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紅樓夢讀后感5000字

2023-06-18

第一篇:紅樓夢讀后感5000字

紅樓夢讀后感5000字

王夫人在(紅樓夢)中是個極不討人喜歡的人物,雖然曹雪芹在書中總替她說好話,說她是個厚道人,不過這恐怕都是欲蓋彌彰。其實全書中各色人物都有正邪兩賦的特點,比如賈璉對尤二姐也有浪子真情;薛蟠雖不肖,對母親和妹妹還算不錯;連賈珍,也有人分析出他對秦可卿也是刻骨銘心……不過這位王夫人,賈寶玉的親媽,雖然在寶玉心中排名與黛玉重要性并列,倒真沒做過什么有光彩的事情,逐走晴雯,逼死金釧,抄檢大觀園,可能黛玉之死與她也難脫干系。本人在此大膽推測一下她的心理歷程。

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應該是個見多識廣的大家閨秀。從書中看,應該是王家的長女。封建時代的長女在家族里是大姐,受到最嚴格的教育和約束,要成為妹妹們的榜樣,典型如李紈,元春,寶釵等。王夫人小時候肯定也是這樣過來的,不過她沒讀什么書,心中郁悶和壓抑無處派遣,也就不具備李紈,元春,寶釵那樣的開闊心胸和浪漫氣質,所以長大了就成了個沒什么情趣的人。人們有時會好奇,王夫人年輕時是什么樣子的,我想鳳姐和探春身上應有她的影子。

先說鳳兒,常言說得好:“養女隨姑”?;虻牧α渴强膳碌?,想來王夫人年輕時八成也是個柳眉鳳眼的絕色佳人,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鳳姐不但繼承了她的美貌俗氣,也繼承了她的野心偏執和狠毒。

曹公全書只寫鳳姐狠辣,沒有對王夫人有明顯的貶義形容,只有暗示。我認為最明顯的一處就是林黛玉進賈府時對王夫人住處的描寫,其中包括金錢蟒*背,金錢蟒引枕,金錢蟒褥子,連用了三個金錢蟒,曹公寫人物住處多有對人物本身性格命運的暗示。我五年級時讀到這里,心中一凜,當時還不知道“居如其人”“心如蛇蝎”這兩個詞。長大后以此對照王夫人一生行為,信然!

探春是個好姑娘,將她與王夫人相提并論必然引起很多讀者不滿,可是探春畢竟是王夫人撫養長大的,她的高貴氣質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學來的,加上她更有文化,因此更把這些優點發揚光大了。

《紅樓夢》全書中關于打人耳光的描寫有兩處最引人注目:一次是王夫人打金釧,另一次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兩次性質不同,在讀者心中反映也不同,但同樣的迅雷不及掩耳。兩個打人者打的都是“平生最恨者”。王夫人平生最恨會勾引男人的女孩,探春平生最恨不尊重她的人。探春得了曹公一個“敏”字,敏銳又敏感。王夫人又何嘗不是呢?

說完了王夫人的個性,再推測她與書中幾個重要人物的關系。先說夫妻關系。很多人覺得她與賈政真是天作之合,一對死封建。其實現實生活中美滿夫妻往往是個性互補的。書呆子愛上交際花,女夫子迷上浪蕩子的事情屢見不鮮。

賈王二人性格如此相近,日子必然是刻板無味,日久生厭。如同賈璉與鳳姐在過了頭幾年的甜蜜后,二人的倔強個性凸顯出來,發生情變。不過王夫人應該還是比較得賈政寵的,賈政共與她生育了三個孩子,到近40歲時還能生出賈寶玉,一方面說明她身強體壯,另一方面說明夫妻感情還不錯,要知道賈政可不是一夫一妻,夜生活乏味的下等貧民。以王夫人之刻板個性,能把老公迷成這樣,一方面是娘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她當年的確容貌出眾。賈政能和她生出三個孩子,和趙姨娘生了兩個,明顯生育能力強于賈赦,但為什么沒有和其他妻妾生出孩子來呢?書中有記錄的賈政的妾只有周,趙二人。

但按照賈府規矩“爺們娶親之先都要先放兩個人在屋里伺候”,這種妾應比王夫人老些,周,趙二人應該不是??傻攘主煊襁M賈府后并無相關描寫,難道她們都死了嗎?曹公沒有寫,但參照興兒介紹鳳姐時說,賈璉原先“屋里何嘗沒有幾個人,她來了不到半年,都尋出不是來,打發出去了。”王夫人當年可能也干過類似的事情,只不過手段沒那么激烈,而且肯定是在生了賈珠,有了本錢之后恃寵而嬌做下的,所以也沒什么人怪她。賈母給鳳姐賈璉勸架,說小孩子們,“饞嘴貓似的”,“都打那時候過來”,想來古板如政老爺,當年也難免俗,只怕也有“削肩膀,水蛇腰”的美人勾引過,王夫人打金釧,逐晴雯時都說“我一生最恨這樣人”,又寫“此乃平生最恨者”,若非在這方面受過刺激,何至于如此敏感!當然,王夫人要保全自己賢惠的名聲,不得不給賈政安排兩個小老婆。

一個是安分的周姨娘,一個是潑婦趙姨娘。趙姨娘肯定不是賈母給賈政的,賈母很討厭她,整個賈府都沒人喜歡她。她應該是王夫人的陪嫁丫環,王夫人把自己身邊干練守禮的丫環打發嫁人,做自己的女管家,如周瑞家的,留下趙姨娘這樣的各方面無法與自己媲美的給老公,一方面不怕她得寵,另一方面也倚仗她的潑辣狹隘打擊其他姬妾,如同鳳姐利用秋桐,金桂利用寶蟾,是百試不爽的借刀殺人法。

等把情敵都打擊完了,這把刀自己的名聲和人緣也都毀完了,可以借機再把她“兔死狗烹”??蓢@趙姨娘傻人有傻福,連生了一女一兒,這樣一來,別說王夫人,就連賈母也不能奈他何。母憑子貴嗎!而且趙姨娘身上那股子市井氣比起王夫人來肯定另有一番魅力,所以賈政也真的被她迷住了,好在她是個萬人嫌,威脅不到王夫人的地位,所以也就勉強容下了。

再說王夫人與賈母的關系。賈母毫無疑問是全書中最有福氣的人。她嫁入賈府時應該是賈家上升的階段。丈夫代善是個帥哥,賈母曾說“這些兒子孫子就只寶玉象他爺爺”,可見也是個面如秋月色若春花的萬人迷。賈母與他感情很好,生了三個兒女。賈母年輕時管理家政很有才干,比鳳姐“還來得呢”,嘴巧心活,肯定也很討公婆喜歡。她雖沒讀什么書,也并不重視女孩子的文化教育,但她本熱鬧,有心胸,有品味,并非尚德不尚才的人。她不但能干,而且善于享受生活。她愛看仇十洲的畫,會“收拾屋子”,曾建議黛玉用霞影紗配翠竹,還幫寶釵選擇室內陳設,“保管又素凈又大方”,善于欣賞音樂,在元宵宴和中秋宴上就表現出對音樂欣賞的品味,對于無聊的言情小說也自有一番批評。異性喜歡互補性格,同性則是物以類聚。

賈母喜歡的人身上都有她的影子,比如鳳姐的精明,黛玉的詼諧,湘云的豪爽,寶琴的熱情以及鴛鴦的能干和晴雯的靈巧。她比王夫人顯然更脫俗更浪漫,王夫人剛嫁過來時性格肯定不入賈母的眼,而且也沒有賈母的才干,賈母又是個有一說一的人,可能有意無意也會說她兩句。王夫人具有鳳姐和探春的某些特點,但并沒有她們的口才和能力,因此只好少說話,賈母說她“木頭似的”,她倒真是藏拙,與寶釵掩蓋鋒芒的“藏拙”不同。

總之,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領導手下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王夫人總算忍過來了,后來賈母也比較疼她了,對于一個對自己忍耐,尊重又聽話的兒媳婦,誰還忍心罵她呢。相比起邢夫人,王夫人也算能干,老實,娘家又有地位,更重要的是,生了寶玉這么個“活龍”。賈母老了以后,家務交給兒媳,脾氣肯定也越來越好了。王夫人的地位直線上升,雖然賈珠之死給她很大打擊,但她很快就把自己的侄女王熙鳳嫁給賈璉以鞏固她在賈家的地位,保證在寶玉長大之前自己依然掌握賈府大權。王熙鳳倒也沒辜負她,對她比對自己婆婆親得多,而且又討得合家的歡心。后來她的女兒元春又做了貴妃,她在賈家的地位當然就更鞏固了。

王夫人與黛玉的關系又如何呢?多數人認為她不喜歡黛玉,所以阻撓她與寶玉的愛情。那么她為什么不喜歡黛玉呢?首先,性格不合,黛玉是風流靈巧,鋒芒畢露的人,與王夫人人生哲學不同。我上大學時看過一本報告文學,名字忘記了,是以前慈禧太后的宮女回憶以前生活的,她說慈禧喜歡的女孩應該是好處深藏不露,不要過于彰顯,應該是從內部隱隱約約透出光彩來,象珍珠一樣,若是表面光華閃爍刺目就不好了。我想這是眾多王夫人式封建衛道士對女孩的要求。其次,黛玉有很多明顯的缺點,身體不好,愛找麻煩要配藥;脾氣不好,多疑愛哭;而且還喜歡招惹寶玉,三日好了,兩日惱了,讓寶玉為她神魂顛倒,這是王夫人最恨的。

一方面寶玉是她在賈府呼風喚雨的最后本錢,振興家業的希望,不應執迷于兒女私情,另一方面,在愛情方面不如意的中年女性往往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她憎恨以黛玉晴雯等為首的與寶玉親密的年輕女孩子就包含了這種變態的醋妒心理。不過我還有一點看法就是,王夫人在了解黛玉這些特點之前就不喜歡她,確切說是有成見。

證據也在林黛玉進賈府這回,她頭一次見面就再三告誡林黛玉,跟別的姐妹們怎么玩都行,但對寶玉,王夫人說了兩次“休要睬他”。意思很明白:你別招惹我的寶貝兒子!眾所周知,這時黛玉是初進賈府,百般小心,還沒有表現出后來在賈母寵愛下使出來的小性兒,舉止也是穩重大方的,而且這時候也就十歲左右,古人發育晚,黛玉本來就長得有點營養不良,不會有尤物般引人遐思的外貌,何以王夫人要這般敏感?說她愛子心切吧,怎么不見她對寶釵寶琴等人說過這種話,她們更漂亮,而且進賈府時寶玉更大,應更避嫌才是。我的推測是黛玉長得象一個王夫人很討厭的人,王夫人后來討厭晴雯,就說她“眉眼有幾分象你林妹妹”,可見她是連黛玉的外貌也討厭的。其實黛玉的外貌應是惹人憐愛的,之所以讓王夫人看了刺眼是因為她象了王夫人很討厭的人。這個人是誰呢?最自然的推論是她的母親,賈敏。舊社會大家庭中婆媳不合,姑嫂不合是很正常的。

曹公沒怎么寫賈敏,小說剛開始不久,她就去世了。賈雨村評價黛玉時說“度其母不凡,故有此女”。我們由此可以推測賈敏是個怎樣的人。她是賈母最小,最寵愛的女兒,自然有著天仙般的容貌氣質,而且也象她的母親和女兒一樣,伶牙俐齒,有品味,擅于作樂,享受生活。她生在賈府鼎盛時期,真正“白玉為堂金作馬”的時候,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女。王夫人在與鳳姐商量抄檢大觀園時,提到“單說你林妹妹的母親,未出嫁時,是何等的嬌生慣養,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是千金小姐的體統!”又說自己“沒享過什么大富貴”,可見王夫人做姑娘時也沒有賈敏這么舒服。遙想當年王夫人初入賈府,承擔起管家重任,肯定是謹慎小心,生怕婆婆挑錯??吹劫Z敏雖與自己年齡相仿卻過著輕松嬌縱的生活,怎不羨慕加嫉妒。偏賈敏可能也是個口無遮攔的人,暗中得罪二嫂還不自知。

賈母疼愛她,不肯讓她過早出嫁,長期相處可能更加劇了王夫人與她的矛盾。李紈曾嫌林妹妹嘴刁,說:“只求老天保佑你趕明也得幾個千刁萬惡的大姑子小姑子。”這在李紈是句玩話,但可能王夫人以前在心中對賈敏倒真是這樣詛咒的??勺詈筚Z敏嫁給了出身清貴,才華出眾,前途無量的探花林如海,相比起瀟灑飄逸的林妹夫,賈政雖好讀書卻始終沒中,爵位也給哥哥賈赦襲了,幸虧皇帝賞了個官,而且平時雖養了群清客,卻沒真見他做過什么詩,比起林如海這樣的只能算附庸風雅。

林家雖不如賈家富貴,但林如海自立門戶,沒有公婆姑嫂約束,到任時攜夫人同行,何等風光自由!而且林如海對賈敏一往情深,賈敏死后立刻對女兒表白絕不續弦。封建時代得此一老公此生足矣??傊?,嫁給林如??烧媪钊肆w慕!王夫人對小姑子這番憤憤不平一生都無處發瀉,如今她女兒倒來了,你說能放過她嗎?

關于王夫人撮合寶玉寶釵,依我看她也是經過長時期的考察才決定的,而且一旦決定就立刻付諸實施。薛姨媽當然也愿意這事,但肯定沒有她姐姐做的有效率。寶釵的優勢在于娘家有錢,又是王夫人的親外甥女,健康狀況和能力為人都是拔尖的,而且很老實聽話,還總愛勸人學好。除了黛玉,還真沒人能和她抗衡。有她做寶玉的老婆,不但能讓眾人心服,還可以彌補鳳姐沒文化,身體弱的缺點,成為新一輪管家奶奶接班人。于是王夫人首先是博得元春的首肯,其次想辦法讓寶釵退出選秀,再想辦法讓寶黛分開,再逼死黛玉,等等。當然,她機關算盡,最后即沒能留住兒子,更沒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王夫人一生除了忙著保全自己好象沒干什么別的事,偶爾陪老太太打牌聽戲。她沒什么愛好,只念佛吃素,撿佛豆。她念佛是為了修來生還是為了贖罪,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更多是為了保佑她的榮華富貴吧。書中沒有她對自己罪孽懺悔的描寫,只在金釧死后她哭了一陣,其實是為了掩眾人之口,同時拿寶釵做個實驗,看不明真相的人會怎樣看待此事。得到寶釵安慰后,立刻就坡下驢,拿著寶釵善意的猜測做了自己殺人的借口。“雖然她的確是我逼死的,但只要別人不這么想就行了。”這就是這個偽君子的真實想法!所以以后到了抄檢大觀園時,就只見她肆無忌憚地攆人罵人逼死人,再未見她有絲毫的猶豫和手軟。

高鄂對王夫人好象挺有好感,直到最后也未讓她遭報應,晴雯變鬼只報復了她的不爭氣的嫂子,金釧死得那么冤也沒見鬧鬼,難道寶二爺祭她一番她就滿足了?真是莫名其妙。

第二篇:論語讀后感5000字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話有兩個解釋:一是晏平仲這人善于交友之道,與人相處時間越久,越讓人感到尊重;另一個解釋是晏平仲這人善于與人交往,與人相處越久,越對別人尊重。

對于第二種說法,我倒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話說浩然居士到這單位兩年了,與一些同事漸漸熟識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沒什么事,在一起閑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當時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記得以前看書,說有人給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有人說以麟對蔡,對仗不工整,曾國藩氣憤地說,蔡是靈龜,以靈對靈,有什么不工整?后來我查了字典,蔡字確實有龜的意思。

于是當時靈機一動。就拿他的姓名開涮,說知道蔡姓的來歷嗎?古漢語中,蔡是龜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說完后的結果嗎?對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歡而散?;仡^一想,這事確實是我不對,因為我犯了說話的大忌——沒有顧及人家的尊嚴。后來就找機會向這名同事表示了真誠的歉意。

語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寶劍,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俠仗義,可以鏟惡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拿到這把寶劍,他可能會隨意揮舞,一不小心就會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現金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對語言的重視,敏于事而慎于言這是對語言的態度。

在古代,有人主張干脆就少說甚至不說話,我想現在來看未免可笑。我們應當盡量成為語言的高手,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用,只是與人說話時要慎重,不論是單獨談話還是在眾多的場合,都切記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就像一個拿著寶劍的小孩胡亂揮舞!

另外還有一事要注意,中國人過去有句話講,熟而忘禮,這真是人的通病,我們對初認識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長,相互熟悉了,有時就無所顧忌了。其實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說話時都要維護人家的尊嚴,要慎言。所以要學人家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一點浩然也做得不好,說出來這些心得,與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經》上說: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不錯,古人所言不虛, 我們的社會并非平等,而是有貴有賤,有尊有卑。過去不是說三教九流嗎?就是說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衛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著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著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沒有貴賤之分

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么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

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于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與西方人相比,中國的尊卑意識更強。還記得有一位作家出國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軒昂的干著清掃工的活,清理著草坪;看見門衛不卑不亢地為大人物開門。覺得非常驚訝。其實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這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況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搶,能安身立命、養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這一點,我們真應當向人家學習。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干二凈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

(一)

以前剛讀《論語》的時候,最喜歡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幾句都忽略掉了。后來漸漸的發現,其實算算看,從志于學,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實修養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最后這句,從心所欲,不逾矩。

莊子里有一這樣段:惠施說有個大樹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沒有,說莊子的學說就是這樣,不被世人所容納。莊子說,你有這樣的大樹,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莊子的文辭非常美,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段話,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評一樣,大而無用。為什么這樣說?你看,樹可以找得到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其實嚴格來說,樹都很難找到這樣的環境——人能嗎?誰能離開其他的人獨自生活?誰也不能,就像電影《東方不敗》說得那樣,令狐沖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注1)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現實的社會又充滿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讓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種法律、風俗、禮數等等,這固然是社會所必須,但確實又讓人感到約束,于是生活中總有許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說的話而不能說,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吧。

對于這樣的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有幾種態度。硬是反抗,是一種,比如像有一句話說不自由,毋寧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種就是屈從,徹底放棄自我,完全隨順社會。再有一種就是逃避,比如陶淵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隱士。

浩然覺得這幾種態度都不如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鬃尤诉@句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為他既成就了內心的自由,又不違背世俗的規矩。

(二)

這句話也是許多藝術門類的高妙的境界。

拿圍棋來說吧:初學圍棋,一定要學定式,要背、要記各種變化,但圍棋手無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卻只能老老實實地用定式來應對種種變化。

但一個新手漸漸成了高手的時候,他可能有一天就開始自創新招了,開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開局就往天元隨手下一子呢。對于對手的招式,他不會背定式去應對了,他會分析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決定下在什么地方。這時,他會覺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許多定式上所沒有的東西,讓人大吃一驚。這時他就能體會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從心所欲的快樂。

但是這個高手繼續成長,也許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時,依舊是從心所欲、見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應對的招數,在別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數——而他自己卻渾然不覺,早已忘了定式。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學琴的人一定要練習種種姿勢,種種指法,這令初學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師在彈琴的時候,會時刻留心指法或姿勢之類的規矩嗎?不會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樂的美妙之旅了。但是,從別人的眼睛來看,他的指法不會錯,姿勢也不會錯。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的表現吧。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朋友,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須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

四、五歲了。記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當我二十四歲那年,忽然生了一聲病,急病,心律非???,而且非常難受。家里人驚惶失措,急忙送到地方醫院,大夫懷疑是心臟病,說觀察一晚上,第二天轉到本地最好的一家醫院去。我就躺的病床上,母親就在我身邊,那天晚上,她怕我出事,一夜沒有合眼,現在忘了當時的原由了,反正后來她說了那樣一句,孩子,你要挺住,要是你出了什么事,媽活著也沒什么意思了。我實在想不到平時很少言語的母親、總是對我很嚴肅的母親,會說出這樣的話。當時我才忽然間感受到,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在另一個人的心里,我,竟然是這樣的重要,我的生命,甚至就等同于她的生命,這個人就是我的母親。那時我的心里非常難過,我強做平淡的說,生死有命,要是我真有個三長兩短,您就當從沒有養過我好了。她,搖了搖頭說,你不要再說了,當時我沒有看到她流淚,但是我真的能感覺到閃爍在她心里面的淚光。

后來,我去了哈爾濱治療,快出院的時候,父親陪我去門口的一家藥店買藥,因為這種藥醫院也沒有,當時大夫開了三種藥,有貴的也有便宜的,父親到了藥店后,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貴的那一種。那幾天,父親正患感冒,成天咳嗽,我說正好你也買點感冒藥,他說行,于是熱情的服務員一會就把十多種的藥放到桌子上,可是父親挑來挑去,只拿了一盒止咳藥,其他的都不要。我說不行,光是止咳不行,得加上感冒藥,服務員也跟著勸,可是他很固執,就是不聽,匆匆就去交款了。我對服務員說,真不好意思,他這人太犟了。服務員邊收拾邊說沒關系,接著感慨的說,小伙子,我在這賣了十多年的藥了,據我觀察,大多數老年人給年青人來買藥,都是挑好的、挑貴的,自己買的時候,都是挑便宜的。那時我回頭看了父親一眼,他正走向款臺,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那時我忽然一下子想起了上學的時候學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愛總是那樣深沉含蓄。

所以我的感覺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所以有時我甚至感謝那樣的一次病痛,讓我能夠知道我的父母對我愛得何等之深。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第三篇:5000字名著讀后感

《紅樓夢》這部巨著,曹雪芹用細膩的筆調刻畫出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無不躍然紙上,個個栩栩如生。它以寶黛愛情為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

書中的林黛玉給人的感覺是愛妒和嬌癡的;而賈寶玉卻是近傻與真誠,特別是對人性的尊重,他和丫頭們之間并不全是主仆關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東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為愛喝酸奶的襲人留著酸奶。還有王熙鳳的機靈和奸狠,薛寶釵的沉著冷靜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這段人

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許多事都是無法預料,然而,面對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態度。譬如說,林黛玉的人生觀應該是比較灰暗的,因為她寄宿外婆家,本來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總喜歡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別人,她那愛妒的性格常常對別人說話不留余地。黛玉遇到傷心事,也總喜歡用眼淚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別人,喜歡盯著自己的”傷口”,而不是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寶玉,因為丫頭正在吵架而沒有給她開門而猜疑寶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獨自落淚,悲嘆自己。

我覺得黛玉這種性格不是很好,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先了解清楚,再下結論,而不是憑自己的單面猜想而過分地苛求別人,我想只有這樣,不愉快才會消失。

人生短暫,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意外出現,譬如:四大家族從興盛到衰敗,黛玉的死,寶玉的出家當和

尚等等,都是我們所料想不到的,對這突然而來的變故,我們是持逆來順受呢,還是樂觀,積極的態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運終結又是如何 而寶玉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對人生悲觀失望,采取出家當和尚的解決方法。也許,在當時,這是唯一樂觀地解決辦法吧,我們無從考證,但從某一角度上說,寶玉是反對當時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樣寬大,不著邊際。在這大海上,自己駕駛的小舟應該怎樣度過大海上的一風一浪,我想只有積極地迎接風浪的沖刷,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變成大船,經得起更大的風浪。

有一句名言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

閃爍。這就是《紅樓夢》向我娓娓講述的人生哲理。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為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 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郁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

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贊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于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卻帶著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并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為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 沒有認的!

再說說她的純潔和不著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于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么多,她讀《西廂記》是帶著對張生和崔鶯鶯執著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

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么讀這樣的書呢 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蓪毥憬隳?真的好嗎 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來到賈府,在這里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么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說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捍衛自己,這源于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說她”好一張厲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無足輕重的,既不掌握賈府的財政大權,又不管日?,嵤?,因此,丫鬟和仆人們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沒有人庇護她,面對落花又怎么不處境傷情;思念母親又怎不落淚葬花呢 別人

沒有這種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說她哭哭啼啼,說她病懨懨的身子,說她小家子氣……

還有很多很多,”襲人”“晴雯”“妙玉”“鴛鴦”“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平兒”……悉數這一個個娟秀的名兒,一位位畫冊里出落的女人,如何形容 她們生活在同一個囚籠,一樣的”有命無運”,一樣的任人擺布,時代擄掠了她們的自由。敢問濃縮事態萬千的榮國府,大觀園,可大得過棺材否 無限風光不過鎖住了一個時代的女人,鎖住了無數受壓迫的亡魂……

大觀園的女人,榮國府的女人,那個時代的女人。都修得了怎樣的正果 林黛玉的為情而死,薛寶釵的孤寂終生,王熙鳳的含恨長辭,賈惜春的青燈黃卷……我所領略過最完美,最徹底的悲劇!僅僅是女人的悲劇嗎 還是整個時代,整個歷史,整個人類的悲劇!折射的又是誰的思想

閱畢,竟無言以對,沒了想法。欲

哭無泣,實感空虛,好似被人將靈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寫出此千古絕唱 “還淚”之說,引出此風流孽帳。不知多少癡男怨女,夢斷紅樓,淚灑黃泉。曲盡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誰逃出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紅樓夢》實是夢一場,噩夢一場。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幸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凄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 若紈绔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

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第四篇:紅樓夢讀書筆記5000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文學史上,《紅樓夢》被稱為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中現實主義的高峰,其深遠的社會影響并不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以賈府為中心活動舞臺,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封建貴族家庭由盛至衰的發展過程及豪華奢侈生活的生動敘述與描寫,客觀而真實地揭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并明白無誤地預示了其無可挽回的覆亡趨勢。它以凄婉的愛情為主線,描繪了封建貴族階級的興亡史。其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其實也是他們的性格悲劇,當然也更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梢哉f,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里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其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但所有的人卻又都是封建王朝的陪葬品,上至享盡榮華富貴的賈母,下至任人蹂躪卻堅強不屈的鴛鴦,只是任她們誰都逃脫不了身在牢籠的命運。

作者對寶玉的出場描寫得完整生動。簡要概括一下就是這樣的:很早以前,黛玉早就聽母親說過,“有個內侄乃銜玉而生,玩劣異常”。如今又聽王夫人說,“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時甜言密語,一時有天沒日,瘋瘋傻傻,只休信他”。致使“黛玉心想:„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及至進來一看,這個被稱為 “混世魔王”的賈寶玉竟是個“神采飄逸,秀色奪人”的青年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這與黛玉“心中之寶玉”形成了強烈反差。作者的高明之處便在于,此時并未立即讓寶黛二人接觸,而是借賈母之口,先讓寶玉去見娘,以便換裝出來讓黛玉再觀察。果然,寶玉出來后裝束與前不同,面貌神情更勝黛玉先前所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 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當真是“看其外貌最是極好”。給黛玉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賈寶玉不愿受封建正統思想束縛,怕讀圣賢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祿,“不通世務”,盡管受到“世人誹謗”,卻我行我素。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初讀到這樣一個人,當然會不自覺地產生厭惡與反感,但仔細品味之后,其中的意蘊也就逐漸顯露出來。曹雪芹之所以要讓這樣一個任務成為貫穿全文的主線,就是要用他不羈的性格,追求自由的向往反襯整個社會制度的死板和對人們的制約。

他是大觀園里唯一的男子,亦是紅樓當中讓眾多女子心之所系的人。無論是“腹內草莽”,抑或“于國于家無望”,他卻是那個時代唯一始終著自己的原則不曾改變的人。他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他并沒有傳統男尊女卑的思想,而是真正將女子的地位提升到了與男子一般。厭倦走仕途之路,雖是整日在內幃廝混,卻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心,不受世俗世界的污濁。他愛林妹妹,因為林妹妹知他的心,從不說一些“混賬話”,所以也就注定了他與寶釵的婚姻不會長久。出家,出世,亦是尋求到的解脫。 林黛玉是紅樓夢當中最讓人心疼,也最讓人無法忽略的一個女子,緊是那“兩灣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就足以讓人永遠的將她記住。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也許很多人不喜歡她的嬌氣,說她小肚雞腸,心胸狹窄,但我依舊認為她是大觀園里最耀眼璀璨的一顆明星。我始終認為她的才情是無與倫比的,那是一種不沾惹世間俗氣的美,讓人不得不為她而心動。她有屬于她的驕傲,卻也有屬于她的自卑,這樣的出身決定了她這樣的性格。她沒有寶釵的世故八面玲瓏,也沒有湘云的大咧男兒氣,有的是特屬于自己的女兒柔腸,對自己感情的執著與堅持。她的清高,她的脫俗,注定與這個污濁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也正是由于無法與這個社會的融合,造就了她悲劇的開始。盡管黛玉她的一生注定與眼淚相伴,但依舊不曾后悔讓她來到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了她,大觀園里的落紅有人葬了。那片片落紅似殘陽余暉,似黛玉臨死前口中吐出的鮮血,刺目,難忘„„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后,工于心計、精于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贊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于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卻帶著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并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為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 沒有認的! 再說她的純潔和沒有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于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么多,她讀《西廂記》是帶著對張生和崔鶯鶯執著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么讀這樣的書呢 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蓪毥憬隳?真的好嗎 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她純潔,天真,不諳世事復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嘆只嘆那舊社會的大網給了林妹妹太多的壓抑和沉悶,嘆只嘆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卻不能在一起,美麗的黛玉卻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上天給她的最大恩賜是留住了她的美麗,盡管帶了些凄涼。林妹妹不是只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薛寶釵是金陵十二釵之一,出身于皇商世家,家中擁有百萬之富。她不僅舉止嫻雅、豐姿秀美,更是通情達理,隨分從時??梢哉f是封建制度成功的塑造出的一位大家閨秀。

寶釵雖不是主角,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熱衷于“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談講談講仕途經濟,被寶玉背地里斥之為“混帳話” 。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夸贊。她掛有一把鏨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薛姨媽早就放風說∶“你這金鎖要揀有玉的方可配”,在賈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辦下,賈寶玉被迫娶薛寶釵為妻。由于雙方沒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賈寶玉又無法忘懷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當和尚去了。薛寶釵只好獨守空閨,抱恨終身。

她是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任金釧兒跳井,任尤三姐自刎,她都可以完全無動于衷。但就是這樣一個冷美人卻也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無論她再怎樣的隱藏,也終究無法完全遮掩住她身為少女的情愫。寶玉挨打,她忘情吐露情思;春季游園,她不禁撲蝶嬉戲。在寶釵的身上我不由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她可以當著黛玉的面求母親成全黛玉和寶玉,卻又在私底下惦記著自己的金石玉緣,最后甚至在黛玉病危,寶玉癡傻之時假冒黛玉與寶玉成親。但那又如何,最終還是要成為孀婦。有時覺得,與黛玉相比,她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黛玉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可悲,亦可憐!

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個道具,神為免此一難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寶釵一身的幸福。懷了身孕,便離她而去,就像是被丟棄了一般。不僅是被寶玉丟棄,還是被所謂的神丟棄,利用完了的丟棄品。她為此孽債而生,歷經人生滄桑疾苦,終不能得一美滿結局。面對命運人是多么卑微,況且是這封建的社會終以微不足道的女子。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強者,她從不再人前與人為難,不與人正面起沖突。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為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為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 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偽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自愿,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么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許是家境關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后,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 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為將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后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王熙鳳亦是金陵十二釵之一,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為賈府的實際大管家。她高踞在賈府幾百口人的管家寶座上,口才與威勢是她諂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權力與竊積財富是她的目的。她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雖然賈瑞這種紈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設相思局”也可見其報復的殘酷。 “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也被王熙鳳以最狡詐、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稱:“我從來不信什么陰司地獄報應的,憑什么事,我說行就行!”她極度貪婪,除了索取賄賂外,還靠著遲發公費月例放債,光這一項就翻出幾百甚至上千的銀子的體己利錢來。抄家時,從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萬金和一箱借券。王熙鳳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加速賈家的敗落,最后落得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雖說這本書字里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著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凄涼,越覺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都t樓夢》是歷史性的悲劇,通過對封建豪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從輝煌到腐敗的過程描寫,揭露了封建貴族家庭的極端腐朽,展示了它無可挽回的墮落和崩潰,以及必定滅亡的命運,但是造成這個悲劇、造成這個滅亡的社會,是需要我們去深思的。

第五篇:《暗室之后》讀后感5000字

章力生

《暗室之后》出版以后,蒙神賜恩,不脛而走,各國譯文,已十余種;中文譯本,現已五版;英文原本,則由慕迪出版社出版。此書所以風行全球,據大布道家葛培理氏推薦此書時說,乃是因為“上帝的靈藉著此書說話。”而據本書著者親口對余面稱,則謂“此書乃是圣靈親自的作品”。故其感力之深:自是不同凡響。余在七年以前,曾讀此書;今夏訪問蔡姊妹之后,特再重讀;溫故知新,感悟益深;爰撰此文,以餉國人。

蔡女士出身名門望族,她的父親,曾任江蘇的封疆大臣,顯赫一時。但這并非依靠上祖的余蔭,因為他的祖父游宦廣東,很早即歿于任所;據其父自述,自幼伶仃孤苦,努力掙扎,讀書則請不起先生,買不起書籍;要經過嚴暑烈日,風雨霜雪,往數里外向親友借書。白天須勞力做工,糊口養家,只有在晚上疲乏的時候,在微弱暗淡的小油燈旁,埋頭苦讀,并且因為書是向人借來的,還要趕著抄寫;天寒手凍,執筆為艱;夜深饑餓,就從飯籃里抓些冷飯充饑。(見原書第一章)如此發奮苦學,始得脫穎而出,飛黃騰達,成為一時的權貴。他們南京的住宅,乃是仿照北京的頤和園造的;他們的廚房,有十五個廚師,另外還有一位總辦。蔡氏兄弟姊妹,自幼各人有兩個仆從,終日隨侍看顧;正是養尊處優,享盡榮華富貴的福樂。但是一個家庭,茍不敬畏上帝,信奉基督,一切榮華富貴,僅是鏡花水月,不能永保真正的平安喜樂。而正相反的,“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蔡家的榮華富貴,只是養成了他們子孫的驕奢淫逸,制造了家庭的煩惱愁苦。這些慘痛的經驗,使蔡女士深深體會到虛浮的榮華,乃是痛苦的根源。她的姐姐,都是嫁給有財有勢的名門望族,卻都常常帶著眼淚回家;她的三哥,雖娶了滿清名臣李鴻章的孫女為妻室,竟作了最兇惡的流氓和盜匪!(見第五章)蔡女士亦終日悶悶不樂,沒有平安;無論其父母如何寵愛,教她看戲打牌,甚至飲酒作樂,都不能使她得到安慰。(第六章)因此常懷厭世之心,并想出家修行,到鄰近庵里,去作尼姑。(第五章)。

但是,蔡女士皈依基督之后,生命便有奇妙的改變。以往的榮華,轉眼成空,且變愁苦;而她在主的里面,卻能從患難中得到平安,從苦痛中得到快樂。當她最初皈主之時,她的母親,放聲大哭;她的兄姐,則冷嘲熱罵,無端奚落,百般侮辱。她雖備受逼迫,卻能逆來順受,不加爭辯;只是藏在主內,一心祈禱,非但毫無煩怨恨,而且充滿喜樂平安。于是主在異象中向她顯現,使她看到頭戴荊棘冠冕,手有釘痕,為我們的罪孽,代死十字架的救主;(第七章)使她效法基督,跟隨她的腳蹤,甘心樂意,忍受苦難,為主見證。(參看彼前二18-24)后來她果然患了一種諸醫束手,百藥罔效的奇病,陷在嚴重的試煉痛苦之中。(第十五章)繼以中日之戰,流亡上海;她的誼母李曼女士,又被囚在日本人的集中營,她只身住在上海黃家沙花園一間舊屋的閣樓上,身邊既無親人,又無仆役,飲食起居,無人照料,常常吃些餅干咸菜;而且轉輾床褥,不能稍見天日,不能自由行動;她只得學習在地上爬動。(第二十章)此種狼狽凄慘的情況,倘使和以往在南京住在頤和園式的高貴的府第之內,仆從隨侍,養尊處優的生活,互相對比,照常人之情,當不禁唏噓嘆息,有不堪回首之感;但她卻學會了一個秘訣,無論在什么景況,都可以知足,而且靠主大大的喜樂。(腓四10-12)主亦常在她禱告中,安慰她說:藏在我里面,我帶你過去(第二十章;參看詩篇二十三4)。

自一九三O年起,蔡女士一直是在病痛黑暗中度日。當病發之初,房屋轉動,好像天翻地覆,日光刺目,烈如利刃;周身火燒,雖在嚴冬,熱如炎暑;指裂見骨,痛入心臟。據中外專家診斷的結果,認為三天之內,必定要死;家人親友,都為她準備棺木,和一切后事,只有她的誼母李曼女士,一心祈禱,沒有絕望。(第十五章)此時主又讓她看到一個異象,有一頂美麗的冠冕,向天堂上升;又聽到悅耳的歌聲,她以為這必是歡迎她歸回天家。但是主在一個聲音里曉諭她說:不是,不是歡迎,乃是訓練!(同上)所以,蔡女士不但過了“三天”的壽延,而且已經過了三十多年;她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于此可見,我們的生命,并不是在醫生手里,完全乃由上帝掌管,而苦難臨到我們,亦有主的美意。蔡女士的奇病,乃是主對她的殊恩,要藉此訓練她的靈性,要大大的重用她,為他作美好有力的見證。一般親友,不明此理,不認識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以賽亞五十五8-9),常常以同情的態度去慰問她,以為她在暗室中非常孤單痛苦;但是蔡女士總是告訴他們她并不孤單,說:主是我永久的伴侶,真正的恩友;我是暗室之后,他是我光明之主。(十五章)她深切相信,而且的確看見,在黑云之上,仍有日光照耀。(十九章)神的光,從未離開她,而且時常照耀她,引導她。當她離開上海之先,主曾確確切切給她指示,曾在三個晚上明明白白的繼續對她說:女兒,你的忠貞救了你,到平安之地去吧!(二十二章)更奇妙的,神引導蔡女士去的地方,其地名乃為賓州的“樂園”(或稱“天堂”),真是名符其實,不可思議!

在這里,我們當認識一個重要的道理,真正“平安”的前提,乃是我們對主的“忠貞”?,F在世界**,人心惶惶;異端邪說,迷惑世人,甚至圣徒的愛心,也漸漸冷淡;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但主曉諭我們:“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二十四3-14;參看提前四1;提后四3-4)我們生在這邪惡悖謬,動蕩不安的世代,當從蔡女士身上,認真學習“忍耐”的工夫;并愿神大大重用蔡女士的見證,使我們從她的堅苦忍耐中,切實學到“忠貞”的功課!

蔡女士的忍耐忠心,乃是她見證有力的主因。當她起初皈主之時,不但備遭她兄姐的冷嘲熱罵,百般侮辱;而且她的婢仆侍女,也竟對她竊議冷視;甚至許多小孩子見了她也躲避遠離,當可想見其處境之孤單痛苦。但她卻默不出聲,一心祈禱;并且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樂。她的八哥,即因此驚奇,深受感動,從而皈主。其次,她幾十年的長期病痛,實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她仍堅定持守,不怨不疑,信靠順服,深信主必給她安慰,賜她平安。當她形影不離的唯一親人,誼母李曼女士,被解送入集中營的時候,她仍能處之泰然,安祥如常;因此大大感動一位信仰佛教的林夫人(前清名臣林則徐的孫女),使她悔改,皈依救主。(第十章)最后連起初攻擊最烈,撕破圣經,拒絕福音,敵對基督的六哥,也終于大為感動,忽然自動召集家人,在闔家驚疑,不知所措之中,當眾宣稱:“我對你們有一個宣告,就是我多次看見七妹,她如何忍受她的痛苦,現在我可以看出有種力量在支持她,這力量僅能解釋是從神那里來的;所以我決定相信神是一定有的;我讀了圣經,也清楚知道我是個罪人。故我已接受基督做我的救主,求她赦免我的罪。從今以后,我愿永遠跟隨他。”結果,蔡家大小五十五人,都悔改歸主,做了神的兒女。(第二十一章)這種奇妙見證的力量,決非口舌頌主,心卻離主,(參馬太十五8)徒具敬虔的外貌,而無敬虔的實意(提后三5)的傳道人所能幸致;實乃她多年忍耐忠貞,順從圣靈所結的果子。

我們從蔡女士的見證中,在許多地方,又看到真神的大能,足以勝過魔鬼的作為。第一個神跡,是她母親的戒煙。這和著名的席勝魔戒煙故事,可以先后輝映(查席勝魔的傳記,已由內地會印有專書,在倫敦出版。)

當革命以后,我國政府,禁止人民吸食鴉片;蔡母怕犯國法,亟想戒煙,但卻無有效辦法,精神肉體皆極痛苦。蔡女士每晚為她禱告,有一天晚上,其母見到一個異象,就是耶穌站在她的面前,將他榮耀之光,遮蔽著她。這乃是她母親得勝的奧秘,旋即把她多年的煙癮,順利的解除;并且歸依救主,成為新人,充滿喜樂,忠心事主,判若兩人;蔡家百余年來所拜的偶像,從此遂被粉碎。(第八章)第二個神跡,乃是醫治她表妹的瘋狂。有一個夏天,她的表妹忽然發了瘋,十幾天拒絕飲食,而到水溝里去找小蟲吃,因此被家人用鐵鏈綁起來,但是邪靈在她身上竟能把鐵鏈掙斷,臉上顯出猙獰可怕的怪相,散發披頭,在酷暑的時候,穿了嚴冬的棉襖棉鞋,她看到蔡女士,即不停地喊叫:七姐的耶穌救我……蔡女士乃當眾人面前,奉主耶穌的圣名趕鬼,她便立刻撲倒,那力能掙開鐵鏈的邪靈,就立刻離開了她,她從此便聽話,恢復原狀,后來還進了圣經學校!(第八章)第三個神跡,乃是她六姐的長子,永健的得救,她本是生長在仕宦世家,只因其父早年謝世,缺乏管教,竟變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流氓和盜匪,卒至被捕入獄。后來佯稱悔改,請蔡女士保其出獄;誰知出獄以后,并未悔改,雙目兇狠,怒氣逼人,在房間里貼上許多標語:死母親,死經理,殺弟弟……把門房踢成碎片。他的老奶媽為之痛心疾首,認為一生一世從未見過這種兇惡的流氓,如果能夠悔改,她全村的人,都要相信耶穌。但蔡女士卻并不沮喪,只是一心祈禱,竟能藉著主的大能,命令他抄寫福音單張;以后便回心轉意,并且開始學寫短文,送報發表。過了兩年,便考進大學,從懶惰變為勤學,揮霍變為儉約,粗魯變為安靜。……最后流淚向母親認罪,并接受主耶穌基督做他的救主。(第十四章)

從蔡家的背景,可以反映出中國家庭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而且那些困難的問題,都非政治或教育的力量所能解救?;浇滩⒎浅橄蟮恼軐W理論,亦非空洞的倫理體系,而乃為活潑常存的“生命之道”?;揭d,不僅是個人靈魂得救重生的恩主,而且亦是社會國家改造復興的生力。從教會的歷史來看,斯干的那維亞半島諸國,在未信奉圣道之前,迷信邪神,每年須殺九十九人,獻為活祭。且人民嗜殺好戰,憎惡和平,以流血為榮,忍耐為恥,視仇恨為美德,仁恕為罪惡。淫亂成風,廉恥掃地,人淪禽獸,無惡不作。復查英國十八世紀,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德墮落,在當時歐洲乃為一最無希望之國家;但自衛斯理宗教復興運動以后,英國政治修明,得免革命流血之慘禍,而其政治社會,科學文化,國民道德,均呈突飛猛進之象,即或不信基督的唯理主義的史家,亦均承認之史實。(參看拙著原道,一三六至一三七頁)主耶穌基督降世,上帝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翰壹書三8)魔鬼雖遍地游行,想吞噬世人;(彼得前書五8)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因為我們的救主,已經戰勝世界,(約翰福音十六33)“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翰壹書五4-5)我們看到神在一個弱女子——蔡女士的身上所彰顯出來的不可思議的勝魔大能,當益堅固我們對他的信心。

復次,《暗室之后》的主角,雖是蔡女士,但是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我們不可忽略的,乃是五十余年來和她同走天路,她的誼母李曼瑪麗女士。李曼女士的父親李曼查理赴華開荒布道,初抵南京,因為當時國人閉關自守,不與外人往還,他租不到住所,只好睡在他人檐下,后來其母在南京創辦一間女學校,最初招生,幾個月都無人報名;后來有了一個學生,又不肯讀書,第二個學生,則為學校門房的女兒。但基督徒不看環境,只是仰望基督,后來到了李曼女士時代,竟有一千六百余名的學生;蔡女士即為其中之一。(第四章)李曼女士給蔡女士最初的印象,便是態度安祥,聲音溫和,心中充滿了平安,里面有光和沉靜的力量。(第六章)這是傳道人首應學習的屬靈功課。誠于中則形于外;慎勿令人一見,便拒人于千里之外。她真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五22-23)滿有基督的榮形。李曼女士,不僅有溫和的性情,且復有堅強的信心。蔡女士得病以后,中西名醫,完全束手;(詳見上文)只有李曼女士,信心不移,從未絕望;恒切祈禱,日夜看顧,數十年如一日。更難得可貴的,李曼雖系一弱女,卻能臨危不懼,從容應變。當一九四三年,她被囚于集中營之前,在大難臨頭,百務待理,萬事壓心的情況中,招待接見源源不絕往訪的賓客,從未一次向人表示她是太忙或是太累。臨行之時,情態安祥,面呈笑容,使上文所提到的那位信佛的林夫人非常驚奇的說:“沒有哭叫的,沒有暈倒的,僅僅一點微笑和一個禱告,她就這樣到監牢。我實在一生一世,從未見過這種情形。什么宗教有這樣的力量,能夠使她在這種環境中有笑容。結果使林夫人歸依了基督。(二十章)她在集中營受盡磨難,消瘦了四十磅,縮短了五英寸;而且背脊受傷,隨時有拆斷之虞。(二十章)但李曼女士出營以后,竟不顧惜她自己以往所受的痛苦,她雖余傷未痊,十分虛弱;但竟舍己為人,仍復忍受勞苦,一面留心看顧蔡女士,一面還孜孜不倦,從事編印“注音符號的新舊約圣經”。此乃對于我國福音傳揚,教育普及,有極大貢獻的百世之功!誠如蔡女士說:她安安靜靜應付一切困難,解決一切難題,完成一切事工;她的愛心,和鐵一般的意志,幫助我行過死蔭的幽谷!(二十章)

蔡女士在此書的結論中說:我確實在患難中找到了平安,在痛苦中得到了喜樂,在黑暗中得到了亮光。(二十二章)著名布道家葛培理氏在推薦此書時說:在苦難的洪爐中,蔡女士發現了鍛煉心靈的秘訣,在病痛的暗室中找到了世界的真光。這正足以證明在基督里的信心,實足戰勝人生途中任何不測的變化,一切不利的環境,而疾病的打擊,逼迫的痛苦,以及一切社會的病態,都要在基督無比的權能之前,望風而靡;好像黑暗在光天化日之下,完全消逝。尤足證明,基督耶穌實在力足拯救一個偉大苦難的民族?,F在陷于莫大痛苦和黑暗里的中國民族,如能有蔡女士那樣偉大熱烈的信心,也能和她一樣在黑暗中找到唯一的亮光與希望!(見本書卷首葛氏弁言)

主耶穌是“世界之光”;(約翰福音八12)“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啟示錄十九16)主耶穌親自宣稱:“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十六33)使徒約翰說:”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約翰壹書五4-5)親愛的讀者,你已經重生在神的國度里沒有?你已經信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沒有?你已經得到了這一個戰勝苦難,戰勝黑暗,戰勝世界的力量沒有?

一九六二年六月于美國

哥敦大學神學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機關黨建2019年計劃下一篇:路政大隊解說詞2010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