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道德文化范文

2023-09-17

道德文化范文第1篇

摘要: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寓德入教的道德教育須先行。道德教育并非是簡單的道德說教,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則是道德踐行的現實根基。道德教育必須瞄準道德踐行之目標展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才能切實得以踐行。

關鍵詞:中國道德文化;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踐行;寓德入教

要想實現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在現代社會的踐行,對道德主體進行教育應先行。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一個前提性條件是道德主體對道德文化的認知,易言之,對道德文化的把握,是道德主體踐行道德文化的前提?!爸笔切兄?,行乃“知”之成。對道德文化認知,也即“知”的獲得,在很大層面上倚賴于教育。多維教育措施的實施,必將為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奠定基礎。

一、道德踐行——道德教育須先行

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核心策略在于道德教育,因為道德教育是對道德主體的道德靈魂進行熏陶的前提,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就是明鑒。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毫不夸張地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史。古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普及化,在一定層面上是道德教育的力度與強度使然?!抖Y記》言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贝苏Z闡明了個人踐行道德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途徑,即進行學習和教化。道德教育是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現代踐行之先導,宋明理學的總結與開新者王船山說:“唯立學校以教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則民日遷善而美俗成矣?!贝酱搜渣c明了教育在優序良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社會在相對長時間內能實現相對意義上的優序良俗,與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古代有識之士密切關注,歷代統治者亦從現實需要的層面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推動道德教育的合理化?!半尬┲螄越袒癁橄?,教化以學校為本?!惫糯鷥炐愕赖挛幕纬闪私y治者重視,知識界推波助瀾,由此為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奠定了基礎。

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傳統,奠定了道德文化在古代社會踐行、化民成俗的原始根基。自古及今,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依舊需要現實立教。道德教育至關重要,那么何謂現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使人獲得德性,加強道德修養,提升人生境界。同時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規范,這樣才能夠實現所設定的目標。道德教育是促使中國古代道德文化在當代社會踐行的一大法寶,因為“德性在我們身上的養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即是說,人之德性的獲得,并非完全是天賦,是生之俱來的;但人天生都有良知,通過教育可以把人身上良知變成行動的指南,這又是自然的。人之德性的養成,既需要內在的道德稟賦,亦需要外在的道德教育,內在稟賦和外在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

古代社會重視教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于對傳統道德文化的認知,在古代社會,從貧民界到知識界,再到上層統治者,道德文化的踐行呈現出相對意義上的成功。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系列道德信仰危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如何踐行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學術界、政界都有熱議,提出的解決辦法多種多樣,如有人提出利用宗教解決道德信仰與道德踐行的問題,但亦有人持相對意義的否定態度:“正式的宗教教育對于道德的發展,并未占有特別重要或獨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學校和家庭則相反,應該扮演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奔词钦f,從純粹宗教的角度不能解決道德踐行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教育,而不是其他。我國雖然主張宗教信仰自由,但依靠宗教教育是不可能徹底解決道德踐行問題的。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優秀道德文化的踐行,教育是促使古代優秀道德文化踐行的一種內驅力。道德教育對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在于使道德主體成為審美之人,通過道德教化而具有美德,踐行美德之人,內心世界激蕩著一種審美愉悅。正如德國教育大師席勒所言:“教養的最重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國所涉及的領域里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中產生。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踐行是可行的,因為審美愉悅的內驅力在發揮作用使然。通過道德教化,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進而使人樹立恥感文化,產生道德焦慮,促使中國古代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實際上是通過教育,對道德文化進行美德分析、美德評判。正如西方現代教育學家艾德勒直言:“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種各樣的習慣,而僅僅在于形成良好的習慣,即傳統上作為美德分析的東西?!贝搜员砻髁说赖陆逃偈沟赖挛幕`行的方式,遵循的路徑為:道德教化一審美的人一美德分析一恥感文化一喚醒良知一道德焦慮一道德踐行。由此可知道德踐行的源頭在于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道德踐行這個大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道德教化這個大系統中,首要的任務是喚起道德主體的道德良知。通過良心的發現,促使道德主體產生道德焦慮,進而促使道德文化現代踐行?!胺踩酥疄椴簧普?,雖至于逆理亂常之極,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誠,而卒入于小人之歸。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己。由此,道德教化,發明本心必不可少,通過道德教育,使道德主體的良知由“坎陷”到呈現,最終促使道德文化的踐行?!耙磺械牡赖露际且粋€包括有許多規則的系統,而一切道德的實質就在于個人學會去遵守這些規則?!蓖ㄟ^良知的呈現,去遵守傳統道德文化規則,在規則指引下,真正促使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由此,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道德教化應首當其沖。

二、道德踐行——道德教育

必須生活化

中國古代優秀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其必備的基本原則。古代社會多重視道德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踐行。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脫離現實根基之嫌疑。新儒學三大主流派之一的陸王心學,主張格物致知,主張回歸本心致良知,不假外求以致良知;多講求心性修養,道德生活多內求于心,道德教育不是生活化,而是在道德理想的形上王國里自得其樂,這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踐行。由此,陸王心學一派遭受到了西學東漸的嚴厲沖擊,一些有識之士主張“實學”,主張道德學問的經世致用,在他們看來,空談心性的道德修養不利于道德文化的傳播,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踐行。他們認為道德教育應該大眾化、生活化,也即道德教育應有利于道德在當代社會

的踐行。不單單是我國古代的實學家講求道德教育大眾化、生活化,現當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們亦主張道德教育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曰:“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憋@然,陶先生此處談及的教育涵蓋道德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否則道德踐行則是天馬行空、空中樓閣。陶先生此言,為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指明了方向,要想通過道德教育,實現道德主體的道德踐行,道德教育必須根植于現實生活,否則道德教育不能轉化為道德踐行,知行之間的轉化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切合實際和真實的發展倫理學都必須牢牢地根植于社會現實之中”,這一語道破了道德教育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道德教育需根植于道德生活,如此方能實現道德教育向道德實踐的現實轉化。不僅僅是國內學者關注這一點,在國外更是有諸多大師強調這一點。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生活大眾化是人類的共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教育明顯應基于三項準則:中庸、可能的與適當的?!焙苊黠@,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有一適度的標準,這適度的標準即是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不應該在彼岸世界的道德王國里游離,而應該回歸現實生活,也即道德教育生活化、大眾化。道德教育能使我們獲取道德知識,但不能獲得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只有道德教育生活化,我們才能切實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暗滦允刮覀兇_立目標,實踐智慧使我們選擇實現目的的正確手段?!钡赖陆逃苁刮覀儷@得道德知識,但不一定獲得道德踐行的理性,只有在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礎之上,才能使道德主體在踐行道德之時獲得道德踐行之動力,惟其如此,道德踐行才能實施下去。故此,亞里斯多德于此談及了道德教育與道德踐行的關系,首先是道德知識,然后才有道德踐行,也即有著先知后行的韻味。此外,亞里斯多德還從道德踐行的層面談及了道德知識,也即道德踐行亦能促使道德知識的積累,道德知識與道德踐行是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的?!半x開了實踐智慧就沒有嚴格意義上善,離開道德理性也不可能有實踐智慧?!钡谶@期間,一個首要的基本前提即是道德教育必須生活化,惟其如此,道德文化知識才能向道德踐行轉化,道德踐行才能導致優序良俗的美好和諧社會的實現,道德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為“一個人如果有了實踐智慧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贝苏Z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則是道德教育向道德踐行飛躍的理論前提。

三、道德踐行—在教育時機和教育

策略中游離以利道德踐行

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道德踐行,并由此實現社會的優序良俗。由此,道德教育必須瞄準道德踐行之目標,惟其如此,道德踐行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價值,但傳統道德文化離現實踐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踐行目標沒有瞄準。誠如王立仁先生所說:“人類生活經驗歷程的本身同時演示著兩個事實:一是人類文明社會中的德育一直沒有停止過;二是人類非德(道德)的行為也伴隨著人類生活?!敝袊敶鐣恢北容^重視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的效果卻值得商榷。道德教育的動機和道德教育的效果顯然不能成正比發展,由此必須反思當前的道德教育,其問題在于道德教育脫離現實根基,單純地重視道德說教,忽視了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這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傳統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須瞄準道德踐行,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在當代社會才能切實踐行下去。

道德教育的目標須瞄準道德踐行,這是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的關鍵性一環。道德教育如何瞄準道德踐行,道德教育的時機與策略至關重要。道德教育的時間起步早,策略定得好,可以很好的實現道德主體對傳統道德文化的踐行,可以形成道德教育的終生性以提升主體的道德水準,此乃我國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

對道德主體進行道德教育,時間上起步早是關鍵。具體措施是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博士階段都要實施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這應該是一項普遍的道德教育建制。即是說,道德文化的教育與付諸踐行,應該從娃娃抓起,而不是相反。西方哲學家洛克所稱道的“白板說”,反對道德認識的天賦觀念論,主張人之道德觀念起源于感覺經驗,“認為人出生時心靈猶如白紙或白板,對任何事物均無印象;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跡”。洛克此言,說明天賦觀念并不能給人以道德良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信仰、道德踐行都是從經驗的層面,依靠后天教育或實踐而來的。洛克此言,為我們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時間段理念,即從幼兒開始進行道德教育、進行道德熏陶是最佳選擇。因為幼兒的頭腦相對成人來講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可以書寫任何的東西,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很容易把道德知識傳輸到幼兒的大腦,使幼兒接受道德文化,在持續的道德教育中讓人形成道德信仰并自覺踐行良好的道德品質?!懊梢责B正,圣功也;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泵伞奔词菍π『⒌牡赖聠⒚山逃?,從小就能培養其道德品質,此乃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亦提出,道德教育使人形成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最佳時機是在六歲以前,惟其如此,道德教育才有可能之基礎?!叭烁窠逃?,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惫蚀?,實施道德教育,應該從幼娃娃抓起,通過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為道德踐行奠定基礎。

古代社會的道德踐行相對意義上的成功,其秘笈就在于對道德教育時間的把握得當,并由此而形成了古代社會相對發達的倫理文化。封建社會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成功的,這“顯然與儒家價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所說的普遍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對道德教育時間的把握。古代社會倫理文化比較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古代社會穩定的普遍性的道德教育建制。具體說來,涵蓋著兩個層面:其一,幼兒道德教育抓得早且及時:其二,道德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比較強。比如說,古代社會有小學與大學之分,小學之時講求的是灑掃應對的道德教育,既有對道德文化的強記博聞,亦突出道德文化的踐行;大學教育主要側重于道德之“理”,以道德教育作為人們科舉取士的重要依據?!皩W而優則仕”,這里的“學”應該包含著對道德知識的把握;道德知識優秀之人,才能為官,才能“為政以德,如眾星拱之”。由此,中國古代社會在逐級層次性的道德教育之下,最終促使道德文化在古代社會能很好地推行下去。

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當我們重提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時,我們須重新反思當代社會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中國古代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寓德入教的普遍建制,“自辛亥革命以來,這個建制開始全面解體了”,“儒家經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減輕。民國初年,中小學堂的修身和國文課程中還采用了不少經訓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

小學教科書中所能容納的儒家文獻便更少了?!币环矫鎸Φ赖陆逃钠毡榻ㄖ聘淖兞?,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經典文本亦逐漸減少乃至全盤拋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經典逐漸遺忘,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古代道德文化在現代踐行困難重重,與我們今天對待優秀傳統經典的態度有關。在古代歷史上,即使在魏晉南北朝名教與自然之辨非常劇烈的情況之下,儒家有識之士仍然以振興儒學,恢復其綱常名教為己任,為此有“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谑侨硕囗粕?,儒林轉興”,說明傳統倫理道德的踐行,是在以教育為先的前提之下,通過先知后行實現的踐行。由此,以教育為根基,是傳統道德文化踐行的前提與基礎。

對道德主體進行道德教育,起步要早,要從幼兒開始就對其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同時為了使人們的道德知識能夠轉換為行動,實現道德踐行,制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策略也很重要。

對道德主體進行道德教育,可采取的具體策略為:

首先,以法律文書的形式建立道德文化的逐級教育模式。具體方式為:幼兒園的傳統道德教育一小學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一初中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一高中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一大學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一研究生入學考試傳統道德文化一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傳統道德文化。由此,則逐級形成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培養模式、培養方式,如此可為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明確上述七個階段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的道德教育文本。具體策略為:幼兒園明確規定小孩學習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等基本的傳統道德教育文本,并讓老師不斷地講解;小學階段必須每周有4節課的時間學習古代道德文本,比如說《幼學童蒙》《顏氏家訓》等經典文本;初中階段學習《孝經》等文本;高中階段學習《論語》《孟子》,并作為大學入學考試必考的科目予以規定。大學階段學習《大學》《中庸》等科目,并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規定學分,必須修完傳統道德文化課程并拿到學分方能畢業;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方面,政治理論的考試除了馬克思基本理論方面的知識外,應該把傳統道德文化的知識加進去,可占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應該有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13個具體范疇的學習、體悟,并輔以專門的道德文化的論文,作為必修課程出現,如此作為研究生方能畢業;在博士入學考試階段,要將傳統道德文化的考試作為一門必修課,強化考試力度,也即加強道德文化的學習與修養。上述不同階段、不同文本的傳統道德文化之教育,為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奠定基礎。最后,高等學校應該培養專業的道德文化教師,鑒于傳統道德文化教育乃是長線型學科,故此,需要政府建立免費師范教育,以確保傳統道德文化之師資力量,也才能確保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踐行。

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道德教育應瞄準道德踐行而實施具體的教育方略。我們應重視教育、尤其是對幼兒的道德教育。教育的方式又可從多重角度出發,因為教育的方式對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至關重要。對幼兒道德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視覺動漫策略,這種教育主要基于幼兒的心理特點、成長規律、接受能力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成人教育亦要因材施教,因為成人有自己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知識積淀等。成人接觸到的媒體主要為電視、報紙、網絡等。故此,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對成人進行道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

總之,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踐行,不能離開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但教育模式必須以道德生活化為其出發點與歸宿地。在此前提之下,注重道德教育的時機與道德教育的策略,傳統道德文化在當代社會踐行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1]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四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1.

[2] 張廷玉,明史‘二十四史·第19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一[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5] LAWRENcE K.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SanFrancisco:Harper&Row Publishers.1981.

[6] 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公司,1984.

[7]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9] 讓.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1]胡道玖,發展倫理學:一個亟待深化的研究領域[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5):56.

[12]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3]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4]王立仁,德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5]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一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

[1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17]于時英,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8]魏收,魏書二十四史·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7.

道德文化范文第2篇

一、選擇題

1.截至2018年11月8日,我國已在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31所孔子學院、1 130個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的帶動下,已有67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累計培養各類學員900多萬人,上億人次參加過孔子學院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這些成就的取得( ) ①說明只有中華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③得益于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④說明我國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第二屆濟南文化惠民消費季實施方案》中提到,要舉辦文化惠民消費演出季、舉辦文化惠民消費閱讀季、文化惠民消費影視季、文化惠民消費體驗季、文化產品惠民銷售季、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這一行動有助于( ) ①促進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 ②群眾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 ③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④群眾全盤吸收世界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下列關于“發展先進文化”的觀點中,正確的是( ) A.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B.發展先進文化,就必須抵制一切外來文化

C.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D.發展先進文化,就必須拋棄傳統文化

4.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下列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 ) ①弘揚民族精神 ②制造矛盾和沖突 ③尊重各民族文化 ④做一名守法公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2018年7月27日,“齊魯最美家庭”發布儀式在濟南舉行。孫建濤家庭獲得“齊魯最美家庭”稱號。孫建濤帶領一家老小做公益,4年幫助1 000多名孩子,累計募集救助資金600多萬元。他希望,更多的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能夠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以愛心和善舉匯聚成強大的社會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此你認為( ) ①這是積極承擔責任、服務社會的表現 ②熱心公益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1

③最美家庭弘揚了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 ④做公益行善事一定能夠獲得回報和贊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8年9月是我國第15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青少年的要求是( ) A.要固守民族精神

B.要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C.要吸收一切外來文化 D.要全面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二、非選擇題

7.山東好人層出不窮,善行義舉蔚然成風

材料一:2017年一年,山東省共評出“山東好人”716名,“山東好人之星”52名,共向中央文明辦推薦好人線索790多萬條,其中123人成功入選“中國好人榜”,41人入選“好人365”封面人物,全省“中國好人榜”入選數量、推薦好人線索數量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

材料二:一個個山東好人故事的背后,是他們用心靈來展現滋養生命的意義,用實際行動來詮釋美德的含義。“齊魯大地是傳統文化的沃土,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山東義不容辭、義勇當先。這里有凡人善舉、助人為樂的高尚,這里有俠肝義膽、見義勇為的擔當,這里有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本分,這里有扎根基層、敬業奉獻的堅守,這里有潤物無聲、孝老愛親的品德回響。” 閱讀材料回答:

(1)這些“山東好人”充滿著怎樣的正能量?

(2)開展“中國好人榜”等評選活動,有什么重要意義?

8.2018年9月27日,中央文明辦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辦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并發布9月“中國好人榜”。經網友推薦評議,堅持6年每個周末為光榮院老人送油條的“油條夫妻”袁興書、劉穎;路遇車禍緊急施救幫助4名傷員脫離危險的最美護士周煒;勇斗歹徒英勇殉職的公安干警王濤、廖弦;退伍后嚴守部隊秘密隱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吳洪甫;悉心照顧植物人老伴20多年的八旬老人蘇成英等108位身邊好人光榮上榜。

(1)開展“中國好人榜”評選活動屬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哪一方面的內容?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在發

2

展先進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

(2)我們中學生應該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答案

【中考熱點演練】

1.C 2.A 3.A 4.A 5.C 6.B 7.(1)承擔責任,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珍愛生命,勇對挫折等。

(2)①有利于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③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全社會營造知榮辱、促和諧的良好

3

道德風尚等。 8.(1)思想道德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道德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及思想對華夏子孫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遠,本文立足于對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內涵和思想基礎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對廉政思想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文化;傳統廉政思想;內涵和基礎

一、中國傳統廉政文化釋義

關于“廉政”的概念,追溯起來,其實很久就已經產生了。首先看“廉”的含義,《說文解字注》解釋“廉”的含義之一為:“廉之言斂也”,同時又解釋由“廉”的另一個本意“棱”“引申之為清也,儉也,嚴厲也”?!罢钡谋疽鉃椤罢病?,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回政時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從“廉”的清、儉和嚴厲這一引申意義說,在中國歷史上,對“廉”的最早倡導,是發生在遠古的舜禹時期。舜曾經教導禹要“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舜的下屬伯益,則提出“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的訓條。這應該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倡廉思想的文字表述。而“政”者,正也,其意思是顯而易見了。

那么“廉”和“政”合而為一個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齊景公和大臣晏嬰的一次對話。據史料記載:齊景公問政于晏嬰說:“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嬰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這里,晏嬰把為官之道比喻之為清澈潔凈、可以蕩滌污濁的“水”,為政者只要能保持水一樣的至清之性,便能使其長久。儒家六經之一《周禮》,在講到吏治的時候,提出了“六計”原則,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用現代漢語來表述,就是以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和明智等六個方面來考核官員,一個官員如果做到了這六個方面,才算達到了“廉”的標準,也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從政者了。

有上述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廉政”的涵義,就是指廉潔公正的政治。它主要針對為官者而言的。即要求為官者用好手中的權利,做到廉潔自守、公正無私。關于“廉政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上,自“廉政”概念形成后,也就隨之而產生了“廉政文化”。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廉政文化”概括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為了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提煉出來的廉政思想、制定的各項制度以及逐漸形成的崇尚‘廉政’的社會氛圍和道德追求”。

二、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基本內涵

形成久遠的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使其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關于其基本內涵,當前國內學者有不盡相同的闡釋,其中較為系統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卜憲群所歸納的“思想、制度和社會三個層面”。

1.廉政思想文化

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首先是從廉政思想文化開始的。因為“以德治國”和“道德教化”是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條主線,所以,“廉政”觀念不但產生的早,而且對此論述和倡導也非常豐富。尤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思想學術的空前活躍,在諸子百家的學術中,即有很多涉及“廉政”的思想??梢哉f,中國古代的廉政思想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鬃拥膶W生子張向孔子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孔子是這樣回答的“尊五美”,即“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五條標準是孔子心中對從政者在道德品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老子也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從到家的角度要求人們始終懷著一顆真誠樸實的心,進而減少私心,遠離私欲,免于陷入與犯錯甚至犯罪,老子為執政者提出了治理好國家的有效方法和方針,即“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對這段話的解釋是:治理國家和愛護百姓,更為重要的是愛惜身心。愛惜身心,才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累“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戰勝的;沒有什么不能戰勝,那就無法衡量他的能力;具備了這種無法衡量的能力,就能夠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在提倡廉潔方面,墨子提出“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笆ト酥潈€也,小人之所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蹦姨岢墓澯煤凸澰?,主要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強調統治者在統治和管理國家時,應該吝惜人力和物力的使用,不能因為一己私欲造成國力的下降和百姓的疾苦,應該是百姓免于勞役,安居樂業,從而達到使國家繁榮安定。墨子認為,節儉是美德,是圣人的品德;而淫佚則是小人之舉。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節儉則能使其走向成功和昌盛,淫佚則會使其走向失敗和衰亡。

秦漢以后的思想家們繼承了這一時期諸子的廉政學說,給予了更為深刻的闡發。尤其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上升為官方哲學后,以儒家為核心的廉政思想逐漸形成。

2.廉政制度文化

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首先起始于廉政思想文化,這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人的精神培養和道德教化的特色。廉政思想文化為廉政制度文化提供了基礎,而制度文化又為各項制度創立提供了前提。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制度文化是制度形成的深層次背景之一,也是制度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積累的經驗與理念的升華”。戰國以后,隨著廉政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廉政制度文化也逐漸形成。其具體表現如下:其一,較為嚴密的監察制度。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監察制度就產生了。秦漢以后,監察制度逐漸完備。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但在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使得皇權下的政治、軍事和監察權利形成分離。到了漢代,又出現了專門監察丞相的御史臺和專司京師直屬親屬檢查的司隸校尉。同時也出現了監察地方官員的十三州刺史。這種多層次的監察制度設置體現了自覺的廉政文化建設理念。其二,官吏選拔制度。秦漢以來,政治上出于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先后建立了以察舉、考試為主體的選官制度。所謂察舉,就是經過考察后進行舉薦。察舉的科目中就有“孝廉”、“察廉”等內容。其三,任官回避制度。東漢時期,為了防止官員在家鄉徇私舞弊,規定有親屬關系的官員不得在一個部門做官,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這家是“三互法”的實行。唐宋時,對前代任官回避制度均有發展。尤其到了明清時期,任官回避制度更為嚴格和完善。這些制度,十分有效地遏制和預防地方官員利用攀親帶故的關系拉幫結派和官官相護弊端的出現,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帶來良好的環境。

3.廉政社會文化

首先,關于清正廉潔,先秦的思想家們多有闡述,當漢代儒家學說成為官方哲學后,以儒家為代表的廉政思想,自然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實現道德教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個人“廉潔”的修行,至關重要,不論平民百姓,還是大小官僚,因為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這樣就在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了崇尚廉潔的風氣。其次,統治者的倡導??v觀中國古代歷史,凡是有所作為的君主,都非常重視廉政建設。以為吏治的好壞,政治的清明,直接關系到他的統治能否維護下去。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力,得到增強了廉政的社會氛圍,使廉政建設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和完善。如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懲治官員貪污最有力度的一位皇帝?!洞竺髀伞分芯驮O置了“制職”、“受贓”、“坐贓”等條例。最后,大眾輿論的監督。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大眾輿論監督的作用。在崇尚道德修養的中國傳統社會中,一般來說,各級官吏特別是地方官員都很重視在百姓中的口碑和影響,如漢元帝時期的少府歐陽地余告誡自己的兒子說:“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這些具備廉潔品德的官員也正是在儒家廉政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下產生的。另外,社會輿論的監督除了對清官的褒獎外,同時還表現在對貪官的撻伐。這種巨大的群眾力量,為中國傳統廉政文化打下了廣闊而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思想基礎

1.儒、道兩家的“廉政”思想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其思想核心就是“仁政”??鬃釉诤偷茏拥慕涣髦性啻翁岬綖檎膯栴}。他說“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笨鬃釉谶@里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到“廉潔”,但為政以德就是要求每一個官員從自身做起,重視精神境界的追求。后世歷代儒家代表人物發展了孔子的為政學說,提出了為政的更本前提“民本”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避髯诱f:“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睂嵭小叭收焙汀皭勖瘛?,主張對人民薄收斂、厚施予、重教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是儒家一直所倡導的?!傲笔菫楣購恼弑貍涞囊环N基本的德性,宋代大儒朱熹在解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說:“如今做官,須是憑地廉勤?!本C上所述,歷代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吏治的清廉,把“廉”視之為政之本,他們認為廉不僅是當官者的個人品德,而且更關系到政權的穩固和國家興衰的根本問題。他們對廉政的宣傳和倡導,有力地促進了廉政文化氛圍的形成,并成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思想基石。

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中有關廉政的內容更加豐富。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抑制貪欲、清心養廉的論述占有大量篇幅。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不能沒有止境,更何況是不義之財,否則將功成身敗,只是自然規律。到家推崇“大道從簡”,在道家看來,“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此四大中道為首,是最大。大道包含一切天地人,所以應該堅持從簡原則,不論是大到治理國家,小到個人修身,均應從簡。一切從簡,就可以做到儉,儉才能做到清,有了清就可以抵制貪。所以,為官方式,即廉政??傊兰宜枷胫凶顬楹诵牡膬热菔亲匀粺o為,由此而倡導統治者要順應民意、抑奢崇儉、廉政寬容等治國理念。道家的這些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起到了一定的安邦利民的積極作用。

2.法、墨兩家的“廉政”思想

對于“廉政”,法家的思想與上述儒、道兩家不同,法家強調刑法和法、術、勢,主張依法治國、即以嚴刑酷法和權術來保證為官的廉政。法家把法制看做是“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治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胺ā笔钦R劃一的標準,就可以把人統一于一個標準之下。在法家看來,君臣上下皆從法,此之謂大治?!懊踔畡?,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論賢人,用可能,而民可使治;薄稅斂,毋茍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三者,霸王之事也”。法家的這些思想,雖然完全是從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著眼的,但是在客觀上對于中國歷史上吏治的清明和廉政起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法家降廉和政治合起來進行考察,把“廉”當做治國綱領“四維”之一,把廉恥上升為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連的高度,堪稱中國傳統廉政思想最深刻的表達。

墨家則最先把廉政作為重要德行提出來的,認為君子之道有“廉、義、愛、哀”四行。強調節用節葬,抨擊君主和貴族的奢侈浪費。墨家提出了“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瞻也”的節用觀點。由此,墨家勸導和提醒統治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要過度,否則將民不安,國不治。墨家的這些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節儉與國家昌盛和衰亡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墨子卷6節用上[M].中華書局,2007.第8頁.

[2]司馬光.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2007.第347頁.

[3]羅任權.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版社,2010.第166頁.

[4]卜憲群.論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發展道路與歷史價值[J].社科黨建,2007.(1).

道德文化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道德屬于特定社會群體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是一個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其好壞可以直接反映出整個社會存在的問題。當代高職學生的道德現狀令人困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業、經濟社會的壓力下,高職學生道德現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思考。

[關鍵詞]高職學生 道德現狀 成因

[作者簡介]王錫金(1973- ),浙江奉化人,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講師,長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浙江 寧波 3152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從總體上來看,當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各種思潮大量涌入及價值觀念的沖擊,當前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代高職學生中存在著道德素質低下、道德觀念變異、徘徊于道德底線的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當代高職學生道德素質的現狀

當代高職學生的道德狀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的道德現狀有喜有憂,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從積極方面看,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夠把祖國的利益作為最高利益。能夠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勞動觀點、群眾觀點、階級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能夠維護國家的尊嚴,自覺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嚴格遵守校紀校規,維護校園的安定和秩序。具有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思想,能夠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具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良好學風,具有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具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開拓進取精神、公平競爭與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自強自立、講求效益、惜時守信等觀念,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但也必須看到,當代高職學生道德現狀中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甚至有些正徘徊于道德底線,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誠信觀念嚴重缺失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作為社會寵兒的高職學生本應該成為誠信的典范,但近年來,面對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多樣化的形勢,他們的誠信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令人擔憂。

1.考試作弊現象嚴重。在大學校園里,考試作弊現象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作弊的方式更是無奇不有、防不勝防,作弊隊伍不斷壯大,作弊者的心態也由過去的偷偷摸摸變得比較坦然。盡管各高校對考試作弊現象都采取了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但這股風頭并沒有被遏制住。事實上,作弊現象在全國高校內普遍存在,即使在最拔尖的一些高校也不例外。

2.學術作假成風。高等學府本是學術的來源地,真實則是學術的命門。而有些高職學生為了寫論文或完成作業,不鉆研求實,僅靠剽竊求成。據調查,在今年4月某高職院校的一次《讀書與人生》征文比賽中,共收到179篇文章,其中,157篇直接來自網上下載,讓評審老師感到非常震驚。長此以往,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將受到嚴重損害。

3.履歷造假、背信違約頻繁。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學生為了找一個好職位而在求職履歷上做文章,如涂改成績、虛構經歷、購買或偽造榮譽證書等。同時,高職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就業合同意識淡薄,背信違約跳槽現象頻繁發生。去年在廣州批量招聘的大學生中,就業大學生中約有30%毀約,另據調查,在全國其他城市,大學生毀約率也都在20%~30%。

4.惡意拖欠助學貸款、學費。國家設立助學貸款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大舉措,但不少受助學生惡意拖欠,使這項善舉處于尷尬境地。據報道,大學生助學貸款運行幾年來,大學生畢業后的還款率不甚理想。目前,大學生畢業后不按時還助學貸款的比例較高,個別地方違約率達30%左右。與此同時,全國各大高校還面臨著嚴重的學費拖欠問題。據對新疆部分高校的了解,2000年以前的學生欠費金額,各校一般都在幾萬至幾十萬元,而近幾年,大部分院校學生欠費金額少則一兩百萬元,多則七八百萬元,個別院校學生欠費率高達30%以上。

(二)社會公德失范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當代高職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應該成為良好公德素質的典范。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高職學生的社會公德失范,存在著很多問題。

1.基礎文明素養較低。在大學校園里,一些學生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在食堂就餐不排隊;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個人衣著考究,宿舍臟亂卻無人打掃;對私人物品愛護備至,對學校公物卻任意損壞;對曠課逃學、互抄作業習以為常;利用網絡欺騙他人;不講究學術道德,隨意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等等。更令人擔心的是,部分學生對文明標準的認識比較混亂。有的學生把穿著背心、趿著拖鞋出入公共場所視為生活小事;有的認為把頭發染得五顏六色、著奇裝異服是有個性;有的認為在宿舍內違章用電屬于個人自由;有的把浪費糧食視為個人生活習慣。

2.缺少感恩意識。黑格爾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币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以禮待人。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學生更應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經典詩句的真正含義。然而大學生中卻有為數不少的不知恩、不回報者。如深圳著名歌手叢飛曾無償捐出300萬元,用來資助178個貧困學生,可是,當他自己重病住院時,那么多受他資助的學生竟無一人去看望他,更不用說助他一臂之力了。

3.缺少拾金不昧的精神。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社會文化層次較高人群的大學生,理應成為這一傳統美德的繼承者和典范,然而,現狀卻不容樂觀。如校園中有同學丟失飯卡,可“拾主”很多動作“快捷”,大部分丟了飯卡的同學在報失前,電腦上都有被別人或多或少用過的記錄。

(三)社會責任感缺乏,參與政治的價值取向具有功利性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過渡到大眾教育,從總體上看,學生對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與以往相比有趨于平淡的態勢。根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個問題上,有35%的學生認為“只要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哪個黨領導都可以”,有45%學生認為“不清楚”,還有20%的學生“不關心”。具體而言,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強。在政治價值取向上,相當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存在著較明顯的功利性傾向,根據有關資料調查表明,有39%的學生黨員承認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動機是“為了個人就業的需要”,部分學生寫入黨申請書只是隨波逐流,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

(四)婚戀觀念畸形發展

20年前,校園里談戀愛的現象還很少見。而現在,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是他們大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之相伴的是,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也越來越趨于開放,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視愛情為游戲。中青在線上曾報道,重慶沙區某高校完成了一次“大學生思想健康狀況”調查活動。結果顯示,在對待愛情的問題上,30%左右的大學生“腳踏幾只船”。他們樂于玩愛情游戲,即使獲得自己期望的理想愛情,也不愿意給對方以承諾,以免被束縛。(2)道德底線失守。近年來,午夜陪聊、成人熱線等行業大打學生牌,有不少大學生為了金錢,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3)性觀念過于開放。隨著大學校門的逐步敞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經常出雙入對,共筑愛巢,大學生同居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校園現象。據在西安、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大城市的一些著名高校進行的無記名問卷式隨機調查顯示,對婚前同居行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態度的占48.5%,“說不清”的占27%。也就是說,幾乎75%以上的大學生差不多“認可”或“不反對”同居這一行為。

二、當代高職學生道德缺陷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作為時代驕子、社會精英,應該成為社會公德維護的先鋒,然而當代高職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卻令人困惑、值得深思。目前這種道德現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日趨明顯,加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當前,社會腐敗現象的孳生、蔓延,受市場利益驅動而大量出現的重利輕義行為,社會關系中人際交往感情的淡漠等,使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和誠信原則發生了動搖和懷疑,而由于我國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夠完善,懲罰機制還不到位,使一些誠信素質較低的社會成員在現實生活中把不誠信當做一種謀生手段,甚至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些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教育中“重智力、輕德育”的不良影響

目前,在中小學階段,學校主要進行的是應試教育,學校、教師關注的焦點是學生的分數、升學率,德育往往被虛化。在應試教育的陰影里,許多中小學教師不講誠信,在畢業生鑒定表上任由學生填寫學習成績和政治表現,這種不負責任的造假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在大學階段,仍存在重智輕德的傾向,各大高校都把工作重點放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上,缺乏或輕視德育教育。另外,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觀、教育方式和方法等都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有的老師到處兼職賺錢,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搞學術腐敗,剽竊別人的科研成果;有的高校在招生、畢業生就業、各類評估上弄虛作假,都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三)學生自我要求不高,家庭教育不當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層次良莠不齊,許多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對思想道德的自我要求不夠。另外,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書本知識,疏于對孩子“做人”的熏陶。有些家庭物質條件較好,但成長的環境不理想;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一切,任憑孩子“自由發展”;有的父母好開“空頭支票”,甚至有的父母還經常在孩子面前宣揚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和信息。這些都勢必從客觀上導致許多高職大學生雖“成了才”,但“成不了人”。

(四)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沖擊著高職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網絡的出現,使地球上的人們在虛擬現實中變成了小村落。網絡因具有全球性、開放性等特點和集文字、聲音、圖片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加之傳輸內容涉及全球各個領域,正在廣泛地被高職大學生所接受。然而,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互聯網上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比,具有更明顯的不確定性,使它在給人們帶來豐富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給青年學生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和道德問題。

網絡的開放性和無政府性使一些違反人類社會本質的信息內容得到廣泛傳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高新網絡技術,加緊了對我國進行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滲透。面對互聯網上滾滾而來的西方文化,高職大學生們一方面缺少理想根基和閱歷,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他們又很容易被信息的奇、新、異所吸引,久而久之就會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念和腐朽生活方式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導致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動搖。

另外,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國家政府部門對網絡公民的行為難以加以確認,監管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使得網絡色情無法杜絕,各種色情網站、色情圖片、色情廣告鋪天蓋地,各種以交友、商貿等為名的欺詐行為隨處可見,有許多高職學生在網上欺騙他人,也有很多人受騙上當,造成了他們道德人格的嚴重失衡。

當代高職大學生是21世紀的應用型科技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必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然而,當今高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卻存在著令人困惑的現狀,認真分析其成因,對于積極探索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會玲.論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意識的重塑[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6).

[2]許振華.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障礙及排除[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

[3]薛麗,張琳琳.淺談網絡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4(5).

[4]趙素珍.高職院校學生誠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5(5).

[5]李惠榮.關于大學生同居的一些思考[EB/OL].http://www.sexstudy.org/,2007-04-03.

[6]劉艷軍,張盛楠.現實、守望、游戲,還是追求完美與另類——解讀與透視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J].教育藝術,2004(6).

[7]葉松慶.守望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底線[J].青年研究,2003(6).

[8]李慶祝,鐘瑞榮.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及確立正確道德觀的路徑[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3,5(1).

[9]鄭志剛,唐麗.對高職學院學生欠費問題的思考[EB/OL].http://www.xjzjszyj.cn/dygz/ShowArticle.asp?ArticleID=79/,2006-12-04.

道德文化范文第5篇

實施道德素質教育應從根本上走向返璞歸真。架構“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質教育之起點;喚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質教育之途徑;激活“人的善根”是道德素質教育之終極目標。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都很重視德的教育與傳播,特別是幾千年來,儒家道德倫理觀以其穩定的形態積淀為公眾的文化心理與個人信念。其“和、仁、禮、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與認可,漸漸地也成為人們的一種道德規范而加以踐行,所以多少年來,從家庭的樸素教育到學校的正規教育再到社會的世俗教育,無不以這種道德文化來進行傳播。因此,并不是人們的頭腦中沒有道德認知體系,而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所引發的各種與他們的道德認知標準不相符合的社會現象漸漸使人們的道德情感出現了傾斜,在價值判斷與情感認同上發生了變化,使得功利當先、拜金主義、唯我獨尊的幼蟲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寄生,引發了人們對道德的淡化,對真、善、美的歪曲,對情與義的淡薄,這就是“不信其師難得信其道”的道德情感在作怪??梢?,公民道德素質低下,不是缺失在道德認知上,而是缺失在道德情感上。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需要重新解讀道德素質教育。

一、對道德素質教育的樸素解讀

何謂道德素質教育,多少年來,人們對之有著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由于道德素質是由知、情、意、行構成的,所以,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是由提高道德認知、發展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訓練道德行為來構成的。這是對道德素質教育的普遍理解,這里,筆者想從通俗的角度對素質教育做出詮釋。

1.架構“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質教育之起點

中國古話講“天理人心”,其中的天理講的是一種做人的規范與準則,它是文化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原則與做人處事準則,這種價值原則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得益于儒家經典文化的滋養?!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儒家胸懷天下、積極入世的精神宣言,它奠定了“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學基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包含著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著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志當存高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下學而上達”,“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等是對個人自身修養之說,這種儒家倫理道德構架的合理性,生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理”之說。它也成為整個社會文明的支點,失去天理就意味著人蛻變為禽獸,就意味著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體系的全面崩潰。所以道德素質教育應建構適合社會各系統的道德規范體系,形成有現實意義的能夠深入于人心的通俗的易于操作的規范,讓人們的心目中留存一份作為文明人的安身、立命、生存的規則。

2.喚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質教育之途徑

老百姓愛講一句話,“拍拍胸脯問問良心”,說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事要憑良心。何謂良心,良心就是在履行應盡義務的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從而在人們的靈魂深處積淀了一定的道德準則,養成了一定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了個人的道德認知體系,所以人們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都在潛移默化地遵循著這樣一種穩定的價值規范,如果這種價值體系是高尚的、合情理的,那么他們就是在按“天理”行事。如果一個人不能按照自己心中的合乎道德標準的規則行事,違背了自己的良心的話,他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內疚感、慚愧感、負罪感,在生理上就會出現不愉快的體驗;如果他的行為符合自己的良心,便會產生一種崇高感,心懷會舒暢,這樣的一種人便是有道德良知的人,是真正的具有人性的人。

一個人的良知來自于豐富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是一種長期學習和生活體驗的積累,正是在這種良心的影響下,才必然派生出熱心、責任心和專業心。大家知曉的老字號藥店同仁堂有一句名言叫做“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句名言體現出的就是一種良知。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在實施某項政策時遇到困難,他的秘書建議他更換另一種方案,他嘆口氣說:“我的上司不允許”,秘書大驚,說道,“美國總統還有上司?那你的上司是誰?”威爾遜答道“我的良心”。我們在實施道德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的不是說教、訓導,而是要從靈魂深處激發他的情感,喚起他的良知,使他產生美好的道德體驗,并付諸于道德實踐。

3.激活善根是道德素質教育之終極目標

道德教育是以激發人性向善為目的的,它力圖引導受教育者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建構堅實、光明、豐富的精神世界,引導人的心靈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深切的體認,引導人生對世俗功利和有限物的超越,喚醒、弘揚和提升人性深處對正義與光明的期待。概而言之,就是要激活自身美好的“善根”,發掘人的潛能中積極美好的善良因素。常有善念,是使人們棄惡揚善的情感和善的意志變為行為的重要保障,善念是萬善之門,從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至高點。善念支配人們的行為,能使良好的道德行為通過善念的心理活動得以實現。善念也是善行的向導,是一種思維活動,一種心理狀況,一種思想感情,也是一種道德情感與意識,是道德行為建設的內在動因,是指導人們去行動的無形的內趨力。一個人或善或惡,都是不斷積累和不斷變化的,實施道德素質教育,就應是一項長期的、具體的、細致的工作,其本質在于使人“積善成德”。善念來源于崇高的信念,信念對于人的思維趨向、人格追求、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善念也來源于“無邪”的心理自覺,只有善念生,才能德行正,一句問候、一個攙扶、一點理解均使人具有了人的品格而變得高貴而富有人格的魅力。

二、道德素質教育應從文化倫理教育做起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以及生存方式的總和。它涵蓋了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過程中而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無論是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還是世界文化,都有著其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質,尤其是民族經典文化,它是歷經漫長的歲月和時光的淘洗,不斷凝聚結晶而成為民族精神的生命內核。經典文化對人的長期熏陶,最終會融入個體的血脈和精神,內化為人的心性品質,正如植物必須扎根于土壤一樣,人也必須扎根于文化。

通過經典文化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吮吸傳統精華,滋養心懷品德,形成他們獨特的“天理”規范,使他們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心地趨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生命滲透出某種深度,維護人之光輝、提升人之品質、造就人之才能。

借鑒西方文化,迎接世界范圍的八面來風,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選擇,我們要與世界文化進行全面的交流,吸收其精華,去除其糟粕,將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分,吸納融合到我們的道德規范中來,以形成更為完善和充實的道德價值體系?!昂<{百川,有容乃大”,道德素質教育必須將東方智慧與西方文化有機交融,形成豐厚的道德文化資源和倫理準則,為人之天理良心造就一片廣闊的文化海洋。

總之,道德素質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塑造一種倫理精神,培養完美人格,改善人們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升!而樸素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人的良知和人情味,讓人們去感受、感覺、感悟高遠的人生境界,激發高尚的道德情懷,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山西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

道德文化范文第6篇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大規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互聯網早已滲透到了我國社會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工作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悄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并逐漸形成了21世紀所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網絡文化。由于我國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仍在形成過程,因此并不能良好地了解互聯網絡的本質特征以及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這樣一來,便使得互聯網在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考驗。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關聯性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在為我國社會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之余,也使得發展過程中的各方面矛盾日益尖銳。就當前的互聯網使用人群而言,高校大學生是我國最為龐大的網絡受眾群體?;ヂ摼W與日俱增并不斷更新的產品吸引著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關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學網絡的普及更使得電腦成為了如今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標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階段還不足以讓他們具備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蝕,越來越多的網絡非法分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大學生這一網絡群體上。近年來,各地層出不窮的大學生行為失德、思想偏激等現象為我國的高校教育蒙上了一層陰影,網絡的快速發展讓高校思想教育早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因此,深入分析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之間的關聯性,并以此進行高校思想教育模式的創新成為了我國當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網絡文化同大學生思想道德觀的密切融合

作為知識高度開放的信息化平臺,網絡文化憑借其自身的高度包容性將各種各樣的知識融匯其中,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類知識庫,人們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在知識庫中進行知識搜索,網絡教育更是成為了當前全球教育領域的大勢所趨。通過對現實世界的仿真模擬,互聯網文化創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仿真世界,從而為網絡中各類創造性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平臺。盡管高度包容性是網絡文化最鮮明的特征,但不能回避的是,網絡文化身上仍舊有功利性的色彩,“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同樣適用于網絡文化中,無法獲得網絡主流價值觀認可的文化同樣會遭到網民的拋棄,層出不窮的應運時代發展需求而誕生的新思想會不斷取代以往不符合時代特色的“封建”思想,思想的更新在網絡文化中將更加快速。不過,在網絡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方面,網絡文化給予了它們高度的尊重,從而保證了主體能夠在互聯網提供的仿真世界中更好地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進行創新活動,賦予了網絡主體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

(一)網絡文化提升大學生網民整體素質

對于我國當前的高校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正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時間觀逐漸成形的時期,相比于其他的網絡受眾群體,大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興趣關注點也更為廣泛,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互聯網文化的營造的仿真世界恰恰讓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激發,而我國當前網絡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更能為他們提供高效獲取當前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動態變化信息的渠道,讓他們的知識能夠得到及時的更新。不僅如此,網絡世界的互動性讓他們能夠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言論,并借助于微博、論壇等社交媒體,他們還能與網絡世界中的人們進行觀點交流與探討,從而使得他們的思想境界在良好互動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不僅如此,通過大學生網民思想層次的不斷提升也能促進我國網絡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另外,由于網絡文化對現實世界的高度仿真性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的實踐空間,因此,在互聯網中,學生們可以自由地根據自身需要學習各個領域的先進觀點與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讓自己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化發揮,不斷進行文化產品的創新,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不但能夠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還能夠讓大學生的網絡言行和文化素養得到穩步提高。

(二)網絡文化開闊大學生的視野

網絡文化的強大包容性賦予了互聯網優良的人文環境與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與精神都能在互聯網中得到體現,而且對于外來的文化,網絡文化也進行了有選擇性的融合,網絡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融合為大學生們建立起了觸手可得的互聯網知識庫,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之余,更為學生們提供了全新的認知世界的角度,讓他們能夠更為全面地去思考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精神和自主創造性,如此一來,便為大學生和社會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保證學生們的大學生活不與社會發展脫節,通過不斷更新的社會知識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使得學生的人格能夠得到全面綜合發展,讓大學生們畢業后能夠更好地更迅速地適應社會工作。

二、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道德觀的相互促進

(一)網絡文化與大學思想道德教育相輔相成

網絡文化之所以能夠集知識學習與游戲娛樂于一體,并讓二者不發生沖突,完全得益于其四大特性,即教育性、娛樂性、豐富性與開放性,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國廣大網民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互聯網生活不斷學習到新的知識,以實現理論水平的同步提升。不同于小學與中學,絕大多數大學生是首次脫離父母的陪伴與管束,離開家鄉開始自己的大學四年生活的。剛剛告別三年高中繁重課業的他們,盡管在努力讓自己的思想逐漸獨立,但由于實際社會生活經驗的匱乏,他們的是非觀念是十分薄弱的,再加之思想道德觀念還未能完全建立,往往導致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無法進行良好的自律。盡管大學生活中仍舊有老師的管理與教導,但大學始終與中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即老師無法全天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進行監督,從而使得大學在監督學生的工作上沒有連貫性與實時性,老師無法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上的問題。面對大學教育這一方面的不足,上述互聯網的特性剛好起到了良好的彌補作用。我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為了給學生們營造更加良好的網絡環境,在規范網絡文化上做出了不斷的努力,大力促進各類綠色文章的建設工作,為了讓學生遠離網絡中各類不良信息與偏激觀念的影響,更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出發,對網絡信息開展了全面的安全監控,適時把握網絡輿論的走向,力圖不斷凈化網絡環境,為學生們營造自由、健康的互聯網空間,讓大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之余,培養學生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促進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在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的幫助下,大學生們獲得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網絡言行也會反哺于網絡文化環境,促進網絡文化整體水平的顯著提高,從而讓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與網絡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進步,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增強,并保證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首先,實現了大學生知識的拓展與課余生活的豐富。網絡文化成為了大學生學習與娛樂的主要方式,網絡文化所具有的視聽效果是其他信息表達方式所不能夠相比的,為學生提供了資源信息、娛樂方式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的巨大壓力,網絡文化能夠降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發泄不良情緒,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其次,實現了大學生視野的開闊與交往能力的提高。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網絡文化的豐富,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的在課堂中沒有學習過的知識,實現了視野的開闊與知識的豐富。網絡具有共享性,實現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面的拓展,能夠讓大學生接觸更多的人群,促進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最后,促進了大學生的主體成長與個性發展。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往往缺乏主體性與個性。網絡文化為大學生主體性的形成與個性的張揚創造了條件,實現了大學生的自我建構、自我創造與自我展示。大學生通過網絡能夠參加各種網絡創意活動,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在網絡中,大學生可以不受父母、教師的監督,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理想等選擇適合自己的信息,接觸符合自己特點的朋友,酣暢淋漓的展現自己,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特征。

(二)消極影響

首先,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模糊化。大學時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網絡文化以其獨特性獲得了大學生的青睞,但是網絡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與變化性,可能導致大學生存在困惑,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破壞大學生的文化與價值觀。其次,大學生文化品味低俗化。網絡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這就導致網絡中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視聽造成了侵害。如果大學生意志不堅定,將不能夠意識到這種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被這些信息所毒害,放縱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行,出現各種不文明的形象。此外,大部分學生對網絡文學類型的選擇也出現了低俗化的趨勢,更趨向于言情、武俠等,而很少問津古典文學精品。最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異?;?。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維系的紐帶,網絡的特殊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數字化的方式,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增加了虛偽,而掩藏的真誠。在這種掩護之下,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肆無忌憚,造成了大學生網上與網下人格的沖突。大學生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將會改變其現實生活規則,對其人際交往方式造成影響。網絡文化使得人際的交往出現了種種“異化”現象,不利于青年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

四、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快速進步對于社會大眾的影響越來越深。作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網絡文化的普及既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自由空間,也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健康面臨更多的威脅。網絡文化與我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呈現出日益融合與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我國政府與教育部門應該抓住網絡文化的教育優勢,大力建設綠色網絡空間,以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馬惠良,畢然.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3(44):165-173.

〔2〕朱一瑋,徐暢,孫麗麗.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3(43):115-117.

〔3〕于淑華,陳麗紅.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6(63):128-130.

〔4〕何家梅,何瀟.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01(53):104-108.

〔5〕張敬斌,賓文高.論全球化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1(74):103-120.

(責任編輯 徐陽)

上一篇:疫情防控工作要點范文下一篇:供應鏈管理的采購管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