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

2022-09-30

第一篇: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

信息技術時代,知識不斷更新,單純的知識儲備型人才已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歷史教師,由于歷史作為記載過去的學科,時間久遠,理解史實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直觀的素材,感知歷史;同時利用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容易被新鮮事務所吸引的天性,使這項技術和正確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創設良好的認知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優勢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一、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知識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去性,學歷史的都知道一句話叫“歷史沒有假如”。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雖不可重復歷史,但可以再現歷史。利用影視資料、自制動畫、文物圖片、地圖等,營造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品味歷史、把握歷史。

例如在執教《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利用網絡技術將戰爭形勢圖以及林肯圖像、生平介紹等,把這些影、像、圖、文等資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近似真實的歷史情境,消除了學生和這段歷史的時空距離,很快被這種情境所吸引,融進了這段歷史當中。

2、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對基本史實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達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圖地貌等,可以在網站上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這種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材料集中,簡明準確,省時省力,從而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大大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3、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知道一些表面現象,而在于通過資料、證據和推理、形成綜合、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和批判意識,真正逐步使學生“懂得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解釋各種歷史現象”。這種能力的形成,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為實現這個目的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多媒體和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眾多的信息,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空間,為學生比較辨別、思維、綜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既然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能夠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時歷史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這種現代化手段,來使我們的歷史課更加生動、高效。下面我以《戊戌變法》一節課為例來談談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形象導入本課,明確教學內容,做到教學設計的有的放矢。

教學設計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戊戌變法的內容及意義。教學難點是如何評價戊戌變法。上課時先播放《中國近現代史》聲像資料,僅用了六七分鐘就介紹了戊戍變法從開始到失敗的過程,以及變法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邊瀏覽課件邊重點分析戊戍變法的內容,特別是引導學生如何評價戊戍變法,在這里不僅給出了大量的各派的觀點、學說,而且適時點撥評價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形成對戊戍變法的正確的認識。因此,多媒體網絡技術下制作的課件能高度濃縮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激發學生主動剖析歷史事件。

變法內容和意義是教學重點,為此,我設計了“歸類措施表”,把變法內容分為4個方面,16項措施,以多媒體形式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分析這些措施會對誰有利、對誰有害,再引導學生把變法的意義歸納為“三個有利于”: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

對本節難點“如何評價戊戍變法”這一問題,薈萃各派具有代表的觀點,甚至摻雜一些虛假的信息、建立它的資料庫,以便讓學生搜集信息、甄別信息、處理信息,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的一得之見。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利用這些資料提煉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向教科書、權威挑戰。結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教學的氣氛異?;钴S,學生思想的敏銳性和深刻性、思維的活躍性和流暢性,大大超出了教師的估計和想象。所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只給材料、不給結論的信息方式,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尤其是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模擬歷史情景,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講解貫穿全課內容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兩個模擬歷史?。阂皇强涤袨榕c頑固派的論戰。讓學生自己表演,并適時用投影儀顯示論戰時的插圖,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當時論戰的激烈情景。二是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情景。通過表演,學生不僅重溫了這段歷史,而且對袁世凱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認識到袁世凱的陰險狡詐,為以后講解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作了鋪墊。同時,設計了一個列表歸納分析(戊戌變法的內容對誰有利)、一個材料分析(光緒頒布詔書的真正含義)和一個關于愛國主義(譚嗣同自愿犧牲的意義)的小討論。這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術的聲、圖、影效果,能使他們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在歷史學科中的應用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以趣激情,寓知于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乃有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師生感情融為一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

第二篇:新課程下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

歷史科組:朱鐵甲

隨著校園網絡的發展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應用于中學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本文僅就應用計算機進行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談一些淺見.

多媒體教學

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實際上包含了三層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類型,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體教學(Hypermedia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運用計算機設備呈現教材內容,以及進行展示資料,模擬情境,提出問題,評定答案等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學是指運用多種媒體設備展開教學,把影像,動畫,聲音,圖形,文字等各種信息綜合在一起以傳遞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超媒體教學則不僅包括多種形式的信息,而且與學習活動連結起來,提供瀏覽檢索工具,提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可以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創建自己的學習系統,以及進行相互交流.這三種類型實際是反映出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發展過程,即由單機演示發展到各種設備的聯機操作,進而發展到運用電子技術創建編輯環境,形成所謂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教學(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ICAI),使學習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將教師,學生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結合起來,構成三者互動的教學方式,其基礎設備是計算機,其關鍵是計算機課件的編制.在編制歷史課件時,要確定教學課題及其重點內容,選擇各種教學資料和素材,編輯課件腳本,設計界面圖形,連接方式,流程控制等,還要在制作完成后進行預演操作以便驗證,加以修改和補充,并熟悉課件演示的方法和過程. 歷史的多媒體課件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例如史料提供,圖片展示,圖示說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擬,動畫顯示,要點歸類,練習鞏固等.這些類型往往是經過有機的整合,形成教學的實用材料,在課堂上即時使用;或把教學課件改編成學習課件,提供給學生,以便學生在課下自學.當前也有一些計算機公司制作和發行歷史教學的軟件,如備課系統,教學課件等,在使用時要注意進行再編制,以適應教學實際的具體情況. (二)網絡教學

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網絡技術發展迅猛,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對教學改革的一大促動.現在的教學改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教學方式的轉變,由單純傳授,機械記憶型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引導,實際探索的教學方式,提倡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 [1].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信息的收集,掌握和運用,而網絡技術正是提供了這樣的資源平臺.更為重要的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已深入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掌握和運用網絡技術已成為當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網絡教學的研究和實驗,雖然剛剛起步,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一些中學歷史教師也在進行著網絡教學的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網上參觀.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名勝古跡的網站或網頁,引導學生進行網上瀏覽,近距離觀察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了解真實的歷史原貌.利用網絡技術縮短時空距離,借助網絡進行"現場"參觀和考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直接觀察歷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歷史信息. 2.網上閱讀.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利用互聯網的功能,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行在線閱讀.也可以在課堂上即時檢索到相關的閱讀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對材料進行解讀和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 3.網上搜索.結合教學內容和重點,選定關鍵詞,利用網絡技術強大的搜索功能,進行和歷史教學有關的內容搜索.網上搜索要有具體的目的,但無論是進行資料查尋,匯集,還是進行資料加工處理,都是把網絡的搜索作為工具,是為開展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為了理解信息而對其熟練地進行組織和處理.在歷史課堂中能夠存取和檢索信息是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處理網絡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歷史理解,使他們在存取信息后有夠進行分析和整理" [2]. 4.網上討論.這是把網絡的交流功能引入學習討論的方式.利用有關網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園網的論壇,組織學生圍繞有關的學習主題,以發貼和跟貼的方式開展網上討論.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在這種虛擬的網絡論壇的平臺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加入到討論中,甚至容許學生以化名登錄,在討論時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5.網上展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展示教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學習和研究的成果,現場在線介紹和交流他們運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情況. 6.網上答疑.教師利用網絡的論壇和電子信箱,對學生進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輔導.學生也可以向老師發電子郵件,匯報自己學習的情況.這樣就使電子郵件具有了教學互動和教學反饋的功效,成為師生聯系的又一通道. 7.網上課堂,即"空中課堂",利用網絡實現課堂教學.這種方式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進行錄像,然后通過網絡傳播,或是在網上同步進行.網上課堂既可用于遠距離教學,實現異地,異校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在校內進行,向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教學資源,如各種選修課的教學. 以上所舉的這些網上教學的方式,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可以在課外學習中運用;既可以用于集體學習,也可以用于個人學習. 另外,教師的備課,上課,教研,進修等活動,是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資源進行的.例如,歷史的教師開展網上備課,可以使不同學校的教師,甚至是不同地區的教師,在網上進行集體商議,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現在有不少省市的歷史教研機構已經建立了教學網站,匯集各種歷史課件,提供給教師進行備課,這樣就利用網絡技術使得計算機輔助教學由過去的"人自為戰",轉變為"大兵團作戰",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的效益. 二,歷史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和實踐.在教學設備和技術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實踐能力是最關鍵的.從目前的情況看,幾乎沒有教師反對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但教師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卻是參差不齊.有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進行文字處理,但能夠進行數據,圖形處理,利用和編輯網絡教學資源的還只是少部分[3].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操作設備和演示課件時手忙腳亂,遇到技術障礙時束手無策,講述與演示不協調甚至脫節等.這些都說明,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問題上,我們應該采取學習,學習,再學習和實踐,實踐,再實踐的態度.教師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上,應有清醒的認識,要不斷跟上教育教學的發展,"對于歷史教師來說,信息技術不再是僅供選擇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須發展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你要盡可能熟練地,廣泛地運用新的技術,不斷取得進步[4] . 如前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對課程,教材,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等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尤其是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沖擊.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和進修,加強實踐和總結.這里,談談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1.明確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服務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亦是如此.我們不是單純地為使用新技術才使用,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此,就要在備課的時候,進行全盤的考慮,既要備教材,也要備方法和手段.對于運用多媒體教學或網絡教學,首先是要明確如何圍繞教學的整體目標,怎樣為整體目標的實現服務.特別是要考慮到運用信息傳播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有什么功效,對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提高會起到什么作用.國外的學者認為:"歷史教育應在幫助學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傳播技術的性質對這一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充分重視信息傳播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潛力,就要對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傳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認識到歷史教育不只是填滿學生的硬盤空間,而是要幫助他們發展成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強的信息處理者.[5]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應更有利于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 2.合理設計.無論是單一課件的編制,還是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的設計,都要做好事先的準備,把設計工作做得科學而合理.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用性原則,要能夠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簡明清晰,而不是繁瑣,如文字編排不宜過長,過密和字體過小,圖像不要模糊不清,錄像不宜冗長拖沓等.每一設計都應該考慮到實際操作時所用的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呈現有效的信息. 3.重點突出.信息技術的運用,主要應該圍繞教學的重點問題,使之能夠幫助師生在教學中突破重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特別是在信息資源的利用上,如果過于偏離教學重點,很容易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所以,無論是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圖像和音像的編輯和播放,還是上網進行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緊扣學習主題和研究課題,圍繞重點內容和重點問題進行,這樣才能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效. 4.綜合使用.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技術是萬能的,重要的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種電教手段(如用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播放影視),那對學生實際上也是一種被動灌輸,只不過是從教師的"滿堂灌"變為"電灌".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出整體的功效. 5.調動學生.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能夠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教學實際也反映出現在的學生在運用計算機等技術上是學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老師.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6.教師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術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實,技術越是先進,手段越是新穎,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就越是重要.因為教師不僅要駕馭教材,還要駕馭這些技術和手段,并且能夠控制技術和手段的實際操作,以及引導學生在新技術條件下或新的學習條件和情境中進行學習.從教學理論方面講,在教學關系上,學生,教材,教具,教師等這些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關鍵性的.所以,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要加強教師的引導,指導和輔導. 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其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我們的歷史教師在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我們勤于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就一定能夠開創出新的局面,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1]引自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年4月. [2]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Routledge,London.2000

[3]參見丁婧,李藝:《普通中等教育的網絡教育現狀與需求調查》.《中國遠程教育》,2001年第11,12期. [4]Terry Haydn,James Arthur and Martin Hunt,Learning to Teach Histor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Routledge,NY, 2000. [5]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Routledge,London.2000.

第三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機整合

“生產工具的革新往往會引發生產力的革命。”這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和必然規律。作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長期以來沿續的是“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唱到尾。”,這也是對傳統歷史教學最真實的寫照。這種教法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課堂教學容量小(教師需用大量的時間描述情景、寫板書等)、學生負擔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因無法直觀感受,而只能更多地死記硬)。近年來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介入,這為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實踐證明,“多媒體”進入歷史課堂后,明顯地節約了學時間,減輕了學生負擔,增加了教學容量,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自從多媒體進入課堂,作為歷史教師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體運用于歷史課堂有著其他許多學科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歷史資料異常豐富。實物的、文字的、圖片的、音像的,數不勝數,這為我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種多樣的素材和資料。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有“兩個有利”,現將本學期的實踐和體會,做一下總結:

首先,多媒體技術運用,有利于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老一套教法不僅學生學得枯燥,同樣教師也教得乏味?,F在,從白發蒼蒼的老教師到剛走上講臺的青年教師,在開發多媒體課件上奮力開拓,樂此不疲。有的教師為了制作出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晚睡早起,到處查閱,尋找所需資料。以開發多媒體課件為契機,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事業心、奉獻精神和潛在的創造力都迸發出來。我本人在學校組織的教師計算機技術培訓中,學到了許多未知的知識,并學會了簡便、使用的幻燈片課件制作,自己不僅獲得了制作課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樂于去做。遇到技術上的問題,也愿意向年輕教師請教,虛心學習。學會制作課件,是我這學期的工作中,收獲最大的一項成就。

其次,多媒體技術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現以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新航路的開辟》一目為例,談談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開辟》在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以前講授本課內容的傳統方法是教師在講述內容時將歷史掛圖或地圖冊及課本上的插圖適當運用即可,但本課地理知識及概念較多,學生始終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兩可。而我現在借用多媒體講本課內容時,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對一些地理知識及概念的掌握通過感性認識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講述“資本主義萌芽“一目時,只需用鼠標點擊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屏幕上一清二楚,學生一目了然。在介紹四位航海大師時,為了加深同學印象,鼠標點擊一個出來一個,教師根據每位航海家的特點,點評為:健壯的迪亞士,老成持重的達·伽馬,溫文爾雅的哥倫布,粗獷的麥哲倫,學生覺得生動有趣很快識記四位人物。

經過實踐,我認識到: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結合,無論對教與學都大有好處。運用電教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帶著好奇心情、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更為穩定,使課堂教學也更加生動活潑,達到寓教于趣樂之中,短時高效。

在講述他們的航海路線時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特點:即與地理知識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圖。因此,此目運用動畫效果(flash)配上解說,在一幅世界地圖上將每位航海家的路線標示得明明白白,學生對方向、對地圖有了準確地把握,這是以往上課所無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分析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點,看著地圖學生能迅速地觀察出西班牙往西開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則是往東開辟新航路的,這為講下一目兩個國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筆。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學生對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陸、麥哲倫海峽都有了深刻印象,這在處理教學重難點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多媒體功不可抹!

通過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體輔助教學最大優點之一便是擺脫了以教師抽象描述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生動直觀的圖象及恰到好處的解說、說明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了學的思維能力及創能力,并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了一個極好的結合點,有效地避免了以前歷史教

學中那種枯燥、乏味的弊端。本節教學獲得了圓滿成功,許多同學對四位航海家所開辟的路線印象深刻,甚至是終生難忘的;而對教師來說,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學目標,又明顯地提高了學生素質,真是“一石多鳥”。

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運用于歷史課堂畢竟是“輔助”教學,所以我們在制作課件及運用時,首先要想到教學效果,這是制作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偏離這一原則。既不能濫用多媒體,也切忌在制作課件時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以免分散學生注意力,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依靠一張嘴、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來完成。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其主動性、創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系統介入學校教育后,給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作為教師就必須有效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學目標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那么怎樣做才能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盡量大地發揮

信息技術的優勢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發揮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源泉,學習的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條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維豐富,他門對具體、形象、生動、鮮明的事物最感興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正可以給學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濃縮時空、超越時空、聲像結合,猶如身臨其境,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的美國的南北戰爭時,利用課件及多媒體影像講述、介紹南北戰爭前美國種植園里落后的野蠻的黑人奴隸制,黑人奴隸被奴隸主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著,他們只不過是一個說話的工具而已。由于奴隸制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爆發了南北戰爭,而戰爭后期正是林肯政府解放黑人奴隸扭轉了戰局,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學生在上課時通過多媒體目睹了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奴隸當然對奴隸主產生極大的痛恨與仇視。而當林肯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時,他們不但自由了,并可以參加到北方軍隊與南方作戰。當我上課時提出了下列問題時“你說他們誰不去參軍呢?誰作戰不勇猛呢?”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時的效果那就顯而易見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其積極思維,強化其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觀材料。

中學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感性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媒體演示,可以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通過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動與靜、整體與部分、外表與內觀等多方面的相互轉化,使歷史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顯示出來,促使學生知識的遷移,形成清晰的認識,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

例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節內容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剪輯播放了電影《甲午風云》中的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壯烈殉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徹底戰敗。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號稱亞洲第

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等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豐富的影像資料和積極的引導,促使學生原有知識的有效遷移。

再次,以信息技術為契機,努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歷史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課程之一,如何上好歷史課,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望,是許許多多歷史教師長期探索的課題。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進入現代化教學時代,以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得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成為可能。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別出心裁而富于創意的課程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營造情趣盎然的教學氛圍,而計算機的輔助參與和應用,更進一步地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欣賞到更美好的物象,為其審美素質、思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例如,在講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的諸子百家時,我們就利用播放諸子百家影像及他們的代表的各自思想、學派等的整合文件,讓學生初步認識他們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讓各小組進行討論,并選派小組代表上臺扮演各個學派的代表任務,并利用各自學派的思想進行辯論。通過教師的精心的設計、學生精彩的表演,豐富了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歷史生活,打開了學生想象的心扉,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情感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了這節課的知識。這樣的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也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種千篇一律的泛講空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后,利用好信息技術,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由于教師把相當一部分時間用在板書上,以致于教學時間過多,課堂40分鐘,講課30分鐘,留給學生的時間只有10分鐘。10分鐘內要消化30分鐘講述的知識,其困難可想而知。課堂上掌握不了,無疑就是增加學生課外負擔;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學生被束縛在書本上,限制了個性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使用多媒體教學,我們若把復習題或上節課的重要內容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成動畫幻燈片,用多媒體播放出來,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給學生以極大的吸引力,能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就比口述或板書要優越。特別是教學一些以自學為主的課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同時把問題以設問、選擇、填空等題型投影出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自學自然有了學習目標。雖然課前把問題寫在黑板上也一樣可以節約時間,但不能長期保留。而用計算機制作的幻燈片軟件不但能長期保存,還

我們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要注意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 ,不能濫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術?,F代信息技術技術輔助教學是初中歷史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許多優點,但它也不是萬能的??稍趯嶋H教學中,有些教師卻走入了這樣的誤區:即現代信息技術成了課堂的中心,不論教學內容是否恰當都要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墒菍W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現代信息技術這臺“機器”的“灌”。其實,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認為: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教師在課堂上成了一個單純的首尾兼顧的機器操縱者,看不到其教學機智;而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且很難在稍縱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節課的知識結構、線索及要達到的目標。如果教師教育觀念不更新,不論內容是否適合,一味追求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就會“穿新鞋,走老路”,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為舊式的教學服務,變“機灌”代替舊式的“人灌”,讓現代信息技術只起到電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技術只有“適時、適當、適度”地加以應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多種新教學手段的交替使用,以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如除電腦演示外、還可利用實物投影儀在幻燈片上寫板書、寫副板書;或直接把課本上的人物、實物、地圖、表格、史料和課文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記憶的效果;利用錄音機放一段輕音樂以調節課堂氣氛,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有,設計現代信息技術課件時,應注意聲音文件、視頻文件、圖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結合問題。聲音文件不宜太多,應以輕音樂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視頻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為準;圖片文件應與文本文件相結合,色彩不宜太鮮艷,以免分散學生對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簡單,太簡單了會顯得枯燥,吸引不了學生。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意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密切結合,配合使用?,F代信息技術技術輔助初中歷史教學是以計算機為主要教學工具的教學。但計算機畢竟是機器,在教學過程中它不能代替人類進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現代信息技術技術輔助教學必須與傳統的、常規的歷史教學密切結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更不能使兩者脫節,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采用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法、集體或個別提問學生、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劃課本等傳統方法。此外,教師要注意發揮身體語言的應有作用。如使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課文內容的手勢,,更可以擺脫麥克風的限制,直接走到學生中間邊走邊講,用眼光與學生接觸,就好像與學生在平時聊天一樣,給學生以親切感,以提高和培養教師與學生的感情??傊?,任何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不能完全沒有教師的板書。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知識的一些重點,教師往往會把它板書在黑板上的某個位置,以便學生在整節課中有所參考。優秀的板書能較完整、科學地展示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簡便性等特點。這樣的板書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思維,同時還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雖然運用CAI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教學中也具備“板書”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畫面經常變動,“板書”具有短暫性與局部性,因而它無法完全取代傳統板書的功能。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節奏,合理安排,避免嘩眾取寵、走馬觀花。講課時應注意電腦課件演示的速度和時間控制的問題,要合理安排。因為電腦課件演示的速度太快

了,會導致走馬觀花,有些課本沒有的需要記下來的課外知識或學習方法,學生做筆記時來不及寫。所以在課件設計時應注意留足給學生記筆記和思考問題的時間。但又要注意課件演示的時間控制問題,不要影響教學的進度?,F代信息技術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不利于實現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以及學生的討論都在現代信息技術的連續演示中被擠掉了。教師沒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來的信息,學生要不停地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適應,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深入細致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現代信息技術剝奪了??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術輔助教學,恰到好處地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的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性,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

第四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的初步探索

營口市鲅魚圈區望海學校

孫秀義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教學結構有一定的聯系,但也體現了相對獨立的特點。傳統的教學結構有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要素,而現代的教學結構中除了教師、學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個“教學媒體”要素。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即徹底改變教學結構中四要素的地位與作用。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術融入課程中,融入教學的過程中以及融入課堂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本文擬就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 信息技術教育與歷史學科課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學生切身感受到學習活動是有意義的,他們才會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歷史可謂史籍浩如煙海、史跡星羅棋布、史家群星燦爛,曾經被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門科學”。但由于傳統教學內容狹隘,以及教師仍沿用陳舊的授課方式,缺乏現代化技術含量;還有學習方式上習慣于接受性學習、忽視體驗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等等,因而難于滿足學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進入信息時代后,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優勢,最大限度利用網上信息,進行篩選、整理、提煉為我所用,再結合教學實際,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參備課的老套路;同時可在網上便捷地獲取信息,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實相應的學校、教研組、教師個人的網頁資源庫;也可利用多媒體創設新情境,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歷史,達到聲畫同步、圖文并茂,為此教學的空間極大地擴展,學科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無限延伸。

歷史學科與多媒體、網絡技術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提供信息,設置情境來呈現生動與直觀真實而且絢麗多姿的畫卷,運用文字、圖象和音響來展示歷史風云變幻,突飛猛進的精彩斑斕,讓學生愛讀,愛看也愛聽,通過師生雙邊活動以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學生情感和思維達到最佳狀態, 從而激發求知的主動性,產生如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受。

網絡課程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傳授書本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促成“協作”、提供“會話”的平臺。師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學生通過網絡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這是一種開放交互式的學習模式。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性強等特性,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

二、信息技術教育與歷史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

課程整合的過程離不開網絡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過程應用了雙主教學模式,教師者對教學活動起組織作用,但大部分的時間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模式--在歷史情境中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下面我就以中國歷史第一冊第9課《秦的統一》這課的教學過程為例,談談我的整合思路: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尋找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展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計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在網絡上建立相關的信息資源庫、相關鏈接、課程論壇,即時答疑等手段,引導學生將收集、整理得到的有關資料,結合親身實踐,通過分析、綜合歸納,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如:講授《秦的統一》這課時,課前一周,便通過計算機向學生提供了教師預先創設好的信息資源庫和獲取信息的網址或參考書目,下達預習提綱,預設了如下問題:“秦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相繼滅掉東方六國?”、“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為什么不實行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主觀目的是什么?客觀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對后世有什么影響嗎?”、“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是不是侵略行為?為什么?”、“現在中國的版圖建基于秦朝嗎?”、“秦始皇是暴君還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問題。由學生主動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題進行思考,形成對課文內容初步的“意義建構”。

2、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節課的開頭,怎樣使學生盡快產生學習的欲望,盡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就得看教師在導入這一環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講授《秦的統一》這課時,我從教學光盤中截取了一段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錄象,由此導入秦的統一。學生看后心潮起伏,學習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師設計新穎的開講教學之中。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于課堂教學。

3、讓學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在網絡條件下,教師主要職能應從傳授者轉變為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知識建構的合作伙伴。在這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初步結論開展相互交流、補充和完善,從而總結出較為嚴謹、正確的專題報告。學生可以憑借興趣學習相關內容,并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無疑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4、崇尚合作,還給學生“參與權”。

全員參與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只有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一切學習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要以師生合作為基礎,建立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伙伴關系,形成樂學氛圍;其次要改變單一的師生交流,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協作,有效互動的課堂教學格局。

5、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信息技術給學生虛擬一個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間的平臺,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發表出來,讓學生獲得探究、發現、解答后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運用網絡環境中的素材和資源,為學生創設可以使用所學方法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積累知識和運用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

6、教師總結全課,升華主題。

教師通過電子板書的形式總結全課,強化知識的系統性。發掘德育切入點,升華主題。

三、信息技術教育與歷史學科課程整合的效果分析

初中歷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感受歷史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因此學習歷史要與現實、與學生經驗有機結合。歷史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歷史問題。信息技術環境為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利的保證。 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圖、文、聲、像等媒質,使歷史事實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看得見”“聽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動積極的學習。

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突破重點、難點,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化靜為動,展現歷史珍貴的瞬間,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感官,啟發其想象和思考,拓寬其信息獲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識。

運用信息技術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知識,擺脫了被動式地接受性學習,體現了一種探究發現式的新型學習方式。

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拓寬教育渠道,強化對歷史課教學的德育功能。歷史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網絡技術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構架了對話交流的平臺,使歷史教學由課堂延伸至課外,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更好地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第五篇: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與思考

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歷史教學增“光”添“彩”

姓名:麻淑慧

單位:山東省高唐縣實驗中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歷史教學增“光”添“彩”

作者:麻淑慧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

將信息技術引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為一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擴大知識容量、提供清晰明確的知識結構,使課堂教學呈現多樣性和交互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培養學生搜集歷史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觀念。本文結合歷史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和歷史教學的有機結合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教學;能力培養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廣闊而自由的環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拓展了教學時空的維度。更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何進行學生的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歷史課堂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將歷史教學內容由靜變動,由虛變實,化抽象為直觀,梳理結構知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直觀地認識和理解史料,掌握歷史人物產生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可以融知識性、趣味性、新穎性、娛樂性為一體,是一種新興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因此如何使信息技術與本學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機整合,是值得每位歷史教師探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1.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1.1利用網絡進行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搜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對史料的搜集和積累。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也可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積存了浩如煙海的史料,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因特網走進千家萬戶,又為學生搜集各種史料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平臺。故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史料外,還要引導學生養成收集史料的良好習慣,實際上史料的搜集過程也是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過程,寓教于無形。比如電影《南京》、《鋼琴家》、《辛德勒名單》等,課堂教學時間決定了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觀看,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觀看。而且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好的網站,南京金陵中學(歷史素材庫)http://;http://和http://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下一篇:六神丸的功效與作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