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

2023-09-22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1篇

產業創新的層次不包括() (10分)

A. 產品創新

B. 流程創新

C. 企業文化創新

D. 功能創新。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2 題 10

收藏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

)抓住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10分)

A. 康柏公司 ?

B. 聯想集團

C. DEC ?

D. DELL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DEC抓住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3 題 10

收藏

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形成的跨國技術人員社區對產業創新有以下作用:(

) (10分)

A. 帶來了最新的技術

B. 帶來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強了產業創新能力 ?

D. 推動了開放式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4 題

收藏

在以下哪些方面,產業集群比單個企業要優越?(?

A. 專業化的人才

B. 足夠的資金

C. 有效信息

D. 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 (10分)

第 5 題

收藏

網絡化創新模式的競爭從三個層次展開, 包括三個方面:(

) (10分)

A. 設計規則的競爭

B. 模塊創新的競爭

C. 集成創新的競爭

D. 制度創新的競爭.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6 題

收藏

產業集群是由以下哪些單位所構筑的網絡體系:(?

A. 企業供應商銷售商

) (10分) ?

B. 大學與科技機構

C. 中介機構金融機構

D. 地方政府.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7 題

收藏

只有健全完善市場體系, 才能聚集各類資源要素, 優化資源配置, 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增值。?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10分) ( 第 8 題

收藏

IBM之所以創新失敗,根本原因是局限于線性創新模式,未來很好利用網絡化創新模式。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9 題 10

收藏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10 題

收藏

和網絡化創新模式相比,線性創新在遵循統一界面標準的前提下,實現了創新的分散化。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B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2篇

【摘 要】思想政治課不是知識課,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課。政治教師在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社會實踐;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途徑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痹谛滦蝿菹?怎樣有效地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高等專業學校學生的素質?筆者認為,組織大學生以深入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實踐鍛煉為主要內容,以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公益勞動、專業生產實踐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社會實踐是堅定學生信念的“催化劑”

《課程標準》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高等學校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倍岣邔W生覺悟、規范和訓練其行為,做到“知行合一”,“信”無疑是首要前提。所謂“信”,是指信念,它是人們對某種政治主張、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的由衷信仰和強烈的責任感。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覺悟、外化為學生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實際,在社會實踐中去比較、去檢驗,并強烈地感受到“內化”與“外化”的必要性。社會實踐是促使學生形成堅定信念的“催化劑”,“知行合一”的中介和關鍵。在《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時,部分學生對現階段還要提倡艱苦奮斗表示不以為然。針對學生的這種思想,組織學生訪問了明星企業。通過調查訪問,使學生懂得“經濟發展了,但艱苦奮斗絕不能丟”,“艱苦奮斗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小結會上,一位家境較為富裕的男生說:“過去我一直大手大腳化錢,月生活費支出六百元以上,從未考慮過節約,有時隨便丟棄半成新的鞋、襪等,通過這次活動,我為過去的行為而慚愧?!?

二、社會實踐是鄉土教育的“好教材”

大學生能從實踐中深化和拓展知識,挖掘“鄉土”典型,加強鄉情教育,使學生倍感親近、親切,原來書本中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既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思想情感。大學生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學生說:“市場經濟講究物質利益,個人是物質利益的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放在首位是無可厚非的?!贬槍@一思想,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先進、真實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蕩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心悅誠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紅、村強、民富”。

三、社會實踐是培養興趣、發揮特長的“沃土”

培養學生正當的愛好和志趣,豐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時代特征和年齡特點,為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織了以社會調查為主要形式的“社會調研”興趣小組等。結合社會熱點,廣泛接觸社會,如針對國企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走訪了本市最大的私企——亞新礦業集體;針對企業轉軌問題,走訪了本市第二汽車運輸公司;針對富起來的農民如何消費問題,走訪了遜它克村;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研究,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在活動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社會調查基礎上撰寫的調查報告、小論文,分析入理,見解深刻。

四、社會實踐是學生能力的“培育場”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在實踐中培育。在進行“共同富?!苯虒W時,為把先富與共富關系講深講透,嘗試了社會實踐教學法,把一個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參觀工廠,訪問先富的私營企業主,調查農村走向共富的現狀,然后各小組撰寫參觀訪問記、調查報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既鞏固深化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能力,達到了預期目的。

誠然,作為推進素質教育途徑的社會實踐,其效果就是指由實施這一活動所引起的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覺悟水平等發展變化的社會效應。為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在社會實踐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對關系:

(一)“顯效果”和“隱效果”的關系。所謂社會實踐的“顯效果”,是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后在行為表現上所發生的種種有形變化。所謂社會實踐的“隱效果”,是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在思想認識,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無形變化。事實上,大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后在信念、興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學生身上所體現的這種“有形變化”和“無形變化”的矛盾運動,“無形變化”是“有形變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變化”則是“無形變化”的必然結果,兩者完整地體現了社會實踐的辯證效果。為此在實施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堅持兩分法,反對只把“顯效益”作為唯一效果的一點論觀點。

(二)主體和主導的關系。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如何,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關系。教師是主導,如活動內容、形式的選擇、活動中的組織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動后的總結交流,鞏固提高,均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學生則是主體,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參與者,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顛倒關系。

(三)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社會實踐是手段,是途徑,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手段時時要為目的服務,目的處處體現著手段的作用。切忌為社會實踐而實踐的形式主義,以杜絕負效應。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課推進素質的有效手段,貴在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舒紅.貴州教育科研[J].2003(6).

[2]鄧大剛.科教創新[J].2002(8).

[3]李歡.貴州師范大學學報[J].2006(增刊6).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內部審計受托責任《內部審計思想》

(一)

思想的解放,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永遠需要各種豐富的養料,這種養料首先就是豐富的思想資料的積累。1990年以來,我國許多學者開始至力于西方內部審計典籍的傳譯,成績斐然。如1990年,勞倫斯·索耶的《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作為“世界會計審計名著譯叢”引入中國。1995年,安德魯·錢伯斯等人合著的《內部審計》也被譯成中文出版發行。2005年,《索耶內部審計》(英文第五版)中譯本又一次隆重推出。學者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內部審計學術的繁榮,功不可沒。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學者研究內部審計的新作層出不窮。在浩瀚的研究著作中,內部審計的全球性職業組織——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歷經六十個春秋,堅持不懈地支持和推動的內部審計研究成果,有如璀璨的明星,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格外引人注目。

科學的邏輯就是大浪淘沙,瀝盡黃沙見黃金。IIA在其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推選出五十年來最具影響的十部著作。她們凝聚了內部審計理論學者和實踐家的思想智慧與體驗穎悟,實屬閃光的金子,值得我們著力特書。

總的來看,這十本著作可以歸為四類:一類是促進內部審計職業化的著作,包括IIA編纂的《內部審計職業準則匯編》和《內部審計質量保證檢查手冊》、艾爾文·格雷姆(Irvin Gleim)獨撰的《注冊內部審計師考試評論》;二類是直接提煉實務、指導實務的著作,即阿爾布雷克特(W.S.Albrecht)等人完成的《評估內部審計部門的業績》;三類是反映信息系統審計的著作,包括威廉·梅爾(WilliamcMair)等人合著的《計算機控制與審計》、斯坦福研究協會完成的《系統可審性與控制研究》;四類是體現內部審計思想性、學術性的著作,包括維克托·布林克(Victor z Brink)和赫伯特·維特(Herbert Witt)合著的《現代內部審計:評價業務與控制》、勞倫斯·索耶(Lawrence B Sawyer)和格林·薩姆納斯(GlennE Sumners)合著的《索耶內部審計:現代內部審計實務》、戴維·科瓦齊克(David Kowalozyk)撰著的《卡德默斯業務審計手冊》、保爾·希切(Paul Heeschen)和勞倫斯·索耶合著的《內部審計師手冊》。

維克托·布林克于1941年出版的《內部審計——性質、職能和程序方法》開內部審計專著之先河,《現代內部審計:評價業務與控制》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現代內部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撰寫的《現代內部審計實務》是一部世界性的審計名著,他將現代管理科學與內部審計職業實踐融為一體,強調業務導向和管理導向的綜合審計。索耶認為,現代內部審計通過評價組織的全部經營活動來為組織服務,審計人員應將視野轉向業務審計和管理審計,這需要新的態度、方法、分析和思想。索耶將重點放在管理審計上,認為管理審計是從企業顧問的角度審視經營活動,試圖從業務審計人員發現的缺陷中透視隱蔽的違背管理原則的行為,幫助管理層更加經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進行管理。但盡管作者較為深入地探討了內部審計職業化、控制等問題,大量的筆墨還是用于內部審計技術和方法的介紹。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性巨著《卡德默斯業務審計手冊》,由IIA首任秘書長布拉德福·卡德默斯(Bradford Cadmus)在1964年首版,戴維·科瓦齊克于1987年再版。這本專著闡述了業務審計的性質,認為“業務審計不是一種具有特定程序和技術的不同審計類別,而是一種探究、分析和思維的方式”,“業務審計的特征是由審計人員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決定的,而不是獨特的方法所決定的”,“而當審計人員真的認為需要對其探究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加以改變時,那就需要尋找指導他們進行業務審計的專門手冊了”??梢?,這本手冊意在改變人們傳統財務審計的思維模式,但受歷史環境和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局限,其內容和視角都略顯狹小。

另一部影響內部審計歷史進程的思想性巨著是1962年出版的威廉·倫納德(William.P.Leonard)撰著的《管理審計》。該書后被日本著名的內部審計學家青木茂男教授翻譯成日文,盛極一時。倫納德將管理職業界提出的管理審計和內部審計職業界提出的業務審計合而為一,他指出,管理審計是對各層次管理當局的管理能力實施的檢查,這本書旨在說明管理審計作為一種特定工具如何評價管理方法和企業各個職能領域的業績。作者基于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管理審計的基本概念,并詳細介紹了管理審計過程,而對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問題鮮有涉及。

英國學者安德魯·錢伯斯(Andrew D Chambers)等人合著的《內部審計》,也堪稱內部審計領域的經典著作。該書初版于1981年,再版于1987年,這正是內部審計職業化迅速發展的時期,所以作者從職業化的要求人手,探討了內部審計理論的主要構成(一套管理理論;內部審計作用的理論,包括獨立評價、為管理層提供建設性服務和職能沖突等概念;一套關于工作方法的理論),接著介紹了主要的審計技術,還考察了內部審計管理、計算機審計等問題,并對未來進行展望。除了構建理論框架,該書還在多處體現了其頗具啟發性的貢獻:介紹“審計行為科學”時探究了內部審計的矛盾、參與式審計等問題;討論“管理審計”時,在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審計基礎上增加了“公平性”審計(即從“3E”到“4E”)等。但該書同樣沒有對內部審計基本理論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

IIA研究基金會匯集理論界和實務界享有盛譽的學者編著的《內部審計思想》,是一部承載傳統、聚焦現在、啟迪未來的思想巨著?!秲炔繉徲嬎枷搿酚⑽陌嬖?ldquo;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全書“內部審計的歷史、發展和展望”;“內部審計和組織治理”;“內部審計是組織治理的必備要素”;“確認服務和咨詢服務”;“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審計”;“內部審計管理”;“獨立性和客觀性”;“內部審計系統化、規范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對內部審計的全面影響”?!秲炔繉徲嬎枷搿窙]有再去糾纏內部審計技術與方法層面的考察,而是直面內部審計的本質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既涉及長期困擾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也包括近十年來主要的前沿課題?!秲炔繉徲嬎枷搿氛凵涑鰜淼氖莾炔繉徲嫼徒M織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融合與交織,這對

于內部審計理論及實務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該著作各專題作者既具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內部審計思想》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提煉和升華,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啟發人們對內部審計的理性學術研究”,“扮演學術界和實務界溝通的橋梁”?!秲炔繉徲嬎枷搿?ldquo;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僅將觀點、方法或技術結合在一起,還將兩個不同的團體——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結合在一起”。正如該書序言所述,《內部審計思想》是IIA“成為學術思想領導者邁出的第一步”,這也是我們將此書命名為“內部審計思想”的緣由。

(二)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組織受托責任的失敗,沖擊著內部審計的理論與實務,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新課題日益受到關注。1999年,IIA通過了內部審計的新定義,內部審計被界定為“一種旨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營運的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力,以幫助實現組織目標”?!秲炔繉徲嬎枷搿氛菑睦碚摵蛯嵺`的結合來闡釋內部審計的新定義、新理念,提供了高屋建瓴的多維視角。此專著的貢獻表現在:

第一,彰顯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內部審計配置方式重大變革的全面認同。內部審計并非必然是組織內部設立的一項職能,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早已既成事實。由于涉及管轄權的利益之爭,內部審計的配置方式曾引起廣泛的爭論。安達信為安然提供內審服務引起的獨立性問題至今余波未了?!秲炔繉徲嬎枷搿分赋?,內部審計作為一項客觀的活動,并非必須在組織內部設立,這是IIA新定義的暗含之意,也是當代內部審計實務的顯著特征。內部審計的配置方式包括內置(在組織內部設置)、合作內審(組織內審部門與外部職業服務機構的合作)、完全外包(完全聘請外部服務提供者)幾種方式,組織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第二,夯實內部審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理論基礎。職業道德規范是內部審計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秲炔繉徲嬎枷搿废到y地討論了獨立性與客觀性問題,以及專業勝任能力的框架。莫茨(Mautz)曾指出:“獨立性問題對內部審計總是一個難題”。長期以來,獨立性與客觀性問題如同帶刺的玫瑰,學者或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秲炔繉徲嬎枷搿分y而上,以內部審計職業化為背景討論了獨立性與客觀性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獨立性與客觀性的概念:客觀性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未不恰當地影響評價、判斷和決策的精神狀態;獨立性則是指不存在威脅客觀性的重大利益沖突。作者認為獨立性依附于客觀性,一味執著于獨立性容易造成內審部門和被審計單位的沖突與對立。因此,不要過分強調獨立性,而應重點關注客觀性;進而,作者提出一個便于內部審計人員識別和管理影響客觀性威脅因素的框架,分析了威脅客觀性的具體因素,以及減小和管理這些威脅因素的工具。

專業勝任能力是職業道德的要素之一,內部審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內審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秲炔繉徲嬎枷搿坊仡櫫藢W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IIA的《內部審計專業勝任能力框架》(CFIA),分別探討了內部審計入門者、勝任的內審人員、內審管理者所應具備的技能和品質。

第三,突出內部審計的確認與咨詢職能,并將其貫穿全書。IIA在新定義中正式將內部審計的職能界定為確認服務和咨詢服務?!秲炔繉徲嬎枷搿窂膬r值增值出發,分析多客戶的各種不同需求,指出傳統單一內部審計服務的缺陷,并給出一個確認與咨詢服務類型的連續統一體,涵蓋了財務審計、業績審計、快速反應審計、評估服務、協調服務及補救服務。不僅如此,作者還針對確認服務,分析了確認服務的等級、審計證據與確認服務的類型及等級的關系、向外部提供確認服務、舞弊調查等問題;針對咨詢服務,考察了混合項目、確認與咨詢服務的平衡、咨詢服務的限制因素、咨詢服務的風險與收益等問題。在其他章節,各專題的討論都緊緊圍繞內部審計的確認和咨詢職能展開。

第四,置內部審計于組織治理的框架下予以考察,分析內部審計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及內部審計的作用,視內部審計為組織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風險和控制都是組織治理的關鍵要素,內部審計人員的職責包括監控、評價和分析組織的風險與控制,《內部審計思想》強調以良好的公司治理為目標,以風險管理為核心,視控制為一個過程,而內部審計的基本治理活動就是進行“風險監控”和提供“控制確認”。監控風險包括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組織的潛在影響、確定應對風險的策略,及之后監控新風險的環境、監控現行的風險策略和相應的控制措施等??刂剖枪芾韺訛榱颂岣邔崿F既定目的和目標的可能性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是管理層適當地計劃、組織和指揮的結果,控制確認關鍵是保證控制措施處于正確的位置以處理組織風險,包括評價高層基調、評估控制環境、測試控制有效性、評價管理層監控程序的有效性、向相關主體報告評估結果?!秲炔繉徲嬎枷搿氛J為,內部審計是組織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內部審計能夠改善治理、實現“善治”,內部審計是組織治理的“守門員”。

第五,凸顯內部審計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審計這一全新領域的巨大潛力。著名學者威廉·金尼(William R.Kinney)系統地介紹了風險管理審計過程?;?ldquo;企業風險是有礙于實現組織目標威脅因素”的定義,他將企業風險劃分為外部環境風險、經營過程和資產損失風險、信息風險三類。依托COSO“企業風險管理(ERM)框架”的要素(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來分析風險管理審計過程。金尼認為,ERM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隱含了某些認定,針對這些“風險認定”,內部審計可進行單獨評價,從而完成對風險管理的審計。金尼的研究為學者開辟了一塊新的土壤,為實務界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指南。

第六,將內部審計視為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過程。IIA在1999年提出的內部審計新定義中,強調內部審計要采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然而學術界對系統化、規范化的內部審計過程的討論卻不多見?!秲炔繉徲嬎枷搿窐嬙炝艘粋€由業務類型、內部審計合作程度和組織特征三個維度組成的背景框架,業務類型是連續統一體,包括從內控測試的傳統遵循性審計,到測試業務及業績的業務審計,再到咨詢服務;內部審計合作程度則從“完全內置”,到“一定程度的內外合作”,再到“完全外包”;組織特征包括行業、國家、法律環境、組織規模、組織文化、內部審計部門的復合技能等因素。以此背景框架為基礎,作者考察了內部審計的項目計劃、項目執行及項目結果溝通過程。內部審計過程觀必將深刻影響學者和實務界人士的思維方式。

第七,以“審計本質是一種控制”為主旨?!秲炔繉徲嬎枷搿窂牟煌嵌忍接憙炔繉徲嫷闹卮髥栴},但殊途同歸,即內部審計本質上仍是一種控制,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組織管理風險、

促進有效治理,實現組織目標。追尋內部審計的歷史軌跡,無論在財務領域還是經營領域,無論是財務審計還是管理審計,內部審詩一直是一種控制機制??v覽內部審計的當前實務,無論是在組織治理中發揮監控風險、控制確認的職能,還是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過程中對“風險認定”的單獨評價,或是在控制自我評估中扮演“促導者”的角色,內部審計仍是一種控制機制。展望未來,責任與控制仍將是內部審計永恒的主題。

第八,充分考慮信息技術(IT)對內部審計理論和實務的全面影響?!秲炔繉徲嬎枷搿坊仡櫫薎T的進步對內部審計發展的積極促動.并對未來進行展望,全面考察了當前IT對組織治理、確認與咨詢服務、風險管理、內審部門管理、獨立性與客觀性、內部審計過程的影響。研究表明,IT對內部審計的對象與方式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滲透性的影響。從對象上看,信息技術改變了企業的內部經營流程,改變了組織和外界聯系的方式,從而改變了組織的風險、內部控制以及所需確認的領域;從方式上講,隨著IT的發展,各種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和技術不斷涌現,徹底變革了傳統的審計模式。所以,IT不僅是組織管理過程和戰略的驅動者與協進者,也是內部審計活動的驅動者和協進者。

最后,以管理職能為主線,系統討論內部審計管理?!秲炔繉徲嬎枷搿诽貏e將內部審計管理作為一個重要議題,作者基于管理職能,分別探討了內部審計計劃、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結構、內部審計人員的配備、內部審計部門的領導及控制。作者強調了溝通對于有效內部審計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溝通是改善治理、建立“客戶”關系基礎、協調審計工作并完成目標的前提。其論述嚴謹而不失啟迪,如討論內部審計部門是否應視為投資中心,內部審計部門如何成為組織的管理培訓基地,內部審計部門人力資本戰略模式怎樣選擇、知識資源如何管理等諸多問題,極大了拓寬了內部審計管理研究的視野,豐富了內部審計管理實務。

當然,《內部審計思想》并非完美,在不少方面還有待研究。

首先,內部審計配置方式研究不夠深入。認可內部審計外包是IIA新定義作出的重大調整,但合作內審程度、方式的選擇是不確定的。那么,除了合格內部審計人員的短缺,影響這種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如信息技術如何影響企業的經營流程進而影響內部審計的配置方式,組織規模、行業特征會產生什么影響,組織文化、社會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吉爾·考特曼徹(GilCourtemanche)曾呼吁“不能閹割掉內部審計極具價值的功能”??紤]配置方式選擇時,內部審計成本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如何進行理性的內部審計外包成本收益分析,如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的收益如何衡量,內部審計部門成為組織的管理培訓基地會對內部審計配置方式產生什么影響等。組織該如何抉擇配置方式,《內部審計思想》沒有給出具體答案或指導。

其次,未討論內部控制問題。無論是對于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還是從內部審計的職業地位來講,內部控制都舉足輕重。1971年IIA第3號“內部審計師責任說明書”將內部控制評價作為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1977年美國的《國外反貪污行賄法》更是確立了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方面的法定職責;吉爾·考特曼徹分析內部審計研究時也指出,“內部控制”是現代內部審計的主要產品;安德魯·錢伯斯等認為內部審計所應擁有的一套管理理論須以內部控制概念為中心;維克托·布林克在回首IIA五十年時指出,內部審計最該關注的是“內部控制”?!秲炔繉徲嬎枷搿穮s避開了這個問題。COSO在2004年9月正式發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報告,稱ERM框架并非對原有內部控制框架的替代,那么,ERM與內部控制的關系、內部控制的框架構成、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等等,仍是重大的理論問題。

再次,沒有系統研究內部審計準則的相關問題。內部審計準則既屬于基本理論范疇,也是理論和實務溝通的橋梁,還是內部審計職業化的必要條件。內部審計準則也是一個豐富的研究領域,目前比較迫切的問題包括:研究不同的內部審計需求與不同的證據充分性、相關性、可靠性的關系,以便與審計委員會、業務經理、外部審計師進行有效的溝通;研究什么樣的內部審計服務可以滿足公司治理的要求;研究認定關鍵風險的指標并建立連續不斷地認定風險并作出決策的信息系統;研究實施咨詢活動時如何保持內部審計人員的客觀性;研究如何確保審計信息及管理信息的安全;研究如何評估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關聯的確認性服務;研究內部審計與企業再造的關系;研究內部審計服務價值的評估問題;研究如何評估企業行為規范的價值;研究內部審計與組織整合的關系;研究提高審計效能的技術與方法等。為此,內部審計準則研究不可回避。

最后,咨詢職能的獨立嚴重影響了傳統確認服務的理論與實務體系。傳統的內部審計一直強調“評價”的同時“提供改善建議”,確認為主、兼顧咨詢。1999年IIA的新定義則將確認服務與咨詢服務并行,這使諸多問題接踵而至:理論上,咨詢服務沖擊了原有的、圍繞確認職能所構建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概念,如審計的定義、獨立性與客觀性問題等,正因為此,《內部審計思想》未能、也難以形成一個邏輯的理論系統;實務上,咨詢服務破壞了委托人、審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的三方關系,帶來自我檢查威脅、確認項目運行過程可能受阻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如此,既有的內部審計實務框架以確認服務為核心,咨詢服務的實務框架應如何構建、與確認服務的框架如何協調,值得探討。咨詢服務能否獨立于確認職能之外,兩種職能之間會有哪些沖突,亟待進一步的思考。

此外,《內部審計思想》在經驗研究方面還很匱乏,與外部審計相比,內部審計的經驗研究捉襟見肘,這部分是囿于相關資料的獲取困難,但一些已有的經驗數據也未被學者們所重視。經驗研究的不足必將制約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

然而,瑕不掩瑜,學者秉先賢遺風,把握時代脈搏,以其卓爾不群的理智才干,博大精深的學術素養,見微知著的哲學思維,使《內部審計思想》成為本世紀初內部審計領域最具思想性的著作。

(三)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內部審計理論和實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與諸多內部審計學者及實務界人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內部審計本質上屬于受托責任問題。在各種組織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受托責任普遍存在的今天,內部審計作為受托責任系統中一種重要的控制機制,它可以評價和改善受托責任系統。在我國會計審計界,楊時展先生最早將西方受托責任概念引入中國,認為受托責任是一切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審計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90年代,學者進一步指出,受托責任不僅僅是一個動態概念,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支配著審計發生、發展的思想。大量的豐富史料證明,受托責任系統的發展主導了內部審計性質的變遷。

眾多學者認為,將受托責任分為受托財務責任和受托管理責任,奠定了現代內部審計堅實的理論基礎,現代內部審計正是包

括內部財務審計和內部管理審計的綜合審計;這種綜合審計是組織復雜受托責任系統中確保各種受托責任有效履行的控制機制。對于組織外部受托責任,內部審計行使確認之職,成為董事會、高管層履行受托財務責任和受托管理責任的得力助手;對于內部層級受托責任,內部審計確認與咨詢職能并舉,為評價各經營管理層業績、改善業務營運盡應有之力;對于橫向的水平受托責任,內部審計還可盡協調之責。作為受托責任系統控制機制的內部審計,已然成為“透視整個組織的窗口”,成為組織治理各相關方賴依存在與發展的極具價值的資源,最終成為組織增值的促導者。這是內部審計發展的結果,也是幾代審計學人的感悟。

1988年,楊樹滋和鮑國明教授合作完成《內部審計概論》,1989年,徐政旦教授出版了《內部審計學》,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發表的內部審計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1990年后,一系列西方會計審計名著被引入中國,一批年輕的學者撰著了高水平的內部審計博士論文。諸多學者的共同努力,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內部審計學術的發展。但無論是內部審計的規范研究還是經驗研究,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繼續跟蹤內部審計的前沿思想理念及其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內部審計的研究應和具體的受托責任實踐相結合,考慮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同的社會制度背景以及組織受托責任系統的異同,形成對我國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內部審計理論。

我國內部審計制度確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部審計的工作是靠政府審計機關推動的,中國內部審計協(學)會在促進學術研究和實務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工商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也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內部審計實務正是在這種摸索和積累中成長。特別是2003年以來,審計署發布了新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內部審計準則,《內部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框架》的研究初步成型,《中國內部審計規范》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國內部審計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當然,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內部審計理念和工作水平發展不均衡,既有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媲美的內審組織,也有尚處萌芽狀態的內部審計;普遍缺乏對內部審計重要性的認識;內審人員的專業水準參差不齊;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內審人員職責定位模糊等。任重而道遠,理論界和實務界還需付出前赴后繼的努力。

(編輯 程瑞川)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基

[收稿日期]2015-02-26

[作者簡介]瞿曉琳(1983—),女,湖北洪湖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決城市民生問題的基本經驗研究”(項目編號:12CDJ004)、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國共產黨對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項目編號:2013M540630)的階段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十八大把它們統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是這一理論體系中最為基礎的理論,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成為黨的基本理論后來繼續創新和發展的新起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最為直接的理論基礎。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三大和十五大的定位,充分說明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本源理論。并且,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它們之間的歷史關聯與思想淵源的說明也足以證明,鄧小平理論是它得以提出的基礎。黨的十四大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冠名稱謂鄧小平理論;而黨的十五大指出,由于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所以,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十六大在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來源時說,它是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則認為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然而,僅從鄧小平理論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之間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來把鄧小平理論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厚根基”,顯然在邏輯上是缺乏說服力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該從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來看鄧小平理論的“根基地位”。

從一般意義上,凡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理論體系”的理論成果,“關鍵是要看是否具備了以下四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有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二是有著力解決的中心問題,三是有圍繞中心問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四是經得起實踐的檢驗。”[1]P9黨中央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鍵在于它們在上述幾個方面存在內在的一致性。首先,這幾大理論成果都堅持以實事求是為精髓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其次,這幾大理論成果都著重闡述“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第三,這幾大理論成果始終堅持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和國際戰略等重大問題上,雖然幾個理論成果都有新的進展,但就總體框架和基本觀點來講,都保持著基本一致,或者說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礎上的進展。這包括:關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關于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判斷;關于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思路;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選擇;關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主張;關于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不斷培育“四有”社會主義新人的文化設計;關于“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構想;關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關于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的重要理念;關于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戰略思考等等。第四,這幾大理論成果均產生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其科學性和真理性又都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檢驗。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毫無疑問,從歷史的時序性與連續性來看,最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獨占歷史先機,顯然在回答當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一系列最為緊迫和最為重要的問題中,創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邏輯上得以成立的最基本的條件,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基。其根基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重新確立和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方法的保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運用“實事求是”這一根本思想武器,正確地回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歷史證明,毛澤東所創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極大地提高了全黨的理論水平,確保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事業發展。中國革命的勝利,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正如陳云在1977年所指出的那樣,七大以后,“革命發展的那種排山倒海、摧枯拉朽迅猛異常的形勢真是大大超過了預料。今天回顧起來,全黨干部首先是高級干部,通過延安整風掌握了毛主席倡導的實事求是這個作風,的確起了決定的作用。”[2]遺憾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黨逐漸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遭到了嚴重破壞,致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

粉碎“四人幫”后,廣大干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徹底糾正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但是,這一順應時勢的愿望一度遭到嚴重阻礙,黨和國家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局面。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家建設百廢待興,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熱潮涌起。國內外大勢呼喚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

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環節,大力提倡實事求是。鄧小平以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非凡的革命膽略,率先批評了“兩個凡是”,開啟了新時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先河;支持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恢復黨的思想路線做必要的輿論準備;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重新確立并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

具體地說,鄧小平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中作出的卓越貢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深刻揭示了實事求是在整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中的精髓地位和在實踐中的決定地位。鄧小平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根本點,多次談到:“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3]P143“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3]P126他認為實事求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起著決定作用。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不實事求是,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可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也就不可能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對黨的思想路線進行了完整的表述。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3]P278雖然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都可以包含在實事求是中,在實事求是中得到體現,但是鄧小平的表述把四者連貫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來,不僅使概念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把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到了新的高度。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在此基礎上正式表述為:“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十二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多次修改黨章,但關于黨的思想路線的表述一直沿用十二大的。第三,把解放思想看作是實事求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論上深刻分析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內在聯系。為了打破思想禁錮,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并大聲疾呼“解放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鄧小平說:“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3]P279“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3]P62能否解放思想,能否從過了時的思想、觀念和體制中解放出來,是能否做到實事求是的前提。在實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個字,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連為一體,是鄧小平的一個創造。要真正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

鄧小平重新確立和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與實質,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原則,而且是首先確立起來的原則。其次,實事求是是新時期黨的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得以制定和貫徹的基礎和條件。正如江澤民所強調的那樣:“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步前進,改革和建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4]P250顯然,沒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二、通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存在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實踐程度和表述方式,雖然都面臨著共同的歷史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其各自對這一歷史主題的理論揭示具有重點、程度、方式的差別。鄧小平理論側重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同時,著重回答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則在上述回答的基礎上,側重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發展和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而鄧小平理論所回答的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所謂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指學科或思想體系所要首先研究和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研究和解決學科或思想體系內其他所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是社會主義這一學科或思想體系所要研究和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一問題研究和解決的路線與方向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學說或思想體系的性質和方向;這一問題的成功解決與否,直接關系到其他基本問題的解決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這一問題的研究和回答貫穿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在理論上高于其他問題。

而從上述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歷史主題的理論回答來看,主要由鄧小平理論回答的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顯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為基礎性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運動中,人們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的固定的觀念,存在種種不同程度的誤解和偏差:把馬克思主義本本中所描述的社會主義構想當成了勿庸置疑的先驗原則,社會主義的實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這些“原則”;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問題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圣化和蘇聯模式普遍化,這使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和挫折。鄧小平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5]P116“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提問方式本身就極具膽識和洞見,它抓住了整個社會主義的主題、核心、靈魂和命脈。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針對傳統的社會主義觀,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新論。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最后,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多年理論思考的基礎上,他給社會主義下了一個新的而且是結論性的定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5]P373這一論斷,把手段和目的統一起來,廓清了不合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還要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最終要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解決中得到回答。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方位覆蓋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的宏大社會系統工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不畏艱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實踐中,提出了小康目標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并且提出了保證這一戰略目標實現的一整套“相互關聯”的“管用”的路線方針政策,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這些路線方針政策的核心,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黨的基本路線,鄧小平非??粗?。他多次講:“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5]P370-371他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我們的政治路線,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松”[5]P64,“離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沒有根,沒有方向”[3]P278,“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5]P368。這條路徑在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最大的創新之處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明確地區分開來,把資本主義也區分為制度層面和發展生產力的方法論層面,使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所用,從經濟體制層面解決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勾勒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的基本觀點的輪廓鄧小平理論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些觀點相互聯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的基本觀點。

——鄧小平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為堅實的理論基礎。鄧小平非常鮮明的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提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還在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毛澤東關于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等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鄧小平在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的思想的基礎上,更為科學地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他明確指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強調黨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鄧小平根據20世紀后半葉國際局勢的變化,明確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因此,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上,必須實行對外開放,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鄧小平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多方面的實踐經驗,第一次初步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道路。他在毛澤東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他強調不照搬書本,不照搬外國模式;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還在中共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有的正確判斷的基礎上,以比中共八大更為堅定態度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鄧小平還根據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實踐,從理論和實踐上初步闡明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他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鄧小平把新中國建立之初和隨后形成的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強調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

上述這些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鄧小平又把他們概括為“一個中心”和“兩個基點”,并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要長期堅持不動搖。

——鄧小平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在發展的目標上,鄧小平在由他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總目標和過去已經形成的“四個現代化”這一具體目標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民主政治);并強調通過體制改革達到這些目標。在發展步驟上,鄧小平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期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指明了我國體制改革的目標。尤其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鄧小平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矛盾,計劃和市場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標志;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要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變化,明確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他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鄧小平在毛澤東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陸續提出的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即“一綱四目”的基礎上,根據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和中國的實際,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這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上述這些重大理論觀點,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繼承前人,又根據改革開放新的實踐、創新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重要成果。當然,以上所述僅僅是鄧小平理論的犖犖大端。它還有其他許多內容,還要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但就其所涵蓋的內容和涉及的范疇而言,它已經是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如果分析其內在的邏輯結構,我們發現它由三個理論層面構成:一是基本內涵理論(或稱基礎理論),包括本文第一部分的思想路線、第二部分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改革開放論等。它們回答了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質的規定、歷史方位、實現途徑等最基本的問題。二是總體布局理論(或稱實體理論),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是實現條件理論(或稱保障理論),包括國防和軍隊建設、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實踐證明,開創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包括內部外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一系列必備條件的切實保障。正如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6]P204鄧小平理論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整套科學思想。因此,這個理論必然包括實現條件和保障手段的內容。即使就一般意義的科學理論體系而言,“條件理論”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從“條件理論”的角度,把科學社會主義概括為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

如同所有有生命力的事物一樣,鄧小平理論也是要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的理論。之后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結合新的實踐,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都是對上述諸方面的豐富和發展。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在鄧小平設計的“三位一體”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的十七大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理論作出更為科學的概括,使其突出黨的建設和包含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黨的十八大則更加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擴展為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傮w布局理論正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經驗,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四、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不僅充分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而且證明了鄧小平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有力的支撐,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在經濟總量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居世界第二,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遠超同期世界2.8%的經濟年均增速。1978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僅有381元,1987年達到1112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至10542元,2007年突破兩萬元至20169元,2010年突破三萬元大關至30015元。而2012年人均GDP達到38420元,扣除價格因素,較1978年增長16.2倍,年均增長8.7%。與此同時,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收入國家。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多人口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30多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后采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準。根據1978年標準,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準,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準,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臺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臺和21.0輛。[7]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理論的發展,可以說,一切皆源自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理論的淵源方面,也可以說主要源于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黨把“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的理論結晶,是把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的這一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持續付諸實踐的結果,是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是持續的理論創新的結果??傊?,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創造性的獨特貢獻,搭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厚根基。

[參考文獻]

[1]中宣部理論局.理論熱點18題[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4.

[2]陳云.堅持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N].人民日報,1977-09-28.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鑄輝煌經濟發展譜新篇——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N].人民日報,2013-11-06.

Key words:Deng Xiaoping Theory;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groundwork

(責任編輯:朱文鴻)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5篇

產業創新的層次不包括() (10分)

A. 產品創新

B. 流程創新

C. 企業文化創新

D. 功能創新。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2 題 10

收藏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

)抓住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10分)

A. 康柏公司 ?

B. 聯想集團

C. DEC ?

D. DELL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DEC抓住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3 題 10

收藏

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形成的跨國技術人員社區對產業創新有以下作用:(

) (10分)

A. 帶來了最新的技術

B. 帶來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強了產業創新能力 ?

D. 推動了開放式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4 題

收藏

在以下哪些方面,產業集群比單個企業要優越?(?

A. 專業化的人才

B. 足夠的資金

C. 有效信息

D. 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 (10分)

第 5 題

收藏

網絡化創新模式的競爭從三個層次展開, 包括三個方面:(

) (10分)

A. 設計規則的競爭

B. 模塊創新的競爭

C. 集成創新的競爭

D. 制度創新的競爭.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6 題

收藏

產業集群是由以下哪些單位所構筑的網絡體系:(?

A. 企業供應商銷售商

) (10分) ?

B. 大學與科技機構

C. 中介機構金融機構

D. 地方政府.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7 題

收藏

只有健全完善市場體系, 才能聚集各類資源要素, 優化資源配置, 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增值。?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10分) ( 第 8 題

收藏

IBM之所以創新失敗,根本原因是局限于線性創新模式,未來很好利用網絡化創新模式。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9 題 10

收藏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10 題

收藏

和網絡化創新模式相比,線性創新在遵循統一界面標準的前提下,實現了創新的分散化。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B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社會實踐理論范文第6篇

產業創新的層次不包括() (10分)

A. 產品創新

B. 流程創新

C. 企業文化創新

D. 功能創新。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2 題 10

收藏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

)抓住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10分)

A. 康柏公司 ?

B. 聯想集團

C. DEC ?

D. DELL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C 你答對了! 解析:

機會,成長為小型機領域的霸主。 在網絡化創新模式下,IBM沒有關注到小型機市場,仍然關注大型機市場,導致DEC抓住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3 題 10

收藏

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形成的跨國技術人員社區對產業創新有以下作用:(

) (10分)

A. 帶來了最新的技術

B. 帶來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強了產業創新能力 ?

D. 推動了開放式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4 題

收藏

在以下哪些方面,產業集群比單個企業要優越?(?

A. 專業化的人才

B. 足夠的資金

C. 有效信息

D. 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 (10分)

第 5 題

收藏

網絡化創新模式的競爭從三個層次展開, 包括三個方面:(

) (10分)

A. 設計規則的競爭

B. 模塊創新的競爭

C. 集成創新的競爭

D. 制度創新的競爭.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6 題

收藏

產業集群是由以下哪些單位所構筑的網絡體系:(?

A. 企業供應商銷售商

) (10分) ?

B. 大學與科技機構

C. 中介機構金融機構

D. 地方政府.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B,C,D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7 題

收藏

只有健全完善市場體系, 才能聚集各類資源要素, 優化資源配置, 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增值。?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10分) ( 第 8 題

收藏

IBM之所以創新失敗,根本原因是局限于線性創新模式,未來很好利用網絡化創新模式。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第 9 題 10

收藏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A 你答對了! 解析: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技術引進,限制了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第 10 題

收藏

和網絡化創新模式相比,線性創新在遵循統一界面標準的前提下,實現了創新的分散化。 (10分)

A. 是

B. 否

答題情況: 正確選項:B 你答對了! 解析: 暫無解析!

本題共10分 你獲得:

10

上一篇:科學技術的源頭范文下一篇:真核細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