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上海市水資源公報

2022-07-29

第一篇:上海市水資源公報

2011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11 年我國氣候旱澇交織、多災連發。北方冬麥區、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接連出現三次大范圍嚴重干旱;全國有 260 多條江河發生超警線洪水,錢塘江發生 1955 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漢江上游、嘉陵江、黃河涇洛渭流域同時發生嚴重秋汛,先后有 7 個臺風或熱帶風暴在我國登陸。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國家防總、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學調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精心組織、全力抗災救災,有關部門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廣大軍民攜手并肩、團結奮戰,奪取了防汛抗旱減災工作的全面勝利。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有效解決了旱區 2055 萬群眾臨時飲水困難,抗旱減免糧食損失 465 億公斤,大江大河堤防無一決口,大中型水庫無一垮壩,洪澇災害損失主要指標比 1990 年以來均值偏少 4~8 成。

2011 年是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 號)、召開最高規格的水利工作會議,對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各級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十二五”水利改革發展取得良好開局。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明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邁開步伐,確定“三條紅線”,分流域、分省區控制指標分解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就瓿闪?25 條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嚴格實施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對水資源和高耗水服務業用水開展

1

專項執法檢查。編制完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修訂了火電、鋼鐵、紡織等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制定了生活用水器具強制性節水標準,寧夏作為第一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省級試點通過驗收?!度珖匾雍此δ軈^劃》得到國務院批復,公布了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深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啟動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試點。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果,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重點保護綜合規劃啟動實施,組織實施河北向北京、引黃濟津濟冀、引察濟向應急調水,開展黃河、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調度以及三峽水庫向中下游補水、引江濟太、珠江枯水期水量統一調度,確保了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供水安全和水生態安全。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全國 76%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實行城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11 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 582.3mm,折合降水總量為 55132.9

億 m3,比常年值偏少 9.4%,比 2010 年減少 16.3%,是 1956 年以來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 6 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北方 6 區)面平均降水量為 322.3mm,比常年值偏少 1.8%,比 2010 年減少 11.9%;長江(含

2

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 4 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南方 4 區)面平均降水量為 1043.5mm,比常年值偏少 13.1%,比 2010

年減少 18.5%。從行政分區看,東部 11 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東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 1007.3mm,比常年值偏少 8.9%;中部 8 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中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 773.1mm,比常年值偏少 15.6%;西部 12 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西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 467.7mm,比常年值偏少 6.8%。在 31 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 9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和陜西 2 省偏多約 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2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貴州、湖南、云南和江西等 4 省偏少 20%~30%。

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逐年更新的動態水量,即當地天然河川徑流量。2011 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 22213.6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234.6mm,比常年值偏少 16.8%,比 2010 年減少 25.5%。受降水減少影響,全國地表水資源量也是 1956 年以來最少的一年。北方 6 區地表水資源量為 4022.4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66.4mm,比常年值偏少 8.2%,比 2010 年減少 20.9%;南方 4 區為

18191.1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533.0mm,比常年值偏少 18.5%,比 2010

年減少 26.4%。東部地區地表水資源量為 4450.0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417.5mm,比常年值偏少 14.2%;中部地區地表水資源量為 4483.8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268.8mm,比常年值偏少 28.9%;西部地區地表

3

水資源量為 13279.8 億 m3,折合年徑流深 197.2mm,比常年值偏少

12.7%。在 31 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 8 個

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江蘇和陜西偏多 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2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貴州偏少 40%~50%。

2011 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 167.2 億 m3,從我國流出國境的水量為 5518.9 億 m3,從我國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

930.3 億 m3。全國入海水量為 12195.4 億 m3,比 2010 年減少 6299.0

億 m3。其中遼河區入海水量 147.2 億 m3,海河區 36.1 億 m3,黃河區 184.2 億 m3,淮河區 352.9 億 m3,長江區 6892.0 億 m3,東南諸河區 1337.0 億 m3,珠江區 3246.0 億 m3。海河、遼河、黃河 3 個水資源一級區的入海水量約占當地地表水資源量的 30%~45%,淮河區入海水量約占當地地表水資源量的 55%,珠江、長江和東南諸河區的入海水量約占當地地表水資源量的 88%~95%。

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是指地下飽和含水層逐年更新的動態水量,即降水

和地表水入滲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山丘區采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

川基流量、山前側滲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采凈消耗量,以

總排泄量作為地下水資源量。平原區采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

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

將總補給量扣除井灌回歸補給量作為地下水資源量。在確定水資源分

4

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之間的重復

計算量。2011 年,全國礦化度小于等于 2g/L 的淺層地下水計算面積

為 854 萬 km2,地下水資源量為 7214.5 億 m3,比 1980~2000 年平均值偏少 10.6%。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 1674.7 億 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 5842.2 億 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 302.4 億 m3。2011 年北方 6 區平原淺層地下水計算面積

為 163 萬 km2,地下水總補給量為 1444.4 億 m3,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各水資源一級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分別是:松花江區 228.4 億 m3,遼河區 110.9 億 m3,海河區 167.9 億 m3,黃河區 175.6 億 m3,淮河區 292.1 億 m3,西北諸河區 469.4 億 m3。在北方 6 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中,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占 49.8%、37.2%、7.9% 和 5.1%。黃淮海平原和松遼平原以降水入滲補給量為主,占總補給

量的 70%左右;西北諸河平原區以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為主,占總補

給量的 75%左右。

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總量,即地表

產流量與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量之和。在計算中,既可由地表水資源

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的重復量求得;也可由地表水

資源量加上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求得。2011 年全國水資源

總量為 23256.7 億 m3,比常年值偏少 16.1%,為 1956 年以來最少的

第二篇:2009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總量為55965.5億m3,比常年值偏少8.0%。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北方6區)面平均降水量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南方4區)面平均降水量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約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個省(自治區),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約25%。

地表水資源量 2009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3125.2億m3,折合年徑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黑龍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間,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內蒙古、寧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間,山西、遼寧、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間。

2009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154.9億m3,從我國流出國境的水量為5193.3億m3,從我國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1090.7億m3,全國入海水量為13960.9億m3。

地下水資源量 2009年,全國礦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7267.0億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688.2億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5863.9億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85.1億m3。2009年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23.4億m3。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占51.5%、35.4%、8.0%和5.1%。

水資源總量 200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4180.2億m3,比常年值偏少12.7%。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5.0億m3,占地下水資源量的14.5%,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5.5%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711.2億m3,比常年值偏少10.4%,占全國的19.5%;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19469.0億m3,比常年值偏少13.3%,占全國的80.5%。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3.2%,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為25.5萬m3/km2。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09年對全國515座大型水庫和3006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2815.5億m3,比年初蓄水總量減少346.2億m3。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532.7億m3,比年初減少287.1億m3;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82.8億m3,比年初減少59.1億m3。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6.5億m3,其中黃河區增加49.2億m3。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減少352.7億m3,其中珠江區和長江區水庫分別減少198.8億m3和160.7億m3。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青海、黑龍江、浙江、海南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91.0億m3,貴州、廣西、湖北、湖南、廣東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437.2億m3,內蒙古、西藏2個自治區水庫蓄水量變化不大。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09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km2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16.6億m3。在水資源一級區中,松花江區、淮河區和黃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分別增加17.9億m

3、4.3億m3和1.1億m3;海河區、遼河區、西北諸河區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分別減少19.6億m

3、14.8億m3和5.5億m3。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6個省級行政區,其中黑龍江和安徽增加較多,分別增加23.0億m3和4.6億m3;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減少最多,為11.2億m3,甘肅、新疆、北京、遼寧、內蒙古、吉林減少幅度在3億~7億m3之間。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9年,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78個,漏斗年末總面積6.4萬km2。在41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于500km2的有12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有23個。在37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于500km2的有17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于50m的有11個。2009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20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4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2個。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

供水量 2009年全國總供水量5965.2億m3,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4.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839.5億m3,占總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094.5億m3,占總供水量的18.4%;其他水源供水量31.2億m3,占總供水量的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4%,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6.0%,提水工程供水量占28.7%,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量占2.9%。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占80.9%,深層承壓水占18.7%,微咸水占0.4%。

南方4區供水量3289.8億m3,占全國總供水量的55.1%;北方6區供水量2675.4億m3,占全國總供水量的44.9%。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占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而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供水量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個省(直轄市)地下水供水量占總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488.8億m3,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1.4億m

3、157.7億m3和55.0億m3。

用水量 2009年全國總用水量5965.2億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6%;工業用水占23.3%;農業用水占62.4%;生態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占1.7%。與2008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55.3億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8.9億m3,工業用水減少6.2億m3,農業用水增加59.7億m3,生態環境補水減少17.2億m3。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于400億m3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于50億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甘肅、內蒙古、海南、青海、黑龍江8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湖北、江蘇、貴州、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和重慶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55.0億m3,其中農業耗水占75.1%,工業耗水占10.1%,生活耗水占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占2.4%。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干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于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3%,工業為23%,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6%。

廢污水排放量 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9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68億t。

用水指標 2009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48m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178m3。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每日212L,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73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1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03m3。按可比價計算,2009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8年下降了7%和8%。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寧夏、西藏、黑龍江、內蒙古、江蘇、上海、廣西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西藏分別達2475m

3、1162m

3、1069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陜西、山東、河南、貴州、四川、河北、重慶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5m3。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為1242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浙江、遼寧7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0m3和31m3。

四、水體水質

河流水質 2009年,對全國16.1萬km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6%,Ⅱ類水河長占31.1%,Ⅲ類水河長占23.2%,Ⅳ類水河長占14.4%,Ⅴ類水河長占7.4%,劣Ⅴ類水河長占19.3%。全國全年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58.9%,與2008年基本持平。全國10個水資源一級區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依次為:西南諸河區95.3%、西北諸河區94.7%、東南諸河區68.5%、珠江區67.8%、長江區63.7%、黃河區44.0%、遼河區42.6%、淮河區38.9%、松花江區36.3%、海河區35.3%。與2008年相比,黃河區、東南諸河區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略有上升,松花江區、長江區有所下降,其它水資源一級區Ⅰ~Ⅲ類水河長比例變化不大。

湖泊水質 對71個湖泊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于Ⅲ類水的面積占58.4%,Ⅳ類和Ⅴ類水的面積共占27.6%,劣Ⅴ類水的面積占14.0%。對71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貧營養湖泊有1個,中營養湖泊有24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27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9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Ⅱ類水面積占75.6%,Ⅲ類水面積占7.6%,IV類水面積占16.8%。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于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占評價面積的7.6%、18.5%和73.9%。除貢湖、湖心區和東部沿岸區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其余湖區均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和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水質均為劣Ⅴ類。全湖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于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Ⅲ類,西半湖評價水面為Ⅳ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西半湖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監測評價的411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于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334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81.2%;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7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18.8%,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20座。對394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83座,輕度富營養水庫91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9座,重度富營養水庫1座。

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305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占總評價斷面數的46.6%,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占23.9%。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海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污染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2009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411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7.4%,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56.3%,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42.8%。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4.9%,保留區達標率為69.2%,緩沖區達標率為29.4%。

地下水水質 2009年,根據562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于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5.0%,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占22.9%,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占72.1%。

第三篇:重慶水資源公報-重慶水利局

目錄 前言

綜述

水資源量

蓄水動態

供用水量

水環境

重要水事

綜合分析

1 一二 三 四 五六 七

前言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保證。

重慶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編發《重慶市水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定期向社會公布我市上一水資源的情勢,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指導,為提高我市水資源及水環境承載能力提供基礎資料,以及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編制《公報》的基礎資料,主要來源于市水利局、市統計局、市環保局、市市政委、長江上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等部門。

《公報》在編制過程中得到了市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2

一 綜述

重慶市位于長江上游,幅員面積82403平方公里。境內河流縱橫,長江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烏江匯入,形成向心的、不對稱的網狀水系。境內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條。

降水量 200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229.8毫米,折合年降水總量1013.36億立方米,比上年偏多4.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屬平水年份。

水資源量 2003年全市當地地表水資源量為590.7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0%,比上年偏多9.5%。

蓄水動態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11.911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2%。

供用水量 2003年全市總供水量為63.168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總用水量為63.1682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4.7%。

用水指標 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為202立方米/年,萬元

3 GDP用水量為291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為93升/日,農業畝均用水量為221立方米,城鎮人均公共用水量為40升/日。

河流水質 “三江”共計804公里河長水質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排除糞大腸菌群的影響,全年水質以Ⅲ類為主,Ⅲ類水質占評價河長的86.6%,Ⅱ類水質占13.4%;嘉陵江重慶段全年水質為Ⅲ、Ⅳ類,Ⅲ、Ⅳ類水質河段分別占評價河長的72.6%和27.4%;烏江評價河段全年水質為Ⅱ類,水質良好。

次級河流污染仍然嚴重,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監測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58.4%。

二 水資源量

(一)降水量

200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229.8毫米,折合年降水總量1013.36億立方米,比上年偏多4.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屬平水年份。

2003年,全市降水地區分布不均勻,降水相對較多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渝東北、渝東南,其中黔江區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2.9%、城口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2.0%。西部地區降水偏少18.7%,其中永川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8.7%。全市降水呈現由西向東逐漸增加的趨勢。

4 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4-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4.5%。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及地域分布詳見圖

1、圖2。

圖1 2003年重慶市雨量代表站月降水量圖綦江五岔渠溪河兩河

(二)龍河石柱郁江保家樓沅江龍潭4003002001000降雨量(毫米)時間(月)123456789101112

圖2 重慶市行政分區降水量比較圖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萬盛區雙橋區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降水量(毫米)2001年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 5 圖

3 2003年重慶市降水量等值線圖

續圖2 重慶市行政分區降水量比較圖2001年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圖4

7 2003年重慶市降水量距平等值線圖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本公報指當地地表徑流量,不包括過境水量)。2003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590.74億立方米,比上年偏多9.5%,較多年平均值偏多4.0%。地表水資源量的地區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地表水資源量相對偏多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渝東北、渝東南。其中巫溪縣地表水資源量最豐富,占全市總量的10.5%;其次是酉陽縣,地表水資源量占全市總量的6.8%。地表水資源量的年際分配如圖5所示。

8 圖5 重慶市地表水資源量年際間分配圖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783.2625.6597.75545.85590.74441.5332.5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體下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2003年我市地下水資源量為109.8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大致為渝東部、南部地區地下水資源量較豐富,西部地區地下水資源量較少。在全市40個區縣(市)中以酉陽縣、巫溪縣地下水資源最豐,酉陽縣、巫溪縣地下水資源量分別占全市地下水資源量的9.7%、8.0%。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間相互轉換的重復計算量而得。2003年我市地表水資源量590.7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9.88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

9 109.88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90.74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716.90毫米,平均產水系數0.58,平均產水模數71.69萬立方米 /平方公里。

表1 2003年重慶市行政分區水資源量 單位: 毫米、百萬立方米

10 行政分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都市發達經濟圈萬盛區雙橋區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渝西經濟走廊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全市降水量1009.11018.31012.11015.310141013.31014.710141014.21014.21013.31027.6926.61051.61001.2977.8917.31020.61353.91102.1851.7913.2970.71352.91013.71675.61061.71353.91498.21358.31091.41007.51154.91469.31369.51262.31333.51675.61279.81277.71352.61325.11334.11229.8地表水資源量8.8438.7186.29154.93181.67114.33305.22586.60750.602227.19276.0615.37886.80695.81526.34514.79338.91373.901367.041144.87407.791140.717688.392343.501661.542731.14634.141456.243555.452032.15648.941529.111075.623521.132707.693847.503039.346202.172462.821743.663999.243967.3949158.7759074.35地下水資源量1.596.8415.4827.8032.1232.8454.77105.27215.61492.3266.632.72257.06114.9197.28100.7978.2366.15348.75170.83114.24433.581851.17329.91382.07434.10105.78137.02719.64296.00110.06525.37174.27287.03314.25670.44535.82882.57391.80580.651061.60706.838645.2110988.7重復計算量1.596.8415.4827.8032.1232.8454.77105.27215.61492.3266.632.72257.06114.9197.28100.7978.2366.15348.75170.83114.24433.581851.17329.91382.07434.10105.78137.02719.64296.00110.06525.37174.27287.03314.25670.44535.82882.57391.80580.651061.60706.838645.2110988.7水資源總量8.8438.7186.29154.93181.67114.33305.22586.60750.602227.19276.0615.37886.80695.81526.34514.79338.91373.901367.041144.87407.791140.717688.392343.501661.542731.14634.141456.243555.452032.15648.941529.111075.623521.132707.693847.503039.346202.172462.821743.663999.243967.3949158.7759074.35

11 圖6 地表水資源量行政分區和年際比較圖2001年2500地表水資源量(百萬立方米)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2000150010005000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萬盛區雙橋區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續圖6 地表水資源量行政分區和年際比較圖2001年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地表水資源量(百萬立方米)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

三 蓄水動態

2003年末(簡稱當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11.9119億立方米,其中4座大型水庫蓄水量7.0852億立方米,43座中型水庫蓄水量4.8267億立方米,分別占總蓄水量的59.5%、

12 40.5%。大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較上年末下降了0.0933億立方米,

圖7 重慶市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圖1999年末蓄水量16(億立方米)141210864202000年末2001年末2002年末2003年末大型水庫中型水庫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下降幅度為1.3%,中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增加了0.3601億立方米,增加幅度為8.1%。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如圖7和表2所示。

表2 2003年重慶市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表 單位:億立方米

流域分區水庫座數大型岷沱江水系嘉陵江水系長江上游干流區烏江水系漢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合計

大型水庫蓄水量上年末當年末蓄水變量上年末0.44760.79927.02550.1536.78770.2975-0.23780.14451.82661.14310.0050.24517.17857.085213

中型水庫蓄水量當年末0.4661.0791.85381.16120.050.21674.8267蓄水變量0.01840.27980.02720.01810.045-0.02840.3601中型473120813443-0.09334.4666

四 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2003年全市各類水工程供水總量為63.168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其中地表水供水60.9026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1.9323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回用及雨水利用0.3333億立方米,分別占總供水量的96.4%、3.1%和0.5%。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25.2467億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5.7550億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29.8545億立方米。蓄、引、提供水比例如圖8所示。

2003年城市供水總量為21.4623億立方米,占全市供水總量的34.0%。其中地表水供水21.1665億立方米,占98.6%;地下水、污水處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分別為0.1082億立方米和0.1876

圖8 重慶市蓄、引、提供水比例圖提水49.0%蓄水41.5%引水9.5%圖9 城市供水組成圖地下水0.5%污水處理回用0.9%地表水98.6%億立方米,分別占0.5%和0.9%。如圖9所示。 (注:城市包括15個區和4個縣級市)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2003年全市總用水量為63.168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其中生產用水52.257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2.7%;生活用水10.594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6.8%;生態環境用水0.315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0.5%。生產用水中一產、二產、三產用水量分別為23.6099億立方米、27.3780億立方米、1.2698億立方米。各用水組成比例如圖10所示。(注:生產用水指農田灌溉、林牧漁和牲畜用水,工業、建筑業用水,服務業用水;生活用水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生態環境用水指城鎮河湖補水和綠化、清潔等用水。)

生產82.7%圖10 重慶市用水組成圖生活16.8%生態0.5%2003年城市總用水量為21.4623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總量的34.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6706億立方米 ;城市公共用水0.921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5.4994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1725億立方米;城市環境用水

生活17.1%城市環境0.9%農業5.5城市公共%4.3%圖11 重慶市城市用水組成圖工業72.2%0.1983億立方米。比例如圖11所示。

(三)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人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2003年全市總耗水量為28.171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4.6%。其中農業灌溉耗水14.3358億立方米,林牧漁畜耗水3.8008億立方米,工業耗水3.9061億立方米,城鎮公共耗水0.9376億立方米,居民生活耗水4.9933億立方米,生態環境耗水0.1981億立方米。耗水量中以農業耗水為主。各耗水量組成比例如圖12所示。

生態環境0.7%林牧漁13.5%城鎮公共居民生活3.3%17.7%農業灌溉50.9%圖12 重慶市耗水量組成圖工業耗水13.9% 五 水環境

(一)廢污水排放量

2003年全市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5.1150億噸(不含火電排放量)。其中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為4.0739億噸,第二產業

16 污水排放量為10.3731億噸,第三產業污水排放量為0.6680億噸。

(二)江河水資源質量 1.主要江河水資源質量

2003年,“三江”水質評價河長共804公里,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2003年“三江”水質狀況總體穩定,局部城市江段水質較差。

長江

評價河長584公里。排除大腸菌群的影響,全年水質以Ⅲ類為主,Ⅲ類水質占評價河長的86.6%,Ⅱ類水質占13.4%。

嘉陵江

評價河長113公里,排除大腸菌群的影響,全年水質為Ⅲ、Ⅳ類,Ⅲ、Ⅳ類水質分別占評價河長的72.6%、27.4%。主要污染物為石油。

烏江

評價河長107公里,評價斷面為武隆斷面,全年水質為Ⅱ類,水質良好。

2003年“三江”水質狀況見表3和圖13所示:

表3

2003年重慶市主要江河水質狀況表

單位:公里

全年期分類河長水系河流評價河長Ⅰ58411310780410718558831汛期分類河長ⅣⅤ3110718558831非汛期分類河長ⅢⅣⅤ31Ⅱ78Ⅲ50682ⅠⅡⅢⅣⅤⅠⅡ78506823182107主要超標項目石油長江長江嘉陵江嘉陵江烏江烏江合計78506267506

31圖13 重慶市次級河流水質狀況圖2003年,對全市71條次級河流的178個斷面進行了監測,

Ⅲ類25.8%Ⅳ類19.7%Ⅴ類10.1%劣Ⅴ類27.0%Ⅱ類14.6%Ⅰ類2.8%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標準為合格標準進行統計,有55條河流127個斷面19個項目測值出現超標,主要的超標項目有糞大腸菌群、生化需氧量、石油類、氨氮、高錳酸鹽、化學需氧量、總磷指數,各項目出現超標的斷面數分別占監測斷面總數的65.9%、47.2%、47.2%、44.2%、40.8%、38.0%、33.7%。

水質分析評價表明:178個斷面中水質屬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和劣Ⅴ類的斷面分別有5個、26個、46個、35個、18個和48個,分別占監測斷面總數的2.8%、14.6%、25.8%、19.7%、10.1%和27.0%,其中滿足水功能要求的斷面占監測斷面總數的41.6%個,不能滿足水功能要求的斷面占58.4%。與2002年相比,次級河流水質有所下降,水質滿足Ⅲ類的斷面下降了4.8%;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斷面下降了3.4%;重點次級河流中小安溪河水質有所好轉,水質為Ⅲ類的斷面比2002年提高了37.5%;綦江河和孝子河的水質均有所下降,綦江河水質為Ⅲ類的斷面比2002年下降了19.6%;孝子河3個斷面水質均為Ⅳ類。龍溪河水質為Ⅲ類的斷面比2002年下降了11.1%,水質為Ⅳ類的斷面比2002年上升了33.3%。大寧河水質較好,保持在Ⅰ~Ⅱ類水質。

(三)水土流失情況

據第二次遙感調查,我市水土流失面積為52039.53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63.15%,為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全市水土流失中輕度流失13017.5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

18 積的25.01%;中度流失25244.0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8.51%;強度流失10092.2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9.39%;極強度流失3323.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39%;劇烈流失361.9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7%。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為3548.18噸/平方公里,年侵蝕量為18464.59萬噸。

六 重要水事

(一) 洪旱災情

2003年,我市遭受了春旱、秋旱和洪澇災害,給我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直接經濟損失約39.3億元。

旱災

2003年我市春旱和伏旱相繼發生,持續時間長,受災范圍廣,災害程度深,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023.04千公頃,因春旱、伏旱造成全市254.2萬人、219.02萬頭牲畜出現臨時飲水困難,糧食損失61.83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11.83億元。

洪災

2003我市境內發生15次暴雨,烏江、大寧河等中小河流出現超警戒或保證水位的洪水,100多條溪河因暴雨山洪水位陡漲,主城區和北碚區、長壽區、永川市、南川市、綦江縣、武隆縣、豐都縣、璧山縣、彭水縣、梁平縣、酉陽縣等11個縣城部分街道被淹,92個場鎮進水,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市)、1192個鄉鎮普遍遭受洪澇災害,30多個區縣重復受災,受災人

19 口970.46萬人,倒塌房屋12.87萬間,死亡8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80.4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7.51億元,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達6.14億元。

(二)水利水電建設

2003年,我市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作與節水改建設工作以及農村飲水解困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通過整治配套建設,年新增灌面6.44萬畝、恢復改造灌面8.18萬畝。2003年全市共計建成各類農村飲水解困工程2828處,解決了涉及41個區縣(自治縣、市、開發區)、546個鄉鎮、1075個行政村、133484戶、51.03萬人的飲水困難。

“澤渝”工程(一期)項目于2003年3月通過水利部審定。 開縣鯉魚塘水庫建設圓滿完成國家立項的前期工作。 2003年我市電氣化建設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截止2003年底,列入電氣化建設工程的新增裝機已達到1.076萬千瓦,電氣化建設縣總計新增裝機5.576萬千瓦,人均用電量達到270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達到288千瓦時。全年完成發電量52.56億千瓦時。第二批農網改造實現“一戶一表”162.48戶。

(三)防汛抗旱能力建設

2003年,旱情信息采集系統建成并投入試運行,為抗旱指揮提供科學依據;重慶市沿江城市防洪預警自動測報系統一期工程建設完成;開發了大型LDE電子防汛水情信息發布系統,正式向公眾發布我市主要水文站點的水情信息。

(四)水利、水資源規劃

2003年,我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第一階段工作基本完成,水資源開發利用調查評價和水資源保護規劃工作進展順利,主城區水資源規劃工作基本完成。

2003年編制完成了《重慶市近期(2001-2010年)防洪建設規劃》、《重慶市長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防洪工程建設規劃(2003-2010年)》、《重慶市水庫規劃》等。

(五)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

截止2003年底,重慶市已建成22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53.04萬噸/日。

(六)水土流失治理

2003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為1008.51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耕地整治5490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24670公頃,種植經濟果木林14118公頃,種草2154公頃,實施封禁管育25805公頃,實施農業保土耕作措施16575公頃。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6532座,排水引水溝渠1920公里,攔蓄坡面徑流1342萬立方米。

(七)政策法規

2003年,圍繞新《水法》的貫徹實施,制定了2003-2007年的地方立法規劃和分實施計劃。

2003年爭取市人大修訂出臺了《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為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治理、節約和保護提供了法制保障。

21 2003年爭取市政府修訂出臺了《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市政府第158號令),于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2003年爭取市政府出臺了《重慶市河道采砂管理辦法》(市政府第157號令),明確了水行政主管部門作為河道采砂主管部門的地位,實行“發一證、收一費”的管理制度。

2003年爭取市政府出臺了《重慶市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渝府發[2003]23號)和《重慶市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渝府發[2003]26號)。

2003年,全市水行政執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共調處水事違法案件495起,占發生案件的98%;調處水事糾紛347起,占發生案件的97.7%,共挽回直接經濟損失657萬元,有效地維護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七 綜合分析

(一)水量平衡

2003年我市總入境水量為3515.9億立方米,當地徑流量為590.74億立方米,耗水量為28.1717億立方米,出境水量為4084.64億立方米,出入境水量基本平衡。

(二)水資源利用分析

2003年全市總供水量為63.1682億立方米,較2002年增加

22 4.7%;總用水量為63.1682億立方米,較2002年增加4.7%,供用水量一致。分析2003年供用水量較2002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工業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有所增加。

2003年全市總耗水量為28.1717億立方米,平均耗水率為44.6%,耗水量中以農業耗水為主,農業耗水量占耗水總量的50.9%。

(三)用水指標分析

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202立方米/年;萬元GDP用水量291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0立方米;城鎮居民人均日用水量為173升,農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為62升;城鎮公共人均用水量為40升/日;牲畜頭均用水量為36升/日;農業畝均用水量為221立方米。

與2002年相同用水指標比較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人均用水量呈增長趨勢;而萬元GDP用水量呈下降趨勢。

23

第四篇:威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威海市統計局

威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辦公室

2011年5月9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國務院、省、市政府和市以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為280.48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59.70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0.78萬人。增長8.00%,年平均增長0.77%。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102.19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4.90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60人減少了0.11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41.32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女性為139.16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0.69上升為101.55。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8.28萬人,占10.08%;15-64歲的人口為218.36萬人,占77.8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84萬人,占12.0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3.9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4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26.70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52.85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123.96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57.6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3870人上升為9519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5316人上升為18844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0353人上升為44196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28550人下降為20567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7.63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8.62萬人,文盲率[5]由6.26%下降為2.72%,下降了3.54個百分點。

六、人口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 環翠區36.39萬人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6.95萬人 經濟技術開發區18.98萬人 工業新區8.50萬人 文登市60.97萬人 榮成市71.44萬人 乳山市57.25萬人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的對象是指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3]各地區的人口,是普查登記的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4]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系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5]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占比重。

第五篇: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中心簡介

貫徹中辦、國辦關于深化政務公開的有關精神,加強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交易平臺建設,創建統

一、規范、透明、高效的公共資源拍賣市場,綜合運用互聯網競價和監管等信息技術,提升行業技術能級和管理水平,市拍賣行業協會在市商務委、市工商局等政府部門支持下,牽頭組建了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中心,并于2011年11月18日正式揭牌啟用。

中心是一個面向市場、面向公眾的行業公共平臺,由市拍賣協會負責運行管理,并接受市商務委、工商局、高院、海關、公安等單位組成的公共資源拍賣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和指導。中心按照“政府聯合監管、機構集中進場、資產公開交易、協會運行管理”的思路進行運作,使各類公共資源拍賣活動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進場交易、統一網絡平臺、統一發布公告、統一接受監管,充分滿足公共資源拍賣的“公開、公平、公正”的精神以及政務公開的要求。中心首先面向我市公物、罰沒、司法委托等公共資源拍賣機構開放,逐步擴展到全行業和各個拍賣領域。

中心設在本市喬家路2號中檢大廈內(近中華路),面積1300平方米,內設五個拍賣廳,其中有三個多功能的綜合拍賣廳,另有一個電子競價廳、一個密封競價廳。所有拍賣廳均配備現代化的網絡和電子設備,并設有配套的競買人登記室、管理辦公室、會議室、公共休息區和中心機房等。中心會場將實行互聯網競價、局域網電子競價和傳統舉牌競價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滿足各類競價需求;中心設立若干信息發布和查詢終端,與上拍協“公拍網”和公告發布平臺相融合,充分滿足各類信息需求;中心設置委托人席和監管觀摩席,使遠程監管和現場監管同步,充分滿足各類監管需求。

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中心的成立,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行業管理水平,有利于保持我市拍賣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的態勢,同時對于政務公開建設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上海拍賣協會將努力把拍賣中心建設成展現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面貌的一個窗口,對全市乃至全國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性作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石化生產實習報告下一篇:社會實踐報告法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