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論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論文(精選3篇)》,供大家閱讀,更多內容可以運用本站頂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在學術語篇中分布較為廣泛,這與其人際功能密切相關。

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論文 篇1:

特朗普和希拉里電視辯論中情態隱喻的功能探析

摘 要: 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情態隱喻理論為依據,結合世界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電視直播辯論,著重探討了英語中情態隱喻應用于公眾表達時的功能評價與效用解析??偨y候選人在電視直播辯論的情境下使用情態隱喻可以展現自身學識,凸顯論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并起到銜接議題、表達自身政治訴求的愿景,有利于候選人與選民建立良好關系,最終達到其政治目的,直至贏得大選。

關鍵詞: 情態隱喻 人際對話功能 電視辯論

前段時間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和唐納德·特朗普的電視現場辯論在如火如荼地舉行。熟悉美國大選的人對這樣的“辯論”想必不會陌生,在全球范圍內,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候選人在鏡頭前激烈交鋒,展示政治智慧和個人風采,為自己拉票。對候選人而言,電視辯論無異于“面對幾千萬考官的求職面試”,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絆倒在白宮門前??偨y電視辯論是美國大選運動中具有決定作用的一環。在辯論中,辯論雙方會運用一些特殊的語言策略來掩飾或凸顯自己的政治觀點,這就與情態隱喻有著密切的關系[1],[2]。因此,本研究選取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三場總統電視辯論中的語料為具體案例,分析情態隱喻在三場辯論中的功能實現,并討論某些情態隱喻結構的引用會對政治評價和選情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情態隱喻及其功能評價理論

情態及其評價是英語系統功能語法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意義上,情態意義主要通過詞匯語法手段實現,而評價多體現在詞匯層面。情態和評價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二者相輔相成。情態方面,傳統語法對情態的研究多側重于對表達情態意義的情態謂詞的研究。而情態謂詞,即所謂的一致式,只是表達情態意義的手段之一。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往往會采用一些情態的隱喻式表達來凸顯或隱藏情態的來源。情態的隱喻式表達在狹義范疇上常常通過心理過程的投射小句來表達其情態意義。而廣義范疇上的情態隱喻,往往包括情態形容詞、情態副詞、情態化名詞、投射小句、介詞短語、時態等[3]。

至于功能評價方面,Martin的評價理論是研究評價意義的基石[4]。該理論下設三大系統,即態度、介入和分級。各個系統又分別包含子系統。因情態表達的是對人物或事件的態度和評論,它勢必會表現出某種評價意義。

基于系統功能語法中語言三大元功能[5]——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認為情態隱喻也相應地分為三種:概念隱喻、語篇隱喻和人際隱喻。在這其中,概念功能表述人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經驗,語篇功能為語言構成連貫語篇的功效,而人際隱喻則是為了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確定說話輪次、表達主觀判斷和評價功能。

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同時指出[6],明確的主觀取向和明確的客觀取向都是隱喻性的,即使情態意義的體現形式實現了從詞匯層面向小句層面的躍遷。在明確的主觀取向中,體現情態意義的小句大多表達了一個心理過程,以突出說話人的主觀觀點,使其對所做的判斷或提議負有明確的情態責任;在明確客觀取向中,體現情態意義的小句通常表達了一個修飾性的關系過程,使得說話人可以淡化自身的觀點,為本來只是一個看法的東西增強客觀確定性,從而得以遠離相應的情態責任。另外,體現明確客觀的情態取向還可以通過名詞將情態意義名物化。它們將情態意義建構成使人難以質疑的“事物”,因而掩蓋了情態的來源,使之具有明確客觀取向[7]。此外,某些介詞短語也可以表達情態意義。

二、電視辯論中的情態隱喻功能分析

電視辯論本質上屬于政治宣講的一個分支,因此必定含有豐富的人際意義,情態隱喻是表達人際意義的一種手段。解讀希拉里和特朗普總統電視辯論中的情態隱喻能加深英語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兩位競選人的觀點和態度,展現情態隱喻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達到成功獲選這一政治目的重要作用。經過統計,在三輪電視辯論中,兩位候選人使用情態隱喻不下三十次,下面具體分析其使用目的及實現功能。

1.彰顯個人態度,凸顯政治觀點。

①But we have to stop our jobs from being stolen from us.We have to stop our companies from leav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with it,firing all of their people. All you have to do is take a look at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in Indianapolis.(about creating jobs)——Trump

這段話體現的是特朗普作為商人所具有的經濟措施,即不惜一切代價鼓勵企業放棄海外開辦實業,盡力將企業留在國內發展并招聘更多的員工,提高本國人民的就業。他本人特別針對那些對政府經濟措施失望的選民,通過提高就業及收入吸引他們的關注。①就表達了特朗普的這種主觀態度,即美國必須擺脫就業崗位外流的現狀,實現本國就業和工業發展?!癶ave to”這種情態形式的使用,表達了自己的強烈意愿,即美國必須通過實現這個目標來維護本國人民的利益,無形中獲得了本土就業不穩定族群的好感和支持。

②And so what I believe is the more we can do for the middle class,the more we can invest in you,your education,your skills,your future,the better we will be off and the better we’ll grow.That’s the kind of economy I want us to see again.” (about reducing taxes)——Clinton

克林頓用“I believe”句式發起呼吁,廣大民眾不可能像特朗普的家庭那樣有著父輩從商的基礎和雄厚的財力,幫助特朗普在商場呼風喚雨。對于大部分普通大眾而言,為了實現自身發展,現實可行的目標是通過接受教育,掌握生存技能,為實現成為中產階級而奮斗。對他們而言,通過大財閥征稅而提高他們的福利水平,保障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更加切實可行。這樣的態度自然會受到中產階級和立志成為中產階級的選民的擁護。

2.表達看法的確定性或不確定性。

競選人對命題可能性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己話語效度的評判。說話人可以通過情態表現評價的確定性或不確定性,展現某個觀點是其個人觀點,也可能故意以此使其觀點“客觀化”,讓選民覺得自然,變得容易接受。

③I have a very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view about what we can do together. That is why the slogan of my campaign is “stranger together”... I can promise you,I will work with every American.(about today’s youth)——Clinton

克林頓在回答如何與青年人相處時使用了③中的情態隱喻的表述,“have a very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view” and“ promise your”都表達了競選者的主觀心理表態。正如Halliday賦予情態系統三種價值(value)(高、中、低),用來表示情態意義的強弱。如certain,probable,possible分別表示高、中、低不同的價值。由于情態系統是講話者表達對事物態度和判斷的語義系統,體現的是肯定和否定兩極及之間的意義。恰當運用情態隱喻,體現希拉里與年輕人溝通的美好愿景并期待青年選民的回應。

④Now,maybe because he has praised he has praised Putin,maybe because he says he agrees with a lot of what Putin wants to do,maybe because he wants to do business in Moscow…But we deserve answers.(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mp and Russia)——Clinton

在總統電臺演講中,明確主觀的隱喻形式除具有凸顯演講者觀點的作用之外,還常用來表達演講者看法或判斷的不確定性。作為對競爭對手的詰問,既要達到打壓對手的目的,又必須對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非常小心。為了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希拉里采用明確主觀的隱喻形式“maybe”來表達這段言論的不確定性,從而為自己留下開脫責任的余地。④這段語境中,希拉里稱俄羅斯決定了敘利亞的一切進展,她會面對普京并積極合作,她說普京不希望她當總統,她支持調查敘利亞和俄羅斯人的戰爭犯罪。在這里希拉里巧妙地稱,俄羅斯及現任總統普京也許希望幫助特朗普,俄羅斯或許正在干預美國總統的競選進程。

3.混淆主客觀故意,化弱勢為強勢。

交際中情態隱喻的出現,由于其固有的間接性、模糊性和主觀任意性,給選民增加了額外信息處理負擔,施加了認知壓力。在情態“可能性”的明確客觀取向中,情態意義通常由一個修飾性的關系過程小句( 如It is certain,It is probable等) 來體現。具體到競選辯論過程中,兩位候選人往往采用明確客觀隱喻形式,使其判斷或提議似乎變成一個固有特征或無法質疑的事實而顯得客觀化,以隱蔽真正的情態來源,從而遠離相應的情態責任。

⑤It is such a great question and it is maybe the question I get almos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Obama is a disaster. You know it. We all know...(about President Obama)——Trump

特朗普反復強調自己是會給美國帶來變化的候選人。通過對現任總統奧巴馬指責,特朗普可以給選民灌輸一個概念,即希拉里墨守成規,會延續奧巴馬一些失敗乃至錯誤的政策。案例⑤中,特朗普將自己的主觀故意,用“It is such a great question”,“it is maybe the question”等客觀情態進行敘述,力圖將奧巴馬的挫敗描述成公眾都認可的客觀事實。通過這樣的語言,特朗普強調了希拉里長期作為民主黨政治領袖,在政府從事公共事務領導近30年,是典型的只說不做的政客。

情態隱喻的使用可以幫助候選者在指責或者攻擊對方時,掩飾其明確客觀取向,消除競選者的“介入性”,通過去個人化從而將個人喜好以公認的事態呈現,從而達到政治目的,化被動為主動。在這次大選電視辯論中,兩位候選人通過明確客觀形式,將情態意義裝扮成命題以小句的形式出現,或將情態意義名物化,使個人觀點似乎變成了公認的事態或無法質疑的事實,使聽眾更容易接受其看法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贅述。

三、結語

情態的隱喻式通過心理投射結構或關系過程將情態體現在小句中具有凸顯主觀性或客觀性、表達一定意義、體現對話性的功能,其中因為情態隱喻的對話性,才使其在電視媒體直播辯論中具有政治殺傷力,被兩位候選人廣為使用。從介入系統和語用角度看,候選人通過這種有標記的表達式將所要傳遞的信息最大化,有助于對話調控的前沿化、前景化和精細化,同時減輕了說話人的情態責任,從而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本文在情態系統和情態隱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分析了美國兩黨候選人在最后選舉前的電視辯論中的情態隱喻現象及功能,指出了情態隱喻可以在政治辯論中起到凸顯政治觀點、表達確定性或不確定的個人看法及打亂主客觀認知,掩飾真實意圖的作用。通過情態隱喻這一手段,競選人可以巧妙地將信息按所需的情態責任進行編排,使情態意義得以合理配置,在限制打壓競爭對手的同時,盡可能規避自身缺陷,最終幫助候選者獲得選民支持,實現其入主白宮的政治意圖。

參考文獻:

[1]Thompson G.& Hunston 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Halliday M.A.K.MATTHIESSEN C.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3]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常晨光.作為評價手段的情態附加語探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 :11-13.

[5]黃國文.英語語言問題研究[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6]李曙光.語篇分析中的互文性與對話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2) :19.

[7]李杰,鐘永平.論英語的情態系統及其功能[J].外語教學,2012(1):12.

作者:王婷婷

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論文 篇2:

學術語篇中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研究

摘 要: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在學術語篇中分布較為廣泛,這與其人際功能密切相關。因此基于韓禮德的語氣隱喻理論,通過對學術論文中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及其實現的交際目的分析,認為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投射成分具有模糊性和明示性的雙重特征,分別能衍生出禮貌、協商策略及引導和顯意策略,具有提高話語接受度、擴大命題性、提升觀點認可度和凸顯研究重要性的人際功能,能促進實現論文的交際目的,即增強說服力,達成學術認同。對語氣隱喻的功能分析能夠幫助外語學習者正確理解和恰當使用語氣隱喻手段,以構建語篇中的人際意義。

關鍵詞: 學術語篇;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人際功能

一、引言

目前,眾多學者認為,“學術論文是作者高度參與的社會性言語行為”[1]1, 作者事實上總是與讀者進行一種交互性的交流?!斑@是因為論文作者在展示研究結果客觀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向讀者實施修辭勸說,表明自己的立場,構建自己的身份,爭取得到讀者的認同以接受其觀點?!盵2]不可否認,學術論文在具有客觀性的同時,還“包含著豐富的人際意義”[3]??傮w來說,學術論文的人際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學術話語具有禮貌性和協商性,充分尊重讀者的觀點,并對同一觀點的不同情感態度的存在表示認可,展現研究的開放性、包容性及科學性;另一方面,學術話語具有示意性和目的性,明確表達作者對命題內容的態度、評價及判斷,并能夠影響甚至引導讀者對命題內容進行理解和評價,以實現其最終目的——獲得學術認同。而前人的研究表明語氣隱喻是實現人際意義的關鍵因素,在語言使用中不僅具有“禮貌性和商討性”的語用功能[4],還具有“示意性強、勸說效果顯著”[5]的特點,符合學術語篇的人際交流需求。但是目前國內鮮有研究關注學術語篇中語氣隱喻現象,因此本文嘗試探究學術論文中語氣隱喻的語用功能及其所體現的人際意義。

基于Halliday最新的語氣隱喻理論,語氣隱喻分為級轉移和類轉移語氣隱喻,其中,類轉移語氣隱喻多出現在口語體中,因此本文將研究范圍縮小至級轉移語氣隱喻。而級轉移語氣隱喻又分為“顯性主觀投射和顯性客觀投射”[6]688,其中,“主觀化投射大量出現在像日常話語這樣的即興對話性文體中,而客觀化投射往往出現在要求客觀性和可信度高的官方文件、新聞報道或學術論文和著作等文體中”[4]。因此本文將聚焦于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識別其在學術論文中的應用,構建其語用特征和人際策略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其在學術語篇中的多重人際功能。本文希望能幫助外語學習者識別、理解語氣隱喻,對其學術論文閱讀和寫作實踐提供新的啟示。

二、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概念

語氣隱喻作為人際語法隱喻的重要內容,由 Halliday于1985年首次提出,歷經三個階段的完善和發展,逐步趨于成熟?!霸诠δ苣J诫A段(1985—1994年),Halliday主要提出語氣隱喻體現為語氣類型的變化,即類轉移語氣隱喻。在分層功能模式階段(1994—2004年),Halliday等人突出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層次思想,提出級階的概念,并指出語法隱喻是對語義系統的隱喻性延展”[7],為語氣隱喻的語義拓展作了理論鋪墊?!霸诜謱酉到y功能模式階段(2004—2014年),Halliday等人通過語言系統意義潛勢擴大的兩大手段——擴展和投射”[7],擴大了語氣隱喻的實現方式,增加了基于人際投射的語氣隱喻類別,即級轉移語氣隱喻。本文研究的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產生于最后一階段,是語氣隱喻的最新成果(見圖1)。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具有“顯性”和“客觀”的取向,而“言語功能一般是通過隱性形式來表達的,從隱性到顯性的轉換主要是通過人際投射來完成的”[4]。具體來說,該投射結構能把“人際評價(interpersonal assessment)從詞組升級(upgrade)到小句——即把簡單小句中的一個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轉換為復雜句中的一個投射小句”[8]626,而小句比起詞組更能凸顯出評價觀點,從而實現了隱性到顯性的轉化。同樣的,從主觀到客觀的轉換也需要投射來實現。這種隱喻策略將指稱話題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的“they”“it”以及權威來源等作為投射主語,將作者本人隱藏于話題之后,從而實現了觀點客觀化。通過這些投射和轉換,典型的語氣結構就被改變成了客觀投射語氣隱喻這一語氣變體(見圖2)。

根據韓禮德對語氣隱喻的討論[6]698-704,并結合麥提遜對人際投射的論述,我們可以將基于客觀人際投射的語氣隱喻分類如下:

(1) 顯性客觀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為主語的投射建議。

(2) 顯性客觀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為主語的投射命題。

三、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識別

根據韓禮德對語氣隱喻的討論, 并結合麥提遜對人際投射的論述, 我們把實現客觀人際投射的語言形式概括為表1,用于識別語料中的語氣隱喻。

(一)顯性客觀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為主語的投射建議

【例1】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hat‖ all staff understand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the Act.[6]703

上述例子是典型的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為主語的投射建議。該句子以話題非參與者的“it”作為投射主語,由于不涉及話題參與者,因此表現為客觀投射。通過這一人際投射,“important”一詞被上升為以“it is important that”作為結構的投射小句,實現了級階的轉移,從而改變了原來的結構形式,產生了語氣隱喻這一語言變體。

(二)顯性客觀非參與者(“non-interactant”)為主語的投射命題

【例2】Furthermore,it is claimed,‖there are no known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languages of the Old World and those of the Americas.[6]703

與例1一樣,本例也采用客觀投射的基本策略提升人際評價的級階,從而改變了典型的語氣結構,產生語氣隱喻。通過這一變體,語氣以命題的形式體現出來的言語功能被凸顯出來,強調了“給予信息”,實現了言語功能從隱性到顯性的轉化。

四、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語用特征和人際策略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功能集中在投射成分上,其中包括:客觀投射主語和顯性投射結構。投射主語通常以話題非參與者“they”或“it”來表示,對消息來源含糊其辭,因此具有模糊性語用特征。而顯性投射結構指的是整體投射結構,如“it is important that”,由于級階升級,往往能對其后的命題或者提議進行強調,因此呈現出明示性(顯性)的特征。而這一對特征又分別能衍生出不同的人際策略,如圖3所示。

(一)模糊性及其衍生的人際策略

客觀投射語氣隱喻可分為投射命題和建議。就投射命題而言,典型結構為“they say”“it is said that”“it is rumoured that”“t is claimed that”,這些表達式從語用學角度看屬于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attribute shields),即“不直接表示說話人本人的推測或者猶疑,而是選擇第三者或者是不確定的信息來源,從而間接地表達說話者對某事的態度,看法和認識”[9]183,從而“疏遠作者與命題的距離”,并“將話語責任轉移至他人”[6]703。投射建議的典型表達式“it is demanded that,it is asked that; it is imperative that,it is important that”也是通過模糊其建議來源,將其“經驗化”(experientialized),并“中和為事實”(neutralized as facts)[6]703。語氣隱喻的模糊性是其豐富語用資源的重要源泉。借助模糊性,作者或說話者可以采取禮貌和協商策略,以構建人際互動,從而實現交際目的。

(1)語氣隱喻的模糊性是禮貌策略的源泉。說話者或作者通過選擇模糊性語言疏遠其本人與話題之間的距離,間接地表達態度和看法,從而避免將主觀意志強加于人,將話語商討的空間留給聽話人或者讀者,從這一點來看,消極面子策略得到施展,能避免威脅聽話者的面子。與此同時,積極禮貌策略也在發揮其作用,說話者通過對消息來源含糊其辭,將話語責任轉移至他人,從而保護其本人免受批評,以此維護自己的面子。兩種面子策略雙管齊下能使話語溫和而不失效力,增加聽話者對話語的接受程度,從而最終獲得話語認同。

(2)語氣隱喻的模糊性為人際協商策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通過模糊信息來源,說話者或者作者能夠采取一種協商的口吻與讀者對話,指明這不是其本人的觀點,也并非是一個絕對真理,而是一個可以商榷的命題,且這個命題也只是社會多元觀點中的一種,從而允許了立場多樣性,提高了對話開放程度。這種協商策略不僅能增加讀者或者聽話者介入話題參與互動的積極性,還可以保護命題內容不招致挑戰和質疑。值得一提的是,話語中的協商策略不是單一的,例如客觀投射建議往往還會借助情態詞(比如would,could等)進一步提升話語的可協商程度。

綜上,語氣隱喻的模糊性為禮貌策略和協商策略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語氣隱喻既能保護讀者的積極面子,維護作者的消極面子,提升話語的禮貌程度,又能為話語提供語氣調整和語義商討的空間,搭建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橋梁。

(二)明示性及其衍生的人際策略

顯性客觀語氣隱喻是模糊性和明示性相統一的矛盾體,其模糊的是消息來源,明確的是命題內容。通過人際投射,這類語氣隱喻實現了從詞組到小句的升級,升級后的小句所承載的命題內容就會得到凸顯和強調。借助語氣隱喻明確性這一特征,說話者可以采取引導和示意策略,邀請聽話者參與話題討論,并使其按照預設好的思維軌跡進行理解和思考,從而最終獲得觀點認同。

(1)語氣隱喻通過明示(explicit)的方式對聽話者進行引導。這一引導策略是級階升級后的投射結構和及其引導的小句句干中動詞的共選來實施的,因為比起詞組,由投射主語引導的小句更為醒目,也更容易將聽話者帶入作者的思維語境。例如,作者往往會借助“it is important to,it should be noted that”等客觀投射隱喻式與讀者對話,其中投射結構“it is important”和“it should be noted”將聽話者引入說話者預先設定好的思維軌跡,而“to”和“that”引導其沿著說話者的思路進行判斷與思考,從而按照說話者希望的方式解讀信息,與說話者達成一致的情感態度。

(2)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通過客觀投射實現升級的隱喻變體,尤其是由投射主語“it”引導的結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it is claim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important that”等各個句型“都有主語(真實主語),但卻一定要用‘it’再重復一下主語,或者說‘加強主語’”[10]。實際上,此類句型強調的并不是虛擬主語it,而是真正的主語,即“that”引導的小句,旨在對焦點信息進行強調。這種示意性是普通表達所不具備的,試比較“ ... is important”和“it is important that ... ”兩個表達,前者是一般表達,后者是基于客觀投射的隱喻式。我們可以看到,前者將important所攜帶的評價和態度埋沒在句子中,似乎無法引起讀者對內容的重視,而后者則通過級階升級,將評價前置,將觀點后置,采取了先引起讀者的注意,后示意其重點信息的策略,既實現了句式的平衡,又對話題內容進行了凸顯。

由此可見,語氣隱喻的明確性能衍生出引導策略和示意策略,既能引導受話者以發話者預設的軌道進入話題,又能向受話者明確展示焦點信息,表明立場態度,并使其按照發話者傾向的方式解讀文本語義,從而建立起共同的認知態度。

五、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在學術語篇中的人際功能分析

通過解析學術語篇中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本文發現在學術語篇中,作者傾向于采取禮貌、商討、引導和顯意策略,以發揮語氣隱喻不同的人際功能,與讀者互動,構建人際意義,并最終實現學術論文的交際目的:增強論文說服力,獲得學術認同(見圖4)。

(一)提升禮貌程度,提高話語接受度

“按照學術社團的社會交流規則,一方面,作者往往需要對前人的有關研究采取批評的態度以建立自己的學術空間,從而使其論題具有探討的必要性和價值,作者多以專家的身份表述其學術觀點或研究結果,而且盡可能地運用語言手段使其觀點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學術交流規則又要求作者在表述其觀點時具有策略性和面子保護意識,既要避免威脅讀者的面子,又使作者本人免受讀者的批評”[11],這種要求構成了雙重禮貌策略在學術話語中頻繁使用的主要動機因素。作者既要采用消極面子策略,避免威脅讀者及其自身的面子,與此同時還要采取積極面子策略,使自己的觀點得到讀者的認同。

【例3】It would be better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learners received the same instruction(and the same amount of instruction), which would help ensure that only the variables present in the hypothesized model of L2 learning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udy’s outcomes.   [12]

文中有一個表達顯性客觀的人際投射“It would be better ... ”結構。作者用話題非參與者“it”作為投射主語,避免了作者本身的介入,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作者表達個人觀點時所需承擔的責任,使命題表達顯得客觀公允”[13]。這樣的表達既能避免言論受到攻擊和威脅,維護了作者自己的消極面子,又能因其客觀性更容易得到讀者認同,從而維護其積極面子。同時,客觀投射主語未明確指出消息來源,隱含意義為這是一個可供大家協商的提議,減輕了讀者對其作出評價或者提出不同意見的心理負擔,將選擇的空間留給讀者,而非強加主觀意志于他們,以此避免威脅讀者的消極面子。值得注意的是,語氣隱喻往往會與情態動詞配合使用,如上文中的“would”一詞,避免過于武斷,既為讀者提供了選擇,也為作者本人留有退讓的空間。

【例4】 Or, to understand more eff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or example,strategy use and the different advanced skill areas(in this case,advanced listening,speaking,and reading),it would be useful to explore which questions best predict advanced.level success in the various skills .  [12]

以上例子摘選于一篇論文的啟示部分?!癷t would be useful to”是一個典型的客觀投射建議。這個結構將該建議包裝為“事實”,將作者的個人聲音隱藏在這個建議之后,從而將“話語責任轉移至他人”[6]702。從這一點看,客觀投射語氣隱喻能避免作者受到攻擊,即使作者的觀點被證明是片面的,作者本人也可以說這只是一個嘗試性的建議,從而維護了作者本人的消極面子。因此,該隱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論文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有助于“獲得學術界更多成員對其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的認同”[14]。

綜上,禮貌表達是建立良好互動關系,促進交際順利進展的關鍵性因素??陀^投射語氣隱喻的語用功能是使說話者或者作者恪守禮貌原則等,在清楚地表達會話含意的情況下,盡量避免將主觀意志強加于人,避免過于武斷。禮貌策略的實施會促進論文交際目的的實現。

(二)加強協商對話,擴大命題包容性

“語言是一種構建社會現實的資源,任何社團都擁有多種相同或相異的社會現實或世界觀,因此,所有話語在表達一種社會態度時都是在冒險,是在同時與一系列表達不同的社會態度的話語建立相同或相異的關系?!盵11]因此,在學術寫作中作者不僅要關注話語的真實值構建,還要展示對其他不同的學術態度的包容性。此外,學術話語的協商性特征也能增強論文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這些因素構成了協商策略在學術語篇中頻繁使用的理據。而語氣隱喻作為實現交際意義的語言資源能擴展交際者在對話中用以商討的意義潛勢[8]631。也就是說,語氣隱喻為聽話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建議的語氣隱喻往往表現為于聽話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命題中的語氣隱喻常常是增大話語對話或商討空間的產物[4]。例如:

【例5】 It would be desirable for future studies to tease apar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L contact and investigate how learner variables interact with differential FL exposure patterns . [15]

以上例句來自結果與討論部分,客觀投射隱喻式“It would be desirable for ... to ... ”邀請讀者參與到話題討論中來,指明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并使用了 would 這一情態詞, 從而大大擴展了為讀者提供的選擇空間。這一客觀語氣隱喻的使用表明“專業人員傾向于以委婉、謹慎、謙遜的方式提出觀點,避免絕對化表述”[13],從而提升論文的學術包容性和科學性。

【例6】Admittedly,this study’s data cannot indicate any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at the study abroad program 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speech fluency,but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address this relationship,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Russian for which fin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luency during study abroad are lacking.[16]

以上例句中,作者用“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 to ... ”這一結構表達了當前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和對未來的啟示,“這種看似客觀的投射只是表達了一種‘聲音’,其命題并非絕對真理,只是多元社會價值和多元聲音的其中之一,這種‘聲音’的存在為語篇的對話性提供了理據,奠定了基礎”[4]。值得一提的是,本例中作者在該投射句中加入情態詞would,以進一步擴大命題的開放性和商討性。

(三)引導讀者參與,提升觀點認可度

學術寫作中意義的建構主要依賴于讀者的解讀,解讀的方式則經常受到作者引導的影響[17]。因此,作者往往會借助客觀投射隱喻式的引導策略,對讀者的認知軌跡施加影響,悄然引領著讀者接受并信服作者的觀點,順理成章地建構了一致的人際取向,從而最終獲得學術認同。

【例7】While (advanced) L2 speakers may still be able to use explicit knowledge rapidly in the production stage,there is much less room for using their automatized explicit knowledge in the listening stage. It is thus important to delve into the listening component of the EI task and examine whether L2 speakers deploy linguistic knowledge without awareness (i.e.,implicit knowledge) to detect grammatical errors at the exact time of occurrenc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meaning . [18]

我們發現,作者往往在編碼語氣隱喻時預設一幅思維圖示,并引導讀者進入其思維軌跡,從而達成學術認同。比如,在本例中,作者首先在前文鋪設好路徑,引出前人研究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作者采用顯性客觀隱喻的表達“It is thus important to delve into ... ”明確指出了當前研究是符合前文提到的實際需要的,明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價值,從而將讀者引入作者的思維軌跡,以達成一致觀點。疑問語氣隱喻的這一功能類似于引導詞塊的作用,能形成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要求讀者按照作者預設的軌跡來解讀信息,形成共同的情感態度,從而提高論文的互動性和說服力。

【例8】Taken together,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young FL learners with similar FL experience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how much they can profit from opportunities to learn,which can influence their FL attainments 1 or 2 years lat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adjusted the large differences in FL experience up to the time point when the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learner variables were measured.[15]

本例中“It should be noted that”出現于結果與討論部分,向讀者清晰點明重要的信息點,指出了當前研究結果的重要性。而且,在此表達中that連接后文,在作者和讀者間建立對話,邀請讀者參與到討論中來,并“嘗試構建共同的情感態度,使讀者依照作者傾向的方式解讀文本語義,更易于達成一致或結為聯盟”[17],從而更容易使讀者體會到該研究結果的創新性和獨特價值。因此,該語氣變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論文的人際互動性和說服力。

(四)示意重點信息,凸顯研究重要性

學術論文的核心作用是傳播學術觀點,其立場的表達尤為重要。因此,作者往往通過明示手段來突出重點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話語有效性,提高讀者閱讀論文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強調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或者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增強論文的說服力。通過語氣隱喻的示意性,作者可以強調話題中主語動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揭示其對話題內容的強調和重視。

【例9】It should be noted here that the number of lexical bundle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i.e.,250 most frequent lexical bundles) was selected because,in order to better examine the profiles of moves and lexical bundles,we chose to have a larger matrix,which was 10 times larger than the 25 move categories.[19]

以上例子摘自一篇文章的研究工具部分。作者運用了顯性客觀的隱喻表達“It should be noted here that ... ”該結構中有真實主語(that引導的小句),“但卻一定要用(投射)主語‘it’再重復一下主語, 或者說‘加強主語’,有利于揭示作者對命題內容的強調和重視”[10]。在此例中,作者重點強調了其研究對象的數量之大,從而凸顯其研究的可信度。

【例10】Yet,given that the purpose of L2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s arguably to lead L2 learners to get ready for future communicative settings where they interact with a wide variety of NS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experience and tolerance towards foreign.accented speech,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whether,how,and to what degree instructional gain can sufciently impact the perception of phonetically untrained judges who do not have much familiarity with Japanese.accented speech (i.e.,nave listeners). The current study i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se concerns.[20]

以上例句來源于一篇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it is important to ... ”這個隱喻式結構中的“important”“屬于強化形容詞(intensifying adjectives),能夠凸顯作者的態度立場”[21],揭示了作者對“to”后面連接內容的強調和重視,特別指出了該研究將要解決的問題。該表達還與該部分最后一句話“The current study i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se concerns”遙相呼應,共同凸顯出了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這一點看,客觀投射語氣隱喻有助于實現學術論文的交際目的之一——“突出當前研究的價值”[22]。

六、結語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 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是學術語篇中重要的交際工具, 能靈活地調整語氣,使其適應特定的交際目的。具體來說,顯性和客觀的投射成分分別具有模糊性及明示性,因此該類語言變體既能通過禮貌和協商策略構建起學術語篇的客觀性、真實性和開放性,又能采取引導和顯意策略建立起作者與讀者間共同的情感態度,并凸顯論文重點信息,提高學術論文的可讀性、重要性和說服力??傊?,這種高度濃縮的信息集成塊具有豐富的人際意義,在表達命題和提議時是十分復雜且意蘊豐富的。因此,要想成為有效的交際者,語言使用者應該具有在不同的交際環境中恰當地使用語氣隱喻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學會解碼語氣隱喻,還要學會使用它。

本文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語用學的研究框架,聚焦于顯性客觀投射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構建了該類語氣隱喻的語用特征和人際策略分析框架,并置于學術語篇場景,結合實例論證分析了客觀投射語氣隱喻所具有的多重人際功能。解讀該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有助于加深二語習得者對此類語言變體的理解,其中語言實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給二語習得者在學術寫作中正確使用語氣隱喻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從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分析了語氣隱喻的部分功能,今后還可以從語用學及認知語言學角度對于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作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2000:1.

[2]鞠玉梅.學術寫作中引述句的主語特征與身份構建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8(6):926-936,961.

[3]張大群.學術論文中的隱性評價及其識別[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3):36-43.

[4]楊才英.語氣隱喻:言語功能擴展的機制[J].外語研究,2006,(3):1-5,15,80.

[5]翁玉蓮.新聞評論標題的語體標記性研究[J].新聞界,2011,(3):83-85.

[6]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Halliday’s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4th edition. Londan: Routledge,2014:626,631,688,698-704.

[7]張德祿,董娟.語法隱喻理論發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46(1):32-44,158.

[8]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er[M]. Londan: Edward Arnold,2004:626,631.

[9]何自然,冉永平. 新編語用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3.

[10] 周利娟.“There”和“It”句型與主語突出型語言[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15-17.

[11]張延君.學術話語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J].文史哲,2005,(6):100-106.

[12]Winke P. An Investigation Into Second Language Aptitude for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3,97(1):109-130.

[13]張樂,陸軍.科技文本中的it評價性詞塊:語料庫驅動的短語對等原則與方法[J].外語教學,2015,36(5):35-39.

[14]Basturkmen H. Commenting on results in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masters disser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9,(4):242-251.

[15]Chieh F. H.,Schuele C. M. When Language Experience Fails to Explain Word Reading Development: Early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Profiles of You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5,99(4):754-770.

[16]Silvio F. D.,Donovan A.,Diao W. H. The Development of L2 Fluency During Study Abroad: A Cross.Language Stud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6,100(3):610-624.

[17]李夢驍,劉永兵.評價理論視域下中外學者期刊論文評論結果語步詞塊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5):73-80,121,149.

[18]Suzuki Y.,Keyser R. D. Comparing Elicited Imitation and Word Monitoring as Measures of Implicit Knowledge[J]. Language Learning,2015,65(4):860-895.

[19]Mizumoto A.,Hamatani S.,Imao Y. Applying the Bundle.Move Connectio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Writing Support Tool for Research Articles[J]. Language Learning,2017,67(4):885-921.

[20]Saito K. The Acquisitional Value of Recasts in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eaching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English/λ/to Adult Japanese Learners[J]. Language Learning,2013,63(3):499-529.

[21]周惠,劉永兵.英語學位論文摘要中語法隱喻的使用與語篇功能研究[J].現代外語,2017,40(4):484-494,583-584.

[22]Golmohammadi S.,Suluki S.,Daneshmand F.,Salahshoor F.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c features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Native vs. nonnative researche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98:604-613.

Analysis of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Explicit Objective

Projecting Mood Metaphors in Academic Discourse

XU Wei, ZHANG Y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9,China)

Key words:   academic discourse; explicit objective projecting mood metaphors;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編輯: 鄒蕊

收稿日期: 2019.08.15

基金項目: 陜西省英才計劃“全球化視野下國際化人才培養與科研團隊建設”(N2016KA0001)

作者簡介: 徐微(1995-),女,浙江龍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張奕(1967-),女,西安人,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

作者:徐微 張奕

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論文 篇3:

漢語社交稱謂語及功能研究

摘 要:社交稱謂語用來指稱除家庭成員以外的其他人,在日常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漢語社交稱謂語的模式及功能并揭示其折射出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稱謂語;文化;功能

作者簡介:王莉銳(1993-),女,河南省鄭州人,西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話語分析、語用學。

1.引言

“在交談過程中,講話者用來指明交談對方的用語叫稱謂語(拉爾夫,2000)”?!吧缃环Q謂語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互相交流的方式,用于表示除家庭成員之外的其他人。一旦人們想問候他人并開啟對話,他們就會用到社會稱謂語。因此,社交稱謂語可被看作是開啟一段對話的前提(薛丹,2016)”。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大學校園逐漸變為社會的縮影。在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如何恰當稱呼他人至關重要。

2.社交稱謂語個案研究

采用問卷調查法及隨機調查方式對西北大學500名在校生進行采訪,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通過整理問卷發現,西北大學的學生稱呼老師和同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1)姓氏+頭銜,如:任老師、王教授、郭校長、胡院長;(2)頭銜,如:老師、教授、校長、院長、外教;(3)名字+頭銜,如:力宏校長、益平老師;(4)姓名+頭銜,如:李建利老師,李蓂老師;(5)名字,如:Robin, Hoover。另外,同學之間的社交稱謂語也具有一定特征。整理問卷發現,西北大學的學生稱呼自己的同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種:(1)名字,如:燕梅、文霞;(2)姓名,如:李絢麗、張錦;(3)昵稱,如:梅梅、小燕子;(4)姓氏,如:上官、長孫;(5)小+姓氏,如:小伍、小劉;(6)零稱謂,如:嗨!去圖書館嗎?

3.漢語社交稱謂語功能分析

社交稱謂語能顯示交談雙方的身份及社會關系。上文提到的每一類稱謂語模式,都具有人際功能意義。第一種模式:姓氏+頭銜,展現了發話者對聽話者的尊重和禮貌。這種模式是一種非常正式的稱謂語模式,因此能夠凸顯交談雙方間的權力距離關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熏陶下,師生關系是一種典型的權力距離關系(吉爾曼,1960)。如中國諺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直呼頭銜或姓名這兩種謂語模式體現了交談雙方的關系距離,這種關系表現為生疏。還體現了發話者對聽話者的禮貌。在校園里,無論老師的性別、年齡或國籍,學生都稱呼他們為“老師”,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與禮貌(任海棠,2004)。姓氏+頭銜、名字+頭銜、姓名+頭銜,調查顯示以這三種方式稱呼老師的同學較少。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三種模式更適合老師與同事之間的社交稱謂方式。其中第三種模式通常用于非正式場合且交談雙方之間關系較為親近。另外兩種模式通常用于正式場合且交談雙方間權力等級關系表現為平等。最后四種模式最能體現交談雙方間的親密關系,其中以昵稱方式稱呼對方是這四種模式中交談雙方親密關系等級最高的一種。最后一種模式:零稱謂,這種模式經常用于留學生之間,或第一次同外國人交談時,如Excuse me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長幼尊卑的傳統等級關系,漢語社交稱謂語將這種傳統關系傳達的恰到好處。在中國,職業也可作為一種社交稱謂語,如老師、醫生、律師等,這些都體現社交稱謂語所折射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受人尊敬、愛戴,也從側面折射出這些職業的高尚之處。

參考文獻:

[1]Brown, R. & A.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C]. In Sebeok

T.A. (ed.). Styl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I.T.Press, 1960.

[2]Brown, R. & M. Ford.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C]. In Hymes D. (ed.).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3]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tics of Language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4]Ronald 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ing Press, 2000.

[5]任海棠,馮寧霞,王榮花. 漢英社交稱謂語對比分析[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1).

[6]王非. 英漢社會稱謂語的對比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D]. 吉林大學, 2004.

[7]薛丹. 大學生稱謂語的使用情況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碩士學位論文[D]. 吉林大學, 2016.

作者:王莉銳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多元階層構建和諧社會論文下一篇:基于信息化的農貿市場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