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了嗎

2023-06-05

第一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背景

1、魯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陜,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1918年用筆名“魯迅”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墳》、《且介亭雜文》等。本文出自《且介亭雜文》。

2、本文為駁論文,有破有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3、寫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社會上流行起一股認為“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論調。作者寫本文,對這種論調予以有力駁斥,熱烈贊頌、肯定廣大中國人民并沒有失掉自信力,認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前途的信心。

文章結構

一、引論:兩年前、不久、現在—失掉自信力第一部分(1-2) :揭示錯誤的論據和論點。暗示對方的論證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二、本論:第二部分(3-8) :嚴厲駁斥論敵的論點和論據,并進而引出正面的立論。

1、失掉自信力的是政客、反動文人:

信地物、信國聯、信鬼神

2、真正的中國人是廣大人民

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

三、結論:擦亮眼睛,從本質看問題第三部分(9) :看中國人有沒有自信力,要看中國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頌揚民族脊梁的堅強意志和自信心)

文章主旨:贊美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強調他們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重大作用,說明他們才是我們民族的中堅。

本文主要掌握內容

1、中心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2、論證方法:駁論點、駁論據

3、使用論據:事實論據(論敵對中國前途態度三個階段的變化)

4.文字特色:寓諷刺與幽默于嚴肅推理之中,寓邏輯性于形象性之中,體現雜文尖銳鋒利、亦莊亦諧的論辯特點。

5、修辭手法:

排比:“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

熱情贊頌從古至今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革命者。

比喻:“脂粉”(“脂粉”比喻美化、偽裝 )、“筋骨”和“脊梁”、“狀元宰相”

“中國的脊梁”,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

第二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課題:

1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型:講讀

主備:楊威審核:九年級備課組姓名:班級:學習目標

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1——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知識鏈接】1——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知識鏈接】3——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預習檢測

1、注音 慨()嘆省()悟誆()騙誣()蔑脂()粉脊()梁抹( )殺抹()布拐彎抹()角

前仆( )后繼狀元宰()相搽( )粉

2、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渺茫:

懷右傷今:為民請命:

自欺欺人:舍身求法:

整體感悟

1、敵方的錯誤論點是什么?

2、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觀點?

4、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5、 說說這些人的含義

“埋頭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展示探究

一、閱讀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這一部分的關鍵句,作者是怎樣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二、 閱讀6--8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論點?提出哪些論據來加以論證的?

2、采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三、作者是怎么證明自己的論點的?

三、 閱讀最后一段,思考:

1、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課堂檢測

1、說出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狀元宰相:

地底下:

2、“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3、文章如何駁論證的?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號起什么作用

5、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第6段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對批駁敵論點起什么作用?

7、作者怎么證明正面論點的?

8、作者為什么贊揚他們“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9、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狀如何?

第三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教學反思

李建榮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語言尖銳犀利,既富戰斗性,又具諷刺性,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下面談談我學習這一課的幾點思考。

一、課堂導入

由作家或作品導入本課不能說不行,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名、時、地、評、作”比較熟悉,由此導入太過乏味。結合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決定由復習議論文的常識入手,復習到論證方式時,導出駁論,自然引出本文。

二、解釋《且介亭雜文》的意思

“且介亭”是啥意思?學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記。我給大家介紹了“且介亭”的來歷。1935年,魯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筑馬路的區域,俗稱“半租界”,在這里,魯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雜文,命名為《且介亭雜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國的主權只剩下一半。“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寫的。一個反應敏捷的學生當即反問:“老師,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為什么不叫‘禾田’呢?”“問得好啊,魯迅先生將‘租界’的‘禾田’去掉,正好表示先生不愿將自己國家的“禾”與“田”讓給帝國主義。”我話音剛落,下面已是掌聲一片,我知道,這是學生對魯迅先生愛國情感的由衷欽佩。同時我也相信,同學們一定記住了《且介亭雜文》。

三、本文的駁論方法

我們剛剛學過鄧拓的《不求甚解》,這也是一篇駁論文,文章的開頭是先擺出對方的錯誤論點,樹立批駁的靶子,駁論方法是駁論點。本文卻是先擺出對方的論據,再擺出對方的論點,在總結本文駁論方法時,我先問學生由對方的論據能否得出對方的論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接著問:“那么由對方的論據可以得出什么樣的論點?”結合課文

三、

四、五段內容,不難得出以下兩個論點:

1、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

2、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這樣一來,駁論方法就明了了,對方的論據不能得出對方的論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是論證出了問題,所以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

為了加深學生對本文駁論方法的理解,我又設置這么一個問題:文章第一段能不能去掉,為什么?經過小組討論,一個學生舉手回答:“既然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那么如果去掉第一段,我們就看不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點脫節,看不出論證有問題,所以不能。”答案令人非常滿意。

第四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基礎

1.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渺茫(miǎo) 搽(chá)誆騙(kuāng)B.玄虛(xuán) 脂粉(zǐ)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慨嘆(kǎi)D.省悟(xǐng) 脊梁(jí)倘若(tǎng)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渺茫:離的很遠,視覺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為民請命:為人民保全自己,接觸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D.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現在的事而悲傷。)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

(1)他們在前仆后繼地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

前仆后繼:

(2)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為據:

4.《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作者是,原名,字。我們以前還學過該作者的散文,小說。本文運用的論證方式,采取和相結合的

批駁方法駁倒對方的論點。

二、綜合理解

5.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號,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強調C.表示特殊稱謂D.表示諷刺否定

6.魯迅先生說:“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6.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句話中加點詞語的含義分別是:

①“筋骨和脊梁”是指:

②“狀元宰相”是指:

③“地底下”是指:

7.“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指的哪些人?請你結合自己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寫出這些人的代表,如“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為民請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有

三、閱讀1—5自然段。

1.語段的敵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敵論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刪去行不行?為什么?

3.上面語段批駁的方式是()

A.直接駁論點B.通過駁論據駁論點

C.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D.間接反駁

4.上面語段中的“他信力”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號,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強調C.表特殊稱謂D.表諷刺否定

6.第2節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五節中的“中國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節中的“一條新生路”是指____________。

7.與“玄虛之至”中“之”含義不同的是()

A.多助之至 B.輟耕之壟上 C.古仁人之心 D.吾欲之南海

8.“一味的求神拜佛”有什么害處?

9.對文中畫線句子“中國人”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國人”指所有中國人。

B.“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句中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及御用文人。

C.“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句中的“中國人”指廣大人民。

D.“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國人”指一部分中國人。

10.“仿詞”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里,仿照現成的詞語,臨時創造出新的詞語或類似說法的一種修辭手法。例:自信力—他信力,先發制人—后發制人等,請造四個以上的仿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對下列加點字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項是()

A.“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這“公開”一詞暗示國民黨反動派還有許多不愿和不敢公開的事。

B.“兩年以前,我們總夸著“地大物博”,這“總”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來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國聯”,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這“一味”表示“暫時只”的意思。

四、閱讀6—9段

1.作者從正面提出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自古以來……的人”。你能各舉一例嗎?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魯迅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有什么現實意義?

5.“說中國……誣蔑”一句指出敵方論證時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樣理解“雖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人家所知道”?

一1. AB中“脂應讀“zhǐ”;C中“宰”應讀“zǎi”;D中“脊”應讀“jǐ”。2. B“為民請正確解釋為“替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4. 魯迅 周樹人豫才《藤野先生》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一件小事》 駁論直接反駁間

二5. D 這里作者是用“他信力”來諷刺國民黨反動派先前的只依靠迷信或國聯,卻不實現國家的獨立富強的軟弱行徑。6. ①作者歌頌的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求法的人。②國民黨反動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③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導下的革命力量。7.林則徐 衛青魏征康有為

三.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2.不行,因為作者批判敵論點是就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而言,如果刪去就會變得以全。3.C4.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故傷今5D

6.國民黨反動派統治者及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國人國民黨反動派及御用文人相信的力量,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抗日救亡。

7.C8.可以令人更長久地麻醉自已9D

10.(1)望洋興嘆——望卷興嘆(2)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血還血)

(3)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4)化悲痛為力量---化腐朽為神奇

11.D

四.

1.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①畢升,李時珍②陳涉,戚繼光③杜甫,關漢卿④法顯,玄奘

3.國民黨反動派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動宣傳 ;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抗日軍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第五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目標】

1.理解這篇雜文駁論方法,體會立論與駁論文異同之處,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積累本文優美而又準確生動的語言。

2.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品讀語言及研討論證方法,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深刻內涵及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要學生學習科學發展觀、保護環境,特別是不要失掉自信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即文章的駁論方式:駁論證 (間接反駁)。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積累本文優美而又準確生動的語言。

3.領會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七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學到怎樣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背景簡介

“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 1

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四、朗讀文章,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疏通字詞(幻燈片展示)。

脂(zhī)粉玄(xuán)虛省(xǐng)悟渺(miǎo)茫

脊(jǐ)梁誆(kuāng)騙

懷古傷今:不滿現實,追懷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代老百姓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欺騙自己和他人。

2.朗讀文章,整體感知內容。

(學生朗讀文章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3.再次朗讀課文,加深文章內容理解。

五、研讀與賞析

1.反復閱讀一二兩段話,其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謬論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是: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就3至5節來看,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一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六、課堂練習

請運用駁論圍繞“勤能補拙”這一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說話訓練)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舊課

學生朗讀1~5節課文,歸概課文內容。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朗讀6~8節并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教師點撥明確:

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結合當時的史實。

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回答:“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3. 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說話訓練)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教師總結: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三、揣摩語言,體味深意

1.師生互動交流:結合課后練習二,辨析句子中的“中國人”的含義并說說“狀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課本習題展示)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是指來自人民群眾的社會變革的積極力量。

2.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體現了魯迅先生雜文的諷刺藝術。

3. 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四、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梁”終于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臺。2008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偸窃诠奈枳约?,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五、布置作業(幻燈片展示)

課文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們”,在上世紀30年代,“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繼的戰斗”。在今天,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呢?

請以《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為題寫一篇文章。字數在400字左右。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下一篇:中國人文精神發展歷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