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際交往藝術論文

2022-05-15

評職稱或畢業的時候,都會遇到論文的煩惱,為此精選了《人際交往藝術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本校學生異性交往的態度行為,作為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在調查結果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通過統計對比前測和后測問卷報告發現,高一學生的對異性交往的認識和行為表現明有所改善。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基于本校實際特點,因地制宜的采用藝術活動作為課堂和渴望教育結合的手段對中學生異性交往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指導,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篇:人際交往藝術論文

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其中人際交往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藝術類大學生是我國大學生群體中較為特殊的一類,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而言,藝術類大學生往往追求個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對較為直率,這往往會給他們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本文將從藝術類大學生的主要特征出發,就藝術類大學生現階段在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造成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以此為依據為促進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不僅關系到其日常的學習生活,同時還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作為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特殊的群體之一,受自身性格以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人際交往關系的建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而給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不僅會限制學生日常學習的效果,甚至還可能造成一些突發狀況的發生而給學校與社會的穩定和諧帶來不利的影響?;诖?,學校就必須要給予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充分的重視去,確保能基于學生的特征從人際交往的角度出發來對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及造成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

1 藝術類大學生的特征

所謂藝術類大學生主要指的是在大學期間以藝術類專業學習為主的大學生。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不斷深入,藝術類專業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招生的數量。就藝術類大學生的來看,其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而言無論是在專業性質方面還是在自身的性格特征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藝術類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更加追求特立獨行,而在性格方面往往表現的有相對較為單位,且受長時期藝術學習的影響,本身在思想方面相對的較為細膩與敏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藝術類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矛盾沖突問題現象的突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而給其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不利的影響。

2 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的問題與原因

2.1 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的問題

受藝術類大學生自信性格特征以及社會實際情況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孤立、仇視、自卑等問題。首先就孤立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藝術類大學生孤傲性格特征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受他們自身傲慢性格特征的影響使得他們往往無法有效的融入到學生集體中,進而造成了孤立問題的出現;其次就仇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基于嫉妒心理而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從現實層面來看,嫉妒是藝術類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時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因為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習慣于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在通常情況下當自身與他人之間存在差距時他們往往會產生羨慕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對這一心理進行控制,那么羨慕則可能衍生為嫉妒,進而造成仇視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最后就自卑的角度來看,受社會與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在我國認知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會造成不如他人思想的出現,長此以往便會造成學生的自卑而影響其人際交往進而給心理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2.2 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2.2.1 認知方面存在偏差

認知方面存在偏差忽是造成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主要運營之一,這一偏差通常體現在自我認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人格魅力而給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方面,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會存在一種自負的心理特征,而這一心理的產生在很大程度與其家庭以及所學的專業有關,就家庭來看,隨著生活質量水平的日漸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往往都能夠得到滿足,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自我中心的心理產生;就專業來看,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基于專業特征非常的強調特立獨行,且自身對于周圍的融入表現出一定的抗拒。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這一心理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受社會認知的影響,而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不利影響。

2.2.2 學校人際交往平臺的缺失

良好的人際交往平臺在促使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幫助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構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學校并未能給予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平臺的建設充足的重視。而之所以學校并未能給予人際交往平臺的構建充足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校對于藝術類大學生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水平的判斷往往依據的是學校學生的就業率,因此為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在市場的競爭實力并促使藝術類大學生在學校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學校往往非常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校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忽視?;诖?,人際交往平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之間的有效交往,而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2.3 對家校合育的忽視

在學校教育培養的同時發揮家庭在學生教育培養中的作用也是能有效促進學生人際交往并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來看,學校對于與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家校合育顯然并未能給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培養中作用的發揮。而之所以未能給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藝術類大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在這一情況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出現了明顯的削弱,因而學校未能給予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充足的重視;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家長而言,上了大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獨立,在通常情況下只要不發生安全方面的問題家長并不會給予學生充足的關注,而影響了家校合育的實施。

3 基于人際交往促進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培養藝術類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養藝術類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種能提升學生人格魅力的方式,而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能有效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人際交往,進而在此基礎上有效實現對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以促使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谒囆g類大學生健康的培養要求,學校應給予優秀學生領袖的培養充足的重視,要求在藝術類大學生學生群體中挑選道德素質高且具有人格魅力的學生進行培養,以切實有效發揮這些學生在學生群體中所具備的朋輩作用,確保藝術類大學生在與這類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時能夠受這些學生的影響而幫助自己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基于對藝術類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要求去,也要求學校與教師能夠給予學生人格魅力的強化充足的重視,確保在日常的教育培養中能夠對學生的個性品質進行引導,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實現人際交往,以為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為藝術類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創設平臺

人際交往的實現往往需要有相應的人際交往平臺作為支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際交往平臺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提供了較大的便利?;诖?,為滿足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要求學校就必須要重視針對學生的人際交往進行相應平臺的創設。首先,基于人際交往平臺的功能和作用來看,針對人際交往平臺的創設學校應給予其多元性充足的重視,比如可以為藝術類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構建相應的藝術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是一些娛樂中心等,以在此基礎上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為更好的實現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促進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良好的活動在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實現良好的人際交往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學校為實現學生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也必須要重視進行活動的創設,確保將活動作為學生彼此之間人際交往的有效平臺,讓藝術類大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與同伴之間進行良好關系的構建,進而促使他們得到心理健康的有效發展。

3.3 發揮家庭在學生教育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學校的教育引導之外,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教育引導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針對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也要求能充分發揮家庭在學生教育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诖?,為有效通過良好人際交往的構建來促進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校也必須要重視與學生家庭之間構建良好的互動與合作關系,確保在此基礎上提高對學生教育引導的全面性。一方面,藝術類大學生的家長在日常應給予學生的心理健康充足的關注,確保能與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礎上從家庭氛圍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以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來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幫助;另一方面,學校和家庭應充分合作來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充分有效的教育培養,確保能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實際特征與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以促使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充分的提升來為其良好人際交往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障,進而促使學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發展。

4 結語

從現實層面來看,人際交往能力往往對大學生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確保學生自身有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有效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诖?,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學校就必須要重視從學生自身的特征出發,對現階段學生在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造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充分的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目標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為促進藝術類大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盧杰.藝術類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索[J].校園心理.2018(08).

[2] 郭志峰,殷紅玲.基于藝術類大學生人際交往特點的心理訓練策略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4(12).

[3] 邱丹葉.從“90后”藝術類大學生人際關系特點談心理調適路徑——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4(02).

作者:張旭

第二篇:中職高一學生異性交往藝術活動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本校學生異性交往的態度行為,作為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在調查結果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通過統計對比前測和后測問卷報告發現,高一學生的對異性交往的認識和行為表現明有所改善。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基于本校實際特點,因地制宜的采用藝術活動作為課堂和渴望教育結合的手段對中學生異性交往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指導,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關鍵字:中職生;異性交往;藝術活動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認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頭等大事。中職的學生已步入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既要面臨成長的困惑,也要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很顯然,學生很迫切需要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如何開展中職學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采取什么樣方法能夠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形式是學生能夠接受甚至喜歡的呢?通過對我校情況的分析,我們確定了以藝術教育作為突破口,實施性健康教育。

學生迫切的需求決定了實施性教育的必要性。我校中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所生活的環境都在壓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們對自身變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階段生物課開課既不太正常,對于與性教育相關的內容又沒有得到落實,這就造成大部分學生性健康知識的貧乏。據學校衛生室調查所知,有38%的學生在學校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性知識教育。學生對性健康知識的了解呈不均衡狀態,對性生理知識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識;男生懂的比女生多。與之極不相稱的是學生對性健康知識的極度渴望。他們處于青春發育期,年齡大都在16~20歲之間,恰同學少年,性意識的產生自然而然。隨著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漸漸成熟,他們愿意甚至渴望與異性交往。再加上中職的學習壓力比中學減輕了許多,活動的豐富使學生們與異性接觸機會增多。然而,不少學生沒能處理好與異性交往的問題,出現戀愛行為,甚至發生婚前性行為。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生理及心理發育所帶來了困惑。一般來說,女生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識,男生則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識。一旦學校性健康教育現狀不能滿足需求,他們往往只能從交友、閱讀書刊、看影視錄象、上網等渠道,通過自學方式來獲取。然而,網絡及一些非專業的雜志中介紹的性知識,存在著非科學性的東西較多,沒有接受過正規性教育的中職學生,分辯能力較差,極易形成一些錯誤的性觀念,從而貽害終身。

藝術教育是符合我校特點的必然選擇。藝術教育能促進中職學生性審美心理的健康發展。藝術教育以審美教育為基礎, 通過審美教育,能夠促使大部分學生提高對性別美的感受力、激發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性審美經驗、提升性審美能力。另外,藝術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參與性健康教育的積極性。藝術教育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教育和熏陶的,會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它不但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我校的中職學生都比較好動,他們都有一定的藝術愛好,如能加以良好的引導開發,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能促進他們性心理的發展。此外,藝術教育給不同專業的學生搭建一個平臺進行互動學習。就目前來看,中職學生所學的專業互不干涉、涇渭分明,例如幼教班基本上都是女生,而汽修班基本上都是男生,這導致了學生間不同性別交往面狹窄,對異性不了解的情況,盡管有老師們的授業解惑,但是沒有過多實際的經驗,好奇的心理油然而生,這是不利于學生性心理發展,而藝術活動恰好能提供一個平臺增進男女生的了解和交往,破除彼此的神秘感,緩解緊張感,調劑精神,從而使中職學生情緒飽滿,積極向上,對促進中職學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最后,我校特點決定了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開展性教育。我校是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從師資上講,有國家級特級教師的美術學科帶頭人,有專業的藝術教研組,并且各位專業藝術教師在全市乃至全國的教學教育比賽中成果豐碩,從硬件上講,我們有專業的舞蹈教室、鋼琴房等配套設施,這為我們開展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二)研究目的

了解目前職校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的現狀。

探討藝術活動教育在職校學生中培養正確性健康意識的應用效果。

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培養職校生正確的性健康意識,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生命體本身成長規律,懂得真愛自己,尊重他人,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三)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異性交往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有多方面的好處。社會交往互動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只有在與異性的交往互動過程中才可能卓有成效地完成。男孩惟有從女孩的眼里才能讀出社會對男性的期望,女孩也只有同男孩充分交流才能獲悉社會對自己的要求。人的一生注定要在兩性世界中度過,要獲得處理好兩性關系的必要技能,適應相應的社會規范,青少年就必須與異性交往而非隔離。如果這種交往有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感情便能有一個正常的釋放和寄托,這個階段的愛便也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反之,愛就只能成為空談而不會有什么作為了。但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并不等同于戀愛。

2、實踐意義

①王磊等人有關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問題的發展特點研究中,發現職業高中學生異性交往問題顯著高于普通高中,而且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學生與異性相關的沖突矛盾占很大比例,2009年門頭溝區發生的學生故意傷人事件證明了這點。

②大多數中職生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我校的特點是寄宿制學校,90%的學生來自外地,并且在學校居住,戀愛比率也逐年攀升,由此而引發的心理問題,都增加了我們管理學生的難度,如何更好的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探索符合中職學生特點的性健康教育方式勢在必行。

③我校是以藝術為特色面向全國招生,從師資上講,我校擁有以國家特級教師朱德友為領頭的美術專業組,有師資力量雄厚的藝術組,因此幼教專業的學生占了很大比例,只有發揮我們的特色,才能為我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廣泛的途徑。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前測選取2013級高一年級學生共101人。后測過程分為兩批,第一批《青少年異性交往問卷》等三份問卷同時施測,選取97人,男生49人,女生48人,第二批施測《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表》。

(二)研究工具

由課題組老師提供的《青少年異性交往問卷》、《學習倦怠問卷》、《scl-90》部分項目、《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表》(高中版)。

(三) 實驗過程

1、學習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實自己的階段

參加全市性健康教育培訓;多次在校內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推動課題進展的研究會議;多次走出校門,前往海淀區、石景山區、懷柔等兄弟學校學習聽課;課題組成員還多次邀請張玉梅等專家進校知道,與我校課題組的全體認真參加首師大、性教育學會聯合組織的歷次專題培訓會,并及時將相關內容向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傳達;課題組非常重視專家的引領作用,多次邀請專家來我校進行專題輔導。例如:禮儀比賽時請張玉梅老師和史紅老師蒞臨指導,開現場會的時候也請了各位專家提前來校觀摩。

2、健立健全學校性教育領導機構,實施全方位協作教育

從2011年初開始,學校成立了由教學副校長牽頭,德育處、團委、校醫室、校心理咨詢室、藝術組等部門參與的性教育管理網絡。同時,召集了一批熱愛教育事業同時又是市區級骨干教師組成了強有力的科研隊伍。通過前期制定的周密計劃,明確了各方的職責,即教學副校長負責統領全局、組織協調各方工作,心理咨詢室負責性教育課程的教學及活動計劃和安排,德育處負責整體進行性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協調,并做有關性法制教育的安排,團委負責組織學生活動拓展相關活動,藝術組負責滲透性教育理念進行藝術活動的指導與組織,校醫室負責普及性生理知識。精心的組織需要規范的過程管理,這一切的協同工作,從而保證性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3、抓住課堂主渠道,結合學科教學,滲透青春期性健康知識

2014年2月到6月期間,學校為配合課題,特意開設心理課程,對高一年級的學生進行了12課時的性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及安排參照中國計生協《成長之道》,我們對內容做了稍加的修改和增減,普及了性生理、性心理的內容。這七個班的學生包括幼教專業、汽修專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其中幼教專業三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組,其余班級做為對照組,計劃做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側的比較,因此在5月份時,我們利用一個早晨的時間對所有班級施測了《中學生異性交往問題問卷》。9月份,這批學生在升入高二之后,老師通過《幼兒心理學》的教學滲透性健康教育,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到幼兒性別化的發展時,就講了性別角色意識的發展。

在實施研究過程中,利用學校的健康課把有關性教育的內容加進去,讓學生科學的認識兩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消除神秘感,從而正確認識和對待生理和心理上出現的變化。

在專業文化課中滲透性教育,在講到幼兒性別角色意識發展的內容時,拓展了性別意識發展的內容;在美術課教學中,通過學生人體美術作品欣賞,攝影作品欣賞,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性別美,正確對待性別差異;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內容,通過人體結構積極滲透交往之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滲透性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性健康意識。

4、結合我們的理念,各部門合作,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特色活動

理念一:距離產生美---校園集體舞。國內外研究成果表明,適當的異性交往有利于增進對異性的了解,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得到異性同學在學習上的幫助,促進人格全面健康的發展和健全。校園集體舞的開展為中小學生的異性交往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在跳集體舞過程中可以增強交流,提高心理和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在交往中增進同伴之間的友誼,營造健康向上的交往習慣,培養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這些集體活動既可以滿足男女同學正常的交往需要, 增加男女同學接觸和了解異性的機會, 也可以使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遷移興奮中心, 投向集體懷抱。同時, 還可以寓教于活動中, 教育學生注意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度, 以及交往的方式、舉止、時間、地點等要適合多數人所能接受的程度。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可以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寬松的環境、溫馨的氛圍, 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激發異性同學間的相互競爭與共同進步, 從而把異性同學之間的吸引力轉化為班集體團結向上的凝聚力, 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個集體中健康成長。

理念二:男女有別的性教育---禮儀比賽。素質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也是個性的教育,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除了有生理發展的差異還有心理發展上的差異,但是我們的教育不是強調差異性,而是要讓學生意識完善個性,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性,禮儀教育對于學生塑造男性美和女性美,增強美的辨識能力,提高對美的認識有重要作用?;诖?,我校每年都組織全校的禮儀比賽,參賽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情景劇表演,有禮儀示范表演等,比賽中我們看到有展現男人粗獷之美,也有展現男士紳士之美,而女生則會盡量表現出淑女的氣質,言談舉止中所散發出來的脈脈溫情強烈動人。真正感受到了性別之美,并感覺同學之間相處好像一下子就變得禮貌起來了,這種形式的比賽既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又提高了審美情趣,學生的參與度很高,何樂不為呢?

理念三:深度決定高度的性教育----辯論賽。性教育不僅要體現在廣度即有關性知識的普及上,還要體現在學生對有關問題的思考上,思考越多,記憶越深刻,認識越清楚。校醫室的廣度教育體現在定期的對學生的生理狀況、身體狀況做調查,比如月經期,同時還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對艾滋病及相關知識的了解并根據情況進行講解;深度教育則體現在,給每個學生發了一本小冊子《美麗青春》,書中以故事的形式對青春期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講解,學生自己翻閱討論學習,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為宣傳艾滋病的防治,還舉辦了有關艾滋病教育的辯論賽,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理念四:樹立規范的性教育---法制教育。重視性法制教育,以規范的社會標準來約束學生。堅持發展性教育與防止性犯罪相結合,加強正面引導,提高其自制力。及時糾正學生不良的性心理、性行為,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本學年度,德育處請了轄區派出所的所長擔任法制副校長,請他來給學生一共四次的法制講座,這樣為學生開展性法制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理念五:音樂也可以詮釋的性教育。除常規的教育外,校團委為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加了同學們的交往。中學生好交往、重友情,情感有時帶有矛盾性和兩極性,友誼迅速發展,出于性發育和對未來的向往,男女生總是要想辦法交往,渴望接觸異性,包括身體上的接觸,這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但是,在異性交往中有時會遇到困惑,目前中學通常的活動方式還很難滿足男女生交往的需求,如果沒有適合校園生活特點的活動,學生就必然要到社會上尋找替代品。唱歌比賽、跳舞比賽,可以是緩解青春期壓力的一種好方法,可以給少男少女提供一個在陽光下交流的機會。

三、結果與討論

(一)中學生異性交往問題評分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退縮性人格的分數較高,其次是交往失調、偏執、過度防衛,經過一年的教學后,各維度的分數有所下降。

由于各變量最高均分為5,我們可以從表2看到前測中,問題最多的前5項是規范失

調、抑郁、多疑、過分害羞、方式不當,后五項分別是外部動機不當、敵意、功能失調、內部動機不當以及攻擊。雖然施測時間是高一下半學期,學生們對于職業高中的生活有了一定的適應,但是由于性別比例失衡,學生交往范圍窄,機會少,使得他們與異性交往的時間大大減少,這與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心理需求是不相符的,部分同學能很快的適應生活,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各種活動中,拓展人際交往圈,而有些同學不知道如何選擇異性朋友,也不知如何與異性交往,由于缺乏與異性交往的技巧, 就出現方式不當甚至以反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異性的關注, 還有一些同學或是壓抑自己的心理需求,拒絕異性交往,于是就產生了抑郁、害羞等情緒。另一方面,職業高中的學生相對普通中學學生社會經驗豐富,在處理情感問題上可能更有經驗,所以攻擊、嫉妒等問題少一些。后測中問題分數由多到低分別是敵意、規范失調、過分害羞、退縮、功能失調、冷漠、過分關注、多疑、抑郁、攻擊、嫉妒、內部動機不當、擇友標準失調、方式不當、自卑。

表3說明了通過一年的教學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對學生異性交往問題進行了前測和后測的比較,從表里可以看出在內部動機不當、冷漠、嫉妒、敵意、多疑、攻擊、退縮、過分害羞、功能失調這幾個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5),

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讓學生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到了如何與異性交往的方法,但是學生本身的成熟,以及可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觀念的差異,人們對異性交往抱有成見, 觀念陳腐, 行為無法規范, 交往場地少, 形式單一, 造成不少學生不得不到另辟蹊徑,由此附帶產生的動機不當、方式欠妥,由于不了解產生的敵意等負面心理依然存在,這些均很不利于健康向上的交往。

表3 各個項目前后測對比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表

我校還協助首師大老師完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表,這份調查表包括CBCL(無計分)、兒童創傷問卷(CTQ-SF)、青少年危險行為問卷RBQ(無計分)、PDQ/ZKPQ、YRBSS(無計分)、BIS、CES-D、SES量表、兒童多維焦慮量表、**MASC。

調查了370人,年齡覆蓋15-24歲,其中父母健在的學生比例占96%,但是父母一方死亡的占到7.2%,離異12.4%,單親15.4%,再婚的占到15.1%。

其中兒童創傷量表中,我們可以從表4看出情感忽視的平均值最高,說明我校的學生成績不好有很多相關因素影響,其中很重要一點是她們較少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一旦有關注就是關于她們的分數,而家長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知道孩子的情感需求,教育也就無從下手了,性教育就更是舉步維艱了。通過此調查,我們對學生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截取部分題目的調查情況。(更多的問卷結果都在附錄里)

三、本課題的特色

寓教于樂。編排過程中吸取舞蹈中比較有趣的一些動作和形式,賦予其教育內涵,因此除了娛樂外,還承擔著一定的教育作用。 有的父母擔心會不會由此造成孩子早戀,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集體舞這種方式可能對早戀帶來更積極的作用。因為進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為割斷的,如果強行阻止,他們就會選擇一種別人發現不了的形式來接觸,而這才是危險的。早戀是一種封閉的關系,而友誼是開放的關系,在跳集體舞的過程中,大家不能壟斷舞伴,而是不停地交換,這就在同學之間構成了一種廣泛的接觸,既可以緩解青春期的躁動不安,也不會造成男女同學之間封閉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規避男女生單獨相處可能造成的風險。

樹立標兵。例如我校的禮儀隊為全校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她們不僅是學校禮儀的標兵,而且長期為區教委等單位提供禮儀服務,形成了有專人負責、專人培訓的禮儀表演隊,為我區的發展起到了促進推動作用。

四、反思

1、輔導很必要

通過學生的上課反應,我們發現學生非常歡迎,他們很關注這個話題,而且有些學生對部分事情的看法相對成熟,超出我們的想象,當然他們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和困惑,如果老師能從正面引導,使他們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會少走一些彎路。

2、輔導目標的確定

職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末期,有普遍的心理特點,另外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學生對于事件的看法和知識也是參差不齊,什么樣的輔導方案適合這個年齡群體,目前沒有定論,那么依據大綱以及本校學生的特點,可以在基本理念傳達的時候,適當加入讓學生思考未來生活的內容。

3、輔導形式的思考

心理輔導課,以自然班為輔導對象,人數適中,依我校的情況可以開展女生專題也可以開展男生專題,但是根據我校情況,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些許困難,男生班的困難程度更大,這對于老師是個很大的挑戰,不好控制課堂,也害怕引導不好會起到負面作用,所以男生的教學比較的保守。

后記

在藝術教育的廣大舞臺上,學生們可以通過吹拉彈唱表達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贊美;在藝術教育的廣闊天地里,學生們可以通過琴棋書畫實現自己對知識的渴求,挖掘自身無窮的才華潛力,完成自我人格的完滿塑造。而這些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學習興趣的激發,行為習慣的規范,異性交往心理調節的需求,正是我們長久以來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

感謝總課題組給我們機會參與課題,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有很多反思和收獲。作為老師,能夠和孩子們共同經歷他們人生中的重要階段,能夠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樣也是責任重大的事,這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他們的觀念,乃至于影響他們的一生,所有的課題組成員正是秉承著這樣的態度,盡心盡力地完成我們的課題。未來的日子,課題結束不意味著教育結束,好的經驗我們還會繼續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課題的完成還離不開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在整個過程中為我們鋪平道路,排除困難,提供財力、人力、物力,沒有他們做我們堅強的后盾,每一步將會舉步維艱。最后,感謝我們自己,一路走來,大家攜手并進,順利的完成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文利.1988~2007: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綜述.調查研究版,2008,3:50-57.

[2]李玲.淺議中等職業學校的性健康教育.中國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398).

[3]王丹.普通高中實施性教育的初步嘗試.

[4]董金平.青年探索,青少年性心理發展過程及其常見問題及對策,2000,4(44).

[5]趙雙玲,高爾生,樓超華. 上海市高中生異性交往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1,22(5):431.

[6]宋桂榮,程然,李曉楓,馬莉,高曉虹,張翠莉.大連市青少年性知識、性行為和性態度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

[7]朱紅,劉安波.高中生戀愛與性心理的性別差異研究.保山師專學報,2008,27(4).

[8]宋世琴,張穎,周鈺,劉彥,徐世俠.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生性知識及態度和行為比較.生殖健康,507.

作者:馮麗偉

第三篇: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

摘要:以馬克思勞動異化思想為基點,分析網絡異化的概念。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表現主要有網絡沉溺、網絡孤獨感、網絡信任危機、網絡人際關系疏遠等表現;網絡人際關系異化要求人們回歸人的本性,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回歸到現實的社會中去。

關鍵詞:網絡人際交往 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概念最早見之于其博士論文中,經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系統論述,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成熟。異化理論,特別是勞動異化理論一直是馬克思批判揭露資本主義制度黑暗的強而有力的哲學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F代社會中,由于各種社會環境、條件的改變,異化現象并沒有消失,在現代社會中表現得更加的明顯。

一、人際交往的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的概念來源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基點認為異化是從主體分裂出一個與主題相對立的客體。而揚棄異化則是消滅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性,從客體那里返回到主體,從而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在這里的主體指的是絕對精神。他認為整個自然、歷史發展的各個環節的展開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異化和揚棄異化的過程。在黑格爾那里,異化指的是主體(絕對精神)的客體化。

費爾巴哈對于異化的含義與黑格爾看法不一樣。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的基礎上來闡述異化,因而他的異化概念帶有宗教的性質。他認為異化有兩重意思:一是指人們在禱告時當精神與肉體相脫離,與上帝合二為一;二是指圣靈在肉體化時由于顧全人性,以致人性的喪失,罪人與上帝分離。異化最早出現在中世紀的神學中,說的是人與神相異化。人創造了神,但是神反過來控制了人,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人從人的本質中逃脫,匍匐在神的腳下。人的本質被集中于神,同時神又反過來通過人給予的力量來控制人。費爾巴哈是第一個把異化和人本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的本質異化”的理念。異化主體問題上,費爾巴哈提出了“主體是人”的觀點。他認為只有“感性的、肉體的、實實在在的人才可以作為主體。”所以異化指的是人的本質即人的主體性的缺失。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提出異化思想。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是從絕對精神到絕對精神,是唯心主義的異化觀。而費爾巴哈則是用抽象的人代替了現實中的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認為異化勞動“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②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人的異化表現為: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他的勞動活動以及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在這三者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異化的第四個表現是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因為“人的異化一般的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猜得到實現和表現。”在馬克思那里人際關系的異化就是指人與人的異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異化指的是人通過活動生產出異己的力量,而這個異己的力量反過來控制人。這種異己的力量在黑格爾那里指的是絕對精神;在費爾巴哈那里指的是宗教的神;在馬克思那里指的是資本主義所控制的人的本質的缺失。其特點就是人的主體性的缺失,人成為人自己所創造的異己力量的奴隸。異化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人與人的主體性的疏遠,人際交往的缺失,人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的逃離。

網絡是一種社交的手段,一種工具,一種媒介。異化現象發生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功能的增多,網絡社會也存在人際交往異化的現象。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指的是科技的發展創造了網絡交往的平臺,由于人們過于依賴于網絡,致使網絡成為主導和控制人的一種異己的力量。

二、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表現

1.網絡沉溺。所謂網絡沉溺指的是一些人沉迷于網絡中的信息收集、郵件的閱讀和發送,在一段時間內被網絡中五花八門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方式所吸引,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網絡上,甚至于對其他的事物提不起興趣,也叫“網絡綜合癥”。@現代社會中的人工作壓力大,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讓人無所適從。網絡成為了現代社會逃離現實世界的有效方式。網絡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壓力中的人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暫時地遺忘自我,在網絡世界中重塑理想的自我,因而沉迷網絡。特別是網絡游戲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沉迷網絡的表現就是網癮,而網癮的本質就是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人在網絡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人與機器的對話(人機對話)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替代品,沉迷于網絡的人是被網絡控制主導的人。

2.網絡孤獨感。網絡在虛擬的空間內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聯系在一起,形成強大的“人際關系網”。但是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是虛擬的,網上看似熱鬧,網下還是要自己去面對自我。“如果過分依賴網絡交往,則會忽視日常的社會交往。有深度、面對面的交往就會減少,人們在越來越多的‘交往快餐’中感受到更多的冷漠、孤獨和無聊。”④網絡交往中人們僅僅是依靠網絡上的交往而缺乏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實踐,很容易造成個人在現實生活交往中的不適應和焦慮,因而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網絡交往導致現實交往的缺失,使人難以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造成人與人關系的疏遠,因而網絡孤獨感產生。

3.網絡信用危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⑤人的本質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說明。傳統意義上的人際交往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在以網絡為媒體的網絡社會中,網絡交往并不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而是人與人之間還隔著中介(電腦機器)。同時這樣的交往是以“符號”為形式的。人際關系整體劃一為符號。當人們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時,是同符號進行直接交流。人只是隱藏在符號之外的一個控制者。正是由于網絡人際交往的符號化,使得在網絡上進行交往的人難以判斷對方的相關信息。人們在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時候,沒有因為亂說話所帶來的現實的后果,因此他們可以在網絡上不顧道德不顧真相撒謊和欺騙。在網絡上虛擬的言論還是被允許存在的。“網絡可以隱去真實的社會身份,一多個虛擬的身份進行網上交往,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也是很多網民以游戲的心態進行網絡交際。人們對網上人際之間往來充滿懷疑,不敢輕易信任,很多網民不得不面臨網上網下的角色差異和沖突,一直產生多重的人格障礙。”⑥人際交往需要以信任為基礎,這不僅是交往的起點,也是交往的終點。信任不僅能夠更加完善人際關

系,更是人類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的追求,因為被信任的基礎是誠信。

4.網絡人際關系的疏遠。網絡為人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疏遠。首先,由于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消磨了人們短暫的空余時間,使得人們見面相聚的時間變得少。中國是傳統的熟人社會,見面多就相當于熟人,見面少就相當于陌生人。因此,人際關系開始疏遠,特別是當代社會“宅文化”的興起,更加使網絡成為人們的依賴。其次,網絡為人們提供溝通的新途徑,但是這種途徑把“舉止言談轉化成二進制的語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成了數碼化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逐漸被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⑦人的情感流失在虛擬的二進制、電腦屏幕上。網絡人際關系的疏遠使人與人之間感情淡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感到冷漠、孤獨和無助。

三、網絡人際關系異化的消除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異化勞動的產生是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而使勞動所生產的產品只供資本家享受,而勞動者(工人)則只能得到“赤貧”。因此馬克思提出消除異化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的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本質、對象化合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結合,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得出共產主義是揚棄異化勞動的方式,因而提出要消滅私有制,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也是符合社會需要的。但是在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的條件,消滅私有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要求人性復歸的思想對于我國社會中的網絡人際關系異化仍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的思想為我們分析網絡人際關系的異化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其次,其人性的復歸理想為我們指明了消除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方向。

1.回歸人的本性。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是由于人們逃離現實逃離生活而產生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人為什么要逃離?因為人對自身的不滿意。因而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是現代社會是一個原子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而人與人之間很難彼此之間的溝通,現代的人們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可以找到,因而人們甘愿被束縛在網絡,沉溺于網絡。消除網絡人際關系的異化的最重要的是要人能直視自我,自己面對自己,在現實的世界中重現找回自我。

2.回歸生活?;貧w生活就是要回歸生活的本質。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同時又是不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吹缴畹拿篮玫娜?,能很好地融入生活,能自由自主地選擇、安排、享受生活。而只看到生活的不美好的人,則可能會對現實抱有極端的心態,而網絡則成為了發泄的理想之地?;貧w生活要求人的主體性,能直視生活中的美好與不足,把生活作為人生的寶貴的資源庫,虛擬的網絡交往并不能代替現實的交往。

3.回歸社會?;貧w生活的本質就是要回歸社會。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組成了社會,而社會又是人的社會。社會與人是密不可分的,這是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早就告訴我們。人不能離開社會,只能在社會選擇,人際關系也必須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存在。

作者:梁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小學教學管理論文下一篇:小學教育科研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