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

2023-09-23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進步,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自從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確立,我國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進步的重要部分。自從20世紀以來,綠色發展模式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對其也越來越重視。本文就在此基于對企業經濟管理的綠色發展模式相關理念的概述,以及目前企業經濟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綜合探討了企業實行經濟管理綠色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集團企業運用經濟管理綠色發展模式的改善建議和對策,以求為集團企業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企業經濟管理 綠色發展模式 策略分析

自經濟全球化發展開始,中國的經濟呈現出持續且穩定的增長態勢。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生態與環境問題,尤其我國尚處于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環境問題更是非常嚴重。目前,世界經濟綠色化趨勢發展迅速,我國也在積極響應這股潮流,各種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方案法令都在發展完善的進程中,綠色發展模式成為了當前中國企業的熱門話題。

一、新形勢下的企業經濟管理中的一些問題

1.1 企業經濟管理觀念落后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特別迅速,一些企業迅速崛起,但是我國在企業管理的認知上并不是十分的深刻,相對于其他發展國家較為落后。綠色發展的管理理念的提出,彌補了企業在經濟管理觀念的認知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多數企業卻很難重視這一理念。我國各級政府對于綠色發展模式下的企業缺乏扶持力度,十分不利于我國綠色企業的發展

1.2 企業在經濟管理制度上的缺失

企業的管理制度對于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約了企業長遠的發展。我國企業在管理上大多數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經驗不足。企業為了求得發展,需要優秀的人才來建立適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制度。除了優秀的人才,企業還需要在經濟管理制度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踐中發現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并不斷的完善制度。

1.3 內部控制管理體制不完善

很多公司內部體制混亂、員工缺乏凝聚力,大部分原因都是內部控制管理體制不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企業運作效率低下,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存在漏洞的但是卻很難檢測出來,使得企業很難“對癥下藥”找到合理的調整方法,從而難以保證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益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等,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經濟管理運用綠色生態化發展模式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增加,環境遭受的破壞越發嚴重,對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威脅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注意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中國政府也積極的相應號召,開始了環保的各項工作。因此,企業建立經濟管理的綠色生態化發展模式,可以說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和樹立企業形象的根本出路。雖然從短期來看,企業運用綠色發展模式的收效不如傳統模式,但從長遠來看,消費者對于企業形象的認知,消費需要的改變,以及可以預見的政府對綠色發展模式企業的支持,它必將擁有更充足的生命力。綠色發展模式下的企業摒棄了以前線性價值實現模式轉而選擇循環價值的經營模式,這樣的發展模式有利于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企業關系,一方面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更好的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通過循環價值鏈模式,可以降低資源成本的消耗和環境成本的消耗。通過綠色發展模式,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企業良好的發展。

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對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

綠色發展模式可以說是目前企業堅持可持續發展觀,走科學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企業想要成功的運營綠色發展模式,必須做到以下三點要求。

3.1 綠色生態文化是構建綠色發展模式和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礎

企業要想真正構建綠色發展模式,首先應讓企業自身的領導階層到全體員工真正的了解什么是綠色生態文化,對它的具體內涵,要求,目的都了然于心,要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在日常生活注意綠色環保的思想。比如日常的文件打印工作往往會造成大量的紙張浪費,許多新型的打印產品層出不窮,就是一種綠色環保理念發展的結果。

3.2 綠色生態技術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產品的及時更新換代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根本,而目前企業應當注重的發展方向就是綠色技術。綠色生態技術可以使企業從根本上降低成本,減少浪費,使資源的使用更加高效。這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能大大提升企業的形象,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3 綠色生態技術是實現企業真正實行綠色生態模式的基礎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生產都存在高投入,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質量與效益卻很低下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嚴重的問題,綠色生態生產是關鍵。企業首先應當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效率,技術設備上盡量選擇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生產活動中要注重對資源的節約,減少“三廢”的排放。建立循環回收的系統,對生產廢料進行良好的回收和再利用。杜絕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物料泄露流失問題,加大力度處理好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

結束語:

現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市場經濟不斷深化,企業發展的未來牽動著每一個國家。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企業的經濟管理也同樣變得復雜。為了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新形勢下企業應立足實際,更新經營理念,做好戰略管理尤其是企業經濟管理。從長遠的角度看,只有順應時代的要求,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積極的構建將綠色經濟作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才是讓企業蓬勃發展,在全球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的根本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寧. 新形勢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研究[J]. 知識經濟. 2016(01) .

[2] 武秋北. 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探討[J]. 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6(02) .

[3] 劉振宏. 企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管理創新的思路分析[J]. 科技經濟導刊. 2015(13).

作者簡介:

李 偉 (1982.09-),男,陜西西安人,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組織人事部科員,經濟師,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類。

(作者單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有限公司 河北邯鄲市 056107)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21世紀,是人們達成普遍共識要注重綠色、低碳、環保的世紀。各行各業都注重綠色低碳,很多規定已經成為了各行業國家強制性規范。綠色低碳類建材在生產、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及環境不良影響小,且較容易以低碳形式進行回收利用,不僅可以使人們的建筑室內環境美感和實用性得到保證,還能讓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遭到較小的破壞,這樣既滿足了當代人的利益,又兼顧到了子孫后代的利益,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必將產生更多更好的綠色低碳建筑材料,設計師應從全局出發,在保證合理經濟性的前提,盡可能多采用對環境、對人體傷害小的建筑裝飾材料。

關鍵詞:綠色低碳; 建筑材料; 建筑裝飾工程

21世紀,是人們達成普遍共識要注重綠色、低碳、環保的世紀。各行各業都注重綠色低碳,很多規定已經成為了各行業國家強制性規范。

建筑裝飾材料同樣提倡使用綠色低碳型。什么是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所謂的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是指使用性能良好、裝飾質量優良和環境協調性卓越的建筑材料。這樣的建筑材料采用滿足國家要求的原料生產,所使用燃料生產過程排出的廢渣、粉塵、廢氣等的數量均低于國家相關標準,不會對廠房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在使用過程中散發出的有毒、有害氣體均不超過國家相關標準,對人體、大氣、水土的污染影響較??;使用后,不會持續散發有毒有害氣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重復再生利用等。簡而言之,綠色低碳類建材在生產、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及環境不良影響小,且較容易以低碳形式進行回收利用。

在建筑裝飾工程施工過程中,將環保綠色低碳材料應用其中,不僅可以使人們的建筑室內環境美感和實用性得到保證,還能讓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遭到較小的破壞,這樣既滿足了當代人的利益,又兼顧到了子孫后代的利益,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下面簡單分析一下目前綠色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裝飾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一、環保涂料

傳統的溶劑型建筑裝飾涂料,由于使用過程中會揮發對大量的有機溶劑,對人體及環境的不良影響均很大。以水為溶劑的水溶性的建筑涂料為代表的低毒、無毒、低污染的建筑裝飾涂料則無此弊端,是建筑涂料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環保墻壁紙

傳統的墻壁紙在原材料或膠粘劑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毒性,無毒、無異味的墻壁紙才是環保建材。環保壁紙多是由天然植物為基本原料制造而成,如紙基、布基、石英纖維壁紙等。這類壁紙除了自身在使用時不釋放毒氣,同時在防火、耐酸堿、防靜電和透氣性方面也都具有優越性能。

三、抗菌、除臭的建筑裝飾材料

這類材料主要用于衛生間、醫院等需要抗菌、除臭的特殊場合。目前已利用光催化技術研制出抗菌衛生陶瓷等用于大型醫院病房中的飾面磚。所謂光催化(也叫光觸媒),就是將納米級的二氧化鈦作為代表涂在一般的裝飾材料(除瓷磚以外還有玻璃等)上,在二氧化鈦作用下能材料表面能發生類似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能將空氣中存有毒有害氣體降解,還有滅菌作用,達到抗菌、除臭的效果。

四、石膏制品

我國的工業副產石膏的產量大,種類多,可經過處理達到天然石膏的效果。生產石膏采用加熱處理使之分解,耗能少,分解產物除了能直接利用的石膏外,還有水蒸汽,有毒副產物少。處理后的石膏不具放射性、不釋放有毒氣體、價格低廉,可大量生產、使用。常見的石膏建筑裝飾材料有紙面石膏板、石膏纖維板、石膏裝飾線等。

五、綠色人造板材

綠色人造纖維板材,分木質人造板材和非木質纖維人造板材,其綠色表現為邊角料再利用。綠色木質人造板材所用膠粘劑多為甲醛系列,其最大的弊端為對環境及人體的危害較大,若能用非甲醛系列的膠粘劑,目前成本較高。綠色非木質纖維人造板材,以秸、甘蔗秸稈等農業剩余物為原料進行,成本低,目前主要用于吊頂、墻面等處。

還有微晶玻璃裝飾板,其以廢棄礦渣為原料,通過一系列制坯燒制過程,成品具良好的耐高溫及耐磨性。微晶玻璃板可替代石材、陶瓷用于墻面、地面表面裝飾。

合成石也可算是一類綠色人造板材。其原材料是廢渣、荒料以及尾礦等,跟天然的石材相比成本較低,花色能人為控制,具有防火效應,耐久性強,常應用于拼花雕刻、雕塑、假山及柱面中。

六、低輻射鍍膜玻璃

所謂的低輻射鍍膜玻璃,是指利用輻射量比較低的鍍膜玻璃材料作用建筑的采光玻璃。其特點為滿足了可見光透射量的同時,降低了照入建筑物的紅外線及紫外線,可以防止夏季室內溫度升高過快。

七、軟膜天花

軟膜天花能大塊使用,還能塑造立體化的形象,讓建筑外觀呈現多元化傾向,有極高的現代審美價值。

應用軟膜天花具有很多優點:

1、其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讓室內不受到室外噪音的干擾,實現一個較理想的室內環境。

2、具良好的節能效果。由于其表面有很多凹凸紋理,加強了室內燈光折射度,能減少燈源的數量,達到節能效果,加上主要由PVC材質構成,具有良好的絕緣性與保溫效果。

3、很好的綜合性能。其具防菌、防水防潮、不結水露、不脫落、不變色、方便安裝、色彩豐富、安全等特點。

4、軟膜天花外表美觀。其色彩分明、花紋多樣,可提升建筑外觀的整體美感。

八、光導照明系統

光導照明系統是一種新型照明裝置,其不是一個發電系統,其特點是將采集到的自然光線導入系統內重新分配,再經特殊處理后把自然光均勻高效的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線的地方,得到不同于電燈帶來的自然照明效果。其特點是真正節能、環保、綠色,可完全取代白天的電力照明,冬季的白天也可提供十小時的自然光照明。其系統照明光源取自自然光線,光線自然柔和、均勻、不刺激人眼,是一種高科技的綠色照明系統。

隨著科技的發展,必將產生更多更好的綠色低碳建筑材料,設計師應從全局出發,在保證合理經濟性的前提,盡可能多采用對環境、對人體傷害小的建筑裝飾材料。

參考文獻:

[1]梁學玲 建筑裝飾施工中環保綠色裝飾材料的應用 新材料新裝飾 2014(4)

[2]江小遷 建筑裝飾節能環保材料的優勢分析 新材料新裝飾 2014(6)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聚焦城市尺度,首先分析了我國現階段進行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設方案的研究策略,在城市現狀分析、清單編制、低碳情景預測分析基礎上制定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指出了低碳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低碳生產、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四個方面;最后分析了我國現階段低碳城市建設的障礙,并給出了若干建議。本文研究結果以期對現階段我國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科學決策參考。

關鍵詞: 氣候變化;低碳城市;碳排放;建設路徑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排放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會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近幾年,極端惡劣天氣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如何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變成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亟需解決的重要任務。低碳發展首先成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選擇,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經濟等眾多概念應運而生[1]。

城市一方面是創造財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變生態格局、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引起溫室效應等問題最集中的地方。資料顯示,城市消耗全球75%的能源,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5%以上[2,3],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城市層面的行動和努力將決定低碳發展的成敗,建設低碳城市是現階段多國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10年8月和2012年4月分別啟動了兩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至今我國已有30多個城市積極開展了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工作,但是在高度熱情背后也顯現出部分跟風、建設思路不清晰等現象[3,4]。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2011年城市化率達到51.3%,預計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 [5,6]。

因此,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外交壓力還是國內低碳城市建設的內在需求,在我國現階段研究低碳城市建設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進行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入手,聚焦城市尺度,提出了城市低碳建設的研究策略,指出了實施路徑,并分析了目前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本文研究結果以期對現階段我國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撐和決策參考。

1 低碳城市的定義

盡管低碳城市近幾年成為研究和討論的熱點,但低碳城市目前尚無國際上統一的定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認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7]。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夏堃堡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中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8]。綜合分析國內大部分學者觀點,可概括為: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1]。

低碳城市之所以出現許多看法及定義,主要是因為低碳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具有動態性和區域性,城市的低碳化建設與城市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密切相關,需要依據城市的自身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低碳發展模式。

2 低碳城市建設方案研究策略

城市的低碳轉型需要先了解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能源消費結構和碳排放情況,找出重點排放源,根據能源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進行低碳情景預測分析,最終確定低碳建設方案,因此,低碳城市建設方案研究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2.1 城市發展現狀調研

城市低碳建設方案與城市的發展階段及資源稟賦息息相關,在分析制定城市低碳建設方案之前,需要先了解城市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分析城市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及技術狀況,掌握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情況,研究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找出城市低碳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2.2 城市碳排放清單編制

編制城市碳排放清單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通過清單編制可以了解城市碳排放水平和排放結構,識別關鍵排放源,為實現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9]。根據IPCC指南,城市的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林業和土地利用變化及城市廢棄物等5個領域。查找獲取不同領域活動水平數據,研究確定排放因子,編制不同領域的碳排放清單,分析獲得重點排放源。

2.3 低碳情景預測分析

根據碳排放清單,找出碳減排的重點領域。綜合運用能源科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和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構建以最小成本為目標的低碳城市建設優化目標函數,借助LEAP、kaya等情景分析模型,研究GDP增長、人口規模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技術進步等驅動因素對城市低碳發展的影響,分析影響城市低碳化建設的主要因素及相互關系,選擇城市的最佳低碳發展模式。

2.4 提出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

在現狀調查、清單編制、低碳情景預測分析基礎上,研究提出符合城市自身特點的低碳發展戰略。為確保城市低碳方案的有效實施,還應分析城市現階段低碳發展的重要障礙,從內部機制、外部環境等方面研究提出有利于城市低碳建設的保障政策,加強政府引導與宏觀調控,最終實現城市的低碳高效發展。

3 低碳城市建設實施路徑

由于城市的低碳發展路徑與城市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密切相關,因此,每個城市的未來低碳發展戰略也各不相同,但是城市低碳建設的實施路徑歸納起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低碳生產

工業生產在城市的碳排放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實現低碳生產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技術(包括減碳技術、零碳技術、儲碳技術)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費,實現綠色生產。提高城市物質、能源循環利用水平,延長碳在經濟活動中的流動周期。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3.2 低碳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武涌同志指出,現階段我國建筑能耗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為27.6%,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這個比例還會增加,因此城市建筑碳排放是城市溫室氣體的主要締造者之一[10]。推行節能建筑,是當前發達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的一大亮點,英國政府計劃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對節能綠色建筑給予稅收優惠;芬蘭環保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熱標準,規定新增建筑物墻體必須使用絕熱層,增加墻體厚度,使用二層或三層玻璃[11]。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建筑節能低碳,根據我國“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到2015年,北部嚴寒地區建筑達到節能設計標準的比例占到95%以上,全面推行供熱計量收費,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應用。

3.3 低碳交通

根據IEA研究報告,2008年交通部門CO2排放量占全球CO2排放總量的22.5%,發達國家交通部門CO2排放占到25%[12]。我國交通部門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到8-1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一比例會有所提高[13],因此,交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快城市的低碳建設,必須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如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清潔燃料汽車、選用小排量汽車等。

3.4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需要我們從節電、節水、節氣和回收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習慣。另外,還需加強低碳宣傳,培養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識,從而引導市民實現消費行為的低碳化。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能力,大家行動起來,從點滴做起,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3.5 增加碳匯

通過城市的合理規劃布局,提供更多森林、草地、濕地等具有吸碳能力的碳匯空間,也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

4 目前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障礙

盡管低碳經濟的概念已經于2003年由英國政府提出,但是從國外到國內,從低碳經濟到低碳城市,政府及市民對“低碳”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在低碳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嘗試,但是有些城市還流于形式,口號比較響,動作比較小[3]。目前我國進行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4.1 對低碳城市的內涵缺乏統一的認識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低碳經濟、低碳城市這些概念對于大部分市民來說還屬于新鮮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對低碳城市建設存在誤解或片面的理解。有的政府將低碳城市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能源開發、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其實低碳城市建設不僅僅包括這些內容,還包括交通、建筑、碳匯等;不少市民認為“低碳”、“應對氣候變化”都是與自身很遙遠的內容,低估了公眾行為對低碳的影響。低碳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型系統工程,既不是簡單的政府行為,也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需要充分調動區域內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4.2 大部分城市建設缺少低碳發展規劃的引領

目前城市低碳建設存在部分跟風、照搬照抄等現象,缺乏統籌規劃。城市規劃是政府對城市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要改變“高碳”運行模式,首先要政府正確引導。政府應堅持以低碳理念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加入低碳內容,既要考慮傳統工業的節能降耗,又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引導公眾自覺踐行低碳。

4.3 缺乏統一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盡管針對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但在實踐操作方面尚未達成共識[14]。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城市低碳建設的盲目性。盡快出臺制定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將會促進我國低碳城市高質量建設。

4.4 缺乏配套的支撐體系

低碳城市建設需要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制度創新的支撐。技術的落后是制約低碳城市建設的主要障礙,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會使得成本顯著增加,金融創新方面的滯后導致低碳產業融資較困難,低碳城市建設在政策和法規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我國進行低碳城市建設,建議:(1)規劃先行。根據城市自身發展特點認真進行低碳發展方案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戰略,做到規劃先行,統籌發展。(2)加強低碳引導。政府要深入宣傳低碳理念,開展低碳教育,讓大家都行動起來,從工業生產到個人行為都自覺低碳。(3)提供配套的支撐體系。結合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政府在政策、法規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5 結束語

低碳城市建設是現階段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城市的低碳建設不能照搬照抄,與城市自身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息息相關。要做好城市的低碳建設,需要結合城市的自身特點研究提出低碳發展戰略,做到規劃先行。同時,政府要深入宣傳低碳理念,加強低碳引導。

參考文獻:

[1] 顧朝林.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2] 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5): 42-47.

[3] 蘇美蓉,陳彬,陳晨,楊志峰,梁辰,王姣.中國低碳城市熱思考:現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 48-55.

[4] 劉文玲,王燦.低碳城市發展實踐與發展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 17-22.

[5] 章立東.低碳城市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低碳經濟,2013,(2):20-22.

[6] 譚志雄,陳德敏.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模式與行動策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9): 69-75.

[7] 夏杰.低碳城市目標下的城市發展模式轉型[J].江蘇城市規劃,2011,(1):26-29.

[8] 李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統模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67-71.

[9] 李芬、毛洪偉、賴玉佩.城市碳排放清單評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2013,20(1):14-21.

[10] 武涌.大陸城市建筑節能減排方案[C].北京:第四屆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學術研討會,2013.

[11] 侯景新,郭志遠.低碳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1,(3):49-54.

[12] 沈滿洪,池熊偉.中國交通部門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分析[J].江淮論壇,2012,(1):31-38.

[13] 陳徐梅.大陸城市交通節能減排方案[C].第四屆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學術研討會,北京,2013.

[14] 朱婧,劉學敏,姚娜.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3,(14):18-28.

(責任編輯:張 萌)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Path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YAN Guihuan, XU Chongqing, LV Yuexia, GUO Dongyan, XIAO Qi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014;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制度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更有利于從全局角度解決當前農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在頂層設計上實施統籌推進。文章從制度變遷視角分析了農業綠色發展的驅動因素及制度邏輯,探討了當前和今后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應該著重解決好的關鍵問題。研究結果表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動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轉型;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邏輯包括降低交易費用、外部性內部化、實現規模經濟、克服風險、改變制度的成本-收益結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應解決好道德問題、技術問題、規制問題、生產問題和市場問題。

[關鍵詞]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邏輯;實踐路徑

一、引 言

農業綠色發展是當前和今后我國農業發展的主題,是大勢所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但不容忽視的是長期粗放式的增長也使得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出。據原環保部和國土部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污染比重達16%,其中農用耕地污染面積占比達19.4%。 [1] 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污染換取高產出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現代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質量安全、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農業發展道路。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這既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持,更離不開制度保障。制度不僅影響著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同時也會影響綠色農產品及農業生態的價值實現。

當前,有關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主要分析農業綠色發展的外部性問題及其內部化對策(嚴立冬等,2009;鄭冬梅,2006) [2-3] 。二是從農業生產者視角進行分析,主要研究農戶的綠色生產意愿、行為以及綠色技術采納問題(候曉康等,2019;潘世磊等,2018) [4-5] 。三是從技術視角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石化投入品的減量問題、農業環境技術效率及綠色農業技術擴散等問題(孫若梅,2019;呂娜和朱立志,2019;崔和瑞和趙天,2018) [6-7] 。四是從產業視角進行分析,主要研究農業綠色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集聚、農業產業鏈的綠色化等(張永華,2019;薛蕾等,2019;陸杉和李丹,2018) [8-10] 。五是從區域農業發展視角進行分析,主要研究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及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涂正革和甘天琦,2019;金賽美,2019) [11-12] 。六是有關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性建議分析,包括對財政支持、投融資機制、農業保險等方面的研究(葉初升和惠利,2016;胡雪萍和董紅濤,2015;羅向明等,2016) [13-15] 。本文將農業綠色發展轉型視作一個制度變遷過程,從制度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邏輯及實踐路徑選擇問題,以期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和政策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及實踐指導。

二、農業綠色發展的驅動因素:制度變遷視角

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本質上是一種制度變遷。林毅夫定義了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其中,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和更替,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是由一個人和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則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實行的 [16] 。本文將從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兩個角度分析農業綠色發展的驅動因素。

(一)誘致性驅動因素

農業綠色發展首先源于需求變化帶來的獲利機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食品的消費結構、消費價值觀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7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元,到了2017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 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增長8.5% [17] 。農產品的消費結構也從過去以糧食為主轉向對蔬菜、水果、肉、禽、魚、蛋、奶的更多需求。在對農產品數量滿足、種類多元化要求的同時,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當前,很多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已經是質量而不是價格;部分消費者已經通過參與社區支持農業,甚至購買進口農產品等方式規避質量不安全的農產品。部分農業從業者順應了這種農產品需求和消費價值觀的改變,看到了農業綠色轉型可能帶來的潛在獲利機會,早已開始了農業綠色發展模式的探索,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推動者和創新者,如發展社區支持農業、農產品眾籌和定制、生態休閑農業等。這種自下而上的實踐,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力量。

(二)強制性驅動因素

強制性驅動的主體是國家和政府,即政府通過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來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由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驅動是漸進性的,一般是先易后難、先試點后推廣,這個過程一般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面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嚴峻性,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已經是時不我待,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時,由于農業綠色發展的外部性,很多問題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需要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創新來推動解決。當前,政府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之頻繁、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的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進一步明確:“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边@種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力,推動我國的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農業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具體體現。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2015年農業部啟動實施了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農業部印發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并啟動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一系列密集出臺的政策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巨大動力,到2017年,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也連續兩年減少,同時農藥化肥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18] 。

三、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邏輯

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業的綠色轉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長期粗放式增長所積累的農業生態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僅依靠農業領域單獨發力,而應統籌全局、協調行動。制度創新理論更接近于現實,從制度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更有利于從全局角度解決當前農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在頂層設計上實施統籌推進。

諾恩和戴維斯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了制度變遷的動因及過程。他們認為制度變遷的過程可以視作一個均衡——非均衡——均衡的過程,制度創新的基本條件是貼現的預期收益超過預期成本,只有滿足這個條件,個體或者集團才有動力去實施制度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創新,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根據諾恩等人的觀點,由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的制度變遷過程會受到以下三個方面因素的驅動:一是新的潛在收益的產生。這種新的潛在收益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即新技術應用及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利潤、外部性內部化帶來的利潤、克服風險帶來的利潤、交易費用轉移與降低帶來的利潤。二是組織或者群體(個人)操作一項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發生改變。三是政治法律的某些變化可能影響制度環境,進而影響利潤獲取及分配。 [1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邏輯包括以下五方面,即通過以下改進可以使農業綠色發展實現預期收益。

(一)降低交易費用

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包括兩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費用,即在簽訂契約中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等所付出的費用;二是簽訂契約后,為解決契約本身存在的問題、改變契約條款及退出契約所付出的費用。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為公眾提供質量安全的農產品。然而,農產品本身具有信任品屬性,公眾即使在消費之后也無法判斷農產品的質量優劣。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有關農產品質量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對于農產品質量,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掌握的信息要遠多于消費者。因此,農產品市場具有典型的“檸檬市場”特征,在市場中存在“逆向選擇”行為,即優質的農產品無法賣出與其品質相符合的價格,造成農產品市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因此,農產品市場交易中存在較大的交易費用,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提防賣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消費者不敢輕率地在農產品賣方提供的信息的基礎上做購買決策,不得不為購買到優質的農產品花費更多的信息搜尋成本。為了使農業綠色發展轉型中所生產的高質量農產品能夠實現“優質優價”,使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獲得市場溢價和相應的收益,應通過制度創新降低農產品市場中的交易費用,如建立農產品分級制度、綠色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認證制度,優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信用體系建設等。

(二)外部性內部化

外部性指的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其他主體帶來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是非市場性的,市場機制難以對造成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進行懲罰,同時正外部性也不會獲得相應的收益。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顯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正外部性。農業部門的活動會給非農業部門帶來額外收益,而非農業部門對源于農業部門的收益卻不需要做出對等的給付。農業除為公眾提供農產品之外,還會為工業提供原料,無償提供生態景觀,同時對空氣質量改善、保護植被、防止水流失等均可起到積極作用。二是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本內部化。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面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公眾提供質量安全的農產品。為此需要在農業生產投入和技術選擇方面做出相應改變,主要表現為減少甚至停止使用化學投入品,更多地使用與環境相容的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由此帶來的成本增加甚至是產量損失在很多情況下難以獲得應有的補償。三是農業被動地接受其他行業的成本外部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日益成為成本外部化的受體。早期工業的粗放式增長帶來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直接給農業農村帶來了負面影響。農業發展的基本環境由于被動接受了工商業轉嫁的污染而日趨惡化,如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農業灌溉水水質不達標等。為了生產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改變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經營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而這些成本理應由來自于其他行業的污染者來承擔 [2] 。

外部性內部化就是使生產者或消費者產生的外部費用,進入他們自身的生產和消費決策,由他們自己承擔或進行內部消化,從而彌補外部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的差額,以解決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內部化的途徑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基于市場的經濟激勵、基于產權思想的自愿協商(科斯定理)、社會準則或良心效應(趙曉兵,1999) [19] 。政府直接管制是指政府以非市場途徑對外部性的直接干預,主要包括命令和控制。對于農業綠色發展來說,政府直接管制主要針對其他行業特別是工業污染對農業環境的影響進行直接干預;同時,加強對農藥、獸藥生產和使用的控制?;谑袌龅慕洕钍侵笍挠绊懼黧w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利用價格機制,通過采取激勵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負外部性成本內部化。對于農業綠色發展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稅收手段調整比價,改變市場信號以影響農業的生產方式和農產品消費方式,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綠色轉型成本及消費中的綠色消費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補貼直接補償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綠色轉型所付出的額外成本進行補償,或者是將農業視作其他部門污染的受損者而進行補償。

(三)規模經濟

一般來說,規模經濟指在既定時期內,隨著企業生產產品數量的增加,其生產的產品單位成本下降的情況,即通過擴大經營規??蓪崿F平均成本降低及利潤增加。馬歇爾將規模經濟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兩類。其中,內部規模經濟依賴于企業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及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外部規模經濟依賴于多個企業間建立在合理分工、合理區域布局基礎之上的聯合。農業的經營規??梢詮膬蓚€方面去考慮:一是技術視角下的農業經營規模,即通過調整經營規模實現最佳的技術效率;二是經濟視角下的農業經營規模,即通過規模調整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及最佳經濟效率。農業綠色發展歸根結底要靠農業經營主體來實踐,而決定他們是否采用綠色技術,是否積極推進綠色轉型的關鍵還是農業綠色發展能否達到甚至超過他們的預期收益,而經營規模是影響經營主體收入的主要因素。為此,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規模經濟是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四)克服風險

一般意義上的風險是指遭受損失或不利的可能性,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表現。與其他經濟社會部門一樣,農業生產經營也要面對很多不確定性,即風險。Hardaker等(1997)將農業風險分為以下七類:一是生產風險,即來自于自然環境或者作物及牲畜生長的不確定性,如天氣、蟲災或疾病,或者來自于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如農業投入品的屬性或機械使用效率;二是市場風險,主要來自于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及農業投入品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三是貨幣風險,主要來自于國際貿易中匯率浮動對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進出口價格的影響;四是制度風險,主要源自于政府政策對農業生產經營利潤影響的不確定性,如食品安全政策等;五是融資風險,主要來自于貸款渠道的可得性、融資成本的上升等;六是法律風險,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經營者對具有法律意義的承諾的履行情況,如環境安全責任、食品安全責任等;七是源于農業生產經營者自身的不確定性風險 [20] 。相比傳統農業,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更大:一方面,綠色農業的投入成本更高,自然災害會給其造成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綠色農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更大,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可信任程度、支付意愿以及跟隨一般商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對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益會造成更大影響,進而影響其繼續進行綠色發展轉型的積極性。為此,通過制度創新降低農業綠色發展的風險水平,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的關鍵。

(五)改變制度的成本-收益結構

前四方面改進的目的在于促進新的潛在收益的產生,改變制度的成本-收益結構的目的在于降低制度變遷成本及優化現有利潤分配。這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的重要作用在于從根本上影響利潤的分配,如改變原有的農業投入分配結構,對農業綠色發展給予更大的資金支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投入、補償及轉移支付有利于增加綠色農業經營者的利潤,進而激發農業綠色發展的動力。二是技術。任何制度都離不開技術因素,技術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提升制度創新的效率和效果。技術創新是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很多技術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新技術的產生、擴散和應用對于農業綠色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四、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

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供給側、需求側同步改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政府、公眾共同努力?;谇拔乃治龅闹贫冗壿嫾唇档徒灰踪M用、外部性內部化、規模經濟、降低風險、優化制度環境,本文認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的農業綠色發展應該著重解決好以下五方面問題。

(一)道德問題

對公眾進行正確的社會準則教育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所謂社會準則就是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確的社會準則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性,減少外部不經濟性。農業綠色發展需要綠色生產方式、綠色流通方式,同時需要綠色消費方式。當前,農業面源污染是發展綠色農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以工業部門為主的其他部門的污染的負外部性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農業自身對石化產品的過量使用也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這有相關主體無意為之的因素,也有主觀故意的情況,如部分工業企業在耕地周邊的惡意排放造成嚴重的污染隱患;部分農戶主觀違規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化肥,或者違規過量使用催熟劑、生長劑、保鮮劑。因為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或者是激素可以明顯降低農產品生產的單位成本,從而增加利潤。由于農產品質量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識別農產品的農藥化肥殘留等質量安全因素,使得農產品市場逆向選擇盛行,農戶沒有動機去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同時由于大量農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使得政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本過高,進一步加劇了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動機。于是我國出現了一種“一家兩制”的特殊情況,即向市場出售的農產品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或添加劑,對自己食用的農產品少用或者不用激素或化肥農藥,如此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21] 。在市場失靈和政府監管資源約束的情況下,依賴于社會機制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可以有效減少主觀故意行為的方式,為此應在農民培訓中加大有關社會公德的思想教育,同時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力度。

(二)技術問題

在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平均產出和邊際產出均會下降。技術進步是支撐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技術進步雖然不能消除收益遞減規律,但卻可以抵消收益遞減規律對農業生產產生的負面影響?,F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科技支撐,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綠色轉型的成本,進而直接影響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當前,相對于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農業技術供給是不足的。一方面,綠色導向的農業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空間,能夠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以農業投入品為例,據相關報道顯示,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高能耗生產的農藥大多成為環境和健康的危害之源,直接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22] 。農業綠色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問題、農業綠色發展的成本問題、綠色農業的產量問題、生物有機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及產出效率問題、無農藥化肥殘留的種植技術大眾化利用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同時,農業技術的轉化率不高,很多新技術長期停留在實驗室或試驗田中,真正大規模應用的效果還有待檢驗。另一方面,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技術推廣中應充分考慮農戶的需求、認知水平、應用成本及產出收益,將合適的技術以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成本推廣到農戶手中,實現綠色技術的大眾化利用 。

(三)規制問題

農業綠色發展中的外部性問題、信息不對稱問題,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需要政府規制來破解。政府規制應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將負外部性產生的社會成本轉化為私人成本,主要方式為征稅,如對農田周邊的污染企業征收更多的稅。二是對農業正外部性所產生的社會收益轉化為個人收益,主要方式是對農業綠色發展進行補償。農業綠色發展的正外部性,如生態環境的修復、景觀的無償提供等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補償,應通過建立補償機制來彌補農業綠色生產經營者因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綠色農產品生產而額外付出的成本,激勵更多的生產經營主體選擇綠色發展行為。三是通過直接的行政管制約束主體行為。加強對農業投入品行業的準入管理,設立綠色技術標準的負面清單;對農田周邊區域劃定工業發展的生態紅線,設立行業準入的負面清單;加強對農戶生產行為的指導和約束,設立綠色生產行為負面清單,特別是嚴懲部分農戶違規濫用化肥農藥的機會主義行為;加強生產經營者信用管理,降低市場交易費用,設立黑名單制度 。

(四)生產問題

選擇合適的生產規模是農業綠色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獲得更多潛在利潤,農業綠色發展要實現規模經濟,避免規模不經濟。與生產經營規模直接相關的是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選擇。改革開放以后,農村改革確定了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生產方式。但是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下,家庭經營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不可能太大,特別是在農副產品市場化改革以后,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及自然風險的沖擊,滯銷現象時常出現。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可獲得的收入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刺激使得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進城務工,造成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現實。由此可見,當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轉型中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制約依然嚴峻,合適的規?;潜厝贿x擇。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傳統承包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六種。根據職能和屬性,可以將上述六種歸納為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三大類經營制度(周應恒,2016) [23]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自然條件的差異、物流條件的差異、農產品品種的差異,農業綠色發展的適度規模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從現實實踐看,規范化養殖可能更適合企業經營,糧食種植更適合種植大戶或家庭農場,果蔬種植更適合合作經營。為此,在農業綠色發展轉型中應充分考慮農產品種類、農產品銷售渠道、規?;杀?、生產者能力及積極性、機械化作業效率、技術應用效率、自然條件等因素,最大限度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激活市場,選擇能夠實現規模經濟的綠色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五)市場問題

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的關鍵在于潛在利潤的產生,這就需要經營主體能夠獲取在傳統農業的制度安排下無法獲得的收益。為此,應建立具有溢價功能的綠色消費市場。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消費者對食品消費的認知。很多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的消費理念是物美價廉。然而,高品質的農產品一般需要更高的生產成本,其價格必然要高于一般農產品。二是農產品市場的逆向選擇。農產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屬性,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有關農產品質量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農產品市場中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高質量農產品無法售出應有的價格而被低質量的農產品擠出市場。以上兩個問題是建立綠色消費市場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要支持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很多消費者已經具備了對高品質農產品的支付能力,同時很多高學歷、高收入年輕的消費者群體也具有強烈地消費更高品質農產品的意愿。這里要說明的是培育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并不是鼓勵所有消費者均購買高品質、高價格的農產品,而是應該建立一種農產品的分級消費市場。收入水平高的消費者可以購買高品質的農產品(營養成分更高);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費者可以購買質量安全的農產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底線),盡管這個價格可能高于傳統的農產品,特別是高于部分農戶因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降低單位成本而生產出的劣質價低的農產品。但這個價格應該是既要滿足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又能滿足農產品生產者對成本和利潤的要求。為此,應培養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習慣,樹立質優價優的消費認知。另一方面,要解決逆向選擇問題。信號傳遞可以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即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者向市場傳遞一種代表其質量水平的信號,這個信號形式可以是價格、廣告、品牌、信譽、質量保證金等。但是由于農產品的信任品屬性,其質量信息應由政府向公眾提供 [24] ,為此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認證制度、農產品分級制度、農產品生產者信用管理制度等,通過這些具有政府背書性質的質量信號解決農產品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

[參考文獻]

[1]環 保部.全國農用耕地被污染面積占比19.4%,如何應對農用耕地土壤污染?環保部農業部答記者問![BF][EB/OL].(2017- 12-01).https://www.sohu.com/a/207982722_712505.

[2]嚴 立冬,鄧遠建,蔡運濤,等.綠色農業發展的外部性問題探析[J].調研世界,2009(8):11-14.

[3]鄭 冬梅.綠色農業的外部性分析與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304(5):71-75.

[4]候 曉康,劉天軍,黃騰,等.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及收入效應[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121-131.

[5]潘 世磊,嚴立冬,屈志光,等.綠色農業發展中的農戶意愿及其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浙江麗水市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8,116(2):79-89.

[6]孫 若梅.綠色農業生產:化肥減量與有機肥替代進展評價[J].重慶社會科學,2019,295(6):33-43.

[7]呂 娜,朱立志.中國農業環境技術效率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9(4):95-103.

[8]張 永華.基于鄉村綠色發展理念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4):27-32.

[9]薛 蕾,徐承紅,申云.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綠色發展:耦合度及協同效應[J].統計與決策,2019,533(17):125-128.

[10]陸 杉,李丹.基于利益博弈的農業產業鏈綠色化發展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6):129-136,159.

[11]涂 正革,甘天琦.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動力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65-178.

[12]金 賽美.中國省際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及區域差異評價[J].求索,2019,312(2):91-97.

[13]葉 初升,惠利.農業財政支出對中國農業綠色生產率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9(3):48-55.

[14]胡 雪萍,董紅濤.構建綠色農業投融資機制須破解的難題及路徑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6):152-158.

[15]羅 向明,張偉,譚瑩.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環境效應與綠色補貼模式[J].農村經濟,2016(11):15-23.

[16]盧 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75-176,184.

[17]中 國經濟網.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8倍[EB/OL].(2018-08-2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27/t20180827_30135220.shtml.

[18]科 技日報.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前三年實現[EB/OL].(2018-07-27).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8-07/27/c_1123184431.htm.

[19]趙 曉兵.污染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J].南開經濟研究,1999(4):13-17.

[20]HA RDAKER J B,HUIRNE R B M,ANDERSON J R.Coping with risk in agriculture[M].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UK,1997.

[21]倪 國華,鄭風田.“一家兩制”、縱向整合與農產品安全—— 基于三個自然村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5):1-9.

[22]人 民網評: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EB/OL].(2018-05-24).https://www.sohu.com/a/232741107_119778.

[23]周 應恒.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制度與路徑[BF][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9):74-85.

[24]CA SWELL JULIE A,MOJDUSZKA,ELIZA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5):1248-1253.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u 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a systematic project.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more importan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nd also promote co-ordination from top-level desig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probes into the key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top-down 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bottom-up demand promo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clude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internalizing externalities,realizing economies of scale,overcoming risks,and changing the cost-benefit structure of the system;to promot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ity,technology,regulation,production and market.

Key words: agriculture;green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編輯:李 萌)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綠色理念在社會建設當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人們也對低碳生活更加向往,綠色理念在室內設計行業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本文從綠色低碳的角度出發,詳細講述了在新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室內設計時融入低碳元素的重要性,探討了將低碳理念引入室內設計時應遵循的規則,以及室內設計在實踐過程當中對低碳理念的應用現狀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相關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過程當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室內設計;綠色低碳理念;應用原則;應用體現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要求逐漸增多,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要在保障建筑內部的美觀和舒適度的同時,兼顧節能環保。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污染問題,對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造成了生存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要注重采用低碳設計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不僅保障了人們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空間,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使人們可以在一個舒心、美好的室內環境中生活和工作。

1、室內設計中綠色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創新室內設計理念,對環境進行有效保護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綜合國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加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但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所以,要將環境問題重視起來。在室內設計行業中,引入低碳理念,能夠幫助篩選出對環境不利的裝修材料,采取陳列藝術,深入落實環境保護理念,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空間,使人們能夠感受到低碳理念為人們帶來的寧靜和美好。

1.2設計師與使用者的共贏,持續提升室內設計質量

目前,人們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新階段,所有行業都要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應社會變化,對企業發展的方向和策略進行系統的調整,在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中,要改變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新的發展戰略的實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因此,要實現低碳理念對室內設計的融入,達成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共贏,保證室內設計質量的不斷提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室內設計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更加注重室內設計的安全性、環保水平以及生活氛圍的營造;站在設計師角度來看,將低碳理念完美融合進室內設計當中,可以彰顯自身的專業實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競爭力,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將低碳理念應用于室內設計,對設計師和使用者都有一定的好處,實現雙方共贏。

2、綠色低碳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體現

2.1實現低碳理念與室內空間布局相融合

要做到低碳理念與室內設計之間的充分融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建筑空間的整體規劃。設計師在設計時,要加強對空間意義的領會和認知,對于空間的規劃和布局對于建筑的整體風格與環境起著決定性作用。室內空間的布局對室內空間的采光和裝修氣體的排放有著直接的影響,對使用的舒適程度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考慮人們對空間使用的各種要求,將低碳理念室內空間布局相融合,確保室內的空氣能夠得到更好的排放,結合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與變化趨勢,保障室內空氣的新鮮程度。

2.2裝飾材料的選用與構造技術的應用嚴格遵循低碳理念

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對于低碳設計材料的選取是落實低碳理念的重要環節之一。低碳裝飾材料主要是指能夠在確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制造過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壽命長,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害物質,并可以回收再生產的新型材料. 低碳材料在生產、使用全過程實現節能減排,是可持續和面向未來的材料.這種材料的使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設計師想要在設計中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就要在選擇裝修材料時做好認真細致的篩選工作。

2.3進行室內空間設計時融入自然元素

近年來,建筑物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占用了城市中的綠地,隨著柏油路的增多和機械化的不斷實現,人們與自然的距離感逐漸拉大,針對這一問題,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適當的加入自然因素,就能夠讓居住者對環境的價值產生新的認知。比如:設計綠植墻、苔蘚墻、植物角、融入更多的綠色植物設計元素等設計手法,在室內空間加入更多的綠色設計,讓人與自然更親近。

2.4融合了人工和自然照明

在進行室內空間的結構規劃,打造空間層次感的過程中,采光設計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察室內空間的整體結構之后再進行科學的設計規劃,盡量多的采用自然采光,可以設計玻璃隔斷或玻璃門的方式,將自然光照的利用率提升上來。將人工照明設施的使用率降到最低,從而減少對于能源的消耗。針對照明通風問題做出優秀的設計方案,可以對于室內的照明通風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并且對于裝修成本的節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3、結束語

綠色低碳理念在室內設計中進行落實,是人們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現,對于我國環境的保護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將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放在首位,科學合理的進行空間布局,合理使用低碳裝飾材料,將綠色光線充分利用,為業主創造出低碳、舒適、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丁榮榮.綠色低碳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J].大眾文藝,2019(10):72-73.

[2]余宗翰.關于室內設計中綠色低碳理念的應用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017).

上海亦州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1

綠色低碳管理模式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構建綠色企業文化是企業綠色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客觀要求,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也是適應當今時代糧食短缺、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突出問題的需要。因此,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企業文化成為每個企業必須重視和亟待解決的一項任務。本文主要分析綠色企業文化的內涵及意義,并提出相應的構建途徑。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綠色企業文化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綠色企業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共同選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綠色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競爭的有力支持,也是創造和諧的企業環境的根本保證。因此,必須加強對綠色企業文化建設的宣傳,促使企業從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前提的粗放型經濟向節約資源的低碳經濟轉變,提高企業產品的生態含量,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什么是綠色企業文化和低碳經濟

綠色企業文化就是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被全體員工認同并遵守,以及對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和發展企業的認識的總和。企業各個方面都融入了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而形成綠色企業形象和良性循環的生態品牌經濟。低碳經濟就是在各項政策的指導下,運用科技創新建立一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少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氣候變化。

發展低碳經濟和構建綠色企業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企業要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文化,必須重新樹立競爭觀念和企業價值觀,把企業當成一個經濟人、社會人和生態人的統一體,并強化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

二、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企業文化面臨的問題

1.沒有充分認識和理解綠色價值觀

追求利益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還繼續存在,還沒有清楚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作用,環對境污染治標不治本。很多企業沒有足夠的重視綠色文化,也沒有及時培養員工的環境保護意識,企業與環境和員工自身的心態未能和諧、統一。

2.對綠色文化的內容缺乏足夠認識

很多企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到綠色文化和綠色生產的重要性,在生產過程中只考慮資金投入和回報,導致企業在發展思路上還沒有轉到以挖潛改造和存量調整的方式來提高經濟效益,即便有些企業浪費的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也都由于資金投入過多而無利可圖被放棄,資源的回收利用系統還比較落后。

3.環境立法和執法比較滯后,企業違法成本低

我國的環境法還存在各種不足,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由于法律沒有結合各地的特色和實際情況,導致可操作性差,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也不夠,缺乏相應的監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預嚴重,加上沒有強制手段促使環境法的執行,使得企業違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國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門有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對一些企業降低環境保護的要求,阻礙環保部門執法力度,使得違法排污企業和達標排放企業就處于不同的競爭起點,導致違法企業的成本低,而守法企業的成本高。

三、如何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企業文化

1.發展低碳科技,制定綠色標準

研發低碳技術,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改變傳統生產理念、生產設備和生產模式的有效途徑,企業只有發展低碳技術并推進其應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設備和生產新設備,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量以及對生態的損壞程度,實現低碳發展模式。因此,企業必須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購買和研發低碳設備,促進企業與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還要根據國家對綠色產品的標準,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特色的綠色產品標準,增強環境行為融入到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二氧化碳控制的設計,提高產品的環保程度;同時還要在企業自身技術、設備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市場的文化、消費、地理等特點,重新構思和設計產品,開拓新的市場,生產適應消費者的購買力的綠色產品;另外,企業還要建立相應的系統來處置生產產品的回收。

2.建立綠色企業文化制度,加強企業管理

建立健全企業文化制度是構建低碳、綠色企業文化的重要保證,企業要根據低碳經濟的理念來制定一套綠色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員工的意識里和生產的各個環節。根據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產品生產規劃,包括生產、加工、銷售各個方面,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廢物資源,使綠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制度化、規范化、系列化,打造企業綠色品牌,并建立綠色發展的評價體系,避免盲目開發的現象。

綠色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業要把培養低碳技術人才的任務放在綠色文化構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戰略,一方面引進和培養一批專業素質過硬的技術人才和高層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防止企業人才流失。

3.構建企業低碳價值觀

首先要培養員工的低碳意識以及低碳價值觀,提高員工的綠色意識和環保意識,加強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宣傳,使員工認識到建立企業綠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將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融入企業精神,把企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目標,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導員工朝低碳行為發展,比如可以實現各種有針對性的培訓,促使低碳行為在企業普及,只有企業員工的低碳行為得到落實,才真正樹立了綠色價值觀,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另外,企業還要形成良好的綠色形象,突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把環境保護納入到企業的精神理念中,從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能自覺遵守社會責任,這為企業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了良好的綠色形象。同時,如果企業員工把低碳、綠色理念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到其他人,綠色文化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綠色企業文化不僅要字企業內部產生效用,還要對社會傳達出企業的發展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加強與其他企業、消費者以及政府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企業的社會認可度。因此,企業通過樹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過實際行動來履行其社會責任,能促使綠色企業文化的構建達到很好的效果。

四、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企業文化的意義

1.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要求企業必須樹立綠色生產、綠色能源和綠色產品的新觀念,運用新科技進一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而構建綠色企業文化正適應了低碳經濟的要求,它主要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建立健全企業的環境管理制度,打造企業的綠色形象,創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從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使市場經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商業圈,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員工形成綠色的行為方式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這就需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降低對原材料和各種能源的浪費,而企業職工是執行者,如果職工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勞動態度,就會造成各種浪費。綠色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員工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態度勞動,就會自覺實行低碳生產,從而有效降低生產浪費現象。

3.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

發展低碳經濟要求企業必須把生產發展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轉變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采用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發展模式。構建綠色企業文化有利于企業低碳理念的確立,從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產技術,創新低碳生產方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

結語:總之,當今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須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綠色企業文化,從而改善企業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實現企業、消費者、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最終促進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的價值理念是企業綠色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構建低碳企業文化和綠色企業文化是企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劉琦.低碳經濟下綠色企業文化的構建.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王曉慧,金起文.低碳經濟視域下綠色企業文化的構建.中國商貿.2010(20).

[3]李冰.略論綠色企業文化.商業研究.2009(01).

上一篇:風力發電商業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企業公關危機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