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醫院感染護理管理

2023-06-20

第一篇:icu醫院感染護理管理

神經內科ICU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

【摘要】 目的:對神經內科ICU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方法:選取在本科室接受過治療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相關因素。結果:372例中發生醫院感染63例, 感染率為16.93 %。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為主, 因此控制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醫院感染的關鍵。結論:控制和降低重癥監護室患者的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 必須針對主要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 神經內科ICU; 醫院感染; 危險因素;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3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4)03-0189-01

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為醫院感染高發科室之一,由于患者年齡大、發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及運動障礙,加上搶救治療大多進行各種侵入性操作,及病期較長,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造成院內感染[1],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為了探討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特點,主動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制定防范措施,加強防范意識,控制易感環節,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提供依據,選取在本科室接受過治療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相關因素并提出護理干預對策,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我院神經內科ICU出院或死亡的患者372例,其中男242例,女130例。年齡 16~92歲, 平均54歲。腦梗死308例,腦出血28例,低血糖性昏迷4例,格林巴利綜合征 1例, 脊髓性疾病3例,代謝性腦病5例,腦膜炎 2例, 神經介入治療術后10例,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3例,其他8例。發生醫院內感染6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 根據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內容, 在醫院感染的患者中, 按不同感染部位、危險因素等狀況進行統計分析。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和依據醫師、護士的記錄及患者的各種化驗結果。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資料均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分析神經內科ICU院內感染發生部位情況。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經x2檢驗,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 發生醫院感染63例,感染率為16.93 % ; 例次感染111例, 例次感染率為29.84%,醫院感染發生水平明顯高于同期內科系統(6.62%)和神經內科普通病房 (6.98%)。二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由表1可見, 神經內科 ICU病人發生醫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腸道感染,因此控制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醫院感染的關鍵。

3 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主要原因有: (1)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均有意識障礙, 導致呼吸、吞咽及排泄功能減弱或消失, 全身分泌物排出不暢, 使用降低顱壓的脫水劑, 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 造成細菌繁殖環境。(2)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 如: 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反復吸痰、管腔壓迫、刺激黏膜, 導致黏膜水腫滲出, 損壞了天然屏障, 使細菌乘虛而入, 導致呼吸道感染發生。(3)患者大多合并大小便失禁, 留置導尿管, 導致上行感染引起泌尿道感染。(4)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 導致耐藥菌株產生及二重感染。(5)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多為腦血管疾病患者, 因疾病導致肢體偏癱, 長期臥床, 易發生壓瘡、墜積性肺炎,使皮膚防御性降低,使易感性增加。(6)醫務人員操作不規范, 無菌觀念不強,造成醫源性感染。

4 護理干預對策

加強神經內科ICU管理,實施環境干預,保持環境清潔,制定嚴格的保潔制度,保持室內通風、干燥, 同時做好室內空氣、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單位終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氣凈化器持續凈化,定期做好空氣培養監測。加強基礎護理,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進行任何操作前都要做好手的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認真進行口腔、呼吸道護理; 保持床單位及皮膚清潔; 氧氣濕化瓶及管道嚴格消毒,使用中濕化瓶及水每天調換, 濕化瓶用無菌水并進行濕化瓶終末消毒。呼吸機螺紋管、濕化罐、接頭每24~48 h更換消毒。在吸痰、導尿及深靜脈置管嚴格無菌操作,戴無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做好會陰護理,保持尿道口清潔, 縮短留置導尿時間等。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嚴格落實各項醫院感染控制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侵襲性導管植入術,必須實施時應加強消毒,嚴格無菌操作。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基礎疾病,加強病情觀察; 重視心理護理、健康指導、飲食和藥物指導, 預防并發癥。

5 總結

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發生醫院感染治療比較棘手,死亡率較高??刂坪徒档椭匕Y監護室患者的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必須針對主要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要加強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疾病感染危險因素的認識, 嚴格掌握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注重無菌技術操作,增強醫護人員無菌觀念,以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2]。

參考文獻

[1] 張新英.腦血管疾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8, 5(3): 14-15

[2] 邵宜波,馬紅秋,都鵬飛.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8, 18(1): 49-50

第二篇:ICU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的研究表明:醫院感染發生率最高的是重癥監護病房。因此加強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監測、預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療、護理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 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發病率

1. 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發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5-10倍。在美國院內感染每年可影響超過200萬的患者并且對5-35%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造成影響。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約30%,其次為尿路感染約占24%,血流感染約占16%,外科切口感染約占8%。重癥患者的死亡率約為27.5%,其中60.9%的患者死于敗血癥或膿毒血癥。

二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為基礎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術、顱腦外傷、意識障礙、多器官功能衰竭、營養不良、年齡、入住時間等這類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幾率較大。

2. 醫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種侵入性醫療操作手段,如機械通氣、器官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導尿、鼻胃插管、深靜脈置管以及皮質激素放療、化療、靜脈營養液、抗菌藥物的應用等。

3. 其他:醫院環境問題,如醫務人員不足或環境擁擠也會增加院內感染的潛在性危險。在調整干擾因子如重癥患者營養、呼吸機使用及住院時間后,護士與患者的比例是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

三 醫院管理措施

(一)醫務人員管理

1. 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各項管理制度及標準預防措施。 2. 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格無菌技術,預防因操作不規范而引起的感染。

3. 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接觸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操作特別是接觸體液、血液、分泌物應洗手或戴手套。

4.對多重耐藥菌如MRSA、廣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或特殊病原體感染病例有上報制度和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

(二)物品、環境的消毒管理

1.ICU患者肺部感染多與使用呼吸機或人工氣道有關,加強呼吸治療器械消毒管理尤為重要;呼吸機螺紋管、濕化器、連接頭、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應定期更換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單位的清潔無污染,每日用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

3.凡侵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的治療器械必須達到滅菌要求。

4使用后的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清潔、消毒與存放符合要求。

5.配備具有空氣凈化裝置的通風設備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

(三)重癥監護室各單位有能夠滿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療室、醫護辦公室及監護區內設置非手動開關的洗手池、洗手液及干手設施,手部消毒裝置等配備符合要求。

2.接觸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應洗手或手消毒。衛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規范。

(四)建立重癥監護室的醫院感染監控系統

1.有針對ICU感染控制的制度。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

2.開展對各種留置管路插管時間的監測,尤其是外周和中心靜脈插管。外周插管時間不得超過72小時,監測與血流感染的所有插管。

3.開展對多重耐要菌如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或特殊病原體感染的監測。

4.加強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導尿所致尿路感染、手術部位等醫院感染控制重點項目的監測。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全網發布:2011-08-15 16:22 發表者:范衛慶 (訪問人次:341)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見征求稿)

一、 工作人員管理

1. 工作服:可穿著普通工作服進入ICU,但應保持服裝的清潔。不建議常規穿隔離衣,但接觸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攜帶者,或處置病人可能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

濺時,應穿隔離衣或防護圍裙。

2. 口罩:接觸有或可能有傳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時,或有體液噴濺可能時,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觸疑似為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應戴N95口罩。當口罩

潮濕或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 鞋套或更鞋:進入病室可以不換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應穿鞋套或更換不裸露腳背的ICU內專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觸病人時,不必戴帽子。無菌操作或可能會有體液噴濺時,須戴帽

子。

5. 手套:接觸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或進行無菌操作時,須戴無菌手套;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處理被它們污染的物品時,建議戴清潔手套。護理病人后要摘手套,護理不同病人或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要更換手套。特殊情況下如手部有傷口、給HIV/AIDS病人進行高危操作,應戴雙層手套。

6. 手衛生:應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建議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為I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當手上有血跡或分泌物等明顯污染時,必須洗手。摘掉手套之后、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也必須進行手衛生。有耐藥菌流行或暴發的ICU,建議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員數量:必須保證有足夠的醫護人員。醫師和護士人數與ICU床位數之比必須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瀉等可能會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病人。 9. 預防接種:崗前應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標陰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應接受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要關注衛生保潔人員的消毒隔離知識

和技能的培訓、監督。

二、 病人管理

1. 應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

2. 對于疑似有傳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癥感染,應隔離于單獨房間。對于空氣傳播的感染,如開放性肺結核,應隔離于負壓病房。

3. 對于MRSA、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感染或攜帶者,盡量隔離于單獨房間,并有醒目的標識。如房間不足,可以將同類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集中安置。

4. 對于重癥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議分組護理,固定人員。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顯受損病人,應安置于正壓病房。 6. 醫務人員不可同時照顧正、負壓隔離室內的病人。 7. 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30°。

8. 重視病人的口腔護理。對存在醫院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三、 訪客管理

1.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探視。

2. 若被探視者為隔離病人,建議穿訪客專用的清潔隔離衣。訪客著鞋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建議穿鞋套或更換ICU內專用鞋。

3. 探視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議戴一次性口罩。對于疑似有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應避免探視。

4. 進入病室探視病人前,和結束探視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雙手; 5. 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表面。

6. 訪客有疑似或證實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或嬰、幼兒童,應避免進入ICU探視。 7. 在ICU入口處,建議以宣傳畫廊、小冊子讀物等多種形式,向訪客介紹醫院感染及其預防的基本知識。

四、 建筑布局和相關設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2. 每個ICU管理單元,至少配置2個單人房間,用于隔離病人。設正壓病室和負壓病室各1個。設置病床數量不宜過多,以8到12張床位為宜。盡量多設為單間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積不得少于9.5M2,建議15~18M2,床間距應在1米以上;單人房間的每床使用面積建議為18~25M。

4. 配備足夠的手衛生設施。醫療區域包括單人房間,必須設置洗手池。采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等非手接觸式水龍開關,并配備擦手紙和手套。每張病床旁須放置手部消毒裝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張在入口處設置風淋。

五、 醫療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靜脈導管:置管時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鋪設大無菌單、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建議2%洗必泰消毒穿刺點皮膚。更換穿刺點敷料的間隔時間,建議無菌紗布為2d,專用貼膜可達7d,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更換。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h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管。

2. 留置導尿: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插管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減少粘膜損傷。對留置導尿病人,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統的完整性,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潔以后還需消毒。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尿管。 3. 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對氣管插管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須使用無菌水,每日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氣道。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整個引流系統的密閉性,減少因頻繁更換而導致的污染機會。對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較長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換1次,更換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必須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協助及時報告發生的問題。

5. 除非緊急狀況或生命體征不穩定,氣管切開、大傷口的清創術等,應盡量在手術室中進行。更換傷口敷料時遵守外科無菌技術。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機及附屬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外殼,按鈕、面板則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熱的物品如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高熱的物品如一些種類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首選洗凈消毒裝置進行洗凈、80℃~93℃消毒、烘干自動完成,清潔干燥封閉保存備用。亦可選擇2%戊二醛、氧化電位水、0.1%過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無菌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備用。不必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2. 其他醫療儀器: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聽診器、血壓計、氧氣流量表、心電圖機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儀器的按鈕、操作面板,應每天仔細消毒擦拭,建議用75%酒精消毒。對于感染或攜帶MRSA或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病人,醫療器械、設備應該專用,或一用一消毒。

3. 護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欄、床旁桌、床頭柜、治療車、藥品柜、門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電話按鍵、電腦鍵盤、鼠標等,應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當這些物品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為避免含氯消毒劑對物品的腐蝕,消毒一定的時間(通常15min)后,應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換床單、被服,如有血跡、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及時更換。枕芯、被褥等使用時應防止體液浸濕污染。

5. 便盆及尿壺應專人專用,每天消毒,對腹瀉病人應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

七、 環境管理

1. 空氣:開窗通風、機械通風是保持ICU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空氣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潔凈ICU,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12次。普通ICU,建議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塵埃密度較高的ICU,自然通風對精密儀器防護存在隱患。動態空氣消毒器,可

作為替代方法,但要正確估算儀器的數量和安放位置,并進行效果評價。不建議紫外線照射或消毒劑噴灑消毒空氣。負壓隔離病室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6次。

2. 墻面和門窗:應保持無塵和清潔,更不允許出現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各室抹布應分開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間、走道、污物間、洗手間、儲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潔劑濕式拖擦。對于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的ICU,必須采用消毒劑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薦的消毒劑包括0.2%過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劑,但后者刺激味較大。地面被嘔吐物、分泌物或糞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不同房間使用的清潔工具,應分開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劑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不宜在ICU入口處放置踏腳墊并噴灑消毒劑,不宜在門把手上纏繞布類并噴灑消毒劑。

八、 抗菌藥物管理

參見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九、 廢物與排泄物管理

1. 處理廢物與排泄物時醫務人員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體液接觸暴露和銳器傷。 2. 擁有ICU的醫院,應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病人的感染性液體可直接傾倒入下水道。否則在傾倒之前和之后應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劑。

3. 生活廢物棄置于黑色垃圾袋內密閉運送到生活廢物集中處置地點。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要求分類收集、密閉運送至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暫存地,由指定機構集中無害化處理。

4. 病人的尿液、糞便、分泌物和排泄物應倒入病人的廁所或專門的洗滌池內。 5. ICU室內盛裝廢物的容器應保持清潔,但不必加蓋。

十、 監測與監督

1. 應常規監測ICU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常見病原體和耐藥狀況等,尤其是三種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相關感染。

2. 加強醫院感染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病人,應采集相應微生物標本做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

3. 應進行ICU抗菌藥物應用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4. 不主張常規進行ICU病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微生物監測,但懷疑醫院感染暴發、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環境的消毒方法改變,應進行相應的微生物采樣和檢驗。 5. 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應經常巡視ICU,監督各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

6. 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短期內同種病原體如MRSA、鮑曼不動桿菌、艱難梭菌等連續出現3例以上時,應懷疑感染暴發。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甚至脈沖場凝膠電泳等工具,分析判斷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鮑曼不動桿菌常為ICU環境污染,經醫務人員手導致傳播和暴發,對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ICU環境的消毒次數、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收新病人。

第三篇:ICU的醫院感染管理

ICU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布局合理、分治療室(區)和監護區。治療室(區)內應設流動水洗手設施,有條件的醫院可配備凈化工作臺;監護區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9.5m2。每天進行空氣消毒,消毒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有條件的醫院應配備空氣凈化裝置。

二、病人的安置應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診療護理活動應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三、工作人員進入ICU要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進入。

四、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認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

五、注意病人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與消毒,加強醫院感染監測。

六、加強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

七、加強對各種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與管理。

八、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探視者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與病人接觸前要洗手。

九、對特殊感染或高度乃要菌感染的病人,嚴格消毒隔離措施。

第四篇:護理干預在控制神經內科ICU病室醫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控制神經內科ICU病室醫院感染的護理干預對策。方法:抽取本科室收治的252例ICU住院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狀況。結果:經過分析比較,干預組患者中醫院感染10例(7.97%);對照組患者中醫院感染32例(25.4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控制神經內科ICU病室醫院感染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有助于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內科ICU;醫院感染;相關因素;護理干預【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2-0138-01

神經內科ICU的病人多是腦部疾病,患者由于年齡偏大、運動功能障礙、免疫力低下,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種侵入性操作,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而醫院感染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為降低臨床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現回顧性分析我院神經內科ICU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資料,針對ICU生理特點、病情、治療、護理手段及ICU的環境設施分析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科室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2例住院患者,并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126例,其中腦出血的患者有44例,腦血栓的患者60例,而腦栓塞的患者22例,年齡為42~78歲,平均(69±4)歲。而干預組有126例患者,其中腦出血的患者43例,腦血栓的患66例,腦栓塞的患者,17例,年齡37~81歲,平均(66±7)歲。兩組病人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 2方法:將252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12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狀況,然后將兩組進行對比分析。

1.3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主要依據國家衛生部文件《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執行。

1. 4護理干預

1. 4. 1嚴格的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認真的執行各項的消毒隔離制度是有效的干預ICU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主要保持室內的通風和干燥,并做好室內的空氣和地面以及物品表面和床單的終末消毒工作,并采用空氣凈化器進行持續的凈化,保證操作的前后正確的洗手或者用消毒液進行涂擦雙手。此外對與傳染性的疾病患者需要給予隔離,并在床尾做好隔離的標記, 相關的工作人員進入ICU需要穿規定的工作服、鞋,并戴好帽子與口罩[2]。

1. 4. 2嚴格無菌操作:對于患者吸痰和導尿以及深靜脈置管時需要嚴格的做好無菌操作。 在患者吸痰時戴上無菌的手套,并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同時保持好尿路系統的密閉性,及時的做好會陰的護理,并保持尿道口的清潔,一般盡量的縮短留置導尿的時間。采取靜脈穿刺需要皮膚隔日進行消毒,每周進行2次的更換敷貼,同時密切的觀察穿刺處的皮膚有無紅、熱、腫、痛以及全身的癥狀,例如出現發熱和白細胞升高等炎癥的出現時,需要對導管的皮下段進行細菌的培養。

1. 4. 3加強基礎護理:護理工作人員需要認真的進行口腔和呼吸道的護理,其中口腔的護理每日進行2~3次,并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每l ~2h對患者翻身和拍背1次,從而使痰液及時的充分排除。另外還需保持床單位和皮膚的清潔與干燥,做好氧氣濕化瓶和管道的消毒,一般濕化瓶和濕化液需要每天進行更換。

1. 4. 4加強醫務人員的培訓:加強醫務人員相關的過關培訓,其目的是使每位醫務人員能夠深入的認識到做好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同時嚴格的落實各項制度。另外通過培訓,督促醫務人員在每次的操作前后需要正確而有效的進行洗手,做好防止病原菌的傳播。

1. 4. 5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據調查顯示,長時間使用不合理的抗生素是導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真菌的感染部位表現為呼吸道,因此對于ICU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時,需要做好防止真菌感染的措施。因此,正確的掌握抗生素藥物的使用,并根據藥物的敏感試驗進行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需要及時的停藥,以防止二次感染和耐藥菌的產生。

1. 5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的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7. 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P<0. 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感染率為25.40%,干預組為7.94%,差異顯著 。見表1。

3討論

對于ICU的醫院感染,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為主,而且基礎的疾病主要以損傷性的疾病居多,一般 ICU的患者的病情比較危重,臥床的時間也比較長,并且大多數的患者都處于昏迷的狀態,基本上喪失了咳嗽的能力,并且氣道的分泌物很難排除,因此,這些都為細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如何進行有效的防止醫院感染發生是醫務人員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要做好防護:加強病室的環境監測;嚴格的遵守無菌的原則;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藥物;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3]。醫院感染的最大挑戰不是沒有指南可以依照,而是沒有很好地遵循指南,如果能夠認真執行指南,可以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醫院感染的發生是多因素作用所導致的結果,應當嚴格遵守醫院感染防治的各項規程,才能達到最佳防治效果。綜上所述,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神經內科ICU病室醫院感染率,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有助于患者的恢復及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超.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控制感染初探「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1,34(3):216-217.

[2]柴娜 . ICU醫院感染初步原因分析預防[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2):238-239.

[3]王躍群,葉古祥,施米娜. ICU醫院感染狀況的調查及預防對策[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140-142.

第五篇:ICU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本制度適用于我院心胸重癥監護病房、呼吸重癥監護病房。

一、布局設施:

1、布局合理: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2、床間距應在1米以上,每個ICU管理單元,至少配置2個單人房間,用于隔離病人。

3、配備足夠的手衛生設施。醫療區域包括單人房間,必須設置洗手池。采用非手觸式水龍頭,并配備一次性獨立包裝洗手液、醫用擦手紙。每床配速干手消毒劑。

二、環境管理:

1、空氣: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塵埃密度較高時,自然通風對精密儀器防護存在隱患,動態空氣消毒器可作為替代方法。

2、墻面和門窗:應保持無塵和清潔,不允許出現霉斑。每日用清水擦洗至少一次,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各室抹布應分開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也可使用一次性抹布。

3、地面:應保持清潔、干燥,每天進行消毒,遇明顯污染隨時去污、清潔與消毒。不同房間使用的清潔工具,應分開放置,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4、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不宜在ICU入口處放置踏腳墊并噴灑消毒劑,不宜在門把手上纏繞布類并噴灑消毒劑。

三、人員管理

1、工作人員管理

(1)、工作人員進入ICU工作區應著清潔的工作服、洗手或衛生手消毒。必要時加穿隔離衣。外出時應更換外出服、外出鞋。

(2)、醫護人員上崗前應接受消毒隔離、常見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等基本知識培訓,工勤人員上崗前應接受消毒隔離等基本知識培訓。上崗后每年應接受醫院感染繼續教育培訓。

(3)、患有感冒、腹瀉等可能會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病人。

手衛生:應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建議衛生手消毒作為I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

2、病人管理

(1)、應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重癥感染患者,應隔離于單獨房間。

(2)、對于疑似有傳染性的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應盡量隔離于單獨房間,并有醒目的標識。如房間不足,可以將同類患者集中安置。

(3)、對于重癥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議分組護理,固定人員。診療護理活動應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30°。

(5)、重視病人的口腔護理。對存在醫院獲得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3、訪客管理:

(1)、限制探視人數,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探視。

(2)、探視者需更衣、換鞋、洗手,探視時間不超過30分鐘。

(3)、探視呼吸道感染病人,應戴一次性口罩。對于疑似有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 SARS等,應避免探視。

(4)、進入病室探視病人前,和結束探視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雙手;

(5)、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表面。

(6)、訪客有疑似或證實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或嬰、幼兒童,應避免進入ICU探視。

四、醫療操作管理:

1、手衛生:應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 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建議衛生手消毒作為I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

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工作人員應熟練掌握下呼吸道、手術部位、導尿管相關尿路、血管導管相關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預防控制的相關制度與措施,并落實。加強醫院感染監測。

4、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

5、對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病人按我院《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要求采取嚴格消毒隔離措施。

五、物品管理

1、無菌物品放在無菌柜內,按照無菌物品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2、清潔物品與污染物品分開放置。

3、重復使用的物品,使用后按照《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消毒技術規范》要求進行處理。

4、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聽診器、血壓計、氧氣流量表、心電圖機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儀器的按鈕、操作面板,應每天仔細消毒擦拭 ,操作帶各種閥門出口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護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欄、床旁桌、床頭柜、治療車、藥品柜、門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電話按鍵、電腦鍵盤、鼠標等,應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當這些物品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6、每個床單位所用的血壓表、聽診器、床頭物品、供氧裝置和簡易呼吸器等,不可與別的床單位交叉使用。病人轉出后,必須經清洗、消毒后才可給他人使用。

7、勤換床單、被服,如有血跡、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及時更換。枕芯、被褥等使用時應防止體液浸濕污染。

8、各種衣物分類清洗:被血液、體液污染的衣物應單獨消毒、清洗;隔離患者污染的衣物,置于黃色包裝袋內密閉運輸,袋外貼好標識,先消毒后清洗。

六、廢物與排泄物管理:

1、處理廢物與排泄物時醫務人員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體液接觸暴露和銳器傷。

2、我院有污水處理系統,患者的感染性液體可直接傾倒入下水道。

3、各種廢物分類收集、專人運送,統一處理。生活垃圾、外包裝置于黑色包裝袋內;未與病人接觸的塑料袋、玻璃瓶等可回收廢物置于綠色包裝袋內;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按照我院《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執行。

4、病人的尿液、糞便、分泌物和排泄物應倒入病人的廁所或專門的洗滌池內。 便盆應專人專用,每天消毒,對腹瀉病人應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

5、盛裝廢物的容器應保持清潔并加蓋。

七、監測管理:

1、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常規對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常見病原體和耐藥狀況等進行監測,尤其是三種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相關感染的目標性監測。

2、多重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病人,應采集相應微生物標本做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

3、醫院感染暴發監測:做到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如短期內同種病原體連續出現3例以上時,應懷疑感染暴發。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等工具,分析判斷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ICU環境的消毒次數、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收新病人。

4、衛生學監測:每月對ICU空氣、物表、醫護人員手以及所有與呼吸機有關的醫療器械及物品進行衛生學監測。發現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改進措施,直至監測結果合格。監測結果存檔備查。

感染管理科

2014-3-31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iso質量管理體系培訓下一篇:好少年事跡材料25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