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前

2023-03-06

第一篇:論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前

論中國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著許多新的形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沖擊和挑戰。作為一名在校主修經濟的學生,我想就我個人而言發表下我對于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微薄看法和見解。近日來關于經濟問題引起了全國廣大人們群眾的關注。一些我們在電視新聞中隨時聽到的新名詞“蒜你狠”等等似乎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中國通貨膨脹的時期已經到來。作為經濟學院的學生平日里我們會看各類專業的財經類新聞雜志。我認為,當我們在不斷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如何不好,經濟如何膨脹時,千萬不能忘記從整個經濟形勢去看待問題,不可以盲目地跟隨,應站在公正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經濟現象。近日拜讀了郎咸平教授關于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文章也感觸頗深。

在應對這些挑戰和沖擊的面前,中國的經濟從總體上說,依然保持了相當好的一個增長勢頭,盡管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放慢的趨勢,今年以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從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長有所下滑,比如一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10.6%,二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是10.1%,三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是9%,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的經濟跟全球經濟增長一樣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經濟明顯放慢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平均或者累計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長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近來,中國經濟似乎出現了人們不愿看到的通脹趨勢。最近,一項面向100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顯示,接近九成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中國的通脹情況比較嚴重(占73%)或已經非常嚴重(占15%左右)。這折射出當前大家對通脹有著相當普遍的感受和擔憂。該調查同時顯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認為,明年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是遏制通貨膨脹的進一步加劇。相比之下,該比重明顯低于認為通貨膨脹比較嚴重或已經非常嚴重的比重。也就是說,盡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脹已經是個嚴重問題,但并不主張將抑制通脹放在首位。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近來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金融問題時采取的政策措施: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在2008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后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時,也帶來貨幣存量的過快增長。2009年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9.74%,增幅比上年末高11.92個,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34.63%。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幅高于名義GDP增長率。

過高的貨幣供應量導致通貨膨脹壓力顯現。盡管由于產能過剩等原因,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09年11月才變為正增長,但在未來一年,價格上行態勢已經形成,居民對物價預期具有逐漸走高的趨勢。

面對通脹壓力,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管理通脹預期”的政策主張,顯然,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那么如何認識通脹預期,如何認識預期對現實通脹的傳導機制,以及用什么政策工具來管理通脹預期,就顯得尤為重要

利用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政策選擇。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增加貨幣供給,可以降低利率,進而刺激投資和消費。但從貨幣主義觀點看,貨幣存量的增加,最終將影響到價格總水平的變化。

貨幣存量大幅增加以后,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逐漸產生,不過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都認為通脹預期調整會非常緩慢。但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學派看來,貨幣存量大幅增加后,通脹預期往往很快就能形成。

對貨幣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通脹預期是如何被貨幣政策行為、貨幣政策傳遞過程,以及其他經濟發展因素所影響,顯然是非常有用的,但做到能夠真正管理通脹預期并不簡單。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8年在波士頓聯儲經濟年會上發表演講時承認,有一些測量預期通脹的方法,如了解家庭預期的調查,職業經濟學家的預測,從通脹指數化債券市場收集信息等。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稱之為企業的價格設定者的預期信息,提供的卻非常有限。對于通脹的動態演化,哪些預期信息是最為重要的,中央銀行如何從各種方式中找到最好的收取相關信息的方式,依然還是問題。

理性預期認為,行為人能夠對經濟政策和其后果作出準確判斷,因而,政策制定過程常常滯后于公眾預期,因而政策是無效的。當然,理性預期的假設條件之一是認為信息稀缺,并且在經濟系統中不會浪費。但實際經濟運行狀況是不完美信息條件。如果政府與公眾在博弈中占據信息優勢,也有可能能利用政策影響預期。

在中國目前經濟環境下,政府要想管理通脹預期,存在一定難度。

盡管中國CPI增速剛剛轉正,政府強調2010年將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但這種低通

脹目標的政策選擇能否得以實現,尚存疑問,因為低通脹的貨幣政策存在動態不一致性。 2009年11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當前物價滿意指數為28.2%,較上季下降1.3個百分點,呈繼續下降趨勢。4季度未來物價預期指數為 73.4%,比上季提高6.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持續走高。從目前政府傳遞的明年信貸、貨幣供給計劃,以及當前的價格管理信息看,難以產生具有說服力的信號釋放,政府只能從產能過剩和CPI水平來游說公眾認可政府制定的低通脹目標,但以公眾掌握的經濟系統信息所形成的理性預期,公眾不接受低通脹的說明,這樣,就可能導致政策執行中發生動態不一致性,從而使實際通脹水平超出政府設定的政策目標。從實際經濟運行看,東北產糧地區農民形成了年底價格上漲預期,因而實行了囤積不賣的策略;主要城市居民預期房價繼續上漲,因而在年底出現了投機性搶購的局面。

雖然通脹似乎已成為實事,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中國經濟在其他很多領域取得的進步。最近,國家統計局正在陸續的公布10月份的數據,從10月份的數據來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一些基本的指標依然保持了比較好的趨勢。1—10月份,我們的工業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等等這些指標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多數指標還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另外,從一個大的趨勢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8月份,我們經歷了比較高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們今年的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上是抑制通貨膨脹的過快上漲,抑制過快的價格上漲演化為全面的通貨膨脹。我們想力圖通過刺激和加快國內的消費,國內的投資增長,來調整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出現的比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今年應該說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內需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外貿出口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速度,盡管外需增長明顯放慢,對中國的外貿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但1—10月份,中國的外貿出口依然實現了21.9%的增長速度,外貿順差達到2160億美元,另外,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產業結構也趨于協調,中國的糧食已經連續五年獲得了豐收,今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將是歷史上最高的水平。

另外,我們的油料、食用油的供給也得到了恢復性的增長,一度由食用油價格過快上漲和糧食價格過快上漲拉動的價格總水平的過快上漲得到了明顯的抑制,農副產品的供給結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10月份,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增長14.4%,高耗能行業的增幅在繼續回落,這說明中國政府在一方面抓保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注重推動結構調整,注重來進一步抑制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耗高和環境污染重等一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民生活在進一步改善,就業和居民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前三季度,中

國的城鎮新增就業936萬人,登記失業率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分別增加7.5%和11%,汶川地震后,國家恢復重建的規劃編制已經完成,災區人民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恢復重建的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推進。

在制度改革方面,今年,我國全國推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理順了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被認為這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個標志性的一項改革內容??h鄉管理體制改革在進一步推進,在企業改革方面,國有獨資企業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工作在繼續深化,電信業通過合并調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業務經營能力的市場經營主體,航空工業體制改革啟動實施,鐵路投資趨向多元化,在財稅金融價格改革方面,實施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耕地占用稅暫用條例,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改革穩步進行,修訂了外匯管理條例,外匯管理制度得勁一部完善。調整了成品油和電力價格,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對保障國內能源供給發揮了作用。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端于去年4月份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在愈演愈烈,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世界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不少國家的經濟進入了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已經逐漸顯現,而且在進一步加深。盡管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9.9%的快速增長,但增長速度在逐漸放慢,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在加大,針對國際形勢的急轉直下,中國政府從7月份開始,將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年初的防止經濟由增長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化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在當前價格水平上漲得到了明顯抑制的情況下,又及時的調整了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這個就是重點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7月份以后,中央人民銀行兩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適時調整了紡織品、服裝等出口的退稅率。10月下旬以來,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不斷加重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又及時的進行了重大的經濟工作部署,及時的調整了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堅持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連續出臺了扶持穩定農業生產和外貿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強對中小企業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下調了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最近,中央又明確提出,當前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更加有利的擴大內需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恢復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這些措施并不是僅僅著眼于拉動當前的經濟增長,從政策的內容上可以看出來,其更長遠的一些內涵,這就是注重夯實基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立足長遠,培育市場,創造需求的活力和動力,堅持擴

大投資與優化結構并舉,以投資代消費,以消費促增長,重在培育消費的增長能力和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持續的拉動力。

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是有條件的。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的時期,在清醒的認識我們面臨的困難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我們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科學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首先,要看到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有外需減弱的因素,也有國家宏觀調控的累積效應。多年來,面對經濟增長過快,投資消費出口比例關系嚴重不協調的矛盾,面對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承載壓力大,以及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中央一直希望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適度放慢中國的經濟增長節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今年經濟增長適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觀調控所預期的,也正如社會上所講的,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在發展。其次,應該看到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綜合國力和抗擊各種風險能力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經過改革開放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夠利用好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具有有效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調動和組織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三是我國人口多,市場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還不高,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立足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潛力還十分巨大,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的矛盾還非常突出,實現科學發展需要加大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無論是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加快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改善和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還是推進經濟結構升級、優化,提高技術進步,加強環境保護,推進資源能源節約,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都會創造出許多新的需求。從而,奠定支持中國經濟持續協調較快發展或者較快增長的基礎,通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廣闊的空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一定能夠很好的應對和化解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各種矛盾、風險和困難,更好的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提高供給能力,改善供給結構結合起來,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使中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經濟較快發展。

第二篇:論當前中國經濟發展__形勢與政策論文

姓名:閆羽 學號:2011303816 論當前中國經濟發展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日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經濟總量日益上升。據數據顯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成績當然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于一片低靡狀態,中國也不例外,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失業率陡增,出口額下降。為尋求世界經濟復蘇,西方國家聯手中國舉行G20國峰會,討論如何合作發展。實踐已證明,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起了領跑者作用,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引擎。在2009年實現了經濟增長突破8%的目標,2010年中國政府又投入40000億,目的是刺激經濟增長,確保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作用,一方面我們借次機會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成就,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建設,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F階段新一任領導人的上臺,提倡科學發展觀,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與政治環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發展,即科學發展。為實現其目標,中國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因為從長遠來看,只有節約型增長方式才能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粗放型增長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中國當前是市場經濟。

“三農”問題是歷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為此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繼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提高養老金的發放金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房地產市場”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熱點,改革開放特別是1998年以來,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觀念明顯轉變,住房消費有效啟動,房地產總體上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對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推進城鎮化發展,改善居民住房條件,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但發展中也出現了諸多矛盾,普通居民沒有能力購買高檔房,而且部分商家從中在此“炒作”,使房地產市場秩序不太規范,為此中央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確保國民經濟平穩較快運行。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明顯,人民幣匯率逐漸上升,對此有利有弊。西方國家都強烈呼吁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改革,以此來促動其自身的外貿出口,因為中國勞動力比較豐富、廉價,是以加工業為主要出口的,一旦匯率有較大波動,中國出口將會減少。所以對此問題,自2007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平穩的匯改政策,以此來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到現在為止,中國外匯儲備已突破20000億外匯儲備,足以說明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效,但對外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貿易逆差的態勢,且逐漸明顯。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建立新型科學的外貿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出口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出口的經濟社會效益,大力推動科學進步和品牌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在過去30多年中,盡管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不僅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即使與同行發展水平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發展緩慢,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2.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3.體制不合理,產業和市場化程度低.4.國際競爭力薄弱,參與全球化程度低。根據上述問題,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2.加快企業改革和重組,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3.加快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4.加快開放步伐積極參與服務業全球化。

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十分重要,我們要全面看形勢。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現狀,又要看趨勢。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有足夠的認識,引起高度重視,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國的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在經濟,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

第2 / 4頁

地位得到提升,在國際事務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同時中國也不得不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這不僅說的是政治環境,還有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

歐美國家在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上和中國糾纏不清。由于人民幣匯率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中國的出口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導致美國貿易赤字不斷增長。美國等國家希望人民幣升值,以改變這種狀況。中國考慮到中國的出口貿易以及就業的壓力,堅決拒絕人民幣升值。一方面來說保持匯率的穩定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的話,

勢必會降低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會使中國的招商引資遭受嚴重的打擊,同時會大幅減少中國的出口,這樣的話大批的民營企業就會倒閉,大量的工人會失業,會導致國家的政治環境惡化,社會不穩定。雖然人民幣可以促進中國的進口,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這些都要在國家的經濟局勢穩定,社會安定的基礎之上才會有意義。

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美國人經濟狀況更加的糟糕,美國人大幅降低消費,特別是對中國商品的消費。由于美國人消費降低,導致中國的出口大幅下跌。大量的工廠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郎咸平教授說過,美國次貸危機是由于中國大量購買美國的國債,政府將資金注入銀行,同時美國的利率很低,美國人大量地貸款用于買車和其他消費。才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發生。這不無道理,同時這與美國政府自身的調控和美國人不良的消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中國政府面對此次危機提出了四萬億的投資計劃。主要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一部分是支持企業的資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一大批的鋼筋水泥企業的生產,而且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可是這些投資都是一次性的,建完就不會再去重復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的經濟發展是不會持久的。同時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鐵,高速公路的建設已經大于交通運輸的實際需求或者超出了人們的消費能力。比如高速鐵路,其投資成本非常的高,而且成本回收的周期非常的長。一般只有政府才有這樣的能力和魄力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然而要收回成本,其票價必然不會低,有些線路價格將逼近機票的價格,使得很多路線的乘客往往是寥寥無幾,實在是對資源的二次浪費。

為何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如此之低?當今流行語,“病不起”,“死不起”等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極低的消費能力。其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國的人口多。中國的人口是怎樣影響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的呢?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普遍提高,勞動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工資卻不能跟上這方面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就算勞動力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勞動力過剩,使得勞動力的可替代性很高,工廠和企業就有更多的討價還價的空間。如今大學的擴招也產生了同樣的問題。大量的擴招,不僅嚴重地降低了教學的質量,而且造成勞動力的趨同化,使得大學生難以勝任工作,而且形成惡劣

第3 / 4頁

的競爭。由于勞動力的工資不高,消費能力自然也不會高。另外就是房地產過熱,導致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不得不被拘束在房產上。由于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家庭和房子有著特殊的情感,所以一般會首先考慮買房,其次是買車。開發商抓住了買房者的心理于是抬高房價,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錢。普通老百姓由于處于被動地位只能任由開發商漫天要價。其次是地方政府為了短期的利益和政績,抬高地價,頻頻拍出地王。房地產開發成本又間接轉嫁給了購房者??梢哉f地方政府在房價高漲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教育,醫療費用也是普通老百姓的重要開支。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被束縛,導致內需不振,同時外貿出口又遭遇寒霜。政府提出的三駕馬車有兩駕馬車已經不能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作出相應的貢獻,所以只能依靠通過加大政府的投資來拉動經濟。由于政府的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在GDP所占比例甚至達到70%以上。試想一下,如果這些基礎建設完成,中國應該用什么去填補空出來的GPP空缺。到時中國的經濟就會停止不前,甚至出現大的滑坡。中國的政府投資行為似乎有點飲鴆止渴的意思,但又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政府如何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呢?就是轉變增長方式,控制產業鏈,把握產業鏈的高利潤節點。中國如今的制造業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制造是整個產業鏈中利潤最低的節點,會造成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和嚴重的勞動力剝削。美國人聰明之處就是控制了產業鏈,自己控制高利潤的研發設計,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而把利潤最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制造轉移到中國,剝削中國的勞動力。而且往往造出來的產品都返銷美國,國人并不能享受這些產品,真是“遍身羅琦者,不是養蠶人”。政府為了保障出口,保持著勞動力的廉價優勢,或者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促進出口。這種思想方式似乎有悖于“經濟發展,全民共享”的理念,為增長而增長的思維并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政府需要產業升級,加強產業鏈控制,重新審視經濟增長的定義和意義。不能盲目地信從GDP指標,應該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思路。相信政府可以抓住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真正達到國富民強。

第三篇:淺論當前中國國際外交中的大國關系

摘要:外交,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重要職能,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作為一個新型大國,中國同其他大國的關系,備受關注。針對新情況,我國對外交工作做出了調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關系是重要舞臺”的戰略格局。明確提出中國外交中關鍵之處便是要處理好中國同大國的關系。認清國際外交格局,把握中國外交中的大國關系,對于中國自身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字:國際外交;典型大國關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國國際外交中大國關系的意義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逐漸成為國際上的新興大國。但在新形勢下,中國國際外交的形勢依然嚴峻,中國需處理好同大國,周邊和多邊的國際政治外交關系。而其中,中國同大國間的國際外交關系是中國外交關系的關鍵。

新時代,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國關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為核心特征的大國關系,是崛起國和既成大國之間處理沖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這一概念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被高調推出,新型大國關系更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中國國際外交中的大國關系包括同發達國家中大國的關系,也包括同發展中國家大國的關系。其中中俄關系,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是中國大國關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幾種典型的大國關系

1、中美關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在安納伯格莊園用三句話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沖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這三句話體現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質內涵。

眾所周知,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二戰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警察”角色。雖說美國經歷過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等事件的沖擊,但其仍擁有無可比擬的超級實力。如何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將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復興。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方興未艾的今天,舊的殖民體系、冷戰時的集團對抗均已成為歷史,誰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多個發展中心逐漸形成,人類共處地球村,利益關系相互交織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雙方都承受不起對抗沖突的代價,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中美下定決心,以實際行動打通戰略互疑的瓶頸,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拋棄零和思維的束縛,避免重蹈大國沖突對抗的歷史悲劇,走出一條大國和平共處的新路來。

世界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觀現實。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國家整齊劃

一、千篇一律。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無意改變美國,美國也無法改變中國。中美之間要實現和諧相處,唯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則。雖然中美國情差異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雙方不僅可以求同存異,而且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提高。遇到問題時,應該以開誠布公和建設性的態度,通過平等對話尋找符合雙方利益的解決之道。

中美作為世界頭兩大經濟體,同為亞太大國,又都是安理會五常,對國際和地區影響舉足輕重。中美應以更寬廣的視野,在更大的舞臺上,開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實現兩國的共同發展與進步,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繁榮。

2、中俄關系

中俄關系是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大國關系。習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訪國家便是俄羅斯。中俄都是金磚國家的成員國,2013年3月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南非德班舉行,習近平主席再次與俄羅斯總統普金會面。而G20峰會正式開始之前,金磚國家領導人當日也在圣彼得堡舉行了非正式會晤,習近平主席與普金總統又在這樣的場合下再次會面。隨后習近平主席又同普金總統在不同的場合下會面。

有分析認為,中俄領導人在國際舞臺如此密切的互動,折射出中俄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領導人在國際舞臺如此親密地互動說明:中俄互為最主要、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兩國關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對外政策中占據優先地位。經過雙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關系發展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俄關系已經進入互相提供重要發展機遇、互為主要優先合作伙伴的新階段。在發展雙邊關系和處理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我們兩國契合點很多,合作共贏機會很多。中俄兩國人民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人文交流基礎深厚。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在國家發展藍圖上有很多契合之處。中俄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系,關系最好的一組大國關系。一個高水平、最強有力的中俄關系,不僅符合中俄雙方利益,也是維護國際戰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兩國是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關系的性質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所以兩國關系絕不是結盟關系,也不會走向結盟。但中俄兩個大國不結盟,絲毫不影響兩國進一步加強合作,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加強合作,促進兩國的共同發展,共同為世界和平和穩定做出貢獻。

3、中日關系

在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化時代,中日作為毗鄰的兩個東亞大國,無論哪一方的發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無視對方的存在與影響,唯有尋求重大利益與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進而構建和諧的大國關系,才有可能充分實現自身的核心戰略利益和獲取有形與無形的長遠正面效益。從相互影響的角度看,中日兩國堪稱一個“利益共同體”。中日關系友好和諧、持續發展,不僅是這個“利益共同體”的需要,也是當今和平與發展的多極化時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東亞鄰國,又存在著難以解扣的“歷史情結”,中日之間在戰略層面上的“不信任”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較諸中美關系更形明顯。同時,兩國又都處在國家發展戰略的轉型期,中國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爭取成為“正常國家”。經濟崛起的中國與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間“不信任”與“安全困境”的消極作用,使兩國在政治及軍事安全領域的戰略互信短時間內尚難建立。

在國家層面,中日關系中的“認同危機”反映在兩國國民心理上,表現為情緒對立和感情齟齬。日本右翼政治勢力的推波助瀾,加大了兩國民眾的感情距離和心理落差,應有的友好求同氣氛漸漸為國家利益碰撞的現實所替代。釣魚島問題、東海油氣田問題、臺灣問題、兩國軍事力量發展及今后各自戰略動向等問題相互交錯,使中31關系的復雜性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幾乎超越了中美關系。中日關系的主要特點有四:一是經濟合作日趨密切,政治摩擦接連不斷;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卻下降;三是合作與摩擦并存,但雙方都努力防止關系的破裂;四是中日關系的發展變化受制于中美關系和日美關系的發展變化。

三、大國關系至關重要

當今時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的外交政策及戰略日益成為牽動整個國際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對中國外交的關注也日益強化。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歡迎世界各國參與中國發展,分析中國發展機遇,將不斷開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和空間,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繁榮。

中國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國外交是關鍵。無論是同發達國家大國外交關系,還是同發展中國家大國外交關系,對中國自身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和諧穩定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將在國際社會的外交關系中起到榜樣作用。正確處理大國關系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并在地區問題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國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增強相互間的信任,降低戰略誤判的可能性。準確把握大國關系的趨勢性變化,深刻認識大國博弈背后的利益訴求,讓中國在和平下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國外交新走向[J].社會科學.2013(07);

2. 楊潔勉. 中國外交理論創新的三重歷史使命[J].國際展望.2013(01); 3. 時殷弘. 中國新領導與中國外交展望[J]. 讀書. 2013(04)

第四篇:試論當前建立中國稅收信用體系的必要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了,很多大學生都無從下筆,在這里小編直接送上財稅畢業論文一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摘要:中國稅收信用缺失是造成國家稅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稅收信用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優化經濟環境,提高稅收管理水平,保護守法納稅人的權益。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當前稅收誠信立法缺位與不足,權利義務觀念錯位,稅收執法誠信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稅收信用的建設和發展。據此,應從立法、執法等各環節加強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稅收信用體系建設。

關鍵詞:稅收;信用體系;納稅人

稅收信用是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信用的缺失不僅造成了國家稅款的流失,也打亂了稅收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在新的形勢下,人們呼吁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共建一個和諧、有序的稅收信用體系。雖然中國的稅收信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構建科學的稅收信用體系,這是中國稅制健全及稅收法制化的需要,是中國發展誠信經濟、提高民族經濟國際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稅收信用現狀分析

近幾年,稅務部門普遍開展了改進和優化納稅服務活動,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務、民主評稅、稅務公開、執法責任制等,大大提升了稅務隊伍的信用形象。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目前整個稅收領域信用缺失依然較為嚴重,可以說,不論是征稅人、納稅人,還是用稅人,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誠信。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而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收誠信立法缺位或不足

雖然中國稅收法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還不夠完備,在一定程度上仍滯后于經濟形勢發展的客觀實際。主要問題有:一是缺少專門有關誠信方面的法律,造成對守信者保護不夠,對失信者懲處不力,也使得稅收信用體系建設的規范性受到很大制約;二是稅收立法時對有關信用方面的規定明顯缺位,在立法過程中對稅收誠信內容考慮不夠甚至沒有考慮,不利于和諧稅收環境的營造;三是現行稅收法律以及其他有關稅收的法律對涉稅案件的處罰規定彈性過大,容易造成稅收執法、司法自由裁量權濫用,造成稅收執法、司法不公,破壞了征納之間誠信的法律基礎。

(二)權利義務觀念錯位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權利與義務是對應的、相互的,比如納稅人既有納稅義務,同時也享有相應的權利。但長期以來,中國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輿論宣傳上,都片面地強調納稅人的義務而忽視納稅人的權利,使得納稅人滋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惜違約失信進而偷逃稅行為。對征稅人和用稅人而言,則過于強調其擁有的權利,而忽視了其應盡的義務,這不僅不能為納稅人所認同,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阻擋了政府在稅收與其關系問題上的視線,導致在納稅人監督缺位的情況下征稅和用稅中的行為扭曲現象頻繁發生,使納稅人的契約觀念和誠信意識日趨淡化。

(三)稅務機關執法誠信不足

稅務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一些有違信譽、違法亂紀的行為時有發生,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稅務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徇私舞弊,甚至內外勾結,致使國家稅款大量流失,嚴重擾亂了稅收秩序;二是對納稅人重復檢查現象較為嚴重,如國稅部門查完了地稅部門又查,甚至稅務稽查人員調賬檢查時,一查就是幾個月,檢查缺乏效率,給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造成極大影響;三是有些稅務干部素質不高,執法隨意性大,在稅收執法程序、執法尺度、適用法律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四是由于目前評稅標準、雙定戶的定額核定標準均掌握在少數稅務干部手中,一些稅務人員憑借手中的權力,以權謀私,撈取個人好處,人為地造成企業之間稅負不公,直接惡化了稅收信用環境。

二、建立稅收信用體系的必要性

(一)優化經濟環境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的根本立足點就是誠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信用的要求越來越高。稅收信用,一方面要求稅務機關依法治稅,嚴格執法,營造誠信納稅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要求納稅人努力增強稅收法制觀念和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做到誠信納稅。這些都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稅務機關提高稅收征管水平的需要

稅收信用體系既包括納稅信用,又包括征稅信用。從納稅信用看,納稅信用制度將納稅人按信用度分為不同的等級,實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給予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簡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把精力集中在納稅信用度不高的納稅人身上,強化征管力度,從而節約了征管成本,提高了征管效率。從征稅信用看,要求稅務機關規范納稅服務,文明執法,誠信地履行對納稅人的承諾,為納稅人誠信納稅創造條件。同時還要公平執法,使誠信納稅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使違法者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這些都有利于稅務機關征管水平的提高。

(三)納稅人提高和維護自身信用的需要

誠信意識就是財富意識,社會經濟信用具有效益信用的一面。良好的社會信用制度可以使經濟交換參與者方便、快捷地獲取對方真實的信息資料,減少信用調查核實方面的費用、開支,防止因對交易者資信懷疑而減少的社會經濟交往。守信者也會因良好的信用而在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稅收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制的組成部分也具有這種職能。

第五篇:論科學發展觀對解決當前民生問題的指導意義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民生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可回避的問題。而當前我國的民生現狀隱藏著很多不穩定因素,因此,要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積極推進經濟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生計問題。就我國目前而言,民生問題突出表現在教育、就業、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等方面,所以,民生問題在我國今天,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民生問題,古已有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更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共產黨人十分重視民生問題,更是我黨的立黨宗旨和執政理念所決定的。 科學發展觀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胡錦濤指出:“黨的十七大強調,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胡錦濤強調:“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我們推動科學發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堅持保障人民權益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致性,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要著力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努力興辦人民群眾希望辦的實事好事,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成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過程,成為不斷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過程,成為不斷保障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的過程,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只有這樣,實現科學發展才能具有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我們也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共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奮斗。”可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

1. 改善民生與民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向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與理論??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茖W發展觀,是對黨三代領導集體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的生存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茖W發展觀對于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也是民生問題解決的具體行動指南。 2. 發展“第一要義”:民生改善與民生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學發展觀中,發展是第一要義。民生問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產生和遇到的,本身即是發展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的重要矛盾。 發展對于民生問題的解決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創造條件。

3. 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方法原則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堅持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全面性,才能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為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提供物質前提、法治保障、思想條件、社會基礎;只有堅持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協調性,才能有效減少民憂,化解民爭,促進民富,實現和諧;只有堅持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使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在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新條件下源源不息,永續發展。

4. 六項任務:民生問題的著力抓手

第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個人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生存境況、追求全面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和途徑。 第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是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

第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是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社會條件,是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

5. 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的保障條件

民生改善和發展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民生改善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要充分重視政府在民生改善和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和主導作用,完善民生權利的保障制度,政府要在民生問題解決中切實擔負起主導角色。

政府在民生改善和民生發展中要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提供完善的民生改善與發展的制度保障;推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強化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角色;真正落實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制度安排,改變部門利益主導公共政策制定的狀況。

我們應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積極推進現代化建設,在統籌發展中著力改善民生。

1.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曾經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解決關切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為政府的支民、惠民政策提供經濟基石。

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絕對值雖然較高,但人均量偏低,結構也不盡合理,增長方式還是以粗放型為主,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這些都極大程度地影響著相關民生的有效緩解。

因此,我們要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保持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依靠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手段,處理好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使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連續地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盡最大努力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使人民群眾得到最大的實惠。

2.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要站在完成黨執政興國使命的高度,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在于黨和政府。以往黨和政府的發展框架中唯經濟論,政府實踐中忽視社會均衡發展,是導致當前民生問題顯性化的重要因素。同時,由于政府運作過程相應制度層面的缺陷,導致民生矛盾凸顯。如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政績評估制度等等。因此,政府必須轉變觀念,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一體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統籌發展中,才能化解民生沖突。

堅持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目前,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層次,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因此,我們黨要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就必須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犧牲的弱勢群體在失業、養老、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建立起相應的保障體系,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安定民生,體現社會公正的原則,也是為了給改革鋪平道路。一味地讓改革成本的承擔者增強承受能力,卻不讓他們分享改革成果,不但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會把改革引入死胡同,甚至引發社會危機。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快速擴散和蔓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更加明顯。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全國人民要緊密圍繞在黨中央的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動力,加強社會建設加快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民心向之,民力凝之。只有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堅定信心推進改革與發展,才能克服時艱,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2] 胡錦濤.努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 01 - 01 .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7:88. [4]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1:1 031 . [5] 肖陸軍.科學發展觀與構建民生型政府[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6] 胡錦濤.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整個過程[J].求是,2005(1).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旅游業的發展調研報告下一篇:路政安全工作情況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