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鴻門宴原文和翻譯

2022-07-16

第一篇:鴻門宴原文和翻譯

(鴻門宴)原文及翻譯

《鴻門宴》

沛公 軍 霸上,未 得 與 項羽 相見。沛公 左司馬 曹無傷 使 人 言 于 項羽 曰:

沛公駐軍于霸上,沒能和項羽見面。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

“沛公 欲 王 關中,使 子嬰 為 相,珍寶 盡 有 之。”項羽 大怒 曰:“旦日 饗士 卒, ‚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宰相,珍寶全都據為己有。?項羽大怒說:‚明天犒勞士兵們,

為 擊破 沛公 軍!”當 是時,項羽 兵 四十 萬,在 新豐 鴻門;沛公 兵 十萬,在霸上。 替我攻破沛公的軍隊!?正當這個時候,項羽有四十萬士兵,駐扎在新豐鴻門;沛公有十萬士兵,駐扎在霸上。

范增 說 項羽 曰:“沛公 居 山東 時,貪 于 財貨,好 美姬。今 入關,財物 無所取, 范增勸說項羽說:‚沛公居住在函谷關以東的時候,貪于財物,喜歡美女?,F在進入函谷關,在財物方面沒有索取,

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 望 其氣,皆 為 龍虎,成 五彩,此 天子氣 也。急擊 勿 失!”

在婦女方面沒有寵幸,這說明他的志向很不小。我讓人望他的云氣,都呈現出龍虎的樣子,呈現出五種色彩,這是天子的云氣。趕緊攻擊他不要失去時機!?

楚 左尹 項伯 者, 項羽 季父 也,素 善 留侯 張良。 張良 是時 從 沛公, 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與留侯張良交好。張良在這時候跟從沛公,

項伯 乃 夜馳 之 沛公 軍,私 見 張良,具 告 以 事,欲 呼 張良 與 俱 去, 項伯于是在夜里騎馬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把事情全部告訴張良,想叫張良跟他一同離開,

曰:“毋 從 俱 死 也。”張良 曰:“臣 為 韓王 送 沛公,沛公 今事 有急,亡 去 說:‚不要跟著他一起死啊。?張良說:‚我替韓王送沛公,沛公現在有急事,獨自逃跑離開他是

不 義,不 可 不 語。”良 乃 入,具 告 沛公。沛公 大 驚,曰:“為 之 奈 何?” 不仁義的,不能夠不告訴他。?張良于是進去,把全部情況都告訴了沛公。沛公大吃一驚,說:‚怎么辦??

張良 曰:“誰 為 大王 為 此 計 者?”曰:“鯫生 說 我 曰:‘距 關,毋 內 諸 侯, 張良說:‚誰替大王出的這條計策??沛公說:‚有個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進來,

秦 地 可 盡 王 也。’ 故 聽 之。” 良 曰:“料 大王 士 卒 足 以 當 項王 乎?” 就可以占領秦國的全境稱王了。’所以聽從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部隊能跟項王抗衡嗎??

沛公 默然,曰:“固 不 如 也。且 為 之 奈何?”張良 曰:“請 往 謂 項伯,言 沛公沉默不語的樣子,說:‚本來就比不上他啊。將要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 )去告訴項伯,說

沛公 不 敢 背 項王 也。”沛公 曰:“君 安 與 項伯 有 故?”張良 曰:“秦 時 與 臣 游, 您不敢背叛項王。?沛公說:‚您怎么會跟項伯有交情呢??張良說:‚秦朝的時候,他跟我交往,

項伯 殺 人,臣 活 之;今 事 有 急,故 幸 來 告 良。”沛公 曰:“孰 與 君少長?” 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如今有緊急的事情,所以特地來告訴我。?沛公說:‚(項伯)和您誰大誰小?? 良曰:“長 于 臣。”沛公 曰:“君 為 我 呼 入, 吾 得 兄 事 之。”張良 出,

張良說:‚(他)比我大。?沛公說:‚您替我把他叫進來,我得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張良出去,

要 項伯。項伯 即 入 見 沛公。沛公 奉 卮 酒 為 壽,約 為 婚姻,曰:“吾 入 關,

1 邀請項伯。項伯于是進來會見沛公。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約定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函谷關,

秋 毫 不 敢 有 所 近, 籍 吏 民, 封 府 庫, 而 待 將軍。 所以 遣 將 守關者, 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登記官吏和平民,查封官府和財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

備 他 盜 之 出入 與 非常 也。日 夜 望 將軍 至,豈 敢 反 乎!愿 伯 具 言 是為了防備其他的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日日夜夜盼望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詳細地說明

臣 之 不 敢 倍 德 也。” 項伯 許 諾,謂 沛公 曰:“旦 日 不 可 不 蚤 自 我不敢忘恩負義。? 項伯答應了, 告訴沛公說:‚明天不能不早些

來 謝 項王。” 沛公 曰:“諾。” 于是 項伯 復 夜 去,至 軍 中,具 以 沛公 言 來向項王道歉。?沛公說:‚好的。? 于是項伯又在夜里離開了,到達軍營里, 把沛公的話全部

報 項王, 因 言 曰:“ 沛公 不 先 破 關中, 公 豈 敢 入 乎? 今 人 有 大 報告給項王。趁機說:‚沛公如果不先攻破關中地區的話,您怎么敢進來呢?如今別人有很大的

功 而 擊 之,不義 也。不 如 因 善 遇 之。”項 王 許 諾。

功勞卻攻擊他,這是不仁義的啊。不如趁機好好地對待他。? 項王答應了。

沛公 旦 日 從 百 余 騎 來 見 項王, 至 鴻門, 謝 曰: “臣 與 將軍

沛公第二天使一百多人馬跟從他來見項王,到達鴻門,道歉說:‚我與將軍您

戮 力 而 攻 秦, 將 軍 戰 河 北,臣 戰 河 南 ,然 不 自 意 能 先 入關 合力攻打秦, 將軍您在黃河以北作戰, 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中

破 秦, 得 復 見 將軍 于 此。 今 者 有 小人 之 言, 令 將軍 與 臣 有 郤。” 攻破秦軍,能在這里再次見到將軍您?,F在由于小人的讒言, 讓將軍跟我之間產生了隔閡。?

項王 曰: “此 沛公 左 司馬 曹無傷 言 之;不 然, 籍 何 以 至 此?” 項 王 項王說:‚這是沛公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 不這樣的話,我怎么能到達這種地步呢??項王

即 日 因 留 沛公 與 飲。項王、項伯 東 向 坐,亞父 南向 坐----亞父 者,范增也。 當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項王、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是范增;

沛公 北向 坐,張良 西向 侍。范增 數 目 項王, 舉 所佩 玉玦 以示 之 者 三, 沛公面向北坐, 張良面向西陪坐。范曾多次給項王使眼色,又接連三次舉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項王,

項王 默 然 不 應。范增 起,出,召 項莊, 謂 曰:“君 王 為 人 不 忍。若 入 項王卻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來。召喚項莊, 對他說:‚君王為人心慈手軟。你進去,

前 為 壽,壽 畢,請 以 劍 舞, 因 擊 沛公 于 坐,殺 之。不 者,若 屬 皆 上前給他們祝酒,祝過酒后,請求舞劍,趁機在座位上攻擊沛公, 殺死他。不這樣的話,你們這些人都 且 為 所 虜。”莊則 入 為 壽。壽 畢,曰:“君 王 與 沛公 飲,軍 中 無 以 為 要被他俘虜!? 項莊就進去祝酒。祝完酒之后,說:‚君王和沛公一起飲酒, 軍營之中沒有用來 樂,請 以 劍 舞。” 項王 曰:“諾。”項莊 拔 劍 起 舞,項伯 亦 拔 劍 起 舞,

娛樂的東西,請讓我來舞劍吧。?項王說:‚好的。?項莊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

2

常 以 身 翼 蔽 沛公,莊 不 得 擊。

時時用自己的身子像翅膀一樣掩護沛公,項莊不能夠攻擊沛公。

于 是 張良 至 軍 門 見 樊噲。 樊噲 曰:“今 日 之 事 何 如?”良曰:“甚急! 于是張良到軍營的門口去見樊噲。 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非常危急!

今 者 項莊 拔 劍 舞,其 意 常 在 沛公 也。”噲 曰:“此 迫 矣!臣 請 入, 如今項莊拔劍起舞, 他的意圖一直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我請求進去,

與 之 同 命。” 噲 即 帶 劍 擁 盾 入 軍 門。交 戟 之 衛 士 欲 止 不 內, 跟沛公同生共死。?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了軍營大門。 交叉舉戟的衛兵想攔住不讓他進去。

樊噲 側 其 盾 以 撞, 衛 士 仆 地,噲 遂 入,披 帷 西 向 立, 瞋 目 視 樊噲側著他的盾牌一撞,衛兵們倒在地上。樊噲于是進去,揭開帷幕面向西站定, 瞪著眼睛看

項王, 頭 發 上 指,目 眥 盡 裂。項王 按 劍 而 跽 曰:“客 何 為 者?” 項王, 頭發向上指著, 眼眶都裂開了。 項王手握劍柄,直起身子,說:‚客人是干什么的??

張 良 曰: “沛公 之 參 乘 樊噲 者 也。” 項 王 曰:“壯 士, 賜 之 卮 酒。” 張良說:‚這是沛公的警衛樊噲。? 項王說:‚壯士!——賜給他一杯酒。?

則 與 斗 卮 酒。噲 拜 謝,起,立 而 飲 之。項王 曰:“賜 之 彘 肩。”則 與 一 生 彘 肩。 于是給了他一大杯酒。樊噲下拜稱謝,起身,站著喝完了。項王說:‚賜給他豬腿。?于是給了他一根生豬腿。

樊噲 覆 其 盾 于 地,加 彘 肩 上,拔 劍 切 而 啖 之。項 王 曰:“壯 士! 樊噲把盾牌扣在地上, 把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劍來切著吃。 項王說:‚壯士!

能 復 飲 乎?”樊噲 曰:“臣 死 且 不 避,卮 酒 安 足 辭!夫 秦 王 有 虎 還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畏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辭呢!秦王有虎

狼 之 心,殺 人 如 不 能 舉,刑 人 如 恐 不 勝,天 下 皆 叛 之。懷王 與 狼一樣的心腸,殺人就像害怕不能殺盡一樣,對人用刑就像害怕不能用盡酷刑,天下的人們都背叛了他。懷王和

諸 將 約 曰:‘先 破 秦 入 咸陽 者 王 之。’今 沛公 先 破 秦 入 咸陽,毫 毛 各路將領約定說:‘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做關中王。’ 現在沛公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像毫毛一樣細小的

不 敢 有 所 近,封 閉 宮 室,還 軍 霸上,以 待 大王 來。故 遣 將 守關者, 東西都不敢靠近, 查封關閉皇宮, 回來駐軍于霸上,而等待大王的到來。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

備 他 盜 出入 與 非 常 也。勞 苦 而 功 高 如 此,未 有 封 侯 之 賞, 是為了防止其他的盜賊進入和意外變故。這么辛苦,功勞這么大, 沒有給他封侯的獎賞, 而聽 細 說,欲 誅 有 功 之 人。 此 亡 秦 之 續 耳, 竊 為 大王 不 取也!”

卻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已經滅亡的秦國的后繼者啊。私下里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

項王 未 有 以 應,曰:“坐。”樊噲 從 良 坐。坐 須臾,沛公 起 如廁,因招樊噲出。

項王沒有用來回答的話,說:‚坐下。?樊噲跟從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沛公起來去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3 沛公 已 出,項王 使 都 尉 陳平 召 沛公。沛公 曰:“今 者 出,未 辭 也, 沛公出去以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說:‚現在出來,沒有告辭,

為 之 奈 何?”樊噲 曰:“大 行 不 顧 細 謹, 大 禮 不 辭 小 讓。如 今 怎么辦呢?? 樊噲說:‚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小的謙讓?,F在

人 方 為 刀 俎,我 為 魚 肉,何 辭 為?”于 是 遂 去。乃 令 張良 留 謝。 別人正是刀和菜板, 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告辭呢??于是就離開了。 就讓張良留下來辭謝。

良 問 曰:“大 王 來 何 操?”曰:“我 持 白 璧 一 雙,欲 獻 項王, 玉 斗 張良問道:‚大王帶著什么來的?? 說:‚我拿著一雙白璧, 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

一 雙,欲 與 亞 父。會 其 怒,不 敢 獻。公 為 我 獻 之。”張 良 曰:“謹 諾。” 想獻給亞父。 恰好他們生氣,不敢獻禮。 您替我獻給他們吧。?張良說:‚遵命。?

當 是 時,項王 軍 在 鴻 門 下 ,沛公 軍 在 霸上,相 去 四十 里。沛公 則 置 正當這時候,項王的部隊駐扎在鴻門下,沛公的部隊駐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丟下

車 騎,脫 身 獨 騎,與 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 等 四 人 持 劍 盾 步 走, 車馬、隨從,獨自騎馬, 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個人拿著劍和盾牌跑,

從酈 山 下,道 芷 陽 間 行。沛公 謂 張良 曰:“從 此 道 至 吾 軍,不 過 二 從驪山下,取道芷陽從小路走。 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軍的軍營,不超過二

十 里 耳。度 我 至 軍 中,公 乃 入。” 十里。 估計我到了軍營中以后,你才進去。?

沛公 已 去,間 至 軍 中。張良 入 謝,曰:“沛公 不 勝 杯杓,不 能 辭。謹 使 臣 沛公已經離開,從小路到達軍營之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經不起多喝酒,不能親自來告辭。特地派 良 奉 白 璧 一雙,再 拜 獻 大王 足下,玉斗 一雙,再 拜 奉 大 將軍 足下。” 我捧著一雙白璧,拜兩次獻給大王,一雙玉斗,拜兩次獻給大將軍。?

項王 曰:“沛公 安在?”良 曰:“聞 大 王 有 意 督 過 之,脫身 獨去,已 至 軍矣。” 項王說:‚沛公在哪兒?? 張良說:‚聽說大王您有責備他的意思,已抽身離開,(現在)已

項王 則 受 璧,置 之 坐 上。亞父 受 玉斗,置 之 地,拔 劍 撞 而 破 之,曰:“唉! 經到達軍營中了。?項王就收下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受了玉斗,放在了地上,拔出劍把它撞碎,說:‚唉!

豎子 不 足 與 謀。奪 項王 天下 者 必 沛公 也。吾 屬 今 為 之 虜 矣!” 這小子不值得跟他 謀劃大事!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馬上就會成為他的俘虜!?

沛公 至 軍,立 誅 殺 曹無傷。 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死曹無傷。

第二篇:老子原文和翻譯

《老子》/《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老子原文和翻譯,一起來看一下吧。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于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渡袝颉?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梢?,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回音相呼應,前邊與后邊相伴隨。

3 所以,圣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斗。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里謙卑,腹里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于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么,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釋】: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之無限、永恒、自在的內涵相一致。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

【翻譯】: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翻譯】: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于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身于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譯】:

抓在手里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一樣呢?

誰能洗凈內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愛民掌權,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運用心智,誰能因應天意、如雌隨雄呢?

明白通達,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呢?

那創造并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并不強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車有用處(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于無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翻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 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譯】:

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為什么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吃驚,失去時也吃驚,所 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

為什么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么禍患可憂慮呢?

所以,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1],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

【翻譯】: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于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譯】: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于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

謹守好像畏懼四鄰,

恭敬嚴肅如同作客,

流逸瀟灑如同化冰,

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

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誰能沉淀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復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翻譯】:

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

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本根?;氐奖靖徒衅届o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命。復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認識永恒便是光明。不認識永恒,就會任意妄為,后果兇險。

認識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翻譯】:

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智慧出來了,才有大偽詐。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翻譯】:

棄絕成功與智慧,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復歸孝慈。棄絕技巧與功利,就不會有盜賊為患。然而,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

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行,就是:認識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欲望越來越淡。拒絕人間的學問,保持無憂無慮的心。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翻譯】:

恭維與呵斥,相差有多遠?贊美與厭惡,區別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廣漠無際!

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

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候;

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我仿佛遺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一個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個個斤斤計較,唯獨我一個馬虎不清。

大水蕩蕩淼如海,高風習習行無蹤。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我又沒用又頑固。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于一切啊!

第三篇:《赤壁賦》原文和翻譯

《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

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

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

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

譯文或注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

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

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賦》

一、字詞釋義:

通假字

屬,通‚囑?,勸酒

繆,通‚繚?,盤繞 乘

‚籍?,通‚藉?,狼藉 古今異義

美人 古義:美好的理想 今義:美貌的人

凌 古義:越 ‚馮?,通‚憑借?,過 今義:欺辱

子 古義:對人的尊稱 今義:兒子 一詞多意

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眺望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

盈虛者如彼:月缺

其聲嗚嗚然:形容詞 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歌窈窕之章:唱

歌曰:歌詞

依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舞、泣: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烏鵲南飛

南,名詞做狀語,向南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動用,打漁,砍柴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名詞的意動,以…為侶;以…為 字詞解釋:

扣舷而歌之:扣舷,敲著船舷邊.

擊空明兮溯流光:擊,劃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 動.

渺渺兮予懷:予懷,我的心;渺渺,悠遠的樣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

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

不絕如縷:不絕,不斷;縷,細絲.

舞,泣:使動.使...舞;使...泣 愀燃:憂郁凄傖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于,被.

方,當.

旌旗蔽空:蔽,遮蔽.

釃酒臨江:釃酒,斟酒;臨,面對.

橫槊賦詩:橫,橫執;槊,長矛;賦,吟.

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詞用作動詞,打獵砍柴.渚,江邊.

侶,友: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蜉蝣,生命極短暫的昆蟲,比喻人生短暫.像蜉蝣那樣,把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

須臾:片刻

挾:偕同

抱明月而長終:抱,同;長終,永世長存. 馬上實現.

托遺響于悲風:托,寄托;遺響,余音,指蕭聲.把自己的無奈通過蕭聲寄托在這悲涼的秋風中

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流去的水好比這樣不斷的滾滾流去.

盈虛者如彼:盈,月圓;虛,月缺;彼,那樣.

蓋將自其變化者而觀之:蓋,表假設,假若;自,從。假若要從它的變化的方面來看.

曾不能以一瞬:曾,簡直;一瞬,一眨眼.簡直一瞬間也沒有停止. 且夫:至于.

物各有主:主,主宰. 茍非: 假如不是 耳得之而為聲:得之,聽到.為,成為.

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

子之所共適:適,舒適,理解為享受. 狼籍 ji : 凌亂. 枕藉jie :枕著靠著.

1.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焉?在此處是語氣助詞,句末,

驟得:多有所得,無實義。

2.何為其然也? 句式是倒裝,賓語前臵。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的意思是什么‚原來、本來?。

4.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和‚友?的用法是名詞作狀語,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

5.耳得之而為聲 ‚而?的用法是連詞,表承接。 6.吾與子之所共適 ‚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7.縱一葦之所如

‚之?的用法是動詞,‚到?。全句意為,任憑小船飄到可以到達的地方。不能理解為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后面是‚所如?,是名詞結構。

作者背景(蘇軾)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并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應采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并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斗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詳見下文.),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烏臺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①語,并媒孽所為詩以為訕②謗,逮赴臺獄③,欲臵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臵。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舜無術?‚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③即御史臺監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千,俗稱烏臺、柏臺。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第四篇:宋玉《風賦》原文和翻譯

導語:《風賦》是戰國末期文學家宋玉創作的文學作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宋玉《風賦》原文和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譯文:

楚襄王在蘭臺宮游覽,宋玉、景差隨侍。

有風颯颯吹來,楚襄王便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爽快啊!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說:“這只是大王您一個人獨自享有的風罷了,平民百姓哪里能與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楚襄王說:“風是天地間的一種氣流,普遍而暢流無阻地吹送而來,不分貴賤高低吹到每一個人身上?,F在你單單以為是我一個人享有的風,難道有什么理由嗎?”宋玉回答說:“我從老師那里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枳樹彎曲的枝丫上會招來鳥雀做窩,空穴之處會產生風。鳥窩和風是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出現,那么風的氣勢也自然會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第五篇: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以下是小編帶來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 例

1【原文】人之至親,莫過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責善,兄弟或因于爭財。有不因責善、爭財而不和者,世人見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別是非而莫名其由。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強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況凡臨事之際,一以為是,一以為非,一以為當先,一以為當后,一以為宜急,一以為宜緩,其不齊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爭論,爭論不勝,至于再三,至于十數,則不和之情自茲而啟,或至于終身失歡。若悉悟此理,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責子弟之同于己;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鬃釉唬?ldquo;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術也,宜孰思之。

【譯述】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最親的莫過于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與兄弟有相處不融洽,不和睦的。父與子之間,或者因為父親對孩子求全責備,要求太過苛刻,兄與弟之間,或者因為相互爭奪家產財物。有的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并沒有求全責備、爭奪財產,卻很不和睦,周圍的人看見他們不和,有的便從這種不和中分辯是非,最終仍找不到任何有說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寬容緩和,有的偏頗急躁,有的剛戾粗暴,有的柔弱儒雅,有的嚴肅莊重,有的輕糜浮薄,有的克制檢點,有的放肆縱情 ,有的喜歡閑雅恬靜,有的喜歡紛紛擾擾,有的人識見短淺,有的人識見廣博,各自的稟性氣質各有不同。父親如果一定要強迫自己的子女合于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脾性未必是那個樣子;兄長如果一定要強迫自己的弟弟合于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們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他們的言語與行動也不可能相合。這就是父與子,兄與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況且大凡面臨一件事情的時候,一方認為是正確的,一方認為是錯誤的;一方認為應當先做,一方認為應當后做,一方以為應該急,一方以為應該緩,觀點不同竟然是這個樣子。如果彼此都想要對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氣、觀點相同,必然會導致爭吵與論辯,爭吵、論辯不分勝負,以至于三番五次,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會產生,有的竟到了終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

如果大家都能領悟到這個道理,做父親和兄長的對子女與弟弟通情達理,并且不苛責子女與弟弟與自己相同;做子女和弟弟的,恭敬地追隨著父兄,卻并不期望父兄只聽取自己的意見,那么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必定相互和協,沒有乖離爭論的禍患??鬃诱f:“對待父母,屢次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還必須恭恭敬敬,不違背父母,仍然在做事的時候無怨無悔。”這就是圣人教給人們和家的最重要的方法,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

【評析】性不可以強合,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極其平常的觀點。任何人都不可以將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他人,即使是父之于子,兄之于弟,也同樣不可如此。然而,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有嚴格的界限,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此開明的觀點出現在宋代,足見袁采在父子兄弟觀念上的超前意識。這種超前意識在魏晉南北朝思想活躍的時代里曾經有過表現?!妒勒f新語。言語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鐘毓兄弟倆小時候,一次正碰上父親白天睡覺,于是他倆一塊兒偷藥酒喝。他父親當時已睡醒了,姑且假裝睡著了,來看他們怎么做。鐘毓行過禮才喝,鐘會只顧喝,不行禮。過了一會兒,他父親起來問鐘毓為什么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用的,我不敢不行禮。”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于禮,因此我不行禮。”鐘毓、鐘會兩兄弟從小時候起,便有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行禮與不行禮,本是截然相反的觀點,兄弟二人各有自己的理由。其父分別詢問了各自的理由,足見他也并不是希望二人觀點相同,性不可以強合,恐怕鐘氏兄弟之父認識已比較清晰了。

然而可悲的是,當歷史發展到清代時,《紅樓夢》中的賈政依然固守著迂腐的君臣父子觀念,充當了一個切切實實不折不扣的封建衛道士。他在兒子賈寶玉身上貫徹了可怕的封建法西斯主義。寶玉本來“頑愚怕讀文章”,最討厭沽名釣譽的國士祿蠹之流。當薛寶釵勸諫他走仕途時,他便道:“林妹妹若是這樣,我早和她生分了。”從小喜歡在脂粉堆里混,談到功名便萎糜不振的賈寶玉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而賈政從他自身出發,怎么也理解不了寶玉為何這般“沒有出息”。性不可以強合,可惜的是賈政與賈寶玉都沒理解到這一點。父子本是兩代人,上一代的固有思想在下一代看來無法理解,下一代的叛逆在上一代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思想沖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寶玉越來越對自已的生存環境感到厭倦,賈政越來越對兒子的不求上進求全責備,最終結果是兒子縱然按照父親的意愿,考取了功名,卻并沒有“接續香火”,重振家業,而是遁入空門,以求得真性的復蘇,靈魂的止泊。人性是復雜的。劉再復《性格組合論》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刻的闡釋,即便是同一個人,其身上的幾種性格特征也會發生矛盾,而況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父子兄弟之間呢?倘若賈政真能用客觀的眼光打量一下寶玉的話,說不定對他心靈深處的純潔會欣賞不已,倘若寶玉能對父親的苦心做一番刨根問底兒的話,也不至于對父親視若仇敵。至少能增添一絲憐憫,喚醒真切的父子親情,或許結果也不至于太慘。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 例

2【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備者,尤啟不和之漸也。若各能反思,則無事矣。為父者曰:“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于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于心1為子者曰:“吾今日為人之子,則他日亦當為人之父。今父之撫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異于吾之父,則可以俯仰無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負于其子,亦何顏以見其父?”然世之善為人子者,常善為人父,不能孝其親者,常欲虐其子。此無他,賢者能自反,則無往而不善;不賢者不能自反,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然則自反之說,惟賢者可以語此。

【譯述】在社會生活中,父與子之間,有的彼此不思慮自己的職責,卻責備對方,這是導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與子各各都能反思一下自己,那么就會相安無事。做父親的應該這樣說:“我現在做人的父親,從前曾經是別人的子女。大凡我原來奉事父母的原則是每事求盡善盡美,那么做子女的就會有所聞見,不等做父親的去教導他們,他們就會明白怎樣去對待父母了。倘若我過去侍奉父母未能盡善盡美,卻去責備孩子不能做到這些,難道不是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嗎?”做兒子的應該這樣說:“我今天做為別人的兒子,日后肯定會成為他人的父親。今日我的父親這樣盡心盡力地撫養培育我,并且為我付出許多心血,可以稱得上是厚愛了。日后我對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與我父親待我的程度一樣,才可以無愧于自己的良心。如果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有負于子女,更無顏面去見父親。”世上的人善于做兒子的,常常也很善于當別人的父親,不能夠孝事其父母雙親的,也常常想虐待其子女。這其中沒有別的道理,賢達的人能夠自己反省自己,那么就會做事穩當少出差錯。不賢達的人不能夠反省自己,做兒子多怨恨,做父親多暴戾。那么自己反省自己的道理,只有賢達的人才可以談論。

【評析】“上有老,下有斜是中年人對于生活勞累的感慨。大凡有頭腦,有德行的人總是盡自己最大的所能,讓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得幸福,總是想方設法撫育培養自己的子女,希冀他們有所成就。這種人生來就懂得反思,作為人子,能切身體會到父母撫養孩子的嘔心瀝血,因此他待父母盡心,待子女盡力。他的這種盡心盡力的做法,上得之于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下又成為子女的楷模與榜樣。

《世說新語。德行篇》:“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自教兒。’”這個故事是說謝公的夫人在教導兒子時,追問太傅謝安為什么從來不見他教導兒子,謝安回答說他是以自身言行來教導兒子的。

謝安的作法就是促使兒子反思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的。兒子從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揣摩出為人之子應怎樣做,為人之父應怎樣做。日常生活中,父子不和甚而至于分崩離析,仇敵相對。這其實是一種極為不明智的舉動。父親不明白自身當以身示范,兒子也不能夠從父親身上得到一絲一毫的啟示。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 例

3【原文】慈父固多敗子,子孝而父或不察。蓋中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優容;子之愿愨,父或責備之無已。惟賢智之人即無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婦或不順,婦順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強即彼弱,此弱即彼強,積漸而致之。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愛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無偏勝之患矣。至如兄弟、夫婦,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則何患不友、恭、正、順者哉8譯述】過于慈祥的父親容易造就敗家子,兒子的孝順有時卻并不被父親所覺察。大概依平常人之性情來說,碰到強大的事物就會回避,遇到軟弱的事物就會大肆放縱。父親嚴肅,兒子知道自己該畏懼什么,那么就不敢胡 作非為;父親寬緩,兒子對一切事物都持輕視態度,因而放縱自己的行為。對于兒子的不肖,父親多寬容;對于兒子的謹慎誠實,為父的有時責備不已。只有賢達充滿智慧的人才沒有此種禍患。至于那些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卻不敬重兄長的,弟弟尊敬兄長,兄長卻并不愛惜弟弟的;丈夫正派,妻子卻不和順,妻子和順而丈夫不正派的,也是由于一方強大了,另一方就很弱小;一方弱小,另一方就會強大,這是由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做父親的,如果能將他人的不肖子與自己的兒子作比較;做兒子的,如果能將他人不賢達的父親與自己的父親相比,那么父親慈祥和順,兒子就會愈加孝順;兒子孝順父親就會更加慈愛,這樣就避免了偏頗的隱患。至于兄弟、夫婦之間,如果也各各都能以他人的缺點與自己親人的優點去比較,那么還怕自己的親人對自己不友愛,不恭敬,不正派,不和順嗎?

【評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順,恐怕是從孔子時代便開始的關于家庭倫理的最高境界。然而有所謂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妻順夫不正,或者相反。在袁采看來,出現這種事與愿違的不平衡現象,實是由于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之間沒有真正理解到彼此的價值與優點所導致的。

如果雙方都能從彼此的言行中發現值得贊許的一面,意識里便有了尊重人性的平等觀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順便也順理成章了。當然棍棒底下也會出孝子,可在嚴父的棍棒下,兒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種孝子很大程度上是表面上的“孝”,形式上的“孝”,并沒有發自內心的對父親的尊敬。賈寶玉在父親賈政的威逼之下,不得不學習 “四書五經”,不得不去應考,內心的反叛很少敢與父親發生面對面的沖突,但他卻根本不是孝子,甚至連父子之間最純潔的父子親情在寶玉身上也無明顯表露。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并沒有多少威嚴令司馬遷戰戰兢兢,但父親沒有棍棒并不等于父親縱容他。早年,父親支持他學習 ,支持他漫游,使他變得見多識廣。臨終之際,父親留下遺言,一定要司馬遷完成《史記》。司馬遷對于父親的遺愿從不敢懈怠,“李陵之禍”使他遭受了不應有的官刑,這對司馬遷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比死還難以忍受。然而,他沒有死,他不能辜負父親的一片丹心,他希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活了下來,為了父親,也為了事業。這種孝是有沉重的歷史內容包含在其中的。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譯 例

4【原文】自古人倫,賢否相雜?;蚋缸硬荒芙再t,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圣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惟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譯述】自古以來的人倫關系,賢達和不肖相雜。有的父子不能夠都做到賢達,有的兄弟不能夠都做到美好,有的丈夫隨便放蕩,有的妻子悍厲粗暴,很少有一家中能免此患。即使圣賢之人也無可奈何。正如身上生有創傷和膿疽瘡痛,雖然甚為可惡,卻不能夠除去,只應該以寬懷之心來對待。如果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那么對待此事就會非常坦然。古人所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難以言說的就是這些?!驹u析】“大度能容,容天下之事。”這是彌勒佛的風度。人們往往對他羨慕不已。那似乎有點“傻”氣的笑容,令無數人拜倒。人倫關系最難處理,俗語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于家庭問題的處理上,最好學學彌勒佛的精神。處家確實需要寬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缺點有如生長于身上的附贅懸疣一樣,無法除掉,卻又深惡而痛絕之。家庭中,如果彼此不能夠容忍互相的缺點,就會使家庭不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以寬容之心對待之,其實什么事都很簡單。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代,盡寇那個時代是思想活躍的時代,各種思想允許并存。然而,在陶淵明身上所體現出的主導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很注重子繼父業,有所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雖有五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可以值得稱道的,都不喜歡讀書。大兒子十六歲,懶惰無可匹敵;二兒子雖已是“志學”的年齡,卻也并不愛好文術;三兒子十三歲,只懂得尋找梨與栗去吃,毫無一點喜歡讀書的意思。小兒子不知怎樣,淵明沒有說,恐怕除了吃以外,也不會對讀書感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淵明確實痛苦過,但是對無可奈何之事一味痛苦下去,非但是徒勞的,且是有害的。他便以寬容之心對待之:“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既然上蒼讓我這樣,我只能喝酒聊以自X。結果淵明的家庭生活還是很和諧的。

曹氏兄弟卻沒有認識到“寬容”的重要性。曹操在死后,曹丕極力諸殺同門兄弟,尤其對曹操生前較偏愛的曹植迫害尤深。曹植在一首詩里抒發了自己的憂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相互猜忌,迫害,實是人生中極為難奈之事。夫妻關系更是需要彼此的寬容,才能使整個家庭機器正常運轉。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有一首叫《氓》的棄婦詩,其中所反映的一切就說明了這個道理。開始時一個叫“氓”的男子,以買絲為由,向女子傳達了自己的愛情。氓著急得連良辰吉日都等不到,信誓旦旦,騙取了女子的感情。然而,女子嫁過去之后,受盡勞累,為維持家庭生活日夜操勞,以至于面容再也沒有從前那樣嬌嫩了,此時氓開始嫌棄女子,不能以大男子的精神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妻子。最終導致了家庭的破裂。中國古代社會以男權為中心,男子將女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很少能以平等的態度審視一下身邊妻子的喜怒哀樂。即便這樣,遭拋棄的女子依然大有人在。寬容哪里去了?

現實社會中,離婚日漸成為“時代潮流”,以至于使每一個人在這扇大門面前都誠惶誠恐。很難想象昔日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情侶有朝一日大打出手,分崩離析,視同路人。這是情感悲劇,也是人生中最難以忍受的精神危機。因為這種危機任何東西都無法補救。黃金有價,情義無價,一旦付出之后,便應小心謹慎地去維系它,這就需彼此的寬容之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他所做的一切,不易發生誤會,坦誠相待,也不易出現情感危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一篇:湖南鐵路科技學院

熱門文章

鴻門宴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