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山地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法論文

2022-04-14

近日小編精心整理了《山地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法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對住區景觀環境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利用原生山體景觀使住區與場地更加契合成為建筑設計的重點。以清流縣“怡景書苑”住區規劃及建筑設計為例,結合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從總體規劃、建筑設計、景觀營造等方面入手,探討順應原生環境特征的設計手法,為閩中山地住區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山地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法論文 篇1:

淺談山城山地建筑

摘要:重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勾勒出層級豐富的城市天際線,特別是沿兩江四岸打造的新城市中心,飽含著山城特色。通過對沿江建筑住宅樓盤的實例分析,淺訴山地建筑的魅力。

關鍵詞:山地;自然環境;建筑

1 引言

重慶是一個有著200年內移民歷史的城市,經歷了湖廣填四川、抗戰江浙滬內遷、三線建設三次大規模移民潮,大量的內陸移民混居生活,逐漸定居、通婚,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習俗,同時這里的居民結合重慶依山而建、兩江環抱,平地缺乏的山城地域特色,沿山勢依次建造房屋,特別是傳統的重慶沿江民居,都是由幾根木料撐著的一間木樓的"吊腳樓",這樣的做法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吊腳樓成為重慶獨有的傳統民居形式 ,時至今日,這樣的設計理念同樣也適用于現代建筑。

2山地建筑的設計研究

2.1山區發展與建筑融合觀念

說到沿江沿海山地建筑,沿海代表性城市一定是香港,沿江代表性城市一定是重慶。這座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內陸城市,利用著自身天然的地域特色,贏得了“小香港”的美譽,正因為有著獨特的城市風景,使之近幾年晉升為旅游網紅城市,我們不僅擁有著火辣的火鍋文化,同時擁有著江景映襯的沿岸建筑群,繁復不一的天際線,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做到了“以人為本,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2.2山地建筑設計的重要性

2.2.1延展生活空間的需求

重慶處于四川盆地東部,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脈連綿,河谷縱橫,被長江和嘉陵江分割為三大塊:渝中半島、北部片區和南部片區。重慶主城區位于長江、嘉陵江交匯處,三面環水,為了延伸生活空間,沿主城的兩江四岸成為了城市名片的打造重點,在這里用十年的時間孕育出一座新的地標建筑群—長嘉匯社區。

2.2.2利用地形特點,打造特色住宅小區

長嘉匯小區作為兩江四岸,依山而建的典型住宅小區,項目位于重慶南岸區彈子石,地處長江東岸,毗鄰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處。用地面積約4萬㎡,總建筑面積約30萬㎡。場地東西高差近40米,由高層、超高層住宅,吊層商業/辦公和地下車庫組成。利用東西向的地形高差,利用山地建筑獨特的處理手法,貼合山壁部分做地下車庫處理,沿江面商業+辦公結合模式消化地形高差,商業七層以上形成小區地臺,打造動靜分離的人居環境。小區內部錯位設置塔樓,盡量減少相互間的視線遮擋,最大化的增大看江景觀面。交通上設置垂直交通鏈接繁華與寧靜。

2.2.3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現代社會高節奏的發展,資源緊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要積極回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依山而建的建筑形式不僅高效利用了城市短缺的土地資源,同時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出新的思路導向。

3遵循山地建筑的設計規律

山地建筑的設計法則是與山地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種山地所處的自然環境都具有一個有機的整體和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山地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平衡。

3.1山地建筑設計地質規律

地質是山地土壤的性質,它決定著山地的穩定性和承載力,關系到山地建筑物的生存和生存。長嘉匯小區整體場地高差較大,高差近40m。設計時結合地質特點,場地形成由西向東逐級升高的三級臺地,以減小高差,取得較好的經濟性。

3.2山地建筑的氣候規律

一個地區的地理經度和緯度決定了這個地區的氣候特點,重慶氣候則受到地理、緯度的影響,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熱冬冷,年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在中國屬高濕區。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日照百分率僅為25%~35%,為中國年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僅占全年的35%左右。小區俯瞰兩江交匯,為滿足更好的通風、光照,前排戶型進行了板式設計,大面積的落地窗加大景觀觀賞面的同時,也充分保證了房間的采光和通風。

3.3水文、植物在山地建筑設計中的規律

小區打造的同時盡量多考慮重慶本地原生植被,進行合理布局。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結合,同時配備海綿城市概念,可持續地優化人居環境。

4遵循自然景觀與山地建筑結合原則

4.1自然資源的使用

建設用地的自然環境資源得天獨厚,要保持和利用這些自然資源,使其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必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地物,合理地規劃建筑群的布局和高度,并對場地的高度進行深入的研究,減少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通過對現有地表水排水系統的利用,對雨水進行回收利用,進行了合理的規劃。以建筑排列保留的山體走勢與水系相結合,承接出全新的城市脈絡,以背山、水為營的布局,將建筑與地形、山脈融為一體,擴大了建筑的內部空間與山體、水體的界面,將山地環境融入建筑之中,藉此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

5 緊密結合地形地貌特色

5.1建筑的空間造型

通過不同的功能進行有序的空間劃分,立體化的設計理念,帶給濱江住宅不一樣的空間體驗。7層的商業和辦公有效地銜接了彈子石老街、長嘉匯濱江商業體,打造統一的立面風貌,同時沿街面設直通住宅小區的電梯,拉近豎向距離的同時,便捷居民的生活。通過不同層級的打造,使其形成一定規模建筑群,成組、成片存在與多組空間關系中,將空間關系打造得更加生動、有趣。這里既是祥和寧靜的生活空間,也可以通過垂直交通、小區坡道等到達商業的各個層級,去感受完備的生活配套和體驗游客的打卡心境。

6 結語

山地建筑的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順應自然””法則,適應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管是哪一種建筑,都要堅持生態觀念、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緊緊抓住這個時代的主題,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的特點和規律,歸納出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特征對環境的影響,全方位地進行探析、積累、嘗試、總結和概括,使山體建筑設計盡量滿足結合山勢的特點,與自然進行完美地融合,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參考文獻

[1]史建, 張法強, 王夢犀. 山地建筑形態的自然影響因素及表現探討[J]. 建筑與裝飾, 2020(21):1.

[2]蔚清. 山地建筑結構設計要點分析[J]. 房地產世界, 2020(20):2.

作者:譚娟

山地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法論文 篇2:

基于共生思想的山地住區規劃設計

摘要: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對住區景觀環境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利用原生山體景觀使住區與場地更加契合成為建筑設計的重點。以清流縣“怡景書苑”住區規劃及建筑設計為例,結合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從總體規劃、建筑設計、景觀營造等方面入手,探討順應原生環境特征的設計手法,為閩中山地住區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山地住區;原生環境;共生思想

1導言

在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建設的大背景下,三明都市圈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次級城市群之一。清流縣“怡景書苑”商業與居住項目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項目地處福建三明市以西的清流縣城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

本文引入共生思想,探討如何利用本案以“山、水、竹、石”為主題的原生環境營造自然景觀、提升住區人文情懷,打造因地制宜、和諧共生的成功案例,為類似實踐提供設計思路和方法。

2共生思想的設計理念

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源于“共生佛教”,植根于印度4世紀的唯識思想。它在包含佛教思想的同時,也向世界各個領域擴展。共生概念涉及到人與自然的共生、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部分與整體的共生、保守與革新的共生、開發與保護的共生等??傮w而言,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對山地生態小區規劃和建筑設計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從宏觀、整體思考入手,綜合周邊環境、城市肌理等社會因素,使自然、建筑與人互利共生、共同發展。

3項目概況

“怡景書苑”小區基地三面緊鄰城市道路,一面靠山,西北部與南側均有溪河景觀,交通便利,風景秀麗。

基地東西長約460米,南北長約370米,總用地面積66800平方米?;爻尸F西南低、東北高的總體走向,高差約40米,空間變化豐富,地質情況良好(見圖1)。

4總體設計

4.1規劃結構

根據“怡景書苑”商住小區的地形和定位,綜合考慮場地周圍多山、基地坐落于半山、毗鄰城市道路的現狀,規劃形成了“兩心、兩環、分階組團”的結構特征。

“兩心”是指以基地西北角半下沉商業廣場和中心綠化水體景觀構成的休閑活動中心。中心綠化水體景觀四周環繞中高層住宅,作為內部最重要的景觀節點吸引大量住戶來此活動,增強住區的向心性;商業廣場作為“T”形干道節點,提升城市公共形象、匯集住區周邊人流,體現住區的開放性?!皟森h”是指基地主要交通道路形成的兩個環線。外環以人行道路為主,服務于沿住區外圍布置的底層商鋪;內環為消防車道,平行于基地周邊道路布置,與東北側車行主入口和南側車行次入口緊密相連。由此,以地下停車為主、地面停車為輔的停車方式保證住區內外人車分離?!胺蛛A組團”是根據場地地形,通過土方平衡之后形成多個臺地,臺地內部構成緩坡,臺地之間存在高差,并通過小區道路串聯在一起;同時,綜合考慮基地毗鄰城市主干道、內部道路設置情況、“山水竹石”的原生環境等,營造出不同意境的小組團,如山苑、水苑、竹苑、石苑等。兼顧城市公共形象與住戶的可識別性,更加凸顯住區的有序化、人性化。

4.2豎向設計

由于“怡景書苑”基地內部高差約40米,地形坡度明顯。本案在設計之初就堅持順應地形、化山地為臺地,利用高差、整合自然為景觀的理念。優先處理山地關系,盡量減少_丁程土方量,既是保護優美的山地資源和原生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對傳統規劃設計構思方式的創新。

4.2.1人行主入口

住區西側毗鄰城市主干道,設置人行主入口作為重要的節點空間(見圖2)。由于此處存在的14米高差,順應地形做成入口大臺階。結合兩側的綠化景觀,使入口具有明確的序列感和導向性,形成活躍的人口空間意向。大臺階的設置也將外部道路與內部空間分隔開來,保證了住區的私密與安靜。同時,在臺階兩側分別設置景觀電梯滿足無障礙的需要。

4.2.2半地下商業空間

商業廣場與外同商鋪的結合,順應了西南低、東北高的地勢走向。廣場采用半下沉的布置形式,裙房隱喻山地形態采用退臺式(見圖3)。底層商業及服務設施在住區周邊形成環狀圍合,騎樓空間與廣場相互滲透,活躍了城市公共空間、提升了街區開發模式的價值、豐富了住區活動形式。

4.2.3半地下車庫

半地下車庫結合地形的設置使地下空間與環境融為一體,隱于環境之中;在地面可以達到人車分離、空間環境開闊的效果。設置高窗實現車庫的通風采光,并在頂面布置綠化、設置涼亭等構筑物,與綠植、水池共同構成中心景觀供居民休閑玩樂,在節地的同時提高住區綠化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5建筑單體設計

5.1不同標高的界面設計

山地條件下,建筑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垂直方向設計的自由度增大。本案建筑存在不同標高的入口,將不同功能的流線分離,并利用商業空間屋頂作為公共活動空間,增加居民發生活動的頻率,為住區增添活力。同時,架空的方法使建筑底面與地表接觸面積減少,外圍景觀得以滲透(見圖4)。在氣候適應性方面,架空式有利于建筑底部的通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閩中底層住宅潮濕悶熱的現象。

5.2戶型設計

閩中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短夏長、光照充足,因此在戶型設計中應著重解決通風防潮等問題。本案戶型均為南北朝向,光照適宜,明廚明衛。山墻面少開窗、開小窗,避免西曬??蛷d與餐廳相對布置,南北通透,符合南方氣候特征。且靠近大門,減少對臥室的干擾,動靜分區合理。各房間形狀方正,尺度適宜,便于使用。

出于對沿街城市形象的考量,本案在沿街住宅的戶型設計中加入飄窗作點綴。將面積較大的戶型擺布在小區中心景觀四周,達到最大限度造景和取景的目的,提升住戶生活品質并保障私密性。

5.3立面設計與反思

立面處理上使用簡歐風格的“豎向三段式”,底層磚紅色涂料體現出閩系紅磚意向。整體的豎向線條簡潔,強調建筑的挺拔感,每層設計出挑的觀景陽臺打破單調的立面輪廓。由于南向布置主臥和客廳,立面大面積開窗保證采光充足,其他立面以小窗為主。采用傳統閩系紅瓦坡頂與平屋面結合的方式,兼顧經濟與造型,形成具有現代風格的地域性建筑意向。

由于本案的觀景陽臺均為開放式,建成后許多居民出于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考量,在裝修時將陽臺改造為全封閉式,破壞了立面的統一感:

可見,在設計前應充分了解居民的生活習慣,避免出現不符合居民居住意向的設計和不必要的浪費。

6不同主題的景觀組團

6.1山苑

閩地多山,本案所在地段周邊便有“三山”——北斗山、靈臺山、大豐山環繞。將沿城市主干道一側的建筑與環繞商業廣場的建筑規劃為18層,為居民“登高望遠”提供便利?;貣|南側有一山包,將靠山一側建筑也規劃為18層,充分引入山地景觀(見圖5)。

通過對山景的呼應將組團命名為“山苑”,同時建筑隨山勢跌落,形成建筑錯落有致、宅院依山而建、遠山借景院中的小區形態。

6.2水苑

基地周圍水系水質良好、水量充沛,具有出眾的自然景觀優勢,為住區水景營造提供便利。通過對住宅高度的合理規劃,引入基地以南溪河景觀,達到“借景”的目的(見圖6)。

以人行入口跌水噴泉和中部水體景觀形成的水景軸線,與基地南側溪河相呼應。人行入口的噴泉結合地形層層跌落,充分考慮行人的視覺感受;中部的綠化水景廣場,借鑒中國古代園林理水之法,水岸線曲折縈回,以求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結合水景,周邊布置大戶型住宅(見圖7)。結合水體設置親水步道、棧橋等,營造出清新活力的社區氛圍,提升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生活品質。

6.3竹苑

本案基地內有大面積原始樹木和保存良好的山地植被。本著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規劃保留現存景觀中盡可能多的自然要素,以中高層建筑組團減少生態破壞,與自然環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

清流地處林區,竹林茂盛。本案以竹文化為主題,就地取材,用本土的毛竹配合原生樹木,在宅間庭院造景。既營造了和諧生動的物質空間,又具有良好的精神氛圍,體現出環境的地域性。

6.4石苑

本案規劃基地內有數塊較大的天然石頭屹立于山腰,猶如從山中生長而出。因此以石作為主要景觀節點的“石苑”,不但組織周圍景觀更具裝飾性,且增強住宅組團的標識性。在天然石塊上刻字作文化石造景,水池、小徑邊及主要景觀節點鋪地以當地卵石為材料增添野趣,砌筑岸石烘托水體的清澈靈動,多種類、多用途的石使住區更具觀賞性和生動性。

7結語

在建筑界,共生思想常被用來作為設計依據和設計方法論。它提供了一種處理住區與原生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建筑關系的價值觀,有助于提升山地人居環境,有助于實現住區空間的多元共生?!扳皶贰弊鳛橐粋€建筑設計實踐案例,在社區人性化、建筑生態化、景觀自然化方面,對閩中地區山地住區規劃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作者:王偉 孫雨倩 趙伊寧 路英華

山地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法論文 篇3:

下一站,文化地產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眾多房企多元化發展腳步加快,紛紛開始轉型,其中最多的是轉向文化地產領域,去尋找下一片藍海。有數據表明,中國前10強企業已經全部進入商業地產和旅游地產,進入文化地產的有一半。

毋庸置疑,文化地產已經開始走到行業轉型、創新的前臺并將開啟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新的階段,相信在不久的未來,能承載歷史、能鐫刻時代、能傳承文明的房子與建筑會越來越多。

8月30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文化地產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文化地產委員會以推動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為己任,以構建文化軟實力為內涵的房地產核心價值體系為主旨,致力于文化產業和房地產業的跨界共生融合,提升房地產業態的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創新中國特色文化地產經濟模式,助推中國新型文化地產產業化健康發展機制。

文化和地產的“聯姻”,使冷冰冰的建筑變得軟起來;文化地產走到前臺,給文化一個傳承的載體,讓地產獲得“新生”。

城鎮化之殤

在上一輪城鎮化大拆大建的過程中:一方面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一方面在高樓大廈大興土木的同時,拆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古城鎮,造成”千城一面,萬樓一型”的局面。在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不被重視的社會背景下,文化的硬件和軟件尤其是文物和古建筑遭到嚴重的破壞,比如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中山碼頭、濟南老火車站等,與此同時我們民族固有的敬天法祖的文化傳統也遭到摧毀,由于忽視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道德觀也被嚴重扭曲。

城市住宅建設中普遍重外在、輕內在;重單體、輕整體;重地上、輕地下,沒有一座城市的外觀形態從整體看是和諧的,既沒有體現每個城市整體形象的城市天際線,也缺乏動靜相間、城鄉相間和建筑群落相間的整體美。在規劃上,缺少整體協調的建筑群體設計和建設,一些歷史建筑被現代建筑遮擋,自然風景被人造景觀掩蓋,城市公共建筑參差不齊,城市建筑風格缺乏歷史文化含量和連貫性。尤其是一些具有歷史文脈的古都城市,被搞得“非中非洋”,“非牛非馬”。

快速城市化進程的慘重代價就是古老城市從中國土地上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舊城更新和新城建設,全中國的城市都穿上了統一的外衣,在城市獲得了新面孔的同時,中國城市的傳統特色徹底消失了,還剩下可憐的幾個如同博物館的文物般被供奉起來的樣板城。中國的城市失去了歷史,也就失去了特色,及地域性。

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淪殤和社會的信仰危機,習近平總書記以他個人名義或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十多次論述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時文化部、財政部也發布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應當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找回我們的信仰?!蛾P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特色文化產業是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庇纱丝梢?,文化地產和特色文化產業是相符合的。文化地產是以推動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提升國家軟實力為目標,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汲取世界先進文化,構建以文化為精神內涵的房地產核心價值體系,立足轉型升級,形成文化產業與房地產業跨界組合,實現共生融合,同時提升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并進入常態化運營的新型產業模式。

做有“文化”的地產

過去開發商營銷不管是“歐陸風”,還是“大陸風”,只注重“人來風”;現在的產品必須是包含中國文化在內的創新風,是一種注入人文價值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只有注重“創新風”,才會有“人來風”。

建筑本身是一種文化類型的代表,它積淀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是記載人類文明的是人類文明的一部“石頭的史書”。在開發過程中應注重建筑文化和居住文化,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反應了當地的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歐式建筑強調以華麗的裝飾、濃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噴泉、羅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這些都是歐式建筑的典型標志。國外的建筑風格猶如“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不應將國外建筑風格生搬硬套在中國建筑上,應當吸收精華部分,結合現代中國社會生活需要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因此,我們認為,文化地產的標準如下:

在文化地產系統中,文化必須是可落實、可體驗、可感觸、可實現的渾然整體。文化不再是營銷的概念和手段,而是建筑精神和價值的核心。

建筑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是共生關系,而非從屬關系。文化軟實力成為提升建筑價值的核心。用文化軟實力統合房地產核心價值體系,用文化引領建筑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社區服務的全過程。

下一站,文化地產

過去講到文化地產,往往將其局限于建筑文化。毋容置疑,在世界公認的古代三大建筑體系中,中國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明顯區別于以幾何體、人工化為主要特點的歐洲建筑和西亞建筑,而且延續時代最綿長,內容最為豐富,影響最為廣泛,成就最為輝煌,至今仍是國際建筑界的典范,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中國建筑表現著強烈的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精神。盡管中國建筑是燦爛的藝術魁寶,但在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中,有相當的建設者對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筑文化的認同度越來越低,他們只崇尚歐式風格,忽視中華傳統文化建筑,這種不認祖的傾向已經使我們的城市建筑風貌西化,從而失去中華建筑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不被重視的年代里,搞文化的不懂房地產,搞房地產的不懂文化,文化與房地產形成“兩張皮”。即便有企業想搞文化地產,往往也是“隔靴搔癢”。全國從事文化產業開發項目的有3000余家,但真正做起來的則不足百家。圈地現象、空城現象、貼皮現象、改規現象,甚至停工爛尾現象較為突出。

建筑是文化地產的載體,是外在的“形”,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于此,還要注重文化地產的“神”,其分類如圖1所示。

1.以住宅為主的文化地產

建筑文化(載體):建筑的創作文化、建筑的裝飾文化、建筑的宜居文化。

居住文化(生活方式):孝道文化、親情文化、鄰里文化、藝術文化、修身文化、娛樂文化、健康文化、安保文化、社區服務文化、社會公共服務文化。

2.以主題為主的文化地產

旅游文化地產、商業文化地產、養老文化地產、產業文化地產、教育文化地產、影視文化地產、產業文化園區。

下面舉幾個在文化地產領域走在前面的企業和項目實例:

建筑文化地產—萬科第五園

當代中國建筑文化應該立足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點上,吸收未來文化的精華,結合現代中國社會生活需要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文化。萬科第五園在這方面獨具匠心,傳承了徽派建筑青磚小瓦馬頭墻, 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典雅,結合現代的配套設施,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體系。

宜居文化地產—秦皇島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項目位于秦皇島市區大湯河畔,距市中心繁華地帶不足兩公里,社區占地840畝,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以上,是秦皇島市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是節能、綠色居住社區?!霸谒环健毙^建設中國式被動房屋將為秦皇島房屋建筑帶來新鮮血液,并將中國超低能耗節能建筑推向新的高度。

居住文化地產—廣廈天將孝門

天將孝門要做成文化地產的集大成產品,探討解決當今現代化城市條件下,人與人家庭成員之間關系,把現代住宅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與統一起來。不僅每戶人家是孝悌之家,而且要把天將孝門整幢大廈變成一個孝悌之家。

廣廈置業將中國傳統的孝悌文化植入居住產品,讓居住真正的從家庭、孝悌出發。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人之行,莫大于孝”?!靶⒆又掠H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碧鞂⑿㈤T中的孝門,孝悌之家也,寓意在將軍廟黃金地段,廣廈“天”字號系列這一高層住宅項目,成為孝悌之家。廣廈置業對于這個項目“三代同堂,孝悌之家”的定位,將現代住宅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結合,把產品打造成為真正的“三代人,兩扇門,一個家”,呈現出當下的三世同堂的大家和美生活。不但能對父母盡一盡孝道,又能享受到小家庭的美滿生活。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所以住在天將孝門里的家庭,一定是和諧美滿、多福多壽的孝悌之家。

廣廈基于對中華孝文化的深切感悟,還在“原心又原跡”上不遺余力。天將孝門,老人衛生間有便于老人起坐便浴的專門設施,居室還設有求助緊急按鈕,聯通家人、社區醫院及物業。還創新地設計了富有田園風光的露臺,讓老年人雖居于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一樣有回歸大自然、身處鄉野的感覺,身心充分得到愉悅,使晚年出行不便、較長時間在家中活動的老人,感官心靈、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達到滿足,從而使子女們的孝心更能貼切地孝敬到深處。

為深度開發建設好天將孝門,廣廈人還特別為這片孝賢大宅區設計配套了可開展豐富多彩文化和健身養生活動的會所、可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餐廳及醫護、便利購物場所。真正做到與世界人居設計接軌,使得老人們晚年的衣食住行活動,基本都能在步行可達范圍圈內進行。

天降孝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努力追求住宅人性化、充溢著人文關懷的新型社區。子女到老人住處僅相隔所謂“一碗湯”的距離,即子女煲一碗熱湯送到老人住處不會涼。

服務文化地產—萬科

開發商的經營模式將由商品房買賣逐步轉向完全和部分持有經營物業并注重社區配套服務,許多開發商已把企業定位于配套服務商,如萬科在保證社區常規配套的基礎上,致力于人性關懷社區配套服務,積極探索成熟的社區商業模式,“五菜一湯”。這“五菜一湯”包括:綠色、時尚的社區菜市場(湯);健康、便民的社區食堂;豐富、齊全的品牌超市;以及價廉、快捷的洗衣店、藥店和銀行。這些既保證了社區餐飲品質,也提升了社區形象,為居者打造出便利、豐盛的社區配套服務。

旅游文化地產—華僑城

華僑城由華僑城集團投資35億元人民幣精心打造而成,占地近9平方公里,其宗旨為“讓都市人回歸自然”。2007年7月28日項目一期開放,截至2008年底,項目一期接待游客達300萬人次,實現稅收5.08億元。

2009年春節期間,東部華僑城共接待游客超過17萬人次;茵特拉根3大精品主題酒店客房入住率達到98%以上;云海谷地標球場預訂爆棚;茵特拉根礦泉SPA首創的國內五行湯池備受追捧;延續山地祈福節的無限精彩,七大祈?;顒由钍苡慰拖矏?,成果豐碩喜迎2009年開門紅。

總結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文化地產運營成功的主要因素,簡單的可以概括為“軟、硬”兼具,即明確的核心文化定位、獨特的建筑風格設計、成功的建設運營等。

在這個房地產行業風吹草動的特殊時期,國家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注意:如果讓地產和文化“聯姻”,會不會成為房地產下一個方向和目標呢?如若選擇文化地產進行轉型升級,必須要現代,更要傳統;要繁華,更要幸福感。

本文由文化地產委員會供稿

作者:胡志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施工質量控制下機電工程論文下一篇: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