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后勤管理存在的問題

2022-09-15

第一篇:后勤管理存在的問題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

題及對策建議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肩負著服務、管理、育人三大職能,其信息化建設是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高校要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戰略格局的形成,以大數據為基礎完善物聯網平臺,以智能工具和設備為依托保證信息化的落地。我國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目前仍存在諸多掣肘:認識不足、資金有限、人才缺乏、制度缺位、安全隱患是普遍阻礙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難點,文章對突破困境的路徑也進行了淺析。當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要邁向“高效率、高質量、高滿意度”和“大服務、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助力高校治理現代化的躍進。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三個功能:服務、管理與育人。服務是后勤工作“以客戶為中心”的體現,后勤管理工作的“客戶”不僅包含學校、師生,在更高層次上還包含高校及社會,要努力實現“客戶滿意”的目標;管理是后勤統一協調調配人、財、物以實現保障工作的動態過程;作為培育人才的主陣地,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工作中也必然要得以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積極引導。服務、管理與育人功能在現階段需要有強大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融合“互聯網+”的思維,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通過智能工具和設備加以實現,從而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節約時間和經費,為高校整體治理的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保障和更為便捷高效的輔助。

一、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后勤管理信息化戰略格局的形成

在傳統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入“互聯網+”思維,將后勤管理信息化提升至高校發展戰略的層次,需要在以下方面實現突破:

(一)領導重視,全局規劃

后勤管理工作事無巨細,其工作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管理效率是否高效,對于高校發展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內掌握決策權的領導是否重視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提升、是否將信息化發展作為高校治理現代化基石,是決定后勤管理能否邁向信息化變革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推進后勤管理信息化過程中,應從組織結構、資源調配等關鍵方面提供支持。在信息化變革過程中,要依據明確的戰略規劃逐步進行,避免資源浪費,建立“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務”的綜合后勤管理體系,實現信息化時代后勤管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二)管辦分離,合作創新

在經濟發展領域,企業對成本的管控和對效率的追求促使其主動探索了互聯網應用技術,高校自身及研究院所的先進理念和技術開發也日新月異,這些豐富的經驗都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思路上的引導和經驗借鑒,“互聯網+”思維本身就內涵融合創新之義。積極探索管辦分離,高校后勤部門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應用,成為更高層級的管理者,將精力集中于統籌全局、資源合理分配和精細的流程管理,國際上一些高校關于后勤管理社會化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后勤管理要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實現信息化,創新管理模式,最終實現利用信息化后勤保障體系在做好勤務工作的同時,為高校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和完善后勤管理物聯網平臺

大數據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磚石,要著重以下幾方面的建設,以期使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數據價值最大化。

(一)擴寬信息收集渠道

豐富的基礎數據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實現廣覆蓋和全面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則使數據更為高效地進行傳遞,對基礎數據的收集要做到渠道多樣而暢通,努力建設PC端、移動端、微信端、客服電話、線下服務大廳、智能監控網絡全方位信息收集的組合通道,實現后勤服務的快速響應。

(二)創建資源共享平臺

傳統的后勤管理管理方式往往會產生孤島效應,各個系統各自為營,信息無法實現共享,造成大量的浪費,在拓寬信息收集渠道的同時,要統一信息化建設標準,打通各系統之間的信息壁壘,寬口徑收集信息,集中統一處理,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實現高頻應用數據的無縫對接,避免重復采集錄入信息,更為高效便捷。

(三)搭建后勤管理物聯網

依托傳感器技術和嵌入式技術,按照約定協議,對高校內的人和物進行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管,形成后勤管理的物聯網,提高信息傳輸的速率,5G時代的來臨更是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增強了驅動力。物聯網是對信息的終極整合,在感應、傳輸和應用三大層面對后勤管理的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可以全面促進高校內教學、校園資源與生活的系統整合。

(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

大數據的應用和物聯網平臺的建成將后勤管理的全面化和細致化推向了新的高度,龐大的數據采集和實時監控傳輸信息經過科學精密的計算可以準確地捕捉到個人的習慣、偏好和動態,這在帶來便利和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問題,個人隱私和信息存在泄露風險,校內資源信息全部載入互聯網也給學校管理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風險。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對物聯網平臺的建設和使用要在信息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進行,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機制,避免高校及校內人員、財物因信息泄露造成傷害或損失。

三、以智能工具和設備為依托保證后勤管理信息化落地

智能工具與設備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全場景中皆有用武之地,其是傳統電氣設備與計算機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控制理論、傳感器技術、網絡通信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相結合的產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對象、場景和目標選取相應的智能工具與設備,完成信息的判定、傳輸、處理等任務。

(一)智慧教室中的智能工具與設備

1.環境檢測傳感器

配備環境檢測傳感器的智慧教室主要應用空氣溫濕傳感技術,對于教室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傳感裝置在完成教室內環境信息采集后反饋至物聯網平臺,經過計算處理得到相應指令,控制空調、燈光、門窗等設備以保證教室環境處于適宜條件。紅外線傳感器的熱成像技術可以對進入教室的人員進行體溫監控,可以對公共性傳染疾病控制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節約了人力財力物力。智能型煙霧報警裝置可以在傳統裝置識別火情、觸發滅火設備基礎之上完成火情信息的即時傳輸報警,后勤管理部門可在第一時間精準定位發生火情的地點,以警報、廣播、短信、APP等多種方式通知周邊人員立即撤離。

2.智能教學設備

教室中教師主導的講臺和學生座位區是兩大基本空間。講臺區從傳統的粉筆黑板變為投影儀器,再到觸摸屏一體機的使用,教學工具的智能化大大提高,觸摸屏一體機既可以展示教師提前準備的文稿、圖片、視頻等學習資料,也可以配以即時筆記對講授內容進行注解。傳統教室中的教學過程是一次性的,教學受空間和時間限制,智能教學設備應用可以在教師授課時,將觸摸屏一體機所呈現的全部內容和教室內教師及學生狀態進行實時傳輸,輔助教務人員進行課堂監督,并且自動存儲在數據庫中,方便調取和多次利用,既可以豐富教學資源,也可作為基礎數據用于教師和學生考核。學生座位區域也可實現智能化改造,課桌椅裝備自動感應和互動設備,課桌桌面即為電子屏,同步教師的觸摸屏,學生也可在自己賬戶的課桌上實現疑問標注,實時反饋給教師。

(二)校內場館中的智能工具與設備

1.智慧圖書館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思路是將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融入傳統的實體圖書館管理,可以在數據豐富的基礎之上完成對用戶個人的閱覽習慣、興趣的分析,幫助讀者更便捷地獲取資料;還可以對圖書館內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整體分析,獲得高校內讀者的閱讀和學習偏好的全面信息。

2.智慧體育館

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政策背景之下,高校對于發展體育健身,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智慧體育館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輔助,校內人員可通過賬戶進入服務平臺預約場地,查看校內競賽的安排,場館內可配備運動監測設備,進入人員憑借“電子紋身”通行及實時監測血壓和體溫等健康數據,運動數據可以做類似微信運動步數排行的處理,既增強健身活動的趣味性,又能保證運動者的安全。

(三)生活環境中的智能工具與設備

1.可視化地下管網

地下管網設備包含給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氣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網絡電纜等多個內容。信息技術和監測設備的應用可以使并不直觀的地下管網實現可視化和動態監控,由于管網復雜,傳統的后勤管理除了日常維護工作外,就只能對出現問題的設備進行臨時搶修,嚴重干擾校內教學和生活的秩序,可視化的管網監測設備可以使信息即時傳輸,便于發現潛在風險,將安全隱患縮減到最小,保證校內各項工作的井然有序。

2.智慧宿舍

宿舍是部分青年教師和學生在校內的居住場所,是最重要的生活環境,智慧宿舍的探索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中產生較早,也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智慧宿舍通過對進門身份識別登記、更新聯網電表、智能洗衣機、宿舍故障報修、防火警報等全方位智能設備改造,搭建物聯網,可以形成一個APP端口、一個身份賬戶、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等既互通又獨立保證安全的驗證方式,使宿舍生活更簡便,節約水電能源和時間成本。

3.智慧食堂

智能設備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食堂管理模式的問題,提高效率,提升教師和學生對食堂服務的滿意度。通過移動端提前預約餐食、就餐位置、時長,精細化管理,減少浪費;可視化端口可供就餐人員監督后廚的衛生狀況;出菜口使用按號傳送的智能設備,減少人員接觸;食堂管理的后臺可以對就餐者的習慣偏好進行記錄分析,在終端上進行推薦;餐具按照顏色或內置標記芯片進行分類回收清洗消毒。智慧食堂在利用智能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后,可以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大幅提高滿意度。

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實踐中的困境與路徑

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優質是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當信息化技術融入后勤管理,使以前一直“賣力氣”的后勤工作多一些“智慧”,高校的“大管家”才挖掘出了巨大的潛能,對于高校的理性、科學治理水平多有助益。

得益于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研發人才成果涌現,對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探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不得不承認,與設想的科技化、智慧型管理相比,現階段的后勤信息化水平還遠遠落后,其中有些困境可能長期存在,屬于體制或機制上普遍的掣肘;有些則相對靈活,需要各高校依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克服。

(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實踐中的困境

1.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大量資金投入是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桎梏,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但能夠融入生產生活實踐的信息系統在搭建初期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開發、調試,精密電子儀器的購置和維修也是高校龐大的支持,正因為如此,即使很多高校對后勤管理信息重要性認識到位,卻無資金展開行動,也就使信息化水平受到制約。這一問題是長期存在并將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

2.后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規范

后勤管理制度、標準和工作流程的空缺會導致工作的混亂,而信息化建設在傳統后勤管理井然有序的良好基礎之上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管理不科學,人員考評和績效管理制度的短板需要補齊。信息化建設是更為錯綜復雜,需要整體推進的工程,如果沒規范的制度基礎作為框架,就勢必會雜亂無章,使本就千頭萬緒的后勤管理工作困難倍增。

3.信息入網存在安全隱患

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創新知識主陣地,其信息資源和校內人員的個人信息需要嚴密保護。目前有能力自主研發后勤信息管理系統的高校十分有限,而科技公司則是提供信息技術支撐的主體,在業務外包,管辦分離過程中,信息傳遞和存儲會存在安全隱患,網絡技術專業性和信息不對稱性限制了人們對其監控的能力,如何保障在使用外部開發的程序、設備帶來便利的同時,高校的重要資源、信息能規避泄露風險,也是很多在信息化建設面前躊躇不前的決策者不得不考慮的難點。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路徑

雖然受制于諸多因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面臨多重困境,但參考國際相關經驗和國內不斷地實踐探索,對困境的突破和解決仍有跡可循。

1.提高重視程度,由具有創新思維的領導組織專門機構負責

從領導層到學生,都需要提高對后勤管理信息化重視和關注,促進高校治理現代化建設,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務質量,只有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才能有的放矢。對于信息化建設不是喊口號,是對后勤管理工作整體性變革,既需宏觀的戰略思維,又需對精細化管理有理論和實踐心得的人來主導,因此,從組織架構上要由具有創新性思維、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領導牽頭組建信息化建設的專門負責機構,確保實體權力,可以有效地調配資源和人力投入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之中。

2.完善后勤管理的制度規范,將信息化水平納入績效考核

對信息化技能的考評要納入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后勤管理各部門的信息化水平也要納入其整體的績效評價,對于制度規范的完善小到一個終端設備的操作,大到部門長期戰略規劃,都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只有制度的地基打牢打穩,才能使信息化體系類別清晰,職責明確,真正實現集約化運轉。

3.法律和技術手段雙管齊下,保證信息安全

在與科技公司合作及使用和購買信息服務時,高校要善用法律武器和契約協議,嚴防信息的泄露,保證校內人員信息的安全,也確保高??蒲谐晒?、數據等重要信息無隱患。有能力的高校應在課程設計上有所調整,培養自身的科技人才,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后勤管理信息化設備,或有能力對外包公司的工作有效監管。法律和技術二者相輔相成,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駕護航。

五、結語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整體規劃,協同推進。創新2.0時代的來臨、5G技術的應用、緊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帶給我們的思考,這些都是當代高校開展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現實背景,為了回應時代和現實的需要,高校應在思維、戰略、整體布局和具體手段上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現代化后勤管理方式,實現高效率、高質量、高滿意度,大服務、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充分發揮以教師和學生為本的服務精神,精準化集約化流程管理,在潛移默化中創造富有生機活力的育人環境。雖然現階段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仍舊面臨一系列的難題,但我們應有充分的自信,信息化的后勤管理會在我國高校邁向一流的進程中貢獻巨大力量,助力高校治理的全面現代化。

第二篇:后勤: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情況調研報告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十年來,全國各地各類高校順應自身發展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特點,采取了多種多樣的社會化改革方式,其中有成有敗,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尤其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面對新的不斷發展的形勢,面對各高校進一步發展以及高校教學科研和廣大師生服務的新要求,原先已經過十年探索并趨于成熟的

發展模式再次遇到新的挑戰。我們必須找出并解決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頸,探索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新舉措,重塑高校后勤新形象,才能進一步深化后勤社會化改革,建立既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又適應高校進一步發展要求的后勤保障體系,將高校后勤經營、服務、管理等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一、制約目前高校后勤社會化發展的瓶頸

(一)主體因素

主體問題在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員的問題,它直接影響和制約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方向、過程及其結果。主體作用良好則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良好,否則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體由后勤管理人員、后勤經營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三部分構成。經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工作主體的基本情況穩定,但是不足和所面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1、后勤管理人員

這里所說的后勤管理人員是特指高校學校層面的從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們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實踐者,肩負著服務師生、服務教學科研、保障后勤體系順暢運行、保障后勤實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員的責任不可謂不大,任務不可謂不重。然而,多年來,由于思維習慣和管理慣性使然,不少高校對此重要和關鍵部門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樣是服務和服從于整個高校發展的大局,為高校發展貢獻心力,但是廣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卻始終處于邊緣地帶,使得許多后勤管理人員榮譽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時??紤]個人出路和前途問題,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將后勤部門作為干部分流的承接單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員基本是按經驗和習慣來從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沒有經營管理知識,業務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較低,加上待遇上與學校在編管理干部又有較大差異,穩定性和積極性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又將后勤管理部門條塊劃分太多,缺少整體的規劃和統籌,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義的影響,人為造成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壁壘和障礙。

2、后勤經營人員

后勤經營人員指在高校后勤各個實體從事具體經營管理的干部。和高校后勤管理人員一樣,有較多的高校后勤經營人員也來自學校機關干部分流,存在年齡老化、專業水平低下、開拓創新能力不足、服務意識較差等缺點,使得很多后勤實體的經營管理遠遠滯后于社會企業的水平。而且由于大多數高校將后勤經營實體剝離(或相對剝離)學校,實體實行獨立成本核算,自負盈虧,后勤經營人員的經營壓力很大,往往有重經營輕服務的現象和思想,容易把后勤工作的經濟效益看得過重而輕視或忽視社會效益,容易導致后勤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產生不好的后勤服務形象。同時,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后勤經營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奉獻精神欠缺,也嚴重影響了的高校后勤整體形象和戰斗力。

3、后勤服務人員

后勤服務人員是在后勤實體工作一線,直接面向廣大師生的員工。后勤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影響著對廣大師生的服務水平和質量,也影響著整個后勤在廣大師生心目中的地位。多年來,由于歷史原因,后勤的很多一線正式員工來源于本校教職工家屬、農轉非人員、部隊轉業軍人、高校征用土地后的農民等,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機關、學院等部門精簡機構,壓縮下來的不少人員又進入了后勤部門。這些人員長期在后勤工作服務,形成了一種工作動力不足、服務意識淡薄、責任感不強等的工作氛圍和態度,干好干壞一個樣,沒有積極主動思考單位進一步發展的意識。同時,對于外聘的一線員工,因與社會同類企業相比,高校后勤實體的經營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在薪酬方面不具備優勢,而且往往與正式職工相比差距過大,這些也使得這些外聘員工的激勵不夠,看不到自身職業發展的平臺和前景,因此榮譽感低、穩定性較差,流動頻繁,這也大大影響了后勤實體的健康發展。此外,由于后勤實體的整體實力不足,經營成本和風險相對較大,加上后勤工作環境較差、地位較低、工作辛苦等,這也使得高校后勤勞工用工面臨諸多難題。

(二)客觀環境因素

工作的外圍是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社會大環境和高校小環境、以及各種外在因素影響下的后勤人員自身微環境的改變。

多年來,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呈現了多樣化發展的態勢,國家對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沒有做出統一的部署和規劃,不同高校按照自身特點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對

第三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共性問題

1、溝通協調不到位

科室、個人之間踢皮球、推責任、

2、 辦事拖沓

不及時、無結果、沒時間概念、缺勞動紀律概念

3、 管理效果不到位、不規范

沒有監督、考核、責任主體、有令不行

二、個部門、領域的具體問題

1、財務:簽字審核程序、招標程序、對外經營投標保證金、基建,設備購置

2、合同:安全質量條款

3、人事管理:工資政策、人員管理、引進人才、利益分配、

4、文字材料:嚴密

5、安全、質量

三、樹立集中意識

1、政策意識:熟悉政策、熟悉規范、熟悉定額標準

2、市場意識:派業務員,資質的作用

3、成本意識:效益觀念,財務資金意識

4、責任意識,工作要有目標,對得住身份,對得住自己

5、溝通意識:換位思考意識,短信、電話、面談。

6、自律意識: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古人講:“君子為政之道,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礎和根本。

機關各處室履行責任,努力工作,完成了所規定的各項任務,全年整個工作比較優秀,推動了全局經濟的發展與隊伍的穩定。要求各處室要發揚成績,開拓創新,努力完成新的工作任務。

增強政治責任意識,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局機關干部要帶頭轉變作風,做出表率,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不斷改進調查研究的方式與方法,

要努力抓好地質工作的落實和市場項目的爭取。

搞好管理創新,對財務管理、利益分配等制度要進一步規范,做到事業單位規范化,市場行為科學化,具體工作精細化。

抓好民生工作,加強對績效工資、離退休人員補貼等問題的研究與落實。

第四篇:應急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地方政府以往的管理實踐中,暴露出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應急管理機制方面的構建,仍舊不夠完善: 第一,應急預案建設不夠完善。應急預案是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作為綱領來指導突發事件的處理。第二,缺乏常設性應急管理機構。我國現有的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中, 主要是依賴各級政府的現有行政機構或是幾個其他部門機構兼管應急管理工作,缺乏專門機構、專業人員和應急管理規則。當危機出現以后,臨時機構不具有延續性, 因此危機處理后的經驗不能夠有效保留;危機的應急處理需要政府各個機構的合作, 臨時機構每次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相關的機構進行協調,同時事先沒有一個有效的應急計劃和一套成熟的應急操作方案。這種方法處理危機成本很高, 矛盾不少, 而且往往還留下不少后遺癥。并且應急指揮小組或者是應急辦公室通常是由別的部門人員來兼任,同時應急管理存在著部門化傾向。對于突發事件處理的方式經常是臨時成立一個指揮部或領導小組,因此在處理突發事件時通常需要進行跨部門協調,專業性差、工作量大等問題暴露無疑,突發事件的處理效果自然也不明顯。 第三,法律制度建設滯后。法律制度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稀缺資源,法制建設也是突發事件管理制度建設中關鍵的一環。地方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仍然采取的是人治的方式,忽視法治的重要性,應急管理的適用法律和管理制度缺失。第四,信息傳遞滯后。由于地域的不同特點,各級政府更傾向于把突發事件控制在自己的區域內,這種情況極易導致報喜不報憂的狀況。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信息傳遞不通暢。突發事件發生時,未能夠及時地進行信息匯報和資源共享,導致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反應遲緩,錯過突發事件處理的最佳時期。 第五,社會應急處置應變力不夠,民眾應對危機能力薄弱。

主要表現在:—是突發事件中的指揮和決策者的素質不夠高,應急決策的制定、指揮、協調能力還不足。領導者缺乏全局性思維、專業人士缺乏等問題凸顯。同時部門分布不合理,職能劃歸不明確,導致危機發生時無法統一協調,具體劃歸職責,從而貽誤處理突發事件的最佳時機。二是社會參與的程度不高。政府對社會應急管理的培訓、演練工作,多停留在口號上,可操作性不強。同時,公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對突發事件的的的警惕性不高。當面臨突發事件時,承受力和應對性低下。此外,公眾風險防范意識、自救互救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十分薄弱。 第六,過于重視領導經驗,輕視專家理論。突發事件的決策者需要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和高技能的專業人才,由于領導缺乏相關的專業經驗,往往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沒有重視其發生的嚴重性。相關的專業處理知識缺乏,處理突發事件時就難以做到準確、專業的分析和決策。 第七,公共財政配置目標不清。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更多地是用來投資重大建設項目, 政府部門把過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資和經濟增長上,沒有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給予足夠的關注。

第五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唐發榮

(揚中市國土資源局,鎮江 212200)

土地是稀缺資源,自國家加強土地調控以來,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繼續嚴格土地管理,嚴控建設用地總量,積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但土地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新《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的7年中,也就是1999年至2005年,全國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100多萬件,涉及土地面積近500多萬畝,比2004年全國新增的建設用地總量402萬畝還要多出近100萬畝。

1 當前我國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開發區總量失控,且布局不盡合理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進行的非農業用地清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各類開發區4210個,規劃占地12356.8平方公里,實際占地2322平方公里,其中實際占用耕地1283平方公里,占耕地比例高達55%。在4210個開發區中,國家級開發區139個,省級開發區989個,省級各級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開發區3082個。各類開發區總量過多,面積過大,不少開發區在建設開發過程中,過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著擴張心態,基本上走的是數量擴張的外延開發道路。全國開發區實際占地面積僅占規劃面積的20%,擴張心態由此可見一斑。有些開發區以“滾動開發”為由,把自己的范圍滾得很大,造成了土地和財力的浪費。

特別是省級以下政府批準的所謂開發區,不進行科學的可行性論證和規劃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馬,是目前開發區數量偏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圈占一片土地,即賦名為開發區,至于開發區選址是否恰當、規模是否合理、有無開發前景,開發區主辦單位則心里沒譜。一些開發區雖然編制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但沒有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開發的規劃建設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聯系起來,過于超前,缺乏科學性,結果造成開發區規模過大,總量失控。

1.2土地違法行為屢禁不止

2004年全國立案查處土地違紀違法案件7.06萬件,已結案6.07萬件,占立案數的86%,共收繳土地6125.5公頃。按法律規定,哪怕占用一畝基本農田都需報國務院審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調整規劃,將農田改為建設用地,就可以規避審批,且大多未受到嚴格處理,這使得一些地方黨政干部敢于屢撞耕地保護“紅線”。“先上車后買票”,是時下一些地方發展地方經濟冠冕堂皇的理由。“為公不算違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于不顧,對違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法律失去應有的監督職能。

1.3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4%,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成為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據資料顯示,江蘇省的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要消耗2.4萬畝土地。經濟發展速度與資源消耗已失去正常的平衡關系。建設“寬馬路”、“大廣場”、“花園式工廠”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時尚”。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脅糧食安全。

1.4鄉鎮企業土地利用率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鄉鎮企業在我國蓬勃興起,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多數農民把工廠建在自家的田里,不僅帶來了嚴重的污染,而且浪費土地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1.5農民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一些地方不顧農民長遠生計,強行征地,造成農民失地失業,不僅引發上訪和群體性事件,而且給農村穩定埋下隱患。而且拖欠征地補償款的現象時有發生,生活保障體系建立不完善,導致失地農民長期生活得不到保障。

2 我國土地管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2.1土地集約利用意識淡薄

土地粗放利用和閑置浪費土地現象嚴重,土地利用結構極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不顧實際搞“寬馬路”、“大廣場”,大量建設高爾夫球場、別墅式住宅,貪大求洋,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相當一部分領導認為當前首要任務是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外商來了必須保證用地,要多少就得給多少,土地利用率和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嚴重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緊張的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招商引資形成的地價惡性競爭

一些地方發展的心情急迫,為了形成所謂的政策“洼地”,推進招商引資,不論項目大小、好壞,通通降低地價,甚至公開宣稱免收地價,嚴重違反了國家協議出讓土地最低價的規定。地方政府無錢征地,又要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還要給投資商優惠,于是就只好向農民打白條,農民利益被嚴重侵害。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嚴重擾亂了土地市場秩序,而且低地價在相當程度上又進一步誘發用地單位圈占浪費土地,形成惡性循環。

2.3規劃執行缺乏嚴肅性

一些地方對規劃工作仍然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規劃“編制時不重視、實施中較隨意”、“說起來重要、用起來不要”的現象;規劃的權威性不高,“規劃跟著項目走、規劃跟著領導走、規劃跟著外商走”的現象屢見不鮮;缺乏科學合理規劃,違背城鎮發展正常規律,隨意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范圍;不依規劃辦事,擅自或變相修改規劃,不少地方2010年的規劃用地指標已經全部用完,都希望通過規劃修編追加指標;同時,由于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影響實施的效果。

2.4土地管理體制中的缺陷,形成管理“真空”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大量耕地悄然流失,1986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7號文件,即《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同年6月出臺《土地管理法》,實現城鄉土地統管制度;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掀起房地產熱、開發區熱,“炒”地之風盛行,1996年,江澤民同志就耕地保護工作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年初,中央領導同志三次聽取耕地保護問題的匯報,最后下達了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凍結”令,即1997年的11號文件,并將土地用途管制等內容寫進了新的《土地管理法》;2003年1月12日,溫家寶總理批示:一些地方土地市場秩序混亂,非法占地、非法入市的問題相當嚴重,2月20日,國土資源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就貫徹溫家寶同志批示精神,部署在全國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11月3日,國務院再次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仡?8年的土地管理史,盡管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許多政策,但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同時由于土地管理還沒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政策管理體系,自身體制中的缺陷造成管理流行于形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實質問題,形成管理“真空”。

2.5現行干部考核機制的缺陷

以前我國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評價主要以地方完成的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等數字指標為標準,而這又得依靠企業才得以實現,因此,以損害土地所有者收益為成本換取城市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成為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這些干部不再僅靠直接抓企業來帶動GDP以及就業的增長,而是更多地瞄準了“經營城市”的理念,通過政府集中土地再公開招標拍賣吸引投資的方式,不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時間內“舊貌換新顏”,而且直接增加本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入——再占地——再收益的循環。在一些地方官員眼中,為了展現本屆政府的形象和政績,形成了“政績是硬道理”,什么法律政策和農民利益可以先放一放的錯誤觀念。

3 進一步做好我國土地管理工作的對策

3.1防止以建設新農村為名非法占地

國土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各級部門既要充分運用國土資源政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要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國土資源管理制度不動搖。耕地資源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把保護耕地作為土地政策的首選目標。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始終把保護基本農田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杜絕新農村建設中先用后批、邊用邊批、批少用多等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嚴肅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堅決制止“以租代征”、以預審代替審批等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嚴格執法監察,防止以新農村建設的名義,違法違規盲目圈占土地、侵占基本農田。一經發現,堅決查處,公開曝光。

支持新農村建設,就要把政府各類土地收益重點用于基本農田保護及土地開發整理的政策落實上,就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的幾項重大改革。當前,主要是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通過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讓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公正補償安置辦法和途徑,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的裁決機制。

防止新農村建設出現重復建設、浪費土地等問題,必須規劃先行。在新農村建設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導農民住房向中心村鎮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提高村鎮建設用地利用率。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嚴防盲目大拆大建,侵占耕地,損害農民利益。

3.2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3.2.1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嚴格保護耕地的規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是由農業的基礎地位決定的,更是由土地對于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決定的。因此,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首要的任務是:進一步提高認識,著力解決當前我國耕地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將保護耕地的重點放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要切實落實保護耕地的各項措施,尤其要全面落實保護基本農田的“五個不準”,即一不準除法律規定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之外的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二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將平原(平壩)地區耕作條件良好的基本農田納入退耕范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隨意減少基本農田面積;三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四不準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五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要堅決保住這條紅線不能逾越。同時,還要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堅決落實對非農建設用地的“六個一律不批”,即要求嚴把建設用地審查關。要求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督促各市(地)堅決收回各地違規下放的土地審批權。對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驗收不合格的,未按規定執行建設用地備案制度的,一律停止建設用地審批;對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或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的,計劃指標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時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已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仍有閑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設用地申請;對未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用地預審的,未按預審要求完善相關內容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受理建設用地申請。申報城市建設用地必須說明具體建設項目或詳細規劃用途;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項目、別墅項目、高爾夫項目,一律不得報批用地。“五不準”和“六不批”是從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用地審批這兩項制度的層面,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對于促進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落實,也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僅從制度層面看,它們顯然還不能涵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全部內涵。

3.2.2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一,堅持科學的、合理的規劃,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的約束作用,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都必須堅決執行。第二,要堅持集中利用和節約利用的原則,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計劃,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調整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發揮土地資源集聚利用的效應;城市建設應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合理確定建設規模,禁止建設脫離實際的寬馬路、大廣場建設,交通、水利、電力、學校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要優化方案設計,盡可能節約用地。

3.2.3嚴格把好集約用地關,實行供地目錄制。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從土地供應上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實行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制度,在建設項目審批、項目用地預審、供地預審時,依據規定行業、產業用地控制指標及單位面積的投資強度等因素,綜合確定建設項目供地數量;強化對建設用地項目的審查,堅持按照項目審批和供應土地,堅決杜絕假借項目建設名義圈占土地。

3.3改革現行的干部考核體制

我國目前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評指標主要基于國民生產總值、引資額等數字指標,而且在當前的稅收體制下,地方稅收收入多來自于生產領域。在這種考評制度的激勵下,“短視”的地方政府不惜以浪費土地等資源為代價追求地方經濟增長。為了減少以犧牲土地等資源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誘因,需要改善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評制度。為了盡快遏制土地市場中的問題,在短期內,要將土地管理績效這一指標納入政府官員的考評指標之內,對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員給予一定的懲處,而對土地管理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依法給予嚴厲處罰。治本之策是,在長期內建立另外一套對政府官員考評的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要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除此之外,還需要對財稅制度進行改革,如減少生產領域的稅收,代之以消費稅和財產稅等,這一方面能夠降低政府低地價吸引企業定位的激勵,維護土地價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對政府官員考評制度的改革,能夠減少以犧牲土地換取地方經濟增長的誘因。

3.4加大土地監察力度, 切實盤活存量土地

通過土地監察,清理項目,清理土地,清理拖欠土地款。針對用地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清理整頓措施。1簽訂土地使用合同后,對己付清地價款,遲遲不開工的,通過收取土地閑置費等手段,限期使其開工。自批準占地之日起2年之后仍閑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權,原所交的出讓金及閑置費不予退回。2對未付清地價款的投資商,使其限期付清地價款,對土地出讓金遲遲不能到位、不按規定開發的應當依照合同規定予以處罰。3對于一些未批先用項目,符合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督促其辦理相關手續和補交出讓金;不符合規劃的,予以取締,依法收回土地。4對于新征用地,無力開發而造成的閑置用地,沒有破壞土地的耕作條件的,應堅持退還農民,讓農民繼續耕種;已破壞耕作層的土地,在規劃區范圍之外的應通過土地整理和復墾,使土地恢復耕作能力,然后退還給農民使用,不可復墾或是復墾成本過高的,通過規劃修編,納入建設用地規劃區的范疇。5對于其他閑置土地,結合項目,能利用閑置土地的,盡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廠房的,盡量不新建廠房。6對于一些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設容積率和規模不達標準的用地單位,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使其提高土地利用率,讓出多余用地。

與此同時,對清理出來的閑置土地應優先安排那些有資金、有技術的大項目、好項目,避免土地的再次閑置與浪費。對己經投入大量資金開發而又無力再進行投入開發的半截子工程項目,在審批新的類似項目時可以利用原有項目進行再投資,這樣既可以盤活半截子工程,又能縮短新項目建設周期。今后新的建設項目用地審批之后,應加強批地后的用地跟蹤管理,建立檔案,及時跟蹤反饋情況,然后及時地采取措施,促使企業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3.5改革現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3.5.1推行新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法。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用地需求的日益加大,失地農民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努力為廣大被征地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既是解決農民后顧之憂、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現實需要,也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證。

3.5.2嚴格按照征地補償標準進行補償,堅持“兩公開一登記”制度和《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提高依法征地,依法補償的自覺性,充分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加大對征地補償費用支付情況的檢查和監督,確保補償費用按時足額發放到被征地農民手中。對克扣、侵占、截留等不按規定支付補償費用的,一律依法進行嚴肅查處。

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風雨十八年,是我們以耕地保護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認識在探索中不斷前進的十八年?;仡櫯c展望都讓我們感到,只要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和探索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進一步提高理論素養,培養戰略思維,更新行政理念,才能解決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談談新農村建設與土地管理

林永兵

(趙集鎮國土資源管理站,淮安 洪澤 223100)

中國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發展中大國,“三農”問題是我國建設的根本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讓廣大農民群眾都過上更加殷實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經過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由溫飽向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歷史任務,這一重大決策,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戰略舉措。以“生活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保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提出也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和能力。

“三農”問題的核心和本質是農民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落腳點放在富裕農民、造福農民上,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現代文明,通過新農村建設來給農民以實惠,來富裕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這一頭不熱,新農村建設就會缺乏持久動力。因此,建設新農村,就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家庭工業,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做到惠民利民先行,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讓農民一開始就得到實惠、嘗到甜頭,增強新農村建設的信心和主動性,國土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國土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基礎保障作用。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科學合理的經營好土地,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載體;保護農民利益、關注民生、依法監管,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國土部門而言,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我覺得必須抓好幾個方面。

1加強農村用地規劃和管理,促進依法規范用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是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各業用地的重要依據,是調控用地總量、結構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當前,要抓住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有利時機,我們國土資源管理站要進一步摸清所轄區域的農村用地現狀,明確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和規模,為規劃修編提供基礎數據。要積極介入新農村建設的各類相關規劃工作,爭取主動,加強協調,確保村莊和集鎮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要依據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土地利用計劃,計劃要合理安排新農村建設用地。在加強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的新農村建設用地,特別是安排的重點生產、生活公共基礎設施等急需的基礎工程建設用地,要及時予以保障。進一步簡化規范程序,提高審查報批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用地的依法規范。

2搞好土地整理,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土地整理是通過基礎設施的新建、整治和改良,把閑置、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和利用結構調整,建成成片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林成行的標準農田,達到地塊連片、結構改善、設施配套的要求,有效地改善農地的硬件條件,實現排灌自如,旱澇保收的目標,從而有效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

通過土地整理,改善了耕作條件,有利于推進機械化作業,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提供了基礎。從實踐中,有些土地整理項目結合農村康莊工程建設,也往往可以促進農村路網建設,開通了當地村莊對外交通的致富路。通過土地整理,為推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生產提供了基礎,從而有效地增加了農業的效益和產值,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也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深受農民的歡迎,提高土地綜合收益。

3注重新農村建設和宅基地復墾的結合,做到重點突出

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我們充分注重多個結合,做到重點突出、方向明確。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重新科學規劃村莊布局,整治“臟、亂、差”現象,來改善村容村貌。通過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設,有效地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極大地改善了整治村的村容村貌;結合農村廁改、墳改,實施村莊整治、拆舊建新,也有力地改變了農村的“臟、亂、差”狀況。二是與拆亂拆違相結合,對農村一些應拆未拆、非法搭建以及一些舊房戶、危房戶實施拆除,統一調劑使用宅基地,盤活存量土地,解決農村住房困難戶建房難題。為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積極創新工作機制,扎實推動工作進展。首先是加強政策化引導,兼顧政府、村集體及農民三方利益,實施指標回購政策與使用傾斜政策,建立了強勁的工作動力機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了農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設用地復墾工作的順利推進。

4嚴格保護耕地,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耕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農業生產的必然要求,是對新農村建設最大的支持。要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好各項耕地保護措施,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為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一是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數量。在農村村民建房用地審批工作中,要積極倡導拆舊建新、節約集約和保護耕地的用地觀念,對占用基本農田和在農田中開“天窗”的堅決不能審批,鼓勵支持村民建房利用舊宅換新、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和荒地。要加強執法監察巡查,堅決查處違反規劃侵占基本農田的違法用地行為,堅決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特別是要及時查處突擊占用基本農田和在農田中開“天窗”建房的違法行為,及時制止,拆基還貌。二是堅決防止以新農村建設等名義盲目圈占、違法批占土地特別是農用地。在新農村建設中,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必須符合規劃和計劃,必須依法報批,必須搞好補償安置工作。各類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或農用地轉用審批時,凡涉及占用基本農田的,項目性質必須符合法律的有關規定,對占用基本農田的要進行充分論證,在預審時應說明不能避讓的理由;在農用地轉用報批時,應提交補劃到位質量數量的有關情況。

5健全土地供應機制

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原則,立足挖掘存量土地潛力,通過盤活存量,內涵挖潛,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地質災害搬遷安置等建設項目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相關政策的,可以在建設用地復墾指標盤子中切出一部分來專項用于項目建設,在用地上予以重點支持和保障。村民用增量土地新建住宅的,或利用村內老宅基地建設新宅的,我們可以將規劃新建住宅用地征為國有,同時設置一定的前置條件(如必須是本村村民,人均住宅面積低于多少等),將擬新建的住宅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給農民,實現農村土地使用權價值的最大化,同時顯化掛牌競得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土地資產,進一步實現產權的自由入市流轉。通過土地使用權掛牌所得的收益,專項用于新農村建設。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用地標準,農民住宅建設要充分體現用地指標的剛性約束要求,對用戶住宅占地面積和人均建筑面積(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實行“雙控”標準。工業用地也必須符合相關的用地指標控制要求。要充分運用土地置換政策,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民住宅向中心村鎮集中,提高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要用足用好農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在原先已有的建設用地復墾指標回購、用地指標優先安排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適當提高指標回購價格和補助標準,同時加強對農民宅基地的管理和農村環境的治理,促進新農村建設。

6嚴格征地管理,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的關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一是在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的審查報批中,要嚴格控制征地數量和范圍,加強對征地補償標準、被征地農民安置措施的審核。對補償標準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實,不能有效保證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報批用地。二是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申述權。加強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登記發證工作,依法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認真執行征地告知、確認、聽證、公告、登記等規定程序。對新制定的統一年產值標準和區片綜合地價,經批準后要公布實施,實現同地同價。征地補償標準、宅基地審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開。要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穩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

7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提高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是進一步做好國土資源工作、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要重點加強我們基層國土資源站的建設。按照國土資源管理站為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派出機構的規定,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我們國土資源管理,加大我站工作人員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充分發揮我站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在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中,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意識增強了,才能把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擋住各種誘惑,不犯錯誤,才能帶出一支好隊伍,不斷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護士工作職責與要求下一篇:混凝土攪拌站的組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