小組的課題研究進展需求,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對課時進行靈活調整。

部分課題研究活動無法在學校教學時間里統一安排,對此,學校課程管理部門和課題組指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并做好相關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以學年為單位安排教學時間,每學年總的教學時間不少于一周,約為36課時,高中三年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學時總數不得少于三周。時間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況下,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每學年集中一周時間一次完成,或分兩次在兩個學段中完成。

3.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時間以高中三年為單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個工作日??梢杂蓪W校、年級或班級統一安排,也可以由學生在課余時間、節假日時間里自主安排,但學生的自主安排必須得到學校和指導教師的認可、指導和管理。

(四) 課程內容的確定

1.研究性學習

各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要為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或項目留有足夠的余地。研究內容要以學生生活、成長中的一些問題和學生關心的自然、社會問題為主。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程序性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程序性內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學時間。這些內容主要包括:

① 課程的準備。學??赏ㄟ^講座、課堂教學、網站、板報等多種形式,對師生進行動員,組織研究性學習的通識培訓,并對學生進行安全、禮儀、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 課題的開發。研究課題的開發要面向學生所能接觸、感知、了解到的整體生活世界,挖掘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價值和可操作性的問題。學校要組織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討論,梳理學校、家庭和社區的課程資源,使老師、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或項目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把握。

③ 活動的落實。學校和老師組織學生小組或個人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組織開題論證活動、交流活動、總結匯報活動、課程評價與學分認定活動等。

(2)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組織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用“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種方式進行組織。學生在確定研究性學習內容時,可以采用課題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項目設計的方式。不論是課題研究還是項目設計,都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生活世界當中。

課題研究是指為了解或解決一個相對集中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或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為了解或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常要經歷若干個實際情境,完成若干個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學習。因此,課題研究要求學生把學習、探索或實踐設計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具有較強綜合性的過程,過于單一的學習情境或學習行為不太容易體現出課題研究對促進學生成長的價值。

項目設計是指為完成一個“作品”“產品”或“制品”而展開若干項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問題研究,也可以是相關的制作、體驗、實踐。項目設計具有很強的“結果”指向性,同時,為獲得最終的“結果”,學生通常需要學習或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獲得或創造相關的條件。

(3)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 自我。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與關系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研究等。

② 自然。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茶葉栽培與采摘制作、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研究等。

③ 社會。如社會關系研究、社區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鎮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等。

(4) 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的注意點

① 可行性。要根據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區條件確定研究題目。好高騖遠的選題,會導致研究難以開展,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② 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③ 生活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以學生身處其中的生活環境為基礎,密切與生活的聯系,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融合。

④ 實踐性。強調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對于自然、社會、人生的健康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個性。

⑤ 綜合性。一般情況下,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它可能是以某學科為主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無論是自我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都應對自我、自然、社會作整體關注,通過綜合性課題的選擇,整合學習的過程,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在整個課程結構中的內在價值。 ⑥ 開放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當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以后,采用什么樣的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口、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等,應該有較大的彈性。同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生成新的問題,如果他們認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調整所要研究的問題。

(5)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發策略

①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根據本校本地實際情況,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素材,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

另外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資源。

② 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學習課程沒有“教材”,但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同一個學生(小組)三年當中研究的問題要形成一定的系統,要適當照顧到“自然、社會、自我”三種取向的內在平衡;不同年級以及全校所有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也要保持一種合理的關系,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發展差異,避免簡單的重復,避免層次安排上的混亂。研究內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邏輯,整個研究性學習課程才能對學生在三年當中的發展產生高效率的影響,課程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③ 適應學校和地區差異,形成自身特色。引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方面要體現“三個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傳統和資源優勢,構建有地區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內容的體系,使研究性學習課程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④ 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要注意在相互借鑒、類比學習中得到啟發,共同提高。鼓勵鄰近學校特別是同一社區中的學校開展較為緊密的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2.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要求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通過融入社會、接觸生活,增加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增強社會的責任感。社會實踐的內容一般以主題形式呈現,實踐范圍主要包括:

(1) 學校傳統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內的各項活動,以豐富學生生活并促進其健康成長,這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重要來源。具體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節日活動,如國家重大節日、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活動以及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運動會)、成人儀式等。 二是值班活動,讓學生參加學?;虬嗉壣罘矫娴墓芾?,學習的管理,學校專題活動的管理等。

三是社團活動,如文學社團等各種校內社團組織的活動。

(2) 外出考察活動:組織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思考,開闊視野和思路、增進對社會的理解。該類活動包括:

一是參觀活動,如參觀教育基地、社區人文或自然景觀,考察社區環境、傳統、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情況等。

二是調查活動,如對社區機關、特定群體、典型人物、熱點事件進行調查、訪談。

(3) 社會各行各業的體驗性活動:學校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各行各業,親身體驗真實的社會。如軍訓、學工(商)學農、志愿者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勤工儉學等。

3.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屬于志愿活動或帶有義工性質的活動,學生應以服務者的身份參與到服務社區的各項活動中,多方面體驗并認識服務對象,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為社區提供有意義的服務,不斷增強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社區服務的內容應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范圍包括各種社區公益服務、宣傳教育、幫助貧困人員與家庭等等。

社區服務內容一般可分為三類:通用內容、特色內容和自選內容。

① 通用內容:如擁軍優屬、敬老服務、法制宣傳、環保衛生、領養綠地、科普活動、電腦培訓等。

② 特色內容:城市學??梢赃M行的活動有居民小區公共衛生、社區輔導(如保健知識講座;法律知識講座等)、板報宣傳、維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動。農村學??梢赃M行的活動有參加農忙、掃盲輔導、鄉村農技站(組) 的科技活動、鎮村公共衛生等。

③ 自選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生活實際,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區服務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項目。

(五) 學生的組織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小組活動。學生自愿或隨機分組,組成活動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合作完成一項活動,既可以擴大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強團隊意識,又可以發揮每個成員的才能。因此,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組織形式。

二是集體活動。集體活動是以班級、年級或學校為單位共同完成一項主題活動的組織形式。在活動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強調人際間的交流,也能對某一問題進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三是個人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應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允許個人根據興趣愛好獨立進行活動,這將有利于促進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個人活動應與小組和集體活動有機地結合。

1.研究性學習

在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全班集體研究三種形式中,基于課題組的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采用的方式。

① 小組形成的范圍:在行政班、年級、學校等不同范圍里建立研究性學習小組,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教學管理的可行性與活動安排的靈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為單位建立小組應該是主要的形式。對于那些辦學規模較大、管理協調存在困難的學校來說,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為單位建立小組的方式。

確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級當中跨班級建立小組,或者在全校范圍內建立研究性學習的小組。

在部分條件較好的地區和學校,學生甚至可以跨學校、跨地區組建合作小組。網絡渠道的暢通對于合作范圍的擴大具有很直接的意義。

學校和老師要關注小組成員的個性、能力、特長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協商的情況下,還可幫助學生對小組成員做適當調整。

② 小組人員的數量:從實踐的情況來看,每組4—6人的規模更適合于研究活動的開展。學校也可以根據課題的大小與復雜程度,允許人數有所不同,不確定具體的標準。比如,可以將報名人數眾多的小組確定為總課題組,然后分出若干個子課題研究小組,進行相同問題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③ 小組人員的分工:在課題研究小組內部,必須實行分工負責制。分工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角色分工:每個小組通過選舉、自薦等形式,確定組長、副組長、聯絡員、活動過程記錄員等。每個人擔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確的職責,保證高效率地完成活動。角色分工是相對的,一段時間之后,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應調整。

二是研究內容的分工:小組內每個學生都應大致均衡地承擔研究任務,防止出現“一人干、幾人看”的現象,減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務偏差。

2.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一般有四種:① 學校統一活動;② 班級活動;③ 小組活動;④ 個人活動。不論采用哪一種組織形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都應統一時間、統一組織,并能得到課時保證。

3.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仿照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應盡量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活動,在學?;蚣彝ニ谏鐓^范圍內組織開展活動。小組可由教師組織,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安排。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不少于3人。

學生個人在假期當中進行社區服務也是一種經常采用的形式。

(六) 教師的指導

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學校應統籌規劃,落實指導教師,組建年級指導組。根據需要,每一個在校教師都可能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和指導任務。學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時還可以積極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聘請兼職教師。

1.研究性學習

(1) 教師的組織和安排

組織教師參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要堅持師生自愿選擇、教師全員參與、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等原則,后勤和校外人員可以適當加入,學術指導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幾種組織教師的參考方案:

① 導師負責。一名教師負責研究性學習小組所有的指導、管理工作,一個教師可同時承擔2至3個小組的指導工作。

②專業分工。不同的教師在學生研究性學習小組中擔任三類不同的角色:指導教師、協管教師、學術顧問。指導教師每班一名,全面負責班級中所有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日常管理和指導工作。協管教師主要負責活動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項協調工作。各小組聘請的學術顧問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相關的學術和專業指導、咨詢。

③ 教師包班。每班分配3~4名教師全面負責一個班級中各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指導和組織工作。

在組織教師時,學校一般要根據學生的選擇意向和教師的指導意向、任教學科、現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協調的基礎上統一安排。

(2) 教師的指導工作

① 準備階段的指導。從學生知識基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經驗出發,在研究性學習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性指導,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活動設計、資料查閱、調查訪談、科學實驗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類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導過程變成一種傳授、灌輸的過程。

② 選擇課題的指導。在選題階段,可以從學生不同的知識和生活背景出發,為他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動機,調動他們研究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選題的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學生、提高學生能力的過程。 ③ 設計方案的指導。確定好課題之后,教師要協助學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應包括從哪些維度來展開課題研究、大致的活動步驟和時間安排、小組內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確定、資料的搜集和資源的利用、對結果的預期和處理等。

④ 活動過程的指導。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對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網上查詢、社會調查、資料統計等進行具體的指導。在學生的興趣不能持久時,要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好奇心理、進行榜樣示范等手段,增強和維持他們的信心與耐心;在學生遇到難題而陷入困境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性質,拓寬研究思路,鼓勵學生在與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生成新的主題、新的活動設計。

⑤信息加工的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搜集到資料、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礎上,獲得自己的研究結論與成果,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效率。

⑥交流匯報的指導。在交流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對研究的情況進行交流反思:可以采用集體匯報的形式、師生討論會的形式,還可以通過主題演講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此外,在每個研究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記錄研究過程、撰寫研究體會,并協助學校做好學生學習資料的收集建檔、研究資源的開發、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等課程建設工作。

2.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中的教師指導工作主要包括:

① 協調關系:幫助學生與社會機構或個人建立比較穩定的聯系。

② 開闊思路:啟發或者幫助學生設計多樣化的活動。

③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活動情境之中,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④ 保障安全:注意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安全問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

⑤ 引導總結: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總結,形成活動成果,促進學生發展。

(七) 活動的流程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組織形式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全班集體研究三種,從具體的實踐情況看,學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進行:

(1) 合作選題。組織學生討論問題的背景材料、查閱資料、提出問題,老師審定后再由學生確定選題。

(2) 小組分工。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在小組內明確各人的角色和任務。

(3) 制定方案。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并撰寫研究方案。 (4) 實施方案。研究的過程由若干活動組成,每次活動的步驟大致包括:回顧反思上次活動,調整計劃和方法 → 制定本次活動方案,進行研究的準備 →開展研究,詳細地記錄活動過程及獲取的信息 → 整理信息 → 寫出本次活動的小結和體會。

(5) 總結。開展總結活動的一般步驟包括:課題組中各小組分頭匯總每次活動獲得的信息 → 組內交流后分工撰寫研究報告 → 各小組匯總研究報告。

(6) 匯報交流。由學?;蚰昙壗M、班級組織課題組間的交流、匯報、答辯、成果展示、師生研討等活動。

2.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活動可參照研究性學習安排活動流程,但是要充分關注活動的社會化特點,要幫助班級和學生小組、學生個人做好社會協調工作。

(八) 過程的管理

1.研究性學習

(1) 分級管理,發揮組織職能

① 校長:組織制定課程計劃,安排教師,關注過程,協調安排重大活動。

② 課程領導小組:保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正常實施,召開指導教師與管理人員例會,定期交流經驗、解決問題。

③ 研究性學習教研組或年級組:負責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及時開發設計研究項目并組織實施,并負責日常的檢查、指導工作。

(2) 詳細記錄,運用檔案袋管理

各??稍O計面向學生個體和面向小組的《研究性學習管理手冊》,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記錄》、《研究性學習信息分析表》、《師生互評表》等,以便記錄研究性學習的步驟、環節、階段體會和成果等。要向老師、學生提出明確的記錄要求。

同時,還可以從教師檢查、他人證明、小組反思總結等方面對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和調控。

(3)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學生的校內活動教師負責監控。開展校外活動時,課題組和老師要預先提出集體外出研究的計劃和申請,學校批準后方可執行。學生的校外活動如果沒有教師的直接參與,則必須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由家長擔任監護職責。校外研究活動結束后要向批準部門回復。一般情況下,校外活動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盡量避免讓學生進行個人活動。

(4) 強化考核,師生同步管理

在落實對學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時,要對教師從工作數量、工作質量、自身發展等方面進行考核。依據教師所指導的課題數目、參與指導的活動次數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師工作量;把教師的指導效果作為考核指標之一。教師要對自己的指導過程進行記錄,作為對指導工作進行管理與評價的依據。

2.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管理可參照研究性學習進行

(九) 學生的評價

1.評價的原則

在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時,要確立整體的評價觀,注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關注活動過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綜合化以及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結果的呈現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結論性的;既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質性的。評價要遵循的原則具體包括: ① 激勵性原則:指導者對學生的評價要多激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完成活動任務;② 差異性原則:活動評價要做到因人、因題而異,注意個體的縱向發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對不同學生進行評價;③ 全面性原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參與的熱情、對他人與社會的態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會調查和社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語言表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等,都應該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④ 過程性原則:評價活動要貫穿在活動的全過程當中,要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作為學生在課程當中總體表現的評價依據;⑤多元化原則:學生個人、小組以及教師個人和教師集體都要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

2.評價的對象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對象包括兩方面:學生活動小組和學生個人。

(1) 對小組進行評價。其內容主要有:

① 是不是合理地選擇了活動課題,并完成了整個活動。

② 小組內的合作、組織和管理水平。

③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況。

④ 活動結果或產品情況。

(2) 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其內容主要有:

① 參與活動的態度與表現。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以及遵守紀律的情況等。

② 與活動相關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主要評價學生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記錄、調查研究、整理材料、處理數據、運用包括現代信息工具在內的各種工具的水平。

③ 個性與人文精神的發展。如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公民素養等。 ④ 科學素養的發展。如在活動中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質疑、敢于否定的批評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鉆研精神;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⑤ 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如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和建議;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能提出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好辦法,對研究結果有特別貢獻等。

⑥ 活動的收獲和成果??梢允钦撐幕蚪Y題報告,也可以是實物,如作品、項目設計等)。

3.成績的評定

(1) 學分認定

學分認定的依據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按學生參與活動的出勤記錄;二是活動過程記錄;三是學生完成活動的情況和活動的成果。

以上三項記錄合格的學生,課程成績合格,可獲得規定的基本學分。

① 研究性學習

高中研究性學習三年共約270個課時,15個學分。學生獲得每個學分約需完成18個課時的活動。學生要獲得研究性學習的學分,應具備五個條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課題研究方案;二是研究過程記錄要完整、詳細;三是學生要有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四是有學生自評、互評、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審核結果;五是有學時的保證。

② 社會實踐

學生如果在一學年中有一周時間(即36課時) 用于社會實踐,可獲得2個學分。三年共可獲得6個學分。為更好地認定學分,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標準,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員、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情況,綜合認定并給予學分。沒有參加或參加時間不足或沒有提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證明的學生均不能認定學分。

③ 社區服務

完成社區服務規定課時(三年累計不少于10個工作日),可獲得2個學分,以服務接收單位負責人簽章的服務時間證明為依據,由教師簽名核實,按照學分認定的要求給予相應的學分。學生要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其內容包括服務對象(機構或個人) 的名字、活動日期、服務時間、服務項目或內容、學生簽名、服務對象的簽名和聯系方式以及學生自己的活動體會等內容。

(2) 成績等級

每學期(或學年)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定。根據平時活動中的自評、小組評價、老師評價以及終結評價,用等級方式為所有學生評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績,與學生所獲得的學分并列記錄于成績冊、學籍卡上,作為其學習檔案材料。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保障機制

(一) 加強領導,保證落實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增強“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必修課”的課程管理意識,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強對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工作的領導,創設環境,加大投入,開發資源,分類指導,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正常開設和健康發展。

(二) 加強宣傳,穩步推進

各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校內、外宣傳教育活動,教育廣大師生深刻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內容和實施辦法,動員師生創造性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全社會理解、支持綜合實踐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三) 強化教育資源建設

學校應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微機房等專用場地和設施設備的建設,開辟電子閱覽、多媒體視聽、非常規實驗室和學校網站等現代學習、實驗渠道。要發揮社區各類教育場館的作用,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善于挖掘區域內環境、文化、科技與產業資源,以及社會各類專業人員的人才資源。提倡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建立各具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四) 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教育行政部門應將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水平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計劃地培訓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人員和指導教師。

學校要在經費、時間和人員上保證承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參加各級研修,提高研修層次。應確定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指導教師組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教研組或其他形式的業務組織,定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究。根據實際情況聘請部分學有專長的社會人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并加強與他們的溝通。

教師應主動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和研究,與學生一道參加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提高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

(五) 嚴格管理,表彰先進

學校應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辦法,將誠信守紀,團結互助,安全防范,保證效果等作為明確要求。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管理,不得以學科綜合性學習簡單代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得擠占或減少學時,凡違反課程設置要求的,要及時批評并糾正。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4篇

一、 活動時間

2011年1月—2011年3月

二、 活動范圍

除08秋外全體在校學生

三、 活動內容

每個學生利用2010年寒假時間,針對“愛心活動”、“春節安排”、“社會實況”三個方面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結合三個主題深入思考,每名學生寫1500—2000子的書面材料,有條件的可以拍攝10幅左右與主題相關的圖片,社會實踐內容如下:

1、 公益活動

利用寒假實踐到孤兒院、養老院等看望孤寡老人及兒童,給他們送去溫暖與愛心,同時深入社會,進行公益除雪,保護花草樹木等活動,給社會送去一份溫暖,還我們一片溫馨!

2、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是每個中國人都會過的一個節日,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春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你家鄉的春節風俗習慣是如何的呢?談談吧,讓大家了解您家鄉的春節風俗。

3、物價上漲

近日來,“物價上漲“這一話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物價聯系著我們的生活,請談談自己的觀點,放眼未來,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四、有條件的同學將所形成的文字材料結合圖片制成powerpoint

具體要求:

(1) 時間:8—10分鐘。

(2) 每個頁面都要配有圖片,圖片樣式自定。

(3) 采用動畫效果、幻燈片切換效果、背景效果。

(4) 幻燈材料可以配置背景音樂

五、 活動進程安排

1、3月1日以班級為單位將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文字材料紙文檔教到院團委組織部。

2、班級評選階段

2011年3月1日至4月末,由輔導員組織各班評選,并推薦優秀者參加全校的演講比賽。

3、院團委舉辦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階段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5篇

2、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著力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認真學習黨的群眾教育路線,提高自己對貫徹黨的根本宗旨、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高度,從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戰略思維,深刻認識解決作風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政治思想修養,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

3、高標準嚴要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責任意識,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保持較高的工作熱情和飽滿的精神狀態,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認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方面的能力,對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千方百計解決。只要合乎法律法規和人事政策規定,就要盡量為群眾提供方便,力爭讓人民順心,讓群眾滿意。

社會實踐實踐方案范文第6篇

一、在家庭,以“感恩從每一天做起”為主要內容,開展“孝敬長輩,學會感恩” 系列實踐活動。

(1)做一個快樂的“美容師”。主動分擔家務,在家做好拖地、洗衣、洗碗等家務。

(2)做一個快樂的“拜訪客”。直接拜訪或短信、網絡拜訪,給老師、同學、親友送去美好的祝福語。

(3)做一個快樂的“閱讀者”。利用國慶放假期間,在家閱讀革命傳統書籍或觀看革命傳統影片,聆聽革命傳統小故事,永遠銘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發學生報國之志。

二、在社會,以“愛祖國,從具體事做起”為主要內容,開展“弘揚美德,奉獻愛心”系列實踐活動。

(1)做一個快樂的“愛國者”。收看國慶節有關新聞節目,體驗祖國的繁榮與昌盛。

(2)做一個快樂的“志愿者”。關愛老人、殘疾人,幫助他們洗衣做飯、讀書、讀報等,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做文明、遵規守紀、節能降耗的宣傳者。

(3)做一個快樂的“文明使者”。學習宣傳禮儀知識,文明出行,禮貌待人接物。

XX市XXXX小學

上一篇: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下一篇:生源地助學貸款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