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業監管分析論文

2022-05-08

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銀行業監管分析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摘要:自財政部頒布新企業會計準則以來,我國各行各業相繼實行新準則,其中包括銀行業。實行新準則后,銀行業開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銀行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同時,銀行業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削弱也加大了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監管的難度。旨在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監管的影響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銀行業中應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銀行業監管分析論文 篇1:

銀行業監管的博弈分析

【摘要】 金融危機使銀行監管顯得尤為重要,文章應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分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監管者與地方政府、被監管者與地方政府之間矛盾的基礎上,建立監管者、被監管者、地方政府三方的銀行監管博弈模型并求出其均衡解。

【關鍵詞】 銀行監管 博弈 均衡

一、銀行監管的界定

銀行監管是銀行業監督管理的簡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監督是察看督促,管理是指照管約束。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Supervise是指照看、主管或檢查。Regulate是指決定、確立或控制;依一定的規則、方法或確立的模式進行調整;依規則或限制進行指導;受管理性原則或法律的管轄。Banking Supervision是指監督銀行的運行狀況和要求銀行必須持續不斷地按照法規和政策經營。Banking Regulation是指制約銀行運作的法律、規則的框架。有學者認為銀行監管是指銀行監管機構依法利用公權力對銀行及其活動進行直接限制和約束的一系行為的總稱。還有學者認為銀行監管是指銀行監管機構依法對銀行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其經營活動實施規制和約束,促使其依法運行的一系列行為的總稱。又有學者將監管分為宏觀監管、中觀監管和微觀監管。宏觀監管是指國際性的聯合監管,目前以巴塞爾銀行監控委員會及其一系列法規、文件和準則為代表。中觀監管是指各國央行對本國的銀行業監督管理。微觀監管是指銀行業的自律管理。

二、銀行監管與博弈論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了解?!辈┺恼摚╣ame theory)就是研究利益沖突的主體人對局的理論。如前所述,筆者認為銀行監管的實質是對銀行業相關主體利益均衡,銀行監管法實質是銀行業相關主體的利益反復博弈的結果。

博弈論的經典例子“囚徒的困境”說明社會中每個個體只為自身利益打算時,即使大家都遵守社會規則,個體的行為是不一定符合集體或社會的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真能實現個體的最佳利益,所以政府協調監管是不可缺少的,并由此對銀行監管進行博弈分析。

金融市場主體的個體理性和金融市場的集體理性之間、金融主體之間的利益是有沖突的。一般而言,一個金融主體對待另外一個金融主體的態度是不合作的非理性選擇。

銀行能夠保持穩健經營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存款者對它有信心,只有存款者不同時提款,才能使銀行將資產持有至到期日,不因銀行提前變現而發生虧損。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存款者的利益不受損害。但如果出現了突發性事件,使提款加速,那么對每一個存款者的理性選擇就是趁銀行沒有倒閉之前加入擠提行列,而擠提行為是集體的非理性,其最終的結局就是存款者與銀行同時受損——存款者全部或部分存款無法兌付,銀行破產,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

三、銀行業監管的博弈分析

1、銀行監管必要性的博弈分析

從市場失靈的角度來論證銀行監管必要性的理論不少,但運用博弈論及相關模型去計量銀行內在的不穩定,得出了監管銀行經營活動必要性結論的研究不多,戴蒙德和戴維格D(Diamond & Dybvig)銀行擠兌模型堪稱代表。下面就運用博弈論對銀行擠提的必然性進行簡要具體分析。

兩個投資者每人存入銀行一筆存款D,銀行已將這些存款投入一個長期項目。如果在該項目到期前銀行被迫對投資者變現,共可收回2r,這里D>r>D/2。不過,如果銀行允許投資項目到期,則項目共取得2R,這里R>D。

有兩個日期,投資者可以從銀行提款:日期1在銀行的投資項目到期之前,日期2則在到期之后。為使分析簡化,假設不存在貼現。如果兩個投資者都在日期1提款,則每人可得到r,博弈結束。如果只有一個投資者在日期1提款,他可得到D,另一人得到2r-D,博弈結束。如果兩人都不在日期1提款,則項目結束后投資者在日期2進行提款決策。如果兩個投資者都在日期2提款,則每人得到R,博弈結束。如果只有一個投資者在日期2提款,則他得到2R-D,另一人得到D,博弈結束。最后,如果在日期2兩個投資者都不提款,則銀行向每個投資者返還R,博弈結束。

現在一般性地分析這一問題的解題思路。兩個投資者在日期1和日期2的收益情況(作為他們在那時提款決策的函數),可以用下面的兩個標準式博弈表示。注意這里日期1的標準式博弈是不規范的:如果在日期1兩個投資者都選擇不提款,則沒有與之對應的收益,這時投資者要繼續進行日期2的博弈。

從后往前分析此博弈。先考慮日期2的標準式博弈。由于R>D(并且由此可得2R-D>R),“提款”嚴格優于“不提款”,那么這一博弈有惟一的納什均衡:兩個投資者都將提款,最終收益為(R,R)。由于不存在貼現,我們可以直接用這一收益替入日期1的標準式博弈雙方都不提款時的情況。由于r<D(并且由此可得2r-D<r),這一由兩階段博弈變形得到的單階段博弈存在兩個純戰略納什均衡:一是兩個投資者都提款,最終收益情況為(r,r);二是兩個投資者都不提款,最終收益為(R,R)。從而,最終的兩階段銀行擠提博弈就有兩個博弈精練解:一是兩個投資者都在日期1提款,兩人的收益分別是(r,r);二是兩個投資者都不在日期1提款,而在日期2提款,兩個在日期2的收益分別為(R,R)。

前一種結果可以解釋為對銀行的一次擠提。如果投資者1相信投資者2將在日期1提款,則投資者1的最優反應也是去提款,即使他們等到日期2再去提款的話兩個的福利都會提高。這里的銀行擠提博弈在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不同于囚徒的困境:雖然兩個博弈都存在一個對整個社會是低效率的納什均衡;但在囚徒困境中這一均衡是惟一的(并且是參與者的嚴格占優戰略),而在這里還同時存在另一個有效率的均衡。從而,這一模型并不能預測何時會發生對銀行的擠提,但的確顯示出擠提會作為一個均衡結果而出現。

因此,在市場中,銀行業會出現大量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對稱、壟斷、外部性等導致市場失靈的問題,如果讓銀行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進行自發地配置金融資源,金融資源會因為市場失靈而無法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所以,為了糾正市場失靈問題,必須對銀行業進行監管。

2、監管工作各主體的博弈策略

監管者與被監管者是主要的博弈雙方,它們在監管工作中形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地方政府是不請自來的第三方,它更多的扮演一個仲裁、調和者的角色。在監管工作中,監管者、被監管者和地方政府都權衡自己的利益成本,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博弈策略。

(1)監管者。在監管工作中監管者居于主導地位,他們依法嚴格監管的主要收益:獲得單位領導和上級部門承認,取得所謂政績,得到被監管者的尊重,維護一方的金融秩序,在目前的收入分配體制下,依法嚴格監管者并不會得到應有物質利益。主要的成本:得罪被監管機構,與被監管機構關系緊張,如果地方政府站在被監管機構一方的立場上,也會與地方政府形成一定的對立,在今后的工作難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衡量成本與收益,如果監管者的勞動得不到領導和上級的承認,監管行為又得不到有效的監督,根據趨利避害、有利于己的原則,一些監管者會采取這樣的策略:上邊既能過得去,下邊也不去開罪,檢查走過場,感情多聯絡,使監管工作處在低效、失效的狀態,見表1。

(2)被監管者。實際工作中,如果只對被監管機構提出整改意見,被監管者大都可以愉快接受,如果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則對被監管者來說只有成本沒有收益,成本主要表現在:罰款經濟上受到損失,處理人個人前途受到較大地影響,向上級領導無法交差,機構聲譽受到損壞。根據依法監管的原則,配合監管、主動交待金融機構只會博得一個態度好的虛名,依然逃脫不了被處理的命運,說情、抵賴也許會加重處罰,也許會絕處逢生,各擁有50%的機率,權衡利害得失幾乎所有的被監管者都會選擇抵賴和說情的策略,見表2。

(3)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監管博弈中可以說是不請自來的第三者,它無需付出成本,不論結果怎樣都會贏得各種方式的收益:如果把情講得下來,金融機構自然會感恩戴德,在支持地方上項目融資中盡最大地努力,政府的威望在金融機構中會直線上升,以后工作中金融機構如不配合,再遇到麻煩政府就不會再予以協調;如果情講不下來,反正我已盡了最大地力量,心已盡到了。因此在監管的博弈中,地方政府總是站在金融機構的一邊又打又壓樂此不疲地進行各種形式的協調,扮演一個仲裁者的角色,見表3。

3、監管工作中博弈的均衡分析

在分析了監管工作中各主體的博弈策略后,我們可以構建一個監管工作中的博弈模型,更深入地分析監管博弈中的均衡情況。監管者、被監管者和地方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如模型1、2。

(1)子模型1的均衡解是a2。在監管博弈中,地方政府幾乎毫無例外要選擇調和的策略,因為它毫無成本付出,選擇調和可以很輕松地在金融機構中先得一分。對當事金融機構而言,選擇合作和監管部門處理好關系誠然十分重要,但是在面對行政處理、經濟處罰和聲譽受損的時候,大多數金融機構還是選擇了抵抗和說情,正面的反抗可能導致監管者更嚴厲的懲罰,但是側面的說情、訴苦往往會引起監管者的同情,對檢查結果作一些技術性處理,逃脫法律的懲處。在嚴格監管的條件下,個別情況說情可能會遭到懲處,但是逃生的機率也很大,二者分別占40%和60%的機率。因此,子模型1.1的均衡解是a2,這是各方均理性的選擇對自己最優策略的結果。

(2)子模型1.2的均衡解是a4。同樣的道理,政府會選擇調和的立場,我們對此不再贅述。即使在比較寬松的監管氛圍下,如果監管者把檢查出來的一些問題逐級上報,按法律和程序進行辦事,被監管者仍然不能避免受罰受損的結局,在理性思維的支配下,選擇說情仍是其必然的選擇,寬松監管、關系良好更增大了說情成功的可能性,在地方政府的斡旋和壓力下,監管者似乎也找到了退一步與人為善的理由,因此,a4也就成為子模型1.2的均衡解。社會就像一個生態圈,三方都是智者,但是卻造成了監管的低效和失效。

(3)嚴格監管和寬松監管的選擇。嚴格監管還是寬松監管?這是很多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嚴格監管的主要前提條件:一是監管者所轄金融運行不太良好,金融秩序混亂,有可能釀成一定程度的金融風險,監管者擔心背負較大的責任;二是具有嚴格的監管問責制,對監管者的再監管比較到位;三是被監管者藐視監管者,兩者關系緊張,監管權威受到挑戰;四是主要監管領導年富力強,事業心強,想做出一番政績;五是具有良好的績效考核機制,監管者的勞動能得到上級領導的承認。寬松監管主要的形成條件則與此相反,主要有如金融運行良好、與被監管者具有良好的個人關系、績效考核不合理、監管問責不到位等。

【參考文獻】

[1] 呂菁: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趙渤:中國金融監管[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王春永:博弈論的詭計[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

[4] 王則柯、李杰:博弈論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 范如國、韓民春:博弈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張增帆

銀行業監管分析論文 篇2:

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監管的影響分析

摘 要:自財政部頒布新企業會計準則以來,我國各行各業相繼實行新準則,其中包括銀行業。實行新準則后,銀行業開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銀行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同時,銀行業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削弱也加大了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監管的難度。旨在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監管的影響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銀行業中應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資產;金融監管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銀行業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為其主營業務,具有利息相關人涉及廣泛和風險防范至關重要的特點。其廣泛的宏觀性、社會性和巨大的外部性導致銀行業的倒閉將會導致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波及金融穩定與社會和諧。目前,我國正在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求其嚴格履行職責,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努力朝著綠色、健康的方向發展。

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以后,銀行業開始廣泛執行新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這大大增加了銀行業業績的波動性,加大了對銀行業金融監管的難度。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資源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價格。公允價值是當前市場價格的及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銀行業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同時也削弱了銀行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市場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公允價值可以反映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在當前和未來的獲利能力,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優化銀行的財務狀況。反之,當市場形勢惡劣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將加劇銀行業的財務困境。公允價值的“反饋性”和“順周期性”加劇了銀行業損益和資本的波動,使得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次貸危機發生后,國內外金融監管機構更加積極地探索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對銀行業監管的方式和途徑。巴塞爾委員會、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等金融監管部門均已經要求銀行在計算核心資本時,將未實現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扣除。巴塞爾委員會還專門發布了《銀行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使用公允價值方法的監管指引》,以加強對銀行業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監管,維護金融穩定。

2 銀行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公允價值計量在銀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上。據統計,銀行金融資產占全部資產比重約為十分之一。銀行業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實施公允價值計量后,金融資產的波動性將直接反映到銀行的財務報表中去,使得銀行的資產規模和營業利潤產生較大的波動。并且,公允價值計量實行盯市制度。在市場情況良好的情況下,公允價值使得銀行業績趨于利好;在市場情況惡劣的情況下,公允價值使得銀行業績趨于惡化。由此而產生的“順周期”效應對銀行業影響頗大,這種現象在金融危機時期尤為明顯。

(1) 擴大銀行規模和業績的波動性。

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金融資產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應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銀行經營過程中交易的大部分衍生金融資產都被歸為交易性金融資產一類,按要求應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銀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采用取得時的成本計價,各個資產負債表日也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對銀行資產規模不會產生影響。而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由于公允價值采取的是盯市制度,只要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金融資產的成本就會隨著變化,因此銀行資產規模的波動性變大。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化以公允價值變動隨意的模式出現。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被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直接被計入所有者權益。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利潤表的波動性也要比歷史成本模式下大。

(2) 加大銀行信貸順周期風險。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存在順周期效應。當經濟形式良好的時候,公允價值計量會提高金融資產的價值,產生正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使得銀行資產規模和營業利潤都有向好的趨勢。而當經濟形式惡劣的時候,公允價值計量會降低金融資產的價值,產生負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使得銀行資產規??s小,營業利潤加速降低。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資產規模和業績施加的同向強化作用導致銀行的信貸業務也產生順周期效應。經濟形式利好時,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寬松,投資者收益預期良好,信貸投放力度偏大,信貸風險增加。經濟形式利空時,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謹慎,導致潛在優質客戶被排除在授信名單之外,不利于銀行的長期發展。

(3) 加劇銀行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困境。

銀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后,銀行間財務報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會減弱。一是金融資產分類不同導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財務報表中的列示不同。例如,某銀行支付20萬元購買某項金融資產,該金融資產購買后可以進行以下三種歸類: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則要按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將其列示在資產負債表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這種會計處理方式可簡括為“有賠有賺”;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要按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將其列示在資產負債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這種會計處理方式可簡括為“不賠不賺”;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則在資產負債表日要計算本會計期間因持有該項投資而實現的利息收入。這種會計處理方式可簡括為“只賺不賠”。二是公允價值估值過程中涉及人為因素過多,不同估值方法產生的公允價值計量差異削弱了財務報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公允價值的內涵有三個層次,一是按照活躍市場的價值計量,二是按照相似資產的市場價值計量,三是采取估值技術。在我國,由于各銀行間金融資產差異甚大,公允價值計量的前面兩個層次難以滿足,所以通常要采用估值方法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這就導致人為因素在資產定價中占據很大比重,使得各銀行間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可比性降低,提供的財務報表信息的可比性也隨著降低。

3 金融監管視角下合理使用公允價值的對策和建議

盡管公允價值計量會增加金融監管的難度,但是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它能提供給投資者更具相關性的信息。修改或放棄公允價值計量只是特殊情況下防范金融風險加劇的權宜之計,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強化金融監管并適時校正監管規則乃維護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的長久之策?;诳疾烊绾卧诶霉蕛r值的相關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優化對銀行業的金融監管,本文試圖提出如下的建議。

(1) 改善銀行監管體系,創新核心資本監管模式。

考慮到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資本產生的波動性影響,監管機構在核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時,要充分考慮公允價值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核心資本變動的影響;適當調整核心資本的范圍和權重,剔除公允價值的影響,建立監管機構和銀行間監管資本和會計資本的聯系;加強對銀行內部控制的監管,提高銀行內部管理機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視程度,對信貸風險的防范意識。

(2)加快推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宏觀審慎管理,建立逆經濟周期監管體系。

加快建立逆周期監管體系,推動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宏觀審慎管理。動態資本充足率、動態撥備覆蓋率、差別化流動性比率等方式都可以幫助銀行防范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監管機構應該考慮將上述指標納入對銀行的監管體系中。與此同時,監管機構應指導銀行建立貨幣信貸逆周期調整機制,避免銀行在經濟形勢良好時過度放貸和在經濟形式惡劣時過分緊縮銀根,破壞金融穩定。

(3)完善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加強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

為解決銀行財務報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問題,各銀行應該完善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加強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當銀行相關資產或負債項目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時,公允價值計量必須依賴估值技術。同時,由于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銀行對嚴格的公允價值估值程序的運用,監管部門、銀行自身和專家學者應該加強合作,盡快完善公允價值的估值標準,建立更加細致的公允價值披露制度,以提高銀行間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參考文獻

[1]孫麗影,杜興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會計研究,2008,(11).

[2]尹帶平.商業銀行公允價值的運用現狀和完善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5).

[3]王艷林,劉向偉.公允價值計量、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改革[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2).

[4]彭玨,畢茜.金融資產已確認未實現損益會計處理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08,(7).

[5]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徐蕾 宋瑋

銀行業監管分析論文 篇3:

金融業監管當局的治理:對兩套標準的介紹和對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的初步分析

摘要:銀行業監管當局良好的治理安排,有助于通過內部“X”效率的改進,促進銀行業監管效率的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需要引進先進的監管理念、監管技術,也同樣需要基于國際經驗,結合國情構建銀行業監管的良好治理。后者甚至可能更具基礎意義。本文在就兩套監管治理評價標準介紹的基礎上,對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后,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進行了初步分析??傮w結論是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治理已具備了良好監管治理的形式,實施良好監管治理前提條件的缺失或不足抑制著良好監管治理的實施,成立獨立銀行業監管機構只是完善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的一個良好開始。推動良好治理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是銀行監管機構能力之外的事,國家仍需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銀行業監管;監管治理

文獻標識碼:A

作者:高冬民 趙 爽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產學研電子信息論文下一篇:經濟法法律思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