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

2023-03-05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為出發點,闡述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及對策的意義和價值,深入研究并分析其內容以及研究思路、方法,旨在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現狀進行調查,并對引起現狀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希望能為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的發展提供參考,為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質量的提升出謀劃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

【作者簡介】蘇道佳(1981.08-),男,壯族,廣西賓陽人,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改革論、英語翻譯學。

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因獨立學院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有較少話語權而被忽略。但是,隨著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作用的日益彰顯,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其內涵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高校教學環境中,獨立學院英語教師不但應該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要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有教書育人的理念,更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以及科研成果。為了提高自身水平,外部應有政府的支持做教師們堅強的后盾,學校也應為教師們發展完善制度,鼓勵英語教師的科研。下文就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以及對策進行分析研究,為提高廣西高校英語教師科研質量的改革提供參考。

一、研究現狀述評

在中國知網輸入獨立學院共找到28349條結果,輸入廣西獨立學院共找到273條結果,再輸入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卻只找到了2條結果。其中,邱輝在《廣西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困難研究》一文中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8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及困難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文章分別從影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給出了相應的啟示與建議,希望從實際出發,找出原因,以引起政府、學校和個人的重視。王冠琪、周瑤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師參與度研究——以廣西某獨立學院為例》中以某獨立學院教師參與度為例,分析教師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情況,并提出教師應如何有效參與第二課堂建設。

從以上研究現狀來看,獨立學院教師的科研問題確實從不同角度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但鮮有學者從話語權的角度對教師的科研現狀進行詳盡地研究,尤其是針對廣西獨立學院教師目前的科研現狀及影響因子少有研究,未能從話語權的構建這一社會層面提出系統的構建策略,這樣不利于廣西獨立學院的長遠發展和人才培養。

二、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以及對策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水平的提高、改革形式的提升,我國高校教育改革逐步完善。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專業水平來適應新時代提出的挑戰。其中,提高英語教師的科研水平就是得到社會以及學校認可的其中一個途徑。只有教師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其專業水平的發展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證明。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提高教學水平教書育人,科研實力也是證明自身專業發展的有力證據之一。目前,新時代的形勢和要求使得教師的科研水平已經成為社會以及教學領域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尤其注重這一點,如何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水平,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學非常值得深思。

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既然科研能力對教師發展十分重要,那么教師如何能以研究者的姿態發展專業水平、發展個人修養、提高教學水平、進而提升科研能力呢?英語教師在高校中的科研現狀如何,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的科研發展已經到了什么水平,廣西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以及現狀已然是什么情況?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地調查分析,并研究對策,提出建議,建言獻希望能夠幫助廣西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提升科研水平,促進其英語教學。

截至目前,據權威統計,廣西的高校已有82所,在校生高達82萬人。其中廣西的獨立學院有9所,在廣西高校數量中占比為11.0%,在校生超過9萬人??梢?,獨立學院是廣西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獨立學院和公辦學校相比較而言,師資隊伍以及科研成果都處于相對的劣勢。打破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傳統上的“教書匠”角色,是對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更高要求標準;“大學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英語教師的科研水平仍然是提高民辦高校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蒲性捳Z權的獲取亦是對廣西獨立學院獲取其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途徑和有益補充。

三、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研究目標

科研能力是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獨立學院教師的科研能力既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又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及獨立學院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話語權構建的角度分析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建設中的諸多影響因子,可以提出科研話語權的構建理論,解決制約獨立學院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和職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廣西獨立學院在國際、國內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1.研究內容。

(1)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從已發科研論文的期刊級別和所主持項目的等級及經費資助情況入手,從而分析其科研話語權的占比情況;

(2)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喪失的影響因子:從師資隊伍現狀入手(個體認知、教師性別、職稱現狀及學緣結構、教師預期等),結合政府及社會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現狀認知,分析構成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喪失的主客觀因素;

(3)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探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的構建策略。

2.主要觀點。調查研究廣西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就要先分析獨立學院對科研的管理制度。很多獨立學院在行政機構設置中沒有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有的是歸教務處管理,極少會有完全獨立的科研管理機構。因此,沒有足夠的相關管理人員,也就沒有專業人員管理科研工作。管理人員的精力有限,會導致對科研工作簡單應付的結果,例如傳達通知,初步審核申報材料,組織專家評審會和最終立項的裝訂上報都簡化;在科研能力的指導和引領上也是有限,例如解讀申報指南,項目選題,撰寫申報書,科研團隊的配備等都得不到專業的指導。有些獨立學院雖然出臺了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不夠完善,沒有精細化,缺乏一定的完整性、規范性、系統性,管理制度中對于科研活動的實施過程沒有明確的制約,如中期檢查形同虛設,完成與否并沒有明確的懲治方法,對科研項目結題后科研經費的管理也沒有明確制約,甚至對于項目負責人因主觀原因放棄項目結題的做法,也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

除了以上所述,目前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的現狀還有在科研項目的申報過程中,幾乎沒有只開放給獨立學院申報的項目,獨立學院只能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競爭。在同樣的申報門檻下,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相比,不管在科研團隊、科研經費配套、科研實施條件,還是科研底蘊等方面,獨立學院的競爭力都很薄弱。大多數項目分配給獨立學院的名額少之又少,有時整個學院只有1個名額,很多教師都沒有信心,也沒有精力為1個名額去奮斗,也認為辛苦用心寫的材料最后被學校名額限制是浪費時間。甚至有一些項目直接將獨立學院拒之門外,或者雖然給獨立學院申報的機會,但多年的申報結果表明獨立學院無一立項。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科研人員更沒有動力去申報。獨立學院開展科研的渠道相對閉塞,使之失去了與其他院校同步發展或與更優秀院??s小差距的機會。因此,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以及對策研究主要的觀點有以下4點:

(1)教師的科研話語權乃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青年教師在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中占比相應比較大,因此許多的教學任務是由年輕教師完成。除了許多的教學任務,還有備課、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還有指導課外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青年教師的工作狀態已然是超負荷運行,基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及精力花在科學研究之上。

(2)影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有其主、客觀因素。與公辦院校不一樣,獨立學院主要為自收自支的非盈利民辦機構,提高本校定位、發展學生生源成為獨立學院的主要目標。因此,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是吸引學生生源的主要途徑,所以獨立學院大多的精力會集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工作中。

(3)“走出去”是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獲取科研話語權份額的主要途徑。獨立學院應該完善制度,傾向于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也該鼓勵教師提升科研水平,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4)自身素質提高、科研能力培訓和發表論文刊物及主持項目級別的提升是獲取其話語權之方法和策略。

四、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研究思路

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的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對象主要為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話語權問題。開展研究前,首先制定相應的研究方案,計劃和措施,指導研究工作的實施。為了解教師科研話語權的現狀,研究思路為:

1. 針對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進行多維度的調查研究,通過文獻查閱、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方法獲取相關詳實數據,充分了解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影響因子的資料匯總和話語權語料庫的建設。

2. 以充實的調查資料為基礎,對影響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的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取證和多維度的詳盡分析,歸納總結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旁落的影響因子。

3. 以科學全面的分析報告為基礎,針對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的科研話語權旁落的癥結進行多方探討,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和對策,以提高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份額,最終得到一份系統的、全面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報告。

(1)研究方法。

①文獻法:可以從書籍、媒體網絡以及相關部門、高校的存檔資料中搜集有關獨立學院關于教師話語權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并總結要點。

②問卷調查法:調查廣西各獨立學院中英語教師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比例、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年齡構成以及科研成果等。③分析統計法:對獲得的數據分析統計,建立相關的材料檔案以備查閱使用。

(2)技術路線。技術路線主要依托以下科研步驟展開:

第一,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論文公開發表現狀進行多維度研究;

第二,對廣西獨立學院英語師資現狀進行調查;

第三,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旁落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研究;

第四,對政府或行會及各專業期刊對獨立學院教師科研扶持力度進行調查研究;

第五,開展對提高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份額對策的研究。

五、結語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一大批由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創辦的本科獨立學院應運而生,并發展壯大。獨立學院英語教師這一年輕群體,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剛剛起步,問題也比較多。要改善這一現狀,急需教師自身的努力、學校的關注和政府的支持。對廣西的9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科研話語權現狀及問題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主要研究的問題有4個:1.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的現狀;2.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3.影響廣西獨立院校英語教師科研發展的原因;4.解決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所面臨困難的對策。

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結果:1.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知識經濟背景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巨大沖擊下,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激發,同時,其科研發展也遇到了某些困難,而這些影響分別體現在教師的知識素養、教學能力、學術研究、專業道德、專業發展意識等方面;2.國家相關政策及文件的頒布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發展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帶給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更多的是壓力;3.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廣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科研發展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最后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從影響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給出了相應的啟示與建議,希望從實際出發,找出原因,以引起政府、學校和個人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閉閑.廣西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西某民辦高校為例[J].才智,2014(4):193-194.

[2]龔韶華.新升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科研能力現狀及改進措施[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3):69-72.

[3]黃冰.廣西區大學英語教師科研現狀調查報告[D].廣西師范大學,2008.

[4]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 2001.

[5]焦蓬蓬,郭依正,周游.獨立學院科研工作現狀與對策建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5):506-508.

[6]王冠琪,周瑤.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師參與度研究——以廣西某獨立學院為例[J].青春歲月,2013(12):181.

[7]吳心怡,霍一茗,吳真真.獨立學院科研現狀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3):170.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和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世界范圍內對石油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這種情況在我國也是一樣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長期居高不下。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當代中國石油的經濟發展該何去何從?本文闡述了當代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的現狀,并對今后石油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 石油經濟 發展 能源 思考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對石油的需求量有增無減,能源危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這也對中國石油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抓住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中國石油才可以實現經濟的突破與發展。本文闡述了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制約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的因素,并對發展中國石油經濟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對策。

一、當代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現狀

1、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現狀

從新中國成立60年至今,中國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科學的石油工業體系。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氣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我國的石油工業體系已經趨向完備,其發展目標也在與時俱進?,F階段,我國石油經濟的發展目標更傾向于石油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節能措施,加大了對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并積極研發新方法,提高產品的利用率。開發出了較多新能源資源,通過積極鼓勵使用石油替代燃料的方法,來減輕對原油的依賴。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并逐步完善使之與我國石油經濟發展更吻合。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逐步發展成了跨國大公司,并在國際石油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我國石油經濟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

2、中國石油經濟面臨的挑戰

(1)石油供需不平衡

現階段,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石油消費進入了較快增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原油的需求量大幅度上漲,石油供需缺口增大,制約了我國石油經濟的發展。石油儲量是固定的,而我國石油消費需求卻與日俱增,因此我國石油經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2)油價攀升

國際原油平均價格在不斷增長,我國進口石油的價格就會不斷升高。2002年時,我國進口石油花費127億,而到了2009年,則花費了880億美元。油價攀升會導致中國外匯支付大量增加。而隨著石油開采的難度越來越大,油價上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3)原油有限,使用無限

在世界范圍內,原油的儲量是有限的。但是對油品的需求增大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后果。目前,原油開采的難度越來越大,并且隨著世界范圍內石油經濟競爭和霸權主義等因素,我國可能會在多年后面臨無油可買的局面。

(4)進口渠道單一

交通渠道的安全關乎我國石油進口的命脈。我國石油進口渠道多數是靠海運,進口渠道比較單一。而且海運的路線當中重要的關卡是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會受美國影響,如果遇到天氣原因或者外交方面涉及到多方利益的時候,一旦發生沖突,我國將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

(5)能源外交

現階段,國際間的政治、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石油也不單單只是作為一種簡單的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最為一種特殊的戰略物資,石油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與國之間的能源外交也更加重要。

3、中國的油氣資源與全球的對比分析

截止2009年底,中國石油的儲量為29.7億,居世界石油資源的第十三位。我國屬于石油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儲采比為14.8,且石油資源儲量品質也比較差,許多石油資源難以開發。國內外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國油氣資源的整體品味較差,低品位、低滲透的油氣資源所占比重大。與全國油氣資源相比較,我國的石油儲量不多,儲采比小,開采成本高,難度大。我國油氣資源占全球油氣資源總量比重低,我國油氣生產速度要快于世界生產速度。未來我國石油經濟發展會面臨資源短缺、開采難度大、與世界脫軌等諸多問題。

二、制約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的因素

1、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石油供需矛盾的激化

中國是人口大國,而且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對于原油的需求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日俱增,這就形成了激烈的供求矛盾:石油的供應量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石油的需求。油氣后備資源不足的現象會給中國石油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據資料記載,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中國將在15年之后面臨石油資源枯竭的局面。我國石油不得不依靠進口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從2002年到2009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了近7倍,其需求量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1/3,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伴隨著石油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我國油氣資源匱乏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我國石油工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我國的石油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

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與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有差異,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現狀和一些存在的問題等因素,我國石油經濟體制改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就是說,我國石油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真正完成?,F階段,仍然有一些問題阻礙我國石油經濟發展的步伐。

3、國際石油化工產業競爭加劇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上的石油大國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不斷對全球的石油市場進行壟斷與控制,同時,隨著中東產油國的石化企業的迅速崛起和周邊國家相繼開展的石化產能迅速增加,這些產業大多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國,把中國作為他們的目標市場。

此外,隨著世界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石油產業也越來越發達。石油化工領域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一些高新科技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經過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國外大型石油化工公司和一些跨國企業的經營手段不斷革新,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卓越的品牌效應,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強勢的地位,給我過石油化工公司帶來了極大的競爭壓力。

三、中國石油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與應對策略

1、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社會發展的矛盾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自然資源極度短缺,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的供需矛盾越來越明顯。為緩解這一現象,就要想辦法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大力貫徹節約觀念,把節約問題放在工作的首位,還要做到開發與節約并重,對于耗能高的產品要及時進行替換或淘汰。其次,要鼓勵各行各業大力開展節能工作,鼓勵研發與創新新型節能環保產品,還要鼓勵研發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第三,資源短缺的現狀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還要加快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將循環利用具體貫徹到資源的開采、生產的消耗和社會消費等環節。還要積極開發新能源,不斷尋找合適的替代能源。第四,要對現有的礦產資源進行合理的進行開發與管理。對于國內企業中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混亂,要注重加強整頓與規范,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要及時進行恢復,這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最后,作為較大的資源消費國家,要在全國范圍內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理念,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例如,使用小排量的汽車,節水節電等。促進節約型社會的早日實現。

2、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增強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石油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谖覈膰?,要長期立足于世界經濟大潮中,就要全面建立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其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判斷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水平

根據我國國情現狀,結合消費者對石油的需求和石油產業的發展前景,預計到15年后,我國可能會面臨石油資源枯竭的局面。到了國內資源枯竭時需要完全依賴石油進口,這會使我國石油經濟的發展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要加快建立起國家石油儲備,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經濟實力,這樣才可以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有好地應對各種經濟危機和突發事件,并且有著較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在石油價格波動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

(2)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石油儲備管理體制

根據世界各國建立石油儲備的經驗來看,建設石油儲備管理體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立法。我國要盡快出臺與石油儲備管理體制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快制定石油法和石油儲備法等法律條例,盡快建立石油儲備管理體制并不斷進行完善和修復,規范市場中的經營行為,切實維護我國石油經濟穩定發展。

(3)確立我國的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

中東地區是全球主要的石油供應地,我國的原油進口也依賴于中東地區。預計到2020年,我國進口原油仍會有45%~50%左右來自中東地區,并且這種趨勢會長期保持下去。今后,我國要對石油進口進行合理的戰略安排和及時的部署,結合我國獨立的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推進我國的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

3、建立中國石油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經濟方面,要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石油產業的合作。引進石油產業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不斷開發新能源,擴展經濟新思路。還要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主力解決石油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沙漠化的問題。大力推進科技研發,促進中國石油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國際石油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下,我國的石油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就要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建立石油儲備機制,完善石油儲備管理體制,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切實推動我國石油經濟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伯安、張德勝:中國石油經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

[2] 毛成棟、王琳、王?。焊哂蛢r下我國石油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1).

[3] 郭文英:對我國石油經濟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0).

(責任編輯:諶盼)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經濟性規制;規制改革;規制困境;現實選擇

[摘要]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是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展開的,其演進路徑反映了制度變遷的階段性特征。然而,路徑依賴下的強制變遷特征導致規制供求失衡,規制改革面臨諸多困境。因此,依據制約規制制度變遷的供求因素,尋求規制供求的動態均衡就成為經濟性規制改革的現實選擇。

中國的經濟性規制改革崛起于經濟轉型過程,是在揚棄計劃經濟體制和部分放開政府所有權的條件下自上而下展開的,改革起始背景與西方國家迥異,因而經歷了不同于西方的改革進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動態演進反映了制度變遷的階段性特征,也折射出規制改革面臨的諸多困境,這為尋求最優改革路徑提供了思路。

一、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階段性

按照公共利益理論,政府規制是當自然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的市場失靈問題依靠市場個體無法解決的時候應運而生的,即政府規制是市場運行到一定階段個體選擇轉向集體選擇的自發產物。因此西方政府規制的邏輯起點是市場經濟制度,而中國政府規制的邏輯起點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國的政府規制產生于政府有意識地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經濟性規制改革是在揚棄計劃經濟體制和部分放開政府所有權的條件下自上而下展開的,改革起始背景與西方國家迥異,因而經歷了不同于西方的改革進程。

經濟性規制反映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其改革的階段性體現了中國經濟管理中政府直接干預市場、限制市場以及政府選擇替代市場機制等傳統管理模式的漸趨淡化與政府放松價格規制、進入規制,實施激勵性規制,引入競爭機制的新興管理模式的漸趨強化。依據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動態特征,本文將經濟性規制改革的階段劃分為:改革之前(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嚴格規制階段,改革初期(改革開放以來至20世紀末以前)——規制改革破冰階段,改革中期(20世紀末)——規制改革迅速推進階段,改革近期(2003年左右至今)——規制改革攻堅階段。這一劃分方法與我國學界主流的經濟體制改革劃分方法不謀而合,充分說明了經濟性規制改革是制度變遷對政府規制變革的必然需求,反映了制度變遷的階段性特征。

1.改革之前:嚴格規制階段。

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之相應的經濟性規制呈現“兩嚴兩缺”的格局,即嚴格的進入規制與價格規制,缺少獨立規制機構和規制法規。在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規制方式下,企業失去自主權,只能依賴政府投資,造成嚴重的資金短缺。市場缺位使價格機制失靈,企業虧損依賴財政支出彌補,產業發展緩慢。按照制度變遷理論,當某種制度安排導致要素生產函數長期低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及與此相關的人們的實際收益長期低于其潛在收益時,就會構成制度需求的持久壓力,從而引發制度變遷。發端于中國農村的誘致型制度變遷的成功為城市改革做出示范。然而,城市改革中涉及的每一群體或者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改革的阻力,因此,改革開始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是在政策法令指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

2.改革初期:規制改革破冰階段。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沒有成功模版的示范效應下主動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創新性實踐。為使制度創新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創新主體必然要立足于政府政權鞏固的政治優勢,首先在理論上通過意識形態的制度預設和邏輯證明,來論證制度變遷實踐的邏輯后果,以增進人們對預期制度績效收益的廣泛性認同。因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84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概念。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全面展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經濟性規制改革開始破冰,價格規制、進入規制逐漸放松,政府開始有步驟地放權讓利,甚至開始了名義上的政企分開。由于改革之初并沒有既定的目標模式,而是“摸著石頭過河”,采取的是“試驗田”的模式,同時考慮到改革的難度,因此本階段的經濟性規制改革采取的是增量改革方式,選擇一些相對容易的領域率先進行單項改革,多數核心部分尚未觸動,深層問題沒有解決。

3.改革中期:規制改革迅速推進階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本質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步伐的推進,經濟性規制改革進入迅速推進的實質性階段。前期單獨幾項規制改革的效應已到盡頭,在其他制度結構和整個制度環境沒有出現突破的情況下,單這幾項制度變遷已經出現了邊際效率為零的狀況,因此迫切需要進行經濟性規制的全面改革。企業產權在這一階段得到進一步明晰,基本實現政企分開,明確了規制者與被規制者的職能與定位,價格決定權也進一步分散化,沿著由計劃到市場的方向轉變。隨著產權逐步明晰,政府退回到其原有的規制邊界,市場的力量開始逐步顯現。政府逐步進行結構重組,適時引入競爭機制,企圖打破國有壟斷的局面,如中國聯通的成立標志著電信業進入雙寡頭壟斷時期;均瑤集團注資武漢航空公司標志著民航業對民營資本開始放松;《外商投資民航業規定》將外資投資比例由35%提高至49%,這標志著民航業對外資準入限制也開始放松。這一階段成立了多個規制機構,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1992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1993年)、中國民用航空總局(1993年)、信息產業部(1997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1998年)、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2002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3年)等,規制機構的設立通過示范效應降低了后續改革的成本。這些規制機構或者在原有行政機構內部通過職能調整設立,或者通過行政部門重組、分流人員新建。雖然這兩種方式減小了新機構設立可能遇到的阻礙并降低了機構運營成本,但也造成了規制機構對被規制企業與生俱來的“父愛主義”,使規制機構與壟斷企業之間形成一種“政企同盟”,造成規制決策不能獨立于被規制企業,規制機構的行政壟斷嚴重,突出表現為“國家利益部門化”,即科爾奈(1992)所指的改革的“預算軟約束”。

4.改革近期:規制改革攻堅階段。

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全面的部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經濟性規制改革經過前期的全面推進,“帕累托”式改革的能量已經基本釋放完畢,后續改革將觸動諸多利益集團的利益,面臨較大阻力,進入改革的攻堅階段。本階段,電信業、民航業、電力業都通過結構重組,打破原有壟斷格局,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而鐵路和郵政兩個中國規制改革相對落后的產業也基本實現政企分開,進一步明確了規制者與被規制者的職能與定位。在價格規制方面,改革基本沿著由計劃到市場,逐步放開,并引入競爭的方向進行,即在充分考慮規制領域的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將價格決定權分散化。通過這一階段的價格規制改革,電力、通訊、民航等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使市場競爭成為價格的主要形成機制。

總體而言,西方國家政府規制是在動態螺旋向上中尋求市場經濟最優功能,其經濟性規制沿“較少規制一強化規制一放松規制一再規制與放松規制并存”的路徑演進。而中國的經濟性規制是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強經濟規制及其相應的行政性壟斷,向有關產業舊體制內行政垂直管理的規制放松與新興市場發育所需要的再規制轉換,其規制演進的階段性表現出明顯的路徑依賴。一方面,一種制度形成以后,會形成某種在現存制度中既得利益的團體,這些團體對這種制度或路徑有著強烈的需求,他們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進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制度安排較之現存制度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信念、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狀況制約著規制制度的供給節奏。因此,經濟性規制改革演進所采取的“摸著石頭過河”方式,體現了一種政治上的妥協與機智,或者說是一種繞過體制的迂回,于是很多時候改革措施都是增量式、補丁式或邊緣化的。經濟性規制演進的路徑依賴特征也導致了改革過程中的諸多困境。

二、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困境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自上而下通過政府推動的整體社會變遷,這就決定了經濟性規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導的強制型制度變遷。政府主導的規制改革不僅能夠保證新規制制度的權威性和貫徹實施,而且可以使規制與原有制度間的摩擦得到控制進而減弱制度轉換對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然而,一如“諾思悖論”所指出的那樣——“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因此政府主導的特征性往往導致規制的供給與需求不一致,造成經濟性規制改革中的諸多困境。

1.宏觀調控泛化導致經濟性規制越位缺陷。

經濟性規制改革中的政府主導特性造成規制改革中規制行為與宏觀調控相互交織,在實踐中表現出高度相關性,特別是在糾正宏觀波動為目的的宏觀調控中,具有微觀干預色彩的政府規制行為非常普遍?;仡欀袊?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較大的經濟波動,多次形成“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宏觀調控的泛化應負一定的責任。目前中國規制體系并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管理體制既帶有轉軌前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又帶有不成熟市場經濟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政府規制在宏觀調控中越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和客觀必然。當微觀規制手段過度介入宏觀調控時,將給宏觀調控帶來可能為被規制者所俘虜、產生尋租行為的嚴重后果;而信息偏在、利益集團參與以及市場消極反應等因素則導致規制失靈。在宏觀調控中使用經濟性規制手段,對于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決策進行干預或限制,將直接剝奪或限制經濟自由,造成比通過改變宏觀市場環境而對經濟自由產生間接影響更大的負面效應。因此,實行市場經濟國家都會對經濟性規制的邊界給予明確界定。而在中國的宏觀調控過程中則出于扭轉經濟波動的目的,經常忽略這一點。由此導致經濟性規制范圍上的無限延伸和時間上的無限延期,侵害經濟自由,損害經濟效率,危害放松規制的制度改革進程。

2.規制越位造成規制結構的非對稱性。

規制過程是一個多元利益主體博弈的規制政策選擇、制定和實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要求和壓力、政治領導人的政治價值觀、官僚政治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因素等,無疑會對政策選擇、制定和實施產生影響”。中國宏觀調控泛化造成的規制越位使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因而成為博弈過程的中心,最終決定著博弈結果與利益導向。從規范角度出發,政府規制作為調節政府干預市場與社會的一種特殊行為,“是創造性地實現公共利益整合、維護和分配的行為”,其目標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就實證角度而言,利益集團規制理論認為任何有效的聯合都會通過政治程序來獲得規制,規制動因轉向為了財富再分配而俘獲政治程序或主動創租、抽租的特殊利益。在現實中,政府在微觀經濟層面保留的相當權力以及行政壟斷的大量和普遍存在,造成規制的非對稱性,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經濟性規制中,規制結構非對稱性一方面表現在進入規制和價格規制的改革相對較快,而質量規制改革相對較慢,導致消費者對壟斷行業提供的產品及服務質量不滿意,普遍服務的原則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規制比較有效,而價格規制則表面嚴格,實際并未真正奏效,盡管實行了價格聽證制,但形同虛設,消費者的利益仍然得不到有效保護。

3.規制供給主導造成規制總量失衡。

由于中國的經濟性規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因而規制更多地反映了供給方面因素的影響。制度的供給受組織結構的影響,處于層級結構較高位置的個人比處于較低位置的個人擁有更大的制度供給權重,因而組織的設立提供了一種產權結構,由這種產權結構規范了一組制度供給權重。在中國的經濟性規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充當規制制度供給主體的角色,作為中央政府政治代理人的不同部門和地方政府組成利益集團享有較高的制度供給權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通過所隸屬的行政主管部門間接影響制度供給;消費者集團則受困于“搭便車”等因素對規制制度施加的影響有限。供給主導的特征導致規制改革長期忽視社會對經濟性規制的需求,造成供求矛盾,表現為規制總量失衡,規制過剩與不足并存。

經濟性規制過剩主要體現在進入規制與價格規制兩種基本規制手段的使用中。進入規制方面,雖然通過前期改革已經開始逐步放松,但各行業進入規制的放松程度并不一致。許多自然壟斷行業仍然是國有企業居于壟斷地位,市場準入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全國范圍內的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尚未形成。價格規制方面,多個行業仍然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且長期形成的多頭價格管理模式加大了價格規制中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政府在價格規制領域的過分參與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合理價格區間難以確定,另一方面限制市場競爭,不利于激勵企業創新。另外,規制機構與國有壟斷企業之間的“政企同盟”與政出多門、多頭規制的現象,造成責、權、利嚴重不對稱,規制主體的激勵行為受到扭曲,阻礙了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建立。

與規制過剩同時并存的是經濟性規制立法不足,缺少監管與獨立的規制機構。西方國家的規制改革基本上采取“先立法、后改革”的路徑,而中國的規制改革一直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先導性的立法支持,規制法律具有典型的部門立法特征,“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立法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成為中國規制立法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中國壟斷行業改革中,法律不是推進改革的直接動力,而更多地體現為對傳統體制的肯定和維護,成為壟斷行業改革的重要障礙。同時,中國法律缺乏對規制者權力有效界定,造成規制者、管理者和股東的角色錯位,規制者喪失中立地位;而行政程序法與權力制衡機制的缺乏使規制機構較易成為被規制者(利益集團)俘獲的對象,忽視公共利益。就規制部門本身來講,一方面其規制職能被分散在不同的行政部門,規制機構和政府綜合、宏觀管理部門之間處于所謂“所有權、管制權、運營權和立法權”混合的狀態,規制機構不具備完整的規制職能;另一方面,政企不分造成規制機構以管理者身份參與產業發展、調控、指導、執行等具體業務,政府不僅是市場的監督管理者,同時還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規制機構的利益與被規制者的利益高度一致,規制權的中立性受到侵蝕,容易導致政府規制俘獲的發生和規制成本的膨脹,規制失靈不可避免。

4.規制結構非對稱、規制總量失衡共同導致規制改革偏離規制治理原則。

規制治理的功能是為規制活動提供“游戲規則”,以保證規制決策的科學化與規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高效實現政府規制目標,即規制治理是對規制活動方式和規制權力運用方式的規定。在中國的政府規制實踐中,宏觀調控泛化造成的規制越位與規制結構非對稱,以及規制總量上的過剩與不足并存最終導致規制改革嚴重偏離治理原則,表現出相關典型性悖論。首先,規制改革中設立的多個規制機構在體制上未能獨立于政府,也未能獨立于被規制對象,造成形式與實質背離。其次,自上而下展開的規制改革需要依靠政府的政治權威推動,其改革的手段本身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即政府以規制的手段來放松規制。改革過程中,行政力量取代市場決策、政府放權轉化為政府投資、規制機構參與市場經營等行為導致表面上的規制放松卻造成實質上的規制強化,與改革初衷背離。再次,規制結構的非對稱導致壟斷企業在各方博弈中始終處于優勢地位,政府與企業合謀不斷維護并強化其壟斷地位,造成民營資本難以與之抗衡,這與引入有效競爭機制、為壟斷產業創造活力的改革初衷直接背離。

三、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現實選擇

經濟性規制改革的目標在于實現規制政策的均衡。均衡一般是指經濟體系中變動著的各種力量處于平衡,因而變動的凈趨向為零的狀態。政府規制均衡是與市場結構相匹配或對稱并可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府規制或規制結構。政府規制均衡存在形式上的和實質上的兩種表現形式:從形式上來看,政府規制均衡是規制的凈收益最大化和規制需求與規制供給相等時的一種狀態,即變量均衡;從實質上來看,政府規制均衡是一種行為均衡,是在經濟中的各種行為主體(廠商、規制者、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不斷博弈從而實現的一種均勢狀態,即各行為主體無力也無意通過改變自己或他人行為來獲得更多收益,從而不再改變自己的行為。前期經濟性規制改革的演進及其面臨的諸多困境表明,中國的經濟性規制遠沒有達到政策均衡,需要依據制約規制制度變遷的供求因素構建和完善規制制度。

1.完善規制立法,明確經濟性規制的合理邊界。

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演進路徑及其現狀表明,在走向規制型國家的過程中,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處在市場機制較完備、法治較健全的環境條件下不同,中國的政府規制則處在市場機制不完善、法治不健全,舊有制度慣性、行為模式與思維方式尚有較大影響的市場環境中,其改革路徑必然是從行政壟斷向有效規制轉變,在逐步放開市場的同時發揮政府對市場的補充及調節作用。因此,建立現代規制機制的關鍵在于以法律為先導,明確政府規制的合理邊界,規范規制職能,建立市場機制與政府規制相互交融的調節機制。市場失靈是實施政府規制的原因,但政府在力圖彌補市場缺陷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產生政府失靈現象。市場解決不好的問題,政府未必能解決得好。因此,以法律為先導,明確政府規制的邊界,確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是進行經濟性規制改革的關鍵所在。

2.確保規制機構的獨立性,構建利益協調的博弈框架。

在政府規制系統中,政府、企業、消費者三個主體的地位不同,政府以其特有的授權凌駕于其他二者之上;而企業和消費者,理論上處于平等地位。三者兩兩主體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閉合循環系統。政府本應處于其他二者之間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位置,是一個理想點的均衡。然而,處于經濟體制轉軌中的中國政府面臨多元化的規制目標,自然而然會出現非對稱規制、行政壟斷,甚至是以放松規制的手段加強規制。這些做法都會使政府失去中立地位,使整個規制系統處于一種極度不穩定的狀態。因此中國經濟性規制改革的首要工作是取消行政壟斷,確保規制機構的獨立性,構建利益協調的博弈框架。

政府規制機構如何保持獨立公正,作為中立的第三方為企業和消費者樹立博弈規則至關重要。在經濟型規制改革中,規制機構斬斷一切與國有壟斷企業的利益關系,對所有被規制企業一視同仁是確保規制機構獨立公正的前提條件。在實踐中,規制機構開放基礎設施領域,放松進入規制,是瓦解政企利益同盟的重要舉措。另外,確保規制機構的獨立公正還需要政府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規制博弈,構建利益協調的博弈框架。在消費者與企業的博弈中,由于分散的消費者群體組織成本高,“搭便車”現象嚴重,規制機構更應該扶植消費者群體組建大的消費者社團組織,增強與企業談判的能力。只有在消費者與企業集團博弈充分的條件下,政府規制機構才更能顯示處于中立地位,構建博弈規則,并予以裁決。

3.確立成本—收益分析的規制政策制定原則。

經濟性規制政策的制定應當以規制績效為目標導向,將成本一收益分析確立為制定經濟性規制政策的基本原則,將政府規制的主觀目的引向深入和延伸的分析,考慮不同風險之間的替代關系,對不同監管措施的成本有效性進行評估,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就現有目標的規制對社區成員的潛在的經濟社會效果進行大量的調查分析,從而使廣泛的社會需求成為確定規制改革方向的基本依據。

具體改革實踐中,在進入規制政策的結構方面,政府應當經過成本一收益分析,選擇凈收益大于零,且總體凈收益最大的規制政策。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考慮現有市場發育程度、市場容量、市場發展前景、市場主體的進入能力、市場慣例等因素,采取有步驟、有重點的漸進式改革。同時要注意規制政策的時效性,在變革中尋找均衡路徑,最終實現動態均衡。在價格規制改革方面,應區分價格規制的不同目的,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價格規制體系。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既要保證公共必需品的充分供應,又要刺激技術效率的提高,因此應該根據不同產業屬性,采取相應的價格規制模式,同時根據產業特點確定規制價格的調整周期。

4.實現政監分離,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規制改革是國家層面戰略目標、企業利益即利益集團利益以及消費者利益即公共利益三方面訴求的綜合考量,三方利益尤其是利益集團利益與公共利益存在內在矛盾。政府作為規制政策的供給者當面臨多重目標沖突時,“常常選擇相對低效率卻更能保證租金最大化的產權制度”。同時,政府或規制機構只是理論上的規制供給者,實踐中,規制的供給則需要通過三重委托一代理關系來實現。洛佩斯(Lopez)和密特拉(Mitra)指出,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影響政府決策的主要是尋租行為而不是社會福利,所以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上述三重委托一代理關系對規制的負面影響更大。因此,為確保規制績效,對規制機構的監督至關重要。

經濟性規制改革的有效保障是建立和完善規制權的司法審查制度,通過司法審查和司法救濟制度,加強司法機構對規制立法、規制執法行為的審查,為被規制者和公眾合法權益提供合理的法律保障和及時救濟。同時,完善代議制度,使公民能夠通過選票有效制約政府。在憲政框架下,規制機構無論是屬于立法機關還是從屬于行政機關,公民手中的選票對規制機構的獨立公正形成了有效制約,通過公民→議會(或政府)→規制機構的代理鏈層級傳遞,以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為保障,實現對規制機構的有效制約。

[責任編輯 陳翔云]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鹽漬土;分布;類型;土壤鹽分平衡

鹽漬土是一種在全球廣泛分布的土壤類型,是一系列受鹽堿作用的鹽土、堿土及各種鹽化、堿化土壤的總稱。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職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不完全統計,世界鹽漬土面積為9.5438×108hm2[1]。除南極洲尚未調查外,其余五大洲均有鹽漬土分布,且全球鹽堿地以每年1.0×106~1.5×106hm2的速度在增長[2]。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又面臨著人口劇增、耕地面積銳減等嚴峻問題。鹽漬土是我國最主要的中低產土壤類型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但是,鹽漬土理化性質不良,對生長于其上的作物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導致作物死亡,嚴重影響產量。鹽漬土面積及質量變動速度較快,受人為因素影響強烈,不當灌溉、過度砍伐、過量使用化肥等都會導致土壤退化,致使優良耕地發生次生鹽漬化。相反,若能合理改良、利用鹽漬士,則可有效緩解耕地不足的窘境。岡此,防止耕地鹽漬化及合理改良利用鹽漬土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雖然前人對我國鹽漬土的面積、分布、成因和改良利用都有報道,但是這些報道僅局限于某個地區或省份面積、改良或分布等某個方面的零星報道[2],而全面統計分析我國各省區鹽漬土分布、類型并探討其成因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鹽漬土面積、分布、類型及成因,并分析了鹽漬土鹽分的來源及去向,結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防止土壤鹽漬化及改良利用鹽堿地的措施,以期為我國鹽漬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收稿日期:2014-12-17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913ADA7B05);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123704130001)

1土壤中鹽分的來源及去除

土壤中含有Na+、Ca2、Mg2+、、Cl-、等離子,土壤中離子通常維持平衡狀態,也就是說產生和去除相當。然而,當產生大于清除時,離子就在土壤中積累,當離子濃度達到足以對土壤性狀和植物生長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形成鹽漬土。而當清除大于產生時土壤中離子不足,就形成所謂貧瘠土壤,對植物生長發育同樣不利,所以,農業生產要適當施肥。因此,了解土壤鹽分來源和去除的途徑,對于防止土壤鹽漬化、改良和利用鹽漬土及農業生產非常重要。

土壤中鹽分來自于宇宙塵埃、火山爆發、巖石風化、不合理灌溉、海水倒灌、長期過量施用化肥等。宇宙塵埃、火山爆發所釋放的可溶性鹽分進人大氣中,可隨雨水等降落至土壤或海洋。巖石風化導致其中可溶性鹽分解出來,形成塵埃被吹到空中,可再通過雨水淋溶到土壤中。海水浸漬可使得其中鹽分滯留于濱海土壤,同時沿海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淡水導致的海水倒灌也可使土壤中鹽分含量增加。除此之外,人類活動也會造成土壤中鹽分的積累[3]。灌溉方式不合理是次生鹽漬土產生的最主要的人為活動,大水漫灌、重灌輕排、長期使用高礦化度的水或含鹽量高的工業廢水灌溉農田,均會使土壤中鹽分積累,最終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量而過量施用化肥也可導致大量農田的次生鹽漬化。王遵親(1993)[4]的研究表明,在土壤鹽漬化過程中,生物對鹽分在土壤中的積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其分解產生的離子,如果不能被生物吸收利用,則進入土壤。

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鹽漬土其鹽分來源亦不同。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成土母質中鹽分含量較高,加上水分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中的可溶性鹽易隨水流上行,并在地表濃縮、聚積;沿海各省土壤鹽分主要來源于海水浸漬及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的海水倒灌;南于巖石風化等作用形成的鹽類,以水為載體順著地形坡向流動,更傾向于積累在地勢較低、水流較滯緩的平原地區(如松遼平原、三江平原);主要灌區次生鹽漬土中的鹽分則主要來源于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等人類活動。特別是保護地栽培,連年大量施用化肥易使土壤鹽漬化。

土壤中的鹽分不斷產生也不斷去除,其去除途徑主要是通過降水或淡水灌溉溶解鹽分,流入土壤深層或匯人徑流、大海。其次,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活動也可吸收、轉化部分鹽分。研究表明,植物在鹽漬土改良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生物量大,可吸收部分土壤溶液中的鹽分,一部分轉化為有機物,另一部分儲存在體內,當吸收了土壤鹽分的植物被收獲或被動物食用后,鹽分即從土壤當中去除。當鹽漬土被植物覆蓋后,地表蒸發被植物蒸騰作剛替代,土壤返鹽顯著下降,土壤及周圍生境大大改善,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植物的枯枝落葉在土壤腐爛后又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和特性,連續在鹽堿地種植耐鹽植物,鹽堿地可以變成耕地。

2中國鹽漬土資源現狀

2.1中國鹽漬土面積及特點

根據王遵親(1993)[4]的研究,我國各類鹽漬土面積約為9913×l04hm2(現代鹽漬土約3693×104hm2,殘余鹽漬土約4487×104hm2,潛在鹽漬土約1733×104hm2),約占國土面積的1.03%,耕地中鹽漬化面積為920.94×104hm2,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62%。我國土壤鹽漬化受太平洋季風氣候和歐亞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以及受復雜地質、地形的影響極為深刻,因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強烈的表聚性、類型的繁多性和積鹽脫鹽的反復性。

2.2中國鹽漬土分布

鹽漬土的形成及分布與成土母質、氣候、地形、水文條件、人類活動等均有密切關系。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鹽漬土在全國各個地區幾乎均有分布,但大面積的鹽漬土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沿海地帶及地勢比較低,徑流較滯緩或較易匯集的河流沖積平原、盆地、湖泊沼澤地區[5]。根據土壤化學性質,可將我國的鹽漬土分為8個鹽漬區:①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水浸漬鹽漬區;②東北半濕潤—半干旱草原—草甸鹽漬區;③黃淮海半濕潤—半干旱耕作—草甸鹽漬區;④內蒙古高原干旱—半漠境草原鹽漬區;⑤黃河中上游半干旱—半漠境鹽漬區;⑥甘、蒙、新干旱—漠境鹽漬區;⑦青新極端干旱—漠境鹽漬區;⑧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6]。

我國各省份鹽漬土面積尚沒有具體詳細統計資料我們根據目前已發表的文章及有關資料,把我國各省份鹽漬土面積總結列于表1。我國鹽漬土主要集中于西部六省區(陜、甘、寧、青、蒙、新)其鹽漬土面積約占全國鹽漬土面積的66.6%,這些省份氣候普遍干旱,蒸降比大,地形封閉或低平,有利于鹽分的上升、聚積[7]。在該區域中,新疆鹽漬化程度最高,其鹽漬土面積占其總面積的6.61%,為其耕地面積的2.71倍,鹽漬化耕地面積約126×104hm2,占其耕地面積的31%.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與新疆的地質、地貌、氣候等特點相關,該地區屬于內陸盆地,河流多屬于內陸水系,其前山帶分布有大量巖鹽、石膏,風化侵蝕后經地下水及地表水向下游搬運,使該地區土壤母質中普遍含鹽,加之氣候干旱,蒸發強烈,土壤粘粒含量高、顆粒細,地下水毛細上升高度大,為土壤水鹽上升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極易產生積鹽。除此之外,多年來該區內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灌溉技術落后,重灌輕排,導致大面積次生鹽漬土的產生[8]。

東北三省(黑、吉、遼)也有大量鹽漬土分布,鹽漬土總面積約378×104hm2,占全國鹽漬土面積的10.3%,占該區總面積的4.6%,其中鹽漬化耕地面積122×104hm2,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5.7%。該地區地形開闊,但微地形復雜,區內河流及支流較多,加之夏季降雨集中,春季干旱少雨,使得地表水大部分不能通過河道或地下徑流排出區外,而需靠蒸發調節水分平衡,造成區內閉流區及半內流區土壤鹽漬化[54]。另外,土壤凍融也與東北地區土壤鹽漬化有著密切關系,該區凍結期長,且凍結厚度大,凍結過程中,底層水鹽不斷向凍層運輸并積累,春季氣溫同升,蒸騰強烈,使得凍層中的鹽分向地表聚集,使土壤鹽漬化[55]。雖然東北三省存有較大面積的鹽漬土,但其鹽漬土與耕地面積比值并不高,分別為12.43%、25.27%和22.25%,均略小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于東北地區土壤多為黑土,有機質含量較高[56],適于耕種,耕地面積占總面積比例較大。

我國沿海各省均存有大面積鹽漬上,其中又以江蘇面積最大,占其總面積的8.48%。該地帶鹽漬土形成多因江河泥沙入海后,海潮頂托淤積成陸,海水中鹽分積累于土中,加之近年來濱海地區人為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海水倒灌,大面積次生鹽漬土也由此而生。

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土壤亦呈現大量鹽漬化,這些省份地處黃河、淮河、海河沖積半原,土壤中砂壤土及壤土鹽分含量較高,原因是土壤質地輕,毛管空隙大,水分上升較快,同時黃淮海平原地下水位較高,使得鹽分上升于地表的時間短,加速了土壤的鹽漬化。該地區春季干旱多風,冬季寒冷干燥,造成土壤表層積鹽,降水主要集中于夏中秋初,且多以暴雨的形式集中出現,致使積鹽、脫鹽在一年內反復進行。該區中鹽漬化程度以山東最為嚴重,其鹽漬土面積占總面積的6.75%,占耕地面積的14.1%,而山東是我國重要的耕作區,近年來由于重灌輕排的灌溉方式,加重了其鹽漬化程度。

高寒漠境地區也有鹽漬土,主要分布于西藏,這與其特殊的高原地形、氣候有關,在其高原面上,降雨量少,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蒸發劇烈,這些都為鹽漬土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該地區高寒缺氧,輻射強烈,以致耕地面積極少,其鹽漬土面積為耕地面積的8.77倍,遠遠高于全國其他省份。

南方各省份除沿海地區外鹽漬土面積很小,這主要由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潮濕多雨,土壤中水分主要以下行運動為主,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分可隨水流匯入海洋,故一般不易導致土壤鹽漬化

2.3中國鹽漬土類型

根據全國土壤分類原則和鹽漬土發生特點,中國的鹽漬土分為鹽土和堿土兩類,其中,鹽土又可分為濱海鹽土、草甸鹽土、潮鹽土、典型鹽土、沼澤鹽土、洪積鹽土、殘余鹽土和堿化鹽土8個亞類,堿土可分為草甸堿土、草原堿土和龜裂堿土和鎂質堿土4個亞類。

我國各省份主要鹽漬土類型見表2。各類型鹽漬土均有分布,但草甸鹽土、濱海鹽土分布較為廣泛,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草甸鹽土面積約為1044×104hm2,濱海鹽土面積約為211.4×104hm2[23]。

草甸鹽土主要分布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南起長江口,北至松遼平原,西至塔里木盆地,涉及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各地區草甸鹽土分布情況存在差別,在水鹽狀況季節性變化較大的地區,如半濕潤、半干旱地區,草甸鹽土多呈斑狀分布,表聚性強;而干旱、漠境地區常年干旱,蒸降比大,草甸鹽土則呈片狀分布,常形成鹽結皮或鹽結殼,其含鹽量可高達5%~10%或以上。

濱海鹽土沿著我國1.8×104km的海岸線呈寬窄不等的平行狀分布,在沿海各省、市、自治區幾乎均有分布,但其特征、面積隨海岸線長短、海岸類型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長江以北的沿海地區多為平原海岸,灘涂面積較大,因此鹽漬土多呈片狀大面積分布,而長江以南地區多為基巖海岸,鹽漬土多呈斑狀或窄條狀分布。

我國大部分的次生鹽土屬于潮鹽土,主要是受地下水、地表水以及人為活動等不良作用引起的,一般分布于主要灌區內,尤其是黃淮海沖積平原分布最為廣泛,其次是內蒙古和寧夏的黃河河套沖積平原。

其余各類型鹽漬土在我國也有零星分布,沼澤鹽土多分布于封閉洼地,交接洼地以及琥珀洼地,典型鹽土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及漠境地區,堿化鹽土多成片分布于土壤中有大量蘇打積累的地區。

3展望

我國各省份均有鹽漬土分布,鹽漬土類型、成因及氣候特點不同,因此,改良利用鹽漬土技術和方法也不相同。目前,國內外鹽堿地開發利用方法主要有:水利工程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學方法[58]。針對我國鹽漬土資源現狀,常用的改良利用手段有整地施有機肥、覆蓋技術[59]、施用化學改良劑[60]、水利措施等非生物方法,也的種植耐鹽植物等生物學方法。這些方法在不同鹽漬化地區的使用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改良效果,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水利工程方法和物理方法見效快,但成本高,不可持續?;瘜W方法在降低土壤含鹽量的同時,也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等后果。生物學方法是目前改良鹽堿地最經濟、最有效并可持續的方法。研究表明,鹽生植物能夠吸收、積累鹽分,降低土壤含鹽量,并能較快覆蓋地表,抑制返鹽[61~63],增加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64,65],改善鹽堿地土壤理化性質,同時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66,67]。

鹽漬土的改良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治理系統工程,生產實踐中,應各種措施合理配合,綜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對于鹽漬化問題的治理,應在長期監測的基礎上,以動態的觀點,適時地對改良措施加以調整和完善,加快鹽漬土改良利用進程[68]。我們認為:改良利用鹽漬土的措施首先應根據鹽漬土類型、成因及氣候特點,降低土壤鹽的來源,然后根據鹽漬土類型、含鹽量、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及當地經濟結構選擇合適的耐鹽植物,并建立配套栽培技術(其關鍵是選擇耐鹽植物、多施有機肥、覆膜栽培,返鹽期及時灌溉壓鹽等)進行連年種植,實現投入少、可持續的鹽漬土開發利用良性循環。

中國經濟現狀論文范文第5篇

據我國人口結構數據顯示, 我國自上世紀末就已經是典型的老齡化國家, 且相關老齡化程度正在逐年加深。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變好, 壽命的長度也跟著不斷加長。這就使得社會中老齡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 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 我國整體的養老需求數量以及類別都在不斷增加。在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我國的60歲以上人口已高達13.26%, 創歷史新高, 同比增長了2.93%;此外65歲以上人口也同比增長了1.91個百分點, 達8.87%。“老人更老”的現狀令我國喜憂參半, 喜在這十分有力地說明了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 生活質量也遠超以前;而憂在由于前些年的計劃生育國策而導致長時間的低生育率催化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這使得我國養老與醫療健康體系面臨著雙重挑戰。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 各地區所面臨的養老現狀也不盡相同。面對我國如此龐大的老年人群, 進行相應的社會養老機制的完善以及多種養老模式的探索并適當加快我國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的進步是解決養老現狀的有效途徑。為了更進一步探討者我國的養老模式以及社會養老現狀問題, 本文將通過查閱文獻以及收集相關一系列的資料對于我國的養老現狀做出較為系統的闡述與說明, 并通過列舉我國現行社會體制下的存在的養老模式的種類以及相關內涵, 為將來能夠更好地解決相關中國的養老現狀提供合理性依據。

2 我國面臨的養老現狀

與其他國家相比, 我國社會所面臨的老齡化現象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征, 即老年人口絕對數值龐大、增長率高、各地區養老現狀不同、養老需求存在差異等。為解決我國目前養老所面臨的不容樂觀的現狀, 本文筆者在撰寫前期通過查閱了眾多相關國內外文獻綜述后發現, 西方歐美國家在處理社會養老問題上面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由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水平普遍優于我國, 他們的社會財富能夠強有力的解決本國的養老問題。通過對于這些國家所采取的養老問題解決措施來看, 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國家以及政府的扶持與保障、社會資本有效注入共建完善體系以及居民自身對于國家政府的信任與依賴。而同樣正是基于這三個方面, 我國均存在著不完善的現狀與問題。

首先, 就國家與政府的領導角色而言, 由于目前我國仍為發展中國家, 各項社會的發展均需要政府的支持, 因此政府財力是面臨著很大壓力的。換句話而言, 由于現行的我國發展水平, 類似西方國家的社會高福利政策還不能夠完全實行。就我國很多地區而言, 很多的當地相關部門盡管有心去解決當地的城鄉養老問題, 但由于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還是無法從根本上對于居民進行相應的保障。其次, 社會資本的引入體系也不夠完善。由于養老服務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質與行政性質, 因此我國眾多民間資本不敢輕易嘗試與政府部門合作, 這就導致了社會上企業有資本、政府部門有資源, 但是兩者卻無法廣泛形成合作關系共同建立完善的養老體系。因此, 對于這種所謂的“雷區”而言, 運用PPP模式不失為一種高效的合作方式。政府與私企通過形成契約關系, 形成合作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第三方面, 我國是一個較為傳統的國家。自古以來, 孝道便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之一, 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國人受到了此種文化的熏陶。正是這種思想的普及使得人們對于養老問題存在一種“避諱”心理, 即人們只覺得自己在家贍養父母是最合適的養老模式, 人們這種心理的形成不但不會解決我國現存的養老問題反而會增加社會的養老負擔。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 總有人無法贍養自己的父母, 而他們對一些新型的養老模式又存在著抵觸與不信任性, 最終使得一部分老人的養老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總體而言, 我國目前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都處于待完善時期, 相關的養老設施也較為不健全。這個現狀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上的經濟基礎相當不足、積淀不夠。這種情況下政府與社會無法承受如西方高福利制度的養老模式的運行。

3 中國的養老模式

3.1 居家養老模式

作為我國目前存在最廣的養老方式, 居家養老 (又稱家庭養老) 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這一養老模式充分體現出我國的“孝文化”內涵, 是目前我國老年人最為青睞的一種養老模式。這種以家庭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養老, 其方式是子女在家中通過向自身的父母提供生活上的基本補給與照料以及相關醫療方面的支持。作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港灣與依靠, 家庭的氛圍也同樣十分重要, 它關系到居家養老模式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革, 家庭“小型化”現象開始普及, 子女外出打工謀生, 徹底打破了之前居家養老的良好氛圍。家庭結構與規模的萎縮, 傳統中的子女居家贍養父母的局面逐漸分崩離析。且隨著“丁克家庭”概念的誕生, 很多人群面臨著退休后無子女的狀況, 一系列的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老年人在家面臨無人養老的困境, 這種結構轉型使得居家養老模式逐漸失去了優勢。

3.2 機構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 顧名思義就是以社會養老機構為載體的養老方式。目前我國現有的社會養老機構大致有敬老院、福利院以及養院等。這類機構一般都具有公立性質, 其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政府部門、社會企業的捐贈以及有關眾籌。這些養老機構一般被分為兩類:有償與無償。在這里, 老年人能夠得到集中的基本生活照料。并且, 這些機構中還存在著一些娛樂中心, 豐富老年人的茶余飯后生活。隨著現代生活觀念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了解此種養老方式。相較于居家養老模式, 此種養老模式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固定成本, 譬如入駐一些收費的養老院等。目前我國的機構養老市場存在著供小于求的局面。盡管此類機構的數量每年都在上升, 但是我國的相關老齡人口也在不斷上升。在探究了我國有關公立養老院的現狀后發現, 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設施破敗、人員不夠、缺乏資金等問題接踵而至。這些使得我國的機構養老的有效供給大大減少。但是由于人們的信賴度高、服務規范、收費合理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存在機構養老需求的老年人的青睞。反觀一些帶有營利性質的民營養老機構, 因本身屬于私人投資創立, 因此利潤最大化是此類機構追求的目標之一。正是因為其帶有很強的經營目的, 往往入駐的老年人都是自身條件優越的, 經濟實力雄厚的人群, 而在我國這類人群僅為少數。這種公立與民營養老機構的現狀反差局面值得人深思。最后, 本文還想說明:盡管機構養老模式已經在我國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 子女們不應把養老機構當成自己擺脫贍養責任的天堂。子女們應在物質照料的同時給予老人精神的慰藉, 因為這些精神方面的照料是任何機構無法提供的。

3.3 社區養老模式

作為我國近些年才興起的模式, 社區養老模式可以說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因此, 該模式也還并未成為我國的主流養老模式。由于目前我國相關的養老社區建設規劃標準還面臨著缺失的局面, 普及率較低, 管理制度與相關資金出在缺口。因此, 我國這種社區養老體系還未正式形成。但是, 其發展歷程短并不意味著其不重要。有關專家預測, 社區養老模式正是我國養老現狀實現質的飛躍的重要突破口, 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在探尋它與其他兩種模式的聯系時, 普遍認為社區養老模式是居家與機構養老之間的承接點, 自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兼具靈活性與經濟性, 能夠高效的克服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所面臨的問題, 是我國養老問題解決的新思路。

摘要:目前, 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養老現狀。由于我國于很早以前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因此社會上的人口老化現象愈演愈烈?;谶@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 我們的社會養老問題也變得尤為嚴重。老年人口眾多、低生育率、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策匹配不夠, 這一系列我國的養老現狀一直牽動著國家的心。經過專家預測, 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之一, 養老市場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潛力。為了更好地發掘出最合適我國實行的養老體系, 本文進一步對比了國外養老發展與我國目前所面臨的養老現狀, 并通過列舉當今我國養老體系中所存在的養老模式以及對應的內涵, 旨在為今后我國養老問題的進一步解決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養老現狀,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勇.我國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困境與對策[J].北方經濟, 2017 (11) .

上一篇:中國經濟形勢論文下一篇:中國經濟問題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