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23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2、青年教師應注重教育科學研究

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

4、教育敘事研究在農村教師中的應用

5、高?;鶎有姓藛T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6、談新課程背景下高師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培養

7、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論文寫作情況調查研究

8、論教師在新課改實施中的轉變

9、學校教育科研管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0、中小學教師科研選題的六大途徑

11、高師體育專業術科立體教學模式研究

12、教育評價資料的收集和一般教育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

13、閭彬:師德建設應實現“四化”

14、我國職業教育科研的優勢與短板

15、“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堂中參與式教學的應用

16、迎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

17、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聯合招生簡章

18、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比較

19、當前中國成人教育科學研究的走向分析

20、把冷板凳坐熱,在研究中成長

21、論高職院校教師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

22、法國教育科學研究情況簡介

23、質疑“教育科學研究人人可為”

24、淺談內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

25、傳承與嬗變: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26、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27、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28、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適應教育教學發展

29、談參加函授學習中小學教師學習責任心養成

30、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簡介

31、中國錫伯族雙語研討會在伊犁召開

32、教育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特征

33、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科研問題與對策研究

34、淺議作品分析法在學前教育科研中的運用

35、在投身學習中打造頂峰體驗

36、理工類院校教育學科發展研究

37、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38、理性思辨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運用

39、結合課題申報實例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40、教師,請張開你的慧眼

41、小學語文課堂觀察的實踐與思考

42、小學教育專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模式實證研究

43、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44、對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現行培養方案的分析

45、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的價值取向

46、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教育研究型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47、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協同學習的有效策略

48、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策略

49、區域普教科研的現狀之思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2、淺議作品分析法在學前教育科研中的運用

3、教育新常態下民辦高??蒲鞋F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4、幼兒園課題研究的內容分析

5、紀念陳鶴琴誕辰120周年暨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南京隆重舉行

6、淺談大班幼兒心理健康對其發展的影響

7、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重要性

8、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教育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研究

9、淺談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與途徑

10、增強教師“造血”功能推進教育精準扶貧

11、高職師范生實習的窘境與對策

12、活動學習理論背景下教材閱讀指導策略探索

13、“教·研”統整:教育科研成果推廣的區域范式

14、雙序結合整體教改實驗

15、3-6歲幼兒常規行為的調查分析

16、學習十八大 貫徹十八大

17、借他山之石 助教改之力

18、淺談幼兒園對幼兒愛國啟蒙的教育

19、以小課題研究,促進幼師專業發展

20、農村幼兒教師科學研究素養的現狀研究

21、黑河市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市學校藝術教學的比較與思考

22、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教學中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策略

23、南京市幼兒師資科學素養調查報告

24、2007~2017年我國學前教育數學領域研究方法運用分析

25、奧爾夫教學法在特教學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26、當代中國教育科學的發展與建構

27、音樂教育研究的差距在哪里?

28、基于實踐導向的《教育統計與測量》課程建構①

2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

30、如何促進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

31、淺議教育敘事研究方法與學前教育研究

32、《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以來我國學前兒童游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33、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幼兒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職前培養研究

34、致力特色專業建設提升教師教學技能

35、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簡介

36、優先發展師范教育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37、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調查與反思

38、河套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現狀調查

39、幼兒園教學中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40、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學研究總結能力

41、探究高效學習心理技術,努力實現“高質輕負”

42、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游戲的融合探究

43、多措并舉,積極踐行家校共育工作

44、內地西藏幼師生學習數學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45、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研究初探

46、簡析現代幼兒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47、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8、高職院校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分析

49、幼兒教師科研素養的調查研究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科學管理 富士康 “自殺事件”

一、富士康“自殺事件”概述

富士康科技集團(本文簡稱“富士康”)在臺灣省被稱為鴻海集團,1988年投資中國大陸,是專業生產6C產品及半導體設備的高新科技集團(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商)。自1991年至今集團年均營業收入保持超過50%的復合增長率,是全球最大的計算機連接器和計算機準系統生產商,連續9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全球信息技術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連續四年穩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第一名。2005年(第371位)、2006年(第206位)、2007年(第154位)、2008年(第132位)、2009年(第109位),迅速躋身《財富》全球500強。

根據大眾媒體資料,自2007年以來,這樣一個優秀的企業“自殺事件”接連不斷,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連環“自殺事件”,形勢更加嚴峻,引起了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廣大關注。分析這一系列“自殺事件”后,大眾發現“自殺者”的年齡幾乎都在18歲至24歲之間,這讓社會公眾感到十分痛心,因為他們都是剛剛被培養出來的新員工,卻在本應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選擇了放棄生命。雖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否是真的自愿放棄生命,但是至少該現象值得各個企業、企業家、員工和社會大眾深刻思考。如今企業采用的科學管理是否合理?是否把握了泰羅科學管理的實質?值得人們反思。此外,特別要指出的是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是否到位,因為富士康“自殺事件”幾乎都發生在剛剛進入企業的員工當中,這也反映了富士康對新員工培訓的失效性。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反思

富士康“自殺事件”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歸結起來普遍能讓人們接受的原因則是巨大的工作壓力。根據個別富士康員工透露,在富士康工作加班時間超長,工資漲幅卻很小,很容易引起員工的不滿。從中可以看出富士康采用了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來指導企業經營發展,但同時暴露了富士康對泰羅科學管理實質的誤解。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并未被富士康真正地運用到實處,當然富士康只是個個例,它實際上代表了多數企業對科學管理的認識,因此這些企業都應及時反思科學管理的實質。

1.泰羅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雇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聯系著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即科學管理的實質在于相信雇主和雇員兩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理解并能把握科學管理這一實質的企業數目甚少。就富士康而言,雖然該企業已經憑借其領導人郭臺銘先生卓越的才能和所有員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優越的業績,成為《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但是企業的巨大成功非但沒有帶來普通員工的成功,反而出現員工連環“自殺事件”,充分體現了該企業雇主和雇員利益的不一致。因此,該企業必須更加注重員工利益的實現,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目前,富士康的實際行動也證實了這一點,它宣布2010年6月1日起對基層員工加薪30%以上:作業員由原來的900元/月調升到1200元/月;作業員月薪高于900元者,上調升幅度不得低于30%;線長、組長在現有薪資標準基礎上調升30%以上等。此外,該企業構建關愛平臺,設立員工關愛熱線785785和員工關愛信息平臺;推動員工保障工作,執行“周休一”制度(員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開展加班管控保護稽核,推動員工救助工作,救助困難員工、慰問困難員工家屬、慰問患病員工、工傷員工,及時發放慰問金等。

2.“資方和工人的緊密、親切和個人之間的協作,是現代科學或責任管理的精髓。”這就要求企業構建一種和諧的、合作的先進企業文化,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從而從企業內部提高企業的效率。富士康“自殺事件”發生的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員工與上級、員工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更不能說他們能夠協作,導致員工精神壓力過大而無人傾訴,最終釀成了十幾個年輕輕的生命的結束。因此,企業必須加強上下級之間、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營造整個企業人員之間的和諧氛圍,讓管理者和員工在企業中找到“家”的感覺,把上下級和同事當成“家人”,從而使他們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快樂和榮譽,共同面對困難和危機,為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利益而努力。

3.“經理人如果指望從他的工人們那里獲得積極性,他就必須給他的工人以一般企業所沒有的一些特殊的刺激。”泰羅還進一步舉例說明了“特殊的刺激”的方式,如快速提拔和晉升,提高工資,提供比通常情況更好的環境和工作條件。他強調,更重要的是,這種特殊刺激還要結合著對他領導的工人以親切照顧和友好聯系一起進行,這只有出于真心實意地關心下屬的福利才能辦得到。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多數企業深刻思考的,目前提拔和提高工資似乎已經是大多數企業的激勵方式,但為員工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卻只是少數優秀企業的激勵方式。而對于要結合著對工人以親切照顧和友好聯系一起進行激勵方面,則能夠做到的企業少之又少,這也將是未來企業獲取成功必須要努力改進的方面,即要更加注重對員工精神方面的激勵和滿足,如對員工生活的關心和照顧、與員工保持友好的關系等。

4.“在科學管理下,工人在日常操作時,不允許他隨便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工具和辦法。但是,工人提出的改進的建議,不管是方法也好,或是工具也好,都應受到各種各樣的鼓勵。”泰羅還詳細闡述了如何對待工人提出的建議。即對工人的建議,資方應對其進行仔細的分析,如有必要還應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以精確地判斷新建議和老辦法的相對優點。一旦發現新方法比老辦法顯著優越時,就應采用它作為全企業的標準。此外,他還指出對工人的這種建議,應給予充分的榮譽;為了他的聰明才智,還應發給一筆現金作為酬勞。這點體現了科學管理對遵守規章制度的嚴格要求,但并沒有忽視人本的思想,它同時給予了員工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尊重了員工的個人觀點,相當于員工參與了企業管理,有利于員工積極性的提高。目前,企業讓員工參與管理的機會還相當不足,應進一步促進員工的參與度,廣泛征集整個企業員工的意見,集思廣益,幫助企業正確做出決策。

此外,這位“科學管理之父”警示到:對管理結構的實質或根本的道理,是不容誤解的。他指出,無視科學管理實質的結局就是一系列的罷工,隨之而來的是試圖作這種科學管理變革的人們的垮臺,整個企業的處境會比沒有采取變革措施前差很多??傊?泰羅科學管理的實質可以概括為:科學、協調、合作、最高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雇主和雇員的最大富裕。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不僅僅要注重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利益,而且同時要尊重員工和關心員工的利益。

三、科學管理理論的實踐

通過對富士康“自殺事件”中“自殺者”年齡結構的分析,以及對泰羅科學管理實質的反思,本文得出了富士康應該及時加強對企業新員工的有效培訓,在對新員工的培訓之前必須讓培訓者和新員工理解并把握科學管理的實質,在此基礎上開展新員工培訓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讓新員工順利融入企業組織、融入企業文化。

新員工培訓是指給企業的新雇員提供有關企業的基本背景情況,使員工了解所從事的工作的基本內容與方法,使他們明確自己工作的職責、程序、標準,并向他們初步灌輸企業及其部門所期望的態度、規范、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等,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地適應企業環境和新的工作崗位,使他們盡快進入角色。新員工的有效培訓不僅僅有利于企業的持續順利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一方面可以緩解新員工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由此產生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新員工對企業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正確看待企業的工作標準、工作要求和待遇,順利通過磨合期,在企業長期工作下去。由于富士康“自殺事件”暴露了該企業對新員工培訓的失效性,所以富士康應當加強對新員工的有效培訓。

富士康應該學習Intel和聯想的封閉培訓和指導人指導、惠普之道以及“海爾新員工培訓四步曲”等,從中吸取優秀的適合本企業的新員工培訓方式。而這些優秀企業新員工培訓的共同點則是注重人本管理,體現了科學管理的實質。它們通過人性化的培訓使新員工認同企業文化,進而培養員工的歸屬感,讓員工適應新的企業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但能使新員工真正被企業接納,同時能夠讓員工主動接納企業,從而增加了企業的附加值。此外,富士康還可以創造一些人性化的、特殊的適合本企業的培訓方式,如IT技術新老員工交流會,通過面對面的親切交流使富士康新員工真正了解和適應本企業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讓新員工具有歸屬感、有信心、有希望。

總之,在提倡“以人為本”社會中,企業應當注重落實科學管理的實質,即在注重科學管理的同時并不忽視人本管理;而且應當通過進一步加強人本管理,特別是對企業新員工的有效培訓,來促進企業和員工共同利益的實現,自然諸如富士康“自殺事件”的現象終將被消除。

四、科學管理理論的辯證思考

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理論,它是與時俱進的、不斷發展的理論,因此它并沒有過時,在當代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單個企業來說,該理論主張企業不僅僅注重科學管理,同時注重人本管理,不僅僅注重企業效益,同時注重員工利益。因此,對當代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效益較低或出現危機的企業,通過反思、理解和把握科學管理的實質,正確落實科學管理,將會帶領企業提高效益、走出危機。

對整個社會來說,由于該理論的真正基礎在于相信雇員和雇主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與當代社會中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相呼應,也進一步驗證了科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和社會性,科學管理的普及將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終將迎來和諧社會!

當然,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有一定的差異。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是從“經濟人”假設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因此個別觀點可能不符合當代實際,對于這些局限性后人應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傊?泰羅的科學管理的實質是科學、協調、合作、最高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雇主和雇員的最大富裕,它在注重科學管理的同時并未忽視人本管理。真正領悟到科學管理的實質,增進“資方和工人的緊密、親切和個人之間的協作”,不僅能夠促使企業擺脫困境,并且能夠指導企業和諧、健康、快速地發展,最終帶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永民.泰羅管理思想本質的再探討.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2).

[2]謝水明.“新經濟人”:科學管理的本質.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2(2).

[3]王躍軍.海爾新員工培訓四步曲.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5.

[4]張坤.IT新員工培訓.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5]F•W•泰羅,胡隆祖.科學管理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民主模型”通過改變公眾在科學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力圖實現公眾與政府、科學家之間的平等交流。公眾主體性的確立是這一理論目標得以確立的前提?!懊裰髂P汀本哂欣碚撋羁绦?、實用性和人文性。

關鍵詞:民主模型;科學傳播;公眾

“民主模型”是英國公眾對科學專家約翰,杜蘭特在繼本世紀60年代提出“缺失模型”之后建構的又一重要科學傳播模型的理解,是西方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發展的產物。同時,“民主模型”的建構又為科學傳播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方向,它強調公眾通過參與科學技術決策,形成與科學家、政府間的平等交流,從而實現科學傳播。其傳播促使公眾形成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激發公眾關注科學技術的熱情和興趣??茖W傳播的過程從單向線性傳播模式轉變成了幾方面共同參與的動態循環模式?!懊裰髂P汀钡慕嬍构娫诳茖W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公眾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尋求者,從科學技術的旁觀者變成引導科學技術發展的決策者。政府和科學家再也不能將自己的態度強加于公眾。公眾的態度由公眾自身的科學素養和價值觀念來決定?!懊裰髂P汀睂娭黧w性的強調展現出了現代科學傳播理論發展的精彩篇章,所以,本文擬通過挖掘公眾在科學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性內涵來闡明“民主模型”的建構所帶來的理論超越性。這一研究不僅能夠加深對西方公眾科學理論發展的理解,而且為國內科學傳播理論的研究開拓了思路。

一、“民主模型”的理論深刻性

在“民主模型”中,公眾的角色、地位發生改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公眾主體性的形成,構成了一個利益群體。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公眾才可能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成為主動的尋求者,從被動到主動的這種轉變使得西方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的發展發生了質的改變??茖W傳播理論發展的目標、建構的方式和產生的影響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圍繞著公眾利益群體的形成,“民主模型”在三個方面體現其理論發展的深刻性。

“民主模型”首先使科學傳播擺脫“科學+傳播”的理論窠臼。把科學傳播理解為“科學+傳播”是一種簡單的經驗認識,傳統的科學普及理論就是受這種認識的影響?!叭笔P汀比匀话芽茖W傳播看成是科學知識的傳播,是一種對公眾的灌輸?!扒榫衬P汀卑芽茖W傳播過程視為公眾對特定情境的理解過程。這里,傳播的內容擴大了,但內涵卻沒有改變。只有“民主模型”才從更深的層次上展開了科學傳播的內涵,在“科學+傳播”的理論框架中,傳播體現了一種強制關系,公眾被放在受眾位置上。只有突破公眾的受眾角色,科學傳播理論才可能擺脫“科學+傳播”的經驗認識。這一點明確地體現在了“民主模型”中。公眾在科學傳播過程中不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尋求,主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茖W傳播對于公眾來說成了一項有趣并有意義的論壇活動,它使公眾的思想得以表達,公眾的素質獲得提高,更使公眾的利益得以維護,就是在這種公眾的興趣和公眾所表達的態度相互交替轉化的動態循環過程中,“民主模型”詮釋了科學傳播。

其次,“民主模型”還突破傳統的科學傳播理論建構方法,傳統上,指導實踐的理論模型總是等到理論本身的全部內涵予以揭示后才得到進一步展開。如果等到從理論上給出科學傳播是什么的時候再來建構科學傳播模型,那么,有效的模型就永遠不可能產生。一方面,理論本身會發生不斷的變遷,另一方面,試圖尋找完善的理論也是不可能的?!懊裰髂P汀弊鳛榭茖W傳播的實踐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建構方法,即不去從本體上追問“科學傳播是什么”,而是從“為什么要進行科學傳播”和“怎樣實現科學傳播”人手探討科學傳播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問題??茖W傳播的合理性和科學的合理性緊密相連。尤其是在“把科學看作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知識”的解構主義觀點產生之后,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的目標,同樣也必然促使與之相關的科學傳播模型不斷調整。

最后,“民主模型”的建構展現出了西方科學哲學的理論發展線索??巳R姆克對科學哲學給出了初步的定義:科學哲學是通過對科學的目標、方法、標準、定義和理論進行邏輯的、方法論的分析,從而試圖理解科學的意義、方法和邏輯結構??茖W哲學的研究方法最初是邏輯分析,后來逐漸增加了歷史研究和社會學分析的方法,并且其研究對象也不斷發展??茖W哲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變化也影響了科學傳播模型的建構?!懊裰髂P汀蓖怀龅仫@示了科學哲學中的科學劃界對科學傳播理論發展的影響。實證主義為科學知識的劃界提出了實證的標準,在實證主義哲學下,科學知識只能由經驗或邏輯來確認而與交流傳播毫不相關?!叭笔P汀?deficit model)的建構應合了這種哲學。在“缺失模型”中,科學傳播成了機械的輸入與輸出過程,“情境模型”修正了“缺失模型”的機械性,認為公眾對科學專家的信任是情境化的科學知識形成的關鍵。這樣,“情境模型”就把公眾對科學家的態度和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聯系了起來??茖W知識的交流和傳播也就成了確證科學知識的手段,這種思想正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發展的產物。在SSK(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將常人方法論引入對科學工作的考察,“常人方法論者的科學工作研究所關注的是科學中的社會秩序,集中于對自然科學能力系統的經驗分析,以便揭示科學家是否也像日常行動者一樣努力通過各種權宜性的活動和方法來產生科學活動的社會秩序”。有些研究者如林奇就在實驗室民族志考察中將實驗室科學活動描述為“現場工作”和“現場交談”??梢?,“情境模型”更貼近SSK的視角?!懊裰髂P汀钡慕嬙谀撤N程度上則體現出后SSK研究的理論成果,在建構主義者那里,主觀性的因素被推到了極點,這就必然導致科學知識本身喪失了客觀性??茖W傳播被單純地引入到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中,這就取消了科學傳播相對于科學知識形成的獨立性,科學傳播的內涵遭遇到被片面化的危機?!懊裰髂P汀钡慕嫃目茖W哲學的角度說,是對建構論影響下的科學傳播理論的革新?!懊裰髂P汀睂⒐娞嵘秊橐粋€和科學家平等的利益群體,公眾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被融入科學的整個過程之中,這樣,科學的劃界既不按實證主義所訂立的僵硬的標準,又不像科學知識社會學中建構主義那樣隨心所欲,而是一個多元決定的復雜體系??茖W傳播貫穿于科學知識的專業生產和科學知識的社會化整個過程。

二、“民主模型”的理論實用性

“民主模型”作為指導科學傳播實踐的理論模型,其建構圍繞著科學傳播的實踐展開。它的功能性相對于“缺失模型”和“情境模型”顯得尤為突出,“民主模型”的指導性不僅是給予政府和科學家的,更是給予公眾的。公眾在“民主模型”中成了實踐

群體?!懊裰髂P汀卑芽茖W傳播引入公眾的社會生活,這就使得“民主模型”超越了學術研究的領域,進入到現實的社會生活領域??茖W傳播進入公眾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公眾的社會生活??茖W傳播越來越成為公眾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懊裰髂P汀痹诔浞煮w現科學傳播對于公眾的意義之外,還展現出科學傳播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獨特作用??茖W傳播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只是對科學技術成果的擴散,而且將其滲透到科學技術的生產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上。由此可見,一旦公眾成為科學傳播的實踐主體,科學傳播不僅影響著現實生活,更反過來影響著科學技術本身。

首先,透過“民主模型”可以發現科學傳播為公眾這一實踐群體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海德格爾曾說,“科學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是人在世之在的一種特定形式?!笨梢?,科學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一切科學,其合理性都將要在生活實踐中受到檢驗?!岸覀儗κ澜绲目茖W認識。都基于我們所生活的周圍世界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活動所體現(或顯示)出來的生活形式”。這其中更深一層次的表達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態度和思考能獲得生產性的應用?!痹凇懊裰髂P汀敝?,科學的態度和思考是通過公眾參與科技決策來實現的。公眾的這種參與活動不僅僅只是一時的興趣,而是對科學方法予以思考后付諸實施,進行練習和操作。用培根的一句話來說,科學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標應當是“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的生活”。而事實上,科學在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同時,科學傳播活動也就成為了公眾生活的一種方式。

其次,透過“民主模型”還能看到科學傳播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供了新途徑??茖W傳播對如何將求真與致用結合起來,對培養科學知識創新人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懊裰髂P汀彼鶑娬{的就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激發思維、培養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科學研究活動的靈魂,科學精神不立,科學認識和科學創造也必然匱乏,而科學精神培養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科學方法的掌握。梁啟超早在90多年前就慨嘆道;中國人“把科學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太呆了,太窄了,且不說那些鄙視科學的人都把它看成器用、末技,就是相對尊重科學的人,還是十有八九個不了解科學的性質。他們只知道科學研究所產生結果的價值,而不了解科學本身的價值,他們只有數學、幾何學、物理、化學的概念,而沒有科學的概念”?!懊裰髂P汀鼻∏√N涵著在傳播過程中實現科學精神方法和具體技術的一體化這一目的?!叭藗冋鞘褂昧烁骶咛厣姆椒?,才獲得了各不相同的知識”。于是,人們在傳播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科學技術。

最后,透過“民主模型”可以發現科學傳播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動力。在“民主模型”中,科學傳播與科學評價相結合,并把提高科學家的社會聲望和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相聯系。而公眾在這其中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社會聲望是衡量某一階層或職業角色社會地位的指標。然而,科學家的社會聲望與學術聲望同一般的社會聲望不盡相同,它反映了特定社會科學價值認知的程度和水平。巴伯曾說:“在現代社會中,科學與開放階層體系有一個重要的聯系。盡管把人們吸引到特殊職業生涯有許多不同動機,但在開放階層體系中授予任何既定職業之聲望程度,在人們對向他們開放的各種職業之中做出選擇時,是一個重要特別的因素?!倍姷闹С质强茖W家取得社會聲望的重要途徑,公眾可能在兩方面關注科學家并支持科學家的行為,一方面,公眾關注的是科學是否被誤用,科學的誤用所引發的一系列惡性社會后果,使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這一道德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家比常人更清楚他們的發明、創造的潛在價值,對發明成果的應用所產生的社會后果更具有預見性。因而,他們也應肩負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問題的關鍵不是科學家是否應對科學的應用負責,而是他們如何履行責任。換言之,社會能否為科學家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條件?!懊裰髂P汀敝泄姾涂茖W家、政府的平等交流,實際上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履行責任義務的平臺。另一方面,公眾關注科學的合理布局。宏觀上看,科學的合理布局取決于國家、地區的科技政策導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的布局是由社會的客觀需要決定的。社會的獎勵能夠引導科學家角色的交叉和轉換,促進科研人員的合理流動??茖W體系是嚴格自我控制的系統,它本質上拒絕一切非科學因素的干擾,但是,科學系統與社會系統又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互動??萍汲晒仨毭嫦蛏鐣?,并服務于社會。默頓早已指出科學聲望是科技獎勵的一種形式,從而也屬于科學自我控制的手段。因此,當社會系統作用于科學系統時,有效地用“科學聲望”這一調節器會帶來巨大的收獲。而公眾應該成為促成“科學聲望”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民主模型”中,公眾作為實踐群體正是被賦予了這種力量才成為了科學發展的新動力。

三、“民主模型”的理論人文性

現代學術的細密分類雖有助于研究,但也確實給“通識通學”帶來了屏障。不過,學科間的相關性和互滲性又給善于思考、樂于求知的人類帶來打通的“金鑰匙”。誠如沈致遠先生所說:“科學好比是一艘在霧海中夜航的輪船,需要人文來導航??茖W越發達,航船越大,速度也越快,如果缺乏正確的航向,就更容易觸礁,”但問題在于,尋找怎樣的人文來導航,如果是“以人為本”的人文,那么,就可以與科學相輔相成,造福人類,讓科學之船駛向金色的彼岸;如果是希特勒的納粹人文,那么,就只有觸礁沉船的厄運,“民主模型”為科學傳播向著人文方向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與此同時,公眾在科學傳播的實踐過程中,也上升為一個文化群體。

公眾是“民主模型”的核心主體。然而,公眾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是一個利益群體、實踐群體還是一個文化群體。在公眾主體那里,利益和人文是統一的。公眾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參與科學技術決策、發表意見、表明態度,就是要將科學技術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和為維護人類總體利益的人文價值統一起來?!耙匀藶楸尽钡娜宋木褚笞鹬厝?,重視人的幸福、人的權利、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尊重人格獨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對科學傳播來說,注重人文理念更是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茖W傳播不能僅僅停留在信息和知識的層面上,必須深入到較高層次的人類理解和人類智慧的境界?!懊裰髂P汀睘榭茖W傳播的人文發展指引了一條道路。在“民主模型”中,公眾參與科學決策提供給科學發展更多的人文關懷。由于公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以感性的方式接觸周圍的事物,這樣,公眾就容易擺脫工具理性的枷鎖,站在更加公正的立場上審視科學。在“民主模型”中,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人文性表現為公共領域中的科學成為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合理性基礎,并基于此提高公眾的科學判斷力。

“民主模型”的人文性一是表現為公眾的參與使得科學決策更加公正,公眾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必然滲透著人文精神。在普遍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下,公眾對科學的判斷最終要使科學以社會價值為方向,亦即科學要以社會認為符合人的尊嚴和有生活價值的方向來發展。對于這一問題的哲學思考并不能現實地改變科學發展的方向。因為價值觀念只有用于指導人們的行為才真正體現出其意義。所以,通過理論思考得出的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需要轉化為公眾的觀念。公眾只有內在地具有了這種價值觀念并參與決策,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站在社會價值立場上認識科學,接受科學的作用。

二是“民主模型”的建構借鑒了更多的人文方法,實現了真善美的內在統一。公眾作為實踐主體,就需要利用科學傳播來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判斷力。而科學素養和科學判斷力的提高則有賴于科學文化感受力的增強。將人文藝術的元素融入科學傳播是加強公眾的科學文化感受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懊裰髂P汀睆娬{公眾不是“粗淺地學習”科學知識,而是“深刻地認識”科學??茖W美感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提高對真的判斷力。按照理性文化去感受科學、死記硬背這種精神文化的順序,科學的美學作用和獨特點根本得不到發揮,根據對“認識”的定義,藝術認識活動雖然不獨立地提供對現實的理論摹寫和反映,但是,“藝術卻能夠在科學認識向需要它們的人的傳輸過程中。強化并以某種方式深化這些科學認識”,將公眾放在藝術的氛圍中感受科學已經為西方科學傳播學者所重視。所以,“民主模型”不僅要讓公眾認識到科學在當時有效的物質效應、價值以及實踐的必然性,而且要使公眾在精神領域享受科學獨特的美感?!懊裰髂P汀彪[含著把對世界的理論掌握與對世界的美學掌握以及實踐一精神掌握統一起來的意蘊。

責任編輯:戴群英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科學素養是高中生學習和成長必須要具備的內容。以現階段高中政治教學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高中生各項能力培養特點,明確新課改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做好高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工作,以此引導他們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  政治  思想素質  科學素養

【課題項目】本文為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課題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研究(JJS2018-088)成果。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持續提高中,我國教育事業也在隨之革新,尤其是科學素養得到了各大學校及任課教師的認可,在實踐教學中展現出了重要作用。簡單來說,科學素養是指與科學有關的知識、能力及思維習慣等修養。因此,在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師要在整合高中生學習和成長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各學科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全新的培育環境和課程,以此在強化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下面對高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工作進行深入分析。

1.提出明確的目標導向

通過預先了解高中生教育情況,明確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各個學??梢蕴岢雠c學生成長相符的科技教育與科學素養培養目標,并讓其成為學校建設發展的主要組成內容。觀察當前學校高中生成長和學習情況可知,領導者在設定科技教育發展目標時,要從以下幾點入手:其一,從傳統意義上針對少數人的科技教育轉變為全體學生的科技教育;其二,從以往的單一科技教育活動轉變為綜合且多方位的教育形式;其三,從封閉的校內科技教育形式轉變為開放化的科技教育形式;其四,讓科技特色轉變為學校教育優勢,促使每位教師和學生都擁有獨特的科學素養內涵。

2.全面落實課程統整策略

通常情況下,這一策略在推廣中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其一,學科教學[1]。這項工作作為科技教育的主導者,需要教師以概念思維、科學發展歷史等為依據,注重展現教學重難點,這樣不僅能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其二,校本課程在應用中具有多變性和適宜性,屬于整合校內外科技教育資源的重要平臺。通常情況下,教師會依據主題單元的方式,構建靈活的實踐教學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形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科技活動是以課外活動為主體推廣的,其會在實踐活動中充分融合現有知識和先進技術,能為高中生構建全新且優質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判斷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與消費”時,在完成預期設定的教學任務后,可以結合當前最具代表性的消費方式“網購”,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組織學生針對“傳統消費”與“新興科技”兩個話題進行矛盾與機遇的探討,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發展歷程,而且可以暢想自己在未來科技研發中的貢獻,從而引導他們從小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3.正確應用評價激勵策略

在新課改下,學校及教師針對高中生的評價必須要突破傳統理念的制約,讓過程與結果相融合,讓集體與個人相結合,這樣可以提出更為完善的科學素養發展性評價工作,確保高中生可以從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并形成強烈的自信心。通常情況下,政治教師引用評價形式會引用“學分+證書”的方式進行落實,而校本課程需要將“學分”和作品融合到一起實施評價。同時,學生要在學校期間修滿六個科技教育選修學分,并對他們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價與獎勵,優秀的可以頒發證書以資鼓勵。

4.合理推廣師生協同策略

了解高中學科教學情況可知,各個學科之間有極強關聯,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思想方法都有相通點。通過以主題單元為核心構建多樣化的科技教育校本課程,要求各科教師在溝通和探討中,為師生交流構建良好的交流平臺,這樣有助于在協同發展中,更好落實科學素養培育工作[2]。同時,在科學素養培養中,不同年級組和班級都能構建教師團隊,這樣有助于教師在協同發展中,了解更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思維,以此在整合自身教學優勢的基礎上,提出更加優質的跨學科校本科技教育課堂,促使高中生可以從中形成強烈的科學素養。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時,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可以根據本章節不同單元知識點,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科研活動。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例,教師可以以經濟全球化背景為核心,讓學生根據課下收集資料研究如何應對傳入國內的國外文化,及流入國外的中國文化,并讓他們談一談若你有機會去國外,你最想向他們介紹自己家鄉的什么文化,為什么?通過師生之間的協同交流,不僅能幫助高中生了解文化在國家發展中占據的地位,明確它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觀察生活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高中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受生活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素養所影響,逐漸優化自己的思想素質,這對新課改下的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至關重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高中政治教師而言,科學素養作為新課改提出的全新教育要求,也是高中生成長和學習所需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要在整合班級學生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基礎上,引用現代化教學理念與技術對教學內容和課堂環境進行優化,并組織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掌握更多政治素養,而且可以構建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明若彤,張慧芳,黃濤,劉三女牙.人工智能視域下的高中學生科學素養探討[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09):29-32.

[2]沙治剛.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2):15.

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近30年來,國際科學教學研究領域由于受到概念轉變理論、科學素養理念以及核心素養運動的影響,其研究內容逐漸呈現出了系統性、綜合性與整合性。國際科學教學的研究內容涉及以下四大領域: 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科學教學實驗研究、科學學習心理品質研究以及科學教師研究。圍繞上述核心領域,國際科學教學研究近30年來高被引突顯主題詞依次主要有迷思概念、心智模型、科學本質、科學素養、學習進階、社會性科學議題等。

關鍵詞: 科學教學; 主題領域與熱點; 概念學習; 科學素養; 科學本質

文獻標識碼: B

國際科學教與學研究領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顯著發展,由于受到建構主義、概念轉變理論、科學素養以及核心素養等不同理論與運動的影響,其研究內容也呈現出了系統性、綜合性與整合性??茖W教育由于其學科屬性和內在邏輯特征,科學教學研究的水平往往能夠反映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茖W教學價值就是科學教學活動和主體需要的關系,即教學應該滿足主體的需要[1]??茖W教學研究則是以科學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研究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結果,以及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和表現的過程。

為了能夠清晰、直觀地掌握與了解近30年來國際科學教學研究熱點的發展與變化。本研究選取了國際著名科學教學研究期刊《科學教學研究雜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JRST)作為研究對象。JRST是一本隸屬于美國科學教學研究協會(NARST)旗下的官方期刊,主要為科學教育研究者和從業者發表關于科學教學和學習以及科學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性論文。本研究通過知識圖譜技術,以JRST近30年來所出版的1853篇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探索與歸納了國際科學教學與學習心理領域近30年來熱點研究主題的演變軌跡,并對科學教學研究的主要領域進行了內容分析。

1  研究方法

首先選擇數據源,進入Web of Science數據庫進行關鍵詞檢索。將關鍵詞設定為“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將檢索方式設置為“出版物名稱”,并將檢索年限設定為199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然后進行論文篩選,將評論、編輯寄語、修正等不符合要求的論文予以刪除,最終收集到1853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接著進行圖譜繪制,將收集到的論文分別導入VOSviewer和Citespace兩款軟件中進行可視化圖譜的繪制。最后進行可視化分析,根據相應的研究結果進行內容分析和討論。

2  研究結果

2.1  JRST雜志刊文領域分析

使用VOSviewer對1853篇研究論文進行主題領域分析。主題詞的抽取源于已發表論文的“題目”與“摘要”,采用二進制算法(Binary counting)進行擬合,共提取出23643個主題詞,按照軟件提供的優先選擇方式,對共現次數≥10的主題詞進行抽取,共有715個主題詞符合要求。對主題詞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最終自動選取了相關性強度在前60%的主題詞進行可視化聚類分析,具體結果見圖1。項目的顏色決定了其所屬的類別,因此,從圖1的可視化網絡可以看出,JRST雜志刊文所涉及的主題領域主要有四大類:

2.1.1  科學概念學習研究

從圖1可以看出,國際科學概念學習研究主要涉及科學概念的認知機制研究(如概念理解與心智模型);使用概念圖或計算機模擬等手段輔助學生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科學概念內容研究(如大概念、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等)。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其認知過程中的心智模型研究一直是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的熱點方向。以Vosniadou為代表的學者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進行概念轉變研究過程中,對兒童科學概念的學習和認知發展進行了大量的心智模型的構建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認知架構理論和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往往被指代在個體認知功能運行期間(新信息被整合到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中)所產生的觀念架構,它是個體心理活動的特殊表征形式,是個體對事物狀態的一種模擬表征形式[2]。解析個體的心智模型能夠幫助研究者深入剖析學生已有的觀念架構,從而為促進個體的概念理解提供科學的實證依據以及為科學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提供相應的策略。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普及,以計算機與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通訊技術為創新與提升中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帶來了新土壤。例如,基于傳感器的手持技術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虛擬實驗技術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為學生科學學習提供了更為直觀、形象的體驗。這些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核心科學概念的學習,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信心以及態度等品質,并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2.1.2  科學教學實驗研究

科學教學研究類型主要有實驗、準實驗、定量、定性、人類學、調查以及現象學等內容。國際科學教學實驗研究主要圍繞被試的選取、控制組與實驗組的設置、教學干預、前后測、差異性分析、效應分析等內容展開。由于教學實驗研究對變量的控制與要求都十分嚴格,因此被試選取的隨機化與教學干預的精準化就顯得十分重要。樣本選擇或被試分組的隨機化是嚴格的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必不可少的環節。

科學教學實驗的研究結果往往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廣泛性,因此能夠為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工作者提供可借鑒與參考的信息。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大規模的教學實驗往往很難組織,科學教學實驗中的許多實證研究其規模都較小。這樣的研究可能缺乏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隨機抽樣的代表性,但卻為研究者對特定情境進行詳細與深入探究提供了該情境下的有力證據。實施大規模的隨機抽樣進行教學實驗其困難可想而知,研究人員常常會在抽樣之外保持隨機性,如為不同被試分配不同干預手段,保持隨機性或隨機地為不同的被試分配教師等。

科學教學實驗研究不同于科學研究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關注的研究對象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因此,科學教學實驗研究既要遵守在進行研究的當地環境中制定的道德準則,又要符合國際科學教育共同體廣泛期望的共同愿景。如被試在實驗前是否受到相關的影響(如興趣、態度、積極性、自信心等)、被試是否知情并同意參與教學實驗、研究人員如何客觀地收集數據,等等。由于教學研究的對象的動機、興趣以及積極性極易受到教學實驗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所以教師與研究者都應盡量客觀與公正。

2.1.3  科學學習心理研究

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興趣、自信心、期望、自我效能等心理品質的研究是科學學習心理方向的研究熱點。這些心理特質不僅影響著個體科學學習的效率,還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科學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自我效能、信念的研究主要涉及量表的開發研究與大規模的調查研究。

開發與表征個體科學學習態度、科學自我效能感以及科學學習興趣的量表一直是國際科學學習心理研究的熱點方向。這些問卷與量表的開發常常需要借助特定的軟件如SPSS、 Amos、 Mplus等,具體需要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來確定核心維度,再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來對問卷或某一要素的結構進行擬合與修正。而在具體的施測環節,科學教育領域近年來由于受到“學習進階”概念的影響,研究者常?;赗asch原理使用特定軟件(如Winstep、 Facet、 R等)來達成對個體態度、興趣以及自我效能的具體水平的測定與分析。

除了關注量表的開發與編制外,探究個體的科學學習興趣、態度以及自我效能等心理品質對其科學學業成就的影響,分析這些心理品質的內在聯系與邏輯,建構這些心理品質對個體科學素養發展的中介調節模型等實證研究也一直是本領域的熱點方向??傊?,不論是量表或問卷的開發和施測,還是對不同心理特質之間的回歸分析,亦或是某一心理特質模型的構建,研究者都會優先選擇使用特定的高階統計工具來實現科學學習心理領域特定研究方向的工作。

2.1.4  科學教師研究

科學教師作為教師整體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教學觀念、職業傾向性和教學行為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發展[3]。作為科學課程教與學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及執行者,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只有通過科學教師的具體實施才能得以落實與貫徹,并最終轉化成對學生現實的科學素養。

國際權威雜志《科學》于2013年第19期開設了一個專輯,該??闹黝}為“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Grand Challe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挑戰的具體內容除了涉及個體科學學習、科學與工程技術教育、科學教學評估等議題外,科學教師議題也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其中,涉及科學教師內容的主題有: 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科學教師職業技能與教學策略、科學教師應對NGSS的挑戰以及科學教師的ICT技能等[4]。表明當前科學教師研究正成為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主題,也引起了諸多學術機構和學者的重視。

從圖1還可以看出,科學教師PCK、共同體以及課堂觀察等也是當前科學教師研究的熱點方向。美國的科學教師共同體重視專業合作與專業學習,如科學教師除了會與科學教育研究人員、科學家或高等教育工作者合作外,還會與高等教育機構展開合作以提高科學教師對技術、工程和相關領域科學職業和高等教育機構的認識。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國家還重視科學教師通過反思在共同體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教學知識和技能來促進其專業發展。最終,科學教師能夠通過專業合作和專業學習成為反思性實踐者和終身學習者。

2.2  國際科學教學領域的主題演變

使用CiteSpace對論文進行熱點關鍵詞突顯分析,來探究近30年JRST持續關注的主題關鍵詞,以間接反映領域或相關熱點主題的變遷。具體使用CiteSpace進行熱點關鍵詞突顯分析。表1中的第1欄為突顯的熱點關鍵詞。第2欄為這些熱點關鍵詞的突顯強度,強度值越高表明其受到的關注與研究越廣泛,是該階段研究的熱點方向。第3欄與第4欄則分別代表了關鍵詞的突顯起始日期與截至日期,表明了該熱點關鍵詞突顯的具體時間范圍。最后一欄則是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示了這些關鍵詞的突顯時間范圍,即黑色突顯具體時間。從表1中的熱點關鍵詞來看,JRST雜志出版的論文,其熱點關鍵詞主要涉及學生的科學學習領域,有關科學教師(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以下將根據表1呈現的1990~2017年間的高被引突顯關鍵詞來分析近30年來國際科學教學領域的主題演變。

從表1中能夠發現,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科學學習領域有關學生科學學業成就、表現、技能以及相關能力的研究及其在性別上的差異研究就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隨后,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們進入了對學生迷思概念研究的新階段,且迷思概念研究熱度一直持續到了新世紀。迷思概念的突顯強度甚至達到了10.311,是1990~2017年間所有突顯關鍵詞中達到10以上強度的2個核心關鍵詞之一,這進一步說明了迷思概念研究是科學教育領域的熱點方向。這期間,對迷思概念的研究也開始從早期的簡單調查逐漸轉向了促進學生迷思概念轉變的實踐研究。具體來看,早期的研究者關注個體迷思概念的測查工具研究、個體科學概念的認知機制研究以及從建構主義視角分析學生的科學概念學習機制。到了中后期,研究者開始關注個體迷思概念的轉變策略研究,這從“策略”高達8.681的突顯強度及其突顯持續年份(1994~2003年)可以看出。

進入新世紀,研究者對個體的科學觀念、科學素養以及科學本質研究成為科學教育研究新的熱點方向。21世紀的科學教育處于一個旨在為所有學生實現科學素養而奮斗的時代[5]。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來,國際上對于科學素養的研究開始關注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幫助學生發展適切的科學本質觀已成為個體理解科學素養的行動目標之一。不同學者對科學本質展開了系統研究,如Lederman開發了一套測量學生科學本質觀問卷,問卷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就經驗性、試探性、推理性、創造性、理論性、社會文化嵌入性、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理論和規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6]。Deng對105篇科學本質實證研究的論文進行了綜述,這些文章的主題涉及學生科學本質觀調查、課程干預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以及科學本質觀與人口學變量、專業、科學學習之間關系的研究[7]。

不管是上世紀90年代對個體迷思概念及其轉變的建構,還是新世紀初的科學素養研究熱潮,它們都受到了來自美國科學進步協會于上世紀90年代所發布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以及美國國家理事會于1996年所發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科學教育文件的顯著影響。這些文件一致地將科學素養視為科學教育的終極培養目標,且十分重視科學教育領域核心概念和共通科學概念的學習與理解對促進個體科學素養發展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國際科學心理研究開始呈現出多樣性。如“學習進階”于2012年開始突顯,并一直到了2017年,且突顯強度甚至達到了11.115,這在所有關鍵詞中最高,表明基于學習進階的科學學習研究是當前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的國際前沿,受到了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極大關注與重視。雖然“學習進階”一詞早在2004年的一篇《學生長期科學概念發展的學習進階》的研究報告中就已經提出,美國國家理事會甚至于2005年在《建立州科學評價體系》中開發了個體科學概念學習的學習進階案例。但是,學習進階研究成為國際科學教育的熱點研究領域卻是在美國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發布科學教育框架(The NRC Framework)和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GSS)之后??蚣芎蜆藴实陌l布不僅肯定了工程與科學教育的交叉融合在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更開始重視以學習進階的形式表征學生科學概念理解與發展。

從2015年開始,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 SSI)開始突顯,SSI已經成為近幾年科學教育的新興研究領域。將SSI納入科學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教育具有科學素養的個體解決現代生活和社會文化中復雜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問題。對SSI的關注和重視是因為它對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科學本質觀有重要作用[8]。在科學課堂教學情境中引入SSI是針對傳統STS教育過分強調科技對社會的沖擊與道德兩難,卻不要求學生訴諸對話、推理、論證、情感、文化去思考問題的繼承與超越,SSI情境教學更關注道德和價值層面的探討。但早期的SSI更多的只是科學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和途徑,個體在基于SSI的科學學習過程中并未脫離對大量科學原理和概念死記硬背的現狀,學生最終也并未有效地構建這些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顯然,這樣的教學并不能為學生提供對科學的整體認識,也不能讓學生參與可以將科學知識用于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討論與活動之中,更不能幫助個體形成科學本質觀。

3  討論

通過可視化技術梳理了JRST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刊發的所有研究性論文,研究結果顯示: 國際科學教學研究領域呈現出四大核心領域: 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科學教學實驗研究;科學學習心理研究以及科學教師研究。圍繞上述核心領域的高被引主題關鍵詞突顯顯示: JRST近30年的研究焦點從前期關注學生迷思概念及其轉變策略,到新世紀側重個體科學素養發展及其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以及近幾年突顯的學習進階、科學論證、社會性科學議題等核心主題的研究。

這些主題的演變反映了不同階段的外部影響因素,如上世紀90年代對迷思概念的研究是受到了概念轉變理論與建構主義的影響,研究者從策略、認識論因素、概念結構、思維與推理及問題解決等方面深化對迷思概念的研究。新世紀初的科學素養研究熱潮則是受到上世紀末PISA、 TIMSS等一系列國際化科學素養測試運動帶來的影響。步入新世紀后,由于受到學習進階理論的影響,國際科學概念學習研究開始進入到關注個體對核心概念與跨學科概念學習的新階段。近期的科學能力(如科學論證、決策、解釋)研究因為受到科學素養與核心素養理念在基礎學科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化與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研究者開始關注具體的科學學科關鍵能力與品質。

國際科學教學研究除了關注個體的科學學習過程,科學教師的“教”及其專業發展也受到了科學教育領域有關學者的重視。如基于科學課堂觀察的科學教學研究、基于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科學教師的知識結構研究(PCK、 TPACK)等。不同研究方向既反映了科學教師研究領域內部方向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科學教師研究在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一些獨特魅力??茖W教師研究也受到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不同時期教育理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作為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之一,科學教師研究在未來科學教育研究領域中還會繼續受到關注與重視。

4  反思與啟示

國際科學教學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既指向學生的科學學習研究,也囊括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從研究類型來看,包含常見的調查研究和教學實驗研究;從研究方法和手段來看,既重視基于課堂觀察和訪談的質性研究,也不忽視基于大樣本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則主要包括概念轉變研究、心智模型研究、觀念建構研究、科學素養研究、科學思維研究以及科學能力研究,等等。劉知新先生指出:“科學教學(化學教學是它的一個分支)發展到今天,應體現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互補、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基本要求?!焙喲灾?,科學教學要以發展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宗旨,幫助學生建立物質世界觀、樹立科學倫理意識以及提升個體的社會責任,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發展。

國際科學教學研究內容領域和主題演進對我國當前科學教學研究領域的轉型和發展有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在研究對象上,應積極對科學教師展開研究??茖W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主體,對個體科學素養的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指導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科學教學研究領域的對象不應僅限于學生的科學學習。第二,從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手段上來看,相對于課堂觀察、訪談以及教學實驗等實證性、質性研究類型相形見絀,當前國內科學教學研究領域的量化、調查研究則顯得有些過猶不及。與國際科學教育領域以質性研究和實證研究見長不同的是,我國科學教育研究仍然以理論思辨式研究為主,這就為當前我國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轉型和發展提出了巨大挑戰。第三,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科學教育領域的研究者更偏好教學設計方向的研究,針對學生的心智模型、科學思維和科學能力等方向的研究成果整體較為薄弱。當前我國科學教育領域的不少研究成果仍然停留于課時教學設計研究或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且仍以思辨為主。我國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應積極嘗試向實證性、質性等的研究范式轉變,進而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能夠進一步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知新. 科學教學的價值[J].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18, 39(09): 17.

[2]Vosniadou S, Brewer W F. Mental models of the earth: A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2, 24(4): 535~585.

[3]梁永平. 理科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

[4]Hines P. J., Mervis J., McCartney M., et al. Grand challe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 [J]. Science, 2013, 340(6130): 291~323.

上一篇:符號新聞學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小學班主任工作的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