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鎮化現狀及解決措施

2023-01-01

第一篇:城鎮化現狀及解決措施

農村環境現狀及解決措施

摘 要:從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成因出發進行深入分析,而后有的放矢,針對于這些成因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對策 引言:面對日益凸顯的農村環境問題,我們要積極關注并倡導新型農村建設,著手保護我們美麗家園。

正文: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業活動中科技成分的含量也越來越高。同時,農業生產活動也給農村環境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因素,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農村整體生態環境亟待治理。主要原因是人們素質提高速度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人們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是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夠強,愛護環境自主性不夠強烈。再者,不少工業基地轉向農村,雖然給農村經濟環境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是也直接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這種污染隨著農村地處偏遠,監管手段不力等情況的出現,呈現出更為直接的環境破壞性。另外,他們只顧眼前經濟效益,不惜代價開采自然資源,不顧環境保護,肆意排放污染物。 農村生活污染嚴重,“臟、亂、差”現象普遍長期以來,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的問題未引起根本重視,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沒有得到處理,隨意堆放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體中,在一些農村呈現出“圍村、塞河、堵門”之勢。“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柴草亂垛、畜禽亂跑”、“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成為農村居民環境的真實寫照。這些嚴重的污染現象,直接威脅著廣大居民的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農村工礦污染凸顯,家庭作坊式污染嚴重近年來,鄉鎮 企業 異軍突起,鄉鎮工礦企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劇增,目前已占工業污染物總排放量的50%左右。另外,農村規?;I企業相對較少,大多是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加工業。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隨著農業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畜禽養殖業污水、糞便、作物秸稈以及殘留農膜等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大量增加。這些污染物大多數得不到有效處理,僅少數作為農業生產有機肥源利用,且大多數沿襲傳統堆肥方式,畜禽糞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等處,不僅污染環境,又影響村容村貌。水污染日趨嚴重,部分農村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地表水近年來上游入境水量不斷減少,本區域內每年從城市、農村、工礦、企業排出來的污水達萬萬立方米,已使河流水體水質超過了地表水環境功能要求。目前部分農村飲用水污染也比較嚴重,一些農村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污染因素的影響,村鎮飲用水水源地衛生設施差,水質不能穩定達標,居民飲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外農村簡易自來水廠,多數水處理工藝流程落后,設施簡陋,輸水配套網系統老化,二次污染的隱患也比較突出,生活給水水質難以得到保障。農用化學品過量和不合理使用,農業面源污染加劇近年來,化肥、農藥、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農村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大,農用化學品的過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農村面源污染嚴重。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質量退化,部分地方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農產品質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過地表徑流或淋溶等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農村居民環保意識不高某些村干部只重視抓 經濟 ,對農村環境保護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重視,目標制定較軟,治理措施不得力,個別村還認為農村環境要徹底治好不可能,干勁不足,單單等待上級政府資金補助。村民自身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較低,缺乏自主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缺乏創造性。我國目前仍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仍未完全確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農村干部,政策性意識濃厚,法律性意識較淡薄,致使許多法律法規在農村實施過程中給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則性`實踐性、靈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范性、穩定性,造成農村市場經濟法治建設障礙重重。再由于我國農村環保法整體上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宣傳力度欠缺,農村環保法在廣大農村干部`群眾頭腦中仍是一個未知數。從而出現了一些農村干部為了本地區經濟利益而置環保法不顧,采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策略采發展經濟。這樣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效益與長遠利益對立起來,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經濟發展規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這些干部的地方保護主義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雖然中央財政從2008年起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印發《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借以保障農村環境保護資金來源,并且也有諸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導》、《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相應條文法規的出臺,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還是難以阻止農村環境的惡化。為此,我們要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遵照國家有關 法律 法規,結合農村保護實際情況,抓緊研究、完善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的規范、條例和制度等。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研究制定農村區域間、城鄉間的生態補償政策。推廣應用農村污染防治適用技術根據農村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現狀,研究、開發和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農村污染防治適用技術。結合各縣(市、區)開展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一批農村污染防治適用技術,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此外,我們要注重綠色科技的發展。目前已經在全球呈現出繁冗的成長局面,對于我國農業而言,更是亟待更多、更環保的技術出現。在這一方面可以根據目前存在的農村環境問題,著力進行綠色技術的研發,如果相應的農業輔助生產工具即便在過度使用的狀況下也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自行降解,就會極大地維護生態平衡,緩解農業生產過程帶給環境的壓力。針對這一方面,首先需要有關部門以及政府的支持,同時還應當調動相應的研發力量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照《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積極推進縣級監測站的常規監測能力建設。督促各級政府和重點 企業 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配備必要應急設施,提高農村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建設農村環境執法監督體系。按照《全國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標準》,加快縣級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提高機動性執法、現場取證、通信聯絡、信息處理、快速反應等配套執法能力。改善農村環境管理基礎設施和條件。加大農村基層環保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培訓力度。歸根結底,是要將相關的政策制度落實到位。無論是對于資金政策還是技術或者直接的管理政策,想要落實到位都需要自上而下所有牽涉的部門統一采取行動,并且注意在深入農村的過程中采取農民工作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展開落實行動。

地球只有一個,家園只有一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農村環境的治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的調整工作路線,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為了我們子孫后代,也為了我們自己,讓我們一起保護自然環境,保護我們美麗的農村,攜手共創美好家園,為地球留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

曾立揚

第二篇: 調研民間高利貸現狀及解決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家利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受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難的影響,民間借貸市場更趨活躍,呈現出借貸規模擴張化、借貸用途多樣化的特點,對金融業的影響日漸加深,已引起社會尤其是金融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一)調查范圍

此次調查范圍涉及76個聯社,98個基層農村信用社所服務的35個鄉(鎮),264個行政村。

(二)調查方式

為了確保調查的真實準確性我們采取多種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召開調查會,邀請熟悉情況和有經驗的人員問相關問題,以取得有關情況和信息;二是采取實地考察走訪的方法,取得材料;三是采取書面咨詢的方式,向農民群眾發出調查問卷,其中包括隨機抽樣入戶問卷調查

(三)調查結果

我們經過調查發現,有28個鄉(鎮)、184個行政村存在程度不同的“民間借貸”。有934戶農民參與“民間借貸”活動,占當地總農戶的1.23%。借款總額約為139萬元,占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的0.29%。“民間借貸”的一般金額在2000元到15000元之間,借款最高月息為60‰,借款用途形式多樣,主要有經商辦企業、資金周轉、求醫治病、子女上學、建房購車、非法賭博等。高利貸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我們的生活秩序,也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四)調查分析

調查分析民間借貸的成因

(一)大量閑置資金誘發民間借貸.

1、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21元比1999年增40.02%,年均增長7.2%。

2、全鎮30萬外出務工勞動力每年獲得勞務收入達6-8個億右。

3、鄉鎮經濟快速發展,在崗職工年收入11689元,比1999年增106.3%,年均增15.8%。

4、鄉鎮居民本有存錢防老的習慣,2004年全縣金融機構個人存款余額高達43.6億元,其中定期存款32.64億元。

5、近幾年國營企事業單位改制,一些職工的改制補償金少則一二萬,多則五六萬以上,大多投入了民間借貸市場.

(二)利益誘惑,激活民間借貸。

1、銀行系統存款利率連續調低,從貨幣政策來說 2011年貨幣政策由“寬”入“緊”,造成供需失衡加速。自1997年以來,儲蓄收益率大降。目前,一年期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稅后利率實際為1.68%;從2003年10月份起,儲蓄存款利率減去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5.4%,實際存款利率為-3.72%;征收20%利息稅,使儲蓄收益跌至底線。

2、民間借貸的利率較高,最少也超過銀行的年利率,一般為10%,有的甚至高于40%。銀行業的資產增值能力不及民間資本。由于央行利率管制,大部分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的收益率較低,甚至處于負利率狀態,而民間借貸極高的收益率必然吸引資金流向民間借貸市場 由于資金的價格、供應量應該是市場供需雙方自由決定,所以民間借貸較好地順應了利率市場化的需求。利率下調。隨著近幾年利率下調,居民儲蓄存款征收利息稅,使有一定積蓄的農民放棄儲蓄存款

3、出借方和借款人雙方看起來實現了雙贏。借款人認為借款比銀行貸款來得快,在短時間內籌集所需資金,即使利息高于銀行貸款利息,但可以應對稍縱即逝的商機,仍有利可圖。出借人認為,民間借貸銀行存款收益高,可以不繳銀行存款必繳的利息稅。

(三)信貸門檻過高助長民間借貸。

1、信貸體制問題。一是銀行貸款遵循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三原則,要求貸款人提供相應擔保,或資產抵、質押。二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運營目標為控制信貸風險、防止壞帳比率上升。增發信貸不但不能帶來直接收益,反而可能誘發更大的金融風險,不如少放貸甚至不放貸。

2、。 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旺盛,在我國現行制度下,各家銀行依然比較偏愛大型優質客戶,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當前國家收緊信貸趨勢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嚴重。地方發展問題一些縣不是老少邊窮庫區縣,國家安排的重大項目均未考慮這些縣,縣內缺乏好的貸款項目,致使金融部門投資方向缺失

3、國家宏觀調控。近年來,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逐步到位,人民銀行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劇銀根緊縮,控制信貸增長過快勢頭,導致信貸資金供給趨緩,金融機構被迫收縮信貸規模,壓縮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4、市場因素問題。一方面,國家為嚴格控制鋼鐵、水泥等過熱行業投資,收縮信貸規模,另一方面,原材料、動力、燃料等價格持續上漲,原本很難獲得信貸支持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資金差口增大。

(四)金融監管不完善縱容民間借貸。

1、近兩年金融體制改革,人民銀行職能轉換,不再對企業融資行為進行監管,民間借貸因此處于自發狀態。

2、新成立的銀監部門主要負責對銀行業實施監管,其管理權限中未明確監管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成為客觀上的監管“盲區”。

3、金融管理屬條條管理,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機構及職能。民間借貸在各方面的默許之下滋生并蔓延開來。

(五)民企形象模糊成全民間借貸。

1、個體經營戶、中小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和口碑相當不錯,一旦放出口風,許諾付給若干利息、按時償付本息,親戚、朋友或熟人就會主動甚至托關系把錢送上門來,有的唯恐借款人拒借。

2、民營企業對銀行的貸款需求表現為“急、小、多”,給銀行業帶來的是業務量大、風險大、管理成本大。

3、民營經濟信用透支嚴重,銀行不敢輕易放貸。一是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二是生產狀況欠佳,家庭化管理模式,技術力量整體滯后,產品銷售市場不穩定,前景難以判斷。三是改制企業曾給金融部門造成過巨額貸款無法收回。四是惡意偷逃債務,個別民營企業主只想貸款。五是民營企業的權益缺乏有效保護

民間高利貸貸的危害及影響

由于民間借貸游離于國家宏觀調控之外,借貸行為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較小,隨意性特征明顯。因此民間借貸存在著大量風險,高利貸讓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主要表現在:(1)高利貸的侵入使農村經濟生活日趨畸形,建立在暴力和暴利基礎上的高利貸重重瓜分農民利益,使借貸農戶不堪重負。(2)高利貸的盛行使地方黑惡勢力羽翼豐滿,其干擾經濟活動的能力也逐漸增強。(3)不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民間借貸則是唯利是圖,淡化了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由于民間高利貸行為的隨意性,存在較大的風險,因借款不能按時歸還而引發的糾紛和案件有所增加,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帶有黑社會性質的高利貸往往引發打架斗毆、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在無法終結債務的情況下,為躲債有家難歸。(4)農村市場秩序遭到破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目標成為空想。(5)高利息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導致企業資金使用進入惡性循環。高利貸逐漸成為了社會毒瘤,在很多地方已經出現因為高利貸被逼抵押房屋、東躲西藏遠離家鄉,甚至有自殺的現象。此時,農民一方面抱怨高利貸給生活帶來的艱難,另一方面卻又對這種現狀無可奈何,就在一些農村形成了一個怪圈

遏制高利貸的方法及措施

有效遏止高利貸要做到: (1)在國家政策方面要根據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賦予農村金融機構一些特殊的政策,尤其是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與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保險制度結合在一起,增加貸款的有效供給,提高落后地區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速度,逐漸把高利貸擠出市場。(2)基層人民銀行一方面應該耐心宣傳國家政策,講明監測與個人財產和借貸行為無關,并對個人資料嚴格保密。另一方面讓群眾明確在什么情況下民間借貸行為受國家法律保護,并且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金融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提高服務水平。一是在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前提下,適時對那些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產品有市場競爭能力,能夠還本付息的企業加大信貸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資金需求。第二是努力改善服務水平,利用現代技術為居民提供簡便、快捷的存款服務。第三是各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在向大中型企業或大項目傾斜的同時,也應該適當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以緩解資金供求矛盾。第四是人民銀行應加強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導,要設立支農貸款比例、農戶貸款發放量、發放戶數和資金回收率等若干指標,加大信用社支農服務的檢查監督和考核力度。五是金融部門要創造條件,積極開拓融資市場,為企業直接融資創造條件,從而規范企業行為,同時也為投資者正確地把握投資方向提供穩妥的金融條件。 (3)在法律方面。用法律法規來引導、調整和規范,保護合法的、正常的民間借貸,打擊高利貸。目前高利貸盛行與司法制度尚未完善有很大關系,我國現在對農村高利貸的現狀目前還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今后應將民間借貸納入監管范疇,盡快制定管理民間借貸業務的規定,以法律形式規范民間借貸活動,保護民間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凈化民間資本市場。1.明確民間借貸出借金額、管理機構.規定只要是有利息收入的,必須到管理機構進行登記,納稅,規范民間借貸行為。2.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間借貸法規和辦法,正確引導民間借貸行為。鑒于目前民間借貸普遍存在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國家或相關部門要盡快制定《民間借貸法規》或《民間借貸管理辦法》,以規范、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引導民間借貸走上正常的運行軌道。同時,對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額暴利的高利貸者則堅決予以打擊、取締,以維護社會的穩定。

4、是民間融資的高利率導致了民間融資缺乏法律保障,存在制度性風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如果公民之間的借款沒有約定利息,貸款方就無權收取利息。而當借款人決定不歸還借款時,出借人往往也不依靠法律手段去解決。他們習慣于雇傭社會上的無業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還錢。這種行為在不少地方出現了導致借款人死亡的情況。 針對出現暴力現象的發生,必須強化金融和法律知識宣傳,正確引導民間借貸健康運行。首先是在辦理手續上,要引導其按照銀行辦理貸款的程序,有憑有據,大額度貸款實行公證,防止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其次要引導民間借貸資金用于經濟發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費。此外,政府部門應妥善處理好社會上的待業青年。當借款人不能返還借款的時候,出借人會把目光盯向這些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還錢。而在逼迫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因此,政府部門應盡力對這部分青年人做好就業安置工作。

(4)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加大對賭博等非正常“民間借貸”的打擊力度,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等政法部門要建立聯席制度,對因高利貸引發的非法拘禁、敲詐勒索以及尋釁滋事等刑事案件要依法公開判決,震懾其他放高利貸的人。金融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提高服務水平 對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額暴利的高利貸者則堅決予以打擊、取締,以維護社會的穩定。 (5)保護合法的借貸活動,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在繼續改革和完善正規金融的同時,讓農村一部分非正規金融即民間金融“浮出水面”。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為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政府部門要嚴肅查處,以維護社會安定和金融秩序。

調查體會

從調結果得出,針對民間高利貸現象的發生,金融監管出現很多的漏洞,我們必須的徹底整改,消除隱患,高利貸嚴重影響民間的生活,有效解決高利貸問題我們刻不容緩。我們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和制定多種措施來減輕農民的負擔。還民間借貸一縷明媚的陽光。讓民間借貸作為一種融資方式更加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突出民間借貸的重要性。讓農民生活幸福安定,不再背負沉重的高利貸包袱。

第三篇:中小學教育現狀及解決措施

淺談農村小學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關鍵靠教育。因此,教育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比例較大的國家,這也就決定了農村教育的地位,其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教育的發展。然而,目前的農村小學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這急需我們解決,以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下面就從農村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幾點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育 問題 策略

一、存在問題

(一)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現象十分突出,其重要表現就是教育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而軟件資源主要指師資)的不平衡。農村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不平衡、川區教育與山區教育的不平衡、城鄉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制度所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為價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資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時這也是一個人為因素。

第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生產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設和師資投入。

第三,某些基層主要領導的思想認識問題,“非不能也,不為也”。教育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才能見效的工程,不進行長遠的布局和打算,重點不重面、以點蓋面,既會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這種不平衡。久而久之,這種不平衡的因素便會不斷積累和加大。

第四,教師自身的思想認識和素質問題。有些教師缺乏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把神圣的教師崗位僅僅當作謀生的職業,自然就削減了對教育事業投入的積極性,造成師資質量下滑,這是深層意義上教育資源喪失的表現。

五是基層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很好地堅持原則辦事,對個別人搞特殊化,這嚴重影響了師資的合理布局和分配,為當地師資資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為因素。

(二)教師專業結構不盡合理

第一,教師專業學科人數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的需求,缺少專業人才,教育行政部門手頭無人可配。而這就造成了部分教師所教課程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如美術專業教師代語文課,體育專業教師代歷史課的現象就很普遍。

第二,部分農村老教師是以民教的身份轉正的,并未接受過專業學習與訓練。這些教師所掌握的知識較單一,缺少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已習慣了“我講你聽”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對于新課程改革,大多缺乏熱情;還有的教師入職幾十年,思想觀念老化,知識結構單一。

第三,教育腐敗在個別地方問題突出,比如正規師范大學專門培養的高中老師回生源地教書,卻可能因為沒有背景,沒有金錢賄賂而被安排小學任教,這一方面造成教育人才的浪費,另一方面卻由于二流??茖W生進入初高中任教而造成教育的極端不平衡,從而使教育的神圣感貶值,教育無用的消極反面在輿論中影響巨大。

(三)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存在問題

第一,應試教育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具有積極因素和繼承性,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早已全面實施,但是還會用考試的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知識運用能力,而國內很多教師和家長將應試教育的作用全盤否定,不能正確區分、批判、繼承應試教育的合理內核,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不能對素質教育有一個正確全面的理解。

第二,教育具有一定的個體逐利性,比如當讀書不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時候,一些人就會放棄接受教育;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人們認為教育就是為個人的完滿生活做準備;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這種逐利性使人們過于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而忽視了其品質的養成,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化,使教育產生與預設不符的結果。

第三,素質教育涵蓋了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師素質等各個方面,然而一些教師卻將素質教育當成第二課堂,認為素質教學就是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四,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存在三個績效考核對象,即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對學生素質量化性考核、學??冃Э己?,這就使教育結果具有一定的績效化特征,那么在教育過程中也必然存在違背個體意志的現象,這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展,加上素質教育的經濟、社會支持、家庭環境支持、學校教育支持等基礎不實,教師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制肘性,影響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深化和實施。

二、解決策略

(一)關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第一,規范教師聘任制度。各學校要按照核定的編制數和教師職務結構比例合理地設置各類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實行校長負責下的教師聘任制。以公開、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則,在具有教師資格的人中擇優錄用,吸收和聘任一些新畢業的師范類大學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第二,從源頭上尊重優秀人才,選拔聘任擇優錄取,堅決杜絕完全不以能力為區分,而走后路,找背景,分配到何地任教明碼標價。這種對教育的侮辱,在教育的凈土上腐敗糜爛,是某些縣市教育領導層最該堅決整改的問題。

第三,增大對教育資源薄弱縣、鄉的經費投入力度,以發展經濟為牽引,帶動對教育的投資,同時加強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建設,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

近幾年的學歷達標、學歷提高培訓,使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有了很大提高,但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實際教學水平并沒有得到同步提高,他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能力、教學創新等方面綜合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更新和提高。這就需要一方面加強校本培訓,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和環境。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參加進修培訓,加強培訓基地即縣教師進修學校建設,選拔一些思想進步、業務精良、教學理念先進有創新精神(第一學歷為本科及以上學歷) 的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到教師進修學校任教。建立教師定期輪崗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共享制,在教師隊伍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師自愿報名,鼓勵優質學校的優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1~3 年,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有在農村薄弱學校任教的經歷。同時,可選拔確定一批優秀教師組成名師團,在全縣范圍內巡回講課,對農村薄弱學校進行重點扶持,引領薄弱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交互平臺,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聯合周圍的若干學校建立學區 ,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專題研討、教學觀摩、說課、評課、教學反思與交流、案例分析、與專家對話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先進電教設施、網絡教學、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搭建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平臺,跳出縣域教育的小天地,汲取外界成功教育的精華,打造現代教育的輝煌。把握身邊的教育財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作用。通過本校優秀教師的帶動與參與,搞活校內教學教研,不妨打破原有的班級界限,實行教師講座式教學,即教師定教室、學生選擇教師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的競爭意識,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社會評價一個地區的教育,是對該地區的總體教育水平而言的。因此,搭建交互平臺,加強交流,取長補短,去粗存精,相互促進,才能真正提升全縣的教育質量,共同暢想優質教育的宏偉藍圖。

第四,硬件、軟件建設項目要向資源短缺的鄉村和山區學校傾斜。

第五,建立合理的師資分配和流向制度。堅持制度辦事,不搞個體特殊化,不能人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通過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素質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學??焖俑咝Оl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關于教師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第一,通過提高待遇,擴大用人渠道的方法,從各領域招考人才,以充實教育,豐富專業學科門類。

第二,將現有的教師進行合理分布,以避免整體專業結構不均,個別地區相同專業人員扎堆的現象。

第三,形成合理流動的用人機制。

(三)關于素質教育

1、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是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我們應重新科學審視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將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小學教育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素質教育旨在提倡教育應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相適應,讓學生在實踐中健康成長,在學習中體驗快樂,進而發展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因此,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減輕小學生學習負擔落到實處,將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脫出來,避免學習負擔過重影響其心理機能和身體機能的發展,可結合小學生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積極創建健康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其次,學校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注重實踐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多樣性、綜合性和人文性,在保證基本的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上,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良好發展。再次,小學教育的考試是基于繼續學習的需要,以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是基于激勵作用的需要,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是基于導向作用的需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在素質教育中,考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應將考試作為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尋找自身優勢和不足的方式,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2、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當前,很多地區都存在著教育政績觀的誤區,地方政府以及人大對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對下級和學校的評價考核、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考核、社會對教育的評價考核等,基本上都以升學率為標準,這不僅對學校校長和教師帶來了一種錯誤的壓力,還可能會導致應試教育再次滋生并趨向合法化,最 終造成小學教育的扭曲,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教育部門應自覺發揮實施素質教育的帶頭作用,以素質教育業績為導向,制定完善、合理、科學的考核標準和監督制度,保證素質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

3、加大教育投資力度

據相關數據統計,當下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20 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的4.8%,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3.9%。雖然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而在有限的教育經費下,還存在著資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等現象,這些都導致中小學教育發展不充分。我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應將現有的相關教育經費的規定和法律執行好,為中小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條件,使其能夠集中精力推進素質教育。另外,從發達國家經驗和我國經濟水平現狀來看,僅僅依靠國家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積極探索全新的辦學模式,不斷拓寬投資渠道,提倡全民教育。

4、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一種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如果從社會職業工作看教師這個職業,那么教師首先要完成組織目標,才能將自身的工作價值、生活趣味性體現出來,而離開了學校這個組織,就失去了社會地位,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育具有一定利益制肘性,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績效指標,而忽視了學生素質發展 的整體性、內隱性和后效性,影響學生成長。事實上,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教學的核心,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應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學校也應加大培訓力度,給教師更多學習的機會,發展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保證每個教師都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使他們在整個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通過精心組織教學、積極參加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深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王龍祥.淺談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J].經營管理者,2011(15). [2]何漢耀.關于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幾個問題[J].教學與管 理,1991(06). [3]朱曉娜.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對農 村中小學教育問題的探析[J].青春歲月,2011(04).

[4] 方恒妃. “素質教育”提出以來有關中小學教育的研究[D]. 浙江師 范大學, 2012: 22-56. [5] 楊建鋒, 袁朝暉. 基于九年制素質教育模式下中小學教育空間與教學 方式的關系研究[J]. 華中建筑, 2012(5): 157-160. [6] 陳坤華, 李曉霞. 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化的障礙及其超越[J]. 湖南科技 大學學報, 2012(1): 170-173. [7] 王 玲. 建構主義視角下中小學素質教育內涵的再認識[J]. 教育探索, 2011(9): 24-25.

第四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解決措施

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小學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和培養興趣愛好的黃金時期。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音樂素養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通過對音樂的學習,中小學生可以培養審美欣賞能力??删驮谝魳方逃菩械倪^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農村音樂教育的滯后性。本身音樂教育就是傳播美的教育,但是由于農村師資力量不雄厚,學生能夠接收到的音樂教育少之又少。接下來,我會就了解到的農村音樂教育現狀提出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音樂教育

現狀

解決措施

農村學生本身數量大,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來說深知音樂教育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美人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于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當前,我國對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視雖然有所提高,但現在的農村音樂教育現狀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許多先進的中小學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表明: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金鑰匙。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技能技巧,大力發展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1.1.被重視的程度不夠,意識觀念比較淡薄。

在我國農村還是存在著學習音樂體育類的就是在浪費生命、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觀念。學生有興趣,家長不允許,認為學好了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就是贏家。在我國國民的傳統思想里,很多學校是以提升升學率為其唯一信仰,學生家長也將其學習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自己孩子前途命運的唯一尺碼,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學生可以說是對于知識只知不懂,也并不習慣問其究竟,填鴨式教學模式使中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都十分的薄弱。時至今日,大部分的家長仍然認為音樂課是副科,根本不會作為培養其子女優良品格的美育教育來看待。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所設立的科目中,音體美等學科名存實亡,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教學目的不明確。政府、學校、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不夠,認為可上可不上,音樂教師待遇差,在評職晉級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師,挫傷了音樂教師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向前發展。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音樂課,但名存實亡,一學期沒有上過幾堂音樂課。即使是上了音樂課也可能是聽老師口頭教授,或者拿來做其他作業。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能使氣氛活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 在做過一些調查之后,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學校為追求高的升學率,忽視了音樂教育,由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于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并沒有提出硬性的規定和明確的要求,所以很多學校便“自作主張”,為給學生多上幾節所謂主科的強化課,便占用或直接將音樂課變成了其他科目的課堂。這樣的做法導致音樂教師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學生對于音樂課不會重視,由此惡性循環下去,音樂課的開展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也無法達到培育健全人格的美育目的。

1.2.師資力量匱乏,音樂教育投入低。

在農村中小學,很多音樂老師都不是相關專業畢業的,大多都是兼職教音樂,存在的情況是語文數學英語老師等兼職教音樂,導致音樂課質量不高,由于本身音樂課質量不高,音樂教育就更加不受重視,投入自然就放到了其他的所謂主科上面去了。很多優秀的音樂教師不愿意到農村去上課,原因是設備不齊全,本身地位也不高不受重視,他們大多愿意呆在大城市或者對音樂教育重視的學校。許多農村中小學連最基本的鋼琴都沒有,老師上課只能口授 ,學生吸收能力也不好,所以很多老師的興趣也慢慢下降,每個學校配備的音樂老師人數又少。 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交通、通訊、文化等與城市相比較落后,所以大部分的音樂專業畢業生不愿去農村任教。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缺少音樂教學上所需要的多種類的音像資料和多媒體設備。這樣會造成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和信息大大減少。從而無法得到音樂教育的預期效果。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是美育的基礎,面對音樂教育師資緊缺,領導部門不重視,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低下,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師資水平,培育中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落后狀態是當前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縮小城鄉差距的當務之急。

二、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措施及對策 2.1.加強對于師資建設的力度

培養良好的師資力量,廣泛的招收各屆畢業生,對于教師的素質的要求也應該加大要求,并且提高其待遇,讓音樂老師正視自身的職業地位,增強其責任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會帶給學生一定的影響力?,F在的學生今后將面臨的是處處充滿競爭的復雜社會,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完善的綜合能力是他們必備的參與社會競爭的條件。音樂教育在這方面的功能雖不是萬能的,但也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例如:歌唱的音調對語調的影響,合唱對團隊精神的培養,舞臺表演對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的培養等。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教學設施簡陋的諸多問題。我們要穩定音樂教師隊伍,加強師訓工作,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有音樂愛好的能基本勝任音樂課的教師要定期進行培訓,積極發揮業務能力較強教師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養方式,壯大音樂教師隊伍,加強音樂教師的雙基訓練和學歷培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交流與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

2.2.加大對農村音樂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音樂教學設施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各級政府、學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人,保證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也要加大音樂器材的投人,條件較好的學??膳鋫涓邫n樂器和教具,條件差的學校也要配備必要的樂器和教具,促使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學校應配置音樂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如鋼琴、風琴、電子琴、音像器材、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常用的打擊樂器、民族樂器及西洋樂器等。學校圖書館及教研組應購I音樂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供教師備課、進修和研究使用;學校閱覽室也應配置音樂讀物、雜志和音像資料,供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使用。

2.3.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校里提倡音樂學習,多組織音樂類的活動教育需要投資,音樂教育更是如此。音樂教學的設備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音樂教學設施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不少學校沒有音樂教室,沒有電視、沒有鋼琴、風琴,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在音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條件的農村學校應適當增添音樂教學設備,改進教學設施。與此同時,我們應開發地區資源為我所用。在農村,石頭、竹、木、泥等自然資源對師生來說垂生可得,只要我們稍動腦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樂器:竹筒可制作雙響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魚,泥可捏燒制成陶塤、陶鼓……這就為農村學校的基本上處于空白的“演奏”這一教學內容得以非常生動地展開,并與其他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從而帶動農村音樂教育全方位立體化發展。

各級各類學校,音樂社團應創造條件,適時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如合唱節、專場演出、音樂講座、藝術節等,爭取辦出特色,辦成傳統。比如每年如期舉辦“合唱比賽”的做法就值得推廣,這對推動、促進藝術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將音樂知識內容納入高考的綜合素質試卷,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積極性。

當前,導致農村各級教育管理部門輕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兩個“指揮棒”。因為.只有考試升學的科目才是“主課”,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都是“副科”,對這些科目視作可有可無。如將音樂知識內容納入高考的綜合素質測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積極性。 發揮網絡優勢,共享音樂資源。

教育部、音樂家協會、信息產業部等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建立網上國家藝術資源庫(音樂類),開辦網上音樂學校,把音樂各領域的名家一“網”打盡,把他們的課堂搬上網站,此工程若勝利竣工,將使農村音樂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此可見,我們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改觀,新課改能否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離不開教育者的辛勤勞動和每個社會成員的支持,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若能從戰略的高度對待藝術教育,把它看作是關系到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大事來抓,那么我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 考 文 獻 :

[1] 張聰.對我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4(8). [2] 鄔志輝,任永澤.精神培育: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教育的使命[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3] 孟穎杰,蔣麗君.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8(2).

[4]王安國.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4). [5]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東師大出版社,2001. [6]周瑩.新時期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韶關學院學報,2009,(1).

第五篇:城鎮化進程 及現狀

中國城市化進程即中國農村轉化成城市的過程。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中葉,由于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導致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三中全會”以前,中國大陸的城市化相當緩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發展中國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國大陸僅由11.2%上升到19.4%。這種城市化的緩慢并不是建立在工業發展停滯或緩慢的基礎上,正相反,改革開放前的2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并不算慢,工業總產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長了38.18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會總產值增長12.44倍,其中非農產業在全社會總

上海 產值中的比重,則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國民收入總額則從1949年的358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3010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提高7.41倍,其中非農產業在國民收入構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從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總量年均增長4.9%,人均GDP增長2.9%,其中中國大陸GDP年均增長5.1%,人均增長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點。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1)政府是城市化動力機制的主體。(2)城市化對非農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區域發展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制約。(4)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優先于地域轉換。(5)城市運行機制具有非商品經濟的特征。

這種城市化的結果,是形成了城鄉之間相互隔離和相互封閉的“二元社會”。這里所說的二元社會結構,是指政府對城市和市民實行“統包”,而對農村和農民則實行“統制”,即由財產制度、戶籍制度、住宅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給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就業制度、養老制度、勞動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體制度所造成的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構成了城鄉之間的壁壘,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

1978年以后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迅速推進的,城鄉之間的壁壘逐漸松動并被打破,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小城鎮迅速擴張、人口就地城市化為主的特點。

1.城市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1978-1984年,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要動力推動城市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城市化帶有恢復性性質,“先進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較明顯。第一,表現在大約有2000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業,高考的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也使得一批農村學生進入城市;第二,城鄉集市貿易的開放和迅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和小城鎮,出現大量城鎮暫住人口;第三,這個時期開始崛起的鄉鎮企業也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第四,國家為了還過去城市建設的欠帳,提高了城市維護和建設費,結束了城市建設多年徘徊的局面。這個階段,就人口來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個百分點。 2)1985-1991年,鄉鎮企業和城市改革雙重推動城市化階段。這個階段以發展新城鎮為主,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量新興的小城鎮。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進階段,以城市建設、小城鎮發展和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為主要動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個百分點。

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城市化,已從沿海向內地全面展開。1995年底與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從467個增加到640個,建制鎮則從12000個增加到16000多個;從人口來看,城市化水平也從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2.城市化政策的變化。

1978年以后,在經濟高速增長而城鄉戶籍分隔的背景下,積極發展小城鎮就必然成為可供政府選擇的最佳城市化政策。中國的城市化終于由被壓制轉為松動和放開,過去那種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和城鄉分隔的政策被鼓勵小城鎮發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當時城鄉分隔、大城市基礎設施滯后的情況下,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總方針。 為貫徹上述政策,80年代初,開始實行市地級市管理縣級市制度,地級市數量增加較快,1983-1998年間,共有100多個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其中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級市的數量凈增加50個。

1983年,加強小城鎮建設,以小城鎮為主,大中小城市為輔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

1984-1986年“撤社建鄉”,并降低建制鎮標準,3年里建制鎮數量增加7750個;1992-1994年,國家對鄉鎮實行“撤、擴、并”,結果3年里建制鎮又增加7750個。這6年里建制鎮增加數相當于1979-1999年間(21年)凈增加數的71%。

1986年國家有關部門修訂“建市”標準后,縣級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間,縣級市數量凈增加286個。1992年,國務院再次修訂小城鎮建制標準,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

1993年10月,建設部召開全國村鎮建設工作會議,確定了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的村鎮建設工作方針,提出了到21世紀末中國小城鎮建設發展目標。會后,經國務院原則同意,建設部等6個部委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1995年4月,國家體改委、建設部、公安部等11個部委聯合下達《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并在全國選擇了57個鎮作為綜合改革試點。1997年6月10日,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關于完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意見》的通知。通知認為,應當適時進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許已徑在小城鎮就業、居住并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村人口在小城鎮辦理城鎮常住戶口,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鎮轉移,促進小城鎮和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村新生嬰兒可以隨母或者隨父登記常住戶口。此后,許多小城市為促進經濟發展,基本放開了戶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進入本市的限制。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進一步提升了發展小城鎮的重要地位。200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兑庖姟分赋?,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抓住機遇,適時引導小城鎮健康發展,應當成為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十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推進城市化條件已漸成熟,要不失時機實施城鎮化戰略。”為了加快城鎮化,2001年5月,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2001年5月,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兑庖姟分赋觯盒〕擎倯艏芾碇贫雀母锏膶嵤┓秶?,是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及其他建制鎮;凡在上述范圍內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辦理城鎮常住戶口;已在小城鎮辦理的藍印戶口、地方城鎮居民戶口、自理口糧戶口等,符合上述條件的,統一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這標志著小城鎮已經廢除了城鄉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勵農民到小城鎮居住和創業的政策。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政策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過去實行城鄉分隔,限制人口流動逐漸轉為放松管制,允許農民進入城市就業,鼓勵農民遷入小城鎮;二是確立了以積極發展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方針。

發展現狀

2012年8月17日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報告顯示,十六大以來中國人口總量低速平穩增長,人口生育繼續穩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改善,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狀況保持穩定。報告顯示,2011年城鎮化率達51.27%。

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 十六大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2011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為69079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了12585萬人。

歷次普查城市化水平-柏加鎮信息網 歷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根據中國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歷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質量不高

從宏觀層面來看,城市化的質量不高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人口,1.6億多農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處于半城市化的狀態,沒有享受或者沒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應該有的國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低保、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特別是沒有享受到住房保障這些公共服務,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樣一些政治權利。如果扣掉2億多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國實質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亂主要表現在一些城市不顧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物理極限,盲目地擴張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規模,增大經濟總量。這樣使全國大跨度的調水、輸電、輸氣,治污的壓力越來越大,其中水帶來的問題尤為突出,全國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須依靠地下水維持生產生活,其中110座屬于嚴重缺水,嚴重缺水就必須靠超采地下水維系生產生活。當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過度超采會帶來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積越來越大,國土資源部正在做一個治理措施的全面規劃。

三是城市形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紀70年代以來擴張過程的遙感監測表明,平原地區的城市多數以原來的城市中心區為中心進行環形擴張了。

城市化率偏低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65%;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72%;而中國在1985~1990年期間,從農業人口轉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臨時流動人口在內,也不超過10%,如果不計算農民進城打工的人數,真正轉移出去的農業人口僅有10.5%,這將大大限制中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擴張。

統計數據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當時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僅有3%,到1850年達到7%,1900年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達到48%。

200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為36.2%,比1978年提高18.3個百分點,但由于受到傳統體制和戶籍制度改革滯后的影響,中國城市化發展仍然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在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與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巨大瓶頸”,成為限制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巨大瓶頸”,也將成為中國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知識經濟時代新一輪財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難。

問題挑戰

在2050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必須從36%提高到70%以上,這就意味著每年平均需增長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約1000至1200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下列挑戰不可避免:

人口問題

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由此產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問題,解決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問題,全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問題,老齡化社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等,都是城市化進程面臨的巨大挑戰。

環境能源

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對中國城市化的壓力。從2011起到2050年之間,中國城市要達到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和“負增長”的要求,要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城市“四倍躍進”的目標(即能源消費總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GDP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增加一倍),要全面達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達到城市的能源清潔化并逐步將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嚴重挑戰。

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環境、社區環境和居室環境)仍然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

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其中基本要素有4大類,分別為地形、氣候、水文、生態。

地形:對原來的地形進行改造,使之趨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質災害。

氣候:強烈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氣溫、降水等要素發生變化,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也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將城市大氣污染帶到郊區,也將郊區大氣污染帶到城區,擴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圍,加快了凈化速度。

水文:市政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區水系出現紊亂,也使降水、蒸發、徑流出現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時排水不暢,造成地面積水,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出現變化;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

生態: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業“三廢”,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也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成為一個脆弱的系統。城市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和改變最大的地方。

2)城市化過程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村轉變為城市,農業用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居民就業方式由第一產業轉變為第

二、三產業。人口由分散變的密集,信息更加發達,文化觀念得到提升,教育程度變高。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擴大綠化面積。

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對于中國城市化亦有壓力。到2050年前后,中國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投入,大約在40萬億~45萬億元人民幣的數額,相當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億至9000億元人民幣,這大約是2001年GDP總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礎設施的健全與完善,城市才能擔當起新一輪財富集聚的經濟增長點。

城鎮平衡

加速不同地區間城市發展的平衡和地區內城鄉之間的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區域之間城市發展的平衡,并最終達到克服社會的二元結構,實現國家整體的共同富裕,是長期任務。

國家信息化

國家信息化進程的急速推進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標志,2011年中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發達國家的8%至10%左右,離現代化的要求尚有遙遠的路程。

發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是城市化戰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項基本措施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要點。

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要求,盡快修改《城市規劃法》,放松對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規??刂?,構建2—3個世界級城市,作為我國城市體系的龍頭。同時要十分加強城市功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積極投入數字城市的建設、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務體系的提升等,將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置于國際的大背景之中。

二、將中國城市的發展視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城市化進程中的規模設計應統籌考慮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譜和不同規模城市的“生態位”,不能人為地強調只能發展城市體系中的某個部分而忽略另一個部分。應當進一步調整全國城市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和加強產業轉移力度,放大城市擴散效應,將其真正塑造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中國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現有32個,其中東部16個,西部6個.中部10個,基本覆蓋全國??梢栽谥榻侵薜貐^建立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城市群,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核心的城市群,在環渤海地區建立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城市群,作為進入國際競爭前沿的中國高地。

三、認真規劃國家大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將其塑造成國際級和國家級的人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術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輻射作用、帶動作用。大城市在城市體系重復發揮了城市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國家城市化戰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設步伐,重點提升城市建設的質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業和社區建設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國城市體系的中堅力量,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目標。

五、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路徑,對于鄉鎮企業比較發達且分布比較集中,城鎮密度比較高的地區,鼓勵城鎮集中合并,選擇以中心城鎮為中心、衛星城鎮分布周圍的方式發展小城鎮。對于鄉鎮企業不發達地區,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培育實力,為城鎮的建設創造條件。對于有大型企業的地區,可以在其周圍建立城鎮,但一定要注意城鎮的區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產業的發展,防止企業風險轉化為城鎮風險。

六、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村鎮火災防控工作方案下一篇:初中部文學社規章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