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

2024-05-06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教學體系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同時具有持續改進功能。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而且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和綜合應用能力。通過對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初步探討,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核體系等方面闡釋環境監測課程的改革探索和實踐研究。

[關鍵詞]環境監測;工程教育;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2015年,我校環境工程專業開始構建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教學體系,重新建立了自然科學與工程知識體系架構,對環境工程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正,并對教學質量評估方法進行了豐富。在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同時具有持續改進功能的新型“能力導向一體化教學體系”。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秉承學?!肮こ袒A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具備知識寬厚、綜合素質高、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具備水、氣、物理性、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環境評價與規劃、生態修復等專業知識,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設計及從事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能力,具有環境工程領域新理論、新工藝和新設備研發能力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具備科學、工程素質與能力及倫理道德素養,愿意為改善環境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努力的環境工程與管理優秀人才。

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同時又注重實踐教學的課程。課程內容包含了幾乎所有環境要素的監測理論、方法和技術介紹,并配置相應的實驗教學。筆者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對環境監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力求兩者在內容上能有機銜接,并對兩個環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了一系列的嘗試,對學生成績評價制度進行了探索,力求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理論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

環境監測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廣,領域較多,方法及標準較多。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環境生態保護的日益重視,各種新方法、新技術、新標準不斷推陳出新。因此,本課程首先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了增刪整合,刪除、更新已陳舊過時的監測方法,增加了必要的新知識新內容,尤其是更新了環境質量標準以及標準檢測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授課內容的選擇。早期通過問卷發放的方式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熱點或焦點內容的章節作為重點講授內容,必要時增加部分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收集提供新增教學內容的相關資料。把教學內容同社會熱點環境問題、學生關注問題相結合,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同時這也是對教學內容及案例庫的有效補充。如在2018年本科教學過程中著重增加了自動監測方面的教學內容,并以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網絡的建設及應用為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讓學生能夠接觸和了解最新的環境監測應用現狀。

其次,以學校所在地合肥市的主要河流、廠區、農業種植區等為對象,以綜合性實驗為依托,系統講授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及實施,最終形成教學案例。如2017年學生以合肥市南淝河為例,對其沿岸企業、居民區、土地利用方式、排水口、泵站等進行調研,通過課外和課堂討論確定監測方案,在實驗教學期間實施并完成水質分析報告一份。而學生的南淝河水質調查分析結果及應對辦法,同合肥市政府擬實施的南淝河污染控制與治理方案內容相符,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該教學實施后得到學生的熱烈響應和參與,筆者進而在土壤監測方面的教學工作中開展了“大圩生態種植園區不同類型葡萄土壤質量調查”,該工作也得到了葡萄園種植戶的大力支持,他們主動提供了葡萄品種、施肥、灌溉等背景信息,這對學生分析監測結果提供了方便。這兩項工作結果的部分優秀內容,已作為教學案例收錄。

再次,選擇國內或國外的環境污染熱點事件,結合所學課堂知識,要求學生按照國家頒布和采用的新標準,制定監測方案及應對辦法。對于教材未涉及的標準、方法及其他知識,鼓勵學生準備教學課件在課堂進行講授。如針對2016年某學校新校址環境污染事件,學生分組完成關于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的監測方案,通過課堂PPT匯報互相進行交流學習,最后授課教師進行點評。學生收集室內空氣快速檢測方法、工業場地污染、第三方檢測等方面的資料,并在課堂進行講授。這些教學環節的設置和學生的自我學習及講授,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其社會責任心。

第四,環境監測及實驗課程通常包含數據處理和分析,但是缺乏計算機的應用解析。以往的課堂教學通常不涉及此內容的講授及考核,往往由學生憑興趣完成。在新修正的教學大綱中,該項內容被融入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讓學生收集和分析當地環保部門公布的水體、空氣等質量數據,由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分析環境質量變化及趨勢,并對分析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和分析,借此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二、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環境監測是以監測技術為主的課程,涉及水和廢水監測、空氣和廢氣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質量監測、噪聲監測、生態學監測、放射性污染監測以及監測質量保證和評價等多方面,其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創新性設計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該課程的重要目標。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由指導教師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學生按照講義一步步完成實驗和報告,這種做法學生缺少主動性。這種被動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并不能激發學生探索實驗和求知的內驅力,教學效果有限。因此,在實驗教學改革中,需要建立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三層次的實驗模式。

以綜合性實驗為依托,結合實驗室測試分析條件,選擇關鍵的具有代表性的測試項目作為驗證性實驗內容,而在綜合設計性實驗中側重樣品的采集和預處理的實驗教學。學生針對教師課堂教學指定的對象或事件,獨立完成背景資料收集、監測項目選擇、采樣網點布置、采樣方法、儀器安裝調試和使用、樣品的分析測試、監測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環境質量評價及應對辦法等。

對于開放性實驗,主要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我校覆蓋面較廣,分為國家級、校級、院級等)、學生參與的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以學生感興趣的環境問題為對象,廣泛地開展自主開放性實驗。鼓勵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制訂實驗方案,通過預約實驗室的方式協調安排實驗進度,并以項目書的形式完成實驗報告。綜合性和自主性實驗教學內容的開展實施,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驗能力。

三、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一)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法

根據綜合性實驗內容設計的分析對象設置項目任務,要求學生完成綜合性實驗任務書。教師依據當地典型污染問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等選擇設置綜合性實驗內容,并結合課程教學進行講授分析,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破解問題的興趣,教師針對學生發表的觀點進行評價,同時提出問題或疑問。在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下,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和探索,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并以任務書的形式完成綜合性實驗方案。

(二)視頻教學法

作為課堂板書及PPT教學的重要補充,微視頻、課堂直播教學逐步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和普及。目前,主要應用的視頻教學演示內容有:分析儀器和采樣設備的運行,如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土壤取樣鉆機等;水體、大氣等樣品收集過程演示;由某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直播介紹全市空氣質量監測點的數據變化等。本課程在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網絡收集和自我拍攝影像資料,逐漸形成了包括大型儀器使用演示、現場取樣演示、演示性實驗等內容的微視頻庫,通過課堂播放以及云共享的形式供學生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在完成實驗課程任務時拍攝相關視頻,選擇優質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以充實本課程的視頻庫。

(三)團隊合作法

無論是實驗任務還是課程自我學習環節,均由教師指定或學生自主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團隊,團隊的任務核心即為完成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及其他任務,團隊需對承擔的項目任務進行充分討論,發表各自的意見,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或報告。以小型研討課的方式,在開始和完成階段使用PPT對項目任務進行答辯,接受授課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提問。該方法有利于在培養個人能力的同時,同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協作及對外交流能力。

四、教學效果考核及持續改進

改變傳統的僅以考試成績來評價課程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兼顧平時和考試成績。平時成績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和評估方式,包括作業、實驗方案、實驗報告任務書、期中考試、PPT匯報、團隊合作情況等。具體而言,在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將項目任務具體細分為資料調查、采樣規范、布點情況、實驗操作規范、數據結果分析等步驟,對過程進行跟蹤評價。每個團隊完成監測任務后,用PPT匯報監測過程、監測方法、實驗結果及其意義。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教學過程及質量繼續追蹤評價,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將授課內容細化為若干層次分明、內容清晰的知識點進行講授,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調查和測試效果分析制度。發放隨堂調查問卷,讓學生以不記名的方式反饋各知識點教學效果,鼓勵學生直接反應課堂教學問題及個人想法,并根據學生反饋意見改變教學內容、進度及方法等。建立和完善小型測試及其質量分析制度,通過考試成績評估學生對授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通過問卷調查及考試分析,全面反思教學過程并進行改進,切實做到邊實踐、邊改革、邊完善。

五、學校及學院管理層面的政策支持

(一)虛擬實驗教學數據庫的建設

目前,多數高校由于場地和資金的限制,尚不能夠全方面、系統開設環境監測課程涉及水、大氣、土壤、物理系污染等實驗內容。虛擬實驗教學是有效解決此困境的方法之一。虛擬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方便地遠程登錄系統進行操作和學習;通過信息發布和互動交流功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以實現在(離)線交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能使學生拓展真實試驗的教學內容,掌握相關實驗的基本技術和操作技能;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校目前主要是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競賽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了2018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環境實踐虛擬仿真創新大賽,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二)校企合作

選擇省市級環境監測中心、第三方環境監測公司、高校分析測試中心、大中型企業環境監測中心等合作單位,通過講座報告、實習交流的方式,加強校企合作。根據課程需要,可組織學生進入基地開展教學實驗活動,同時聘請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給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講座,鞏固和豐富學生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實用性的認知度。學生在現場了解先進的分析儀器和設備,尤其是自動監測和分析設備。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了解環境監測項目和儀器的發展情況,而且可以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學習。2017年我們邀請安徽省環境監測工程師講授巢湖水質監測的相關知識,邀請某環境檢測公司工程師介紹了國內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現狀及問題等,讓學生能更好地接觸和了解環境監測。而此項工作需要學校管理部門進一步出臺相關細則,推動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

(三)以評促教,以評促改

作為國際上有影響的高等教育評估模式之一,審核評估是我國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最科學、最適宜的選擇。審核評估的特征是“四不”:不設統一標準、不做評估結論、不對學校分類、不做橫向比較。審核評估依據是學校自己設定的目標與標準,實際上是一校一標準。我國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制度規定新建院校采用認證模式進行合格評估,通過上輪評估的院?;蛲ㄟ^合格評估的新建院校采用審核模式進行評估,將認證和審核兩種模式相結合,實際上是一種先“保底”后“自我約束發展”的模式。本科教學評估的核心是教學質量,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借助本科教學評估過程中的審核評估意見,不斷修訂教學大綱,改進教學手段,可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改,最終服務于“以本為本”。

六、結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而且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和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原則,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體系等方面著手開展,同時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本科教學審核評估要求,體現出持續改進的過程。

[ 參 考 文 獻 ]

[1] 奚旦立,孫裕生.環境監測[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張翅鵬,楊愛江.“環境監測”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2015(30):25-26.

[3] 郭亮,梁宏,劉京,陳明,南軍,周志剛.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市政環境類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7):107-110.

[4] 陸建剛,周宏倉,張慧,許正文,方華,陳雯.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8):206-210.

[5] 張建恒,馬玉欣,霍元子,王叢叢.“三微”綜合教學模式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7(2):250-252.

[6] 李榮喜,雷敏,余取民,楊珊,宋勇.《環境監測》課程創新性實驗教學改革[J].長沙大學學報,2012(2):119-120.

[7] 李志義,朱泓,劉志軍.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方案設計與實施重點[J].中國大學教育,2013(8):72-78.

[責任編輯:陳 明]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系統分類是高等農林專業核心課程“樹木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贒NA序列的APG植物分類系統能更自然地反映植物的系統發育及演化關系。APG IV分類系統是目前最新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在國外的植物科學研究和教學中已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然而,國內“樹木學”教學仍在沿用傳統的分類系統,如哈欽松或克朗奎斯特分類系統。為此,初步嘗試以APG IV系統為基礎構建新的“樹木學”教學體系,并在“樹木學”教學實踐中應用,以期為新形勢下更新樹木學教材的知識體系及內容提供參考。

[關鍵詞] 樹木學;APG IV;教學實踐;植物分類系統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南京林業大學項目“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科研啟動基金”(2018039)

[作者簡介] 李 蒙(1988—),男(白族),湖南慈利人,博士,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樹木學研究;段一凡(1984—),男,河南淮陽人,博士,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樹木學研究;伊賢貴(1982—),男,福建長汀人,碩士,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樹木學研究。

APG系統是被子植物系統發育研究組(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以分支分類學和分子系統學為研究方法提出的被子植物新分類系統,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APG I),2003年、2009年又相繼推出了兩個修訂版本(APG II,APG III),最近2016年更新至第四個版本(APG IV)[1]。該分類系統以分支分類學的單系原則界定植物分類群(尤其是目和科)的范圍,還建議盡量將單屬科或寡屬科合并,以減少科的數目,對被子植物系統學和分類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改變了兩百多年來植物學家以形態學(廣義)性狀為根據提出的分類系統。目前,APG系統在國內外被子植物科學研究中已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國內外一些重要的植物園和標本館館藏標本都已開始以APG系統排列,如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標本館(K),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P)、密蘇里植物園標本館(MO),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CSH)等[2]。而且,歐美一些大學植物分類課程已經普遍使用APG系統[3]。

與APG III系統相比,APG IV系統新命名了兩個新的演化支,即超薔薇類(superrosids)和超菊類(superasterids);承認了5個新目,即紫草目(Boraginales)、五椏果目(Dilleniales)、茶茱萸目(Icacinales)、水?;浚∕etteniusales)和黃漆姑目(Vahliales);對一些類群進行調整,如樸屬(Celtis)歸入大麻科(Cannabaceae),八角楓科(Alangiaceae)并入山茱萸科(Cornaceae),從山茱萸科(Cornaceae)分出藍果樹科(Nyssaceae)等。

“樹木學”(Dendrology)是研究樹木的形態特征、系統分類、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地理分布及其利用價值的學科[4],是高等農林院校林學、水土保持、環境科學等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系統分類是樹木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其中的木本被子植物系統分類又是樹木系統分類的最主要內容。然而,我國出版的各種版本的樹木學教材,全部沿用傳統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包括克朗奎斯特系統[5,6]或者哈欽松系統[7]等。因此,為了適應樹木學科發展趨勢,更新知識體系,我們從2016年起將APG IV分類系統逐漸引入樹木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并與基于同樣手段的裸子植物的分子系統相結合[3],嘗試構建了新的樹木學教學體系,以期為新形勢下更新樹木學教材的知識體系及內容提供參考。

一、APG IV系統在“樹木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種子植物系統發育過程為主線,構建了以木本種子植物為線索的課程體系。其中裸子植物包括蘇鐵目(Cycadales)、銀杏目(Ginkgoales)、松杉目(Pinales)和買麻藤目(Gnetales),各重點介紹科屬的順序排列參照Christenhusz等2011年提出的線性排列[8]。木本被子植物分類部分在APG IV分類系統的6個基本分支基礎上,按照APG IV系統中進化順序將被子植物分成10個類群,分別為基部被子植物(Basal Angiosperms)(早期被子植物ANA Grade)、木蘭類(Magnoliids)、單子葉植物(Monocots)、真雙子葉植物(Eudicots,包括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超薔薇類(Rosids)、豆類(Fabids)、錦葵類(Malvids)、超菊類(Asterids)、桔梗類(Campanulids)和唇形類(Lamiids)植物。各重點介紹科屬的順序排列參照劉冰等[9]依APG Ⅲ系統整理的中國被子植物科屬概覽。對于新老分類系統中變動較大的常見類群作進一步說明,如APG IV中將槭樹科(Aceaeae)和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并入無患子科(Sapind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和椴科(Tiliaceae)并入錦葵科(Malvaceae)等。

二、APG IV系統在“樹木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

一是證明了將被子植物一級分類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不自然性;二是發現雄蕊的向心發育和離心發育在多雄蕊類群中是多次發生的,不應作為劃分綱或亞綱的重要依據;三是解決了一些依據形態學性狀未能確定的類群的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演化出了一些形態性狀非常獨特的類群,導致不同的分類學家對其提出的系統位置千差萬別。例如領春木科(Eupteleaceae)曾被歸在木蘭目(科)(Magnoliales/Magnoliaceae)、金縷梅目(Hamamelidales)或連香樹目(Cercidiphyllales),Takhtajan(2009)甚至將其獨立為領春木目(Eupteleales)。APG III將其放在毛茛目(Ranunculales)的基部[ 10 ]。

(一)理論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

1.優化理論教學計劃和內容。首先,針對“樹木學”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我們建議第一課就向學生說清課程的講授及學習方法,即整個教學過程將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前告知學生哪些APG分類系統中的科屬會重點講授,讓學生清楚課程的教學計劃和考核要求。教學主要講授重要科屬的基本要點,尤其強調APG分類系統的特征,主要樹種的分布區、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經濟用途等。其次,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在講被子植物概論時可以適度給學生介紹植物演化的歷史進程、比較不同APG分類系統的區別與聯系、不同類群植物的傳粉策略以及動植物間的協同進化等。

2.革新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根據樹木學的教學內容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征組織、優化APG分類系統的教學過程[ 1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等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求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重要知識點的鞏固和總結,引導學生將分散的APG分類系統的知識點連貫起來進行總結復習。同時讓學生保持對這些知識點探索性的疑問,并鼓勵學生帶著這些疑問設計科學實驗,參加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12 ]。此外,我們也嘗試在部分班級開展“樹木學”雙語教學。該項教學改革從2004年開始持續至今,事實證明,含有APG分類系統的“樹木學”是比較適合進行雙語教學的: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樹木學領域的基礎專業術語使用廣泛,也為學生今后提高專業英語水平打下了基礎。

3.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為了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專業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建議加強學生下課后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幫助學生熟悉網絡版的APG分類系統、《中國植物志》等工具書資源,以及中國植物圖像庫等專業植物圖片資源,為學生自學提供條件。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

1.加大實踐性教學投入,發揮實驗課與實習課的作用?!皹淠緦W”實驗課程一般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在APG分類系統背景下的理論教學,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集相關植物標本,并在實驗室中借助解剖鏡、顯微鏡等實驗儀器,仔細觀察、分析、比較不同樹種的識別特征,特別是花、果實等生殖器官的特征。同時,學習標本采集、記錄、消毒處理、制作等方法。這樣既鍛煉了每位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又鍛煉了學生間的協作溝通能力,為校外實習課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將“樹木學”和其他相關聯課程一起實習?!皹淠緦W”與“森林生態學”“樹木病理學”等課程有著非常強的相關性,只有對樹木生長的生態環境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對樹木的生長習性有全面的認識,才有可能談得上真正地學好“樹木學”。因此,統一協調,將“樹木學”傳統的單純樹種識別實習改為與其他需要野外實習且課程相互關聯的科目(如森林生態學、樹木病理學、土壤學等)相結合的綜合性、技能性實習是樹木學發展的需要與趨勢。新的實習方法有利于使學生在識別樹種的同時對樹木的生活習性、樹木與環境的關系等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提高實習效果[7]。

(三)完善“樹木學”考核體系

當前,絕大部分課程都采取應試考試的方式,學生考前拼命死記硬背教師勾畫的“重點”,考后卻什么都不記得。針對這一問題,作者結合自身的“樹木學”教學經驗,綜合前輩及同行教學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考核體系,詳見表1。

三、小結

學科只有不斷適應社會需求才有可能保持持續發展的活力。為滿足新時期農林業發展的需要,樹木學教學也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革。本文在建議使用APG分類系統的前提下,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考核體系等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以期能夠為各位樹木學同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為新形勢下樹木學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蘇俊霞,張林靜,趙猛,等.植物分類學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2):109-112.

[2]廖文波,劉蔚秋,辛國榮,等.高校植物學教學中講授被子植物分子系統的分析和建議[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0,10(6):50-58.

[3]劉文哲,趙鵬.APGⅣ系統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7(4):104-109.

[4]祁承經,湯庚國主編.樹木學(南方本)[M].(3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5]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等.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周云龍.植物生物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汪勁武.種子植物分類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周喜樂,張憲春,孫久瓊,等.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多樣性與地理分布[J].生物多樣性,2016,24(1):102-107.

[9]劉冰,葉建飛,劉夙,等.中國被子植物科屬概覽:依據APG Ⅲ系統[J].生物多樣性,2015,23(02):225-231.

[10]王偉,張曉霞,陳之端,等.被子植物APG分類系統評論[J].生物多樣性,2017,25(4):418-426.

[11]任憲威,賀文同.芻議樹木學教學改革[J].中國林業教育,1992(2):48-49.

[12]張利萍,徐斌,武金翠,等.“樹木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5):70-73.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實施雙語教學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展需要,是培養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俱佳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渡鷳B學基礎》雙語教學在保證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將英文授課形式與傳統課程教學優勢相結合,形成特色英語教學。該文通過在《生態學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并對《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實施提出一套創新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多元化、課堂組織開放化、教材選用特色化等方面,要想實現以上《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改革,一個關鍵的保障因素是師資力量的培養。

關鍵詞:生態學基礎 雙語教學 課程建設 研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外各行各業的接軌步伐日趨加速。國外高校優秀的教學經驗和資源不斷地引入我國,單純采用中文進行教學已無法滿足新世紀人才的需求,雙語教學成為國內高校教學的趨勢[1]。雙語教學是指采取兩種語言的教學,即在教材使用、課程講授、考試等教學環節中同時使用外語(主要為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學活動[2]。就我國目前推行雙語教育而言,強調的是在非語言類學科用外語教學,使學生具備在專業領域里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能力[3]。

1 雙語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由于英語是全球性語言,絕大多數國際學術期刊、雜志、專著等均采用英文進行編輯,大部分國際會議也采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目前各高校的雙語教學均采用英語來開展。因此,在我國雙語教學主要是指采用國外原版專業教材,用漢語和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教學。實施雙語教學也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展需要,是培養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俱佳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采取雙語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和最新成果,養成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和能力,還可以大力推動教師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自2007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全國高校積極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啟動了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4]。雙語教學使學生有機會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材資源,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能夠系統地接觸到學科發展的前沿,能夠將外語學習和專業學習結合起來,是一種值得嘗試和推廣的教學模式。但是,雙語教學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采用什么教學模式提高雙語教學效果值得探討。

2 如何提升《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效果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對環境保護愈加關注,生態學的基礎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學也成為目前我國大部分綜合性、農林類高校農學、林學、植物學、生物技術、環境科學等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渡鷳B學基礎》是農學院農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總課時為32學時?!渡鷳B學基礎》講授的內容涉及面廣,包括生物與環境、種群及其基本特征、種群生活史、種內與種間關系、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結構、生物群落的動態等。根據《生態學基礎》知識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度和鞏固程度等雙語課程的選擇原則,該課程容易完成知識的遷移,很適合作為雙語課程。然而,目前我校農學專業尚未把該課程作為雙語課。如何將英文授課形式與傳統課程教學優勢相結合,形成特色英語教學是我們面臨的嶄新課題。雙語教學首先要保證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然后才是學習專業英語,實現與國際接軌的教學,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材選用及師資儲備等方面的問題。

2.1 教學設計多元化

在《生態學基礎》的授課過程中,合理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科學采用授課模式,探討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學習法、互動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教學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在每一次課堂上的適用性和教學效果。同一節課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學習或研究任務的實踐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式學習法結合,融入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師生的英語雙邊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態學雙語課堂是大力推動互動式教學法,使學生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搜集資料,主動尋求答案,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課堂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參與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課程組織開放化

雙語教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為他們提供交際英語(如討論策略、口頭陳述等)和學術英語(論文閱讀、報告寫作等)的學習機會,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均有所得。因此,可將全班進行合理分組,每次雙語課程上課前布置好任務,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一名同學以英語講解,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對內容加以補充或修改;教師對任務完成情況用英語進行講評;每個小組成員都要輪到一次。一方面可以體現學習的互助互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給學生一個當眾用英語表達自己的鍛煉機會。而教學的效果最終表現形式在對學生的考核上,可采取聽力、口試、筆試和課堂表現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但是目前大多數的專業英語考核方式均采用試卷法,而考試題型又比較單一,以翻譯題為主,忽略了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平時課堂的參與。由于平時成績包含了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參與性,《生態學基礎》雙語課程的考核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可適當提高學生平時成績所占比例,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學習。

2.3 教材選用特色化

為了搞好《生態學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一本合適的英文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主要應該從教材的編寫理念、內容安排、內容深度、涵蓋范圍、圖表使用、思考題等幾個方面考慮。在我們所見到的幾種國外《生態學基礎》原版教材中,經過反復比較,我們選用的是由奧德姆(Eugene Odum)編著的《生態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Ecology)作為《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主要教材。該教材結構體系合理、覆蓋內容廣泛、表現方式豐富,很值得我們參考借鑒。根據選定的教材準備和組織相關的專題資料,如雜志、期刊、影片、宣傳單、照片等,材料盡量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并與國內外現狀接軌。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搜索引擎,讓學生也參與到輔助資料的收集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共享一些優質的學習網站和資源庫,并結合每次的教學內容和作業,整編教材和輔助材料的學習要點和專業詞匯,這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這些內容涉及先進的專業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真正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學術能力。

2.4 師資儲備專業化

要想實現以上《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改革,一個最關鍵的保障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師資力量的培養。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很好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與能力,還要對雙語教學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并不斷進行交流與促進,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雙語教學的教師絕不能隨機性地指派,而應接受專門的培訓,進行專門的知識儲備,使其具備勝任雙語教學的能力?!渡鷳B學基礎》雙語教學中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實的《生態學基礎》專業知識,又具備相當的英語能力的教師,然而此類通才型的教師比較少。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師一般由專業教師擔任,專業教師熟悉本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但是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才能將專業知識和英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師英語口語較差是目前推行雙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學??赏ㄟ^聘請外籍教員開設口語培訓班,或提供雙語教學任課教師到國內和國外進修的機會,真正要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不是辦一次班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教師們在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方面持之以恒、作不懈努力,為促進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證。

3 結語

總之,希望通過《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生態學基本英文專業術語,引導學生運用英語思考問題、表述觀點和閱讀專業文獻,從而增強學生駕馭英語的能力,實現專業知識(學能)和外語能力(語能)的雙重收獲,同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生態觀和意識,逐漸形成以整體、系統的思想為指指導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生產實際中遇到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改玲,王明成. 淡水養殖學課程雙語教學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5(9):336-337.

[2] 曹春暉,劉憲斌,崔青曼.海洋生態學雙語教學研究與實踐[J]. 科教文匯,2008,76(10):68-71.

[3] 王曉凌,王玉猛,趙威.《生態學》雙語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B):90-91.

[4] 楊宇,劉學端,夏金蘭,等.《環境生態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0(35):266-267.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教育生態學是近年來新興的邊緣學科,越來越受到外語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本文從教育生態學的理論視角,解讀英語寫作教學的非生態現象,重新審視英語寫作教學觀、學習觀以及師生角色定位,構建以可持續發展的英語寫作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多元開放的寫作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多元互動的寫作教學環境為依托,以非完結性的寫作評價體系為保障的新型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英語寫作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

[文獻標識碼]A

國內外教育界的許多研究者提出以生態學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教育問題,因為生態學范式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了我們與世界以及其他人的聯系(Morris, 2002: 572)。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趨勢與方向,特別關注教育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目的是要建立一種自然、和諧、開放式的教育教學模式。近年來,教育生態學被引入課程研究或者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形成了一種后現代的教育生態研究趨勢(劉森林,2008:35)。從教育生態學的觀點來看,英語寫作教學也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統一的微觀生態系統,它是由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等生態因子共同構成的,這三個因子之間相互獨立、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它們之間的動態發展變化直接關系到英語寫作教學的正常進行以及成敗與否。然而,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目前高校英語寫作教學存在一些非生態現象,具體表現在:第一,教學的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出現生態錯位的情況。英語寫作教學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扮演著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由此可見,教師和學生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很難在英語寫作教學生態系統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教學環境的生態系統失衡,主要體現在英語寫作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方式與英語寫作的教學目標不一致,造成教學效果收效甚微,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也無從談起。為了改變現有的英語寫作教學狀況,教育生態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英語寫作教學視角,構建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英語寫作教學生態體系。

1 . 教育生態學的內涵及其本質特征

教育生態學(Ecology of Education)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是一個由教育學、生態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新生的邊緣學科,這一科學術語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創建。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尋求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復雜的教學矛盾和問題的策略或方法(鄧小泉、杜成憲,2009:12)。教育生態學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是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的產物,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建立和諧共生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系統,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以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和發展。

教育生態學的特點之一是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目前,在我們的教育中,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太高而且迫切。然而,事實上,學生的學習和成才是一個自然而漫長的過程。自然的即是和諧的,在這一過程中,教與學和諧,師生關系和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融合統一,課內與課外相互滲透協調,教學與教育融為一體,師生在和諧中自然地成長發展,教師的主體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現。與此同時,生態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個體組成的平衡整體,這種整體性體現在教學中就是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形成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生態環境,讓師生雙方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發展,最終實現教與學雙方的可持續發展。多元互動、合作共生是教育生態學的又一典型特征。在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教學環境的互動,探索知識、交流情感是主要的教學活動形式,進而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中,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學、教學環境相互適應和互動。而教學安排、組織與設計要不斷進行調整,從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適應在不斷發展的每個學習個體的需求。學習活動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以群體的組織方式展開,師生之間協商角色分配,相互學習,通過借助集體的力量完善自身,從而達到良性循環(杜鵑、于洋,2012:126)。

開放性也是教育生態學的顯著特征之一。教學的開放性首先體現在教學目的的開放性。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僅僅是圍繞英語寫作知識技能展開而服務于各類外語考試,它還應包括學生情感意志、態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等。其次,是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師不再是僅依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來進行授課,教師應充分利用以互聯網以及語料庫技術為支撐的各種教學資源,不斷開發課外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對各種社會問題、跨文化現象等進行思考,把英語學習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展開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外語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促進學生個體充分發展。英語寫作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知識結構,用以指導英語寫作教學實踐。

2 . 教育生態化的英語寫作教學觀

教育生態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的生態微觀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各個因子和變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對課堂教學系統的變量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限制因子,并加以改善和消除。就目前的英語寫作教學現狀而言,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學習英語寫作的態度和英語寫作教學環境是我們英語寫作教育教學中的三大主要限制因子。這三大限制因子主要表現在:教師固守落后的傳統教學觀念,仍然立足于英語寫作知識的講授和寫作技能的訓練。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單一而僵化,缺乏開放性和靈活性,學生體驗不到英語寫作學習的樂趣,加之四八級過級考試和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厭學、棄學,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失敗和沮喪總是伴隨著學習過程。此外,教學環境的功利化,也使學生迷失方向,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只有找準課堂教學的限制因子,然后對癥下藥,變限制因子為促進因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 . 1 生態化的英語寫作教學觀

長期以來,英語寫作教學無論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價上看,都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傾向。寫作教學的目的是服務于英語寫作期末考試,英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以及托福、雅思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過級或取得好成績,為了將來能找到好工作或為了出國進一步深造學習。教學內容上也是以考試為導向,教師按照統一使用的教材的要求以及考試的要求來進行教學,以使學生獲得高分數。寫作教學評價也主要是以考試為主要方式的終結性評價,以命題作文為主,可謂是“一考定終生”。很顯然,這種以功利性和工具性占主導地位的英語寫作教學現狀,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的本身發展方向相違背的,是一種非生態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構建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生態化英語寫作課程體系。

生態化的英語寫作教學目的不是向學生簡單地傳授一些英語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字數限制的作文,而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英語寫作的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一本英語寫作教材、一個PPT教學課件的演示,而是多元開放信息的優化與融合,適合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個性差異,發展和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取向。英語寫作的教學評價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多元的非完結性的動態評價過程。

2 . 2 生態化的英語寫作學習觀

傳統的英語寫作學習主要是掌握英語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采取以背誦為主的方式,背誦的內容有常用詞匯、短語,固定句式、優美的句子、名言警句,甚至精彩的段落乃至全文,針對英語四級、八級以及雅思、托??荚嚨姆段?。我們并不否認背誦在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是這樣機械的學習方法久而久之,使學生就會慢慢地失去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和動力,不利于英語寫作的學習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美國學者多伊爾和龐德認為,“學習發生的每一個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學習者,一位教師,一個背景和學習的信息……因此,學習發生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李森,2011)。在這一系統中,學生、教師、學習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與發展。教育生態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互動共生”,體現在英語寫作學習中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及與學習環境的互動。在學習英語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討論、同伴互評(peer review),傾聽同伴的見解和看法,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同時,寫作教師的指導作用也舉足輕重,通過e-mail,microblog或面對面的交談,認真聽取老師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作文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進行修改和完善。除了有效利用英語寫作課內的學習資源外,還應充分使用多元信息融合的課外學習資源,例如網絡資源、英語寫作俱樂部、英語寫作大賽等,這些都是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良好平臺。

2 . 3 生態化的師生角色定位

教育生態學理論為重新審視師生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視角,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現狀,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權威”,而應該是引導者、協調者、合作者。美國的課程學家多爾認為,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并進一步指出“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多爾,2000)。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不再是單向的、封閉的,而應該是雙向互動的、開放的。生態化的英語寫作教學應該讓課堂充滿活力,讓每一個學生個體煥發出勃勃生機。教育生態化英語寫作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而應該是積極的知識建構者和能力的提升者。教師應該從課堂的“唯一權威”“掌控者”的身份轉變為“引領者”“協商者”。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兩者共同完成英語寫作教學活動。教師在生態化英語寫作教學中不僅僅是課堂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的開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教與學的互動與合作應該是英語寫作教學的主旋律。在英語寫作課堂中,教師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學生先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分享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也應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和提升。在課外英語寫作指導中,教師可以通過在線交流與在線評閱給予學生隨時隨地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參加面向大學生的各種寫作大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思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和語言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

3 . 教育生態學視閾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構建

3 . 1 確定可持續發展的寫作教學目標

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是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破壞了以促進個體可持續發展為本的教學生態系統。學生只要能完成寫作任務,或是在四級、八級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算是達到了寫作教學目標。教育生態學認為,英語寫作教學應將語言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實踐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應將聽、說、讀、寫、譯等各項基本技能進行有機的融合與互動,堅持“以讀促寫、以聽促寫、以說促寫、以譯促寫”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以寫促聽、以寫促說、以寫促讀、以寫促譯”的教學目標。

聽、說、讀、寫、譯是信息交互、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要堅持多聽英文材料,例如英語新聞、英語辯論、英語演講、英文電影、英語訪談等,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學生可以知曉國內外大事、熱點問題,了解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同時也增加學生的語感和語言知識的積累,為寫作儲備必要的素材?!耙宰x促寫”也不失為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閱讀英文報刊、英文雜志、英文原著,不僅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方式,熟悉英文的寫作結構、上下文的呼應、內容的連貫等,學到如何用地道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教師也可以嘗試“說寫互動”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寫前活動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或小組討論。Weissberg(2003: 123)認為:“課堂討論不僅有助于二語寫作者挖掘寫作主題、進行文字編碼,并進一步意識到寫作過程的方方面面”。顯而易見,討論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拓寬視野,理清思路。這種以討論帶寫作的寫前交互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寫前障礙,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為后續的寫作過程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譯寫結合”指的是在英語寫作課堂教學中,采用與漢英翻譯有關的互動方式,從而將寫作課與漢英翻譯課相融合,例如在賞析名言警句或是經典段落時,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英漢翻譯,讓學生體會英漢語言各自的表達方式、特點以及差異。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講授英語句子合并技巧時進行漢英句子翻譯的教學互動??偠灾?,這種富于變化和適時更新的英語寫作教學理念,將英語聽寫、說寫、讀寫以及譯寫形成良性互動與融合,不僅有利于英語寫作教學,更有益于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實現寫作教學效果最大化。

3 . 2 選擇多元開放的寫作教學內容

傳統的英語寫作內容單一化,目前大多數英語專業本科院校只采用一本英語寫作教材,而且教材的更新速度緩慢。目前可供高校英語寫作教師選用的教材一是數量有限,二是教材的內容不盡如人意。有些教材側重于寫作理論指導,而缺乏寫作案例和寫作任務練習,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有些教材側重于寫作理論方面的指導,例如有些教材大篇幅地講解寫作題材的不同類別及其特點、寫作技巧等,而寫作案例分析和寫作任務練習寥寥無幾,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然而,有些教材雖然看起來內容比較豐富,小到詞匯的使用、時態的選擇,大到段落、篇章的架構,但缺乏系統的寫作理論的指導,導致學生很難從理論的高度理解和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寫作策略。教育生態視角下的英語寫作課堂教學要實現教學的開放,特別是寫作教學內容的開放。生態化的教學內容絕不僅僅是教科書,需要考慮學生最想了解、最感興趣的知識,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材料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到《現代大學英語中級寫作(上)》第一單元“We learn as We Grow”這一話題時,引導學生思考“We Grow as We Learn”,要求學生針對“學習與成長”之間的關系展開討論。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寫作話題,如“What is real learning?”“When does learning occur?”“What should students learn at college?”“What is good education?”這些話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他們最關心的,同時也是老師應該與學生們共同探討的內容。當老師提到“4Ls”時,學生們表示非常認同,“learn to learn”“learn to be”“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這樣的寫作話題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得寫作任務變得輕松而容易。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建設英語寫作資源庫,依托校園網開發網絡寫作課程和教材,創建寫作學習中心,全面支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達到紙質教學資源與網絡教學資源的高度融合,豐富英語寫作教學內容。英語寫作教師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語寫作學習網站,利用E-mail、Chatroom、博客等來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3 . 3 創建多元互動的寫作教學環境

目前,多數英語寫作課堂還是由教師主宰著,非生態的強制教學形態依然存在。教育生態學理論認為,作為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構成因子的教師和學生應以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共同參與教學(單巖,2007:175)。為此,要構建多元互動的英語寫作課堂,應采取建立合作小組的寫作教學模式,教師是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答疑者。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英語寫作水平混合編成學習小組,每組由中高水平的學生擔任組長,引導學生構建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符合個體生態發展的空間環境,以構建和諧平衡的英語寫作環境。

教師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給予他們充裕的選題自由空間,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寫作題目。鼓勵學生在寫作前以小組為單位就相關話題用英語或漢語進行交流,發散思維,開拓視野;建議學生每當碰到“Writer’s Block”時,就和小組其他成員一起探討,或者與寫作教師交流,促使寫作過程順暢;作文寫完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對初稿進行互評、討論,教師在教室里巡回走動,提供適時的指導和幫助;要求每位學生對初稿至少修改兩稿后再提交給教師批閱。教師批閱之后,從學生的習作中篩選有代表性的作文在下次的寫作課堂上做示范性點評,充分肯定作文的優點,同時針對出現的共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3 . 4 設計非完結性的寫作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寫作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終結性評價,基本以作文成績評判學生寫作能力的依據,然而單純的作文成績是不能幫助教師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確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及學生的學習計劃。教育生態化語言教學觀將教學評價理解為非完結性(unfinalizability)(Kramsch, 2000)。以非完結性為指向的生態語言教學評價觀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協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構”。教育生態化的教學評價是一種動態、綜合、發展性的評價體系,強調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綜合運用自我評價、同伴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盡可能地給學生以全面而客觀的評價,從而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英語寫作教學要求教師依賴多種信息和寫作相關因素,考慮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過程性評價因素,關注學生寫作的全過程。具體做法是建立學生寫作檔案袋。檔案袋(portfolio)評價也可稱為“學習檔案評價”或“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它是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西方“教育評價改革運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質性教育教學評價工具(劉淑華等,2011:35)。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學生寫作檔案袋通常是以一個文件夾的形式收藏每一位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寫作作品和反思報告。它可以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的學習寫作的過程,展示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寫作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進步。寫作檔案袋的評價由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共同參與,體現教育過程的民主化、人性化、動態化,為學校和教師多角度、全方位地立體考查每一位學生,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

學生自評是第一步,通常是在完成寫作任務第一稿而進行,教師首先對范文從篇章結構入手,到論點論據、句法詞法,最后到寫作規范等進行分析點評,為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供范例,然后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并填寫好自評表。第二步是同伴互評,同伴互評模式指由學生對彼此完成的寫作任務進行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寫作能力,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由四到五人組成,每個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組長,負責每次的同伴互評任務。教師采用樣本批改和講評,或教師可設計一套批改符號和具體的評改標準,然后,要求小組成員以此為標準根據這些批改符號和評改標準進行自改、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改、互評,并填寫評閱意見單(Peer Review Worksheet)。評價單包括評價人姓名、寫作者姓名、作文題目、作文的論點、論據、作文的出彩之處和不足之處。遇到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邀請教師參與討論。最后,小組將草稿及評閱意見單交給寫作者,并要求寫作者在一周之后提交作文修改稿。同伴互評模式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評改工作量,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判斷力和評判能力,增強學生對自己和他人學習的責任感,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反饋,進而提高和改進寫作教學。師生面對面交流(teacher-student conferencing)是關鍵一步,教師檢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結果以及重新修改的文章,對學生取得的進步適時提出表揚和鼓勵,同時指出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通過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的寫作過程與現狀,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同時也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確定新的教學目標。

4 . 結語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英語寫作教學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能動的微觀生態系統。教師應堅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創造和諧、自主、開放的生態化教學環境。教師要具有生態的教學理念,才能構建出具有生態特征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進而提高英語寫作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Kramsch, C. Social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L2 Learning[A]. In Lantolf (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Oxford: OUP, 2000.

Morris, M.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urriculum[J]. Curricula Studies, 2002(5): 571-587.

Weissberg, B. Speaking of Writing: Some Functions of Talk in the ESL Composition Clas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3): 123-134.

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學研究20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12-16.

杜鵑、于洋.基于特征的生態英語教學效率評價方法探究[J].外語學刊,2012(5):125-128.

劉森林.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設計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5):33-37.

劉淑華等.檔案袋評價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77-79.

李森、王牧華.課堂生態論:和諧與創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單巖.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175-176.

小威廉姆E·多爾著.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生態教育是高中生物教育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反應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社會責任”等理念,通過生態教學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生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觀念,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文化意識、綜合素養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探究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意義、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教育存在的問題、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策略,其中策略包括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資源、有效開發校本課程教學、開展生態教育主題活動、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等,以此通過這些科學合理的策略提高生態教育的滲透效果。

【關鍵詞】  高中生物 生態教育 教材資源 校本課程 主題活動 實踐活動

在當前綠色發展理念的時代背景下,中央和國家機關先后對環境保護、生態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戰略部署,對企業結構轉型、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需要從小培養,從基礎教育抓起,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包括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理念,高中生物學科中也含有“穩態與環境”等知識內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能夠更好地滲透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教育的成效。教師應該結合生態教育的主要內容、高中生物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等,運用科學合理地方法滲透生態教育。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意義

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生態體系建設是當代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學科是研究自然、動植物與微生物、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學科,其中滲透著生態教育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既是國家更好發展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觀、提高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生態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高中生物新課標的要求,是促進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能夠為更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做好充分準備。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對生態文明教育不重視。高中階段由于學生面臨著高考,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時間緊張,需要學習和復習更多的知識內容,導致學生對生態方面的學習不夠重視;學校和教師也較少安排生態教育課程,課程中涉及的生態教育較少。

其次是學生缺乏生態文明意識。高中學生在學習中對生態方面的問題關注度不夠,甚至出現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說明了生態教育是非常缺乏的。

最后是生態教育的教學方式單一。對于生態教育而言應該運用多種方式教學,通過趣味性的生態教育方式吸引學生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但是實際教學中不僅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運用的教學內容也較為匱乏。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資源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生態教學滲透到具體教學中,并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資源更好地實施教學。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學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對于生態教育都具有指導意義,教師應該結合這些內容進行適當拓展,以此更為高效地進行生態教育。例如,“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的課程中含有“藍藻”的相關內容,教師就可以結合這個內容拓展我國相關海域和湖泊中藍藻破壞生態環境的內容,比如運用多媒體展現太湖中藍藻爆發的圖片和視頻等,讓學生了解到由于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爆發,從而啟發學生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基因工程”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展示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展示某些害蟲產生抗藥性的例子,從而啟發學生環保意識;接著可以介紹利用基因工程研制抗蟲基因作物的例子,以此突出基因工程在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環境的優勢。在《穩態與環境》的課本中,含有更多的生態環境內容,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展開教學。

(二)有效開發校本課程教學

在高中生物生態教育中,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合作,根據生態教育的教學目標、生物教材內容等開發校本課程,通過設計和制作短篇文本、多媒體課件、微視頻等,以此進行相關方面的教學,從而提升生態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課程,組織編寫《環境變化與人類發展》的校本課程,通過講解人體對不同溫度、光照、濕度等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學生認識到人體只有在一定限度內才能調節,如果超過限度就會喪失調節能力,接著展示由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全球氣候變暖、霧霾等情境,從而讓學生更好認識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開展生態教育主題活動

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更好地滲透生態教育,生態教育的本質也體現出其實踐性的特點。比如,教師可以結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節日創設相關主題活動、更好地進行生態教育,如在植樹節的時候開展“我植樹我快樂”的主題活動,在環保日開展“愛鳥周”、“保護濕地”等相關主題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更好進行生態學習。

(四)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教學

生態教育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此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受到生態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家鄉生態調查,或者向社區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等,以此提高生態教育的成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態教育的內涵、學生認知能力和生物核心素養等滲透生態教育。教師應該認識到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意義、生態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資源、有效開發校本課程教學、開展生態教育主題活動、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等,更好地落實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教育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李嘉穎.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陳藝紅,肖巧玲.高中生物學教學滲透生態教育[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2):98-98.

[3]孫雪北.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J].北方文學,2017(15):221-221.

實驗教學生態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歷史上存在著許多因生態環境變化導致文明興衰更替的案例,而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越發重要。高中地理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積極改革創新,精心組織施教,將學生培育成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可行性高的生態文明教育實施策略,以期為同行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策略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遵循與自然和諧共處原則而取得的一切物質與精神成果,可以說是人類深刻反思工業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形態以及文明發展理念的一大進步。生態文明不僅要在制度文明及產業建設方面有所體現,也要從個體意識及個體行為中展現出來。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地理教學中存在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元素。為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其成長為具備可持續發展觀的創新型人才,高中地理教師應促成生態文明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地理學科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生態文明教育也為地理學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承載著向學生傳播生態文明知識、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以及培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者的重大任務,生態文明教育賦予了地理學科使命感與時代感,凸顯其學科價值,也為地理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臺。

2.挑戰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仍然存在著較多以考定教的現象,教師往往根據考試大綱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也是為了應對高考,生態文明教育處于被忽視、被弱化的狀態。盡管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其在教學目標制定與教學方式選擇上都存在不足,使得生態文明教育表面化。比如,一些教師習慣以口頭講解形式傳遞生態文明知識,很少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實踐,也較少在教學中援引生活案例,學習場所主要集中在課堂,對于網絡媒體的使用頻率不高,像開辦公益講座、組織野外考察與調查等活動更是極少進行,這都對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的實施形成了挑戰。

二、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教師樹立正確的生態教學觀念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人的生態意識薄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當前,臭氧層被破壞、全球變暖、水體污染、噪聲污染、森林退化、光化學煙霧、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已經影響到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高中生即將要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以此推動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也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傳遞知識的良好執教能力,也要密切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新觀點與新動向,能夠與專業的環保人士保持聯系,學習環保知識,從而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地理課堂,切實提高學生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

2.援引生活實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地理學科與社會生產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教師應充分結合生活元素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援引生活實例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包括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例如,全球變暖背景下,教師可為學生列舉各個國家所發生的氣候異?,F象,以多媒體設備播放真實的影像資料,展示極端惡劣天氣給當地帶來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全球變暖所造成的危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教師可借此機會讓學生撰寫主題為“我們要如何為生態文明建設出力”的小論文,促成學生更深刻的思考。

3.在實踐中生成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人的心理、文化重新構建的過程,通過教育將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實踐中生成相應的人格,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能夠在學習生活中踐行生態文明觀念。因此,教師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實際的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與自然密切接觸的過程中逐步了解生態環境狀態,嘗試制定保護、改善環境的措施。例如,教師可將校園內的池塘作為研究對象:池塘的水域由于塘底淤泥堆積不斷退化,與幾年前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水質變差,水面鋪滿浮萍,池塘中的魚蝦數量也明顯減少了。教師可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實踐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校園池塘中的淤泥是哪里來的?水質變差的原因是什么?魚蝦數量為何銳減?應采取怎樣的措施幫助池塘恢復原貌?通過設置貼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探究任務,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生態文明知識的生成及情感價值觀的轉變,效果顯著。

4.結合節日舉辦生態文明主題活動

地理學科自有其特殊性,地理教育本就帶有生態文明教育色彩,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意義重大。教師應發揮這一優勢,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舉辦多樣化的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包括夏令營、冬令營、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從多角度接觸生態文明知識,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年中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節日較多,諸如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保護日、世界糧食日等,教師可在這些特殊節日當天組織學生參與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如繪制黑板報、手抄報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黑板報、手抄報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形成環保共識,共同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能夠踐行環保理念,為環保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綜上所述,在人地和諧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共同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帶著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發揮地理學科的獨特優勢,將生態文明知識以多種渠道傳遞給學生,展現地理教學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生成生態文明意識,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王鑫鵬,朱雪梅,程懋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探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03):85-90.

[2]馬伶玉,付一靜,T魏瀟.地理教師地理實踐力的構成及提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8):56-58.

上一篇:結構技術古建筑論文范文下一篇:走世界歷史之路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