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

2023-02-11

忙碌的時光雖然匆匆,但不虛度,無論是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我們應當對自身的工作進行反思。通過工作總結的方式,詳細記錄自身的成長,可促使我們認真、全面的了解自身,改進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我,在往后的工作之路上,不斷成長。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更多范文可通過本站頂部搜索您需要的內容。

第一篇: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

海洋與漁業局環境監測工作職責

1.負責海洋與主要漁業水域環境的調查、監視、監測、評價工作,負責赤潮等海洋災害的預警報工作。

2.承擔縣級人民政府審批的用海項目的海域使用論證工作;為用海單位提供項目論證技術咨詢服務。

3.承擔海洋與漁業水域污染事件的調查、取證和所造成經濟損失的估算工作,為污染案件的查處提供公正合法的依據。

4.開展海域勘界和測量技術服務。

5.做好本站實驗儀器設備的管理工作。

6.建立全市海洋與漁業水域環境數據庫,做好內部信息資料的保密工作。

7.承擔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第二篇:海洋環境保護

考試說明:

題型及所占分值:一,名詞解釋,8題,16分。二,填空題,24個空,24分。三,簡答題,6題,36分。四,論述題,3題,24分。 名詞解釋及填空: 1.海洋環境污染損害

直接或間接的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害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損害海水使用質量和減損環境優美等有害影響。 2. 海洋污染

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灣,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損害海水使用質量和減損環境優美等有害影響。 3. 海洋環境質量

在一個具體的海洋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者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是反映人類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對環境評定的一種概念。 4. 應急監測

指在突發性海洋污染損害事件發生之后,立即對事發海區的污染物性質和強度、污染作用持續時間、侵害空間范圍、資源損害程度等的連續的短周期觀察和測定。 5. 海洋環境管理

對損害海洋環境質量的人類活動施加影響,協調發展與海洋環境的關系,達到既發展經濟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又不超過海洋環境容許極限的一切措施的總稱。 6. 海洋環境標準

為保護人類及其生命系統和社會財產,對環境中有害成分或有害因子的存在強度及其在排放源的發生強度所規定的閾值和與實現閾值或閾值測量有關的技術規范。 7.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單元可容納的某物質的量,在環境科學中通常是指在環境使用功能所要求的環境質量目標被滿足的前提下環境的最大納污能力或納污量。 8.生態系統

一個具有自身結構及功能的生命有機體的結構層次,是一個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構成的功能單位。地球表面有海洋、陸地、淡水(河流、湖泊)三大生態系統。 9.基因多樣性

各種生物所擁有的遺傳信息的差異性。是一個物種生態位移和改變形成不同品種乃至新物種的基礎。 10.物種多樣性

一類遺傳特征十分相似、能夠交配繁殖出具有繁育能力后代的有機體的多樣性。 11.污染警報標準

污染警報標準是指環境污染物造成環境狀況惡化,其污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而報警的規定(分為3級:警告、緊急和危險)。 12.污染物排放標準

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結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環境特點,對污染源排入環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強度控制標準,或者說是對排入環境的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或排放強度 13. 海洋生態監測指標體系

海洋生態監測指標體系,指應用生態學原理,結合海洋學和海洋生物學特點,從生態學角度歸納出的能夠分析和評價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一系列監測項目(或者指標)。 14. 海洋環境的分類

⑴按人類活動的強度來分:濱岸環境、近海環境、大洋環境 ⑵從環境要素來分:大氣環境、水環境、底質環境、生物環境 ⑶按照環境的性質來分:物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 15.實驗室質量控制

實驗室內質量控制又稱內部質量控制。是由分析工作者對分析質量進行自我控制或者由內部質控人員對其實實施質量控制技術管理的過程。

簡答題:

1.海洋環境監測運行的基本原則。 ◆明確的監測目的 ◆完整合理的監測計劃

◆正確的監測方法、監測手段和質量保證措施 ◆分析評價監測數據的科學方法 2.我國海洋環境發展趨勢。

⑴沿海地區排海污水總量繼續增加,近海污染程度將日趨加重 ⑵沿海地區經濟“熱點”不斷涌現,海洋污染范圍將日益擴大 ⑶海洋開發強度加大,突發性污染事故頻發,海洋環境災害將更加嚴重 ⑷沿海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變,入海污染物種類將有所改變 ⑸海岸帶開發不合理,生態破壞進一步加劇 3.我國海洋環境現狀

●近岸海區環境質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圍有所擴大,外海水質基本良好;

●重金屬污染得到較好控制,油污染重點向南部海區轉移,營養鹽和有機污染呈逐漸上升趨勢; ●突發性污損事件頻率加大,慢性危害日益顯露,海洋自然和生態破壞加劇; 4.海洋污染物的分類 ①海洋污染物按其性質分:

化學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熱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病原體、變應原污染物… ②根據造成環境問題以及不同的處理措施

需氧物質;植物營養物質;石油;有毒化學物質;酸堿鹽類;廢熱;放射性物質;病原體 ③一般工作中,通常按照污染物的來源、性質及毒性將海洋污染物分成:

A、石油及其產品;B、金屬和酸堿;C、有機氯化合物;E、有機物和營養鹽;F、放射性物質; G、廢熱和固體廢物 5.海洋污染源的分類

⑴按照污染源發生地來分,海洋污染源可以分為陸源型、海上型、大氣型。

陸源型:臨海工廠的直接入海排污管(渠)道、市政綜合排污管(渠)道、入海河流、沿海油田、港口等。

海上型:船舶、海上石油平臺等(直接入海)等。 大氣型:大氣沉降或者大氣降水使污染物進入海洋中。 ⑵如果從污染物入海的方式來分:

點源:排污管道、入海河流、海港、船舶、海上平臺等 面源:大氣型污染源、沿海油田、地表徑流等。 6.世界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問題 ②工業廢氣釀成的環境災害 ③工業廢水引起的環境破壞 ④固體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問題 ⑤農業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 ⑥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環境問題 ⑦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環境災害

⑧其他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噪聲污染、熱污染、電磁波污染等 7.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的基本任務。

▲對海洋環境各項要素進行監測,掌握和評價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掌握海洋環境污染的來源及其影響范圍、危害、變化趨勢

▲積累海洋環境本底資料,為研究和掌握海洋環境容量,實施環境污染總量控制和目標管理提供依據 ▲為制訂及執行海洋環境法規、標準及規劃提供數據資料

▲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服務,為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8.樣品貯存中所使用固定劑的種類及其作用。 常用的固定劑都是化學試劑,最好用優級純的。只有當經實驗表明固定劑不對分析有干擾時才能采用,如果固定劑含雜質太多達不到要求則應提純。

固定劑分為殺生物劑和化學添加劑。其主要作用:抑制微生物作用、阻制化合物和絡合物的水解及氧化還原作用、減少組分的揮發和吸附損失。 9.赤潮的危害

◆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粘液,粘著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人食用則中毒)

◆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10.我國海洋生態系統的分類

沿岸分為:灘涂濕地、基巖海灣、紅樹林、珊瑚礁、河口瀉湖等。 遠岸分為:島嶼海域、上升流、深海、外洋等。

全球有49隔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大海洋生態系,在我國有4個:

①黃海大海洋生態系;②東海大海洋生態系;③南海大海洋生態系;④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態系

論述題: 1.海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的流程及其內容。

1、對整個海域環境作粗略的、宏觀的分析,找出其關鍵問題,決定評價的主要目標。

2、劃定評價范圍,考慮環境影響的范圍給出明確的地域界線。一般采用自然界線或者行政界區。

3、評價參數的選擇。3種類型:根據評價自身的目的要求;根據污染源評價的結論;根據測試條件、評價目的和環境結構功能特點。

4、參數的等標化(指標化)和評價標準。評價標準的選用多為各個參數的環境質量標準,也有采用某項基準和背景值。

5、確定評價參數的權系數。確定權系數的方法有特爾霏法、模糊數學法和序列綜合法。

6、環境質量評價數學模式的建立。以水質評價為例,水質指數評價法的迭加型指數、加權均值型指數和均值型指數;水質分級評分法的羅斯水質指數和W值水質評價法;尼梅羅河流污染指標法;水質單因子評價分類法和超標評價分類等。其中后兩種方法為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調查所使用的水質評價方法。

7、環境質量的分級。從環境質量評價的數學模式得到的是環境質量的定量數字,給這些數字以定性的解釋,劃分不同的環境質量級別。 2.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指導方針與政策。

指導方針: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習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政策和措施: ①提高海洋意識,正確處理海洋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吧“三廢”的數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③調整環境污染源的布局,采用科學合理的排放方式

④確定重點保護海區,控制主要污染源,確保典型的海洋生態環境和重要海域的環境質量。 ⑤建立健全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管理的法規體系,依法進行管理。

⑥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促進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管理。 3.海洋傾倒區選劃的技術程序和選劃原則。

1、傾倒區選劃技術程序 1)傾倒區選劃的必要性論證 2)廢棄物類別確定和理化性質分析 3)傾倒區預選 4)傾倒區評估 5)傾倒區最終劃定

2、傾倒區選劃原則

2、制定傾倒區選劃原則的指導思想

①廢棄物特性;②傾倒區位置與水深;③避開或遠離生態敏感區和海洋資源利用不相容區 ④充分利用海洋動力條件和自凈能力;⑤合理利用海洋低功能海區;⑥傾倒作業經濟技術條件 ⑦監視監測和其他科學試驗的可行性 4.我國的環境標準體系

1、環境質量標準: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所作的規定(分兩級)。

2、污染物排放標準: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結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環境特點,對污染源排入環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強度控制標準,或者說是對排入環境的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或排放強度(分兩級)。

3、污染警報標準:污染警報標準是指環境污染物造成環境狀況惡化,其污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而報警的規定(分為3級:警告、緊急和危險)。

4、環境保護基礎標準:在環境保護工作范圍內,對有指導意義的有關名詞術語、符號、指南、導則等所作出的規定。

5、環境保護方法標準:指在環境保護工作范圍內,以試驗、分析、抽樣、統計等方法作為對象而制定的標準,包括分析方法、取樣方法等。 5. 無機質帶來的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一、重金屬對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通常將比重大于五的金屬稱為重金屬,它們是海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尤其以汞、鎘、鉛、銅、鋅等對海洋的污染比較明顯。

二、放射性元素對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分為兩類: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核試驗、原子能工業、核動力艦船)。 損害生物的途徑(輻射損害):

1、表面吸附,通過生物的體表吸附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

2、通過食物一道進入海洋動物的消化系統,并逐漸積累在動物的各種器官中 海洋放射性污染更嚴重的危害還是潛伏的、長期的。

三、“三廢”對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一般認為,長期將超過周圍海水正常水溫4度以上的熱水排到海洋里就會產生熱污染。 熱廢水對海洋的影響主要是使海水的溫度升高(缺少氧氣)。 廢棄物的危害:

①撕破魚網;②給航行的船只造成不便;③損害近海、近岸的各種資源;④殺死海洋生物;⑤滋生病毒

第三篇:海洋環境保護

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鄉,海洋與人類關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點八,它從太陽吸收熱量,又將熱量釋到大氣,從而調節氣候,因此,沿海地區氣候適宜,環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區。美國海洋學家西爾斯亞.厄爾說;我們這個星球的特點是受海洋主宰點的,天氣和氣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匯集的生物種類之多冠與全球,如果海洋發生變化,地球的特點也將發生變化。環境問題一直是困擾人類發展的大問題,在已經面臨很多環境問題的情況下,人類要發展,就需要一種指導思想來避免造成對環境更難挽回的傷害,這個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

關鍵詞:海洋污染 海洋災害

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生態破壞 正文: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復合體,在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難把它們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在環境問題中還有另外一些較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資源問題、海洋污染問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城市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以下僅就海洋污染問題作一介紹。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 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1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1、2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2 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參 考 文 獻

[1]

第四篇: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刹捎蒙疃绕骄某绷鹘虒W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

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云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信息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絡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

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鑒于黃河三角洲海岸線不斷依退所帶來的國土面積減少、陸上設施受到威脅甚至破壞、對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條件的毀滅性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此外,長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開發、灘涂圍墾和岸灘保護及整治工程對水域影響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也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以主要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海岸帶地區以及主要海域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模擬系統。與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一樣,將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與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針對經濟發展規劃,預測由于發展經濟帶來的海域環境水污染的惡化、海洋自然災害(臺風、巨浪、風暴潮、地震、冰害、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工程建設所引起的海洋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用數字手段統一地加以處理,建立智能化的決策支持系統,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將會是決策部門進行宏觀決策和具體規劃時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五篇: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海洋這個藍色星空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可持續利用的財富,是21世紀高新技術的內向拓展,是擁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新興領域。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潰乏、環境惡化”三大問題的挑戰。

中國是海洋大國,海洋面積有354萬km2,跨越了溫帶、亞熱帶、熱帶三個氣候帶,水體營養豐富,有利生物資源的開發,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指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來維護海洋資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確保海洋資源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含3個特征:(1)持續性。在海洋生態過程的可持續與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兩個方面。海洋生態過程的可持續建立在海洋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礎之上,要求海洋生態系統構造完整和功能齊全。人類對海洋資源的無限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都直接關系到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確解決資源質量、可利用量及其潛在影響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護資源種群多多樣性;(2)協調性。海洋資源的利用應與海洋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保持協調與和諧,以維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公平性。即當代人之間與世代人之間對海洋環境資源選擇機會的公平性。當代人之間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開發活動不應帶來或造成環境資源破壞,不應對后代人對海洋資源和環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響。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達到以下目標:(1)在保證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強化開發深度和廣度,提高開發的科技含量;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術發現新資源,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海洋是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多地對其進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態系統有較強的恢復能力和維持其持續再生產能力;(3)海陸一體化開發,統籌制定沿海陸地區域和海洋區域的國土開發規劃,逐步形成臨海經濟帶和海洋經濟區,推動沿海地區的進一步繁榮發展;(4)開發與保護協調。制定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規劃,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和執法管理;(5)完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制定協調的海洋開發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法規。

二、惠來海洋資源發展概況

惠來縣地處粵東沿海,是揭陽市唯一沿??h,陸地面積達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線長171.8公里,海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線淺海灘涂面積33萬畝,有大小島嶼55個,海灣18處,具有發展海洋經濟雄厚的物質基礎。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輥淼暮Q筚Y源優勢在揭陽市、乃至廣東省都非常突出。

惠來海洋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魚、蝦、貝類有40多種。有年吞吐量650萬噸的碼頭多個和港口、巽寮、范和、亞婆角、鹽洲等大漁港。近年來,充分利用海洋資源推進海洋漁業、濱海旅游、臨海工業等產業建設。2008年,全縣海洋經濟總產值達24億元,占全縣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種產業的海洋經濟新格局,口岸經濟、海洋漁業形成規模。

惠來位于“珠三角”和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間的腹地,處于珠三角和閩臺經濟區聯結點,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輻射和帶動。由于其海岸線長,還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過境路段和廈深鐵路,惠來近幾年已推進建成惠來電廠、華潤風電、烏嶼核電、中電投儲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項目,中委廣東石化煉油項目即將開工。依托臨港資源發展重化臨港工業的優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依靠大項目推動大發展的戰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體現,青睞的目光再次聚焦這片投資的熱土,突現濱海特色,以能源、石化產業為依托,以石化煉油項目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產業及其中下游項目引進力度,建設能源石化產業基地,臨海工業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產業區。

三、惠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漁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一方面漁港、碼頭、漁貨交易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漁業產業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漁業信息平臺設施和水產品檢疫檢測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三是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漁區建設相對滯后,未能形成產業鏈。

2.海洋物流運輸業未能真正形成支撐產業一是部分口岸碼頭基礎設施滯后,達不到國家一類口岸標準要求。二是貨源比較單一,進出口貨運量嚴重不足,口岸資源沒有達到充分利用,沿海優勢沒有充分發揮。

3.海洋產業結構問題突出惠東縣海洋產業內部結構由重到輕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港口海運業——沿海造船業——水產品加工業——海洋鹽業。2008年我省海洋第

一、

二、三產業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對比全省,惠東縣海洋第

二、三產業的比重仍明顯偏低。海洋經濟總產值中,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的海洋水產、濱海旅游、港口交通運輸、海鹽等仍然占絕對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很少。這就說明惠來海洋經濟還基

本停留在“漁鹽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礎上,是傳統型、初級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度低。

4.部分過度開發與資源開發不足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沿海灘涂利用率飽和,水產品養殖迅速發展,特別是海水養殖業。圍網遍布于海灘港灣,小小的港灣灘涂,圍了一層又一層,過度無序的開發利用,嚴重破壞了海洋自然生態環境。海洋水產仍以內海捕撈為主,遠洋捕撈尚未起步;海洋精細化工的發展緩慢;濱海旅游資源尚有較大潛力;港口造船業停留在維修本地區的小漁船而毫無發展,海洋油氣資源和能源開發還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興產業目前處于探索階段!

5.環境污染還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惠來

二、三產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惠東縣制鞋業的迅速發展,廢紙、鞋料、膠布、膠水等廢品得不到及時處理,亂丟亂倒,造成流向海邊、港口。網箱養殖的發展,大量的飼料堆積于網箱之下,沒有及時處理消毒,造成污染嚴重,汽油機、柴油機在海上的所過之處,使原本藍色的海面泛起一層油漬。由于污染大,加上過度捕撈、小黃魚、大黃魚、甚至帶魚、魚迅速減少,形成不了魚汛,可持續海洋自然資源利用面臨挑戰,海洋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四、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惠來海洋生態環境

惠來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決,任憑矛盾繼續發展激化,勢必妨礙該地區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也必然會影響到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惠來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協調解決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促進該區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1.科學合理劃分海洋功能區域海洋功能區域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學合理地規劃安排各功能區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活動,為開發海洋資源和發展海洋資源經濟發長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和管理依據,是實施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解決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間矛盾最有效的工具。雖然近幾年已有初步發展,但隨著大項目的的引進、建設,使能源產業初具規模,更應該從整體、大局和長遠去謀劃,根據海洋資源的特點及其突出優勢,逐步規劃發展海洋漁業、濱海旅游(如已經名聞遐爾的“惠來八景”、海蝕崖、海蝕柱、海灘等海岸地貌)、臨海工業等,使海洋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開發。

2.實施海洋人才戰略,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輥淼貐^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進消化吸收策略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增強科技力量。要制定適于人才引進的政策和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聘請國內外知名的海洋領域專

家學者,作為海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咨詢顧問,定期召開人才招聘活動,與本省海洋院校結對子,強強聯手,開辟與海洋相關的學科和專業領域,逐步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海洋科技隊伍。

3.調整產業結構,健全海洋產業體系產業結構不合理,會直接影響資源的持續利用能力和經濟效益。在惠來海洋產業發展上,應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大力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沿海區域布局。(1)海洋漁業總體規模應停止擴張,甚至適度收縮,海洋漁業要向產業化、規范化、集約化方向發展;(2)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港口及臨港產業大基地,大力發展電力業、化工業、船泊制造業;(3)以重大工程建設為龍頭,通過科技創新,調整、改造、提升傳統海洋產業;(4)加快發展海洋生態旅游業、海洋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做好珊瑚礁的擴大建設、港口海龜原始生態保護,加快進行海洋藥物、海洋能的開發實驗,逐步形成具有惠來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

4.實施科技興海,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興海的重點領域有:(1)海水養殖:在深化蝦、蟹、貝養殖技術開發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海水魚、海藻、鹽田生物養殖技術。(2)海洋化工技術:重點發展海水提取鉀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卻等技術以提升傳統海鹽產業的海鹽結晶新技術。(3)海洋生物工程技術:包括海洋活性物資分離提取、海洋藥物制備、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技術。(4)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為海洋污染物資源化治理、赤潮預報、調查與防治技術。海洋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海洋產業的內涵得到擴張和延伸,形成產業鏈,無疑將會實現惠來海洋經濟跨越式的發展。

5.加強監督管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門要同有關部門做好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洋開發利用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資力度,加速解決沿海生態環境問題;要繼續加大對海洋赤潮的監測、預防和治理工作,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做好濱海濕地保護區建設,特別是紅樹林的保護工作,引導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項目的落戶,更要從整個海洋資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慮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由于該海域大部分為淺海區,環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換能力較弱,自凈能力差,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更要加強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控制環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當前國內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別是和石油有關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關人士稱,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強的自我凈化功能,但面對石油污染這個生態殺手,大海也只能為之變色,其造成的生態污染令人膽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氣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個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循環,從而嚴重破壞了海洋環境中正常的生態平

衡,造成魚類、蝦類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時對海鳥資源、氣候破壞之嚴重也難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潛在危害是進一步擴展到發生地的生態系統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在幾年時間里會將有毒物質遺傳給后代。而且許多有害物質進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經生物富集,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的肝、腸、腎、胃等,使人體組織細胞突變致癌,對人體及生態系統產生長期的影響。

我們應該吸取慘痛代價的教訓,要有“未雨綢繆,預防為先”思想,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近海具有獨特的資源和地緣優勢,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該流域的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時也必須加大對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制度。

在發展海水養殖業中也要注重科學管理,合理布局,多元養殖合理投餌,減少養殖業自身污染。

6.廣泛宣傳,提高全民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對沿岸群眾宣傳保護區的政策、法律法規和資源、環保的重要性,提高群眾認識并讓他們自覺維護和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中來。

結束語

惠來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諸多問題,隨著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將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我們要認真權衡經濟利益與環境的矛盾,認識到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是重大的,它關系到惠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漁業經濟發展,特別是濱海旅游業的大發展。它要求我們都應作到了解環保、支持環保,提高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防范意識。促進經濟、海洋生態環境和旅游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把惠來建設成為珠三角經濟、社會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生態示范區。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衡陽市公務員工資查詢下一篇:懷孕初期肚子疼正常嗎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