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淋巴瘤晚期范文

2023-09-16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1篇

【彩超】

彩超簡單的說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說說超聲頻移診斷法,即D超,此法應用多普勒效應原理,當聲源與接收體(即探頭和反射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時,回聲的頻率有所改變,此種頻率的變化稱之為頻移,D超包括脈沖多普勒、連續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像。目前,醫療領域內B超的發展方向就是彩超。

【彩超在婦產科的應用】

彩超對婦產科主要優點在于良惡性腫瘤鑒別及臍帶疾病、胎兒先心病及胎盤功能的評估,對于滋養細胞疾病有較佳的輔助診斷價值,對不孕癥、盆腔靜脈曲張通過血流頻譜觀察,也可作出黑白超難下的診斷。運用陰道探頭較腹部探查又具有一定的優勢,它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1. 對子宮動脈、卵巢血流敏感性、顯示率高。

2. 縮短檢查時間、獲得準確的多普勒頻譜。

3. 無需充盈膀胱。

4. 不受體型肥胖、腹部疤痕、腸腔充氣等干擾。

5. 借助探頭頂端的活動尋找盆腔臟器觸痛部位判斷盆腔有無粘連。

【胎兒神經系統畸形的預防】 胎兒畸形會有很多種原因引起,如遺傳,遺傳不一定 是父母有,小孩才有,有時是隱形基因造成的,還有基因突變,還有藥物,放射性物質等 都有可以造成。葉酸只是幫助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對預防神經系統畸形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說吃了葉酸就一定沒有畸形。還有你前一次的畸形也不一定是由是沒有吃葉酸引起的?,F在需要吃葉酸,注意不要感冒,有些病毒感染也會引起畸形,不要隨便亂吃藥,如必須要吃藥時一定要到婦幼保健院去問清楚再吃,四個月大時就到醫院去做篩查。

【彩超篩查胎兒神經系統畸形診斷價值】

彩超篩查法對產前胎兒神經系統畸形的診斷價值,以便為臨床處置提供決策信息。方法總結常規超聲產前檢查的妊娠18-40周連續病例8890例中疑診有胎兒畸形,要求采用彩超篩查法,最后確定診斷的一組產前胎兒神經系統畸形聲像圖特征。結果8890例胎兒中,經引產或出生后證實的神經系統畸形35例,彩超篩查法對產前胎兒神經系統畸形診斷符合率為100%(35/35),其中有4例合并其他系統畸形漏診。結論彩超篩查法對產前胎兒神經系統畸形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國杰周永昌朱向明朱祥勝 黃國慶 楊白予彩超篩查胎兒神經系統畸

形診斷價值研究《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09年第25卷第6期

2. 王文萍樊金蓮郭曉紅胎兒神經系統的預防《中國婦幼保健》 2011年25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Dawson提出的PGML五條診斷標準對本組的18例患者進行診斷, 發現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標準。

1.2 方法

(1)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實施1次以上的胃鏡檢查, 其中, 曾有1例實施胃鏡檢查10次、術前確診9例, 均為胃鏡下確診;其中有9例在術前誤診, 誤診為胃癌有6例, 為胃巨大潰瘍有3例。手術探查見:腫物大小3cm×4cm×5cm至4cm×10cm×16cm, 腫瘤直徑<5cm4例, 5~10cm7例, >10cm7例:18例患者均有第一站淋巴結腫大, 第二站淋巴結腫大13例, 第三站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直徑0.8~3cm有5例, 質地較松軟, 大網膜剝離容易。

(2) 在所有患者中, 有1例切除, 有15例胃大部切除, 手術切除率86% (15/18) 。剩余的2例經診斷, 發現病程晚, 狀況差, 只進行了局部活檢、胃空腸吻合術。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原發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免疫組化分型為B淋巴細胞性淋巴瘤15例, T淋巴細胞性淋巴瘤1例, 漿樣細胞淋巴瘤1例, T、B雙淋巴細胞性1例。

2 結果

在本組患者中, 有2例在院死亡, 1例死于惡病質 (就診晚) , 1例死于手術并發癥。實施1~8次輔助性CHOP化療的有16例, 總有效率為88.89%。隨訪15例, 隨訪率93.75%。在隨訪3個月~10年, 有4例死亡, 即B淋巴細胞性淋巴瘤、T淋巴細胞性、漿樣細胞性和T、B雙淋巴細胞性各1例。1例術后l年死于肺部感染, 2例術后1~5年內死于腫瘤復發、腹腔內廣泛轉移并腸梗阻;存活5年以上9例, T淋巴細胞性淋巴瘤無1例存活3年以上。在本組的隨訪病患中, 采用正規治療的5年生存率

3 討論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是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的重要誘因, 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結外惡性淋巴瘤的情況多發。胃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起病隱匿, 主要表現為腹痛、納差、乏力、消瘦、惡心和嘔吐等。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術前診斷較困難, 易誤診為胃癌、胃潰瘍等疾病, 國內報道在術前能明確診斷者僅占10%~13%, 本組誤診率為50%。提高PGML早期診斷率很重要。

在對PGML病者的腫塊大小、部位及與周邊臟器的相關性情況檢查我們采用CT檢查, 這樣可以進一步分析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狀況, 也對腹腔內其他轉移病灶實施檢查分析, 可以獲得較高價值的信息和依據。據此, 對PGML的病者實施消化道鋇餐及CT檢查, 可以獲得高手術切除率和較好臨床效果。

在對長時間內診斷為胃癌或具有可疑胃癌并且活檢后呈現陰性的病者需要考慮PGML可能存在性, 并需要進一步的有效診斷。因為PGML腫瘤細胞表現出了豁膜下浸潤的情況, 在通過一般的胃鏡活檢來獲取勃膜下層病變組織的效果是較難的, 在病理科醫師的研究認識不足下, 是無法只通過活檢材料的良惡性區別來獲得真實結果, 因此, 這樣可能造成誤診, 即有可能診斷為沒有腺結構的未分化癌的癥狀。而如果只依靠消化道鋇餐和胃鏡輔助來作為檢查手段, 誤診率將會大大提高。本組所有患者都實施過1次以上胃鏡檢查, 而誤診為胃癌6例 (36.14%) 、誤診為胃巨大潰瘍3例 (18.75%) , 從上面可以看出, 誤診的情況多。因此, 在胃鏡檢查過程中, 要綜合研究淋巴瘤的診斷細節, 包括: (1) 腫瘤質地柔軟; (2) 豁膜水腫, 皺裳粗大, 豁膜皺裝不在中心集中卻繞在腫塊周邊; (3) 有勃膜下腫塊癥狀; (4) 病變表現出多灶性、多形性。在本病應用胃鏡活檢來獲得確診率的相關研究報道都是不一樣的, 本組經胃鏡活檢確診9例 (56.25%) , 確診率較低。如果有可疑的PGML病者, 則可以通過胃鏡下活檢, 并同時咬取組織至乳膜下方來提升早期診斷率。對巨大型潰瘍邊緣隆起之病灶, 取材不宜選取最隆起處, 該處具有水腫, 伴漿、原細胞稀疏浸潤的不定性, 而選擇較平坦之稍隆起部位處進行取檢, 若結合刷檢, 則陽性率更高。PGML病者在實施胃鏡活檢時, 需要深取、多取, 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來具體分析未分化癌、慢性炎癥及潰瘍病的復雜情況。

但是上述研究的療效在國內外都存在眾多的爭議和討論。但是需要明確, 在手術切除過程中, 選擇的范圍要將病變大小、部位與大體形態的影響因素考慮周全, 做到具體分析而定。同時需要積極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使患者可以獲得早期診斷, 和及時治療, 不斷提高治療效果。

摘要:目的 探討了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及其外科治療方法。方法 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1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結果 術前確診9例, 誤診為胃癌6例、誤診為胃巨大潰瘍3例;手術切除15例;B淋巴細胞性淋巴瘤有15例, T淋巴細胞性淋巴瘤有1例, 漿樣細胞淋巴瘤有1例, T、B雙淋巴細胞性有1例。結論 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臨床表現缺乏特征性, 易于誤診, 胃鏡活檢是診斷價值的方法, 手術方式與胃癌相似, 在手術后實施化療作為重要的輔助手段, 而預后的判斷指標可以依據病理類型來實現。

關鍵詞:PGML,誤診,胃鏡活檢

參考文獻

[1] 諸琦, 徐凱, 夏璐, 等.內鏡超聲檢查診斷胃原發性淋巴瘤的臨床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8, 25 (5) :229~232.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12例經手術病理或臨床隨訪證實為原發性腦淋巴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23~69歲,平均53.2歲,所有患者均無HIV感染、或免疫低下等。隨機抽取惡性膠質瘤、顱內轉移瘤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9.3歲,所有患者均行顱腦CT、MRI檢查。

1.2 檢查方法

同時行CT平掃和MRI平掃加增強掃描,選擇Siemens 16排多層螺旋CT機,螺距為0.9,層厚為9mm;MR檢查儀分別為Philips Achieva 1.5T,均行頭部平掃和增強掃描,不同機型TR,TE相近。MRI平掃:橫軸位SE T1 WI(TR30 0~500 ms,TE8~12 ms)、FSE T2WI(2500~5000ms,TE90~102ms)、FLAIR(TR8000ms,TE104ms)。增強掃描: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均為SE T1WI(TR300~500ms,TE8~12ms),Gd-DTPA(0.1mmol/kg)。頭線圈,層厚為6.0mm,間距1mm,FOV20cm×20cm,矩陣256×256~512×512。

1.3 觀察指標

(1)腫瘤部位、數目、病灶分布特征;(2)腫瘤密度,MRI信號特點,病灶內是否存在囊變、壞死;(3)腫瘤形態特點;(4)腫瘤水腫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由SPSS 13.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計數資料或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其中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表1)

2.1 腫瘤部位、數目、病灶分布特征

(1)12例顱內原發性淋巴瘤患者中單發3例,多發病灶9例,共計23個病灶。腫瘤病灶累及胼胝體、基底節區、丘腦等深部腦組織者8例,而對照組深部腦組織病變者為3例,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2)多病灶型分布特點,淋巴瘤8例多發病灶呈區域性分布;對照組患者多灶型13例,共計28個病灶,其中3例呈區域性分布,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腫瘤組織信號特點及囊變壞死表現

(1)CT平掃下淋巴瘤組織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值;T2WI觀察組呈低信號3個,等信號或稍高信號13個,高信號7個,對照組等信號7個,高信號21個,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2)對照組患者具有明顯囊變、壞死特征改變18例,觀察組僅1例,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腫瘤組織形態特點及水腫

(1)原發性腦淋巴瘤在MRI增強掃描中可見多呈團塊狀、結節狀、邊界模糊,并有局部刺狀突起,觀察組有9例而對照組患者較為少見僅為1例,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2組患者都出現水腫,其程度分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顱內沒有淋巴組織及淋巴系統循環,PCNSL的起源目前還存在爭議。腦內原發性淋巴瘤較為少見,占所有顱內腫瘤的大約1%左右,占所有的惡性淋巴瘤大約7%[1]。不少文獻報道PCNSL可發生于顱內任何部位,但主要位于深部腦組織如基底節區、丘腦和胼胝體區,其次為小腦、腦干。本組12例原發性腦淋巴瘤患者中,累及胼胝體、基底節區、丘腦等深部腦組織者8例,而對照組深部腦組織病變者為3例,與文獻相符[2]。在我們觀察對比多灶型腫瘤形態中,原發性腦淋巴瘤患者多呈區域性分布,且MRI增強顯示邊界較清,融合趨勢明顯,而對照組患者多不具有這一典型特征。

CT檢查時PCNSL大多數表現為等密度或高密度類圓形或分葉狀腫塊,瘤內密度均勻,鈣化、出血、壞死、囊變均較為少見,一般周圍有輕或中度水腫。淋巴瘤的腫瘤細胞胞質少,細胞核大,染色質多,其吸收X射線較多,因此,在CT上呈較高的密度。T2WI示PCNSL以中等信號病變表現為主即所謂“腦膜瘤樣信號”改變,與周圍水腫的高信號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非PCNSL以高信號表現為主,差異較為明顯。這主要于瘤體細胞間質水分少、核漿比例高、瘤內網狀纖維分布多有關[3]。

觀察組僅1例發生囊變、壞死,且該例影像學特點為多結節融合,形成了局部缺血壞死。而對照組18例明顯囊變、壞死,這種差異是由于淋巴瘤本質為乏血管性腫瘤,血供少,淋巴腫瘤細胞圍繞血管呈袖套狀生長;該腫瘤生長較其它惡性腫瘤緩慢,不會因為生長速度過快而出現中心壞死。有研究報道[4],PCNSL的腫瘤細胞沿著血管周圍袖套狀生長,易形成局部突起,或者由于沿腦質結構直接浸潤,形成局部的“尖突癥”。在本研究中,我們也發現觀察組“尖突癥”陽性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了PCNSL生長方式的與非淋巴瘤細胞的不同。

盡管腦內原發性淋巴瘤發病率低術前診斷較困難,但根據腫瘤CT、MRI的特征表現、占位效應、好發部位,對診斷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但由于其臨床少見,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其特點。

摘要:目的 探討CT、MRI在臨床中檢查診斷原發性腦淋巴瘤的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12例經手術病理或臨床隨訪證實為原發性腦淋巴瘤患者為觀察組,隨機抽取惡性膠質瘤、顱內轉移瘤20例作為對照組,均行CT及MRI檢查診斷。觀察腫瘤部位、數目、病灶分布,形態特點,是否存在囊變,壞死等。結果 原發性腦淋巴瘤可單發或多發,CT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T1加權圖像為低信號,T2加權圖像為等或稍高信號;其影像學特征與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腦原發性淋巴瘤的CT、MRI表現具有其特點,分辨其影像學特點有助于對本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關鍵詞:腦血管意外,CT診斷,分析

參考文獻

[1] 丁錫平,王君宇,袁賢瑞,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臨床和影像學特點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29(4):451.

[2] 黃波,陳字,汪寅,等.71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臨床、影像學與病理學特征[J].中國癌癥雜志,2007,17(8):637~639.

[3] 李又成,李宗芳,李建策,等.原發性腦淋巴瘤的病理與MR表現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5,16(1):5~7.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及濰坊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收治的40例DLBCL患者為觀察組,全部病例由病理活檢、組織學、免疫組化及基因特征證實。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0~64歲,中位年齡36歲。按IPI分低危、低中危、中高危及高?;颊叻謩e為8、11、12、9例;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別為9、11、12、9例;非生發中心型及生發中心型分別為26及14例。所有患者均無心臟疾病、慢性呼吸系統及肝腎疾病,排除其他的惡性腫瘤,無影響血漿sCD40L指標的因素如感染、溶血等。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規及系統化療方案治療并堅持隨訪。

1.2 治療方法

所有初治患者根據IPI分級后接受CHOP方案化療或二線化療方案。

1.3 療效評價

參照最新WHO對實體瘤的近期療效標準:治療后分為緩解組(PR+CR)及無效組(SD+PD)。

1.4 標本收集

所有患者入院后及化療后抽取晨空腹靜脈血2mL,置于無任何添加物的試管中,迅速分離出血漿并置于-70℃的冰箱中保存備用。

1.5 檢測方法

sCD40L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6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由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2組間的比較用配對資料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及兩兩比較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初治組血漿sCD40L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

初治組s CD40L為(0.180.16)μg/L較正常對照組(3.211.48)μg/L明顯減低(P<0.01)。

2.2 血漿sCD40L的水平與血清LDH的關系

LDH升高組s CD40L為(0.240.19)μg/L較正常組(1.010.32)μg/L明顯減低(P<0.01)。

2.3 血漿sCD40L的水平與預后分級的關系

高危組sCD40L為(0.080.06)μg/L較低危組(0.890.37)μg/L、低中危組(0.430.13)μg/L、中高危組(0.390.15)μg/L明顯減低(P<0.01)。

2.4 血漿sCD40L的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表1、2、3)

注:b與Ⅰ期、Ⅱ期、Ⅲ期比較,P<0.01

3 結語

sCD40L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價值的預后的指標,與IPI結合可于早期篩選出常規治療預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導治療及改善預后。

4 討論

NHL具有侵襲性、易播散、遠處轉移及免疫缺陷的特征,而影響療效及預后。因此,探索有助于NHL早期判斷及預后相關指標意義重大。CD40L屬于TNF家族[3],CD40L為II型跨膜蛋白,人CD40L的胞漿段結構與TNF-α胞外段結構類似。sCD40L屬CD40L的有效成分,是CD40L的胞外區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可溶性分子,與腫瘤的發病機制有關[4]。研究表明[5]:CD40L與CD40結合可誘導腫瘤細胞表面Fas的表達,并上調靶細胞Fas的表達,增強Fas介導的凋亡的敏感性,抑制CD40+T腫瘤細胞生長并誘導其凋亡,并且與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故sCD40L的低表達是腫瘤發生、發展及預后的指標。本研究的結果表明sCD40L與其惡性程度及預后相關,是DLBCL預后不良的指標,與系列研究結果相符和。據基因表達特征DLBCL可分為兩類:生發中心B細胞樣(GC)DLBCL即生發中心型和激活的B細胞樣(ABC)DLBCL即非生發中心型。研究發現,GC表達了生發中心B細胞的正?;?而ABC表達了體外被誘導激活的B細胞的正?;?且可能轉化為漿細胞,故GC類DLBCL患者的預后明顯好于ABC類DLBCL患者,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我們可以在IPI的基礎上,與sCD40L預后指標相結合,建立一個高效的預后模式,對于預后差的患者進行更為積極的治療,將對指導DLBCL的治療有極高的價值。

摘要:目的 通過檢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漿中sCD40L的表達水平,探討sCD40L與DLBCL預后的關系。方法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40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血漿中sCD40L及正常對照20例血漿中sCD40L表達水平。結果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血漿sCD40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血清LDH升高組血漿sCD40L水平明顯低于血清LDH正常組;高危組血漿sCD40L水平比低危組、低中危組和中高危組明顯降低(P<0.01);Ⅳ期血漿sCD40L明顯低于Ⅰ期、Ⅱ期、Ⅲ期(P<0.01);非生發中心來源(non-GCB)亞型較生發中心來源(GCB)亞型明顯降低(P<0.01);緩解組血漿sCD40L水平比無效組明顯升高(P<0.01)。結論 sCD40L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價值的預后的指標,與IPI結合可于早期篩選出常規治療預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導治療及改善預后。

關鍵詞:sCD40L,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參考文獻

[1] Frauwirth KA,Thompson CB.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lym-phocytes by costimulation[J].J Clin Invest,2002,109(3):295~299.

[2] 任明強,陳琦.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漿中sCD40L檢測及意義[J].腫瘤防治研究,2009,36(7):587~588.

[3] Karpusas M,Hsu YM,Wang JH,et a1.2A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extracellular fragment of human CD40ligand[J].Structure,1995,3(10):103l~1039.

[4] 張維紅,津浦,曹水,等.CD40/CD40L交聯在CD4十T細胞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中的機制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7,23(10):890~894.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5篇

疼痛是晚期腫瘤常見的癥狀之一,特別是持續難以控制的疼痛,對病人威脅很大。當前,全世界約有一半的癌癥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當病人確診時,多數已失去治愈機會,止痛成為晚期腫瘤病人必須解決的人道主義措施。為此,世界衛生組織于1984年制定出“三級止痛”方案,近年來并提出“2000年為多數癌癥病人解除疼痛”的戰略目標。

1、三級止痛方案

(1)Ⅰ級止痛:適于一般性疼痛,用非麻醉止痛劑±輔佐劑(非類固醇類)。即:阿斯匹林300~600mg,每4小時1次飯后(腸溶或加抗酸劑)用。

(2)Ⅱ級止痛:適于持續疼痛或加重,用弱麻醉劑+非麻醉劑輔佐劑。即:可待因30mg+阿斯匹林600mg(約等于可待因30mg),每4小時1次。

(3)Ⅲ級止痛:適于強烈持續疼痛,用強麻醉劑+非麻醉劑+輔佐劑。即:嗎啡0.01g+阿斯匹林,每4小時1次。嗎啡給藥途徑:口服、舌下或肛門栓劑。

2、實施原則

止痛標準要求達到夜間無痛睡眠,白天生活活動不痛。

(1)強調按時鐘給藥,即按醫囑規定時間,每4小時給藥1次,不得等待病人要藥。實踐證明,合理的劑量,準確的給藥時間,可以消除80~90%癌癥病人的疼痛。

(2)嗎啡的劑量需經測試,由0.01g開始,逐漸加量至病人疼痛消除為止。病人疼痛消除以后,藥量尚可逐漸減少。因此,需重行評估,作為醫生決定劑量的參考。

(3)在某一級給藥達不到止痛效果時,不可更換同級其他前物,即應進入高一級止痛方案。

(4)夜間睡前增加藥物劑量50~100%,以保證無痛睡眠。

(5)樹立癌痛可以控制觀念,此方案需落實到基層衛生室和家庭護理。

3、護理措施 (1)做好對疼痛的評估耐心聽取病人主訴,檢查疼痛部位,持續的時間和強度。

(2)具有良好的醫德,病人有權獲得充分的止痛。特別需要同情心,及時解除病人的疼痛,從而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消除其焦慮。

(3)在任何情況下,不可拖延給藥時間,減少藥物劑量,或強調“成癮”拒絕給藥,或注射安慰劑等。

(4)精神過度緊張可使疼痛加重,注意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運用非藥物止痛方法包括按摩,放松療法,氣功,或看電視、聽音樂、種植花草等,起到轉移作用。

(5)注意病人的舒適,支持疼痛部位,并保持環境安靜。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6篇

1 臨床資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科共收肺癌晚期病人53例, 其中男患34例, 女患19例, 年齡38~78歲, 平均年齡66.7歲。本組53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我科從心理護理、緩解疼痛、加強營養等方面進行護理, 提高了期末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本組53例病人中死亡21例, 其中男患14例, 女患7例, 都達到了無痛生存, 提高了期末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 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 滿意率100%。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晚期癌癥患者在生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疼痛折磨,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 語言親切, 態度誠懇, 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及時開導, 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情好轉的信息。由于體力和精力的不足, 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幫助, 護理人員應主動了解患者的需求, 給予關心照顧, 應重視、滿足其微小的愿望, 對于不愿意交談的患者, 只需坐在患者的身邊就足以體現出對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和患者進行感情溝通, 進行各種護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夠的心理準備。另外, 應允許家屬陪護, 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拋棄, 常感到孤獨, 尤其在夜間, 總感到死亡就要來臨, 如與家人在一起會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適、溫暖。對終末期患者, 護理人員應始終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 采取各種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 這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基礎。

2.2 對癥護理

2.2.1 藥物鎮痛

癌痛患者用藥的增加多為病情的發展和藥物身體耐受的表現, 不應視為成癮。按時用藥指止痛劑應有規律地按時給予, 而不是需要時才給藥。藥物鎮痛護理雖有一定效果, 但長期使用易使癌癥病人產生依賴性和成癮性, 且副作用比較明顯。

2.2.2 技術性鎮痛法

護理人員可通過正確引導, 告訴病人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狀態, 通過共同討論病人感興趣的話題來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去除病人的煩躁和憂慮。持續性疼痛可采用腹式呼吸, 并囑咐病人屈膝、屈髖、放松腹肌、背肌、腿肌、閉目, 緩慢地呼吸。表面刺激止痛也是常用的輔助方法。另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打斷疼痛與焦慮、恐懼之間的惡性循環, 從而緩解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2.3 音樂治療

根據病情, 采用音樂感受療法, 按負誘導原理使患者轉變原有的不良情緒, 使神經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 提高疼痛閾值, 達到轉移疼痛的目的。

2.3 生活護理

2.3.1 要注意保持病區的安靜, 減少患者的搬動

適當的活動并定時改變體位防止壓瘡, 飲食注意高蛋白飲食,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減少并發癥的痛苦。

2.3.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善于和患者進行感情溝通, 進行各種護理操作前, 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夠的心理準備。對上呼吸機等原因阻礙語言溝通的患者, 護士要學會用非語言的方式與患者溝通。

3 討論

癌癥患者的疼痛多發生在中晚期, 晚期癌痛患者癌性疼痛的發病率高達60%~70%, 且多為中度、重度及非常嚴重的疼痛, 患者非常痛苦, 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信心[2]。

中晚期肺癌病人不但在生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疼痛, 而且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不但要做好生活護理、給予病人藥物治療, 更重要的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解除病人因恐懼、焦慮、抑郁而形成的惡性循環, 樹立病人生活的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 提高病人期末生活質量。

摘要:臨床上引起肺癌癌痛的原因很復雜。涉及到肺癌病變的本身、各種治療措施及多種社會心理因素。是不是所有的肺癌病人都會發生疼痛呢?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肺癌病人都會發生疼痛, 一般在肺癌的早期疼痛往往不出現, 肺癌晚期的病人由于腫瘤侵犯胸膜, 大都伴隨著疼痛, 實施自控鎮痛術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但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使用了PCA鎮痛方法, 病人往往又會表現出焦慮、煩悶、恐懼、傷感孤獨和絕望心理, 此時護理人員需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 為此對疼痛的控制有其獨特之處。

關鍵詞:肺癌,疼痛,護理

參考文獻

[1] 段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5.

上一篇:關于中國夢范文下一篇:詩歌高考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