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

2023-09-21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1篇

1 機械通氣和氣體插管不適的影響因素

1.1 生理因素

(1) 氣管插管:此為引起機械通氣患者不適的內源性應激源, 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會感到口腔脹痛, 甚至引起牙齒損傷和口腔黏膜撕裂傷、牙齦疼痛。經鼻氣管插管的患者會感到鼻腔脹痛, 甚至引起鼻竇炎、中耳炎等。

(2) 吸痰:吸痰是主要的外源性應激源, 有50%以上患者感覺不適與疼痛, 約50%患者感覺憋氣, 引起劇烈嗆咳。

(3) 溝通障礙:患者會出現的負面情緒反應, 導致睡眠、休息障礙, 是焦慮和恐懼的主要原因。經口或經鼻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時, 氣管導管經喉部進入氣管內, 導管的氣囊在聲帶的下方, 因此患者無法講話。

(4) 睡眠障礙:機械通氣插管后對睡眠的影響較大, 隨著對機械通氣的適應, 會出現焦慮、多疑、定向力障礙, 有時會出現錯覺、譫妄等癥狀。

(5) 人機對抗:患者緊張、焦慮時可引發人機對抗, 患者的自主呼吸與呼吸機控制的呼吸不同步, 致使有效通氣量進一步減少自主呼吸增強, 機體耗氧量增加, 缺氧加重。

1.2 心理因素

(1) 孤獨、抑郁: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通常在監護室治療, 與家人分開, 極易產生孤獨感;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緊張等4項不良心理反應, 尤其是一時無法脫離呼吸機的患者常表現煩躁、不能忍受甚至強行拔管;當無奈時又轉為抑郁狀態;溝通困難或預感到殘疾或死亡的危險, 就會產生沮喪、抑郁、絕望等消極的情緒反應。

(2) 感覺障礙: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被局限在床上, 整天處于一種過度的不情愿的刺激環境中, 極易產生知覺剝奪、時間感覺障礙等表現。

(3) 自我概念紊亂:呼吸機治療療程長的患者不僅產生生理上的依賴, 也導致心理上依賴, 許多患者把呼吸機看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1.3 社會因素

(1) 周圍環境:入住ICU, 陌生的環境、封閉的管理、儀器的報警聲、長明燈的照明、其他患者的呻吟聲等, 均可對其構成不良刺激。 (2) 家庭經濟負擔:長期機械通氣患者往往因為家庭經濟、醫療費用、家庭關系等變得焦慮、煩躁、緊張不安。

2 舒適護理

2.1 心理舒適的護理

(1) 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加強與患者溝通, 做好住院環境及自我介紹, 各項護理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

(2) 儀器準備:將各種儀器的報警聲調至最低, 并及時處理各類儀器的報警信息, 及時消除產生報警的原因。

2.2 生理舒適的護理

(1) 氣管插管的舒適護理: (1) 妥善固定氣管插管:先將口周及面部擦拭干凈, 將氣避插管與牙墊裹緊后, 用脫脂膠布固定于口角兩側, 保持口周清潔, 每天更換膠布, 必要時要隨時更換。每班檢查氣管插管的深度 (22~24cm) 做好交接班, 防止氣管插管過深或脫出; (2) 充分利用呼吸機管道支架將呼吸機管道與氣管插管連接時留出余地, 置于舒適位置, 以防變換體位時呼吸機管路與氣管插管分開; (3) 氣管插管氣囊充氣應適宜, 氣囊壓力不宜過高, 氣囊充氣以8m L左右為宜, 每班交接班時應進行檢查外漏氣囊的充氣度。

(2) 人機對抗的舒適護理: (1) 嚴密觀察患者意識情況, 有無煩躁不安, 自主呼吸與呼吸機是否同步; (2) 觀察呼吸機所示患者呼吸各參數值的變化, 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3) 呼吸道及吸痰的舒適護理: (1) 保持病室適宜的溫濕度; (2) 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 破壞了呼吸道的濕化、加溫、廓清等生理功能, 易造成分泌物排出不暢。因此為保證氣道的濕化與溫化, 應定時添加濕化瓶內蒸餾水; (3) 吸痰前后要吸純氧2~3min; (4) 吸痰前給予濕化、霧化、翻身、物理振肺, 促進痰液稀釋, 使痰液從小氣道流向大氣道, 有利于痰液排出。

(4) 呼吸道濕化的舒適護理機械通氣時, 增加了通氣量, 使呼吸道水分蒸發增加, 機械通氣時需要使用加溫加濕器予以補償, 保持呼吸道濕化, 以滿足生理需要, 防止呼吸道干燥不適。

綜上所述, 機械通氣患者常存在諸多心理和生理的不適, 每位患者的反應和需要也各不相同, 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實施舒適護理, 因人施護, 從而幫助患者在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 增強患者對治療的自信心, 使機械通氣順利進行, 以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機械通氣與氣體插管不適的影響因素, ICU舒適護理措施。提出加強護患溝通, 提供心理護理, 提高護理技術水平, 掌握各項操作的護理技巧, 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 是降低機械通氣與氣管插管患者不適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機械通氣,氣管插管,舒適,護理

參考文獻

[1] 劉容.ICU護士與機械通氣依賴患者交流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 2003.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2篇

1 臨床資料

本組142例, 男89例, 女53例, 年齡37~81歲, 平均 (59.7±2.4) 歲, 其中經口氣管插管35例, 經鼻氣管插管61例, 氣管切開46例, 均有嚴重的基礎疾病, 顱腦損傷19例, 呼吸衰竭39例, 心肌梗死24例, 復合外傷31例, 農藥中毒15例, 喉癌3例, 其他危重病11例。人工氣道使用時間為3~26d, 平均 (10.3±2.05) d, 經過細致、有效的氣道護理, 除5例患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好轉轉出ICU。

2 護理

2.1 妥善固定, 防止移位

妥善固定氣管導管是患者有效通氣的重要保證。應密切觀察患者氣管插管是否固定, 可在氣管導管上作標記, 或用膠布以“Y”形固定口插管并記錄插入的深度, 每日更換膠布, 有污染或發生松弛時及時更換, 換體位時要密切注意導管的移位變化, 防止扭曲、脫落, 并防止患者因不適自己拔除導管, 引起生命危險。行氣管切開患者應保證套管的固定并松緊適宜, 松緊度以能容納1個手指為宜;與呼吸機相通時, 應注意導管固定的高度距離, 以免因管道下垂造成插管曲折, 影響通氣或滑落。

2.2 觀察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生命體征

患者因病情危重, 反應遲鈍, 分泌物常積聚在呼吸道內堵塞氣道, 造成氣道阻力增高、通氣不足?;颊咴谥委煏r應取平臥或半臥位, 使頭、頸、肩在同一平面上, 頭向后仰, 保持呼吸道通暢, 插管前如因痰液堵塞氣道影響呼吸效果應先對患者進行吸痰, 吸痰前后給予100%氧吸入1~2min, 氣道內注入3~5m L濕化液, 注意吸引負壓不超過50mm Hg[2], 并注意患者氧飽和度。觀察患者神志、呼吸等變化, 防止因方法不當而產生氣道黏膜損傷、缺氧、支氣管痙攣等不良后果。每次抽吸時間不超過15s, 以免發生低氧血癥。呼吸通暢后可建立人工氣道, 注意在進行面罩給氧和呼吸機調節的尺度, 防止因面罩過松造成漏氣, 過緊影響面部血液循環而引起患者死亡。通氣過程中還要注意患者的血壓、面色、脈搏、神志等一般生命體征, 監測血氣、S P O2以及Ep CO2等情況, 提高患者的搶救機率。

2.3 定時觀察和濕化呼吸道

正常人群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濕、加溫、濾過和清除呼吸道內異物功能。但由于危重患者人工氣道建立后, 破壞了這種正常的防御功能, 呼吸道濕化功能喪失, 纖毛運動減弱, 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因此, 加強氣道濕化是保證人工氣道正常的關鍵。應注意保持氣道的濕化程度, 避免氣道阻塞、肺不張、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出現[3]。每日應保證入量的平衡;在氣道滴注濕化液;對痰液過多或黏稠者, 吸痰前從導管注入5~10m L濕化液, 刺激咳嗽;或持續氣道內滴注濕化液并隨時調節濕化液滴速。保證患者氣道內充足的濕化, 防止阻塞。

2.4 心理護理

危重病患者由于進行人工氣道使心理壓力更大, 認為面罩吸氧或氣管插管會更加引起呼吸不暢, 具有恐懼、焦慮、瀕死感。我們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解釋建立人工氣道的重要性、目的、安全性和患者不實施延誤治療的嚴重后果, 取得患者的信任, 并隨時陪在患者身邊, 使患者產生安全感, 消除其焦慮及緊張情緒, 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呼吸, 幫助患者緩解和減輕插管的痛苦和煩躁, 教會患者根據呼吸機同步隨機進行送氣而吸氣, 促進疾病的康復。

2.5 預防感染, 防止并發癥發生

ICU均為危重患者, 抵擋力弱, 再加上病原菌量多, 容易發生感染和并發癥。應定時對病房內空氣消毒, 定期監測病房內空氣質量;對患者進行操作和護理后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機管道及濕化的注射用水應進行每日更換, 不反復使用??谇蛔o理是防止發生交叉感染的重點, 應注意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潔, 將口腔內的分泌物進行抽吸干凈, 每日用3%硼酸水清洗口腔, 每日2次;對病房地面、物體的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每日2次, 空氣用紫外線消毒每日2次, 有效殺滅細菌,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3 體會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命要求的不斷提高, 危重患者在搶救中建立人工氣道保證患者生命延續越來越引起重視。及時有效的人工通氣和良好、細致的護理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 防止并發癥發生的重要保障。我們ICU護理人員必須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氣道的各項操作技能, 加強對患者人工氣道的護理, 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痛苦, 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 促進康復, 提高生命質量。

摘要:目的 分析ICU重癥監護室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有效護理方法。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142例患者進行有效、細致的護理。結果 經過細致、有效的氣道護理, 除5例患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好轉轉出ICU。結論 及時有效的人工通氣和良好、細致的護理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 防止并發癥發生的重要保障。我們ICU護理人員必須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氣道的各項操作技能, 加強對患者人工氣道的護理, 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痛苦, 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 促進康復, 提高生命質量。

關鍵詞:ICU,人工氣道,護理

參考文獻

[1] 徐素, 楊芳.人工氣道的護理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1:87.

[2] 衛枝, 趙蕾.EICU危重患者人工氣道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 (上旬刊) , 2011, 6:143.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按照隨機數字表將該院ICU收治的84 例DM的患者分為觀察組(n=42)及對照組(n=42)。 觀察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5.28±4.72)歲;DM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4.34±0.77)年;合并基礎疾病:11 例高血壓,8 例冠心病。 對照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37~79 歲,平均年齡(55.62±5.17)歲;DM病程:2~17 年,平均病程(4.55±0.83)年;合并基礎疾病:13 例高血壓,7 例冠心病。 兩組患者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符合《實用內科學》[2]中2 型DM診斷標準;語言、聽力正常;年齡18~80 周歲;認知正常,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昏迷及意識不清者;既往具有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疾病病史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積極對癥治療, 對照組配合施以常規護理,即病情觀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出入量、血氧飽和度等)、環境護理(確保ICU安靜、整潔,溫濕度適宜,每天進行2 次紫外線消毒等)、基礎生活護理(晨護以及晚護等)、藥物護理、飲食護理等。 觀察組加行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低血糖的預見性護理。 ICU DM患者需持續靜滴胰島素,可大幅度增加低血糖發生率(尤其是對于禁食患者)。 首先,護士應合理輸液,在滴注胰島素的同時合理輸注葡萄糖,并密切監測患者血糖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減低高血糖及低血糖的發生率;其次,護士應加強巡視,加強低血糖征象監測(如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大汗淋漓等),注意“黎明現象”及“Somogyi現象”的監測,以達到早發現、早干預。 (2)壓瘡的預見性護理。 ICU DM患者需長期臥床,加之DM患者多伴不同程度周圍神經及血管病變,可進一步增加壓瘡發生率。 護士應注意保護患者皮膚清潔,每日應用溫水為患者擦浴;每隔2 h協助患者翻身一次,并按揉、熱敷患者受壓部位。 (3)感染的預見性護理。 ICU DM患者接受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留置胃管、留置引流管、留置導尿等侵入性操作后,較易發生感染。 護士應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注重細節,加強口腔護理、會陰護理、引流管護理,一旦發生皮膚破損,應立即通知醫師,并及時給予針對性干預。 (4)便秘的預見性護理。 ICU DM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極易出現便秘;對于可經口進食者,護士應鼓勵患者增加蔬菜等富含纖維素食物的攝入量,以預防便秘;對于不可經口進食者,護士應幫助患者進行順時針腹部按揉,以促進胃腸蠕動。 (5)酮癥酸中毒的預見性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一旦患者出現酮癥酸中毒早期征象(如多飲、多尿、極度口渴等),應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路,一條泵入胰島素,一條快速擴容補液。 (6)糖尿病足的預見性護理。 護士還應加強患者足部溫度及顏色觀察,當患者足部皮溫異常時,應予以針對性干預;每天早、中、晚對患者足部進行按摩,10~15 min/次, 以促進患者足部血液循環。

1.4 觀察指標

入住ICU及出ICU時,對比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情況,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ICU治療時間。 (1)應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應用酶法測定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含量[3]。 (2)應用該院ICU自制護理滿意度測評表評定患者滿意度情況, 滿分為100 分, 90~100 分代表非常滿意;80~89 分代表滿意,70~79 分代表較為滿意, 小于70 分代表不滿意。 滿意度=(較為滿意人數+滿意人數+非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0%。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入住ICU時,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ICU時,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入住ICU期間,對照組低血糖2 例、壓瘡1 例、感染3 例、便秘2 例;觀察組低血糖1 例、感染1 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 顯著低于對照組19.1%(χ2=4.087,P=0.043)。

2.3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11 例非常滿意,16 例滿意,8 例較為滿意,7 例不滿意; 觀察組23 例非常滿意,14 例滿意,4 例較為滿意,1 例不滿意;觀察組滿意度達97.6%,顯著高于對照組83.3%(χ2=4.974,P=0.026)。

2.4 比較兩組ICU入住時間

觀察組ICU入住時間為(11.0±2.5)d,明顯短于對照組(16.2±4.3)d,t=6.694,P=0.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據報道[4], 我國成人DM發生率居世界前列( 約為10.5%),DM患病人數已逾7 000 萬, 該病已經成為繼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DM發生率呈現逐年遞增態勢,ICU DM患者人數也呈現上升態勢。 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減低并發癥發生率是臨床亟待解決的重要護理課題。

該研究, 觀察組針對ICU合并DM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低血糖、壓瘡、感染及便秘、酮癥酸中毒等),給予預見性、針對性、科學性護理干預,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更低、并發癥更少、滿意度更高、ICU入住時間更短(P<0.05),與相關報道一致[5]。 可見,預見性護理對ICU DM患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ICU DM患者施以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縮減ICU治療時間。

摘要: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對ICU糖尿病(DM)患者的臨床影響。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將該院ICU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DM的患者分為觀察組(n=42)及對照組(n=42),前者施以預見性護理,后者施以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ICU治療時間。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4.8%,顯著低于對照組19.1%(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達97.6%,明顯高于對照組83.3%(P<0.05)。此外,觀察組ICU治療時間亦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ICU DM患者施以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縮減ICU治療時間。

關鍵詞:ICU,糖尿病,預見性護理,血糖水平

參考文獻

[1] 鄧開琴,簡朝鳳,王景梅,等.糖尿病合并重癥胰腺炎患者的護理[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2,8(4):36-38.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9-94.

[3] 陳妍,劉建國,徐磊,等.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的診斷價值[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7(4):534-537.

[4] 王海鵬.我國診斷糖尿病疾病經濟負擔趨勢預測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1-183.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4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ICU近一年救治的DKA患者30例,年齡均在59~69之間,男患者有14例,女患者16例;其中診斷為1型糖尿病患者有25例,2型糖尿病患者5例,糖尿病病程平均有(7±1.3)年;以上所有患者均按照DKA診斷標準診斷, 其中有3例患者發病來處于昏迷狀態,意識模糊的患者有7例,無意識模糊但精神虛弱患者8例,意識障礙患者有12例;所有患者搶救和護理配合時間均在12 h以內,入院檢查是血糖濃度均在14.7~50.7 mmol/L,所有患者均搶救成功,且25例患者病情穩定并且好轉,5例患者病情可控。 30例患者中有8例由呼吸道感染誘發疾病,6例由下尿路感染誘發,2例使用胰島素藥物不當誘發,5例胃腸道疾病誘發,3例由飲食不當誘發,6例不明誘因。

1.2方法

1.2.1搶救治療措施1先安置病人, 找到床位并改變患者適當體位。 2迅速抽查患者血液,測量患者血糖、 酮體等濃度。 3根據患者情況,給予適量胰島素治療。 4調節患者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以補鉀為主,適時補鉀。 5防治患者并發癥, 需設立各項生命體征監視器,密切關注患者,及時作出反應。 6去除誘因,積極治療各種誘因疾病。 7若是昏迷的患者需要對癥治療,積極治療患者以至喚醒患者。

1.2.2護理配合措施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迅速建立好給氧系統、幫忙安置病人然后給予患者適當保護措施。2及時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包括體溫、呼吸、脈搏、 血壓等。 3及時給患者抽血然后送檢輔助醫生做出正確診斷,并且立刻執行醫生給出的臨時醫囑或者口頭醫囑,注意胰島素的適當使用。 迅速給患者進行輸液,建立好輸液系統。 4分組護士配合醫生進行不定期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精神狀態、飲食狀況、每日尿量等, 并及時記錄。 5做好患者基礎護理,適當給患者進行口腔衛生清潔以及部分皮膚清潔。 6由護士長帶頭分組分批次給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勸導患者及其家屬配合治療。 7給患者制定良好的食譜,如果是昏迷的患者一般禁食,若昏迷緩解則需要給予流質飲食。 8健康教育。 9加強患者適當運動。

1.3統計方法

采用 χ2檢驗方法,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近年來該院搶救的30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經搶救與護理配合病情基本穩定,而且病情逐漸轉好;還有5例病情較穩定,無惡化現象。 各位患者血糖趨于正常, 均在6.75~8.95 mmol/L之間,尿酮為陰性,P<0.05。

3討論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內科常見的急性糖尿病合并癥,其誘因較多,病情急,危害大,甚至導致死亡;患者體內胰島素的匱乏是其根本原因,往往其發作時兇險, 需要迅速有效的搶救措施以及優質的護理配合才能有效減少患者的生命威脅。 有效的搶救要點以及護理配合要點如下。

3.1 DKA搶救要點

3.1.1迅速安置病人,保證舒適周圍環境患者往往病情發作時意識模糊或者障礙等,周圍環境的影響會加重患者病情,需要安置患者安靜、舒適的病房。 昏迷患者同樣,但須按照昏迷常規救治方法。 而且要適當調整患者的體位,按照病情給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以及方便搶救體位,提高搶救效率以及患者舒適度。

3.1.2建立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儀,并記錄檢測患者入院時血液、呼吸、脈搏、體溫的值,并記錄。 給患者測血糖、 尿酮、血電解質,分時段檢測。 并和護士共同定期檢查患者情況,根據患者治療情況,適當調整救治方式以及用藥方式。

3.1.3迅速建立患者靜脈系統,保證監測和輸液質量通過建立患者靜脈系統,給予血壓、脈搏、呼吸監測儀,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然后通過輸液改善患者電解質不平衡,同時通過靜脈給胰島素可以緩解患者病情。 還可以給昏迷患者留置尿導管等。

3.1.4正確補液,糾正酸中毒以補鉀為主,大部分患者缺鉀較嚴重,最高失鉀總量可達1000 mmol/L。 對于酸堿紊亂較嚴重時,可以使用一些弱堿性藥物來調節酸堿平衡,比如碳酸氫鈉溶液,可以有效糾正酸中毒。

3.1.5對因治療,使用藥物治療,改善患者病情首先是去除誘因,包括患者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 可以采用對因治療,如外界因素:飲食不當,導致血糖過度變化, 進而引發DKA,可以先調節血糖平衡,再治療DKA;又如自身因素:患者的其他疾病誘發DKA,可以兩者共同治療,注意治療藥物的拮抗作用,調整藥物的治療方式。 還需要注意患者的抗感染藥物的使用,一般是抗生素, 注意同類藥物使用不能多次頻繁使用,要適當使用,避免致病菌耐藥;最后就是使用一些改善患者癥狀的藥物使用,鎮痛劑和麻醉劑的適量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

3.2 DKA護理配合要點

3.2.1對DKA患者的基礎護理改變患者舒適體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保持患者周圍環境整潔、舒適。 每日及時更換患者的衣物、被單等,及時消毒;保持患者口腔以及部分皮膚整潔,預防患者感染,檢查患者輸液管、導尿管、氣管等是否通暢無污染,及時消毒處理,防治感染等。 對患者的基礎護理著重患者的周圍環境護理、患者自身疾病護理、患者傷口護理、患者支持設備護理等,每個方面都需考慮到,為患者的中、后期治療提供基礎。

3.2.2再者是輸液護理DKA患者輸液就是很重要的救治措施, 只有密切觀察輸液情況并給予適當護理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輸液是按照補液原則進行的,“先鹽后糖、先晶體后膠體、見尿補鉀”,補液早期要迅速大量補液(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有些患者不宜過快大量輸液),一般第一日總量在3000~6000 m L之間,但是需要護士根據患者的血壓、脫水程度、尿量、體重變化、血糖變化等適當補液。 一般高濃度血糖患者使用生理鹽水或者氯化鈉溶液,低濃度血糖患者使用5%葡萄糖溶液,臨界值為血糖濃度13.9 mmol/L。 大部分患者入院時4 h內補液總量平均在1200~1500 m L之間,12 h內平均在2500~3000 m L之間,第一天內則3000~6000 m L之間。

3.2.3胰島素使用護理大部分患者均采用經典胰島素用法,該方法較實用簡單,是使用小劑量0.1單位持續靜脈滴注,無不良反應,而且不用根據血糖濃度改變劑量和滴注方式,缺點卻是準確率較低。 靜脈通道有兩條, 一條是給予補液通道,另一條是胰島素專用通道,使用胰島素專用通道,采用較先進的微量泵泵注,由0.1單位劑量,約4~5 m L/h速度泵入,直至血糖濃度保持在9~10 mmol/L左右,尿酮處于陰性, 此時則可無需微量泵泵注,改為皮下注射,量選為8 U最適宜。 但在此之前需要積極去除患者的誘因,防止患者DKA重復發作。 除了基本的胰島素治療方法,還需要對胰島素的劑量、 用時、專用通道的通透性等記錄檢查,密切關注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 若出現異常情況, 及時告知醫生,積極配合護理。

3.2.4電解質護理, 糾正酸堿平衡適當調節機體酸堿平衡,根據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適量補鉀,根據尿量和血鉀濃度來調整補鉀濃度和速度。 一般補鉀總量約7 g/d左右;糾正低血鉀是個較緩慢的過程,一般需要一周時間才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對于較輕的DKA患者,需要小劑量的胰島素治療和補液治療,不需要補堿治療,但是較嚴重的DKA患者需要患者適量補堿,比如碳酸氫鈉中和酸中毒。

3.2.5心理護理是與患者親和性的溝通,也是與患者建立溝通橋梁的重要方法。 DKA患者在患病期間,往往會有緊張恐懼的心理,此時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適當的安慰、關心等,和患者積極溝通,消除患者顧慮,尤其使患者適應周圍環境,配合護士積極治療也。 可以適當采用音樂療法,在患者情緒較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的情況下,首先護理人員可以先試著和患者溝通,用親和的態度去和患者聊天,聊一些關于日常較為開心的事情使患者放輕松,然后給患者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緩解患者的心情,配合醫生一起給患者講解治療疾病的具體過程, 使患者了解和熟悉病情的發展以及治療,使患者放心接受治療。

3.2.6患者教育以及運動療法告知患者病情發展,讓病人基本了解病情的誘因、進展和治療方法;然后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讓病人知道DKA是糖尿病的急并發癥,告知患者需要做一些必須的生命體征檢查,還有積極監測血糖、尿酮變化。 還有配合護理人員進行運動療法,適當做一些肢體運動、培養患者鍛煉的積極性; 同時培養患者危機意識,尤其是糖尿病帶來的危害,需要患者積極地采取正常心態配合合理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3.2.7飲食療法DKA患者飲食方面注意糖分的控制, 一般要各營養均衡,遵循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每日平均分配各營養食用量,制定獨自的飲食方案。 一般最好以流質食物為主,昏迷患者則需要禁食,除非昏迷病情好轉,采用流質飲食,建議病人多喝水,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最好患者家屬配合護理人員一起控制患者飲食,每天按照醫囑配置飲食。

4結語

總而言之,回顧分析該院近年30例DKA患者ICU搶救與護理配合治療,發現該院近年對于DKA患者搶救與護理方面做得較好,有較好的成功率。 DKA搶救時不僅需要醫生迅速安置患者,并且及時給與患者補液, 適當給予胰島素治療,而且及時糾正患者酸中毒、酸堿平衡,是搶救患者的關鍵步驟;同時需要護理人員積極的配合,不僅僅是幫助醫生安置患者,而且還要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以及血壓血糖等進行密切關注,一有突發狀況則立即告知醫生及時處理。 當然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進行心理教育,飲食療法等,都是患者康復的重要護理;DKA患者發病較急較重,需要及時作出搶救措施, 同時還要護士積極配合,才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穩定病情, 使病情在可控范圍內。 對昏迷的患者也要采用昏迷常規護理,給患者全面不定時監測,尤其是昏迷較嚴重的患者,需要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24 h監護。

摘要:目的 分析了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ICU的搶救措施以及其護理配合方式。方法 選取近一年來我院急診救治的30例患者ICU的搶救與護理配合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結果 其中25例患者經搶救與護理配合病情基本穩定,而且病情逐漸轉好;還有5例則病情不再惡化,各項生命體征基本正常,病情在可控范圍內。結論 正確有效的搶救加上積極的護理配合可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有效的護理方式還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復率。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ICU病房主要收治全院各科各種大手術后病人、危重急癥。病人變化快、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且均為絕對臥床。ICU中100例患者經未優化的基礎護理進行護理, 98例患者經優化的基礎護理進行護理, 對比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發生率、搶救成功率以及家屬、病人滿意率。

1.2 方法

1.2.1 完善和修訂基礎護理流程

包括 (1) 將濕度控制在50%~60%, 溫度控制在24~26℃等, 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 (2) 合理安排值班人員, 如參與基礎護理的人員應包括1名高年資護士、1名低年資護士、1名護生、1名工勤人員, 保證基礎護理可以安全、有效的執行。 (3) 嚴格按操作流程做好洗頭、擦身、飲食護理、口腔護理、會陰護理等基礎護理, 保證患者的生存質量等。

1.2.2 加強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的培訓, 提高護理水平

包括 (1) 做好護士入科后的培訓, 做到一對一、手把手的教; (2) 在培訓期間為病人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 必須在帶教護士的監督下進行, 以防因不恰當操作危害患者生命; (3) 每周由各科帶頭人進行授課, 授課的主要內容為各科常見病的基礎護理, 急救護理等, 以及護理過程中的經驗等, 可以增強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 (4) 定期做工作總結, 每周一小結, 每月一大結, 表揚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護士, 以調動護理人的積極性, 總結工作中的過與失, 使護理人員更加認真, 避免錯誤再次發生。

1.2.3 強化“以人為本”的基礎護理意識及服務理念

包括 (1) 通過適當的觸摸和目光接觸, 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 護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嚴、生命價值、隱私權。 (3) 對家屬做好解釋工作, 與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 增加患者家屬的信任。 (4) 尊重是人性化護理的核心?;颊邽榇笫中g后病人、危重急癥, 護士應尊重患者, 使患者感到親切, 改善患者恐懼、不安心理。 (5) 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適協調、開窗通風等, 努力營造一種溫馨和舒適的人性化環境。 (6) 將人性化融入護理過程中, 以病人為中心, 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 系統地運用于臨床護理。

2 結果

2.1 院感的發生率

優化前醫院感染人數為23例, 感染率為23.0% (23/100例) , 優化后9例, 感染率為9.2% (9/98例) ,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2 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優化前搶救的成功率為73例, 感染率為73.0% (73/100例) , 優化后95例, 搶救的成功率為91.8% (90/98例) ,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3 提高家屬、病人的滿意率

優化前家屬、病人的滿意率為89例, 感染率為89.0% (89/100例) , 優化后96例, 家屬、病人的滿意率為98.0% (96/98例) , 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論

俗語說:“三分治療, 七分護理”。護理工作在患者促進康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性照護”的護理模式最初是由美國人華生 (Watson) 提出的, 即護士必須有人性科學的認知, 給予患者人性化照護[2]。人性化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它以尊重個人隱私、尊重患者的人格及生命價值為核心, 具有個性化、創新性及整體性的特點, 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 可提高護理質量、滿足患者的需要?;A護理是護理的關鍵, 是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橋梁[3]。護理人員應推崇人性化護理的理念, 以人為本, 學會尊重人、關愛人, 善于從患者的表情、言語、眼神及體態中了解他們, 滿足患者的需求, 將人文關懷、人文護理的理念融入護理的全過程中[4]。家屬、患者滿意率是對護理治療最公正、最客觀的評價[5]。因此, 在照顧好患者的同時, 應該多與家屬溝通, 和家屬一起努力, 爭取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我們本次研究以優化ICU的基礎護理, 從而改善護理服務為主線。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優化基礎護理水平, 如完善和修訂ICU的基礎護理水平, 以病人為中心, 關心、呵護病人, 加強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的培訓, 強化基礎護理意識及服務理念等。通過對比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發生率、搶救成功率以及家屬、病人滿意率, 我們發現基礎護理經優化后可以顯著降低院感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以及家屬、病人滿意率。

總之, 經優化后的基礎護理流程, 護理技能及護理服務理念, 在改善護理服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摘要:目的 探討和總結“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提供標準化的全程優質服務”的理念, 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及實現人文精神的整體回歸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完善和修訂ICU的基礎護理水平, 以病人為中心, 關心、呵護病人, 加強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的培訓, 強化基礎護理意識及服務理念, 對比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發生率、搶救成功率以及家屬、病人滿意率。結果 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及理念后, 可降低危重病人院感的發生率, 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提高家屬、病人的滿意率。結論 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強化“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從而提高基礎護理的質量, 才能保證整體護理質量, 從根本上改善護理服務,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顧,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關鍵詞:ICU,基礎護理,護理服務,護理流程

參考文獻

[1] 謝屹紅.護士排班方式與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 (4A) :64.

[2] 顧海杰.現代護理藝術性簡論[J].實用護理雜志, 2000, 16 (3) :l~2.

[3] 劉蘇君, 基礎護理—護士的專業內涵[J].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 (4) :243.

[4] 丁炎朋.注重護理服務承諾的導向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 2003, 38:802.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 男22例, 女34例。其中嚴重多發傷14例, 重型顱腦損傷12例, 心肺復蘇后10例, 高血壓心臟病合并呼吸衰竭6例, 產后大出血4例, 其他10例。所有患者均因休克、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而行有創血壓監測。

1.2 方法

選擇橈動脈、股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或足背動脈進行置管, 首選橈動脈。置管方法:以經皮橈動脈穿刺置管法為例介紹。用物準備:動脈套管針 (根據患者血管粗細選擇) 、無菌貼膜、2.5mL注射器、無菌手套、無菌治療巾、動脈測壓裝置 (加壓輸液袋、壓力傳感線以及多功能監護儀) 、常規無菌消毒盤。其他用物:小夾板、膠布、彈力繃帶、肝素鹽水。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和意義, 以取得其配合。檢查尺動脈側支循環情況, Allen’s試驗陰性者可行橈動脈置管?;颊呷⊙雠P位, 前臂伸直, 掌心向上并固定, 腕部墊一小枕手背屈曲60°。摸清橈動脈搏動, 常規消毒皮膚, 術者戴無菌手套, 鋪無菌巾。穿刺者右手示、中指與拇指持針, 用左手示、中指摸清橈動脈搏動進針, 一般套管針與皮膚呈10~20°角, 與橈動脈走行平行進針, 當針頭穿過橈動脈壁時有突破堅韌組織的落空感, 并有血液呈搏動狀涌出, 證明穿刺成功。當看到針尾部位有回血之后, 再進針約3到4mm, 然后退出針芯, 同時保證外套管沒有回血, 接已準備好肝素化2.5mL注射器, 帶負壓緩慢退外套管, 見有回血后繼續帶負壓推入套管[1]。

2 結果

本組均順利建立了有創血壓監測, 均無感染、血栓、出血等并發癥發生。

3 護理

3.1 操作前常規進行脈氧飽和度法替代Allen’s試驗[2]

首先行擬穿刺橈動脈同側食指脈搏氧飽和度監測, 記錄脈波幅及氧飽和度值。檢查者以雙手拇指同時壓迫患者穿刺側手腕尺、橈動脈, 解除尺動脈壓迫后出現食指脈搏波的時間記錄為尺指波恢復時間, 記錄食指尺動脈供血脈搏波幅及脈氧飽和度值。檢查者再次同時壓迫尺、橈動脈, 解除橈動脈壓迫后出現食指脈搏波的時間記錄為橈指波恢復時間, 記錄食指橈動脈供血脈搏波幅及脈氧飽和度值。判斷脈氧飽和度波形恢復時間。以<5~7s屬正常, 0~7s表示尺-橈吻合血液循環良好, 8~15s屬可疑, 提示動脈弓充盈延遲, >15s提示尺-橈吻合血供不足。以>7s為脈氧飽和度試驗陽性。不宜選用橈動脈穿刺。

3.2 動脈測壓管護理

測壓之前要先在監護儀上校對零點, 換能器的高度應與心臟在同一水平, 一般放在腋中線第4肋間;采用換能器測壓, 應定期對測壓儀校驗。動脈測壓管連續沖管可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堵塞穿刺針, 向含肝素液的塑料輸液袋外加壓至300mmHg左右, 可使肝索鹽水持續3mL/h沖入。連續沖洗液中肝素的濃度以2~4U/mL為宜。若無連續沖洗設備, 以肝素液間斷沖洗也能達到同樣效果[5]。如有小血栓應及時抽出, 切勿推入血管內造成動脈栓塞。

3.3 監護儀護理

動脈內測壓可在監護儀屏幕上描記出動脈動力波形、區域和壓力上升速率, 比袖帶測血壓更能反映心輸出量。因此, 應密切觀察監護儀上ABP的波形變化。如發生異常, 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4]。

3.4 密切觀察病情

嚴密觀察動脈穿刺部位遠端皮膚的顏色和溫度有無異常, 若發現液體外滲, 穿刺部位紅腫、發白或發紺變涼應立即拔除, 并用50%硫酸鎂濕敷紅腫處, 也可用紅外線治療儀照射[3]。

3.5 防止感染

動脈置管后可并發局部感染, 嚴重者也可引起血液感染, 應積極預防。每24小時消毒并更換穿刺處貼膜1次, 以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如有污染應及時更換。置管時間一般不超過7d, 一旦發現感染跡象立即拔除導管。

3.6 防止遠端肢體缺血

引起遠端肢體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其他如血管痙攣及局部長時間包扎過緊等也可引起。血栓形成與血管壁損傷、導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時間長等因素有關, 監護中應加強預防, 具體措施如下:橈動脈置管前需常規進行脈氧飽和度法替代Allen’s試驗, 判斷尺動脈是否有足夠的血液供應;穿刺動作輕柔、穩、準, 避免反復穿刺造成血管壁損傷。

3.7 導管脫落

與導管固定不牢固或肢體未進行約束有關, 另一方面患者煩躁、躁動, 可能自行拔除導管。護理時應將導管妥善固定并及時巡視穿刺肢體, 應用約束帶約束。固定導管時我們改良的固定方法是用3M大貼膜將穿刺部位及留置導管全部封貼固定, 然后將連接套管針的測壓管繞過大拇指再折回固定于手腕部, 這樣可以有效固定并且可以避免患者躁動時套管針的拔出。

3.8 導管堵塞

與未定時用肝素液沖管或間隔時間太長、患者處于高凝狀態、肝素配制濃度低有關。動脈系統是高壓系統, 因此, 在管道建立后應用高壓沖洗裝置, 生理鹽水50 0m L加入1/4支肝素 (每支12500U) , 放入加壓帶中, 加壓帶充氣并保持300mmHg壓力, 可使肝索鹽水持續3mL/h沖入。既防止管道被血細胞凝集塊堵塞, 同時又不至于輸入過多的肝索液而使血液肝素化[6]。

4 討論

有創血壓監測是ICU患者的重要監測手段, 是衡量循環功能的主要指標之一, 能持續地觀察循環系統的動態變化過程, 協助醫護人員及時發現動脈血壓的瞬間變化。連續、準確提供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的數據, 從而反應心輸出量、心肌收縮功能、血容量、血管阻力等心血管功能情況, 是目前公認的測量血壓的金標準。測得的血壓較袖帶式測量法準確、可靠、連續[7]。同時, 動脈測壓導管還是動脈血標本采集的理想途徑, 避免了對患者反復穿刺所致的損害和痛苦, 節省了人力資源, 減輕了護理工作量。采用血流動力學法監測血壓 (即有創血壓監測) 是ICU監測重癥患者生命體征時常用的監測方法[8]。它操作簡單快捷, 適合ICU急、重、危等特點, 它既監測了動脈血壓的變化, 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本組通過護理人員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 極大地減少了并發癥發生, 使患者恢復順利, 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摘要:對56例ICU危重患者進行有創血壓監測和護理, 應用改良的穿刺及固定方法, 以及在應用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及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關鍵詞:有創血壓,動脈置管,護理

參考文獻

[1] 譚紅保, 徐軍美.負壓法在橈動脈穿刺置管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 2011 (11) :3173~3174.

[2] 尹明, 宋青, 周飛虎, 等.脈氧飽和度替代改良Allen’s試驗在重癥患者橈動脈穿刺有創血壓監測中的應用[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 2007 (9) :2021.

[3] 周紅, 文婷亮, 張瓊.外科ICU患者有創血壓的監測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 2007, 13 (2) :25~26.

[4] 姚芳.ICU患者有創血壓的監測及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9, 22 (1) :107.

[5] Matthew Ward, Jeremy A Langton.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Conditions,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Cont Edu Anaesth Crit Care&Pain, 2007, 7 (4) :122~126.

[6] 王秀芬.心臟術后有創動脈血壓監測中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護理學雜志, 2009, 24 (14) :35.

[7] 楚娜莎.有創血壓的臨床監測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16 (36) :5528.

上一篇:中醫基礎理論復習重點范文下一篇:大堂經理工作日志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