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程

2023-06-03

第一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

黨課講稿

在上課之前呢,我想考一考大家——“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哪一年?”

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建立已有93年。如果作為一個人來說,我們要說他老了,九十幾歲的人了能不老嗎?但作為一個政黨,他仍然保持著青春和活力,仍然具有小伙子的魅力,小姑娘的靚麗和成年人的穩重。否則,我們不會有這么多的青年都想加入到黨組織中來,包括在座的你們,對不對?今天,無論我們是抱著什么目的來參加黨校培訓,既來之則安,就要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黨,黨的執政地位是怎樣來的,一路走來,我們的黨經歷了哪些挫折又積累了哪些基本經驗和教訓。這些問題我都希望能一一給以解答,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側重;再加上我資歷尚淺,積累有限,講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黨是如何成為執政黨的。

一、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為什么這樣說,從社會性質上來講,我們都知道,近代的中國是一個雙半社會,哪雙半?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樣的社會性質就決定了我國在近代史上,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這兩大任務中,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解決獨立、自由民主、統

一、富強的問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解決前一個任務,中國近代史上的各個階級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無論是洋務運動的自強也好、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運動(維新變法)也好、舊式的農民戰爭(義和團運動)也好、資產階級革命派所進行的暴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好,雖然慷慨激烈,卻由于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種種方案,卻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雄辯地證明,時代變了,國情不同,歐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在近代中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以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提到了重要日程上來。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的黨是在怎樣誕生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大會,即中共一大,確定了黨的名稱,通過了黨的綱領即奮斗目標,即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3名黨員,時隔93年,如今中國共產黨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擁有8571萬黨員的世界大黨,生命力之旺盛可見一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大召開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上海法租界,一個是浙江嘉興。為什么會有兩個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中共一大是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開幕。會場設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的住所內。7月30日晚上8時許,會議開始不久,一個穿灰色長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李住所,朝室內的各位代表掃視了一周,然后就含含糊糊地說要找王主席,找錯了地方,然后轉身就匆忙離開了。這一男子的突然闖入引起了代表們的注意,具有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警覺到這個人一定是巡捕房的密探,當機立斷建議會議立即停止,大家趕快離開,只留下李漢俊、陳公博兩人。果不其然,代表們撤離十幾分鐘后,法租界巡捕房開來兩輛警車,巡警迅速包圍了李漢俊的住宅,并對李宅進行了搜查。由

1 于代表們警惕性高、撤離及時,巡捕房的這次搜捕無果,但是他們依然在房子四周布下了暗探,繼續對這所房子內的情況進行監視??梢姰敃r的局勢有多緊張。

當晚12時左右,大部分一大代表集中在李達的住處,商討下一步代表大會如何進行的事宜。大家一致認為,上海的風聲太緊了,不能再在上海繼續進行。在場的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會議可以轉移到她的家鄉——浙江嘉興繼續召開。因為嘉興南湖游人不多,環境幽靜,而且距離上海又不遠。這個意見立即被代表們采納,并且確定會議要抓緊進行,不宜拖延。于是,第二天代表們就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開了最后一天的會議。也就是說,要不是因為這條船,我們的黨從誕生之時就夭折了??梢?,我們的黨并不是歷史的寵兒,她從誕生那天起就是經歷了波折的。在她成立后的幾十年之中,更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血與火的磨難和考驗,僅大的就有三次。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講解一下在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性會議,看看我們的黨在革命的危機關頭是如何讓轉危為安的。這三次轉折性會議依次是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在接下來要講的三次轉折性會議中,我都是從會議背景及原因、會議內容、意義這三個視角來加以闡述的。首先,我們就來看一看八七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及原因。

(一)第一次轉折性會議:八七會議

1、召開背景及原因:

○從組織上看,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在汪精衛分共后,瞿秋白和鮑羅廷去了江西(鮑由于蔣等人的清共,被召回蘇聯),周恩來、李立

三、張國燾又先后奔赴南昌,策劃南昌起義,這就使中共中央領導機構成了一個空架子,需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另外一方面,國民革命中的國共合作破裂后,國民黨血腥鎮壓共產黨人,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活動,而且黨的許多基層組織或遭到破壞,或陷于癱瘓,很顯然,要恢復這些組織,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饛乃枷肷峡?,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一直對國民黨妥協退讓,走了右傾機會主義的路線,國民革命的失敗證明這種路線是錯誤的,而且大革命失敗后,黨內一些人對革命開始悲觀失望,表現出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同時,這也是共產黨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現,缺乏革命的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這些都表明共產黨需要及時制定新的革命路線,才能領導革命繼續進行。

○從外部環境來看,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也主張盡快召開會議。

2、轉折的標志: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這是在革命遭受失敗的關頭,為審查和糾正過去的錯誤,確定新的革命方針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八七”會議前夕,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必須確定在新的形勢下所應采取的方針、路線、政策,必須對過去的斗爭進行總結,以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這是關系到一個政黨生死存亡的大事。

3、會議主要解決了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系統地批判并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機會

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會議由瞿秋白、李維漢主持),成立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選出了由翟秋白、李維漢、蘇兆征(當時為了強調工人在共產黨中的成分,蘇兆征加入了領導層)等組成的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毛澤東、周思來等

2 為政治局候補委員。第二,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會議指出, “現在中國革命的根本內容是土地革命”,中國共產黨必須領導農民來解決土地問題。會議規定“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土地”,“沒收一切所謂公產的族祠廟宇土地”,“對小田主則減租減息”并吸收了大量的貧農雇農、破產農民到隊伍中來。會議強調把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結合起來,批判了右傾機會主義者在武裝問題上的錯誤,提出共產黨現時最主要的任務是“有系統的、有計劃的、盡可能的在廣大區域中準備農民的總暴動”。會議通過了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的計劃,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就是在這個時候,毛澤東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個論斷,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須知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簡言之就是“槍桿子里出政權。”

了解了八七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原因及內容,再來分析它召開的歷史意義就非常容易了,簡單來說就兩點:

4、意義: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要會議,它在中國革命遭受嚴重 挫折后,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①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②確定了黨在農村領導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的斗爭方針。它給正處在思想混亂(認為這時期革命不能取得成功了;并且意志消沉)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八七會議還是我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它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第二次轉折性會議:遵義會議

1、會議背景及原因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與前四次相比,同樣是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為什么這次不能取得勝利?主要是更換了領導人,在錯誤的領導、錯誤的方針、錯誤的政策指導下,使其失敗。怎么理解?

其一,是因為這次更換了領導人,第五次反圍剿毛澤東被排斥在外,失去了兵權,同樣,周恩來和朱德也被排斥在外。而掌握兵權并進行指揮的是一個不懂中國情況的外國人李德(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就像農村的俗語:趕面棒當吹火筒,一竅不通。李德自稱是總司令,而總政委博古又是對李德言聽計從,所以,這次“反圍剿”戰爭怎么不失敗。

其二,錯誤的方針政策:一是采納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前4次反圍剿我們都是把敵人引進我們的根據地,我們是人熟地熟,同時當時還有地下黨員傳遞情報,里外呼應,我們必然會打勝戰。而第5次圍剿是敵人分幾路進攻我們,我們就分幾路進行正面阻擊,這樣的戰術不利于我們打游擊,是一種冒險主義。二是防御中的保守主義。敵人分六路進攻,我們就分六路把守打陣地戰,陣地戰不是

3 紅軍的強項,而我們的強項是游擊式的運動戰,這樣肯定守不住,最后只得撤回江西瑞金,進行逃跑。三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中央紅軍總共86000多人,全都表現出逃跑主義:并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轉移時除了壇壇罐罐外都讓農民擔走,連印刷報紙的機器都一并抬走。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紅軍雖然突破了蔣介石圍剿紅軍的前三道封鎖線,但那都是蔣介石的雜牌軍,很多與中共有一定關系,并鳴槍配合我們,所以我們能夠成功突圍。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而組建的第四道封鎖線對紅軍來說卻很難突破,我們的隊伍損失很大,尤其是湘江戰役,它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具體說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由紅一軍團過湘江阻擊敵人,紅八軍團掃尾,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掩護中央機關過湘江,當時正好遇到日軍的飛機在天上,對我們是實行了狂轟濫炸,炸得我們的士兵成批地死在湘江,那叫一個血染湘江啊!由于敵強我弱,再加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致使紅軍突破湘江時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央紅軍在此次戰役中的損失大概在三萬人以上,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為4萬余人,董振堂、陳云的紅五軍團損失過半,劉少奇、羅榮桓的紅八軍團和少共國際師在戰斗中幾乎全軍覆沒。紅軍的鮮血染紅了整個湘江。

湘江戰役的慘重損失使黨和紅軍的許多領導人和廣大干部戰士認識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紅軍戰略轉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貫徹執行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的結果,于是強烈要求改換領導,改變軍事路線。這就使會議召開有了群眾基礎。

其次,領導層的分化。中央有幾個領導人在經過這幾次戰役之后,開始從左傾錯誤轉到正確的路線上來,尤其明顯地是張聞天和王稼祥。王稼祥(政治部主任),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后也覺悟起來了。他當時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腹部中彈,在第五次“反圍剿”時被收在收容所(專門收留傷病員)成為收容隊員,而毛澤東也因得痢疾拉肚子成為了收容隊隊員,在長征的時候兩人都只能睡在擔架上,毛澤東就使趁這個機會給王稼祥做思想工作(俗稱洗腦)。毛澤東將自己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總結出的經驗教訓詳詳細細地給王主任講了個遍,苦口婆心地指出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開始以來中央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王主任聽后覺得毛澤東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站在了毛澤東這邊,反對博古、李德的錯誤方針。同時,周恩來、朱德與博古、李德的分歧越來越大,也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

湘江戰役后,中央大部分領導人對于中央軍事指揮的錯誤問題,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見,只有博古、李德等少數頑固派堅持“左”傾錯誤。在這種形勢下,召開一次政治局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糾正領導上的錯誤的條件已經成熟。同時,中央紅軍攻占遵義,把敵人的幾十萬追兵拋在烏江以東、以南地區,取得了進行短期休整的機會,也為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提供了必要條件。

3、會議內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五次反 “圍剿”的經驗教訓。

遵義會議解決了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

4 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軍事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組織上,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后又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指揮軍事的“三人團”。

這里有一個笑話:前面我們都提到了,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也就是說是個外來漢,聽不懂中國話。李德在參加遵義會議時,就坐在房間門口的矮板凳上,由于與會的大部分領導人都反對李德的軍事路線,站在毛澤東一邊,所以會議開始后大家也都沒咋搭理他。當時他就坐在矮板凳上眼巴巴地看到大桌子上坐的領導們討論得熱火朝天,甚至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曉得他們爭的究竟是什么,就像丈二的和尚,完全摸不著頭腦。于是要求他的翻譯伍修權幫他翻譯,伍修權也是站在毛澤東那一邊的人,對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和紅軍戰略轉移途中所作出的錯誤軍事指揮很是不滿,于是死活都不給他翻譯。氣得李德是咬牙切齒,但氣歸氣,氣半天還是聽不懂他們究竟講的是啥子。于是只能在那兒抽悶煙耍,他一桿接一桿地抽,會議結束后,只見他面前的煙頭像銀河的星星一樣密密麻麻地鋪了一地。氣了半天不打緊,結果會后他還被告知取銷了他在中央紅軍的軍事指揮權,你說他與不郁悶?!

4、意義: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復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最后,我們在來了解一下中共歷史上的第三次轉折性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會議背景

1、政治上:提出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并沿襲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

2、思想上: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當代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最后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76年10月6日,毛澤東接班人,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聯同中共元老葉劍英、李先念及在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所支持下,在中南海懷仁堂拘捕了四人幫,四人幫被隔離審查,結束十年文化大革命。10月7日,華國鋒被選舉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但華國鋒還是覺得地位不穩。為了鞏固自己毛澤東接班人的地位及穩定局勢,提出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很顯然這個方針是錯誤的,因為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要不然就不會出現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大**。并且,華國鋒并沒有從文革中吸取教訓,依然以階級斗爭為綱,意圖延續毛澤東時代的方針路線,并欲藉“兩個凡是”阻止老一輩政治家復出。后期華提出要繼續進行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及展開批判四人幫運動,但批鄧運動不得人心。1977

5 年,鄧小平在“永不翻案”保證下和部分中共元老支持下復出,同年7月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恢復四五天安門事件后被撤銷的一切職務。鄧小平復出后,對于平反冤假錯案有了進一步進展。但由于受到兩個凡是限制,大量案件未得到解決,,例如震驚中外的四五天安門事件。// 1978年,局勢開始轉變,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后期新華社亦轉發了這篇文章,《實踐》一文在全國各地產生巨大影響,全國展開一系列討論,令長期受到蒙蔽、愚弄、迷信的人們思想解放,導致“兩個凡是”開始被人們懷疑攻擊。在此背景下,需要召開一次討論,謀求解決辦法,于是,中共中央決定召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了思想準備。

二、主要內容

● 思想上: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在會上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及時果斷地把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其中,會議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會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中國開始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

三、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第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經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為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6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我們知道,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所以,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當然,會議還是肯定了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但是著重強調了要從科學體系上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兩個凡是”。否則,黨和國家就會失去生機,就要亡黨亡國。

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全會討論并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全會針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壞的情況,指出: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在人民內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實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壓制、打擊手段。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些決定對現在我國的法制建設依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第三,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全會還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全會提出了當前發展農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將《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等文件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這個文件在經過修改和充實之后正式發布,接著一些重要的農業方面的文件相繼制定和發布施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的進程。

第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全會認真地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肯定了1975年鄧小平受毛澤東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績,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對“四人幫”干擾破壞進行的斗爭,肯定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門事件的革命性質,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文件”。會議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結論,肯定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貢獻。

第二篇: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

◆中共歷次會議(重點放在內容,地位,影響) ◆中共自身建設(思想建設,政權建設等) ◆中共領導經濟建設(農村政策,經濟結構等)

◆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革命,改造和建設道路探索) ◆ 中共歷次會議(重點放在內容,地位,影響)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返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八七會議 5,遵義會議 6,瓦窯堡會議 7,洛川會議 8,中共"七大" 9,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返回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返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中共"八大" 4,中共八屆八中全會 3,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 2,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5,七千人大會 返回

"文化大革命"時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2)八屆十二中全會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造成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十一屆三中全會 2,中共十二大 3,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四大 5,中共十五大 返回

◆ 中共歷次會議(重點放在內容,地位,影響)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浙江嘉興

①內容: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 的政權,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 導工人運動. ②意義和影響: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 然一新. 返回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①內容: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了 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決定中共加入共產國際, 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 ②意義: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 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廣州

①內容: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 共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改組. ②意義: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但沒有提出黨對民 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 返回

①內容: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開展土地革命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舉行起義;毛澤東提出 "政權是有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義:為中共指明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貢獻 . 八七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的時候,沒有注意防止"左"的 思想的出現,使"左"傾情緒在黨內滋長起來,給后來的中國 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4)八七會議:1927.8.7 漢口

返回

①內容:糾正"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 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②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 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 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5)遵義會議:1935年1月 遵義

返回

①內容: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 ②意義: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遵義會議只對當時最 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作出決議,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 了政治路線問題.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 (6)瓦窯堡會議:1935.12 (7)洛川會議:1937年秋 陜北洛川

①內容: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②意義: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為 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 返回

①內容:毛澤東做《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黨的任務:放 手發送人民打敗日本,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 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②意義:為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了 準備 . (8)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返回

①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黨的工作中心是 恢復和發展生產;規定革命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 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告戒;兩個"務必". ②意義: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 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為新中國成立做了理 論和路線,方針準備,開創了建設新中國的偉業 . (9)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 河北省西柏坡

返回

◆ 中共歷次會議(重點放在內容,地位,影響) 2,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1949年9月 北平

①內容: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并通過了《共同綱領》,進行了選舉,決定了首都,國旗,代國歌,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②意義:新中國成立;《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返回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秋,北京

①內容: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規定公民權利和義務,體現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②意義: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返回

(1)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開

①內容:正確分析國內形勢的變法,指出當前國內主要矛盾; 在此基礎上規定了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并提出經濟建 設方針. ②意義: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是對我國自己的建 設社會主義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探索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依據.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返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 (3)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推向高潮. (4)1959年八屆八大會議,之后,在全國開展"反右傾"斗爭 (5)七千人大會:1962年初 北京

①內容:初步總結"大躍進"以來的工作經驗和教訓;為"反右傾"運動中錯誤批判的大多數人平反. ②意義:1962年起,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 返回

3,"文化大革命" 時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2)八屆十二中全會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造成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4,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1.12.18—22 北京

①內容: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撥亂反正,審查解決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②意義:黨的歷史上偉大轉折;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開端;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返回

(2)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3)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規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4)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5)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江澤民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返回

◆中共自身建設(思想建設,政權建設等) 一,思想建設(黨風建設) 1,黨的歷史上兩次整風運動

2,黨的指導思想的建設及撥亂反正 3,黨的歷史上糾正"左"傾和右傾錯誤 5,認識

4,黨風建設,廉政建設

1,黨的歷史上兩次整風運動(背景,內容,影響) (1)1942年根據地整風運動

①背景:1941—1942年,抗戰相持階段,日軍殘酷"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封鎖,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根據地出現嚴重的困難局面. ②內容: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 ③影響: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57年整風運動

①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1957年毛澤東根據國內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黨開展整風運動. ②內容: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主觀主義. ③影響:有利于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由于當時對階級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重,導致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成為后來黨犯錯誤的根源. 返回

(1)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八七"會議及時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正確道路. 第三,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據國情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政策,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 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和原因 返回

(2)逐漸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第二,中共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經驗.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產國際"左"傾錯誤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返回

2,黨的指導思想的建設及撥亂反正

(1)1945年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3,黨的歷史上糾正"左"傾和右傾錯誤

(1)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3)1942年整風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 (4)1960年:黨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5)1962年七千人大會:初步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為"反右傾"運動中錯誤批判的人平反. (6)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系統糾正"文革"錯誤 (7)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 返回

4,黨風建設,廉正建設 (1)兩次整風運動; (2)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要共產黨警惕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 (3)新時期的黨風建設就是要發揚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這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 返回

5,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黨風建設的認識 (1)必須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 (2)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3)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要反"右",又要防"左",當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錯誤. (4)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及黨的執政能力. (5)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 返回

◆中共自身建設(思想建設,政權建設等) 二,政權建設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先后建立過哪幾類政權 各有何顯著特點 結合有關史實分析具有上述特點的原因及每一政權所起的作用. (1)政權及特點: ①蘇維埃政權是工農民主專政性質的政權; ②抗日根據地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 ③解放區政權,是人民民主專政性質的政權. (2)原因及作用: ①蘇維埃政權:大革命失敗,一方面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離開革命陣營,只有工農繼續革命.形成國共對峙,推動了根據地各項事業的發展及革命的深人. ②抗日根據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為共同目標,中共根據"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鞏固了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基礎. ③解放區政權: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內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民主黨派與蔣介石決裂,擁護新民主主義革命.對于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國后恢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

◆中共領導經濟建設(農村政策,經濟結構等)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 (2)特點:革命性和空想性; (3)意義(或評價):反映農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 它是空想,根本無法實行. 2,資產階級革命派:民生主義 (1)內容: (2)特點:進步性和不徹底性

(3)意義(或評價):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但不是徹底的 土地革命綱領,不徹底.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 1,國民革命時期:領導農民組織農會,達到土豪劣紳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階級政權,建立農民的政權和武裝. 2,土地革命時期:1931年土地革命. 3,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雙減雙交"政策. 4,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解放區土地改革. 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 1,建國初期:1950年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2,過渡時期:三大改造—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8年發動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4,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四,認識

A,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據是國內主要矛盾.

B,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C,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D,穩定和完善黨的農村各項政策,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還要增加對農業投入,推行優化的經營方式.

△ 建國以來,中共制定過哪三條經濟建設路線 每一條路線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內容及結果如何 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么原則

(1)三條路線:過渡時期總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⑵背景,核心內容,結果: ①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 背景:1952年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國民經濟恢復發展, 為把我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內容: 結果:依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制定一五計劃,實施三大改造, 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②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為適應形勢, 中共制定該路線; 內容: 結果:總路線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 況的愿望,但忽視了客觀規律,使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片面 追求高速度,輕率發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 經濟造成極大困難. 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1987年) 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 設上來,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 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線. 內容: 結果: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 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則: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使生產關系變革有 利于生產力發展. 返回

8,中國共產黨在80年代的奮斗歷程中,依據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請回答: ⑴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分別是什么 依據的最基本國情分別是什么

⑵兩次探索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 對此你有何認識 ⑶兩次探索有何異同點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 最后奪取城市,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 持四項基本原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建設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依據的最基本國情是: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 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 發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建立了社會主義新 中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第二次探索,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的局面,取得 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 義理論. 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無論革命 和建設都要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共兩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 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說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兩次探 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誤,但中共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⑶相同點: ①都曾照搬蘇聯經驗,走了彎路; ②"左"的錯誤都曾造成過重大損失; ③都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④都跟杰出領導人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處于低潮的 情況下進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 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的情況下進行的; ②共產黨所處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期, 處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產黨已經成熟,處 于執政黨的地位;

第三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產物,它的出現有著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產物,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同時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新中國的創建者,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他的發展歷史。 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斗爭。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于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后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后,積極開展工作,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參加中共一大的有中共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新青年》的創辦人陳獨秀、北大教授李大釗,還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馬林和前蘇聯代表尼科爾斯基。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大會還確定了黨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4.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而陳獨秀被選為書記。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中共三大提出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名黨,自此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1926年到1927年中國共產黨與國名黨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在北伐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積極宣傳北伐重要意義,廣泛發動民眾,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民眾和精神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掌握了第一支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英勇善戰,意志頑強,打出了威望,打出了氣勢,為所在的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而北伐戰爭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為日后的革命作了鋪墊。

1927年國民黨以蔣介石、汪精衛為核心開始屠殺共產黨員;7月15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并指派周恩來為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書記。7月27日,周恩來在南昌召開了有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以及江西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參謀團長,周恩來、葉挺、賀龍為委員的參謀團,下設起義軍總指揮部,由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到8月1日,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賀龍領導——賀龍在事件后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還有第20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等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1928年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同年的遵義會議召開,會議政治糾正了李德博古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打城市起義戰)確立了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政治思想,軍事上辭去了博古的軍事主席職務,任命周恩來為軍事主席。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復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長征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火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陜北吳起鎮——甘肅會寧(長征勝利的標志:紅

一、

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后方。

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歷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進行百團大戰。這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重慶談判:蔣介石陰謀發動內戰;中共努力爭取和平;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1947年3月,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通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作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垮臺。

第四篇: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

21、7)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選舉陳獨秀為中央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24——1927)

1、國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進行第一次合作,領導國民革命運動。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2、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被稱為“鐵軍”。

3、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將機將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三、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6)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8月1日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創建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一條符和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央革命根據地是全國最大的一塊根據地。

3、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會后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

4、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將介石,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人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四、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1、國共第二次合作: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

2、百團大戰:1940年8月,彭德懷為指揮,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五、解放戰爭時期:

1、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的陪同下,到達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

2、戰略防御:1946年6月,將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內戰爆發。

3、戰略進攻: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4、戰略決戰:1948年11月——1949年1月,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后,國民黨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

5、渡江戰役: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跨臺。

六、過渡時期:(1949——1956)

1、籌備建國:1949年9月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確定國旗、國歌、國都,采用公元紀年等。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

4、土地改革: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5、頒布憲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6、三大改造:從1953——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1965)

1、嚴重失誤:1958年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進行“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

2、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不久取得明顯成效。

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時期(1966——1976) 1976年毛澤東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全國出現了全面內亂,廣大知識分子遭到嚴重迫害,國家主席劉少奇迫害致死,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九、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以后)

1、偉大的轉折: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2、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3、對外開放: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深圳已建成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外國人稱為“一夜崛起之城”。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五篇: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程

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姓名:袁洋

學號:20113225

班級:2011級英語2班)

學習了“中國共產黨

90年的光輝歷史和寶貴經驗”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了解到了我們黨在這90年中的艱辛歷程,更讓我確定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的不變真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九十年的光輝歷程,九十年的偉大成就,使我們的黨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它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整整九十年光輝的歷程。九十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是中華民族獲得了解放,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國家。特別是1978年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后,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幫助了人們走上安穩、富裕的生活。這就充分的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為人民謀幸福。

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不僅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時刻以黨的身份驚醒,端正自己的品德修養;加強自己的黨性修養;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為實現共產義遠大目標奮斗終身。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自覺遵守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和組織紀律,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光輝的歷史,偉大的成就,是黨在過去的九十年的最好寫照;同時,共產黨及共產黨人面前的道路還很長很長,而且很艱巨,甚至有發生一些曲折的可能,但是,共產黨前進的步伐堅定不移,不可阻擋。我們要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母親,因為只有她能帶領我們走向輝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古代的中央巡視組下一篇:中國電子商務現狀分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