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

2023-12-27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1篇

一、領導高度重視

為保證本次培訓工作卓有成效,接到緊急通知后,學校領導馬上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以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因地制宜、高屋建瓴,成立了以教科室主任張永祥為組長,政教處主任游華祥為輔導老師,彭華仿、王亮波為語文、數學班主任的遠程培訓專班,并決定以學校兩個設施完備的電腦室作為培訓基地。7月25日,遠程培訓班如期、順利的拉開了帷幕。

二、教師積極參與

通知發出之日,全體語文、數學教師踴躍報名參加,至培訓班開班,全校語數老師悉數到班。他們犧牲暑期難得的休息,克服炎炎夏日的高溫,拋卻眾多纏身的瑣事,將全身心的熱情投注到遠程培訓之中。學員中有中層干部范三周主任、王健龍主任、張云莉主任、胡望林主任、李紅兵主任„„,他們以身作則,堪為楷模;有已知天命的李樹生老師、盧建德老師、郭琴芳老師、葉彥勛老師„„,他們率先垂范,行為感人;有初出茅廬的王丹老師、黃玲老師、李平芳老師、倪杰平老師„„,他們虛心好學,活力十足。培訓六天,學員們總是早到遲退,有效的保證了充裕的培訓時間;培訓期間,學員們認真觀看專家視頻講座,詳實記載講座要點,積極參與網絡交流,認真完成網上作業。

三、培訓效果明顯

短短六天的培訓時間,既營造了一個團結、友愛的學習集體,展示了實中教師良好的精神風貌;又在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增長了老師們的見識,培訓效果非常明顯。

1、更新了觀念。

通過培訓,傳統、陳舊的教學觀點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雖然新課標已頒布數載,新課改也已實施了四年,但對于其理念精髓的理解,廣大教師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培訓的短短六天,給了廣大教師梳理反思的空間,他們在網上向專家提問,在課余與同仁交流,利用完成作業的機會思考自己平時教學的得失和學生接受知識的現狀,思想觀念有了革命性的飛躍。

如針對個性化的閱讀,就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客觀實際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全新理念是對傳統教師一言堂的革除。教師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范三周老師:個性化閱讀就是將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重新回到文本當中。

王健龍老師:個性化閱讀,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學習規律的具體體現,教師必須在如何落實和指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上下功夫。

彭華仿老師:要實現學生的個性話閱讀,教師就必須在指導學生閱讀和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上作研究,多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 肖善偉老師: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也體現老師的教學機智。落實了新的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宗旨,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灌輸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嚴莉老師則認為:強調個性的同時,我認為還有個共識。雖然一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個人物形象確實都站在了我們認同的一個支點上。

網絡平臺的熱烈討論,更新了教師陳舊的教學觀點,為以后的教學規避了誤區,指明了方向。

2、開闊了視野

培訓不僅讓廣大教師的理論水平得到了升華,更通過網絡讓教師們獲得了很多的信息,開闊了視野。教學片段的實錄視頻,讓教師們近距離的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他們看完后的討論交流,讓整個培訓活動變成了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大課堂。

在進行“如何提高差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大討論中,教師們紛紛跟帖,各抒己見——

李紅兵主任:首先必須讓這部分學生信任你,他們才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其次是作為老師必須對學生以誠相待,多方面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李樹生老師:讓學生轉換角色當小老師、讓教師放低要求做好示范、讓欣賞先行發揮加分作用。

盧建德老師:適時表揚差生,讓他們增強自信心,循序漸進。

李平芳老師:真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幫助他們,且不可對他們失去信心。差生并不說明他們智商不行,給他們關注和鼓勵,引導他們的興趣。

黃友蘭老師: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上課的內容盡可能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感到上課的內容可以學懂;同時課堂上的語言表達方面不乏帶些幽默,調節課堂氣氛。 „„

網上平臺,功能無限,開闊了教師視野,催生了教師的學習熱情。

3、看到了不足

通過遠程培訓,讓更多的老師看到了不足,意識到了充電培訓的必要性。 就語文教學而言,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老師們平時教學的盲區。在學習中,教師們明顯認識到了綜合性學習的必要性和教學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且對比自己平時的教學,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p#副標題#e# 萬梅芳老師:農村多的是鮮活的資源,是上帝的花園,我們有什么理由忽視綜合性學習活動?

李書華老師: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該致力于目標的提出和貫徹,致力于學生參與狀態、質量的評價,致力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認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華——這才是真正的平等對話的首席。

婁秋生老師:教師只有為學生體驗和情感的宣泄搭設好了最佳的平臺,他們純潔動人的情感才會像黃河之水汩汩而出。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2篇

【摘要】近些年農村義務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但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仍存在校舍資源利用不合理、教學設備設施條件差、師資隊伍結構嚴重失衡、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等問題。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縮小校際間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資助保障體系,進而真正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發展。

【關鍵詞】農村

義務教育

公平發展

教育公平是全社會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不平衡,教育發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教育公平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近期,課題組對“新投入機制下陜西農村教育發展狀況”進行了相關抽樣調查研究,調查范圍涉及陜西省15個縣(區),發現在區域、城鄉、學校和學生群體等方面教育不公的現象還較為嚴重,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機制,進而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發展。

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主要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公平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先,農村教育得到了大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強調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持農業;強調加強農村教育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加大關注弱勢群體。我國已經在99.3%的人口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入學率已經實現了100%,男女童的入學率沒有任何差異。農村的高中教育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有力促進全國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同時,農村職業教育提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工學合作為主要模式”,采取訂單式培養等各種方式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成效非常顯著。

其次,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2003年啟動、2004年大面積鋪開的“西部兩基攻堅計劃”,在西部廣袤農村地區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現在這些農村地區中小學校校舍建設美觀,寄宿制學校的食堂得到改善。

再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差別。以中央財政出資為主、地方財政配套,實施“農村現代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通過三種模式,把過去只有城市和發達地區才能享有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了農村,送到了中西部,大大縮小了區域之間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差別。

另外,國家還實施了義務教育工程、西部兩基攻堅工程、兩免一補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對西部教育發展支持力度,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公平發展。

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校舍資源利用不合理。農村學校依然“散、小、弱”,學生就學成本高,學校管理成本高,教育資源浪費嚴重;而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和規模過大現象非常突出。統計顯示,城區初中、小學最大班額都達到90人以上,平均班額也在80人左右,縣城小學大班額占到縣小學的51.2%,縣城初中大班額占到縣初中的72.3%。

教學設備設施條件差。首先,很多農村學生面臨著“吃飯難、飲水難、如廁難、取暖難等”問題;其次,農村學校教學條件裝備處于“低保型”發展水平,與國家辦學標準相差甚遠,調查統計顯示,全省初中和小學的圖書、實驗儀器不達標比率分別為25%和50%左右。而城區學校和已建成的寄宿制學校的設施設備無法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嚴重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以渭南市臨渭區為例,農村中小學體育場基本為泥土操場,小學體育場面積達標為43%,體育器材達標為22%,初中體育場面積達標為59%,體育器材達標為63%。一些規模較小的小學沒有實驗室,多數實驗沒法開展。

農村師資隊伍結構嚴重失衡。隨著代課教師的清退,學科教師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地區音樂、體育、美術、英語、計算機教師短缺,個別學校甚至連專職實驗教師都沒有。調查顯示,農村小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大,農村中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小;寄宿制學校的保育人員和服務人員不在學校編制之列,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擔任,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還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穩定事件的發生;農村辦學條件差,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嚴重挫傷了教師教學積極性,中小學教師流失嚴重。

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約,農民工一直處于城市的邊緣地帶,被稱作“城市邊緣人”,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并沒有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另據“中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狀況調查”的抽樣結果顯示,流動兒童近半數不能適齡入學,在學流動兒童超齡現象嚴重。有46.9%的6周歲兒童不能適時入學,13周歲、14周歲還在小學就讀的占適齡流動兒童的31%和10%。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失學率為9.4%,其中未上學的占6.9%,輟學的占2.5%。①這就造成,一方面,農民工子女無法受到應有的教育,就無法在走上社會之前獲得謀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因其在學校不能受到與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容易產生對社會的對立感、仇恨感,甚至出現問題行為。

完善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對策

為了不斷推進教育公平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應該選擇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管理機制。

在公共資源的配置上應加大向農村傾斜的力度,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數的70%,他們的教育問題是影響整個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首先要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制定城鄉統一的辦學標準。其次要統一城市、縣鎮和農村教師的編制標準。第三要加大對農村教師培訓的力度,繼續推進免費師范生試點,繼續實行中西部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吸引優秀青年從事教育工作。同時,為了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鼓勵東部地區、發達地區派老師、出資金,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加大對農村的扶持。要合理配置義務教育的資源,特別是經費投入的資源。讓所有學校都能夠平等地接受這種資源。

縮小校際間教育差距,保障學生平等受教育權益??s小校際間教育差異,就是要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在區域之內、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上的過大差異,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均衡發展。首先,要改造薄弱學校,辦好每一所學校,對硬件不合格的學校實行限期改造計劃,對軟件不合格的學校通過專家的會審,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次,要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一部分教師合理交流,派一些優秀校長到相對薄弱的學校任職或同時兼任薄弱學校的校長。妥善解決有些地方校際之間的教師收入不一樣的問題。第三,促進校際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比如體育館、圖書館、科學中心、博物館等設施可以由幾個學校共享,并設立一個代管學校。

建立和完善資助保障體系,縮小群體教育差距,保障弱勢群體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益。

第一,切實保障進城務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F在從農村到城市里進城務工人員大概有1.5億左右,其子女隨他們來到城市里面,據中央教科所在這方面的研究,這個群體人數將近900萬人。在過去的發展中由于戶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進城務工子女在進入學校就學,特別是在進入公辦學校就學時遇到一定的困難。要在政府層面統籌、協調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特別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證在真正意義上落實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兩為主”的政策。同時鼓勵社會多層面、多方位地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

第二,辦好寄宿制學校,保證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還有一部分農民工兒童留守在農村家庭中。要進一步完善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幫助留守兒童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加強對其課余生活的服務、完善教育管理,按一定比例配備寄宿制學生的生活服務師資等。既要保證留守兒童接受同等優質的教育,也要保證他們的安全和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辦好特殊教育,保證殘疾兒童受到合適的教育。我國的殘疾兒童人數較多,有一部分殘疾兒童由于條件所限沒有進入學校,或者沒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我國規定每30萬人口的縣或者市必須設一所特殊學校,但目前全國還有35個縣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要加大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和完善,保障和提高師資待遇,創造足夠的條件保障殘疾兒童接受適合的教育。

第四,完善流浪兒童救助制度,保障流浪兒童接受相對良好的教育。這也是政府關注的重點,政府通過加強城市救助站教育設施的配備和完善來解決流浪兒童的受教育問題。根據流浪兒童的具體特點,確定相對固定的學校,讓流浪兒童在流動或者流浪過程中能夠不荒蕪學業,保證其接受相應的教育。同時從深層次來說,要采取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農村教育的保障,使這些兒童能夠不流浪,包括讓家庭的責任更加完善,使這些兒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學院教育系,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編號:FHB070407;陜西省教育廳2007年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07JK012)

注釋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3篇

摘 要: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著多方面的缺陷。如何解決這一關系到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問題,我們認為,在目前階段,山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代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重要保證。

關鍵詞:山區;留守兒童;教育代償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親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祖輩生活地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隔輩親人或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生活。這是中國當代特殊經濟形勢下的農民家庭為了生活走出家鄉去外地務工而產生的特殊家庭現象。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就業收益具有顯著差異,就業機會區域差別大,因此,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為了擺脫農村的貧困生活而選擇外出就業,但這種就業大部分是從事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其收益不足以支持他們在就業地定居和供養子女在就業地入學,只能將子女留在家鄉,于是就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傲羰貎和痹谖覈擎偤娃r村廣泛存在,超過兒童總數的1/3,主要分布在農村。而山區農村由于經濟極不發達,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留守兒童”更是一個貧弱的群體,他們不僅要承受城鄉差別上的不利,還要承受貧困的煎熬。這些“留守兒童”因家庭狀況差異,在家庭中又承受著不同的生活壓力。種種不同的“留守”狀況都面臨著成長的缺陷,亟待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有識之士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國家為解決這一問題,相繼實施了“學生營養餐計劃”、“配備生活教師”、“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等一系列政策,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了基本保證。但是,由于我國已進入80年代后第二代人口出生高峰期,“留守兒童”數近期內不僅不能有效減少,相反還會有一定階段的增長。因此,如何發揮山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通過學校教育解決他們成長中的缺陷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關系到廣大山區農村的總體發展。

一、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的缺陷

1. 經濟地位劣勢制約了兒童的交往面,全面發展受到制約

良好性格的養成離不開正常的交往活動。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人都具有一個基本上是積極的方向?!痹谒磥砣说谋拘允莾A向于創造,具有建設性,以及需要與其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的 [1 ]。這說明了交往在性格養成中的重要性。但是山區農村人居分散,自然條件的惡劣使兒童的安全存在各種威脅,極大地限制了兒童的交往活動。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祖輩自我活動能力減弱,經濟受限,不能為兒童提供好的交往條件,為確保孫輩的安全,只有極力限制他們與朋輩的交往;另一方面學校的師生交往僅局限于課堂活動,課堂外基本沒有交往,加之許多學校為了單純追求升學率,取消了學生的許多文體活動,運動場所基本沒有,也極大地限制了學生間的交往。這種交往活動的缺失,使兒童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視域受到局限,不利于兒童良好性格的養成和全面發展。

“人類有著無比的成為各種各樣的人的能力……那種培養全面能力、灌輸強效能感、創造機會結構、提供支持性資源和容許自我定向的社會體系增加了人們將認識到他們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機會?!?[2 ]但是,交往的局限會造成人的自我定向缺乏多樣性,定向選擇狹窄。如在“留守兒童”中極易形成“長大了去打工”的單一自我定向,因為在他們單一的交往視域中,似乎認為打工是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出路,“長大”后的體力成為能力的主要標識。在這樣的人生定位下,常表現出厭學、棄學、逃學等行為,進而制約智力的發展。同時,由于缺少交往,在社會活動中,人就會處在防衛和潛隱的恐懼之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表現出恐怖、不成熟、退化、反社會、傷害等行為。

2. 情感生活斷裂、社會助長缺乏,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首先,親子間的直接情感交流缺失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父母的效能感和期望提升了孩子的教育抱負和他們的學業、社會和自我調節效能感” [2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處的日子微乎其微,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缺乏極易形成不良的心理傾向和不良性格。一方面,由于缺乏親子間直接的情感交流,父母的效能感和期望所能產生的作用微小,由在家庭承擔配角的祖父母替代父母進行直接交流,由于祖父輩對孫輩一般都很溺愛,加之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深感責任重大,也不敢對孩子嚴格要求,這種隔代親的現象極易使兒童養成“撒嬌、愛哭、任性、膽小、沒志氣、在家里逞英雄而出門懦弱、神經質、依賴心強等性格特征” [3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主要以通信為主,而通信交流中兒童往往成了“留守”的“原因”,父母與子女通信中最常用的話是“孩子,我們多掙點錢是為了供你讀書”,這無疑增加了兒童對學業的心理負擔。還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不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們深感愧疚,電話交流中只是一味地問寒問暖,也少有對他們的其他方面進行關注,更談不上教育了,即使不關痛癢地問問學習之類的事情,也遠水解不了近渴,兒童對這種“電話教育”聽多了反而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也更加厭倦。更有一些兒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中產生情感破裂,家庭的穩定性問題對兒童道德情感體驗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一些孩子忍受著被“父母拋棄”的情感生活打擊。

其次,社會交往成員弱勢,缺乏社會助長作用,制約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山區農村留守人員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大多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弱勢”特征明顯,兒童長期與這些“弱勢”群體一起生活和交流,其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社會助長作用非常薄弱。在除了學校以外的生活中,留守兒童的主要情感交流對象就是祖父母和少量的同齡伙伴。在隔代的情感交流中,兒童只是被關愛的對象,缺乏平等的交流,加之隔代之間的“鴻溝”增加了祖孫之間平等“情感溝通”的難度,一些孩子在與祖輩共同生活時只能習得簡單的生活常識和簡單的“生產知識” [4 ],好奇心在祖輩的過度保護或呵斥聲中消失,理智感得不到較多的贊賞。中老年在忙活完田地的農事后又要忙于孫子的吃喝,與孫輩情感交流的時間也有限。而留守兒童有限的同齡伙伴也基本上同是留守兒童,生活遭際相同,成長經歷相似,在同病相憐的交往中,更多滋生的是對父母的思念和對生活的不滿。兒童在這種社會助長缺乏的情況下,容易養成孤僻、敵意、攻擊、不禮貌等不良習性,制約心理健康發展。

3. 文化處境劣勢和文化“斷代”制約先進文化習得

文化習得的重要途徑是社會成員經常性置身于文化中,在持續的文化作用下形成個體的“文化人格”,山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文化處境劣勢和文化“斷代”的雙重不利環境,習得先進文化缺乏指導,難以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思維和能力。

首先,文化劣勢處境,阻礙兒童習得先進文化。山區農村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封閉的環境造就文化積淀和文化創新都處于劣勢 [5 ]。山區所沉積的文化是與自然經濟緊密相連的信仰、藝術、風俗、規約、道德和各種習慣,現代生產活動與傳統生產方式難以融通。文化創新缺少青壯年的廣泛參與,新的文化或異域文化會隨著青壯年返鄉不加篩選地傳入,這些新的文化現象由青壯年從異地帶入后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基礎,與本地文化產生劇烈沖突,使成長中的留守兒童陷入迷茫?!扒鄩涯瓴粌H是經濟活動的主力,同時也是區域文化活動的核心?!?[6 ]青壯年外出打工不能參與家鄉的文化創新,局部出現文化倒退的現象。與此同時,一些留守的中老年人仍然堅守著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陳規陋習,諸如將婚嫁喪葬等納入了與人攀比的范圍,且愈演愈烈。這些陳舊文化遮蔽了兒童的雙眼,阻礙了兒童的智慧發展,使社會文明進步緩慢。

其次,文化“斷代”,先進文化難以植入。所謂文化“斷代”是指文化習得過程中,子代向親代習得文化的環節缺失或不顯著,隔代習得文化的現象突出。在家庭內部,“留守兒童”所習得的主要是祖輩承載的隔代“文化”,父母的“第一任教師”角色由祖輩替代。文化“斷代”的后果要么是對原有文化的全盤拋棄,要么是文化持續不前,這加劇了不良文化的固化。留守兒童最經常的“文化活動”就是“看電視”,而由于祖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能正確幫助兒童選擇有益的電視節目,只認為看電視影響學習而不準兒童更多地觀看,因而看電視這一簡捷的“文化活動”也受到限制,更不要說享受同齡人所擁有的更為豐富的“文化活動”了,這嚴重制約了兒童先進文化的習得。一些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文化斷代”中減弱,興趣、愛好在單一的文化活動中收窄。

二、學校教育代償的艱巨性和必要性

所謂學校教育代償是針對兒童成長中存在的缺陷,學校組織教師代替社會和父母給予兒童教育補償,以期彌補缺陷,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受社會委托,承擔著國民基本素質教育的任務,無疑要協調多方面力量保證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1. 學校教育代償的艱巨性

代替社會和父母實施教育補償無疑會增加學校的工作難度和工作任務。其艱巨性表現在:第一,“留守”形式多樣,工作難度大?!傲羰貎和钡摹傲羰亍毙问綇碗s多樣,從家庭結構可分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兩類“留守”,從雙親婚姻狀況可分為“雙親家庭”、“組合家庭”和“單親家庭”三類“留守”,從就學方式可分為在?!凹乃蕖?、親人租房“陪讀”、乘校車和走讀四類“留守”,從家庭經濟狀況可分為一般和貧困兩類“留守”。不同的留守形式從不同角度影響兒童成長。兒童的心理需求復雜多樣,每個兒童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多,教育工作難度大。實施教育代償還面臨時間、財力、物力等諸多困難。但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容不得半點含糊,學校必須知難而進,勇于去克服各種困難,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保證。第二,“留守”比例高,工作任務重。山區農村經濟滯后現象突出,是“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區域,高于全國平均“留守”比例,甚至一些山區學校的多數兒童處于“留守”狀態,補償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 學校教育代償的必要性

山區農村學校在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擴大兒童的交往面和交往頻率、為兒童的情感交流補缺、為學生提供廣泛的文化習得機會、給予兒童缺少的精神關懷補位,是當前非常必要和緊迫的工作。第一,山區農村學校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教育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具有文化活動相對豐富、組織程度高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山區農村兒童日常生活的社會化環境脆弱,學校是最佳的社會化場所,學校的高組織化能保證學校教育代償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實施,能有效克服自發社會對兒童無序影響的弊端。第二,在兒童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有效承擔家長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兒童在與老師的交往中能體會到父輩的關愛,教師的家長角色在兒童健康成長中能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學校教育代償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對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傾斜政策的作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鄙絽^農村“留守兒童”是教育傾斜的重點對象。這種傾斜政策的最好執行者還是學校,“留守兒童”是我國山區農村現代農業所需新型農民的重要來源,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實踐者,是未來山區農村發展的重要建設者,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重點向他們實行教育傾斜,才能保證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才能基本實現教育公平。

三、實施學校教育代償的措施

1. 改變學校運行方式,將學校建設成為兒童的經常性活動場所

首先,學校常年開放,為所有兒童提供活動場地。山區農村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場地有限,學校常年開放能為兒童業余活動提供條件,也為人民群眾進行文化活動提供方便。學校常年開放不是常年上課,也不是給學生補課,而是利用社會資源,在學校平臺上開展兒童業余科學活動、業余興趣活動、業余社會活動和業余“生產活動”等。一是學校要常年對所有兒童開放,杜絕利用學校開放給學生補課,增加學生學習和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二是要以學校教職工為主體指導學生開展假期各種業余活動,在活動中啟發幫助兒童;三是尋求社會力量支持,給予教師一定的業余補償教育津貼,鼓勵教師業余志愿為學生提供服務,防止任何形式的變相收費;四是充分發揮學校各種物力作用,既要防止學校公共資源損失又要防止資源閑置。

其次,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各種能人參與學校指導兒童的業余活動。社會生活中不乏各種各樣的“能人”,兒童業余“生產活動”等應吸納這些“能人”參與指導,為兒童提供廣泛的活動內容。一是要吸納真正的社會“能人”,所選“能人”要有一定奉獻精神和熱心公益事業,鼓勵他們為指導兒童活動提供義務服務;二是發揮“能人”動手能力的指導作用,尤其要吸收科技“能人”,引導兒童的業余科學活動;三是要調動廣大社會成員參與,形成社會輿論支持,并為社會成員提供學習機會,為社會成員參與學校經常性活動提供便利;四是為各類志愿服務人員提供便利條件,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

其三,學校要在教學計劃外廣泛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學校變為兒童的活動樂園。增加學生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在校開展活動提供時間保證。近年來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增加了兒童在校時間,也為學校開展學生活動提供了便利。廣泛開展各種課外趣味活動和學科活動,能有效提高師生之間、兒童之間交往頻率,擴大兒童的交往面。廣泛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不僅是在學生上學期間為學生提供活動,而且還要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在學校開展各種活動。一是除了開展新課標設計的學科活動課程之外,需要學校教師根據兒童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趣味活動和兒童“科學探索”活動,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突出活動課程;二是以學校為平臺納入各類青少年活動,彌補農村校外教育空白;三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設計、組織課外活動要以現代科學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要突出體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和現代科學技術活動,提升活動的組織程度,激發兒童各類奇思妙想。在活動中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活動中體會快樂、發展心智。

2. 學校各類人員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學校的社會助長功能

人的積極情感是在平等交流中養成的。兒童處于成長中,情感交流需要成人群體的引導、推動和指導。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這些成人群體主要就是學校管理者、老師及后勤服務人員。

首先,校內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構成的成人群體要開展與學生經常性的情感交流,充分發揮教學、管理、服務“三育人”作用,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的“偏愛”。在具體情感交流中一是要了解每個兒童的所思所想,傾聽兒童的內心苦悶,“分享”兒童的快樂,避免一般化的引導;二是切實擔負起家長角色,指導兒童生活,培養兒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三是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創造美、鑒賞美、展現美的活動,保證每個兒童在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

其次,學校要經常性地組織可以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活動,創造和諧的學校環境。一是促進學生情感交流要回避刻意強調“留守”的身份,開展兒童互助互幫;二是學校生活中避免刺激“留守”兒童的傷痛;三是組織學生展現“能力”、“才華”,保證每個兒童都有均等的展現機會。

其三,強化學校的社會助長功能,為所有兒童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條件。保證兒童在快樂中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一是建設高標準學校,改變學校僅能滿足上課要求的局面,保證學生各種手工課、實驗課、活動課開足開齊,并增加兒童動手機會;二是加強教師培訓力度,經常性地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設及建好學生閱覽室、電腦房等,及時更新學校各類設施,提高教學設施使用率。

學校各類人員在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為兒童提供直接的精神關懷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做法:一是學校要加強陪讀人員教育,提供教育技能培訓?!傲羰貎和迸阕x人員以兒童的祖輩為主,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需要將“家長學?!奔{入學校常規工作,對他們進行經常性的教育技能培訓。對不負責任的家長加強教育,讓他們負起責任,配合學校教育工作。對極端不負責任的家長要動用社會力量進行教育,給兒童營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二是建立師生日交流制度。除了安排寄宿生的生活指導老師外,建立教師與學生日交流制度,對兒童的進步及時進行精神鼓勵,對兒童的“失敗”和內心痛苦及時進行精神安慰。保證每個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能與教職工進行交流。三是建立走讀兒童生活日檢查制度,從學生的衣著、表情檢查,洞悉兒童的內心困惑,及時提供幫助,而不是責備和批評兒童,杜絕對兒童進行各類指責。每天上課前分小組開展每日開心一刻介紹,組織兒童述說自己開心的事,以愉悅的心情開始一天的學習活動。每天放學前分小組開展每日一鼓勵活動,對兒童一天在學校的進步及時反饋,及時鼓勵,讓每個兒童高高興興回家。

學校教職工的直接精神關懷會在兒童幼嫩的心靈深處植下大愛的種子,除了能滿足兒童的精神需求外,也能促進兒童間的友愛。

3. 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推進學校文化延伸

首先,學校文化建設要圍繞育人、先進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播與推廣、為農村社會發展服務三個方面全面提升。分布在我國山區的農村學校建校時間短,學校文化建設起步晚,底子薄。在“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的特殊歷史時期,加快學校文化建設尤其緊迫。一是切實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全面育人。農村學校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諸如生源穩定性差、布局變動大等,直接涉及學校的存在和發展,因而在發揮全面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全,諸如一些村小和教學點僅能滿足主干課的開設,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在執行中經常遇到打折扣的現象,育人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穩定學校布局、提高質量、穩定生源,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所以需要重點加強中心小學、獨立初中的育人環境建設。二是切實培育一支掌握先進科學文化技術的師資。要組織現有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及時傳播先進文化科學技術,鼓勵教師參與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三是提升學??萍挤漳芰退?,為農村經濟提供技術服務支持。鼓勵教師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幫助農民提升文化水平,投入時間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7 ]。

其次,學校文化建設要突出生產性和生活性,在山區文化發展中起引領作用。學校文化建設的生產性是指要突出為生產服務,為所在區域的生產活動提供科學技術知識支持;生活性是要以學校為平臺,積極進取,推動文化良性發展。突出生產性和生活性,將學校建設成為農村文化生活的中心,承擔起為社會成員提供學習內容和學習條件的責任,助推先進科學文化向社會延伸。借助為社會成員提供文化服務,增強學校文化建設的“擴散力”,為兒童習得先進文化創造社會條件,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斷代”現象。

對“留守兒童”教育代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以學校教職工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黃希庭.人格手冊:理論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環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楊莉君,胡潔瓊.農村兒童家庭對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及對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2):98-102.

[5]張 碩,田 甜,史愛華.留守兒童教育文化補給的田野實驗[J].學前教育研究,2013,(11):44-49.

[6]黃吉武.少數民族地區青壯年補償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6):124-126.

[7]李菊英.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的新型農民及其培育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122-124.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4篇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體系出現的問題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尤其是新形勢下的農村義務教育公平問題不斷的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對其進行再審視可以找到解決的措施和路徑,從而更好的推動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處于經濟發達地區日益發達,而處于邊緣地區的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經濟卻日趨落后,兩極分化的格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日益突出。而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中間力量,其發展狀況如何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公平問題成為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家和各級行政部門也對此采取了多方措施,如實行義務教育階段的免費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務工地區接受義務教育、繼續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等方法。但農村教育的不公平局面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的教育還有差距。

溫家寶總理曾這樣說過:“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機會,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三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較好的質量的義務教育;四是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五是扶助困難群體,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梢妼崿F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公平,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政策。

一、農村義務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

農村義務教育公平作為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目標的實現其本質也就是達到了教育均衡發展,所以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的實現就是最大的解決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而在論述農村義務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的關系之前,有必要對教育公平及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進行詳細的了解。

1.教育公平觀念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公平的觀念可謂自古有之,從歷史上看,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思想;柏拉圖說:“一個人不論立辭或行事都永遠應當著眼于公正”,此話含蓄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其意欲表達的是人類無論什么,首要的要追求公正。馬克思說“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個公民的真正利益”,這說明教育是個人生存的必需,接受教育也是每個公民必需行使的權力。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立法和各項制度也逐漸趨于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正常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作為21世紀的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全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綱要明確提出“把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未來教育改革的基本政策取向”??梢娊逃降膯栴}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已把此項問題的解決作為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目標。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實現教育公平,才能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局面的到來,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2.農村教育公平的內涵

教育公平是指無論處于何等地位的公民在教育活動中“人人都能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受教育機會”和“人人公平的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機會”。這是教育賦予人的權力,也是人必須行使的義務,平等的接受教育,并且享受優質的教育。教育公平內在的包含著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結果的公平,因此農村教育公平的內涵就包括著:一是農村教育起點的公平,起點公平是教育公平內在的最基本的標志,農村教育起點公平是指農村公民入學機會的公平,就是要保障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和平等的參與非義務教育選拔的機會。二是農村教育過程的公平,這是教育活動中發展條件與發展機會的平等,也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環節。就是要保障公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條件,不因個人的天賦、出身、性別、種族、貧富和健康與否等諸多因素在內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三是農村教育結果的公平,這是教育對公民所起作用的體現,也就是受教育者在學業成績和成就上面的表現,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接受達到基本質量標準的教育,每一個社會階層的受教育人數與該階層在社會人口總數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當,每一個個體大體上都能獲得一致的學識水平、道德發展水平、能力水平和個體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3.農村義務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的關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公平的重點就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尤其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戰略任務”,可見農村義務教育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而教育均衡發展是達到教育公平目標的舉措,因此要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局面首要的就是教育均衡發展,只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公平問題,這不僅是學校規模建設、師資資源、教學媒體等硬件設施的公平,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理念、學校文化等軟件設施的公平。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的條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建立均衡發展的教育保障機制,才能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的實現。

二、農村義務教育公平實現的困境

1.農村教育發展嚴重滯后,城鄉教育嚴重失衡

人口眾多是我國人力資源潛力最大的優勢,而我國又是農村人口占據我國人口總數的大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2億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中,70%在農村地區,因此農村學生群體之大可謂非同一般。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政策的不斷完善,農村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然而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農村教育落后、發展滯后的狀況仍未得到改善,甚至向不好的趨勢發展,尤其是教育優勢資源往城市集聚的趨勢沒有改變,造成了城鄉教育差距愈來愈大的局面。在我國“政府負責”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局面完全由政府調控,盡管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政策、教育投入不斷加大了完善力度,但農村本身存在著與城市的先天不足,僅靠政府政策的傾斜仍不足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落后的局面?!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聲明“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而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3.59%,以當前的教育投入來看,4%的目標有望達到,然而《綱要》中的指出是對整個教育階段的教育投入計劃,對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又會占到多大的比例呢?我們無法決策,只能等待政府的規劃。

2.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不足,學校建設難以打開

農村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特殊地域的區域,經濟、設施、思想等等都存在著與城市很大的差別,按理說,政府對農村的教育應該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不僅僅是小修小補的舉措,而應是加大力度對農村教育整體的改善。然而政府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發展使農村學校建設舉步維艱,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經費、教師隊伍、教師工資待遇、學校教學設施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差別,導致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足,學校建設就難以打開。再加上城市各方面條件的優越,大批優秀的農村教師都流向城市發展,使處于落后的農村出現了“一個教室存在著幾個年級”的局面,國家規定師生比核編標準為:初中:農村18.0:1,縣鎮16.0:1,城市13.5:1;小學:農村23.0:1,縣鎮21.0:1,城市19.0:1,由于農村人口分散居住,學校規模小,農村教師配置標準應高于城市才能更符合農村教育的需要,然而這一農村教師比例低的事實卻是存在的。據有關研究學者調查,同是教師,城鄉的待遇差距達4-8倍,諸多教育資源配置的不足,又何以促進教育的發展,農村學校向優質特色學校發展就更無從談起,進而也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

3.教育政策傾向“城市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不占優勢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均衡局面的存在,農村地區各項條件相對落后,國家制定各項政策首先考慮的是城市的發展,這就從源頭上造成了政策制定的“城市優先發展”的觀念。城市地區占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無論是從經濟的條件出發,還是從社會觀念來考慮,都比農村地區優越,許多政策的執行相對農村來說,更易實施,獲得的收益也比農村大的多。然而教育是面向全體公民的事業,每個人都應當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城市優先發展”的政策就是對農村地區的歧視,是農村教育不公平發展的根本原因。據國家教育部統計,到2011年底,城鄉全面普及了免費的義務教育,但是很多學校辦學條件還未達標,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質量水平差距大,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發展仍需加大力度??梢娭匦抡{整教育布局,加大農村資源的整合力度,提高對農村教育的政策傾斜是必須實行的,這也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和責任。

三、農村義務教育公平實現的路徑選擇

1.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完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多方的努力。建立持續有效的機制,協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為此,2011年,國家教育部與各省簽署了《備忘錄》,明確彼此的責任,開展宏觀指導,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措施,鼓勵各地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鼓勵縮小城鄉之間的各學校在財政、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時要求各級政府應增加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堅持學校建設向農村傾斜,各級政府依法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實施單列,完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確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實現。

2.秉持“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原則”,明確教育管理主體職責

“有多大的財力,就應該有多大的事權與之相輝映;反之,有多大的事權,就應該賦予相應的財力?!薄爸挥胸斄εc事權相匹配,才能使各級政府提供本層級應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睂τ诮逃?,必要的財力是行使教育事權的基礎。因此明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管理主體職責,賦予各個管理主體相應的財力權,這不僅是維持義務教育正常運轉的需要,也是為了保障義務教育的質量。義務教育階段經費支出屬于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而具體實施層面卻是各級的地方政府以及學校,要實現義務教育有序進行,就要合理安排財政責任和教育責任,不能籠統的規劃各級政府和學校的責任,要秉持“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原則”,讓各級政府和學校掌握一定的財力,從而使它們意識到自己擔負的教育責任和作為教育管理主體的職責,這也是教育經費在國家、政府、學校之間分配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保障教育責任明朗化的舉措。

3.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和改革綱要》指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條件,因此要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局面的實現就必須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一是硬件資源向農村傾斜,實施各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規劃,增加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優先安排農村項目。二是要均衡城鄉教師資源,各地實施城鄉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統一標準,增加農村教師津貼,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建立教師流動制度,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支教。三是要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努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縮小城鄉之間學校辦學條件。同時要完善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國家級中小教師培訓計劃的各項措施,補給農村教師資源和教師隊伍建設,使培訓真正達到實效,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

4.擴大教育投入主體,鼓勵“市場化”的投入機制

當前我國的義務教育主要是政府投入,國家、地方共同出資用于教育經費支出,實行“國家統籌,地方負責”的機制,而在經濟市場化的今天,可以鼓勵民間各種組織和個人對教育的投入,形成“市場化“的機制,擴大教育投入主體?;蛞詡€人名義出資也好,或者是個體組織融資也好,都可以把資金投入教育,也許不能見到及時的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此時的投入卻是為以后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做貢獻。教育投入主體的擴大,潛在的還能提高廣大人民的教育意識,使人民意識到義務教育發展不單單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職責,需要大家攜手同力,共同促進教育的繁榮,從而實現農村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建設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J].求是,2011(19):59-61.

[2] 屠鳳娜.和諧社會視域下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策略[J].前沿,2010(11):184-186.

[3] 文錦菊.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城鄉教育公平探討[J].湖湘論壇,2010(5):106-108.

作者簡介:張士森,女,河南南陽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5篇

1.1 農村體育場地設施水平較差

到目前為止,湖北省農村地區僅僅只有12%的鄉鎮配備有專門的體育場館。

6.7%的村落配備有專門的體育健身場所,這些數據遠遠達不到全國所有要求的平均標準水平,農村地區體育經費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在農村地區經常會出現體育場被非法侵占挪用的現象。由于沒有專門的機構管理,這樣的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對于廣大的農民群眾來說,可以使用到的體育場地是非常少的,這種現象應該引起相關負責人員的重視和關注。

1.2 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欠佳

由于農村地區農民群眾的居住場所是相對比較分散的,他們的作息時間也因農務工作存在不同的差異。如果沒有人組織相關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那么就很少有人會主動去進行體育鍛煉活動。目前湖南省的廣大農村地區村干部組織的體育活動幾乎為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鄉村地區體育發展的狀況。

1.3 農民群眾缺乏正確的體育價值觀

由于農村地區農民的經濟狀況相對比較落后,生產方式也遠遠達不到城市的水平。因此絕大多數農民的日常生活是以農務勞動和維持基本生計為主要的。在很多經濟狀況不太好的農村家庭,由于受到經濟狀況的限制,這些農民群眾省吃儉用的同時忽略了自身的身體健康發展,文化程度較低的他們并沒有采用一種科學的生活價值觀。

2 關于湖北省農村體育發展的新策略研究分析

2.1 加強對農村地區體育場地的建設和重視

針對農村地區體育場地較少以及相關的體育設備較差的現象,政府及相關的部門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為廣大農村地區下撥充足的體育文化建設的經費,并制定相關的措施。首先,各個地區政府應該制定專門的針對體育場非法挪用現象的規定和條例,對于非法占有農村地區體育場地道的人進行嚴重的警告和處分,并對其進行一定的批評和教育,嚴重時要進行一定的罰款。同時應該加強對農村地區體育場地的體育器材的檢查和管理,及時發現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體育器材,及時更新這些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破舊和損壞的體育器材。

2.2 健全湖北省農村體育管理體制

由于湖北省農村地區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水平都處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水平上,因此需要充分健全和完善湖南省農村體育管理體制,來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以每個村為單位,應該指定一個專門負責村民們體育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的開展和落實的固定的負責人和活動地點。同時也應該建立起一套適合當地農民的體育鍛煉的組織管理制度。負責廣大群眾的體育活動的負責人應該定期根據農民群眾的時間合理的安排一定數量的體育比賽和體育活動,來豐富農民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達到鍛煉群眾的身體的目的。

2.3 加強農村地區生產發展促進農民群眾形成科學的體育價值觀念

由于目前湖北省廣大農村地區人們群眾對體育鍛煉關注度較低,因此政府及相關的村干部應該加強對村民的體育文化思想轉變的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地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健康的身體的基礎上。政府及相關的村干部可以為廣大的村民組織和安排專門的科學健身價值觀念樹立和養成的專題講座,為廣大農民群眾盡可能多的普及健康知識,幫助那些知識文化水平較差的群眾認識到體育鍛煉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

總之要想搞好湖北省農村地區的體育文化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生產力,在提高農村地區經濟基礎的前提下,為農村地區的體育發展爭取充足的體育經費支持。政府應該關注和加強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并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加強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加強農民群眾科學的體育價值觀念的轉化。為廣大的農民群眾的健康作出努力和貢獻!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人們越來越關注體育生活的建設。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模式相對比較落后,農村地區的體育發展也存在著較多的限制因素。本文就湖北省農村地區的體育發展現狀為主要依據,提出自己對湖北省農村地區體育發展的新策略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發展,體育建設,策略,價值觀念,群眾

參考文獻

[1] 于軍,姜玉澤,楊永明.從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下山東省農村體育發展戰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24期.

湖北農村義務教師范文第6篇

摘要:以黑龍江省為實例,客觀評價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認真分析了目前新機制保障內容、保障水平和經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擴大保障內容和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強化經費管理等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政策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06—2007年,國家先后在西部和中部地區農村實行了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政策,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新機制的建立,為鞏固和促進農村義務教育“普九”成果,提供了積極、穩定、長效的制度性保障。實事求是地回顧和評價新機制實施以來的良好成效,找出不足和問題,理清完善新機制的思路和辦法,對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對黑龍江省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進行了一些淺探。

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2005]43號)要求,黑龍江省從2007年3月份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并從2008年春季學期開始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改革相關政策,2009年全面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各項政策目標。目前保障的范圍已經覆蓋縣以下(含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包括小學、初中、職業初中、九年制學校、特教學校)和學生。保障的主要項目和內容包括:一是免除學雜費,資金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按6:4承擔。二是學校運轉暨公用經費,按中央和地方6:4承擔,地方承擔部分,享受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地市、縣(市、區)及國家、省扶貧工作重點縣,由省級財政全部負擔;其他地市、縣(市、區)由省級財政分擔80%,市縣分擔20%。三是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資金,中央和省級財政按1:1比例安排資金,不足部分,市縣安排;四是貧困寄宿制生生活補助經費,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擔,地方分擔部分黑龍江省由省級財政和地市、縣(市)財政按照7:3的比例分擔。五是向農村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資金,由中央財政負擔。六是教師工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按現行體制予以保證,及時足額發放。

通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做到:一是把農村義務教育納入政府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結束了農村教育農民辦的歷史,使2001年以來農村稅費改革和免征農業稅后逐步建立的“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終于有了政府財政投入的明確保障和支撐。二是新機制規定的分項目、按比例承擔的辦法,明確了各級政府投入保障責任,解決了多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責任不清、任務不明的問題。三是把農村義務教育所必需的基本保障經費,包括用于學校運轉所必需的公用經費、硬件建設急需的校舍維修改造經費,用于教職工的工資和用于學生的教科書和貧困寄宿學生資助等都納入了保障范圍。除教師工資以外,每一項都有各級政府具體分擔的比例和辦法,保障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長期穩定和增長。僅就公用經費情況看,2008年,黑龍江省農村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小學為840.23元、初中為1 055.46元,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前的2006年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小學361.7元、初中425.24元相比,生均小學提高478.47元、初中提高630.22元,小學和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1.32倍和1.48倍。四是強化了省級政府統籌責任,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機制分項目按比例承擔的資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承擔,提升了政府財政保障的級次,強化了省級統籌權。2009年,黑龍江省共投入免學雜費并補助公用經費資金、免費教科書和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18.2億元,市縣僅負擔4 380萬元,占資金總數的2.4%。同時,2007—2009年,省級財政投入資金1.9億元,為農村中小學校采購課桌椅,更新改造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和購置圖書資料,更新鍋爐、修建圍墻、平整操場、改造廁所等外部環境,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同時,投入1.8億元,引導市縣合理調整農村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義務教育的資源配置,這些極大地引導和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五是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水平。改革后,在繼續實行教師工資統發制度的同時,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預算管理制度、大宗物品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基建項目招投標制度、資金專戶管理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小學校財務公開制度。實行了財政、教育、審計、物價、監察等部門聯合監督機制,切實加強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執行、會計核算、學校經費管理及資產管理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基本保證了專項經費及時足額到位、??顚S煤桶踩咝?。六是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改革前,學生須普遍繳納學雜費(含信息技術和取暖收費等)、教科書費,寄宿學生還須繳納住宿費。改革后,首先免除了學雜費,并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這兩項直接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均減負:縣鎮小學生277.5元/年、初中生411.7元/年,農村小學生157.5元/年、初中生281.7元/年。2009年,又免除了寄宿生住宿費,寄宿生每人每年減少住宿費支出250元。同時,貧困寄宿生每年還可以得到生活費補助小學500元、初中750元(目前已分別提高到750元和1 000元)。目前,除自愿在學校就餐的學生需繳納伙食費外,面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所有收費項目已經全部取消。這不僅極大地減輕了農村負擔,而且讓廣大農村學生直接沐浴了國家公共財政的陽光,有效保障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的權益。七是鞏固了“普九”成果,降低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率,提高了入學率。2008年底,黑龍江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輟學率0.22%,比2006年的0.36%下降0.14%;初中輟學率0.78%,比2006年的1.31%下降0.53%。小學凈入學率99.39%,比2006年的98.89%提高0.5%、初中入學率99.86%,比2006的98.93%提高0.93%。八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政府財政保障機制的建立,尤其是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責任的合理明確,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逐步建立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供了引領、示范和借鑒。

二、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在穩定、長效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但就目前看,還存在一些需要在進一步完善機制中解決的問題。

一是從保障的項目內容和各級政府責任分擔來看,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工資雖然納入保障范圍,但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間的分擔比例并沒有明確。各地工資差異較大。同時縣級統發,干好干壞一樣,學校難以用經濟手段調動教師積極性,績效考評結果在工資收入上難以體現。第二,學校硬件建設,促進均衡發展所需的經費,如校舍及其附屬設施、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目前只有校舍維修改造,納入了機制保障范圍。目前,國家正在實施的初中校舍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在校舍建設、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都有投入,但都是屬于階段性的項目,缺乏長效性。這些階段性項目,中央和地方投入責任如何劃分,有的明確,有的也不明確,即使明確的比例,有的已超出地方財政承受能力。第三,取消住宿費后,沒有明確資金來源和各級政府負擔比例辦法。2009年,按照國家要求,黑龍江省取消了住宿生住宿費,將相應開支納入公用經費支出,但沒有安排相應的資金來源和各級政府的分擔比例和辦法。

二是從保障標準和水平看,存在著保障水平不高和沒有體現地區辦學成本差異兩個方面的問題。如公用經費,改革伊始,國家是按各省2004年實行“一費制”時出臺的公用經費標準平均數給予補助的,2009年國家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統一為小學300元/年,初中500元/年,2010年生均提高100元。2004年實行“一費制”時,黑龍江省財政、物價、教育三部門依據《中小學公用經費實物消耗定額》測算和實地調研并通過廣泛聽證,確定的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生均標準為縣鎮小學390/年、農村小學305元/年;縣鎮初中500元/年、農村初中470元/年。與2009年(5年后)國家確定的小學300元/年、初中500元/年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生均標準相比,縣鎮和農村小學分別高于國家標準90元、5元??紤]到時間跨度和物價上漲因素,再加上取消農村義務教育住宿生的住宿費后相應增加公用經費開支等因素,應當說,目前的標準還是偏低的。同時,國家在確定公用經費標準和對地方的補助中,還沒有充分考慮各地辦學成本的差異因素。如黑龍江省地處高寒地區,冬季取暖期長達6個月以上,特別是近兩年原煤價格連續漲價,已由2006年平均400元/噸左右,漲到800元/頓以上,同時,司爐工(平均每校2人以上)工資支出也由2006年500元/月,漲到1 500元/月以上,致使取暖費支出已經占到學校公用經費支出的50%以上。據對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綏化4個市地所屬8個縣的41所農村中小學抽樣調查,41所學校校舍建筑面積264 891平方米,在校生36 701人,2010年公用經費支出2 253.32萬元,其中取暖費支出1 143.77萬元。每平方米取暖費支出43元,生均公用經費614元,其中生均取暖312元,取暖費支出占公用經費支出總額51%。除去取暖費開支后,學校用于教育教學的公用經費開支十分緊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而制約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是從經費管理情況看,存在政府管理層面部門職責不明確和學校層面管理水平不高問題。第一,各級政府財政、教育部門等部門職責權限不明確,運轉機制不規范,存在越位和缺位問題。中央下達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資金,有的是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下達的,有的是財政部單獨下達的。省級部門基本上是上行下效,資金(指標)文件到縣級后,有的縣級財政與教育部門共同協商,按照規范的預算、支付和采購等制度去管理,有的財政部門不與縣級教育部門協商,直接對學校行使經費管理權,預算、支付、采購等都直接對學校,導致了縣級財政部門教育財務管理越位和縣級教育部門財務管理缺位的現象,致使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事權與財權脫節,影響了有限資金的整體效益。第二,學校財務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現在,學校從事財會工作的人員,很多是非財會專業畢業或兼職作財務工作,業務水平不高,又沒有很好地進行培訓提高,致使財務管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另一方面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后,改革框架內的管理辦法多是約束確保資金及時足額投入到位和規范資金的管理使用的,而學校財務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規定,還不夠健全、規范和精細,上級工作指導也不夠及時、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政策建議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1.擴大新機制保障內容范圍,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分擔比例和辦法,落實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責任。一要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促進均衡發展的要求,把保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均衡發展的發展性經費納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范疇。目前,國家正在實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初中校舍改造、校園安全技防等工程項目,應當說對改善農村學校硬件條件、促進均衡發展,都有極大的推進作用。但這些工程,內容比較分散,又有交叉重復,而且都是階段性的,資金分擔責任也不盡明確合理,不利于發揮整體長效作用。應整合起來,按照保障機制的辦法,統一起來,設定為農村學校標準化暨均衡發展資金,納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并按照保障機制中已明確的校舍維修改造長效資金中央、省和市縣分擔比例和辦法,確定資金分擔比例和辦法,由縣級政府按照“以縣為主”的體制,統籌安排用于標準化學校建設,促進均衡發展。二是明確取消住宿費取消后,各級政府財政應承擔的資金比例和辦法。建議按照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的分擔比例和辦法,明確各級政府財政分擔比例和辦法。三是對教師工資,應結合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充分考慮各級政府財力情況,分不同地區合理明確各級政府財政分擔比例和辦法。同時,完善工資統發制度,給學校一定自主權,建立獎勵制度,以教師工作量和所取得的業績為獎勵依據,進行獎勵,調動教師積極性。

2.考慮地區辦學成本差異,建立價格聯動機制,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在保證目前保障水平的基礎上,根據目前各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現狀和建設成本、教師工資水平、學校運轉所需公用經費、保證學生最低營養生活費需求等情況,認真測算納入經費保障機制的各項經費地區差異,提高各項經費保障標準和水平。二是建立經費保障與價格上漲指數聯動機制,保證納入機制保障的各項經費年度增長幅度明顯高于物價上漲指數,做到“三個增長”,為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提供殷實保障。

3.規范政府部門管理行為,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提高理財水平。一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管理職能和權限,建立規范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避免“越位”和“缺位”現象。中央和省級下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資金,應由財政和教育部門聯合下達,避免市縣教育部門因不知情或財政、教育部門溝通不暢出現“被缺位”問題。市縣應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進一步明確財政、教育部門教育財務管理職能和權限,充分發揮市縣財政、教育兩個部門的積極性,建立規范有效的部門協調機制,按照規范的預算管理、政府采購、專戶管理、國庫支付等規定要求,切實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防止“越位”和“缺位”行為。目前應當重點規范和加強“兩上兩下”預算管理制度,這是做好其他財務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避免越位、缺位、扯皮現象的有效措施。二要加強培訓和指導,切實提高學校財會管理水平。解決目前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低、理財水平不高的可行辦法,是要切實加強學校財會人員培訓和業務指導。為此,應以市縣為主,建立學校財會人員暑期培訓制度,每一位財會人員每兩年至少培訓要接受一次市縣以上培訓,培訓時間不應少于1個月。同時,要以市縣為單位,組織業務骨干或聘請專家,到學校實地開展財會業務指導工作,并形成制度。三要進一步健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國家應根據目前財政體制改革和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情況,及時出臺和完善學校財務規章制度、經費管理辦法、資產管理辦法、績效評價辦法等各項財會管理制度或相關指導意見。地方應根據國家的制度規范,結合實際,制定精細化、可操作的相關管理制度,以規范化、精細化的財會管理制度,提升學校財會管理水平。

上一篇:劃撥土地價格評估范文下一篇:環保技術節能技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