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政府形象與危機公關

2022-11-26

第一篇:政府形象與危機公關

淺析公共危機中的政府形象管理

摘要: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政府形象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社會的標志之一。但也面臨著困難和挑戰,特別是不斷發生的公共危機,因此在公共危機頻發的現代社會,能否積極有效地應對危機使政府形象建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本文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并緊密結合我國當前危機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的現狀,提出政府及其官員應該增強形象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公共權力意識,建立健全責任機制,增強行政能力,培育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危機治理理念等來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化解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公共危機,政府形象,公共利益

政府形象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指政府在管理中的客觀實在與公眾主觀認識相結合所反映出來的對政府的綜合評價和印象,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政府形象既是社會公眾的主觀評價,又是政府客觀表現的反映。政府形象直接反映出政府的行政理念、風范和執政能力,是政府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凝聚力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在各類危機頻發的現代社會維護并更好地建設政府形象,是服務型政府需要重視的現實問題。

政府形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組織系統作為有內在結構功能與行為活動的體系在運行中所產生出來的客觀的總體效應;另一方面是政府所服務的社會公眾在對政府組織系統的客觀總體效應進行評價時所產生出來的綜合印象。因此在公共危機中政府形象的塑造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這一時期人口、資源、環境、公平、效率等社會矛盾尖銳,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些都是造成不和諧的音符,也是引起公共危機的重要原因,這要求我們的政府能在危機爆發時采取有力措施,及時緩解和化解危機,將社會由無序引向有序正常運轉的軌道上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應該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減少公共危機的出現,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

2、提高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是維護政府形象的必要條件

由于公共危機的突發性,不僅給公眾和社會帶來巨大損失,而且使政府的形象損害。公共危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威脅著公共利益的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正確處理公共危機贏得了民心和威信,甚至可以依托公共危機的解決為契機獲得在其它領域中有利的地位。作為應對公共危機的主體,政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預防和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從而真正實現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提高政府危機管理是適應全球化趨勢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性公共危機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國家。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更是以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我國作為處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的轉軌國家必然會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公共危機的侵襲。因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應在全球化視野的下,加強國際合作,在合作中管理公共危機。

二、目前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在數十年的公共危機處理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塑造政府形象上取得了一些成效。頻發的公共危機事件,如SARS事件、禽流感流行、雪災,四川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等都在考驗著政府,而事實證明,我國政府在這些危機中,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危機管理體系,在預防公共危機發生、減輕公共危機損害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危機管理中提高了整個社會道德水準,建立了一定的政府公信力,使得其方針、政策不但能得到國內公眾的支持與幫助,而且在國際上也能樹立良好的權威,贏得其他國家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目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不健全,在許多方面有著不足和缺點。

1、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淡薄

公共危機具有公共性突發性和緊急性高度不確定性。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發展勢頭,各級政府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經濟建設,卻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所以當危機發生時,存在組織機構不到位、控制行為不規范、分工責任不清楚等問題,是危機進一步延伸。

2、信息披露透明度缺乏

公共危機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應,有效動員社會資源,而由于傳統歷史原因和官僚作風的影響,我國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我國信息機制不健全,公開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導致的信息不暢大大加劇了危機的危害性。另外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信息傳遞方面喜歡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致使內部信息渠道嚴重阻塞或扭曲;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缺乏規范、及時的信息披露制度,所以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一些政府官員出于各種考慮,采取封鎖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公共危機處理的難度。

3、缺乏專門的危機管理部門

由于我國政府危機意識淡薄,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方面做的不是很完善,導致在我國現有的政府危機管理體系中主要是依賴于各級政府現有的機構,并沒有建立專門的危機管理部門或機構,也沒有培養專業的人員,缺乏專門的體系和應急運作機制。

4、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協調機制的缺失

很多情況下,公共危機的處理需要社會各個部門通力協作,積極配合。然而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政府職能的劃分不夠清晰,許多事項管理的權力、責任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部門封鎖現象。在這種制度下,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非常困難。當危機爆發時,對于一些重大事項誰負責、對誰負責的問題更是難以明確,許多事項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統一下令才能協調一致,導致了政府應對危機的反應能力大打折扣。我國社會各部門在面對公共危機時還不能有機結合、團結協作,缺乏有效的內部協調機制。政府各職能部門間條塊分割,權責不明晰,造成公共危機應對效率低下。

5、法律保障體系的不完善。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時間比較傲短暫,還沒有很好的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在處理公共危機方面的經驗,在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方面還相對滯后,政府在處理危機時仍然習慣于運用人治方式,相對忽視了法治方式。我國缺乏法律的統一規范,以致導致了我國采取的大部分緊急對抗措施一般都無法律依據。依法行政是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保證。政府在緊急狀態下的應變能力不只是政府自發性的反應,同時又是法律規范和授權的結果。

三、公共危機中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樹立政府形象,維護和建設政府形象,進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我國政府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我國在處理公共危機必須堅持以下原則:時間性原則,效率性原則以及協同性原則。為了有效的應付危機,提高對危機事態的控制能力,政府在進行危機管理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公務員自身素質建設。 公務員是政府行使行政權的主體,因此在提高公務員行政能力的同時每個公務員還應該增強形象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公共權力意識,預防損害政府形象事件的發生。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掌握現代科學的決策方法,制定符合社會發展趨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確定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價值。另外公務員要培育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危機治理理念,公務員要意識到自己首先是公民中的成員,公共利益和行政活動中實現的公平與自身密切相關。應該把公共利益當做自己立身做事的出發點,特別是在危機情況下,更應該如此。

2、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統

(1)、建立和完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

媒體對政府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傳播作用,將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不僅對政府形象建設而且對于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媒體及時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有效應對公共危機。

(2)、完善信息管理機制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專門的信息處理機構,培養一些專門的信息人員,另外政府還可以建立專家信息咨詢機制,吸納專業人士參與。這樣可以使責任落實到人,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時政府還應該建立健全信息報告制度,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實現政府,公眾與媒體之間的聯系,暢通政府和大眾媒體以及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可以在處理公共危機時統一戰線。

(3)、加強對公眾的教育和引導

政府應大力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進行全民危機管理意識教育,向民眾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和技能傳播教育,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危機管理意識,提高公眾對危機的警惕性,增強公眾在危機中的反應能力,還要提高公眾處理危機的技能,以采取自己的行動,配合政府處理危機事件。

3、強化危機處理的組織建設

(1)、加強公共危機預防機制的建設

政府首先要樹立危機預防的意識,實施有效的預警,進行問題處理。建立預警系統有利于政府進行快速的反應,減少危機監測成本和提高危機監測效果,為政府危機管理提供信息,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而及時的措施,另外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2)、成立專門的政府公共關系危機處理機構

政府成立專門的公共關系危機處理機構可以避免在公共危機的處理時比較盲目,混亂和效率不高的現象。還可以為內部和外部公眾提供信息,為媒體提供新聞信息,可以有效地控制謠言的傳播,穩定社會秩序。

4、健全政府職能部門的分布與協調

政府要精簡組織結構,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同時又不能分裂各部門的存在,應該建立一套有效的協調機制,任務明確,團結統一,使政府能夠更有效的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另外也可以建立行政問責制度,可以督促政府官員更有效的行使權力,更好的處理公共危機事件。

5、健全政府危機管理的法律保障

我國是個依法治國的國家,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治國政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政都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體現。因此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保障危機管理,把危機管理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使危機管理具有制度化,法制化和規范化,使政府在第一時間運用法律手段減少和防止危機造成的損失和不利影響。各級政府要切實實施政府官員責任問責制,對重大危機事件的隱瞞、謊報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6、促進危機管理的國際合作

經濟全球化不斷在推進,世界各國政府也應該要加強合作的理念。我國政府要在不損害國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加強在信息方面的溝通,總結國內外危機管理機制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系統。

總之,在公共危機中政府要做到責任到位、運行有序、精干高效,認真貫徹和落實制定的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危機變為轉機,從而提升政府的形象。

參考文獻:

[1]諸云茂

《公共關系與現代政府》 上海大學出版社

[2]詹姆斯•科爾曼

《社會理論結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龔維賓

《公共危機管理》

[4]曹隨,陸奇

《政府機關形象設計與形象管理》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5]平川

《危機管理》

第二篇: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徑

摘 要:近年來,我國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頻頻發生。危機事件的發生不僅對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也會阻礙社會的良好發展,更會嚴重沖擊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影響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這就要求政府能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措施去管理公共危機,把危機損害降到最低,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益需求,轉危機為機遇,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修復、提升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關鍵詞:公共危機;危機管理;政府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5-0056-02

公共危機是指由于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引發的可能危及社會公共安全,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它是一種在緊急狀態下,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與安全的事件,這就要求政府能夠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危機,盡可能地減少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甚至化危機為轉機,化悲傷為力量,這不僅能夠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處于危機中的人民群眾正處于惶恐、無助、害怕等狀態,如果國家和政府能在第一時間給予關注和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危機,減少損失。這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工作予以肯定、贊揚和感激,對政府今后的工作充滿信心,這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公共危機具有公共性,它不僅需要政府和其它社會組織積極應對,更需要聯合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應對已發生的危機事件,在政府與公眾齊心協力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而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二、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形象不足的原因

1.政府危機公關意識淡薄

政府危機公關指的是政府危機的公共關系處理,即政府為了處理給公眾帶來損失,給政府形象帶來危害的危機事件所采取的公共策略和措施,也就是政府從公共關系的角度對危機的產生、發展、變化,采取或實施的有針對性的一系列控制行為,其內容主要對違紀進行預防和處理。公共關系作為一門現代管理科學與藝術,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公司,而是廣泛的被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政府公關就是其中的一種。

就當前我國的情況來說,政府公關意識淡薄,對于很大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對于公關關系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手段方法等一竅不通又不愿意去積極的學習實踐,也不注重與公眾、媒體之間的交流溝通。他們的危機公關意識不強,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在政府工作中,政府的每個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整個政府形象,也沒有意識到政府危機公關的最終目標是在危機管理過程中如何把握好時機采取積極措施對政府形象進行及時挽救、修復和重塑,如何更好地加大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以不斷提高政府的權威性和公眾對政府的認可與信任。

2.政府危機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政府危機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而我國政府的層級比較多,政府上下級部門信息、政策等傳遞需層層遞進,導致傳遞速度慢,容易出現偏差,面對一些突發的公共事件,政府不能迅速有效地做出反應,這會引起公眾對政府的猜疑,引起不必要的騷亂,甚至對政府失去信心。另外,我國各層級的政府部門較多,但分工不明確,使得近年來如“踢皮球”等事件層出不窮,引起廣大群眾對政府意見較大。目前,在我國的一些政府部門里依舊存在著“官本位”的思想,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新聞媒體等之間的溝通較少,溝通渠道不暢通,這就導致政府與公眾、媒體間不能有效共享公共危機信息,不利于政府危機管理活動的開展。

3.政府公務員的帶頭示范作用不強

目前,在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如因權力異化造成的腐敗,尋租等問題阻礙著我國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在我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一些公務員在處理公共危機時因其不恰當的言行或者是不作為的表現,更有甚者乘機謀取私利,以一種不屑一顧、居高臨下的姿態乘機作威作福,這不僅沒有體現出公務員作為人民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素質和責任,反而阻礙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使得政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良好形象毀于一旦、功虧一簣。

三、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我國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徑

1.健全行政問責制度,塑造責任型政府形象

目前,在我國責任政府的形象已在不知不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我國建立責任政府的道路上,應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立足于當前的基本國情,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從責任制度建設方面入手。針對當前的政府管理情況,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來實現責任政府的建立,分別是:

(1)政府應當轉變自身的執政理念

目前,在我國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改革都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所以政府改革是我國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難的一部分。政府需要適時地轉變自身的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起服務經濟、服務市場的意識,積極改進政府管理方式,轉變政府發展職能,使之真正做到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應當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保障

依法行政是法治國家對政府執政的基本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價值要素,是我國政府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的重要里程碑,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民主政治的必然選擇。在我國法律凌駕于一切之上,任何人都得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所以,在政府危機管理中,要建立責任政府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有效規范政府危機管理中的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3)健全行政問責制度

行政問責主要是指對政府活動過程中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濫用職權、違法行政;辦事拖拉、推諉扯皮;不求進取、平庸無為;欺上瞞下、弄虛作假;態度冷漠、作風粗暴等行為進行問責,在當前我國這些行為時有發生,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能夠明確責任,為提高我國的政府職能和行政效率,積極應對公共危機,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須健全行政問責制度,明確責任歸屬。

2.完善危機管理機制,塑造透明型政府形象

透明政府是指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建設法治政府的框架下,按照政府信息公開、公民參與政務活動原則建立起來的以行政程序法制保證公民實現政府信息知情權和政務活動參與權的政府。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我國政府根據經濟政治的發展需求,不斷轉變政府職能,提出進一步將我國政府打造成透明政府,這是我國遵守WTO透明度原則的需要,是近年來我國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的必然選擇,是遏制政府腐敗的根本對策,更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在21世紀我國各類公共危機頻發的時期,為積極加強對公共危機的管理,塑造好良好的政府形象,早日把我國政府建設成為透明政府是當前迫切需求,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建立。

(1)完善公共危機信息公開機制

在我國,政府掌握著絕大多數公共危機事件的消息,在公共危機發生時,公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等都時刻關注著它的發展變化,無論這些公共危機事件與他們是否有關。在公共事件發生后,有關信息大部分都由政府來提供的,因此完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影響著我國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進程,也密切關系著公眾對公共危機知情權的需求,更是我國建設透明性政府的迫切需求,這就需要政府運用各種媒介手段與公眾、社會進行信息溝通互動。公共危機發生時,特別是剛開始真相不明的突發事件,如果政府不能及時有效地發布相關危機信息,不僅會引起社會和公眾的揣測和恐慌,導致遙言的傳播與擴散,還會對政府的良好形象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所以,政府必須通過立法等形式不斷完善我國的公共危機信息公開機制,保障公眾對所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的知情權,建立好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從在社會公眾心中樹立積極進取、公開透明的良好的政府形象。

(2)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作用,以增強政府信息公開透明度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媒介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它成為“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的代言人,是我國現代政府政務公開的一種重要手段,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對新聞媒介的管理,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政府一定要做到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積極作用,加強對新聞媒體的指導和監督,以免過分夸大事實,造成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媒體在危機發生后必須采取積極向上的態度,把社會公眾因公共危機的發生所造成的恐懼心理引導到有利于公共危機解決的正確方向上來,使他們盡早走出陰霾。在危機發生后,公眾最想知道的是他們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人員的生命安全、財產損失等情況,所以新聞媒體一定要盡可能的滿足公眾對公共事件的知情權,不接斷的對公共危機進行跟蹤報道,以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擔心和過度緊張。另外,需要建立嚴格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積極加強對政府的政策宣傳,塑造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管理中的良好形象。政府新聞發布部門及相關人員應該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應該認真負責的對公共事件進行如實報道和解釋,充分發揮新聞媒介在政府與公眾間的橋梁作用。

(3)激發民眾的廣泛參與能力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我國現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團結他們的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在公共危機事件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危機發生后的恢復階段他們的作用尤為突出。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積極的向民眾科普宣傳關于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災害發生后的自救呼救等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應該盡可能的保持與公眾的溝通聯系,保證他們的知情權,避免社會流言的傳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惶恐。公眾應該充分發揮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主人翁作用,理智的應對各類危機事件,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胡稅根,余瀟楓,米紅等.公共危機管理通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 (荷蘭)阿金?伯恩,保羅?特哈特等.危機管理政治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麗莉.服務型政府:從概念到制度設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東方緒]

第三篇:政府形象與領袖魅力

——從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說起

喬布斯去世,世人悼念、追憶他的過去。

他曾在2005年去斯坦福大學做畢業演講嘉賓,并笑稱這是他最接近畢業典禮的一次經歷。

一段演講,三個故事。故事里他是主角,我們是看客。 而在他的蘋果王國里,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

喬布斯在演講中提到要擁有相信自己內心直覺的勇氣,不要永遠活在別人的思考里。我想這正是大多數人所缺失的,而恰好也是他受人尊重的原因之一。

作為蘋果公司的領袖,喬布斯無疑是與眾不同的。他對公司的掌控與領導并非源于他自身擁有的權力,而是一種品格與特質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很少有人在擁有喬布斯那樣身價后還會奮戰在一線,企業家如此,政府官員更是如此。他們幾乎不約而同的進入了一個誤區,以為領導能力的核心在于權力,殊不知權力是每個人都可能得到的符號,而成功塑造自身作為領袖的魅力卻是不可替代的。

喬布斯也許是個個例,他的成功背后隱喻著太多文化背景、意識形態方面的獨特。然而,我卻愿意相信我們與喬布斯的相同永遠多過不同。這也是為什么做這篇文章要從喬布斯談起。喬布斯的企業和我們的政府同為組織形式存在,同樣都有運作機制、組織紀律、法律約束;當然,也都有不可回避的領袖人物。喬布斯與蘋果,用一種你中有我的關系相互催生著對方的活力與魅力,他們共同締造了蘋果王國,雖說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空間卻也相對封閉,但正是這一完整體系的形成,讓世人看到著裝幾乎沒有改變過的喬布斯的魅力,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理想、鼓舞人心的創造力。

政府形象,它就像企業的品牌形象,是一種無形資產,它追求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美譽度與公信力。政府的形象傳播有賴于大眾傳播媒介,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相對的真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卻是忽略了政府形象傳播的首要關卡,即它的領袖人物。媒體與政府溝通交流,對象不外乎是政府的發言人、官員等等這些鮮活的“個體”。因而領袖魅力的作用尤為凸顯。

傳播是一種社會性交流信息的行為,是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組織之間及個人與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接受與反饋等行為的綜合。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關鍵便在于傳播,即領袖人物面向大眾傳播媒介的表達以及接受反饋信息后的再表達。然而,在我國,政府形象卻不同程度的遭受著毀壞,其中不乏當地政府曲解形象一詞,頻現政績工程;官員雷人語錄扎堆冒泡;個別領導毫無危機公關意識等等。

政府本應是服務人民的公仆角色,卻被不少領導演繹成了貪污、墮落的溫床。這樣的政府,何談形象二字?而其領導,又從何說起魅力?其實,政府形象之于領袖的魅力正如蘋果企業文化之于喬布斯的精神品質一樣,它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相促進的共生關系。

領袖的魅力來源于其對生活的熱愛,對工作的熱忱,對未來的思慮和對公權的敬畏。政府的美好形象則來源于其工作宗旨、工作績效、行政效率、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的民主化和開放化。試想,如果我們每個民眾對于政府就像蘋果電子產品的消費者對蘋果的意義一樣,擁有意見表達的自由,得到尊重與信任的基礎,可以某種程度上參與管理建設的話,那么現如今的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網絡問政近年來逐漸被受眾接受,受眾擁有了自主評價政府形象的各種傳播要素,自主建立了針對政府形象的傳播流程,并通過網絡社群推動流程的發展,而在這個的流程末端正是各級政府以及政府官員。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作者:張璧琳)

第四篇:國家與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解決水危機

本文檔根據第八屆中國(國際)水務高峰論壇對話環節整理 駱建華:為解決日益緊迫的水問題,您認為我們國家與政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王毅:首先,政府立法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綜合管理至關重要,立法必須確立綜合管理的目標、原則、體制和運行機制,并對管理機構進行授權;其次,編制綜合規劃是水資源綜合管理和流域綜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幾乎所有水管理機構或流域機構都把編制綜合規劃作為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工作,通過綜合規劃對水資源、水環境及地方的流域管理進行指導,而且規劃的目標和指標常常具有法律效力;最后,引入經濟手段是促進行為轉變的重要途徑,通過明晰水權、改革水價和創新的水財稅政策來增加供給、減少排放、厲行節約、鼓勵創新;通過公平的水權分配、定價機制以及合理的政策取向,把生態補償、技術進步、利益相關者參與有機結合起來,為所有人提供充足、安全、價格合理的水,以及完善的生態服務。

國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生態資源機構”要建立“大部制”,其實也是希望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有所改革,但也有人認為“大部制”將資源和生態都放在一個部門進行管理,反而會削弱污染治理的功能。我個人認為,“大部制”是整個中央政府今后的一個趨勢和傾向,其實任何一個制度安排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大部制”確實存在如何整合、整合起來是否有效的問題;但如果不整合,也有相互斥肘、不合作、不協調的問題,增加機構運行的難度。因此需要我們在多種方式中選擇最為有效的方式進行,而不是簡單地將各部門整合在一起,需要一些體制機制的安排來進行全面的改革。如果真的將環保部進行“大部制”運作,需要按照其功能需求配置相應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配置。而且還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體制安排,像流域治理的機構是否需要改革、是否需要建立協調機制、環保事業機構是否需要改革、地方上的環保機構是否也應當相應作出改革、是否建立監督機制等等,需要所有的工作來參與“大部制”的改革,“大部制”不是某幾個部門機械化的合并,而是通過一整套的改革手段使機構變成一個有效運作的有機體。

文一波:政府在處理水問題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就拿工業廢水來說,桑德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已經有二十多年的經驗,在煤化工領域,包括煤制氣、焦化行業都有很多工程項目?,F在這個行業有一個細分領域叫“新型煤化工”受到業內的廣泛關注,并且項目規模都已經做得很大,各方面配備都很齊全,環保部門的重視程度也很高。國內很多企業,包括桑德都可以承擔新型煤化工項目。但并不是說這些項目任何企業都能做,因為即使到目前為止,新型煤化工項目的污水處理設施能夠完全沒有問題地運轉,在國內還非常少。這個行業只是最近幾年開始受到業內關注并發展起來的,在早些年無論是業主還是環保部門對這類廢水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尤其是對環境的緊迫性、必要性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所以在投資的控制及建設標準方面都還相對欠缺,導致近幾年在煤化工領域,尤其是內蒙古地區的煤化工項目出現超標排放問題。同時,現在的新標準執行要求工業廢水達到“零排放”,又出現像濃廢水如何處理等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濃廢水排放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處理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我認為新型煤化工廢水處理是一個技術兼經濟問題,如果企業能很好地處理廢水、政府能很好地執行標準的話,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然,必須是所有企業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建議政府要統一執行排放標準,比如把煤化工的廢水處理成本統一計算到建設成本中去,會對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另外,政府必須對水處理市場要有一個導向,還是拿新型煤化工行業來說,這個行業會不會有產能過剩的一天?會不會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依然景氣?我個人認為以BOT方式進入這個行業,風險非常巨大,因為也許這個行業在5年、10年以后就開始下滑。

黃曉軍:也許很多人一貫認為,水處理不是個特別高科技的產業,但是相對來說,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和運營管理經驗的,我們說,可能有兩部分的用水處理,一部分是生活用水處理,也許這部分的技術含量少一點,另一部分是工業用水處理,兼于它對水污染的嚴重性和所耗的污染源,要解除這種污染,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和運營管理經驗的要求。在現下的法律框架下,我們是“誰污染,誰治理”,也就是說,不管企業大小,也不管企業是不是有技術優勢,因為法律框架的原因,企業要去治理污染。那么,我們的問題就是,企業是不是有比較優勢,是不是有足夠的技術門檻、技術能力和管理運營能力,能把污染治理好?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并提出“誰污染,誰付費”。我認為,這是環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誰污染,誰付費”,比較“誰污染,誰治理”是一個質的飛躍,這種第三方治理,讓有經驗、有技術的專業企業來負責這些具體的業務,能夠確實地把水污染嚴重的現狀解決掉,同時解決水缺乏、水危機問題。這種法律界定的“第三方治理”也是威立雅一貫倡導的。實際上,威立雅這么多年來在工業廢水治理方面,包括工業固廢這塊,已經在走一條“第三方治理”的道路。接下來需要關注的問題是企業的市場運營機制,這個機制怎么樣能夠倒逼這些重污染的企業把水的處理權交給專業的公司。比如像煤化工企業,我們怎樣讓他把這種自己在技術上有一定欠缺、在管理上有一定難度的項目轉交給業內專業的第三方企業進行治理,我想,這也是三中全會這個決定給大家帶來的今后要解決的方向。

另外,還有一個市場機制建立的問題,也就如三中全會上所說的,對于資源索取的價格體系,對于環境修復的補償體系,假如政府能夠從這方面盡快出臺一些確實可以操作的、細節化的規章,我覺得會加快這種第三方治理的推進,從而為今后的污染治理走上一個機制化、市場化、更專業化、更徹底化的道路保駕。

第五篇:淺談政府公共關系與公共危機的治理

09020737 會計7班 劉

論文關鍵詞:政府公共關系; 公共危機; 危機治理

論文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對于危機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缺少專門的政府危機公關機構,政府公關人員素質低下,與媒體及公眾的溝通不暢等原因,不能很好的發揮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作用。為此,必須通過設立專職危機公關中心,切實轉變政府公關理念,配置合格的公關人員,加強溝通以及提高政府國際公關能力來提高公共危機治理的效率。

一,政府公共關系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內涵詮釋

當今世界,任何組織都處于一個極其復雜的公共關系網絡之中。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權力的行使者,也必須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這樣才能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保持國家穩定與和諧,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國際威望的提升。所以,一個有效的政府,必須處理好與各方面的關系。正如美國公共關系學者哈洛所言:“公共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幫助組織建立并維持與群眾間的雙向溝通,了解、接納及合作;它參與處理組織面臨的各種問題與糾紛;它幫助組織了解公眾輿論并作出反映,促進公眾了解組織和事實真相;它強調組織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責任;它幫助組織隨時掌握并有效利用變化的形勢,預測發展趨勢,使之成為組織的警報器;它使用有效、正當的傳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為主要的工具”。[1]依據這個公共關系的權威性定義,可以得出公共關系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的一種管理活動或職能。由此,政府公共關系是以政府為主體,為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和諧的公眾關系,順利完成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的雙向溝通與互動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政府公共關系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2]一是政府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有社會公益性和政府行為權威性;二是有傳播溝通、行為規范的職能,有政策導向性和傳播壟斷性;三是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關系,有全民參與性;四是體現政府管理思想,維護政府良好形象?,F代政府作為一個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職能在于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關系則是發揮其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政府公共關系活動在支持公共危機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政府公共關系對于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眾民主參與危機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國內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共關系在現代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時間較短,特別是對于政府在公共危機中相應的公關活動進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較少,所以還存在許多問題。具體來說,在提升公共危機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專門政府危機公關機構的缺失。自從199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以來,許多省也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增進了公眾對政府工作的了解。但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機構都承擔著政府的公共關系職能:(1)辦公廳(室)。作為政府的綜合職能部門,它同時也肩負著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2)政府部門的調研機構。作為政府收集情報,提供咨詢的專項職能部門,它也負責向政府決策層提供公共危機中的公眾意見和建議。(3)信訪機構。作為接待處理人民群眾申訴或解決問題的部門,在危機情境下,也負責把人們對公共危機處理解決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意見,提供給相關部門來使問題得以及時的處理。(4)舉報中心。在危機情況下,舉報中心也成為反饋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5)外事機構。它是政府處理境外事務的專門機構,主要負責國際往來以及港、澳、臺事務。(6)政府應急處理中心。作為處理危機事件的機構,同時也是通過對危機事件的處理來展現政府的良好形象。但是由于在機構設置上過于分散,缺乏專門進行公共危機公關的機構,這樣使具有公共關系性質的工作分散在辦公廳(室)、調研宣傳、對外聯絡、交際接待、信訪對外聯絡、新聞發布、外事等職能部門中,即使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已設置了公共關系崗位或公共關系秘書,也難以承擔起統籌規劃公共關系的任務。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責任不清,影響公共關系工作的效率,進而影響政府工作的效率。

二是政府危機公關理念淡薄。政府公共關系作為危機順利解決的軟手段,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具有公共關系意識和理念的人,會在工作、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公眾的影響以及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但是,我國有的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則在危機時刻一方面不注重對媒體進行良好的公關,面對媒體是,要么是一種不耐煩甚至厭惡之情,要么是由于公關技巧的缺乏,不能正確有效的口頭表達自己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策略、方式或方法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機情境中不能對公眾進行很好的溝通和交流,由于公眾對存在的危機狀況和問題不明白、不理解,在謠言四起的情況下,不僅加深危機的影響和擴散,更容易使公眾對政府及其公務員產生不信任。所以,必須把政府公共關系理念滲透到政府公務員的日常行為中,用意識指導行動,才能取得危機治理的勝利。

三是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素質低下。“治國之道,首在治人”,政府公共關系工作是否能夠順利的展開,主要取決于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素質,只有在一個年齡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完全良好的公共關系團隊領導之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才能順利的展開。而目前,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素質并不十分理想。首先,政府危機公關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我國現有的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真正具有政府公共關系知識的并不多,對有關危機問題了解的就更加不足,絕大多數都是以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人員及某些管理科學知識為政府公共關系的知識框架,以致于在從事中國公共關系活動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思想教育等原則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開展具體化危機事件處理。其次,從能力方面看,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能力素質也比較低,突出表現在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不強,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年齡結構偏高、偏老,使得我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手段、形式、方法等都趨于老成保守??傊?,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輕的少;不懂專業知識的多,懂業務知識的少;性格內向的多,外向的少,等等。

三、 提高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策略選擇

針對政府公共關系對危機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嘗試,以提高危機治理的效果。

首先,設立專門的政府危機公關中心來處理公共危機。政府公共關系機構處于領導層與各職能部門之間,管理層與非管理層之間,在組織與外部公眾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不僅對內可以通過信息,充當參謀,而且對外可以代表政府發布信息,協調關系。由于我國政府的公共關系人員和部門眾多,所以在為公眾和媒體提供信息時,難免出現不一致和不協調的情況。所以為更好的應對和處理危機,我國也應該按照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來統一設置各級政府公共危機公關機構。在設立公關機構之前,對現有的公關職能,公關工作的發布作充分的調查。然后,再根據政府部門的層次,將公共職能進行重新分配:在國務院應該設立專門的公關機構,并配置公關專家;省級政府可在辦公廳內設獨立的公關機構;市縣級政府可在辦公室(秘書處)設立專門機構或配置專職公關人員(秘書);而在鄉鎮一級只需設立公關崗位即可。

第二,建立合理的公關人員,提高政府危機公關的能力。我國政府公關人員由于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性別結構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讓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女同志從事公共關系工作,因為他們不但精力充沛,溝通能力強,而且女同志感情更為細膩,在危機中與公眾能更加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有助于公關工作的順利展開。針對公共關系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方式來進行,具體可以借助于當地的大學來全面系統地掌握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也可以通過參加短期培訓或自我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另外在實踐活動中加強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也是提高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素質的重要途徑。

第四,實現媒體的雙向溝通,提高政府公關效率是危機治理的重要渠道。“開展任何公關活動,都要研究公眾,掌握充分的、明確的、相應的事實做基礎……對每一信息都要完成傳播——反饋兩個環節的過程。如果任何一個環節中斷,或者是任何一項信息的溝通過程不完善,就會造成整個信息鏈的中斷而導致不良后果的產生”。[14]所以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借助于雙向流通渠道,來展開公關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就媒體而言,它既是公眾情緒的催化劑、引導者,又是公眾情緒的路標。政府危機公關中,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如何發揮媒體的獨特功能,正確引導輿論,使媒體能夠全面配合危機處理者,并達到合理互動,共同促進危機的治理,這些都需要雙方借助于公關中的雙向互動機制。一方面,政府公共關系結構要準確及時的向媒體公布危機有關的信息,媒體間爭搶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爭搶的信息不是由政府發布的,而是通過其他非正常渠道獲得信息,這樣對政府與媒體及公眾的關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機構能夠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給媒體作詳細的說明,媒體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轉換成公眾的日常行為規則,既起到對政策的合理詮釋作用,又引導了公眾的日常行為,對危機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在上屆美國大選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電視上獻身,企圖影響選舉結果,一時間美國選民對此議論紛紛甚至喘喘不安。面對這一事件,政府與媒體的雙向互動對危機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競選總部都在第一時間內發表談話,希望事件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共和黨發言人稱,這說明恐怖分子仍企圖向美國發起進攻,可見布什總統發動反恐戰爭非常正確,非常必要;而民主黨則說,布什內閣勞民傷財,損兵折將,仍沒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須改變戰略,換調白宮主人。不論雙方如何攻擊對方,但可以說雙方對這一危機事件的應對都比較得當,與此同時,美國媒體也大力呼吁公眾盡可能出來正常投票,認為這是對恐怖活動作出的應有回應的一部分。一些報紙號召民眾從自己做起,做好身邊的事情。[15]所以及時公布信息,搞好媒體公關是應對危機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學教授廖為建所言:“平時和媒體搞好關系,危機時能夠動員的資源就會更多”。

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作為公共危機治理的“軟環境”,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管理職能,我們必須利用有利的條件開展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以期更快、更好的治理危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容下一篇:鎮黨委書記工作述職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